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与论文的区别

2025-0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与论文的区别

报告与论文的区别 篇1

何为“报告”?《辞源》中的解释是“宣告”的意思。其词意来自于《汉书·王莽传》:“虽文王却虞芮何以加?宜报告天下。”很显然, 报告文学的题材, 应具有较强的新闻性, 即如新闻界的老前辈范长江所言:“为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离开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文章写得再长, 再有文采, 也不能称为“报告文学”。

诚然, 作为比较详尽、生动地报告新闻事件或人物发生 (成长) 经过及结果 (经验) 的新闻通讯, 与报告文学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好的长篇通讯, 如魏巍采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等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咐》等, 完全可以视为准报告文学。但就整体而言, 报告文学所反映的“特定形象”及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显著性和新鲜性等, 要比一般通讯强一些, 内涵也更深、更丰富一些。也就是说, 衡量通讯题材的新闻价值的尺度比较宽泛, 重大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可以写成通讯, 凡人小事、日常变化等等也可以写成通讯, 只是分量轻重、篇幅长短不同而已。报告文学则不行, 既然要向世人“报告”, 就要对题材进行严格的筛选, 让人觉得确有报告的价值。否则, 那就没有必要耗费笔墨, 洋洋万言, 耗费那么多纸张了。

有人也许认为, 新闻既然与文学杂交, 产生了报告文学, 那就完全可以“价值不大故事凑”, 在人物做的事情上及取得的成绩、政绩上多下些功夫, 多用些笔墨, 然后适当多些描写、议论和抒情, 就可以与通讯区别开来, 成为像样的报告文学。对此, 我也持一种反对的意见。

我承认报告文学首先是“事学”, 但报告文学也是“人学”, 越是好的报告文学, 越要写出人物的心理、性格、悲欢离合和其中所提示的社会意义, 从而达到吸引人、感染人、启迪人这样三个目的。这也正是文章的新闻性所要求的。不注意这一点, 仅仅写出笔下人物做了些什么, 一件件罗列, 一件件渲染, 一件件铺陈, 还不能说这篇文章就算合格。

好的报告文学, 搭的架子也应该比通讯更大一些。因为它特别强调时代精神, 强调作为知识分子写作方式的理性精神。所以在写作中, 要充分展示客观现实, 同时要解释现实的存在, 还要对现实中值得警醒或反思的现象、问题等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批判。如果把通讯的构架比作一栋砖瓦结构的平房的话, 那么报告文学的构架就应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楼房。惟有如此, 方能上下几千年, 纵横几万里, 在更大的时空区间展现背景, 刻画人物, 容纳细节, 烘托环境, 表达主题。

要做到这样几点, 就要认真地加以采访, 采访得越深入、越细致、越理性, 报告文学就写得越生动、越感人、越具有文学素质。在这里, 有三点必须牢牢把握, 那就是不允许虚构, 不允许夸大, 不允许任意的合理想象。原因很简单, 报告文学既然脱胎于新闻, 对于传播时效性和客观真实性的要求, 应当同新闻一样严格,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模糊和淡化。如果报告文学不能保真, 它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久而久之, 人们就不会相信报告文学, 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另外, 报告文学一有编造、虚假的成分, 也会给文中的人物造成不利。不了解情况的人会以为宣传的对象品质恶劣、胡诌八咧, 有意给自己涂脂抹粉;严重了还会惹出官司, 使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皆受牵连。所以, 报告文学不但总体和本质要真实, 情节和细节要真实, 人物的内心和情感也要真实。

真实性从何而来?光靠坐在屋里苦想不行, 仅凭现成材料或作者经验也不行, 必须深入群众进行广泛而又客观的采访, 有时还要亲身体验和感受。我的体会,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有些情节特别是细节, 往往超出作者的想象, 如果不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 是很难挖掘得到的。可以这样讲, 一篇报告文学若情节和细节都是大路货, 没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那么, 它的文学性就大打折扣了。

上一篇:卫生间防水施工合同下一篇:司法局述职述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