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李贺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马诗李贺(共7篇)

马诗李贺 篇1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是出自李贺诗作《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二》,抒发诗人李贺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全诗如下:

【作品介绍】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二》的作者是李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91卷。“鸾”通“銮”,玉珂(kē)是马笼头上的`装饰。诗里说:汗血宝马进了汉廷,就该随着銮驾才当其用。可偏偏让汉武帝宠信的方士李少君骑出去闲逛,在老百姓也不过就像匹青骡子一样。李贺心中对最高统治者不满哪。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二

作者:唐·李贺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注释】

①汗血:汗血马,号一日千里。《汉书·武帝纪》:“太初四年,贰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

②鸾:通銮,天子所乘之车。撼玉珂:以玉饰马勒上,振动则有声。

③少君:汉武帝时方士,姓李,相传其死后百馀日,人尚见其骑青骡游于河东蒲坂上。事见《太平御览》引《神仙别传》。

【赏析】

这首诗讲述好马要有适当的用场,良才要有适当的岗位。汗血宝马进了汉室王家,该随銮驾奔跑才当其用。可偏偏让武帝宠信的方士李少君骑去海上闲逛,在老百姓眼中这汗血宝马也不过像青骡子一样。汗血,著名的千里马,具有出汗如血的生理特点。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唐朝宗室的后裔,但早已没落破败,家境贫困。他才华出众,少年时就获诗名,但一生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死时年仅27岁。

马诗李贺 篇2

唐朝, 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之一, 在将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 唐朝的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 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发展, 政治开明, 文化繁荣, 李贺的咏马诗的创作, 正是在这个氛围中找到契机。

在唐代, 马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平民来说, 马是日常生活中主要的生产资料之一, 标志着一个家庭的地位与财富水平。对游侠来说, 无论是在都邑间游乐还是赴边塞征战, 都离不开马。对国家来说, 马更是作为朝廷重要的战略军备物资, 能够权衡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弱。此间种种, 都说明了马与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据张说《大唐开元十三年陇右监校颂德砷》中的记载:唐建国后仅用了40年, 马匹就从3000匹增至70万6千匹。

而唐朝爱马风气的盛行, 当然亦与统治者对马的痴迷有极大关系。如唐太宗李世民, 一生爱马。曾亲自撰写《六马图赞》, 赞美在立国战争中他先后乘骑过的六匹骏马, 为铭记它们的功劳, 还特命工匠制作了六块石屏式浮雕, 由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其颂词, 刻于昭陵北阙下。而盛世天子唐玄宗李隆基, 亦“好大马, 御厩至四十万”。统治者对马的钟情, 激发了马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审美功能。李绪、陈司、曹霸、韩干、陈闳、韦偃, 都是当时著名的以马为表现题材的画家。以马为画, 不仅博得皇帝赏识, 更引起了皇亲国戚, 权门贵族的追捧。正如杜甫的《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就记载了当时曹霸画马引起贵戚权门争相保存的轰动效应:“国初已来画鞍马, 神妙独数江都王。将军得名三十载, 人间又见真乘黄。曾貌先帝照夜白, 龙池十日飞霹雳。内府殷红马脑碗, 婕妤传诏才人索。盘赐将军拜舞归, 轻纨细绮相追飞。贵戚权门得笔迹, 始觉屏障生光辉。”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李贺写咏马诗, 既受到了唐代文化环境与社会潮流的影响, 亦是与唐代众多名家的绘马图相互借鉴, 相互促进的结果。唐代由上至下的爱马风气的盛行, 为李贺创作咏马诗, 提供了一片思想灵感上的沃土。

二、创作的源泉——李贺悲凉的人生

李贺, 是李唐王朝宗室郑王李亮的后代。他很在意自己的身份, 曾在《金铜仙人辞汉歌》、《许公子郑姬歌》等作品中反复以“唐诸王孙”、“皇孙”自许。身怀高贵的皇族血统, 加之出众的才思, 使得李贺心怀报国大志。正如他在诗中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但事与愿违, 年轻气盛的李贺遭小人陷害, 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在韩愈的举荐下做了三年无权无实的奉礼郎, 仅二十七岁便含憾而终。有许多著名学者都对李贺的遭遇表示同情, 如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谈艺录》中写道:“细玩昌谷集, 含侘傺牢骚, 时一抒泄而外, 尚有一作意, 屡见不鲜。其之光阴之速, 年命之短, 世变无涯, 人生有尽, 每感怆低回, 长言永叹。”

