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的孩子》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片断及反思(共10篇)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篇1

【案例描述】

师:大家自由读课文二三两个自然段,找出槐乡五月时,孩子们是怎样做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生四人一小组,朗读、讨论)

(生反馈自学感悟结果。)

生: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从这句话我可以看出槐乡的孩子很好客。

生: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从这句话我读懂了槐乡的孩子很热情。

生:我读懂了槐花让孩子们更美了。

生:我读懂了槐乡的孩子都很爱槐花。

师:相机引导感悟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并指导朗读。

【反思和分析】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篇2

片段一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周长”, 知道了“怎样求周长”。现在, 请观察下面两个图形, 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教材第45页第3题)

生: (不假思索) 不一样。

师: (笑而不语)

生1:不一样, 第二个的周长大一些。 (大部分同学点头赞成)

生2:不, 第一个的大。 (也有几个附和)

同学们争得不可开交。

师:这样吧!我建议大家都来想办法验证一下, 看看结果究竟怎样, 好吗? (1.可以利用学具;2.数据可以标在图上;3.同桌可以互相帮助。)

同学们纷纷动手操作, 量的量, 记的记, 算的算, 还不时小声地议论着, 不一会儿, 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

师:结果怎样?

生: (异口同声) 一样的, 它们的周长是一样的。

师:图形明明不一样, 它们的周长为什么会相等呢?

生1:我们先量每边的长, 再加起来, 是相等的。

生2:老师, 我不用量, 也能看出周长是一样的。

师:哦?行吗?

生2: (用手比划着) 只要把图1中缺角部分的竖线往右移, 横线往上移, 就和图2一样了, 所以它们的周长是一样的。

师:我们来试试吧! (通过平移, 将图1转化为图2)

生: (兴奋地) 耶!

片断二

师:下面, 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教材第50页数学故事) 每张桌子的桌面是正方形, 周长是32分米。2张桌子拼成的长方形桌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生1: (毫不犹豫) 1张桌子的周长是32分米, 2张桌子的周长就是2个32分米, 2乘32等于64分米。 (大部分同学点头同意)

生2: (喃喃自语) 拼起来了。

生1:拼起来, 也还是2个32呀!

生2: (迟疑地说) 不对, 不对, 拼起来了, 中间挨着的两条边就应该不算了吧?

(其他同学也都陷入了思索中:有的在用学具摆;有的在纸上画;还有的在议论。)

师:也顺势在黑板上画出。

生1: (不服气) 怎么不算?这两条边不还在中间吗?

(就是嘛!有的同学依然附和)

生2:可是, 周长是指的围绕图形一周的长度 (用手指划, 强调一周) , 就不能再算中间的了。

生1: (不好意思) 我没想到。 (同学们也都恍然大悟)

师:那么, 2张桌子拼成的长方形桌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呢?

生1:32÷4=8 (分米) 8+16+8+16=48 (分米)

生2:也可以直接用6×8=48 (分米) , 因为原来2张桌子有8条边, 拼起来了, 有2条边就消失了, 剩下6条边, 也就是6个8分米等于48分米。

师:3张桌子这样拼起来呢?

(由于有了上面的基础, 再没有人轻易结论为32×3=96分米了, 同学们画的画, 算的算, 很快得出了8×8=64分米)

师: (含笑着进一步启发) 通过解决这一个问题, 你明白了什么?

生1:以后一定要认真读题。

生2:要多想想, 不明白的可以画图, 也可以用学具摆。

生3:要想好了再说, 不管什么事, 都不能随便下结论。

课后反思

1.重视培养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一定的时空,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片段一中, 我先让同学们观察图形, 作出猜想:“周长相等吗?”再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一个观察——猜想——验证的认知过程, 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同桌互助的空间, 同学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增强, “个性”也自然会得到张扬。同学们大胆地想象:“把图1中缺角部分的竖线向右移, 横线往上移”。在他们眼中, 周长不再纯属数学概念, 而是可以运动的, 同时, 平移的思想也应运而生, 这难道不是意外地收获吗?

