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数据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数据(共8篇)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数据 篇1

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一)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有很大变化!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是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特别想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成熟。他们希望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展示青春的活力,显现自我的能力与价值,以便在注重经济价值的现代化社会中引起公众的刮目相看,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发展机会。

在调查中,有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在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和家长的愿望,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大学生消费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生活,还可以以消费促生产,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消费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在消费中的一些偏差。

本调研报告针对我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及其看法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实地调研,通过对学校各年级各层次同学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其他高校的调查报告,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消费情况在总体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善于理财的赤字消费,靠借贷维持而不计偿还能力的超前消费,高于家庭或负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早熟消费,偏信广告的盲目消费,追求虚荣的炫耀消费,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只求和别人一样的攀比消费,暴殄天物的奢侈消费等。因此,如何理性看待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家庭和学校乃至社会在这过程中又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已是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等多方面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

1、消费状况调查数据

(1)家庭平均月收入。

经调查,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23%,1000元~5000元占67%,5000元~10000元占7%,10000元以上3%。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4%,来自农村的占96%。可见,大部分贫困学生来自于农村,我国的城乡差别仍然巨大。而生活奢侈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城市。该数据与中国人目前的收入水平基本吻合:绝大部分中国人家庭夫妇月收入为2千元~5千元,贫困家庭与特别富裕家庭都是少数。一般来讲,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每月消费支出较少,而特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生活可能较奢侈,比如有的学生在校期间购买了20多万元的轿车。这在我们学校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2)月平均消费金额。

月平均消费金额500元以下的占9.5%,500元~1000元占72.5%,1000元~2000元占14%,2000元以上占4%。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金额为500元~1000元,每月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的只占4%,社会上一些舆论认为大学生代表着高消费,代表着奢侈浪费的看法是片面的。

(3)每月的生活费。

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感觉生活费月月有余的学生占6%,感觉刚好够花的占51.5%,感觉不够花的占42.5%。可见接近一半的当代大学生用钱缺乏计划性,缺乏理财能力。感觉月月有余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69%,由此可见大一新生刚进校门时消费项目较少。而感觉钱不够花的学生中,大一至大四学生分别占16%,6%,44%,34%,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消费项目逐渐增多,大三时恋爱的学生多,感觉钱不够用的学生比例最高。

(4)消费方式。

大学生在消费时选择能省则省的占10%,有计划消费的占32%,想花就花的占54%,选择其他的占4%。可见许多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比较随意,缺乏计划性,所以导致钱不够花。

(5)每月的饮食开支。

每月饮食开支在300元以下的学生占10%,200元~400元占48%,400元~600元占32%,600元以上占10%。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意味着每天的饮食开支只有6元多一点,在目前学校食堂一个炒肉3元钱左右的条件下,意味着这样的学生每顿饭只能打一个菜,每天只能吃一顿肉。而每月饮食开支在600元以上的学生,除了正常的就餐外,几乎天天买饮料喝。而这些数据与其他地区(如北京、上海)相比又是很低的,这主要是因为绵阳地区物价水平相对较低。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一直存在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6)平常购买学习资料的钱。

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41.5%,10元~50元占49.5%,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7)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

本次调查遗漏了恋爱开支,但据我们调查过程中口头了解到:在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中,选择50元以下的占12%,50元~100元占4.5%,100元~200元占15.5%,200元以上占22%,另外46%的学生回答没有恋爱。由此可见谈恋爱的学生,每月在恋爱方面要比其他学生平均多支出100元以上。

(8)平均每月电话费。

平均每月电话费支出在20~3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20%,30元~50元占38%,50元~80元占36%,80元以上占6%。大多数大学生的电话费支出在50元~100元之间。少数学生远程恋爱,煲电话粥,导致每月话费在150元以上。

(9)每月用于上网的平均消费金额。

大学生每月用于上网的平均消费金额在10元以下的占8%,10元~30元的占21%,30元~50元的占39%,50元以上的占32%。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只是适当的上网,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多。(10)当手中有余钱时最愿意选择的消费项目。29.5%的大学生选择吃喝,24%选择旅游,17.5%选择穿着打扮,16%选择上网吧,7%选择储蓄,5%选择买书,1%选择其他。可见民以食为天,吃喝还是主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们也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成为部分学生的副业。还有很多人选择外出观光旅行,可见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迪厅,KTV等娱乐方式也正日渐受到大学生们的宠爱。

(11)采用哪种方式进行消费。

大部分学生购物都喜欢现金消费,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喜欢银行卡信用卡消费方式。可见,一些比较先进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校园卡、银行借记卡会成为大学生钱包里的必备品。学生使用信用卡也逐渐悄然成风。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同学是选择在学校周边的商业区购物。

(12)男女生间的消费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现代的大学生中,男女方恋爱支出基本成持平趋势,部分女生恋爱支出还甚至超过了男生。在建立和培养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开销远比女生大,而在形象包装方面,女生又会略胜一酬。在对于每月支出是否有预算有计划的这一项调查中,选择有计划的女同学为42%,男同学则为37.1%。

