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风险评估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管理体系风险评估(共11篇)

环境管理体系风险评估 篇1

一、管网标识规范

(一)地面管网标识规范

工业企业厂区内地面“三废”管网标识规范要求是在管网上标识管内废水(气)等的类别及流向,采用喷漆或制作标牌的方法,识别符号由“三废”名称、流向箭头组成。二个标识间距为10m,其标识的场所应该包括所有管道的起点、终点、交叉点、转弯处、阀门和穿墙孔两侧等的管道上,一直到处理装置或设施为止。

雨水:为蓝色标识,污水:为黄色标识,箭头大小根据管网大小可按比例变化。

(二)地埋式管网标识规范

工业企业地埋式“三废”管网标识规范要求是,在检查井盖进行区分,污水井盖用黄色边沿作为记载,雨水井盖用蓝色边沿作为记载,同时在井盖处按照水流方向用箭头注明,如多方向会合时,应在井盖处按照水流方向用箭头注明会合前后方向。

二、环境风险防控设施标识规范

(一)雨水(清水)、污水系统切换装置

在装置处设立标识(样板如下),注明切断装置正常情况下关/闭状态,雨水(清水)、污水的流向;突发事件发生后切断装置如何操作,雨水(清水)、污水流向如何切换。标识牌中注明路径切换示意图和操作说明。

(二)围堰及应急池

注明在围堰、应急池设立标识,注明容积,并在管道切换装置处设立标识(参照雨污切换装置)

三、企业环境管理公示牌规范

(一)企业环境保护公示牌(样版)

(二)污染源自动监控室标识牌(样版)

(三)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账(样版)

(四)企业污水治理自测台账(样版)

四、企业排放口标识牌(样版)

五、固体废物管理标识标签规范

(一)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所图形标志

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所标志制作样式及规格

提示图形符号

警告图形符号

2.危险废物贮存、处置场所标志制作样式及规格

警告图形符号

(二)盛装危险废物容器和包装物的识别标签 1.标签

标识根据危险废物特性确定;字体为黑色;底色为醒目的桔黄色;材质为不干胶。

环境管理体系风险评估 篇2

关键词:环境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完善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水平,对于企业的安全有序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技术支撑层面的建议

(1)提升化学品环境管理基础研究水平企业风险识别核心是贮存、使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有毒化学品,根据不同管理目的,国内外相关部门已经提出重大危险源辨识、管理物质、危险物质、极危险物质等清单。所以危险化学品环境危险程度和环境危险性评估亟待进行,根据相关安全管理条例评估和鉴定使用量较大化学品和常用化学品,并开展环境风险物质和重点化学品控制名录,进而实现重点化学品工业检核标准和准入标准的构建。

(2)进一步研究重点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方法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并存在大量石化化工企业,相关部门对风险企业的监管活动需要分级进行,这样才能够优化环境风险管理效益和成本。由于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理是建立在风险分级和识别的基础之上,所以应当深入研究重点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方法,进行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标准的分类分行业构建,最终实现对重点企业风险源动态管理的规范。

2管理层面的建议

(1)完善立法,充分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根据《意见》中“充分落实环境安全的责任主体”的要求,相关部门应当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契机,进行安全主体责任意见的制定,并对环境安全责任主体内涵进行明确,通过一整套防范环境风险制度措施的构建,为企业进行环境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企业环境安全责任主体指的是在环境风险隐患治理和排查的定期开展中主动进行环境风险状况的申报,通过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制度的完善实现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的评审和制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在应急状态下责任部门应当开展预先处置活动并将事故源头切断,进而达到对事故最初态势的控制,避免次生环境事件的发生。同时还应当将事故情况主动上报相关部门,通过处置和救援活动的积极参与,为调查事件责任和原因提供有效配合,并支付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和产生的费用。

(2)通过风险申报登记制度实现对风险现状的掌握企业获得经营生产收益也就意味着承担申报企业风险防范措施和环境风险状况的义务。相关部门应当在环境保护法修改的过程中,对环境风险申报登记的法律依据进行明确,通过环境风险申报管理制度的制定实现企业申报贮存、使用、生产化学物质数量、种类、风险单元、防范措施的明确。申报制度建立后,企业主动申报就会代替传统责任部门上门检查,在常态化管理中纳入环境风险和化学品管理,进而为公众监督和环境部门监督提供便利。

(3)建立环境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制度企业落实环境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环境风险隐患的定期排查治理,相关部门应当对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规定进行构建,进而实现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内容、分级、概念的明确。企业则应当对环境风险隐患的定期排查制度进行完善,在全过程管理中评估、治理、报告、等级环境风险隐患。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则应当监督检查企业环境隐患的排查情况,在企业检查或企业上报中出现的较大隐患应当进行公示。同时责任部门还应当对风险隐患移交报告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对于涉及其他部门责权的隐患、非法行为应当通过书面形式进行告知。

