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精选10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启发式教学,实践探索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除了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外,同时还注重学生分析、设计和编程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性思维。启发式教育就是通过启发知识来启发创新。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标准答案”式的教学。一般针对问题,教师已经预先设定好了标准答案,然后为了引导学生能靠近答案,设置一系列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通常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答出来。这样一步接一步地启发,学生逐步接近最终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实现了课堂上的互动,教师有问学生有答,课堂气氛活跃,相比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似乎教师的教学机智得到了充分展现。
但这种引导学生朝一个方向思考的方法,实际只是要求学生进行机械式的模仿,生搬硬套教师所给的例子,并没有对题目进行真正的思考,造成学生解题时完全依赖教师所给的思路,教师有启发学生就会回答,教师没有给提示学生就不会思考,不知从何处下手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习惯会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提问或提示,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解答问题。
如在VB程序设计中,循环部分有一道题目是要求实现如图1的图形。
根据之前所学知识,学生可以很快写出外层循环,for i=1to 9;对于内层循环,就需要启发学生思考了。笔者曾经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提问:如果只看一行,比如第一行,它是几个“*”组成的?程序应当如何写?
根据之前所学,学生很容易答出:for j=1 to 9。
提问:再依次写出第二行、第三行……的程序,总结规律。
如果学生总结不出规律,教师继续启发,写出i和j的变化过程如下:
这样学生会很快发现规律:i+j=10,从而得出之前设定好的标准答案:for j=1 to 10-i。
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学生很快得到了答案,而且思路非常清晰。但是,学生学会的是这种题目的答案,以后碰到相似的题目,学生马上就想到找i和j加加减减的规律,然后将“10-i”这部分内容进行替换即可,完全是一个依葫芦画瓢的过程。
二、介绍及实践
1. 启发式教学模式
真正的启发式教学,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由发挥表达他们的观点,自己去问题提出疑问,然后深入探究,而且可以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活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去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关注问题的答案;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得到结果就算完成任务,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启发的最终效果是不用启发,通过例题,学生学会思维过程,自己提问自己启发,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程序设计》课程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1实例的设计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于《程序设计》课程总是抱有畏惧心理,觉得其难懂难学。究其原因,一是觉得程序设计语言太抽象,与汉语的语法差别大;二是认为学了没用,除非以后要专门从事程序员工作。所以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实例时,和实际应用的联系越紧密越好。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比如在学习时钟控件时,就可以设置很多小游戏程序,如打字速度测试、数学题测试等。又如学习列表框和组合框控件,可以设计如点菜界面之类的题目。这种实例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常见的东西他们热切渴望自己也能做出来,此时学习就变为一种主动的行为,而不是被动地灌输。
2.2模仿阶段
学习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须先有一定量的重复,才能激发出质变的灵感。所以在能灵活应用之前,首先要先学会依葫芦画瓢。就如第一节所讲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整个分析过程,并且在改变部分参数时也能作出对应的修改。同时启发用到的问题,应当有意造成结果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不协调”,产生悬念,促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同时思维又最活跃的状态下学习。
2.3深入启发与引导
对已学过的题目进行反思,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对应的分析。如第一节所讲的VB实例,得出结论后可继续启发学生,思考是否还有新的解法。本题目只是要求输出指定个数的图案,所以循环的书写上可以更加灵活些,只要实现循环的次数正确就可以,不必拘泥于答案的形式。启发后组织学生热切讨论,鼓励想法多样化。学生会提出自己的方法,简单的改变是将循环倒着写:for j=10-i to 1 step-1;也有更进一步的改变:for j=i to 9;或是i和j都进行改变:for i=9 to 1 step-1:for j=1 to i;最后将所有的想法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使学生对循环语句的使用更加熟练,同时思维也更开阔。
最后还要加强作业,多让学生上机亲自实践,看到程序的运行效果,加深印象。
三、结语
启发式教学的形式是积极设问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对思考方式只是进行点拨和引导,鼓励学生对于问题大胆猜测、想象和联想,而不是简单地问答,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独立钻研的能力。这个过程前提准备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否则无从思考,之后需要练习和巩固,对后面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方法;仿真实践
中图分类号:TN911.72-4;G642
1 引言
随着信息类科学和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应用得到飞跃式发展,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也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1]。但是“教的困难学得费力”是这门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数字信号处理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信号与线性系统等,其教学特点是数学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理论推导繁琐,比如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复杂难度大及滤波器设计多样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中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学生基础课程学习的差异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在有限学时内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传授给学生是需要探索的。如果方法不当,只是灌输大量的具体知识,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推导和公式,并未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考试时勉强应付,从而对该课程失去兴趣。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改进,摸索出一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具体讲法,提出启发互动与建模仿真实践应用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研究。
2 教学改革方法和途径
2.1 启发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是知识的“满堂灌”。通常课堂教学中把教材作为学习的中心,教师讲授引导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学生较少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学习缺乏热情和主动性,思维受到限制。要让学生对课程有兴趣,必须思考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给出学生问题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以问题为教学起点,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直接讲授和启发式提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思考研究—分析解决”的知识构建过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同时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课堂讲解推导公式采用板书学生形式,仿真演示边学边验证、多媒体及动画演示等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可采取专题讨论的教学形式,把和数字信号处理有关联的理论和技术分成小专题,提前把题目分给每个学生,请学生思考查阅资料做好准备,课堂上发表见解,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其他学生的观点也可扩展思路,这对于学好课程及能力培养都有极大的帮助。
2.2 仿真实践的教学方法
数字信号处理的内容较多,但本科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灌输大量的具体知识。培养这些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打好理论基础,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与基本分析方法,学会使用现代设计、分析、开发、仿真与实验工具。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学习、思考和仿真实验掌握基本知识。MATLAB软件是国际公认的信号处理标准软件和仿真开发平台,利用MATLAB可以使一些很难理解的抽象理论得到直观演示解释,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分析与计算等难题[1]。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中,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MATLAB软件仿真实现,省去了学生较为繁琐的笔算及较大的计算运算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培养了工程素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1)实施内容
