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诗歌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女性诗歌(通用8篇)

女性诗歌 篇1

a:是骏马奔腾如飞的渴望 b:是鲜花醉饮三月的阳光

a:我思想的闪电把心中的琴弦弹响 b:我情感的火焰把春风燃烧成诗歌

a :是歌,我们就要放声歌唱,歌唱春天,歌唱北桥飞扬的希望 b:是光,我们必须释放能量,彩绘理想,彩绘北桥锦绣的风光 a:春天只要第一棵小草染色,千万棵小草就能汇成绿色的海洋 b:北桥只要第一声号角吹响,千万个儿女就会奏出恢弘的合唱 a :我听见了奋进的鼓点无比雄壮 b:我看见了鲜艳的旗帜迎风飘扬

a:我热爱春天的北桥,我知道,旗帜展开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b:我赞美北桥的春天,我知道,小康醉人的花朵越开越芳香 a:诗人哪!请乘着抒情的风,与我一起飞翔 b:歌手哪!请踏着时代的浪,与我一起放歌

a:我要用火一样的热情,歌唱博爱与奉献,创造和理想 b:我要用钢一般的坚强,书写自尊与自信,自立和自强 a:平凡中蕴藏伟大 b:柔情里满是激昂 a:巾帼英豪,明媚的春天里朝气蓬勃 b:铿锵玫瑰,时代的风景里尽情绽放 a:从城市展示的风采到乡村唱响的劲歌

b:从“双学双比”的春潮到“巾帼建功”的热浪 a:走啊!雄鹰翱翔的蓝天,放飞美好的理想 b:走啊!希望广袤的土地,演奏激越的交响 a:到工业战线编织辉煌,农业沃野收获梦想

b:到市场经济大潮英姿飒爽,建设“三个文明”精彩乐章

a:无论是敬业爱岗,还是争做先进的榜样,相信每一扇窗口都向美丽的季节开放 b:无论是春天播种,还是收割秋天的金黄,相信每一双手都会托起生命的太阳 a:风啊!把旗帜吹得更加猎猎作响 b:鼓啊!把豪情擂得更加斗志昂扬

a:比希望更强大,誓言如火的巾帼一路浩荡 b:比想象更美好,铿锵如歌的玫瑰恣意芬芳

a:希望彩虹,幸福花雨,我总想歌唱,歌唱北桥的无限春光 b:满目新风,遍地琼芳,我总想歌唱,歌唱巾帼的神采飞扬 a:假如我歌唱巾帼团队挺直的脊梁,扛起的就是半边天的希望 b:假如我歌唱铿锵玫瑰装点的春光,闪亮的更有党政口的形象 a:左手高悬法律的天平,让监督的责任为发展保驾护航 b:右手紧握公正的宝剑,让服务的春风为北桥增添荣光

a:所有的琴弦都在激情飞扬,我们巾帼的智慧要在北桥的天空闪闪发光 b:所有的日子都闪闪发光,我们北桥的巾帼要做全区妇女的楷模

女性诗歌 篇2

一、情爱的宣唱

萨福出生在当时的一个贵族家庭, 年轻时嫁给了一位门当户对的贵族男士, 可是婚后没有几年, 她就去了西西里岛, 其诗歌中我们基本找不到对这段婚姻的描述, 想必当时父母之命下的婚姻并非萨福所愿意的, 也正因为这样, 我们可以看到萨福一直向往情爱, 并竭尽所能为之宣唱。

1. 对爱情的追求

萨福生活的古希腊时期, 民风自由, 所以诗人本身思想开放, 她作为一名女性敢于表达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敢于直抒胸臆, 大声歌唱。萨福在自己的诗歌《无题》中写道:

亲爱的妈妈, 我简直操不好这纺织机,

阿佛洛狄忒总控制着我, 想那消瘦的青年。

这里描述的年轻女子看起来是那么的大胆, 她好不掩盖自己内心对青年男子的爱恋, 直接向自己的母亲请求, 希望自己能够去追求心仪的少年。类似这样的创作状况, 在当时的中国是不敢想象的。

萨福尽其一生都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 即使生命的最后时刻, 传说中萨福因为爱上年轻的男子投河自尽, 她的《当然, 我爱你》这样写道:

当然, 我爱你

但是, 如果你爱我

去一个年轻女子吧

我不能忍受

和一个年轻的男子

在一起生活:我老了。

怀着对心爱的年轻男子的祝福, 萨福用自己真正博大的爱情结束了自己五十五岁的生命。且不论这个传说的真实性, 仅从诗歌中的祝福中, 我们就应当可以看出诗人对爱情真谛的理解和诠释。

2. 对情欲的赞美

现代女性文学中有一种错误的观点, 以为女人写女性的性生活, 写女性的情欲感触就是女性文学, 可是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女性为主体的感觉体验是女性话语中一个非常能说明问题的方面, 这是女性的特有触觉。萨福远在两千多年前, 就通过自己的眼睛和感受给我们描绘了她身边的情欲, 这其中不乏对情欲的赞美之情。我们来看《女傧相的赞歌之二》这首诗:

第一个声音“童贞啊

我的童贞!

当我失去你

你要到

哪儿去呢?”

第二个声音“我要离开你

去到一个地方

我决不再回来

亲爱的新娘!

我决不再

回到你的身边

决不!”

