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申论热点四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信社申论热点四(精选8篇)

农信社申论热点四 篇1

【背景链接】

8月20日据报道,因为同伴未能及时赶上火车,为了延缓发车,两名乘客竟然强行堵住动车车门。因为此变故,该趟动车在汉口火车站滞留了半个多小时,而车上近200名准备到武汉站换乘高铁的乘客,也不得不临时改签。面对乘客指责,两人非常蛮横。民警对堵门男子进行了批评教育。此事在网上引起热议。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坊间有话:只有人等车,没有车等人。公共交通,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专车,所有乘客应在规定的时间前检票乘车,如果有事赶不上,应当改乘或退票。强堵动车门的两男子,不会不知道这个常理,但却一意孤行,态度蛮横,误人误事,令人气愤。而有关部门对涉事男子仅进行批评教育,责令其返回车厢,未作任何处罚,也令人费解。

一方面,强堵动车车门折射出“公德素质”缺失。这样的事件,发生在动车上,令人无奈的同时,更多的是值得我们深思。现如今,我们国人的素质频频受到诟病。曾几何时,素质教育是我们必修课,然而,现在素质教育沦陷到已经随处可见素质低劣的国人了,公园绿地上“随便”之人,地铁公交上“大嗓门”云集,而排队加塞、赤膊袒胸、争抢拥挤者,更不在少数。再看看这篇新闻,就连动车也成为素质低劣之人的“牺牲品”。铁路作为一个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动车作为一个高科技产品可以让中国的城市交通旧貌换新颜,展其雄风贯通八方,科技的进步带来人们出行的方便,带来城市与城市间距离的缩短。然而,科技发展了,国人的素质势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就拿旅客强行堵住动车车门,造成动车晚点的事件来说,这样的陋习,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国人素质在“公德心”上的缺失。

另一方面,车站方面的监管不力、法律执行力严重不足也间接助长了这股嚣张气焰。通过“堵门”延缓发车,严重影响了列车正常运营,打乱了行车计划和其他乘客的出行安排,给公共交通和其他旅客造成严重影响,涉嫌扰乱公共秩序罪。但是如此恶劣行径,却表演了半个多小时,而且结果还仅仅是“批评教育”,难怪众网友要大呼不可思议了。值得警惕的是,在面对拦飞机、堵动车的恶劣行径时,我们的法律表现得过于软弱,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类似行为的屡屡发生。就在前不久,5名头等舱乘客因为机场未安排头等舱专车前往机位而拒绝登机,并抱住机场牵引车轮阻止飞机起飞,结果机场警方同样只是批评教育了事,而航空公司则为其改签了其他航班的头等舱。当法律在这些“恶人”面前总是失声的话,接二连三的“恶人”出现也就不难理解。

[启示] 乘客“硬”堵动车门,法律不能太“软”,对公然挑衅法律、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应该零容忍,否则就会释放危险信号,引发跟风效应。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如果通过不良、不法的行为方式满足了特殊需要,而未受惩处,就会在心理上肯定这种行为方式,而客观现实中的各种不良“模式”,多次重复又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就会成为难以克制的“自动化”了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的恶习而被不断强化,往往成为缺乏识别能力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这种模仿和学习,会直接影响社会行为的方向。对已有不良社会心理缺陷的人,甚至可以直接诱发犯罪心理并见诸行动。

[措施] 对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

其一,提高法律执行力与约束力。对横行无忌、藐视法律和他人权益、触犯法规、危害公共安全者必须加以强力约束,方能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就“硬”堵动车门一事而言,公安部门对此恶劣行为应依法处理,利益受到损害的其他旅客和铁路部门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让类似行为受到严厉处罚,付出相应代价,而不是息事宁人、听之任之。

其二,完善车站管理制度,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火车站的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以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细化管理细节,对于乘客应该遵守的规定细化分类,严格保证公众乘车安全和车站有序管理。车站管理人员要随时注意突发情况,并按照相关制度与规定尽快处理,避免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在车站和车厢中加大安全宣传,例如张贴宣传标语和壁画等。

农信社申论热点四 篇2

2019河北农信社招聘考试申论技巧:综合分析破解技

巧点拨

在申论备考中,考生们对归纳概括,提出对策类题目往往掌握较好,应用文写作也常能写出一些来,但唯独对综合分析题目一筹莫展,通常是学习一道会一道,而一旦面对新题,仍是一脸茫然。那么,对于综合分析的题目到底有没有一些可复制性强的解题方法?我们知道,做好综合分析,若能深入理解题干和材料当然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可关键在于国考综合分析题目的材料往往较为抽象,想要在考场上极短暂的时间内理解材料,显然是不大可能的。申论考试的核心原则既然在于材料为王,那么如何全面快速准确地从材料中提炼要点,并将其加工组织成答案才是较为通用的手段。关于加工这一块儿,我们有较好的组织方法,即: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落实观点;而关于如何找点,之前大多题目侧重于理解式找点,而可行性强的找点方法相对不太明确。基本的找点方法为词句段的阅读,这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材料中的重点内容,但面对较为抽象的材料又该用那种要点提炼方法呢?在此中公网校专家从材料的类型出发,对较为抽象的才来进一步完备阅度技巧:

一、在综合分析题目中对三种类型材料的阅读提炼加工方法:

(一)观点型材料,常规呈现方式:古今中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作者讲话

1、抓住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观点——立论。用法1)可直接作为对分析对象的表态写在开头。

以上内容可作为提出观点来用。

2、材料中用来佐证核心观点的其他观点——辅论。用法:1)直接作为论据;2)提炼观点中的问题原因影响对策作为论据。

(二)案例型,常规呈现方式:讲一个短小精悍的例子来论证某一观点。用法:

1、案例较少——概括案例来论证;具体加工方法:1)主体+情境+做法+结果 2)主体+做法+结果 3)主体+结果。

用法:

2、通篇案例较多——从案例中提炼重点内容:问题原因影响对策。(三)数据型:将数据转化为问题原因影响。

http://hb.jinrongren.net/

以上内容可作为论证观点来用。(四)根据分析理解下结论/谈启示(对策)1)从材料的案例或观点中提炼(对策词)2)主观发挥

以上内容可作为落实观点来用。

二、综合分析真题展示 例如2018年国考市地真题:

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材料3和4中能仅能在材料3的第七段提炼出作者的核心观点,于是可直接拿来作为题干话语的解释:这句话表明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应兼顾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明白其塑造和养成不只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

材料3和4由于全是案例,有六个之多,于是从案例中提炼重点内容既:影响,于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将其做如下提炼:若仅注重经济或美观,会导致①活动场所有限,有景无人,不方便②传统居民区丧失文化气息,居住环境条件差③居住空间分异,公共服务质量下降,公共空间衰败,治安恶化,居民对立情绪严重;如若兼顾“化人”,则能①彰显城市价值,给居民带来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②促进不同层次人的交流接触,平衡社会关系③促进日常生活审美化。

农信社申论热点四 篇3

2014-06-09 10:30:41 河南银行招聘网 http://he.jinrongren.net/ 来源:

【导读】【背景链接】自2014年4月底发布高速公路收费标准调整听证会公告以来,会还未开,广西物价部门就遭遇诸多质疑,主要焦点集中在高速公路通行费涨价的合理性、重大决策保障公众知情权与参与权两个方面。对此广西物价

【背景链接】

自2014年4月底发布高速公路收费标准调整听证会公告以来,会还未开,广西物价部门就遭遇诸多质疑,主要焦点集中在高速公路通行费涨价的合理性、重大决策保障公众知情权与参与权两个方面。对此广西物价部门表示,涨价是因为亏损。新建成和即将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项目收益较差,还款能力偏低,通行费收入不足以支付银行贷款利息。由此,广西拟调整高速公路通行费引发的巨大争议,再度将公共决策的程序正义话题引出来。

【标准表述】

[质疑]

公众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认为涨价不合理。一些人士认为,高速公路具有明显公益性,在国家逐步取消二级公路收费、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背景下,广西却要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费标准,有“与民争利”之嫌。

另一方面是认为公告和听证会程序没有做到公开透明。一些人士提出,一方面,公告只是列出了听证会时间、参加人员等简单信息,参加听证会的消费者所从事的职业、所代表的群体等详细信息并未公布,公告更未对涨价原因进行说明;另一方面,发布公告时间距离听证会举行时间过短,参加听证会消费者人数有限,不能最大限度吸收公众意见,最后很可能变成“走过场。

[分析]

与涨价的事实理由相比,程序问题更为重要。源自古老的自然正义法则,任何人作出不利于他人的决定时,都应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是最为朴素的公义。政府作为公共决策主体,要上调高速公路收费,首要的正当性基础不是收费、涨价本身是否必要,而是程序是否合乎正义的要求。倘若收费的动机、必要性、收支情况等都不能公开透明,百姓对收走的钱花在何处一无所知,光是收费涨价本身走一道听证程序,这样的决策不仅难以获得民意基础,反倒败坏了听证制度的名声中公教育版权。

遗憾的是,目前政府掌握的高速公路建设、运营、收费等信息,并未完全公开透明。而近年来,因为“逢听必涨”,一些地方的价格听证制度已颇让人诟病。而在官方“认认真真走过场”的运作下,公众产生“逢听必疑”的心态亦在意料之中。

[措施]

对此,河南银行招聘专家建议:

《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实行定价听证”。然而听证会上“企业亏损、群众喊贵”的情况已成定律,因此,让听证会制度在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和运维中发挥更加深远的作用,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听证会代表的遴选需要科学有理。代表必须涵盖各方利益代表,并在听证会前广泛收集所在利益群体的民意,加上科学合理的比例分配,才能保证听证会确实发挥其应有作用中.公教育版权。

申论热点(本站推荐) 篇4

他在2008年9月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去到了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担任大学生村官。那是一座贫困且因艾滋病闻名全国的村庄,又称“艾滋村”。

“来镀金的吧?”当地人对这位“北京来的高材生”的举动既感惊讶,又满腹狐疑。直到今天,他们也未找到答案。

但村民们发现,自从魏华伟出现后,文楼变了。过去艾滋病患者外出工作受歧视,由于一些致富项目的引进,现在足不出户就能打工。

“城里的每斤3元卖不动,我的草莓6元有人吃。”盛夏时节,村民老骆蹲在田内自卖自夸。他的背后竖着“有机草莓”字样的广告牌。

老骆的家庭是涉艾家庭。他承包的40多亩土地内,种有草莓、西瓜等,用他的话说,“超过100亩小麦的效益。”

曾几何时,这里的水果、蔬菜卖不动。上蔡县芦岗街道党工委书记杨维新无奈地说,“只要听说是文楼的,没人吃、没人要。”

背后的“功臣”,他们指向了现任文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魏华伟,一个脸庞黑黑,笑言“根在农村”的人。但他也坦承,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开启人生新征程,是没有预料到的。履新文楼2个月,他走访了全村17个村民组、700多个农户,他还和艾滋病患者同吃一锅饭。魏华伟用行动证明扎根文楼的决心。

一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确定了“脱贫、致富”的施政方略。挑战和困难也不期而至。为给村里招商,魏华伟通过校友联系到沿海地区一家节能灯企业,该厂却因对艾滋病的担忧而放弃。谈“艾”色变之下,文楼10多万斤黑木耳一度堆在仓库,无人问津。

虽然魏华伟多次表态“不担心”。但2010年,一位和他共事的村干部发病10天就骤然离世。他曾为此偷偷去检查身体。

如今的文楼焕然一新,穿境而过的水泥路、标准化的篮球场,一应俱全的卫生所、学校等基础设施,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示范村”。上蔡县官方称,如今的文楼没有一个健康人再感染艾滋病毒。

“文楼人抬不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蔬菜种植户雷铁山咧着嘴说,他的蔬菜大棚今年上半年已经收益6万元。