但是, 李贺短短的二十七年人生, 并没有荒废, 他流传下来的诗歌有二百四十多首。而笔者今天要讨论的咏马诗, 也是其公认的比较出色的作品之一。关于李贺偏爱借马抒怀的原因, 上文我们已经讨论过其身处的时代背景, 此外还有学者, 如台湾大学的叶庆柄先生认为李贺写马, 原因之一在于他属相为马。其文说:“李贺生于贞元六年 (790) , 这一年是庚午, 在十二肖属中为马。”

但通过对诗人身世的研究, 不难发现, 李贺写马, 内在原因是因为其笔下的马的形象能够跃然纸上, 与他达到心灵上的契合, 给他冰凉的灵魂以慰藉。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并不是一蹴而就, 那一匹匹马, 驰骋在他颠簸起伏的人生道路上。李贺咏马组诗中的马, 无论是形态还是命运都不尽相同。它们或代表了诗人在追求仕途过程中对报国无门的郁结, 或象征诗人在面对艰难困境的悲愤不屈的情操, 抑或暗喻了诗人对权贵皇戚奢华作风的鄙视。

历朝历代写马的诗人不少, 最著名的莫过于与李贺同属唐朝的“诗圣”——杜甫。古往今来, 有不少学者大家曾对李长吉与杜子美的咏马诗进行比较, 大多认为杜诗多咏马之神俊, 来表现一种济世的怀抱。视野之开阔可用其诗“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此生”来概括, 比起李诗的自怨自艾, 自然优胜。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甚全面。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 虽然不全是托物言志之作, 但其主旋律确是借写马来抒发自己的志向、抱负和仕途坎坷的感慨。虽则不是兼济天下, 至少也将自身的感情完美地与所咏之物贴合。因此, 李贺的咏马诗是强调“意在象先”的。所以诗人对马之骨、相、神态描绘较少, 而侧重于写马的遭遇、情绪、愿望, 他爱写马逆境中的硬劲刚强, 用此来反映自己不为困顿穷窘折服的坚毅精神。正如《马诗二十三首》 (其四) 中写道:“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铜声”二字, 读来浑厚凝重, 有立体感。铜声悦耳, 表明器质精良, 诗人仅用两字, 就生动地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 外化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 亦不得不令人拍手称奇。所以笔者认为, 李长吉与杜子美的咏马诗不能以孰优孰劣简单加以区分, 因为他们皆为“以性灵语咏物”。

由于李贺写下这二十三首咏马诗的时间已不可考, 因此古今有不少学者将这二十三首诗拆分开单独理解。这样的做法不仅割裂了李贺咏马诗的整体性, 更是降低了马诗的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同时, 我们亦应注意不能简单地将这二十三首精品按顺序分类。因此笔者通过对《马诗二十三首》的细心研读, 并参考一些学者对这二十三首诗的分类方法, 大致按诗作的遣词造句透露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将《马诗二十三首》分为以下几类, 并在每一类中选取一到两首进行鉴赏, 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第一类, 借描写马所生存的艰难困境, 暗喻诗人所经历的颠簸人生。共四首, 包括《二》、《六》、《九》与《十一》。且看其二中的马:“腊月草根甜, 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 先拟蒺藜衔。”悲凉, 腊月, 无草可食, 饥肠辘辘, 只得衔深埋于盐雪之下的草根聊以充饥, 如斯境况, 可怎知, 衔到的还是带刺的蒺藜。此番苍凉, 既是马之饥, 亦可谓人之困。而第十一首则恰恰相反, 描写的是宫内骏马, 但是内马却赐予了宫人, 此非不遇明主, 不遇伯乐?鞍饰虽美, 内心却倍受煎熬。正如出身皇族血统的李贺, 一身横溢才情, 却只能荒废于市井之中, 非呈庙堂之上, 空悲切!

第二类, 借期盼伯乐识马, 放胆驰骋, 表达了诗人渴望入世求仕, 实现“修齐治平”的雄心壮志。共十首, 包括《一》、《四》、《五》、《七》、《八》、《十二》、《十五》、《十六》、《十八》与《二十》。

以上十首诗中, 有四首都用了反诘句, 反诘常常被作者用来加强语气, 强调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快走踏清秋”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心态激昂, 无法压抑自己的激情。而从“谁为铸金鞭”、“谁为拽车辕”、“何能伏虎威”中, 我们又能感受到诗人入世求仕的心态是多么焦灼。《马诗二十三首》其一, “龙脊, 银蹄, 言马良。无人, 谁为, 惜无知者”, 而黄淳耀在《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卷一中则评道“亦不遇意”。有志难申, 不遇明主。其七中, 李贺认为此时朝廷正处于无人而又急切用人的关键时刻, 希冀能像一匹良马, 为君王拽车辕, 却终不得志。叶葱奇说:“这首比喻奇才异能的人, 不遇明主委用, 无从见其才华。一朝获得识者, 出乎草野之间, 则建功立业, 像马的掠云飞驶一般, 当令人刮目惊看。”时代没有给李贺机会, 成就一朝明官, 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尽好诗。

