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两首五年级教案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儿童诗两首五年级教案(精选9篇)

儿童诗两首五年级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二、教学重点:

1.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1.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四、教法:讲授、练习、游戏、讨论

五、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六、教具学具(教学准备):

七、课时安排(教学时间):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附:

儿童诗两首教案 篇2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难点分析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童年时代是人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光。有人将这些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光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我们来学习《儿童诗两首》,一起回忆、享受这童年的乐趣。

幻灯片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并板书。

二、资料交流

看看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哪些儿童诗,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三、检查预习

两首儿童诗是有区别的,谁来说说区别在哪

⑴《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⑵《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⑶《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四、学习诗歌《我想》

1、录音范读,及时纠正你在预习过程中读不准的字或词。

2、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歌。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评议。

4、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⑴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在你的童年时代,曾经有过哪些美妙的愿望呢?(指名说)如果你能把自己美妙的愿望在待会儿的小练笔中也能变成一首优美的小诗,那就更棒了。

小组配乐朗诵。

五、指导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六、再次朗读,体会诗句的特别之处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3、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更形象、生动。

七、诗歌朗诵挑战赛

在今天的朗诵比赛中,你有没有信心和能力获得胜利!

八、拓展学习

儿童诗两首五年级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描绘的意境,并说出作者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学习重点、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描绘的意境,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预习导学】:

运用“四步法”自主预习: 1读一读,标一标:

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2查一查,注一注:

通过查阅工具书,在文中为不理解的词语注解。3想一想,答一答:

1、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什么?

2、读了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4划一划,问一问:

通过自主预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快标注在书上吧!【合作探究】:

1、朗读诗歌《我想》,说说我这么多理想中哪一个令你最神往,并说说理由。

2、诵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同学们闭目倾听并说说哪幅画面给你的印象最深? 【拓展延伸】:

儿童诗两首五年级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

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三年级3、古诗两首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和“泊”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4.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材分析:

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两首古诗都是写秋景的,皆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难点:

了解作者描绘的秋色,并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时,通过指名朗读,检查他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指名试说诗句的意思,检查学生自读理解情况。对于理解上的偏差与错误,及时进行纠正。2.在精读感悟环节中,根据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并再现诗歌情境,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指导吟诵,从而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通过对学习古诗方法的总结和朗读古诗技巧的指导,重点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学生古诗词诵读情况。

学生准备: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古诗《山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枫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美,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学过程: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看大家都非常喜欢诵读古诗,你们知道吗?唐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这瑰宝中的瑰宝,两首堪称经典的古诗。首先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板题:山行

(课件出示)

2.交流简介作者。

(1)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杜牧)

(2)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吗?(生谈自己的了解)(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对本首古诗中的一个生字“径”的读与写。

(1)指名读,纠正字音。斜xié又读xiá(古音)。(2)说说字的间架结构及识记方法。(3)田字格中描红、临帖。

2.检查对诗词的朗读、理解。

(1)指名读,评价、正音。(2)谈谈自己对词句的理解。

(三)回忆方法,复习巩固。

1.要想学好古诗,就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学生交流。

3.师小结学习方法:(课件出示)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出。

(四)精读感悟,重点突破。(投影出示书页)

1.解诗题

(1)学生自己尝试理解诗题的意思。(2)师小结:在山上行走。2.明诗词,悟诗意。

(1)请学生齐读1、2句,指导“径”、“斜”的读法。(2)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3)小组汇报交流。

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坐:因为。

爱:喜爱,留恋的意思。

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4)熟读诗句,要求正确、流利。

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5)理解诗意:

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师小结指导:(课件出示)

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3、品味想象,赏诗境,诵诗词。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出示图,这就是杜牧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让生看图说话)

(4)指导朗读。

着重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课文,揭示写法。

1.杜牧的《山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迷人的秋景图。假如我们真的置身于这秋景中,远眺高山入云,近看枫林如焰似火,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2.是的,看的如此美丽的景色,每个人都会惊喜不已,由衷地发出赞叹。诗人同样也不例外,通过描写美景,表达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就是古诗中常见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

3.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再次 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或收集一些描写秋景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古诗《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意。

3、学习“霜、愁、眠、苏、寺”五个生字。

4、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生字,会读会背诵古诗。

2、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山行》,并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导入:今天我们同样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3.板题,解题。

(二)出示诗句,检查预习。

(1)指名读,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交流书写。

(3)简介作者:

生交流后出示作者简介: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出。

(三)图文对照,理解句意。

1.让学生轻声读第一二行诗句,边读边想想诗句所描绘的画面。问: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季节?是从那个词看出来的?

