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英语教学(共8篇)
思维导图:本由金浪、夏孟挑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英语话题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它是一种高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是一种可以帮助学习和思考的思维工具。它的使用要求先写下基本概念,然后再从中辐射出与其相关的想法和思维动向。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他通过让使用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关注中心,然后再慢慢地找出并画出与其相关的分支。思维导图实际上是用分割知识框架的方式来帮助我们理解并且记住信息的一种方式。非常符合人脑思维特点,对英语学习有显著作用。它还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像思考和笔记工具,用“画”的方法来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是一种组织结构性思维工具。
《Go For It》教材的每个单元是以话题来编排的。这种以话题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以主题为单位构建思维导图,整体把握英语课的教学内容。在各个教学板块中,思维导图的即时制作与临时生成,都能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初中英语话题思维导图》的每一个单元里,思维导图共有三张,基础导图、拓展导图、作文框架。对应的中文是放在后面的,学生可以用来预习和复习。
本课题旨在活用《初中英语话题思维导图》,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对思维导图进行充分地利用,培养他们积极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
借助思维导图,以课前、课中、课后为时间单位,指导学生活用思维导图,对英语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将思维导图用作预习的工具,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要求学生熟读英语版的思维导图并说出中文,对不认识的用红笔做好星级标记,检测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
(2)要求学生借助中文版的思维导图说英语并翻译成英文,然后根据英语 版的思维导图自批自改来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
(3)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对话指示图,自问、自答,练习英语口语。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将思维导图用作课堂笔记本,课内合作编对话的学习工具。
(1)要求学生借助思维导图与同桌练习对话、与小组合作完成一项任务。(2)要求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搭建英语写作的框架,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词汇。
(3)要求学生将老师课堂内所说的重难点直接补充在思维导图的相关词汇或句型旁。
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将思维导图用作复习的工具,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扩展所学知识。
(1)要求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再创造,用彩笔画出个性化的、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手抄报。
(2)要求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循环英语听写、扩展英语写作等。或者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在图上添加新的词汇和句型,优美的句子和谚语。
(3)要求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画出自己认为最难掌握的词汇和句型,并整理成一本错题集。
为了确保本课题的有效实施,我们针对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的理论依据有:思维导图理论、脑科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思维导图的有关研究:
(1)思维导图(Mind Map)是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Tony Bozan)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造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它结合了全脑的概念,能够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国内外专家皆认为:思维导图为人类提供了有效思维的图形工具,能够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2)思维导图的特点:
①形象性、直观性。思维导图的形式是形象、直观的,它的表达不仅可以是文字,还可以是图画或符号。②层次性。思维导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层次性,围绕一个中心概念或任务,可以生发与其相关的多个概念,概念间的隶属关系、大小范畴等,都可利用图的层次结构表现出来。思维导图的层次性是学习者对知识理解的一个重要体现。
③关系性。思维导图除了表明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之外,概念间互相连接的指向与其连接词语,更能表明概念间的因果、递进、转折、假设或者是并列,条件、选择、是非等等关系。
④可扩展性。思维导图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的特点,一幅思维导图可大可小,外观的设计也不固定,全凭绘制者的才智和灵感。
⑤广泛性。思维导图可以做报告讲演、流程设计、知识管理,还可以用于各类业务测试和评价等等,目前在教育领域已有面向师生的专门的思维导图软件。
2、脑神经科学
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里有大约140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形成功能网络。大脑神经是一个由中央向外部发散的网状神经元,大脑的思维也呈现出一种发散性的网状图像。
思维导图是一种和大脑思维在表现形式、语言逻辑高度一致的思维方式,它还原了大脑思维的本来面目,从根本上带来了一场思维的革命。它结合了大脑思维方式,采取和大脑思维方式对应的独特的画图方式,在图中清晰地呈现出思维重点、思维过程和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来表达和思考,很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思维导图是把思维在纸上用图片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的呈现。这种方式在处理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一方面能够显示出思维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可以很容易理清层次,让你很容易掌握重点,产生一目了然的感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进入90年代以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成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学习理论基础,它是在继承和批判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流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单向的知识传输,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积极的交流合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先前知识、情景和学习共同体是影响主动建构的重要因素。科学探究性学习和思维导图都吸取了建构主义的理论精华,体现为以“问题”或“核心主题”为线索,让学习者个体或者小组围绕真实性的问题或主题,主动获取各种有助于解释和评价问题的证据,分析证据得出结论,并在同伴之间交流和论证他们提出的解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的过程。学习应从做中来,最有效促进学习的方式是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包括个人问题、社会问题及自然科学问题和哲学、伦理问题等等。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内容:(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主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内在动机与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合作者。
(2)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认知发展,同时要看到学生是会思考、有感情、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因此,教师应当公开、坦诚、充满信任地接触每一个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体验学生情感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愉快的、有效的。
