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程序专题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劳动仲裁程序专题(精选6篇)

劳动仲裁程序专题 篇1

案件受理

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提交劳动仲裁申请书,经审查,仲裁委员会收到劳动仲裁申请书之日起五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决定不予受理的,应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不予受理通知书,送达申请人;决定立案的,应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发出书面通知,同时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并要求其在十五日内提交答辩书和证据。被诉人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案件审理。职工一方在十人以上的集体劳动争议,仲裁委员应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三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的,用通知书或布告形式通知当事人。组成仲裁庭

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应自立案之日起七日内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组成仲裁庭。仲裁庭由一名首席仲裁员、二名仲裁员组成。简单案件,仲裁委员会可以指定一名仲裁员独任处理。仲裁委员会处理集体争议案件,应当组成特别仲裁庭,由三名以上仲裁员单数组成。

调查取证

仲裁委员会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补充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和因不能取证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互相矛盾、无法认定的,或针对双方当事人的申诉和答辩中存在的疑点,仲裁委员会依职权可找有关单位、知情人了解情况和收集证据,遇有需要勘验或鉴定的问题,应交由法定部门勘验或鉴定;没有法定部门的,由仲裁委员会委托有关部门勘验或鉴定。

仲裁调解

在查明争议事实的基础上,由仲裁庭或仲裁员主持,对劳动争议案件先行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仲裁调解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字,仲裁员署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并送达当事人;调解未达成协议,或仲裁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反悔,以及当事人拒绝接收调解书的,仲裁庭应及时仲裁。

仲裁裁决

劳动仲裁程序专题 篇2

关键词: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争议处理模式

我国《仲裁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 应当双方自愿, 达成仲裁协议。”而在处理劳动争议的实践中却是必须先劳动仲裁, 只有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 方可向人民法院起诉。一个劳动纠纷, 因此可能要经过调解、仲裁、起诉、上诉四个程序方能生效。而一般的民事案件, 经过一审及二审程序即发生法律效力。劳动仲裁程序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 保护当事人 (特别是作为弱者的劳动者) 的合法权益, 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但实际操作中却造成了比一般的民事纠纷更复杂的程序, 更长的期限, 使劳动者经不起马拉松的处理方式折腾或者考虑到日益增加的诉讼成本而放弃, 还有的因要兼顾新的工作, 干脆置之不理。因此, 理论和实务界对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争论一直有之, 究竟是存还是废, 如果仲裁前置不可取, 那么仲裁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我国现有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应该如何改进, 是否要引入一种全新的模式, 下文都将对此进行一一探讨。

一、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非正当性分析

(一) 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破坏了仲裁制度的理论基石

仲裁作为一种社会冲突的解决机制, 是司法外解决争议的一种最为制度化的形式, 它是平等主体间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 通过理性的契约关系选择的公正、迅速、经济的纠纷解决方式。意思自治不仅是仲裁的立足点和依据, 更是仲裁制度产生、运行的重要原则。可以说, 没有意思自治就没有仲裁制度, 也就不可能有行使仲裁权解决纠纷的方式。仲裁法也规定, 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可以仲裁, 且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 应当双方自愿, 达成仲裁协议。但是, 我国在劳动争议处理的过程中, 却根据实践中的惯常做法, 将劳动仲裁强制作为劳动争议解决的“前置程序”或“必经程序”, 这显然破坏了仲裁制度意思自治的理论基石, 践踏了当事人的自主选择权。

(二) 劳动仲裁前置程序与相关立法无法对接

从1993年施行的《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到1995年施行的《劳动法》, 甚至2008年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没有一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劳动争议案件未经仲裁, 不得起诉”, 或者“劳动争议, 应当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1993年施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 当事人应当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 可以向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 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 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从本条可以看出, 在劳动争议发生后, 只是要求当事人“应当”协商解决, 调解、仲裁以及起诉的前面仅仅冠以“可以”二字, 也就是说劳动争议除当协商解决外, 当事人可以任意选择调解、仲裁、提起诉讼这三种解决途径中的一种处理劳动争议。该条款显然属于选择性规范, 怎么能在进入司法实践环节后就演变成强制性规范呢?

