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监行政许可听证制度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质监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精选7篇)

质监行政许可听证制度 篇1

行政许可中的听证程序,是指在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之前,由行政机关指派该行政许可审查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为听证主持人,听取行政许可审查人员和当事人就行政许可的理由和适用依据进行陈述、质证和辩护的结合程序。具体如下:

(1)行政机关的告知义务

行政机关应在举行听证的7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申请人和已知的利害关系人,必要时应予公告。

(2)听证公开

行政许可听证应当公开进行。但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权的听证案件,不宜公开进行。

(3)听证主持人

行政机关应当指定审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为听证主持人,主持人既可以是行政机关的其他工作人员,也可以是非行政机关的其他有能力胜任的人员,如专家、学者等等。

(4)听证中的举证和质证

行政机关是负责审查行政许可的负责机关,在听证中负有主要的举证责任。在听证中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有义务也有权利将行政机关并不知晓的证据提出,如不能提出相应的证据,则有可能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听证程序中行政机关、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以相互质证,以辨别证据真伪、查清事实。在听证中质证同样适用《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证据规则。听证主持人不直接参加听证中的举证和质证,但应听取各方讨论,主持质证,限定质证的范围,以利质证的顺利开展。

(5)听证笔录

对整个听证过程,行政机关应当制作笔录,笔录是听证程序如实、全面的书面记载,听证程序的笔录内容会影响到行政许可决定的作出,因此,听证笔录应做到准确无误。

听证笔录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①听证案件的名称;②听证主持人的姓名、职务;③听证参加人的姓名、住址、职务等;④听证举行的时间、地点;⑤听证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质证等;⑥证据调查的内容;⑦其他应当记录的重要事项。

听证结束后,听证笔录应当出示给听证参加人,并由审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以及证人确认听证笔录无误后签字盖章

-------------------华丽丽的分割线------------------

行政许可中的`听证程序,是指在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之前,由行政机关指派该行政许可审查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为听证主持人,听取行政许可审查人员和当事人就行政许可的理由和适用依据进行陈述、质证和辩护的结合程序。具体如下:

(1)行政机关的告知义务

行政机关应在举行听证的7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申请人和已知的利害关系人,必要时应予公告。

(2)听证公开

行政许可听证应当公开进行。但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权的听证案件,不宜公开进行。

(3)听证主持人

行政机关应当指定审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为听证主持人,主持人既可以是行政机关的其他工作人员,也可以是非行政机关的其他有能力胜任的人员,如专家、学者等等。

(4)听证中的举证和质证

行政机关是负责审查行政许可的负责机关,在听证中负有主要的举证责任。在听证中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有义务也有权利将行政机关并不知晓的证据提出,如不能提出相应的证据,则有可能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听证程序中行政机关、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以相互质证,以辨别证据真伪、查清事实。在听证中质证同样适用《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证据规则。听证主持人不直接参加听证中的举证和质证,但应听取各方讨论,主持质证,限定质证的范围,以利质证的顺利开展。

(5)听证笔录

对整个听证过程,行政机关应当制作笔录,笔录是听证程序如实、全面的书面记载,听证程序的笔录内容会影响到行政许可决定的作出,因此,听证笔录应做到准确无误。

听证笔录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①听证案件的名称;②听证主持人的姓名、职务;③听证参加人的姓名、住址、职务等;④听证举行的时间、地点;⑤听证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质证等;⑥证据调查的内容;⑦其他应当记录的重要事项。

听证结束后,听证笔录应当出示给听证参加人,并由审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以及证人确认听证笔录无误后签字盖章

质监行政许可听证制度 篇2

一、我国听证制度实施现状及对相对人权益影响的分析

(一) 听证制度适用范围窄, 相对人表达利益诉求范围小。

目前, 世界各国听证制度适用范围在兼顾公正与效率的前提下正在不断扩大。例如:德国的《行政程序法》第28条第1款规定:“干涉当事人权利的行政决定之前, 应给予当事人对决策有关之重要事实表示意见的机会。”日本的《行政程序法》第 2条规定:“只要不利处分都要适用行政听证以及辩明程序。”相比之下, 我国对听证制度适用范围的规定过于单一、缺乏弹性, 具体行政行为的听证范围仅仅能够包含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行政立法领域, 远远不能满足保障公民权益和各市场主体权益的需要。抽象行政行为的听证范围不全面, 行政立法听证流于形式, 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过大, 又人为地缩小了听证范围。《立法法》只解决了我国行政立法即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制定过程的听证, 而对于除行政立法以外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规定的其他抽象性行政行为, 则没有现行法律、法规将其纳入听证范围, 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听证的一大缺陷。我国听证制度的实施情况严重滞后于政府管理公共事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与领域的不断延伸的现状, 狭小的适用范围从根本上阻碍了相对人权益的实现, 不明确的适用范围无形中扩大了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对相对人权益的保护造成很大影响。

(二) 听证会主持人资格界定不清晰。

1.主持人身份不中立, 偏袒现象不可避免。

无论是《立法法》或者《价格法》, 都没有对听证会主持人作出规定。只有《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规定了听证主持人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 但非本案调查人员的范围却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现实中, 我国听证主持人主要采用以行政机关首长或行政机关首长指定的人员来担任。这难以避免他们与具体办案人员的接触而受到影响, 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听证主持人偏袒一方现象的发生, 难以客观公正地主持听证会, 从而直接影响听证的中立性。