(3)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评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成长应与他自己相比较,看他是否比以前有进步。家长和教师在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应依据一定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个性化评价,使学生审视有没有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反思今后应怎样努力,并掌握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4)强调情感化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随着自我的形成,产生了希望得到他人关爱的需要,每一个个体都渴望从周围人那里感受到温暖、关爱、同情、尊敬、认可等。人性化的教育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感情,表现出对学生信任、理解、关心和无私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情感、欣赏赞扬学生的优点等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满足学生渴望关爱的心理需要,从而促进学生自发、愉快、积极地学习,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充分发挥。
而要提高学习的绩效, 最需要关注的是知识的表征。知识的表征是指人在自己的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中对信息的表式方式。对此, Paivio提出了“双编码理论”。 双编码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既可以有语义编码, 又可以用形象编码, 并且凡是能进行双编码的信息则容易保持, 因为在提取时, 该信息比仅用一种形编码的信息多一层提取线索。因此, 双编码是有效和高效思维的重要方面。思维导图采用文字结合图形的方式, 通过联想和连接去帮助组织知识并使之结构化, 符合双编码理论的要求, 使知识的获取、存储和提取更加便捷高效。它是人脑表达自己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 有利于直观地表达思维和提高归纳、总体整理知识体系的能力。
因此, 为了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让学生学会梳理和归纳所学知识, 提高记忆效果, 培养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我尝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学科教学。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巧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教学不失为一个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所任教的班级英语各项成绩均在校内名列第一, 其中及格率为95.8%, 优秀率高达78.9%。下面具体介绍我是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学科教学的。
一、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中的妙用
(一) 课前预习中的思维导图———让预习效果达到极致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课前预习是学生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环节。以往学生平时的预习往往流于形式, 效果差, 因为他们的预习常常“无迹可寻”, 几分钟时间粗略看过, 大多浏览一下学习内容, 在书上简简单单地画几个短语或者句子, 但缺乏对内容的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整体的把握, 因此这样的预习对于新课的学习作用不大。如何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能够认真思考和理解课文内容呢?我尝试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把预习内容画出来”。起初我要先示范, 把核心词 (新课的主题) 给学生, 并给出思维导图中第二或以上层级的部分关键词, 但空留部分关联分支及关键词, 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能完善思维导图。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逐渐熟悉了如何画思维导图, 这时我连核心词也不给学生了, 只需布置诸如“预习……, 并画出你的思维导图”的预习作业。类似这样的预习作业, 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 遇到新知识会自觉地去查阅, 并加以思考, 否则完成的效果就会很差, 所以它不但能检查到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无认真阅读和理解教材内容, 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思维导图把相互关联的事物按逻辑的层级关系呈现出来, 从而慢慢学会归纳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即使学生所画的思维导图在知识上可能有不正确的地方, 但是学生却经历了有效的自学过程, 这样长期有效地进行预习, 学生的思维能力肯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 课堂导学中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兴趣盎然
英语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大胆地说英语、用英语。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导学、如何引导学生“说”, 显得尤为重要。而思维导图中大量的可视化元素有利于情境创设, 可有效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因此, 教师在新课导入时, 使用直观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思维导图方式, 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知识趣味化,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产生疑问, 发现问题, 引发认知冲突。使用图形和简要的关键词绘制出教学内容的框架结构, 提供问题式的情境, 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我就通常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 除了创设合理的语言情境之外, 还一边设问, 一边引导学生回答。而在此同时, 我还一步一步地把设问的过程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了出来。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Module 5 Unit 1 What can I do for you?的对话时, 师生的对话过程是这样的:
T:Suppose I am in the shop and you are the shop seller.When you meet me, what do you say?
S:What can I do for you?
T: Yes. Good! Now I want to buy a T-shirt, so I answer, “I’d like a T-shirt.”And then what questions do you want to ask me?
S: What colour would you like?
S:Who do you buy it for?
T: Yes, great! And I want to try it on! Can I try it on?
……
这时, 我的思维导图板书如下:
当学生不懂再问其他问题的时候, 我就一边说, 一边板书补充我的思维导图中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把对话中的重点句型通过听、说、看的形式输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又能在思维导图完成后让学生非常直观地领会到该对话的主要框架, 有利于学生掌握文本的大意, 因而学起来就显得特别轻松, 学习兴趣自然浓厚。在接下来口语训练中, 我还可以继续结合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 课堂小结中的思维导图——让学生轻松构建知识树
在新授课教学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该节课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回顾, 小结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是采用师生口头问答和以往“普通的”板书记录形式来进行小结, 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印象比不上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结要深刻。因为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 是一个简单、高效、放射性、形象化的思维工具, 能够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 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而作为学习者, 用思维导图来记忆和整理课堂笔记, 对梳理知识结构、回忆巩固知识起到很好的作用, 能让学生轻松构建知识树。
