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所上半年工作总结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科所上半年工作总结(精选8篇)

农科所上半年工作总结 篇1

一、加强和推进园区管理

我们在援建的基础上,按照江苏先进实用技术、农业经营理念,同绵竹自然条件相结合,强化技术落实,加强内部管理,促保各子项目能够体现示范效果。草莓、蔬菜、养殖项目已经有良好的表现。今年是桃子、葡萄挂果的第一年,桃子基本实现丰收,葡萄表现良好,丰收在望。

二、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农科所地处九龙镇清泉aaaa乡村旅游要核心景区,在搞好农业项目建设的同时,着力打造园区环境。共计开支25万余元对园内道路两侧的绿化地带、作业路口进行了硬化、填土、种植绿化树木,统一了各种标示牌的规格、内容等。在接待“5.12”三周年活动,xx、刘延东等同志视察活动中,受到了中、省、市各级的肯定和表扬。

三、做重示范辐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上半年,我们示范辐射了优质猕猴桃种植技术、小米辣高效种植技术、发酵床养鸡技术、葡萄整形技术和桃弱修剪技术等,示范面积XX余亩,辐射面积5000余亩。技术培训5期,培训学员400多人,发放资料500余份。

四、加强学习、提高人员素质

所内新进通过招考的人员3名,原有技术人员4名,后勤人员5名。为了提高人员素质,形成团队整体力量,所内开展定期和不定期学习。通过学政治、学技术、学规章制度、学写作等,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五、存在问题

农科所上半年工作总结 篇2

技术转移是指技术通过载体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转移流动的过程,它包括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也包括从技术生成部门(研究机构)向使用部门(企业、经营和生产部门)的转移,也可以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通俗的理解,或者从广义来说,技术转移又叫做科技成果转化,它是成果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内容[1,2,3]。农业技术转移就是成熟的农业技术成果由农业科研部门、涉农院校以及其他农业技术持有者流向农村、涉农企业,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对于地方农业生产来说,省级农科院是农业技术转移中的重要技术源头之一,长期以来,广东省农科院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参与了农业技术转移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也存在不足。

1 实施技术转移工作工作的主要成效与做法

长期以来,广东省农科院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科技创新与服务“三农”相结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为手段,以当好政府参谋、促进全省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宗旨,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服务“三农”的农业科技发展路子。近年来,技术转移和服务“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它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为保障我省粮食供给与食品安全,加快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置疑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促进”:

一是促进了全省农业良种良法覆盖率的显著提高。有关资料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农业良种覆盖率率从75%提高到了95%左右,广东省农科院农作物良种不断推陈出新发挥了重要作用,选育出350多个通过审定的农作物良种,占全省同期审定品种的40%以上,在广东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农科院在项目和人员上进行了科学的配置,促使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良种良法全省占有率30-80%,为我省农业良种良法率的提高发挥着科技主力军作用[4]。

二是促进了我省种子粮和口粮的有效供给,保障了粮食安全。近十年来,在因单产提高而增加的粮食总产中,有20%左右来自农业科研单位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与辐射应用。有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水稻面积减少了2400多万亩,但水稻总产基本稳定在1200-1500万吨的水平,良种良法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作为水稻等粮食作物良种良法的主要研究部门,广东省农科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促进了全省农产品安全率的有效提高。近十年来,由广东省农科院大力推广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畜禽等主要农产品的无公害化生产和健康种养技术,不断创新和推出无公害农药、肥料及其配套使用新技术,加强对全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人员的培训及生产基地环境的检测,针对农业食品安全生产,整合系列有效实用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产品安全合格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为保障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四是促进了全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十五”期间,广东省农科院积极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展示、辐射作用,充分调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咨询专家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全省2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其它近50个农业园区及30多个农业专业镇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规划、咨询、评价及技术指导服务。与此同时,作为省政府、市人民政府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参谋,积极献谋献策,参与了全过程的宏观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使这些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得分均提高10分以上[5]。

广东省农科院农业技术转移工作的做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各尽其责,把农业技术转移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为更好地当好省委省政府参谋,不断提升省级农科院的社会地位,塑造“农科”品牌,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全院上下重视技术转移工作,院和院属各研究所有领导和专人亲抓农业技术转移工作,并号召和激励科技人员带技术深入农村基层办示范点、组织培训班和巡回指导,积极服务于农业企业和农民,为做好技术转移提供了组织保障。

(2)瞄准制约我省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瓶颈,组织实施重大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针对我省粮食供给、食品安全、出口壁垒和现代农业发展不快、重大疫病多发等重大技术课题,广东省农科院组织多学科团队协作,实施系列重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超级稻综合技术示范推广”、“水稻新品种及集成技术示范推广”、“高效益蔬菜新品种及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示范推广”、“稻菜轮作高效种植制度(123种植模式)推广”、“远销荔枝龙眼高产安全生产与保鲜配套技术示范推广”、“柑橘炭疽病防治”等,通过多专业联合推广服务,实现了重大综合技术由科研院所向农业生产的转移,有效地推动了我省水稻单产和稻米质量的提高,大大提升了蔬菜、荔枝、龙眼和柑桔的出口竞争力。

(3)当好政府参谋,为促进全省农业科技进步献策出力。广东省农科院积极参与和承担省农业厅各年度“主推品种、主推技术计划”、“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工作计划”和省科技厅“科技活动月计划”的制定与咨询服务工作,参与组织实施省“田园农业科技专家服务行动计划”,以情报所和现代化专家组为主要骨干的团队,为全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有关市(县)农业发展及农业综合开发等做了大量的规划、设计和服务工作,其中: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规划调整,珠海、东莞、阳春现代农业规划等获得政府部门的一致好评。