2.“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片段二中, 每张桌子的桌面是正方形, 周长是32分米。2张桌子拼成的长方形桌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面对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同学们自然会不假思索地得出自己的答案。但我并不急于对他们的答案作出评价, 我希望以此引发争论。果然, 争论出现了, 绝大部分同学都兴趣盎然地卷入了以生1和生2为首的这场争论之中。“拼起来, 也还是2个32呀!”“拼起来了, 中间挨着的两条边就应该不算了。”“怎么不算?这两条边不还在中间吗?”“可周长是指的围绕图形一周的长度啊!”孩子们你一言, 我一语, 在辩论中, 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周长”, 找到了合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而且学会了倾听, 欣赏他人。

《槐乡的孩子》教学札记 篇3

《槐乡的孩子》是一篇略读课文,教者需要借助这篇文章放手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可是,它又是一篇太美的文章。它文字美,清丽、清晰;它意境美,淳朴、自然。这撩人的美感,引得我总想多讲一些,以透彻地挖掘文章的主旨,让孩子们从文中尽可能多受益。可事与愿违,我越想多讲,就越冲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快乐。真是“欲速则不达”呀。

幸亏我及时反思,认识到了略读课的学习,不能这样由老师包办代替,而是应在“舍不得”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割舍: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得”,真正的做到自主学习,让自学能力得到提高,老师就得大胆放手,相信学生的学习和领悟能力,只做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就可以了。这种自学的快乐和收获,不是急于求成的事,而是应该利用每一堂略读课,循序渐进地进行培養。这种“舍”与“得”看起来是多么矛盾,而又多么必要啊!

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舍”与学生的“得”,我又想到,做人不也是如此么?《槐乡的孩子》中,有关孩子们的劳动场面描写,一扫辛苦、劳累,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觉。说明孩子们以苦为乐。这种“舍”与“得”的辨证关系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放弃了玩乐时间,在劳动中获得了常人难以体验的快乐。他们虽然没有玩过大型的游乐设施,却从劳动中换来了生存能力,同时在劳动后换来了快乐的心情,更在劳动之余减轻了父母的经济负担。他们小小年纪就以苦为乐,自食其力,真叫人佩服!这些舍弃玩耍的孩子,却恰恰比许多孩童多得了数不尽的、令人羡慕的、更是金钱买不到的生存技能、技巧。这“舍”与“得”又是多么公平!生命的真谛得以诠释!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篇4

要向学生介绍什么样的课文是略读课文和怎样学习略读课文,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课文的学习要求,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槐乡的孩子的快乐、勤劳。

掌握方法

心灵敞亮

合作交流

领悟文字

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二、过程与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资源

PPT《劳动最光荣》歌曲

教学过程实录

教学活动1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你觉得什么事让你感到最开心,最快乐?

生:爸爸带我到深圳野生动物园去玩最开心。

生:爸爸妈妈带我到东部华侨城玩我最开心。

生:我过生日的时候最快乐。

师:真好!我们快乐的生活着。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认识一群孩子,去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什么是槐乡,(师正音槐字)

(出示课件:欣赏槐树)

(理解槐乡就是有很多槐树的乡村)(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课题4前面加了星号。

师:说对了,这篇课文和前面的三课不一样,前面三课是精读文章,这一课是略读课文,是让我们自己多读、多想、多发现(板书发现)、多表达。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去构建知识体系,如: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读了课题,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咱们一起打开书本,让我们到《槐乡的孩子》这篇课文里去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好吗?

生:(高兴地说)好!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生:(先独立识字、读课文,再合作检查)。

师:下面请几个同学分段读读课文,请别的同学当评委。

生:(分段读课文和评议,重点是生字和词语)。

师:通过读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槐树高大。槐花是淡黄色的,小花苞和米一样大小,叫槐米,清香好闻,可以做药。

生2: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爱自己的家乡。

生3: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爱劳动,自己挣钱交学费。

生4: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生活得很快乐。

教学活动2

三、细读课文,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读得真仔细,知道的东西真多。槐乡的孩子爱家乡、爱劳动,在劳动中得到了快乐。让我们再仔细读读课文,体会槐乡孩子的快乐。并把描写他们快乐的句子或段落作上记号,多读几遍。

生:(认真读课文、找句子、作记号)

师:谁能读读找出的句子和段落?