(4)构建环境风险分级管理制度相关部门还应当积极推动环境风险评估活动的开展,通过环境风险分级管理措施的制定,实现环境风险的分级管理制度的构建。相关部门还应当对企业周边环境敏感区、风险防范措施、内部化学品进行了解,并根据了解情况进行企业环境风险级别的调整。相关部门还应当根部企业环境风险等级的不同,开展管理要求和模式的针对化实施,进而区别管理绿色信贷、上市环保核查、应急物资储备、环境风险申报、清洁生产、污染责任保险、应急演练、隐患排查。

3保证机制层面的建议

(1)强化合作,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根据权威部门统计,六成到七成环境事件是由于化学品运输、安全生产直接事故造成或处置不当造成。所以,相关部门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方法中应当进行有效配合,尤其是在安全事故处置和运输事故处理过程中,应当保证责任主体充分履行防范和避免环境风险的义务,对于次生环境污染也应当进行有效处置。在受到安全事故报告后,相关部门应当将事故情况及时告知环保部门,并充分考虑专家意见处置事故,避免进一步引发环境污染。(2)建立应急救援物资评估制度相关企业应当依据自身性质进行应急救援物资的配备,但关于应急物资数量、种类的规范还没有建立。相关部门应当进行环境应急救援评估制度的构建,并和安全生产部门、监管部门根据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应急物资配备标准的分等级分行业制定,进而实现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的提升。

4结语

当前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进而推动环境风险评估活动的有序开展,最终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本文对环境风险制度完善进行了分析,但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强化重视,进而实现环境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环境管理体系风险评估 篇3

关键词:环境管理;审计策略;措施

一、总体审计策略

审计人员采取的总体审计策略主要是针对被审计单位总体层次环境管理风险而言的。总体审计策略是指对审计人员的安排、专家的聘请及相关审计时间的分配等,是从总体上对审计工作的一个安排。我们认为,审计人员采取的总体审计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

职业怀疑态度是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在执行环境管理审计时,项目负责人必须向项目组成员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尤其对项目组聘请的环境专家,项目组负责人必须对其说明职业怀疑态度对审计人员执行环境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并保证他们在执业过程中遵守这一道德要求。

(二)对相关专家的聘请

环境管理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种类型,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是一种新的审计类型,该审计的执行需要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环境工程等相关环境学科知识,并要求在执业过程中给出恰当的判断,这一判断必须有专业的水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环境管理审计时对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通过聘请环境专家的方式来解决。

(三)对审计人员的安排及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总体修改

在进行了环境风险分析及环境管理风险评估后,审计人员对环境管理审计的重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这个时候需要对审计初始阶段制定的审计计划和审计策略进行修改,以合理分配、安排审计资源,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对环境管理审计程序的总体修改包括针对审计目的对各审计程序的修改、针对环境管理风险应增加的审计程序、针对特殊环境管理事项应实施的审计程序等。

二、环境管理控制审计

(一)环境管理控制审计的含义

环境管理控制是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主要内容的体现,也是环境管理风险产生的一个因素,因此,对环境管理控制的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审计是对以非货币、非财务信息为主的定性环境信息载体和环境管理活动实施的审计。

(二)环境管理控制审计的要求

作为环境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环境管理控制审计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实施。当存在以下情形之一时,审计人员应实施环境管理控制审计:

1.在评估具体层次环境管理风险时,环境管理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2.仅进行具体环境管理活动审计不足以提供具体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在进行环境管理控制审计时,审计人员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考虑环境管理控制的具体内容;

2.考虑环境管理控制审计与具体环境管理活动直接相关的内容。

(三)环境管理控制审计的内容

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控制的审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环保理念的审查。企业的环保理念一般和企业的生命周期有一定的联系,当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时,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的生命周期进行判定。对被审计单位环保理念的审查可以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公司章程和相关会议记录,如果没有相关文件可供参考,审计人员则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相关人员进行走访、调查,或者从被审计单位对一些环境事项处理的方式方法上加以判断获取相关信息。

2.对环境管理目标的审查。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目标一般在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章程和环境管理相关文件中体现,审计人员只需审查相关文件即可获取关于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目标的相关审计证据。如若没有相关文件,可以通过询问环境管理部门相关管理人员获得相关信息。

3.组织结构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控制中组织结构的审计,主要是对组织机构设计合理性和运行有效性进行审计。在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控制组织结构进行审查分析的基础上,应找出组织结构设计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善组织机构的方案,以帮助被审计单位实现环境管理目标。

