《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说课(精选11篇)
南郑县阳春中学 门绚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山东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内容。题目是《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本教材是通过身边日新月异的生活发展变化,来感受社会生活前进的脚步。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提高适应社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出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克服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影响。因此,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是第十一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本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及青少年面对复杂社会生活时的注意事项;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对社会和个人的不同影响。
2、能力目标: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3、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三、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教学难点: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从众心理。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性教学,情景教学、事例教学、活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3分钟)
我采用歌曲导入法:给学生播放歌曲《越来越好》。学生会唱的随着音乐一块唱,不会的学生可以看着歌词,认真去听,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学生听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从而自然引入展示内容“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环节二:展示舞台
(一):基础知识展示(15-20分钟)
通过上一节课的预习我们一共提出了哪些问题,请同学们先说出题目,教师提出要求并讨论(出示屏幕)
(二):个性化展示(15-10分钟)
本环节分为两大版块。第一主要是展示本课的第一层次“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让学生结合课下资料积累与对课文 预习情况,充分谈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可以纵看学生的祖孙三代变化情况,横看自己身边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到谈论国家的变化。通过纵横对比让学生切身感受今天生活日新月异的同时更应珍惜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也让我们的社团活动与思想品德课堂充分接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品德社团活动的参与热情。幻灯片出示同学们的课件
第二板块重点解读本课的第二层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总体内容是“服务社会,共建和谐家园”。今天日新月异的生活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努力,作为社会的小主人,服务社会更是我们的本分。营造和谐家园我们责无旁贷。
首先,(出示幻灯片),展示学生参加活动的生活照
其次,充分挖掘我校的课程资源。抽生说说(出示题目屏幕)
1、学生身边有哪些真善美的现象?又有哪些假恶丑的现象?
2、对那些道德遗失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3、当前我们社会的主流方向是什么呢?
最后,明理导行,系统了内容,深化了知识,提升了课堂。环节三:总结揭题,引导学生谈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出示屏幕)展示知识体系。近一步深化知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环节四:训练达标包括两个题,一是基础知识部分:主要是三个选择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灵活性和全面性;二是,材料分析题,检查学生学以致用,内化为自己品行的情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示屏幕)环节五:布置作业
围绕某一环保主题(例如废旧电池收集),设计条幅或宣传标语,并利用周末进行一次街头公益宣传。(写出自己活动后的收获)
环节
六、课堂小结(出示屏幕)
六、板书设计(简要直观)
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
1、会生活日新月异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演讲和书信为主题,“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与阅读部分相照应的,主题内容是“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
《课标》在“综合性学习”部分提出“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又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本课的主题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选择恰当的话题演讲,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事例典型,具有号召力和鼓动性。
2、培养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能够有理有力有节地说服他人。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选择熟悉而引人注意的演讲主题,有话可说,以理服人。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话题,写一篇演说稿,在班内进行演讲比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胜利。
二、说教法
寓教于乐,利用绘画、音乐,让学生理解微笑的意义,培养乐观、友善、善于合作的生活态度。
采取实践活动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参与演讲稿的评分,让他们写演讲稿、上台演讲,在实践中培养他们评分、写稿、演讲的能力。
三、说课前准备
1、按自愿的原则,全班学生分成六大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
2、抽签决定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演讲稿的写作和演讲的演练工作。
3、推选两名组员演讲,口齿清晰、条理清楚,其他组员参与评价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说活动过程
[活动序言]目的:创设情景,渲染课堂气氛
1、歌曲大合唱《歌声与微笑》。
2.欣赏《蒙娜丽莎》。
3.朗读欣赏散文诗《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训练写作]
1、阅读课文,明确演讲稿的要求
第一、选好话题,有真情实感和独到见解。(40分)
第二、观点明确,事例典型,条理清楚,严密有说服力。(30分)
第三、运用表达技巧。遣词造句简明准确,设问发人深省,比喻生动形象,排比富有气势。(30分)
2、朗读精品。感受演讲的魅力。
教师范读已经准备好的几篇演讲稿,要求学生体会不同演讲稿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及演讲稿所展示出来的力量。
3、结合主题,组织学生讨论。结合语文活动中的三个主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形成初步构思。
4、总结小组意见,交流短评。
5、师生共同制订演讲稿评分表(参考训练写作相关条款)。
6、评讲结束后,请学生参考评分表,利用网络图书室搜寻资料,也可以通过采访调查等方式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小组交流讨论后写作演讲稿。写好演讲稿后给自己的演讲稿打一个合理的分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照着评价表,搜寻资料、梳理资料,写演讲稿。并能够对自己演讲稿的优缺点进行评价,给出一个合理的分数,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
[训练演讲]
1、制定这次演讲的评分标准(小组讨论,由小组长执笔,拟定并公开评分标准和分值。表略)
2、组内演讲小比赛,本组同学和老师作评委。
3、每组选派两名同学登台演讲,同学在下面评分。演讲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几位同学的优缺点,给每个演讲者取一个平均的分值,选出“演讲小明星”。
4、每个同学把自己的课桌想象成观众,进行演讲练习。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参与制定演讲的评分标准,反复演练后再让他们上台演讲。学生可以在反复的实践中思考,在反复的思考中实践,了解演讲,最终学会演讲。)
[小结]齐唱《阳光总在风雨后》,活动结束。
五、总结
新课标主张“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读说写演练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興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1
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下面,我向各位汇报《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中的教学尝试。
一、教学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展示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历程。
作为社会生活史的主题教学,本课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内容庞杂、内涵深刻。
内容庞杂是指本课中“社会生活”涉及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方面,内容多,空间广,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卷。
内涵深刻在于作为本册书的收尾篇,本课是中国政治、经济、思想近代化回归生活的表现,体现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透视出历史的变迁。
因此,本课的主旨就是在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之中感受文明的演进。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具有形象化、简单化的特点,更易于接受直观可以感受得到的知识。如何结合初一学生的思维特征,让他们带着兴趣进入历史课堂的学习呢?
