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学习制度
2012 年,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 和各级 各部门大力支持下,县行政服务中心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第一要务,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制度措施,狠抓督办落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创优经济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健全工作机制,提高 行政审批效能。年初,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竹发[2007]3号)、《关于明确进入县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通知》(竹政文通知[2007]2号),并于4月16日召开了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会议。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安排部署,县行政服务中心 坚持“便民、规范、廉洁、高效”的宗旨,建立健全审、督、查保障机制,积极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一是加强办事窗口的组织领导。19家窗口单位明确了分管领导、窗口负责人和窗口工作人员,明确了办事窗口职能职责、审批权限和行政审批科股室(二级单位)配合职责,并就提高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加强办事窗口建设夯实了基础。二是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进中心集中办理。19家窗口单位明确了进入县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302项,除有法律法规授权但暂未开展业务的行政审批事项外,基本做到了“应进俱进”。三是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流程。对进入县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办事流程进行了逐项规范。其中,程序简便的一般性行政审批事项71项,由窗口工作人员即收即办,现场办结;需现场踏勘、论证、上报省市审批的事项,由窗口工作人员受理,完成所需条件、材料初审后,转窗口单位按办事程序在承诺时限内办结,最后由窗口向申请对象反馈结果(包括证照发放等),有效避免了办事群众在窗口、部门之间来回跑。四是统一刻制启用了行政审批专用章。除县经济局、财政局有法律法规授权但暂未开展行政审批业务,县发改局涉及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以正式文件批复、上报,县计生局仅“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一项业务,发证时需加盖钢印,不需刻制行政审批专用章外,其他15家窗口单位统一刻制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五是加强行政审批网络建设。建成行政服务中心局域网,19家窗口单位都已通过“商密网”与中心局域网互联。六是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管理。县财政局在行政服务中心加挂了“竹山县非税收入代收点”牌子。除县工商局、质监局、药监局按规定使用上级主管部门监制的收费票据外,其他窗口单位都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实行收(罚)缴分离,由县行政服务中心“一个口子收费”,基本杜绝了超标准、超范围和“搭车”收费。一年来,共受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 2 67 6 1 件,按时办结率达100%。
(二)创新服务方式,提高 行政服务水平。在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的基础上,按照“核心是服务,本质是为民”的要求,设身处地为办事群众着想,符合条件立即办,材料不全帮着办,外来投资优先办,重大事项联合办,多头审批协调办,上报审批协助办,群众有难上门办,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一 是春节期间,牵头组织公安、劳动、卫生、计生等部门为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办理各类证件12872件,积极促进了农村劳务经济开发。二是完善外商投资代办制度,先后为新合作鑫城超市等10多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全程、无偿地代办所有行政审批手续,降低了客商投资成本。三是认真落实重点保护和跟踪服务制度。会同县经济局、发展和改革局、农办等单位把规模企业、民营大户、重点项目和农村经济示范户作为跟踪服务对象,先后协调解决康华建材、寿康永乐、白马服饰、秦巴钡盐等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60多起,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三)加大查处力度,创优经济发展环境。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案件,督办落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各项政策措施是县行政服务中心的重要职责。一 是建立健全经济发展环境督查制度和通报制度,会同县政府督查室进行了两次专项督办检查,重点检查各项优惠政策和“八项制度”落实情况,并予以通报。二是坚持“有报必接、有举必查、有乱必纠”,受理查处投诉21件,投诉查处率 100 %,做到了“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维护了投诉人合法权益,保障了公正执法,净化了经济发展环境。三是 严格执行检查报批制度和处罚备案制度。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要求工作人员在接到“ 检查 申报书”后,3个工作日内作出检查批复,发放“廉政检查卡”,并跟踪监督 ;对备案的重大行政处罚 的查处事实、处罚依据 认真核实,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四)狠 抓 作风建设,不断 提升 服务形象。以 “干部作风建设年” 为契机,发放党员先进性承诺卡,积极 开展“十星级党员”评选 和巾帼文明示范岗、青年文明号、平安单位、文明单位 创建活动。坚持周四学习日制度,加强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有效提高了 干部 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 质。坚持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每周一召开例会长计划短安排,形成了真抓实干、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坚持经常 抓、抓经常,每月对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纪律、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进行百分制考核,评选“流动红旗窗口”和“优质服务标兵”,并予以通报。一年来,全体干部和窗口工作人员无违法违纪行为,无贪污受贿、无抹牌赌博、无超计划生育、无滥用职权现象,树立了 为民、务实、清廉的机关 形象,赢得 了广泛赞誉和普遍 好评。
二、存在问题
1、在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方面。一是少数窗口单位没有按要求将行政审批项目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继续搞“多头受理”、“双轨运行”,或把重要的审批环节下放到所属二级单位,规避监督。二是少数窗口单位对窗口工作人员授权不充分,影响了行政审批效率的提高。三是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涉及多个部门审批的项目以及需要特事特办的项目协调任务重、难度大。四是窗口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积极性难以有效发挥。
2、在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方面。主要是少数部门执行县委、县政府已经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不坚决、不彻底,甚至人为设置障碍,政策效益难以有效发挥。还有少数部门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八项制度”置若罔闻,利用行业管理职能和部门优势,频繁到企业生产经营场所检查,动辄处以罚款,对重大行政处罚不备案或者首违而罚,甚至混淆执法机关和协会组织职能职责,超标准、超范围和“搭车”收费。
3、在查处经济发展环境投诉方面。随着各部门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好转,加之市场主体担心打击报复,不敢、不愿举报、投诉,投诉量呈递减趋势。同时,对经济发展环境投诉案件的查处,多是对事不对人,有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
三、200 8年工作思路