4.人员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控制中人员的审计应当包括人员配各审计、人员选择审计、培训与开发审计三个方面。

三、对具体环境管理活动的审计

工业企业的整个生产活动是通过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和能源,生产出产品供给人类消费,向环境中输出废物的过程。工业企业活动是使环境生产遭受巨大压力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选取工业企业的主要环境管理事项来阐述具体环境管理活动审计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一)排废管理

对企业环境管理中的排废管理的审计,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检查具体的排废标准、排废记录、改善排废的计划情况等。检查企业环保主管部门是否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废弃物排放标准和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合于本企业内部管理的废弃物排放控制指标;对本企业排放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包括浓度)、方式和去向等情况是否有完整的档案记录,并核实记录的准确性;环保主管部门是否按照规定要求制定废弃物排放定额指标(包括浓度和总量),是否将定额指标纳入工厂和车间的生产计划和工艺技术管理作为考核标准;针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废弃物的排放环境主管部门是否制定了合理可行的改善计划等。

2.检查排废处理方式。企业是否建立自己的下水管道、污水处理厂和废渣堆埋场,如果没有,是否借助于他人的废弃物处理设施处理被单位的废弃物:实地考察废水的排放是否实行清污分流,分别处理;废渣的排放是否实行分类集中,分别处理;对本单位不能利用和处理的废弃物是否根据环保主管部门的批准统一转移给外单位,并通过第三方加以证实。

(二)现有污染的治理

1.检查污染治理记录、污染治理计划。检查企业有无完整的污染治理情况记录,重要的污染治理情况是否有详细的记录;对于不符合废弃物排放标准或环境保护要求的,有无对超标的污染源和公害源制定治理计划等。

2.检查、核实企业的污染治理措施。对依托现有生产装置进行扩建、改建的项目,如有污染问题,是否将新老污染问题解决;对污染物的治理是否采取回收利用、循环套用等综合利用措施,不能综合利用的,是否采用达标处理措施;污染物处理设施是否贯彻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环境保护设施是否按照设计规定的能力和参数运行,运行状态能否满足环保的要求等。

(三)新污染的预防

1.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和要求;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是否实行了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制度;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是否实行了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2.建设项目是否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程序办事,每个程序阶段的环境保护要求和审批规定是否都执行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

3.新建项目是否有严格的环保责任机制。

(四)环境监测

对于企业的环境管理中的环境检测活动,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1.企业是否建立专门的环境检测小组或检测;

2.环境监测站的硬件装各及人员配各情况。

环境监测站是否建立健全了为保障环境检测工作及时、准确、高效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标准。

参考文献:

[1]陈钰泓.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会计系,2006.

[2]陈力生等.审计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环境管理体系风险评估 篇4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和港口的环境保护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港口的环境风险防范管理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当前中国港口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带来港口环境风险的`增加,对风险进行有效地评价和管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天津港环境风险管理的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分析了天津港环境风险管理技术思路和主要内容,对天津港存在的环境风险因子做了识别,并对环境风险的评估方法做了针对性总结,为港口的风险防范措施提供了一些建议.

作 者:毕涛 鞠美庭 西伟力 梁佳斌 邵超峰 Bi Tao Ju Meiting Xi Weili Liang Jiabin Shao Chaofeng 作者单位:毕涛,西伟力,梁佳斌,Bi Tao,Xi Weili,Liang Jiabin(天津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天津,300480)

鞠美庭,邵超峰,Ju Meiting,Shao Chaofeng(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480)

环境管理体系风险评估 篇5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在鸭儿湖环境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通过对鸭儿湖底质在工程清淤前后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作 者:朱艳    李韬    ZHU Yan    LI Tao  作者单位: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武汉,430072 期 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9(10) 分类号:X820.4 关键词: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鸭儿湖    环境管理   

安全风险与环境风险分级管控 篇6

1、安全风险分级

2、环境风险分级

环境因素分为:一般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

其中,重要环境因素按照以下原则判断:

a.采取是非判断法,用“是”或“否”判断是否为重要环境因素。

b.“是非判断法”评价遵循的原则(评价依据)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1)法律、法规所禁止或违法的: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环境因素应为重要环境因素;(输出类)

(2)超标排放、接近排放标准及具有潜在超标的可能应列为重要环境因素;(输出类)

(3)环境影响严重程度明显或影响范围大的;(输出类)

(4)国家危险品名录中规定的;(输出类)

(5)异常或紧急状态下的潜在重要环境因素,如:化学品大量泄漏、仓库的起火、变电设备和电器设备的起火、天然气的泄漏与着火、环戊烷和异丁烷的泄漏与着火、制冷剂的泄漏、油品的起火等,以上应列为重要环境因素;(输出类)