(4)全力打造“院地共建”科技示范基地,扩大示范窗口,促进现代农业良种良法辐射转化。近十多年来,广东省农科院在继续巩固和提高原来分布在全省农业主产区的700多个试验示范点工作质量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先后在高要市、茂名市共建了农业专家大院,拓展了与广西贺州、广州白云区、广州市农业局和多个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合作,还争取了“省农村党员干部远程培训”等建设任务,为全院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重心下移,拓宽了平台,加快了技术转移工作步伐。

(5)积极拓宽技术转移渠道,全力打造“农科”品牌。近年来,广东省农科院除了继续抓好与省科技厅、省农业厅共同实施的科技进步活动月工作外,还与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和共青团广东省委、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和省电视台等单位合作,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和专家形象,先后制作了240期果树等作物栽培技术专辑,编写出版了农村青年现代农业技能培训系列教材20多部,制作多媒体声像培训教材(科技)120多个。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院派出农业科技专家500多人次,举办大型科技集市活动10多场,举办科技示范现场观摩活动近百场;免费为农民群众发放技术资料和科普资料约5万份(册)、赠送或以优惠价格向农民销售水稻种子1万多公斤、赠送肥料50多吨,受益群众4万人次。多渠道的“走出去”技术转移模式,有效地扩大了现代农业良种良法的覆盖面,为新品种、新技术(专利)和新产品占领市场,营造了良好的信誉与“品牌”。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主要问题

广东省农科院农业技术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先进农科院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技术转移工作队伍不稳定。

虽然目前广东省农科院从事技术转移工作人数约400人,但绝大部分都是兼职的,而且主要工作精力基本不在于技术转移工作,更没有专门的专家团队,平时开展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等具体技术转移工作的专家团队也是根据需临时组织的,因此,技术转移工作显得计划性、目的性、连续性不强,导致效果不理想。在技术转移工作实践中,不能物化又难以实现技术转让的知识性或科普性科技成果往往是农民和农业生产所急需的,这些成果和技术向生产转移必须通过专家的大量实地考察、现场指导、办培训班、咨询服务来实现,具有较强的公益服务性,这类技术的转移有赖于一支活跃在生产第一线的专家队伍。目前普遍情况是,科研创新的人员队伍比较稳定,而从技术转移工作的人员非常薄弱,由于没有相对固定的队伍,在开展工作中,组织专家队伍基本靠临时组织,能参加的专家一靠觉悟、二靠行政命令、三靠感情,这对有效实施技术转移工作很不利,成效也大打折扣。

(2)多专业合作、整合优势的专家工作团队不多。

近年来,虽然农科院技术转移工作逐渐以多专业合作、集成应用不同专业技术的形式出现,但只是一个开端,只在少数专业上组建了多专业合作的工作团队,对于全省农业生产来说,不管是工作团队还是专业人数都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紧密合作、突出综合效应的团队不多,同时,以科技特派员形式长期进驻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转移、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做法很少作。

(3)技术转移工作亮点还不够“亮”。

虽然在每年的技术转移工作中示范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不少,但由于农业技术转移工作多具公益性,应用的分散性,加上农业技术转移工作资金匮乏、技术转移中的二次创新能力不强等实际问题,技术转移工作成果往往容易被忽视,造成具有宣传性、展示性、样板性的工作亮点不多,效益高、显示度高的典型更少。

2.2 原因分析

纵观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原因,如在改革开放初期,科研与开发创收并举的科技体制改革,客观上对公益性的农业技术转移、服务“三农”工作有所减弱,但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重视:

(1)思想上认识不足,行动上重视不够。

农业技术向生产转移,是农业科技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于省级农科院来说,做好技术转移工作是科研创新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科研成果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是打造农科品牌和提高自主研发产品市场覆盖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科技人员风采和提升农科院社会地位的中心工作之一。

然而,目前省级农科院的工作重心普遍是科研开发双肩挑。近年工作重心虽然逐渐从科学研究与经济创收并举向科技创新与服务“三农”相结合的职能转移,但思想认识、组织措施和工作力度仍未完全到位,一些科技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和技术转移工作的动力仍然不足;表现为重科研轻转化推广,重营利性开发而轻公益性服务,重眼前利益而轻长远利益等。

(2)体制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

一直以来,很多省级农科院均开展农业技术转移工作,但多与开发创收、承担项目结合,而且是分散的、零星的,没有形成政策性、体制性的制度,也没有将工作以定性和定量的形式予以明确,而且,一贯以来,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还是具体到农科院,在科技项目立项中,对农业技术转移工作支持力度不大,以致部分科技成果鉴定后便束之高阁,科研与生产脱节,实际上,农业技术成果多具有公益性,它的转移应用迫切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促进。

(3)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激励措施。

目前,很多省级农科院尚未建立技术转移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从事科普、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等农业技术转移具体工作的科技人员在奖励、晋升等方面得不到与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科技下乡、实际指导咨询工作、田间农民授课、基地建设与示范推广和编写农民实用的技术“明白纸”、科普读物等工作,与职称评定、利益分配和职务任(聘)用挂钩的机制还不完善或不合理,与论文、成果的奖励不对等,让人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影响了科技人员从农业技术转移工作特别是从事不能物化的农业技术转移工作的积极性。