2.主持人素质低, 影响听证效率。

听证会在某种程度上与司法庭审相似, 听证主持人自身素质与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听证会的效果, 这一点也为实践所证明。而我国只在《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中对听证主持人制度作了规定, 但内容简单, 没有涉及到听证主持人的任职资格、职业保障等制度, 导致主持人在驾驭听证的进程中显露出力不从心, 影响听证程序的正常实施。

(三) 对听证笔录的效力规定不足。

“不听白不听, 听了也白听”, 生动地描述了笔录约束力不足的后果。我国除了《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两部法律以外, 都没有对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作出明确规定。《行政处罚法》第42条第1款第7项仅规定, 听证应当制作笔录, 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没有规定听证笔录及听证过程中收集的其他材料的证据效力。《行政处罚法》对“听证笔录”的规定如此简单, 容易使人误认为听证笔录对于行政处罚决定可有可无。由于法律没有对听证笔录的内容和法律效力作出明确的规定, 一些地方的听证流于形式, 走过场, 听而不证, 各地频繁举行的各种价格听证会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 听证程序不规范导致结果不公正。

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规定了行政程序的核心, 其基本精神是以程序的公正保证结果的公正。在行政程序上, 公民不仅有资格请示法院审查行政机关的决策, 而且也有权要求参与和监督行政决策的过程。在公共事业价格管制方面, 美国进行管制的主体是独立的行政委员会, 该行政委员会下设有反映消费者意见的听证会组织。除此之外, 关于听证会代表, 特别是消费者代表的产生机制, 美国也有具体的规定。美国的消费者协会、相关的行业协会等组织选举出具有专业知识的代表, 而这些行业协会在广大消费者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选出的代表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这保证了听证的民主性, 并大大减少了政府决策推行的阻力。与美国相比, 我国的听证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听证结果与现实民意反差强烈;二是听证会单方面的意志强加现象严重;三是“听而不证”。四是听证代表缺乏代表性。

(五) 听证方式单一。

行政听证制度可分为正式听证与非正式听证两种模式, 源于美国行政法。美国行政立法的正式听证, 又称“审判式听证”, 其显著特点是准司法性, 即行政立法主体仿照法院审判程序进行提交证据和反询问证人的听证。经过正式听证而形成的规章, 听证笔录是其惟一的决定基础。与此相适应, 法院对正式听证的审查采用的是严格的“实质证据”标准, 换言之, 如果听证笔录中存有不支持规章的重要证据, 则该规章即为违法规章而应当予以撤销。美国行政立法活动的非正式听证, 又称“公告与评论式听证”, 其显著特点是书面形式的广泛征询意见, 即利害关系人可以通过书面方式, 对制定中的规章提出意见、观点或者资料。与此相适应, 法院对非正式听证的审查采用的是较为宽松的“恣意专断”标准, 换言之, 只有在行政立法出现恣意、专断、滥用裁量或者其他违法情形时才予以撤销。我国主要是采用的是正式听证这种模式。

二、完善听证制度的基本对策

(一) 扩大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

结合我国程序民主建设的发展, 有步骤地扩大听证范围, 最终在一切可能侵害个人合法权益和“合法期待”的不利行政行为运行领域, 按照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均衡的原则, 听证成本不大于听证效益的原则, 都可以考虑适用听证程序。在未来城市规划、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重大产业政策制定等方面都应该向公众公开信息, 同时取得相对人的意见, 以便更好地保护相对人的利益。

(二) 明确主持人的资格条件, 提升主持人的素质。

1.明确规定其独立的法律地位和职责权限。

要保证听证主持人的中立性与独立性, 就要从根本上避免行政听证活动中听证主持人与申请方关系的模糊不清, 应该委任与听证双方都没有利益关系的人员作为听证会主持人, 最大限度地保证听证主持人的中立性与独立性。我国行政听证主持人至少应具有如下职权:决定听证会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决定听证程序的进程, 决定是否中止、延期;接受双方证据, 排除不重要的证据;决定听证员、书记员是否回避;维持听证程序, 对违反听证纪律的行为予以制止或者作出相应的处理;听证结束后制作听证报告书, 提出自己对案件的看法和意见, 听证主持人全面、直观地参与了听证过程, 会对案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可以帮助决策者多角度地进行思考, 从而作出科学、合理的行政决定。

2.明确规定其任职资格和条件。

听证主持人应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体现在:一是听证主持人有较强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二是听证主持人应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行政管理工作经验。道德素质体现在:听证主持人应当具有刚正不阿的品德, 不为金钱、利益所惑, 秉公而断。因此法律必须对听证主持人的任职资格和条件作严格的规定。

(三) 完善案卷排他性原则, 明确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

“案卷排他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只能以听证案卷为依据, 听证案卷所记载的各种事实、证据材料都应当具有排他性的法律效力, 任何未经行政程序认定的事实及证据都不能作为行政决定的依据。案卷排他性原则是正式听证的核心, 如果没有这一原则, 询问就会成为骗局。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中规定:“证言的记录, 证物连同裁决程序中提出的全部文书和申请书, 构成行政机关做出裁决的唯一案卷。”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 在将来出台的《行政程序法》中明确规定“行政决定必须基于听证笔录做出”, 充分尊重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只有这样, 听证中的各方才会认真对待听证会, 并积极地行使陈述、质证和辩论的权利, 才会对行政机关的裁决权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