2008年县行政服务中心工作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发展这一主线,突出健全体制机制、狠抓督办落实两个重点,打造行政审批、行政服务、投诉查处三大平台,做好规范行政审批、服务重点企业、查处投诉案件、加强队伍建设四项工作,建设学习、创新、服务、和谐、廉洁五型机关,全力创优经济发展环境。
1、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一是规范项目进驻。加大清理、督办、查处力度,认真落实竹政文通知[2007]2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到行政审批项目应进俱进,杜绝“多头受理”、“双轨运行”。二是督促窗口单位赋予窗口工作人员充分的审批和办理权限,实现权责统一,确保办事窗口既受又理,真正做到“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三是督促窗口单位加大行政审批科室股(二级单位)的衔接协调力度,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审批时间,避免办事群众在窗口、部门之间来回跑,逐步形成“部门围绕窗口转、窗口围绕群众转、一切围绕发展转”的行政审批工作格局。
2、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水平。一是按照“一门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结”的要求,对涉及多个部门审批的项目,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搞好并联审批服务。二是进一步完善投资代办制度,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联合办理、跟踪督办、限时办结,全程、无偿地提供代办服务。三是会同县经济局等相关部门加强对规模企业、民营大户、重点项目的重点保护和跟踪服务,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供全方位服务。
3、进一步加大投诉查处力度。一是加强督办检查,定期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进行督办检查,重点督查各项优惠政策和“八项制度”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抓好整改。二是坚持坚持“有报必接、有举必查、有乱必纠”,认真受理查处行政审批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对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个案,动真碰真,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净化经济发展环境。
4、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以思想教育、建章立制、考核奖惩为抓手,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措施,严格内部管理,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考勤情况、工作情况、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等方面的督办和检查,切实解决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力求在履行职责和改革创新有有新突破,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新提高,努力打造服务品牌。
结合之前“汛期气象服务会商”的成功经验, 在引入媒体策划服务新理念的基础上, 中心今年正式形成了《公共气象服务会商制度》, 并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机制开展。
制度规定每周周一举行服务会商例会, 遇到重大天气情况或者应急气象服务启动, 采取日报制。会商参与人员为各业务科室 (包括专业台、宣传中心、气信息中心、影视中心) 当日值班人员。此外, 中心另内设总编导、首席预报员、技术总监列席会议总把关。
2 公共气象服务会商的5个功能模块
2.1 热点分析
热点包括重大天气过程、社会热点、农事热点以及重要事件4大类。每次会商会都会对最近一段时间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最后形成一个服务重点, 中心对外服务都围绕这个重点统一口径, 打组合拳, 形成合力。此外, 中心今年还组织了气象防灾减灾、世界气象日、春运专题、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汛期暴雨服务、高考气象服务、中秋国庆气象服务等10多个服务专题, 并配套拟定了服务方案。自主策划外, 中心的记者与各大网络、报刊媒体记者保持密切联系, 在遵守气象部门信息发布制度的前提下, 最大可能与之合作, 借助公共媒体平台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 同时快速掌握舆论方向, 及时把握话语权, 引导公众及时获取正确信息, 趋利避害。
2.2 联动联防
服务不是闭门造车, 而是面对社会, 服务公众, 这需要我们不仅要了解百姓所需, 更要与社会互动, 与部门联动。为了更准确地使用预报信息, 提升气象服务的效益, 中心邀请外单位专家参加服务会商会, 务求服务准确性。2012年中心与国土、水利、电力和农业部门的联合会商, 为水电部门联合调度, 大型水库蓄泄兼筹提供科学建议, 为后期用水高峰储备了宝贵的水资源。2012年全年统调水电电量达到260亿KW·h, 创历史新高。
2.3 舆情监督
会商会还有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对舆情的监督, 对网络、报刊、影视各类媒体受众意见反馈、舆论氛围, 都可以通过会商进行交流, 确保汛期气象服务宣传导向正确, 统一口径, 快速反应、控制处理。
3 总结与评估
通过召开服务会商, 业务科室都会对上一周的服务情况进行小结, 突出亮点, 总结不足。积极开展气象开展服务效益调查工作, 将之作为公共气象服务反馈和服务总结的重要部分。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保险气象服务调研问卷调查”、“新媒体气象业务统计”、“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等。评估的问卷调查结束后, 通过会商, 各部门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查找优势与不足, 并形成会议纪要为来年的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决策和开展提供参考。
4 科普宣传
建立气象志愿者队伍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议题之一, 也是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手段, 通过会商制度, 把之前零散状态的气象科普串联起来, 而这个引线就是“气象志愿者”。热爱摄影的, 可以做一名天气拍客, 为气象部门提供精细化的原始数据;热爱数学物理的, 可以钻研数值预报和专家“叫板”;热心公益事业的, 可以成为一位传递者, 超前预警, 挽救宝贵的生命。中心将精心搜集来的气象服务案例做成课件到各个行业部门宣讲, 树立气象部门形象同时号召更多热爱气象的人加入到气象志愿者队伍中来。
5 创新服务方式为公共气象服务带来的显著成效
公共气象服务会商制度的建立明确了公共气象服务重点、服务要求, 进一步清晰岗位职责及公共气象服务各项业务流程, 强化了各项值班值守制度, 统一了对外服务口径, 提高了时效性、准确率, 进一步优化预警服务工作模式, 将气象服务与公众需求紧密挂钩, 全面提升了公共气象服务能力。2012年, 7月12~20日, 湖南省遭受连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 导致洪涝、江河库湖水位上涨, 城市内涝以及山洪地质灾害, 湖南省气象局全力做好应急气象服务, 为政府决策和灾区群众自救赢得了时间。省局启动应急后, 中心第一时间策划“2012年盛夏强降水气象服务专题”, 内容涵盖预警预报、气象服务、防汛动态、科普知识、灾情收集、服务反馈等各个方面, 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短信、微博等媒体和信息平台万箭齐发直击防汛抗灾前沿。12日晚到13日, 湖南卫视频道、湖南都市频道、湖南公共频道、中国气象频道节目全部发布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对湘西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做重点提示, 提醒相关单位科学安排调度, 确保水库运行安全。
6 结束语
正是有一套日臻成熟完善的公共气象服务流程和应急服务模式, 湖南省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在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观摩交流会上荣获公众气象服务组第1名, 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共享数据库年初起投入业务运行, 得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信息中心领导专家的高度好评, 通过省局组织的验收鉴定, 获得省局科技开发奖并推荐参评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在浙江检查指导公共气象服务工作[N].中国气象报, 2012-11-12.[1]矫梅燕在浙江检查指导公共气象服务工作[N].中国气象报, 2012-11-12.