将仿真工具引入到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的过程中,从以下两个途径出发,一是结合教学理论进程,基于课堂上的一些重要的核心知识点通过用仿真软件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用形象的图形直观地展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点,提高其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讲授快速傅里叶变换时,减少理论推导证明,而着重讲述它的理论应用,仿真演示快速傅里叶变换进行频谱分析,用FFT分析信号频率成分。例如一被噪声污染的信号,很难看出它所包含的频率成分,如一个由100HZ和220HZ正弦信号构成的信号,受到均值随机噪声的干扰,通过FFT来分析其信号频率成分。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快速的分析其频率成分,仿真结果如图1所示,直观形象展示给学生,加深对FFT应用的理解。
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结论让同学们对频率采样理解不透彻,如果用仿真图形演示如图2频域采样,则会豁然开朗,理解频域采样失真的原因,掌握频率采样定理。
二是给学生实践任务,要求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用MATLAB程序实现,给出习题求解程序及仿真运行结果。这样能让学生熟悉信号处理的常用函数和编程设计技巧。另外,把学生分成小组,可让学生合作开发一个系统,如开发数字信号处理实验仿真系统,确定系统的体系结构由哪些模块组成,模块间的调用关系如何,需要哪些全局变量等。图3为指导学生开发的傅里叶变换的GUI界面,学生不仅掌握了MATLAB的程序设计,而且掌握了离散傅里叶变换的理论和实验仿真结果。由此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探索、完成工作的工程素養。
MATLAB仿真演示的教学效果,使数字信号处理中的抽象、难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转化成易懂、直观的图形图像形式,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堂讲授内容[2]。
数字滤波器设计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理论推导复杂,计算量较大。而(FDATool Filter Design Analysis Tool)是simulink 信号处理工具箱里专用的滤波器设计工具,它把滤波器设计命令行功能集成在一个图形用户界面窗口中,如图4所示,在图中滤波器设计结果显示区域在上半部分,它可显示滤波器的幅频响应,其中滤波器类型选项包括低通、高通、带通、带阻和特殊FIR的滤波器,设计指标及性能控制区域在图中的下半部分。
设计滤波器主要对其进行应用,结合信号的频谱分析,理解滤波器的功能与作用。比如有一输入信号x(t)中含有干扰信号,其时域波形如图5(a)所示,对其FFT进行频谱分析如图5 (b)所示,由图可见,信号和干扰的频带互不重叠,设计如图6(c)所示的低通滤波器滤除干扰,得到纯净信号,达到滤波的目的如图6(d)所示。在该仿真中既进行了滤波器设计,又有信号频谱分析FFT的应用,理论和实践结合易于知识的理解掌握。
3 结束语
本文是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改进,摸索出一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具体讲法,提出启发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建模仿真实践的教学方法,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启发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更好的理解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仿真实践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编程设计能力,培养了工程素养,教学方法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西全,丁玉美.《数字信号处理》(第三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霍慧芝. MATLAB仿真在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大学教育,2013年24期
[3]陈怀琛,吴大正,高西全.MATLAB及在电子信息课程中的应用.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启发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价值及教学设计要求
启发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不能仅把启发教学理解为单纯的.一种方法,而应把它作为一种教学原则渗透到其它教学方法中去.同时要对教学精心设计.
作 者:许冉 作者单位:淮南职业教育中心,安徽淮南,232052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71关键词:启发教学 教学原则 教学设计
启发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永州市江永县允山中学 高俊莲
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是在做“学答”。如何走出这一地理教学的误区呢?根本的办法是端正教育思想,改变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实行启发式设疑、解疑这种“启发式”教学法,才能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会和熟悉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地理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教学就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逐步达到新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新的地理教材在设计、编排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时,更新观念,以“启发式”的教学为主线。教学活动的安排在于“启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进行地理教学意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科学发展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
怎样才能更好实施启发式教学呢?坚持教学活动民主化。实践证明: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融通可以创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配合默契,也能使学生心态开放,敢于张扬,而师道尊严、高高在上、永远正确的教师不可能创造出师生互动的课堂。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第一是变“食指教育”(用食指表示批评)为“拇指教育”(用地理论文
拇指表示赞赏),即放弃习惯性指责,坚持鼓励和欣赏。在教学中我注意激励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少用批评性语句、语气来对待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哪怕是大部分没说对,也要找出那一点点闪光处。即使完全不正确,也赞扬其敢于发表见解,主动学习的精神。这样学生便可在一种心理安全的感受下大胆质疑,大胆畅想,实现互动才有保障。第二是在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合作,用引导、商量、启发质疑等方法引导学生探讨、切磋并互相补充,使师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方案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以“启发式”主线的课堂教学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整体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加上各部分联结的功能。一定的功能总是由相应的结构产生的,而且是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因此,系统论强调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正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进行地理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还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自愿地参与教学活动,探究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根据课堂内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过程,处理好信息的变换,让教师、学生、知识、媒体四者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各要素既要有独立性,又要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这样教学的结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地理论文
1、精彩导入语,创设情境 ——激趣启发式教学。
精彩有趣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好的课堂离不开好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能够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的四大区域”时可以综合运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巧妙的导入,学生的求知欲就自然调动起来,产生了追根问底的探索欲望。
2、建构平台,以文释图——问题启发式教学。
在讲述我国地势特征及其优越性时(八年级湘教版),采用图文相结合的设计,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分析、归纳,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步:请学生读教材上的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老师进而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拨大约是多少米?(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
第二步: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点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我国地势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②各级地势阶梯分别有哪些地形类型,各以什么地形区为代表?
