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精选15篇)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 篇1

信息技术教研组

目前,贵阳市的初中课程中没有单独设立专门的法制课程,但是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却是不容忽视的。法制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稳定。学校是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法制教育它不仅仅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应该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学科的老师应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发挥各有关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自身特点,进行法制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遵守礼仪,遵循规章,从而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并将其有机渗透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

下面,我说说我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一点心得。

一、挖掘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到各学科方方面面的知识,也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如何提高实际操作运用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其实,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同样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也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平台。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出教材中这些显性和隐性的素材,潜移默化地将“两纲”教育、法制教育的内容渗透其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教材七年级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课《身边的信息》,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信息的特性,引导学生要学会鉴别信息的真伪,不得随意发布虚假信息;如果随意发送淫秽、恐吓他人的信息,或造谣的、谎报险情、疫情等信息,都会受到限制法律制裁。教学中结合地震谣言、淫秽手机短信等实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些信息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对他们来说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往往印象会更加深刻。

又如七年级《计算机软件》一课,用生活中的事例:工程师王某开发了一种计算机软件,某计算机公司闻讯后打算购买,但因价格问题双方未达成协议。计算机公司遂复制后自用。引导学生讨论某计算机公司这一做法的后果,同时引申出《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八条软件著作权人享有的各项权利。这对学生是不是起了警示的作用呢?在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老师可以把它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例子来展开。

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从七年级开始,就循序渐进地渗透着这样一种由浅入深的法制意识的形成过程:学校、家庭、社会,规则无处没有,人人都离不开规则,社会也必须在一定的约束下才能够正常运转。中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必须遵守规则,遵纪守法,才能利己利民,才能够健康而茁壮地成长!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 篇2

一、培养“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 大胆质疑,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 只有提出问题, 才能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 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 又要敢于超过他们, 在他们已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 再进行新的创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 转变以往陈述性的“满堂灌”课堂, 让问题充满课堂, 让学生思维在问题中被激活。不在“是什么”上过多纠缠, 而是让学生在“为什么”、“如果.....会怎样”、“还有什么”之中畅游、思考。

例如, 在“多媒体硬件设备”教学时, 教师要求大家一起欣赏奥运会歌曲《我和你》, 学生观察到显示屏幕上有音乐的播放进度, 但没有听见音乐, 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哪些原因会引起播放音乐时没有声音?学生分组讨论,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最后学生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硬件分声卡问题、音响电源设备未打开、音响音量按钮关到最小状态等情况;软件方面有声卡驱动异常、声音设置为静音等情况。教师接着问学生:哪些问题是需要在教师帮助下才能解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如何解决声卡驱动异常?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最后环节留出自由提问时间, 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 学生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同时, 掌握了多媒体硬件设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思维习惯,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就可能有新的思考或想法, 在“问题”意识的驱使下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 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 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传统教学中“重求同, 忽视求异, 重集中思维训练, 忽视发散思维训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 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问题解决办法往往不止一个,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 用Pascal语言编程解决1+3+5+7+9, 有的学生想到了数学中用的通项公式s=2×n-1, 编程的思路是:循环控制变量n从1到5, 循环的主体语句用s:=s+ (2*n-1) ;有的学生考虑的是n变量初值为1, 循环控制变量i从1到5, 循环主体用语句s:=s+n和n:=n+2。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 就有不同的算法思想, 只要能解决问题, 有道理, 合乎逻辑就要予以肯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注重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 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通过对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加工改造, 产生新知识、新思维、新概念、新的成果和新产品的能力。他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品质, 表现为探索性和求新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 要保证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 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 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教师设计“任务”要明确, 有层次、有挑战性, 要学而有趣。“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培养学生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例如, 在高中粤教版必修课程第三章第三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的任务是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 基本要求是作品主题鲜明, 集声音、文字、图像为一体, 多媒体创作工具自己确定。这样的任务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空间, 就制作工具而言, 有学生选Powerpoint软件, 有学生选Authorware软件, 学生个个表现出较强的创作欲望, 创作主题丰富多彩。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常常有新的想法和创意, 学生在用中学, 学中用,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从教学的点点滴滴中渗透创新教育, 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 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适明.学长式教学与创新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 2005 (02) .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 篇3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将德育融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一、深入挖掘教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创设情境