(四) 规范听证程序, 维护相对人权益。

为了保障相对人权益的实现, 听证代表要充分代表相对人的权益, 因此代表选取环节不得隐瞒, 不得暗箱操作, 由中立机关从报名者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公民参加听证会。听证制度要真正体现听证会所要听证的公共决策民主, 必须开展细致而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听证代表和其他有关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使其发言更全面, 更符合实际。

(五) 丰富听证方式。

完善听证制度的当务之急, 一是要完善现行的正式听证, 二是要适当引入非正式听证, 并将二者结合。正式听证执行程序更规范, 内容也更完整, 也更能够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但是在执行中往往成本比较高, 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在美国行政机关的大部分裁决都属于非正式裁决, 在具体实施中根据事件的性质采用不同的程序。在我国一些部门的行政听证法中仅是对正式听证作了规定, 和正式听证相比非正式听证在执行程序上更灵活, 也更容易方便快捷地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它不仅将行政部门从本来就繁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还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因此, 在客观、公正地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行政立法的基础上, 采取正式的听证程序体现行政立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用非正式听证适度代替正式听证, 能够大大提高听证制度的效率。总的来说, 二者如何运用关键还是依据客观实际而定,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二者的优势。

摘要:听证制度的法律基础是普通法上的自然公正原则, 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相对人权益的表达与诉求, 以促进行政活动的公正性和相对人权益的保障。本文就当前政府听证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相对人权益的实现造成的阻碍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听证制度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听证制度,听证笔录,听证方式,听证程序

参考文献

[1].马明生, 现行行政听证制度有立法缺陷[J].法律与生活, 2006, 10

[2].杨建淮.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之初探[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6, 12:22

[3].张玉, 樊圣军.论我国行政听政制度的完善[J].行政与法, 2006, 3

城市房屋拆迁许可听证制度的建立 篇3

摘 要 房屋拆迁许可是房屋拆迁得以进行的前提,当前我国房屋拆迁领域当事各方冲突频发,而房屋拆迁许可听证制度基本内容缺失,为了缓和拆迁纠纷,不管是立法层面还是还是实践层面,房屋拆迁许可听证制度都亟待建立。

关键词 行政许可 房屋拆迁许可 听证

2009年12月北大五学者联名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一时引起社会激烈反响,随后国务院表示有意修改《条例》。而在社会生活层面,每天的网络报刊登载的新闻有关拆迁的纷争更是层出不穷。房屋拆迁许可是进行房屋拆迁的前提,本文试着从缓和拆迁各方纷争的角度探讨建立房屋拆迁许可听证制度。

一、构建房屋拆迁许可听证制度的必要性

(一)听证是我国行政许可法的重要内容

房屋拆迁许可行为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房屋拆迁带有强制性的特征,所以不能任意授予相对人实施拆迁的权利。房屋拆迁必须在经过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后,由具有法定资格的拆迁人来承担。房屋拆迁许可是一种行政许可行为①。

我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五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二十日内组织听证。

听证是指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决定前,行政主体应当告知行政相对人有权表达意见、提供证据,行政主体必须听取意见、接纳证据的一种法律制度。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法基本制度的核心,是正当程序的最低要求②。

一般认为,房屋拆迁根据拆迁的目的分两种:一是基于城市建设的公益需要,这属于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二是商业拆迁的需要,这直接涉及申请人和他人之间的重大利益关系。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前者应由行政机关主动进行听证,后者应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申请听证的权利。

(二)房屋拆迁许可听证制度在《条例》中的缺失

在国务院制定的《条例》中,不见听证的规定。《条例》的颁布时间要早于《行政许可法》的时间。但是《行政许可法》第八十三条规定:“本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本法施行前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制定机关应当依照本法规定予以清理;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自本法施行之日起停止执行。”可是,《条例》在这之后并没有做任何的修改、清理。实践中在全国各地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发放拆迁许可证时几乎不进行听证。

虽然建设部后来颁布了《城市房屋拆迁工作规程》,该规程第五条、第六条规定了需要听证的情形:“……对于面积较大或者户数较多……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拆迁当事人意见……听证意见作为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核发拆迁许可证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该规程法律位阶低,仅是部门规章一级,而且听证设定了门槛:面积较大或者户数较多的才听证。对于面积、户数的标准还交由各地方制定自己的标准,造成同样的情况可能在一个省份要听证而在另一个省份就不用听证的操作不统一的局面③。

二、建立房屋拆迁许可听证制度的设想

(一)房屋拆迁许可听证的现有规定

除了上文第五条、第六条的规定外,《城市房屋拆迁工作规程》还规定:“拆迁许可听证应当对拆迁许可条件,特别是拆迁计划、拆迁方案和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落实情况进行听证。听证意见作为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核发拆迁许可证的重要参考依据。”很明显,位阶更高的《条例》对拆迁许可听证没有规定,而该规程的规定比较粗糙,作为部门规制,这个规程的法律位阶也比较低,听证难以得到各地有效地执行。而且可能考虑到社会影响的程度,还对拆迁许可听证设立了门槛,实践中那些面积小的或者户数少的拆迁,社会影响也比较小,就不用进行听证。