和5年前相比,魏华伟仍住在村委大院简陋的寓所内,一张单人床、一个简易的衣柜、几张凳子,书橱兼办公桌上有台可以上网的笔记本电脑。虽然他骑的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工资补贴也由最初的1000元涨到了1600多元,但经济方面依然捉襟见肘。

“知识分子不应该只关注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面对记者,魏华伟不太愿意提“困难”二字。他说,“敢于选择就要敢于承担。”

到2011年底,全国像魏华伟一样在岗的大学生村官有21万之众,他们的任期一般为3年。已“超期服役”的魏华伟说,“5年了,也跟文楼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不能划句号,也不会划这个句号。”

申论热点预测资料 篇5

二、神州七号、2008年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

提纲:

1、为什么:现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政治意义:(1)综合国力, 科技力, 国际竞争的实质。(2)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自豪感。(3)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怎么办:(1)、哲学关注点:内外因联系。(2)、经济学 国家:价值规律,宏观调控,财政,优化产业结构。

4、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加强管理。

5、个人:提高职业技能和素质,转变消费观念。

例题:

“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国际科技进步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都要求我们加紧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真抓实干,奋起直追,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三、房价、物价、分配、就业等问题

提纲:

1、房价下跌:(物价与此类似)。

2、分配公平(主要是解决的法)。

3、就业问题

例题:

材料一: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就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

材料二: 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材料三:专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平稳,国内市场容量大,就业潜力巨大,关键看我们如何做好工作。专家建议,针对当前经济增长并未带动就业同步增长的现实,要实行就业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另外,我们在看到“许多人无事干”的同时,“许多事无人干”也是现实,一些人“高不成,低不就”给再就业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涉及到的内容:十七大,2009年两会,选举,公民的权利,既有国家的内容也有党的内容

提纲:

1、为什么:国家的性质,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属性,民主的现状,意义,和谐社会。

2、怎样构建:A最根本的共产的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B加强制度建设(四个基本政治制度)。C在党的领导下又步骤有秩序的进行。D从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E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奠定物质基础

例题:

胡锦涛主席指出,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同时在基层实行群众自治等形式的直接民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创造,是我国人民民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胡锦涛强调,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参与决定着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尤其是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工作。

五、改革开放三十年

提纲:

1、取得成就的原因:A 经济建设为中心 B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 C 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D 坚持了基本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 E 金融资本市场的繁荣。

2、影响。

3、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例题: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六、民生问题

重要背景:财产性收入,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

提纲:

1、财产性收入问题。

2、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可以套用)。

3、劳动合同

例题:

上学贵、看病贵、住房贵、就业难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四大民生问题。围绕“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的主题,某媒体开设“民生论坛”栏目进行了讨论,下面是三位市民就此发表的各自观点和看法:

甲:子女升学是涉及每个家庭的民生大事,政府应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乙:就业是民生之本,如果教育的发展不能解决就业问题,那么在教育上的投入也无多大意义。

丙: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把一切民生问题统统管起来。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甲、乙的观点,谈谈你对发展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丙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3)如果你也参与上述讨论,请从唯物史观角度,就解决民生问题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七、农业问题

重要背景: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

提纲:

1、基础设施建设。

2、农业的综合生产力。

3、城乡差距

例题:以下是记者对两个村书记的采访记录:

甲村

问:咱们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

答:18000元左右,比前年增加了10%

问:村民收入来源是什么?

答:那可多了,原来的荒地已经被改造成草莓生产基地和绿色蔬菜园区,都是现代化的大棚生产。我们的村办企业可以进行深加工,生产果汁和蔬菜干,产品还被村销售公司卖到了国外。村民改造了住房,搞民俗旅游,接待游客,农家菜,大炕头可受城里人欢迎了,总体上讲,村里的收入30%来自种植业,70%来自加工,接送和旅游餐饮业。

乙村

问:咱们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

答:大概1000元。

问:村民收入来源是什么?

答:卖老三样呗,核桃,梅子和大枣。去年下了场雹子,有些家庭颗粒无收,外地收货的商人还总是压价。

问:有村办企业吗?

答:还没有。

八、抗击地震和北方旱灾

提纲:

1、重点:抗灾能力,灾后重建,自然灾害的认识。

2、如何搞好重建工作。

3、如何面对自然灾害。

例题:

材料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多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抗震救灾工作。就在全世界还在惊诧错愕的时候,中国总理在三小时后直达灾区最前沿;胡锦涛总书记亲临灾区,慰问抢险救灾人员和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雷霆万钧奔

赴现场,各军种十万大军迅速集结灾区。抗震救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国务院决定对因灾死亡人员的家属每人发放5000元抚慰金。

材料二: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再次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会议认为,面对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紧急行动,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冲锋在前,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社会各界无私援助,目前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有效进行,灾区社会秩序总体稳定。会议指出,这次地震灾害影响范围广,人员伤亡多,抢救难度大,抗震救灾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和困难。中央要求,各地各有关方面务必把抗震救灾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不畏艰难,连续作战,团结协作,全力以赴,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

九、文化产业问题

提纲: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北京。

2、中国俄罗斯年在北京开幕。

3、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启动“破冰之旅”。

4、当前文化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5、北京奥运。

例题:

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激发奋斗热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十、能源问题

提纲:

1.为什么。2.如何做。

例题:

“到2010年,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与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要分别达到35%和4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其中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75%,煤矸石达到7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到65%,木材综合利用率由目前60%左右提高到70%左右”。

(1)上述要求体现了经济常识的什么道理?