教材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思想品德因素,教师要善于从信息技术教材中发掘出这些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这样学生一方面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能从中体会到家乡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自豪感。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指法学习是信息技术低年级教材中的一个内容,是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是在学习时,也是很枯燥和不易掌握的,特别是刚开课的年级,学生进机房很兴奋,注意力又容易被外界分散,练习短时间后就“玩心”四起,浪费时间,学习效率低。因此在指法教学中,教师首先强调指法的重要性,学生明确熟练的指法是学好、用好计算机的基础;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教导同学们要相互提醒、相互帮助,而且教师适时地设计一些课堂“小比赛”,看谁的指法掌握得好,打得又快又准确。通过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竞争性以及互帮互助的好品质。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信息技术课作为技能课,偏重于实践、侧重于操作,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如果把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结合起来,穿插、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就能使信息技术学科中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都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项目,那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适当介绍学生玩一些有益、又有适当难度的智力游戏。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玩“纸牌、扫雷”游戏时,可以教育和指导两个学生一起想办法、动脑子、出主意,合作完成。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介绍一两个有一定难度、适合两个学生协作完成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配合,同时又能增进友谊。

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组织者、变革者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然成为学生的第一审美对象。学生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思想动态都要靠教师去激励、去塑造,因而教师的自我素质提高,为人师表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思想品德教材。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发挥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效能。

在信息技术课上,有的同学趁教师不注意打游戏;有的自己学会了但不把自己的做法告诉别的同学,有的破坏别的同学已经保存好的文件;有的甚至删除别人的文件或私自拷贝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面对这一系列问题,笔者首先从自身做起,给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学生们尽快改变这些坏的行为习惯。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此外,在课堂上经常用警示的语言“随便删除他人的作品是不道德的,随便抄袭他人的劳动成果是可耻的”等提醒学生。

四、通过网络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普及给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多姿多彩。对于小学生来说,上网是一项非常喜欢的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学生上网浏览、下载图片、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开放的网络中,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有益进步的信息,也有不少迷信反动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看的内容,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 篇4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

听起来,爱国主义教育似乎与信息技术课无关,其实不然,信息技术课也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首先,结合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我国计算机技术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其次,向学生介绍我国也有一些优秀的国产软件,如WPS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最后,结合教学内容也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教六年级学生制作flash动画时,可以采用如“回归祖国”,“祖国统一”等鼓舞人心的文字作为动画素材制作逐帧动画,既学习了动画制作,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岂不是一举两得!

同样的,环保意识教育也可以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比如在六年级flash教学中,“小鱼漫游”这个动画中的“小鱼”是在蔚蓝的纯净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漫游,如果,我们将蔚蓝纯净的水变成乌黑混浊的水,小鱼还能自由自在地漫游吗?如果换成我们人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生存吗?发人深省的提问,给每一个学生都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这难道不是一次很好的环保意识的教育吗?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 篇5

摘要:在新高考政策下,很多学生对高考选科感到十分茫然,由于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学科教师十分有必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笔者根据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理论从兴趣培养、能力发展和价值兑现三个角度,浅谈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职业生涯;兴趣;角色扮演;评价

在浙江省“7选3”新高考政策的实施背景下,除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外,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7门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选考科目。由于选科将影响着学生的升学,影响着未来的专业选择,从而影响着未来的职业趋向,因此学生的选科不可回避地面临着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道路选择。高

一、高二学生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选科,许多学生感到十分茫然。

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高中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该阶段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认识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兴趣倾向,对未来合适的专业、职业进行探索与选择。由于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学科教师十分有必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并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存在很多跟社会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可以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我能力,提升对未来从事的职业世界认识水平,为学生更科学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好准备。

那么,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呢?笔者认为,根据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理论,可以从兴趣培养、能力发展和价值兑现三个视角,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寻找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方法。

一、在学习兴趣中培植职业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因为喜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就算学习过程有点儿辛苦也会感到幸福快乐。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以下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萌发职业兴趣。

1.巧选题材,学以致用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在课堂中学习题材的选取,尽可能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与其它学科学习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比如,让学生利用Word软件编辑文学社报刊、军训快讯和运动会快报等,让学生利用Excel软件帮助班主任统计学生成绩和管理班会经费收支等,让学生利图像处理软件对环保、低头族、校园欺凌、消防等德育热点设计宣传册,利用音视频处理软件制作学校宣传片等。巧选课堂的学习题材,让学生在“用中学、做中学”,以提高学习兴趣,认识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性,逐步培植相关的职业兴趣。