(6)相关方有严重抱怨或投诉的;(输出类)

(7)公司运营目标中相关的环境要求;(输出类)

(8)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输入类);

(8)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如:废铜、废铁、废纸箱等(输入类);

(9)相关方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应为重要环境因素(输入类)

(10)环境因素目前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或措施不完善,也应作为重要环境因素。

二、HSE&6S风险管理

a.对于识别出的健康、安全风险:

降低风险,实施预防和保护措施的优先顺序,策划风险控制时要按如下优先顺序实施预防和保护措施;

1、消除:消除危害/风险;

2、替代:使用更加环保、节能的工艺、技术、设备替代;

3、工程控制措施:通过工程措施或组织措施从源头控制危害/风险;

4、标识、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张贴警示标志,警告风险,制订作业制度,包括制定管理性的控制措施来消弱危害/风险的影响;

5、PPE:采取上述方法仍然不能控制残余危害/风险时,应积极有效地采用个体防护措施。

对于各层次的重大不可接受风险,按以上原则制定合理控制措施,应验证其有效性。方式如下:

a.工程技术措施:跟踪实施情况与效果,验证是否有效?

b.管理措施:跟踪管理实施落地情况,验证有效性。

c.总体应与上一风险分级评价结果,定量对比分析验证。

b.对于识别出的环境因素:

经过环境因素识别,应将初步确定的环境因素进行适当的整理、分类、汇总和记录,并根据环境因素的复杂程度来编制环境因素清单,并组织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

按环境因素评价结果,评定优先控制次序。列为第一级优先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应立即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制定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或编制控制程序对其进行控制。应当注意:如果某一环境因素不符合环境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或当外部相关方关注的,也应列为第一级优先控制重要环境因素。

环境管理体系风险评估 篇7

一、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环境责任。欧盟委员会指出环境责任是指企业为促进社会环境目标而采取的行动;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恩德勒则认为环境责任是“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让环境承受较少的废弃物”。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卢代富则认为,企业环境责任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所肩负的责任。企业环境责任源于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环境责任分为强制性环境责任和自主性环境责任两类。

(二)环境收益。实践证明 ,环境责任与企业价值存在相关关系,承担环境责任有利于企业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与支持,提升企业的价值。笔者认为承担环境责任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提升企业形象和商标价值, 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与财务绩效;(2)增加公众认可度,提高顾客重复购买率和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收入;(3)节约企业内部成本;(4)获得政府环保补贴;(5)改善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高企业绩效,如改善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关系以降低资本成本, 通过提高员工忠诚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生产成本, 改善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关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等。

(三)环境成本。笔者根据成本的性质,把成本概念用于环境领域, 并与企业的环境管理活动相结合界定出环境成本的概念。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而发生或承担的各种费用支出, 以及因此而承担的各种损失。环境成本可以分为直接环境成本和间接环境成本。 (1)直接环境成本,这些支出能归属到某一个特定的环境责任项目,有着明显的直接成本的性质,例如环境污染预防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及环境损失等。 (2)间接环境责任成本,是指由于企业自身最优环境责任履行水平低于政府强制性环境责任水平而造成的环境收益的损失。每一个企业都会存在一个根据自身 实际情况确定的最优的环境责任履行水平, 以达到环境收益最大化。但是,当存在法律强制性环境责任时,这种强制性环境责任水平很可能会超过企业自身最优环境责任水平,这也会增加成本支出,降低环境收益,我们认为这种损失也是一种间接环境成本。

(四)环境风险。风险无处不在 ,但不同学者对风险的认知和界定存在差异。本文基于企业环境责任的角度,把环境风险解释为环境收益小于环境成本所造成损失的大小,即如果企业环境收益小于环境成本, 那么就会产生环境风险并在经营过程中不断积累, 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环境风险的大小。环境风险对企业价值造成损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只有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爆发, 从而导致企业价值大幅度下降,甚至破产。因而,深化对企业环境风险的认识,在对其合理度量的基础上,有效控制环境风险,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强制性环境责任、自主性环境责任与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的存在与最优环境责任履行水平及强制性环境责任履行水平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企业的最优环境责任水平。

(一)最优环境责任水平。对于企业来说 ,笔者认为可以把环境责任看成是一种商品, 企业消费这种商品能带来环境收益Y,同时也必须付出一定的价格即直接环境成本C, 并且其收益和成本都是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水平x(0<x≤1) 的函数。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披露环境保护信息有利于提升形象、改善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降低资本成本,因而,笔者认为Y应该是x的单调递增函数,假定Y(x)=ax,a为大于零的常数;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直接环境成本会随着环境责任水平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会越来越大, 因而我们假定C(x)=1/2mx2。企业合理承担环境责任会提高企业的价值,因此我们假定Y>C,也就是ax>1/2mx2,可以推导出x<2a/m。另外,由于Y(1)>C(1),因此2a>m,此时显然Y(1)>C(1)是Y>C的充分条件。