(4)经费投入不稳定,工作条件无保障。

很多省级农科院技术转移工作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工作经费,很难调动人力资源和工作积极性。如广东省农科院从事公益性的技术转移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省科技厅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省农业厅科技推广项目和国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数量相当有限,在技术转移推广工作中投入明显存在不足。

2.3 进一步做好农业技术转移工作的建议

根据国家、省赋予省级农科院的使命,结合省级农科院的工作实际,为进一步做好农业技术转移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本文两点建议。

(1)正确认识农业技术转移工作的重要性。

长期的工作实践证明,农业技术转移是省级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科研院所社会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因此省级农科院应认真履行农业技术转移工作的社会责任,切实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改善条件,确保技术转移工作顺利开展。

(2)加快构建农业技术转移工作平台。

一是成立一个平台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并设有专人分管、专人负责,做到机构对口、运转有序。

二是针对农业技术转移工作的社会公益性特点,建立一支科技推广服务专家团队,实施行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推动技术转移步伐。专家团队成员可由兼职和专职人员构成,兼职人员定位于科技创新体系成员,与科技创新工作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学科最新动态,负责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工作。

三是建立一个激励从事农业技术转移工作的评价体系,参照科研创新工作考评体系,出台农业技术转移工作考核、奖励的具体措施,量化农业技术转移工作对成果评定、职称晋升的关联系数,逐步建立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机制,把参加社会生产实践、开展技术转移工作的数量与质量、对生产的贡献以及在农民中的影响力等作为评价的最终标准,从而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四是整合与筹集一笔专用经费,稳定支持农业技术转移工作。为有效做好农业技术转移工作,省级农科院应在整合、利用好科技推广项目经费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政府和社会的经费投入,夯实工作基础。

五是建立若干个区域性技术转移合作基地,拓展技术应用空间,提高辐射影响力。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技术转移工作平台专家分别负责各个基地的组织实施工作,在技术应用对象和重点上,要从过去以产中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流通、销售)延伸,从生产环节为主向生产、生态、生活拓展,从面向千家万户为主向为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地方农科所等服务为主转变,主动进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整合力量,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工作进程,在提升省级农科院技术转移工作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大幅度地提升自身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雷李军,傅正华.技术转移概念的引进和发展[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7):28-29

[2]刘冬梅.农业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3):87-91

[3]杨宗军.浅谈科研单位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模式及问题[J].科学新闻,2007(1):33-34

[4]苏柱华.关于构建华南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实践及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4):7-14

农科所上半年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档案监督;存在不足;农科档案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62

1做好农科档案保密工作的必要性

档案的保管过程中档案保密是一项最基础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档案保密是为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更好地利用档案。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日益发展,如何做好档案保管利用中的保密工作,是档案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当前档案利用过程中,很多人对农科档案的保密工作存在认识错误,认为不会涉及国家安全方面的问题,抱有忽视态度。其实任何档案都有保密要求,农科档案也应如此,涉及企事业单位隐私和商业秘密等问题,因此在农科档案在利用过程中做好保密工作必不可少。

2当前档案监督工作存在的不足

2.1制度不完善

从事档案监督和保护的工作人员,对于制度要有严格的态度、高度的责任心。一是要时刻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对于档案要有着无比的热情;二是业务方面,知识必须专业而且能够从容面对各式各样的业务问题,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有着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三是关于文化和个人素养,对工作人员的学识应该有一定的要求,要有善于总结和观察的能力,因为工作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与此同时,还要有敏感的观察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2措施不完善

一些重要的档案管理机构要采取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比如要安装监控等设备,防止有图谋不轨的人对档案进行盗取或者篡改。平时会有看书翻书页占口水的习惯必须要严加管制,因为档案大多数都为纸质容易破损。保证监督明确,监督到位,不能让档案受到任何的损失。工作人员要勤快,关于档案的保护与监督需要一定的宣传力度,关于相关的法律规则要勤与人们交流传播,并且时时刻刻关注着每一份档案的被使用情况与变动;要勤于动脑,及时征求使用者对档案收储工作的态度与建议,及时检查被查档案的变化,及时登记与记录实施情况。在使用者离开之前保证档案的万无一失,如果出现了故意损坏档案以及盗取行为或者无意损坏档案的人为行为,及时记录并向上级部门反应,采取一定的补偿惩罚,以挽救档案的完整。

2.3管理不完善

一是部分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够专业,档案收集意识淡薄,而且有部分档案人员身兼数职,对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日常事务往往只是将材料放人档案盒中,没有足够的时间整理归档,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二是一些归档的材料还不够真实和准确;三是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借阅、保密等制度不够健全,虽建立管理制度,却流于形式执行不严谨。例如: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文件资料堆积如山,档案整理不及时,档案资料收集不全,丢失严重;借出的档案不履行借阅手续等,有借无还时而有之,时间一长档案资料就不知去向,还有少部分人员借工作的机会私自涂改文字或数据,严重损害了档案的真实性和利用价值。

3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3.1做好档案的审理与审查

审查工作是档案进行开放为使用者服务之前必须进行的一个环节,要准确地确定档案的使用范围以及内容的审阅,确保档案的万无一失。这项工作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初审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凭借一定的标准,对于一定期限开放中的档案进行对比与审核,要做一个初步判断需要开放的时间以及开放的应用范围,中审最为严格,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做出决断要不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维护档案,终审是审查的最后一个步骤,这项步骤需要领导加以定夺,通过前两个步骤的总结与归纳,并要通过分析与判断,决定是否对一定量的档案进行开放。