2.在秋夜里,诗人乘坐的船停靠在枫桥的岸边,他的所见、所闻、所想的又是什么?(看图)

3、看图完成练习。

4.在这冷清、幽静的晚上,诗人此刻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看出?使学生理解“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时作者为什么还能听到钟声?说明了什么?

5.小组内交流一下,对诗句字、词、句的解释。学生交流后师总结出示: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6.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2)指名读。这次请带着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首诗。(3)你能把作者的情感也读出来吗?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诗,美味品读。

1、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元代诗人马致远有诗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一样的秋景,不一样的诗人,却都有着同一样的愁绪。这就是寂寞的愁绪,是思乡的愁绪。请同学们尝试把这种忧愁再次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指导朗读、诵读。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5、小结

本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乘船在枫桥泊船靠岸,看到江边的夜景,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1)交流古诗。上节课课下我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写秋景的古诗,现在和大家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师适时评价。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大家欣赏。

(六)板书设计:

山行

石径斜

有人家

(远景)

喜爱 枫林晚

霜叶红

(近景)

赞美

枫桥夜泊

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看到的)忧愁 寒山寺

夜半钟声

(听到的)孤寂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是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我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并通过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了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不足之处:是我生怕学生对字词理解得不够到位,对学生知道点拨较多,没能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建议:让学生在理解诗意,感悟情感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法。最好能适时地进行小练笔的实践练习。附:

一、设计人: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中心小学

冯祥云

二、设计人教学评优情况: 1、2012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我爱教师这一行(论文)》

三等奖 2、2011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与研究(研究报告)》

一等奖 3、2012年 4月科学优质课《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区 二等奖 4、2010年6月

山东省教学研 究课题 《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认证为市级B级。5、2010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二等奖 6、2006年10月

学具优质课《我的风向仪》区

一等奖7、2006年9月

峄城区“新课程达标课”首批验收达标。

8、2006年6月全国中小学学生作文大赛辅导

儿童诗两首五年级教案 篇6

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欣赏插图(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

.组词:

人()日()

入()目()

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插图。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

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

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

上台比赛,看哪一位同学说得精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出示生字。

楼依尽入欲穷

指明读上面的字。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指导书写。

2.学生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读一读,再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鹿柴》

教学目标:

.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的美好。会写4个字,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2.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

.古诗,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

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以及精练的语言,博得了人们的喜爱。我们每个人都会吟诵很多,下面谁来给大家展示几首呢?谁再能展示几首关于王维的诗呢?

2.今天,我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王维的诗——《鹿柴》,教师板书课题。指

出“寨”在本课中读“zhài”与“寨”相通,鹿柴是一个地名,并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让学生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板书全诗。

3.指名朗读。

4.学习生字“但、返、景、复”

三、指导朗读,理解每名诗的意思。

.指导朗读古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齐读古诗的第一、二句,体会诗句的意思。

(1)指名朗读并作指导。

(2)理解诗句中的个别词语。

但——只闻——听

如孟浩然《春晓》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的“闻”就是听的意

思。

(3)理解诗句的意思。

空山里见不到人的踪影,却传来说话的声音。

3.齐读古诗三、四句,体会诗句的意思。

(1)指名朗读并指导。

(2)理解诗句中的个别词语景:夕阳返照的光。景,通“影”。

(3)理解诗句的意思。

西斜的夕阳返照深林,余光洒落在青青的苔径上。

4.小组合作学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教师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却看不见人,只有夕阳的阳光透射过密密的山林,照在青青的苔径上。

(3)从这首诗中你能了解到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四、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

.自我轻声吟诵,体味诗的意境。

2.借助影像视频进一步的去体会。

五、作业

.书写生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给这首诗再配一幅画。

3.本诗出自王维晚年所著的《辋川集》,《辋川集》共有诗二十首,这只是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4 篇7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莎土比亚.剧本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社会生活。

