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散文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议论性散文(共8篇)

议论性散文 篇1

2.议论性散文论点的提炼

3.议论性散文分论点的提炼

4.议论性散文的论据选用

[链接]

越来越“香”的议论性散文

在高考作文中,议论性散文很“吃香”。因为较之其他文体,它的优势多多:形式自由,便于抒发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语言表达容易显示个性化特色,易于展示自己的文采和才华;议论便于联系话题;散文形式较灵活自由,便于广泛选材。

据权威统计,高考考生选写议论性散文的比例在逐年升温,2000年6%,2001年23%,2002年44%„„相反,选用规范性议论文写法的人数则呈逐年减少的趋势:2000年40%,2001年36%,2002年12%„„

【作家在线】

[作家范文]

坦然看生活

活着真叫累,有人这么感喟。

活着真叫烦,更有人这么嘘叹。

活着真的美丽,而我却喜欢这么对生活绾结的。

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得以发现:生活在我的视野下呈现出与别人的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有什么不同,却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盛满这么两个字:坦然。

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

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

曾经看到了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的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快乐。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曾经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灿烂的笑靥,我便想: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也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一个。但如果没人为她织出那么多彩锦,一个公主也没有哇!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最美丽的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

曾经看到了一个扫了三十几年大街的老伯,每天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得一尘不染,让上早班的人粲然走过。我便想:这么几十年这样平平淡淡地走过,这老伯可以说是小城里生活得最不顺心的一个了?给我的回答却是:这条街只有我扫得最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说,原来扫得最清洁的恰恰是自己的心。

坦然是平淡中的自信。

„„

忽然想起来泰戈尔的最有名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不便是对“坦然”作了最好的诠释?是的,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人家却早巳设起屏障。我们不必计较,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在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然后感铭自己的博大;许多的选择如果能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但我们一次次失却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悠雅;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我们有美的胸襟,我们才活得坦然;我们活得坦然,生活才给我们快乐的体验。(余秋雨)[范文启示]

既有议论文的鲜明论点、丰富论据和严谨论证,又有散文的飘逸结构、跳跃语言和轻松表达,两者水乳交融,读来爽目、开心。

一篇成功的议论性散文,靠什么来支撑?

1.一个清晰明确的观点

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

[点招]

议论性散文的论点的提炼

(1)词语型话题作文,中心论点可用其造句进行提炼。

(2)句子型话题本身就是中心论点。

(3)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即为中心论点。

[举例]

①话题:平凡与伟大

——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所以,正确的观点有:

◇平凡蕴育伟大;

◇伟大源自平凡;

◇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

◇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②话题:自信·自满·自负”

——两者是“是非对立”关系。正确的观点应该是: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

③话题:和而不同。

——“和”与“不同”是“并列共存”关系。正确的理解是: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点拨]

多重关系话题的观点提炼

有的关系型话题,具有多重性,要善于对材料和提示语进行认真分析,以准确地确立论述观点。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后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

“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

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请就“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试题引用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I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分析]

“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之间具有多重关系:有时对立,有时因果,有时一致。如何确立观点?

◇材料中别具匠心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位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这位运动员事后对这次活动的“自我认识”以及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即“他人期望”),实际上就是对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理解的生动示例,对话题作了有力诠释,明确导向。

◇而且,提示语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不但蕴涵着审题立意的深度,富含哲理思辨的金矿,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请读“佳作验招”满分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2.一个开合有度的结构

议论性散文,看似信马由缰,形式多样,实则开合有度,紧凑完美。

[举例]

优秀考文《智慧和思想――我的选择》结构:

开头:我收到了三所大学的招生简章,我必须做出一种选择。

正文:分三个部分写对三种大学的态度和认识,各自单独成段,用小标题拉紧结构。

结尾:我选择了智慧大学„„ [点招]

议论性散文的论据选用

归纳近年高考佳作,提供以下四种技法供参考:(1)名句串联

做法: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名言名句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如: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弱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叹息。

苏东坡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作者拈来李清照、柳永、李煜和苏轼等人有代表性的诗句,串联成文,既避免了完整的事实论据所使用的繁琐,又形成了文章本身的张力和质感,给人以内容的厚重感和更多的诗意回味。

(2)夹叙夹议法

做法:一边对自己选用的材料进行简要的概括叙述,一边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议论。如:

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纵观古今,历览中外,楚之屈原,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不同流合污而投身汨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毛泽东在敌人的围剿之下,最后毅然决定长征,一个高尚清晰的思维造就了新中国十几亿人的幸福。被下放的邓小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然而思维的火花却在他的脑中飞扬——改革开放,一个让亿万中国人富起来的制度就这样产生了。至此,我们不得不说,思维的方式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维的解读。

以屈原、毛泽东、邓小平作为论据,证明“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这一观点。每个事例后都有一两句精辟的议论,既深化了所叙述的内容,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

(3)素描列举

做法:用概括、凝练的语言把所引事例讲明白就可以了,而不必具体展开进行叙述。如:

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与众人交往,宽容是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自己甚至谋划诛杀自己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了坚固的事业之基。

作者对鲍叔牙多分给管仲黄金、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这两件事情,没有更多地展开铺写,而是千方百计地加以浓缩,以素描的形式出现,从而较好地证明了宽容的重要性,收到了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

(4)正反展示

做法:正反列举,使所论述的内容正误分明,是非显豁。如: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文段选用了商纣王、唐太宗、楚怀王和齐威王四个论据,反正结合,对照鲜明,充分说明了对待进谏不同的态度,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证明了“从谏如流”的重要意义。3.一套逻辑严密的论证

要让叙和议密切联系,共同服务于观点,当然不可缺少严密的论证过程。

[举例]

优秀考文《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

先用题记明确了文章的论点;然后用四个部分展开论证:

第一部分用苏格拉底、尾生、诸葛亮讲诚信的例子,证明“诚信”二字浸透了血泪;

第二部分则叙写了林肯竞选总统的例子,用具体生动地文字证明了“诚实的人最值得信任”的分论点;

第三部分用安徒生童话中“皇帝的新装”说明现实生活中有些“成人”却不敢讲实话,只狡猾地赞美“皇帝的新装多漂亮”;

第四部分则由重庆彩虹桥倒塌之前一个小学生写桥上有一条大裂缝,而遭到呵斥的例子,引出“是谁在扼杀真理”的诘问。

——“形”不可谓不散,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性极强,乃从不同的层面证明了“人生应该讲诚信”观点。[点招]

议论性散文分论点的提炼

(1)分解法

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

如:中心论点“奋斗是理想的阶梯”——

“奋斗”表现为“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等,所以分论点可拟定为:

①刻苦勤奋,是理想的阶梯;

②珍惜时间,是理想的阶梯;

③迎难而上,是理想的阶梯。

(2)阐述法

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揭示与阐发。

如:优秀作文《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

作者在辩证地引出学习、工作应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精神后,用了一组分论点来阐述它的含义:

①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

②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

④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3)分类法

即分门别类地提炼分论点。

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作文——

可用“分类法”设计分论点:

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

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而人的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4)利弊法

即从“谈作用说危害”的角度提炼分论点。

如:优秀考文《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作者这样论证自己的观点:

①宽于待人,才会有知人之智;

②严于律己,则会有自知之明。

(5)因果法

即以“因”(分论点)证“果”(观点)。

如:观点“我就要风度”——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追“因”:

①风度是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是一种美德;

②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

③风度,能使人与人之间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点拨]

议论性散文要善于展示个性风采

议论性散文这种文体,更利于我们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更利于我们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

可从这几个方面努力:

1.词语、句式、修辞,追求成熟老到或细腻生动,显示独特的语言表现力;

2.立意、构思、用例,追求新颖独到或新鲜活泼,表现独立的思想和见解;

3.语文素养、综合思维,全面显示自己的优势和亮点。【佳作验招】 [上榜佳作]

题目: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目前中国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1999年为60%,2001年只有52%。

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

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是3.7%,2003年已经有18.3%。

全面了解材料,沿着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例文:

水与火的华尔兹

当您在用网络上五花八门的新兴事物充

实着自己的生活时,可曾想到现实中传统的设问,醒目、郑

事物在被您一步一步丢弃?当您在用短信、重。

电子邮件联络感情时,可曾想到那平凡的纸

笔?当您在新兴事物中寻求新鲜刺激时,可

曾想到传统给您带来的朴实与平易?

新兴事物像火,拥有火一般的热情与激比喻贴切。语言

情,给人带去刺激,让人体味新奇;传统事精当,流畅自然

物如水,拥有水一般的平和和谦逊,给人带对比议论,精炼

去沉淀,让人体会真谛。水与火看似互不相确切。

容,选择了火,丢弃了水,最后忘却了美德,忘却了操守,只能被火吞噬;选择了水,丢

弃了火,最后愚昧无知,止步不前,只能淹面对作文材料,没于洪流之中。只有找到水与火那完美的契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

合点,水与火才能为人类舞出一段美妙的华“传统”和“现代”

尔兹。这一对矛盾体,采用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了巧妙的比喻“水与

他翻译海外图书,培养近代人才。他看到了火的华尔兹”,用辩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想到“师夷长技以制证的哲学观点将两者

夷”,用先进的技术武装自己,用先进的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术抵御侵略,同时他不放弃传统,得到一代指出“只有保留了传

“忠君爱国”的美名。水与火的交融,让近统,切合了实际,让

代中国人开启了向世界瞭望的窗口,林则徐新兴的事物推动发展,的功绩将彪炳千古!水与火才能舞出美妙

改革开放的春天,是水与火交融带来的的华尔兹”,论点准

华尔兹。切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同时不盲目确有力,展示了作者

排外,打开开放的大门,保留了传统,综合在认识事物时较强的

了新兴,促进国家实力扶摇直上。水与火的思辨能力。

和谐,带给了中国生机,推动了世界的进步。文章的立意超越

东欧的剧变,让我们看到盲目拥有新兴,了“读书”这一具体

忘记传统,势必会带来失败。只有保留了传的事件,升华到“传

统,切合了实际,让新兴的事物推动发展,统”和“现代”的矛

水与火才能舞出美妙的华尔兹。盾碰撞,但又绝对地

同时,现代社会的情况,让我们担忧。没有离题,殊为难得。

有的人选择了新兴,而放弃了传统,当他们

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却忽视了人情在逐文章能避开一些

渐淡漠。当他们在享受时装带来的新奇美感陈旧的材料,合适地

时,却忘记了那旗袍展现的华姿。当他们在从古今中外历史文化 享受麦当劳的美味时,却忘记了父母温暖的中选材,也是值得肯

饭菜。定和学习的。

水与火相交融,并不是意味着两败俱伤,并不是不能展现出亮点。只要我们让传统与纵观全文,作者

新兴并存,寻找到水与火那完美的契合点。自如地灵活驾驭议论

那世界将会为之一新,人类将会进步。性散文这一文体,很

来吧!让水与火为我们舞出那一段美妙好地做到了形式和内

华尔兹!(佚名)容统一。[满分作文]

菊花飘香的时节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当一点点微黄已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菊之淡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抑,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任何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入仕吗?是否忘了《与山涛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已经向所有人宣告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菊之傲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对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途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入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都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以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菊之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因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当远古的大鹏展翅欲飞,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哮,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季节。(重庆一考生)

[点评]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用一双清澈灵动的慧眼,撷取历史中已有定论的人物进行重新解读,极力挖掘嵇康、庄子、项羽三位有个性代表的历史人物,解读出了三者具有的“菊花飘香”的品格,把“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机地联系起来,表现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文章三个小标题高度凝练,精要地概括了每一部分的内容。[美文清赏] 青春

曾经多么迫切地盼望长大。不知不觉,你的肌体强壮了,你的思维敏捷了,你开始忙活着自己的事情。这时,你会感到年轻真好,青春时光真好。青春的时光如一块块砖石,垒起人的四堵墙———

你的健康是一堵墙。这是青春给你的力量,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风采。青春因此而充满活力,你可以努力去开创你钟爱的事业。这世界很大,你可以把目光投向远处,然后执著地踏上跋涉的征程。

你的勇气是一堵墙。这是青春给你的激情,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动力。世界对你而言是一片空白,你可以用自己行动的画笔,重重地去描绘。你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你有能力直面困难并战胜困难,同时要会总结经验,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你的年龄是一堵墙。这是青春给你的优势,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资本。只有在此刻,一个人才能够做出人生事业的多项选择。尤其是,此时你有能力承受失败和挫折,你有机会脱颖而出,你有时间从头再来。