3.2调动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档案管理工作长期单调而枯燥,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保证工作按时完成。与此同时,奖罚要明确,坚决制止徇私舞弊,为员工各尽其职搭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物质激励对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物质激励方式有多种,要根据每个岗位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在设计物质激励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公平”原则,以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为导向,以每位员工创造的绩效大小为依据,制定基于绩效的物质激励体系,充分体现“多创造价值多得回报”的理念。

3.3档案开放之前要做好档案管理的基本工作

农科局科技股半年总结 篇4

一、提高认识,营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氛围

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省、州科技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面向企业加强科技法律法规和省州出台的各项科技政策宣传,引导企业树立创新主体意识,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水平。

实施科技扶贫专项行动,切实把科技扶贫融入科技工作,作为发挥科技管理部门职能作用的重要抓手,摆在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持续推进。要切实理清思路,准确把握科技扶贫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心任务,准确把握科技扶贫产业支撑和能力提升的主攻方向,准确把握省地联动、精准发力的工作方法,振奋精神、提振信心,以高度的热情投入科技扶贫工作,履职尽责、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科技支撑富民惠民道路。

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成立了能力水平较强的科技特派团队,为农牧民集体授课,转变农牧民的思想观念、拓宽思路、深入学习新技术,不断增强村民的素质,为了增强科技特派员队伍的实力,领导们抓住一切培训机会组织特派员进行学习,从而增强科技服务队伍的实力。

二、加大投入,提高扶持力度

党委、政府在财政状况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把对科技工作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今年纳入财政预算的科技专项经费共计20万元,作为科技扶贫补助资金,为贫困户引进新品种、培训新技术。

三、抓好科技项目实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我县全面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以创新型企业建设为抓手,为企业在科技攻关、技术研发、成果应用等方面做好协调服务,积极组织申报科技项目,整合科技资源,狠抓科技创新与发展,充分发挥科技项目的载体作用。今年共组织企业、专合组织申报省州科技项目1项,立项1项;

申报州级项目2项,立项1项。申请验收项目1项。

“科技扶贫在线”平台运管中心,截止6月14日,已完成专家库60人,信息员库340人,贫困户2701户的信息录入,完成咨询数793条。

在“科技万里行”油菜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我县对27个油菜新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现在各品种的表现良好,为解决我县油菜品种单一奠定基础。

随着科技项目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我县科技工作的发展,拓宽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为促进全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四、强抓科技特派员制度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配合下,县农牧和科技局抽派95名科技特派员、从外地院校和科研院所引进4名“三区”人才分赴全县22个乡镇,克服环境条件差、交通不便等种种困难,走村串户,为农牧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问题。很多科技特派员与当地农户积极配合,建立了科技示范基地252个,示范带动效应已初见成效。

五、以科技为支撑,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我县以州委“六大战略”“三个百公里”产业带建设和县委“一主三同步”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为核心,依托县域资源优势,围绕“一区两带三园”的产业发展布局,着力打造“一花二黑三特色”的主导产业,种植油菜20700亩、新增黑木耳31.3万棒、种植黑青稞20100亩、露天蔬菜6000亩、中药材(黄芪)550亩、养殖牦牛584头、养殖藏香猪1000头。

农牧业的发展,科技发挥了无穷的魅力,加快了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为我县农牧业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搭建了一个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平台,使我们创新工作、创新手段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展示。

六、科技培训常抓不懈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使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面对科技知识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我们的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把加大对广大农牧民的科技培训作为每年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农业、畜牧、科技、卫生、就业、林业等部门成立了科技培训小组,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县实际,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容,深入全县22个乡镇进行宣传、授课。培训内容丰富,包括农业、畜牧业、林业、卫生、餐饮、手工业等等。

七、认真组织开展大型科普活动,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

以“科技之春”、“科技活动周”、“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契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3次,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4次。面向广大群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易于接受的宣传活动。与群众面对面开展相关法律宣传、科技咨询、义诊等服务,大力倡导科学、法制、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方法、依靠科技改变生活、依靠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利,进一步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活动中各宣传单位共发放宣传资料40余种,6000余份,围裙800张,环保袋600个,宣传雨伞200把,横幅8副,挂图5套,25张,受益人群达5000人次,在全县范围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八、存在的问题

1、科技人员短缺,尤其是科技管理人员及运管中心分诊员严重不足,现有科技人员对接受科技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太少,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希望上级部门多举办一些针对性的业务培训。

2、因乡镇经常停电,贫困户的在线咨询不能得到及时上传。

3、农牧民接受新技术、新经验的能力极差。

九、下一步工作计划

1、以“强科技、兴产业、惠民生”为主线,提升全县科技创新能力。

2、搞好“省科技扶贫在线”平台运管中心的维护提升工作,进一步提高在线咨询服务质量。

3、按照《县科技扶贫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强抓科技扶贫工作。

4、全力搞好我县知识产权宣传工作。

5、监督科技项目的实施和开展工作,积极组织企业、合作社申报各级科技项目。

6、积极组织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7、积极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培训。

8、开展全民性科普活动,提高科技素质。

9、配合农牧业搞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良种和优良畜、草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市农科所工作总结 篇5