2.创设氛围,模拟职场

研究表明,高中生很容易受到学习同伴的影响,维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班风,能影响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另外可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创设新的学习氛围来提高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通常是在计算机教室、创新实验室等专用教室授课,可利用网络环境和先进的设备设施,模拟现实的职场,创设情景和氛围,实施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教学游戏、项目教学等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像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等角色一样进行学习与研究,诱发相关职业兴趣。

二、在角色扮演中发展职业能力

人的职业能力表现为多个方面:人际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由于很多知识跟社会职业相关,让学生模拟相关的职业角色扮演,在演练中提高多种能力。只有把兴趣发展为能力,才能用能力兑现为价值,再用价值强化兴趣。角色扮演是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将职业角色扮演融入信息技术课教学,让学生在扮演职业角色的活动中,对这些职业进行试探,检验自己对这些职业的兴趣,认识到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多种职业的认识水平,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科学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角色扮演很受学生喜欢。

1.充当平面设计师

在PhotoShop模块教学中,可以创设让学生扮演平面广告设计师、平面创意设计师等角色的任务情境。例如,笔者事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图片素材和参考样例,设置了递进式任务,要求学生充当“蔬果娃娃”作品的平面创意设计师,允许学生进行模仿或创新。学生在充当平面设计师的角色练习中,不仅仅学到PhotoShop模块的知识技能,同时了解到平面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美育素养,让学生对平面设计师这一职业有着初浅认识与探索。

2.充当动漫设计师

在Flash模块教学中,可以创设让学生充当动漫设计师的任务情境。例如,笔者事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多场景的“西游记”半成品Flash动画素材,设置了不同难度的分层任务,要求学生扮演Flash动画设计师,增加片头、片尾、故事情节模块等多个场景,有机地完善“西游记”动画作品。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不仅掌握了Flash模块中的知识技能,同时体验动漫设计师的乐趣和辛苦,也认识到动漫设计师必备的细心、耐心等职业素养。

3.充当程序设计员

在VB模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程序员的角色。比如,设计简易计算器、幸运抽奖、“打地鼠”游戏等趣味小程序,不仅是学习VB模块的知识,还让学生初步了解当程序员这一职业角色所必备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

三、在教学评价中深化价值认识

评价可以起到检查学习效果、激励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促进学习兴趣保持等作用。巧施评价,让学生更深刻认识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认识自我能力和职业倾向。比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成果或作品评价,由于成果或作品是学生内在知识和技能的外在表现,因此通过成果或作品的评价可以展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能表现出学生技能的强弱,我们通过深入、细致的评价,让学生既能看到学习成就与价值,也能看到学习差距与不足,还能看到学习内容与职业的联系。我们通常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一般是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和学生自评三?N方式结合运用,使评价更合理。在评价中,提升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世界的水平,强化职业倾向的兴趣。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 篇6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守宽

[摘要] 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自觉的寓德育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德育 学生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是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1.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材是育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自觉的寓德育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体现在想、说、做的过程中,这就要求学生勤于“三动”。一是动脑想、二是动嘴说、三是动手做。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学任务、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电脑动画flash的教学部分,基于学生对电脑动画的喜爱,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提前将相关知识制作成辅助的学习网站,上课时发布给学生,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参考学习网站完成课堂所要求的学习任务。学生凭借对flashi的学习兴趣,从任务要求出发,点击相应的链接,阅读器中的相关内容,在结合自己的理解制作完成学习作品。在本单元的最后,我将综合任务设计为:确定一个健康向上的主题,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电脑动画作品。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积极行动,确定主题,搜集资料、设计故事情节、制作动画等,完成了多个优秀的作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2.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立志成才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通过讲解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是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因为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真情与友谊,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课堂上教师可采取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布置较复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网页制作》之后,这部分内容涉及文字处理、图片加工、表格制作、版面设计、色彩搭配、内容筛选、音视频作品制作等众多的知识、技能,而每位学生对于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又不尽相同,各有所长。如果让学生单独制作,即使完成也难有精品。但如果让他们共同完成综合任务,在合作中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既有利于各展所长,又能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4.强化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首先,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看的内容,病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进而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其次,要培养学生网络“环保意识”。当前,网络上充斥着很多不文明行为,如发送垃圾邮件甚至带病毒的文件,捏造虚假信息,散布含有不健康内容的邮件,欺骗或用不文明语言攻击他人等。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使他们懂得维护网络环境的重要性,具有公的心和责 任感,绝不要有报复心理,让学生法子内心的意识到全社会的人都应该自觉地维护网络环境。