2. 认识本戏剧的矛盾冲突及其发展,口述课文的故事梗概,把握剧本思路。3. 正确认识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认识本戏剧的矛盾冲突。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莎土比亚(1564---1616),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1584年后他到伦敦谋生,先后在剧场充当杂役.马夫.演员.导演和“环球剧院”的股东。他一生写了两部长诗.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十六个剧本(包括十一部悲剧.九部历史剧.十六部喜剧和传奇剧人其中著名剧作有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历史剧《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他的戏剧反映了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初期英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过程,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他在创作中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马克思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给予很高的评价,提出艺术创作要“莎士比亚化”。所谓“莎士比亚化”,是要求真实地和正确地反映出时代的脉搏,要求情节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要使反映出来的生活画面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练优美,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深远。2.时代背景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喜剧。这时期正当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世,英国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刚登上历史舞台。人文主义者生气蓬勃。他们提倡人权自由.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割据和教会的统治。这就使莎士比亚的喜剧充满了乐观主义的色彩。《威尼斯商人》就表现了新兴的商业资本对封建的高利贷资本的胜利,歌颂了人文主义的友谊.爱情及个性的自由解放。3.名家点评

语言的丰富有力,是莎剧动人的力量所在。歌德曾说:“莎士比亚是用生动的语言感动人的。”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也在于戏剧语言的改革。他一改从前正宗戏剧的清规戒律,用韵散杂糅的文体,特别是用大量无韵诗,这样可以自由表达各种个性化的人物,及其在各个时间.场所的变化„„莎士比亚所用词汇有一万五千之多,是世界作家.诗人中罕见的。(朱雅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世界名著选评•第一集》)

《威尼斯商人》包含两个平行的情节。主要情节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大人高利贷者夏洛克之间围绕割一磅肉的诉讼而展开的冲突;次要情节是富家小姐鲍西娅尊父命三匣选亲的故事。此外还穿插进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同罗兰携款私奔的故事。通过这些相互联系的情节冲突,莎士比亚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两种生活观的斗争。他肯定并赞美了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以友谊.爱情等为重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否定并谴责以夏洛克为代表的惟利是图的生活态度,最后以夏洛克败诉和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满结局,歌颂了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胜利。(赵澧《浅谈(威尼斯商人>),《世界名著选评•第二集》》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恻隐(câ)尊翰(hàn)疱代(páo)②词语积累

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尊翰:对别人来信的尊称。翰,这里指书信。

稽:查考。

折衷是非:判定谁是谁非,折衷,这里指对争执不决的双方进行判断.裁决。

庖代:是成语“越俎代庖”的简单说法。意思是越权办事或者包办代替,这里指代理他人的职务,庖,厨师。

钓裁:恭请作出决定的意思。钧,旧时对尊长或者上级用的敬词。裁,判断,决定。2.理清思路

课文是剧本《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全剧共五幕),是全剧的高潮,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尚蒙延约,必然不辱使命。敬祈钧裁。”主要写夏洛克。这部分以夏洛克出场为界又可分两层。前一层通过公爵与安东尼奥的对话,侧面显示了夏洛克的冷酷.凶残的态度;后一层夏洛克登场,他坚持从还债失期人安东尼奥身上割肉,众人劝说.许愿.甚至谩骂,也不能使他改变,从而突出他的阴险.贪婪本质,这时冲突也愈趋激烈。

第二部分主要是写鲍西娅。她假扮律师登场,使冲突解决有了转机。她欲擒故纵,引发夏洛克坠人故意谋害公民的法网,夏洛克转为被动,受到惩罚。

一.前半场

二.后半场

夏洛克的戏

鲍西娅的戏 安东尼奥:

夏洛克:

鲍西娅

夏洛克:

公爵劝说

“照约执行”

鲍劝说

→ “照约执行”

巴萨建议

“不要它们”

按约判决

“但尼尔”

葛莱痛骂

“何苦来呢”

鲍护法

高举屠刀

不能流血

破 产

【败局似定】

【胜券在握】

【成竹在胸】

【彻底告败】 3.讨论解惑

①正确理解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的目的。

夏洛克:他是高利贷资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但爱财如命的夏洛克在这场戏的开头却一反常态,不要比借款多几倍的还款,而要一块无用的人肉,可见其心胸狭窄,复仇心极重,一遇机会便要疯狂报复对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可,可见其冷酷无情。夏洛克对别人的谩骂反唇相讥,冷静和自信的态度活灵活现。败诉以后他又想要三倍的还款,贪吝的本性又复原了,守财奴的本相暴露无遗。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魔。

