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收入证明-工资收入证明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资收入证明-工资收入证明(精选14篇)

工资收入证明-工资收入证明 篇1

兹有 同志,身份证号码,自 年 月至今在我单位工作,任(部门)职务,学历,职称。近一年内该同志月平均税后工资性收入(小写)元,(大写)。

特此证明。

上述内容真实无误,我单位对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备注:

1、单位全称:

2、单位地址: 邮政编码:

3、单位人事部门(劳资部门)负责人姓名: 联系电话: 传真号码:

证 明

兹有我单位员工XXX(身份证号:XXXXXXX),因在2016年10月15日发生交通事故中受伤,至今未能上班,在此期间我单位没有对其发放工资。

特此证明。

工资收入证明-工资收入证明 篇2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安全,用户权限,角色

在工资收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 安全问题是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因此, 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我们针对系统的用户权限、安全级别等方面提出了安全方案。

1 用户权限管理

为满足各级组织的管理和工作人员使用, 我们将工资收入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为多用户系统, 可进行用户权限管理。在本系统中, 我们引入“角色”的概念。首先, 我们对本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具体划分, 比如:工资审核功能、信息录入功能、工资查询功能等等。每一个使用该系统的人员在其所属单位都有相应的职位, 根据职位不同, 可以使用与其职位对应的功能。为了实现方便灵活的目的, 我们定义了角色的概念, 系统管理员可以定义角色, 根据实际情况, 每一个角色可以操作本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功能。根据每一个工作人员, 即系统用户的工作范围, 为其分配一个或多个角色。这样, 每个角色就有了不同系统功能的访问权限。同时, 各级单位可以根据人员职位不同, 为他们赋予不同的角色。

例如在本系统中, 我们对用户权限采用自顶向下的划分方法。首先系统要初始化顶级管理员, 即省级单位的管理员。省级管理员的操作包括:第一, 为本单位不同角色指定相应的系统功能。如省级工资审核角色能实现的功能有增加、修改、删除人员基本信息、考核信息、学历信息、任职信息、单位基本信息、奖惩信息等;资料的备份;信息的修改和查询;信息的完整性检查等。然后根据工作人员工作范围, 赋予相应角色。第二, 为省级直属单位管理员和市级单位的管理员分配权限码。

同样市级管理员也具有为本单位不同角色指定系统功能, 为用户分配角色的功能, 同时具有为市级直属单位管理员和县级管理员分配权限码的功能。县级管理员也具有相应的功能, 如图1所示。

采用这种自顶向下划分角色, 分配用户权限的方法, 首先可以起到方便灵活的作用, 便于系统维护和修改。第二, 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进行明确的相应功能操作, 通过本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第三, 使用权限码实现访问级别隔离, 实现了系统的安全。每一个管理员都有对应的权限码, 权限码自顶向下, 一层一层分配。并且权限码制定后, 不能修改, 不能越级访问, 控制了工作人员的访问权限, 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可靠。

2 安全级别

2.1 防止钓鱼网站攻击

钓鱼网站是一种新型网络欺诈行为, 指不法人员利用各种手段, 仿冒真实网站的URL地址以及页面内容, 或者利用真实网站服务器程序上的漏洞在站点的某些网页中插入危险的HTML代码, 以此来骗取用户账号、密码等私人资料。因此, 要提高防范意识, 防止钓鱼网站的恶意攻击。

2.2 采用多层结构

系统采用多层结构设计, 不仅可以提高模块的重用性、程序的可维护性等, 同时还能防止远程对数据的直接访问, 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2.3 日志分析

做好日志记录, 并定期对日志记录进行安全分析, 及时发现错误, 及时更正。

2.4 专注漏洞分析报告

提供给用户详细的漏洞分析报告和填写规则, 当用户发现问题时, 及时填写分析报告, 并反馈给系统开发人员, 方便开发人员及时根据用户反馈为系统打好补丁, 提高系统安全性。

2.5 法律保护

了解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相关法律, 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目前, 我国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和《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国际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法律包括《网络犯罪公约》、《布达佩斯条约》、《电子商务示范法》。平时我们应该加强法律学习, 注重证据保全, 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3 数据加密

MD5是目前网络中比较安全, 有广泛应用的一种加密技术。因此, 本系统使用MD5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 保证信息安全。当用户注册或登录系统时, 使用MD5进行密码校验。为保证数据在网络传输中安全, 使用MD5进行数据安全校验, 从而保证数据在网络线路中传输时不被非法用户伪造和篡改。

4 数据备份与恢复

为防止设备损坏、人为操作等造成的数据丢失和损坏, 我们采用了物理隔离和数据备份及恢复的安全防护技术。

对本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等核心设备, 采用双机热备的安全解决方案, 对服务器、磁盘阵列等核心设备的关键部件进行冗余备份, 保证核心设备安全。

同时, 通过采用专用的硬件系统和数据备份软件, 对核心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定期对数据库系统数据进行手动和自动备份, 并且具备按照不同时间段数据库数据恢复功能。

5 网络安全

5.1 防火墙

防火墙是实现内部网与外部网安全代理和入侵隔离的常规技术。使用防火墙不仅能够抵御外界的攻击, 还能防止在服务器内部部分未经授权的用户攻击。因此, 要在网络出口处部署防火墙系统, 对进出网络的IP信息包进行过滤和信息流控制, 同时实现网络地址转换等功能, 通过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 实现对关键设备、数据、服务等资料的保护。

5.2 防病毒系统

为有效控制计算机病毒对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影响, 可安装防病毒系统, 并及时对病毒库和引擎进行升级, 从而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病毒防护体系, 保证网络和数据库系统的安全。

6 结论

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 网络与数据安全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 对工资收入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 是必不可少的。同时, 还要不断提高和改进数据加密等安全措施, 不断提高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英]Ross Anderson.信息系统安全[M].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美]Kenneth C.Laudon.管理信息系统[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段钢.加密与解密[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涨工资与中等收入陷阱 篇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把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前阶段的发展方式转向新阶段的发展方式,也就是新常态,这要对旧常态要有个明晰的认识。