我通常在课堂小结的环节中, 一边让学生口头小结, 自己一边在黑板上根据小结的进程来画思维导图。我以该课的知识点为核心词, 采用边问边画的形式, 引导学生把围绕核心词而产生的相关知识逐层发散地往外思考、回答, 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而当思维导图形成的时候, 该节课所学的知识框架已经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过程中, 不但让学生懂得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和作用, 而且能非常直观地回顾知识架构和其中内容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无疑提高了小结环节的有效性。
二、思维导图在作业中的妙用
思维导图是人脑表达自己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在表达思维时理清思路, 把握全局, 使讲解和学习流畅自然、重点突出, 并且更具有组织性和易于记忆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作为自己的思维表达工具, 使自己的思路清晰可视。因此, 给学生布置画英语思维导图的作业是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做法。同时, 给学生布置画思维导图的作业, 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小到一个话题或语法点, 大到一个甚至几个专题语法的探索, 或者一节课、一个章节、一个阶段, 甚至是一本书、初中三年的教材的知识, 都可以画成思维导图。在画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思考所要涉及哪些知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从而使学生自觉运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进行发散性思维, 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 强化知识树的构建, 避免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和“断裂”式的复习方式, 逐渐形成有效的复习方法。而且,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潜能, 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 把思维导图画得美轮美奂, 使自己知识和能力同步得到发展。
(一) 用思维导图梳理语法, 使学生有效巩固语法
在实践中, 我根据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需要, 给学生布置适当的画思维导图的作业, 方法都是给学生核心词, 明确总体要求, 其他随学生自由发挥。比如学习了一般过去时, 我的周末作业就布置学生以“一般过去时”为核心词画思维导图。当学习了多种时态之后, 我就布置学生以“时态”为核心词画思维导图。如图6 和图7。
从上面两幅图我们可以看到, 学生对时态的概念、结构以及所涉及的词形变化的知识都梳理得有条有理, 虽然归纳得不是百分之百的完美和正确, 但是足以证明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更重要的是, 通过此类作业, 学生对该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能有效巩固语法知识。而且, 学生能在完成这类作业的过程中, 学会分析、总结、梳理和归纳, 从而逐渐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 用思维导图归纳学习内容, 使学生减少遗忘、找准复习重点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有的学生学了新的模块就忘了旧的模块学了什么, 然后整册书学完了但却数不出学过了哪些主要的知识, 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因此, 在新授课后, 我通常布置学生用思维导图把该课的主要内容“画”出来的作业, 以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教材, 熟悉教材所涉及的话题、该课要掌握的基本词汇、句型和语法, 同时引导学生懂得该课的复习重点是什么, 做到复习时有的放矢。
从上图可见, 以图的形式呈现一课书的重点, 既直观、扼要, 又充满趣味性,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完成此类作业的过程中, 必定要阅读教材, 并学会判断内容的主次, 这就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思考、分析。当作业完成的时候, 学生已经在脑海里“过了一遍”该课的学习内容, 对防止遗忘、把握复习重点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学科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 在思维过程中能够促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科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一) 要重知识框架的逻辑合理性, 轻美化功能
我们都知道,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与课堂容量的大小密切相关, 合理的课堂节奏和合理的课堂容量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 课堂上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教学时, 不应花太多时间在“画”图上面, 只要知识框架的逻辑合理、层级关系合理就可以了, 以便争取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活动, 以保证学生有较大的语言训练量。同样, 布置学生画思维导图的作业, 应以知识框架的逻辑合理性为首要的评价标准, 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 更好地梳理和归纳所学知识。
(二) 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宜逐步呈现
思维导图是很好的梳理和归纳知识的一个有效方式, 所以可以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小结环节中。如果教师把小结环节的思维导图在备课的时候制作成PPT课件,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的时候宜逐步呈现思维导图, 因为如果一次性完整地呈现整个思维导图, 学生就没了思考、总结的机会。如果逐步呈现, 学生既可以边思考边总结, 又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整个知识的脉络是如何“延伸”和“发展”的。长久以往,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会得到很大发展。
摘要:在常规教学中, 很多学生缺乏学习方法, 缺乏主动对新旧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学习、梳理和归纳, 导致对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的理解, 因而容易混淆和遗忘, 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的提高。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学科教学, 可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妙用,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2]安牧冰.思维导图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东尼·巴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4]英语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5]夏恩伟.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6]东尼·巴赞, 巴利·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英语 词汇教学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思维导图(Mind Map)又称脑图或心智图。是英国著名教育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创立的一种新型记忆方法。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单词数量之多让很多学生都望而却步,并且一个单词又有不同的词义和词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有不同的含义。所以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记忆单词的音、形、义等方面,记了忘,忘了又记。但是如果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在记忆单词时运用发散性思维对单词进行合理地联想。以下内容笔者将以Go for it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
1.利用思维导图,学习单词形态变化等等,