第三步:请学生读图,在图中找出长江和黄河,根据它们注入的海洋,说出我国的地势特征决定了许多大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流向对沟通什么方向的交通有利?这样的地势分布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第四步:进一步提出问题:黄河、长江在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水流会产生什么现象?为开发利用水地理论文
能资源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通过以上教师的启发提问与学生自己看图、思考、分析、归纳、整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②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灌溉水源;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又促进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③由于我国地势落差大,使许多大河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复杂的教学内容,教会学生看图、读图、用图,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达到以图释文,以文释图,图文结合的效果,在轻松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3、巧设疑问,合作探究——释疑启发式教学。
精心的课堂设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提出疑问,这是实施课堂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展思维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例如:八年级(湘教版)地理《彩云南国——云南省》这一节内容,可以引起兴趣,培养读图能力、观察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区别概念,分析比较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设计“云南省为什么称为彩云南国”,“云南省为什么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云南省为什么形成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形”,“云南省地形以什么为主?地势有什么特点?山河分布有什么特点”,“云南省与哪几个国家接壤?与我国哪些省区相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地理论文
手,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分析比较、形成概念、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提问,就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学会学懂地理知识。
4、活学智用,实践运用——运用启发式教学。
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既然学了“无用”那为什么要学。学生在学习太阳直射和风向时很多学生会觉得无用、空洞,那么教师可以联系当地房屋的朝向、窗户的大小等让学生观察、体会、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巩固书本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即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生产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观察自己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教学实践中注重学法指导,落实“启发式教学设计”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革新是教师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也是值得深思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相应给予学法指导,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技能。
地理教学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让学生确定重点,分清主次,理顺关系,掌握读图的技巧,学会分析地图所表示的地理特征,所蕴含的地理规律,熟练地将“图变文,文变图”。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获取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地理论文
学习方法往往是潜移默化,通常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方法常常就是学生最容易学会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板图,学生在课堂、课外也用板图表示地理事物,那么学生就运用图示法,读图能力就强;教师如果善于列表比较,要求学生列表比较不同的地理事物,那么学生就善于运用列表法,比较能力就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运用各种学法启发学生,让学生从兴趣入手,逐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启发时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
首先,对于一些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要恰当加以揭示;或将提出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趣,用小步子解决,便于学生各个击破,攻克知识难点。例如,讲地形雨形成时,如果只让学生看完示意图后提问“地形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可能对示意图理解不透,只好照本宣科了。若将这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题:(1)潮湿的气流前进时遇到高山会怎样运动?(2)气流上坡后气温有何变化?(3)气温变化后,空气中的水汽如何变化?(4)水汽是迎风坡多还是背风坡多?这样步步深入循序渐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其次,在解疑时,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自悟,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纠正答案中存在的问题,这比断然否定要好得多。
最后,在解疑时,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遗漏部分及时提出新的设疑,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学习“世界气温水平分布时”,学生在读图后,对七月份20度-30度N沙漠地区成为世界最热的地方理由讲得充分,而对赤道地区为什么不热,却只字不提。对此必须地理论文
提出设疑,启发学生对赤道地区气温状况进行分析,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课堂上克服“两满”,即满堂灌输、满堂空话。教师讲课必须防止照本宣讲、唱独角戏的现象。避免满堂灌同时必须防止无的放矢随意联系的现象,避免满堂空,不像“地理课”等。
在上完课后或某个问题解疑以后,教师不把眼光停留在现有知识水平上,而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趣味性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即留给学生疑问,推进学习内容深化。学生有了疑,就会产生新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促使其到课本中或课外读物中去寻找答案。这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自我探索,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了乐趣,乐趣又会诱导他们去进一步探索。
摘要:项目教学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软件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并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如何有效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将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笔者多年探索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索出双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应用于《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这门课程的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手机app的趣味性,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脑洞大开,设计各种风格及特点的手机app作品,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及创意能力。
关键词:双项目教学;手机app;创新创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2-0114-02
1双项目教学的提出背景
项目教学经常用于软件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一个大的项目分解成若干小的项目,在讲练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点的讲授,这种形式避免了单纯讲解知识点的枯燥,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该知识点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由于实际项目相互关联存在一定复杂度,所以分解项目并不像切西瓜一样能完全分开;另外为了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意能力,我们精心设计了每次课的课后作业,使每次课后作业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在学期末所有的课后作业将形成一个完成的项目。
2双项目教学的设计及实施过程
2.1 双项目教学的设计
我们对《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这门课进行了双项目教学设计。该课程主要讲授在进行Android APP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必备知识。针对手机应用程序的特点,我们从app使用的过程出发,重新设计了教学顺序。比如我们在启动一个手机app时,最开始出现的是闪屏,然后是程序的主界面及其他界面,最后才是界面中各种组件的事件响应。所以在学习完Android及开发环境后,设计的第一个课堂项目是“闪屏”。闪屏涉及的知识有布局、图像、去掉任务栏和标题栏。课后项目也是闪屏设计,要求学生们课后自己查找闪屏设计的规范及注意事项,以及思考本学期课后项目app的主题,根据主题设计闪屏。第二个课堂项目是“主界面设计”,涉及的知识有布局、图标、图像、组件。课后项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app的特点,模仿目前经典的app,设计自己app的主界面,并实现闪屏到主界面的跳转。
