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通用11篇)

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1

面向21世纪,世界教育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中国将面对不可阻挡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挑战,必须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语文教育更是责无旁贷的担当起这一重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是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作文教学与想象力的关系

什么是想象?想象是通过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这种把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所以说,创造性是想象的突出特点。

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活动。作文是思想内容和书面表达形式的统一体,是道德、智力、技能诸方面的综合锻炼和综合反映,是富于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见,想象力在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中起决定性作用。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用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想象逐步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想象的兴趣浓厚。如用“二十年后的我”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有的同学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天文学家,乘做宇宙飞船,解开宇宙之迷;有的同学想象自己成为著名的医生,攻克癌症等其它疑难病症,为人类作贡献等等。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去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如见到了“水”你会联想到什么?有的同学说:“水,汹涌奔泻,如箭(飞驰),如马(奔腾),如虎(下山),威力无比,势不可挡。”有的同学说:“水如一面明镜,清澈见底,如我们的心灵,洁净无瑕。”运用再造想象去阅读古今中外的名作,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作文的立意新颖靠想象力去创造。例如给一个“×××”命题材料,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力进行立意。经过讨论思考,出现了以下命题:“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我们需要经受磨炼”、“乘风破浪去远航”、“坎坷又何妨”、“坎坷也美丽”。总之,想象力贯穿了整个作文教学之中,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空洞,立意不新。所以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

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然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呢?

二、作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写作能力涉及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在语言学习方面,最基本的是语言的积累;在思维方面,最基本的是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密不可分。教学大纲把语言材料的收集和积累,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作为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作文教学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直至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取材、构思,都要突出一个“新”字。而想象力正是这个“新”字的具体体现。没有想象力,学生的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

1、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所谓“感”就是观察、感受;所谓“悟”就是体悟、思考。观察感受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感悟”包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对文学、艺术的感悟,也包括对现代科学思想的感悟。感悟既是情感的体验,也是理性的思考。没有情感的文章是苍白的,没有理性的文章是肤浅的。因此,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感悟自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灵性。小至花鸟虫鱼,大至山川河流,非大自然不能陶其情,非大自然不能冶其性。回归自然,感受自然,就是回归人的天性。古人周敦颐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种形象中,悟出人之“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伟人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通过对鸡鸣的感悟,说明了黑暗必将过去,黎明一定到来的社会发展规律。朱自清的《春》确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他通过对春天花、草、风、雨的观察描写,提炼出对人青春的“新”、“美”、“力”的高度赞美的新的主题。教师的激发引导,可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有一位同学在家偶然发现了“蚂蚁搬蜻蜓”这一现象,他感到十分奇怪,一只蜻蜓的体积比一只蚂蚁的体积何止大上千倍,但极少数的蚂蚁就可以抬走一只死蜻蜓。通过观察、思考,他悟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人生的哲理。有一次,我出了一道“由菟丝子所想到的”作文思考题,让同学们到种豆的田地里细致地观察并向老农们请教,了解菟丝子的性能。后来我们仅用一堂课的时间,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菟丝子本身不含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它把根扎在豆子身上,靠吸取豆子的营养来养活自己而导致豆子的死亡。大部分同学最恨它,说它是寄生虫,剥削者,务必要斩尽杀绝。有一位同学却不以为然,认为可留不可杀,理由是:菟丝子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可以明目,滋肝,补肾,止泻。通过观察、思考这些感性材料,通过联想想象,一篇篇立意较新的文章脱颖而出。从这个教学实践来看,我们领悟到,感悟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创造力。

感悟的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感悟自然,并且要培养学生去感悟社会,这是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的重要途径。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要培养学生去感悟人生,让他们去认识别人,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获得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也可以获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

创造性读写结合由阅读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激发创造思维,主要的形式有续写、扩写、改写、读后感、文章评论等。如授完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后,布臵以《孔乙己之死》的续写训练。有的同学以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到笑声中死亡这样的结局,揭示了人们愚昧麻木的病态社会;有的同学写孔乙己在冰天雪地的除夕之夜死在丁举人家的大门口,用对比的方式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再如把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改写成一篇故事,要求通过合理的想象,把卖炭翁伐木烧炭的自然环境和其“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以及“黄衣使者白衫儿”的那种仗势欺人的狂傲神态写出来,这些做法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并非遇文便读,要将作文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把阅读材料作为写作的对象,如涉及日常生活方面的、涉及文化生活方面的、涉及国内外中重大新闻方面的报刊时文。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科学著作等。这对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修养是大有益处的。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提高了,就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象力也会随之提高。

3、利用原形启发,培养想象力

所谓“原形”就是起启发作用的事物。人的创造发明,创立新事物的形象,常常受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鲁班从茅草割手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如何提供“拟想”的原形是想象力训练的关键。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或学习中熟知的事物中选择具有启发价值的原形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4、创设情景,引发想象力

创设情景是引发联想和想象的重要手段。情景的创设对表象的浮现起着重要作用。情景的创设要注意暗示表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由此及彼地建立起表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树上有十只鸟,打死了一只,还有几只?根据这一情景,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立意新颖即可得满分。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智力题,我要求同学们除掉枪响打死一只,其他的鸟全惊飞了这一答案进行想象。同学们兴趣盎然,各自打开想象的闸门,通过几分钟的思考,便展开讨论,其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收获匪浅,总结如下:A、树上还有九只鸟。理由是:树上十只鸟中有两只老鸟(一公一母),八只小鸟。公鸟被打死,母鸟用翅膀在窝里保护着八只小鸟。立意:体现出伟大的母爱。B、树上还有八只鸟。理由:树上十只鸟中母鸟被打死,公鸟逃之夭夭,只剩下八只小鸟。立意:批判贪生怕死之徒。C、树上还有七只鸟。理由:树上十只鸟中一只小鸟被打死,两只老鸟惊飞,还剩下七只鸟抬头怒视。立意:团结一致,奋力抗争。另外,我利用图片创设情景,展开学生的想象。在一个医院的产房里,一个产妇刚生下孩子,躺在床上,旁边一个军人手提行李包,站在床前。这张图片是在中越反击战期间拍照的。请同学们根据图片的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立意,较好的有以下两类:题目为《迟到的父亲》。根据是:这个军人参加了中越反击战,等到凯旋归来时才回家探亲,体现出当代军人“为国为民”的崇高品质。总之,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首推联想和想象。所以,作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想象力培养的这根主线,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打开思维的闸门,迸出思想的火花,创作高质量的作品。