在不存在强制性环境责任的情况下, 企业根据环境收益π(x)=Y(x)-C(x)的最大化来选择最优环境责任水平,最优点为dπ/dx=a-mx=0,x0=a/m,如图1所示 ,在这一点上企业实现了环境收益MN,由于2a>m,因此x0>1/2。也就是说当不存在强制环境责任要求的时候, 所有的企业都会选择高于1/2的环境责任水平,并且实现了最大的环境效益。

(二)强制性环境责任和社会风险。以上分析我们没有考虑政府强制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法律法规的实施,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环境保护法规不断完善,这些法规等强制性因素会对企业环保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环境收益。假设政府部门强制要求所有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水平都要达到x1(x1>x0),此时对于那些环境责任水平低于x1的企业而言,由于这种环境责任水平低于社会最低要求,因此环境收益也会随之下降,此时环境收益曲线Y变为图中向下的虚线MA, 这时企业环境收益要远远小于环境成本, 根据前面的定义, 此时会产生间接环境成本。如果不存在强制环境责任, 企业可以获得环境收益MN,但此刻却会产生负的环境收益AE,因此强制性环境责任造成的间接环境成本为MN-(-AE)=MN+AE。企业保持较高的强制环境责任水平会造成环境风险产生并不断积累,根据我们的定义,环境风险=环境收益-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直接环境成本-间接环境成本=-AE-(MN+AE)= -(MN+2AE)。因而可以看出,强制性环境责任水平越高 ,公司的环境风险也越大。

但是,强制性环境责任并不一定会造成环境风险产生。如图2所示,xm为收益与成本曲线的交点,此时收益等于成本,如果强制性环境责任水平x2<xm,此时 ,尽管随着成本的增加收益减少, 但是收益依然大于成本, 此时环境收益为BD; 同样这时会产生间接环境成本MN-BD, 环境收益为BD-(MN-BD)=2BD-MN。当MN>2BD时,会存在环境风险, 而当MN<2BD时,不会产生环境风险。假定x2这点正好使MN=2BD,那么当x>x2时,企业就会发生环境风险,并且随着强制水平的提高,环境风险不断积累,当环境风险达到企业无法控制时将会破产。

(三)自主性环境责任与环境收益。假定有两家企业1、2,企业1的环境收益Y1=a1x,环境成本C1(x)=1/2m1x2;企业2的环境收益Y2=a2x,环境成本C2(x)= 1/2m2x2。假定企业2偏好于较高的环境责任水平,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以获得更多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使得Y2>Y1,C2<C1, 因此a2>a1, m2<m1。每个企业根据自己的环境收益最大化原则选择了最优环境责任水平x1=a1/m1,x2=a2/m2,显然x2>x1,如图3所示 , 此时企业2的环境收益要大于企业1, 企业自主性环境责任水平越高,其获得的环境收益越大。

三、结论及建议

履行环保责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然而履行环保责任也是存在风险的,如何有效地评价和控制环境风险就成为企业实行风险管理的前提。笔者认为企业都存在一个由环境收益最大化所决定的最优环境责任水平。但是现实中由于政府部门强制性环境责任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企业最优环境责任水平低于强制性水平,从而导致环境成本的增加,使得环境收益小于环境成本,引起环境风险并不断积累。但是超越强制性的自主性环境责任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环境收益,有利于避免环境风险的发生。为了降低企业环境风险,实施有效的环境风险管理,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府监管部门:适度的监管。政府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完善法律、规章制度、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奖惩制度等,来对企业环保责任加以引导和监管。尽管强制性环境保护责任法律、 规章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企业环境责任缺失问题, 但是如果强制性水平要求过高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根据我们的分析,过高的环境责任水平要求可能会导致环境风险发生。因而实施适度的监管标准将有利于降低环境风险,引导企业持续发展。

(二)企业 :培育环境责任意识。对于法律规定的强制性环境责任,为了避免环境风险的发生,企业应积极主动地承担环境责任。而对于自主性环境责任,企业应培育环境责任意识,提高承担环境责任的自觉性。将环境责任意识融入企业文化、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积极承担环境责任,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改善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获得利益相关者的各种资源和支持,从而降低和规避其环境风险。环境收益越高,环境成本越低,企业就越愿意履行,如何有效地增加企业环境收益及降低环境成本是企业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此外,企业还应积极披露环境责任信息,改善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获得更多利益相关者的理解和支持。