申论热点:社区管理 篇6

【热点案例】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以“单位制”为基础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汇聚到城乡社区,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沉淀到城乡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生产生活需求集中到城乡社区,城乡社区日益成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而原有的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方式严重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改革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模式和方式,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考点分析】

1.当前社区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有:

第一,社区服务的性质定位不清楚。社区服务在本质上是属于福利服务还是盈利服务,或者它在服务项目上如何进行区分。

第二,社区服务功能普遍薄弱。目前社区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硬件设施不齐全等问题,导致社区服务功能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第三,社区服务的队伍建设问题。

第四,体制不顺,权责不明;

第五,社区服务的行政化问题。

注意:实际考试中务必结合给定资料中具体问题进行概括与分析,不能盲目作答。

2.解决好社区管理与服务中的各项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即由经济增长型转向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观格局;第二,有利于国家工业化转向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赋予社区管理以充分的条件。

3、基本对策:

第一,推进社区社会保障服务。

第二,推进社区救助服务。

第三,推进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服务。

第四,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第五,推进就业服务。

第六,支持社区居委会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

第七,支持社区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

【精彩论述】

申论热点 篇7

背景资料:

“这是一种极其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是对抗南阳市一千多万群众为迎接农运会而齐心协力改善我市交通状况努力奋斗的大潮流,你的想法也好、呼吁也好,完全是逆潮流而动,是螳臂挡车。公安机关将对你听其言、观其行、观后效,密切关注你的煽动性言论是否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再视情处置。”河南省南阳市公安局在回复网友关于“交通整治”变质的留言有上面的语言,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回帖。

2010年3月河南睢县“杯具门”,一农民向乡长反映问题时,欲拿办公桌的水杯喝水,引发冲突。随后,安徽宿州“杯具门后传”,一村民讨要征地款与镇党委副书记发生冲突,被副书记用茶杯咂晕。2010年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一份“社会关系与社会稳定”调研报告显示:有超过五成的社会群众对干群关系“没有感觉”;而却有55%的国家公务员认为十群关系“很融洽”或“较融洽”

原因分析:

造成这种新时代干群关系怪象的原因有许多,国家公务员网老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对于干群关系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缺乏政府服务意识认识不到位,行动上缺少“沉”下去,与群众亲密接触的切实行动,不利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存在执政意识与执政理念上的偏差,在具体的过程中存在依赖强制手段,不当行为和乱作为,不仅未能消除和化解矛盾,反而激化了问题的扩大,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告诫:“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等到广泛改善”;在十七大四中全会中提出的“四个大兴”,首要的就是“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二是近年来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财富分配政策未能及时调整,贫富矛盾开始突显,部分群众不满情绪开始显现;另一方面,我们现行的体制不健全,使得部分权力未能得到有效监督,部分官员官权力寻租、官本位现象未,恶化了干群关系。

三是部分干部执政能力与执政素质不高,无法赶上我国当前的具体形势变化,在具体执政过程中行政不作为、乱作为。

四是当前社会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价值观多元化,部分干部和群众思想受到影响,出现觉悟下降,认识不清的状况。

解决之道:

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要解决好新时代背景下的干群关系,需要我们从思想引导、素质提升、机制建设等多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对政府公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尤其是基层行政人员,用先进的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武装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

二是构建科学、完善的应急机制,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好干群关系中的突出矛盾,有效缓解当前干群怪象发生。

三是依据当前社会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做到为“利为人民所谋”,“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四是加强基层行政人员的执政能力,提升相应素质,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与本领;创造性地构建干群沟通机制,扩大沟通渠道,确保干群关系持久稳定和长期和谐。

五是加强反腐体系的建设,加大惩治力度,创建“网络问责制”,引导社会媒体及其他民间监督力量积极参与对行政工作的监督,形成监管合力,打造为民廉洁政府,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

“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观

【热点聚焦】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旗帜鲜明的要求树立“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的用人观,为各级各部门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立下了规矩,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对“凭实绩用干部 ”的几点建议:

第一,凭实绩用干部,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规范的、管用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要用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科学评判、全面准确的考量领导干部的政绩,确保领导干部的“实绩突出”是群众公认的“实绩突出”,而不是靠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盆景工程、路边工程包装起来的“实绩突出”。

第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干部政绩考核方面,一定要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考量领导干部的政绩,既要考量“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更要考量“打基础、谋长远”的政绩,对那些传棒接力、埋头苦干的“右玉书记们”式的干部,不能够因为没有听到他们“振奋人心”的大项目、大招商就小看了他们,不能够因为没有看到他们办大企业、建大工厂就亏待了他们。

第三,凭实绩用干部,要探索建立一套让干者上、平者让、庸者降的干部提拔任用机制。全国优秀组工干部王彦生总结归纳出干部工作的“四对”原则:“对千里马型干部不亏待,让开拓者无忧;对老黄牛型干部不忽视,让实干者无悔;对包青天型干部不挑剔,让公正者无畏;对智囊团型干部不嫉妒,让谏言者无虑”,第四,凭实绩用干部只有落实到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中,让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干部真正脱颖而出,让广大干部群众真真切切看得到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者不仅有机会而且有舞台,老实人不仅不吃亏而且有前途,投机钻营者不仅不能够得逞而且会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才能够在全党树立正确的、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王彦生同志说过:“选人用人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用好一个人,会激励一大片;选错一个人,会挫伤一群人。我们肩头有万千责任啊!”要用好一大批干部,“激励一大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胡总书记“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的用人观,让广大干部自觉埋头苦干实干,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动实践中脱颖而出,用过硬的实绩说话,凭真本事晋升。

让食品安全成为“高压线”

每当看到塑化剂在台湾引起的灾难性后果,每当听到超级毒菌在欧洲引发的蔬菜疫情,每当想到三聚氰胺牛奶、瘦肉精猪肉、有毒馒头进入国内超市引起的心理恐慌,许多消费者至今仍有一种寝食难安的危机感。在最近开展的全国首个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中,“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的主题引起社会强烈共鸣。面对食品安全这个世界性难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把食品安全关,让食品安全成为谁也不敢不作为、谁也不敢乱作为的“高压线”。