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鲍西娅:这是作者极力歌颂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她是一个富豪贵族的孤女。她是个有学问.有修养的新时代的女性,她的谈吐文雅,又机智勇敢,她为了援助丈夫的朋友,女扮男装,作为出庭的法律顾问,判决夏洛克的案件,有胆有识,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置恶人于死地,大快人心。安东尼奥:他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商人,作者对他是有所美化的。作者写他珍重友情,为了朋友而向高利贷者借钱并为此死而无怨;他宽宏大量,面对夏洛克的无耻阴谋,竟逆来顺受;面对死的威胁,他具有古罗马英雄那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慨。总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温文尔雅等人文主义者为之沤歌的品质。

葛莱西安诺:他嫉恶如仇,易于激动,嬉笑怒骂,敢于斗争,和安东尼奥形成鲜明对比。巴萨尼奥:见义勇为.重情重义,但不懂得斗争策略,表现得较软弱。公 爵:稳重慈祥

② 这出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这出戏围绕着“一磅肉”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其冲突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思想的冲突。课文的开头写夏洛克毫无怜悯之心,他非要照约执行割肉的处罚,矛盾显得非常尖锐,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即将出现在舞台上。接着写公爵和巴萨尼奥对夏洛克的劝告。公爵对夏洛克的劝告是想以道义唤起他的恻隐之心,巴萨尼奥对他的劝告是诱以金钱,想打动他那匹吝贪婪的本性,但二人劝说均告无效,却引出了夏洛克的自白一道出了他打官司的卑鄙动机。看来矛盾是无从化解了。夏洛克霍霍磨刀.杀气腾腾,剧情更加紧张起来。葛莱西安诺怒不可遏破口大骂,夏洛克则不动声色一定要诉诸法律,鲍西娅从宗教的观点提出的劝告也无济于事。鲍西娅无奈只好照约宣判执行,使矛盾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安东尼奥只有一死了之,夏洛克得意忘形。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鲍西娅提出了割肉不流血,割下的肉不准少于或多于一磅的两个条件,矛盾突然迎刃而解,剧情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鲍西娅步步紧逼,夏洛克节节退让,在痛快淋漓的喜剧气氛中全剧的矛盾冲突得到解决。③ 剧本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威尼斯法庭审理夏洛克诉讼的场面,揭露了高利贷者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丑恶嘴脸,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虚伪的本质,赞美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鲍西娅一举击败夏洛克的勇气和智谋。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三点:①本课的基础知识;②理解剧中人物形象;③理解戏剧矛盾冲突,把握戏剧所反映的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品味本文语言的诙谐生动、优美流畅。感受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风格。2. 阅读(威尼斯商人)全剧。【温故知新】

1.介绍作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复述故事内容,介绍主要人物的主要特征。3.字词的理解与默写。【讨论解惑】

①用讨论法感受和归纳本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1、个性化的语言。

在“法庭审判”这场戏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例如,夏洛克在上场之后,他一张嘴同时对付好几个人,能言善辩,或用逻辑推理而无懈可击,或用反问加强语气,或用冷嘲热讽迫使对方无言以对,词锋逼人,不可一世。语言却很鄙俗,充满商人口语,如“耗子”.“张开嘴的猪”.“忍不住要小便”等。鲍西娅上场后,他认为形势有利于自己,就满口阿谀逢迎之词。判决之后,则痛苦不堪,哀怨悲叹,处处不离一个“钱”字,表现了他拜金主义的性。本其他人物的语言也各有特色,如鲍西娅的周密稳健,鲍西娅的语言是诗与哲理的结合,语言明快简明,既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又符合其律师的身份,果断干练,聪明博学。公爵的委婉耐心,葛莱西安诺的暴躁怒骂和开心取笑等等,都有给人深刻的印象。

2、词汇非常丰富。

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哥德说:“莎士比亚用生动的语言来使人感动。”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是绚丽多彩和质朴自然的巧妙结合,既有浓郁的诗意又有如话般的流畅的特点。词汇之丰富在世界古典作家中也是罕见的。公爵的这段话:“我很替你不快乐,你是来跟一个心如铁石的对手当庭对质,一个不懂得怜悯,没有慈悲的不近人情的恶汉。”简洁的几句话,就准确而有力地描述了夏洛克的心地凶狠,感情冷酷和处事待人的态度。

