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的教学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课的教学(精选12篇)

音乐课的教学 篇1

——我的教学

里坦二中 李艳霞

在中学音乐课当中,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它却是我们素质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像我们刘校长所说:“我们的学校需要歌声,我们的学生需要歌唱!”

当我每次踏进教室,都能感觉到学生们对音乐的渴望,对音乐老师那种向往的期盼。我也在想:怎么样才能把每一堂音乐课上好,让学生在繁重的文化课之外也能够找到他们精神与心灵的乐园?怎么样才能通过音乐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在这个充满着物欲的时代得到最大程度的升华?所以,这就对我们音乐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去设计一堂音乐课,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的教学目标。

作为音乐教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起始课上,我就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从而更有利于对文化课知识的掌握;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多提问,多给学生课堂上展示表演的机会;同时多欣赏一些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因为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所以针对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4、多组织一些关于音乐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上台表演,既培养了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又让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孩子们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孩子们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他们纯真的心灵。

音乐课的教学 篇2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教学,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知课堂教学教材

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限制,很多地方的中等专业学校在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还是以教材为版本和依据,那么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而易见了。特别是在课改之后,一线的音乐教学对教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这一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和需要,音乐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可以适当的拓展教学内容,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育一线的初中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以中专生为中心,在了解中专生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整合教材,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音乐知识点,真正做到活用教材教知识,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墨守成规地教教材。

二、创新教育教学策略,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无论是赫尔巴特还是杜威都秉承以学生的学为教育的首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围绕“以学促教”来进行,改变“以教促学”的现状。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2011年重庆聚奎初中开始借鉴美国最新的翻转课堂模式,率先在中国大陆的音乐中开展实践研究,很快赢得了广泛关注。互联网视频技术的使用,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在时空、内容、方式等方面的局限,把教师课堂上的讲授录制成视频提到了课前,节约了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 练习反馈更加及时,增加了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课前: 教师集体备课,制作导学案,然后由学科组教师代表录制10 ~ 15分钟的教学精讲视频,上传到“校园云”服务平台。课中: 学生在课堂先独立做作业,对于难题则通过小组、师生之间讨论协作予以解决。教学形式的翻转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都有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翻转课堂适应了不同能力和兴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重复、单一的教学内容难免会让中专生觉得枯燥乏味,时间一长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适当的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就是教师期望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它主要是指如果教师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加关怀与爱护,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尊重与信任,从而激发出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反之,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表现出厌恶或是失望,不重视与学生交流思想,师生之间关系逐渐冷漠、疏远,就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对待学生应该秉承公正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理应对每一个学生都建立积极的期望,不要总是消极地看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特别是对待那些上课爱捣乱、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更应该努力发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关注他们身上某些积极的变化,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初中音乐老师对他们的期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引发学生的共鸣

对于中等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的行为习惯一般不够理想,注意力很难集中,并且集中起来的时间也不长,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精彩的设计课堂的导入,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得他们对课堂拥有浓厚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整合相关的因素,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对于课堂导入在形式上要多种多样,在设计上要丰富多彩,在内容上要紧扣教材,主要是以激趣为主。

五、巧用学生的思考和质疑,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使教师之前有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学程序也是严格按照教学规律一一制定。但是在课堂上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常常会让教师感到出其不意。特别是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由于中等专业音乐生想象力最为丰富,而且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会充满好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部分学生问出,或者是表现出在教学设计之外的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仅不应该压制,相反的还应该对其合理利用。这样做,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保证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 增强课堂民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六、使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音乐课的声乐教学 篇3

二、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二)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蟒河镇台头完小 王小兵

史宁中教授认为:演绎推理的主要功能在于验证结论,而不在于发现结论。我们缺少的是根据情况“预测结果”的能力;根据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而这正是归纳推理的能力。

就方法而言,归纳推理十分庞杂,枚举法、归纳法、类比法、统计推断、因果分析,以及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综合分析等均可被包容。与演绎推理相反,归纳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借助归纳推理可以培养学生“预测结果”和“探究成因”的能力,是演绎推理不可比拟的。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双基教育”缺少归纳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不利,对培养创新性人才不利。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一些观点,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普遍的规律,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数学規律的理性认识。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即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也可以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

1、假设思想方法假设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

2、比较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比较题中已知和未知数量变化前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

3、符号化思想方法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如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量的变化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如定律、公式、等。