这样在两次课后项目完成后,学生能够将两次课后项目的内容关联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学习的内容,而且还要查阅如何实现从闪屏跳转到主界面的方法并加以实践。通过实践,掌握了技能,锻炼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达到了双项目教学的目标。
2.2 双项目教学的实施
双项目教学的实施比普通教学要繁琐,在于老师要及时检查每一次的课后项目,并且课后项目越往后越难,为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所以通过实践在课程教学的中间阶段把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课后项目。我们设计了课后项目课堂展示的环节,利用学生喜欢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特点,每周进行一次课堂展示,一般5个人一个小组,一个班大约6到7个小组,每组展示5分钟,点评2分钟。一般一节课完成所有同学的展示。
通过展示,大家能够了解其他组的设计及完成情况,在展示中设计或代码方面等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思路。通过每周一次的展示,有的比较拖沓的小组为了下一次展示不丢人,就会在课后努力完善自己的项目。通过展示,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班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不甘示弱的气氛。
3双项目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这种双项目教学模式在实施了2个学期后,我们发现由于后期的分组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偷懒,少做或不做,并且由于学生选题的多样性,有的项目后期实现起来难度很大,甚至超出了老师的知识范围。因此我们再次进行改进,通过调整课后项目,将app项目中共同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个人的课后项目。而每个app主题的不同部分则由小组共同完成,但是共同完成的部分在整个项目中所之前占的比例又有所减少。这部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结束语
通过几个学期的《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的双项目教学实践,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很多。基本都能够圆满地完成整个教学环节。
双项目教学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要求老师不仅能够掌握移动开发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且不断地学习最新的移动开发技术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因此我们将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作品让其进一步完善及设计优化,推荐参加移动项目开发比赛,目前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以赛促学”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老师也能跟着一起学习和进步,师生都受益。
1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通过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古已有之,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这句话概括了启发式教学的时机、方法和目的:教学时机是学生“愤”、“徘”的思维状态;方法是“启发”,即点拨思路、开启思维、循循善诱;目的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从简单的问题出发,对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错误进行反诘,从而使学生进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在思维上产生困惑,促使学生积极思索,然后辅以启发诱导,逐步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在现代学习理论中,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不仅传授知识,同时重视智能的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法的运用上,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将教师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上,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2.1 精选案例,创设启发情境
学生的疑惑是产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基础,也是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起点。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知但不全知,似是而非、似懂非懂,面临疑惑,从而产生研究问题的欲望,处于思维活跃的求知状态。但是很多情况下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状态并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师生共同培育,作为教师,需要通过创造教学情境,主动生成疑惑,构建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
在当前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一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如果此时教师在教学开始时不注重从现实生活出发,直接告诉学生学习内容,然后讲授课程内容,这样一开始就进入了注入式教学的路子,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教学时间,但是学生体会不到学习内容的价值,从内心感受不到学习需要,新学习的内容没有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会觉得教师教的内容抽象枯燥,从而失去兴趣,学生没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最终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达成。
一般来说,每次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需要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出本次课程需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比如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的情景创设问题,在讲授计算机的组成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网上采购个人电脑,你最关注的指标有哪些?是CPU的频率?还是内存的容量?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兴趣;在讲授定时器计数器知识时,首先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空调、电视机等很多家用电器上都有定时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这些问题情景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的,贴近学生的思维认知现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显得水到渠成,朴实自然。
2.2知识铺垫,适时点拨启发
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在知识结构上,学生要有所知,但不全知,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对学生过于困难或过于简单,都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这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需要讲授的新知识之间创造认知上的“阶梯”,使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与学生目前的知识状况之间产生一种失衡状态,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授不要追求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当讲授清楚新旧知识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将重点放到学生存在疑惑的关键点上,打通思维的关键环节,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从现有的知识结构出发,通过研究和探索,掌握新知识。
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而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往往会出现课本上介绍的内容比较陈旧的现象,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仍然照本宣科,自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及时向学生传递一些新的学科技术和应用信息,比如在计算机硬件技术方面,各主要硬件生产厂商新推出的CPU类型,其中采用了什么新技术,市面上又出现了什么新型芯片和外设,有什么特点等,将有关信息及时融入课堂教学中,加快学生知识的更新,从而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当前新技术之间建立认知上的失衡,促使学生关注新概念、新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2.3突出重点,“举一反三”强化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相同或类似的场景中灵活使用,这种举一反三的运用说明学生对知识已经掌握,具备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在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教学中,很多知识点具有内在的相似性,教师没有必要一一介绍,而只需要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讲授明白,与之相似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比如80x86的指令系统的教学,如果教师按照教材顺序逐条讲解各条指令的格式和功能,容易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也会比较沉闷,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不到积极调动[3]。