(13)日常资金来源和家庭收入。

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贫困生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而贫困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见,家庭较贫困的学生有着更迫切地锻炼自己、早日投入社会的意识。

(14)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现状的看法。

无论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对于自身的消费现状,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是觉得刚刚好的,一成的贫困生觉得自身消费现状偏低。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认为自身的消费现状是偏高的,同学们普遍都有在不知不觉中花了钱的体验,但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切实地想过要如何去正视自身消费过高的问题以及想出应对措施,可见,大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成熟的消费观。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

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玩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2)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3)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4)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社会接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也受到大学生们欢迎,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5)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

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部分手头宽余的学生还手头上还会拥有一些如照相机、MP3等数码产品。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二、问题的解决思路及办法

1、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引导

(1)家长应从自身做起,改变不好的消费观念。

家庭教育在注重孩子德,智,体多方面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孩子消费观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要摒弃那种和别人比气派要面子的思想。家长们应该交给孩子一种朴素简约优惠实用的消费理念,让其逐渐养成自力更生、不铺张浪费的好品质。

(2)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3)社会不良消费风气的影响是大学生不良消费习惯形成的根本。

因此,社会应该逐渐调整整体消费结构。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的支的消费方式也应该逐步改变,从而引导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方式趋于合理!

2、在校大学生应提高自身意识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

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

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

贫困生们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能力是相对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衰减。所以,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查中一位贫困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清扫校道时,我会对走过的每个人微笑,因为我知道,靠自己双手挣的钱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贫困生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

(4)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

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另外,要注意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四、调查总结

通过对西南科技大学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总的来说是现实的、合理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应是当务之急。

大学四年,如金岁月,学习是主题。然而消费问题也非常重要。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识,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因此,在大学校园,应该积极倡导量力而行的理性化消费。因此,在大学校园,应该保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优良传统,不应盲目攀比,恣意享乐,应该积极倡导量力而行的理性化消费

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二)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值得重视,而且刻不容缓!

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笔者对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接受调查共320人,平均年龄20、8岁,平均年级为2、1年级。

2、方法:

一是采用问卷调查法。

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发145份,有效问卷138份;

二是网络问卷调查。

通过qq、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让各大高校的部分学生网上答卷。填写网上调查问卷的人数110人,问卷做到了随机发放;

三是一对一谈话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取信息。

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访谈的方式随机选择了愿意接受访问的65人。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三种形式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研究更具客观性。

3、资料处理:

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el2003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

2、饮食方面开销大。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92%,其中70%的贫困生也拥有手机。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也有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50元以上。

4、“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200元-350元之高。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种不甚合理的消费。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5、先进的消费方式悄然成风。大部分学生购物都喜欢现金消费,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喜欢银行卡信用卡消费方式。可见,一些比较先进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校园卡、银行借记卡会成为大学生钱包里的必备品。学生使用信用卡也逐渐悄然成风。

6、男女生间的消费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现代的大学生中,男女方恋爱支出基本成持平趋势,部分女生恋爱支出还甚至超过了男生。在建立和培养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开销远比女生大,而在形象包装方面,女生又会略胜一酬。在对于是否会计划月生活费的这一项调查中,选择有计划的女同学仅为28、4%,男同学则为37、1%。

7、日常资金来源和家庭收入。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贫困生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而贫困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见,贫困生有着更迫切地锻炼自己、早日投入社会的意识。家庭月收入方面,大学生家庭月收入整体上以1000元-2000元居多,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1500元居多,有25%还是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特困户。

8、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现状的看法。无论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对于自身的消费现状,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是觉得刚刚好的,一成的贫困生觉得自身消费现状偏低。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认为自身的消费现状是偏高的,同学们普遍都有在不知不觉中花了钱的体验,但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切实地想过要如何去正视自身消费过高的问题以及想出应对措施,可见,大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成熟的消费观。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

(1)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社会接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也受到大学生们欢迎,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2)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

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玩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3)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

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部分手头宽余的学生还手头上还会拥有一些如照相机、mp3等数码产品。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4)恋爱费用支出过高。

大学生刚开始恋爱为稳固恋情和讨恋人欢心所付出的“恋爱费”比较高,这是大学生消费中很不合理的一部分支出,因谈恋爱而每月的生活费入不敷出的大学生大有人在。这种不合理的消费也会导致一种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容易让大学生们认为爱情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所以,恋爱支出过高的现象应制止。

(5)贫困生的消费水平虽然偏低,但消费构成比较合理。

贫困生因为消费能力有限,他们日用的资金来源除了家里提供之外,还有国家、社会资助和勤工俭学等途径。正因为他们的钱得来不易,故他们会对生活的各种开支精打细算。他们主要的花费在于饮食、生活用品和学习充电方面。另外,由于对接触社会的要求更为强烈,他们能够把握到社会一定的消费动向,而能否择优地去跟随。