你的单纯是一堵墙。这是青春给你的个性,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品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你都应品尝一下。你不需要所谓的成熟,你没必要在乎别人如何评价你。因为单纯,青春才会留下美好的回忆。珍惜单纯的心境,会使你的人生充满睿智的思考。

四堵墙,支撑住你青春的大厦。可是,请别忘记:青春短暂。如果有那么一天,你羡慕他人的成就超出自己,你感悟到自己原本可以做得更出色,那时,你就浪费了人生中一段宝贵的时光。青春岁月里,金钱我们可以不要,享受我们可以舍弃,惟有宝贵的时光不可丢弃。我们脚下原本是遍地荆棘,没有我们辛勤的开垦,就绝不会花团锦簇。当每一个日子忙忙碌碌又不露痕迹地逝去,你要想,我们青春的每一个刻度都弥足宝贵,自己生命中的这块砖,是否坚实地砌在了青春的大厦上。为了无愧于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让我们珍惜时光,珍惜青春这沉甸甸的日子,让我们的生命更充实更辉煌。(佚名)【班门练斧】

1.新华字典里有一个新词,叫“愿景”,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硕问墨子道:“从事正义的事业,哪件事最为重要?”墨子说:“好比筑墙一样,能捣土就捣土,能填土就填土,能递土就递土,然后墙就筑好了。从事正义的事业也一样,能论辩就论辩,能讲解就讲解,能干具体事就干具体事,这样,正义的事业就完成了。”

请以“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性散文。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印度人捉猴时,在一个特制小盒内放上美味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能放进猴子的前爪。猴子伸进爪子抓住坚果不放,爪子就抽不出来,结果有不少猴子就这样被捉住。

猴子被捉是因为禁不住坚果的诱惑,请就此展开联想,以“诱惑”为话题,采用“三棱互补”的议论性散文的模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性散文。

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回,日本歌舞伎大师勘弥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当他要上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说:“师傅,你的草鞋带子松了。”

他回答了一声:“谢谢你呀。”然后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

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刚才系紧的带子复又弄松。

显然他的目的是,以草鞋的带子都已松垮,试图表现这个百姓长途旅行的疲惫。演戏细腻到这样,这位大师确有其过人之处。

话又说回来,正巧那天有位记者到后台采访,看见了这一幕等演完戏后,记者问勘弥:“你为什么不当时指教学生呢?他不懂得这演戏的真谛呀。”

勘弥回答说:“别人的亲切关爱与好意必须坦然接受,要教导学生演戏的技能,机会多的是,在今天的场合,最重要的是要以感谢的心去接受别人的提醒,并给予回报。”

议论性散文 篇2

那么,如何提高议论性散文的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对这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以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为依据,从文体的视角来对议论性散文的教学进行反思和建构,遵循“基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认识———基于语文阅读能力形成规律的议论性散文的阅读实践”的逻辑,来确定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一.基于学习结果 分类理论 , 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可从学习心理学的视角来进行分析。

(一) 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的启示:学习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学习的结果导致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将人类学习的结果分成五种类型,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他认为,中小学教学应该以智慧技能为中心,智慧技能学习具有层次性:从辨别开始,其后依次是掌握概念和规则,最后运用习得的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从而获得高级规则。掌握概念和规则并能熟练应用概念和规则办事,是智慧技能学习的本质特征;以智慧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设计必须反映智慧技能学习的这一本质特点。1用这一理论来分析我们所说的培养语文能力,其实质就是形成智慧技能,也就是运用概念、规则来读写的能力。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2即师生从具体的课文 (“例子”) 中归纳概括出有关读写的概念和规则,并用来指导阅读与写作,在读写实践中形成能力。

(二) 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

根据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我国语文教育的理论,我们认为高中语文读写的重点是概念和规则的学习, 是一种高级技能。在教学中,要按照概念和规则的学习过程来设计课堂教学,即经过习得阶段、转化阶段、运用和迁移阶段来培养学生能力。我们依据这一学习特点,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教学设计的原则,探究高中议论性散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改进的环节,形成了有效的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策略。

1.习得阶段: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理解、归纳有关的概念和规则。学习议论性散文的第一步, 是要通过多篇课文的阅读,掌握议论性散文的概念,把握其文体特点 (规则)。语文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我们认为“例规法” 更好,即让学生在一类文章的学习中逐渐感知和归纳,从多篇课文 (即叶老所说的“例子”) 中习得支配其读写行为的概念与规则,即 “举三反一”。

2. 转化阶段 : 运用有关 的概念、规则进行练习,教师及时反馈。从例子当中归纳、概括出概念或规则,仅仅是举三反出了“一”, 要让这“一”支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行为,还需要进行练习,促进概念、规则在新情境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应用情况,老师要及时进行反馈和校正。

3.运用和迁移阶段:在新情境中独立运用,形成技能。在具体的读写任务中,学生对规则的适用范围、条件和结论有清晰准确的认识,能把已内化的规则迁移到更高级的问题解决之中,在材料取舍、 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中综合运用各种规则,形成了较强的语文能力。

语文学习中我们一直强调多读多写,但是“读什么”“写什么”, 如何“多读多练”才有效,学习心理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有效练习,是学生读写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 课堂之外的“用”语文,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

二.按照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规律,设计议论性散文单元的教学过程。

(一) 议论性散文单元教学设计的依据

阅读教学应从“辨体”开始, 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门径和抓手。 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感受文体、解读文体、欣赏文体的过程, 就是通过把握文体特点更好地进入作者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过程。 对阅读中把握文体重要性的论述有很多,如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认为 “文体是作者与读者互相交通的桥梁”。潘新和教授指出:“阅读与写作思维,都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不得要领。读等于未读。”3具体到高中议论性散文的教与学,如不掌握其文体特点 (也就是“这一类”文体的概念及规则),阅读将无章可循, 阅读教学也不得要领。我们对该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是:

1. 符合高中阅读教学的规律, 注重在阅读优秀作品中掌握读写规则,提升语言素养,由“道”及 “文”,重在“文” (也就是读写规则的学习)。

语文课堂上概念、规则的例证有多种表现形式,最常见的还是课文这类例子。与其他学科以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材不同,语文学科是选择单篇课文作为教材,每一篇课文涉及到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诸多要素,文本价值的丰富性与教学目标的隐蔽性并存,既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导致了语文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盲目性、 随意性;加之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目标的多元和综合,因此,确定单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与内容难度相对较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习得概念、规则的前提,前者帮助学生通过积累感悟、熏陶感染获得人文素养,后者帮助学生获得语文运用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单元中每篇课文学习的价值,确定教学内容, 形成一个科学的学习序列。我们归纳了议论性散文这一文体的四个主要特点 (规则),作为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 (1) 情感上重在抒发自我的感悟,情理交融。 (2) 选材上以 小见大 , 以象写意 。 (3) 结构上形散神聚,收放自如。 (4) 语言上讲究文采,个性鲜明。

2. 符合学生 语文能力 形成规律,强调积累和实践,由单项到综合,由习得到练习再到运用,在 “读”和“用”的实践中建构语文知识,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思路是:以议论性散文的四个规则的学习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作出合理的安排,在一系列有机联接的课文学习、读写实践中逐步提高,由点到面,由单项而综合,由单个规则到多个规则,逐渐形成综合运用多个规则的问题解决能力, 体现出语文阅读能力形成的清晰性、渐进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二) 议论性散文单元阅读教学的具体设计

本单元是作家从生活细节生发的对于生活与文化的哲理性思考, 教师可以借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时空变化、人际关系、情感与理性、过去与未来,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语文阅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也是为了达成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态度” 这一目标。

当然,本单元阅读的重点还是在议论性散文的概念和读写规则上。语文概念、规则的学习有其特殊性,从单节课的角度看,大多时候不是语文规则学习的完整过程, 这一过程往往要分散在几节、十几节课乃至整个学期、学年之内的语文课上。整体着眼,才能科学的安排用几个课时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而习得其中蕴含的读写规则,再用几个课时来运用这些概念规则进行读写。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立了 “整体着眼、细处着手、分点学习、综合读写”的原则,以读写概念、 规则的学习为单位,将议论性散文单元阅读教学分成以下六个教学点,一点一课时,或一点几课时, 重组教材和练习,提高了学生读写议论性散文的兴趣和水平。分述如下:

教学点一 (1课时):阅读 《菱角的喜剧》,学习议论性散文概念。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引导学生区分与抒情散文、议论文的差异。抒情散文往往通过具体的景、事、人来抒情,侧重“主观地记录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过程”; 议论性散文除抒发感情外,更偏重于思辨说理,可联系 《荷塘月色》 来认识其特点。议论性散文主要用文学语言发表作者对生活的见解, 较多地使用议论,多借助事例或形象来阐释道理;一般议论文讲究三要素齐全,讲究运用概念、判断、 推理来进行逻辑论证。可用 《谈 “骨气”》 来让学生认识二者的区别。

教学点二 (2课时):学习议论性散文规则 (1) 情感上重在抒发自我的感悟,情理交融。

在阅读课文内容基础上概括规则。 《菱角的喜剧》 是秦牧对生活的独到思考和个性化的写作。作者在认识菱角的过程中,用多样的菱角和生活实例,阐明了一个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认识事物不能简单化、绝对化。

转化练习。理解 《渐》 一文的独到发现:作者从世间万物的“渐渐”变化中体会人生的真相,意在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教学点三 (2课时):学习规则 (3) 结构上形散神聚,收放自如。

概括规则。 《菱角的喜剧》 内容涉猎广泛,联想巧妙。既有生物、化学、物理、医学方面的例子,也有现实生活中农民认识天气、良种变劣种、山洞养猪有成有败的例子,体现出很强的知识性、 趣味性,形成“寓教于乐”的独特风格。

转化练习。1. 《渐》 引用了许多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从身边琐事、日常见闻谈起,谈到了生命的演化、境遇的衰变、大自然的枯荣,由浅入深,由具体而抽象,用生动形象的事例来使要阐释的道理深入浅出,易于理解。2. 《说不尽的狗》 从欧美到中国对狗的不同态度,再从狗谈到鱼,探讨了“狗文化”背后文化差异。表面上作者随性而谈,自由挥洒,实际上文章结构前后勾连,非常严谨。

教学点四 (3课时):学习规则 (2) 选材上以小见大,以象写意。

概括规则。钱钟书的 《窗》 从春天引出“窗”这个话题,并比较窗和门的分别、窗和眼睛的共同之处,从具体的窗写到抽象的窗,表达了作者对精神上的自由、享受的追求,在平凡的事物中,写出了新意、深意。

转化练习。1.莫利的 《门》 从生活中开门、关门两个动作入手, 赋予了门以深刻的象征和隐喻的意义,表达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借助具体的形象使深刻的思想变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可感。2.与波德莱尔的 《窗》 对比阅读。3.写作练习:以“路” 或“桥”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出平凡事物中的新意。

教学点五 (3课时):学习规则 (4) 语言上讲究文采,个性鲜明。

概括规则。 《菱角的喜剧》 语言明快晓畅,讲究变化。 《说不尽的狗》 有一种富有个性的幽默感, 明快、自由、调侃的文风,文章充满轻松、洒脱的气息。

转化练习。1. 《鱼书》 的语言文白相间,典雅明白,不仅言简意赅,而且文雅含蓄,富有诗意。2. 写作练习 : 英国诗人 布莱克说 :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请从古诗中选择一个意象, 收集相关诗文,运用学过的规则, 写一篇议论性散文。

教学点六 (2课时):综合写作。以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为例, 从照片与情感的变化入手写一篇议论性散文。要求:按照由物及人及理的层层深入的顺序展开,文章所写的物、人、事要具体且有关联, 内容要充实,所悟之理要深刻而有新意,能够给人以启迪。

议论性散文写作技巧指导 篇3

就议论性散文这种特殊的文体而言,写好这种作文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

一、议论性散文的内容

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议论性散文在说理的同时往往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作者将感情融入文章之中。而一般的议论文则仅以说理为主,着重从客观方面将道理阐释清楚。

议论性散文的内容以抒情性说理为主。在议论性散文中,文章中的议论往往是作品的主题,由于感情倾向明显,因此这些议论常和抒情结合运用,在阐明道理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基于这种特点,议论性散文的具体内容常常是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例如下面这篇例文:

菊酒剑,看人生

□张智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心态。

也许我们忘却了映着残阳斜晖的悠悠江水,也许我们冷落了锈迹斑斑的五尺长剑,也许我们饮尽了令人迷惘的烈酒。一次次在人生长河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

我们忘却了在夕阳西下时品着一份香茗,坐观云卷云舒的平淡,我们忘却了举杯对月的豪情,更忘却了“男儿何不带吴钩”的那份壮志。

我们渴望陶潜李白的平常,渴望着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超然。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脚步流苏,我们常常觉得心乏体困,渴望回到平常。其实很简单,孤灯夜下,手持一卷诗书,细细品味,便可使疲惫的心态消除,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迷惘中解脱出来,静观古人的平常与敏感。

陶潜,厌恶于官场的尔虞我诈,厌恶于案牍之劳形,于是他选择了适合于己的的平常之心,他归隐田园,依南山而种地,好不逍遥自在!李白,经过了官场的压迫排挤也愤然离开,从此寄情于山水,骑鹿访名山,忘却了世间的零零总总,多么洒脱飘然!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李贺之壮志难酬。一声声长叹响彻云霄,一句句诗歌撼人心魄。他对自己的人生太敏感了,总以为自己当是一个带剑叱咤于疆场的英雄。可是上天并不遂人愿,让他一次次的失意。他狂饮烈酒,狂发牢骚,仰天长叹千百次,而壮志难酬身先死,只落得“长使英雄泪满襟”。

人生的心态并不只有这两种,不过一个人的心态绝对又包括这两种。我们以我们的心态而活着,古人也只能是我们的典范,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作主。

拥有平常心的人,生活平淡闲适。是云般随风而行。

拥有敏感心的人,生活也许会灿烂,但也许会黑暗。

酒菊代表平常的人生态度,那么剑呢?剑就是一番豪气。

人生需要菊,需要酒,也需要剑!