一个单词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例如动词的末尾加-ed,加-s或-es,加-ing等等,又例如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在词尾加-er或-est。这时,我们可以教学生画一个关于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规律变化的思维导图,这样就能大大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例如在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和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这两单元的学习时,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变化是这两个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是有了思维导图辅助词汇教学的法宝后,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学习,学生还是挺游刃有余的。
2.利用思维导图,辨别记忆各类词型
在任何一种语言里面,都极少存在独立的单词,任何一个单词都必然和其他单词有某种关系。如果我们将英语里面的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归类,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outgoing和serious, loudly和quietly, hard-working和lazy,different和similar等单词组成一个反义词大联盟;或者将future, temperature, culture, adventure等单词组成一个火眼金睛辨别形近词的图形;把同音异形,如see, sea;同音异义,如:our, hour 等一些易混淆的单词经常归类对比,以加深印象。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辨别,学生将会能够快速地掌握这些类型的单词。
3.运用思维导图,串联主题内容学习
在新目标英语Go for it新教材中,教学内容是按照话题形式编排的,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不同内容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词汇要求也高。因此,每单元的词汇教学可采取主题词汇教学法。课前,可以让学生提前制作思维导图;课中,教师可以示范相应的思维导图;课后。可以让学生模仿并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以此来帮助学生总结知识,串联好整堂课甚至整个单元的内容。例如:在教授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一单元时,涉及关于动作行为,食物,容器等单词较多。
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把这些知识一一串联。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增加英语词汇学习的有效性。
4.利用思维导图,改革课堂听写模式
标签:
分类: 学科作文研究 巴赞
英国
思维导图
学科作文
大脑
教育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包括每一个词汇、数字、代码、食物、香味、线条、色彩、图像、节拍、音符和纹路),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英国教育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就是根据大脑的这一特点,形成了发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和思维导图法(Mind Mapping)的概念。并开始训练一群被称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的族群,这些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很快的变成好学生,其中更有一部份成为同年纪中的佼佼者。托尼·巴赞因此被称为“智力魔法师”、“世界大脑先生”。
目前,思维导图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写作、沟通、演讲、管理、会议等。
下面,我们从学习和写作两个角度来分析思维导图的意义,并探讨思维导图在学科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学习上的作用最大体现就是及笔记。我们在阅读或学习过程中,为记住学习内容,养成了按顺序做常规笔记的习惯。然而我们很少意识到:此种传统的笔记方法存在着非常致命的弱点!托尼·巴赞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后,发现传统笔记的弊端:
1.埋没了关键词:重要的内容要由关键词来表达,然而常规标准笔记中,这些关键词却埋没在一大堆相对不重要的词汇之中,阻碍了大脑对各关键概念之间作出合适的联想。
2.不易记忆:单调的笔记看起来很枯燥,要点也很相似,会使大脑处于一种关催眠状态,让大脑拒绝和抵触吸收信息。
3.浪费时间:要求记些不必要的内容;读些不需要的材料;复习不需要的材料;再次寻找关键词。
4.不能有效刺激大脑:标准笔记的线性表达阻碍大脑作出联想,因此对创造性和记忆造成消解效果,抑制思维过程。
利用思维导图作笔记,可以对我们的记忆和学习产生关键作用: 1.只记忆相关的词可以节省时间:50%到95%; 2.只读相关的词可节省时时间:90%多; 3.复习思维导图笔记可节省时间:90%多;
4.不必在不需要的词汇中寻找关键词可省时间:90%; 5.集中精力于真正的问题; 6.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
7.关键词并列在时空之中,可灵活组合,改善创造力和记忆力; 8.易于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
9.做思维导图的时候,人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
10.大脑不断地利用其皮层技巧,起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思维导图能够清晰的体现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以及每一个层面的不同表达形式,以丰富多彩表达方式,体现了线性、面型、立体式各元素之间的关系,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有特色。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具有以下优势:
1.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如通过使用关键字强迫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就要思考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这使我们可以积极地倾听讲课者。而且思维导图还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右脑,因为我们在创作导图的时候还使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
2.利用关键词学习,让学习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帮助学生做积极的倾听者,引导学生学会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线,以便积极主动思考;快速系统的整合知识,融会贯通;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思维导图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它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能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结合,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分清主次,理清彼此关联,同时提供平台,让学生在画思维导图时从学习内容到表达思想,从课堂笔记到学科作文平稳过渡。当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完成课堂记录,整理出关键词语,理清相互的关系,这本身的思考过程就是思想的组织和深化提炼,并形成了清晰的结构,促进写作更容易,更快捷,更快乐。思维是作文过程的核心,只有抓住思维这一条主轴,作文才能有深度、有广度。用思维导图指导作文教学,尤其是学科作文的写作,让学生画思维导图不断进行发散性思维,通过联想,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想象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从而写出更丰富、更有深度的文章。
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科作文教学?
一、学会画作文地图。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思维导图可以称作为作文地图。要画好作文地图: 1.确定“中心句”
一开始把表达作文中心意思的句子或关键词,一般为文章题目,写在纸的中央位置。以此为中心,发散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和确认作文的主题,这是动笔画作文地图的起点。从中心开始,让大脑的思维能够向任意方向发散出去,自由地、自然地表达。注意要做到“中心句”简明扼要,围绕中心句的副标题要和中心句有联系,仿佛一颗树,有主干也有细枝。2.使用“关键词”
画作文地图的目的是为了把握整体内容的精髓,方便作文时,能回响起具体内容。因此,使用关键词,提醒写作者清晰、完整、准确表达相关内容。每条线上注明一个关键词。它更多地是强调融图像与文字的功能于一体。一个关键词会使你的作文导图更加醒目,更为清晰。每一个词汇和图形都像一个母体,繁殖出与它自己相关的、互相联系的一系列“子代”。就组合关系来讲,单个词汇具有无限的一定性时,每一个词都是自由的,这有利于新创意的产生。3.向外扩张,注意连接
画作文地图主要从“中心句”向外扩张,主要分支一般写5-7个。连接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枝,然后再连接主要分枝和二级分枝,接着再连二级分枝和三级分枝,依次类推。把分枝连接起来,你会很容易地理解和记住更多的东西。这就像一棵茁壮生长的大树,树杈从主干生出,向四面八方发散。假如主干和主要分枝、或是主要分枝和更小的分枝以及分枝末梢之间有断裂,那么整幅图就无法气韵流畅!记住,连接起来非常重要!用美丽的曲线连接,永远不要使用直线连接。大脑会对直线感到厌烦。曲线和分枝,就像大树的枝杈一样,更能吸引你的眼球。要知道,曲线更符合自然,具有更多的美的因素。4.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