第三类, 借伯乐明主赏识“千里马”的典故, 规劝君王知贤用材。共三首, 包括:《三》、《十》与《十三》。

马诗其十:“催榜渡乌江, 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 何处逐英雄。”沈德潜称其“项羽虽以马赠亭长, 然羽既刎死, 神骓必不受人骑也。十余首中, 此首写得神骏。”李贺的诗中常常出现此类吴楚情结, 知音难忘, 难舍, 可是对李长吉来说, 知音却更是难觅的。

第四类, 借慨叹“千里马”的生不逢时, 鞭挞时政, 诉出自身怀才不遇的悲凉。共六首, 包括:《十四》、《十七》、《十九》、《二十一》、《二十二》与《二十三》。

这一类诗中, 笔者认为其二十三最耐人寻味。“武帝爱神仙, 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 不解上青天。”此诗前两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 最终所得不过一缕紫烟。可见诗人对炼丹永生之事是极不认可的, 借写汉武帝, 诗人亦讽喻了迷信神仙的当今圣上——唐宪宗。后两句写马, “肉马”, 看似膘肥体壮, 表面的形态掩盖着虚弱的实质, 恰恰是最不实用的。武帝欲求天马, 却豢养肉马, 不恰恰是李贺当时面对的, 朝廷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 而平庸无能之辈, 一个个受到拔擢, 窃据高位, 挤满朝廷的现象吗?最高统治者迷信昏庸, 所用非人, 李贺敢怒而不能改变, 痛心至极!正如鲁迅所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你看, 唐朝诗人李贺, 不是困顿了一世的么?”李贺一生, 正是他对世事看得太透彻的悲剧。

三、创作的基础——咏物诗成熟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的成功, 除了顺应时代潮流, 契合他个人经历之外, 更与整个咏物诗创作的体系成熟有关系。

先秦汉魏的咏物诗, 体制一般比较短小, 像屈原的《桔颂》一般篇幅较长的咏物作品相对少见。就体裁言, 一般多为四言体, 或五言古体。而从思想内涵上来剖析, 早期的咏物的目的大多是立足于欣赏所咏之物, 而非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某种内心感情, 或喻理于人。这与当时的上层社会尤其是庙堂宫殿的精神需要是相契合的。而唐代的咏物诗较前期, 无论是在体裁、组织方式还是咏物的对象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首先各体皆备, 既有五七言古诗, 也有歌行体, 更有五七绝、五七律等近体诸体式。其次, 不但出现鸿篇巨制, 也出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组诗。如李白杜甫的一些咏绘画作品的诗歌, 篇幅都相对较长。至于组诗, 初盛唐较少, 中晚唐则大量出现。如白居易的《有木八首》、《池鹤八绝句》等等, 而本文论述的作品《马诗二十三首》亦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初唐时期, “四杰”等一些诗人作咏物诗已注意到“兴寄”问题。盛唐以后, 人们作咏物诗较多地融入了主观情思, 出现了众多构思精巧、寓托自然之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是诗人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锋推动了咏物诗的发展, 同时咏物诗的成熟又激发更多诗人的热情, 投入创作。

而诗人李贺, 身处的环境较安定, 虽然他拥有皇室血统, 却不得不突破宫廷生活的樊篱, 颠沛流离, 饱尝世间辛酸苦辣。成熟的诗歌体系, 洋溢的才情, 丰富的阅历, 坎坷的命运使得李贺写起咏物诗来, 便得心应手。海阔天空, 纵横驰骋, 每一首诗歌都带有鲜明的社会风尚与时代色彩。

“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在里面, 另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如是说。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正正是“将自身放在里面”的一个最好例子, 马之饥, 人之困, 伯乐不遇, 明主难求。或许对李贺来说, 他是生不逢时, 但在笔者看来, 唐朝具备了统治者对诗歌的重视与提倡、儒道佛兼收并蓄的活跃的思想环境、南北文化合流而形成全面高涨的文化背景, 恰恰是最适合孕育诗人的时代。鲁迅曾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李贺的雄心壮志被一次次无情摧毁, 他最凄美的传世佳作, 亦随之上演。