北京前门大街的重修开放引发了我的思考。前门地区保存了丰富的近代北京社会生活的内容,是学生相对熟悉的区域。何不让学生到前门地区寻找近代社会生活的痕迹?置身历史遗存的现场,感受历史那难以言传的细节与氛围。于是,我组织学生去前门地区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根据清末官员恽毓鼎的《澄斋日记》,我设计了“近代京沪游”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情境,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重点结合起来。
三、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分析,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和同学们一起:
发现历史,感受变化,提高能力;
了解历史,探究变化,掌握方法;
享受历史,感悟变化,升华情感。
四、教学策略
依据教学目标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策略,依托课前实地考察,设计通览、透视两个环节,我和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看历史,通览变化的表现;从历史的角度看生活,透视变化的内涵。
下面,为大家呈现具体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通览环节]
通览环节围绕着历史情境“近代京沪游”展开。在19-19间,学生以清末国人的身份,从北京前往上海游览,期间经历辛亥革命。之所以选北京、上海,是因为这两个城市是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变化的缩影;之所以选择辛亥革命前后这段时间,是因为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体现出新与旧、中与外、变革与保守的激烈碰撞。
为了推进情境发展,旅行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小活动,带着学生在活动中寻找社会生活的变化。
活动一通过确定出行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近代交通的变化。我请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时代背景,选择快捷的交通工具出行。学生了解到淞沪铁路建成通车和轮船相继传入中国的史实,提出了乘坐火车。我随即提出问题:清朝末年的北京是否已有火车?学生立刻说他们在前门地区考察中发现了建于19的前门火车站,认为我们可以乘坐火车出发。配合我提供的相关铁路通车时间,经讨论最终确定乘火车至上海。
活动二中,我们一行来到前门火车站准备出发。通过寻找前门地区的近代生活遗存,了解电影、照相出现的史实。我提出问题:清朝末年来到前门火车站,我们能看到哪些在近代才出现的新事物呢?此时,学生分组展示实地考察中拍摄的照片。在我的指导下,他们在众多的照片中辨别出近代出现的新事物,如铛铛车、大观楼影院、大北照相馆、火车站等,进而掌握电影、照相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到了第三个活动,我们已经到达上海。活动主题是联系北京亲人,由此引入电报、电话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在讨论中推进情境发展,继续寻找社会生活的变化。我提出一个问题:身在清朝末年,我们如何尽快告诉亲友已经到达上海的消息呢?
学生基于生活经验,马上提出打电话。那么,当时人们是否可以使用电话呢?我提供了一张上海电话局的广告。学生分析其中人物的对话和广告词,了解到电话出现的史实及其带来的便利。同时,我也告诉学生当时电话的使用并不像现在这么普及。
由于学生对电报不太了解,我就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电报传入中国的时间,并补充李鸿章关于电报的奏稿,指导学生分析材料。材料中“经营十余年”表明的是电报引入中国的背景,即洋务运动。“瞬息万里”体现了电报的特点,“官商称便”说出了电报的作用、影响。在指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官商称便”的“便”字背后体现的是什么历史变化,同学们认为在便利的背后是历史的进步,“便”字还可以理解为“变”革的“变”。
接下来的活动四中,学生以游客的身份停留在上海,我提出问题“作为游客,我们怎样更多地了解这个城市呢?”由此,分析以报刊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影响。我出示当时的报纸,学生从中找到了“鱼肝油”、“《文学报道》”、“中华民国万岁!孙大总统万岁!”等信息。我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将这些信息归结为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学生从中感受到大众传媒不仅是人们了解社会的工具,更是表达人们态度、观点的舞台,例如对“中华民国成立”一类重大事件的宣传,对近代中国政治的进步就起了推动的作用。
报纸上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万岁!”呢?因为在我们旅行的过程中辛亥革命发生了,中华民国建立起来。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学生关注此后社会生活又会发生哪些变化。我又出示了一份报纸——1912年《时报》中的文章片断,阅读材料后学生找到了民国时期在易服饰、剪发辫、废缠足和礼仪方面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变化背后的历史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以改称呼为例,我请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旧称呼和新称呼,之后带着学生继续分析,旧称呼,如:老爷、奴才,大人、小民,学生立刻发现这是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反映。在新称呼中,大家都可以称呼对方先生、同志。在新旧称呼对比中,反映出人们对于平等的追求。
通览环节,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平台,完成了本环节的教学任务,从社会生活的变化看历史的发展变迁。
[透视环节]
如果说通览环节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历史的话,那么,透视环节就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生活。考虑到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我设计了“三看变化”的活动。
“第一看”看的是“时代”,以通览环节所学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分析推动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因素。我设计了一个时间轴。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标注出影响社会生活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出理由。为了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我以辛亥革命的.断发为学生做了一个范例。学生因为获得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表现得非常积极,标注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说明理由的过程也非常精彩。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变化并非一笔流水账,而是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关,与历史的脉搏一起跳动。
“第二看”看的是“艰辛”。我出示一幅地图,显示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铁路分布情况和部分社会生活变化表现的分布情况。我提出问题:让我们看一看,近代新事物最早诞生在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有何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体现出区域上的不平衡,时间上的点滴渐进。之后,我出示一则材料。材料显示的是,在同一时间内,社会生活新旧现象并存。由此,学生感受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艰难。
当学生感受变化的艰难而略有失望时,我马上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变化发生的区域是有限的,变化的历程是艰难的,这些变化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呢?”进入第三看,看的是进步。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材料。我以报刊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变迁背后蕴涵的进步因素。首先,我提醒学生注意,《申报》的时论主要关注哪些地方的新闻。某个地方的人对全国和国外的新闻品头论足,这在现在看来并不新鲜。但是,放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我们会发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更多的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正在破除传统的狭隘的乡土意识,更多地关注国家、关注世界大势,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总结]
回顾本课的学习,我紧密围绕着一个“变”字——变物质、变思想、变文化,设计了“通览”环节,在“近代京沪游”中和学生一起梳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提升了一个“看”字——看时代、看艰辛、看进步,设计了“透视”环节,在“三看变化”中认识到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曲折、艰辛,感受到近代中国人追赶时代进步潮流的坚定步伐。
作为社会生活史的教学,我的体会是:依托生活让历史更生动,融入时代让生活史更深刻。讲完这节课后,我与学生共享了陈先生的一句话“生活的历史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会生活的变化》。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主要讲述了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下,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同时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本课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
但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此,我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感性认识,引导他们透过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对变化的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近代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并 正确认识这些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大胆的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对19世纪末的宜宾婚礼与20世纪初的上海婚礼进行对比描写,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老师补充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过程中,始终融入宜宾乡土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的不懈探索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并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正确认识这些变化。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采纳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学法