我所育成的 “陆两优267”,是我市第一个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湘审稻2011044)的两系杂交晚稻新组合,203月以入门费10万元、以后以销售每公斤种子0.4元的价格与亚华种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今年在娄底市各县、市及娄星区示范推广500亩, 2011年10月12日在现场观摩会上,得到与会领导、专家高度评价,认为该组合表现出抗性好、秧龄弹性大、结实率高、粒子大、丰产性好、米质优等特性。适宜在湖南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栽培。会上市科技局、市农开办表示积极支持该品种在娄底市及湖南省的立项推广工作。亚华种业公司湖南片大区经理张总表示亚华将在2011年在湖南大面积推广该品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四、科技服务地方经济有新突破

1、今年我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指示,专门安排2名科技人员担任市科技特派员,到双峰和娄星区石井乡环江村专项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共计培训水稻、水果种植大户600人次,示范推广高效低毒农药40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年内我所与双峰县邓氏生态玉竹发展有限公司、冷水江市富康油茶种植开发公司等企业分别签订了科技项目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着力开展科技为地方经济服务。

3、协助邓氏生态玉竹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申请了国家商务部中小企业资金项目(经费15.5万元)和国家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备选项目(经费50万元)。

五、其他工作有新进展

1、定期召开全所干部职工大会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定期召开科技人员大会,汇报科研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科研实践中的问题。根据学院有关科研管理规定与办法,针对我所科研工作的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研管理细则,使科研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3、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全年在娄底综合频道、娄底日报,学院电视台、网站、校报12次报道我所的发展动态及取得的科研成就。校园网上有2月20日《姜正国同志到农科所现场办公》、4月17日《坚持突出实践特色全力推进科技下乡工作》、6月30日《我小科技活动小分队到双峰甘棠开展科技服务活动》、9月24日《柏连阳院长深入农科所视察水稻育种科研工作》、10月16日《我校农科所举办杂交水稻新组合“陆两优267”现场观摩会》等报道;娄底日报有4月7日《市农科所和“亚华”合作开发杂交水稻新品种》、10月17日《市农科所—杂交晚稻新品种试验成功》等报道。

4、做好住房补贴、工会活动、档案管理、协调等工作。

农科所高级农艺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6

本人在科研及推广工作上的突出贡献是:在**地区及**省优质油菜(主要包括低芥酸油菜“81008”和双低油菜“84001”)的引进试种, 推广及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在科学价值上填补了我区和**省优质油菜的空白, 这是我省油菜品种的一次变革。同时, 由于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无论是低芥酸油菜“81008”还是“84001”,都从栽培理论到栽培实践,探索出了一套适应**地区各县的栽培制度、生产条件的规范化栽培技术。这套技术目前已辐射到全省,基本上解决了目前国内尚未解决的油菜优质与高产的矛盾,使**地区的油菜品种不仅单低化(低芥酸化)进而还实现了双低化(低芥酸、低芥葡萄糖硫甘)。随着优质油菜品种的推广,我区油菜单产逐年上升,1991年全区油菜平均单产177千克,创历史最高年,居全省之首。目前,**地区是**省优质油菜推广面积最大,油菜单产最高的地区。**地区单产202.6千克,双低优质油菜单产如此之高,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从1981年低芥酸油菜“81008”引种试种成功到1986年双低油菜品种“84001”引种成功,经各县协同,多点试验、示范、逐步扩大示范推广, 截至1991年止,“81008”在**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312000亩, 按1980年生产资料不变价格计算, 经济效益共达 623.56万元;双低种“84001”累计推广84000亩,创经济效益306.13万元。两个品种合计创经济效益929.7万元,接近壹千万元。这一统计结果是1991年底,全省地州农科所估算得出的一致结论, 评估资料现存地区农科所资料室。

推广优质油菜,提高油菜品质,对增进人体健康,社会效益明显。特别是双低油菜, 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优质油菜,还由于油枯中所含芥葡萄糖甘低于千分之三,可直接用于饲料,对菜籽综合利用,促进畜牧业发展,提高油菜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都具有深远意义。

我自己的以上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低芥酸油菜“81008 ”引种示范推广》课题获1986年**省人民政府三等奖(本人是第二完成人)《‘双低’甘兰型油菜良种“中双一号”引种推广》 课题获 1991**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本人是第二完成人), 《推广双低油菜“84001”,促全区油菜大丰收》课题获1991国家农业部丰收奖(本人是第一完成人)。

湖南农科院连环自杀事件 篇7

4月2日,湘园瓜果种苗分公司39岁的副研究员甘博(应家属要求,使用化名)跳楼自杀;

3月6日,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41岁的刘华(应家属要求,使用化名)在实验室服毒身亡;

2月6日,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特种经济动物部经理、39岁的李建良在办公室悬梁自尽。

“精神都有问题”

虽然自杀的3个人的人事档案都在湖南省农科院,但院方向《瞭望东方周刊》说甘博已不是自己的职工,只能提供刘华和李建良的“死亡报告”。

谈到自杀,湖南农科院有关负责人解释:“有关部门已作出结论。这纯属个人原因,两人精神都有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看到了茶叶研究所刘华的遗书复印件,她说自己“患上了严重的精神性疾病——抑郁症……疯掉还不如死掉……过去,我无意说错了话,得不到宽恕,我愿以死来赎罪!但我的家人是无罪的,请大家善待他们!拜托单位领导和同事!”

