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传媒业(推荐8篇)
传播学一般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侧重新闻和大众传播;第二类是Communication Studies注重传播学理论和传播学研究,主要指人际交流和传播,同时也涉及媒介;
第三类是Speech communication 主要涉及语言和修辞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
美国的传媒专业大多开设于文学院里,有些传媒专业比较强势的学校会有自己单独的传媒学院或者新闻学院,比如卡尔顿大学。由于每个学校的专业设置不相同,侧重点也不相同,因此有的学校开设新闻专业(Journalism),有的学校择开设传播以及文化专业,偏重文化交流或者修辞方面的人际传播,例如:瑞尔 森大学。因此,学生在选择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准确把握专业的选择。
传媒专业从就业来说,涉及的职业领域非常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大 方向:第一、技术专业人士:在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电影公司等从事从影像、文字的采集、处理和发布等技术工作。
第二、专业人员:从事导演、公关、记 者、编辑等工作,这类工作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
众所周知, 当代社会科技智能应用, 不仅是各方面发展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也是确保新闻传媒实现强有力全球传播不可替代的后盾。正因如此, 广播用30多年时间才达到拥有6亿受众;电视用15年时间达到拥有6亿受众;而互联网只用了3年时间就达到了拥有9亿多的受众。[1]从中可见, 科技智能的“大数据”应用, 在新闻传媒全球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起着举足轻重的独特作用, 不可替代。
以科技智能应用为前提, 当代美国新闻传媒寻求多种发展途径, 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传媒间的“借力”融合。当代科技应用的“大数据”化发展, 让各传媒之间有时难拆难分, 在此只为研究的方便, 笔者将其主要分为三种表现方式:其一是以CNN (美国有线新闻网) 为代表的“台网”融合;其二主要体现为以FOX Entertainment Group, Inc (福克斯娱乐集团公司) 为代表的“多频”联袂;其三主要体现为以Microsoft 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com (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网站) 为代表的“主、受”同位叠加利益价值链。下面, 笔者不妨细作分析、探讨——
“台网”融合结缘受众
追溯起来, 真正利用科技智能“大数据”化, 步入台网融合之路, 强化新闻信息传播的要数美国的CNN (美国有线新闻网) , 它于2006年8月2日启动上线独立服务功能Ireport① (我报道) 结缘受众, 即CNN Ireport (美国有线新闻网:“我报道”) , 主要通过向全球居民征集突发信息、照片、影像等新闻文本, 从而达到让全球居民都能参与新闻报道传播活动, 实现Civic Journalism (公民新闻) 或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参与性新闻) 的目的, 强化社会影响力。
不过, CNN启动Ireport的最初几年, 因“我报道”的新闻专业性、水准等问题, 在新闻学界、业界引起了很多争议和纠结, 并未得到更多重视, 虽有影响但尚未成风, 所以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比如, 早在2008年, 笔者在美国访学, 与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教授玛莎·史蒂芬女士在纽约几大传媒机构共同调研时, 对当时美国有线新闻网的“我报道”有所了解。但是, 笔者曾不以为然, 认为这种人人都是记者的报道形式, 值得商榷。因为它可能不够客观、准确, 也可能有这样或那样不够严谨之处。所以, 对当时传媒一定程度地开发让受众参与体验的各种娱乐节目, 笔者认为有一定的社会存在合理性、趋势性、潮流性等, 但对新闻节目开发“我报道”是否可以形成“气候”, 并未有任何乐观预料与期待。
然而, 出乎意料的是, 经过多年的不懈坚持, 美国有线新闻网的“我报道”不仅没有销声匿迹, 而且渐成气候。尤其是它开始十分注意体现新闻专业性的修正调整:第一步, 设置一个“大数据”资料空间域, 通过美国有线新闻网站接收传播、检索等;第二步, 通过组建一套测评、核实、把关程序, 或推荐或鉴评每日来稿信息资料;第三步, 通过编辑或律师顾问等把关程序, 对资料空间域里通过第二步审核的各种信息, 择其优者用之。至今, 在“大数据”资料空间域, 美国有线新闻网的“我报道”已传播近20万件新闻信息文本资料, 其中包括文字、配图、照片、声音、影像等, 其中又有近2万件左右经过测评、核实、把关程序后, 被美国有线新闻网作为正式新闻发表。而且, 美国有线新闻网很多有分量的深度访谈、连续报道、社会调查等, 其最初来源就是“我报道”的消息。
不仅如此, 如今美国有线新闻网的“我报道”已步入更高的发展境界, 新版加推更多“大数据”技术变动, 不仅为美国有线新闻网提供单纯信息或新闻源, 而且强化与网站的互动融合, 在原有域名基础上多头并立, 从而实现了给受众更大空间、更多监督社会的职能目的。显然, 美国有线新闻网结缘受众的方式悉数通过传媒融合这个大平台“大数据”显示出来。比如, TV News (视频新闻) 、Radio News (音频广播) 、Desktop Alert (桌面动态新闻) 、Magic Wall Dialogue (魔术墙多视窗对话) 等, 更有与Personal message (私人曝料信息) 的结合传播。同时还融合多种服务信息, 像Hotel Parter (旅居信息服务) 、Mobbile Service (手机服务) 等, 进行捆绑发送。
总之, 笔者认为, 美国有线新闻网“借力”融合网站通过“大数据”结缘受众, 其落脚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占领“攻坚”“大数据”前沿, 奠定结缘受众的基础, 让科技、智能、金融协同发力;二是适时把握传播网的多路径效应, 通过把握受众主人翁、责任感心理, 将结缘受众落到实处;三是把握利益价值链多重环节, 将新闻传播与其他服务适时捆绑, 以达到最佳反馈收益效果。
作为世界顶尖传媒之一的美国有线新闻网, 从未放慢它发展的脚步。对曾以“在场”直播最快速度开创全天候新闻直播, 从而开创电视新闻一个全新时代而被载入史册的美国有线新闻网而言, 在当今发展开拓道路上, 它不想也绝不愿逊色于其他任何新闻传媒。可见, 传媒的“借力”融合是当代美国社会发展的产物, 是美国传媒传播发展的必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美国有线新闻网的“我报道”是美国传媒“借力”融合发展的典型之一。2012年, 美国有线新闻网营业利润的很大一部分, 主要来自这种捆绑信息发布服务平台的销售套装, 实现了收益的可持续发展。
“多频”联袂抢占市场先机
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 美国诸多传媒不断寻求发展新空间。上述的美国有线新闻网如此, 其他传媒亦然。比如, 作为世界娱乐巨鳄之一的FOX Entertainment Group, Inc (福克斯娱乐集团公司) , 它的多家分支下属传媒就把眼睛盯上“多频”联袂, 力求从中达到理解、满足、实现受众Fair Share[2]的多元需求目标。在此, 笔者仅以福克斯娱乐集团公司里承担有新闻传播功能的分支下属传媒为例。比如, 当今FOXTV-RADIO (福克斯广电) 下属的近30家电视台组成的电视网, 就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前提, 通过跨越式联袂融合, 组成实现电视、电影、网络、报纸、微博等多位一体的“大数据”化传媒传播态势, 力图让受众实现更多个性选择接收。