4、类比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

初中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篇4

合奏就是一个参与学生广泛,凝聚学生的最好机会,所以,做好每次的合奏教学与开展活动至关重要。

校园毕竟没有专业的训练时间长,所以要求上,乐曲的选择上,也要谨慎为之。乐曲的处理上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做合适的改变,既不能过多改变原创,也不能加花太过繁琐,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其次学生的训练中根据学生演奏的基本情况,决定声部的划分。

在合奏训练中仅有训练的方法还不够,还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若想得到学生的配合,教师的引导与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最为重要。比如在枯燥的练习曲中,就可以加入一些同学的名字,或大家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也可以进行分组的比赛,寓教于乐中,让学生更好的去完成合奏教学。

音乐课《迷人的火塘》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一首侗族歌曲,广西柳州三江就有侗族,所以同学们对侗族有一定的了解,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侗族的生活以及侗族的风土人情,这样就不知不觉的对本课的歌曲旋律有了一次认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如聆听歌曲的范唱、歌曲学习、歌曲处理、歌曲演唱、以及后面的歌曲表演音乐实践活动都时时贯穿着音乐,而且都是为本课服务的音乐。使学生在本节课中始终在音乐的氛围中歌唱、舞蹈、欣赏以及表演,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是脱离了音乐的。

在歌曲处理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和学生一起分析歌曲,让学生自己找出适合本课歌曲的演唱方法及演唱情绪。这样学生在进行演唱时就会增强演唱的兴趣。也可以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使学生印象深刻,便于加强学生的音乐感。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是让学生更好的走进音乐课、走进音乐的一个有效手段。

《多彩的美洲》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6

这是一节综合课,以多彩的美洲为主题,将歌唱、欣赏、表演、认知综合为一体。

备课时,我在内容的时间分配上是这样的:歌唱15分钟,欣赏8分钟,认知5分钟,表演10分钟,其他2分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歌唱部分耽误了一些时间,在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反应不够积极,还有在解决难点的时间花费时间太多。其实这节课是综合课,学习歌曲可以预先就初学一点,让学生有个印象,这样在这节课上就不会占用过多的时间,到后来欣赏就显得比较仓促,因为欣赏和认知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还是比较多的。最后的表演就没有时间深入了。本来我是安排了让学生学一点拉丁舞的.动作,我和学生一起表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加深学生对拉丁音乐风格的体会。但是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上课前,我让学生提前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但是结果只有一个学生做了,这点上对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平时还要培养学生多借助其它手段获取知识,主要是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六年级的孩子课业比较重是一方面,但是不能读成了书呆子,还是需要多方面知识营养的。

音乐课教学模式的思考 篇7

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 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 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 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 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对作品 (绝大部分是歌曲) 的理解, 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几乎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高段不如中段”, “中段不如低段”的不正常现象。因此,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必须创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 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非专业音乐教育, 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而非音乐专业人才, 这一性质决定了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 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 以教师为中心, 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

在国外也曾有过许多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值得借鉴, 如:

奥尔夫教学模式为:探索———模仿———即兴———创造

曼哈顿维尔课程的五个教学环节: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的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强化

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 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

结合以上的理论,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也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合理的教学模式:导入→活动 (游戏) →创作→表演、评议。“导入”包含复习及基本训练, 如节奏游戏、听觉训练、识谱练习等;“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 包括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应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尤其是通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活动, 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自学、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创作”是指在新授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要求去进行创作, 包含二度创作及一度创作活动,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还应在“导入”及“活动”中得到体现;“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 并进行评议、评价。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 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 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 在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 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 及时加以鼓励, 发展他们的智慧, 启发他们的想象力,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小学的中、高年级, 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 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 最后过渡为活动模式。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这种课堂教学如果围绕“实“、“情”、“活”、“竞”来展开会有更好的效果。

一.实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仅凭老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图片是绝对没有办法使学生认识到那些打击乐器、吹管乐器的。因此, 教师在上有关这些乐器知识的课程时, 必须提前准备好乐器实物, 供学生观察, 以便有个直观的印象。而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 如碰铃、木鱼、舞板等, 教师最好准备得充分一点, 条件允许的话,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实践一下, 亲身体会一下。

2、建立必要的规定。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 校有校纪, 那音乐课也必须有自己的一些规定, 征求学生的意见后, 订下以下几条“课规”:

(1) 不无故不参加音乐课, 有事及时请假;

(2) 排队带书整齐地走进音乐教室;

(3) 唱歌时不喊唱, 游戏律动时不起哄, 练习打击乐器时不争夺;

(4) 下课排队走出教室。

“实”这一块的内容虽然是最老套的, 但也是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情

音乐是要以情带声, 以声感人。因此, 在上课前, 教师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情。记得一位名师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教师进教室, 就如同上别人家做客进屋先脱鞋一样, 不管教师进教室前是什么心情, 进教室后必须把对课堂教学不利的情感因素留在教室的外面。其次, 仅教师一人的情绪到位了还没用, 教师还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情绪。例如, 这节课要学习一首较活泼的歌曲, 那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段轻快的音乐或做一个小游戏等;学习《国歌》、《星星火炬进行曲》等较严肃的歌曲时, 一般是通过让学生静坐一分钟想一些革命英雄来营造一种较严肃的氛围,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涵, 对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活

“活”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 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1) 位置活

在大多数的音乐课上, 要求学生按教室里的位置成纵队坐, 这样不仅看起来有秩序, 而且学生们还可以相互监督,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在某些音乐课上, 要根据那节课的具体要求来排位置, 假如说是一节以律动为主的课, 就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组成一组, 每个小组的组员坐在一起, 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 教师对其中的一些小组适当调整, 如给调皮的学生较多的那组派一个有威信一点的组长, 给表现欲较强的那组派个组织协调能力好一点的组长。在律动课上, 座位多以马蹄形和圆型为主, 这样学生们的活动空间就更大了, 而自己选择的合作伙伴坐在一起, 也更容易激发出学生们的参与性。

(2) 教学内容活

A、创造性的教学

在学《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时, 由于这首歌在之前已经被当作欣赏去欣赏过了, 学生们对这首歌的旋律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教师只要在几个比较难唱的地方适当地指导一下就行了。所花时间不多, 学生们已经能较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了, 因此就有了空余的时间。在这些空余的时间里, 我就让学生在歌曲上进行改编, 把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的姓氏融入到歌曲中去, 把原有的“老师的窗前”改为“X老师的窗前”;把“敬爱的好老师”改为“敬爱的X老师”。这样, 把歌曲中的人物具体化, 学生唱起来就更有感觉了, 不仅如此, 还巩固复习了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知识。

B、组合性的教学

为了使学生对一首歌曲有个系统的理解, 我有时就把相关的内容挪到同一节课, 供学生欣赏, 以便有个完整的印象, 并比较感受同一类歌曲的不同特点.例如:上第六册的第三课《我们美丽的祖国》, 因为这首歌蕴涵了“爱国”的主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在学生学会这首歌后, 请学生说说还会唱或还知道哪些体现爱国主题的歌曲。学生回答后, 我们可以请学生来唱唱或听听这几首歌。

(3) 评价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外, 每学期一次的期末测评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小学音乐成绩考核, 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 考核内容形式单一, 而且评分的工作由老师一人承包。因此在期末测评时, 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无事可做, 几个自制力差一点的学生就会坐不住, 影响了课堂秩序。那么就需要改变评分方式:每位学生都是评委, 都有打分的权利, 学生分成五组, 取五组的平均分作为总考核分的50%, 教师的分数也占50%。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就全表现出来了, 发挥每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 让学生成为评分的主人, 体现评价的自主化。这种考试方式,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们经常会为了一个同学的正确评分, 进行激烈的争辩。争辩产生不同, 不同才能创新。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让学生知道自己优缺点, 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竞

以前, 大家一直错误地认为只有低年段的学生才会对“争红星”、“攀高峰”等有兴趣。但进行尝试后我们会发现:其实, 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这可能与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只不过,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喜欢不同的竞争形式, 如低段的学生, 像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就喜欢“争红星”这种比较直观的竞争方式, 他们的竞争品红星是具体的, 而且教师要及时地把竞争品发给他们, 一般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进行简单的评价, 并发红星效果较好。而高段的学生随着思维的发展, 接触面的拓宽对这种“争红星”的竞争方式就有些厌烦了, 可以采取加分的竞争形式, 但相同的是教师的评价必须是及时的。良好的竞争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 有竞争才会有进步。