【教研论文】

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单位:观音寺镇第二中学

作者:张志昂

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2

《小池》整首诗语言清新、活泼, 描写了小荷花池美丽的景色。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 意味绵长……可是在古诗的教学中, 我们却常常忽视启发学生想象, 而把教学精力过多地投入到了解词析句和诗句背诵中, 致使古诗教学没有情境, 没有创意, 失色许多。那么, 如何让我们古诗教学和我们古诗词一样的意味绵长呢?我认为在古诗中启发学生想象是一把很好的钥匙。

一、创设情境, 唤起想象

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形象的画面, 美妙的意境, 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小池》时,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美丽的荷花池的画面, 然后启发学生:“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用几句话来表达一下吗?”学生纷纷举手, 说道:“我看到了美丽的蜻蜓。”“我看到了绿绿的树荫。”“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这时, 教师可再次启发:“这么美丽的画面, 诗人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想!”教师又说:“那就让我们一起把这首古诗朗读几遍吧!”这样,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当读完古诗后, 教师可以伴随着轻松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 帮助学生更好展开想象, 领会意境。教师可说:“细细的泉水缓缓地涌出, 绿树茂密的枝叶遮住阳光形成的树荫映照在清澈的水面上。这时, 一只蜻蜓落在初露尖角的小荷上。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呀!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啊!领略这如诗似画的美景, 你们有什么感觉吗?”诗配以画, 诗配以乐, 加之教师激情的吟诵和轻悠的乐声, 燃起了学生想象的火花, 并创设出了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 从而可使学生进入诗歌中美好的境界。

二、品味诗句, 激发想象

每一首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加工成的精品, 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通过各种手段, 让学生品味诗句, 在精要处精心点拨, 促进理解。如教学《小池》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惜、爱、露、立”进行理解, 体会在优美、宁静的画面中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从而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那细细的泉眼, 那浓浓的树荫, 我们的“细流、晴柔”充满无限的爱意, 我们对大自然充满无限的憧憬, 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对地球家园的热爱。我们再以“露、立”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蓬勃怏然的生机:想象那清澈的水面上有几叶鲜绿高低偎依;想象那红红的蜻蜓飞着、舞着, 静静地触着荷叶的叶边;想象未来那一池的雪白点缀, 将淡淡的芳香传递, 蜻蜓飞舞, 芳香弥漫……几种景物和谐地融于一处, 将学生带入了千百年前的那个夏天, 见到了诗人曾见到的那幅美景。这样, 学生真正被古诗的意境所陶醉, 领悟出古诗赏心悦目的美, 同时增强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概念。

三、吟诵古诗, 发展想象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说的就是读与想象的结合。如果没有想象, “其义”会“自见”吗?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朗读, 才能让学生与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悲同喜, 才能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吟诵诗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比如全班齐读、小组练读、师生共同练读、配乐朗诵读等。读的时候要读出韵味, 读出情味, 读出意味, 读出品位, 读出诗中蕴藏的无限生机。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 还能在无形中加强学生对诗句语言使用准确、鲜明、生动的理解。教师要在朗读中让学生说说在面前呈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 学生就把自己想象到的泉水、荷花、蜻蜓等等景物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夏日图。我欣喜地感到在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学生把诗句字里行间闪烁着的热爱小荷花池、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与一幅美丽的夏日图相结合, 打开了想象的闸门, 感受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

四、画出意境, 延伸想象

古诗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 一首诗歌就是一幅恬淡的山水风光图。诗中的泉眼、树荫、小荷、蜻蜓等等都是学生幼稚画笔涂抹的对象。所以, 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意境的同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给它们涂上想象的缤纷色彩, 让神奇、美丽的初夏荷塘美景跃然纸上。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同时也在画画的过程中开发了学生的想象。最后,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创作的图画,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这样就真正地把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训练结合起来。此外, 教师也可以抓住学生激情画、写的有利时机, 让学生想象着画出自己心中最美的景色。在学生画完后, 教师可让学生先在小组交流, 再在课堂上大胆向同学展示, 这样就把课内和课外内容的延伸结合起来, 从而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五、练笔体验, 拓展想象

当学生深深地沉浸在诗和画的意境中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把激情留在学生的纸上, 把红蜻蜓留在学生的笔端, 用优美的语句为初夏荷花池的美丽留下款款的倩影, 为浓浓的树荫著一则后传, 让无声的细流永不干涸, 也为美丽的大自然留下美好的一页、欣慰的一页, 真正地让学生的想象贯穿于想、说、写之中。我们不应要求学生的习作一定要工整, 辞藻一定要优美。但是, 任何一篇习作都应是学生想象思维的火花, 都是他们成功的杰作。这样, 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会进一步的激发, 使得古诗成为学生想象力驰骋的草原。教师还可以据此为开端, 引导学生的写作向课外拓展, 让学生的想象有更广阔的天空, 从而写出更多、更好的情景作文来。

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3

既然想象这种思维如此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在文学领域,形象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结合,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同样一个对象,一个景观,如果是纯客观的,也许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启发性,但人是带着自己的全部阅历在吸收生活信息的。对一个情感活跃的人而言,静静地注视“袅娜”两个字,他的眼前就能浮现出公园里迎风摆动的杨柳细枝,神话里美貌仙子的轻柔飘带,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苗条体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各个角度启迪学生潜在情感。

(一)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情感

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既要让他们观察事物特征,又要让他们观察自己内心感受的特征,挖掘自我,这种观察才是充满了灵性的。比如:我们观察一枝刚出土的嫩芽时,我们会说它先是伸出柔柔的芽尖,向周围试探着,然后弯曲身子;设法避开障碍物,或者是想推翻,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它终于从重压下解放出来,舒展姿容……这个表述过程中所展示的不正是人类才有的渴望、期待、努力、希望等情感因素吗?可以说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没有物我一体的独特感受,既不能展开这样丰富的想象,也不能把有生命的自然交给读者。

(二)通过“自然”调动学生的情感

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这种方法称为“自然”调动。自然界中那赏心悦目的景物,既能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美好的情感,又能产生写作冲动。教师可带领学生寻春、觅秋、登山、观水。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在感受冬日飞雪后,曾留下这样一篇佳作《守望冬日》。这里只摘录一小段:

雪,雨的精灵。随着冷风簌簌散落,渐渐地,柳絮般的雪花凌空飞舞,天地呈现出一片银白,再加上雾气的点缀,天地浑然于一体。站在苍茫宇宙间,万籁俱寂时顿感自然的威严,而不容侵犯,人仿佛如草芥般渺小。

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不时有美的发现和美的体验,并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愿望。这时,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就能燃起学生想象之火花。

(三)通过“社会”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了解社会,走向生活,参与生活。因为中学生在学校生活时间长了,觉得学校生活单调枯燥,失去了新鲜感,思维单一呆板。走向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学生的主体意识会增强,而且耳闻目睹,感到非常新鲜。社会生活中许多事情都能牵动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写作愿望,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有些学生在对环保问题做了调查后,他们对人们肆无忌惮地破坏美好的环境,既感到气愤,又感到悲哀。刹那间,那股纵横激荡的情感,犹如瀑布般一泻千里;他们情不自禁地写道:在秋风如水,明月如霜的夜晚,一只饥肠辘辘却也不敢离开这山谷半步的老虎,如泣如诉地向人类讲述自己悲惨的遭遇。他的父亲不幸罹难,母亲为了保护自己而遭受“敌人”迫害,生命危在旦夕。尽管天地如此之大,但孤苦伶仃的他却没有匿身之处,只等待人类对他进行最后的宣判,清冷的广寒宫溅下了一滴苦涩的酒,掉在草叶上,化作一滴滴晶莹的泪珠。

有些学生在了解了许多国家仍处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时,他们写道“假如我是一名战地记者,我会来到战争前沿,记录发生的一切。我会让我的记录对这个世界有一点触动,期待和平早日到来。”

(四)通过“情境”调动学生情感

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与之训练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角色,联想所学知识,启迪潜在情感,渐进最佳状态。比如:在指导学生写在《2010年的一天》时,我先向学生展示21世纪未来科技蓝图,然后设立了一个个场景:假使你回乡探亲,农村变化会使你耳目一新;假使你漫步城市,现代设施会使你眼花缭乱;假使你遨游太空,广袤宇宙将由你装点描绘;假使你重返母校,同学聚会将由你一领风骚。良好的境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看到学生展示给我的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未来世界时,我感到很惬意。

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离不开情感体验的积累。想象是依照情感本身的力量,个体对内在储存加以重新改造、组合以产生出一种全新形象的过程。假如学生情感与内在储存丰富,审美屏幕上的信息密度会大大增加,最后闪现的形象就会是高质量的。情感在想象中如同炼钢炉中的燃料和炉火,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温,因而也就熔炼不出优质的合金。

二、要培养学生积累丰富的记忆表象材料

语文教材常在内容中插入一些图片。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积累材料。

有了这些感性材料,教师就可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栩栩如生地状景,形神兼备地写人,身临其境地读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

教师还可根据课文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典型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优美的文字语言,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图片”。比如:在讲授《三峡》一课,我先制作了一组图片,然后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澄澈明净,变化无穷的平湖美景图。在聆听学生如诗般的描绘时,我们师生仿佛不是置身于课堂,而是正在平湖上留连忘返哩!教师的举手之劳,会使教学达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积累表象材料,培养想象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隘了。教师只有经常带领学生到在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三、要注意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有关表象

语文教材中美丽壮观的自然世界,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材料,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后内容,或者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或者深化文章的主题,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成为通向未来广阔世界的桥梁。

在学习《孔乙已》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孔乙已弥留之际的情景。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在讲道于勒衣衫褴褛成为穷光蛋后,菲利普夫妇看见于勒后仓皇逃走时,可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假如于勒发达了,菲利普夫妇欣喜若狂、美梦成真的情景又会如何呢?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文本的二次创作中,通过续写、改写等发挥想象力。

诗歌的语言往往是非常凝炼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文想象,再现画面。

在讲《沁园春雪》时,学生们根据诗文,再现北国风光,冰天雪地,群山绵延,大雪纷飞翩翩起舞,仿佛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在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们根据诗文的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茅草纷飞的情景。

自然就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库。在完成秋景作文时,我曾带领学生亲自去观赏落叶,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叶子飘落的情景:叶子与风周旋着,扭着,有的飘浮在水面上,像一叶扁舟,有的飘在空中,就像一只只蝴蝶舞动着,天空就是它的舞台。

情境作文教学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4

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时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呢?教学中,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 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逐步探索出一条“感知情境――积累表象――启发想象――描 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

一、精心引导学生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必须引导他们经历从“ 感知情境”到“描绘情境”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里所言的情境,前一个指的是“实境”,即人、自然 与社会;后一个则是“虚境”,是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感情过滤创造出的情形与境界。

描绘情境有赖于丰富的想象,而想象又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记忆表 象储备越多,他所展开的想象内容越丰富。由此可见,要描绘情境必须从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开始。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中学生感知的直接对象。我训练学生感知事物 务求做到两点:1、 感知事物前蓄情于臆,即要求学生在感知事物之前要有一定的情绪准备。无论感知的客体 是日月星晨、风雨雷电,还是山河田野、花木鸟兽,抑或是亭台水榭,在感知前要广泛搜集与之相关的.名人诗 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景点介绍。并在反复阅读中受到感染,生发激情。2、 感知事物中融情于物,即 要求学生能够调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的色彩、声响、芬芳等各种属性,由此而生览物 之情或触景生情等。与此同时,还要学会把自己的情感与意念自然地融入山、水、日、月、花、草、树木之中 ,让客观事物都染上主观色彩。要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出情境美。

(二)引导学生注重表象积累。表象是人脑中所保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印迹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画面)。 为了有助于这些“画面”积累,我向学生推荐了几种方法。1、“画面”描述法。 要求学生经常对自己感知或 体验到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回忆、记忆,然后将“画面”用文字记下来。这种“记”不是机械地说明, 而是描述,是能够融会深层之意的描述。2、绘画或照相法。 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最有特色的场景、人物 勾画出来,然后旁注文字说明。“说明”要尽可能的详细,要将当时令人惊呼感叹,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景和心 理感受记下来。储备有大量的诸如此类的记忆表象,一旦“在与某种需要有关的强有力的兴奋中心出现时,这 些解体了的暂时神经联系就会按新的体系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注:《职业技术教育》19第 12期第18页。)