(6)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

调查中,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组成不很合理,但极少数的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的消费组成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盲目地追随了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自我判断和自主意识。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都超出了预计,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在银行帐号上拥有自己的一笔积蓄。

2、大学生消费构成不合理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成熟。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迷惑。但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这种种消费不合理现象,不仅仅与大学生本身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的特性有关,还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密不可分。

(1)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首先,学生的高消费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社会上重视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有敏锐触角的群体,加之相对缺乏自主判断力,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就会从此走进了消费的误区。

(2)校园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

学校也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一个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加之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就算有类似的教育,但一般都是深度不够或教育意义不强。

(3)家长不当消费观念的延伸。

家庭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对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孩子德育的培养,现代的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多方面的培养,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对孩子消费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家长们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四、对策与建议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

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

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

贫困生们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能力是相对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衰减。所以,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查中一位贫困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清扫校道时,我会对走过的每个人微笑,因为我知道,靠自己双手挣的钱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贫困生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

4、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

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另外,要注意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5、大学校园应形成更好的消费氛围。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数据 篇2

1 大学生的消费支出特点

1.1 消费层次化

我们对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分别进行了消费状况抽样调查,09级学生占64%,08级占16%,07级占20%。从我们对这三个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他们的消费支出和结构存在着很大差别。大一学生在消费中更多注重改善学习条件,满足自身对精神文化的需要。被调查的大一学生中有85%学生表示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90%以上大二学生的学习投资在100元以下。这说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已经有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变得更为成熟和理性。大三学生由于面临就业问题,所以他们用于就业和考证的支出占很大比例,认为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从3个年级的调查结果来看,虽然消费具有层次性,但总体上来说用于学习方面的开支占的比例都不是很高。

1.2 重视健康消费

调查的数据显示,36.5%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健康消费,而女生在这方面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43.2%。学校内运动中心很受学生欢迎,而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发现,25%的学生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有的利用校内各种体育资源开展体育锻炼。有的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其中有50%的同学每周去体育馆运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1.3 消费呈现差异化

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学生人数20%,低于400元的占10%,400~500元的月消费占24%,500~800元之间的占46%。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比较大,间接反映了高职生学生家庭收入有一定的差距。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价格。因为87.5%的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有8.9%的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但挣的钱不多。

1.4 消费支出情况多样化

被调查的大学生的消费情况:伙食支出占43%,交通、通信占17%,购物消费占16%,学习用品占4%,娱乐、交际占24%。从这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支出用于基本的伙食消费,其次是用于娱乐和交际。

上网消费情况:1个月用来上网消费10元以下的占4%,10~20元的占32%,20~30元的占24%,30元以上的占40%。

通信费用情况:一个月的通信费用在20元以下的占4%,20~40元的占44%,40~70元的占36%,70元以上的占16%。

1个月平均跟朋友聚餐的费用情况:20元以下的占8%,20~50元的占44%,50~100元的占32%,100元以上的占16%。

1个月的消费透支情况:基本上会透支的占8%,偶尔会透支的占52%,从来不透支的占40%。

对自己理财方式满意的占8%,不满意的占24%,一般满意的占68%。在对被调查对象的消费标准的调查中得出,以经济实惠为主的占41%,兼顾实惠和高标准的占32%,尽量追求高标准的占20%,对自己的消费标准不清楚的占8%。

2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

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的变化引导着其消费心理的变化。大一学生与大三学生的消费支出有着很大的不同。大三学生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其消费支出更加理性化,而大一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现象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观。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1 攀比心理比较严重

部分学生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为了拥有电脑或买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学生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其他必要开支。同一个宿舍只要有一位同学买了电脑,则这个宿舍80%的同学也会跟着买,而如果同宿舍没有同学买电脑,那这个宿舍其他同学一般也不会买电脑。他们买电脑也不是用于学习,主要是用来上网玩游戏、聊天。另外,有些学生为了购买名牌运动鞋、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个人欲望。这些现象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2 人际交往过度消费

主要为通信支出和恋爱支出大,拥有手机的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0%,每月用于通信的花费高于80元的占40.3%。有20%的同学既有手机又有小灵通,80%的同学认为手机是必要的通信工具。说明学生手机消费非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48.2%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200~400元,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65%谈恋爱的同学认为恋爱是大学生的正常心理需求,而想要通过恋爱来相互促进学习的学生不足10%。我们并不反对人际交往,但如果过分追求人际交往,而忽视了自己的消费能力则是不可取的,这也违背了著名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分为低级和高级的需要,低级的需要获得了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会有着高层次的需要的欲望。人的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类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不会有着更高层次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属于高层次的需要。大学生如果超越自己的能力过分地追求人际交往的需求则是一种盲目地追求,也是一种非理性的需求。