5.重视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把我德育渗透的隐含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进行德育渗透,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随着学生年龄和才智的不断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要表现——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汽的作用愈来愈大。教师只有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利、有效。

6.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随便给文件取名之后,又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者另存文件的时候,应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名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为文件取好名字的好习惯。看上去只是小事,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教育,青少年,渗透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强调的是教育应以树人为本,树人应以立德为先。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育比任何一项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和道德。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网络对青少年有很强大的诱惑力,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娱乐方式。当然,网络在给学生带来方便快捷和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在浩瀚的网络空间里存在不少的网络道德缺失、网络谣言和网络诈骗的现象。这些网络中的蛀虫,正是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加强德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教师应该从培养良好的网络信息道德、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助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注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在信息技术中开展德育教育,从而为信息技术德育教学提供指导。

一、依据教材、开发教材,渗透德育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擅于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契机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的发展史,认识计算机的软硬件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计算机的发展是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即使是现在,我们使用的计算机软硬件,比如操作系统、CPU等,大多也都是国外生产的,从而使学生产生危机感、树立为国争光的使命感。在信息技术教材中有很多可以渗透德育的切入点,教师应善于捕捉德育契机,课前充分准备,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教师应擅于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采用图文并茂、声画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更有助于触动学生心灵,使学生信服,深受感染。例如:在学习使用Excel表格《计算自我的零用钱》这节课时,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统计出自己每月的零用钱数目。此时,教师可以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向学生提问他们的零用钱都主要花在什么地方?如果每天节约一些不必要的开支,那么,日积月累也将是一笔不小的储蓄。同时借助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了解父母赚钱的不易和一些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现状。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应该勤俭节约、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有余力的还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

三、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不喜欢一味地听大道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摒弃生硬的说教方式。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或自己生活中真实的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悟。每个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中都会有《网络信息道德规范》一课,这是一节很好的德育教育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的树立网络安全意识,辨别网络谣言和诈骗,规范网络行为,那么,这就是一节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成功课。但前提是学生首先得对这节课感兴趣,如果教师按部就班的讲教材,很容易把这节课上成一节枯燥的理论课。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一谈经历过的网络不文明现象,甚至是遇到的网络诈骗行为。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使用软件模拟体验网络诈骗的过程,例如:扫描二维码或者回复短信,手机费被扣的网络诈骗体验。教学方法也可以灵活多样,变传统的讲授法为情景体验、上网查阅、小组讨论、师生有效对话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这样的体验和学习,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网络诈骗行为,进而重视网络安全,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规范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沟通、合作、互助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经历,更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认同感,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教育。

四、注重在三维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设计中渗透德育

一节信息技术课,知识与技能把握的再精准,方法和手段再新颖,如果没有情感升华和德育设计,也会使学习者感觉索然无味。没有德育教育的课只能称之为是技能训练,不能算得上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课应该脱离技术本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授《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一课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就可以确定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素养。讲授过《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一课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在学习了套索、修补等后期处理的工具后,因为好奇和新鲜,就会随意的合成图片,有些调皮的学生甚至是恶意破坏照片,例如将一个动物的头换到人的身上,或是将同学的照片面部作出三个眼睛等等。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就不仅要讲技术,还要注重德育教育。告知学生网上有很多借助图片合成的技术,以假乱真,损害了别人的肖像权和名誉权。这种现象不仅不道德,甚至已经触犯了法律。即使没到这么严重的地步,这样的恶意破坏也会伤害到同学的感情。学习数码照片后期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让我们的照片更美,更有创意,增加艺术氛围。把一张图片变丑容易,把它变得更美才需要技术和能力。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德育教育。

五、实践探究学习,提高德育深度

德育教育不能流于形式,有效的德育教育应当是能触动学生心灵,在学生心里埋下道德的种子。教师可以将传统的信息技术课转变为综合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之后才会更有感触,更受感染。同时,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能力。例如《制作环保小报》这一课程,教学设计不是让学生单纯的在网上查阅资料后制作小报而是让学生真正的深入校园,统计、调查身边的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同时,宣传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然后再完成环保小报的制作。这两种教学方式,德育教育的效果和深度是不一样的。“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德育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发挥教师的智慧,把握德育渗透的契机,恰当地设计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仕英,付高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学科学教育,2004,(10):25-27.