而如果教师先对几类主要指令进行概要性地介绍,然后重点就如何理解和使用各类指令的方法进行讲解,然后布置一些指令应用的作业题,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即可达到熟悉主要指令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师讲授核心内容与全部内容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相比,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事半功倍。再比如讲授可编程接口芯片教学内容时,需要介绍8259A、8255A、8254等多种接口芯片,每种接口芯片都要学习芯片的基本功能、内部结构与外部引脚、内部端口寻址、应用编程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只需要选择一种芯片作为典型讲解透彻,其他几种接口芯片安排学生按照同样的思路进行自学即可,最后通过安排接口芯片的实验,对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并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总结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零售管理 课程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65-02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这或许就是最早的启发式教学。与“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的教学相比,启发式教学要科学得多,因为它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授课前,需按照官方有关文件的规定,如教学大纲、培养方案、教学进度表、教科书等事先确定知识,在授课时再系统地向学生灌输,并以卷面考试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整个过程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提问和思考的环节,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也不作要求。启发式教学指是以教学课程文件为蓝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追求和探索知识。教师可采用观察启发、情境启发、判断启发、对比启发、正问启发、反问启发、推理启发、类比启发、幅合启发和扩散启发等任意一种或几种启发形式,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二、课前的相关认识
(一)对课程性质的认识。零售管理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古老是因为开设的时间比较长,新兴是因为课程的内容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需汲取最新的管理理念、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从框架结构到具体内容的编排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正。课程的时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是在大二下学期开设,45个学时。从现有发行的教材来看,绝大部分教材只有文字陈述,没有配以相应的图片辅助说明,学生仅通过阅读枯燥乏味的文字和听老师的讲授很难习得要领,所以,采用图片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对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的认识。从培养对象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理论体系相对薄弱,学生悟性普遍一般,且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就本门课程而言,绝大部分学生缺乏商场工作经验,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谈不上实际的动手能力。而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如何让综合素质一般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实现从知识目标向技能目标的升华是课前的必要认识。
(三)对现有教学条件的认识。笔者执教的学校虽然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教学条件和校企合作情况相对不错,但仍没有供工商管理类学生学习商场管理知识专用的实训室,如把学生带到某商场进行现场授课也有诸多不便,如用车申请、安全考虑、与商场洽谈、实操中失误造成商品破损等,所以,选择一间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室,采用讲授再配以相应图片演示的教学方法可能是最佳的选择,基本能达到模拟实操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应用
本论文教学的主体目标是通过运用理论讲授与图片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零售管理课程的相关知识,并启迪学生对类似问题的思考,达到从知识目标向技能目标的升华。下面以课程中的具体知识点为例,探讨该教学方法的应用:
例一,关于零售店的布局类型。按照课本的陈述,主要有“格子式”、“岛屿式”和“自由流动式”三种类型,教材也用了一定的篇幅解释三种布局类型,但留给学生的印象应该是模糊的、牵强附会的,此时,如果配以相应的平面示意图和立体效果图,再结合老师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讲授,其效果就大不一样:“格子式”一般采用标准平板货架成平行或直角排列,创造一个严肃、高效的氛围,授课中可以通过演示一些药品超市实图辅以说明;“岛屿式”一般采用圆形、椭圆、方形等货架陈列,布局富有创意,可以拍摄百货店或专卖店等实图辅以说明。待讲解和演示完“格子式和岛屿式”后,启发学生对融“格子式”与“岛屿式”元素的“自由流动式”进行思考并讨论它的优缺点。
例二,零售店的外观设计和店内装饰。虽然教材详细地介绍了外观设计和店内装饰需考虑的各种问题,如外观设计需考虑CIS设计、橱窗设计、招牌设计、外墙颜色、灯光亮度等,店内装饰需考虑地板装潢、天花板装潢、墙壁壁面装潢、店内照明和店内色彩等,但留给学生的印象依然一堆“糊涂账”,学生难以从大量的文字陈述中领会要领,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以某一零售店为例,配以相关图片说明,则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如在讲解“服装专卖店的橱窗设计”时,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服装专卖店橱窗图片的展示和对比,让学生从中悟到橱窗的宽度与高度的比多少为宜、橱窗背景颜色与展品颜色如何搭配最佳、橱窗射灯应装在什么位置最能凸显商品、采用哪种展台形式最合适等等。因为大众化的审美观和艺术感是相通的,通过图片的对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针对不同的零售业态、目标顾客、外围环境和零售规模等,采用什么样的外观设计和店内装饰才能刺激消费者的眼睛,吸引顾客,留住顾客。
例三,商品陈列。商品陈列是零售管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难点和重点集中体现在商品陈列的专用名词、陈列原则、陈列艺术和方法。为达到本章的教学目的,首先应把商品陈列的专用名词向学生解释清楚,使其理解并掌握,如“堆头”、“端架”、“价签”、“黄金视线”等,而这些专用名词都可以配以相应的图片来辅以说明:解释“堆头”时,配以使用栈板、铁框或周转箱堆积货物的实物图;解释“端架”时,配以超市货架两端陈列丰满物品的图片;解释“价签”时,配以专卖店或者百货店陈列专柜价格标签与物品摆放位置正确的图片;解释“黄金视线”时,配以标准平板货架(亚洲货架高度一般为160厘米,欧美高出15~25厘米)实物图,通过图片演示,告诉同学们货架的黄金陈列层在“手高”和“眼高”的位置(80~150厘米之间),这两层的销售占比分别为45%和25%,顾客不会买他看不到或够不着的商品,只会买“顺手”和“顺眼”的商品,同时,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或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如果你是卖家,在陈列商品时通常会把有效期短的商品摆放在什么位置,如果你是买家,选购什么位置的商品是最好的。在讲授商品陈列的十大原则时,一一配以图片演示会更直观、易懂:如显而易见原则,简称“易看”,讲解的要点是“商品的正面和相应的POP要正对顾客、商品之间不能相互挡住、货架底层不易看见的商品要稍向后倾斜摆放”。这些文字理解不难,但要记住不易,如果配以商场的实物图,并圈点其中摆放的要点或对比两组商品陈列图来帮助理解、记忆,则效果大不一样,这就是“启发式”教学中的“观察启发”和“对比启发”;又如商品满货架陈列原则,简称“保量”,讲解的要点是通过丰满的商品陈列来激起顾客的欲望。仅靠文字和讲述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配以“丰满有序”和“骨感杂乱”两幅商品陈列实物图加以对比,其量感的表现力就体现出来了,则能达到加深学生记忆的效果;其他的陈列原则不再一一举例说明。在讲授商品群陈列的艺术时,可以通过一组“厨房商品群”实物图来解释什么是“主力商品”、“辅助商品”、“联想商品”和“刺激商品”,待学生理解后,进而诱导学生思考一组卧室商品群、一组办公用品商品群……。在讲授商品陈列的方式时,则可以通过“烟、酒、茶、毛巾”等日常物品的陈列实物图来诠释什么样的摆放是 “平铺”、“叠放”或“堆放”,通过情境启发,让学生掌握类似物品的摆放。在讲授商品陈列的磁石原理时,可采用“启发式”教学中的“观察启发”,即通过某专卖店的立体示意图,分析各磁石点的具体位置,并详释各磁石点在什么时节应摆放什么产品才能创造最佳的销售业绩。
在零售管理课程中,除了上述的章节适合采用讲授与图片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外,其他章节,如零售业态的概述、零售商圈的分析与选址、零售商品的组合、零售商品的定价等一样的适合采用该教学法。
四、应用体会
通过整个教学过程的自我感受、工商管理专业团队和其他教学团队的听课点评,以及我校网络移动评教系统学生的评价(类似网购后评价)和课后与同学们的交流,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
(一)备课耗时,授课轻松且富有成就感。备课时,除了需花一定时间熟透理论知识外,还需花大量时间寻找与知识点相对应的图片,如果没有合适的图片,则需亲自扛着相机或用手机去相应的零售店拍摄实物图,还得注意过中细节,回来后再进行图片处理,这样才能制作出图文并茂的课件。由于备课充分、专注,授课时则胸有成竹,讲解过程中轻松愉快,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二)学生到课率高,课堂气氛活跃。专业团队和教研组的老师在课后的点评中一致认为,零售管理课程采用讲授中配以图片演示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成功的,打破了传统“填鸭式”、“灌输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通过讲解和演示一张张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商品陈列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参与图片中类似问题的课堂讨论,使课堂氛围从原来的死气沉沉变得如今的活跃激情。迟到、早退、旷课和请假等不良现象不再呈现,从移动评教系统的教学点评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把这门课程当做一种艺术的欣赏和分享。