颜色和图像能让大脑兴奋,能让作文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创造性思维增添能量,而且,自由地使用颜色绘画本身也非常有趣。使用多种表现方式,会使作文地图更形象,更容易记忆,更触发写作思维。因此,使用的文字可以变化大小、颜色、字体,重要的字句可用较粗得笔来描写。尽量保持文字的简要。使用容易辨识的符号——打叉、画勾、感叹号、问号、及各种图形。每一个图像,就像中心图形一样,相当于一千个词汇。所以,假如你的思维导图里仅有10个图形,就相当于记了一万字的笔记!范例:作文和学科关系的思维导图
二,根据作文地图,快速作文:
下面以全国高考卷二的作文题《海龟与老鹰》,为例进行说明。(案例选自李晓鹏学习方法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opengjiaoyu,选入时作了部分修改。)第一步,阅读作文题目:
2008年高考全国卷2作文题: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等待实际的老鹰又再回来的,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二步:用作文地图理出思路
看完题目,我就开始在纸上用思维导图来整理写作思路。表示如下:
从这个作文题目和故事,我们展开联想,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我首先想到的是“不要对弱者过分帮助”,这种帮助可能会害了他们。从这个点出发,可以想到很多事例,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等等。此外我还想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正是引入了竞争机制,让弱者在市场的竞争中生存,通过竞争变得更加强大。如果只是国家一味的保护,最后这些企业都不会变得强大。我还联想到了中国的股市,这个很热门。关于政府“救市”还是“不救市”的争议也很大,也有很多可以写的东西。
但是首先我感觉这个思路有点太普通。此外关于中国经济和股市可能不是很多高中生能够想得出来、写得明白的,我不想用大学阶段的知识来写高考作文。
此外,我又想到,可以用“好心办坏事”这个点来展开。从这个点出发,又想到两个方向,一个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君子小人之辩”的反思。有很多灾难往往都是君子造成的,一些人自以为道德高尚,就可以无所不为,做了很多给国家民族带来危害的事情。比如王莽的改革,他的理想是好的,但是脱离实际,最后国灭身死。这个点完全可以写。此外我还想到的是一些历史和现实中的小事,我觉得王莽的事情可能用800字左右很不容易说清楚,所以还是选择一些小事情来写。我想到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辽宋时期的一个事情,这个例子是我在高二的时候课外阅读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就知道的,属于我高中积累的知识范围。一个是生活中帮助贫困同学的事情,这两个事情正好做到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于是我决定按照这个思路开始写。
【摘 要】 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开展,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生刚刚接触到作文的写作,他们对于写作缺乏良好的写作思路,自身在写作方面也不具备良好的思路,很容易出现障碍和困难。针对这方面的问题,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让学生的写作过程得到优化,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本文就对于小学作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思维导图;小学作文;运用
一、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思路
从写作思路的整理角度来说,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指引,让他们的写作过程得到有效的优化。思维导图更加关注对写作主题的研究和思考,学生本身的思考过程可以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展现,并且得到自身写作思维方面的激发,提升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在以往传统的作文写作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方法相对死板,不能很好地对于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形成良好的创造力,写作思路也不够科学和完整。思维导图通过对于学生写作的辅助,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减少了他们思维所受到的束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让自身的思维变得更加富有条理。例如,在写作一个主题为“月亮”的作文时,学生们一般都只能通过外形的描写来进行写作,之后就不具备一个良好的写作思路了,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引入一些寓意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想一想月亮本身体现相思和很多寓意,这样可以让学生自身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更多地思考和分析,整体文章也就会具备了更多的思路和看法。另外,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让学生写作的“门槛”得到降低,并且在此之上,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当中活跃地进行思考。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写作思路,学生本身才能更好地进行作文写作,才能自如地进行创作。
二、利用思维导图来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思维导图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作文写作的实践,并且激发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给学生融入更多的实际体验,这样也避免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力不从心”的问题。思维导图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学生自身的写作思路得到更好的拓展,避免了被单一的写作范围和写作空间的束缚,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在应用中,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并且这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形象化思维较强的特征。小学阶段,思维导图通过图形等不同的元素来呈现很多内容,能够让学生在进行整理和绘制的过程中,更好地对自身的思路进行拓展,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写作灵感。从写作布局的角度来说,思维导图让学生的写作过程具备了更强的大局观,学生可以从整体层面上掌握如何进行学习。例如,在对《假如我会克隆》的作文进行写作教学时,如果学生不了解克隆技术,那么就难以下笔。这时候,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克隆技术,并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关于克隆技术的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好地对于自己的一些写作元素和素材进行整理和组合,并且突破写作中的一些限制和问题,提升整体的写作效果。思路上的拓展,可以让学生更加从容地面对其他不同文体的作文写作,这对于学生整体写作能力的提升和日后作文写作的学习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利用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写作兴趣,形成强大的驱动力,这样他们才能更加乐于参与到写作过程当中。利用思维导图展开作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寻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童年趣事》的写作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在课上将自己童年发生的好玩的事儿讲出来,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一些童年大家都玩过的玩具或小时候的照片播放出来,让学生对童年有更深的回忆,对于童年那些玩伴、那些玩耍的情景更加怀念,从而通过写作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在写作中找到乐趣,写出好作文。通过多媒体,由语文教师和小学生一起填充思维导图的框架,确定写作思路。在填充完善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形成独立的写作意识,并且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对于自身所想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记录表达,并且通过语言组织来进行相应的修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进而从兴趣角度帮助学生对写作思路进行疏通。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在不断接触着不同的人和事,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感悟,我们要鼓励他们勇敢地进行表达,要敢于写,敢于说,这样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一定会“有话可说”。