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上海经济和全球、全国经济一样,将处于一个深度调整的时期。由此会引发一系列变化和问题。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实体经济衰退,将使世界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其二,中国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更加深了这一转变的迫切性;其三,这些年的实践表明,发展服务经济是上海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的内生要求。在全球、全国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这一要求,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难题。因此,如果没有发展服务经济的新的战略思考和创新举措,上海服务经济的发展将继续滞后,这势必影响上海这一轮调整的成果,以及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创造的条件。
综观有关服务经济的研究成果,以及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的实践,我们认为,尽管发展阶段可以成为解释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理由,但是,一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我们在管理体制、发展政策和市场环境上的差距,是十分不利于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的;另一方面,我们说上海服务经济发展滞后,是在考虑了发展阶段以后提出来的。因此,综合分析导致服务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和因素,是我们必须补上的一课。
一言以蔽之,上海发展服务经济所遇到的问题,与我们现在所处的受传统体制、转型体制等深刻影响的软环境有关。例如,在主要的服务经济部门,国有经济占有很高比重,进入门槛的限制,企业家精神的缺失,使原有结构的变化十分缓慢。又如,由于大量的服务产品难以标准化,服务经济较快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是契约精神的深入人心。然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软肋”。再如,必须承认,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缺乏对服务经济的理解和经验,在提供有助于服务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方面,在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解决,上海服务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才能改善服务经济的发展环境呢?发展环境的核心是市场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完善是一个客观的进程。然而,在一个后发的转型经济国家,发展环境的成熟必须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完成,这就需要制度创新。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在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之间,能够找到各方可以接受,又有利于增长的均衡点。但是,对于发展上海服务经济,什么样的制度创新比较有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首先提出几个方面,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其一,制度创新要适应服务经济的自身特点。以服务经济的需求为例。服务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需求,尤其是新的需求或高端的需求,大多处于潜在的状态。也就是说,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有着比较明确的指向性,对应已知其内容的需求,供给只要根据订单就可以提供了;而潜在需求则需要通过创业者和中小企业的“试错”才能发现,一旦被证明有满足营利模式的生产规模,方可持续提供。理解这一特点,就不难知道,在服务经济领域,创业者和中小企业的伟大。创业者在对自己的企业家才能试错的同时,也在对市场需求试错,尽管他们成功的概率很低;中小企业也是如此,在集成技术、人力资本和其他各种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满足营利模式的市场需求。毋庸讳言,在转型体制的背景中,不利于创业、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制度创新不力,服务经济的发展当然不可能顺利,不可能取得较快进展。
其二,制度创新要符合服务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发端于产品经济,成熟于服务经济。因此,成熟市场经济的规定性成为服务经济的内在要求。成熟市场经济的规定性,是基于竞争、效率、等价交换等基本规定性的各种游戏规则。也就是说,当经济活动以服务经济部门为主导时,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相适应的法治体系已经普遍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相适应的契约精神,成为绝大部分行为主体的行为自觉。这就能够满足服务经济的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服务提供内容和提供方式都比较个性化的要求。尽管人们为了提高服务经济的规模经营水平,为了保证服务提供的质量,也在努力做服务标准化的工作,但是,服务毕竟不同于产品,失去了这些个性化,许多服务就不成其为服务,例如,因人而异的美容服务,完全私密的医疗服务,个案化的法律服务等等。要言之,为了满足服务提供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加快各种游戏规则的建设和执行,并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优化服务市场环境,为服务经济发展创造更加积极的条件。
一.服务时效
1.樱花建立了24小时服务热线。
2.樱花建立了网上反馈平台,每日将会有专人处理消费者服务需求。
3.樱花公司在落实24小时服务时效基础上,积极推动精耕区域12小时服务时效,及结合特殊服务案件立即安排上门等措施,以满足用户时效。
4.用户来信、来函、传真、媒体投诉均制定处理流程,建立专人处理、追踪制度,以使用户的需求第一时间得到满足。
5.建立分公司和特约服务中心零件系统,确保零件供给充足,避免出现常用零件出现欠料状况,影响服务时效。
二.服务礼仪
1.制订了日常礼仪服务规范、电话接听报修及投诉礼仪规范、上门服务维修礼仪规范、上门服务安装礼仪规范,对用户电话接听、用户投诉处理、服务员上门着装、言谈、举止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2.所有从事服务相关人员均需经过培训后上岗,尤其是新进人员和特约服务中心人员的培训。