有人认为,旧常态的特点是经济增速在10%以上,新常态则是降到796以下。实际上新旧常态不仅仅是经济增速的区别。旧常态的主要特点是以过高的资本投入、过大的资源消耗、过度的环境污染、过低的劳动成本为代价,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现在,多年积累的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新常态的特征应该是资本投入高效、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收入分配公平、公共服务均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合理提高劳动者,尤其是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走向新常态的题中之义。

针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状,劳动力成本是否已得到合理提高,经济发展成果是否被合理共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绝不是一些人所主张的,经济迈向新常态,需进一步压低劳动力成本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缺乏资金、没有技术,唯一的优势就是劳动力价格低。依靠出口加工、来料加工逐步积累了大量外汇,低劳动力成本竞争也使我国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较低,且从2000年呈明显下降趋势。这是造成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

日本、韩国的消费率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了,中国比这两个国家还低得多,近年来不到40%。因此,讨论新常态,不能只说投资、能源、环境问题,更不能局限在百分之几的增速上,必须把合理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近两三年,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劳动报酬占GNI的比重从2008年的48.5%回升到2013年的51.1%,但还没有达到2000奶奶的53%。许多企业已经抱怨劳动力成本提高太快,造成企业经营困难。正是基于这一点,一些官员和学者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过高了。

从宏观看,在农业劳动力转移增量与新增劳动力总量都逐年减少的大背景下,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既有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又有发展方式转型要求的制度性“反弹”。但至今,普通劳动者总体工资福利水平仍然偏低,应当还有增长的空间。从微观层面看,不少企业抱怨近年来经营成本上升过快,企业效益下降,外商和许多本国企业转向境外投资。

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前阶段中国过低的劳动力成本掩盖了其他成本过高的弊端,在其他成本不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就给企业造成了很大压力,而劳动力成本的合理提高,有助于政府重新审视并改善企业的总体经营环境。

应当承认,虽然总体劳动力成本较低,但是我国确有一部分从业人员的成本过高了,那就是垄断行业职工和相当一部分国企高管的工资福利过高。如果把这部分人的劳动力成本单列,普通劳动者的报酬比重将更加低下。其中最需要重视的是农民工问题。

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亿人,比上年增长1.9%。在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人均增加500元,对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为47.2%,工资性收入占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39.6%。2014年农民工年均收入约34368元,同期城镇职工平均年收入56360元。

由此可见,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的重要原因,是各地最低工资连续提高致使农民工工资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把二产、三产企业发给职工的工资,其中2.7亿农民工那一份算到农村居民收入,这确实是中国特色,在其他国家找不到可做比较研究的数据。

解决农民工问题,局限于提高最低工资还远远不够,要落实城乡居民平等的就业权利,实行同工同酬原则,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本出路在于农民工市民化。

“十二五”时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明显滞后,“十三五”时期,建议至少平均每年推进2000-3000万农民工市民化,同时带动他们的亲属进城镇。这一问题的解决,将大大推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工资制度、社保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制度等一系列相关体制的改革,并带来城镇化的改革红利。

总之,新常态下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全面小康,收入分配问题不容小觑,普通劳动者收入如何有效增长,能否实现共享发展,是值得审慎思考的问题。

职工工资收入证明 篇4

兹证明_xiexiebang__是我单位员工,身份证号码:_____,在我单位工作___年,岗位为____,年收入__万元(人民币)。

工资收入证明样本

本证明仅限于该职工办理____信用卡使用,我公司不对该职工使用信用卡可能造成的一切后果承担任何责任。

特此证明

单位名称(盖章):_____

日 期:___年__月__日

工资收入证明 篇5

蒋燕(身份证号450***************)女士是我院职工,目前岗位月薪为XXX元人民币,另外其承包业务年收入约XX万元人民币左右。其最近半年各月收入如下:

特此证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年12月日

CERTIFICATION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Ms.Jiang

Yan

(ID

card

No.450***************)is an employee of our institute with a monthly salary of RMB xxxx Yuan in her current position;besides, she gets an annual income about RMB xxx Yuan due to contracting business.Her monthly income in the recent half a year is as follows:

Liuzhou Water & Power Design Institute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seal)

工资收入证明-工资收入证明 篇6

一、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对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进行纳税筹划, 使纳税人在利用合理、合法手段进行个人所得税的科学规划, 不仅可以减少或缓解个人的纳税负担, 也在合理利用国家税法的同时, 了解到了国家的各种财政税收知识。而且个人在对个人所得税进行合理避税筹划的时候, 避免不了会去学习和掌握一些相关的税收政策及法规, 在个人提高纳税筹划能力时, 其政策学习水平、纳税意识及自觉抑制偷、逃税的意识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2、有利于降低纳税人的纳税额度。

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是指将几种税收方案进行比较, 选择其中纳税最少的方案。采用减少纳税人现金流出或减少其当期现金流出的方法, 来增加当期可支配的资金, 进而达到纳税人合理使用资金的效果。这样也可以使纳税人避免了因为没有对个所得税进行合理筹划, 而缴纳更多的当期税款, 进而增加了人个的经济压力。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 我国的税法体系也再不断的完善, 日益健全的税法体系, 也带来了日益复杂的相关实务处理程序。如果个人对税法掌握和研究不够透彻, 就很容易因为偷税、漏税而受到法律的制裁, 也有可能因为没有做到合理避免, 而影响了个人的生活质量。

3、有利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与实施。

纳税人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支出, 会密切的对国家税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变化进行关注。一旦税收的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 无论是纳税筹划人员还是纳税个人都会从降低纳税支出的角度出发, 采取有效而合理的方案措施来改善纳税筹划, 从而使个人的工资薪金收入所得税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这个方面来讲, 工资薪金收入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对于国家税法的贯彻和实施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工资收入个人所得税的合理避税策略