1995年的《劳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 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 也可以协商解决。”对于三种解决方式的选择依然在前面冠以“可以”二字, 甚至对于协商解决也不再要求“应当”了。第七十九条, 对于仲裁的选择, 法条在措辞上还是“可以”, 而不是“应当”。

甚至是最新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也只是规定:“发生劳动争议, ……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当事人解决争议的几种途径, 法律依然只是用“可以”的法律术语授权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解决争议的途径和方式, 而并没有将仲裁作为诉讼的前置或必经程序。

也许有人会将劳动部与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作为法律依据, 但是从法律解释的角度而言, 无论运用那一种解释方法, 也不可能将“可以”解释为“应当”, 选择性的授权规范无论如何也不能解释成强制性规范。 (1)

又有人提出上述三部法律都有一条相同的规定, 即“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 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认为这样的规定其实隐含了劳动仲裁乃是劳动诉讼的“前置程序”或“必经程序”。因为按照基本的逻辑推理, 劳动争议当事人只有在先提起劳动仲裁并由此获得劳动仲裁裁决书的情况下, 才有可能“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以劳动仲裁书作为诉讼依据提起劳动诉讼。笔者认为这样的推理在法律逻辑上根本是不可立足。此条立法本身只是为了弱化劳动仲裁的功能, 意在以司法审查确保劳动仲裁的公允和审理质量。

综上可见, 司法实践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人为的设立仲裁前置程序并无明确的法律依据, 人民法院拒绝受理未经仲裁的劳动争议案件同样没有法律依据。

(三) 劳动仲裁与诉讼在实际上脱节

既然劳动仲裁作为诉讼的“必经程序”或“前置程序”, 那么两者之间就必然应存在效力上的衔接。可事实上, 无论是法条还是操作上, 两者的衔接仍是一片空白。

《劳动争议仲裁法》第五十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 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 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从此条规定可看出, 裁决书的效力处于待定状态, 只有相对终局效力, 任何一方当事人只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即引起诉讼程序, 实行两审终审制。而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的依据仅是案件是否符合主管和管辖的规定。

从劳动仲裁机构与法院在相同案件的处理结果上看, 由于法院和劳动仲裁委员会在设立和适用法律上采用两种不同的模式, 因此司法实践中容易导致法院的判决结果与劳动仲裁结果不同, 从而使大量仲裁裁决失效。

《劳动争议仲裁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 ......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 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法理、法律依据上还是实际操作上, 都无法证明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前置程序”或“必经程序”。

二、劳动仲裁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笔者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发布的关于劳动争议处理情况的数据, 对2007年到2009年的数据制作了下面的饼形图进行分析, 发现每年通过仲裁调解和仲裁裁决结案的数量都保持在78%到80%, 如果这是对最终结案的结果进行的统计 (由于年鉴并没注明这是否最终结案, 当事人是否对仲裁结果不服提起诉讼的数据是否统计在内, 年鉴并没有详细注明, 因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事人对仲裁结果不服而提起诉讼的比例占了仲裁裁决案件的20%到30%, 统计年鉴中的“其他方式”结案是否就是进入诉讼阶段后的处理结果, 依然有待查证) , 而且数据完全真实可靠,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劳动仲裁不仅能够有效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而且是目前我国解决劳动争议案件的主要形式。仲裁这种作为司法外解决争议的一种最为制度化的形式, 人们之所以选择它, 是因为它能够公正、迅速、经济的纠纷解决方式, 这无疑是目前庞大而复杂的劳动争议案件所寻求的处理方式, 也是有力分担法院诉讼负担的良好途径。因此, 虽然劳动仲裁前置程序不可取, 但是劳动仲裁却在解决劳动争议案件中发挥了极其积极的作用。

三、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选择

由于劳动仲裁前置程序, 我国在处理劳动争议中的确遇上了不少困难。于是在2008年施行的劳动争议仲裁法开始对一小部分案件实行一裁终局, 试图改变现状, 可是由于法条规定含糊, 可操作性不强, 最终未能对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旧有模式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理论界和实务界也一直对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给予高度关注, 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 在借鉴国外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

