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阅读答案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阅读答案(推荐6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阅读答案 篇1

《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7~8题。(4分)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7.有些版本把“曲径”作“竹径”,你认为课本用“曲”好在哪里?(2分)

8.请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做点赏析。(2分)

参考答案

7.“竹径”就是竹林里的小路,而“曲径”是指弯弯曲曲的.小路。课本要“曲径”,小路弯弯曲曲,这样层次多了,景致变得丰富了,胜过了“竹径”的一览无遗的景色。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阅读答案 篇2

题目如诗歌的眼睛,是理解鉴赏诗歌的切入点,通过题目可以透视到诗歌的内容。本诗的题目就开宗明义地点出了本诗的主题内容,一座古老又古朴的寺庙禅院,全诗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独特胜景来写的。而寺庙从意象来看毫无疑问是容器,寺庙一般是由围墙或院落环绕的殿宇和禅房组成,其中容纳着修身养性的僧人、佛像、经书典籍等等,所以它是一个有包容、能包容的容器,符合容器———内容的模式。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阳光普照山林。诗人从晨游山寺起笔,在第一句就用到了一个“入”字,而我们通常把进入一个空间称为“入”,这反映出诗人的用词是和容器———内容的意象图式不谋而合的。在第二句中,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礼赞佛宇之情。阳光作为本诗中最大的背景,实际从意象上讲也是容器。阳光可以是填充的内容,比如当阳光照亮一间屋子时,它就是填满屋内空间的内容。阳光同时也可作为容器,比如当我们说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沐浴在阳光里时,就是把阳光看成容器的隐喻,人或事物身处其中。再比如,《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似穹庐”的景象实际上是光线所致,阳光散射到天空中,看起来像帐篷一样笼罩着四面八方,这也说明阳光符合容器———内容图式的内涵。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古寺披上一层霞光,像是带着明亮光环,更显出庄严和神圣,诗人不由得心生仰慕。阳光的意象使得本句已蕴禅机。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因为创意精妙,似神来之笔,而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洪驹父诗话》载:“丹阳殷璠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建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弯曲的小路通往一处幽暗的地方,原来是花木掩映中的禅房。这里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此句中的“通”和上句的“入”,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因为它也表示进入、通往一个空间里。关于“幽处”的解释,我们从下句能看出是指被花木林荫围在一个幽暗的空间里的禅房。诗人在这里用“幽处”这一容器图式与上联明亮、耀眼的背景形成强烈的视觉上的明暗对比,表现了一种深邃、神秘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诗人体会到的曲折前进的禅意审美追求和客观辩证的禅理。如今,“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诗人举目望见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也具有了灵性,格外的欢快;走到水潭旁,他看着自己的影子投在清澈、静谧的潭水中,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犹如醍醐灌顶一般,心中的烦恼、杂念顿时被潭水涤荡一空。此联第一句中的“山光”作为容器的道理和首联“初日照高林”中对“初日”的分析是一样的,天光山色如同一只大的笼子包围着、濡染着似乎具有了灵性的鸟儿。第二句中表示容器———内容的意象图式有两个:人心是容器,意念在其中;潭是容器,人影在其中。此联有静,如潭;有动,如鸟。有实,如人心;有虚,如潭影。这种虚实、动静的巧妙组合和使用, 传神地表达出了诗人感觉到心灵被净化以及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禅悟。

最后,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表现出诗人的参禅感悟达到了顶点。诗人觉得一切似乎都停止了,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偶尔仿佛是天外传来缓慢的钟磬之音,似悠扬的佛音引导着诗人进入纯净怡悦的高尚境界。寂静是容器,因为寂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听觉,王小波在书中说:走在寂静里。很显然,这是经过联想、推理而得出的容器的隐喻。而此时的钟声则像是从安静的容器中流淌出的泉水或者从中冒出的袅袅轻烟一样,有声和无声的对比,使得寂静更加寂静。佛教基本宗旨是解脱人世间的烦恼,证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寂然界, 所以佛家称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禅宗所谓“禅定”也为达到这一境界,其观照是所谓“寂照”,就是用寂然之心去观照万物寂然的本质。诗人经过不断的禅悟,最终归结到了寂静这个容器意象上,表现了诗人的参禅感悟终于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最高峰。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阅读答案 篇3

2、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5、万籁俱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7、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8、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9、D

10、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11、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12、A

13、“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14、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

2.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能背诵这首古诗。

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课时:

1课时

【知识预习】

1.题解: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2、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

3、说出这首古诗的大意。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深山万物呵,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诗歌赏析】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赏析

参考答案: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赏析

参考答案: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赏析 参考答案: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4、“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赏析

参考答案: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问题探究】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巩固拓展】

1、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2、练笔:展开联想,生动改写。

7、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8、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参考答案:深幽寂静

宁静、空灵

11.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1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13.“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14.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15.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

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

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6.“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17.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答: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18.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9.“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答:“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20.“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答: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2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

,;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2、诗中哪些句子描写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景象?诗中哪些句子描写山和水?

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3、“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突出了古寺什么特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突出古寺肃静、幽深、脱俗、纯净的特点。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之情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

24、找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韵脚。

(林、深、心、音。)

25、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无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无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无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26、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D)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5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206页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题破山寺后禅院作文 篇6

风和日丽的早上,我梳洗完毕,穿带整齐,来到虞山北边的破山寺。这座寺庙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有许多得道的高僧在这里修行。我对它慕名已久,今天正好有时间,于是来这里参观一下。我走到山角下,抬头望去,只见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我沿着石阶走入寺院,沿着弯曲幽深的小路向后禅院走去。到了后禅院我不觉心神一爽,看到花木繁茂清香扑鼻,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景色幽静迷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让人涤除尘念,心境空灵。世上一切的声音在都变得寂静了,只有那清脆悦耳的钟鼓之声有节奏的响着,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萦绕在禅院上空,与那日光相融,与那紫烟相缭,仿佛梵音入耳,涤荡尽胸间尘垢,悠远悠长,回味无穷。这景色使我如痴如醉,仿佛到了仙境一般。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唐诗之《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赏析07-15

夜宿山寺文本解读07-11

《夜宿山寺》的诗句鉴赏06-21

寒山寺的导游词07-20

上一篇:公民道德建设常识下一篇:环境卫生组织管理制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