环境管理体系风险评估 篇8

关键词:环境绩效;评估体系;主成分分析

一、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将环境指标体系与各类经济活动相结合,试图寻找出制定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的最好切入点。李星元对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找到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实现环境得到保护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双赢局面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1]。姬霖和吴安平则是从审计的角度出发,从而构建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2]。曹颖和曹东总结并借鉴了国外已有的环境绩效评估的理论和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从而初步构建了针对全国和省级区域的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3]。

李茜提出了适合于我国汽车行业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实际数据资料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实践性。林逢春和陈静构建了由守法、管理、先进性和生命周期影响四个主要方面组成的企业环境指标体系,并通过模糊综合指数评估模型对其进行了评估。苏晓民从企业责任的角度出发,并且以宝钢集团为案例,构建了较为实用的绩效指标体系。冯司妙研究环境责任和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验证环境绩效在环境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

二、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指标体系的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明确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明确各级的指标层次。其次,构建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的目标是增强环境治理能力,改善环境现状。可以依据此来构建指标。最后,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依据指标设计的原则来挑选出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指标。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一共有三级,一级指标:环境评价,二级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环境治理指标、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三级指标:废水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烟(粉)尘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环保系统机构数、当年行政处罚案件数、当年安排污染治理项目数、排污费解缴入库单位数、环境科研所数、自然生态保护区总数、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

本文选择了一种相对科学的评估方法,即主成分分析方法,主要步骤:第一步: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步:收集数据样本并将其进行标准化处理;第三步: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判定,即确定相关系数矩阵;第四步:确定主成分个数;第五步:确定主成分的表达式。

三、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的应用

本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所公布的1999年至2014年环境统计年报中的数据对我国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估。

根据SPSS的分析结果发现前两个主成份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将近80,也就是说数据经过转化之后由前面两个特征根可以解释的将近80%的信息,本文将选取两个主成分来替代原来的指标对环境绩效进行评价。并得出主成份的线性表达式:F1=0.964P1 + 0.133P2 + 0.447P3 + 0.908P4 + 0.947P5 - 0.779P6+ 0.833P7 - 0.756P8 + 0.480P9 + 0.746P10 - 0.856P11 + 0.683P12. F1= -0.040P1 - 0.823P2 + 0.744P3 + 0.163P4 + 0.99P5 + 0.595P6 - 0.283P7 + 0.14P8 + 0.577P9 + 0.322P10 - 0.225P11 - 0.628P12.

由F=56.216F1 + 21.529F2可知,F1的主成分比F2的主成分对环境绩效的影响大,F2的单个影响率可达78%,在这一成分中各个指标的影响效果从大到小依次是:自然生态保护区总数、烟(粉)尘排放总量、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排污费解缴入库单位数、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环境科研所数、环保系统机构数/人数、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废水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当年行政处罚案件数、当年安排污染治理项目数。从排序上来看,影响环境绩效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环境治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需要加强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境的治理力度。第一主成分的贡献度远远大于第二主成分的贡献度,第一主成分的贡献达到56%,而第二主成分仅达到22%。

在对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主成份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个主成份,分别以主成份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构造如下综合评价函数:F=56.216F1 + 77.745F2

可以将1999年至2014年历年的数据代入上式中,得出历年的环境绩效评估的分数F值并将其归一化处理,可以发现,1999年至2003年的环境绩效评估值有短暂的上升期,从2003年之后开始一直呈下降趋势,虽然在2008年有所上升但是并不明显,从2011年之后更是呈现负值,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日益恶化,若不及时解决或是缓解环境恶化的趋势,环境问题必然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治理已然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星元.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姬霖,吴安平.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矿业,2012,12:44-47.

[3]曹颖,曹东.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研究[J].环境保护,2008,14:36-38.

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制度 篇9

第一章 总 则

1.1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落实环保各项规章制度和环境保护责任制,减少突发性事件造成环境风险,防范各类环境事故的发生,结合项目实际,制定本制度。

1.2 通过环境风险、隐患集中排查,全面、正确掌握风险隐患存在情况,推进风险隐患登记和现状评估,制订整改措施并落实,逐步建立风险隐患排查监管长效机制,清除各种环境安全隐患,保障环境安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1.3 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项目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环境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1.4 环境风险是指人们在建设、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遭遇的突发性事故(一般不包括自然灾害和不测事件)对环境(或健康乃至经济)的危害程度。环境的隐患,包括自然环境、生产环境、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管理上的缺陷等。

第二章 管理机构

2.1 为加强环境管理工作,从源头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确保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到位,公司成立环境隐患排查领导小组。2.2 领导小组人员由项目安全环保管理委员会人员及专兼职安全员、环保管理员、技术员组成。