3.不断总结用户投诉处理经验并作传承。
4.建立了分公司回访和总公司稽查双重检核制度,对检核出的缺失及时作出针对性改善,以使服务礼仪规范能执行到位
三.维修技术
1.每个售后服务网点及服务员除了需经过公司最严格的专业维修技术培训,取得上岗证外,还获得了国家相关单位颁发的《电热水器安装资格证》、《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等证书。
2.公司定期对每个服务网点的服务员进行新技术培训和技术考核,以满足产品技术升级需求及传承新技术需求,进而保障用户基本利益。
3.分公司建立服务人员维修技术培训、考核、提升完整体系,总公司设立技术辅导专职检查分公司体系运转状况。
四.服务收费
1.所有服务收费标准和项目均建立全国统一标准
一、单位社会保险的登记、验证、变更、注销
(一)单位社会保险登记 政策依据
《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1号令)
受理范围
在本市登记的企业,外地跓喀什分支机构 受理材料
1、《喀什市社会保险登记表》
2、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属行政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的,提供政府部门批准成立的相关文件原件。同时提供以下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1)《组织机构代码证》;(2)《开户银行许可证》;
(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法人代码证书》;(4)法人身份证。
办理时限:手续齐全且系统正常时20分钟。
(二)《喀什市社会保险登记证》年度验证 政策依据 《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1号令)
受理范围
已办理《社会保险登记证》的缴费单位。受理材料
1、《社会保险登记证》原件;
2、《营业执照》副本;
3、《喀什市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书面材料审查表》。办理时限:手续齐全且系统正常时10分钟。
(三)单位社会保险登记变更 政策依据
《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1号令)
受理范围
已办理《社会保险登记证》的缴费单位。受理材料
1、《社会保险单位资料变更申请表》
2、《社会保险登记证》;
3、提供下列资料原件:
(1)变更“单位名称”,提供工商部门变更证明(或有关批函)和《工商营业执照》;
(2)变更“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和“单位地址”提供《工商营业执照》或工商部门变更证明(或有关批函);
(3)变更“纳税编码”提供地方税务局《税务登记证》;(4)变更“单位类型”属企业的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属其他单位的提供有效的登记证明人;
(5)变更“开户银行”、“银行帐号”提供银行印鉴卡;(6)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无《营业执照》的,可出具主管部门有关证明材料。
4、遗失补发《社会保险登记证》的,提供登报声明作废的摄氏、《工商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
办理时限:手续齐全且系统正常时20分钟。
(四)单位社会保险登记注销 政策依据
《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1号令)
受理范围
已办理《社会保险登记证》的缴费单位。受理材料
1、《社会保险登记注销申请表》
2、《社会保险登记证》
3、本市单位提供下列证明材料之一的原件:(1)属企业单位的,提供工商部门出具的注销证明;(2)属行政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的,提供政府部门批准撤销或合并机构的相关文件。
办理时限:手续齐全且系统正常时20分钟。
二、社会保险申报
(一)单位缴费: 政策依据
《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受理材料
1、人员增加表需提供附件: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编制机构或公务员任免通知原件及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一份,企业单位提供劳动部门认定的劳动合同签证花名册及增加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
2、人员减少表需提供附件:解除劳动合同证明或个人辞职报告,并携带养老失业手册由我局进行审验并打印对帐单。行政事业单位需提供人事局批复。
3、人员退休变更表需提供附件:提供退休人员审批花名册复印件一份。
注意事项
缴费单位应当在每月5日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缴费申报,并提供人员增减变动表;于每月25日前进行正常缴费。
办理时限:手续齐全且系统正常时30分钟。
(二)个人缴费 政策依据
新政发[1998]98号 受理材料
新参保人员需提供: 1、身份证原件复印件,2、三张照片,3、办理缴费的同时需在人力资源部建立个体灵活就业人员档案并缴纳档案寄存费。
补交需提供:
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手册
2、工龄认定信息表原件及复印件,3、补交申请,交由科长审核签字后,由局长审批同意予以补交。
注意事项
划缴凭证需在三日内交至银行,未及时缴费的,请及时交还我局,予以重新补打。
办理时限:手续齐全且系统正常时15分钟。
三、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文件依据
国办发[2009]66号 受理材料
(一)跨省转出: 1、个人转移申请,2、我局出具《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3、由迁入地社会保险管理局提供《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联系函》,4、我局收到接收函后出具《基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信息表》,由财务科进行基金转移。
办理时限:手续齐全且系统正常时30分钟。
(二)跨省转入:
1、《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
2、我局出具《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联系函》 3、迁出社保经办机构提供《基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信息表》
4、由财务科确认基金转入我局养老保险收入户 由征缴科核对金额无误后。
办理时限:手续齐全且系统正常时30分钟。
(三)省内转出:
1、个人转移申请并提供转出地行政区域代码,2、我局出具《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和《基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信息表》并审验养老手册及打印个人帐户对帐单。