1.“只审不裁”模式, 即对劳动争议实行单一的两审终审制, 成立专门的劳动法院或者在法院内设劳动法庭, 撤销现有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将其合并至劳动法庭 (法院) 。劳动争议发生时, 当事人直接向法院起诉, 从而简化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减少劳动争议当事人的诉累。但是这种模式彻底否认了劳动仲裁在解决劳动争议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将所有的争端的解决提交到法院, 不仅剥夺了劳动争议双方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权利, 而且可能会造成国家司法权力对公民权利的过分干预。虽说这种模式在国际实践中, 如德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家已取得良好效果, 但就我国目前不成熟状态而言, 这种主张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还不具备实施的条件。

2.“只裁不审”模式, 即劳动争议实行单一的“一裁 (或两裁) ”终局制, 成立实体性的劳动争议委员会, 法院不再承担劳动争议的处理工作。劳动争议发生后, 当事人只能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经过仲裁委员会的一裁或两裁后, 仲裁裁决即发生法律效力, 即使当事人不服也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劳动争议的快速解决, 又解决了目前存在的劳动仲裁委员会与法院之间的衔接问题, 同时也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减轻了法院的审判负担。

3.“两裁一审”模式, 即当事人在发生劳动争议后, 首先向基层劳动争议仲裁委申诉, 若不服仲裁裁决可向上一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上诉, 再不服的可向地区中级法院提起诉讼 (一般案件实行两裁终结制, 但是劳动争议标的数额较大的案件可向法院起诉) , 逐级循序解决。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发挥了仲裁的优势, 授予当事人更多的自主权, 更有利于实现当事人在劳动争议解决过程中的意思自治。同时也充分考虑到法院在涉及重大法益的劳动争议解决过程中发挥的最终救济功能。但这种模式同样忽略了当事人选择法院解决劳动争议权利, 而且显然是与仲裁的法律特点和国际上“一裁终局”的通行做法相背离,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劳动争议案件强制仲裁前置的弊端, 而且违背了诉讼中二审终审的原则, 有“三审终审”之嫌。

4.“或裁或审”或“裁审分离, 各自终局”模式, 即在劳动争议发生后, 当事人可自由选择劳动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仲裁与诉讼程序各自独立, 不相衔接。前者实行两裁终局制, 后者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在选择仲裁后不得再向法院起诉, 在选择法院诉讼后不得再申请仲裁。这种模式似乎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 因为这种“双轨制”劳动争议处理模式, 既充分尊重了当事人在选择劳动争议处理方式上的意思自治, 又减少了由仲裁转向诉讼的环节, 有利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快速解决。但事实上, 我们会发现这种模式只是在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基础上, 对“只裁不审”模式和“只审不裁”模式的进一步运用, 虽然赋予了当事人充分的选择权, 但是上述分析中“只裁不审”或“只审不裁”模式的弊端仍然存在。同时由于我国民众对法院审判的了解和信任多于仲裁机构, 一旦发生劳动争议, 人们往往愿意选择法院, 这就可能导致“或裁或审”模式下, 劳动仲裁虚设和诉讼爆炸。此外还有可能出现发生侵害重大法益的劳动纠纷后, 若当事人没有首先选择诉诸法院, 就会导致国家司法权放任对涉及重大法益的劳动纠纷的管辖权的情况。由此可见, 这种模式也并非处理劳动争议的最佳模式。

四、对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几点建议

通过分析, 不难看出任何模式均有其利弊, 关键在于如何衡量取舍。要构建良好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 首先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自主选择争议解决方式的权利, 同时要考虑到劳动争议处理的快捷性要求, 还要防止诉讼爆炸, 而且应当兼顾国家对重大法益的必要司法保护和司法救济, 再从中找到它们的平衡点。因此, 笔者认为目前更好的劳动争议解决模式应当是, 在强制小额仲裁和规定特别的审判专属管辖制的前提下, 实行“或裁或审、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双轨制”纠纷解决机制。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几点具体建议:

1.对于案情简单, 争议标的数额较小且标准明确的劳动争议案件强制仲裁, 而且应当“一裁终局”, 这样不仅能防止大量劳动争议案件涌向法院, 而且有利于及时解决劳动争议, 减低当事人维权成本。关于具体做法可仿照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小额仲裁。

2.明确国家司法权对涉及重大法益的劳动争议案件的专属管辖权。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明确规定争议标的数额巨大或涉及人数众多、影响极大的集体争议案件必须由法院专属管辖。

3.在“或裁或审”模式下, 劳动仲裁应与诉讼程序各自独立, 但并非绝对独立, 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劳动仲裁存在违背程序或其他违法仲裁情形, 并以此起诉至法院要求撤销仲裁裁决的, 法院享有司法审查权。

4.强化调解在处理劳动争议纠纷中的作用。从上面图表分析可以看出, 调解在仲裁环节中发挥着与仲裁裁决相当的功能, 因此无论是仲裁还是诉讼, 应当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 把调解程序前置并置于整个仲裁或审判的全过程。尽量以温和方式解决双方争议, 切实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尽力避免矛盾激化, 更要防止因劳动纠纷带来“群体性事件”, 从而维护劳动关系稳定与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秦国荣.我国劳动争议解决的法律机制选择---对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法律批判[J].江海学刊, 2010, (3) .

[2]曹晓勇.关于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体制模式的思考[J].中国劳动, 2003, (4) .

[3]任源.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10) .

[4]佟季.劳动争议案件情况分析[M].司法统计分析, 2008, (5) .

[5]蔡玉桂.浅议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现状及改革---从仲裁前置程序之视角分析[J].法治与社会, 2010, (10) .

[6]王瑾洁.浅谈中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完善[J].北京市总工会.

专题四产业和劳动者 篇3

(一)三大产业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的地位作用。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②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

(2)发展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①一靠政策的稳定和完善;②二靠科技;③三靠增加投入;④四靠产业化经营;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具体措施(途径):

①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③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④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⑤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体制,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⑦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⑧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训练题例

“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主要是因为

A.农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

B.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比较薄弱

C.我国的改革率先从农业突破

D.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解析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A、B、C均不能构成材料的原因,故选D。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1)工业的地位和作用(略)

(2)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3)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训练题例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就要求:①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②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③优先发展传统支柱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④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③说法片面,不能优先发展传统产业。④与题目没有关系。故选B。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第三产业的地位作用。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

(2)注意发展第三产业与实施再就业的联系。

训练例题

我们要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因为第三产业:①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②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③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④是第一、二产业发展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②③正确表述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④认为第三产业是第一、二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不正确的。故选A。

4.产业结构

(1)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略)

(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继续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3)产业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区别与联系。(略)

训练题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这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也不例外。”三大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关键是看

A.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稳固

B.工业的主导作用是否充分发挥

C.第三产业是否兴旺发达

D.是否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解析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应该以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标准,故选D。

(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1.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略)

(2)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

②劳动者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③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2.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问题的原因。

①理论依据:劳动权是公民享有各项权利的基础,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②现实依据:第一,就业形势严峻。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多,农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多;第二,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就业分布不合理,农业偏大,第三产业相对较少;第三,劳动者职业技能低,就业观念陈旧,造成就业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就业不仅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而且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解决就业再就业的主要措施

国家:①从根本上来说,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②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实现就业形式的多样化;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型企业;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⑤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⑥国家要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的管理,实行劳动合同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

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个人:①劳动者自身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②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走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之路。

训练题例

当今世界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原因在于

A.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水平甚至是生产力水平

B.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并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

C.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

D.劳动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

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解析这道题的关键是弄清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原因与重要性的区别。A、B、D都是从重要性的角度说的,故选c。

3.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1)平等自愿原则。这是核心原则。

(2)协商一致的原则。这是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

(3)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这是订立劳动合同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训练立体