浅谈音乐课的审美教学 篇8

关键词:音乐审美 生理基础 听觉 感情 实践 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在学校中,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人类自我教育的方式,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音乐审美的生理基础

音乐欣赏过程中,音乐艺术的具体音响作为一种适宜刺激,作用于人的听分析器,引起听觉,进而作用于人的身心,产生审美快感。这是一个刺激—

—反应模式,是审美生理机制的简单说明。人类的听觉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無条件反射的,也是有限的。但人类的听觉——包括语言听觉、噪音听觉和音乐的听觉——的全部丰富性,则是历史性的发展和教育的结果①。除了先天的遗传作用,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是经过后天的音乐教育、培养、环境的熏陶发展起来的②。因此,音乐的审美的生理机制又可以描述为:在听觉的有限的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听分析器条件反射活动,进而发展为听分析器超条件反射的自由能动的机制③。

2 从“听”去初步感受音乐的美

音乐是听觉艺术,一切的音乐教学都要围绕着听。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此,音乐教学中必须将听放在首位,在听中去感知体验、去分析与理解。例如:在学习中,基本的音的高低,节奏的不同,时值的长短,都先让学生用听觉去感觉,然后辨别出这些不同;在感知调式时,通过听辨,感受出某一调式的特点,感受这种调式下的音乐作品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作品中的各种记号,如一些民歌中的滑音,颤音等,都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去感受。通过听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了解最初步,最直观的音乐的美。

3 用“心”去感受音乐的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记》)。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充分发掘音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音响本身的音乐震撼力,辅以教师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手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必由途径。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用心感知作品最富于表现力的地方,如:不同的节奏、调性的色彩感、旋律的起伏……,让学生从内心去感受音乐中的艺术形象。例如:在学唱《七子之歌——澳门》时,首先要让学生认真听范唱或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与情绪?音乐通过那些方法来表现意境和情绪的?教师引导学生在听歌曲时,仔细感受,将两个乐段的力度对比,注意歌词中的逻辑重音。歌中曾多次呼唤母亲,表达了人们企盼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愿望,这些句子的旋大多都是上行的,如:

︵ ︵

“23 5 — ︱5 — 0 56 ︱1——”

母 亲! 母 亲!

其中,有的表现为急切,有的表现为深情,有的则表现为激动。因此在力度次上有所区别。学生通过感知了解,可以更好的将情感运用在演唱中。这样的演唱则不是所谓无滋味的机械性演唱,学生通过感受,更好的了解作品,在演唱中也能更好的表达这种情感,从而体验作品的美。在欣赏作品时,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作品所采用的音乐手法都会相应的不同,让学生感受作品如何形成这些不同的意境,如: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和电子合成器曲《渔舟唱晚》,感受不同的乐器演奏风格,古筝曲古典、悠远,电子合成器曲音色效果丰富、流畅,各有所不同。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去用心感受感知不同的意境,从而更加充分的感知音乐美。

4 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美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无论是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我国古代《乐记》中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音乐课中,歌唱是重要的一面。歌声是表达情感、美感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演唱中要注重体验作品的情感,让学生以美的感觉、美的情绪体验不同作品,并且用这种情感将之演唱表达出来。创作、表演也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在理解、感知的同时自我创造音乐美,并在表演过程中将美感、情感体现出来。

例如:在根据图画,找相应的音乐来表现画的意境内容时,先引导学生感受图画中的意境美,如:一副图是春暖花开,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学生在感受时,先体会画中春意盎然的情绪,紧接着感受到一种舒心放松的心情,引导学生,创作哪一种风格的作品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学生回答是比较平缓、优美的音乐。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选择了民乐舒缓作品做主旋律,并用几个杯子倒动水,做流水声音,一部分同学模拟不同的鸟叫声,很好的将这一作品意境表现了出来。在这一创作、表演过程中,学生感受了图画的美、音乐作品的美、并自己创造了美。

5 营造美的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每节课进行才艺表演,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节目,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6 结语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优美的音乐,悦耳的音调,能鼓舞人们随着美好的想象去生活。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培养他们最终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

注释

① ②③罗小平,黄虹著.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3

月:146,150.

参考文献

[1] 罗小平,黄虹著.音乐心理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3月.

[2] 张雅婷.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01.