刘华的丈夫原是茶叶所的科长,现在借调到省科委去了。他说妻子无论是工作还是为人都无可挑剔,在家里和单位并没有闹矛盾,自己也解释不清原因。但总的感觉是,“现在湖南农科院的科研人员普遍感到压力太大”。

院方说,刘华经湘雅医院确诊为抑郁症。

随后,记者找到了李建良生前的同事段传胜,他和李建良原来都是特种养殖研究所的。段传胜介绍说,这个所从1996年成立到现在,没有一年不亏损。段传胜原来在特种养殖研究所种苗部,连续2年都没完成任务,没拿到一分钱奖金。

去年,特种所宣布解散,李建良他们19人连同240万元债务交给了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里将原来特种所的人分成了两个部门重新组合,公开竞聘部门经理。李建良竞上了游钓一部经理。

根据合同,李作为部门经理,每月可以发800元工资,其余4人一律600元,年底核算完成了任务才补发工资和奖金。

所里和李建良签订了饲养甲鱼、草鱼、鲢鱼和回头鱼的责任状。综合算下来,李建良领导的5个人连工资在内的周转金全年只有约3万元。

“李没有关系,搞不到科研经费。另一个部的经理关系多,可以向上面要到项目经费。今年就从省里要到了2万元,算当年的收入。”段传胜说。

“大家一致反对合同方案,认为2004年已经没有完成任务的可能。2月6日,我们讨论了一上午,基本达成一致,决定向所里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随后,段传胜和李建良一起到书记兼副所长何建新的办公室汇报,何说“有事由李经理汇报,你下去”。段下楼后,李建良往返3次找何“汇报”。

“到中午下班,大家也搞不清所里是怎么答复李建良的。”李妻张玲说,12点半,李建良回家后打电话给副院长兼所长单扬,再次提出大家的要求,单扬当时在开会,说:“不会让老实人吃亏。”李建良苦笑了一下:“那就打扰单院长了。”

下午,李建良就出去了。晚上,张玲发现丈夫用渔绳把自己吊死在了办公室里。

在张玲和李建良的家,透过屋顶穿插的纸板上的瓦,能看到天空,墙上到处有水流造成的条状斑痕,很多地方石灰已经剥落,露出的是没有经过烧制的南方农村常见的大泥砖。

在院人事处,记者见到了一份报告“调查分析”了李建良的死因:“经济负担重”,“精神压力大”,“有过精神病史”,“其父亲也死于现场附近”。

院办退休的王艳美说,李建良工作特别认真。妻子张玲也理解和支持丈夫,从没和他吵过架。李在甲鱼养殖方面很有成就,一直是特种所甲鱼项目的负责人。2003年,李建良当选所里的先进工作者。

“他还是我们副所长的重点培养对象呢!没想到今年的责任制合同没来得及签他就自杀了。”做不了生意的科研人员

甘博的妻子现任“隆平高科”某分公司的秘书,她拒绝接受采访。“人都死了,你们也帮不了我,我还要生存。”

在农科院及周围新安村与合平村,凡是认识甘博的人,没有不交口称赞的。 甘博原来是农科院作“特殊人才”从大西北引进的甜瓜专家。“隆平高科”成立后,他被分到了下属“湘园瓜果种苗分公司”,从事甜瓜研究和育种。

2002年前,“隆平高科”效益不错,甘博先后开发出了10多个甜瓜新品种。但到2003年,公司效益下滑。原定任期3年的公司总经理被中途免职,新上任的总经理承诺减亏20%,给全体员工下达了创收指标,要求“至少自己养活自己”。

作为部门负责人,甘博2003年没有完成创收任务,在他的2004年部门工作计划中这样写到:“要完成今年营业额指标548784元,需要比去年增加1647.2%。要完成今年净利润54878元,需要比去年增加173%。”

3月26日,分公司召开会议,总经理在总结各部门工作时说道,甘博啊,你还是引进的特殊人才,现在连自己都养不活,应该感到羞愧。

接连几天,甘博在家都不正常。他的妻子先后3次打电话给总经理,说甘博不是做生意的料,应该发挥他的特长,请求不要逼他。

3月31日晚上,甘博带了礼品到总经理家拜访。4月1日下午,甘博感冒请假。4月2日上午,甘博打开家里液化气自杀,肚子上割了一刀、颈上割了一刀,最后爬到5楼跳下。

甘博的同事说,甘博是典型的学者,除了搞科研,其他的干不了。他夫妻二人工资加起来超过了一般家庭,夫妻和睦。如果不是工作压力太大,绝不会自杀。

水稻研究所退休研究员段传嘉认为,科研面向市场是对的。但让科研人员去做生意,钱赚不到,可能科研也做不好。

“与自杀无关”的生存困局

湖南省农科院领导强调,把这几个人的自杀,与科技人员生存状况联系在一起,“没有代表性”。事实上,农科院这些年一直很关心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也有受访者向记者指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知识分子生存能力不强,面子太薄,心理和精神上普遍比较脆弱,是他们陷入困境的主观原因。

另一些人认为,把基础科学研究全面推向市场,加上科研机制有一些问题,客观上增加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压力,使他们中的意志薄弱者一时感到难以适应。

因此,即便自杀是“偶然”和“个人”原因,还是应该加强对知识分子生存环境,的关注,这是记者在调查自杀事件时,得出的一个“自杀之外”的结论。

断裂的科研链

成立于1901年的湖南农科院,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省属农业科研机构之一。1976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这里使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三系杂交水稻的商品化,这对中国在20多年里增产3000多亿斤粮食有帮助。