生1: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生2: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生3: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

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

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

鸭子。

……

师:你们能够读出槐乡孩子的那种快乐吗?

生:(高兴地说)能!

师:下面哪几个同学能用快乐的语气读出这几个句子呢?

生1: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师:从这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甲:我体会到了孩子们起得早,当大人们生火做早饭的时候,他们已经唱着歌儿高高兴兴地回来了。

生乙:我体会到了孩子们很辛苦,但是他们以苦为乐。

生丙:我体会到了孩子们收获很大,非常高兴。

师:体会得深刻。谁还要演练?

男同学: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

女同学: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师:男女同学读得真好!你们从哪些词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

生1:我从爬到树上,落下来感受到了快乐。

生2:我从上下飞舞着感受到了快乐。

生3:我从像觅食的小鸭子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

[课文对槐乡男孩、女孩采槐米劳作的情形写得非常细致,是课文精彩之笔,通过动作的实践体验和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读悟的积极性。]

师:同学们找的句子都对,剩下的句子你们分组交流吧。

生:(学生分四人组交流)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了槐乡孩子们生活的快乐。

[这一环节看似普通,先由学生读课文,找快乐,再进行四人小组的交流。但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教师确实恰到好处地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先独立自主地完成一项学习活动,接着允许他们去交流自己的想法,从中享受学习的愉悦。]

教学活动3

四、小结归纳,掌握方法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略读课文的?

生1:我们先借助拼音和查字典读准字音。

生2:我们再根据课文前面的提示来边读边思考。

生3:我们最后和同学们互相讨论来解决疑难问题。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都很好!老师还有一点要提醒你们,那就是要靠自己读,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尽量自我思考、自我质疑,力争自己做出新的发现。

五、联系实际,心灵敞亮

师:同学们,槐乡的孩子爱故乡、爱劳动。我们是城市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大家讨论。

生:(讨论)。

师:谁愿意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生1:他们爱故乡,我们也要爱我们的第二个故乡――深圳。

生2:他们爱劳动,我们也要爱劳动。

生3:他们削槐米不怕热和累,我们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学习更不怕累。

师: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参加过哪些劳动,有什么感受?

生1:我在家里整理房间。爸爸妈妈夸奖我做得好,所以,我觉得劳动是件快乐的事。

生2:我帮助生病的同学值日――擦窗户。我认识到了帮助有需要的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生3:我自己洗衣服,也感到快乐。

生4:我给家里人烧饭。

生5:……

师:你们真是爱劳动的孩子。快把自己劳动的经过或者劳动后的感受写下来。再和同学们交流吧。

生:(写作)。

师: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是一件快乐的事,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让我们来唱一首歌吧!

师生:齐唱《劳动最光荣》。

[在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入的理解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可促使他们从文本与生活的结合上进一步加深感悟。通过多次对比,我们认识了槐乡的孩子,让学生畅谈劳动后的感受,懂得“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在学生心有悟而不能言或言不尽时,教师以简练的语言恰当地点示,学生也许瞬间会觉得心灵敞亮,精神得到一次升华。浸润内化语言、提升精神。]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整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从学生回答的效果和课堂的表现来看,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展。本堂课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教师的引导、鼓励,通过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自主深入地读文本。“感人深者,莫先乎情。”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时时注意到学生的需要和渴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学生当作主体,自然地流露出对学生的关爱。新时代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比较富裕,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怎样使现在的孩子们从小爱劳动,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呢?本课教学先通过自读课文,观看课件,认识槐乡的孩子爱劳动。再通过品读词句,来体会槐乡孩子们在劳动中感受到的快乐,最后通过说自己的实际劳动与感受、齐唱歌曲,得到情感升华。逐步完成“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这一教学目标。这样设计非常合理。这堂课教师做到了少扶多放,突出重点、难点,围绕快乐进行讨论交流,先放手让学生找“槐乡孩子的快乐”,接着合作交流。整堂课思路清晰,上得轻松愉快。