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性散文。从本文的选材上看,作者选用了李白、陶潜、李贺等历史人物阐述观点。在行文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倾向十分明显。比如对李白和陶潜,作者持肯定态度,这可以通过文章的语言表现出来。比如“我们渴望陶潜李白的平常,渴望着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超然”,这样的句子表现了作者对李白及陶潜这种淡泊心态的肯定。相反,作者对李贺则持否定态度,比如“他对自己的人生太敏感了,总以为自己当是一个带剑叱咤于疆场的英雄”,这样的话语则明显带有否定意味。由此看来,本文符合议论性散文即说理又抒情的文体特点。

二、议论性散文的结构

一切的艺术创作都需要精良的设计,如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等。其中对结构章法的设计又是重中之重。议论性散文作为一种说理文,同样需要事先安排好结构章法。

与一般的议论文的结构相似,议论性散文的常用结构也有以下两种:并列式、对照式。

第一,并列式结构是最简单的一种结构,也是考场作文运用最多的一种结构。

这种文章的结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并重的,它们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文章的论点。如我们要论述“成功的条件”我们就可以缩小切入角度,先说“成功属于勤奋的人”,并用恰当材料来证明。其次我们说“成功属于善于把握机遇的人”。最后再说“勤奋属于懂得思考的人”。有一点需要注意,并列结构中的各材料之间没有先后顺序,所以可以互换。

第二,对照式结构是比较容易突出中心的结构。

对照式是把两种事物或思想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思想来从反面烘托某一事物或思想,段与段、段与层之间形成正反对照的关系。比如要证明“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大学”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先从正面说“好好学习”的作用,然后再从反面说“不好好学习”的危害,这样就把道理非常明白地展示出来了。这种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共同阐释一个道理方法,其好处是观点鲜明、中心突出。

佳作示例:

菊花飘香的时节

□重庆考生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当一点点微寒已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菊之淡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稽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任何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入仕吗?是否忘了《与巨源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已经向所有人宣告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吧,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菊之傲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弃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入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菊之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当远行的大鹏展翅欲飞,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哮,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季节。

点评:

这篇文章的结构属于同学们最常用的并列式。作者将不同的人物,按照同一个主题组合在一起,使题材丰富,意蕴丰厚。本文选取稽康、庄子、项羽三个极具有个性代表的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其品格,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这种并列式的构思是最简单的构思之一,它可以使同学们快速确定文章的思路。

三.议论性散文的语言

议论性散文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的议论文只需要论证有力即可,因此对语言的要求不高,而议论性散文对语言的要求极高。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的是,这种文章的语言必须要用到大量修辞来增强文章的文采,进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议论性散文最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排比、引用。这三种修辞是议论性散文的三大法宝。首先,比喻这种修辞本身的表达效果就是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使文章的语言活泼。这一点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只是一种论证技巧而不是单纯的修辞手法。其次,排比在议论性散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修辞本身的修辞效果就是增强语言气势,有时可以使作者抒发的感情更加强烈。这一点最适宜写议论性散文。第三,“引用”这种修辞是议论性散文时常用到的。因为这种文章常常选择古代文人做材料,这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古代文人的诗文。同时,引用一些诗词典故也同样会增强文章的文采。

佳作示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刘秋雯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的修养,应该是举手投足之间的习惯,是水到渠成的惯性。那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虚怀若谷的胸襟,应该像人的呼吸一样自然吐纳,无需考虑,无需思索,如水之就下,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一手足、一举止、一眉宇之间。

犯而不校是一种修养。古有蔺相如,便是犯而不校的修养之人。他从不与廉颇计较个人得失,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威势,他选择的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不争夺名利,不卖弄才华,谦虚谨慎,终令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尽释前嫌,共同辅佐赵君成就了赵国的强大。他崇高的修养不知道使多少有志之士击节而叹。

施恩不图报是一种修养。淮阴侯韩信早年很穷,便到河边钓鱼以维持生计。有个老妇经常来河边洗衣服,见他饿得可怜,每次都给他带些饭菜来。韩信很是感激,承诺终会报答她的。可是这时老妇人很不高兴地说:“我是看你饿得可怜啊,哪里想要你回报。”是啊,有的人施爱如播种粮食,还没有种下去,就已经在期待秋天粮粟盈仓。而有的人而却是随手将种子撒出,而又绝尘而去,他收获的是惊喜,是心情。他播下的是爱心,呈现的是一种修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修养。苏轼被贬无数次,却仍然大唱“大江东去”,登超然台作超然之人。在黄州,他高吟“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密州,他聊发少年狂,放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岭南,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政治的失意,并没有给他的人生带来阴霾,相反,他“穷而后工”,将绝世之词彰显于后世。这种修养已经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了。

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以为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很多人都在苦苦追求功名利禄,唯有真正的豁达之人能够体味出这种境界。陶渊明便是这种人,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去来兮”,“采菊东篱下”,“带月荷锄归”,甘愿每天都闻“鸡鸣桑树巅”,面对“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怡然自得。这是怎样的一种修养啊!

李白诗云“惟有饮者留其名”,我不赞同。我以为应该是有修养之人方能流芳百世。有修养之人,无需修饰,无需多言,便会被后人牢记心中,此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点评:

文章以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题,形象地点出了修养的特征,发人深思,又极具文化底蕴。中间四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事例典型,论据充分,论证十分有力。最后引用李白的诗句并反弹琵琶总结全篇,点名题旨。作者引用材料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在紧张的考场上,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如此挥洒自如,没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较深的语文素养是达不到如此境界的。在修辞运用上,本文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及引用的修辞,使文章极富文采。

四、议论性散文的禁忌

由于在现在的高考阅卷中,议论性散文常常得到较高分数,因此许多考生对这种文体也是一哄而上。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事实上,并不是将议论写得朦朦胧胧就是议论性散文,它有许多禁忌,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否则便会写出不规范的议论性散文而导致高考失败。议论性散文写作应避免以下几种情况:

1、忌做作

议论性散文注重感情的抒发。感情应自然地传染给读者,不能做作地主观刻意抒情,因为那是虚情假意。虚情假意的作文在高考考场上也是层出不穷,令人作呕。如98年的高考作文“战胜脆弱”,有不少同学写父母双亡,从而陷入巨大的悲痛而不能自拔,然后又经过斗争终于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从而说明“战胜脆弱”的道理。试问一下,事实上有那么多的孤儿考生吗?这些幼稚的小作者无非是为了“骗”取阅卷老师的同情,因此才会委屈一下亲人或自己了。当然,如果真能得高分,牺牲便不在话下了。而事实上这些虚情假意的作文只能被“打入冷宫”。

无独有偶,08年四川卷高考作文“坚强”,同样有许多的同学写自己被埋在废墟下上百小时,然后喝了父亲或母亲从身下掏出的半瓶矿泉水又坚强地活了下来,而父亲或母亲却因没舍得喝一口水而死去。这些看似动人的故事其实漏洞百出,事实上我们看新闻也没有那么多的人挺过100小时的。再说真正被压的学生也没有参加这次统考,而是延期高考了。要知道,感情不是作者用来喊而读者用来听的,它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而读者也只能从中意会。可见,如何使你文章蕴含的情感和读者的感受达成默契才是至关重要的。

2、忌矫情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与影视表演不同,影视表演有时可以靠主持人的煽情增强气氛。为了达到感染观众的效果,主持人的煽情往往是恰到好处的,再加上主持人的独特嗓音,观众极易被引起情感共鸣。不仅如此,在一些小品类的节目中也常有煽情的设计。比如今年黄宏的小品《黄豆黄》,在逗着观众笑过之后,“黄豆黄”从袋子里拿出五星红旗那一刻,全场突然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接着他说:“看到这面五星红旗,我就激动得想流泪啊!”黄豆黄的话语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十分煽情,观众此时都是激动的。可以说,小品创作者的这个设计是十分成功的。换言之,无论是小品还是作文,煽情如果处理不好就成了矫情。因此,在议论性散文中,作者的感情一定要自然流露,而不能刻意装腔作势。

3、忌罗列事例,不会分析

罗列事例是指考生写作文时从时下流行的一些低浅俗滥的阅读文选中搬出一个个小故事,逐个背写在作文里,议论的语段过少甚至没有,只在结尾时用一两句话联系话题的情况。

议论性散文以议论为主,所写事例要概括而形象,并有到位的分析议论,这种以事例代替分析的现象,反映了部分考生认识水平不高,不会分析的现状。这类考生要学会辩证分析,多读一些规范的议论性文章,掌握一般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列举事例之后,必须扣住话题进行分析,使文章始终围绕中心论证。文段扣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首句扣题、议论描述性扣题、结句扣题。容易犯罗列事例毛病的考生,尤其要注意学会结句扣题。

议论性散文语言 篇4

在写议论性散文的时候,不单是把语言简单的堆砌,还应该对其慢慢雕琢,让读者明白我们的论点。

【片段导入】

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得以发现:生活在我的视野下呈现出与别人的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有什么不同,却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盛满这么两个字:坦然。

曾经看到了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的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快乐。

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

坦然是平淡中的自信。(节选自余秋雨的《坦然看生活》)

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出了这样丰富多采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节选自严春友的《敬畏自然》)

【阅读心得】

第一段文字有议论文的鲜明论点“坦然看生活”,用丰富论据和严谨论证来支撑每个分论点,清晰明了。一个个生活片段,一幅幅生活画面,剪辑组合在一起,片段之间不需要过渡语。语言飘逸,特别是跳跃的语言和轻松的表达,读者读来爽目、开心,议论性散文的特色极为鲜明。

第二段文字一开始用类比来说明人类和自然的其他生物应该和谐相处;接下来排比的运用,增强了气势,有力支撑了大自然是智慧的、伟大的这一观点。它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个特写镜头、一个个意象,作者的观点、理念就渗透在这些镜头、意象之中,读者要通过这些镜头、意象去感悟作者的观点、理念。

【技法点睛】

议论性散文是一种散文,但这种散文具有鲜明的议论性,不管中考还是高考,很多考生都喜欢写议论性散文,并且在一类文中,议论性散文的比例也最大。因为,它可以用散文的语言传达自己鲜明的观点,所以哲理性、抒情性和文采性很强,这也是议论性散文的亮点。

一、巧用三大法宝,增色文采

比喻、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是议论性散文的三大法宝。比喻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作者情感抒发更强烈,在议论性散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选文2采用排比的句式,不仅增加文采,还使情感表达一气呵成。引用是这种文体最常用到的,这种文章经常要用到古人的材料或者课本中的材料,就不可避免地要引用名人名言以及文中的人物的事迹等,引用这些同样也增加了文章的文采。

二、精心设计句式,增强情感

根据表达的需要,文章可以用不同句式来转换,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敬畏自然》一文中,“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一句采用“陈述+反问(……不正是……?)”的句式,有力地体现了宇宙永恒的生命力。