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是各级政府当前面临的最突出的民生问题。总书记最近在天津视察时指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相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把食品安全关。面对接二连三被媒体曝光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在反思道德滑坡、制度缺失的同时,发现每一件食品安全事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95.4%的人认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中的 “被动执法”现象普遍存在,97.4%的人认为监管部门应该对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负责,89.5%的人建议实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一票否决制”,让食品安全成为“高压线”。这是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让食品安全成为“高压线”,关键是要把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提高“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风险。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采用的是分段监管加综合协调的模式,容易形成监管边界不清或监管责任不明确所造成的监管缝隙或监管盲区,特别需要强化地方政府领导作为综合协调“第一责任人”的领导责任,特别需要强化相关部门领导作为分段把关“第一责任人”的把关责任,特别需要强化食品企业“一把手”作为食品安全主体“第一责任人”的直接责任,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加强食品安全的网络化监管、链条化防控。最近,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明确要求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实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了食品安全 “第一责任人”。这是取信于民的新举措,值得借鉴。

让食品安全成为“高压线”,关键是要建立完善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和监管法规,提高食品行业的“准入门槛”。我国食品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很多生产经营企业“小”而“散”,普遍缺乏维护质量安全的先进技术和法治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途径还得从加强法治入手,坚持用最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最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千差万别的企业行为,维护食品安全的市场秩序。尽管我国已经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但在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方面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在部门职责细化、行业准入标准、诚信体系建设、违法责任追究等方面,缺乏更具有操作性的配套法规,为食品安全监管留下了不少“盲区”。因此,必须抓紧制定与《食品安全法》配套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地方性法规,真正形成疏而不漏的“天网”。

让食品安全成为“高压线”,关键是要坚持重典治“乱”,提高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反思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犯罪成本过低是不法分子见利忘义、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保障食品安全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要以铁的决心、铁的手段、铁的法律,从重从快惩罚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分子。最近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对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加大了打击力度,由过去主要是按照后果定罪修改为有犯罪行为即可定罪。这是顺应民心的“重典”,各级各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把食品安全的“高压线”牢牢扎根在法治基础上。

从根源治理群体性事件

近两个月以来,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5月26日,江西抚州市检察院、抚州市临川区行政中心、临川区药监局旁边的马路先后发生三起爆炸;6月6日,广东潮州一起讨薪事件,演变成打砸烧事件后又引爆了本地与外来务工者的对立冲突。6月11日晚,广东省增城市新塘镇大敦村发生聚众滋事事件,造成现场交通堵塞和场面混乱,现场多辆车辆被损坏。6月11日,天津市政府门前发生爆炸。

群体性事件的增多,无疑影响着每一个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认真分析这些社会群体性事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事件本身也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其主要特征有:一般由一些突发事件(如死亡)而引发;事件参加者大都与诱发的事件没有直接关系,也没有明确的利益诉求,主要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攻击的目标主要是公权机关和侵权者;如处理不当,会演变成祸及无辜的骚乱事件;它是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最直接的表现!

因此,无论是官方还是知识界必须要高度重视社会群体性事件,这不仅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首先,政府高层要集思广益,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公平。决策部门要狠抓分配公平,在政策上调整社会分配机制,社会公共服务向穷人倾斜,保障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益。在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等层面上努力做到机会公平,拓宽底层群体特别是底层知识分子进入体制和主流社会的渠道,特别要从政治上高度重视公务员考试的不公状况,让民众都有机会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重塑中国梦。

其次,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最大程度上实现司法公正。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改变司法权力地方化,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的人、才、物脱离地方党政,独立出来,充分发挥的司法监督功能;各级法院全面转向实行法官负责制;最高人民法院在各省市派出巡回法庭,加强监督,确保法律的切实执行和公正运作;进一步推广三审终审制,确保法律的公正;撤销省以下的地方政法委,从源头上消除司法腐败;彻底改革信访制度,中央和省、市信访接待部门撤销,县以下信访部门改为调解组织,切实认真的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

再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实现政治清明。改革县政,增进县级人大代表选举的竞争性和多样性,确保人民群众参与权利的大门敞开;县级人大代表去行政化并部分职业化,充分发挥人民代表的参政议政功能;乡镇改为县府派出机构,取消独立的行政机构,精简机构,裁汰冗员,促进行政的高效;村级组织在确保民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方差异、文化差异、民族差异和宗教差异,实行管理多元化。实行政务员和公务员分离制度,基层政权改流归土,县行政首长实行差额选举。出台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监督手段,进一步监督官员的腐败行为,对官员要加大引导,增强各级官员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情感纽带关系。进一步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各级部门执行一把手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最后,政府要集思广益,借鉴历史经验,吸取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发育社会组织,工会等组织要增强为成员的维权意识,建立农会、行业协会等利益组织,发展社会公益组织。按照法律规定,批准公民正常的罢工、示威和静坐的行为。确保宗教信仰自由,对民间宗教组织进行承认管理,认可鼓励宗教中的真善美等行为。保障新闻自由,增加信息透明度,确保公民不因言获罪。

打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一、背景链接

近年来,一些“网络水军”在利益驱使下,隐身于普通网民中间发贴、跟帖、留言,制造虚假网络热点事件,不仅严重破坏网络秩序,损害互联网公信力,还危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网络水军”的组织策划严密,制造谣言或传播话题快速有效,由于发帖成本低,监管及追惩难度大,非法网络公关行为近年来愈发泛滥,呈现规模化、产业化的趋势。部分商业网站推波助澜和网民盲从、求新求特的心理,成为网络推手炒作的“帮凶”。

2010年,发生的“小月月”事件,是近年来一起“网络水军”制造的典型案例。此事经网络舆论的传播、放大,尤其是少数人和网站的炒作,一时间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后经证实,此事根本不存在。

二、深入分析

除娱乐、商业性新闻,部分“网络推手”还在社会热点事件上,利用仇富、仇官、仇警心理,传播谣言,制造虚假网络焦点事件,或歪曲事实,左右网络舆论,使“不明真相”的网民离真相越来越远,成为被利用的工具。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浙江乐清钱云会案,一起普通的交通意外,被一些人描绘成骇人听闻的谋杀,不断编造各种离奇的谋杀情节,误导网民,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还有就是前一段时间出现的抢盐潮事件,网络谣言的快速传播,使大量民众以为碘盐能够防辐射,盲目抢购,导致出现了席卷全国的抢盐潮。