(二)建立房屋拆迁许可听证的具体建议

房屋拆迁许可听证制度可以上文建设部的规程为基础进行构建。1.建议取消《城市房屋拆迁工作规程》中的面积较大或户数较多标准,拆迁许可一律进行听证。2.从起初的通知听证到最后的决定是否颁发拆迁许可证整个过程中,房屋拆迁行政管理部门要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的作用,避免使听证流于形式。3.明确未经听证不得颁发拆迁许可证。拆迁计划、拆迁方案和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落实情况等属于《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拆迁许可条件的重要事项未经听证,不得颁发拆迁许可证。4.建立和完善听证制度,还应该有听证不作为责任追究制度。而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对于不主动进行听证或没有赋予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权利直接做出的拆迁许可证颁发行为是否合法有效,对于相关机关和具体工作人员拒不执行听证该如何处理,均没有明确的保障制度。个人认为,应当进行听证而未进行听证的行政行为无效,而且还应当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或进行党纪处分。

(三)结语

行政程序合法是减少拆迁矛盾,打造和谐拆迁的前提。经过听证的房屋拆迁许可不一定比没有经过听证的房屋拆迁许可更加公正合理,但是一定能够得到被拆迁人的更高的认可。房屋拆迁许可听证制度是一个平台,各拆迁当事方的利益诉求都能得到表达和回应。更重要的是听证,使得决策更加公开透明,这无疑能够大大降低以后出现极端行为的可能性,避免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伤害。

注释:

①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58-260.

②孙事龙.房屋拆迁新热点解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10.

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 篇4

【发布文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2号 【发布日期】2004-06-23 【生效日期】2004-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2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本办法已于2004年6月17日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 解振华

二00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活动,保障和监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提高环境保护行政许可的科学性、公正性、合理性和民主性,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时,适用本办法进行听证。

第三条 听证由拟作出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

第四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听证,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的原则,充分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保证其陈述意见、质证和申辩的权利。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公开举行的听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参加旁听。

第二章 听证的适用范围

第五条 实施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适用本办法:

(一)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实施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应当组织听证的;

(二)实施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环境保护行政许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为需要听证的;

(三)环境保护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依法要求听证的。

第六条 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建设项目外,建设本条所列项目的单位,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前,未依法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或者虽然依法征求了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但存在重大意见分歧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查或者重新审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前,可以举行听证会,征求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一)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二)可能产生油烟、恶臭、噪声或者其他污染,严重影响项目所在地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建设项目。

第七条 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审批该专项规划草案和作出决策之前,指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举行听证会,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规划除外。

第三章 听证主持人和听证参加人

第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许可的听证活动,由承担许可职能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并由其指定听证主持人具体实施。

听证主持人应当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审查机构内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担任。

环境行政许可事项重大复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举行听证,由许可审查机构的人员担任听证主持人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由法制机构工作人员担任听证主持人。

记录员由听证主持人指定。

第九条 听证主持人在听证活动中行使下列职权:

(一)决定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二)决定听证的延期、中止或者终结;

(三)决定证人是否出席作证;

(四)就听证事项进行询问;

(五)接收并审核有关证据,必要时可要求听证参加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

(六)指挥听证活动,维护听证秩序,对违反听证纪律的行为予以警告直至责令其退场;

(七)对听证笔录进行审阅;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的其他职权。记录员具体承担听证准备和听证记录工作。

第十条 听证主持人在听证活动中承担下列义务:

(一)决定将有关听证的通知及时送达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行政许可审查人员、鉴定人、翻译人员等听证参加人;

(二)公正地主持听证,保证当事人行使陈述权、申辩权和质证权;

(三)符合回避情形的,应当自行回避;

(四)保守听证案件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记录员应当如实制作听证笔录,并承担本条第(四)项所规定的义务。

第十一条 听证主持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环境保护行政许可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其回避:

(一)是被听证的行政许可的审查人员,或者是行政许可审查人员的近亲属;

(二)是被听证的行政许可的当事人,或者是被听证的行政许可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三)与行政许可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四)与被听证的行政许可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听证的。

前款规定,适用于环境鉴定、监测人员。

行政许可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听证主持人回避的,应说明理由,由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决定是否回避。在是否回避的决定作出之前,被申请回避的听证主持人应当暂停参与听证工作。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要求或者放弃听证;

(二)依法申请听证主持人回避;

(三)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参加听证;

(四)就听证事项进行陈述、申辩和举证;

(五)对证据进行质证;

(六)听证结束前进行最后陈述;

(七)审阅并核对听证笔录;

(八)查阅案卷。

第十三条 环境保护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承担下列义务:

(一)按照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时间、地点出席听证会;

(二)依法举证;

(三)如实回答听证主持人的询问;

(四)遵守听证纪律。

听证申请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席听证会的,视同放弃听证权利。

听证申请人违反听证纪律,情节严重被听证主持人责令退场的,视同放弃听证权利。

环境鉴定人、监测人、证人、翻译人员等听证参加人,应当承担第(三)项和第(四)项义务。

第十四条 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他人代理参加听证的,应当向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及权限。

第十五条 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通知了解被听证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单位和个人出席听证会。

有关单位应当支持了解被听证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单位和个人出席听证会。

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席听证会的,可以提交有本人签名或者盖章的书面证言。

第十六条 环境保护行政许可事项需要进行鉴定或者监测的,应当委托符合条件的鉴定或者监测机构。接受委托的机构有权了解有关材料,必要时可以询问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或者证人。

鉴定或者监测机构应当提交签名或者盖章的书面鉴定或者监测结论。

第四章 听证程序

第十七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办法第五条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的环境保护行政许可事项,决定举行听证的,应在听证举行的10日前,通过报纸、网络或者布告等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告。

公告内容应当包括被听证的许可事项和听证会的时间、地点,以及参加听证会的方法。

第十八条 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场地等条件,确定参加听证会的人数。

第十九条 参加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人数众多的,可以推举代表人参加听证。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办法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环境保护行政许可事项,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之前,应当告知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并送达《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告知书》。