生动的比喻、整齐的排比、灵活多变的句式不仅使文章语言熠熠生辉、铿锵有力、绚丽夺目,更主要的是,它不像一般散文一样含蓄蕴藉,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更便于阅卷者快速地领会作文的内容和目的。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议论性散文近几年来如此受青睐的原因。

【仿写作文部分内容】

随书行,随善净

浙江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八(1)班 朱娜婷

与书同行,畅游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驰骋于广袤苍穹,无限自由沉醉;与书同行,知晓天文地理,明了世间百态,悟得人间冷暖,无限美丽精彩。与书同行,有精彩相伴;与书同行,有书香弥漫。那缕缕清香中飘逸的善,执着地美丽着,美丽得让人无数次的魂系梦萦、痴痴期盼。

善生

丑陋的人各有各的丑陋,善良的人总是都相似。

难以忘怀著名作家契诃夫在《变色龙》中的面目可憎的沙皇走狗――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不会忘记作家莫里哀的名作《吝啬鬼》中充满着的辛辣的`讽刺与无情的嘲笑,贪婪、奸诈、吝啬的小市民鲜活在了我们的回忆中。

金钱面前没有了亲情,没有了理性;亲情、友情、爱情就显得一文不值。

偏偏执着地喜欢《巴黎圣母院》,丑陋的敲钟人卡利摩多日复一日地敲着钟,除却了金钱与权贵的诱惑,让善良的钟声长久飘荡,响彻云霄。

掩书而思,冷笑地想着葛朗台在临死前还不忘和女儿交代账本时那双闪着满是金灿灿金子的眼睛;迷离于金钱和权利面前,人类的唯唯诺诺、见风使舵、视钱如命;欣喜于丑陋老人给予我的感动,一瞬间不再徘徊,不再迷离。原来书中真的自有“黄金屋”,那黄金就是那有永远飘荡于圣母院上空的钟声相伴的善良,我的心中萌生了善意,也播下了善良的种子。

是的,人们唾弃丑陋,但是丑陋折射的善良的人性光辉却永远耀眼着。书能让世界的每一颗心都是一颗善良的种子,遂即这些种子发芽,定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练笔小结】

议论性散文怎么写 篇5

在立意方面,议论性散文大都“由事入理”、以小见大——多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言一行都能成为文章的起点;从小事出发,表现的却是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事实上,时常感动于生活中的缕风片云,珍惜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点滴感受(不要怕它不成熟、不完整),善于发掘感性材料的内在意蕴,是写好议论性散文的源头活水。例如冰心的《往事之二》,从雪天送朋友返回时发现足迹被雪掩盖起笔,生发出人生渺茫、岁月飘忽的深沉感慨。作家把生活的感受与体验经咀嚼、回味、沉淀,再经过提炼、结晶之后表达出来,使主题得以抽象与深化。

【片段展示】

买橘子的两种方法

张晓风

巷口有人在卖桶柑,我看了十分欢喜,一口气买了三斤,提回家来。如果不是因为书重,我还想买很多。那时,我刚结婚不久。

……

我愣了一下,笑笑,没说什么。原因是,我买的每一个橘子都带梗带叶。而且,我又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对我而言,买这橘子一半是为了嘴巴,一半是为眼睛。我爱那些绿叶,我觉得卖柑者把一部分的橘子园也借着那些叶片搬下山来了。买桶柑而附带买叶子,使我这个“台北市人”能稍稍碰触一下那种令人想得发狂的田园梦。

而公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对他来说,如果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争取到多一枚的橘子,实在是开心之极的事。他把这“买橘秘笈”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公公平日待人其实很宽厚,他在小处扣省,也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

我知道公公是对的,但我知道我也没有错。

公公只要买橘子,我要的却更多。我如果把我买的那种橘子盛在家中一只精美的竹箩筐里,并放在廊下,就可以变成室内设计的一部分。而这种美的喜悦令人进进出出之际恍然误以为自己在柑橘园收成。对我而言那几片小叶子比花还美,而花极贵,岂容论斤称买?我把我买的叶子当插花看待,便自觉是极占便宜的一种交易。

而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不断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那一天,我悄悄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自己的卧房。对长辈,辩论对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点评】

这是一篇即小见大的典范之作。文章写“我”“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而公公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点枝叶都没有的橘子。也就是说,“我”比较看重橘子的观赏价值,而公公看重的是它的食用价值。“我”没有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公公,而是在说明自己选择连枝带叶的橘子的理由后,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公公选择光秃秃的橘子的心理原因(他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他在小处扣省,也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没有把自己买的橘子拿出来给公公看,而是“悄悄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自己的卧房”。“我”的举动,来自善解人意;善解人意,则源于“我”善于换位思考。正如文中所言,“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不断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真理往往不止一个。行文至此,就生发出一个“大”的意旨来:为人应善解人意,学会换位思考。

二、“虚实相生”,彰显新巧的构思

议论性散文常用的构思方法,是“虚实相生”。“虚实相生”包括两种情况:由实入虚与化虚为实。

(1)由实入虚。

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霏霏春雨联想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诲,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类从眼前实在的事物、景象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的手法,就是“由实入虚”;虚化,便是作品主题的升华。

【片段展示】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施远

叶落归根,自古以来体现的就是漂泊的游子对故土的情意,可是,千千万万的游子仍旧在路上。

古往今来,游子们魂牵梦萦的便是那一片热土,那个家所在的地方。家,不止是一间房子,还是那些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他们在,家就在。李清照与赵明诚因分隔两地,才有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咏叹。李清照的“家”,便是赵明诚。三毛与荷西,不论是在撒哈拉还是在伽纳利,两人的感情好得叫人倾羡,这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爱情告诉我,三毛的“家”,是荷西。家这个地方,没有伪装,没有虚华;有的是人世间最真最切的情感,是游子们永恒的心灵寄托之处。

尽管思乡之情总是深切的,可归家人的心境却大相径庭。

……

那些选择了不归的人,也可能找到心灵的归宿。有很多人自愿去西部支教,为了什么?是钱吗?提钱显得荒谬至极。对于他们而言,将自己所有的知识如甘露般撒在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田上,便是最大的幸福。条件艰苦算得了什么?天寒地冻算得了什么?物资奇缺又算得了什么?这一切在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心灵,只会因为付出与奉献而更加充盈。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那么多感人的事迹,许多人甚至用年轻的生命来换取心灵的饱满与甘甜。这样的选择,是没什么可后悔的。

……

归,是心灵的选择。沿途的风景千变万化,有些人却能品出其中值得玩味的东西,且心中的目的地始终明朗。

那么,途中的游子们,一路走好!

【点评】

本文突出的优点是思路开阔。作者紧紧围绕“归,是心灵的选择”,从“家”“是游子们永恒的心灵寄托之处”联想到“归家人的心境却大相径庭”,再联想“那些选择了不归的人,也可能找到心灵的归宿”。由“游子归家”而“心灵归宿”,其整体思路是由实入虚,步步深入。

(2)化虚为实。

会写文章的人,通常不喜欢平淡呆板,总喜欢把虚化的概念、单调的事物想象、描述成活泼可爱的另一种事物,使文意更为生动、明白。设置精妙的譬喻,拿一件切近的`、已知的事物来形容笔下所要阐述的主体,是“化虚为实”的有效手段。比如鲁迅先生的《春末闲谈》,从自然界极其平常的现象“细腰蜂捕获青虫”入题,对中外统治者奴役人民,想尽一切办法禁锢、麻痹人民的行径给予了尖锐的批判和无情的嘲讽。文中写到,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与细腰蜂的毒针十分相似——毒针麻痹青虫的运动神经,使其呈不死不活状态;统治者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也想使他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但细腰蜂之于青虫,只需要它不动,这比较容易;统治者之于人民群众,要使其无知觉而能运动,却是无法统一的矛盾,所以说一切麻痹术是“不能十分奏效”的。取譬设喻、化虚为实的精巧运思,使文章说理形象,析理透彻,而且幽默风趣。

【片段展示】

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

夏雨初霁,于校内一棵不知名的老树上,拾得一只蝉蜕,很好的中药。

一颗露水滚落。就着千千万万露水的光芒,我看清了这只晶莹剔透的蝉蜕,这是一间寂寞的空屋,惹人怀想蝉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智慧即是一间寂寞空屋,不盘花簇锦亦不金碧辉煌,只如蝉蜕一般,在灰色的雨幕中微微闪耀着一星光华,于漫漫长夜中点燃了一豆灯火。

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绝悲凉。蝉之生命有限,于阴暗潮湿的地下蛰伏数载,只为了一个夏天。数千个寂寞长夜它们无言熬过,待到一朝羽化,便成为盛夏最出色的歌者。这时,它们的生命已然垂垂老矣。人之老年,免不了自怜自哀,忧伤慨叹,哪里来的心情唱什么歌呢?可蝉偏不。“乌发如银”的时节偏要日日欢歌,这便是生命的大气度。

寂寞空屋,可有形,可无形,是一个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证据。人之智慧便在这空屋中岁岁积淀,蕴于血脉的最深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是归有光的寂寞空屋。室仅方丈,容不下金银珠宝亦容不下繁华如梦,容得下的仅是那一份割舍不断的回忆。“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在这里读书成长,身后有母亲嘘寒问暖的身影。空屋虽寂寞,此心却温柔,体察父母亲情,就是我们最平实的智慧感悟。

寂寞空屋,给高蹈以平实,给浮华不定的心灵以脚踏实地的依靠。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纪上忽然残废了双腿。他的世界,从此不再有欢笑、嬉闹。他走进地坛,走进百代帝王家遗落下的那一间寂寞空屋。他看见叶上阳光、花间蜂蝶,他听见这世界繁华落尽,生命一如往昔的答案。“死亡是一个必然来临的节日”,史铁生如是说。他的生命于此一间寂寞空屋中褪去了年少气盛,褪去了高蹈与不切实际的幻梦,他拥抱敞开的生命之门,于是成为了智者。

【点评】凡优秀的“议论性”作文,决不能浮光掠影、泛泛而谈,而是要稳、准、狠地点击事理的“穴位”;决不能铺陈死板板的套话,而是应生气灌注,努力将道理讲活、讲透。这一篇《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堪为范例。作者独出机杼地以“一只晶莹剔透的蝉蜕”为由头(直接扣合文题中的“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诗情洋溢地借“寂寞空屋”来引类作譬,盘活了生命和智慧的“大气度”,并顺势将诸多课本素材(如《蝉》《项脊轩志》《我与地坛(节选)》)等)信手拈来,相当机智,十分自如。

三、处理好“叙”“议”关系,使通篇浑然一体

在表达方式上,议论性散文都是叙事描写与抒情说理的自然融合。叙事描写是抒情说理的基础,情和理有了事的铺垫,就有了依靠和根基;抒情说理是叙事的深化,有了情与理,文章就会因充满哲理而显得深刻有味,就会因感情充沛而显得真挚动人。

处理“叙”“议”关系,一般是一“叙”一“议”、先“叙”后“议”(如《买橘子的两种方法》),也可将多组“叙述+议论”的文字复迭起来加以展示(比如肖复兴的《站台上的华尔兹》,满怀敬意地讲述了三个小故事——辞职信可以用赋体写得“古风悠悠”,收发室的小黑板可以用斜体美术字写得“分外醒目”,而焦灼的等待也可以如华尔兹一样优雅,展现每个故事后都用一段精要的议论予以阐发,最后直接点透三者的相通之处,归结出“将琐碎的生活化为华尔兹,哪怕是滋生出来一点点儿的艺术,也会有一点点快乐,温暖我们自己的心”这一主旨)。不管采用何种处理方式,关键是二者之间要紧密相联,而不能油水分离。

【片段展示】

清欢

林清玄

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最主要的是爱极了后面这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

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一朵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只有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山道已经开辟出来,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往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激烈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就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

生在这个年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在清欢里也能体会人间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点评】

文章开篇由“人间有味是清欢”引出论题,接下来,通过自叙经历,在今昔比照的描写中表明“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由此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抒情、议论部分——“生在这个年代”这一段,从客观环境、主观心境两方面进行剖析,读来很能引发我们的同感。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清欢”呢?作者递进一层,巧妙结合苏轼的“梨花淡白柳深青”和《溪山卧游录》中的名句,给出了问题的答案: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多讲究心灵的品味;少一些世故,少一些所谓的“机智”,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全文由叙事描写自然地转换到抒情说理,苏词、苏诗遥相呼应,前后文贯通一气。可见,精彩的议论性散文既能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注意使叙和议密切联系。

四、精心“布势”,展现独特的创意

清代曾国藩指出:“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功夫……布局须有千岩万壑、重峦复嶂之观,不可一览而尽。”议论性散文的写作主要是发散性思维,这就决定了这种文体结构灵动,散得开,收得拢,跌宕起伏,不能陷入呆板的框架中。如何在谋篇布势上求异出新呢?这里提示几种实用的方法:

1.悬念式。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倘若议论性散文行文如一马平川,读来便索然无味;波澜起伏,曲尽其妙——比如巧设悬念,方能夺人眼球。

【片段展示】

这世界需要你

这世界需要你。

因为你的存在,齐威王不战而屈人之兵,终于“战胜于朝廷”,创造了一段历史佳话。如君不信,请阅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因为你的存在,唐太宗才成为一代贤君,我国历史上才出现了“贞观之治”。如君不信,请阅中学历史教材唐朝部分“唐太宗与魏征”一节。

相反,因为你的缺席,周厉王刚愎自用,滥杀无辜,使得只能“道路以目”的老百姓没有谁不怨恨他。终于,百姓如河堤决口,冲进王宫,周厉王落了个被流放于彘的下场。

从古代历史穿越时空隧道,我们步入现代日常生活。

……

从现代日常生活,我们步入令世人瞩目的场所。

……

你是谁?