表象积累的内容可以是某次活动最感兴趣的画面,也可以是印象最深的人物的音容笑貌。

二、精心策划“小练笔”,训练想象能力

(一)进行再造性想象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表象积累,对所供材料进行想象,从而 创造出一种源于材料而又不同于原材料的意念形象。

训练举例:反复诵读唐诗《送元二使安西》后,驰骋想象,用短文再现当年王维为挚友饯行的情景。学生 受到课文插图启发,又从古装影(视)片上获得了表象积累,因此,基本能够完成。有学生写道:

古老的渭城坐落在渭河南岸,有一条驿道穿城而过,大道的两旁客栈与酒馆一间挨着一间。于

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5

《机械制图》课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的难点是学生识图、绘图技能的培养。制图与读图一直是机械制图教学的两大任务,而它们都离不开空间想象,都离不开对空间形体的分析和表达,因此培养制图能力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空间形体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彼此关联、相互促进的,并以空间想象能力为核心。那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解决好哪些关键因素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呢?

一、直观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有效措施

直观教学主要包括实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和复杂空间视图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内容,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这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

实物教学是在制图教学中学会运用模型、实物、挂图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投影规律认识实物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使投影要素在学生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印象,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多看一些简单的基本几何体的视图,如长方体、三棱柱、圆柱体、圆锥体的视图,通过对图形的认识,熟悉这些视图所对应的空间形体,实现从平面到空间的思维转换;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将复杂视图分解成简单图形,便于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在制图中,有很多形体表面有孔、键槽,同时内部还有其它各式各样的结构,初学时单凭想象绘制视图的确有一定难度,此时模型便是一个较好的手段。有了直观的模型作教具,再加以适当讲解,绘图便变得简单了许多。例如,在讲授剖面图(断面图)这一节内容时,针对学生经常容易将剖面图与剖视图混淆起来这一情况,利用模型在断开部位画上剖面线,剖面图与剖视图的区别就一目了然,降低了学生在学习时的难度。

而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难于讲清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视图变得直观,使课堂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率。多媒体的形象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较快地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绘图能力,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的空间概念更快地形成。《机械制图》课的核心章节是通过“投影理论”的教学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看图与绘图的实际应用能力。初次接触这一学科的学生,由于空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都会感觉到很困难。

例如:讲“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接受,而运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画面,能将“正投影”的投影原理和三视图的“看图方法”有机地结合并清楚地展现出来,同时,将三视图的“形成”及“展开”过程也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在此投影图演示的基础上,教师只需因势利导地讲解和板书本节的“学习要点”,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小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将传统教学方法中无法突破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多媒体画面完整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

如:《机械制图》教材“基本几何体的投影”章节中球体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也是教材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由于球体的立体图形和模型在空间“形”、“位”的准确表达上有局限性,在“球体表面上点的可见性判别”的教学上往往有一定难度。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将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多媒体画面完整清晰地表现出来,学生通过对剖析后的画面的观察分析,对球体所特有的“轮廓线”互为“中心线”又互为“分界线”的空间方位关系有了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对“六向”方位的分辨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强化训练是发展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关键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听懂教师的讲课并不难,但要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培养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一定的表达能力,则需要严格学生的基本作图技能,并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各教学难点可以进行以下训练:

1、记图训练

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思路将重点放在读图和制图两个方面,这是很不全面的,笔者认为还应包括记图,这同样是制图教学的基础环节之一。既然机械图样被喻为“工程语言”,就应该具有自己的“词汇”和“词组”,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识记在脑海中储存入大量基本体和一些简单组合体的图形特征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状,能弄清图与物之间的特征及其联系,你就已经具有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了。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

2、类比训练

所谓类比训练,是指给出几组较为雷同的三视图,使每组三视图中有一个或两个视图相同,然后由学生分析总结视图所表示的两个不同形体各自的投影特点。

3、构形设计训练

构形设计训练是指根据给定的一个(或两个)视图设计出各种形体,并补画出它的另两个(或一个)视图。通过这种训练,可以丰富想象,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例如可以给定两个视图,补画出多种可能的第三视图(即一题多解),也可以进行趣味投影构形。

4、同一形体的变位训练

同一形体,如果变换它的空间位置,则其投影后的三面视图也将随之发生很大变化,有时一个十分简单的变化,就会引出难度较高的视图,经常进行此类训练,无疑对提高学生识图中的应变能力和想象力十分有益。

5、结点法补图训练

补图补线问题以往大多是根据已知视图苦思冥想出形体的大致形状,再来逐步补出未知视图或缺线,这其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非常之多。其实就平面几何的观点来看,补出的第三视图与已知的两面视图无论表达了什么形体,就图形本身来说都是平面图形,即由平面图形的结构要素点、线所组成;而从投影理论来看,给定两面视图,相当于确定了形体在所求投影面上的投影是该形体上点的投影。因此,我们可以将视图视作求点的过程,通过投影规律将已知视图上一切可能在所求投影面上的投影点都连接起来,这些点组成了一个点阵,再对该点阵中结点的连接规律进行分析判断。事实上这些结点不但决定了第三视图的投影范围,也确定了所有可能的连线的数量、位置、方向,也就是说第三视图的形状是由这些结点中的某种连线方式所决定的,这就是结点法的主要解题思路。当然,要熟练地应用结点法完成补图补线题,要求学生对点、线、面的投影规律必须掌握得非常透彻。

综上所述,要通过《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手脑并用的多种训练促进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技能。

参考文献

1、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通用教材.《机械制图》(第四版)。

2、王幼龙《机械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

3、湛蓊才《课堂艺术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6

杨坊小学 何振明

(摘要: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知道到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有自觉更新知识和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更新和应用知识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造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主探究者和发现者。)

【关键词】:作文;注重;创新;能力

【Keywords】: composition;focus;innovation;capacity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站在时代的前列指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基础教育不言而喻。小学生正是浪漫儿童时代,是人生的起点,是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利时机。因此,根据科研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学融入各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作文创新兴趣,大胆尝试