三、专家建议

申论热点(定稿) 篇8

【背景链接】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从2014年1月1日正式启动。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约300万名普查人员将对中国1000多万户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约6000万名个体经营户进行入户登记。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说,这次经济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活动之一,同时又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一次经济普查。

【标准表述】

经济普查是我国5年一次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全国经济普查是国家为摸清“家底”、掌握国情国力而采取的有效方法。通过普查得到的客观、真实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全貌的信息,能够为国家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翔实的参考依据。

[意义]

搞好摸清“家底”的经济普查是国家与百姓的双赢,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的老百姓。因为经济普查得到的数据最终将用于国家的决策,而国家的每项重大决策都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开展经济普查,是履行政府职责,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任务。有利于深化改革,完善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统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经济各类主体。

开展经济普查,是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推进统计改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今后开展各类统计调查乃至实行电子政务提供抽样框架和参照系;为今后做好周期性普查与经常性抽样调查的衔接摸索经验。

[重要性]

服务于各级党政部门宏观决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必须掌握和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国情国力、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等,需要通过普查取得在常规统计调查中难以取得的有关资料和信息,全面、准确地提供给各级政府和各级党政领导,为宏观决策服务。

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定位和生存,需要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结构和布局等信息,了解本行业及相关行业信息等,以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服务于社会公众。为社会公众提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关信息,提高社会公众对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关注程度。

服务于统计基础工作。充分利用普查资料,为搞好定期调查和开展抽样调查奠定基础。

[措施]

一是要坚持依法普查。所有普查对象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按时、如实地填报普查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监察机关要加大对普查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杜绝人为干扰普查工作的现象,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和普查数据质量。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作为任何单位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必须履行保密义务。

二是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建立普查区电子地图;巩固和拓展统计联网直报系统成果;积极推广使用手持电子数据采集设备,努力提高普查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效率,减轻基层普查人员的工作负担。

三是要加强宣传工作。各级普查机构应会同宣传部门认真做好普查宣传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主动向新闻单位提供情况。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要广泛深入宣传经济普查的重要意义和要求,宣传普查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报道违法违纪案件查处情况,引导广大普查对象依法配合普查,教育广大普查人员依法开展普查,为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家风建设

【背景链接】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组成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家风的传承。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派出几十路记者在各地进行“家风是什么”海采。有富家子弟回答,家风就是“不啃老不坑爹”;有香港影星说,家风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国比家大”;有小孩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还有小夫妻回答,家风就是“老公挣钱老婆花”;更有网友给出“神回答”,“我家风很大”……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不少人认为,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有不少人甚至说,家风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标准表述】

[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少数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不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悄然滋长;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长期以来不重视家风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

[原因分析]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的培育,强调制定和传承家规、家训、家约、家礼等伦理道德方面的劝谕和规范。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家风传统遭到严重破坏,不断流失。原因有三:

第一,“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积贫积弱、挨打受欺的替罪羊,变成“西方话语”和“革命话语”的批判靶子,被弃之如敝履。而家风传统是重灾区之一,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烂祖先牌位、烧毁家谱族谱、漠视家训家风的恶劣现象。

第二,传统大家族不断解体,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模式。计划生育政策和现代人生育意愿降低,导致家庭少子化、独子化现象增多,下一代几乎无不成为“娇宝宝”和“小皇帝”,进而造成整个家庭逐渐偏离了孝敬老人、尊重传统、传承家风的方向。

第三,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尤其是乡村青壮年人口流动到城镇的过程,使狭小乡村范围内“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与父母一起生活共同塑造和传承家风的传统,无法避免地被城镇“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不受或少受父母教导规范的生活所取代。

[重要性]

家风不仅是家庭的风气,也是社风民风的基础,甚至对党风政风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重拾家风就是重拾价值观,就是重拾温暖与信念。家风,是每个家庭的事情,关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品行,同时家风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因为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作风做派都会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人的言行最终也将成为他人评价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家风可以内化为道德伦理,外化为行为规范,对社会治理而言,其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法律和规章制度不能取代的,它影响着一个人从家庭角色转化为社会角色时,对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的恪守程度。家风正,则官风清、民风淳。

[措施]

家风建设,一方面要依据当今社会倡导的文明建设主旋律,酝酿、构思、规划、培植再建新家风。再建的文明新家风,包含了健康向上、积极创新的元素,时代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更强,最能够与时俱进领跑时代,最能够彰显特色独树一帜,最能够融合贯通形成品牌。因此,再建文明新家风任重道远,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崇德向善的家庭工程。

另一方面,必须重建家庭观念,将家庭置于更重要的角色定位。家庭不该是总被牺牲的角色,而该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为大家”无需“舍小家”,恰恰相反,只有“为小家”才能“为大家”。

“地球之肾”衰竭退化

【背景链接】

过度捕捞、污染、基建占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空间正被不断挤压。2013年1月13日,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中的一组数据须引起高度关注:近10年间,全国湿地面积同口径下减少了339.63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337.62万公顷。此外,河流、湖泊湿地沼泽化,河流湿地转为人工库塘等情况也很突出。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但从总体看,面积在减少、功能在退化。当前,湿地消失有两种表现,一是围垦之后湿地直接消失,二是湿地污染。湿地最大的功能是净化水质、降解污染,但污染一旦超过生态承载力,湿地就变成水下荒漠,对生态系统是毁灭性的打击。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造成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功能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有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占用和改变湿地用途是主要原因。当前,威胁湿地生态状况的主因从十年前的污染、围垦和非法狩猎三大因素转变为现在的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物种入侵五大因素。

[存在问题]

从此次调查结果反映出我国湿地资源保护与发展依然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有所减退。由于污染、围垦等原因,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退。仅从湿地鸟类资源变化情况看,两次调查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呈现减少趋势,超过一半的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二是湿地保护空缺较大。近十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体系。我国湿地保护率虽然有所提高,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候鸟迁飞路线、重要江河源头、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等范围内的重要湿地,还未全部纳入保护体系之中。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保护率仅为51.52%,国家重要湿地保护率仅为66.52%。全国湿地保护的空缺还较多,湿地保护管理任务非常艰巨。