教法是前提,学法是关键,本课将主要采纳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以培养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说教学设计
(一)、导课设计:吴老太爷之死。
把矛盾《子夜》中描写吴老太爷到上海的精彩片段作为导入,并提出问题:
吴老太爷所见到的东西,在我们今天看来非常平常,为什么他会深受刺激,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将点出是因为上海的变化与他自己生活的世界相差太大,以至于他受不了这种刺激最后脑溢血而亡。从而引出新课。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
(二)、新课教学
1、那一场传统婚礼
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向学生讲述一场19世纪末,我的曾祖父的的婚礼。通过三个镜头引导学生去感知19世纪末的社会生活。
镜头一:宾朋
通过镜头一宾朋,引导学生了解19世纪末中国老百姓的交通、发型、服饰,礼仪、称呼等,为学生描写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发生的社会习俗的变化做好铺垫。
镜头二:迎亲
通过镜头二在宜宾潼关码头迎亲,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后,西方文明成果的传入,引发了我国交通工具的改变,但宜宾由于地处内地所受影响较小,交通工具变化大不,加深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了解。
镜头三:拜堂
通过镜头三拜堂,引导学生感知新娘的心理和旧的拜堂仪式,使学生了解旧的社会婚俗及旧的封建礼教给青年男女带来的伤害。为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冲击旧的封建制度、改变封建习俗打下基础。
在引导学生感知了这场婚礼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组镜头主要从交通,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方面体现了19世纪末宜宾的社会生活状态。宜宾仅仅是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从而以点到面映射出当时中国社会风貌。
设计目的: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通过轻松愉悦地方式感知19世纪末中国社会风貌。
过渡:随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历史进入到1919年的黄家大院:留着短发、读着电报的曾祖父将带着曾祖母赴上海参加女儿的婚礼。
设计目的:由于本课重点是体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且这些变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为了给后面分析变化的原因做铺垫。
提问:曾祖父、曾祖母去上海可能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他们可能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上海?并说出这样选择的理由。由于课本没有涉及到宜宾乡土历史,因此,我将给学生补充有关宜宾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情况。
设计目的:为引导学生了解乡土历史,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还原历史的能力。
2、那一场西式婚礼
小组合作: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和教师补充材料,想象我的曾祖父、曾祖母赴上海后将会发生的有趣故事来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分组如下:
第一小组:请合理想象我的曾祖父、曾祖母赴上海后在街上的所见所感;
第二小组:请合理想象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在婚礼上的所见所感。
要求:想象的形式不限(漫画、即兴表演、微型小说等都可),准备时间6分钟,展示时间8分钟。每个小组展示后,其他小组可随意提问,由展示小组解决问题,如学生不能解决可求助老师。
为了使学生的设计更完整的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别是针对学生普遍容易遗漏的关于商务印书馆、照相等文化生活变化的内容,我将在学生准备过程中,走到学生中间,对学生的准备进行指导。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展示,我将给予积极地评价,对展示精彩的学生及时鼓励,对出现错误的学生,也在充分肯定后,给予纠正。
设计目的:为达到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突破本课重点,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方案策划、思维创新能力,也为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总结过渡: 19世纪末的中国,人们穿着中式服装,住在中式建筑里,敬爱天地君亲师,生老嫁娶都履行祖宗礼仪……这些,曾经是中国人的标识。但自100多年前开始“师夷长技”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归纳:
设计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提问过渡: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出:
合作探究一:促使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回答后,我将主要总结为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2、先进中国人坚持不懈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武力的方式直接打击封建制度,直接改变了一些社会的习俗)
预设:如果学生不能直接归纳,我将出示已准备的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出以上两结论。
设计目的:为突破本课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合作探究二:
提问:请结合书本知识和以下材料,谈谈你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
在学生讨论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这种变化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应该肯定,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白,中国与世界,城市与农村,内陆城市与沿海发达城市如宜宾与上海相比差距很远,说明变化有限。
过渡:今天,宜宾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找不出一百年前那些落后的影子,但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宜宾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宜宾与沿海先进地区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在530万宜宾儿女昂首挺进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今天,作为学生的你们,可以为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做点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将展示我校09级学生葛依伦的作文:《我人生的梦想》,在这篇文章里,他深情地写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我渴望……有一天我长大了,我一定要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用我自己的双手与智慧,把宜宾建设得更美好!
最后我将这样总结,同学们,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责任,有努力学习的冲动和热情,我们就一定能放飞自己的梦想!
设计目的:为引导学生认知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积极性和进步性,也为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添点一念大意,前功尽弃的“焦虑”。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我们心知肚明,在这场抗疫战争中,取得小小成绩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数千个家庭破碎,经济发展的巨大冲击,整个社会的运行因此受到影响。最难的时候,每天新增确诊病例数千人,触目惊心,好在亿万人民心手相连,合力抗击疫情,我们捱过来了。而近几天,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刚刚初现,就有一些地方的群众像出笼的鸟儿急着放飞自我,往人群聚集的地方扎堆。这现象很令人担忧,好不容易控制下来的疫情极有可能因为一部分人的忍耐不住,再次给病毒提供复苏良机。疫情发展的拐点尚未出现,面对狡猾的新冠肺炎病毒,容不得丝毫的懈怠,保持适度的焦虑,是对众多“逆行者”的尊重。
添点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焦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第一时间请战上一线,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社会各界纷纷向疫情重灾区湖北伸出援手。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每个人都是抗疫洪流中的一滴水,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只有所有人自觉扛起中华儿女的责任,知难而进,克服一切困难,才能汇聚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疫情还没结束,所有人都不能放松警惕,保持适度的焦虑感和危机感是必要的。我想,如果你不是一线防疫者,你至少可以做最听话的支持者;如果你没有感人至深的事迹,你至少可以用平凡的坚守感动自己;如果你恰好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冲锋在前,发挥党员的旗帜作用,担当起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
上学期语文课前,都有一位同学介绍一篇作文,是按学号顺序,第一个是我。这学期一开始我就准备了一篇作文,读了好几遍,认为这一次老师一定夸,可是老师改了主意,每人介绍一句名言,我可慌了神。这一次又是从我(学号1号)开始,结果可想而知,我因为准备匆忙,被老师责怪了。
计划赶不上变化!