(三)成功地实现了教学主体目标。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仅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图片的直观演示,起到了模拟实训的教学效果。从一学年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顶岗实习学生的单位反馈来看,学生对零售管理知识的掌握相比之前普遍有所提高。在期末的理论测试和模拟实操测试中,没有出现挂科情况。
【参考文献】
[1]梁运文,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整合之路:参与式教学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2]曹娜,浅析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
【作者简介】卢显旺(1974- ),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结合学生实际、深入研究教材,做到胸有成竹
要在一堂课中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这个备课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①研究教材――确定目标,梳理知识点的分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十二册,内容很多。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大体或更为具体的了解,熟悉各知识点在各册中的分布,了解小学阶段各学期乃至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求,正确把握整个小学阶段及各学期的教学目标,在学期初就应该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在完成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任务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对本单元、本课的知识点要进行梳理。一篇课文、一次作文训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40分钟中全部顾及,因此要敢于取舍。有的新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面面俱到,觉得这也重要,那也必须,舍不得放手,结果自然会变成“满堂灌”。在教学目标要求下,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这都是备课时应该明确的。
②研究学生――划分层次,顾及不同程度学生。在备课中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进行研究,脱离了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无目的的教学,是完全失败的教学。同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接近的,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语言方式的运用上,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往往会造成“启而不发”。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提问题的老师。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识水平、认知结构等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一个成功的教案应顾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一堂课中既应让程度高的学生有所得益,也应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效,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不致拔高了一些人却抛下了另一些人。总之,备课时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就为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比如《假如没有灰尘》这篇文章我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你知道灰尘有哪些危害吗?(用文中文字回答)
②你了解灰尘多少?知道它的特点吗?(概括回答)
③灰尘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它又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什么作用呢?(答: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没有灰尘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假如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将是湿漉漉,更为严重的是大气中的相对湿度将不断上升,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④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答:事情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这几个问题都是同学精读课文后能够回答的,不会太深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作为一篇自读文章,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就基本上达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开拓思维,从而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新的提高。问题的设计由浅而深,由简而繁,由具体而抽象,逐步提高,逐步发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得到解答,学生藉由这些问题的引导得到启发,学得新知识。
摘 要:对将“尝试教学法”引入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践探索,对“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自身实践对应用“尝试教学法”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尝试教学法;专业课程;有效教学
作者简介:刘瑞(1970-),女,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员,上海浦东数控与机械专业带头人,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论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9-0060-04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规模达到2千多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学习困难学生和问题学生问题日益突出,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达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大向质量提高转变总体目标,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须不断前行。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它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行为和普通教育有很多区别。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础单位和最终环节,作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最能体现教师的创造价值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引用和探索了很多有益的教学方法。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职业学校自2009年起以商贸类专业为试点,将邱学华老师提出的“尝试教学法”引入到专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推广到旅游服务、现代制造等专业,为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方法依据和实践经验。
一、尝试教学法的内涵
(一)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由邱学华老师首先提出并付诸应用,尔后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先练后讲”,即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二)尝试教学主要环节
尝试教学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准备阶段——准备练习。这是尝试教学的预备阶段。为了使学生有可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尝试题,必须要为学生创设尝试的条件,先进行准备练习,通过以旧引新,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①出示尝试题,即提出问题,包括同步尝试题、变化尝试题、发展尝试题。大多数情况下,均采用第一种同步尝试题。
②自学课本。自学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及时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③尝试练习。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视察,了解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
④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评讲讨论。
⑤教师讲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这种讲解针对性强,学生易接受,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2,延伸阶段——第二次尝试练习。第一次尝试练习时,学生可能是仿照例题,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弄清道理。经过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这时学生已有所领悟,安排第二次尝试练习就是再给学生一次机会,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得到强化。这一步也是一次集中反馈,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理解新知识达到何种程度的信息。