[2]刘学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

[3]时荣.论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58-59.

[4]陈发军.课堂德育渗透机制研究[D].广州:华东师范大学,2006.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 篇8

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的发展,为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初中生系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快捷、检索方便的特点,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从教材实际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觉不出是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却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洗礼。

一、用祖国的古今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历史学家、国学宗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引论》中这样认为:“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感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中华古文明灿烂辉煌,常有杰出的人物领时代之风骚,就是在现当代也在好多领域是国际领先的,是每一个华夏子女的骄傲。

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挖掘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和国际领先科技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就拿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来说吧。早在东汉时期,名医华佗就创立了“五禽戏”来强身健体,可以说是最早的体操了。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五禽戏”的具体动作及功效。还可以让学生在查找一下有多少的奥运会体育项目起源于我国,在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飞天之梦》学习插入表格的练习中,可让学生以“我国参与奥运会的几个第一次”为主题创建表格。在有关艺术字教学中让学生以奥运会精神:“更快、更高、更强”为内容进行练习,在有关视频的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我国奥运会冠军的感人事迹,在课堂上播放。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奥运会精神。

二、树立危机感,正视差距,引发學生更深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向学生介绍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同时,教师还应让学生正视我国与世界科技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让学生在危机感中引发更深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如在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奇妙的信息世界》一课中我们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成为各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核心,它不但包含计算机技术,而且还涵盖了许多其他科技领域,如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诸多方面。因此世界各国争相发展信息技术,以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而我国这方面的发展还比较落后。从产业规模和世界地位来看,199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为278.3亿美元,在全世界的排名为第十位,约占世界总量的2.61%。199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667亿美元,攀升到全球第三位,也只占世界总量的5.6%;同期美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为3448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9%;日本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为2116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8%。

又如,在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建立硬件资料库》一课中,当介绍计算机的组成时,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是美国微软公司的,原代码还没有完全公开,也就是说,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的生命线掌握在人家手里;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芯片的制造技术落后于美、日、英等国,核心技术被垄断在外国的一些大公司手中等等事实。由此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就要将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付诸行动,在学生时代的爱国行动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只有我们现在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学习软件技术,才能把“芯片的制造技术”“Windows操作系统源代码”等问题统统解决。

三、树立楷模,以爱国仁人志士的美德,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力量可以极大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进取心,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热爱祖国的神圣烙印。如在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十九课《保护我们的水资源》一课讲到杀毒软件——江民杀毒软件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下王江民。KV3000开发者王江民虽然只有初中毕业,却拥有包括国家级科研成果在内的各种创造发明20多项,38岁开始学习计算机,两三年之内成为中国最出色的反病毒专家之一;45岁只身一人独闯中关村办公司,产品很快占据反病毒市场的80%以上,2003年,王江民靠着他的杀毒软件,跻身“中国IT富豪榜50强”。

再如,在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WPS之父——求伯君》一课中的材料,求伯君勤奋学习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上国防科大,开发了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WPS,正是为了中国的软件业而奋斗着,他每天废寝忘食,像台超负荷的机器日夜不停地工作,刻苦创业终成俊杰。面对微软年薪70万美元的诱惑断然拒绝,正是为了中国的软件业,在短短的四年里,WPS97再次上市,软件销售排行榜上超过了美国微软的Word,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诸多教学内容中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值得我们热情歌颂,使学生认识到爱国光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做忠诚的爱国者。

四、认识自己的家乡,关心时事政治,帮学生把对乡土的绵绵情丝化为对祖国真挚的爱

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这种教育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感染力也特别强。因此教师结合教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家乡这个窗口来了解祖国、热爱祖国,富有亲切感、依恋感,让学生为有自己美丽、富饶的家乡而自豪。如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浙江名胜》和第十三课《江南风情游》,教师可事先展示优雅的声乐、美丽风景的课件,通过学生自己搜集的对有关浙江风景名胜和江南风情网站的调查,感受美丽可爱的家乡,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信息技术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指导学生在网上学习。学习政治事件的背景、意义,党和政府的具体措施等等。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自己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要向家人宣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及时引用最新的各种正面反面的事例,充分搜索各种言论,展开讨论,影响学生,进行“理性爱国”。