2.3 依赖心理比较强,理财观念淡薄

从被调查的情况来看,90%左右的同学的经济来源于父母,有5%的同学使用助学贷款,只有5%的同学是通过勤工俭学来解决经济问题。在被调查的350人中有50人根本没有打工经历,没有做过兼职工作,而且做过兼职的学生中,50%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14.2%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而以补偿过度开支为目的的比例占到23.2%。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那么补贴过度开支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在一起来看待,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33%。显然,我国大学生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要薄弱。另外,从对自己的理财方式感到满意的学生只有8%这一点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财观念比较缺乏,有很多同学有超前消费意识,没有节约开支的理念。

3 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3.1 制订合理的消费计划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都没有制订合理的消费计划,大部分都是有多少就消费多少,没有钱就向父母要。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低,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出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没有经历过磨难,不懂得艰辛。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信念、期望和对未来变故的预测可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帮助他们制订合理的消费计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消费观是消费者对消费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是消费者对消费内容、消费目标、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涉及消费活动诸因素的一种价值判断和态度。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告诉我们,随着下属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中,领导者的基本职能在于为下属实现目标扫清障碍与创造条件,并帮助下属制订合理的目标。因此,高校应加强消费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理念,制订合理的消费计划,树立节约和适度消费的观念,克服虚荣心、攀比心理,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主义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对自己的每项开支做出预算和记录,经常反思自己的开支是否合理。

3.2 注重精神文化消费的支出

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消费时尚瞬息万变。而大学生是最容易被卷入时尚潮流的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有的甚至失去了理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代高职生用于网络消费支出的比重非常高,78%的同学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但通过网络来学习的比重不高,他们大多利用网络玩游戏或与其他同学沟通。当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偏向应引起高职教育部门的重视。大学生应克服从众心理,在既定的消费支出约束下,合理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以达到最少的支出带来最大效用的效果。高职院校应该教育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的学生以为进入了大学就进入了天堂,不懂得未来的前程需要自己去创造和争取,失去了学习的斗志。有部分同学进入大学的主要目的是谈恋爱,认为那是人生的一大追求,从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促使人们努力工作的有保健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获得了满足并不能促使人们努力工作,只有激励因素得到了满足才发展成为激发人们积极工作和学习的主要动力。这就需要我们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促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让他们在保证生存消费的前提下,增加阅读书籍和上网浏览专业知识等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的追求,减少谈恋爱、聊天等方面消费的比重。

3.3 营造求勤务实的消费文化

高职院校近几年对校园文化的建设非常重视,但大多是宣传一些优秀事迹和安全方面的文化,对有关消费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宣传比较少。学校和老师都要认识到学生消费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应该优化大学生消费这一心理环境。一方面,在校园里大力宣传勤俭节约的文化,反对腐朽的生活方式,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倡导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另一方面,营造学生学习、生活消费的良好环境,宣传一些消费知识,以便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消费观念。消费也是一门学问,它涉及的内容很广,诸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大学生文化修养虽然比较高,但对消费知识却缺乏系统了解。因此,大学生要掌握一般的消费常识,并在其基础上,提高识辨力、评价力、挑选力、享受力。对高职生来说,可以开设消费心理学、消费经济学、职业生涯规划等选修课,让他们了解消费也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问,以便能让他们克服消费过程中的盲目因素,增强消费的计划性、自觉性,以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消费活动,获得良好的消费效益。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来营造良好的消费文化:①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积极作用,让他们深入学生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消费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②学校应该每学期请有关老同志作革命传统报告,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校友、劳模作有关报告。③对学生进行节约消费的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根据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观看有关影片;个别谈心交流,帮助学生合理安排生活等。有85%的同学感到大学生活比较空虚,不知道怎么度过课余时间;有45%的同学不敢去兼职。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要大胆走出去,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必由之路。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一直是企业和社会关注的对象,他们的消费行为,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以高职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他们的消费情况,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养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唐燕.关于嘉兴学院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及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3(4).

[2]黄敬宝,文敬荣.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0).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数据 篇3

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民办高校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状况与其他社会消费群体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状况,对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他们养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为更好地研究把握民办高校学生的消费心理及状况,笔者采用“民办高校学生消费现状与消费观念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从西安市辖区内20余所综合类、高职类、理工类等不同类别民办高校中抽取500名大一和大四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55份,经过数据分析后,对民办学校学生消费心理及其状况有了大体认识。

民办高校学生消费现状

总体上看,民办高校学生消费状况与11年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9年做的调查相比,月消费在300元以下的学生比例高出很多,由原来的3.87%增加到21.76%,而月消费在700元以上的人数比例,由原来的9.33%增加到19.34%,月消费在300~500元和500~700元之间的比率分别由44.41%和34.17%下降到38.90%和20.00%。由此看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民办高校学生的消费水平也显著攀高,同时,正在朝着两极分化的方向发展。

男生消费高于女生

本次调查中,男生交回有效问卷157份,女生交回有效问卷298份。分别对他们的学习消费、交际消费和生活消费水平进行对比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中男女生的消费水平有较明显差距。男女生在必要的、常规的学习消费上,如购买学习资料、学习用具和学习辅导书等差距不大,消费差额比率为12.4%,在交际消费上,表现出女生略高于男生,消费差额比率为-16.3%,而在生活消费上,男生却远远高于女生,消费差额比率为62.3%。男女生总消费差额比率为56.8%。男生的生活消费和总消费显著高于女生,这其中主要是由于男生的伙食和通讯交通费用多于女生造成的。这也表明,男生的交际空间比女生大,交往的范围比女生广,男生更喜欢交友和参与社会活动。