三是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从管理角度看,国家还没有出台湿地保护专门法规(但有18个省区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法规),湿地保护长效机制也未建立,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还十分薄弱,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措施]

总体看,我国湿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需要全国上下更加重视和支持湿地保护。

一是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国家应尽快出台《湿地保护条例》,明确湿地保护职责权限、管理程序和行为准则。制定湿地保护红线,完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实行湿地分类管理。

二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加强重要区域湿地保护恢复和综合治理等,扩大湿地面积。在候鸟迁飞路线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重要湿地,优先开展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三是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完善和建设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小区并存的湿地保护体系。加强各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建设,强化湿地保护管理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工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

四是加大科技支撑。开展重点领域科学研究,研究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关键技术,为大规模开展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服务。建立科学决策咨询机制,为湿地保护决策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五是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开展湿地保护和资源忧患意识宣教活动,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逐步将湿地保护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

农子弟就业问题

【背景链接】

2014年2月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相差18.2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其失业率高达30.5%,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此事在社会上引起热议。

【标准表述】

[原因]

农村毕业生在就业上面临的难题,不论是工作待遇,还是失业率,一定程度上是积弊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就业和教育领域的反映。因为跟就业挂钩的,除了毕业生的家庭背景,还跟毕业生在教育程度基础上的综合素质有关。城乡二元化是一个备受诟病的问题,根本就在于阻滞了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社会稀缺资源的均衡配置,使得社会资源配置处于城乡分割状态,大大影响了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综合质量,以及其后的发展。城乡在师资力量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先进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距,无疑使得农村学生在起跑线上就已落下了。

[表现]

城乡不同出身的学生所接受教育质量之良莠,求职人情背景之厚薄,工作待遇之高低,是城乡二元壁垒的直观反映。面对数量庞大的求职大军,某种程度上供过于求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显然较为严峻,“最难就业年”“难上加难就业年”显然并非只是媒体吸引眼球的噱头。而农村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先天不足,再加上求职过程中“没有背景”的后天缺失,使得他们更能感受到就业压力之严刻。此外,教育的畸形产业化消解教育质量的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从大学生毕业没工作的新闻一再见诸媒体可以看出,新的“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并非没有深刻根源。

[影响]

在基于家庭背景和学业能力的大学生就业中,农村学生的弱势地位显而易见。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那些没有背景、就业弱势的农村毕业生,将毫无悬念地成为社会固化的垫底者。发展平台的桎梏,上升渠道的狭仄,城乡二元化痼疾未见明显缓解的情况下,阶层再生产造成的弱势群体的代际传递,更凝滞了社会发展活力,造成新的发展不平衡。城乡在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就业等方面的不平衡叠加起来,必将使得马太效应在社会发展层面的效力无限扩大,一定程度上将消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启示]

“农村毕业生失业率高”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于毕业生就业而言,公平就是要确保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有同样的机会、对等的权利,避免人情与关系对公平的破坏,对农村学生就业资源的侵害。遗憾的是,尽管人社部、教育部等多个部门都表示,要确保就业公平,反对就业歧视,但口号是一回事,行动则是另外一回事,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前不久国土部的招聘,要求北京户口,这样简便的一个条件,就人为制造了不公。而在各种现实利益的博弈中,农村学生因为社会资源的缺失,自然就处于先天的劣势地位。

[措施]

当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此,专家建议:

一方面,加快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打破城乡二元桎梏的基础上构建公平统一的社会发展机制,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让全体民众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公平分享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教育既要与内部环境相适应,也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所谓教育的内部环境,就是教育对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所谓外部环境,就是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农村教育的发展来说,就是既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也要与农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相适应。

召唤道德回归

【背景链接】

2014年2月份,两则新闻引起人们的关注。10日洛阳一商店门前,一老人突然跌倒,热心店员小刘上前将其扶起,不料被老人噎了一句“你害我干啥”?一口咬定是小刘把她推倒的。警方调取监控显示,老人是自己不慎跌倒,小刘确实是做好事。真相大白后,老人连句谢谢也没说,就被家人接走了。

12日在宁波,郑女士赶公交车时不慎摔倒,骨折旧伤复发无法起身,路过者多是看一眼之后就匆匆离去。郑女士大喊“我是本地人,是我自己摔倒的,谁帮帮我”,但喊话20多分钟仍然没有人上前帮忙。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无论“假摔倒真碰瓷”,亦或“扶不起、躲得起”,皆暴露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骨子里的诚信、正义与善良在时间的磨灭下,刻下可有可无的印记,渐渐被摈弃,渐渐消失于心。假如每个人正义之心、善良之心健在,每个人诚实守信,消失的就该是“假摔倒真碰瓷”和“扶不起、躲得起”。

一方面,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是一种爱心欺诈。“学雷锋、做好事、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这些优良品德,不仅是我们从小就受到的教育,也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怪象:做了好事不但得不感谢,还有可能因此被冤枉诬陷,更严重时可能还会遭遇骗局。正是因为有一些道德品质败坏的人利用“同情与爱心”行骗,才使得人们无法分辨那些求助是“真需要”还是“装可怜”。

另一方面,呼救20分钟无人理会凸显社会道德感弱化。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等行为乃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需要救助的人,绝大多数的公众应该会毫不犹豫地伸出热情而温暖的双手实施救援。只是年来,形形色色讹诈事件的发生,让更多公众在行善时产生了戒备心理。也正是最近几年此类意外事件的频繁上演,一些地区或者部分高校及时出台相应政策,为勇于行善而受到讹诈的百姓进行“撑腰”。可即便如此,越来越多的公众仍然会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加之社会上仍有少数人总是想法设法“碰瓷”,这样一来,才会最终导致“摔倒者呼救20分钟无人理会”的闹剧。

[核心价值观]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的情势下尤为迫在眉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都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只要每一位公民都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社会一定更加和谐幸福,国家一定更加富强文明。

[措施]

有人摔倒了,路人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绕道而走,这是社会信任危机的危险信号。“扶不扶”问题表明,社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对此,专家建议:

首先,我们都应当自觉地从我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面对他人需要救助时,我们不要心存冷漠,而应当尽己所能给予他人帮助。另外,对于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来说,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形式来引导公众增强公德意识,并通过出台更多有效制度来呵护公众的爱心与善举!