总的来说,思维导图的合理应用,为学生本身写作能力的成长和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让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这对于他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对思维导图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思维导图的特点,并结合作文写作的实际需求和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找准切入点,让思维导图本身的利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摘 要】阅读到综合实践,再到写作,这一路走来,思维导图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但我知道,这不仅仅是思维导图运用的冰山一隅,从这不同类型的教学实践中,切切实实的明白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能起到积极地导向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 作文教学 引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1.138
思维导图与我的课堂教学虽说结缘于阅读教学实践,但至今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一个“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实践专题。因为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单元学习,所以个个精神饱满,激情高涨,都想一探究竟,玩出个新花样。于是,接着孩子们在阅读教学中掌握的思维导图基础,我给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自学本单元的第一课单元导读。
2、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绘制你的学习内容。
孩子们接到学习任务后,争先恐后的行动起来。为了不让孩子们走弯路,我及时顺势引导:看看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活动内容及注意事项分别是什么?孩子们听到我的引导,立刻茅塞顿开,个个嘴角微微上扬,仿佛瞬间明白了许多,便忙碌着开始画了起来,没过多久,我巡视了一圈之后,发现孩子们把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要求、活动的内容以及要注意的事项都清晰地罗列出来。孩子们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已呈?F出他们对本单元要做的事情,要去看的书,要学的内容,然后要准备去做的事,重点是做什么,都一目了然的在思维导图中体现。后来的教学不用我说,孩子们已经清晰地知道每一个时间段,他们的学习任务及预习准备的方向是什么?当每一项任务或者每一项内容学完之后,个别孩子们还会在思维导图上,把已经完成的地方做一个标记,同时还来提醒我,老师,我们这个内容已经完成了,我们下一目标是不是该做“„„”什么了。所以我觉得思维导图的运用,不仅能帮学生梳理学习任务思路,同时也帮师生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因为很多内容学生从思维导图自发式的就能提前学习了,有的时候就可以跑在老师的前面了,跑在前面的这些同学就可以带动后面的同学,久而久之就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了。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这难道不是一件其乐融融的事吗?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对于思维导图的运用更激发了我大胆的想法:是否可以将“思维导图”迁移到习作教学中来呢?这一“玩”,又让习作教学如同锦上添花,思维导图更让孩子们喜欢上了习作教学。
在中段作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作用,既形象又直观。它的视觉感非常强,孩子们对它的理解比原来生硬的板书效果好的多。首先思维导图罗列出来后,孩子们愿意看。其次,思维导图,形象直观,孩子们看的时候一目了然。
班里有一位学生原来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一般会把作文提纲经过大家的讨论后出示在黑板上,按理说课堂上她也听了,板书也看了、记了,可等她写作文的时候这个提纲就又看不懂了,这个时候,家长也会打电话问我,然后孩子也在群里问其他同学,而其他同学也没办法说清楚时,我还是要在群里给孩子们讲提纲要点,这样每次写作文的时候比较麻烦。后来自从用了思维导图以后,我先是学课文的时候用,当孩子们会画思维导图线条以后,我就在写作文的时候开始尝试着用思维导图罗列提纲。没想到这个原来写作文最头疼的小女孩,她画作文提纲的时候,竟然用思维导图能清晰将自己习作思路表达出来,我想,既然思路很清晰,她写作文也就困难不大了,虽然说她平常积累词汇量不是很多,但最起码这个整体的布局谋篇方面,她已经不是过去的“问题学生”了。
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时,我通过思维导图为教学手段,通过以下步骤进行习作教学。
第一步:向学生介绍本单元习作的相关要求,自由选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围绕习作要求自由想象并把要点记录下来。
第三步: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寻找习作内容的切入点,围绕主题想用什么内容来丰富它,画一画本次习作的思维导图,再根据导图完成习作,巡视一圈之后,我还发现,学生制作的习作导图基本画出了文章结构和写作要点,而且更富有趣味性。
以前在习作练习前,我总是让学生打腹稿、列习作提纲,为学生的习作指引方向,然而我发现习作前列提纲较为适合优等生,对于基础较弱学生来说:要用通顺的句子概括文章段意,那简直是难上加难,有了思维导图,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把阅读教学中导图的画法迁移到习作中来,学生借阅读文本的篇章结构,学会为自己的习作“布局谋篇”,这样反而降低了教学难度。这样,学生在动笔前已经有了这样的“习作导图”,写起来思路清晰,不遗漏,保障了习作的质量。
课后,我在班里做了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导图比以前的列提纲简单多了,按学生的话来说“只写关键词语,不用再写句子(段意)了,简单方便”。多数同学表示自己将会把这样的导读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习作中去。
思维导图让我深度反思:
1.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2.把握了文路,为阅读铺路搭桥。《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等,这些核心的阐述就是要理清文章思路。思维导图在文章中的合理运用,就是为学生篇章阅读指引方向,更好的引导学生把握纹路,梳理文章脉络,进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
3.提高效率,为习作布局谋篇。快速阅读,为课外阅读提质。
4.让“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更加成熟,进入深度再思考。(1)预习课文,以学定教。(2)复习知识,梳理总结。
5.对于“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时存在以下问题,需要亟待面对,加以提升能力。
(1)关键词提炼较困难。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毕竟阅读能力有限,对关键词的提炼不能达到准确掌握,甚至有些还是错误的,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 培养学生口头上、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最重要手段, 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在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后, 能逐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 为他们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阅读, 增加了词汇量, 扩大了知识面;交际时和写作时才能言语地道, 内容丰富。因此, 阅读能力的提高, 是听、说、写、译能力提高的关键。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 阅读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 容量大、话题广、课时紧。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 因此,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构建了一种“思维导图”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充分调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 让学生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主要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在阅读教学中需从整体语篇分析入手, 要求学生从其层次结构及内容上入手, 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 同时逐步培养其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而“思维导图”教学法便可将分析语篇、打语言基础及提高交流能力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目的。