高年级消费高于低年级

本次调查中,大一学生交回有效问卷232份,大四学生交回有效问卷223份。也分别对他们的学习消费、交际消费、生活消费和总消费水平进行对比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一与大四学生的学习消费、交际消费、生活消费及总消费差额比率分别为:-60.4%、-61.9%、-33.8%、-43.7%。大四学生在学习和交际方面的消费明显高于大一学生,这是由于大四的学生面临着考研和就业的压力,购买必要的学习资料、上辅导班、日常通讯、必要的就业联络支出等都需要较多费用。

城乡差异明显

本次调查中,生源地是城市的学生交回有效问卷205份,生源地是农村的学生交回有效问卷250份。也分别对他们的学习消费、交际消费、生活消费和总消费水平进行对比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在交际、生活和总消费三个方面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前者与后者的学习消费、交际消费、生活消费及总消费差额比率分别为:29.8%、85.1%、30.5%、46.5%。这和他们所处环境、家庭影响和成长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城市学生由于成长的环境和从小所受的影响,在消费上比农村的学生要高一些,而且城市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娇惯、溺爱的多一些,农村学生很多是多子女家庭,花费会比城市学生谨慎仔细一些。

民办高校学生消费心理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民办高校学生消费心理的几个显著特点。

冲动性

主要表现为民办高校学生消费观念和行为方面的不理智。调查表明,有的学生平均月消费7500元,而有的月消费还不到300元。这种消费水平的差异,虽然有家庭经济状况的因素,但也有冲动性消费心理的促成影响。在国家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宏观政策背景中,青年人的消费心理也必定带有冲动性的色彩。

个体差异性

调查显示,当代民办高校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个人性格爱好不同,消费状况的个体差异增加,消费行为、认知喜好等存在年级差异。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张扬个性、展现自我,也是造成消费水准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

易感性

消费心理的外控性增加,即易受外部影响。处于青春期的民办高校学生消费心理不够成熟,体现在消费行为上往往是冲动多于理智,加之个人虚荣心及受社会、家庭不良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的影响,使得他们的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的娱乐消费、社交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给家庭带来经济上和心理上的沉重负担。

盲目性

消费心理的盲目性表现在部分学生在消费上有攀比和追求名牌的心态,认为自己应当永远走在时尚和品牌的前列。他们不顾及商品对自己学习、生活的价值度,也不十分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家庭状况等因素。

教育对策及建议

民办高校学生的消费心理,会影响他们消费观念的养成和消费行为,需要我们正确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进行科学的财商教育以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勤工助学和创业活动。

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树立科学消费观是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科学合理消费的前提基础,基于民办学生的消费状况及其消费心理特点,民办高校应树立以下科学消费观念。

一是理性消费观。如今在校的民办高校学生年龄多在17~22岁之间,生理和心理还不够成熟,尤为重要的是,他们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在消费方面难免出现因盲目、攀比、赶潮、“面子”而导致的冲动性高消费行为。对此,社会各方面尤其是高校更要强调理性消费,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主动地做好思想引导和教育管理工作。

二是发展性消费观。当代民办高校学生在消费上除基本生活费用外,还有更为可观的交际、娱乐、学习用品和其他费用,主要包括交通费、通讯费、烟酒和化妆品等。对经济不独立的民办高校学生群体来说,我们应鼓励提倡其合理的消费行为,帮助他们优化消费结构,鼓励他们在家庭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加大用于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发展性消费,即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费结构中的精神文化和教育含量,尽量减少纯娱乐性、消遣性消费,提升消费的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消费边际效应。

三是适度性消费观。适度消费由家庭或个人的支付能力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支付能力不断增强,适度消费的水平会随之“水涨船高”。但对基本无收入的莘莘学子来说,超过其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是尤为不可取的。为此,应教育引导他们消费以量入为出、节俭节制为原则,以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为目标,提倡有计划的、合理适度的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

四是文明消费观。当前某些民办高校学生受到社会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滋生了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念。对此,应坚决批判并杜绝各种不文明、不健康的消费形式。

进行科学的财商教育

进行科学的财商教育是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科学合理消费的必要环节。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财商是由四个方面的专门知识所构成的:一是会计,即财务知识;二是投资,即钱生钱的科学;三是了解市场,即供给与需求的科学;四是法律,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运营一个会计、投资和市场领域的企业并实现爆炸性的增长。

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消费经济学》《消费常识问答》《消费心理学》《消费与生活》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消费技能技巧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养等,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对不科学消费的甄别抵制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自觉遵守消费道德规范。

参与勤工助学和创业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和创业活动是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科学合理消费的有力保证。民办高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勤工助学和创业活动等措施,促使学生巩固科学的消费观,形成合理的消费行为,养成良好的财商。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助管、助工岗位,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学生,走自立、自强、自助的道路,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倍加珍惜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宝贵机会,让他们意识到劳动更光荣,劳动者最伟大。对于一些综合能力素质和自身条件较好的学生,应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去创业,创业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能很好地引导他们养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大学生月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篇4

为了解大学生消费状况,特别制作了此卷,希望您支持与合作!