上学期我是数学课代表,只要管管收作业、发作业、布置作业,这一学期,我依然是数学课代表,可老师的要求变了。送作业时间必须在第一节课前,还要查谁没交作业,要在上数学课前去抱本子,一开始,我因为还不习惯那么早送作业和抱本子,好几次迟送作业、忘抱本子,被老师当众批评,颜面全无!现在我也慢慢准时了。
变化是要去适应的。
上学期英语课前不作什么安排,可这学期不一样了,每天都要有一个同学在课前用英语讲一个故事,照例,又是从我开始。那天课前,老师问我准备好了吗?那还用说,我早已吸取了前两门课的经验,我再不好好准备,还等着挨骂吗,这次演讲很成功,我比变化快了一步。
应对变化要有充分的准备。
世界是变化着的,生活也是变化着的。面对变化,我们要时刻
管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寒假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我校于2013年组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为“走基层,看变化,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我选择了“深入家乡基层,了解家乡发展变化”这一内容,对自己的家乡安庆市怀宁县三桥镇进行了调查。通过为期20多天的调查访问,我深切感受到三十年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13年1月14号到1月16日这三天我做了调查活动的准备,包括拟定计划、罗列提纲、设计和打印调查问卷,确定采访人及时间等。从1月17日开始正式在我村开展采访调查,采访因天气、人为因素等是断断续续进行的,一直持续到2月13日。从2月14号起我开始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并于2月20日完成。
我家乡所在地为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三桥镇双河村,村中拥有土地一千二百八十亩,是一个地少人多、以农业为发展主的村庄。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我分别以发放调查问卷、录音、调查访问等形式走访了村中67户人家,采访了282人。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70份;拍摄照片67张,录音26份。这次调查活动主要是为了了解家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国家对农村实施的政策在本村中的实行情况,村中建设,村容村貌,村中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等;了解家乡村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了解当前村民的现实生活状态,生产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将来家庭发展的想法、期望。因此次只调查了本村的少数部分村民,故在一定程度上对反映问题可能有所影响,但或多或少可以反映一下本村的一些实质问题。从调查统计结果且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总结出我村村民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让人不自觉的感叹家乡三十年来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一、新房一排排,宽敞又明亮。当年的土坯房子、小木门已不复存在,如今的砖瓦房宽敞明亮。往前几十年数,家家户户的小木屋在夏天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现如今的大瓦房坚固耐牢,有些村民戏言:“刮风下雨咱不怕,就是地震了也不慌”,这当然是说笑,但也表明房屋的坚固性。单从门窗的换代上看:从纸糊的木窗户到安有玻璃的门窗,但现在铝合金的门窗,变化之大可见。
二、摩托车、电动车来去自由,面包车、小轿车也来“赶会”。早些年的脚走肩扛的运输方式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因“村村通公路”政策,柏油马路已修到了家门口。村里人出门摩托车、电动车,不到一会功夫就到达了目的地。部分富裕的村名已购置了面包车、小轿车,出门更是舒适、方便。
三、摒弃大鱼大肉传统吃法,讲求吃得健康绿色。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有45%的被采访村民认为30年来家中最大变化表现在生活质量上。村民餐桌上的内容不断升级换代,往前几年,年年过节吃上鸡鸭
鱼肉,那叫富裕。这几年村民的大鱼大肉已经吃腻,如今餐桌上的青菜渐多,村民们也开始讲求吃得健康绿色了。
四、大姑娘、小媳妇花枝招展,年会上个个时髦、时尚。以前,家中妇女紧衣缩食,省出钱来给孩子购买过年的新衣,小孩子也为要过年的新衣而哭鼻子。如今的村民可以说天天穿新衣,什么时髦穿什么。各个花枝招展,告别黑白年代,迎来精彩生活。就连那发型,也是年年新变化,年年新内容。
五、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生活轻松自在。现如今村中家家有彩电,很多农户家中安装有电冰箱、洗衣机、电锅、音响等。回想前几十年前,冬天洗衣服妇女手冻得通红,洗的衣服好几天晒不干;夏天的肉、菜总因温度高不便储存;妇女整天围着锅台转,没有空闲,这些家用电器的安装,减轻了妇女的劳动强度,空闲出很多时间休闲、娱乐。
六、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减轻农民病顾之忧。一直以来村民都害怕家里人出现病症,尤其是害怕老人和孩子生病。但家中有人生病住院花钱的现象又是不可避免的,村中好多村民因病返贫的现象很多。最近几年国家出台好政策,在农村医疗保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村民通过入农村医保,受惠颇多。像一位村民因得脑血栓所花的4000多的医疗费中,有2000多由农村医保负担,这种农村医保的政策的确减轻了村民的病顾之忧。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这是否表明当前的农村就十全十美,没有任何问题了呢?也不尽然,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总体说来,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水源问题亟待解决,村中至今有许多地方未安上自来水。村民吃的水大部分都是自家的井水,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另外洗衣服等的用水绝大部分都被污染,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二、村名脑中“墨水”还是少,种田缺乏科学知识。在村中广泛存在着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的现象,有的人想科学种田还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认为那是瞎折腾。科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制约着村民的“钱袋子”。最近几年,有科学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听者不是很多,听了的人大部分也没有按照做。
三、忙于修建,急住新房,读书人渐变少。村中这几年的住房修建规模发展很大,使得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但却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趋势:读书上大学的人少了,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只盯住眼前利益,将家庭绝大部分收入投到了住房修建上,而相对减少了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投入。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这种看轻知识、缺乏知识的现象,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四、文化生活很单调,赌博之风日盛。虽然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视,但村民了解外界的途径也仅限于此。我明显感受到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有很多村民为了解闷,农闲时节就聚在一起打麻将,这些具有赌博色彩的活动日益受到村民的青睐。
针对本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乡亲父老发表的对于改变本村发展现状,尽快脱贫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农村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很多村民表示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像粮食,棉花等作物的补贴,农村医疗保险等。这与国家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在我个人看来,国家政府应继续关注农村,关注居民,将现已出台的关于农村的政策不断加以修养,同时根据时势出台新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
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村中有些村民表示:不是不想发展农特产品的生产,只是因为生产规模较少,这种单户单干的规模易造成农特产品的出售困难。村民们说:“种植太少了,成不了规模,人家不愿来收,还往下压价。”村中领导干部应号召发展农特产品的种植、生产,形成生产规模,将本村打造成一个以某种农特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吸引购买商前来收购,并在此基础上号召有能力的村民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过大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
开展农贸集会,扩大村民收入,消费渠道。像我们临近村盐厂村就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典型。村中带头人本着“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在村中投资盖起楼房,建起工厂、学校。为取得经济效益,开展了或大或小的农贸集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其村的经济发展。