福克斯广电让受众实现个性选择接收的目的在于抢占市场先机。受众可以在电视台电视网通过节目表点击一周各天新闻节目安排;通过导航按钮, 可以浏览新闻网站, 看到FOX NEW SNET (福克斯新闻网) 专门提供的各种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等, 其中不乏大量新闻标题及图片等;通过电影网站海报, 可以查找过去上映的、正在上映的、将要上映的新闻纪录片, 等等。
尤其是, 作为福克斯广电官网分网的Sport Channel (体育频道) 和FOX Business Channel (福克斯商业频道) , 都设有多频通道。其中, 体育频道设有受众可参与的竞猜、评论, 有受众可选择浏览或观看的各种体育新闻的报道或素材, 包括各种体育消息、比赛状况, 以及比赛直播实况或录像、体育纪实专题, 还有受众参与相关体育活动的积分等, 内容丰富多彩。福克斯商业频道则突出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迅捷聚合内容在线共享) , 充分体现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让受众在线共享的同时, 可快速连线频道节目直播现场或导播员和主持人, 迅速分享商业频道的信息, 看到他人相关商业方面的建议、点评等, 从而使商业新闻信息机制与受众应用商业信息赢利机制有机结合, 让受众真正有机会感觉并实现常言所说“时间就是金钱”“信息就是金钱”的效应。
不仅如此, 为避免时间拖延, 引发受众反感, 商业频道迅捷聚合内容在线共享本身还对有可能因遮蔽影响新闻标题或新闻概要阅读的广告不予设置。而且, 为保持新闻动态性、相关性等, 还专门设置了新闻内容自动更新功能, 从而大大强化了实现新闻信息分享功能, 担当为受众当好“参谋”的职责。受到迅捷聚合内容在线共享为受众服务良好的影响, 福克斯商业频道相关财经新闻信息和资讯发布服务水准不仅得以凸显提升, 还成为美国个人金融行为的有益支撑, 受到追捧。
为更好更多地发展并得到受众, 福克斯商业频道还创造性地联袂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华尔街日报》) 一起拓展市场。《华尔街日报》在全球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影响, 受众群独具特色, 几乎均为非富即贵的各国政要、高层或商界精英、白领, 等等。福克斯商业频道利用《华尔街日报》独树一帜的人气特色, 尤其是它全世界范围内的人脉和约稿、组稿能力等, 将世界著名商业、财经专家等撰写的稿件评论等, 整合后通过网站进行发布, 从而大大强化了福克斯商业频道的专业性、权威性、影响力和公信力。因此, 福克斯商业频道被视为与Consumer News and Business Channel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 、Bloomberg TV Center Business Channel (布伦博格电视中心财经频道) 齐名的当代三大财经新闻频道之一。
福克斯广电官网的“多频”联袂, 还体现在不丢掉任何一个空间受众方面。比如, 它与Nationa Broadsting Company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联合投资成立Hulu Web2.0 (葫芦在线视频) 公司, 共享自家福克斯广电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传播内容, 同时友情结盟Yahoo (雅虎) 、Myspace (我的空间) 等大小网站, 希望成为共同为受众提供“大数据”化节目数量最多、最全、一站式流媒体服务Mall (商店组合) 。
笔者认为, 福克斯下属多家分支传媒采取的“多频”联袂, 主要有如下几个中心点:把握受众需求先机, 以受众需求第一的理念, 着力开发现有资源频道的多用途性, 一举多得;通过放弃一定的广告设置, 取得受众信任, 扩展品牌影响力、公信力;以军马未到、粮草先行机制, 在资金、科技技术等方面加强同业合作, 加强“大数据”化的灵活性, 提升传媒传播服务水准, 打开传媒提升发展新通道。
综上所述, 福克斯下属的各分支新闻传媒的多频“大数据”联袂, 体现了传统传媒“借力”融合的当代新转型, 即要为受众带来全方位的更便捷、更有效、更实际的信息服务, 理解受众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因为,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 21世纪的全球化竞争就是理解无序需求。……在很大方面, 不仅要求我们理解人类的自然需求及缺限, 也要求更大限度地探询解决问题的范畴……”。[3]
“主、受”同位叠加利益价值链
随着“大数据”状况下数字归档方式升级, 元信息[4]编排得以面世, 使得社交传媒功能再添新趣, 社交传媒有了自己的编辑、数据员等, 新闻信息搞起了“主、受”同位“定制”和“送货上门”。
比如, Microsoft 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com (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网站) 开发用户定制服务, 即用户可以按个人需求或喜好定制首页新闻信息类型。受众只需第一次登录时勾选自身关注的新闻类型并保存即可, 那么再登时定制界面会自动跳出。尤其是, 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网站还建立“送货上门”机制, 即通过技术手段将用户个人需求或喜好定制的新闻类型信息主动发送到用户邮箱, 通过节省用户精力从而博得用户欢心, 进而将用户发展成稳定受众。比如, 将图片整合后的幻灯片或带闪存的Interactive news (互动新闻) 发给用户, 等等。
著名学者Jan Van Dijk (简·梵狄克) 曾指出, 在看似无限的net (网络) 世界中, 其实有无数的node (结点) , 恰恰体现为我们所理解的宇宙自然社会“信息场”, 与无数人相关, 因而可以说也许the human body (人体) 就是无数的有意识的“结点”, 因而就有了Humannode[5]效应。由于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网站十分注意开辟通向用户信息需求个性化的大门, 同时关注将流传媒和移动传媒整合一体的“大数据”化应用, 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了投资成本、科技智能、信息集成, 使推送强化“结点”共和叠加得以强化, 因此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网站成为最卖座的新闻网站之一。尽管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本身收视率一直落后于前述的CNN和FOX News, 但它的新闻网络版却超出所有电视新闻传媒网站, 一直是真正的Number One。
不足为奇, 美国传媒大亨当然非常在意这种相当于利益价值链上的每个“结点”, 希望它们产生强化功能。为此, The Newyork Times.com (《纽约时报》网站) 搞了“大数据”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界面) 功能, 即通过预先定义函数, 提高应用程序与开发人员基于某软件或硬件例程水准, 从而方便“结点”用户接收信息。
分析起来, 笔者认为, 美国传媒这种“主、受”同位共和叠加利益价值链的发展之道, 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牢牢把握网络多传媒传播语汇形态多元、多向、多层次化, 发挥挖掘自身先天优势;注重网络用户视觉体验心理需求, 强化社交传媒深度编排意识, 凸显人文关怀情结;注重当代新闻信息商品化特性, 通过“大数据”压缩技术“送货上门”, 让受众得到新闻信息多层次化的叠加分享。