让学生爱上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篇9

让学生爱上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作为农村中学的音乐老师,从事音乐教育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自身的音乐水平都是原因,有时真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日常的学习中,音乐课很是尴尬,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也是上起来学生最不重视,最散漫的课。针对这种情况我对自己的音乐教学也做了小小的调整。对音乐的教学方法做了改革和创新。

学期开学我便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调查:每个学生写下自己心目中音乐课,什么样的`课才是自己最喜欢的课。看过学生的回答有了了解:大多数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本的内容,他们喜欢流行音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找到问题的所在了,问题解决起来就轻松多了。课本内容要学,流行音乐也要了解!!和学生达成协议:努力上好每节课,学好课本内容完成课堂目标后,剩余的时间都是自主时间!剩余时间里可以听流行音乐,可以开个小小演唱会!学生们听到后欢呼雀跃,很是欢迎!在如今的音乐课中,学生们很是投入。学习态度摆正了,在上课的时候也不觉得课本内容枯燥无味了,学习起来也有兴趣了。

小学音乐课情境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10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可以很好的陶冶人的情操,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但是要使学生在音乐课上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只教唱几首歌曲和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教学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可表现因素,精心设计,营造出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获得美的体验。在教唱歌曲时结合歌曲意境、歌曲形象创造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研究对象: 小学二、四、六年级 2.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在研究中所选择的科研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科研方法的综合运用。

①运用个案分析法,通过对课题研究对象的现状分析,正确认识研究对象发展的特点及其所处的水平。②运用经验总结法,分析研究过程,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与研究报告等。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

“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引起的,是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交织的产物。这里的“情”则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是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和学习作品的关键所在。为此,音乐课上应根据音乐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达到一定的认识,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感、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因此,首先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真切地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课题研究结果如下:

1.音乐情境教学使学生从对音乐的冷漠变得热情

通过录音机、幻灯机、录像机、VCD机等电教手段创设音乐情境,将音乐中的图像、内容、节奏等展示在学生面前,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2.音乐情境教学使学生从对音乐内容的陌生变得了解

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并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图画,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促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意境,达到理想的教学功效。3.音乐情境教学使学生从音乐之外逐步走进音乐

清晰明快的语言,让学生从中得到温馨,留下回味,获得快乐;有动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充满激情。4.音乐情境教学使学生的表演从机械逐步变得生动

学生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通过动作和表情表达出歌曲的内容和感情,容易使学生体会歌曲的情境。5.巧妙提问挖掘情境

通过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在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在近一年的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中,我逐步体会到在音乐教学中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学唱歌曲和欣赏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非常需要教师精心创造各种有效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同时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音乐教育旨在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从音乐的学习中得到真正的乐趣,接受并创造音乐的文明。能从音乐乐趣的体验中,音乐文明的享受中,得到性情的陶冶、精神的冶炼、培养自己温和的性格与坚毅的品格,以及与他人相处的和谐与融洽。而音乐教师应当成为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的桥梁,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呢?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认为在音乐课教学中情境创设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创设出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音乐。而且我们知道因为年龄的缘故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非常需要教师精心地创造各种有效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如果很好地运用了声、光、电、图等种种教学手段,学生就能进入行定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的情境教学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情境是一种情感培养,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产生良好审美心境。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安排要连贯、科学、合理,并有思想的参与,并不是为情境而创设情境,应该有其实在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反思如下:

1.情境创设应加强连贯性

一是音乐教材衔接方面情境创设的连贯性;二是音乐教学各环节之间情境创设的连贯性,即“前奏”情境创设要“独特”,“间奏”情境创设要“巧妙”,“高潮”情境创设要“出彩”,“尾声”情境创设要“实在”。2.情境创设缺少典型性

情境创设应强调“画龙点睛”与“主次分明”,还应提倡“与时俱进”“自主探究”与“民主合作”。

如何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篇11

【关键词】提高 音乐课 教学质量 结构关系

课堂教学是艺术,可以精雕细琢;课堂教学是科学,应该有严谨的结构、可循的规律。如何雕琢、如何认识其内部规律,使之理性化和具有概括性,从而更具普遍指导意义呢?