办理时限:手续齐全且系统正常时20分钟。
(四)省内转入:
我局根据迁出社保经办机构提供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和《基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信息表》并与电脑上的信息核对无误。
办理时限:手续齐全且系统正常时20分钟。
(五)地区内进行转入:
1、个人转移申请
2、我局提供《养老保险转移接收函》
3、转出地提供的《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月对帐单和年对帐单》与养老手册核对无误予以接收。
办理时限:手续齐全且系统正常时20分钟。
(六)地区内进行转出: 1、《接收接收函》
2、将养老手册与系统中的缴费信息核对无误后,提供《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月对帐单和年对帐单》。
办理时限:手续齐全且系统正常时20分钟。
四、社会保险个人资料变更
(一)社会保险个人资料修改 受理材料 1、个人修改申请
2、提供下列证明材料之一:(1)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3)公安机关证明(4)公证机关公证。
3、职工户籍、性别、身份证号码升位、出生年月日后的数字、改名的偏旁、部首、形近字、同音字错误的修改提供:身份证原件。
4、参加工作时间进行修改提供:工龄认定表原件及复印件。
“服务之星”考核制度针对办税服务厅所有工作人员,坚持“内外并重、客观量化、公平公正、真实合理”的原则。考核成立考核领导小组,由办税服务厅主任担任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考核人员随机抽调组成。考核实行每月一评,每月评选出一名“服务之星”,凡被评为“服务之星”的工作人员,授星一颗,并在办税服务厅内醒目位置进行公告,所在窗口放置“服务之星”示范岗标牌。一年内获得过两次以上服务之星的人员,年终优秀公务员评比中可获得优先资格。
本制度针对服务之星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
(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及较高的业务素质与服务技能,善于同纳税人沟通。
(二)、熟悉本岗业务,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及本岗位系统模块,熟练、准确、耐心、细致解答纳税人提出的本岗职责范围内的涉税疑问。
(三)齐全、完整、准确受理、即时传递各类涉税文书、资料。各类税务文书使用规范。
(四)、文明服务、优质高效,纳税人投诉率为零。
(五)、严格遵守各项管理制度。
考核内容由常规业务考核、服务质量与水平考核、执行管理制度考核三部分组成,其中:业务考核占50分、优化纳税服务考核占20分,执行管理制度考核占30分(其中:考勤制度、卫生制度、团结互助各10分)。
(一)、常规业务考核(50分): 按常规业务指标客观量化情况排名考核:
根据《辉县市国税局办税服务厅明细分类业务客观量化指标统计表》内容统计出实际工作量并列出本项内容的总体得分情况,基础分为平均每人50分。将办税服务厅所有业务划分为5个组,每月月末,考核组会通过各业务办理系统查询统计每个工作人员的业务量
岗位实际得分=基本分值(50)*(该岗实际工作量/该组业务平均工作量)
(二)、服务质量与水平考核(20分): 本项内容考核包括两个方面:
1、外部考核(10分):以12366纳税服务平台反馈信息和纳税人填写的《辉县市国税局办税服务厅征求意见卡》为依据进行考核。在纳税人满意度表中被评为不满意的,一次扣5分。凡被纳税人投诉的,一次扣5分,情节严重的,在加重扣分的同时交由局人事科处理。
2、内部考核(10分):实行分组考核制,结合《辉县市国税局办税服务厅落实服务承诺各项制度考核表》内容,按实际情况计分投票分组选出得分情况。
日常着装:工作时间着装不规范的每次扣2分。
(三)、执行管理制度考核(30分)。
1、考勤制度(10分):本项内容实行扣分制,凡有违反《辉县市国税局办税服务厅管理制度》的,按实际情况扣分。迟到、早退一次扣2分,迟到超过半小时按旷工处理,并一次扣5分;工作时间脱岗(以15分钟为限)每次扣2分。无故旷工一次扣20分,并上报局人事科。请假必须写假条,每天扣4分。
2、卫生制度(10分):值班打扫卫生不彻底每次扣2分,日常卫生不过关、物品摆放不整齐每次扣2分。值班室被褥整理不好的每次扣2分。
3、团结互助(10分):提倡各业务小组团结互助,业务繁忙时,其他业务小组可以帮忙代办业务,并按实际工作量计算应得分值,出现不团结情况,每次双方各扣5分,挑唆他人不团结者每次扣10分。
附加奖励项目:
(一)、被纳税人以表扬信的形式表扬,经落实属实的,每次加3分;被新闻媒体宣传表扬的,县市级每次加5分;新乡市级每次加10分;省级以上每次加20分。
(二)、工作突出受到辉县县局通报表扬的,每次加5分;新乡市局通报表扬的,每次加10分。省局通报表扬的,每次加20分。
(三)、工作中所提合理化建议被采用的每次加2分;对整体工作有明显促进的,每次加5分。
(四)、应纳税人要求提供延时服务的,每次加3分。
(五)、积极参加市局布置的各种团体活动、及竞赛项目的,根据情况进行加分。
(六)作出其他突出贡献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加分。
七、附加扣分项目:
(一)、对每天所发生的业务实行早晚两次三级监控制度,凡发现未按规定及时监控的每次扣1分.(二)、按规定办理各项即办业务,发现未按规定办理的,每户次扣1分。
(三)、按规定受理、即时传递有关涉税文书、资料,发现未按规定办理的,每户次扣1分。
(四)、按规定进行票证结报,发现未按规定结报的,每次扣1分。
(五)、严格按规定发售、保管发票和税控设备,发现未按规定执行的每次扣1分。
(六)、因个人原因造成工作失误,每次扣2分,情节严重的扣5分。
(七)发生其他损害办税服务厅形象等现象,根据情节进行适当扣分。
八、其它有关问题:
(一)、在评比“服务之星”中考核对象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对考核对象实行一票否决事项:
1、有不廉行为的一票否决。
2、被纳税人投诉经查实属税务人员责任的一票否决。
3、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影响整体工作的一票否决。发生以上事项之一的,一律取消当月参评资格。综合以上分数量化机制所计算出来的得分为每个工作人员的最终得分,按照这个得分和排名评比当月的服务之星和计算补助的具体数额。
在没有实行这一制度以前,由于没有激励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很容易出现互相推委扯皮的现象,不利于提高服务水平和提升业务的办理质量,影响国税的良好形象。服务之星考核评比制度实行以来,极大地激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在积极干好自己工作的同时,互相帮忙办理业务的情况也经常发生,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体现了高效便捷的服务理念,纳税服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一制度实行两年多以来,办税服务厅先后获得了新乡市文明示范窗口,辉县市三八红旗集体,新乡市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这些荣誉的获得与服务之星考核评比制度的实施是分不开的。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决定了现阶段城乡司法建设难以坚持同一模式, 难以步调一致。针对农村地区落后的司法环境, 为了从整体上推进我国司法现代化的建设, 客观上需要创新符合“三农”实际的农村司法制度。所谓农村司法制度, 是与城市司法制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有关设置于农村地区的司法机关和其他司法机构或组织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权利义务、活动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规范的总称[1]。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 创新我国农村司法制度的必要性在于:
(一) 缓解农村司法资源紧张的需要
根据我国行政区划以及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 每一个县 (自治县、旗) 都应设立一个主要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人民法院 (不妨称之为农村地区基层法院) , 农村地区基层法院不像城市的基层法院, 它不仅司法辖区面积大、人口分布零散, 而且交通不太方便, 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 这种状况表现得更为明显。另外, 从我国现行的司法管理体制上看, 农村地区基层法院人权、财权隶属于县级政府, 由于我国多数县级财力相对单薄, 这就影响到农村地区基层法院的软件和硬件建设, 司法资源的供求矛盾也就显现出来。其中,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村地区基层法院很难吸引和稳定优秀法律人才, 也很难有足够的物质资源保障农村地区基层法院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我国目前农村地区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症结所在。所以, 针对农村司法资源紧张的现状, 有必要通过增设一些司法或准司法机构以及创新农村司法制度等, 缓解农村地区司法资源紧张的状况。
(二) 践行司法为民等司法方针、政策的需要
我国司法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强调和要求司法必须为人民服务。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 司法工作必须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 人民利益至上, 宪法法律至上”的司法方针。与此同时, 最高人民法院近年来也反复强调“人民法院为人民”, “人民法官为人民”等司法政策。为了更有效地将党和国家的司法方针和政策落到实处, 有必要立足农村司法环境, 本着司法资源向基层倾斜, 向公众均衡分配的总体要求, 按照为民、利民、惠民、便民等原则, 创新体现“三农”特色的农村司法制度, 为农民提供既便捷又优质的“司法产品”。
(三) 促进农村司法现代化的需要
实现法治现代化是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组成部分, 而司法现代化是法治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受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化影响, 农村地区的法治或司法环境明显劣势于城市地区, 农村地区的法治或司法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换言之, 我国法治或司法现代化建设在农村和城市难以做到步调一致, 整齐划一。为此, 有必要在农村法治或司法现代化的建设中, 立足“三农”, 在坚持我国法治和司法统一性原则的基础上, 通过司法制度的创新, 快马加鞭地助推农村法治或司法现代化, 从整体上促进国家法治或司法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服务“三农”司法制度的创新进路
(一) 建立农村巡回法庭
虽然我国农村地区基层法院在一些乡镇已设立人民法庭, 但这些乡镇基本上都是经济较发达、交通也较为便捷的地区。司法为民的阳光并没有普照到一些偏远及经济落后的乡镇, 那里的村民仍然难以获得便捷的司法服务。一旦这些地区的社会矛盾和民间纠纷不能及时有效地通过法律手段予以消解, “民转刑”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久而久之, 法律或司法救济就容易被边缘化或异化, 这也正是一些农村地区法治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 在为法治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发其他法治资源的同时, 建立农村巡回法庭是弥补农村地区司法资源不足的重要举措。
具体构想是:比照公安机关巡警组织的设置和运行, 在农村地区基层法院设立农村巡回法庭, 面向农村偏远地区、治安形势突出地区、社会纠纷多发、易发地区, 提供“送上门”的司法服务。农村巡回法庭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能够使司法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需求, 使民众更好地接近正义[2]。巡回法庭的法官尽可能挑选一些办案经验较为丰富、司法能力较强的法官, 因为在巡回审判模式下, 法官深入基层乡村, 直面基层群众和发生纠纷的具体环境, 常常需要面对复杂的局面或突发性事件, 这就对办案法官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及综合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考虑到农村地区基层法院法官资源的有限性, 巡回法庭审理案件时尽可能采取人民陪审员的审判组织形式。针对农村人力司法资源紧张的实际, 人民陪审员可实行专职和兼职两种形式。专职人民陪审员可以从应届法学专业本科以上大学生中选任。兼职人民陪审员可以从村民代表、县乡两级地方人大代表以及当地有良好社会影响和威望的村民中遴选。农村巡回法庭的组成、下乡开展活动等, 可以由法院立案庭根据案件性质、当事人情况、路途远近等作出初步的判断, 并由院长或分管院长作出最后决定。
(二) 建立农业仲裁庭
随着法治和市场经济在农村地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村民的法制意识也越来越强, 运用法律解决彼此的经济纠纷在一些农村地区也越来越受到青睐。鉴于农村司法资源的有限性, 单一的依靠诉讼手段解决纠纷并非能够满足公众的司法诉求, 为此, 可以考虑开发替代性的准司法资源。由于仲裁具有专业性、快捷性、终局性等优点, 可以考虑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先试点建立农业仲裁机构, 专门受理和裁决涉农经济合同纠纷。这样既可以减轻农村地区基层法院的司法负担, 也有利于有限的司法资源倾斜到更需要发挥作用的偏远地区。农业仲裁机构可以设在乡镇司法所, 这样可以避免过多设置司法或者准司法机构带来的机构重叠、职能交错的弊端, 而且也能够充分利用司法所现有资源。事实上, 在乡镇司法所设立农业仲裁庭也已经具备了现实基础。经过司法部近些年开展的乡镇司法所组织建设, 基层司法行政组织建设已趋于成熟, 但一直以来司法所所承担的普法宣传、民事调解等职能因缺乏法律强制力, 使得司法所在一些地区形同虚设, 法治资源有闲置浪费之嫌。而一旦赋予司法所仲裁职能后, 按照《仲裁法》的规定, 它便依法具有了强制性的准司法的权力, 从而能够真正发挥农村法治服务功能[4]。