1.您平均一个月用去多少生活费?()

A.500元以下B.500—800元C.800—1200 元 D.1200-1500元

2.您现实中的消费来源()

A.父母给予B.勤工助学C.奖学金D.3者兼有

3.您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是什么?()

A.伙食B.购物(服装、饰品)C.学习费用(书籍)D.交际

4.您每月学习方面的花费(包括文具、书籍、复印等)为多少?()

A.20元以下B.20-50元C.50-80元D.80元以上

5.您平均每月的伙食费(包括零食饮料)为多少?()

A.300元以下B.300-500元C.500-750元D.750以上

6.您平均每月的电话费(电话卡、手机费)大约为多少?()

A.25元以下B.25-40元C.40-60元D.60以上

7.您平均每月购买日常用品的花费大约为多少?()

A.20元以下B.20--40元C.40-60元D.100元以上

8.您是否有定期出去聚餐的习惯或请朋友吃饭的行为?如果有,平均每月用于这方面的支出大约为多少?()

A.50以下B.50-100C.100-200D.200以上E.没有

9.想买东西钱不够时怎么办?()

A 先向别人借了再说B 向父母要钱

C 用自己平时存的钱D 其他(放弃购买等)

10.您认为目前大学中的消费氛围如何?()

A 很好,完全符合同学的要求B 较好,对同学的消费有积极影响

C 一般,不太符合同学的要D 较差,缺乏学校的有序引导

E 极差,文化消费市场比较混乱

11.你的个人消费理念是()

A.能省则省B.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钱

C.看到喜欢的就会买D.毫不在乎肆意挥霍

E.其他

12.您对自己找兼职工作赚钱有何看法?()

A.不考虑,浪费时间B.看机会

C.很感兴趣,锻炼自己的能力D.生活所迫无可奈何

注意事项:

1.全部单选题。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篇5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赚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花钱却是一分一秒的事。尤其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来说,更是这样。我们每每感慨,“钱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花你的口袋就瘪了”。为此,我对山东大学校内学生做了消费状况调查。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电子支付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持卡消费早已普及,而大学生更常用的是电子支付,通过电脑、手机,只要有网络随时随地都可支付。

2.消费多元化倾向

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80%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手机”,同时,电脑、自行车、轮滑等也多有选择。

3.理性消费是主流

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12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8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比较谨慎,追求高性价比。

4.追求时尚和名牌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从调查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5.5%的同学在300元以下;有45%的同学在300-600元之间,有30%的同学在600-900元之间,有19.5%的同学在900元以上。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比较分明。

2.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调查发现,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流行的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可见,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攀比心理。

3.恋爱支出过度

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600元。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三、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不道德行为。

四、那么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我们能提出什么建议呢

1.树立自己合理的消费观念

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主要是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消费。作为一个大学生,经济来源大多靠家庭,要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一是增强独立意识,培养理财能力;二是克服攀比心理,培养良好消费风气;三是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消费计划。

2.建立健康的消费文化环境

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还需要建立健康的家庭消费文化环境。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家长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观都能在孩子身上有形或无形地反映出来,给予消费自主同时注意情感的教育,对消费要求给予区分,加强劳动教育,促成勤俭节约消费观的形成。

3.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学校方面应注重对大学生消费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可以把勤俭节约这项中国的传统美德加以发扬,能够在校规、校训上加以体现。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媒,引导高校消费舆论,培养合情合理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和科学的消费观,促进大学生的合理、适度消费,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

王安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篇6

(1)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影响。首先,学生的高消费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社会上重视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有敏锐触角的群体,加之相对缺乏自主判断力,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就会从此走进了消费的误区。

(2)校园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学校也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一个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加之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就算有类似的教育,但一般都是深度不够或教育意义不强。

(3)家长不当消费观念的延伸。家庭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对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孩子德育的培养,现代的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多方面的培养,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对孩子消费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家长们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四、对策与建议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贫困生们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能力是相对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衰减。所以,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查中一位贫困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清扫校道时,我会对走过的每个人微笑,因为我知道,靠自己双手挣的钱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贫困生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

4.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另外,要注意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5.大学校园应形成更好的消费氛围。学校氛围的影响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至关重要。但是,针对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在校内开展消费道德教育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而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引导。所以,我们在此呼吁学校方面应注重对大学生消费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可以把勤俭节约这项中国的传统美德加以发扬,能够在校规、校训上加以体现。这样的措施不仅能使大学生们重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还能从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抓起,从而使广大学生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2017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范文篇3