某企业与职工在订立劳动合同时有以下条款:“职工在本企业劳动,发生工伤事故,一概由职工本人负责,企业不承担责任。”这一条款

A.是有效的,因为它是双方自愿签订的

B.是有效的,因为它维护了企业的利益

C.是无效的,因为它损害了职工的利益

D.是无效的,因为它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解析A、B错误,C说法不妥,判断某一个合同是否成立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应该是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故选D。

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①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

②是政企分开,彻底改变“企业办社会”现象,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

③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二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

训练题例

上海市政府为切实解决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决定扩大“廉租房”试点。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刺激房地产市场

B.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

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D.补偿因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为切实解决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和“主要目的”两处。显然,这一措施是为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而非“刺激房地产市场”和“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更不是“补偿因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故本题选C。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06年5月1日至10月31,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沈阳举行。这是继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在中国举办的又一次国际园艺盛会。本届博览会吸引大量的外国游客,给我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上述材料表明( )

A.旅游业能够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B.第三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C.国际旅游业是利用外资的一种形式

D.国际旅游业是一种“有形”贸易

2.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已将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有利于降低失业率的政策是( )

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②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③实行企业破产制度④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我国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其根本原因是( )

A.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与劳动生产率

水平比较低

B.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人口多、耕地少的具体问题

C.我国居民对农副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要

求越来越高

D.我国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

紧的状态

4.确保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农村的基本政策,关键在于()

A.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B.稳定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

C.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D.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5.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兴起一场空前的新技术浪潮。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出现产业更新、升级换代的浪潮。这告诉我们( )

A.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就会得到调整

B.调整产业结构就要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

C.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依靠科技,适应科技革命的需要

6.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全国有95%左右的下岗职工按时足额领取了救济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是( )

①完善市场体制②缩小城乡差别③减轻企业负担④调节个人收入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

7.有的用人单位在聘用农民工打工期间,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这种行为侵犯了农民工( )

A.休息、休假的权利

B.人身自由权利

C.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D.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8.国家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决定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有利于()

①保障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②保障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③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与消费质量④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④

“绿色GDP"成为当前人们热议的话题。所谓“绿色GDP"是指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据此回答9-10题。

9.GDP是指( )

A.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

B.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C.本国境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D.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10.新的经济发展不单以GDP的增长来考核政绩,更要关注绿色GDP和人文GDP的增

长,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意味着( )

A.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B.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

C.GDP已不再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D.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

1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重点攻克资源勘探开发与高效利用等10项关键技术,以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国家的上述做法有利于( )

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④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三大产业比例关系不协调状况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12.目前,在我国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个体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基本上还处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国家决定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这一做法可以( )

A.扩大劳动者就业渠道

B.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C.直接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D.保证劳动者享有各种权利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12分)材料我国北方某地,虽然林地、农地、水资源丰富,但由于生产方式和农业科技落后,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经过调研,制定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民加大投入,重点抓好优质经济林开发、淡水鱼养殖及深加工、大豆稳产高产这“一树、一鱼、一豆”三大农业科技项目,开发高产、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并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优势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应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14.(20分)2006年3月10日,零点公司发布了一项《2005年度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全国得分为43.89分,不容乐观。城市社会保障相对健全,73%的人拥有至少一项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是最主要的两项,覆盖率分别为30%和40.48%;小城镇地区41%的人没有任何社会福利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仅为17.45%和21.23%;农村的情况更令人担忧,高达61.15%的人没有任何社会福利或保障.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仅为13.06%和1.93%。

(1)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2)你认为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去做?

15.(20分)材料一这几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失业需要就业人员仍然很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需要继续不懈地寻求突破。

材料二中国将通过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06年3月5日,温家宝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2006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为什么我们国家十分重视就业问题。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2)“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需要继续不懈地寻求突破”,你认为,怎样才能取得突破?