1、采取分流的筹划对策。

对工资薪金进行分流, 便可缩小税基充分利用国家税收的相关优惠政策, 来减少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额度。首先可利用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费来进行分流。利用住房公积金的缴存上限, 对个人的薪金进行分流。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中规定, 允许在个人所得税纳税额中扣除, 相关的一系列费用, 因此可以利用相关的规定对个人薪金进行分流, 来达到合理避免的目的;单位也可以通过采用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的形式, 来提高职工的公共福利支出。比如单位可以为职工提供免费的住宿、为职工提供免费就餐福利或者对职工提供免费交通条件等。企业单位的这些支出, 都可以作为企业的实际费用支出, 在降低了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度的同时, 也有效降低的职工的现金收入水平, 这一点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职工都非常有利;单位还可通过实行双薪制的方法来进行工资薪金分流。按照规定在实行双薪制以后, 个人取得的双薪应该作为单独的一个月工资薪金收入, 也需要缴纳相应的所得税。比如某单位在发放年终奖时, 可将一部分年终奖作为“双薪”来发放, 这样便可有效降低年终奖的纳税额度。

2、采取降低税率的筹划对策。

企业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资金平均发放的方式来有效降低税率, 进而实现合理避税的目的。企业事业单位给职工发放的资金时, 有的是按月发放的, 有的是按季度或年发放的。这就会使个人所得税的缴纳额度产生较大差距。如果是按月进行放发, 根据规定就应该将奖金与当月的工资进行合并来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是集中发放, 比如年终奖, 则应该单独做为一个月的工资来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一次性发放的奖金, 如果数额较大, 税率就会较高。这时可以采取分摊的方法来进行纳税筹划, 这便可以有效降低纳税数额。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单位可以将年终奖进行细化, 拿出一部分来进行按月发放, 留出一部分来作为季度考核发放, 而最后一部分则可作为年终奖来发放。另外, 在对个人所得税进行筹划时, 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利益, 全面考虑员工工资薪金的安排是否会影响到企业的利益。

三、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对个人工资薪金收入进行所得税筹划时, 应该注意筹划的方法, 无论是企业, 还是个人在进行纳税筹划时, 都应该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应该针对不同的工资薪金阶层和个人条件, 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在对个人所得税进行筹划时应该全面考虑到影响纳税额的各种因素。通常情况下, 影响纳税额的主要因素有计税依据和税率。计税的依据越小, 税率越低, 个人所得税的应缴金额也就越小。所以在进行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时, 应该从这两方面着手, 寻找到合理且合法的筹划方案来;另外, 还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 并利用好相关的优惠政策。

四、结论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人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纳税筹划已经从过去偷税、漏税的消极概念, 转变成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 来进行避税的一种手段。公民的个人所得税合理避税筹划, 不仅可以减少个人纳税的压力, 而且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对于提高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 保障国家税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沛然, 汪娟娟, 邢冰, 等,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策略[J].学理论, 2012, 8:44~46.[1].陈沛然, 汪娟娟, 邢冰, 等,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策略[J].学理论, 2012, 8:44~46.

[2].梁文涛, 新税法下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J].财会月刊, 2011, 10:27~28.[2].梁文涛, 新税法下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J].财会月刊, 2011, 10:27~28.

“国民收入倍增”不是单纯涨工资 篇7

“国民收入倍增”当然值得期待,而当下的收入分配改革也是民众最关心的事情。“收入倍增”的目标提出来后,民众当然非常关心,但怎样才能实现“国民收入倍增”,恐怕很多人并不清楚。

实际上,收入倍增计划离普通民众并不遥远。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扣除价格因素,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其年均增速分别为约9%和8%。只要年均增速保持在7%~7.5%之间,只要能够保证居民收入与GDP增速同步,到2020年实现甚至超越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或许并不困难。

而国民收入倍增当然不是指货币收入倍增,而是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收入翻一番。例如,前些年津巴布韦因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国民收入一个月就“倍增”了2000倍,这样的倍增显然没有意义。

实现国民收入倍增也不单纯是涨工资,那样企业承受不起。近年来,尽管许多人士都呼吁应像日本那样制定属于中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可日本是如何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很多人其实还缺乏了解。

资料显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1960年由日本池田勇人内阁宣布启动。日本政府采取了包括充实社会资本、实行最低工资制、推行社会保障、增加农业者收入、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削减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企业税等一系列国民收入增长措施,仅用7年使日本国民的收入翻倍,到1973年则翻了两倍。

纵观日本政府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非简单地要求企业给职工涨工资,而是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等相结合的一揽子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政府巧妙地把握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并没有过度对微观经济进行干预。如果说有所侧重的话,那么其政策的核心也只有两点:关注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状况和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产业转型、创新提振日本实体经济。

这无疑也是我们应当值得借鉴的,而且有些也是中国政府正在做的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日本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一些前提是中国目前所不具备的。比如战后,日本建立起了现代的民主和法治制度,其市场机制也相对中国更加完善。

而中国虽然在过去十年国民收入翻了一番还多,可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问题仍然非常严峻,国人仍然普遍感到生存的焦虑,这说明中国的问题不在国民平均收入增长的速度,而是国民收入的分配机制缺乏公正。

所以我们要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除了继续想方设法发展经济、促进就业之外,更应该注重完善法治、修复社会公正,让收入倍增计划向低收入人群倾斜。

目前,中国的低收入人群仍数以亿计。按照去年新的国家贫困线标准,我国的贫困人口有1亿左右。去年曾有财政部官员表示,个税起征点调整到3500元之后,我国个税缴纳人员大幅缩减到2000万人。这也意味着我国还存在着数以亿计的低收入群体。

如何提高大量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才是真正的难题。这需要政府继续扩大社保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尤其是加大对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而且要塑造更自由公平的市场机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就业水平。

同时,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大减税的力度,改变目前在国民财富分配当中,政府收入占比过高的问题。我国或许是税率并不算最高的国家,但各种预算外收入或许又是最高的国家之一,民众的负担其实不轻。而今年以来,因为地方经济增速放缓,地方财政增收面临巨大压力,一些地方的罚没收入大增。国家多收一分,百姓就少赚一分、少花一分。所以将来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根据国情,还是应该降低政府对民间财富的汲取能力,而更应让利于民、藏富于民。

这一切皆与公民权利的保障密切相关。《十八大报告》提出,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只要我们能够实现这样的公平体系,就会有更多的财富创造出来,而财富得到更加公平的分配,“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或许就是水到渠成的问题。

工资收入证明-工资收入证明 篇8

从今年1月江苏省率先宣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起至今,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上调或宣布上调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高达20%。各地普遍大幅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做法,受到社会高度关注,甚至被某些舆论视为“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步伐”,“奏响了众望所归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序曲”。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能否担当起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急先锋”的重任,其实很值得怀疑。

虽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个宏大的命题,绝对不是一两句话能够阐释清楚,可但凡提及改革,至少要改变现有的制度或者打破现有格局,而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不过是按照现有最低工资制度的规定,按部就班实施制度的“保守”之举,把落实制度的常规做法和突破性的改革混为一谈,是否有小题大做的意味?