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科学知识。这个数据表明一部分村民是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的。像现在科技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就应继续下去。要在村中进行实打实的实验,让村民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从而达到运用科学知识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地。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民乡村生活情趣。自从电视普及以来,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单调了。有些村民表示:现在生活很乏味,电视节目也不好看,闲来逛去也无趣。我想在村中农闲时节,大家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像元宵前夕的闹秧歌。由本村一些好事人士组织,还可以联合邻近几个村庄一起,到时还可以比赛,自娱自乐,增添村民生活乐趣。
在这次调查访问过程中,我的感受、感悟很多,这次的这个学习任务让我成长不少,我深切期望村庄可以很好的发展,村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能够解决困扰乡亲们的水源问题,家家户户安上自来水;希望村庄可以形成某种农特产品的生产,蔬菜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都得到长足发展,改变当前农业生产单一情况,实现多种经营;村民科学种田的知识不断增长,实现稳产、高产;丰富乡村生活,村民过上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
农村的发展是任重道远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共同的辛勤努力才得以实现。像上面我所发表的关于本村如何致富、如何发展仅了了几句,但真要实施,实现起来就会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了。
我发现农民阶层是一个易于知足常乐的阶层,在采访的村民中,有60%多的村民表示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39%多的村民表示对现状满意,他(她)们对我说:“现在住得好,穿得好,吃得好,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这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重视农民、发展农业,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他们的笑容让我看到了那颗知足常乐、感恩的心。
农民现如今的日子仍不好过。庄稼稍有不好,直接影响家庭收入,家中老人孩子生病花掉上万元,就会使农民的生活很难维持。村中有个姓胡的人家,大女儿得了重病,花掉家中七八万元钱,母亲觉得没发过,跟丈夫闹离婚。另外像自家饲养的牲口无论是病死还是价格涨浮变化也会影响家庭发展。随着衣食住行各方面花销的增大,农民过日子也很困难。
我是一名农村孩子,在我的印象里,我童年时,父母仅靠一亩三分地来维持全家的生计,我的童年没有玩具、没有漂亮的衣服,是和父母在田间度过,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努力学习,终于我考上了大学,开始了我向往已久的城市生活。两年后再次回到我的家乡,我感觉她已焕然一新。
以前熟悉的“冒着烟”的土路已消失不见,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条笔直干净的柏油路,直通我家门口。道路两旁的矮平房也被高楼别墅取代,村里还多了几家农产品加工厂,这一切都让我目瞪口呆,我的家乡已不再是昔日那个落破的的小村了,她已向新农村发展。家乡的人不在单纯的已田地为生计了,开始走上“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道路,农民的收入从一年一两千变到现在的一年十万,人民也住上了楼房和别墅。家乡的变化还要感谢党的正确领导,及党制定的正确方针政策,“要致富先修路”、“基层生活重点抓”、“建设新农村”、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了我家乡经济的变化,增加人民的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
现在家乡的小孩比我小时候幸福死了,漂亮的衣服,爱不释手的玩具一屋子,吃的喝的应有尽有。游乐园随便逛,脸上溢着幸福的微笑。家乡新盖的小学,设备齐全,多媒体授课,娱乐设备齐全,孩
子们坐在明亮的教室捧着崭新的课本,贪婪的吸收知识的养料。农民空闲的时候也多了许多消遣娱乐的地方。早上晚上都有老人们组织的歌舞团,让一批老人的精神文明丰富了;村里还增设了好多健身器材,人们早上或晚上吃完饭都可以去锻炼身体;为了加强人们的知识,村长还修建了一个图书馆,供青年人学习。看着家乡的人们不仅物质生活改善了,精神文明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这还有赖于国家提出的“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两手住,而且两手都要硬”的政策,使得人们的口袋不仅鼓了,而且脑袋也丰富了,见识也增广了。现在村民都拥护共产党,积极加入党组织,为党为人民谋福利。
除了经济和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政治观念也有了提高,家家都有电视,甚至电脑,大家都关注新闻,国家政策变动,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有代表了,通过了解倾听人民的心声,反馈给国家,让家乡的人也做了国家的主人,感受到了党的阳光执政,切实体会到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体会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村长村支书也切实为人民谋福利,当有农产品没有销路时,他们主动与村联系,引进新的购买商,帮助农民实现销售。国家还对农民实行补贴,鼓励农民种粮,从以前交公粮到现在的免公粮,再到国家补贴,这甚大的变化,让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大提升,现在国家粮食有了保证,农民有了收入,真是两全其美。
以前,我的家乡周围很荒凉,与其他村与镇联系很少,以为交通不便,但现在,它的周边已崛起了一座座工厂,修建了几条柏油路,我的家乡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可以运往周边村庄与城镇,而外面的一
些产品也纷纷进入我的家乡,丰富了家乡的市场,让人们的选择更多,也接触到了以前从没接触到的东西。村民不会在为了什么东西跑好远的路程了,网络的普及,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购物。现在家乡的人不再以书信作为主要的通讯工具,而是人人具备了手机,联系起来方便了。
看着家乡的人一天天在潮起来,生活一天天在迈向小康,我越来越相信党,从内心感谢党,是党的英明领导才使得我的家乡变得如此美丽。如今党已走过九十春秋,此时他正值青春,充满着激情,将带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农村基层经济发展及生产生活的翻天覆地变化
姓名:梁霞
——关于我校学生应对市场变化的观点
【摘要】:21世纪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需求及新挑战。对此我校需要明确教育目的,迎合市场需求变化,重视书本知识与职业经验结合,发展与企业的伙伴关系以及交替培训。同时,政府发挥文化职能,学习并尝试先进教育制度。
【关键词】:教育社会发展学习目的尝试新制度迎合市场实践交替培训 每个人终生都在作为其所属社区的社会环境中学习。这里的所属社区可以指社团、宗教团体和政党等,而学校不应混同于社区,但是在保持其特性的同时,它绝不应脱离社会环境,因此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21世纪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需求以及新挑战,高等教育(大学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力量,更需要积极应对,对自身问题进行调整改善。
以下,将从个人观点出发,结合自身感受,围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主题,就我校学生某些方面的实际问题作出讨论分析。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
我校学生学习态度及积极性的欠缺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的不明确或局限性。在高考即大学入学考试之后一段时间后,由于对新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学习呈现怠慢消极的态度。
(一)经过问卷采访、分析发现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以下两个原因:
1.教育单位对教育目的定位不明确。
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同时又决定了其内容、形式和方法,反过来教育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在生产的手段,帮助提高工作效率。2.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手段,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又是潜在的生产力。因此在一个社会中,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在智力资源作为发展因素与物质资源相比将越来越占优势的未来社会,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性只会日趋增加。另外,由于技术革新,经济领域将越来越需要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专业人才。
2.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的弊端和不足