不难发现, 美国主要传媒“借力”融合发展之途, 虽然在传播范式、路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但在服务理念、方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互补性、共赢性, 即注重把握受众对新闻信息心理需求和生活实际需要, 通过“大数据”化科技应用让受众较为便利地实现参与传媒传播、选择传媒传播、享受传媒传播。这表明, 也许当代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传媒发展, 已不仅仅胜在一时一地, 而是胜在是否可以友好地让用户得到便利, 从而得到长期稳定不变的受众群。这也充分反映出, 当代传媒发展在传播范式、传播路径、受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多元、多向、多层面变数应对, 它势必更多地影响人们当今以至今后生活的各个方面。诚如美国评论人John Dickerson (乔·狄克逊) 所说:“当下的政治参与者们谈论如何自发、民主参政, 比如关涉再议2014年有效控枪时, 他们表示只要愿意, 参与者们将能够依赖他们所在各地为基本联络点, 联络投票者让投票者表决。因为他们重申, 他们拥有各自的‘信息工具’。”[6]
毋庸置疑, 当代美国传媒新闻传播通过“大数据”“裂变”效应, 从单一线性走向“多频”联袂, 从无线走向多线多元, 从单纯受众接收走向“主、受”同位, 迈向“借力”融合发展新途皆是信息传播规律使然, 是美国社会国情发展使然。无疑, 这种传媒新闻传播发展态势, 凸显了商品社会的某种特色, 在有些方面显示出某种进步意义。但是, 另一方面, 它也有待时间事实的历史考证。否则, 一切都无从谈起, 更无从谈当代新闻传媒传播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Stella Ting-Toomey, Leeva C.Chung,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12.p9.
[2]Farai Chideia, Fair Share,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J], March/April2013, p20.
[3]Eileen Barrdsd, News, Columbia Magazine[J], Winter2012-2013, p45.
[4]Ryan Chittum, The Battle of New Orleans,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J], March/April2013, p46-48.
[5]Van Dijk.J.The Net work Society:Social Aspects of New Media[M], London:Sage, 1999.p25-35.
这个有着透明电梯和上千盏灯的演播室,花费了福克斯近3000万美元。回想2012年大选之夜的直播,福克斯新闻频道的主播Megyn Kelly从当时的演播室,走过一条漫长的通道,才到达显示投票结果的决策台(decision desk),宣布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今年,同样是当晚主播的她可以少走一点路了,因为新演播室距离决策台只有几米。
“希拉里·克林顿和唐纳德·特朗普显然不是最受欢迎的候选人,但他们可能是对电视观众来说关注度最高的候选人。”福克斯新闻频道高级副总裁Jay Wallace在向媒体展示这个新演播室的时候说,“这是一次分水岭。”
希望靠大选直播节目打开收视新局面的电视网,远不止福克斯一 家。
ABC在时报广场临时搭建了自己的直播间,这个位置正好位于希拉里和特朗普当晚为自己选择的演说场地—有着玻璃天花板的Javits Center和中城公园大道的希尔顿酒店—的中间。CBS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Stephen Colbert则打算搞一次live秀。MTV也想凑这个热闹,打算在它位于时报广场的旧演播室Total Request Live报道投票过程。
“这对于新闻机构来说是个决定之夜,”CBS新闻频道的执行编辑Steve Capus对《洛杉矶时报》说,“这意味着所有的重量级选手都上场了。之前那些年做的一切都会决定这一刻的表现。”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电影和电视方向的讲师Tom Nunan评论说,“任何人都可以报道大选,这对于媒体来说是4年一次的机会。”没有人怀疑,这一次美国大选的戏剧性和重要性会超过历届大选,大选的乱局让适逢乱局的媒体业受益颇多,同时在专业立场上也备受争议。
根据尼尔森的数据,2012年的大选之夜,美国的电视网和有线电视加起来,共创下了6680万的观看量,而2008年奥巴马首次当选时的数据是7150万。
从希拉里遭遇邮件门丑闻、重病摔倒,到特朗普多年前侮辱女性的言论视频曝光……有人说,持续上演的各种剧情反转,使这届大选成了比《纸牌屋》更精彩、比《副总统》更狗血的真人秀。所以,美国传媒业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作为真人秀终结篇的决胜之夜的关注度,注定会超过上两届。
美国的电视业多年不振,但眼下无论谁将成为新一届总统,在这场仅仅持续几个月但感觉却像是过了几年的竞选鏖战中,最直接的获益者,正是以福克斯为代表的各大电视网。
无论是收视率还是广告收入,几大电视网的财报之前已经显示出漂亮的上扬曲线,一个个新纪录就此诞生—10月,美国几大电视网当中,福克斯获得收视率冠军,一些时候其收视率甚至超过了ESPN,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而MSNBC也迎来了它20年来用户观看量最高的一个月;CNN则创下了“15年来在年轻观众中收看率最高的新纪录”。
为了大选之夜的来临,CNN在过去的周末已经做了十几次彩排。事实上,整个2016年CNN都显得格外野心勃勃。年初,它宣布了一项2000万美元的扩张计划,雇了上百个新员工从事大选报道,这场人员招募将持续到大选结束后针对新总统上任阶段的报道。
CNN显然有动力如此。2015年9月,如果要在当时的共和党辩论中播一条30秒的广告,CNN要价20万美元,是平时的40倍。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CNBC和福克斯新闻频道。在去年8月到今年1月的前10场辩论当中,一条30秒广告的平均价格是6万美元,超过CNBC平时黄金时段的价格10倍还多。它在这一年的利润达到10亿美元。福克斯则达到16.7亿美元。
各家媒体都很清楚,只有做出最好的报道,比同行赢得更高的收视率,才有机会在广告收入上趁着如此高的溢价赚个够。
大选之年不仅是难得的机会,也像是媒体业的一次庞大试验。具有更好互动性和多媒体报道模式的互联网媒体,正变得更加主流;比起4年之前,传统媒体如今能更加熟练地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技术公司的合作也司空见惯,还能挑战那些一贯主导大选节奏的电视 网。
YouTube的母公司Google不愿意说明到底有多少人一直在线,但此前的3次总统大选辩论,它吸引了超过850万人观看,高峰时间有170万人同时观看,YouTube也很自然地成为那些不再订阅有线电视服务的人在线观看大选之夜的选择。这也是ABC选择和Facebook Live合作直播的原因。
BuzzFeed在关于英国脱欧的报道中曾和Facebook Live合作,此次大选之夜则和Twitter达成直播合作,Twitter可以出售BuzzFeed直播视频当中的广告,广告商也可以赞助Twitter上BuzzFeed制作的新闻,双方会分享当晚的广告收益。
Twitter在过去这几个月已经习惯了对重大事件的直播,从NFL到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以及之前的3场总统大选辩论。BuzzFeed总编Ben Smith觉得,“大选的漩涡绞得越紧的时候,Twitter就越像这场庞大的美国对话的心脏。
Ben Smith还为这场大选准备了两套报道方案—如果希拉里当选,事情会变得简单,正常报道就好;如果特朗普当选,一个及时而可行的方式,是利用BuzzFeed在很多国家都有记者的优势,让他们分头搜集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的反应。
nlc202309091415