事实上,与其说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序曲,倒不如说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常规之举。

有人把近期各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做法喻为“松绑”最低工资,这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比喻。其实,本轮各地不同程度的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是对2009年因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停止调整的一次迟到的“补偿性上调”。彼时最大的问题是尽可能地维持企业生存,保障就业,启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尚未提上日程。因此,将对过去的“补偿”视为对广大职工期盼已久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许诺”,这如果不是一厢情愿,就是削足适履。

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关乎社会底线正义,而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直以来,最低工资都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制度安排,争论者始终从维持市场绝对自由竞争还是政府适度干预市场的层面进行论战。直至今日,经济学界对最低工资制度的利弊尚无定论。不过,撇开理论层面的争论不谈,我国的最低工资制度还真没有发展到像一些经济学家担心的那样,“其实施效果会与善意初衷背道而驰”,“非但提高不了弱势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反倒会造成对市场的不正当干预,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带来失业人数的增加”。

以广东为例,虽然今年广东大部地区也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然而近日出炉的广东省重点课题《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现状问题、ELES科学测算结果和建议》研究表明,目前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生存费用达1385元,大大高于目前广东最低工资标准中最高一档的1100元。

先前世界银行的普查报告也显示,考虑每人每天的营养摄入量及养育孩子的需要,在中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平均費用应是每人每月1684元。若与这一数据相比,目前更是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最低工资标准能够达到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程度。

各地上调后的最低工资标准尚且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存所需,这样的调整既谈不上影响经济发展,更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步伐”相去甚远。

另外一组数据可以证明,看起来是“大幅度”提高,实际上提高幅度确实小得可怜:1995~2008年间,广东GDP增长7.4倍,人均GDP增长4.2倍,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4.3倍,但最低工资标准仅增长1.7倍;2009年深圳市人均GDP与1992年相比增长了7.4倍,但最低工资却只上升了4.1倍;天津市最近三次连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平均增幅为11.6%,但仅2009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速就分别高达16.5%、21.1%。

其他各地的数据也大体如此,这说明最低工资标准表面上在“大幅度”上调,事实上其购买力却在“大幅度”下降。调与不调关乎的都是社会的底线正义,而不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只能惠及很小一部分低收入者

更能够说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无关的依据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特别是要不断增加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当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制度;通过规范秩序,遏制收入分配的混乱现象,逐步缩小地区间、部门间的收入差距;通过统筹兼顾,着力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而最低工资制度的目标是国家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对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在履行必要的劳动义务后所应获得工资收入的强制干预,使得劳动力市场中一部分最弱势劳动者能够获得满足其家庭成员基本生存需要的劳动报酬。

可以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最低工资制度无论在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上,还是在涉及人群的数量上都有明显的差别,特别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要通过改革惠及广大职工群众,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只能惠及很小一部分低收入职工群众。因此,决不能错误地把最低工资的调整幅度视为所有职工群众收入的普遍提高程度,更不能把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视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

比如说,虽然今年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幅度为20%,但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测算,也仅有10万人直接受益,而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的就业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两相对比,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也只能惠及不到1%的就业人口。

如果仅有北京市一地的数据还不够有说服力,那么,一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幅度高达31.7%的海南省,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后也只能惠及大约12万人,这又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可见,相比于庞大的需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受益的人群而言,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实在是微不足道。

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我国经济发展受外部经济形势影响再度出现波动也并非没有可能,而且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两难”问题日渐增多,但谁都无法否认,这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终将成为“过去式”。对曾经一度被“绑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行“松绑”,今年各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幅度较大,不过是弥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应做必做之举。

工资集体协商才能惠及所有劳动者

可以预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案有多么重要,社会各界对其有多么大的期待,它的出台就会有多么艰辛。

从2006年就拉开帷幕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其间历经数次近在咫尺的“即将出台”传言,终究还是在一次次“难产”中让广大职工为之感受莫名煎熬。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即将成为“过去式”,但它之于中国经济的教训却是清晰明了的,要汲取教训最关键的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又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普通居民和广大职工的收入水平,促进扩大内需,从而找到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不管未来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多么复杂,它终究还是离不开两个维度的利益平衡:一是GDP中国家和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二是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和企业利润之间的利益分配。

按照两者之间难易程度的比较,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应该从平衡初次分配中的利益分配关系入手,而要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下,必须建立起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平衡机制,这样的机制就是目前工会大力倡导、全社会正在逐步形成共识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近期,各地频繁发生的因劳动关系矛盾引发的群体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工资集体协商所能发挥作用的高度重视,刚刚结束的全总十五届四次执委会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可以说全总是把工资集体协商摆上了工会工作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

工资收入证明-工资收入证明 篇9

一、促进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此, 促进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公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 工资收入分配公平能够促进消费。一个工薪阶层的收入来源就是日常工作的工资, 为了子女教育、大病保障、住房保障的预防, 把有限的工资存入银行非常普遍, 日常消费非常节俭, 导致我国内需不足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我国经济发展对于出口的依赖日益加深, 低成本的劳动力成为了我国许多出口商品的优势来源, 出口商为了获取竞争力工资一降再降, 这样导致我国的消费水平提升不快, 造成了恶性循环。

其次, 有利于提高工人综合素质,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对于一般工人工资水平过低, 导致工人对自己工作技能提升没有兴趣, 也没有资金投入能力培训, 这样就不能适应日新月异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于企业来讲, 工资水平过低, 对于人才没有吸引力, 企业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技术落后影响到竞争力的提升。