提高课堂效益是每位老师的希望。如果在上课前认真思考这节课哪些结构是贯穿性的、哪些结构是从属的、各结构需要多长时间为宜,周密地、全方位地思考之后,才有可能使一节课重点突出,既有科学性、系统性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使学生从不会到会、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 音乐课上有五种结构需要研究,现分述于后:

一、审美结构

音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结构也就成为了贯穿性的重要结构。 音乐课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过程要贯彻音乐课的始终,情感因素是审美过程的突出特点。音乐课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应运用各种载体介绍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音乐美,再通过音乐、文学诸方面的分析使学生理解美,用变化力度和变化速度等手段去表现美,构成重要的审美结构。不具备审美结构的音乐课只是知识课而不是艺术课。

二、知识结构

知识、认识结构是以“知识结构和学生认识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知识的讲授过程符合认识规律,学生掌握起来就顺利,否则就会形成新的难点。科学知识有自身的系统,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也有自身的轨迹,二者有时是重合的,有时并不重合。

三、教法结构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法、练习结构就成了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教法结构直接影响着练习结构,而练习结构直接影响着掌握知识的牢度。教法有两类: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各类教法在课堂中所占的比例、所需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作精心设计。为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手段上要想好多办法创设意境,交替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提高学习效率。要精心选择传递信息的媒体,精心安排载体结构,适时运用艺术语言、教具、学具、录音、录像、板书、挂图等,以通过形象教学的手段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练习是知识与技能的中介,只有通过练习知识才能巩固,只有通过练习知识才能形成技能。音乐课上,学 生要有大量的参与活动,如节奏的击打、音高的感受、配合歌曲的律动和表演、欣赏活动中的讨论和器乐的演奏等。通过这些艺术实践,学生会将知识变成能力。

四、能力结构

音乐课上的能力结构大致分三个层次:

1.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音乐课最基础的能力是听的能力,包括对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的听辨能力。

2.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含音乐知觉能力)。如对调式、调性、节拍、节奏、力度、速度等的感知能力,还有音乐注意力、音乐记忆力、音乐联想能力和音乐想象能力。

3.渴望形成的音乐能力,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培养目标。这就是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学生运用熟练掌握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表现某种情绪的创作能力。

五、时间结构

以上几种结构的运用,都是在流动的时间里进行的,因此,时间是所有结构里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利用时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最佳时间不过十几分钟,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精心安排,最好在学生兴奋中心形成的时候突破难点。授新课时间应不少于一节课的50%。为防止疲劳,可利用无意注意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课上练习,最好是综合利用时间,一个学生板书答问,全班可同时进行拼谱、声势、音程等练习,以提高时间利用率。

六、音乐课上几个结构的关系

音乐学科是进行美学教育不可替代的学科。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是我们的目标,审美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审美结构是我们研究的重要结构。不同的审美观可以决定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组成不同的练习结构,不同的审美观可以为学生组成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不同的能力结构。

课堂授课,从感受美开始。我们在启发学生感受作品美的同时,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美的同时,可培养学生理解美的能力。同样,在要求学生以某种情绪,运用技巧去表现作品美的同时,可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总之,随着大家对素质教育认识的提高,教学结构的内涵也会不断丰富。要主动地运用和控制教学结构并非易事,因此,音乐教师要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掌握教改信息、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浅谈音乐课的双语教学 篇12

一、音乐课双语教学的意义

音乐课进行双语教学不但能提供英语交流习得的环境, 而且双语教育将为学生开启认识世界的又一扇大门, 增进他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提高他们对异国音乐文化的鉴赏力。音乐课上两种语言的出现和交替使用, 可以刺激学生的神经,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对语言和音乐的学习兴趣。音乐课中的演唱、表演、律动等形式, 加上双语教学的交际性和实用性, 可成为学生审美活动的最生动方式, 而且音乐课上将母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同步进行, 学生能多层次、多侧面地接触风格迥异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长此以往,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拓宽学生的思路,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音乐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音乐课双语教学的注意要点

(一) 努力提高音乐教师的英语水平

音乐教师担任双语教学, 除了全面掌握教材以外, 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我自己在实践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较为顺利, 因为在实践之前已经有了两年英语教学的经验, 所以在课堂交流、教唱等方面都与学生很快进入状态, 配合默契。建议初探双语教学的音乐教师首先要突破口语关, 着重进行听和说的练习。因为能流利说出简单的课堂用语, 唱出较标准的英文歌曲是进行双语教学最重要的两项能力。因此, 教师充电学习的形式要多样且有利, 如多听英文歌曲、观摩英语原版电影、收看或收听英文新闻、讲座、进行英语培训等, 还有走进本年级甚至本班的英语课堂也是极好的学习方式。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并结合实践, 音乐教师定能用双语自由驾驭音乐课堂。