(三)尝试教学法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行动,能够积极思维,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学生能够积极去尝试,大胆去探索。
2,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要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尝试,学生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这两方面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3,课本的示范。课本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课本中既明确规定学习内容和目标,又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有可能通过自学课本去初步解决问题。
4,旧知识的迁移。教师指导学生从认识的心理规律分析,用七分熟知识作为基础,去探索尝试三分生的知识。这是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迁移规律。旧知识的迁移保证尝试成功具有客观可能性。
5,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的尝试不是个体孤立的尝试,在互相讨论中学生之间可以共同操作,相互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也是保证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堂的教学实践
(一)实践背景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星光计划”技能大赛的举办、学业和技能“双证制”的实施,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中等职业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加强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使学校和教师将目光聚焦到了课堂。另一方面,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滑坡和个体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使教师的课堂教学陷入了困境。一部分同学目标的缺失造成的厌学情绪影响了整体的课堂教学氛围,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学,“听不懂”和“不想听”充斥的课堂和“达标率”提出的要求使教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改变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专业教师以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为主题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商贸类专业为试点,以群星职业学校为基地在单证类课程进行“尝试教学法”的探索。
(二)实践过程
1,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尝试”的思想。在学习了“尝试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国商专业教研组根据本专业特点,以尝试为核心,针对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任务构建了方法模型(见图1)。
根据模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师教学指导和学生学习过程分别进行了设计,对问题的设计划分了不同的层次,对学生在自学和尝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预设,并对应不同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方案,使“尝试教学理论”的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尝试”的感受:
①在学生尝试前,教师反复研究确定尝试问题,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设计指导语或提出自学思考提纲。
②在学生尝试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尝试条件,如发挥旧知识迁移作用,准备题的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等。教师并且要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尝试情况,特别对差生要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尝试任务。
③在学生尝试后,教师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启发学生尝试道理,判断尝试的正误,根据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情况,针对学生探索中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教师在尝试教学的反思中要对自己提出以下问题:课上有没有精彩内容吸引学生?课上有没有丰富的补充实例?课上有没有操作,包括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独立完成操作?课上有没有提供成败、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和经验?课上有没有重点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课上有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程内容有没有尽量与学生兴趣联系?课程有没有带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有没有体现精讲多练、小步快进?等等。
通过不断的自问,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了“尝试教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3,在教学评价中体现教学的效果。教学是否有效果,主要是看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是否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即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在“尝试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判断教学问题的有效性:通过学生的尝试过程中的遇到的困难和尝试练习的结果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通过在指导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从而选择适合学生的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践能力有可测的效果。使教学的效果在过程性评价中得以体现。
三、“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应具备的条件
“尝试教学法”是在尝试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的方法。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中又要体现基于职业需求的以完成实际或模拟的工作任务而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这就对教材、教学设备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尝试教学法”是以尝试的问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完成咨询、指导与解疑,因此,教师必须储备更完整的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使知识点融会贯通并得到必要的整合。
2,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尝试问题的设计应符合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地融合多门课程的知识点:问题的难度必须适中,在中职学生当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经过适当努力能够完成;同时要使各种技能得以有效重复,让学生达到熟能生巧。这就需要教师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将教材的内容转变成适合学生尝试的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处理各种生成性问题,把握尝试时间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学设备的配套性。在尝试过程中既然要给学生提供模拟的工作环境,就必然要求学校配备“够用的工作设备”,创造准工作活动的氛围,使学生在工作(教学)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有效提高其职业能力。
4,教师指导过程的开放性。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传授者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促进者,担任了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所以,教师应引导教学过程从可控课堂向自由课堂、构建学习演变,并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开放教育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问题
1,教材存在的问题。目前中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学并没有统一的教材要求,教材编写的方式也千差万别,大多采用传统的知识体系的编写方式。企业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在教材中难以体现,尤其是难以得出在准职业岗位中,学生虽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地完成尝试学习,却对其适合于何种职业群,在工作中何时何地可以运用和实现的准确答案。同时,职业的需求要求学生在完成尝试问题时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知识与技能。而当前各学科教材并没有实现统一规划和设计,无法互补和延展,使学生依然局限于学科的概念,难以在问题解决中树立工作岗位观念。2,教师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多数一线教师并没有相关课程的实际工作经验,也就无从真正了解该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的习得、工作方法的养成、工作态度的锻造、职业道德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因此,不得不纸上谈兵,对学生尝试练习缺乏有效的指导。