《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告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被听证的行政许可事项;

(三)对被听证的行政许可的初步审查意见、证据和理由;

(四)告知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申请听证的权利;

(五)告知申请听证的期限和听证的组织机关。

送达《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告知书》可以采取直接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等形式,并由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送达回执上签字。

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人数众多或者其他必要情形时,可以通过报纸、网络或者布告等适当方式,将《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告知书》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一条 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收到听证告知书之日起5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听证申请。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申请书》包括以下内容:

(一)听证申请人的姓名、地址;

(二)申请听证的具体要求;

(三)申请听证的依据、理由;

(四)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三条 组织行政许可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收到听证申请书后,应当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申请材料不齐备的,应当一次性告知听证申请人补正。

第二十四条 听证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并书面说明理由:

(一)听证申请人不是该环境保护行政许可的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

(二)听证申请未在收到《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告知书》后5个工作日内提出的;

(三)其他不符合申请听证条件的。

第二十五条 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经过审核,对符合听证条件的听证申请,应当受理,并在20日内组织听证。

第二十六条 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听证举行的7日前,将《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通知书》分别送达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并由其在送达回执上签字。

《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听证的事由与依据;

(三)听证举行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四)听证主持人、行政许可审查人员的姓名、职务;

(五)告知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预先准备证据、通知证人等事项;

(六)告知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参加听证的权利和义务;

(七)其他注意事项。

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人数众多或者其他必要情形时,可以通过报纸、网络或者布告等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七条 环境保护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接到听证通知后,应当按时到场;无正当理由不到场的,或者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中途退场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并记入听证笔录。

第二十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会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场纪律,告知听证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权利和义务,询问并核实听证参加人的身份,宣布听证开始;

(二)记录员宣布听证所涉许可事项、听证主持人和听证员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

(三)行政许可审查人员提出初步审查意见、理由和证据;

(四)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就该行政许可事项进行陈述和申辩,提出有关证据,对行政许可审查人员提出的证据进行质证;

(五)行政许可审查人员和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进行辩论;

(六)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做最后陈述;

(七)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在听证过程中,主持人可以向行政许可审查人员、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和证人发问,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

第二十九条 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听证会必须制作笔录。

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事项,并由听证员和记录员签名:

(一)听证所涉许可事项;

(二)听证主持人和记录员的姓名、职务;

(三)听证参加人的基本情况;

(四)听证的时间、地点;

(五)听证公开情况;

(六)行政许可审查人员提出的初步审查意见、理由和证据;

(七)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和其他听证参加人的主要观点、理由和依据;

(八)延期、中止或者终止的说明;

(九)听证主持人对听证活动中有关事项的处理情况;

(十)听证主持人认为应当笔录的其他事项。

听证结束后,听证笔录应交陈述意见的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无正当理由拒绝签字或者盖章的,应当记入听证笔录。

第三十条 听证终结后,听证主持人应当及时将听证笔录报告本部门负责人。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决定,并应当在许可决定中附具对听证会反映的主要观点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举行听证:

(一)因不可抗力事由致使听证无法按期举行的;

(二)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临时申请听证主持人回避的;

(三)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申请延期,并有正当理由的;

(四)可以延期的其他情形。

延期听证的,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听证参加人。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听证:

(一)听证主持人认为听证过程中提出的新的事实、理由、依据有待进一步调查核实或者鉴定的;

(二)申请听证的公民死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三)其他需要中止听证的情形。

中止听证的,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听证参加人。

第三十三条 延期、中止听证的情形消失后,由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是否恢复听证,并书面通知听证参加人。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听证:

(一)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告知后明确放弃听证权利的;

(二)听证申请人撤回听证要求的;

(三)听证申请人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听证的;

(四)听证申请人在听证过程中声明退出的;

(五)听证申请人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中途退场的;

(六)听证申请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后,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组织放弃听证权利的;

(七)听证申请人违反听证纪律,情节严重,被听证主持人责令退场的;

(八)需要终止听证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五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机关依法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许可事项,不组织听证的;

(二)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申请,不予受理的;

(三)在受理、审查、决定环境保护行政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四)未依法说明不受理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申请或者不予听证的理由的。

第三十六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听证主持人、记录员,在听证时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公告》、《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告知书》、《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申请书》、《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通知书》和《送达回执》的格式,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规范。

第三十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听证所需经费,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列入本行政机关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三十九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受权起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或者依职权起草的环境保护规章,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有关机关、组织或者公民对草案有重大意见分歧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听证会形式,听取社会意见。

环境立法听证会,除适用《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外,可以参照本办法关于听证组织和听证程序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质监行政许可听证制度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门行政许可听证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省各级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门(以下简称“外经贸部门”)组织的外经贸行政许可听证活动。

第三条 外经贸部门内设的法制工作机构或承担法制工作的机构负责本部门的行政许可听证组织工作。

第四条 听证程序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及及时的原则。充分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保证其陈述意见、质证和申辩的权利。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

第五条 有关行政许可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不承担外经贸部门组织听证的费用。

第二章 听证主持人和听证参加人

第六条 听证参加人包括听证员、记录员、行政许可事项审查人员、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

第七条 听证一般由一名听证员组织;必要时,可以由一名以上的听证员组织。听证员由外经贸部门负责人指定。

听证设听证主持人,在听证员中产生;但须是法制工作机构或者行政许可办理机关内设机构的有关负责人。

记录员由听证主持人指定,具体承担听证准备和听证记录工作。第八条 听证主持人和记录员系下列人员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申请其回避:

(一)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

(二)该行政许可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近亲属;

(三)与该行政许可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

(四)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听证的人员。

前款规定同样适用于听证过程中的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第九条 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听证举行前提出回避申请的,听证主持人应当于当日报告本机关负责人。记录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的回避由听证主持人决定;听证员的回避由外经贸部门负责人决定。

听证员回避的,应当由本机关负责人确定替换人员。记录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回避的,由听证主持人确定替换人员。

第十条 行政许可听证申请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代理人参加听证,委托代理参加听证的应当出具委托书,明确代理权限;

第十一条 听证案件的申请人应当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参加听证,如实回答听证主持人的询问并遵守听证秩序。

第三章 申请、受理和听证准备

第十二条 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听证范围的行政许可事项,外经贸部门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要求参加听证的人员应当自公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外经贸部门提出参加听证的申请。

自外经贸部门向社会公告之日起十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及其他相关人员未提出申请的,视为放弃参加听证的权利。第十三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举行听证的,外经贸部门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听证准备:

(一)确定听证员、记录员;

(二)行政许可事项承办机构自确定听证主持人之日起三日内,将该行政许可相关材料移送听证主持人,由听证主持人阅卷,准备听证提纲;

(三)听证主持人自接到该行政许可相关材料之日起三日内,确定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及参加人员的资格条件并向社会公告;

(四)听证主持人接到参加听证的申请后,对申请进行审核,认为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其参加听证的申请,并在举行听证七日前告知该申请人;认为符合条件的,受理其参加听证的申请,并在举行听证七日前告知该申请人;

(五)听证主持人在举行听证七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行政许可事项审查人员及与所听证的行政许可事项有关的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并将该行政许可相关材料退回行政许可办理机构。

第十四条 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听证范围的行政许可事项,外经贸部门的行政许可办理机构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采取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以口头形式告知应当制作笔录,并经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笔录上签名或盖章。

采取书面形式告知的,应当制作行政许可听证告知书,可以直接送达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也可以委托其所在地的外经贸部门代为送达,还可以采取邮寄方式送达。无法找到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可以以公告的方式告知。

第十五条 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要求听证的,应当在接受外经贸部门告知后五日内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提出。经口头形式提出的,外经贸部门应制作笔录,并经申请人签名。

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听证申请的,外经贸部门应当受理,并在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提出听证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组织听证。

自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签收之日起五日内,或者挂号寄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或者自公告之日起十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不要求举行听证的,视为放弃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十六条 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听证范围的行政许可事项,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依法要求举行听证的,外经贸部门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听证准备:

(一)自接到申请人要求听证的申请之日起三日内确定听证主持人和听证记录员并通报行政许可事项承办机构;

(二)行政许可事项承办机构自确定听证主持人之日起三日内,将行政许可相关材料移送听证主持人,由听证主持人阅卷,准备听证提纲;

(三)听证主持人于接到该行政许可相关材料之日起三日内,确定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及参加人员的资格条件;

(四)听证主持人于举行听证七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行政许可审查人员及与所听证的行政许可事项有关的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并将该行政许可相关材料退回行政许可事项承办机构。

(五)听证主持人应当在听证举行的七日以前,将行政许可听证通知书 送达申请人。

第十七条 外经贸部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依法需要听证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法定行政许可期限内。外经贸部门应当在行政许可听证通知书中将听证所需时间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

第四章 听证

第十八条 听证开始前,记录员应当查明听证参加人是否到场,宣布听证纪律,并向听证主持人报告听证准备就绪。

第十九条 记录员应当向到场人员宣布以下听证纪律:

(一)服从听证主持人的指挥,如实回答听证主持人的提问,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不得发言、提问;

(二)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

(三)听证申请人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中途退场的,按放弃听证权处理;

(四)旁听人员不得大声喧哗,不得鼓掌、哄闹或者进行其他妨碍听证活动正常进行的活动。

听证参加人违反前款规定的,听证主持人应当予以劝阻、告诫,不听从听证主持人劝阻、告诫的,听证主持人可以责令其退场。

第二十条 听证主持人核对听证参加人身份,宣布听证事由,宣布听证主持人、记录员名单,告知听证参加人在听证中的权利义务,询问申请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申请人申请回避的,由听证主持人宣布暂停听证。

第二十一条 听证按下列顺序进行:

(一)行政许可承办人员提供作出该项行政许可行为根据的事实、证据、理由及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申请人及其代理人提出证据,进行申辩和质证;

(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组织听证的,除申请人、委托代理人以外的其他要求参加听证的人员进行陈述;

(四)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和该行政许可承办人员就本案相关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论;

(五)听证主持人征询各方最后意见,申请人作最后陈述;

(六)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会结束。

第二十二条 记录员应当如实记录,制作行政许可听证笔录。听证笔录应当由听证主持人和记录员签名,并经听证参加人审核无误或者补正后,由听证参加人当场签名或者盖章。听证参加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由听证主持人记明情况,在听证笔录上注明。

听证过程中听证参加人未提出的主张、证据不得记入听证笔录。第二十三条 听证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应当根据听证确定的事实和证据,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写出听证报告,提出行政许可建议,连同听证笔录一并上报本部门分管该项行政许可工作的负责人。

外经贸部门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未经听证笔录记录的内容,不得作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依据。