3、贴切而又新颖的比喻,是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一大特色。

他那高度的创作才华和广阔的生活视野,取比自天上人间大海陆地,比喻新颖独特.喻义深邃。例如,安东尼奥说“请你想一想,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象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母羊失去它的羊羔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大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谡谡的声音这三个比喻使读者联想到夏洛克就象怒涛一样凶暴,野兽那样毫无人性,松柏那样本然无情,是一个无可理喻的恶人。又如,安东尼奥说“我是羊群里一头不中用的病羊,死是我的应分,最软弱的果子最先落到地上,让我也就这样结束了我的一生吧”。病羊的比喻形象而又真切地勾勒出他那软弱的性格,“果子落地”一句仿佛使我们看到了他面临的悲惨遭遇。在戏剧语言中大量地使用比喻,每个比喻又这样晓畅,既符合人物的性格又紧扣剧情,只有当作家具有囊括万有的聪慧,广博的学识,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做到。再如,巴萨尼奥对夏洛克说:“初次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夏洛克不正面回答他,而只是说:“什么?你愿意给蛇咬两次吧?”用这个比喻表示出对安东尼奥的仇恨和杀害安东尼奥的决心。

4、莎士比亚的语言优美动人,含义隽永,这和他在戏剧语言里运用自如地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分不开。

仅这一场戏在人物对话里就使用了五.六种修辞手法。那五句同义反复,使剧情跌宕曲折别开生面。葛莱西安诺每复述一句夏洛克的话“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再世的但尼尔”,既是对鲍西娅聪明才智的由衷赞叹,又是对夏洛克自食其果的奚落嘲讽。而这些赞美鲍西娅的话,则令夏洛克无地自容,让观众捧腹大笑,增加了轻松愉快的喜剧效果。②通过戏剧表演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进对戏剧特点的认识。各组讨论、上台表演“法庭审判”。⑴选好各扮演者;⑵准备所需道具;⑶布置舞台;⑷课后排演。

【课堂小结】

儿童诗两首五年级教案 篇8

韩吉英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本以外的古诗。教学重点和难点:

识字与写字是重点,感情朗读以及理解古诗的意思是难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前摘录的描写枫叶或枫林的好句佳段。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

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赠刘景文》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教学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一:展诗境,设悬念:

(课件出示:寂寂山路,一辆马车疾驰而来,又戛然而止。)

师旁白:寂静的山道上,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诗人杜牧坐在车中匆匆赶路(车停,马嘶),咦,是什么吸引了诗人,使他停车不前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

生齐读课题《山行》。

二:初读诗,理大意:

1、出示全诗,指名读,正音。

2、生自由读,完成练习。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山行》一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写出了_________时节山中的美景。诗人停车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明诗意、入诗境:

1、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插图、注释,查查字典,自己来解决一下课文中较浅显的字词,并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己对照课文的插图和诗后的注释,也可查查字典,自己去学习诗句。

2、研读古诗,分工研究。

师:现在,我们组成三人学习小组,每位组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中选择一个角色,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一起合作,相信每个同学都能学懂这首诗!

学生兴致勃勃地自由组合、选择、具体要求如下:

A、小画家:从四句诗句中自由选择喜欢的,用简洁明了的简笔画表现诗中描写的景色,可画

一、两句,也可画全诗。

B、翻译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流利通顺的个性化语言将每句诗意串讲起来。

C、朗诵家:用朗读读出自己对诗意、诗情的体会。

3、请小组自告奋勇上台汇报,下面的同学当当小评委,说说他们的汇报精

教学

彩在哪里,是不是符合诗意、诗境。

现撷取其中一个片段记录如下: 汇报:

林瑛(“小画家”)画。刘雯雯(朗诵家)读。金娟娟(翻译家):一条小路伸向深秋的山中,在白云升起来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停下车,是喜欢这傍晚时候的枫林。那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评画:

范蒋斌:林瑛同学的画画得很漂亮,真是一个小画家!不过,我提一点小小的意见,‘石径斜’,石路应该是歪歪斜斜的,怎么能这样笔直地通上山呢?比如说碰到大石头什么的,难道从石头上飞过去不成?