平时点点滴滴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必将汇成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国热潮。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临海市邵家渡中学)

信息技术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计划 篇9

一、环保教育的指导思想环境意识是世界公民的基本素质,爱护地球、维护生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小学生进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

一、环保教育的指导思想

环境意识是世界公民的基本素质,爱护地球、维护生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小学生进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全民族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基础,更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环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环境意识列为其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意识成为各科的课程目标与具体内容。环境教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在学校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的整体性活动中。

二、环境教育贯穿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要提高学生科学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2.在教学技术的时候可以渗透环保意识。

3.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推理法,游戏或查阅有关资料渗透科学技术对环境的作用。

三、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1.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一是教师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二是教师以情施教,以情感人;三是形成一

个良好的班集体是进行环保意识的可靠保证。

2.挖掘教材内涵的环保因素,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是结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二是结合教学内容的实践去具体化、形象化的教育;三是结合组织教法和条件作业去设计情趣,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以外出参加比赛为契机,大力宣传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支持环保行动。

4.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落实绿色行动(包括网络环境)。

爱护花草树木;草坪养护期间不随便践踏,以防“沙尘暴”的袭击。

四、实施阶段工作

1、制订、交流本学期工作计划

2、环保电视节目

3、环保知识竞赛

4、环保小报竞赛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 篇10

大方县沙厂中心小学 邓明俊

我有幸参加了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培训。此次培训虽短,但给我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整整一天里,我认真聆听了专家教授等就中国法制社会、职务犯罪、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以及证据的基本理论等知识的讲座,增强了我的法律认知能力,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我受益匪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通过培训,我进一步认识到法制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这一要求,阐明了今后学校的法制教育实施方式和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二、通过培训,我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方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渗透法制教育要创设适当的情景,要找准切入点,频率不要过高。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其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作了相应设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会伤害学科本身,达到双赢目的

三、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今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式教学刻不容缓,让我更明白教师“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让我认识到学生不仅知识水平的高低跟我们教师有关,他们的自身素质、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教师对他们教育了多少。所以,现代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他们文化知识,还要时时进行渗透法制教育,将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创建一个新型法制型社会,从学校开始。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渗透 篇11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我认为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重在信息意识的培养,即让人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可以扩大眼界,提高素养……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的时候,我第一次让学生找用信息技术查找黄山奇石的其他资料。第二天,只有一个女孩带来了资料,我当即好好地表扬了她的探究精神与收集资料的能力。后来每次查资料,孩子们都很积极。

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信息资源的作用,同时,树立一些能恰当运用信息资料回答问题的“样板”学生,并对于积极查找信息资料的学生进行鼓励,这样会逐步使学生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我在教室的展示台上开辟了“我是收集大王”的栏目,把学生收集到的好资料展示在墙上,并及时表扬,不仅起到激励作用,也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1.注重训练,培养其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资料,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哪些信息,确定信息能力。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圆满的解决呢?在实际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比如《荷花》一课,我们可以确定信息任务为:“荷花真的很美吗?荷花有哪些高贵的品质?”然后引导学生明确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关图片以及对荷花赞美的诗词文章可展现荷花之美;对荷花进行赞誉的诗词和文章,有关荷花的传说故事等等,月都可以体现荷花的高贵品质。信息来源有了,接下来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当然,还有网络资源。

2.引导积累,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能力指学习者对收集的信息进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抑制和消除垃圾信息。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利于自身。分析信息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细致深入地对学生进行锻炼。例如,我经常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记载积累下来;指导学生设立“采蜜本”,一边查阅,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阅读中遇到的优美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指导学生摘记文章的题目者、书刊名称及网站地址等有关信息。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摘记。这样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3.适当示范,培养学生集成信息(加工和表达)的能力。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出来。在教学中我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其展现自己。

这个环节比较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进行引导和示范。比如,学生说他查到了人们对牡丹、菊花等十种花的命名,如牡丹为“花中之王”,兰花为“花中仙子”……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我特别想知道荷花被称为什么。”待学生回答“花中君子”之后,教师追问:为什么荷花被称为花中君子呢?从而引导学生从荷花的称呼联想到荷花的高贵品质上来。