[强化训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4.C 5.D 6.C 7.D

8.C 9.C 10.A 11.A 12.B

二、非选择题

13.(1)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3分)(2)要依靠科学技术;(3分)(3)要增加农业投入;(3分)(4)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3分)(若答“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之路”等与设问相关内容。)

14.(1)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6分)

(2)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的制约,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是:保障水平低,保障面窄;广大农民享受不到有效的社会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保障压力大。(7分)

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①发展经济,增加社会保障投入。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面,关注农民,关注弱势群体。③做好现有社保资金的管理及发放,使其增值并发挥最大效用。④大力发展商业保险事业,减轻社会保障压力。(7分)

15.(1)扩大就业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分)扩大就业有利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分)扩大就业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2分)扩大就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2分)

仲裁协议及仲裁程序 篇4

除了和解、调解,仲裁也是解决投资者与期货公司之间纠纷的有效方式。

一、仲裁的含义

仲裁是纠纷双方当事人在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双方的纠纷交由中立的第三方进行审理并作出对争议双方均产生拘束力裁决的活动。仲裁遵循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实行一裁终局,仲裁裁决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

二、仲裁协议及常见问题

(一)仲裁协议的形式和内容

按照《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在内容上应当具有: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选定的仲裁机构(仲裁委员会)。

(二)仲裁协议确定的仲裁机构

选择仲裁机构是仲裁协议的基本内容。我国当前仲裁机构数量众多,为了纠纷能够得到公正、及时和低成本的解决,投资者和期货公司在仲裁协议中应当择优选定仲裁机构。双方在选择仲裁机构时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选择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的仲裁机构;二是优先考虑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仲裁机构,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交通便利,仲裁机构条件优越,经验丰富,仲裁员队伍整体素质较高;三是选择就近的仲裁机构,以便减少奔波,节省精力,降低成本。

(三)仲裁协议中常见问题的说明

实践中,期货公司与投资者约定的仲裁协议有时因为存在瑕疵,导致双方在争议发生后申请仲裁时产生分歧,阻碍了及时有效地解决纠纷。下面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对投资者和期货公司可能遇到的分歧进行解释说明:

1.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名称不准确,但能够确定具体仲裁机构的,应当认定选定了仲裁机构;

2.仲裁协议约定两个以上仲裁机构的,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其中的一个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不能就仲裁机构选择达成一致的,仲裁协议无效;

3.仲裁协议约定由某地的仲裁机构仲裁且该地仅有一个仲裁机构的,该仲裁机构视为约定的仲裁机构,该地有两个以上仲裁机构的,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其中的一个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不能就仲裁机构选择达成一致的,仲裁协议无效;

4.当事人约定争议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向法院起诉的,仲裁协议无效,但一方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另一方未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异议的除外。

三、仲裁程序

(一)申请和受理

争议发生后,投资者或期货公司申请仲裁的,应当向仲裁委员会递交前述仲裁协议、仲裁申请书及副本。在仲裁申请书中应当载明下列事项:1.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书后进行审查,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予以受理,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书面通知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将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名册送达申请人,并将仲裁申请书副本和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在规定的期限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在此期间,申请人可以放弃或者变更仲裁请求。被申请人可以承认或者反驳仲裁请求,有权提出反请求。

投资者、期货公司都可以委托律师或其他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委托律师或其他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的,应当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授权委托书。

(二)仲裁庭的组成

申请受理后,投资者和期货公司应当选定仲裁员组成仲裁庭。仲裁庭可以由3名仲裁员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的,投资者和期货公司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1名仲裁员,第3名仲裁员由投资者和期货公司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3名仲裁员是首席仲裁员。投资者和期货公司约定由1名仲裁员成立仲裁庭的,应当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员。双方没有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约定仲裁庭的组成方式或者选定仲裁员的,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庭组成后,仲裁委员会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投资者、期货公司。

选择仲裁员是仲裁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既是法律赋予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也直接关系着仲裁案件能否公正、及时地予以解决,投资者和期货公司对此不可掉以轻心。双方在选择仲裁员时,应当把握三条原则:一是选择熟悉期货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仲裁员,二是避免选择具有法定回避情形的仲裁员,三是按照仲裁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择仲裁员。