二、企业工资收入分配不公平原因分析

1. 行业的垄断性导致工资分配不公平

改革开放之初, 对东部地区实行优惠政策和投资倾斜的地区优惠政策, 扩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国家对通信、电力、航空、金融等行业实行垄断经营, 从而使这些行业避免了市场风险的冲击, 能够获得垄断经营利润, 其职工的工资、奖金也相应提高, 在收入分配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 拉大了地区之间、经济类型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2. 有关政策法规建设滞后

一些规范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基本法律尚未制定, 现有政策规定也存在许多空白点。比如, 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竞争性行业, 如何对于工资增长确定一个合理的度, 如何监管国有大型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水平, 虽然中央提倡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要降低, 至今也没有明确的标准。此外, 一般大型企业都提倡劳务派遣工使用, 但是使用范围、工资收入保证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同工不同酬以及不同福利现象严重。

3. 市场经济收入分配理论支撑不足

首先, 我国工资水平差别趋于扩大, 部分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以至不能涵盖劳动力价值的三部分。其次, 对于工资获得有一句老话就是“男怕找错行”, 行业和领域主要取决于工资水平, 而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和劳动者素质没有体现, 比如, 石油、电力等行业近亲繁殖严重。第三, 企业作为强势方对劳动购买形成垄断, 导致工资普遍低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值。

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改进政策

1. 加快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的步伐

建立一个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是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前提和基础。这必须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劳动力价格指导体系来实现。劳动力价格指导体系旨在建立劳动力价格的统计与发布体系以及工资监督体系, 发挥劳动力价格调节机制的作用, 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我国在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劳动部门的工资调控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从行政审批转向监控、指导和服务, 建立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因此, 当前要加快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的步伐。

2. 坚决打破行政性垄断

完善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 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 强化工资分配的产权约束;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提高利润上缴比例, 将“体外循环”的垄断利润纳入“体内”;加快垄断行业用人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引入市场化因素, 使垄断行业职工工资尽快与劳动力市场价格接轨;实现垄断行业工资分配透明化, 按年公布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和职工工资水平, 接受社会监督。当然, 要解决垄断造成的分配不公问题, 根本途径是贯彻《反垄断法》, 除极个别事关国家安全的行业继续保持国有国营外, 在其他行业坚决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竞争机制。

3. 因企制宜, 建立收入分配制度

首先, 合理确定可供企业职工分配的工资总额。确定企业工资总额, 目前, 有的企业经批准, 继续实行“功效挂钩”办法;也有部分企业开始采用集体协商确定工资水平, 然后再根据确定的工资水平和实际人数确定工资总额的办法。不论采取哪种办法, 都要遵循和体现“两低于”原则, 并把包括工资在内的人工费用控制在合理的人工费用比率之内。

其次, 做好包括工资在内的人工费用的事前计划和事中、事后的统计分析工作。做到事前计划周密, 措施得力, 切实可行。在计划执行过程中, 随时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 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结束, 应根据统计结果, 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例如, 人工费用的绝对完成和相对完成情况, 工资经济效益的实际情况, 工资以及包括工资在内的人工费用的超支或节余原因分析等。在此基础上, 根据企业发展和职工工资提高的要求, 做好下一周期的工资计划或人工费用计划。

参考文献

[1]孙浩进.中国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分析及制度思考[J].学习与探索, 2009 (1) .

[2]黑龙江哈尔滨市总工会课题组.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现状分析与对策[J].工会信息, 2011 (13) .

职务及工资收入证明 篇10

兹有

同志,身份证号码:

,系我单位(□正式、□长期合同、□短期合同、□其它)工作人员。工作年限,任 职务,其月工资收入为人民币(大写),工作性质(□国家公务员、□事业在编人员、□企业在职人员、□其它),工资来源属于(□财政全额拨款、□部分财拨部分自筹、□自筹),工资代发行:

,工资发放有(卡、卡及折),工资卡卡号:,工资存折账号:,该同志在我单位(有、无)欠款。

特此证明。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备注:1.单位地址:

个人工资收入证明范本 篇11

个人工资收入证明范本一

兹证明本单位员工______,在本单位发放工资为每月______元。特此证明。

xx单位签章

201x年 月 日

个人工资收入证明范本二

致XX银行:

兹证明 XXX 先生是我单位职工。

职务为 XXXX

工作性质为(正式制)。

身份证号码为:XXXXXXXXXXX

其平均月收入为人民币(大写)XXXXXXXXX(¥XXXXXXXX元)

年收入为人民币XXXXXXXX(¥XXXXXX元)

填表人签字: 证明单位(盖公章)

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联系电话: XXXXXX

单位名称:XXXXXXX

单位办公地址:XXXXXXXXXXX

本单位承诺该职工的收入证明真实。

个人工资收入证明范本三

_________________:

兹证明__________为本单位职工,已连续在本单位工作_____ 年,学历为 __________毕业,目前其在我单位担任______ 职务。近一年来该职工在我单位平均月收入(税后)为_______ 元,(大写: ___万___ 仟____百___ 拾___ 元整)。该职工身体状况_______(良好、差)。

本单位谨此承诺上述证明是正确、真实的,如因上述证明与事实不符导致贵行经济损失,本单位保证承担赔偿等一切法律责任。

特此证明

单位公章

_____年____ 月____ 日

单位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地址: 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_

经 办 人: 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工资收入证明范本四

兹有我公司员工______,身份证号为:_______________,现在我单位担任______部门______职务,已在我单位工作___年,其月均总收入为人民币___万___仟___佰___拾___元整(小写¥____________)

特此证明

公司(盖财务/人事/公司章)

年 月 日

个人工资收入证明范本五

XX银行XX分行:

兹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本单位职工,婚姻状况____________,已连续在本单位工作 ___________年,最高学历为___________________,目前在我单位担任_______________职务。近一年内该职工的平均月收入(税后)为(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前该职工身体状况_______。

本单位谨此承诺上述证明是正确的、真实的,如因上述证明与事实不符导致贵行经济损失,本单位保证承担赔偿一切法律责任。

特此证明。

单位公章或人事部门章

经办人:

工资收入证明-工资收入证明 篇12

河南省和全国类似, 如何评价国民收入在政府和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 并对分配政策和财政收入规模的调整提出合理的建议, 需要结合新形势进行全面分析研究。