赞科夫谈过:“只有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和词语。”让学生在作文时大胆尝试,就是指导学生:“我口谈我心,我手写我口。”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任何条条款款的限制,学生可以无拘无束放大胆学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反映事物,熟练地掌握口头语言书面化的技巧。学生有了“谈话”自由,写作热情才能高涨。教师在评改作文时发现有观察精细见解独创的作文,不管是全篇文章还是片言只语,饱满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命题的创新要注意五点。1.启发性。启发性的命题不但能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而且能开拓学习思路,能由此及彼,产生联想。2.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至大脑皮层的情绪冲动,好像在唤醒正在沉睡的大脑皮层细胞,使它们积极活动起来。趣味性的命题能唤起学生的这种情绪,使之产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3.动情性。动真情是学生作文的兴奋点,能引起学生的写作冲动。如:《我的伤心悔恨的泪水》、《那次,我哭了》、《和老师说悄悄话》、《爸爸快理我吧》等等。4.吸引性。猎奇、置疑是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使它们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和良好的写作心境。5.灵活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命题作文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老师在命题时要克服公式化、概念化、成人化等倾向。可以是一次多命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可以是半自由命题,让学生前添后补的形式选择命题,也可以是老师提出范围,让学生自拟题目。多种形式的命题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爱好,拓宽思路,畅所欲言。

四、看中找新,发展观察力

看即指看书读报,观察事物。学生在看书读报,看电视的过程中,了解到许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情,学到许多平时未学的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陶冶了情操,也开拓了作文的思路。让学生通过看,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在观察周围事物的过程中,学生从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从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社会中,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里,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因此,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

家讲。教师既要抓住共同性的问题,又要不放过学生显示出来的 个性特征,对作文中用词造句富有新意的地方,思想认识有独到见解的地方,都要表扬。对差生的作文更要发现闪光点,目的是对差生心理平缓的前提下再指出不足,引导其作文的路子,教给作文的方法,激发其作文兴趣。这样做,有利于差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写作能力,使他们逐步具有开拓和创新的精神。

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7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提供学生自由想象空间

在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 针对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培养, 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中, 能够更加自发地发挥自身的思想力, 来创造出更多的奇思妙想。老师在学生进行想象过程中, 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 让其能够在以现实为基础的前提下, 进行大胆自由地想象。学生在进行想象过程中, 老师要与其进行互动与交流, 不仅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还能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地了解。通过对学生及其学生认识能力的了解, 还可以及时发现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 利用好这些有利因素, 把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 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想象,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老师在整个过程中, 应该提供给学生相应的思考空间, 培养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让学生在一个充满欢乐的学习氛围中, 不断地提高想象能力。比如:老师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布白”, 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与时间。鼓励学生自由思考, 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中, 参与到想象能力的培养中。例如:教师在讲解完《长城与运河》后, 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 让其自由进行交流, 让坐过飞机或者去过长城的学生来分享他们自己的亲眼所见。然后喜欢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来想象假如你坐着飞机在蓝天中飞行, 所能看到的长城的景象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所想象到的景象, 与大家一起来进行讲述, 或者布置作文, 让其写一篇简短的飞行日记。

二、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内心素材

小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以及年龄的关系, 还无法让自身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有效的系统框架。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老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以及事物素材, 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观察与理解, 丰富自身的内心素材, 为后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 不断地积极丰富知识以及素材, 提高自身的想象能力。比如:语文老师可以利用好学生进行春游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大自然或者景物, 并且要在整个过程中, 为学生进行讲解相关知识内容。让学生不仅亲身体验到了自然事物, 同时也能够在老师的讲解下, 了解到与其相关的自然知识。例如:老师在讲解《美丽的南沙群岛》后,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对公园中的人造海岛进行观察, 或者组织学生观看与海相关的多媒体视频, 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大海的日出、日落的景象。同时也可以对海中的生物进行一定的了解, 让学生能够在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具体形象, 有效地丰富学生内心素材, 为之后的作文写作提供相应的想象空间。此外, 老师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有价值的课外阅读任务, 介绍给学生一些适合于小学生并且具有质量的文学作品,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 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 以及对事物的描写手法。在今后学生进行写作时, 有利于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促进了写作能力提高的同时, 也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培养立体思维与自由思维, 提高事物描述的层次感

在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 老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 让其能够通过不同角度来对事物进行观察与分析, 并且要把不同角度的观察结果, 用自己的描写方式来进行表达。老师还需要在这个环节中,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 让学生能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分享, 从不同学生、不同角度的分享中, 能够让学生更快地在脑海中建立起某个事物的立体形象, 有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的提升。比如:我们在讲解《荷花》这一课时, 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荷花的实物, 让其进行观察, 让其去发现荷花的不同形态。有的学生可能看出荷花开放时的形态, 有的学生可能发现了荷花半开时的形态。这些都是学生从不同角度所观察到的实物形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立体的事物进行描写, 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在交流过程中, 学生会针对自己所没有观察到的形态进行了解, 有利于学生的立体形象的构建, 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想象能力培养方法。此外, 我们在开展语文作文教学时, 对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想象力, 我们应该给予喜欢, 不要对其进行思维限制。但是需要对学生进行修辞手法的引导, 让其自由思维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也有利于其思维空间的拓展。在不断地培养与引导下, 学生的写作风格以及对事物的描述会更加具有层次感,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 通过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能够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以自由想象的空间来对事物进行描述。提高了小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时, 也提升了小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华.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学周刊, 2012 (4) .

[2]粘江芬.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J].学周刊, 2012 (1) .

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8

1.关注时事新闻,积累作文素材

想象力来源于生活,为此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就需要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只有积累和丰富小学生们的生活素材,才写作过程中才能更为畅快的展开想象。为了丰富学生们的生活素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从自己的生活着手,细心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实施新闻是积累作文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针对近期的社会中发生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们畅所欲言。为此充分的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说话的欲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者时事新闻展开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善辩能力,而且也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

例如,对于前一阶段娱乐圈中频频被新闻媒体曝光的某某明星吸毒一案,经过这段时间新闻媒体的曝光,有小编发现了有趣的问题。被曝光吸毒的明星好像都是在朝阳区,但是为什么会与朝阳区牵扯到联系呢?那么教师就可以就这一问题让学生们展开辩论,讨论一下为什么会有朝阳区的多位明星被曝光吸毒呢?小学生对于明星们的生活也是十分感兴趣的,教师刚刚讲完例子之后,学生们就快速的兴奋的投入到辩论中了。进过激烈的辩论,有的学生认为“是因为朝阳区有一群俗称为‘小脚队’的老奶奶,她们为社区服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学生认为“因为朝阳区的经济发达,社区环境好”……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对于培养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联想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提高观察能力,丰富表象积累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较少,只有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才能增加表象积累。学生们的表象积累增加了,学生们的想象空间才会更宽广。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与增加学生们的表象积累是分不开的。增加学生们的表象积累首先就要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从身边的事物着手,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生活入手,并将自己的所观所感记录下来。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观察周围的事物,教师要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从而增加学生们的表象积累。