2. 交际性原则。
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交流可以是口头的 (听说) , 也可以是书面的 (读写) 。阅读教学也应注意突出“交流”二字, 既要理解文字的含义, 更要注意语境及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强调交流, 实质上是强调语言的实践。
3. 实践性原则。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实践性表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上,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现代外语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
4. 精泛结合原则。
精读和泛读是阅读的两个方面。精读属于分析性阅读, 详细讲解课文内容, 它是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泛读则是综合性阅读, 只要求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它是扩大语言知识和吸收信息的重要手段。初中教学阶段应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 训练学生掌握基本阅读的方法、阅读技能与技巧。
5. 兼顾听说写原则。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是“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里的“侧重”除了指从总的教学目标和安排出发, 还有另一个含义: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可着重培养某一两项语言技能, 称之为“阶段侧重”。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在重视阅读教学之余, 还应兼顾其他技能的发展。
三、基本课型
近两年来, 我对阅读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地探究。其基本思路是:
重视每个单元的topic。从话题入手, 训练学生的认知图式。一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调用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扩展自己的认知图式。教师应避免频频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 要将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上来, 有意将学生引入课文的话题。每个单元相关的阅读是教学的重点, 我们可以采用“讨论——限时自读——导图分析——复读——实践导图——讨论——输出”的基本模式。
(1) 讨论。在对话及单元话题引导的基础上, 结合课文标题、图片、配套的阅读训练, 书后的完形填空等材料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及时调用其认知图式, 有利于其自上而下, 由整体到一般地感知、理解课文。
(2) 限时自读。依据大纲规定的阅读速度, 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自读, 初步理解全文内容, 对疑难问题做好记号。教师则准备一些检测学生整体理解的问题或讨论题。
(3) 导图分析。教师通过导图, 着重训练学生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 重视语篇的宏观结构、作者的谋篇方法、体裁与风格、信息的分布规律、主题段落、主题词、语篇标记等等, 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和关键, 把握全文, 理清思路, 帮助学生扫清理解障碍, 并提高阅读能力。
(4) 复读。在这一阶段, 教师让学生复读全文, 以检查理解程度, 提出疑难问题, 鼓励查阅词典等工具书, 以解决理解的障碍。导读时尚未解决的问题, 也可在这一阶段解决。同时, 教师也可适当讲解一些语言要点。
(5) 实践导图。这一环节及时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对文章结构和内容进行梳理, 也可让学生分组模仿教师的导图范例, 自制某一段落的导图, 由此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的深度理解。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给予指导和评价反馈。
(6) 讨论。在每一篇课文后, 我们应尽可能安排一些开放式的讨论题, 以提升主题, 并给学生一个真正进行主动交流的机会。学生讨论过后再进行写作, 一是让学生觉得这仅仅是重新组织自己已有的而已, 觉得有话可写;二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7) 输出。相信学生经过了以上环节的知识输入和导图结构的辅助, 应当能够完成该模块相关话题的写作任务, 至少应当学会根据“思维导图”的信息进行仿写, 教师也可鼓励学生根据导图大的框架进行更为丰富内容写作。
四、实践教学课例
以下是笔者在市级展示课上倡导“思维导图”式阅读教学的一个课例, 希望与专家和同行共同研究和探讨。
课例:
(新标准) 初二上册Module 10 Lao She’s Teahouse Unit 2 It takes place in a teahouse.教学步骤
1. 情景导入, 提出任务
通过呈现来自好友Jim的E-mail, 情景导入, 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且抛出本课的学习任务。
2. 知识新授
(1) 引入文章, 呈现标题 (skimming) 。通过师生探讨, 将学生引入到阅读文章, 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生生合作讨论, 获得到文章4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2) 深入文章, 以导图形式处理1、2段。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入, 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 在小组讨论后, 教师将学生的答案通过导图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 让学生明了1、2段的内容框架。
(3) 听“老舍”, 完成“思维导图”。通过听第3段“老舍”生平片断, 根据导图框架, 获得准确信息, 小组合作完成导图。根据该导图, 使学生明确了第3段的内容信息。
(4) 亲手实践, 体会“思维导图”的作用。根据以上所学, 学生们了解了“思维导图”?对文章理解的优势, 利用他们对此产生的兴趣, 激励学生阅读第4段的同时, 自主探究, 亲手实践自制导图, 并进行小组交流, 展示和互评, 使学习氛围达到最高潮。
3. 利用导图, 语言操练。
在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结构框架的基础之上, 培养学生根据导图, 进行交际性语言输出的能力。
4. 写作训练, 完成任务。
指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完成学习任务——给Jim回信介绍Lao She和The play Teahouse, 以此巩固学生本堂课所学的内容。
总之, 要“打造高效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 在日常的英语阅读教学中, 可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使得困难、复杂的内容清晰化、系统化地凸显出来, 因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 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读材料, 并有助于组织语言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您也不妨试试, 体验其当中的效率和乐趣。
摘要:将“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运用到初中英语不同话题的阅读语篇教学中, 会极为有效地提升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效率, “导图”的运用既能使学生明确阅读语篇的结构、框架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图, 又能让学生快乐地体验到“导图”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和乐趣。
一、认识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最早是由英国人托尼·布赞提出的,最开始是作为一种新的课堂笔记方式,后逐步演变为组织性思维工具,帮助学生从一个关键的焦点,从主干向四周放射,各个分支利用线条将关键词进行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树状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随着“思维导图”的不断发展,导图的建立也不再仅限于树形式的发散式“思维导图”,结合化学知识的需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衍变构建了逻辑性的思维导图和个性化的思维导图,以直观形成的方式来展示知识支架的联系,体现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关联,有效引导了学生的思维,从了解、模仿到自主开发,大大提升了“思维导图”的价值和作用。
二、利用“思维导图”完善学生思维的策略
1.“思维导图”完善学生的发散思维