“我国20世纪初从西方引入的现代学制,从总体上看是单轨学制那是因为我国的现代生产、现代科技和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学校主要任务还是培养政治人才、管理人才和提高部分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不是培养大批为生产和经济服务的各级人才,和美国的单轨学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此外,我国近代十年文革**严重打击了我国刚刚起步的现代教育制度,导致教育建设严重倒退。”①由此可见,教育制度受到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制约,但相反的,教育制度也拥有强大的社会功能:①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②教育的政治功能:⑴教育能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体现在教育能够传播真理,启迪人的民主意识,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⑵能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不叫民战,是谓弃子”②、“善政不如
③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⑶宣传思想,形
成舆论。
③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④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是科学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促进科学革命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能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⑤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不仅对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有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改善人口质量;④
我国目前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受教育资格的选拔都还停留在书面知识的考核形式,这种考试制度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中等教育机构过分看重文化成绩,而完全忽视了国家教育机构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实质。由此也引发了大量不利于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发展的后果:学生在德、体、美、劳方面的欠缺;在教育考核中出现了不诚信的现象;学生在经过可以说是艰苦卓绝的中学考核获得高等教育资格后,对未来学习不知所措。
当然,近几年我国积极向西方教育学习,推出了一些新兴的考核形式,如高校实名举荐制。我认为,虽然目前类似的新型制度受到许多质疑,但正如马克思所说“存在即合理”,它们的实行正是我国教育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表现,“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可以正确把握新型教育制度的特征,权衡利弊,作出合理调整,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
(二)针对上述因素的建议
1.我认为学校应该以市场需要为指标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的安排,适当增加技术型的专业课程。
2.从自身状况出发,积极并敢于尝试新的教育改革。
二、难以将理论应用于生活
结合在校学生外出见习实习以及毕业生就业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许多企业单位反映,企业虽然乐于接受新生力量的加入,但不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操作能力总是存在欠缺,这就需要企业耗费额外的资金和时间帮助学生建立工作经验,这是企业所不愿见到的。
(一)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
1.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脱节
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关系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们为了求生存,必须将生产生活的经验通过耳口相传的方式传递给年轻的一代,这时候生活经验即是原始的知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了,教育开始与生活分离,知识也开始与经验脱离。主要表现为阶级社会脑体分离,统治阶级具有统治之术而无生产经验,被统治阶级拥有生产经验却没有专门的书本知识。近代工业时代,人们看到了知识的经济价值,在弘扬科学精神的时代知识的价值被越来越夸大,而经验知识却被淹没。尤其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教育实践正在日益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早在20世纪初指出“学校中过分重视学生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以便在课堂问答和考试时照搬„„只是尝试为目的本身,于是,学生的目的就是堆积知识,需要时炫耀一番。”⑤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情况也仍然没能因为杜威的批判而渐渐消失。
2.高等教育与劳动市场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被及其所取代,就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数在持续下降,而监督、管理和组织工作的人数在增加,从而增加了对各级劳动者的智力能力的需要。不管是工业还是农业,现代技术的压力是那些懂得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占了优势。雇主们越来越要求其雇员要有能力解决新问题和采取创新方案。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服务也已经发展成熟,所以它需要更广泛的文化知识。为了满足对通晓最新技术和有能力管理日
益复杂的系统的专家的需求,大学应该更加重视实地培训,并持续努力满足上述要求,因而应使各专业学科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针对以上现象我的观点及建议
职业界也是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是学习一系列技能,而且在这方面,工作具有
⑥培养人的价值必须在大多数社会、尤其是在教育系统内得到进一步承认。”而我认为这种承
认也意味着要考虑把学习得到的书本知识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而特别是大学应该有这样的考虑。从这个角度来看,经常把职业生活和大学学习相连接,这种做法使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企业的职业生活。因此我觉得应该发展教育系统与企业之间的伙伴关系,以促进入门和继续培训之间的必要联系,促进交替培训的推广发展。
所谓青年交替培训即学生在学习期间每周或每月的时间都被分配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而另一部分则在工作单位。青年交替培训可以补充或纠正入门培训,而且将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应对不同问题、张狂的反应速度和解决能力,也可为参与职业生活提供便利。青年交替培训还可以大大有助于青少年了解职业生活的限制和机会,尽可能在学习生活中以职业需要为标准发展就业必备技能,规避就业难的风险,同时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身能力和辨别就业方向。可以说青年在接受大学教育时进行必要的交替培训也是他们进入成熟期的一张王牌同时也是其融入社会的一大要素。这种交替培训的在德国教育中就显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这种培训制度往往被认为是比其他国家的青年失业率低的原因之一,这种制度也被认为有助于学校和企业界之间的成功过渡并能提高就业者的适应能力。
以上就是我对本校目前情况的看法和观点。【注释】
①《教育学基础》
② 《论语》
③ 《孟子》
④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⑤ 《学校与教育》 杜威 1899
⑥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
【参考文献】
[1]韩敬波.《教育学基础》[G]教育科学出版社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第二版
[2]《论语》
[3] 孟子.《孟子》
[4]《教育学原理》[G]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5] 杜威.《学校与教育》[G] 1899
[6]《教育——财富蕴藏其中》[G]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本课课题来源于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三的第一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今天我要说的内容是本节的第二课时。我特别欣赏新课程教材按专题兼顾文体的编排方式,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按专题编排。有利于学生面对同样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培养多角度理解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内容承接了了上节课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形势的考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这十年中,我们党在这两大问题上既有正确的决策又有严重的失误。同时,政治战线的斗争和经济战线上的成就与失误相互交织,使探索道路呈现为曲折发展。但是,总趋势是前进的。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为学生学习理解第二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由于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引导全面人民终于克服了困难,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了解xxx使中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xxx”长时间的社会xxx,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从而铭记历史给我们的沉痛教训。因此应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为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