槐乡的孩子优秀教学反思 篇5

教学时,我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走进槐乡,去观察,去感受。以“走进槐乡,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统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让学生在整体上对第一自然段有一个把握。在他们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品读句子来细细体会槐花的多、白、美、香这些特点。通过“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感受花多色白;通过“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感受槐花的婀娜多姿。

在品读槐花的过程中,我适时出示槐花图片让已留在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渐渐清晰起来。同时伴之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在品读过程,我注意到了几个重点字词的把握,例如三个表示香味的词语:“清香、醇香、浓香……”以及“浸”这个字,通过对这些关键字词进行推敲,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槐花的美。

《槐乡的孩子》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6

在新教材中,三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略读列为了一个重要部分。怎样让孩子们学会自读,以轻松地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我在实际教学中有了一点体会。

在教学《槐乡的孩子时》,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也是略读教学的第一步骤: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读准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时便进行本课教学的.第二个步骤: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这时学生便可边自读边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槐乡孩子的词句,与同桌交流,再在全班交流,老师这时可学生勾画出优美词句,朗读体会,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充分体育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即可进行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交流体会,学生可和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所从事的劳动,从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过样,本课的教学也就轻松完成了。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7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时的快乐和喜悦。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策略: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前面有个~。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学习提示,明确学习提示的作用,以及要求。学习略读课文,可以借助前面的学习提示来学习。

2.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合作朗读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4.再读课文,尽量读准读通。

5.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6.随机出示课文第一段,感受槐乡孩子与槐树的亲密关系。

7.谈谈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学习提示的第一个要求)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描述后朗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2.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浸在槐花、槐米的香气里的?联系课文第二段的重点词句说。

槐乡的槐花是美丽的。(八月,槐树打了话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

槐乡的槐米是宝贵的。(槐米,可以入药,还能做染料。)

3.指导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课文三四段

1.你觉得槐乡的孩子怎样?你从课文中哪些词句看出来?

槐乡的孩子是可爱的。

(1)他们勤劳懂事,从小就知道分担父母的辛劳,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

(2)他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3)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

(4)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

2.那他们又是怎样去割槐花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

3.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5.同桌合作朗读,练习后比赛。师生共同评价。

五、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2.通过课文的`朗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3.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4.引导小结:快乐不只是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那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反馈练习

一、照例句写两个句子

例1: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斩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___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

七、板书设计

勤劳懂事

槐乡的孩子 可爱 吃苦耐劳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 篇8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难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

课件;槐花图;音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读――谈“乐”

1、激趣。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无论是在学校里读书,还是在操场上游戏;无论是去科技馆参观,还是去少年宫演出。无论是到小河边钓鱼摸虾,还是到森林里采集标本;无论是在草地上玩耍,还是在野外登山,我们的心中都充满着快乐!来,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自己感到最快乐的事,互相分享分享。

2、交流。让学生简略地交流一下。

3、切入。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看那里的孩子有什么快乐的事,好吗?然后揭题,读题,并让学生简略交流槐树、槐花的有关资料。

二、大略初读知――“乐”

1、简介课型。

2、导读提示。自读“提示,边读边画”出本课的学习要求,然后指名读题示,交流并归纳出学习要求:

(1)读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样的快乐。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自主读悟。

4、交流收获。

(1)小组交流。在小组中读读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情况和感受,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谈谈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从而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体会到孩子们所得到的劳动的快乐。

三、重点赏读――品“乐”

1、细读品悟。再读课文并仔细想想,你觉得“槐乡的孩子真( )!”,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发表见解。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注意让学生说说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对于“槐乡的孩子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梳理、概括信心点。

(1)“槐乡的孩子真可爱!”

(2)“槐乡的孩子真快乐!”