再比如壁虎一课,学生查到有关壁虎生理特点的资料,有一处是这样的:壁虎紧紧地贴住墙壁,为什么不会掉下来?这个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迷惑的问题。既然学生提出来了,就需要学生的信息资料来解答。相关资料对这个问题描述时用了专业词汇,其他学生会更困惑。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就是因为它身体表面有一层黏液。常此以往,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

三、适时切入,及时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信息技术的入门靠信息技术课程。但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得到适时、适量的实践,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及时评价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后的评价,从而加深对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哪些方面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教师带领学生不断分析查找,学生的信息素养会提高得很快。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渗透情感教育 篇12

一、以情育人, 挖掘提炼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清晰地指明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和方向。但是, 现在大多数学校选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仍然是以知识技能训练为主, 情感道德教育的部分涉及很少。因此, 在备课时我就要思考:怎样提炼这节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如何从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每节课的精髓所在, 需要教师花一番心思精心挖掘的。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一课时, 教材单纯地对计算机病毒一些知识性、技术性的内容进行了详述, 如病毒的定义、来源、特征、危害、防治等, 其中杀毒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占用大量篇幅, 而人文精神、情感教育在教材中体现得很不充分。我们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教育, 难道只是仅仅教会学生使用杀毒软件吗?答案是否定的。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才是当务之急。于是,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牢牢地抓住这节课信息道德教育的契机,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挖掘提炼教材内容, 也丰富了课堂的内涵和文化。

接下来, 又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以这一课的教材处理为例, 我增加一些著名的案例, 如“14岁德国少年制造震惊世界的‘冲击波’病毒、北京一16岁少年黑掉学校网站”等,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青少年制造病毒、充当黑客、信息犯罪等现象, 除进行口头上的大讨论外, 师生还在校园网的学生论坛里进行道德、网德的大评论, 真正让所有学生、教师都参与进来, 这样, 使学生在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中懂得了要正确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从而提高了安全意识, 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这样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初二下学期开设了《INTERNET基础》这一章节, 在对教材的钻研中, 我感觉到这是对学生开展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绝好教育点。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不正是处于信息时代的青少年迫切需要的吗?初二学生接触因特网有一段时间了, 他们懂得通过网络查找资料, 结交朋友, 开阔视野, 也通过网络学到不少知识。但是, 网页的链接是个无底洞, 充斥着大量暴力、黄色、低俗等不健康的东西, 处于不成熟期的未成年学生, 在接触了这些观点不一和良莠不齐的信息后, 思想很容易发生波动, 产生困惑,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 有些学生会迷失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在具体的每一小节中, 我都精心策划了每节课的情感教育因素。

例如:在《搜索引擎》时, 教育学生免受虚假信息的迷惑, 懂得去伪存真的能力, 点滴中渗透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在该节课, 教育学生进行合法地下载, 不去下载“盗版”软件, 及时进行保护知识产权的教育, 教育学生尊重软件设计者的劳动成果。教育学生网络展现给学生的是一个模拟的、虚幻的世界, 带有一定的虚假性, 学生在其中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时, 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失真”的, 是与现实世界相脱离的, 并列举出现实中一些因为沉溺于网络游戏引发的案例,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二、以情动人, 设计充满情感氛围的课堂

愉快的情绪体验、积极良好的情感气氛会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 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我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设计充满情感氛围的课堂, 激发学生的情绪反应, “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 课堂成为享乐愉快之旅。

1.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感氛围

在学习《制作演示文稿作品》这一章节, 我自行设计了一个集实践性、趣味性、审美性、创造性、成功体验于一体的“走进我的创作天地”暨演示文稿作品创作大赛活动。大赛活动共由四环节组成:布置任务-制作阶段-小组初评-小组代表作决赛, 整个比赛活动得到学生的热情参与。特别在最后的决赛中, 运用情境教学法把活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实践表明, 在良好的情境气氛下, 学生学习情绪高涨, 对知识感受大大加强了, 记忆深刻, 注意力非常集中, 教学效果很不错。

2. 运用成功体验教学创设情感氛围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 体验成功”, 这也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类似的作品制作课 (如画图、Word板报、网页制作) 中, 我应用了成功体验教学法。