中国农学会原副会长、在湖南农科院工作了41年的老院长钱仁研究员认为,造成湖南农业科研人才生存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体制问题。

本世纪初,科技部要求农业科研单位改革,把农业科研单位推向市场。然而,虽然湖南省农科院在上世纪末有段时间曾做得不错,但总体而言,农业科研单位想要单纯从市场获得回报来养活自己并发展基础研究,难度极大。

湖南省农科院存在和全国省级农科院相同的问题。它与国家农科院及地市农科院体制上分割,各自独立。这种研究单位的重复设置,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使大家在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方面成为了竞争对手。

在中国,科研经费的审批和发放由非科研单位决定,缺少科学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导致有限的科研经费常常被浪费。在急功近利思想下,大量科研资金被集中在某些“重点课题”上,却忽略了农业科研是个庞大的研究体系,出成果和成果转化的周期非常慢的事实。

湖南农科院是个不完整的种植业科学院。本来,区域经济研究中,讲究全面发展、综合配套,否则,研究成果就会大打折扣。农业应该包括农林牧副渔,有的省叫“农林科学院”,研究的是“大农业”。上世纪70年代后期,湖南省将棉花研究所、蚕桑研究所、畜牧研究所3个原属农科院的研究所划给了农业厅主管。

体制的缺陷导致了科研链的中断,比如说畜牧业的研究要研究饲料,而饲料的研究必然涉及种植业。湖南农科院研究种植业中涉及畜牧业时只能求助外边的研究所,既增加了科研难度也增加了成本。

项目与经费绷紧了弦

湖南农科院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科研人员一直存在经费压力。但全省18个省级农业研究所中,农业厅主管的5个是全额拨款,而农科院的13个是差额拨款。

据现任院领导介绍,省财政对湖南省农科院的事业费在逐年增加,1999年只有2956万元,2004年已增加到5153万元。但是,光基本工资这一块,每年的缺口就达一半以上。

差额拨款意味着基本工资的一部分需要自想办法。但院里的管理干部包括司机是拿全额工资,而科研人员只能靠自己找科研经费养活自己。搞不到经费,科研人员就拿不到全额工资,甚至面临下岗。

但科研人员在全院所占的比率很小。全院在册职工2889人,其中行政后勤人员有450多人,在职处级干部131人,离退休人员1183人,工人859人,第一线的科研人员只有400来人。

而这400来人就成丁院里的“摇钱树”,摇来了科研经费就是功臣,否则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植保所研究员黄河清说,他在昆虫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南方甘蔗和黄土高原多年未解决的“粟飞螟”虫害问题,因此,他在2001年被讦为研究员。课题结束了,他又要重新找经费。好不容易到省计委要了一个项目,结果被当时的一位院领导挤掉了;到科委要了一个项目,结果另一个院领导又要亲自搞。

2002年,55岁的黄河清是植保所在职的惟一研究员,因为搞不到项目和经费,所里动员他内退。“正研究员工资很高,大大超过平均数,而人头经费就那么一点点。赚不到钱还要影响别人的工资,我也于心不安。”他说。

黄河清介绍,科研经费的10%可以直接奖给拿到项目的个人,另外10%可以凭票报销作为“公关经费”,所里还要提10%-15%的管理费。剩下的还要包课题组的岗位津贴和奖金。真正用于科研的“有20%就很不错了”。

水稻所詹庆才副研究员说,他拿到的一个国家课题1年只有3万元。课题组5个人,因为经费压力,奖金实际是从科研经费里变相发出来的,真正用于科研的费用很少。光买一瓶100克的琼脂糖药品,就要花掉1000多元。实验次数不够,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科研单位的“形象工程”

在接受采访的数十名干部职工中,大部分人把农科院的滑坡归咎于前任领导的好大喜功和盲目投资项目,折腾尽了农科院本来就不殷实的家底。

如土肥所首先办了个复合肥厂,盈利可观。但上世纪90年代初办了农科院没有知识产权的外行项目如挂毯厂和水稻秧盘厂,第二年就赔得精光,第三年就导致全所发不出工资。

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从绥宁县引进“人才”搞开发,制造“薯粉机械”,结果贷款几百万元,亏损约200万。负责的副所长袁某也因腐败而被判刑。

农产品加工所书记兼副所长何建新

说,特种所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曾任汉寿县委书记的原院长左连生从汉寿引进了一名“甲鱼养殖专家”陈某担任所长,但后来一直亏损。到“隆平高科”成立时,已亏损近千万元。

一方面严重亏损,另一方面农科院却大兴土木。从1995年到2002年,房屋基建投资达1.69亿元。农科院的面貌焕然一新,6位院领导在办公楼前每人栽了一棵桂花树,树名中都有领导的名字。如“连桂”(左连生)、“榕桂”(田际榕)。

但是,直到2004年,装饰着半圆高档幕墙玻璃、屋顶为钢网架和彩色BPH钢板的科技交流中心尚未决算。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占地20000平方米、已经花费近2000万元的庞然大物被杂草包围。空荡荡的大厅里只有几张乒乓球桌、棋牌桌和球架。侧门几十米宽的玻璃内能看到晾晒的衣裤。

袁隆平院士专心于杂交水稻研究,只是湖南农科院的“名誉院长”,不干涉院里具体的行政事务。但因袁老名气大,院里什么都借他的招牌。“隆平科技学院”就是1999年上演的一幕“闹剧”。