第二十四条 听证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听证事由、时间、地点;

(二)听证主持人和听证参加人的基本情况;

(三)听证的过程;

(四)行政许可事项承办人员提出的事实、证据、理由及法律依据;

(五)申请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的陈述、申辩及质证的内容;

(六)对该行政许可事项的处理意见和建议。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举行听证:

(一)申请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无法到场的;

(二)申请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

(三)申请人因故无法到场,事先提出书面延期申请,并经听证主持人同意的;

(四)其他应当延期的情形。

属于前款第(三)项情形需要延期举行听证的,申请人应当于举行听证三日前向听证主持人提出延期申请。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听证:

(一)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场或者需要重新鉴定、勘验的;

(二)申请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无法继续参加听证的;

(三)其他应当中止听证的情形。

第二十七条 听证主持人可以根据情况作出延期或者中止听证的决定。

延期、中止听证的情形消失后,由听证主持人决定恢复听证的时间、地点,并通知听证参加人。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由福建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负责解释。

质监行政许可听证制度 篇6

一、行政听证制度概述

听证制度在我国是一个舶来品, 它最早起源于英国的“巴格案件和本特利案件”所确立的“自然正义原则”。其中“听取对方意见”是现代听证制度的直接的法理基础。听证制度最初只适用于司法领域, 称之为司法听证。随着行政权的不断扩张, 人们发现司法审查这一原有的事后救济手段已经不能很好地控制行政权的扩张趋势, 尤其是在自由裁量权方面更是作用甚微。于是, 人们提出了从行政程序上去控制行政机关已扩张且仍在日益扩张的行政权的方法。美国1946年制定的《联邦行政程序法》最终确立起了较为成熟的听证制度。行政听证是听证制度的一个特殊形式,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召开听证会。由于侧重点不同, 诸位学者对行政听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样。笔者认为:行政听证是指行政主体在制定法规、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 或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权利义务的决定前, 就有关问题听取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意见的一种程序性法律制度。

二、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现状

1、有关法律文件中的规定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法律文件对行政听证制度进行规定或有所涉及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宪法。宪法第27条第2款的规定为行政听证制度奠定了宪法基础。2.法律。1996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42条、第43条;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23条;200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58条;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11条和第21条;200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19条、第四节和第72条;200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8条等都有听证内容。3.其他。除了以上提到的宪法和法律以外, 在法规和规章中也有关于行政听证制度的规定, 且这部分法律文件占多数。如国务院于2002年颁布实施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具体规定了听证制度的内容、《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无锡市规章审查听证办法》等。

2、我国现行行政听证制度的问题与不足

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强和程序观念的深入人心, 行政听证制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人们在高兴的同时又被一系列新问题所困扰:本应该举行听证却被冠以“涉及国家和社会利益”的理由而拒绝听证、已预设好结果的听证……等等。笔者认为,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体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重实体、轻程序”、“官本位”思想严重。相对而言, 中国是一个强调实体正义的国度, 公众普遍对实体正义有强烈要求……, 长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公众“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 只要结果符合自身利益或者满足自身要求, 即使过程不合法、不合理也无所谓。个别领导干部“一言堂”的官僚作风严重, 认为自己的一句话就可以代替程序制度。还有的领导认为程序过于复杂, 成本过高, 不利于保证行政效率。更有甚者认为, 用行政听证制度是在束缚行政机关的手脚, 阻碍了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2) 行政听证制度的法律规范缺乏统一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的行政听证制度主要分散在几部不同的法律文件中, 有些规定法律位阶比较低, 且大部分规定都比较原则, 不利于实际操作,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听证制度的混乱和落后, 严重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根据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我国迫切需要制定统一的程序制度法, 并在其中对行政听证制度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定。

(3) 行政听证参与人的组成不合理。一是听证代表的产生不科学。多数听证代表由听证组织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指定”, 往往与行政主体的意见保持“高度的一致”, 而真正被代表人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表达;二是听证参与人仅限于行政相对人, 对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利益保护不足。虽然《行政许可法》中的听证程序对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利益进行了一定的保护。但我国大多数行政听证程序没有考虑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利益。

(4) 行政听证程序透明度不够。公开透明是听证制度的本质要求, 听证制度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得到广泛认同就是因为它自身程序的公正。在我国, 行政听证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除非涉及国家和社会利益、公民个人隐私等, 都要对外公开进行听证, 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但在实际操作中, 听证组织者往往以“涉及国家和社会利益”为由拒绝公开听证, 随意将“不公开”范围扩大化。即使公开也是“部分公开”, 能够进入听证会的大部分是行政机关的“内部人员”, 对真正的利害关系人或者广大媒体进行数量和名额限制。

(5) 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狭窄。一是适用听证的具体行政行为范围过窄。如我国的《行政处罚法》规定只有“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处罚事项适用听证程序, 而拘留被排除在外。现实生活中, 还有劳动教养、行政看管等像拘留这样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 按照依法行政和保障人权的要求, 理应纳入行政听证制度的范围;二是适用听证的抽象行政行为范围过窄。目前, 关于我国现有听证制度是否适用于抽象行政行为, 学者们的观点并不统一。有的学者认为根据听证的相对人是否特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的听证制度属于抽象行政行为听证。根据笔者对行政听证的界定, 作为抽象行政行为之一的发布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也应属于听证的范围, 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法律或法规进行规范。笔者认为随着行政权的扩大, 抽象行政行为的不断增多, 仅靠这几部法律中的听证规定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扩大行政听证制度对抽象行政行为的适用范围已是题中应有之义。