3、重点、难点
重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xxx”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二、学情分析:
我校虽然是省属重点中学。但当地中考突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地位,加上中考历史实行的是开卷考,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大的,抚州市选用的是“人民版”新教材。以往的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系编排,而新教材则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把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精心设计活动,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和评价权。
四、说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在讲本节课内容前,我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然后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引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上来。
2、授课过程
(一)、曲折发展的十年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十年建设中的正确探索和失误。
正确:《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八字方针的制定。
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想想看,根据你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解,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剥削阶级已经基本被消灭,所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就基本解决了。
那么国内的主要矛盾又将是什么呢?为此,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中共八大。
⒈中共八大(1956年)
⑴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⑵内容: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必然决定主要任务,中共八大规定了怎样的任务?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请你给中共八大作个评价。
答:分析形势正确,故而主要矛盾抓得准,从而主要任务明确而准确。——这次会议表明“经济建设”成为党的主要任务,是符合国情的,因而是正确的会议。
教师例举我国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数据。
从数据上看,1956年后的二年里,工农业生产总值呈迅速发展趋势,印证了这次会议的正确性。
⑶意义:路线正确,符合国情,探索中取得初步成果
那么为什么58年到60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呈下降趋势呢?那是因为195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开始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⒉“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我们一起来分析下是什么原因使党中央犯这样的错误呢?
答:①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②人们急于求成思想指导,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③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
问:1961年以后为什么经济出现上升趋势?
明确:经济的破坏终于引起了党中央的注意。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这样,我国国民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就由全面“大·跃进”,转向了调整,使失调的国民经济得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问:总结十年来的建设,可以看出,尽管在探索中出现曲折和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在发展。
这次调整有没有彻底清算党内的“左倾”·错误,为什么?
答:没有,因为后来又发生了十年“xxx”。
(二)、“xxx”的十年(1966—1976年)
学生阅读课本。
问:文中资料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问:面对国民经济出现的情况,党和国家领导人做了如何的调整?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周恩来的整顿措施。
邓小平的调整:重点是对铁路的整顿。
3、拓展延伸
综观50—70年代的经济建设,你得到什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经验教训:⒈关注国情;⒉实事求是;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⒋保持社会安定团结;⒌抓住发展机遇;……
4、布置作业
以上是我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当然,这只是教学设计,只是一个弹性化的方案,具体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生成的变化。谢谢!
五、板书设计
(一)、十年建设中的正确探索和失误:
1、正确:《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内容:明确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八字方针的制定。
2、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原因:“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
(二)、“xxx”的十年(1966—1976年)
1、xxx对经济的破坏表现: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沿。
2、邓小平的调整:重点是对铁路的整顿。
六、课后反思
一、说教材
《悄悄变化的我》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中第一课《青春的邀约》第一框题的内容。本单元作为七年级下册的起始单元,既承接七年级上册的教材立意,又统领下册各个单元。以拥抱青春为主题,以学生成长为主线,设置了“青春的邀约”、“青春的心弦”、“青春的证明”三课内容,承接七年级上册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思想,奠定七年级下册青春生命教育的底色。本课作为第一单元的开篇之课,在本课及本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的门槛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搜集着青春期的有关讯息,以自己的眼光审视着青春,以自己的感受体味着青春。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他们想了解青春的.知识却难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熟却有着无法解决困惑,这就使得他们总是带着批判和困惑的心态去涉猎相关的知识。而学生对于青春期问题的热衷与困惑,又为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摆脱不必要的烦恼和忧虑,正确处理自己的心理矛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能力目标】
能从容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变化,自觉减少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促进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
【知识目标】
了解青春期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了解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特征。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体验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难点】
能正视自身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学会解决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教学法。这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开课之初我会先展示材料:心理测试――写序号,把符合自己的内容的序号写下来。
1.身体变化,使人骚动不安。
2.喜欢看武侠小说、电影、电视剧等。