Twitter负责新闻、政府和选举内容的总监Adam Sharp,在第三次总统大选辩论期间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曾表示,到底是Twitter刺激了电视网去追踪报道和评论,还是电视网那些内容激励了人们更多地发推文,这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他认为,“没有必要去分辨,究竟是电视网还是Twitter在主导这场对话,以及什么才是真相,你能在这里听到那些政治分析家不会告诉你的声音。Twitter更像是个传声筒,或者说,全球最大的沙发(注:美国习惯将长期坐在电视机前的人形容为‘沙发中的土豆’)。”
此外,因为今年是美国大选历史上,竞选人之间支持率最接近的一次,这也意味着,大选之夜人们对于计票环节的关注度会格外高。于是,BuzzFeed挑战电视网的另一举动,是和Decision Desk HQ这个追踪选举结果的技术公司合作。几大电视网的传统做法是使用美联社的服务—每个州依次传递结果,随后就是数学题一样的计票,而BuzzFeed的新尝试,是为了提供一种更透明的计票和报道方式。
如今,印刷媒体和数字媒体的界限早已模糊—视频、网站新闻、手机App客户端、社交网络上的对话、Facebook直播、Facebook的小机器人(Bot)推送的信息……英国《卫报》打算第一次试验在智能手机锁屏状态下实时推送最新消息—过去几年不惜血本投建新媒体入口的各大传统媒体,针对大选之夜的报道,已想出各种各样的“组合拳”,只为换取更多的流量和关注 度。
《华盛顿邮报》的网站流量在过去一年中每个月都创下最新纪录,comScore的数据显示,最新的10月独立访问人数达到了8310万,这也倚赖于人们对于它在政治报道领域长期树立的可信度。
《纽约时报》在临近大选时遵循了一贯的传统,拆除了它越来越稳固的付费墙。人们可以在11月7日到9日的72小时内,免费阅读它的报道、分析和评论。《纽约时报》集团的出版人小苏兹贝格对此的评价是,“这对我们的国家来说是个重要时刻,新闻的独立性对民主来说至关重要,没有比现在更好的向读者展示最真实的报道的时机。”
除了这些理想主义的论调,这样的决策当然也是出于更实际的考虑。虽然已计划于明年裁员,但《纽约时报》过去3个月内迎来了10%的数字订阅增长,与此同时其纸质报纸的广告收入下滑了19%。根据《纽约时报》公司新闻发言人Danielle Rhoades Ha的说法,这一次大选期间,《纽约时报》网站的流量相比2008年增长了75%,App的阅读率比起2010年中期选举的时候增长了4倍。
《纽约时报》也不单单提供拆除付费墙的免费阅读,它还会像举办圣诞晚会一样,以250美元的价格出售门票,让读者和那些长期报道政治的记者们,在时报中心一起参加当晚的实况直播。
技术和文化杂志《连线》计划对大选夜做图文直播。不仅如此,它还会和舆情数据团队Networked Insights合作,观察社交网络上—从Twitter、Tumblr到《纽约时报》—评论板块中的各种声音。
一些媒体创业公司也借大选之年抓住了成长的机 会。
由《纽约时报》和20世纪福斯等共同投资、拥有400万邮件订阅者的the Skimm(新闻信)在讨论今年大选该怎么做的时候,创始人之一的Danielle Weisberg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能不能让候选人像在面试一份工作一样接受访问。the Skimm的用户,大多是千禧一代的女性,也是那些候选人想拉拢的选民。他们发起的这次访问活动,真的得到了竞选者的响应,他们还给希拉里起个别名,“Hillz”。
随后,the Skimm又通过新闻邮件发动人们去投票,最终影响了11万用户在政府投票网站上完成注册。自此,the Skimm对大选的关注不断升级,针对投票环节推出了各种信息服务,甚至大选当天会推出一个交友系统,这样读者就可以拼车去投票。这些尝试,让the Skimm变成一个很难被定义的媒体,当然,在the Skimm身上,还有一条媒体属性是从未改变的:以人们最需要的方式追踪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4年一次的总统大选是可以预见的高流量期。这是媒体,特别是电视网为自己设定的议程,如果说它们能从历史上学到点什么的话,那就是大选结束之后的几个月一切都会迅速冷却。
CNN CEO Jeff Zucker已经跟公司员工表示,预计明年CNN的收视率会比今年下降25%。然而跟4年前相比,这看上去还是个保守的数字。
2008年大选结束之后,CNN在第二年遭遇了超过49%的观众流失。MSNBC的观众流失率是47%。由于奥巴马刚上任时反对声很强烈,而长期处于共和党阵营的福克斯新闻频道因为当时对奥巴马政府的强烈批评立场,才控制住了流失率。
来自媒体智库Poynter Institute的媒体分析师Rick Edmonds说,“竞选已成为一些电视台的固定周期,它们可以坐在那里数钱。明智的做法可能是不要那么倚赖选举新闻。”
如果说上面这些都还是尚未到来的业绩隐忧,那么眼下,正处于打鸡血状态的传媒业,普遍面临着另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受众开始变得不再那么信任媒体了。
盖洛普今年9月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2%的人选择相信媒体,创历史新低。这个数字在1999年的时候是55%。
那些习惯于通过《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来关心美国大选进展的读者,很多最近已经明显感觉到,过去几个月里几乎每天都能从这家媒体上看到一些关于特朗普的坏消息,且只有坏消息。
即便是一贯自我标榜为自由派的《纽约时报》,这一次也走得实在有点远。并非只有《纽约时报》放纵了自己,事实上,很多媒体在今年的大选报道中,都不愿隐藏对于特朗普的成见—报道如果带有成见,就很难真正客观。
在不久前的投资者会议上,CBS主席David Rhodes甚至发表了这样一段引起非议的言论,“这一次的大选可能对美国来说不是好事,但是对我们这些电视网来说太好了。”
nlc202309091415
某种意义上说,Rhodes最要感谢的人就是经常出言不逊的特朗普。Zucker也说过更为婉转但意思相近的话,“我们愿意把特朗普的集会放到电视上,就是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Vox政治板块的负责人Ezra Klein强烈抨击了特朗普的很多观点,但他对报道本身提出一种清醒的看法:今年在描述特朗普非常危险这一点上,媒体变得太自由 了。
“媒体对特朗普的报道变得越来越存有偏见。在整个政治候选人的历史上,他得到了非常不同并且严厉的对待。”Klein说。
的确,特朗普是本届大选真人秀里“最欢乐”的角色。关于特朗普的一切内容一度成为媒体的鸡血,他就是收视率和点击率的源泉。今年3月来自《纽约时报》的调查数字显示,媒体当时已经免费给特朗普提供了近20亿美元的广告。
特朗普9月对外公布自己投入竞选的资金是1.9亿美元,这比共和党上届总统竞选人罗姆尼4年前的同期花费少了1.1亿美元。
希拉里是出了名的“不喜欢和媒体面对面”,于是有段时间,只要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特朗普的面孔。几乎每天,他都在MSNBC的《Morning Joe》、福克斯电视的节目、CNN的《New Day》、NBC的《Today Show》以及Stephen Colbert的《The Late Show》上露面,或者至少做个电话连线。
“特朗普完全不需要自己筹集或花费经费,”Wiley Rein事务所的竞选募款律师Jan Baran对此评论说,“他可以免费得到媒体的报道,发推文也是免费的。”
媒体业通过嘲讽特朗普大赚点击率的同时,特朗普也在为自己做着免费的刷屏广告。媒体业无意中已经成了特朗普的“合谋者”。
“媒体都有自己的立场,你肯定不会看到福克斯支持希拉里,也不可能见到MSNBC去支持特朗普。”在霍夫斯特拉大学教育学系念硕士一年级的Doug Rogers的说法很有代表性。即便人们已经习惯了解各个电视网的固有立场,一年来,在经历了那么多真相和谎言的谜团之后,像Rogers这样对媒体抱有习惯性怀疑的人也在增 多。
一、优势:美国是全球传媒领域的“超级大国”,是传媒人士向往的镀金圣地。
二、美国传媒的特色: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同时又是最大的电影出口国,控制了全球录音产品市场38%的份额,有四大商业性广播网(ABC、CBS、MBC、NBC)。美国的很多大学里都有传媒专业,学生可以随时申请的,课程强调从兴趣出发,从实践出发,有创造力。
三、推荐专业及院校:
1、广告Advertising