你是不同的声音!说白了,就是反对者的声音!

因为有了你的存在,头脑发热的人们开始冷静下来,原来错误的方案得以废止,不严密的计划得以完善,不得力的措施得以加强。

因为有了你的存在,前进道路上覆盖着鲜花的陷阱得以回避,让人伤痕累累的荆棘得以铲除,人们走得更平稳,也更快捷。

你,起初虽然可能被误认为是冷风冷雨,没有人喜欢你,但——

这成功的世界需要你!

【点评】

此文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可读性强。“你”是谁?文章一上来并不直说,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有了悬念,也就有了可读性。到了快结尾时,作者才道出“你是不同的声音!说白了,就是反对者的声音”——这是使用了后交代手法。此外,文章选点精当,组合有序;材料丰富,内容厚实。

2.蛛网式。

这种布局如同蜘蛛织网,先结出网心,然后围绕网心向四周伸展,纵横交织,愈织愈多。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多以情感为总绳,任情思奔涌,想象升腾,形成浩大的气魄。比如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以三峡观景为“漫想”的触发点,“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他由初见三峡,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由茫茫江水,想到洪荒时代三峡的形成,以及人类有史以来无数“第一个”。漫想随着航程展开,种种想象都有根有据;景观变化,漫想也由此及彼,上古、现代、未来,组合成为绚烂的画卷。

3.曲径式。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起笔处不直接给出观点,而是在迂回曲折的叙谈、阐发过程中渐渐推导出全文的主题思想,明确作品的现实针对性;其妙处是恰似玲珑剔透的园林布局,回廊九曲,溪水盘旋,于收篇处才显露出美丽如画的景致。

【片段展示】

人生可以另起一行

吕麦

作家刘诚龙先生,曾经拟订了两份名单,作了一个人气测试。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金圣叹,李渔,洪昇,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我相信,如果让你来回答,答案肯定和我一样: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几乎没听说过。甚至还会皱着眉头问:“他们是谁?干什么的?”但对于第二份名单,却是了然于胸,如数家珍般熟稔。可不是吗,刘先生测试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熟悉第二份名单的人,要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人多得多。

你知道吗?在当时,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曾经是多么辉煌显赫、风光无限哟。因为,他们全都是当时的“高考状元”,而第二份名单里的人,全都是默默无闻、灰头土脸的落魄秀才、考场败将。然而,岁月的更迭,历史的沉淀,名噪一时的状元们,不过是昙花一现,风过无痕。如今的大多数,谁也不知道他们是何许人也。可见,一时的成败得失,并不代表一生,预示永远。

……

其实,参加高考,不过是人生的第一个起点。人生还可以有第二、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的起点。一次失败,怕什么?不必灰心,不必沮丧,更不要裹足不前。美国政治女强人希拉里说:“不论怎样,不要放弃梦想,勤奋学习,执著信念,跌下去,要坚持信仰,被击倒,要马上起来。决不要听任何人说,你不该或不能这样走下去。”此路不通,彼门不开,咱无须死磕,拐个弯,另起一行。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另起一行的人生,同样精彩灿烂,一路芬芳,到达梦想之岸。

【点评】本文开头并不急于亮出观点,而是出人意料地列出了两份名单,然后由名单层层剥笋般地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参加高考,不过是人生的第一个起点;人生可以有更多的起点,只要努力追求与奋斗,“另起一行的人生,同样精彩灿烂,一路芬芳,到达梦想之岸”。全文布局上颇具“曲径通幽”之美,给人以渐入佳境、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

五、锤炼语言,写出文采斐然的散文味

散文特别讲究“文采”,讲究美,议论性散文自然也是如此。“文采”是什么?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认为,文采指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这当然也是文采的一种,把握得好,亦可令人意荡神驰。但是,就高考议论性散文写作而言,文采更多的是指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它以自然流露为上,以返璞归真为上。比如郁达夫《怀鲁迅》一文中写道:“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句话以“一片微红的新月”象征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清新的笔触,诗意的描摹,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思。

具体行文时,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新鲜活泼、内涵丰富且能调动读者感官体验的词语表情达意;要善于以长短交错的句式、偶句奇句的搭配造成抑扬有致的节奏感;还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文句的感染力。

【考场例文】

向儿童致敬

听到一句人所共知的谚语,就萌生出好奇心,试着去亲自验证,在这世上,大概也只有孩子这样做了。我不禁笑了:瞧,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又是多么可贵啊!

在西方童话里,孩子们都是仙鹤送来的,都是神的恩赐。我深深地赞同这一点。儿童的身上有很多成人所不具备的高贵品质。王开岭在书中写道:“向儿童学习。”那么,我也要向儿童致敬,敬他们的无畏,敬他们的质疑求真之心,敬他们自由的灵魂。

孩子的心灵总是一尘不染的,他们真实而无所畏惧。当皇帝身披并不存在的新装,游行于街道并接受万众赞美的时候,一语道出真相的不正是一个孩子吗?那是纯洁无瑕的天使,不曾被权威震慑,不曾被世俗玷污,他们心中是非分明,求真的天性也不曾被人群的潮涌吞没。当他如一颗闪亮的星辰照亮盲目的黑暗时,怎不值得我们向他致敬?

然而,现实离我们对儿童的高歌尚有距离。当孩童试图分辨纠缠的茎蔓时,这强烈的求知欲却被他的父亲视为可笑的事情。在父亲眼中,所谓的“定理”能够代替“真理”,他的眼中只有瓜豆的食用价值,在物质面前,孩子的求真天性无足轻重。我们该为谁哭泣呢?

柏拉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幼年的瓦特因跳动的壶盖产生疑问,我们便从他的未来看到了儿童“可笑”中的闪光点。

我们怎么能让那些可爱的闪光点泯灭呢?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被称为“给成人读的童话”。作者借小王子之口诉说:“大人们的世界可真奇怪。”这是不是很值得思考?当大人们满不在乎地笑话儿童的“可笑”行为时,殊不知,在儿童眼中,成人的世界又是多么荒唐,大人们为名利无数次背叛自己的内心,是多么奇怪啊!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小时候曾有的天真,多么令人悲伤!

更令人悲哀的是,失去了光环的大人们,却霸道地将孩子的闪光点抹去。“走吧,人间的孩子,和一个精灵手拉着手,走过荒野和河流,这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当叶芝如是哀叹时,我们也该扪心自问,是否该以成人的意志统领儿童的精神,使他们迅速老化,达到所谓的“成熟”?

当一个孩子目不斜视地从瓜豆的茎蔓前经过,我们也就失去了无瑕的天性,求真的执着,与不拘于时的自由灵魂,时代精神的短板被再次削短……

请住手吧。请向儿童们致敬,请唤醒那自由的光辉!

我今年十八岁,已经步入成人的行列;可我知道,心灵中的纯真不能死,因为,我依然,还愿意是个孩子!

【点评】

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亮人耳目的议论性散文。

立意上,文章以“向儿童致敬”为题,发出了“童心可贵、可爱”的赞叹,极尽对儿童的赞美与褒扬,这在时下童心泯灭、儿童“老化”的现实映照下,足以振聋发聩。

选材上,考生在论述过程中旁征博引,做到了有理有据,显示出较深厚的作文素材储备。同时,考生有极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能活用命题材料,将其运用至无形之中。这也是我们广大考生所欠缺的。

议论性散文写作技巧指导 篇6

议论性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也可称为散文化的议论文。它兼有议论文和散文的双重特点。作为议论文,它是说理的。它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散文。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这类文章往往能够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而得高分,因此掌握这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就议论性散文这种特殊的文体而言,写好这种作文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

一、议论性散文的内容

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议论性散文在说理的同时往往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作者将感情融入文章之中。而一般的议论文则仅以说理为主,着重从客观方面将道理阐释清楚。

议论性散文的内容以抒情性说理为主。在议论性散文中,文章中的议论往往是作品的主题,由于感情倾向明显,因此这些议论常和抒情结合运用,在阐明道理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基于这种特点,议论性散文的具体内容常常是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例如下面这篇例文:

菊酒剑,看人生

□张智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心态。

也许我们忘却了映着残阳斜晖的悠悠江水,也许我们冷落了锈迹斑斑的五尺长剑,也许我们饮尽了令人迷惘的烈酒。一次次在人生长河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

我们忘却了在夕阳西下时品着一份香茗,坐观云卷云舒的平淡,我们忘却了举杯对月的豪情,更忘却了“男儿何不带吴钩”的那份壮志。

我们渴望陶潜李白的平常,渴望着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超然。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脚步流苏,我们常常觉得心乏体困,渴望回到平常。其实很简单,孤灯夜下,手持一卷诗书,细细品味,便可使疲惫的心态消除,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迷惘中解脱出来,静观古人的平常与敏感。

陶潜,厌恶于官场的尔虞我诈,厌恶于案牍之劳形,于是他选择了适合于己的的平常之心,他归隐田园,依南山而种地,好不逍遥自在!李白,经过了官场的压迫排挤也愤然离开,从此寄情于山水,骑鹿访名山,忘却了世间的零零总总,多么洒脱飘然!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李贺之壮志难酬。一声声长叹响彻云霄,一句句诗歌撼人心魄。他对

自己的人生太敏感了,总以为自己当是一个带剑叱咤于疆场的英雄。可是上天并不遂人愿,让他一次次的失意。他狂饮烈酒,狂发牢骚,仰天长叹千百次,而壮志难酬身先死,只落得“长使英雄泪满襟”。

人生的心态并不只有这两种,不过一个人的心态绝对又包括这两种。我们以我们的心态而活着,古人也只能是我们的典范,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作主。

拥有平常心的人,生活平淡闲适。是云般随风而行。

拥有敏感心的人,生活也许会灿烂,但也许会黑暗。

酒菊代表平常的人生态度,那么剑呢?剑就是一番豪气。

人生需要菊,需要酒,也需要剑!