此外, 听证结果与听证笔录脱节, 听证笔录的效力没有很好的发挥;听证主持人员的资格规定不明, 素质不高, 相对独立的地位没有确立等也是我国现行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并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

三、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

当前, 为了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程序法》, 广大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诸多有益的看法和主张, 其间对部分问题也展开了探讨。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程序法 (试拟稿) 》 (以下简称《试拟稿》) 。虽然这些《试拟稿》还有很多值得商榷和完善的地方, 并且由于种种原因, 行政程序法的出台搁浅。但是笔者认为, 《试拟稿》对我国的程序制度尤其是听证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并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1、转变观念, 强化程序意识

程序是靠人来遵循的, 而人又是受意识支配的。听证制度以及其他程序制度在我国的完善, 首先要解决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不断增强公民的程序法治意识, 让人们了解听证制度对于保障个人权利, 依法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 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二是转变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服务理念, 彻底转变“官管民”的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同时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众的参与度, 自觉运用听证制度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2、通过立法, 对听证制度进行统一、规范和完善

通过分析众多的《试拟稿》, 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把听证单独设为一章或者一节进行规定, 这足以说明听证制度的重要性。由于我国现有听证制度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中, 造成操作方法多样、规则不统一甚至是重复、冲突的问题。在即将出台的《行政程序法》中进行一般、原则性的规定, 既有利于保障法制统一, 又不致使行政程序法典过于庞大, 还有利于保障现行法制的一定的稳定性。

3、规范听证参加人的选拔, 增强听证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首先是对行政听证申请人的范围以及申请途径进行明确规定, 将行政听证申请人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利害关系人。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听证应注重参加人的性别、岗位、年龄、籍贯、学历水平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区分。其次, 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不适于听证的情形”, 并将“特殊情况”以外的所有有关听证的信息借助广播、网络、电视等媒体充分公开。

4、适当增加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

世界各国规定的听证适用范围并不完全一样, 但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范围较广, 一般不加太多限制”。例如英国法在适用听证制度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原则上, 公共机构做出影响他人利益的决定, 都应当听证。德国《行政程序法》中规定“如果行政程序涉及参与人的权利, 就应当给予参与人对行政程序、程序标的、将要做出的决定以及其中重要的法律观点发表意见的机会”。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现有听证制度主要集中在具体行政行为, 而抽象行政行为涉及较少。即使是具体行政行为, 诸如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征收等也被排除在外, 这显然不符合公平行政的要求, 与听证制度本身要求也不相符。为此, 应逐步扩大适用听证程序的具体行政行为范围, 尽快通过行政程序立法将其他可能影响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听证程序。

参考文献

[1]齐波.行政听证制度的法律及实践意义浅析[DB/OL].http://www.chinalaw.gov.cn/article/dfxx/dffzxx/hlj/200702/20070200028319.shtml, 2007-02-25.

[2]张兴祥, 等著.外国行政程序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3]杨海坤, 刘洋林.关于行政听证制度的讨论[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3) .

[4]高秦伟.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现状与完善[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

加强听证制度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篇7

关键词:公民参与;听证制度;行政建设

一、我们不仅强调要保证公民的参与权,而且还要保证公民的有效参与,即公民参与后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参与的作用

有时候,看起来是请了人参与讨论,但问题并不能有效解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重大事务,当然需要更多的人参与,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总是好事情。但是,管理事务是需要分层次性的,分专业性的。好多事情并不是凭人多士气高就能办好的。如关于卫星上天、西部开发、南水北调等这样的事情恐怕只能依靠各方面的专家反复研究比较,政府才能最终拍板。而对老百姓熟悉的类似就业、医疗、住房、物业管理、养老保险、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认真听听他们的意见,或许更有成效。我国1996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首次设立了行政听证制度,1997年颁布的《价格法》对行政机关如何组织好听证会,从内容到程序均做了明确规定,特别是我国的《立法法》把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听证程序也引入其中,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许可法》,以专节对听证问题做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行政程序重要性的认识。

二、在行政工作中,充分利用听证程序,有其积极的意义

因为听证制度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依法行政的公正性,有利于保障行政工作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降低行政工作成本。而目前我市在落实行政工作中的听证制度上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在行政工作中是否要组织听证会,听证程序在什么工作环节中切入,如何组织听证会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是行政局的主管领导及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掌握的不清楚或不详实,所以在工作中无法运用听证会这一行政手段,不能做到依法行政。

(2)在依法行政工作过程中,对必须听证的许可范围辩晰不清。有的行政机关对于《行政许可法》和相关部门规定的“对于许可听证的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和“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两个关键性概念不清楚,所以有的行政机关在应组织听证会时,不能有效有序的组织听证会,往往造成工作被动,扩大依法行政成本。

(3)听证人选代表确定缺乏层面性。有的听证会可就单项事宜,组织听证人选代表时可单一化,但有的听证会就不能,如价格听证会、城区拆迁、改造听证会,在确定听证人选代表时就要注意到各个层面的人选,因为有的行政许可行为,面对着各种社会成员,涉及到各个利益群体,这些成员或是基于个人重大利益或是基于社会公共利益来进行发表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倾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各种不同的意见。这样,行政行为被许可后,容易被重大利益者所接受,有利于它的推行,对创造和谐霸州、稳定社会秩序有着重大意义。

三、结论

上一篇:论文浅谈交通肇事罪下一篇:合力造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