1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国民财富分配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省经济快速增长, 1978年全省GDP为162.92亿元, 2009年全省GDP达到19367.28亿元, 居全国第5位, 中西部地区首位。30多年间省GDP年均增长16.1%,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4.5%提高到2009年的5.8%, 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省人均GDP达到20477元,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快速赶超期, 如图1所示。

1.1 居民收入情况

对1978~2008年河南省居民收入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5.86元, 到1989年突破千元, 达到1116元, 增长到2009年的14371.56元, 增长了45.5倍,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4.71元, 到1995年突破千元, 达到1231.97元, 2009年增长到4806.9元, 增长了45.9倍, 年均增长速度也达到12.7%。反映劳动收入的职工工资总额, 1978年为24.3亿元, 在GDP中占的比重为14.92%, 2008年下降到9.25%。平均工资1978年为590元, 2009年达到27357元, 增长了46倍,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7%, 如图2所示。

1.2 财政收入情况

政府参与国民财富分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 河南省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33.73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139.2亿元, 16年间增长了4倍, 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从年的财政收入93.35亿元到2009的1921.6亿元, 这16年间增长了20多倍, 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20.8%,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4年的4.21%上升到2009年的9.92%。

2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财政收入与居民工资增长的对比分析

对于在国民财富分配中政府所得, 采用财政收入指标进行分析, 对于居民所得采用工资收入进行分析。

对生产总值与工资分配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比。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62.9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9367.28亿元, 32年间增长了118倍, 而年均工资则由1978年的590元增加到2009年的27357元, 32年间仅增长了46倍。从工资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 如图3所示, 1978年、1980年、1985年、1990年和1995年, 这5年大体占14%~11%;从2001~2003年, 这3年间, 仅10%多一点, 2004~2008年, 这4年下降到9%多一点, 可见工资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

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与生产总值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由于年全国实行分税财政体制财政收入1993年以前为分税制前老口径, 1994年以后为分税制后新口径, 其中1994年的一般财政收入按分税制前口径是171.38亿元, 按分税制后口径算是93.35亿元, 口径不同不尽可比, 所以以1993年为分界点, 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研究。

比较图4、图5可以发现, 改革开放以来, 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出明显的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比较财政收入与生产总值的关系, 还可以从图6看出, 从1992年开始, 河南省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通过比较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与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还发现, 1978年到1994年之间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但从1995年开始, 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开始落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国民收入分配开始出现向政府倾斜的趋势。

一定的收入分配关系决定了相应的利益群体及相互关系, 一定时期的收入分配格局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现实的经济利益关系。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国民收入分配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2.1 政府及居民的收入比例总体下降

从国民财富分配格局看, 税制改革之前的1993年政府所得比例 (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为8.38%, 1978年比例为20.7%, 1994年全国实行税制改革, 当年政府所得比例为4.21%, 2009年为9.92%, 政府所得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2008年居民所得比例 (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 为9.25%, 与1978年的14.9%相比下降了5.56个百分点, 居民所得总体上也处于下降趋势。可见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基本稳定。

2.2 政府及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稳定

比较政府、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可以发现, 二者的增长并不协调。政府收入增长速度最高的一年是2009年, 增长速度为90.42%, 最低的一年是1980年, 为-5.4%, 即比1979年下降了5.4个百分点。平均工资增长速度最高的一年是1994年, 增长速度是34.0%, 最低的一年是1981年, 增长速度是1.6%, 最高与最低之差为32.4个百分点。可以看出, 政府、居民二者历年收入增长速度变动较大。

2.3 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先降低后提高, 工资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财政收入与工资总额的绝对额都有很大提高, 但从各自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看, 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978~1993年这一阶段处于下降趋势, 在1994~2009年这一阶段处于上升趋势, 工资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说明近年来国民财富分配向政府倾斜。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般认为, 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与GDP的增长率应是相一致的, 但事实上, 当经济结构处在巨大变化的时期这两者是很难匹配的但是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连续多年不同步且差异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这是不正常的, 也是不可持续的。

如果收入分配过多地向政府倾斜, 一方面, 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出效应 (谢建国、陈漓高, 2002) ;另一方面, 对于经济增长而言, 政府支出可能是低效率的。Kormendi等 (1985) 的研究结果表明, 真实GDP的平均增长率与GDP中政府消费所占比重的平均增长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关系, 而Grier (1989) 的研究结果则显示, GDP增长率与GDP中政府支出占比的增长率之间呈负向关系。可见并不是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政府集中的财力越大, 效率往往越差。为此, 提出以下建议:

3.1 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就有“藏富于民”、“治国必先富民”、“不与民争利”的治国思想。春秋时期的管仲认为, “凡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 民穷则难治。”历代政治家都有类似的思想。国际经验也表明, 扩大居民收入份额, 使居民收入增速等于甚至在一定时期内适度快于经济增长, 从根本上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 从而进一步带动宏观经济增长。因此, 今后一段时期河南省国民收入分配大格局要适度向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倾斜, 保持居民收入的稳步快速增长, 应该成为经济转型时期保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政策取向。

3.2 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机制

公开的资料显示, 政府机关开支依然过大, 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铺张浪费现象令人痛心。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适当控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 让利于民, 减少政府参与财富分配的比例, 把民间社团和市场能够办的事情交给社会、交给市场。

3.3 以富民为中心,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如果说改革前30年是解决国富问题, 而后30年则是要解决民富问题。河南省在未来30年的改革中, 新增收入要更多地向居民倾斜, 如果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得到更多, 那么这将有助于促进居民消费进而解决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居民的投资, 因而要推进包括向居民免税退税提高个税起征点为内容的税制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实, 赵人伟.中国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变动[J].经济研究, 1998 (4) .

[2]刘永奇.河南省情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

[3]郭树清, 韩文秀.中国GNP的分配和使用[M].经济科学文库.

[4]姚先国, 高怿.中国收入分配结构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约束[J].重庆大学学报, 2007 (2) .

[5]魏杰.从税收与民生的关系看如何分享改革成果[J].税务研究, 2008 (6) .

[6]高尚全.要让多数人分享改革成果[J].中国改革, 2005 (2) .

[7]李昌麒.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现代理念[J].社会科学研究, 2006 (4) .