摘要:李贺的诗歌常受后人诟病, 称其语意晦涩、堆砌辞藻。但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诗人一改鬼魅诗歌的风格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完整、情思脉络连贯的咏马诗中的命运各异的马与他悲剧人生、奇峭语言却达到完美交融。

关键词:李贺,咏马诗,唐朝

参考文献

[1]、丁保福:《历代诗话续编》[M]中华书局, 2001年

[2]、钱钟书:《谈艺录》[M]三联书店, 2008年

[3]、叶庆炳:《唐诗散论》[M]九州出版社, 2007年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

[5]、叶葱奇:《李贺诗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

[6]、陈新璋.唐宋咏物诗略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5 (4) :71-76

[7]、胡淑娟.李贺马诗廿三首的整体思想意涵.[J].北方论丛, 2008 (6) :18-21

《马诗》教学反思 篇3

1、会写生字“络”。

2、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进而达到背诵。

3、体会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感。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措施

1、古诗教学应注重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准节奏、三读读出感情。这一环节在教学中没有体现清楚,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达到学生真正理解。

2、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本节课教师讲解内容过多,留给学生的展示机会比较少,因而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掌握情况不好,在今后课堂中应适当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3、缺少练习环节。在新课学习之后,应该设置一些基础习题检测一下学生掌握情况。

4、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评价语也是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的一点,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激发学习兴趣。

5、重点不够突出。古诗教学一是在于“读”,二是在于“悟”,本节课在讲解的过程中没有注意把握本课重点。

赞马诗 单口相声 篇4

说说我们街坊的一档子事,逢这特别的事都出在我们街坊那儿。那位说:“你哪儿住哇?”这您不要管,我就这么说,你就那么听,别问我在哪儿住。

我小时候,我们街坊这家财主,是大地主,这老头儿哇跟前仨姑娘,全是门当户对聘出去的。老头儿哇做过两任外任官,老头儿是进士底子。大姑爷是干什么的?念书的呀——文举,门当户对吧?二姑爷哪?是拔贡,跟举人身份一般高。三姑爷呀,家里是财主,三姑爷差点儿事,怎么哪?缺心眼儿,傻拉咕卿,傻子!那位说:“不对呀,他为什么把姑娘给傻子哪?那么大的财主。”这就是父母之命,小时候定的亲哪,娃娃亲哪,瞧着小孩挺好,家里都趁钱,把姑娘给啦。当中间听一发生变故,小孩儿有病,吃凉药吃多啦!老年间还不能退婚,这三姑爷呀,顶到三十多岁才完的婚哪,因为什么?也不愿意给,不给不行啊,迟婚退不了哇。整天浑吃闷睡,胖,这么老奘,你瞧我们团里头拉弦子的王殿玉了没有?比王殿玉还胖!一上秤约哇四百八十多斤!这还不要紧哪!他三十多啦扎着大围嘴儿,流哈拉子!哈拉子哗哗的!鼻涕下来呀他不会擤,他往里“呲儿”呀!呲儿会儿不回去拿袖子一抹就得啦!颟里颟顸!就数这三姑娘长得美丽,就是她呀这个丈夫这么缺德!您瞧这不是害人吗!没有法子,已经做了亲!这叫什么哪?旧社会都讲究“命”,什么都认命。

这天老头儿七十岁生日,三位姑奶奶头好几天都来啦,三位姑爷到正日子得来到寿堂拜寿。底下人到里边一回报,说:“大姑爷到啦。”旧社会,姑老爷来啦得禀报,老泰山得迎接出来。老泰山就是老丈人,这老泰山呀迎在大门的外头,嗬,那个讲究多啦,在门口翁婿这么一行礼,往里边这么一走,老头儿跟大姑爷一边走道一边说话,走到大门里头二门的外头,靠墙种这么一片竹子。茂盛!这老头儿无心中说出这么句话来:“姑爷,你看这竹子,头年还不大哪,今年都过了房啦!哈哈!怎么这么高哇!”大姑爷说:“这种东西听它的心空啊,故此长得高哇!”老头儿一听有理呀,竹子是空心呀。一进二门哪,过来一个鹅,这么高,雪白,脑袋上有个包,这么一叫唤。老头儿说:“这东西爱叫,怎么这么大嗓子?”大姑爷说:“这种东西脖长啊,脖长声音高。”“嗯,对嘛!哎,大姑爷,这鹅跟鸭子它怎么在水里漂着?”“它有分水掌、利水毛哇,故此漂摇着。”“有理。”一拜寿,老婆儿在旁边伺候着,这老婆儿呀害眼,眼都红啦,拿手巾直擦眼哪。老头儿一问:“你岳母的眼睛不知是怎么啦?”大姑爷说:“不要紧,心火上升,赶紧买牛黄清心丸,吃了就好。”这儿说着话,二姑爷来啦,二姑爷是拔贡啊,老头也迎接他呀,到门口哇行完礼。往里让,走这一道儿,跟大姑爷说的话又问二姑爷,二姑爷回答的话呀跟大姑爷大同小异,差不了多少。