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性散文。从本文的选材上看,作者选用了李白、陶潜、李贺等历史人物阐述观点。在行文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倾向十分明显。比如对李白和陶潜,作者持肯定态度,这可以通过文章的语言表现出来。比如“我们渴望陶潜李白的平常,渴望着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超然”,这样的句子表现了作者对李白及陶潜这种淡泊心态的肯定。相反,作者对李贺则持否定态度,比如“他对自己的人生太敏感了,总以为自己当是一个带剑叱咤于疆场的英雄”,这样的话语则明显带有否定意味。由此看来,本文符合议论性散文即说理又抒情的文体特点。

二、议论性散文的结构

一切的艺术创作都需要精良的设计,如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等。其中对结构章法的设计又是重中之重。议论性散文作为一种说理文,同样需要事先安排好结构章法。

与一般的议论文的结构相似,议论性散文的常用结构也有以下两种:并列式、对照式。第一,并列式结构是最简单的一种结构,也是考场作文运用最多的一种结构。

这种文章的结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并重的,它们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文章的论点。如我们要论述“成功的条件”我们就可以缩小切入角度,先说“成功属于勤奋的人”,并用恰当材料来证明。其次我们说“成功属于善于把握机遇的人”。最后再说“勤奋属于懂得思考的人”。有一点需要注意,并列结构中的各材料之间没有先后顺序,所以可以互换。第二,对照式结构是比较容易突出中心的结构。

对照式是把两种事物或思想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思想来从反面烘托某一事物或思想,段与段、段与层之间形成正反对照的关系。比如要证明“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大学”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先从正面说“好好学习”的作用,然后再从反面说“不好好学习”的危害,这样就把道理非常明白地展示出来了。这种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共同阐释一个道理方法,其好处是观点鲜明、中心突出。

佳作示例:

菊花飘香的时节

□重庆考生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当一点点微寒已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菊之淡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稽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任何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入仕吗?是否忘了《与巨源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已经向所有人宣告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吧,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菊之傲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弃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入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菊之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当远行的大鹏展翅欲飞,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哮,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季节。

点评:

这篇文章的结构属于同学们最常用的并列式。作者将不同的人物,按照同一个主题组合在一起,使题材丰富,意蕴丰厚。本文选取稽康、庄子、项羽三个极具有个性代表的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其品格,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这种并列式的构思是最简单的构思之一,它可以使同学们快速确定文章的思路。

三.议论性散文的语言

议论性散文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的议论文只需要论证有力即可,因此对语言的要求不高,而议论性散文对语言的要求极高。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的是,这种文章的语言必须要用到大量修辞来增强文章的文采,进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议论性散文最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排比、引用。这三种修辞是议论性散文的三大法宝。首先,比喻这种修辞本身的表达效果就是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使文章的语言活泼。这一点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只是一种论证技巧而不是单纯的修辞手法。其次,排比在议论性散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修辞本身的修辞效果就是增强语言气势,有时可以使作者抒发的感情更加强烈。这一点最适宜写议论性散文。第三,“引用”这种修辞是议论性散文时常用到的。因为这种文章常常选择古代文人做材料,这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古代文人的诗文。同时,引用一些诗词典故也同样会增强文章的文采。

佳作示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刘秋雯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的修养,应该是举手投足之间的习惯,是水到渠成的惯性。那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虚怀若谷的胸襟,应该像人的呼吸一样自然吐纳,无需考虑,无需思索,如水之就下,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一手足、一举止、一眉宇之间。

犯而不校是一种修养。古有蔺相如,便是犯而不校的修养之人。他从不与廉颇计较个人得失,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威势,他选择的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不争夺名利,不卖弄才华,谦虚谨慎,终令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尽释前嫌,共同辅佐赵君成就了赵国的强大。他崇高的修养不知道使多少有志之士击节而叹。

施恩不图报是一种修养。淮阴侯韩信早年很穷,便到河边钓鱼以维持生计。有个老妇经常来河边洗衣服,见他饿得可怜,每次都给他带些饭菜来。韩信很是感激,承诺终会报答她的。可是这时老妇人很不高兴地说:“我是看你饿得可怜啊,哪里想要你回报。”是啊,有的人施爱如播种粮食,还没有种下去,就已经在期待秋天粮粟盈仓。而有的人而却是随手将种子撒出,而又绝尘而去,他收获的是惊喜,是心情。他播下的是爱心,呈现的是一种修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修养。苏轼被贬无数次,却仍然大唱“大江东去”,登超然台作超然之人。在黄州,他高吟“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密州,他聊发少年狂,放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岭南,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政治的失意,并没有给他的人生带来阴霾,相反,他“穷而后工”,将绝世之词彰显于后世。这种修养已经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了。

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以为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很多人都在苦苦追求功名利禄,唯有真正的豁达之人能够体味出这种境界。陶渊明便是这种人,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去来兮”,“采菊东篱下”,“带月荷锄归”,甘愿每天都闻“鸡鸣桑树巅”,面对“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怡然自得。这是怎样的一种修养啊!

李白诗云“惟有饮者留其名”,我不赞同。我以为应该是有修养之人方能流芳百世。有修养之人,无需修饰,无需多言,便会被后人牢记心中,此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点评:

文章以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题,形象地点出了修养的特征,发人深思,又极具文化底蕴。中间四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事例典型,论据充分,论证十分有力。最后引用李白的诗句并反弹琵琶总结全篇,点名题旨。作者引用材料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在紧张的考场上,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如此挥洒自如,没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较深的语文素养是达不到如此境界的。在修辞运用上,本文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及引用的修辞,使文章极富文采。

四、议论性散文的禁忌

由于在现在的高考阅卷中,议论性散文常常得到较高分数,因此许多考生对这种文体也是一哄而上。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事实上,并不是将议论写得朦朦胧胧就是议论性散文,它有许多禁忌,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否则便会写出不规范的议论性散文而导致高考失败。议论性散文写作应避免以下几种情况:

1、忌做作

议论性散文注重感情的抒发。感情应自然地传染给读者,不能做作地主观刻意抒情,因为那是虚情假意。虚情假意的作文在高考考场上也是层出不穷,令人作呕。如98年的高考作文

“战胜脆弱”,有不少同学写父母双亡,从而陷入巨大的悲痛而不能自拔,然后又经过斗争终于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从而说明“战胜脆弱”的道理。试问一下,事实上有那么多的孤儿考生吗?这些幼稚的小作者无非是为了“骗”取阅卷老师的同情,因此才会委屈一下亲人或自己了。当然,如果真能得高分,牺牲便不在话下了。而事实上这些虚情假意的作文只能被“打入冷宫”。

无独有偶,08年四川卷高考作文“坚强”,同样有许多的同学写自己被埋在废墟下上百小时,然后喝了父亲或母亲从身下掏出的半瓶矿泉水又坚强地活了下来,而父亲或母亲却因没舍得喝一口水而死去。这些看似动人的故事其实漏洞百出,事实上我们看新闻也没有那么多的人挺过100小时的。再说真正被压的学生也没有参加这次统考,而是延期高考了。要知道,感情不是作者用来喊而读者用来听的,它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而读者也只能从中意会。可见,如何使你文章蕴含的情感和读者的感受达成默契才是至关重要的。

2、忌矫情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与影视表演不同,影视表演有时可以靠主持人的煽情增强气氛。为了达到感染观众的效果,主持人的煽情往往是恰到好处的,再加上主持人的独特嗓音,观众极易被引起情感共鸣。不仅如此,在一些小品类的节目中也常有煽情的设计。比如今年黄宏的小品《黄豆黄》,在逗着观众笑过之后,“黄豆黄”从袋子里拿出五星红旗那一刻,全场突然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接着他说:“看到这面五星红旗,我就激动得想流泪啊!”黄豆黄的话语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十分煽情,观众此时都是激动的。可以说,小品创作者的这个设计是十分成功的。换言之,无论是小品还是作文,煽情如果处理不好就成了矫情。因此,在议论性散文中,作者的感情一定要自然流露,而不能刻意装腔作势。

3、忌罗列事例,不会分析

罗列事例是指考生写作文时从时下流行的一些低浅俗滥的阅读文选中搬出一个个小故事,逐个背写在作文里,议论的语段过少甚至没有,只在结尾时用一两句话联系话题的情况。议论性散文以议论为主,所写事例要概括而形象,并有到位的分析议论,这种以事例代替分析的现象,反映了部分考生认识水平不高,不会分析的现状。这类考生要学会辩证分析,多读一些规范的议论性文章,掌握一般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列举事例之后,必须扣住话题进行分析,使文章始终围绕中心论证。文段扣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首句扣题、议论描述性扣题、结句扣题。容易犯罗列事例毛病的考生,尤其要注意学会结句扣题。

《青少年日记》2009年9月

议论文阅读 篇7

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说服,以表明自己的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修订版课标对初中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那么,中考一般对议论文阅读有哪些要求或考查哪些内容呢?

1. 能区分观点与材料,正确把握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能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辨识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分析论据在证明论点过程中的作用;

3. 能区别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 了解立论、驳论这两种基本的论证方式,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

5. 领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生动性特点;

6. 理解文章的思想和内容,并能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2014·江苏常州)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5题。

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历程

程杰

1中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一、先秦———中国花卉文化的始发期。河南庙底沟桥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五瓣花朵纹饰,《诗经》中的花卉信息以及《楚辞》“香草美人”的系统话语,反映出我国先民对植物花朵的关注和喜爱,展示了我国花卉观赏文化源头的绵远与活泼。

3但这一时期对花卉的观赏尚属自发的、分散的,甚至是偶然的,远未进入普遍自觉的阶段。远古先民以狩猎生活为主,舞蹈模仿动物,各类纹饰多以动物为题材,很少顾及植物。商周时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植物的实用价值,《庄子》说“杜可食”,《离骚》言“餐秋菊”,《诗经》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都是着眼于食用。对植物长势旺盛之美的特别青睐,是《诗经》中的普遍现象,这透露出一种物质利益的审美心态。《楚辞》常说到“兰”,也是指佩兰、泽兰之类药用、香用植物。这是一个植物实用意义仍占绝对地位的时期,可称其为花卉植物的“物质实用时代”。

4二、秦汉至盛唐———中国花卉文化的渐盛期。这一时期,花卉欣赏进入一个自觉的阶段。咏花赋开始出现,如钟会《菊花赋》。汉乐府《江南》中的“江南可采莲”以花卉引发情感。到东晋,产生了陶渊明《桃花源记》这样杰出的作品。隋唐时代,人们主要关注花卉的物色美感,欣赏色、香、味、形、姿等客观形象。通过鲜花盛开的华艳来体验生命的活力,感受生活的美好,透过花开花落来感知时序的变迁、岁月的流逝,感慨人生的蹉跎、世事的盛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洛阳城中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从欣赏心理上说,这是一个带有鲜明感性色彩的时代,我们称之为“花色观赏时代”。

5三、宋元明清———中国花卉文化的繁盛期。到宋代,花卉欣赏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知识体系。这一时期有四个方面的特点最值得注意。

6一是士大夫园林、园艺活动的兴盛。苏东坡《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歌咏了30个景致,其中11处属于花卉景点,清朝《扬州画舫录》记录丰富。二是花卉产业化和民众游赏风气的兴起。刘禹锡诗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可见当时赏花宴游之风的兴盛。到了宋代,有关花市的描写极为常见,洛阳牡丹、扬州芍药都在这一阶段名扬天下。三是各类花卉园艺著述大量出现。据园艺史家统计,见于著录和现存的明清农书共1388种,其中花卉类225种。这些记录全面、系统,构成了我国花卉文化深厚的学术积淀。四是文艺创作的极度繁荣。龚自珍用《病梅馆记》针砭时弊,花鸟画中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文人写意极为流行。

7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意识也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人们更加关注不同花色品种的个性特征、风格神韵和观赏价值,追求花卉品格神韵与人的精神气质投合契应,并借以陶冶人的性情意趣,寄托人的品德情操。“岁寒三友”“四君子”等说法的出现,典型地体现了这一审美趋向和精神追求,标志着中华民族花卉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完全成熟,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文化象征时代”。

8上述三个阶段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活动内容不断拓展、文化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三个阶段之间不是此起彼伏、此消彼长,而是累积叠加、不断丰富的过程。正是如此悠久持续、生生不息的历史过程,最终形成了我国花卉文化极其丰富灿烂的面貌。

(材料出自《阅江学刊》2014年第1期)

1.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议论文,其主要观点是( )。

A. 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B. 中国花卉文化始终贯穿着一种关注物质利益的审美心态。

C. 中国花卉文化的最高境界是陶冶性情意趣,寄托品德情操。

D. 中国花卉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累积叠加、不断丰富的过程。

2. 请从论据使用的角度分析第3段的论证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6段的说明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联系第4段的具体语境,简析“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透露出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语言准确严谨,请从下列两句中各挑出两个词语加以简要分析。

(1)据园艺史家统计,见于著录和现存的明清农书共1388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时期(先秦)对花卉的观赏尚属自发的、分散的,甚至是偶然的,远未进入普遍自觉的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4·江苏连云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习题。

“舌尖体”,网络表达新滋味

周慧虹

1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食材、味道、乡愁……片中经常出现的这些关键词开始深入人心,一种仿照《舌尖》解说词的“舌尖体”文字在网上悄然走红。

2这些“舌尖体”文字,寥寥数十字、上百字,或调侃琐碎生活,或描述家常美食,或追忆至真亲情……这些文字表述得形象生动,蕴涵着一定的哲理,有的因充满戏谑而令人忍俊不禁,有的因饱含深情而催人眼圈发热,有的则娓娓道来令人感到无以名状的美好。

3读着这些精美的“舌尖体”文字,不免使人感叹,网络这口大锅,终究还是能够熬制出一些语言、思想上的美味。虽说,与经典名著相比,它们不过只言片语,然而,即便只是些只言片语,也能令人读出感觉与感动,带给人一些深邃的东西。