(3)还有,“槐乡的孩子真懂事!”、“槐乡的孩子真勤劳!”、“槐乡的孩子真辛苦!”、槐乡的孩子真能吃苦!”……

4、赏读品味。

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1) 比喻句。如:女孩子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

(2) 排比句。如: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

《槐乡的孩子》扩写 篇9

《槐乡的孩子》扩写

男孩子蹦蹦跳跳地来到槐树下,抬头望:啊!今年的槐树怎么结了这么多槐米呀!你看,这槐米绿油油的,又大又多,,挂满了枝头,连阳光都照不进来。看着这沉甸甸的槐米,男孩心想:哇,这么好的槐米,准能卖个好价钱。这回,我上学的学费,就不用愁了!于是,小男孩赶紧脱掉鞋子,双手紧紧地抱着树干,两脚一蹬,不到一眨眼的工夫,他就爬上了大树的`树杈上。小男孩坐在树叉上,小脚丫勾着树枝,一手紧紧抱着树干,一手举着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熟练地削着槐米。一串串槐米像一只只小蜻蜓纷纷落下。小男孩的脸上落出了满意的笑容。小男孩对树下的小女孩说:“快接,快接,槐米要掉到地上啦!”忽然,一串槐米掉到一个小女孩的头上,小女孩使劲甩甩头,像小鸭子摇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们的笑声传遍了整个山林。

槐乡的孩子的评课稿 篇10

曾老师为我们带来三年级《4*槐乡的孩子》一课。

综观整课,曾老师准备充分,设计独具匠心,老师教态自然和蔼,老师精心策划的男女学生比拼让全班学生始终充满学习的欲望,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练习让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展现出良好的教学基本功,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

一、从导读入手,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许多老师,都会忽略每篇课文前面的导读部分。我认为,导读部分既是对前面课文学习的小结,也有对本课学习重点或者是学习方法的引导。作为新教师,曾老师则在准备上显得老练和充分得多:引入课文之后,曾老师不忘引导学生注意导读部分,通过读,体会槐乡孩子的快乐,再和全班交流,最后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本课导读部分,实际上可以概况为:自主阅读——体会感悟——全班交流——熟读积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开始练习这种方法,当然需要老师不断地指导、引导、渗透。可惜的是,我感觉到曾老师这路只走了一半,后面的教学没有很好的贯彻下去,老师还不敢大胆放手,最终还是走了讲读的老路。

二、用比拼设计,重学习兴趣的提高。

上课之前,曾老师就在黑板一侧,设计了从读书到发言,还有发现问题、回答问题等几个方面的男女生比拼栏目,使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自始至终保持着,无论是读书,还是回答问题,还有后面的练习中,全班学生都较为专注,这与曾老师的“招术”是分不开的,这一招在中低年级特别管用。我特别羡慕也赞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花了大量心思的老师,这点我需要好好学习。

三、借助于课件,重字词训练的.落实。

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语言文字训练,借助课文的学习,学习更多的字词句,进而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和方法。在课堂中后,曾老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了字词句以及课文内容等方面的练习,意在检测和巩固学习此课的成果,想法不错,也非常实用。学生在练习中,特别是多媒体课件里的互动操作设计,学生参与积极,寓教于乐,效果明显。有一点提出商榷的是,如果把练习进行分割,分别在阅读的前期、中期或者在后期分别呈现字词的,课文内容的,效果是否会更好一些,有待实践去证明。

只可惜此刻听课记录本没在身边,限于本人笨拙的记忆力,许多优点就不能一一罗列了。最后有两点个人看法,与各位同事一起探讨:

1、略读课文的多层次读悟显得少了,自然而然学生对课文中槐乡孩子的勤劳和快乐的体会感悟就显得苍白粗浅了点,而整个课堂也因此而显得松垮空洞了。

2、媒体课件固然可以激趣,但其中有一项“课文情景朗读”,个人认为没必要让学生直接去通过动画去感知,而应该用反复的读,反复的联系生活去体悟,去表达,去交流。更何况曾老师自身的朗读示范和朗读指导能力还是充足的,要自信一点。

上一篇:无锡市人民医院介绍下一篇:新中医院二甲评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