第三章 排查检查范围、内容、形式、方式

3.1 排查检查范围。公司各车间、各部门的各个工段等。3.4 排查检查方式。采取公司月检查、车间周检查,现场排查检查与不定期的巡回排查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部门、各车间进行全面的环境安全排查检查。

第四章 环境风险排查检查及隐患整改管理

4.1 建立、完善完善环保监督检查、环境风险排查、环境安全大检查及环境事故隐患整改制度、机制,保证车间、部室环保检查、环境风险排查常态化、机制化,做到班前、班中、班后自检自查。

4.2 在重大节假日、国家重要活动前夕,由公司领导带队组织进行的环保大检查、环境风险排查。

投资环境评估报告 篇10

二、2006-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三、2006-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第四节 2006-2010年酱类制品成本费用结构分析

一、2006-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销售费用统计

二、2006-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管理费用统计

三、2006-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财务费用统计

第四章 2006-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进出口状况分析

第一节 酱类制品行业2006-2010年进出口分析

第二节 酱类制品行业国际市场分析

一、全球区域市场分析

二、国际发展动态

第三节 酱类制品行业进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酱类制品国内重点生产企业分析

第一节A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2009-2010年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2009-2010年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2009-2010年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2009-2010年企业盈利能力及偿

债能力分析

第二节B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2009-2010年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2009-2010年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2009-2010年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2009-2010年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三节C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2009-2010年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2009-2010年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2009-2010年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2009-2010年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四节D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2009-2010年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2009-2010年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2009-2010年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2009-2010年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五节E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2009-2010年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2009-2010年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2009-2010年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2009-2010年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六节F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2009-2010年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2009-2010年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2009-2010年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2009-2010年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六章 酱类制品行业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 酱类制品产业链分析

第二节 上游行业分析

一、上游行业发展现状

二、上游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三、行业新动态及其对酱类制品行业的影响

第三节 下游行业分析

一、下游行业发展现状

二、下游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三、下游行业新动态及其对酱类制品行业的影响

第四节 综述

第七章 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市场竞争现状

一、价格竞争分析

二、企业竞争力分析

三、技术竞争分析

第二节 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一、区域集中度分析

二、区域竞争力分析

三、区域竞争优势对比分析

第四节 20酱类制品行业市场竞争走势预测分析

第八章 酱类制品行业SWOT模型分析

第一节 优势分析(Strengths)

第二节 劣势分析(Weaknesses)

第三节 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第四节 威胁分析(Threats)

第五章 综述

第九章 酱类制品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环境风险

第二节 产业链上下游风险

第三节 行业政策风险

第四节 市场风险

第五节 其他风险

第十章 酱类制品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0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0年

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0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0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 酱类制品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新进入者投资机会分析

二、2011年酱类制品行业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 当前经济环境下酱类制品行业市场的发展前景

第十一章 中工国研相关建议

第一节 投资策略

第二节 风险规避

环境管理体系风险评估 篇11

一、网络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

(一)财务信息面临的安全风险

财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不得随意泄漏、破坏和遗失。在网络环境下,过去以计算机机房为中心的“保险箱”式安全措施已不适用,大量的财务信息置身于开放的网络中,存在被截取、篡改、泄漏机密等安全风险,很难保证其真实性与完整性。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财务信息在传递、储存过程中还很容易失真或遗失。计算机是以电子符号代替财务数据,磁介质代替纸介质来传递,电子票据、电子凭证和电子账簿取代传统手工作业,这一过程中的签章及有关的重要签名等确认手段已不存在。同时数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受到磁的干扰及其它方面的影响,可能会丢失数据或者使数据不准确、不完整。随着网络物流业务范围的扩大,企业通过互联网的采购范围也将越来越大,这无疑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新的机会,其作案范围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使互联网环境下财务信息的安全受到更严重的挑战。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网络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计算机系统能够共享信息资源,同时也给一些非善意访问者以可乘之机。首先是计算机病毒的侵害。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存不断的出现,表现出多样化、速度快、破坏力强、自我复制、难以防范等特点,这给网络财务系统以及财务信息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如果网络系统一旦遭到破坏,不仅造成企业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可能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次是黑客的袭击。随着网络的发展,黑客入侵、口令试探和窃取、假身份等情况不断出现都使得可能受到不法攻击的方面增多。如果企业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不高或疏于管理监控,一旦网络系统瘫痪将严重影响企业整体运作。再次是网络财务软硬件的技术故障。原因一是计算机系统故障,一旦计算机软硬件出现故障,很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瘫痪,造成财务数据丢失;二是网络财务软件必须与国家的财务会计政策、准则相对应,但财务法规的不断修改、政策措施的不断出台、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创新,致使网络财务软件难以同步适应这些变化,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不断升级和完善。