(众大笑)

刘策:我补充一点小小的地方,我想这山一定很高很高。可林瑛画的山好象矮了一点!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诗中可没说这山有多高呀!(众纷纷举手争着要发言)刘策:诗中不是说“白云生处有人家吗”?连白云都绕着山,可见山有多高了!再说,诗中说“远上”,石径通得远,是因为山很高呀!叶超:各位评委!听我来说说如何?(众笑)我觉得这石径应该开始画大一点,越往上越小!

金晓渊不解地:为什么?这又没关系!叶超:因为我们都知道,远的东西小一点,近的东西大一点。石径很长,那么远处的就应该小一些!

林瑛:谢谢各位评委的帮助!我现在就去把我的画改得更完美一点!(众鼓掌)…… 评读:

何倩倩:我觉得刘雯雯同学的“远上”应该读得拉长一点!因为石径很长很长呀!还有“生处”两个字稍快一点,有力一点,因为白云在翻腾变化,很有活力!

师:有水平!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叶明洁:我觉得“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句还应该读得很高兴!因为诗人在深秋的山中,肯定很少有人,现在看到有人家了,心里一定很欢喜!

朱海啸:我觉得最后一句应该读得惊喜!因为这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美呢!王亚红:对!还应该读出对枫叶的敬佩!深秋了,多冷呀!可是,枫叶不怕风吹霜打,那么红艳艳的!给秋天增添了美丽的色彩,诗人肯定很敬佩它们!

…… 评翻译:

姜文洁:金娟娟同学说“白云生处”是“白云升起来的地方”,我不同意!这个“生”应该是生活的意思!就是“白云生活的地方”!

陈萧:我对她们俩人说的都有意见!我觉得应该是“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因为白云都是动态的,它们在不断变化,翻腾!

师:哦!我想,说“白云生活的地方”,把白云说活了,富于想象!说“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说出了白云不断变化的动态,善于观察!我们同学,都有一

教学

颗懂诗的心灵!

……

刘策:我觉得,不能说诗人喜欢这傍晚时候的枫林,应该翻译成“我因为喜欢这枫林而停下车来,一直欣赏到傍晚”。

金娟娟反驳道:这没关系呀!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说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才停下车来嘛!

(学生纷纷议论,两方面的意见都有人附和)师:不管是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才停下车,还是因为喜欢这枫林而停下车来,一直欣赏到傍晚,都翻译出了诗人对枫林的深深喜爱!同学们读懂了,就理解了诗的意思了!……

师:那么,诗中还有哪些词写得特别精妙,是我们这简单的画中无法表达出来的呢?”

(众生稍思,又恍然大悟地举起了手)

叶超:我觉得,“寒山”的“寒”字是我们没法画出来的!

洪凯:“白云生”的“生”字也是没法画出来的!因为白云在不断地翻腾变化,它是动态的!

师:对呀!古诗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精妙简约,言有尽而意无穷!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寒”字和“生”字?

(生踊跃举手)

陈倩倩:山中,树叶飘零,处处黄叶翻飞!林建伟:一行大雁排成“一”字行飞向南方!

卢伦:山中,走老半天也碰不到人!只有萧萧的秋风吹着树木的声音!郑国富:在山高处,几缕白云一会儿象轻纱,一会儿变成一条绸带,遮住了半山腰!那白云里的几户人家也就隐隐约约的,真像天上的亭台楼阁!

……

四:拓诗境,延诗情:

1、(课件)欣赏枫叶

2、交流课前摘录的描写枫叶或枫林的好句佳段。

3、这如火如荼的美景,深深地震撼了诗人,使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二月的鲜花。(课件)二月花也很美,可为什么诗人却更喜爱经霜的红叶呢?

4、自由体会、交流。

五、荐佳作,引课外。

1、师介绍杜牧生平,推荐其他两首写景名诗。

清明

江南春

清明时节雨纷纷,千里莺啼绿映红,路上行人欲断魂。

水村山郭酒旗风。借问酒家何处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牧童遥指杏花村。

多少楼台烟雨中。

2、生生互荐:杜牧的其他好诗。

六、自选作业(选择自己最爱做的一题)A、抄写或默写《山行》。

B、给《山行》配乐或配插图。

教学

C、把《山行》改写成一篇写景或记事的小作文。D、联系“霜叶红于二月花”,写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七、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认识了苏轼和杜牧。板书: 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山行》