三姑爷来啦,老头儿也得去迎接,要是不迎接他呀,怕三姑娘回头挑眼。老头儿迎接出来一瞧,三姑爷下车啦,走道儿哇,呼哧呼哧,哈拉子流得一大串,老远就作揖:“好哇老头儿!老头儿老头儿玩火球儿!”它老头儿还得拉他,那俩姑爷都拉手进来的嘛,你不拉他怕回头三姑娘挑眼。“三姑爷来啦,走。”拉他胳膊,老头儿一皱眉。怎么?他手上净是鼻涕,回头洗去吧。进大门啦,走到竹子这儿问他;“三姑爷。”“干吗老头儿?”“我这竹子怎么这么高哇?”“它怎么这么高哇,问它,你问它!”老头儿说:“不像话,你俩姐夫说啦,„它是心空啊长得高‟。”“心空就高哇?杉篙哪?”“噢,你说得对!哎,这鹅怎么这么大嗓子?”“它要那么大嗓子!”“不像话!你俩姐夫说呀,它脖长就声高。”“脖子长声就高哇?火车头呢?没有脖子声音更大!”“那么它在水里怎么漂着?“它要漂着!”“这不对!它有分水掌、利水毛。”“分水掌、利水毛哇?蛤蟆没有毛,也在水皮漂摇着!”到了寿堂上,老头儿说:“你看你岳母眼睛怎么那么红?”“她要那么红!”“要那么红?你俩姐夫说,„心火上升就红啦‟。”“心火上升?猴屁股哪?它怎么老红着?”

《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5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六

唐代:李贺

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颴风。

译文:

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

李唐将领挥剑斩了隋朝的大公,骏马拳毛騧归属英主唐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颴风。

不要嫌自己披挂的铠甲沉重,飞驰时可以追捕那迅疾的旋风。

注释:

唐剑斩隋(suí)公,拳毛属太宗。

唐剑:唐朝的宝剑,这里喻指灭隋战争中以李世民为首的军事武装。隋公:原是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时的爵号,这里代指骑过骏马“拳毛”的隋朝高级将领。拳毛:指拳毛騧,唐太宗李世民在灭隋战争中所获的骏马。此马后被雕刻成石像,成为著名的“昭陵六骏”之一。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颴(xuàn)风。

金甲:指披在战马身上的铠甲。飘风:迅疾的旋风。王琦注:“《说文》:飘风,回风也。盖风之回旋至疾速者。捉飘风即追风之意。”颴(xuàn)风:迅疾的旋风。颴,一作“飘”,一作“飙”。王琦注:“《说文》:飘风,回风也。盖风之回旋至疾速者。捉飘风即追风之意。”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马诗二十三首》中的第十六首。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 马诗的意思翻译

★ 马诗

★ 马诗·其二十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 马说翻译

★ 《马诗》古诗词鉴赏

★ 《木兰诗》翻译

★ 翻译木兰诗

★ 马说课文翻译

★ 马说翻译及原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马诗》教案优质 篇6

李贺的《马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诗的前两句的后三个字“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后两句借骏马喻怀。边塞为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作者通过写马来表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表达对自由豪放生活的爱慕向往。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马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2、体会诗中的情感。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学习古诗的方法,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提供的注释读懂诗意,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融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比较难。

五、教法、教具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同学们,在上节课里,你们学习了杜甫的《房兵曹胡马》,谁能够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背诵才华,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

教师板书课题《马诗》。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

2、自读诗文,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三、感知

1、默读这首诗理解诗词大意。

2、赏析前两句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一说燕山。古代一直是边疆征战之地。

钩:战场上用的武器。

3、老师总结: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4、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5、师生再共同想象感受环境的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是随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6、赏析后两句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安得,希翼之意。

络脑:马络头。金络脑: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7、老师总结: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8、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想到这些他能不焦急、不忧虑、不愤慨吗?

9、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10、品读升华:这首诗与《兵曹胡马》都写了马比较一下二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1、拓展延伸:搜集其他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边塞诗: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篇7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原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注释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赏析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作者简介

上一篇:乡村文化艺术节主持词下一篇:干部家属反腐倡廉演讲稿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