4相比于“舌尖体”,近几年来,网上还有不少新锐文体你方唱罢我登场。例如,肉麻台词听了让人“有想撞墙冲动”的“琼瑶体”,嗲不死你呕死你的“蜜糖体”,酷似老外说汉语说不利落的“梨花体”……凡此种种,虽不缺调侃戏谑,可每句话里流淌着的更多是矫揉造作、野蛮无趣以及匪夷所思。此类文句,是加了地沟油爆炒、撒了嫩肉粉烧烤的,别看它们裹挟于烟熏火燎中呈现出一副生意兴隆之状,其实,食客们大啖过后,付出的都可能会是自己语言表达、内心思考等方面遭受无形伤害的代价。

5自从网络走入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人对之既爱且恨。人们满怀欣喜地热爱它,因为它展现了无限可能;人们又无可奈何地指责它,因为它身上还充斥着显而易见的浅薄、粗俗与戾气,直接影响到网络表达的纯净,影响到网民思想的提升,影响到网络交往生态的健康和谐。

6置身网络时代,我们无法拒绝网络,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与他人携手,让与己相关的网络表达多一分熨帖,就像“舌尖体”所描述的家常美食,“这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了”。

(选自《工人日报》2014年5月26日,有删改)

1. 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4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舌尖体”文字为何能悄然走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网络时代不断涌现的各种“体”,让你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产生了哪些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4·江苏扬州)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底线

冯骥才

1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2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3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下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

4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5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6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7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8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2013年6月3日《今晚报》,有删改)

1.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完成填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2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品读全文,说说第8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 (请分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 (80~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现代文阅读,历来是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板块。作为命题人,在命制一套中考试题时,现代文阅读往往是耗时最多的一块内容。作为考生,现代文阅读也往往是语文试卷上失分较多而又深感无从下手的“烫山芋”。而在整个现代文阅读板块中,议论文的阅读又往往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于议论文阅读,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迎考准备。

【知识梳理】

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即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议论文的三要素:

1. 论点

论点,即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能够明确地表示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观点、态度。从形式上看,论点是完整的陈述句、判断句(包括肯定和否定)。

一般而言,反问句或比喻句等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不适合直接作为论点句。

论点包括中心论点与分论点。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会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既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它们都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通常有很多种: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是叙述现象后稍加分析再提出论点;有的文章是在摆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分析否定后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是在结尾处才提出论点;还有些文章的论点没有用明确的语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和概括。总之,论点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的情况是在文章的题目、开头。从常见位置寻找文章的论点,是我们的习惯做法。

2. 论据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主要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类。

3. 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五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即摆事实,举出具体事例来证明论点。道理论证即讲道理,通过阐述道理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比喻论证其实就是运用比喻修辞句来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阐述道理。引用论证,即引用名家名言等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另外,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包括立论和驳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引论部分即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应该弄明白的是,中心论点大多在引论部分提出,但不是绝对的。本论部分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对论点或论题进行论证分析的部分。

议论文的结构形式一般有:A. 层进式——层层深入、步步发展, 环环相扣;B. 并列式——平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段首有中心句。

【命题扫描】

纵览各地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有些题型是每卷必考,有些题型则是有选择地考。常见的题型一般有下面这些:

1. 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这种题几乎是议论文阅读的必考题。读一篇议论文,无论篇幅长短,我们的首要目标是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所以,中考议论文阅读的第1题,往往就是要求考生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比如常州卷《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扬州卷《底线》的第1题,都是考查考生提取和概括文章论点的能力。

其实,对于一篇议论文来说,把握其观点并不是难事,只要我们通读全文,一般都能找到或概括出它的中心论点。而且大多数的议论文, 文中往往有现成的阐明观点的句子,有的是文章标题,有的在第一段,也有的在第二段或文章结尾段。如果文章的第一段列举生活现象或讲述一则故事, 那么中心论点就有可能在第二段提出来。也有一些文章,文中没有直接表述观点,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和概括。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这种题也是常考题。例如,扬州卷《底线》的第1题:以填空的方式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答案示例:首先,阐述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做人做事应有底线”的观点;其次,从“成全社会、成全自己”的角度,论述观点;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了“人处世有底线的积极意义”。再如,连云港卷《“舌尖体”,网络表达新滋味》的第1题 :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答案示例:首先从“舌尖体”文字走红现象谈起,指出“舌尖体”文字的可爱之处;接着从反面入手,论述某些新锐文体的危害之处;最后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在答题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议论文是按照“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的思路来行文的,即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不能随意改动。这就是议论文的层进式结构。从总体上说,议论文大多遵循着这样的论证思路,这是由议论文文体的特点所决定的。

掌握了这种结构模式,分析论证思路便游刃有余了。不过,分析议论文的结构或思路,还需注意以下两点:

(1) 看清题干要求,是分析全文还是某个段落,两者不可混淆。如果是针对全文的分析,我们一般可按“首先,提出问题”→“其次,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步骤,联系文章具体内容做出回答。如果是针对某一段落的,就要根据段落内容及思路做出具体回答。

(2) “论证思路”与“从哪些方面(角度)论述观点”,两者的解题思路完全不同。前者是分析论证过程,后者是从内容上进行归纳。

3. 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这也是议论文阅读考查的基本能力和要求。如扬州卷《底线》的第2题:第2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连云港卷《“舌尖体”,网络表达新滋味》的第2题:文章第4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一般来说, 结合论证方法的含义来判别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对考生而言难度不大。对于每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我们要做到了然于胸,同时能结合具体文章做具体分析。

通常情况下,举例论证的作用是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的作用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比喻论证的作用是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文章的观点。引用论证的作用是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兴趣。

4. 分析论据作用,补写准确论据。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是确立论点的理由。论据一般与论点一致,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含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一类是道理论据(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定理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论据题通常有两种考查方式:

(1)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围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常出现如下设问:分析某个论据的作用,结合几个论据写出观点,根据观点补写论据等。这类题需把握一点:议论文中,论据材料与论点是高度统一的,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两者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2) 补写恰当的论据。

补写事实论据时应注意,首先,议论文中的叙述不同于记叙文的叙述,应力求简明扼要。其次,一个事例,往往具有多面性特点,可以同时证明很多观点。在阐述时,一定要注意做到“定向”,把方向定在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或角度,然后有重点地叙述。

5. 分析关键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我们应在掌握特殊段落作用的基础上,就具体文段进行具体分析。

开头段的作用:(1)引用名人趣事(典故、传说、诗歌、寓言),提出论点(引出论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通过写……事例(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引出论题);(3)把……事例(名言)作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证明文章的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总结了上文关于……的内容,引出下文对……的议论。

结尾段的作用:(1)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2)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

6. 关键词句的品读与理解。

对于议论文的语言特色,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

(1) 从逻辑的角度分析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 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3)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对词句的品读与理解,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紧扣具体语境。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 是词句理解题最有效的解答方法。有些句子,我们孤立地解读,往往很难理解其内涵。如果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推敲,有时便一目了然了。有些含有比喻义的词句,还需要我们透过比喻义,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2) 运用还原替代。代词指代的内容大多在上下文之中,碰到考查理解代词指代的内容的题目, 我们就要用所指代的内容替代句中的指代词, 读读看是否通顺且符合句意。如果符合句意,一般答案不会有太大偏差。

(3) 明确写作手法。作者在文章中会运用一些写作技法或修辞手法 ,使句意蕴藉含蓄,耐人寻味,分析这样的句子,必须明确它用了什么写法,并分析这些写法的表达效果。

7. 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的作用。

议论文语言虽以议论为主,但也会运用其他表现手段,也有一些非议论成分,特别是杂文一类。如某些例证要用到描写,讲清事实要用到叙述,讲明写作缘由和一些事物的特点等要用到说明,而爱憎喜恶等感情的抒发,则要用到抒情。对于这些非议论成分,我们要明确一点:它们都是为论点服务的。

从以上命题扫描中,我们大致明确了中考议论文阅读设题的方向,这必将对我们的复习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一)(2014·广东)

读书与境遇

罗建军

1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境况和遭遇。人总是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科学地认识读书的境遇,是人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2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精神愉悦。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明媚,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汲取新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宽容的怀抱接纳你。”顺境中读书,关键是要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同时还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平心静气,深思精进。顺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消除骄气,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地看待世界。

3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最终“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石穿”的韧性。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4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很难静下心来读书。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态,书籍恰好具有这种功能。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丰富学识,增长智慧;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追求灵魂与人格的崇高。

5“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不断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不能证明“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曹雪芹常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清苦生活 ,仍然自得其乐 ,坚持读书写作 ,终于完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B.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常常手不释卷, 有时在排队打饭或候车的喧嚣环境中还津津有味地阅读《尚书》。

C. 艾思奇在日本求学期间,课余时间 ,别的同学常常唱歌跳舞 ,而他却一个人埋头读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

D.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长沙街头的菜市场读书,身边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他始终不为所动。

2.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善于引用名言,如“非宁静无以致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这些名言既恰当地证明了观点,又增添了文采。

B.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围绕“读书与境遇”的关系展开论述 ,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 读书的境遇因人而异 ,只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浮躁 ,坚持不懈 ,潜心读书 ,就能成就伟业。

D. 文章告诉我们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 ,如果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 ,就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自我。

3. 如何理解第5段“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4·江苏苏州)

安静的阅读

潘凯雄

1当阅读居然需要鼓与呼,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

2当读书变得嘈嘈杂杂,这样的阅读是有问题的。

3当深度阅读近乎成为一种奢侈品,这个时代是有问题的。

4回想起来,我的青少年时光有10年是在浩劫年代度过的。即使是在那个文化短缺、读书无用之风弥漫盛行的荒唐时代,没有任何号召,更谈不上什么强求,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依然是削尖脑袋挖空心思地找书看。无论平日里如何淘气,到了那个时刻就只剩下两个字儿:安静。

5忆往事绝无今不如昔之叹,而只是想说阅读本是正常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安静的读书本是阅读的常态和最有效的汲取。

6安静之美其实何止于阅读。仔细想想,人生最美好的境界又何尝不是丰富的安静?只是这又谈何容易。莎士比亚曾经对那种张扬的生命状态发出过这样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摆脱了尘世间虚名浮利的诱惑才有可能静得下来,而拥有了心灵与情感的宝藏才可谓之丰富。步入这样的境界需要人生的历练和阅读的滋养,而这种滋养最大程度的汲取唯有安静的阅读。

7安静的阅读首先是一种状态。这样的状态与读什么无关,无论是人文还是科学,无论是高雅还是通俗;这样的状态与阅读的工具和媒介无关,无论是纸介还是数媒,无论是整体还是碎片。读总比不读好,读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读好。

8安静的阅读更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抵达自然需要时间,一旦抵达了,读什么、如何读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什么当快读?什么当慢读?什么可不读?什么必须读?诸如此类的问题,届时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9社会可以热热闹闹地为阅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社会可以轰轰烈烈地倡导以阅读为荣、不阅读为耻的风尚,但社会之于阅读所能发挥的任何作用终究都只能是外力,并不能改变阅读终究是个体行为与选择的本质;社会为阅读所做的一切热热闹闹与轰轰烈烈都是为了回归最终的安静。

10会有那样的未来吗?人类的文明不再需要通过阅读去延续和传承,人类的智慧不再需要通过阅读去积累与丰富。如果真有如此时刻,那也一定是人类生生不息的阅读所换来的。而在那一刻来临之前,阅读不死,安静的阅读永存。

11静下来,读进去,快乐与幸福长相随。

(选自《文汇报》2014年4月19日,有删改)

1. 文章开头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6段中为什么要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在第10段中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4·江苏宿迁)

折磨是一种赐予

魏清素

1似乎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的人:他总是与你过不去,处处为难你,不停地挑剔你,否定你。你可能会怨恨:为什么总是折磨我?可是,就在他的苛求中,你在不知不觉地成长。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些,从整个人生的大格局来看,这些折磨恰恰成就了你。

2当蝴蝶还是幼虫时,住在一个出口很小的茧中。要想破茧而出,它必须通过那个小小的出口。这个过程需要它竭尽全力,很多幼虫因此丧命。有人觉得蝴蝶太可怜了,就用剪刀把茧上的出口剪大了一些,让幼虫很容易地从中出来。但是它们却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只能拖着一双翅膀在地上笨拙地爬行。原来,那小小的出口就是帮助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只有经过了出口的挤压,两翼才能顺利充血,幼虫才能蜕变成展翅飞翔的蝴蝶。

3其实,人与蝴蝶一样,也要经历破茧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生命的韧性和厚度。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身处荒凉,远离亲友,身心备受折磨。这一切,却带给他更多的体验和思索,最终他实现了精神的突围,艺术才情也获得了整体蒸馏和升华,千古绝唱《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相继诞生。岂止苏轼,人类文明史上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哪一个没有经历过痛苦的磨砺?折磨是人生的必修课,它最大限度地考验一个人,而人生的最大值也正在此中求证。

4罗曼·罗兰说:“只有把抱怨别人和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面对折磨,不必抱怨,不要退缩,这些都是你成长的机会,是你成功的必经之路。不要去祈求什么“剪刀”的帮助,那只能萎缩了你成功飞翔的“双翼”。

5蝴蝶的幼虫,只有经过狭窄出口的挤压,才能蜕变为美丽的蝴蝶。成长中的人,只有经历世事的“折磨”,才能迈向成熟和成功。正确地面对“折磨”,并借此给自己的生命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才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节选自《这些事,现在明白还不晚》,有删改)

1. 作者在第2段中介绍了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依照第5段中的画线句,仿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例句:蝴蝶的幼虫,只有经过狭窄出口的挤压,才能蜕变为美丽的蝴蝶。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文意,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折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4·江苏镇江)

别因工具荒废了原始本领

李伟明

1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娴熟地运用先进工具,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他们对网络简直太迷信了,不信“书”,不信“人”,只信“网”,无论查证什么资料,都以“百度”为准。有一次,两个小伙子争论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关系,相持不下,当场点开网络,直接输入“县委书记和县长谁更大”寻求结果。

2离开了网络,一个人会变成怎样?如果网络发展的结果竟然是让我们的头脑空空如也,什么也不再储存不再思考,甚至什么都不能储存不能思考,那是不是有点可怕?