例如,在以“秋”作为写作训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一点提示,比如:“秋季的特点,可以从秋季的天气、自然事物的状态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和观察,然后记录号自己的想象的内容。”然后学生们从秋季的天气开始观察和分析,得出:“秋季的天气是凉爽的,进入秋季之后天气会慢慢的变凉。”然后观察秋季的自然事物的状态,学生们发现:“一到秋季,树木的叶子就会变成黄色,小草也会变黄,梧桐树的叶子会将马路全面覆盖。”最后从人们的生活状态观察秋季,学生们得出:“到了秋季是收获的季节,麦子黄灿灿害羞的低下了头,而农民们则高兴的合不拢嘴。”通过这种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秋季的状态都展露在了学生们的面前,学生们在观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挥自己的想象的过程,通过想象,作文会创作的更加精彩。

3.创设想象情景,提升写作能力

小学生缺少足够的人生经历,为了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想象情景,从而提升写作能力。教师在创设想象情景的过程中为了更加的生动有趣,可以在设定科学合理的前提下,适当的运用夸张和幻想的手法,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特定的声音、图像等带入创设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小学阶段看图写作是常用的写作形式,针对“环保”这个背景设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插入一些与其相关的图画,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图画中这种设定:“背景是几个树桩,然后有几只小鸟一直盘旋的上空,小鸟在流眼泪。”这幅图画的主题是环保,为了让学生们想象的方面尽量的贴近环保的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小鸟和树木的关系方面考虑,小鸟是栖息在树木上生存的,树木没有了小鸟也就没有家了。通过提示,学生们的思路就会顺着教师的提示展开想象,从而使得学生创作的方面更加明确化。看图写作与传统的命题作文相比有着极大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挖掘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课堂的学习氛围。

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9

郭志强

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聋生由于自身的残疾缺陷,视野和知识面十分狭小,想象能力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来说相对较差,因而对他们想象力的培养更显得困难和重要。那如何培养聋生的想象力呢?下面谈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1、营造宽松气氛,培养主体意识,创设想象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在聋校的美术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激励他们创造思维活动,并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由于聋哑孩子有耳听不到,有口说不出,所以聋校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科教育,每一堂美术课,不论是欣赏课还是创作课,都应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充满美感的气氛--因为这是学生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心理氛围条件。聋哑学生相互间交流还是比较方便的,所以在课堂上,我常常让学生互相讨论比较作品,提出各式各样的意见,有的作业(特别是一些手工作业),我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座位也可以自由安排,这样一来,学生上课积极性高,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完成的作业内容丰富,质量很高。

同时,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聋哑学生由于缺少了听觉这一块,需要由其他方面来补偿,因此我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感知(用其他感官)、思考、操作的条件和机会,特别是启发学生特有的丰富想象力,使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聪明才智和富有个性的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

2、引导发现问题,启发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求异是创造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其思路具有多向性。而聋哑孩子的思路相对要狭窄些,根据这一特征,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多方向、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还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以求获取更多的答案。例如在教学《设计帽子纹样》(聋校教材第五册)时,我先展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帽子,让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尝试着画,结果是依样画葫芦,画出来的比较雷同而没有新意。学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他们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指导学生分别从形状、款式、纹样、颜色等多种角度去观察,并给他们欣赏一些同龄人的画作,最后分析得出:设计时可以打破常规,运用夸张、变形、概括等手段,大胆想象;可以从观察中求异,从联想中求异;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设计出来的帽子各式各样、千奇百怪,非常漂亮,全班找不出相同的作业,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创设绘画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审美媒介,创设没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架起学习知识、积极思维和积极想象的桥梁,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感受美、创造美。绘画创作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作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对表现的对象感受程度的深浅。而聋哑孩子对事物感受程度比正常儿童要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想办法补偿、加深,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有兴趣、有情感的情境非常重要。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人、物、景来设置情境,也可以利用背诗词、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启发学生想象。例如在教学《小花猫在做什么》(聋校教材第三册)时,我在教室里贴满了各种有关猫的图片,以及一些以猫为题材的画,让学生处在“猫的世界”当中。课堂上我简单介绍了一下猫的结构特点、生活习性,告诉学生:猫是人类的朋友。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猫能干什么?又给学生讲了“小猫钓鱼”的故事,启发学生想象:小猫钓鱼时的心情、动作、神态。以及后来三心二意时的动作、神态。创设了一个较好情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画下来。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各式各样、神态各异的小猫。

4、倾注情感,引起共鸣

实现想象一幅优秀的学生作品(特别是儿童画),就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它是孩子们情感大胆、真切的流露,没有半点做作和拘谨,这是儿童画最精彩、动人的地方。例如在教学《美丽的海底世界》(聋校教材第四册)时,我先介绍了海洋、海洋中的动植物以及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考虑到大多数同学没见过大海,也没听到过海的声音,就播放了一段有关大海的录像(重点表现的是大海的壮美以及海洋生物的丰富多彩)又举了一些破坏海洋、破坏大自然的例子,教育他们要保护海洋、保护大自然,任何破坏海洋、破坏大自然的行为都是不对的,在学生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于是,就有学生这样画:大海里各种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岸边堆着很多折断了的鱼杆、鱼钩,还有扯破的鱼网。还有学生是这样画的:一群小朋友在岸边守卫着大海,还有一群小朋友穿着潜水衣在大海里和鱼儿举行联欢会,尽情地歌唱、跳舞……这些都强调了一个主题: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孩子们之所以有如此大胆的想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自己情感倾注到了画面里了,从而表现了自己的意愿。