[8]河南省统计年鉴[Z].2008.

中英文工资收入证明 篇13

兹证明XXX同志为我公司(单位)职员,自年起在我公司(单位)工作,年收入约为RMB 万元。

单位名称(盖章):

日期:

Income Certificate

This is to confirm that Mr./Ms.(姓名)works in our company.He/She started to work here since(年份).His/her annual income is about()RMB yuan.Company name and seal:

工资收入证明-工资收入证明 篇14

农民增收缓慢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围绕农民收入增长问题, 理论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进入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有独特性的研究成果。其中, 针对工资性收入的研究成为研究的焦点,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 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

1.制约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陈培礼 (2002) 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制约农民增收的若干因素。徐增海 (2011) 利用1990—2008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考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城乡就业结构、城乡收入差距、农村的工业化程度、政府对基本建设和教育投资等因素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 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 工业化程度越高, 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农村的工业化程度越高, 当地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就越高。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途径。

2.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的措施

林毅夫 (2002) 认为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主要依赖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1]其中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就是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蔡日方 (2003) 认为农村工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有一定刺激作用, 提供较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城市化的发展对农民的增收作用主要体现在减少农村人少和劳动力的比例。

3.区域性、综合性的以某地区为例的实证分析

高枫春 (2005) 从新疆地区的特殊性出发, 认为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关键是提高占新疆2/3人口以上的农民的收入水平。其中工资性收入更是重点之重。并提出了转变观念、农业产业化等相关的政策建议。王宇露、 黄中伟 (2007) 从粮食主产区角度出发, 认为在此区域农民增收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丁静 (2009) 以河南为例、刘玮琳 (2011) 以河北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翔实的分析了影响当地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障碍, 并因地制宜提出措施。

综上所述, 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因素既有宏观的因素, 也有微观因素。既有经济因素, 也有制度因素。对其研究既有粮食主产区, 又有劳务输出较多的省份。但是鲜有对藏区农牧民工资性收入进行独立系统的研究。

本文以藏区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为研究对象, 以四川省康定县为例进行实证考察分析, 在众多因素中, 根据藏区地区特殊的环境, 选取了与工资性收入变动联系紧密的劳动力素质和培训、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等因素, 再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二、研究的意义

康定县地处四川省西部、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幅员面积11422.7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 县城海拔2560米, 总人口l3万, 是一个由藏、汉、回、羌、彝等17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聚居县, 藏族人口比例为67%左右。康定县辖3个镇、18个乡, 县府所在地炉城镇。由于地势地貌、气候条件差异大, 形成三个片区:折东片区 (包括金汤片区、孔玉、姑咱等) , 炉城片区 (包括炉城镇、榆林乡、雅拉乡) 和折西片区 (包括新都桥片区、塔公、沙德片区) 。

1.研究地区的特殊性:康定藏区的特殊性

实施西部大开发后, 加快藏区跨越式发展、促进藏区长治久安, 藏区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较快。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城乡统筹进程的加快, 务工收入在农牧民家庭收入中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康定藏区这个特殊地区, 家庭收入中野生植物资源 (例如松茸、灵芝、菌类) 的收入占的比重最大, 一般为70%~80%。但是随着藏区交通道路的修建, 与外界交流的不断增加, 以及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增加, 农牧民增收的主要亮点也是难点逐渐转变为外出务工收入即工资性收入。2010年, 康定藏区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为603.8元, 占的比重达到17.8%, 工资性收入成为当前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重要渠道之一。因此通过分析藏区农牧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 找出促进和制约其增长的关键因素, 对于指导藏区农牧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四川藏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和第五大牧区, 康定为四川省民族自治县的第一大县, 对其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研究可以为同类型的藏区提供借鉴经验。

2.研究背景的时机性:两化互动、三化联动

相关研究表明, 农村农业化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向交互相应作用。而且其长期的相应作用更加显著。[2]农业产业化对农民的增收作用也是十分的显著。

“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即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协同推进农业产业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突出特色, 提升四川省形象和品位。这是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发展策略。“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逐渐增加农牧民的工资性收入。在此时机研究藏区农牧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 更具有一定的理论性。

三、影响藏区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在国家公布的数据中, 农民的总收入结构由四部分组成: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虽然近几年来, 藏区农牧民收入增长较快, 但是依然存在一个无法避免难以解决的问题:农牧民持续增收困难, 这成为藏区各级政府关心的重点和头痛的问题。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从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说明工资的市场决定机制。马歇尔认为, 工资是劳动这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 即劳动的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相均衡的价格, 因此, 农牧民的工资性收入可以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分析和影响市场结构的制度因素两个角度分析。[3]由于康定地区的特殊性, 本文主要是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因素分析, 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经济结构、民族习惯。

1.藏区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缓慢

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发展速度对藏区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增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重要的。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增加不可能仅通过增量增产和政府补贴实现, 必须以脱离农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前提, 就近转移和异地转移。就近就业的话, 当地的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速度就对工资性收入增长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 康定县农牧民人均耕地面积少, 单靠种地致富十分困难, 只有加快城镇化水平, 引导更多的人退出农业生产, 才是农牧民持续增收的良策。康定县城镇化进程滞后对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增收的制约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二是不利于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三是就近转移困难。

工业化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是同样的道理。工业化发展缓慢、水平低使得当地的企业存在数量少、规模小, 直接影响容纳农牧民劳动力的数量。有的即使有大规模的现代企业, 但是对农牧民劳动力有一些具体的强制性的要求, 例如文化水平 (因为要求操作现代化的机械, 必须能看懂一定的汉字且理解意思) 。