(三) 建立乡镇民事纠纷调解中心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对于民间纠纷通过调解方式加以消解显得尤为重要, 正因为如此,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就提出了“大调解”的司法政策。在农村地区, 民众自古以来就有依靠各种形式的调解化解矛盾的传统, 非法治的文化和资源较为丰富。现实中, 很多村民解决纠纷往往以管用实际为导向, 并不在意“法”与“非法”的秩序鉴别, 他们更习惯于游走于体制之内与体制之外这两种循环之间, 并不断徘徊相互映照, 以形成两条腿走路的争诉模式[5]。在传统调解文化底蕴深厚和现实和谐社会客观需求的双重背景下, 设立乡镇民事纠纷调解中心自然呼之欲出。
为有效地整合农村地区各种法治资源, 同时也为了有效协调解各种法律关系, 乡镇民事纠纷调解中心的成员单位应包括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 同时还包括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村民代表等, 具体办事机构设在乡镇政府。理由是:首先, 乡镇政府能够在行政区域内协调好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仲裁庭等司法或准司法机构、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其次, 我国从建国之初就在乡镇行政人员编制中设立了司法助理员一职, 乡镇政府已积累了处理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经验。为提高调解效果, 乡镇民事纠纷调解中心应根据《人民调解法》的规定, 对所主持调解的案件应当征求双方当事人的意见, 及时、主动地进行司法确认, 尽可能地减少诉讼程序的启动, 减轻基层法院的司法负担[4]。
(四) 科学开发农村司法人力资源
农村司法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精通法律、熟悉业务、品行良好、热衷“三农”的司法或法律人才, 但是受农村较为艰困的工作环境影响, 农村地区基层法院的法官队伍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而且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低于城市的基层法院。因此, 加快农村司法现代化建设, 除了需要进行司法组织体系创新外, 还应当创新农村地区司法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 建立初任法官在农村地区基层法院任职的制度。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在1999年、2004年和2009年三个五年改革纲要中均提出建立法官逐级遴选的改革构想, 然而这一司法改革设想并没有得到强制性的践行。为此, 在立法机关将来修改《法官法》时, 有必要将初任法官只能从基层人民法院尤其是农村地区任职写入立法, 并且根据目前城乡司法人力资源的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优先将初任法官配置到农村地区基层法院及其所属的乡镇法庭。为鼓励更多的优秀法律人才扎根农村, 可以借鉴选调优秀应届大学生担任村官的做法, 鼓励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地区的基层法院或乡镇法庭任职,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人才奖励等。
2. 改革法官培训体制, 着力提升基层法官司法能力。
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官培训等级化较为明显, 农村地区的一线法官难以获得高质量的业务技能培训。为此, 应当从培训管理体制改革入手, 整合培训资源, 完善培训机制, 以提升农村地区基层司法人员的培训档次和质量。具体而言:第一, 整合由地方法院主管的省级和地 (市) 级法官培训机构, 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成立国家法官学院分院, 撤销原来的省级和地 (市) 级培训机构。第二, 在培训对象上, 规定国家法官学院分院承担除地方各级法院院长以外的其他所有司法人员的培训任务。通过这样的体制改革, 农村地区基层法院法官的培训档次也就提高了, 培训效果自然会有所提高。第三, 在培训机构的管理体制上, 实行垂直管理, 即国家法官学院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院归属最高人民法院管理, 并由国家法官学院具体承担地方各分院的培训业务管理。
3. 充实农村司法或法律服务人才。
在农村司法体系充实完善后, 基层司法人员的数量需求必然会有所增加。短期内遴选优秀法官到农村地区基层法院任职并不现实, 为此, 可以考虑每年从高等政法院校 (或法学院) 选派适量的法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地区基层法院或其他法律服务机构, 担任法官助理、警察助理、专职人民调解员和村委会法律顾问等, 这些准司法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统一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 在今后的考研、考公务员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或照顾, 并对其在大学期间助学贷款给予减免。同时, 还可以规定这些准司法工作者在基层服务连续达一定年限的, 可以报省级主管部门批准, 转为正式的法官、检察官、警察、司法行政干部等[4]。
(五) 建立农村地区诉讼费用减免制度
在农村地区, 一些农民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发生纠纷时, 难以或者不愿意通过正当法律途径特别是司法救济路径来维权, 其重要原因除了难以及时、有效、便捷地获得司法救济外, 这与一些农民打不起官司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 应当通过国家诉讼费用收费制度的改革完善, 建立农村地区的诉讼费用减免制度, 司法所需费用统一纳入国家财政支付。其具体内容可以设计为:第一, 农村地区基层法院受理的涉农民事和行政案件, 根据案件性质和当事人的经济状况, 可以收取低于国家规定标准50%的案件受理费、执行费等诉讼费用。第二, 如果通过降低一半的收费标准, 农民当事人仍然难以支付诉讼费用的, 可以持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困难证明, 请求法院免收诉讼费。
(六) 建立农村地区公益性法律援助制度
通过司法救济渠道维护合法权益, 不仅需要维权者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也需要其具有的一定诉讼技能。事实上, 对于绝大多数当事人来说, 在诉讼中很难具有这样的知识和能力。正因为如此, 现代法治国家普遍建立了律师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 根据当事人的自愿或请求, 为其提供有偿和无偿法律服务。但是, 对于法律知识、诉讼能力、诉讼成本等普遍性较低的农村地区当事人来说, 司法制度在农村地区的有效实施特别需要法律援助度相配套。为此, 应当建立农村地区的公益性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机构可以设在乡镇司法所, 通过配备专门法律服务者, 并设立法律援助专线电话, 为困难当事人提供快捷、无偿法律服务。具体而言, 如果农村地区当事人确因经济等原因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 可以持相关证明, 由乡镇公益性法律援助服务机构提供包括代理诉讼、法律咨询等无偿法律服务。