以《制作Word板报作品》的评价为例, 我采取的是全方位的奖励制度, 让更多的学生受到肯定、体验成功。让全体学生参与评价, 小组内推选出的选手上台展示作品、展示个人风采, 使他们极大地体验到了成功和关注。对于普通学生, 虽然不能得到作品奖, 我也会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点评作品点评得好的学生也给予小小的点评奖、创意奖等。另外, 充分地给予学生来自平常身体语言的激励, 如教师点头微笑、赞赏的眼神、肯定的话语、带领学生热烈鼓掌等, 只要学生有出色表现, 就给予真诚的表扬和激励, 尽量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受到赞赏和鼓励。

3. 运用引导启发式教学创设轻松课堂

在教学中, 师生都需要宽松的学习气氛, 教师引导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启发不是压抑学生的兴趣。引导可以是对比式, 如在《Excel统计图表的应用》中, “如何选择恰当的图表反映数据间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于是我用多张图例, 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对比引导:“在分析2位学生成绩时何时使用柱形图?何时使用折线图?两种类型分别适合于什么情况?”。引导还可以是谈话式, 在《网页中的插入表格》中, “你觉得这张网页布局有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请你来谈谈看法”、“表格内的色彩搭配是否合理?“设置条理清楚吗?”等, 通过引导评价, 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制作技能, 促进人的认知发展, 突破教学难点, 同时也是享乐和愉快的发现, 促进人的情感发展。

三、以情育情, 提升师生情感共鸣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因素。初中学生处于情绪和情感波动起伏比较大的年龄阶段, 称为“青春叛逆期”。在这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下, 有些学生很容易被触发、暴躁、变得很激动。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也经常遇到这类“问题学生”, 虽然不是班主任, 但是身为“教书育人”的教师, 还是应该责无旁贷地“以情育情”, 把这类学生重新吸引到课堂中来。

“以情育情”, 我认为爱、尊重、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教师用爱心对待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 才能坚持以饱满的热情上课, 才能化解弥漫在师生之间的摩擦和矛盾。教师要理解学生, 初中的学生活泼好动, 上信息技术课就想着玩电脑游戏, 我理解学生这种心理需求, 于是对他们提出要求, 只要认真完成课堂练习, 就可以适当地玩游戏, 这样对于部分不想学的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这样, 在爱、尊重和理解下, 师生达到情感的共鸣, 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双方的心情舒畅, 教育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了。

英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13

邹红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让我注意到任何教师都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教学是一种手段,而教育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也非常重要。但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恰当渗透法制教育。当然渗透也是讲究方法策略。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的看法和体会有如下几点:

1、找准“渗透点”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那么就我们英语课而言,毕竟不是政治课,它有本学科内在的特殊性,适时地运用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统观教材。要有 两个预见性:第一,在哪一课的哪一章节适合进行哪种教育;第二,在何时结合什么形势或学生的什么情况组织什么教育。

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 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

3、掌握“渗透度”。在我们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渗”得过度则会 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把法制教育教学渗透到英语教学时,我们应该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这三个方面: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英语课上思想道德教育虽然不像政治课、政治报告那样系统、全面,但它绝不是“水过地皮湿”。由于青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缺乏完全判断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和思想的腐蚀。

德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渗透 篇14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带来的快捷方便、资源无限,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如何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和信息伦理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1、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培养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要让学生懂得: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的研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要加强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3、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末来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日益紧密,竞争与合作同在。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协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4、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做跨世纪人才的志向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15

下面试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 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上机实验过程中, 注意这个问题, 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 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并注意查杀计算机病毒, 以确保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 持久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同时, 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 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 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 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 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首先, 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 自觉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

(2) 自觉遵守学校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制订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有关规定。

(3) 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

(4) 支持正版软件, 反对盗版软件。

其次, 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 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 可通过实例 (蠕虫病毒、木马病毒……) 使学生明白, 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 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 损坏计算机的硬件, 造成系统的崩溃, 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所以, 不论出于何种目的, 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 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外, 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上网学习”在我们学生当中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在网上, 各种信息鱼目混珠, 网络游戏更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Internet进行学习, 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 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内容;另一方面, 在多媒体教学课上, 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 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 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 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 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 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 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 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 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一项工作和工程单凭个人的能力也是难以完成的。所以, 作为一名学生, 要想取得成功, 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 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 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 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但是, 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比如, 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 从“书虫”变成“网虫”, 或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 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 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 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 在教学过程中, 给学生布置有一定的任务, 要求在学生分组完成, 然后组织交流、讨论, 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自由分组, 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上一篇:国防梦,我的梦下一篇:泾河镇2012年法治建设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