5、鼓励多方联想,发展想象力

聋哑学生的联想角度、联想能力相对比较单

一、薄弱,因此应培养聋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不仅能有效的培养聋生的自由联想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联想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应提供各种机会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例如在教学《画一群麻雀》(聋校教材第六册)时,我先讲了麻雀的结构特点,以及中国画中麻雀的画法,然后让学生思考:其它与麻雀类似的小鸟应怎样画?让他们根据麻雀的基本画法,进行联想,最后得出:其它如八哥、山雀、翠鸟、鸽子等很多鸟在形体上和麻雀基本一致,只是在个体特征以及颜色上略有区别,掌握了画麻雀就可以学会画其它很多类似的小鸟,可以触类旁通。这样一来,学生学画的积极性高,充分动手、动脑,学习中国画进步很快。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10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直至构思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取材、构思,都要突出一个“新”字,而想象力正是这个“新”字的具体体现。没有想象力,学生的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不论是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还是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学习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都有一定得科学性,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想象;(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想象;(3)利用课文的故事情节训练想象;(4)精心设计作文题,激发想象。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想象力 培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①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想象力更是与作文的每一环节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力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可见,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是打开学生思路的金钥匙。

一、作文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1.概念

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活动。作文是思想内容和书面表达形式的统一体,是道德、智力、技能诸方面的总和锻炼和综合反映,是富于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而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2.意义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广阔、更优质的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二、想象力的概念和作用

什么是想象?心理学中阐释,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这种把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当我们读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毛主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等不朽诗篇时,我们不禁为诗人的豪迈情怀所叹服,更为诗中想象的夸张离奇所打动。是啊!这些妙笔佳作,无不是艺术家们对头脑中储存的表象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是想象力的结晶。翻开人类生活的各个篇章,涉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

们无不惊讶的发现:想象,就像空气一样,充满人间,使人代代生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想象力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1.想象是促使人的心理活动丰富和深化的重要因素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就深刻性而言,想象不满足像知觉那样只反映事物外部的和表面的联系,也不满足像记忆那样只再现过去的认识,而是人脑对已有的感知材料经过加工改造后进一步深化的认识;就其广阔性而言,想象不像感知觉只限于个人狭窄的直接认识的范围,而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借助想象,人们可以驰骋于无限的现实世界和神奇的幻想世界中。常言道,想象可以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是说想象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使人的心里更为丰富充实。

2.想象是促使人们创造性的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果没有想象,人们的活动就无法进行和提高,也不可能事先在头脑中构成关于活动本身及结果的各种表象。人们对未来的预见,一切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新的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和人的想象活动密切联系。外国的近代气象学家戴格纳正因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当他躺在病床上养病时,墙上挂着的一幅世界地图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发现大西洋的陆地轮廓似乎有什么关系,丰富的想象力使一个全新的大陆漂移说在他的智慧中诞生。

3.想象有助于调节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

想象的形象会引起人的情感体验,从而调节人的情绪。这一点在 人们阅读文字作品时体会最深,我们借助想象与故事里的人物一起欢笑、流泪,一起紧张、悲愤,借助想象还可以从书中的英雄人物身上获得精神的陶冶,发展具有积极倾向性的情感;同时,想象也是构成人的意志活动的内部推动力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苏联学者鲁宾斯坦认为,每一种思想,每一种情感,哪怕是在某种程序上的改变世界的意志行动,都有一些想象的成分。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想象的作用,人就不可能预瞻活动的结果,不可能确定清楚的目标,不可能预定具体的计划,因而就不可能进行意志活动。

总之,想象力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进行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作文教学作为一种文艺创作活动,需要人调动各种积极的情感认知参与,当然不可缺少想象力,否则难以写出思路新颖、富有灵性的文章。

三、作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作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可能性

1.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编排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编的文章,有文质兼美的散文,如《燕子》;又富有文化内涵的寓言神话,如《盘古开天地》;有充满情趣的童话,如《小稻秧脱险记》;有语言凝练情感丰富的诗歌,如《望庐山瀑布》??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身就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注意结合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想象,并进行小练笔训练,将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想象是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是培养想象力的黄金时期。儿童入学后在老师的教育影响下,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也逐渐增多,创造想象也随着日益发展起来。从写作方面来看,中高年级的学生对童话、寓言、想象作文的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他们创造的欲望也很大。

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各阶段目标要求:

一、二年级学段:“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三、四年级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五、六年级学段:“懂得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而写;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语文课程标准》还在“实施建议”部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实施与评价建议,也给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写作教学“就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成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而要拍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

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②

(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必要性

1.运用想象可以提供更多的素材。因为想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作者可以凭借它把不同时间、空间的生活现象都聚集到一起,甚至可以借助想象获取人们从来没有见过,或不可能见过的景象、物象,这就大大拓宽了作者的取材范围,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

2.利用想象可以拓展作者的思路。学生们在写文章时出现思路不通,写不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想象,目光只盯在现有材料上,画地为牢,束缚了自己的思路。运用想象,就可以打破自身的限制,或推想过去,或预见未来,把本不同质的事物结为一体,使本不相干的现象发生联系,这样思维的范围拓宽了,思路自然也就开阔了。

3.运用想象可以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首先,想象可以提供更多的材料,能够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形象更丰满、生动。鲁迅先生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潜入蚁穴。”学生的想象之翼一旦展开,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

其次,许多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如比拟、暗示等,也都以想象为基础的,想象可以克服文字的呆板、单调,使文章充满艺术的活力。综上所述,想象与写作犹如树与根、水与源之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面貌因想象充满了绚丽的色彩,事物看来千篇一律

的形状会因想象而显得变幻莫测。所以说,作文教学为想象力的生发提供土壤,而作文教学又因想象力而大放异彩。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四、作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途径

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③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想象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如果没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培养,而想让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可能性近乎渺茫。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写出满意的作品就必须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想象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对作文的影响和促进表现在思想、内容、文字三个方面。通过阅读,可以学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认识水平,这对于正确地识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作文材料,提炼作文中心很有帮助。通过阅读,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从中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这是作文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阅读,可以丰富词汇,学习语言,领悟到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

小学阶段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童年阶段,童年应该是活泼天真、幼稚可爱、充满幻想的,是富有童心和诗意的。而儿童文学作品能让儿童保留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根据儿童阅读心理的特点,学生的阅读应以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如《格林童话》、《寓言故事》、《一千零一夜》等。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学生在享受着语言文字带给他快乐的同时,那些词汇、段落、结构也会潜移默化地进入学

生的脑海,运用到他们的作文中,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想象力也会随之提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想象

只有善于观察,才能捕捉生活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为写作积累大量材料。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重点、有顺序地观察,让他们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口尝,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使客观事物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同时,还要启发学生多动脑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被观察事物的认识。如带领学生参观植物园,孩子们来到温房就好像来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千姿百态的仙人掌、仙人球,很快就把他们吸引住了,孩子们大开眼界,兴致勃勃。这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师生之间自由地小声交谈,使客观事物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此同时,启发想象:仙人掌、仙人球的外形有什么特征?它们分别像什么?看到它们,你们脑中想到了什么?