3手机也是今天人们高度依赖的工具。手机的功能越来越齐全,让人越来越方便。来电去电,不仅直接显示姓名,还显示地域。如果离开手机,同样是这些号码,你会对它们感到完全陌生,你根本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你经常拨打的那些数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全靠这部小机子了。越来越多的人,整日手不离机、机不离手,即使是洗澡、睡觉、上卫生间,也要让它和自己紧密相依。如果哪天失去了手机,那就意味着与世隔绝。更要命的是,很多人变得只习惯和手机上有名字的人打交道。去一个地方找人,对方已经说了哪条路哪个号,到了这个地段,仍然要频频用手机询问对方怎么走,却忽略了来来往往的众多路人。

4还有一个重要的依赖工具是汽车。因为有了车,人们不再喜欢走路,百十米远的路程,也想着开车去,尽管光是停车的时间就足够你悠然漫步抵达。如果没有私人汽车,那就不妨依赖公共汽车。一站路、两站路,走起来也就几分钟的事,可你愿意走吗?我年轻时种地砍柴没少走路(还要挑上百十斤呢),现在也因为没有别的锻炼机会,仍然喜欢走路。但如果集体出行,只好随大流,跟着挤上车。再过些年,当年一口气行走几十里的光辉事迹,只怕连我自己都要怀疑那是梦境了。

5工具的使用,诚然让我们的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过度依赖工具,使我们丧失了诸多应有的能力和乐趣。为了防止人类进化得只剩下一个大拇指,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适当地走出“工具”的阴影,摆脱“工具”的控制,找机会时常温习一下先前掌握的那些原始本领。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月2日,有改动)

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中的“原始本领”具体指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4段中写“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5段“人类进化得只剩下一个大拇指”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4·湖南长沙)

著述出书的最高境界

做学问有三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非常形象、生动、精到,被广泛认可。其实,著述出书也有三种境界。

其一,为满足追名逐利的私欲而著述出书。随着出版政策的宽松和印刷技术的发达,一些人写书出书的热情汹涌澎湃,他们仿佛文曲星下凡,洋洋万言倚马可待。皇皇巨著隔夜而成,但是泥沙俱下难免鱼龙混杂,沽名钓誉必然经典难觅,这样的书,。

其二,。如司马迁所言:“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自己亦是在遭受李陵之祸后,于巨大屈辱之中,因“郁有所结而不得通其道”。乃“述往事,思来者”,这才有了《史记》的问世,又如【甲】这样的书,情感充沛,令人唏嘘,但常常困于个人小圈子。

其三,为完成立言传世的使命而著述出书,如孔门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论语》,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知论等;弘扬了孔子思想,传播了儒家文化,对后世影响至深。又如【乙】,这样的书,寓意深远,警醒世人,其思想至今影响中国和世界。

相比而言,第一种其实根本不值一提;第二种虽令人感叹,但大多郁结了个人之遭遇,境界不够广阔;只有第三种,崇高的精神令人敬佩敬仰,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最高的境界。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下面四个论据中选择恰当的两个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 (只填序号)

1鲁迅为了改造国民劣根性,毅然弃医从文,愤世著书,为后人留下了数量巨大,品位极高的精神文化遗产。

2傅雷以自己深厚的父爱,为儿子留下了充满拳拳爱子之心的《傅雷家书》。

3诗人屈原,因屡屡遭受来自贵族的排挤和打击,于是“发愤抒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离骚》《天问》。

4陶渊明远离浑浊官场,回归田园,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根据文意,将文章中两处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14·江苏泰州)

阅读流沙的《行善需要技巧》一文,完成1—3题。

行善需要技巧

流沙

1有位义工给我讲了一个他认为值得深思的故事。

2几个月前,一个家住农村失去双亲的孩子与城里的一户家庭结对,城里人开着车,将孩子接到了城里,给他理了发,买了新衣,还给了一千多元钱。最后,又带他去了肯德基餐厅,美餐了一顿。

3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对新衣、钱没有什么概念,但对肯德基里的美味印象好得很,回到家里与年迈的爷爷喋喋不休。

4后来,他爷爷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家里总是少钱,先是一元一角的零钱,后来是百元的大钞。爷爷长了一个心眼,发现这些钱竟然是小孙子拿的,更让他吃惊的是,小孙子买的东西是农村小店里的炸鸡汉堡。

5义工的感叹在于,一次结对,一次奢侈美餐,打开了一个生活在贫困之中的孩子的享乐之门,这是幸,还是不幸?义工的逻辑,似乎有其道理。

6看到不少义工论坛里的讨论,一些城里人将农村的苦孩子接到了城里,让他们住进装修考究的家里,让他们品尝美味的食品,其实这些孩子不仅没有感到快乐,反而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他们的内心更加痛苦。

7不少义工的建议是,行善是需要技巧的,一次没有技巧的行善,几乎可以等同于一次伤害。许多义工坚持,若你无法彻底改变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孩子的命运,那么,请你不要用他们根本得不到的东西去诱惑他们,或许这是害了他们。

8更有意义的事情也许不是用车子带他们进城,而是帮助他们有一天能够脸上带着微笑,自己一步一步走进城来,靠自己的能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9我们的善往往出自于“恩赐、怜悯”,所以才有拙笨的善行。事实上,善远非如此,真正的大善,该是“平等、互助、友爱、共享”,是不分彼此,是一视同仁,以己之心,待人以诚。

10这才是大善、上善。上善往往若水。

1. 作者开篇引用义工所讲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全文说说行善为什么需要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情景剧的台词片段,并回答问题。

(晓明家,爸爸递给妈妈一小袋鸡蛋)

妈妈:又是老张家的?

爸爸:(点点头)我这也是一种帮助……

妈妈:(不解地)你赞助人家孩子上学是帮助,收人家东西也是帮助?

爸爸:(意味深长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恍然大悟地)原来这是一种行善的技巧啊!

请结合剧情用自己的话补全对话,并联系上文中的观点解释你这样补写的理由。

高中议论性散文习作探微 篇8

遍观高考优秀作文,议论性散文是最受阅卷教师青睐的文体之一,也是学生最能体现个人才情的文体之一。本文试图从高中生的角度,以比较说理性议论文与议论性散文区别的方式,阐述何为议论性散文,以及议论性散文的某些写作技巧。

一、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议论性散文是用议论文的中心观点作支撑,运用散文化的笔法进行创作的一种散文。它与议论文相比,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1.相同点:议论性散文既然有前缀“议论性”,就说明它与议论文一样,必须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中心论点,它也讲究一定的逻辑性。在行文的过程中,它也可以和议论文一样,分成几个并列式或递进性的分论点。如果说,散文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那么,“观点性”就是议论性散文的“神”。

2.不同点: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的最大不同点,在于语言的组织形式。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主要是以“理”来服人,要做到“理直气壮”,这就决定了高中生的议论文多采用事例论证与道理论证,间杂一些比喻论证来组织文章,语言必须直白、精准、理性,这也使文章的表达方式更多地采用议论和叙述。而议论性散文的“散文”特点,是以“情”驭理,文章更多地要以“情”来感染读者,用“情”来打动读者,从而使读者在情感上赞同作者的观点。所以,学生在写作议论性散文的过程中组织语言时,第一考量的是“情”。那么,在表达方式上,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和自己的语言特点,或抒情,或议论,或描写,或叙述,只要饱含情感即可,表达方式灵活自由。

如果说议论文的中心观点是人的骨骼,那么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就是用感性的语言包裹骨骼,形成人的皮肤、毛发甚至衣服。这样,使读者既能看到赏心悦目的外在的柔美,也能使读者透过皮肤、毛发甚至衣服触摸到骨骼的硬度。

二、议论性散文的写作技巧

文无定法,文章也因人而异,所以写作技巧从某种意义而言,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只是,对于大多数高中生而言,面对作文,他们无从下手,他们不知任何技巧。从高中生常用的写作方式来看,议论性散文有以下几种写作技巧:

1.如何提出中心观点?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学生总是在文章首段中明确地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而议论性散文提出中心观点的方法和方式灵活多变,它可以明确提出中心观点,它也可以用新颖形象的比喻提出中心观点,它也可以借助花鸟虫鱼的形象,营造一种氛围,却又引而不发,让读者自己去感悟中心观点。如,“梅花不争春,独开汉水滨边,吹香弄影,却黯淡一山春色,成就一世美名。溪水不争流,叮咚山林幽壑间,清流婉转,却映照青树翠蔓,不负一生清誉。”像这样的片段,甚至可以完全不用提出观点,只是提出一个问题,带着读者一起来思考。

2.如何构思文章的主体部分?高中生议论文主体部分常见的写作技巧是叙议结合,叙述简洁,议论深刻有力,关键点是议论,事例仅仅是为议论提供一个素材,表达方式更多的仅限于叙述和议论。而在议论性散文中,事例不再是一个毫无情感的素材,而是寄托着文章观点的、独自成文的一个自然段。作者可以调动自己的情感,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或褒扬,或贬斥,也可再现某个场面,目的是丰富事例的某一个形象,再通过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寄托文章的观点,关键点是情感是否充沛。如,《悟风度》中苏武的事例。“风度是什么呢?风度是苏武手持汉节傲立漠北的坚韧和柔情。”首句就提出了苏武的一个形象——坚韧和柔情,接下来作者饱含情感地议论十九年时间之长,为情感蓄势,再用一句描写“但苏武,一人,一节杖,一漠北”在读者面前再现苏武流放漠北的场面,突显出苏武十九年如一日坚守漠北,坚守民族气节的形象。此时,水到渠成地抒发了作者对苏武“坚韧和柔情”这一形象的钦佩之情,从而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观点——坚韧和柔情也是一种风度。

细思这个苏武事例的写作过程,作者构思思路是这样的:(1)使论点的关键词与人物的某一形象产生联系,这一步主要是考验作者的逻辑,如果作者逻辑错误,使两个本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硬扯在一起,那是行不通的。(2)通过各种表达方式饱含情感地去塑造人物的这一形象,这一步中,最难的还是要“饱含情感”地去渲染人物的这一形象,如果情感不能感染读者,那么就是失败。因为,议论性散文就是通过情感来“悟”理的。在这一点上,学生最容易进入一个误区:以为可以不带任何情感地、不厌其烦地平铺直叙一个事例。要知道,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议论性散文,事例本身是一个引子,仅仅起着证明观点的论据的作用而已,一定要简洁,甚至可以不叙述事例本身。

3.如何结尾?结尾本无可说,自然结尾最好。作者可以运用名言诗句或多种修辞结尾,也可采用告白的形式,再次升华文章的情感。如,《悟风度》一文中,引用了王羲之的名言,最后用一个问句呼唤大家重视自己的风度,修炼自己的风度。总之,不管什么样的结尾,都应该做到总结全文,提升文章主旨。

上一篇:泥工班组劳务合同范本下一篇:普通科员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