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人人都需要面对的复杂而美伦美奂的社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消费自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项。众所周知,大学生年纪比较青,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特点。首先,他们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同时他们有为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能力的不足使他们的消费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再者他们受社会的影响很大,难免会使他们在消费上存在一些非理性的,不切实际的行为。

中国的大学生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二、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三、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两百至三百左右。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

调查显示: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休闲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手机、电脑、MP3一样都不能少。”特别是手机的消费,一般上大一那会,大约20%的人拥有手机,暑假回来,班里一半以上的同学买了手机,到了大三全班几乎人手一部。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

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大学生也强调人际交往消费,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应酬的支出。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原则。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数据 篇7

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的身份, 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 将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 进而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 尤其是占很大比重的名牌消费现状, 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 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校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

鉴此, 我们小组在校园内展开了关于重庆工商大学大学生名牌消费情况的随机问卷调查。经我们回收整理, 发现我们调查的男女生比例为48:52, 而数据和结论如下:

一、当代大学生名牌消费现状

(一) 讲究经济实用是消费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名牌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 讲求经济实用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考虑因素, 但不难看出, 名牌和时尚、流行元素等在大学生消费取向上有着重要影响。如图一所示:

(二) 追求时尚和名牌。

大学生绝大多数是20岁左右的青年, 他们站在时代前沿, 追新求异, 敏锐地把握时尚, 惟恐落后于潮流, 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调查中发现, 85%的大学生购买过名牌, 只有15%的大学生没买过 (见图二) 。

在问及购买品牌产品的原因时, 28.8%为高素质, 20.3%为紧贴潮流, 16.9%为有优越感, 16.9%为朋辈影响, 10.2%为高档次、有质量, 6.9%为其它 (见图三) 。

(三) 名牌成为购买各种用品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调查发现, 在大学生购买各种用品时考虑的因素比重中位于前两位的分别是牌子和品质。并且所占比例不相上下 (见图四) 。

二、当代大学生名牌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 储蓄观念淡薄, 节约意识需培养和加强。

调查发现95%以上的大学生的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为家庭。有钱时就大手大脚乱花, 而月末或期末时, 大部分同学的消费大大超出计划范围, 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 当前大学生的节约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和加强。

(二) 消费结构不合理,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

调查结果发现, 有85%的同学曾有过购买名牌的经历, 并且名牌的消费费用在他们生活消费中比重在30%—50%之间占58%左右 (见图五) 。

而在选择名牌的消费方面, 主要集中在衣物和电子科技产品。一部分人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 存在攀比心理。在调查中, 一些同学指出, 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 有的同学节衣缩食, 甚至牺牲自己的其它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 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 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 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为出, 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三) 名牌消费目的有所偏失。

调查中, 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对于名牌消费的动因中, “有面子”、“为了心情愉快”占了很大的比重, 次之的为“跟随潮流”以及“怕被人看不起”。这几点, 都不难看出大学生在名牌消费上过于虚荣, 并未确立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中外名牌消费比例失调。

从调查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大学生名牌消费中中国名牌只占了11%, 虽然我们的调查项目有限, 但统计数据反映出我国本土企业, 在技术、质量、服务等方面较国外著名企业都有待改进和提高。并且, 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情结) 还有待“浓化”。

三、当代大学学生名牌消费心理及行为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名牌消费过度等问题, 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 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一)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 当某些大学

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 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 就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 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 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 有些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 但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甚至不惜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行为。

(二) 父母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

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 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父母对他们比较溺爱, 很多时候默许他们的错误行为。因此, 我们更应该关注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重视不够。具体体现为:

其一, 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关注不够。

其二, 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 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 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 因此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其三, 校风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树立正确的生活消费观的内容。

四、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 引导大学生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 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 加强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 在当前国情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 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无论是在学生日常生活, 老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 家长在提供经济时, 都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养成健康消费心理, 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第二, 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节约意识, 增强理财能力, 提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作为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金钱和名牌, 培养和加强节约意识, 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 学校也应加大对大学生各方面的风气建设。消费风气也是其中的一方面。因此, 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 并且持之以恒, 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 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倡导:

1.节制消费, 勤俭节约!

2.名牌消费, 量力而行!

3.健康心理是美, 虚荣可耻!

烟台市居民消费状况调查 篇8

烟台市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一)居民消费支出大幅度增长。近五年来,烟台市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大幅度增长。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315元,比2008年的13152元增长54.4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03元,比2008年的4206元增长57%。目前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呈良性较快增长态势。从消费情况看,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在进一步增强。