(三)开庭和裁决

1.开庭

仲裁应当开庭进行。投资者和期货公司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不开庭。在进行审理过程中,仲裁不公开进行,双方协议公开的,也可以公开进行。投资者或期货公司有正当理由的,可以请求延期开庭,由仲裁庭决定是否延期。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视为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

在仲裁过程中,投资者或期货公司应当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仲裁中的证据应当在开庭时出示,双方可以质证。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可以申请证据保全。投资者、期货公司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辩论。辩论终结时,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应当征询投资者、期货公司的最后意见。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入笔录。笔录由仲裁员、记录人员、投资者、期货公司和其他仲裁参与人签名或者盖章。

2.裁决

歌唱劳动五一劳动节诗歌专题 篇5

(一)

在与我比邻的一家医院洁白的产房

我歌唱每一声初生婴孩幸福的啼哭

它嘹亮而悠扬,如快乐的音符

在女护士疲惫的汗珠上起舞

真想把最美的诗歌献给她们

可面对她们——这些圣洁的天使

我羸弱的诗句,何其卑微

五一劳动节的诗歌:歌唱劳动

(二)在城市里每一条静谧或喧闹的街衢

我歌唱一把悠然舞动的扫帚

它缄默不语,一任身体与大地亲近

擦出些胭脂,为城市梳妆

关于平凡和伟大

关于卑微与崇高

舞动的扫帚,用绝美的舞姿注释

五一劳动节的诗歌:歌唱劳动

(三)在八百米幽暗板结的地心深处

我歌唱一盏熏黑而明亮的矿灯

它的光焰是喷射着汗水的咸涩

矿难让那些嶙峋的骨骼愈加坚硬

无数炭黑的手捧出又一道晨曦

此刻,初升的暖阳洒在身上

比空气更轻,比磐石更重

五一劳动节的诗歌:歌唱劳动

(四)在千里之外遥远的故乡小村

我歌唱自己年迈的乡下母亲

她不知道五月里的某日是母亲节

只晓得早早升起那缕袅袅的炊烟

然后荷锄,走向田垄

让滴答的汗珠敲打丰收的渴望

看麦苗仿佛自己青葱的女儿一样,嫩绿地长大

五一劳动节的诗歌:歌唱劳动

(五)在这个花草苏醒柳枝跳舞的季节

我歌唱一只在松软泥土下蠕动的蚯蚓

这蠕动是最曼妙的舞蹈

它与农人耕耘与播种的躬身姿势

优美地契合,弥漫一些大豆的金黄

稻谷的芳香,成为墒情充裕的土地上

劳动仲裁程序专题 篇6

关键词:国际商会仲裁院,仲裁程序,仲裁规则

随着民众自身综合修养素质的提高, 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人们对于矛盾纠纷的解决途径正在逐渐的倾向于采取仲裁解决, 而不是费时费力费钱的到法院互相指责, 因此仲裁正日益成为解决民众间民商事争议的重要途径。同时, 仲裁法律制度也是我国民商事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仲裁法律制度及其配套司法解释对于完善我国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1]

我国的仲裁机构刚刚起步, 把国际商会仲裁院的仲裁规则与我国现阶段的具体仲裁规则相比较, 相信可以找出利于我国仲裁机构发展的方面, 下面就分别比较我国和国际商会仲裁院仲裁程序规则的异同:

一、仲裁申请与受理

(一) 按照中国仲裁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以及司法实践, 仲裁程序会在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书, 而仲裁委员会同意受理该仲裁申请并再对当事人发出仲裁通知时仲裁程序才正式开始。而国际商会仲裁院则是规定当事人要采取仲裁方法解决纠纷时要先向其秘书处提交仲裁申请书。秘书处收到申请书的日期在各种意义上均被视为仲裁程序开始的日期。[2]

(二) 我国仲裁法律规定当事人提交的仲裁申请书应该清楚写明下列事项, 一共分为三种, 一是有当事人的身份信息, 二是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 三是证人证据的相关信息。而国际商会仲裁院不但规定了申请书中要包含以上几项, 还要写明寻求救济的具体金额、法律适用的选择、仲裁语文的选择等事项, 十分的具体详细。