2、传播研究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新闻与大众传播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4、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
5、广播、电视与电影 Radio,TV,and Film
6、口语传播Speech Communication
7、传播-其他 Communication-Oth。
四、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大致如下:
1.职业人才教育:必修课包括媒介理论,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根据各校专业重点,会有一些与新闻和传播实践有关的理论课程,如新闻工作的哲学和原则,媒介法与媒 介政策,新闻实践与媒介新技术等。选修课则根据个人的方向与指导老师一起确定。这些方向可能包括:Journalism,advertising,publish relations,electronic media,media management.这个大方向的硕士毕业生毕业时可以选择做硕士论文。多数选择综合考试加professional project.Columbia University,Northwester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Missouri,Syracus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ley 和其他一些大学培养的多数都是这样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般去媒体或者实业界工作。
2.研究人才教育:必修课包括媒介理论,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及其它一些与媒介有关的理论课,例如舆论、宣传与媒介,宪法第一修正案,媒介伦理等。选修课则根据 个人的方向与指导老师以前确定。这些方向可能包括:Journalism,advertising,publish relations,electronic media,media
文科类专业在赴美国留学中属于比较“冷门”的专业。这种“冷门”并不是因为美国文科类专业不好,而是因为美国文科类专业的竞争特别激烈。很多美国当地学生更喜欢选择文科专业。所以,在申请学校和奖学金时,国际学生都不占优势。当然,这也从另一侧面表明某些文科类专业在美国的火热程度。
传媒类专业在文科中属于比较热门的专业,竞争也非常激烈。美国的传媒专业划分比较细,主要分为传播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等。虽然传媒类各专业的方向不同,但是对于申请学生的要求都差不多。而毕业之后的就业则有很大不同。想要申请传媒类专业的同学应该特别关注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等内容。
传媒类的就业方向比较广,不仅可以涉足较为传统的媒体行业,也可以进入各大企业的宣传领域。现在是信息时代,很多企业和机构对于宣传自身信息都非常重视,而这类岗位也正是传媒类专业同学所擅长的。当然,传媒类专业的同学也可以选择做研究或者教学等工作岗位。
美国传媒类专业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求不高,但要求学生的英语能力非常强。毕竟传媒类专业最主要的是利用文字和语言进行传播。同时,一些院校还会要求学生提交自己的作品。
美国传媒专业研究生入学要求有哪些呢,对于很多计划去美国读研究生的人来说,选择去去美国传媒专业研究生的院校很重要,下面就来看看美国大学排名前10的美国传媒专业研究生入学要求都有哪些。
传媒专业排名前十的美国大学研究生的入学要求,供参考:
1、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
GPA 3.7 + 托福114 + 一篇论文;
2、School of journalism, University of Missouri(密苏里大学)
GPA 3.5 + 托福110 + GRE 1100 + 一篇论文
3、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GPA 3.4 + 托福100 + GRE 1000(写作5分)
4、Medill School of Journalism, Northwe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
GPA 3.4 + 托福114 + GRE或GMAT或LSAT + 一篇论文
5、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University of Florida.(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GPA 3.2 + 托福105 + GRE 1000(语文部分550) + 一篇论文
6、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北卡罗来纳大学)
GPA 3.4 + 托福105(写作4.5)+ GRE 1000(语文部分580) + 一篇论文
7、 E.W. Scripps School of Journalism, Ohio University(俄亥俄大学 新闻学院)
GPA 3.2 + 托福100(写作4.5)+ GRE 1100
8、School Of Journalism,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印第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
GPA 3.0 + 托福94+ GRE 1000。
9、UC BerkeLey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研究生院)
GPA 3.5 + 托福105+ GRE 1100(VERBAL不低于580)
10、USC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California(南加州大学安纳堡传播学院)
GPA 3.2 + 托福105 + GRE 1000(语文部分550) + 一篇论文
(一) 国际背景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 国际传播行业也以前所未有之势发展。就目前的形势而言, 首先传统的国际传播几乎被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垄断, 其次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凭借快速发展的国家经济力量在国际传播中寻求媒介话语权, 则必然挑战这种垄断在新技术手段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兴的传播理念。
(二) 国内背景
(1) 新闻传播体制的变迁。由于东西方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新闻传媒管理体制相应不同。世界上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主要有国营、公营和私营三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新闻传播体制由之前的国营性质的传播体制变为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作模式体制。
(2) 中国目前的社会形态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过渡时期, 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管理体制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上的, 而我国经济制度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媒介也不再是纯粹的国家和政府的舆论宣传工具。
二、国际传播格局呈现的特点
(一) 西方传媒集团占据绝对态势依然明显