2.经济结构成为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一个短板

当前, 藏区农牧民增收放缓, 尤其是工资性收入增长, 一方面是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虽然近几年在不断调整, 但是对农牧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限制, 农牧民还是处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虽然有些地区的野生的植物资源对农牧民增收效果明显, 但是具有区域性特征, 不具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 也是更为主要的一个方面, 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据相关资料显示, 即使在当地有一些二、三产业的项目需要农村劳动力, 虽然使用当地劳动力是最为合理、能够达到多赢的效果, 但是这些项目很少雇佣当地农牧民劳动力。从企业的角度考虑是尽可能减少风险, 由于历史、环境原因, 当地农牧民较强的家族、团体意识, 一旦一个藏区农牧民出现问题, 会很多人去解决。因而造成企业不敢雇佣当地劳动力。这成为制约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有其内在的演变规律。当前, 发达的经济体第三产业的的就业人数和比重大大超过第一、二产业, 占据主要位置。康定作为一个旅游城市, 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比一般的藏区超前, 农牧民的工资性收入也在逐渐增长。但是据相关的数据显示, 康定的农牧民劳动力明显的供大于求, 这造成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低和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农牧业龙头企业缺乏

康定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 产业化水平不高, 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短, 缺乏精深加工, 缺乏名优产品, 市场竞争力不强, 吸收农牧民的劳动力有限, 且真正能带动本区农牧民工资性收入直接增加的更少。特别是以本地区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龙头企业缺乏, 与农户紧密联系、有合约、风险共担的“公司+ 基地+ 农户”的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同时, 农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 品牌效应不明显。受自然、历史等条件的制约, 康定县农畜产品交易市场还不够健全, 主要市场以各地农贸市场为主, 农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生产方式仍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主, 大多数农畜产品为自给自足。农牧民观念滞后, 对市场供求信息不灵, 导致农畜产品进入市场难, 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 极大程度影响了农牧民增收。另一方面高原品牌效应未充分发挥出来, 名牌少, 名牌辐射效应小, 康定县物价水平原本就较高, 高原特色的农畜产品价格优势不明显。如青稞、牦牛肉等与内地同类粮食、畜产品价格相差不大, 利润不高。

4.农牧民文化素质较低, 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

农村劳动者素质是影响农牧民工资性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与其收入成正相关, 受教育水平越高, 收入越高。康定县农牧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缺乏吸纳先进农牧业科技成果的能力, 种植、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只能在传统农业的水平上经营运作, 导致农业经营水平和科技含量低下, 影响了农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在劳动力转移方面, 以低层次为主, 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较低。康定县农村外出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寥寥无几;同时, 职业技能较低, 大多数农牧民工没有经过劳动技能培训, 缺乏一技之长。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进入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简单低水平劳动行业, 工资性收入较低, 这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

四、藏区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增加的政策建议

农牧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对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可以有效刺激消费, 带动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同步增长, [4]还可以达到人力资本积聚的效应。

1.在强化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加强实用职业技能的培训

工资性收入主要是从事非农产业实现的, 而藏区农牧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比率和收入高低与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有一定正相关联系。因此, 在藏区除了大力加强九年义务教育外, 实用职业技能的培训也是十分的重要。通过不断提高农牧民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积极探索建立起适应藏区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提高农牧民的职业技能, 进而提高农牧民的工资性收入。

2.发展适度规模、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小企业, 特别是乡镇企业, 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就近转移就业提供机会

与其他平原等地相比, 藏区 (尤其是康定) 有其独特性, 地域辽阔, 地形复杂, 高海拔气候, 再加上语言、交通、产业等限制, 藏区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少, 有的区域甚至没有。同时由于语言障碍和民族习惯, 较多的牧民不愿意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务工, 综合起来, 使得藏区农牧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机会大大减少, 就近转移是当前藏区农牧民增加工资性收入的第一步。因此, 在藏区发展适度规模中小企业显得尤为紧迫。

首先, 鼓励中小企业调整企业战略目标, 到藏区建立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气企业, 以便农牧民就近转移就业。其次, 在某些适合的地区建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鼓励不断创新, 不断增加农牧民对职业培训的渴望, 最终达到农牧民职业的创新。

3.突出特色, 加快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

一是深化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 突出特色和优势, 注重规模和效益, 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推动农畜产品的优质化、区域化、规模化、专用化生产。着重建好干果经济林生产基地、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藏药材种植基地,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二是发展壮大畜牧产业。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 促进农区畜牧业的发展。要加快牲畜品种改良的步伐, 重点建好禽类养殖基地、黄改、绵改生产基地、短期育肥生产基地、生猪生产示范基地, 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提高畜牧业产值的比例和总量。

4.创新培训机制, 不断提高农牧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未来的就业率

结合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以及一些劳动技能的复杂性和实践性, 在开展农牧民劳动力技能培训中, 应建立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培训与短平快培训相结合、面授与广播电视培训相结合, 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 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能人培训模式”或“企业+政府+农牧民”模式。对远离城镇偏远的、交通不便或者通讯都不方便的培训对象, 可以采取以“农牧民能人”言传身教为主的培训方式;在旅游行业或演艺行业, 可以采取“企业+政府+农牧民”培训模式, 即把实践放在企业, 采取定向培训与市场挂钩, 由政府买单, 农牧民免费培训, 走“先培训、后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模式。

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不断提高技能培训质量。适当增加培训时间, 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目前, 康定藏区对农牧民的免费的技能培训一般为3~5天, 长则一个月。这对于一项专业技能的学习来说, 远远不够。因此, 根据农牧民的需要和时间安排, 适当增加培训的时间和实用性, 构建长效规范的培训体系, 提高培训质量。

5.壮大就近就地转移规模

着眼于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一是以农村资源综合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契机,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二是继续加大对全县综合实力和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的支持力度, 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品牌知明度高、区域经济带动作用突出的大中型龙头企业;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积极培育营销大户、劳务经纪人、行业协会等多元流动主体, 壮大农牧产品营销队伍, 依托产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四是加快推进城镇建设, 实现农牧民就地转移就业。以国家投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为契机, 按照“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 切实减免或降低各项收费, 优化创业环境, 支持和鼓励更多农牧民工进入小城镇创业和发展, 推动农牧民工向市民转变。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优先发展以旅游业和商贸物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逐步建立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和市场结构。重点发展旅游服务、商品流通、现代物流、交通运输、餐饮住宿,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业市场, 充分发挥城市郊区的区位优势, 以促进城郊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的发展, 增加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 张占贞, 王兆君.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10, (02) .

(2) 张新前, 胡日东.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05) .

(3) 周灿芳.广东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 2012, (08) .

上一篇:山东职业学院的招生章程总结下一篇:中职生交友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