再如,春光明媚的日子,和学生一同走进大自然,倾听鸟语、溪流,观赏鲜花、柔柳,然后闭上眼睛遐想,学生或许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神韵,也或能联想到生活的美好。

可见,观察能积累表象,从而能在事物原形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写出形象生动、情感真挚的文章,才会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利用课文的故事情节,训练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文中细节没有一一详尽叙述,或留下空白,或设置悬念,给读者以无尽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因而,我们常采用扩写、续写等习作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①扩写。扩写就是把几个句子、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通过想象和联想,加以扩展和充实。扩写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描写能力。如成语典故、寓言等题材的作品常可用来作为扩写材料。

例如:《亡羊补牢》这篇寓言篇幅短小,按“丢羊-----再丢羊-----修羊圈、没丢羊”的故事情节展开,对养羊人的语言、动作、心理及人物 的活动环境只字未提。学生在扩写时便可展开想象:邻居会怎样劝说养羊人?养羊人是否会不屑一顾?第二次丢羊,养羊人心里会有什么想法?他会怎样修补羊圈?从此再没丢羊,他是否会去感激邻居?甚至可以在脑中构想恶狼在晚上偷吃小羊的情景。可以说,在扩写时,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挥。

②续写。续写,是提供文章开头,让学生继续写下去;或者是围绕原文的中心思想,把故事延续下去。这种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推测想象能力。如:学习《凡卡》,可续写“凡卡寄信以后”;学了《穷人》,可续写“桑娜怎样抚养西蒙的孩子”, 当然,这些练习都要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展开合理的想象。再如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故事《狐狸和乌鸦》,当狐狸说尽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然后逃之夭夭。学生会在续写的故事中,大胆发挥想象,绘声绘色地讲出狐狸和乌鸦再次重逢的情形。无疑,续写也是训练想象力的一种好形式。

4.精心设计作文题,激发想象

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憧憬,富有创造力。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唤醒他们的写作灵感,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非常有益的。如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学生用喜爱的动物编写童话故事,学生习作兴趣马上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会利用对动物特点的认识,展开想象的翅膀。还有些想象类作文,像:《未来的汽车》、《未来的食品》、《二十年后的我》,则直接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这类文题,会使学生的思路马上打开,跨越时空的限制,他们能做到畅所欲言。所以说童话类作文、幻想类作文,最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创新的空间。

总之,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首推联想和想象。所以,作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想象力培养的这根主线,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打开思维的闸门,迸出思想的火花,创作高质量的作品。注释:

①《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

②《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 面临的问题

想象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进行想象性作文实质上是将积累的表象加以改造的过程。它是创造性的形象思维的结果,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而当前乡村孩子受阅读面的限制,灌输式教学模式的陈旧,农村文化环境的相对落后,学生的经验的相对单一、贫乏等等因素的影响,极大的扼制了农村孩子创造力的发挥和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的研究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以往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偏颇:只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忽视了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一味的强化教师的统一指导,压制了学生个体想象才华的展现。现在学生的作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少地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学会搬抄优秀作文,学会编选虚构,他们中的许多作文或千人一面,或给人似曾相识之感,或语言虚假,太空洞,缺乏感染力。

想象是一切创造之源。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想象力是创造性的。”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文学巨匠鲁迅曾惊叹于儿童的想象力:“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堂,他想潜入蚁穴。”儿童很早就表现出强烈的语言创造倾向与巨大的语言创造潜能。甚至在幼儿时期,儿童就经常出现各种修辞现象,它令人想起大作家蓄意作出的努力。儿童有时在那些感到过无数文学艺术家的对象中看出了花朵与女人、星星与眼睛之间,沉睡与死亡、战斗与火焰之间的诗的联系。研究者发现,儿童往往为了达到需要的含义或效果而蓄意玩弄文学、并运用生动的想象把这些表达延伸到任何一个与之相关的情境中去。美国心理学家奥托·兰克曾指出,神话中的想象力“只有在儿童时代的活动以及无法制止的想象力的丰富中才能被发现。”美国的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小学儿童俨然是一个诗人和文学家了。他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六年级的儿童处在语言创造的分水岭上,此前的儿童的语言创造能力在许多方面似乎要高于青春期的儿童。加德纳认为这与后者的形式运算或抽象思维滞碍了儿童在审美领域的想象力和感受性有很大的关系。这说明,小学儿童是想象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只要我们把想象这一儿童作文的“专利”奉还给他们,并细心呵护他们独具个性的感受与表达,就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二、理性的思考

想象是充满创造性的,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即想象不仅在已有的客观表象上创造出新形象,而且是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合理的推动,或由客观情境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对贮存的表象进行新的组合。

农村孩子的想象天性和城市孩子并没有本质区别,农村具有极其丰富、有待开发的资源,乡村儿童自然中蕴藏的潜力,支撑着儿童想象的发展,而且具有城市孩子没有的独特方式。农村的生活、田野等为农村孩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语文教育工作者担当着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重任。想象性作文的展开,可以挖掘儿童身上的创造潜能,挖掘儿童生活中有助于想象力发展的丰富资源。同时,开展的想象性作文也是时代的需要,是改革农村语文教学的需要。语文教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忽略儿童创造力的教学与教育,影响了儿童素质的发展。新一轮素质教育改革把创新素质培养作为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核心。创造性在整个儿童的素质中具有统领性的作用,是个人素质发展的至高点,在作文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如此,想象力作为作文素质最重要的因素,在实质上把在创造过程中的多种元素,如形象思维、有意识活动、无意识活动、认知活动、情感活动等高度融合,培养学生想象力对学生作文素质的提高有着特别大的影响。

上一篇:安阳一中校史馆解说词下一篇:细心的名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