这所学院是农科院与深圳大学吴某合办的一所民办大学,承诺发文凭、推荐工作。但实际上是个自学考试助学班,每次招生只有100来人。加上所开专业与农业无关,老师只能从外面聘请。

3年下来,亏损严重。到2003年,院里研究决定停止招生,合作方把带来的旧电脑和课桌之类折算现金,拿走了200多万元现金,剩下的“固定资产”目前租给了“开智培训学校”假期培训少儿。

受争议的“隆平高科”

农科院的不少职工认为,“隆平高科”给湖南农科院带来的多是虚名,而不是实惠。

1999年,“隆平高科”成立,农科院创收效益好的所或所里的能创收的部室和开发人员,都去了“隆平高科”,剩下的科研机构在市场中几乎没有创收能力。

2000年,“隆平高科”上市后,融资近6.94亿元,但已违背成立的初衷,资金大部分用到搞房地产开发和收购全国种子公司,很多不是为了推动农业科研。

因为是公司化运作,从农科院出去的干部都拿着高薪,每个部门经理可以享受公司10万元的贴息购车贷款和几万元一年的车补,但公司的普通员工的待遇仍然参照农科院的档案工资。“隆平高科”的一位员工说,自己当时到—卜市公司来还走了后门,没想到效益越来越差,自己想回农科院。

管理上,隆平高科名义上是上市公司,但沿袭的仍是计划经济的体制。首先,人事档案仍在农科院,其次,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仍是沿袭在农科院的工作对号入座,如董事长是农科院原领导,分公司经理都是农科院的原处长、所长。

根据泰阳证券的年报,2001年和2002年,农科院分红约700多万元。2003年的分红数字院方拒绝提供。但坊问一致认为除了袁隆平院士领导的杂交水稻和另外一个蔬菜种子项目,其余原农科院的部门大部分是亏损的。

由于急于扭转经营局面,“隆平高科”大量投资其他行业,包括炒股。在泰阳证券公布的2002年报中提到:“2001年公司证券投资收益2020.98万元,2002年证券投资收益120.48万元,减少收益1900.50万元。控股子公司世兴科技创业投资公司亏损1231.20万元。”

农科所上半年工作总结 篇8

2010年我所按照《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安全生产目标实施意见》和《巴州农业党工委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结合农科所实际认真扎实的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全所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不断增强,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发展。现将今年安全生产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高度重视、目标明确

所党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管理做为重要内容纳入党委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的整体规划,切实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专门成立了以行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科室发挥职能、全所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到了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提高了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深入学习、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意义重大,我所通过办板报、专栏,挂横幅等各种形式,进行全所范围内的宣传活动。并要求大家从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大局高度,加深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正确 1

把握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大家通过学习领会安全生产有关精神,深刻理解了安全生产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提高全所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三)、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有力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为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有效控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农科所各族干部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我们结合农科所安全生产管理实际,对一些存在重大危险源的部位加强了安全防范,并制定了《巴州农科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巴州农科所塑料厂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巴州农科所塑料厂库房安全生产制度》、《锅炉房安全管理规则》等各项工作制度,将责任分解到人,落实到人,并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本所的科研、生产、后勤管理同计划、同布置、同落实、同总结。建立了安全工作机制,落实了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使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依可查。

(四)、签订了安全生产工作分片包干责任合同,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为维护农科所社会稳定,团结和谐,创建一个健康文明的人居环境,年初我们与州农业局、团结办事处签定了安全生产责任书,按照州农业局和团办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书的要求,所长结合本所实际,与各科室、厂、(公司)负责人签定了《巴州农科所2010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并与各住

宅楼、家属区负责人,流动人口等签订了《巴州农科所2010年度防火、防盗安全生产分片包干责任合同》,明确了安全责任,加强了有关部门人员的安全意识,落实了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

(五)、重视安全生产,全面开展防火防盗专项治理工作 安全生产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全所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所党委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和安全投入等方面入手,一年来利用各种会议,多次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经常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检查,对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及时整顿消除。

1、因我所地处城郊结合部,水、电、暖自成体系,因办公和住宅区较分散,所以安全生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果园,农药种子库房,锅炉房,塑料厂以及图书室,档案室,医务室、财务室,微机室,车库,煤气,食堂等是我所重点消防安全部位,今年我所对这些重点部位加强了安全隐患的整治、排查,保证了重点消防安全部位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2、由于我所还有一部分职工住在平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里经常检查,对一些电线老化、房屋漏雨等关系到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预防措施,投入资金进行全面的抗震加固和维修,消除安全隐患,改善职工居住环境。

3、抓好流动人员和出租房的管理工作,切实做到登记率和办证率达100%,并对安全、防火、防盗不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抓好单位内部防范,杜绝案件事故的发生。

加强门卫责任,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同时所里成立的10户联防户也积极发挥作用,对住家户经常性做好安全使用煤、水、电、暖、气等方面的宣传,确保了一方平安。

二、今后工作打算:

1、进一步建立健全全所安全生产责任制。正确引导各支部、各科室搞好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使每个人都充分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2、加大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结合我所实际,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日常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所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

3、进一步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成果,特别是对重点部位、重点时段的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从源头上抓好隐患整治工作,杜绝各类事故发生。

总的来说,今年我所的安全生产工作因措施有力,责任落实,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决不松懈,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强化管理,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来抓,积极探索搞好安全生产的新思路、新举措,把安全生产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为创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础。

巴州农科所

上一篇:中学生初三作文端午节600字左右下一篇:面试关于招聘技巧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