(三)企业内部控制面临失效的风险

传统的财务系统特别强调对业务活动的使用授权批准和职责性、正确性、合法性等要求,但是在网络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信息的处理和存储借助于网络系统,大量不同的财会业务交叉在一起,加上信息资源的共享,财务信息不仅复杂,而且会使交叉速度加快,使传统会计系统中某些职权分工、相互牵制的控制要求失效。比如原来账账核对实现的差错进行控制已经不复存在。光、电、磁介质也不同于纸介质,它所载信息能不留痕迹地被修改和删除。内部管理难度增大和财务系统风险增加。对企业内部使用者来讲,如果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就会出现对会计数据的非法访问、篡改、泄密和破坏。另外,在实行网上审计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一般应向审计方提供全部数据资源,如果允许直接对运行中的数据资源进行实时审计,那将对系统的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在部门局域网络形成后,内部控制也将从企业财务机构扩展到整个企业,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难度。

(四)软件开发与使用的风险

企业在推进网络化财务的进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比如软件的开发、选择与使用,以及系统维护等,都会加大企业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的风险。首先,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相关软件的开发可能会因为财务管理制度方法的不断创新而滞后。其次,企业在选择使用何种软件上面临如何与企业相关管理方法匹配的问题。最后,网络经济环境下对相关人员的培训问题,如软件系统的操作使用以及安全维护等。

二、网络经济环境下财务风险的防范

网络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最大问题是“安全”问题,即风险防范工作。因此如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防范网络财务下的风险,是每个财务管理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都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重视软件设施的选择与应用

1.选择好的财务软件,从源头上进行控制。企业在实行电算化时,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的有关规定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另外还宓须注意系统权限设置、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关键因素。如果企业自行开发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

2.实施系统开发与维护的控制。企业开发电算化会计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在于开发出的系统是否能够反映用户的要求,是否能够达到预定的质量标准,是否能按时完成并投入使用,开发成本是否合理,系统是否合法等等。要确保系统开发的成功,则必须抓好以下3项控制:开发过程控制、编程过程控制、系统软件维护控制。

(二)在内部控制制度上把好每一项环节

1.实施档案控制。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中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应严格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执行。

2.实施系统安全控制。影响系统安全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灾害、工作失误、计算机舞弊与犯罪活动等。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公司电脑;设置操作权限限制;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

3.实施操作流程控制。实施输入控制的目标就是要保证未经批准的业务不能进入计算机,保证经批准的业务没有遗漏、没有被添加、重复或不适当地更换,对不正确的业务进行剔除、改正等。其是保证会计数据真实性中关键的一环。一般对输入控制可有以下一些措施:建立科目对照文件、设立对应关系参照文件、试算平衡控制、人员控制、重复输入或双重输入控制、顺序校验控制、总数控制、逻辑校验控制。

4.实施人员职能控制。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所谓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5.完善和健全企业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是指电算化投入使用后,为防止和减少可能发生的风险而采取的一切控制措施的总和。企业由于采用电算化,原有手工操作下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丧失作用,同时计算机数据处理易于篡改、舞弊。必须采取严密有效的措施,健全管理制度、职能分隔制度、授权控制制度、时序控制制度、防错纠错制度、计算机档案制度以及建立操作日志制度。

6.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既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网络经济环境下更应该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要依据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做好财务监督等工作,把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

(三)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与制度

1.加强电算化犯罪法制建设。目前,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加以有效控制很有必要。

2.加强审计监督与管理。查错防弊一直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审计人员对付计算机舞弊可以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在审计中直接查出计算机舞弊案。二是审核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弱点,提请被审计单位改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来预防、查出和处理计算机舞弊活动。由于现代审计是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在评价内部控制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加之计算机审计水平的限制,计算机舞弊有可能从审计人员手中漏掉,因而预防作用更为重要。

(四)加大网络信息人才的培养力度

1.引进复合型会计人才。所谓复合型会计人才,一是既有扎实的会计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操作,有一定外语水平,有实际工作能力及组织才能、善于攻关的人才;二是懂得经营管理、能运用会计信息协助企业领导人进行各种决策的开拓型人才。

2.对现有会计人员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主要是改善现有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高财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财务人员的外语水平,培养熟悉科技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财务人员,使企业适应国际竞争需要。

3.加强财务人员职业修养和道德建设。近年来由于网络经济发展迅速,一些财务人员利用计算机工具进行贪污舞弊、滥用职权等行为大行其道,迫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必须加强会计人员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建设,培养财务人员依法理财、秉公办事的意识,尽快使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上走出尴尬的境地。注重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水准,使其做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熟悉法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坚持准则、廉洁奉公。

三、结论

上一篇:有关电器的调研报告范文下一篇:步入大学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