3.变得爱顶撞家长。
4.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
5.对异性产生异常的好奇和兴趣。
6.有心里话不爱跟大人说了,但与好朋友谈起来却没玩没了。
7.在和他人争论时,明知自己错了,还是要撑下去。
8.喜欢模仿自己崇拜的人。
9.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已经了解。
10.喜欢在家里或班级、需要表现自己。
我会提问:同学们,我们为什么变得爱顶撞家长、身体变化使人骚动不安、对异性产生异常的好奇和兴趣呢?其实是青春,带着一份特殊的邀约,款款而来。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的内心会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我们看待自然和社会的观点也会有所改变。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悄悄变化的我”这个的话题。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物流行业经营涉及广泛的特点也导致了其涉及税种多、重复征税现象比较严重。“营改增”是我国在出台的一项结构性减税的政策,旨在以增值税替代营业税来达到减少和消除相关产业重复征税的现象,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物流业在这次改革中深受影响。通过研究物流业在新的税率、税种的作用下,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物流业长期高效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营改增”;税率;可抵扣专用发票;进项税额
1我国“营改增”试点步骤及对物流业的意义
,在国务院正式授权下,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政策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共同颁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于201月1日领先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六个现代服务业部门展开。国务院于年8月1日批准北京、天津等10省市列入“营改增”试点。一系列后续规定的出台使全国到8月1日已基本试行“营改增”试点。1月1日,李总理批准进一步扩大“营改增”涉及行业,将范围扩大到邮政服务业和铁路运输业。至此增值税范围覆盖到交通运输业所有领域。“营改增”政策之前物流业实行营业税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不同的税目、税率设置规则人为地割裂了物流各环节,不利于物流企业开展一体化运作,同时还存在严重的重复征税问题。学者惠丽敏20提出营业税按营业收入全额计征,但在我国物流实践中牵涉了很多中间征税环节,如一家物流公司收到物流需求方的订单时,并不会选择承担所有的物流环节,可能会将部分业务分给其他物流公司,每分给一家别的公司,就多缴纳了一次营业税,如果中间交易的次数越多,重复征税现象越严重,最后这家公司承担的税负就越重。增值税带有中性效应———在汇聚政府收入时,增值税对经济主体不会有区别对待,客观上有助于鼓励和引导企业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公平竞争。因此可通过修改已有增值税条文,将物流业并入增值税范围来解决这些问题。营业税改增值税,扩大了增值税的课税基础———货物与劳务全部被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实现了平等对待不同的纳税义务人,保证了所有纳税人公平竞争的条件,有利于充分发挥增值税的“中性”作用。
2“营改增”具体实施办法
我国增值税依照纳税人经营规模大小把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此次改革规定年终销售额达不到500万元的小型物流公司———小规模纳税人,在交纳增值税税款时,没有进项抵扣的优惠,只需以简易的方法计算出税额。一般纳税人———应税服务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在上游供给方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可以到税务部门提出抵扣进项税额的书面申请。增值税条例目前设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燃油费、运输工具修理费和新投资固定资产三个项目能够抵扣已纳税赋。在税率设计方面,在我国17%标准增值税税率和13%低税率的基础上,“营改增”新设了两档较低的税率———11%和6%。如下表所示:政策规定小规模交通运输公司实行3%的税率,供应物流辅助服务的小规模纳税群体税率则下降到3%;大规模交通运输公司适用11%的税率,物流服务中的一般纳税人税率则抬升到6%。
3“营改增”对物流业的利弊分析
“营改增”后小型物流企业在交纳税款时,虽不具有增值税进项抵扣的资格,但实践中物流业小规模纳税人享受了税负减轻的好处。以一家兼营运输和仓储业务的小型物流公司为例,其一年里交通运输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含税)为A,仓储等物流辅助服务实现的年收入(含税)为B。营业税时期属于交通运输业务所缴的营业税为A×3%;仓储业务缴纳的营业税为B×5%。根据应纳增值税额=不含税销售额×税率=含税销售额÷(1+税率)×税率,故“营改增”后运输类业务需缴纳的增值税为A÷(1+3%)×3%=A×2.91%,属于仓储业务的增值税为B÷(1+3%)×3%=B×2.91%。因此运输业或物流辅助服务业的小规模纳税人在税改后税负都有所减少,物流业小规模纳税人是税改的主要受惠群体。物流业一般纳税人的税负不降反升。一方面,“营改增”政策没有对交通运输业税制转换的相关规定进行细化,政策实施中交通运输业采用的税率较高,导致这部分企业税负增加。另一方面,现行试点政策的范围不够大,比如物流企业一项重要的成本支出———过路过桥费,至今未纳入改革范围。作为充分竞争的行业,交通运输业平均利润率长期低于3%。因此,行业税收负担的加重,只能打压行业利润空间,限制我国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这显然与改革中提出的“不增加试点行业税负或税负有所下降”的设想冲突。
4物流业一般纳税人如何面对
“营改增”的税负“冲击”第一,调整企业结构变更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物流企业可以对现有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和测试,可以调整治理结构、施行更规范的`管理来适应“营改增”改革。对于经营规模初步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的物流企业,可以从原公司独立一部分出来成立一个或几个小公司,改变公司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纳税人身份调整为小规模纳税人后,业务收入开始适用较低的税率,所有小公司就不会再按高税率计征税负。通过对企业纳税人身份进行筹划,小公司税负减轻,最终公司整体税负下降。第二,合理选择上游供应商。物流企业可全面分析现有供应商的情况,辨别这些供应商在税改之后是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首先,在签订供应合同时应充分考虑供给商是否有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资格。实际业务操作中,供应商可能多数是不具备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资格的小规模纳税人,那么在采购合同中物流企业应具体规定可以减免的已纳增值税税款部分,合理转嫁税负。其次,扣税凭证的有效期和进项税额抵扣也直接相关,物流公司选择供应商时也要考虑到其能否在一定期限里提供扣税凭证。第三,物流企业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意识要提高。由于过去营业税时期无法抵扣上一环节缴纳的税,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重视程度不够。物流企业可以定期对财务人员、运输司机等进行税务知识培训,以确保企业员工熟知最新的政策与规则。财务工作者,应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做好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鉴别、管理工作,明确企业可抵扣进项的具体数目,最终确定公司应纳增值税的具体数额。修理、加油环节和运输司机直接相关,司机在加油、修理运输工具等行为发生后,要保管好加油凭证或修理凭证,主动向加油站或修理公司就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提出合理的要求。第四,建设好各地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增强地区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的力量为物流业争取宽松的税收环境。2012年,上海市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了全市大型物流公司税负变化的情况,获得了物流企业税负上升的具体数据,并以调查为基础呼吁政府实施过渡性财政补贴。其他地方的物流协会可以学习上海市的做法,收集物流企业对税改的反馈,将实际情况上报给政府,发挥协会在物流企业和政府税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作用,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税收优惠条件。
参考文献:
[1]惠丽敏.物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存在的几个问题[J].商,(23):289-290.
[2]潘文轩.企业“营改增”税负不减反增现象分析[J].商业研究,2013(1):146-150.
[3]何苗.新税改形势下我国物流行业如何走出困境———“营改增”对物流业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3(14):40-42.
【《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说课】推荐阅读:
坚强面对生活的个性签名11-08
用我们的微笑去面对生活07-28
以宽容的态度面对生活作文10-24
生活需要微笑面对为话题的作文05-25
关于微笑面对生活的即兴演讲稿09-12
微笑面对生活的正能量励志句子10-02
哲理故事:用微笑面对生活的坎坷11-25
面对生活初二作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