长期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始终在国际传播主题上占据主导优势地位, 从国际通讯社来说, 西方四大通讯社在全世界国际新闻报道中的地位稳坐霸主地位, 从媒介实力来说, 以新闻集团、华纳集团等为代表的国际传媒巨头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电影等新闻传播行业的各个领域实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发展, 并逐步向全球各个国家的传媒业渗透。所以, 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新闻传播领域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二) 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媒介传播力量加速提高
21世纪, 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积累后发力量, 这有赖于传播技术的提高和传播手段的拓展, 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提高了其在国际社会上的国家话语权。以中国为例,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在20世纪后半叶是加速向前迈进的, 20世纪之末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辩的“新闻”强国之一, 公民对新闻传媒业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重视。
三、我国新闻传播发展的特点
(一) 新闻传播观念的变革
从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党要求站在时代的起点上加快推动传播手段的创新和运用到提出媒体要坚持用时代的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到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从新世纪以来我国提倡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到主动参与世界新闻峰会的新闻规则制定的深层次要求发展, 都体现了我国做出的努力。
(二) 新闻传播体制的改革
传媒体制改革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也是决定我国传播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传媒竞争的加剧对于我国传媒行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奉行的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组织形式的现有体制提出了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传媒的组织形式正在向集团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加强我国的国际传播力的策略
(一) 改革新闻传播体制
如今, 我国传媒业的发展体制模式正在迈向市场化、集团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传媒产业的集团化能够充分整合媒体资源, 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传媒业的市场化为传媒行业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 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助于提高传媒行业的竞争力, 传媒业的专业化有利于传媒业专注自身的特色传媒业务。
(二) 密切关注自媒体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发展催生了交互式的自媒体发展, 微博、微信、博客等各种各样的自媒体社交网络从技术上拉近了全球人的距离。近些年来, 自媒体成为一种让普通大众通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 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媒介传播范围有限的局面, 其广泛应用使得以往的信息传者—媒介—信息受者的传播信息的格局变为由信息传者—信息受者的新的传播途径, 使得信息变成一种所有人与所有人的传播。
(三) 加快打造国际强势媒体的步伐, 切实推进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程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国际传播事业的竞争也是国际传播人才的竞争。主播、记者、解说员等传媒人员本身就代表了一个小媒体。因此, 我们可以意识到, 优秀人才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程, 重视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 我国为我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同时, 我国还应该吸收国外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 为我国的传媒业人才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四) 借鉴西方欧美国家的传播体制中优秀的部分, 取长补短,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克服扬弃
欧美国家与中国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很大差别, 但文化是无国界的, 传媒业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外国先进的文化进行交流, 达到“洋为中用”的效果, 弥补自身不足。
(五) 加强新闻传播方面的法律制度法规建设和完善
西方政府对媒介的管理除了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外, 主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管理, 西方许多国家针对媒介传播活动都建立了法律条文, 而我国在新闻法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 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规范的法制化管理结合起来, 使媒介与政府在冲突中仍能保持协调, 从而使新闻业获得良性的发展。
五、结语
面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 在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的号角下, 中国传媒界应适当借鉴西方国家的优秀经验。在国际传播新格局环境下, 我国要重新审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仔细分析国际传播新格局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并结合我国传媒产业自身的现状和发展特点, 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传媒发展策略,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强势媒体。
参考文献
[1]孟建, 王帆.在国际传播新格局中审视我国传媒业的新发展[J].新闻传播, 2010 (5) .
[2]尹韵公.20世纪中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及其全球背景[J].新闻与传播研究.