高中化学知识繁琐众多,不免让学生觉得高中化学学科的复杂难学,存有一定的畏难心理,如再不能对各种知识进行处理和分类,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笔者观察学生在对知识有了系统的学习之后,就以某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由中心向四处展开,建立一定的树状“思维导图”,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
比如在学习有关“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教师就可以以“二氧化硫”为中心,让学生计算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元素所有可能的化合价,从而判断“+4”价在其中的位置,从而倡导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性质进行猜想与假设,发散性的展开对二氧化硫性质的学习,让学生通过二氧化硫与水、碱、碱性氧化物等物质的反应来学习其“酸性”;通过二氧化硫与强还原剂
的反应
来学生其“氧化性”;通过二氧化硫与强氧化剂
的反应来学习其“还原性”;通过与有色布条的实验来学习其“漂白性”。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清晰的认识,从而得到一张清晰明了的“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以帮助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性质进行记忆与理解。
“思维导图”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从一个中心点进行阐述,延伸到知识的各个方向,从而全面细致地掌握了物质的各种性质,实现了对化学物质的整体把握,确保了化学知识的完整性。
2.“思维导图”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探究,离不开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环环递进、层层推导,顺利实现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化学表象出发,在层层深入中逐步推导,将探究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利用线条将主题、次主题进行连接,找准其中的逻辑关系,列出更为细小的问题,就像“迷宫”一样,找到最为科学、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有关“电化学”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子的旅行”来建立“思维导图”,让学生从一个可充电电池开始,理解放电过程为原电池,充电过程为电解池,从而让学生分出原电池和电解池,然后从原电池的负极开始,电子从负极出来发生氧化反应,来到电池的阴极,从而使得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使得阳离子在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阴离子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这样电子又从阳极出来向原电池的正极移动,使得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通过这样的“电子之旅”,学生知道了其中的逻辑性,根据其中的逻辑关系明白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装置、电极反应和应用,一张清晰明了的“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促使学生以某一知识点为起点,逐步推导在每一个环节所发生的反应,逐步的探索整个化学知识过程,使学生清晰的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避免了不同概念之间的混淆,全面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3.“思维导图”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自我搭建,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深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张纸、一支笔、一段可以任意发挥的空白时间,以某一个化学知识点为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将自己心中的知识关系图进行设计,同时倡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会借鉴其他同学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个性,在不断的提高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个人能力。
比如在学习有关“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时,学生对各个物理量有了一定的学习和理解,对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自己的认识,教师就可以以“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为主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思维导图”的设计。学生积极结合自己的认识,建立
不同的知识网络,有的学生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建立了发散式的网络,有的学生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中心建立了“由质量到物质的量,由物质的量到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逻辑网络,还有的学生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为中心建立了有关阿伏伽德罗定律的知识网络。然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网络进行展示与讨论,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思维导图”,评价他人的“思维导图”,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从而形成更为严密、完整、全新的“思维导图”(如图4所示)。
“思维导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对自我知识储备的积极整合,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重新排列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新的知识网络,实现了自我学习的突破与创新。
三、“思维导图”课堂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1.坚持不懈,循序渐进
“思维导图”的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长时间地构建和学习。在教学中,如果直接给学生一个庞大的“思维导图”,学生不能一下子进行消化吸收,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坚持不懈、长期渗透,使“思维导图”逐步的显示在学生的大脑中,准确掌握每一个关联点和交叉点,熟悉每一个细节,从而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与价值,显示其强大的优势。
2.个性创新,形成风格
“思维导图”的建立不是死搬硬套,不能一味地套用现成的图示,要激发学生自身的个性,利用自身独特的思维角度来进行图示构建,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要拘泥形式,鼓励学生跳出传统的线性思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自身的思维,开放性地建立思维导图,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深刻,还有效融入了学生情感,享受到了自我创建的快乐。
3.相互交流,共同构建
“思维导图”的建立要能够集思广益,学会在自己的图示中可以融入别人的优点,以实现思维导图的不断完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对各自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与讨论,相互阐述自己的导图、评价别人的导图,以别人导图中的优势刺激学生的灵感,在“拍手叫好”中提升自己的思维,从而建立更为科学、严谨、实用的“思维导图”。
总之,“思维导图”越来越被广大的师生所接受和认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只要我们深层次地研究教辅材料,结合自己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认知情况,建立适合自己学生发展的“思维导图”,就一定会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全面化。
(收稿日期:2015-02-10)
【思维导图英语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教学思维导图07-02
小学英语思维导图教学11-20
思维导图在英语学习中的用处12-11
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10-23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应用06-05
思维导图教学应用06-05
地理教学中的思维导图11-02
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06-30
思维导图在教学应用方面有什么价值12-16
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