苏轼

杜牧

荷尽已无擎雨盖,远上寒山石径斜,菊残犹有傲霜枝。

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年好景君须记,停车坐爱枫林晚,正是橙黄橘绿时。

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后反思:

儿童诗两首五年级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文脉梳理,理读诗歌;

2、句典编写,细读诗歌;

3、想象补白,延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诵读诗歌

唐诗是历史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唐代诗坛人才辈出,佳作浩如烟海,灿若星河。而那些或婉约或豪放、或闲适或讽喻、或浪漫或现实的诗歌,将会溅落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让我们一起来高声诵读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经典诗篇。

PPT: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大家知道这些诗是谁写的吗?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很小就能作诗,16岁就写出了“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他一生创作了3800多首诗歌,是唐代很有影响力的诗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叙事诗《卖炭翁》。

二、文脉梳理,理读诗歌

1、课文《卖炭翁》,在课本中,它被编者划分为两段,你觉得编者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PPT: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你觉得编者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第一段写卖炭翁;第二段也宫使。第一段是正面描写;第二段是侧面描写。

2、但老师却将它分为四段,老师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PPT: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你觉得老师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烧炭  ——忧炭——运炭——失炭(夺炭)

卖炭翁烧炭  ——卖炭翁忧炭——卖炭翁运炭——卖炭翁失炭{宫使夺(抢)炭}

3、小结:这样的四段将“文脉”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原来,文章就是以“炭”为线索展开叙事,这种方法我们叫它“文脉梳理法”。用这种方法读书有助于我们理清内容与思路。

三、句典编写,细读诗歌

下面,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来读  ——句典编写法

PPT:

什么是句典编写法?就是选一个或几个句子,对它的内容、作用、妙处进行评析。

PPT:

从三个角度进行句典编写:一是人物描写的方法,二是对比的手法,三是人物的心境。

首先,我们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句典编写。

角度一:人物描写的方法

1、教师示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用肖像描写写卖炭翁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2、学生活动。

预设: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写卖炭翁生活困苦、艰辛。

(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用动作描写写卖炭翁运炭的艰难。

(3)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用肖像描写写宫使的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4)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用动作描写写他们的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5)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用心理描写写老汉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6)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用心理描写写宫使的蛮狠无理。

小结:诗人正是对人物肖像、心理、动作的细致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怜与可悲的卖炭翁形象和可恶与可恨的宫使形象。

角度二:对比的手法

预设:

(1)“两鬓苍苍”与“十指黑”对比。是年纪与劳动强度的对比,写出卖炭翁年岁已高却依然要艰辛劳动。

(2)“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是卖炭翁自身处境与心情的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以及处境的艰难。

(3)“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是卖炭翁与宫使生活状态的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宫使的境遇悬殊。

(4)“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是炭重与炭值的对比,写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小结:是的,这样一组组惊心的对比,揭示了卖炭翁的悲惨生活和不幸遭遇,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角度三:人物的心境

用一个词或短语编写人物的心境。

PPT: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希望)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希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希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希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希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希望)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希望中失望)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失望中希望)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失望中希望)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彻底绝望)

过渡: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卖炭翁在  “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撤”“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了泡影!

前面的希望越炽烈,后面的绝望就越深刻。

小结:刚才,我们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句典编写,它其实是一种细读课文的方法,能让我们透过文字读懂诗歌深刻的内涵。

过渡:  “昨夜入城市,回来泪满襟”用这句诗来形容卖炭翁的遭遇再合适不过了,在卖炭翁连牛带车被强行牵走时,我们仿佛看到: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单薄的衣衫在狂风中凌乱的翻飞,他步履沉重,手抹眼泪,无助而孤独的离去;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衰嚎。然而,正在我们为卖炭翁的生活遭遇悲叹时,诗人的笔却悄然而止。留下我们无尽的想像。白居易就是用这种留白的艺术,让我们的心波涛澎湃,无法平静。我们急需要找到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就是补白。

四、想象补白,延读诗歌

PPT:想象补白法——选一处言而未尽的动情点或回味点进行合理想象的补写或续写。

1、文中有多次这样的留白,请同学们选一处进行合理想像的补白。

PPT:

提示一: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你认为老者  “泥中歇”的时候在想什么?请你将它补写出来。

提示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请你补写出它的心理活动。

提示三: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下水文。

上一篇:学校维稳工作职责下一篇:机关食堂管理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