关键词:新闻传媒;发展模式;发展策略
国外传媒业通过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逐渐壮大起来。纵观国际著名新闻传媒企业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虽然每个企业成长的具体运行方式不一样,但是考察其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其一为自然(内生性)发展模式,是以传媒企业内部因素为动力,依靠自身已有的资源(内容、渠道、市场、人力、金融资本),实现企业的发展。自然发展模式对传媒企业日常运营资金要求不高,经营负债水平较低,企业依据自身实力选择经营策略,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的主动性强。但是另一方面,依托自然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伸展空间,限制企业整合资源的宽度、速度和力度,完全靠自身的磁力集聚大量资源的难度增大,影响企业扩张的进程,规模扩张可能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缓慢过程。
时代华纳的时代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前50年基本是通过自然发展实现自我超越的。1923年3月,《时代》周刊出版,1929年发行量达到25万份①,随即进入英国伦敦市场。1930年,推出财经月刊《财富》,1936年推出新闻摄影杂志《生活》,1954年推出《体育画报》,1972年创办《人物》杂志。这一系列极具价值的期刊品牌,均由时代公司自行创办。时代公司的实绩说明,只要适合传媒企业的自身战略目标,走自然发展之路同样可以获得巨大成功。
其二为并购发展模式。并购发展也称为外延式发展。即凭借企业综合实力,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部门来获得增长。它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并购发展模式对企业主体是否具有该媒体、部门的运营经验没有硬性要求。被并购企业已经拥有的该行业市场、产品、品牌资源降低了企业进入新业务部门的风险及时间成本,利于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免受区域经济滑坡的影响,使公司总收益的波动性降低②。但是,并购发展模式对并购主体的综合实力尤其是资本实力要求高,许多企业常常不得不为此举债,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而并购风险的控制将直接影响到并购的成功,企业文化、经营风格、管理手段等的差异性可能导致并购整合无法延续。
其三为联合发展模式。联合发展是两家或多家公司通过特定资产的联合,合资成立新的公司实体运作,为共同的商业目标努力,是介于自然发展与并购发展之间的一种方式,具有阶段性、短暂性、临时性的特征。联合发展模式对传媒企业主体资质的实力要求不是很高,资本的联合基于共同的目标愿景,合作各方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传媒企业能够深入考察合作对象的实力、资源、文化,为并购做合适的估值,实现从联合到并购。联合发展模式的缺点在于联合企业各方只是通过各自特定的资产而不是全部资产,经营紧密程度有限,容易导致合资方不会完全履行自己的承诺,从而影响合资企业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合资企业可能要求知识产权或者其他专利知识共享,如果某一方不愿意,联合企业实体可能因此不能形成合力而失败。
面对各国政府对传媒业的准入政策及传播文化环境的差异性,传媒巨头跨国发展经常采用联合发展模式,与当地政府、企业共同成立合资性质的公司实体来获取落地经营许可。2004年时代华纳与中方合资成立中外合资影业公司——中影华纳横店影视公司;迪士尼与中方合资运营上海迪士尼乐团并以中方控股,这都是联合发展模式的很好案例。
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计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明确提出:推进改革,创新模式,加快发展,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此,我们需要研究并借鉴国外新闻传媒的成功经验,开辟我国新闻传媒快速发展的新航道。
一、法制规范:新闻传媒业发展的理性诉求
一切经济活动法制化是市场经济的显著特点。对于新闻传媒业而言,它的产业属性的张扬,必须以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为基础保障。通过法律规范,减少行政干预,打破行业垄断,保障其市场竞争的主体性。同时,惩戒新闻行业的不法行为,保障市场竞争的有序性。
1. 我国新闻传媒法制状况
我国与新闻传媒业直接相关的法律主要有现行《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对传媒业主体资格的确立和对传媒内容的规范作出了规定。同时还有与产业紧密相关的一些法律。现行《公司法》规定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分别为3万元、500万元,并且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分期缴纳;取消了之前公司对外投资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50%的规定。这些规定扩大了并购主体的范围,加大了企业并购发生的可能性,使企业以小博大成为可能。现行《反垄断法》主要规制并购规模及发生领域,防范市场垄断或危害国家安全,保证并购行为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市场合理竞争。此外,还有《证券法》《商标法》《合同法》《劳动法》《税法》等,规范公司的具体商业行为,维护相关方的具体权益,规范劳资关系,调整有关利益关系。这一系列的法律,是新闻传媒企业经营活动的依据与支撑。
2. 美国传媒产业法案考察
美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主要受两部法案的指导:《美国通讯法》(1934年)和《1996年电信法》,还有版权法等。《美国通讯法》禁止联邦通讯委员会对广播节目进行检查。《1996年电信法》则放松了对经营广播电视的行政限制,试图更多地利用市场体系推进广播电视的发展。比如,废除了媒介所有者最多只能拥有12家电视台的限制,把一个电视网对全美收视家庭的占有率从最多25%提高到最多35%。还废除了广播电视网对有线电视系统的交叉所有权的限制,电信业资本与传媒业资本可以相互流通并经营业务。③这一相对宽松的法律出台后,美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大趋势:一是广播电视业内部兼并、联盟,市场日益集中;二是广播电视业与其他产业,包括电信、网络等进行整合。美国的传媒集团凭借规模优势进行跨国运营,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综合型传媒集团。④
nlc202309040908
美国传媒法案的基本特征是:保护传媒内容的著作权;放松对传媒业的限制;支持传媒业的市场行为,集中体现传媒产业的市场主体性。主要依靠法律而不是行政的方式来规范和发展传媒业。
3. 我国新闻传媒业法制环境建设的政府支持
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世界传媒业的发展态势,逐渐完善传媒业组织的运行机制:一方面维护传媒的公共性,充分发挥新闻传媒作为“社会公器”的功能,体现政府、公众的新闻传媒意志。另一方面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传媒主体。为此,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新闻传媒资源的调节制度;修订、完善现行新闻传媒法律、法规中与现代传媒企业经营发展相悖的地方,加快对新媒体规范与引导的相关法案的制订,填补新闻传媒法律中的若干空白,比如新闻法、出版法;放松产业规制,创造公平有效的传媒竞争市场;调整产业格局,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突破单一新闻传媒遭遇的发展瓶颈,直面新闻传媒业的全媒体经营时代,支持新闻传媒业的混合媒体发展模式。净化新闻传媒的内外部环境,创造适宜于新闻传媒业快速成长的土壤。
二、模式优化:新闻传媒业发展的技术创新
设计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既是理念问题,更是技术性问题(由多方面因素组成的一个非线性规划)。国外传媒业的发展模式不失普适性,我们可以在借鉴中融入本土特色形成具有个性风格、契合度高的发展模式。
1. 内生发展:实现自然扩张
内生发展模式充分挖掘企业潜能,积蓄内力,自然发展,逐步强化自身的硬实力和生长力,促使企业自然成长。新型企业、中小规模的企业或企业的初始阶段,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这种模式。
20世纪20年代正值美国第二次并购浪潮。当时美国新闻传媒业还处于完全竞争时代,时代公司、福克斯影业、迪士尼等这些日后发展为世界传媒巨头的企业均刚刚出现,处于发展初期,并没有多少资金可用于并购其他新闻传媒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也是积蓄内力,自然发展。我国当前的期刊业面临相似的境遇。资金实力有限,知音期刊集团、读者期刊集团、家庭期刊集团三家暂时无一上市。知音期刊集团以核心品牌《知音》为基础平台,通过延伸期刊产业的品牌资源,成功培育一群子刊:《知音·海外版》(1996年创刊)、《打工》(2000年创刊)、《好日子》(时尚期刊,2001年创刊)、《商界名家》(财经期刊,2002年创刊)、《财智文摘》(2003年创刊)和《良友文摘》(2003年创刊)⑤。从一刊到七刊,从单一的文化综合类期刊到财经类、时尚类期刊,通过内生性发展完成了集团品牌、资源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通过自然发展模式,以一种核心期刊为发力点,贯通期刊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整合,实现多元化发展,最终成为综合型新闻传媒集团。知音期刊集团的发展实践说明,期刊企业在目前阶段选择内生发展模式具有现实必然性。