②教师教学水平限制使“尝试教学法”的引用缺乏有效性。“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的引用为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也在浦东各职校的主要专业进行推广和应用。但鉴于职校教师学科和教育背景的复杂性,有些教师对“尝试教学法”的理解存在偏差,应用也缺乏灵活性,忽略了传统教学法等其他教学法,导致教学方法的排斥和僵化现象,对教师的评价导向也助长了这种风气的蔓延。
③对“尝试教学法”的理解制约了教学的效果。教师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心理定势的影响,对“尝试教学法”的把握不足,甚至只单纯将问题分解成若干知识点进行讲授并让学生模仿,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严重滞后,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制约了教学效果。
3,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制约了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虽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进入中职学习的绝大多数学生的智能倾向主要为形象思维,适合接受“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然而其长期偏差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及知识基础却不能适应项目教学的要求,不能主动探究,缺乏团队意识。
(三)“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1,鼓励学校以专业为单位,开发校本教材。职业教育的专业千差万别,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可组织根据教师根据专业特点相对统一的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涉及学科教材中的问题及任务分解、实现步骤等环节统一设计,以利于教学的有机联系和综合开展。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有企业一线人员的参与,以确保本教材职业地位的体现。学校依托教研组,积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企业调研和教学研讨,有效地共享资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尽可能地还原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体现知识和技能在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教学中的工作导向性。
2,明确尝试教学的本质,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只要是能符合学生实际的提高教学效能的方法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师在进行“尝试教学法”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其单一的使用,应根据项目的内容、进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如对必需的理论知识采用传授法,基本技能就必须要示范,并综合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或案例教学法等。
3,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的开展让教师把握尝试教学的精髓。通过组织教师听课、评课,利用专家讲解和点评,使教师理解尝试教学的精髓,指导采用尝试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学效能的提高,从而灵活掌握各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把握。同时,督促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尝试教学实施的优劣与不足,如知识的“够用和延展”是否合度、评价体系是否完善等,以利于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
一、应用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专业课教学一般采取平铺直叙的“满堂灌”方法。这样往往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加之学生基础课程没学好,不少学生听不懂,干脆就睡觉。而一些专业课教师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跟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课堂气氛好,学生爱学习,很少打瞌睡,考试成绩也较好。可见“启发式”比“注入式”效果好。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不同于其他具体的教学法。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程序性,而启发式教学法,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可循。我觉得贯彻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
二、如何在专业课中贯彻启发式教学
如前所述,技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地开发。针对这些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应主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激发学习动机,二是启发他们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即启发他们的思维,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学习积极性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完成当前任务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可以使形成了的学习需要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这一点对技校学生尤其重要。不少学生读技校是无奈的选择,无心学习者很多,学习动力严重不足。那么,为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除了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外,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呢?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简言之,就是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比如在讲《电工仪表与测量》“误差”一节时,我先提问“是不是绝对误差越大仪表越不准确?”学生一般给出肯定答案。我马上给出一个反例“不同量程的仪表绝对误差相同,是否准确度相同?”与学生前面的答案矛盾,于是引起学生的思考,顺利引出“相对误差”的概念来。我们还可以通过运用探索性实验、揭示课题内部矛盾、利用生活中碰到的困难等来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提问可以给学生设置“悬案”和疑点,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学习动机。例如,在学完“仪表误差”将要讲“测量误差”之前,我提问“测量结果的误差是否等于仪表误差,为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吸引参与,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课堂上我故意“卖关子”,从测量误差的概念讲起,用“悬案”串起一堂课。
3.演示启发
演示(实验)很直观。通过直观表象,辅以恰当的提问,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讲“电工指示仪表的一般结构”时,阻尼装置是个难点。课前我准备好两个电流表,一个正常,一个去掉了阻尼装置。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演示两只表测量电流的情况,请他们注意观察。然后提问“两只表的表现有何不同?其结构有何不同?”学生都被吸引了,大胆发言。于是顺利进入教学主题——阻尼装置。
(二)启发思维方法
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之一。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影响教学效果。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思维过程,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解决学习任务。
启发思维方法要求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思维技巧,然后一个技巧一个技巧地加以训练。我在专业课的形成性练习和实验课上经常运用此方法。例如,讲解例题时重点介绍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而在习题课上,则运用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不断巩固解题的一般思维方法。要解某题,首先问学生“此题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求什么?”然后问学生“此题表述的是什么现象?此现象有何规律可依循?”接着再问学生“用何公式?是否要分别讨论?”最后提醒学生要检查什么。同样在实验课上,要不断运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例如,遇到用万用表测电阻指针不偏转的现象,我就提问:“你看不偏转有哪些原因?最大可能是什么?”待学生回答了原因,再给予提示:“应该如何判断到底是哪条原因。”如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分解练习了各个步骤之后,必须让学生有专门的机会进行综合练习。这一步是由教师提问,转向学生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极为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适用型技术人才是当今技工学校教育的目标。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技校学生素质不高的现实,如何有效地開展启发式教学,尽可能地提高技校学生的思维素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启发式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推荐阅读:
启发式教学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10-15
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07-2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01-12
运用启发式教学12-07
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12-27
启发创新意识11-05
启发心灵的故事11-16
经济学的启发06-01
名著《金银岛》启发10-13
一颗土豆的启发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