其次,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公民基本道德建设,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塑社会信用体系,重建人们之间的信任。要大力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开展道德模范、感动人物评选活动,鼓励人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传递社会正能量,让社会回归道德理性,回归善良本性。

群租房安全管理

【背景链接】

2014年2月21日,海淀区林业大学北路文成杰座小区B座3单元6层一间公寓发生火灾。经现场急救人员证实,公寓内有一男一女两名居民身亡。据同单元居民称,发生火灾的公寓为打了隔断的群租房。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群租之所以受捧,除了中介、房东、二房东之间的利益驱使之外,本质原因是其价格便宜,方便了不少外来就业的普通白领、找工作毕业生、民工等低收入群体。

事实上,早在2011年2月1日,住建部便出台了《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对市场中将房屋分拆、隔断“化整为零”的群租行为明令禁止,要求出租住房应以原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人均出租住房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问题是,对于群租现象,一纸禁令就形同虚设。

而群租房既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一方面,群租房逐渐向家庭旅馆方向发展,容易发生变相逃税、扰乱市场秩序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对社区内群租现象难以管理,容易带来诸多安全隐患,火灾就是其一。因此,对群租房进行适当的行政和立法干预是必须的。

但问题是,法律和制度不能忽视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权和生存权问题,而生存权和居住权是每一个城市居民最基本的人权。因此,对于群租房问题,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放任自流,需要综合治理,在加强政策立法和行政管理的同时,也需要一些人文关怀。

[措施]

首先,应对《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取消对群租房的禁止性规定,增加规范群租行为的相关条款:包括对房屋群租作出界定、明确群租房出租人和承租人的权利和义务、设置必要的出租条件和禁止条件。

第二,通过税收等手段对群租房进行市场调控,主要是对部分逃税人群加大查处力度,加重处罚。此外,通过“业主公约”中对群租现象进行规范,比如,在《业主公约》中进行约定,本小区物业不得群租、转租等。

第三,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权,加大廉租房的建设力度。对于群租房,要形成“疏堵”合力。政府及住建部门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综合治理群租房的同时,将主要力量花在加大廉租房建设上,使这项惠民政策惠及到更多的人群。一方面,保证廉租房的建设数量,增加社会供给,起到减缓高房价对低收入人群冲击的应有作用;另一方面,则要降低廉租房准入门槛,不仅要向城市低保户和困难户开放,也应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廉租房,用于社会低收入的学生、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入住。

开征遗产税的思考

【背景链接】

近日,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透露,征收遗产税被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草稿。而在2014年2月,国务院已同意并转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称“研究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问题”。

遗产税是指以财产所有人死亡后遗留的财产为课征对象,向财产继承人或遗嘱执行人、遗产管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上世纪50年代曾设想开征遗产税,1950年《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就将遗产税作为拟开征的税种之一。但后来由于条件不具备没有开征。遗产税开征63年未果,难在哪里?中国尽管已经出台了物权法来保障公民私有财产,但当公有物权和私有物权产生矛盾时,前者还是大于后者。目前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没有对私有产权给以清晰的保护,这就使得不少企业家和富人赚了钱就会去国外投资,而不是在国内继续扩大投资。

10多年来,中国大陆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部分城市房价较高,房地产也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最重要的资产,一个家庭只要在一线甚至部分二线城市拥有一套普通住房,往往就能达到数百万元以上的标准,远超过遗产税草案规定的80万起征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民众对土地并没有所有权,只有70年左右的使用期限。而且民众在购房时已经一次性交纳了几十年的土地出让金。如果再缴纳遗产税等同于重复交税。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房子下面的土地没有所有权,对其房屋没有完全的所有权,那么按理说就不能向他征税。因为税是建立在拥有完整所有权的基础之上。如果要征税,就应当先让购买者拥有自己房屋下面土地的所有权,即从土地使用权转化为土地所有权,取消70年期限。

【标准表述】

[分析]

遗产税是针对个人在死亡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财产,向其继承人和被赠与人所征收的一个税种,这个税种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国家的税收总量,降低我国的税收负增长率,为经济发展注入一定的资金支持。针对这个税种我们需要客观、理性的来看待。

首先,征收遗产税可以通过这种税收调节的手段来降低贫富两极分化的程度。遗产税主要是针对中等收入群里及富人所设立的一种税种,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增加高收入群体的纳税额,减低其收入,从而弱化贫富差距。

其次,征收遗产税可以为我国财政增加更多的税款,可以把新增的这部分税款投入到经济发展当中去,刺激我们经济的活力,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保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注入强大的资金支持。

第三,征收遗产税是对于我国税收制度的补充和完善。遗产税的征收是在当今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贫富差距比较严重,亟需相应的税收调控手段来解决相关问题。反应了我国在税收制度上的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

[影响]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伴随着遗产税的征收可能会相应的产生一些问题,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一,我国公民普遍存在一种将财产遗留个子女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开征遗产税可能让大部分民众表示不理解,共同抵制这一税种。

第二,遗产税的开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富人的财产观念,可能会使某些人为了逃避国家的相关法律而将个人财产转移到国外甚至移民,造成大量资本的外流,影响经济的发展。

第三,我国在现阶段没有明确的公民财产登记情况,公民个人的财产无法有效的核算,造成该项税种在征收上难度很大。

[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开征遗产税方面也要相应的有一些辅助措施:

第一,尽快完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通过公务人员的带头作用逐步向全社会推广,尽快完善公民的个人财产登记情况,在国家有关部门登记备案。

上一篇:人造板贴面生产工艺下一篇:业务人员财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