新闻传媒企业的发展模式不是固化的或一劳永逸的,在不同阶段、不同目标、不同需求下,往往交叉使用或需要及时调整。每个模式既有其优越性,也有其缺陷,不能简单描述模式本身的好或不好,关键看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最优化发展。
2. 联合发展:实现跨界扩张
联合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战略选择。通过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尤其是打破行业壁垒、地区屏障、体制障碍,超越空间,实现跨界经营与扩张。
联合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并购的部分功能,发挥并购所不能实现的效果。迪士尼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使迪士尼乐园突破国家、文化壁垒,获得当地优势资源,迅速在日本、欧洲、亚洲扩张。南方报业集团走联合发展之路,在北京、上海、云南等地与当地报业合作,实现跨地区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报业集团。2003年,南方报业集团与光明日报集团共同投资主办中国首家股份制结构的时政类报纸《新京报》。该报2009年广告收入8.57亿元,位列北京报纸广告收入的第三位⑥。
采用联合发展模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文化整合问题。合资企业只是特定资产的联合,而不是全部,这就埋下了公司治理的结构性症结。合资企业的核心管理层多由各合资企业依据所占股份派遣,各管理层带着原有企业的文化特征、管理风格,可能会产生文化及利益上的冲突。解决的办法是制定合资公司章程,明确经营管理与内容制作分离。第二,知识产权问题。即合资企业未经允许,不得擅自使用原新闻传媒企业的新闻传媒内容。处理版权问题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市场来对需使用的内容进行估值与获取,避免关联交易。第三,被并购问题。合资企业发展得非常好,容易被合资企业的股东方并购。此时,合资型的新闻传媒企业可采取的反收购措施主要是上市,通过将公司变成公众公司,借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制衡大股东权力,使公司的发展符合更多人的利益。
3. 并购发展:实现快速扩张
“快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企业经营规模扩大的幅度和显著性,即在经营结构不断优化状态下的企业规模的增长速度。从纯技术层面来说,资源是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动的(资源归属权的位移或转换),资源定向运动的结果是整合,资源整合的效应是企业的扩张。企业的并购正是反映了这种机理。
美国的新闻传媒在100多年前就开始了并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中,新闻传媒业即通过并购形成了赫斯特、普利策等世界著名的报业集团。2009年底,我国新闻传媒业迈出了实质性并购步伐:电广传媒以6,000万的基数收购了青海卫视的广告与节目经营权。此前,电广传媒旗下仅有湖南卫视一个上星频道,大量优质内容未能辐射全国。通过此次并购,电广传媒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上星频道的广电集团,占有了稀缺资源,实现了跨地区经营,发挥了“内容为王”的竞争优势,巩固了湖南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中的“领头羊”地位,产生了明显的并购扩张效应。由此也提供了电视业新闻媒体并购发展的参照解读。或许,我国新闻传媒业的并购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我们应该期望有更多成功的案例。
nlc202309040908
三、全球竞争:新闻传媒业发展的目标取向
全球竞争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全球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集聚资源,形成全球性扩张优势;二是国际品牌。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在国际舞台上比拼,形成全球性的强者优势。在全球化时代,我国的新闻传媒业必须要有全球竞争的视野和战略,这样才有可能诞生像时代华纳那样的国际传媒企业。
全球竞争表现的是行为主体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地位。综合实力是衡量国际地位的核心指标。就企业而言,国际化是指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面向世界经济舞台,在全球市场上,组合生产要素和优质资源,实施全球营销战略,以获得最大利润和形象效应。包括管理国际化、生产国际化、营销国际化、融资国际化、服务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等方面。国际地位是一个企业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该企业在与国际企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
新闻传媒业的国际化是全方位的,包括管理、生产、营销、服务、融资、人才等方面的国际化。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实施并购、联合,是最直接、最典型的国际化行为。从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发展历程看,新闻传媒业跨国发展主要有两种路径——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维亚康姆集团即是采取了绿地投资方式,通过独立运营MTV电视品牌进入我国电视业。新闻集团进入我国传媒市场则是采用了跨国并购的方式,通过在香港并购星空卫视,获取政策,实现在国内部分省份落地。
创办于1998年的《财经》杂志是国内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新主流财经媒体,被英国《金融时报》誉为“中国最受尊崇的财经刊物”。自创刊之日起,《财经》就注重国际市场的开发与维护,以塑造传媒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第一,将报道视野定位于全球范围,关注海外的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如封面文章《911惊变》《2008金融危机》。第二,网络全球作者,吸引海外经济学家、政治家、企业家撰稿,推出英语版的新闻传媒内容。第三,与国际传媒品牌联合。作为《哈佛商业评论》在中国内地唯一的版权合作伙伴,独立享有其英文版杂志和网站全部简体版的出版与经营权。同时,采集中国本土的商业管理信息,反向提供给《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
传媒企业在参与全球竞争时,还需要把握几个关键词。一是民族化。坚守本国的资源与市场,充分发挥本民族资源的效应,建设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新闻传媒业。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二是品牌化。国际化是一个过程,最终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球竞争力的新闻传媒品牌。三是本土化。新闻传媒企业进入其他国家时,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生产及传播要符合当地市场的需求与规范。
(周玉波,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菲,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编辑)
注释:
① 张金海,梅明丽. 世界十大传媒集团产业发展报告[M].武汉:武汉大学 出版社,2007:13.
② 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115.
③ [美]新闻自由委员会著,展江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5.
④ 董静,李本乾.欧美传媒业规制及模式[J].当代传播,2006(5):41.
⑤ 方仁.延伸期刊产业的品牌资源——访《知音》集团总经理胡勋壁[J] .传 媒观察,2006(4):11~13.
⑥ 搜报网.新京报广告价值分析[EB/OL].http://w ww.soubaoad.com/ information/2163.shtml, 2012-05-17.
【美国新闻传媒业】推荐阅读:
如何申请美国新闻传媒专业10-31
美国新闻业05-28
美国留学传媒专业的分支及申请条件12-16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学12-30
新闻论文发表《传媒观察》杂志征稿启事06-24
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文化11-03
美国留学优势及美国申请条件解读01-17
留学美国看美国小学教育制度03-10
从美国总统的选举制度看美国的民主06-15
美国留学_美国大学心理学专业排名情况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