三、结语
创新服务“三农”司法制度是社会主义农村法治建设的内在所需。鉴于我国农村司法环境的不利因素, 只有通过体现“三农”特点的司法制度创新, 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催化农村司法建设, 助推处于滞后状态的农村法治建设, 从而保证国家法治或司法现代化整体上得以实现。当然, 司法制度的创新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 它还涉及到司法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所以, 农村司法制度的创新和发展也需要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 例如, 改革司法管理体制, 实行农村基层法院审判管理体制的垂直化, 以避免地方司法保护或司法干预等;提高基层法院法官的物质待遇, 稳定基层司法队伍;加强国家对农村地区司法资源供给等。
参考文献
[1]谭世贵.我国农村司法制度的初步研究[J].法学杂志, 2009 (10) :17-23.
[2]左卫民.十字路口的中国司法改革:反思与前瞻[J].现代法学, 2008 (6) :52-56.
[3]王宗冉.当前我国基层法院巡回审判存在的几个问题[J].法律适用, 2010 (8) :84.
[4][6][7]谭世贵.实现我国农村司法现代化的路径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52-5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呈较大幅度增长,然而公共服务的供求矛盾并没有得到缓解,其根源并非是没有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而是缺乏合理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
2012年2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公共服务小康”进行了调查。經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中国公共服务小康指数为73.5分,比上年提高1.6分。
《小康》主要从行政管理、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科技、市政建设及环保、文化娱乐、公共安全等九个方面来衡量公共服务小康指数。随着政府公共服务意识的提高,“十二五”期间,中国公共服务小康指数将会明显提高。
目前,中国公共服务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能力和制度安排。就经济能力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然而公共服务的供求矛盾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突出。这表明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问题,根源并非是没有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而在于缺乏合理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
就制度安排而言,目前我国政府转型滞后,社会管理职能明显弱于经济管理职能,财政仍然是经济建设型财政,没有完全实现向公共财政的转型,政府的“缺位”与“越位”状况仍然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秩序的完善。文化事业、义务教育、基础科研和公共卫生是公共服务最基本的项目,政府最应该担负起这部分公共服务的提供责任。
2.区域间不平衡
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以下两个结论: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差距大;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差距也很大。
从基础设施来看,目前西部地区尚有1亿人没有实现饮水安全;全国不通公路的乡镇82.0%在西部地区,不通公路的行政村52.8%在西部地区;运输网的密度大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左右,农村交通条件差,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大部分为砂石路面,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从基础教育来看,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两基”人口覆盖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各级学校入学率、生均教育经费、小学和初中辍学率等指标上。
3.城乡间不平衡
我国城乡差距不仅反映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方面,更体现在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目前,我国名义城乡收入差距为3.13:1,若考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因素,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更大。
由于公共服务的支出主要放在省以下的地方政府身上,而且缺乏有效的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导致公共服务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巨大。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目前公共服务水平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在世界上是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服务学习制度】推荐阅读:
学习雷锋 服务社会06-06
社区服务学习心得06-20
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方案06-25
讲学习比服务演讲稿06-26
图书馆服务礼仪讲座学习心得06-02
服务型学习型党组织06-17
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得体会05-28
信息化服务部门学习“走群众路线”心得体会06-29
4月大学生思想汇报:学习焦裕禄为人民服务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