(二) 实施过程中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

双语教学的运用能使音乐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使学生更加感兴趣。但如果讲了过多学生理解不了的英语, 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因此, 教师既要注意双语教学, 又要考虑到学科特点, 要以音乐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在每节课的安排上要注意:1.课堂用语选择是否为学生能力所接受;2.英文歌曲选择是否与学生能力相适应, 歌词学习需要多长时间;3.音乐活动是否能与英语相结合的手段来表现。

如果都考虑清楚了, 再来思考最后一个问题:安排了双语教学后学生唱歌的时间有多少?欣赏音乐作品的时间有多少?能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学会这首歌?能欣赏这个音乐作品呢?如果回答是肯定的, 那就大胆尝试, 如果是否定的, 那就必须忍痛割爱去掉一些双语教学形式, 还音乐本位。

三、音乐课双语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 学唱、欣赏英文歌曲

在我校现在所使用的河北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音乐课本上出现的原版英文歌较少, 只有《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出现一首英文歌曲《H and In H and》, 另外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出现一首欣赏《The Cup O fLife》。因此, 教师应因时因地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来学唱、欣赏。例如, 圣诞时的《平安夜》《SilentN ight》, 学生们从小就喜欢的《雪绒花》《Edelweiss》, 《Yesterday Once M ore》这种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 既可作为学唱曲目又可作为欣赏曲目。我在县内组织的“学科教坛之星”评选活动中, 最终以教唱《G reatSea, M y H om e》这节课, 获得了活动的一等奖, 并被授予“音乐教坛之星”的荣誉称号。

(二) 学习专业的音乐词汇

积累专业词汇, 能为今后从事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演绎国外经典歌曲、阅读国外专业文献打下坚实基础。所以, 教师应直接联系课本, 教给学生专业词汇。例如, 《七年级·上册》主要介绍民族管弦乐队的乐器和电声乐器, 如电声乐器组爵士鼓 (jazz tom tom) 、电吉他 (electric guitar) 、电贝司 (electric bass) 、电子琴 (electric piano) 。教师可以边说出乐器的英文名称边介绍这些乐器, 这些乐器的英语开始可不用强调它们的拼写, 由于这些乐器使用的频率很高, 多次接触后学生基本上就能脱口而出。

(三) 课堂交流用简单英语

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使用恰当的英语表达, 给学生提供模仿的空间。教师要给予直观、形象的提示, 帮助学生理解所交流的内容, 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并促进学生用英语思维。例如, 我在说“Let'ssing.”时, 是将英语的发音与音乐发声时脸部的积极状态联系起来, 配上表示眉毛上扬、眼睛睁大、嘴角上翘的动作。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大量运用手势和身体语言, 如我说“W ho can?H ands up.”时, 会显得极其兴奋, 同时点头, 而且高举右手。这样学生的状态也更积极、更兴奋, 他们在回答问题时会伸手并高喊:“M e, m e!”这样才能够逐渐达到教师和学生用浅显的英语进行自如沟通的理想课堂状态。

(四) 将英语融入音乐教学活动

改版后的音乐课本和老版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每个单元都安排了活动课。如在戏曲大观园这个单元, 教师可重点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京剧片断让学生观看, 并用双语介绍戏曲的行当:生m ale、旦fem ale、净 (花脸) painted face、丑clown, 然后与学生一起进行创作与活动。为了通过反复重复, 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 我将《戏曲小舞台》这节活动课中的第四题, 由填空题改为了连线题, 如下:

学生对此类活动十分感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融入英语的活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参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勇于自我表现, 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音乐的积极性。

以上是我对初中音乐双语教学的初步探索。总而言之, 音乐课进行双语教学必须在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前提下, 为学生创设与英语亲密接触的音乐环境, 寓英语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摘要:使用双语进行学科教学, 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音乐课进行双语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积累不少音乐艺术方面的英语词汇, 而且能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加深对中西文化的认识。笔者从双语教学的意义、双语教学时的注意要点及实施途径三方面浅议了自己的初探经验。

关键词:音乐课,双语教学,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朱浦, 《双语教学:现象与思考》, 《教育参考》, 2002年第9期

上一篇:作风建设存在问题下一篇:信息工程系文艺部十月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