(三) 在我国仲裁文书的送达有五种方式, 分别是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和公告送达, 视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国际商会仲裁院因为受理的案件常常是跨国性质的, 所以其选择的方式也必然是符合跨国特点的, 主要是通讯或电信方式。同时为了保证仲裁程序的保密性、快捷性和民间性, 国际商会仲裁院同大部分的国际性仲裁机构一样, 摒弃了通过领事和外交途径送达或是公告送达的方式。

(四) 在保全措施方面, 在国际商会的仲裁中, 临时措施的采取更为灵活。国仲裁庭命令的临时或保全措施原则上没有什么限制, 采取措施的对象也不限于是争议事项的标的, 只要与案件有关即可;无论仲裁庭组成与否, 除非当事人另有协议, 其可向仲裁庭提出保全申请并由仲裁庭命令采取, 也可向管辖法院申请采取此等措施。通过对比二者在申请与受理程序规定方面的异同, 可以看出国际商会仲裁院对于受理案件的标准比较低, 而在具体仲裁事项上要求很高, 这既是为了扩大受理案件的范围, 以较为便捷仲裁方式解决纠纷, 也是严格责任, 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与工作人员的办事能力。

二、仲裁庭的组成

(一) 我国仲裁法律和国际商会仲裁院仲裁规则都规定了仲裁庭有独任制和合议制两种形式, 在实践中也都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不组建三人以上的仲裁庭, 同时也都规定了对于当事人选定的仲裁员要予以确认, 但是国际商会仲裁院的确认制度比较特殊, 只有仲裁员在经过仲裁院的确认后才能具备资格。

(二) 国际商会仲裁院的仲裁规则, 主要作用是要求仲裁庭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公正, 给与双方当事人合理的陈述机会, 除此之外对于仲裁庭几乎没有限制。因此仲裁庭有着可以选取任何方式来确定案件事实的权利。

(三) 在仲裁地点的选择上, 我国仲裁法律制度规定我国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同时还因为在我国国内仲裁居多, 仲裁地点大部分都是国内城市, 而国际商会仲裁院受理的仲裁案件是世界性范围的, 可在全世界各地进行, 也因此在仲裁开始时要首先确定仲裁地点。

(四) 在我国现行的《仲裁法》并没有明文规定排斥友好仲裁, 但在实践中基本不会使用, 也是我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领域。而国际商会仲裁院早在成立之初就在仲裁规则中肯定友好仲裁, 并在实践仲裁案例中广泛使用。通过对比二者在仲裁庭的组成程序规定方面的异同, 可以发现国际商会仲裁院给予了仲裁庭在程序和实体问题上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它的仲裁规则只是一个简单的框架。

三、仲裁审理和判决

(一) 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 一般都是以开庭审理为原则, 这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权益。而国际商会仲裁院规定仲裁庭有权决定采取何种仲裁方式, 一般比较偏向书面审理, 这既可以节省时间金钱, 比较快捷, 又可以为当事人减少来回行程的负担。

(二) 在生活中, 各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作出的时间略有不同, 一般是在四个月以内作出。而国际商会仲裁院则具体规定了要在六个月以内作出仲裁裁决。

通过对比二者在仲裁审理和判决程序规定方面的异同, 可以发现由于国际商会仲裁院受理的是跨国性的案件, 在各项时间上的规定比较长, 但是并没有因为案件范围广而对细节小事有所疏忽, 在各方面都有具体规定。

尽管仲裁法律制度并不是我国自古就有的解决纠纷的途径, 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建立并完善仲裁法律制度的群众需求越来越大。仲裁程序是仲裁法律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只有设定了科学合理有效的仲裁程序, 才能有高水平的仲裁服务, 因此我国要重视仲裁程序的发展完善。在我国现有的仲裁法律制度中, 存在着条文规定繁琐、当事人自治范围过小以及仲裁方式方法过于死板等的不足, 应在一定时期内逐步改正, 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也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涛.论我国仲裁程序之完善[D].黑龙江大学, 2010.

上一篇:祝大家元宵节快乐的句子下一篇:广州考研报名流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