(二)恩格尔系数平缓下降。2012 年城市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为6933.57元,占消费总支出(恩格尔系数)的比重为34.1%,比2008年的36.12%降低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恩格尔系数)的比重为39.29%,比2008年的39.78%降低0.49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 为小康, 30-40% 为富裕, 低于30% 为最富裕。按照这一标准,从整体上看烟台市城乡居民生活已经脱离温饱达到小康甚至富裕的状态。其中,饮食服务支出比重增加,在外饮食大幅增长,同比增长24.2%,消费习惯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三)汽车、通讯支出显著增长。2012年,烟台市区城市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2766.35元,比2008年增长90.15%。其中,人均交通类支出1524.41元,比同期增加399.32元。其中:以家用汽车为主的家庭交通工具支出447.61元,比同期增加204.40元。据调查,2012年底,烟台市区居民家用汽车百户拥有量达到37辆,比同期增长34.5%。由此带动车辆用燃料及零配件支出人均635.41元,同比增长45.4%;交通工具服务支出人均108.23元,同比增长74.6%。家用汽车逐渐成为百姓出行的代步工具。同时公共交通环境不断改善,居民出行便利程度显著提高,出行费用也逐年提高,是交通支出上涨的重要原因。

(四)居住类消费降幅较大,居住状况没有明显改善。2012年,烟台市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07平方米,仅比08年的27.72平方米增加了2.35平方米。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381.34元,比2008年下降了13.89%。其中,住房装潢支出83.96元,比同期减少226.74元。居住服务人均支出109.75元,比同期增加31.29元。主要原因是受房地产经济形势不景气影响。

(五)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大幅增长。2012年,烟台市区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人均1446.88元,比同期增加312.26元,增长27.5%。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家庭服务支出增幅不断增大,2012年,家庭服务支出81.97元,比同期增加23.91元,增长41.2%,其中,家政服务支出63.23元,同比增长26.8%。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居民对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提升,居民消费支出逐步向服务性消费领域分流,居民家庭服务社会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六)文化、娱乐和旅游支出增长快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休闲、健身活动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2012年,烟台市区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922.52元,比2008年增长了三倍。

(七)网络消费成为新亮点。随着家用电脑的逐渐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居民网络知识日益更新,网上消费和服务以其便利、价廉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调查数据表明,2012 年全市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已达102.5 台。网上购物和享受各种网络服务也成为消费新亮点,支付宝数据显示,2012年烟台市支付宝用户人均支出10802元,排名山东省首位,全国31位。网上消费物美价廉、支付方便快捷等成为网络消费正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所接受的主要原因。

烟台市居民消费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增长缓慢,影响消费预期

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其消费预期。居民的家庭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在减少或增长缓慢,需要量入为出,控制消费支出;虽然目前国家正在采取措施控制物价,但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需要“捂紧钱袋子”以应对。收入增长预期不明,居民的消费信心相对较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调查者都很想通过各种消费手段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但是由于收入限制,使得个人或者家庭的实际消费能力与消费期望不能够完全统一。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居民消费缺乏安全感

消费者消费不积极,不能有效拉动社会再生产,其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部完善。近几年来,虽然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领域投入力度加大,但居民个人承担的支出还较大,这大大限制了广大工薪阶层的消费预期。由于缺少明确而稳定的社会保障预期,居民消费缺乏安全感,只能增加储蓄或购买保险来应对未来不确定的风险,同时抑制了消费的快速增长。

(三)物价上涨过快,消费压力增加

物价上涨过快给居民的消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直接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居住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迫使居民增加支出,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但如果物价持续上涨,将对居民消费增长产生抑制影响,尤其是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物价上涨会增加他们的生活成本,抑制消费愿望。

刺激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增长的建议

(一)通过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以此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在调查中发现,较低收入者大多未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或者缺乏特长和专业技术,因此在就业中不具备个人实力和缺乏竞争力,他们的日常消费生活必须品或者所购买商品的实用价值,消费时更加注重价格是否便宜,因为经济收入有限,较低收入者只有面对价廉物美的产品才会有选择性的消费;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倾向着重于改善生活条件,改善住房条件,并且在文化方面,娱乐享受方面的比例明显提高。因此,要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是增加收入,尤其是努力提高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收入使其消费预期得以实现。

(二)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以此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随着利益的调整出现越来越多下岗失业、养老金入不敷出、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居民不敢消费,因此,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从而减轻居民负担,消除了后顾之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消费倾向。

(三)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物价的快速上涨主要源自于食品类价格的上涨,而食品类价格的上涨,是由于食品类商品供给不足而造成的,也就是说供需之间产生了缺口,供不应求,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稳定物价的相关政策,抑制物价过快增长。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的供给量,尤其是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商品的供应量,稳定其价格;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补助标准,减轻物价上涨对他们生活带来的压力。

(四)通过改善消费环境,以此来提高消费质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气规范和整顿消费品市场,清除假冒伪劣产品,确保居民能够放心消费。给消费者创造一个规范、良好的消费环境,使消费者放心购买、安心消费,才能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五)通过优化居民的消费结构,以此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根据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其未来的消费倾向,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满足城镇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在调查中发现,居民对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消费需求增加比较快,因此在今后的产业发展中,应该加大力气发展相关的轻工业和服务业;根据居民的消费预期调查显示,居民对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以及休闲旅游方面的消费预期比较高,因此应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交通、教育、文化娱乐、假日旅游等产业。

上一篇: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下一篇:走访敬老院献爱心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