这首诗通过对话体的形式直指女性最关注的问题——童贞, 将新婚之夜一个懵懂新娘的心境表露无遗。诗歌后半部分一唱三叹, 一次又一次的说明了“童贞决不再回来的事实”, 既是对事实的描写, 也对年轻女子有着一定的安抚和慰藉。

萨福最著名的诗篇《给所爱》是诗人追求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中最出类拔萃的, 正如张冰月在自己文章中概括的那样:

“我个人根据爱情发展阶段和历史大致归纳出如下10中经典形式:

……

而《给所爱》则几乎涵盖了如上爱情诗的绝大部分内涵, 最为经典地表现出爱情的本质特征。”

《给所爱》中不但有我们讲到的精神上对爱情的追求, 同时也有感官上对爱情的体验, 这种心灵和肉体的结合使得萨福的爱情诗成为了西方情诗的鼻祖。

二、母爱的关照

女性之所以为女性, 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为母爱, 萨福曾经被称为女同性恋的鼻祖, 是因为很多人从其诗歌的只言片语中发现了她和女弟子之间不同寻常的感情, 甚至有人因此诟病萨福, 可事实上萨福在当时是很受当地人爱戴的, 在她生前其头像就已经刻在了市场上通行的硬币上。

萨福生活的时代, 人们对于同性之间感情是比较开放的, 人们对同性之间的好感, 并不像后代那样以两性关系为度量衡, 所以萨福在自己的家乡创办女子学院, 教当地的女孩子进行诗歌创作, 她和弟子之间就产生了不同层面的爱。她在作品《我教有才能的》中明确地表达出诗人对徒弟们的悉心教导, 她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诗中的“追踪着/几亚拉的星星”更是体现出诗人的蕙质兰心。不能说这样的企盼就是同性之间的爱恋, 我们更愿意将其表达为母亲对女儿的殷切希望。

萨福的诗歌《哀悼处女时代》更是从女性角度, 或者说从母亲的角度给予了大龄女性以无限的关怀和安慰, 这时候, 我们看到的明明是一位为了自己孩子而心力交瘁的母亲形象, 而非有的人所说的同性恋形象。而当学生披上嫁衣走进婚礼殿堂的时候, 她也毫不吝惜自己的语言, 用美丽的诗歌为自己出嫁的学生们奉上美好的祝福。她这样写道;

同时延续着诗人母爱情怀的还有能够表达母亲纯粹胸怀的诗篇, 《睡吧, 亲爱的》就是这样一篇:

我有一个

小女儿, 她叫

克勒斯, 她

像一朵黄色的

为了他

我不愿意要

克罗苏斯的

王国, 外加爱情。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诗人心中女儿那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

三、女性的敏感

女性特有的体质展现除了不同于男性的敏感, 她们在恋爱中疑神疑鬼, 她们在生活中心思细腻, 这些特点无一不呈现在萨福的诗歌中。尤其是女性对任务心理的理解是十分透彻的, 我们来看《夜》这首诗。

月已没, 七星已落

已是子夜时分

时光逝又逝

我仍独卧。

这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时间显现出来, 而时间的表达主要显示在月和星上, “七星落”的时间一般来讲是冬季将至, 这样的季节, 这样的深夜, 这样孤寂的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 诗人细腻的心思表露无遗。

总的来说, “萨福诗作中的女性情怀是人类觉醒、文明的重要信号”, 从萨福的灵魂中走出来的诗作可以成为古希腊时代女性的代言。

参考文献

[1]张冰月.《萨福诗歌的深度魅力与文化叙事智慧——萨福论之一》[J].语文学刊, 2009年第13期.

[2]王建华.《萨福诗歌的女性情怀》[J].现代文学 (文学研究) , 2010年第5期.

[3]梁慧慧.梁子东.《萨福——灵魂的感动》[J].剑南文学, 2009年第10期.

女性诗歌 篇3

关键词:女性主体意识;艾米莉·狄金森;伊丽莎白·毕晓普;西尔维亚·普拉斯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157-03

时至今日,女性主体意识早已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社会各界都曾深入探讨过这个话题。特别是文学界,经常以女性主体意识为切入点进行创作,我们可以在美国女性诗人的诗歌中看到女性主体意识的存在。本文先分析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接着研究其在美国女性诗人诗歌中的具体体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女性主体意识概述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萌芽之际,人的主体意识开始引起文艺复兴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一致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所有活动的根本要素;一切活动都要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终极目标。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苏醒,强烈要求推翻黑暗的神权统治,提出维护人的主体地位,彰显人在社会中的真正价值。事实上,主体性的提出,象征着自由重回人的视野中,要求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可以充分表达内心所想,而不必受到宗教神权的压制和束缚。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的主体性是人在与客体发生联系时所产生的自觉、自主和创造的特性。按照这个界定,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能站在客观视角上合理定位自身,清醒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应该享受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还包括女性能以合理方式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证明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毋庸置疑,女性主体意识将“人”与“女人”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人的本质特征,也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使命提出了要求。

从女性角度看待女性主体意识,一方面指以女性眼光观察自我,明确自身的存在意义、生命价值和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另一方面指站在女性角度审视外部世界和周围环境,并以此为依据丰富女性的生命内涵。毋庸讳言,女性主体意识的提出,直接显示了女性要求改变社会中男尊女卑状态的决心,要求从根本上实现男女平等,也说明女性已经具备了自强自尊和独立自主的精神气质。女性已经不再关注自身能否得到男性的欣赏和追求,而是积极关注自我命运、自我情感,还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环境。女性主体意识的崛起促使女性要求摆脱自身充当男性凝视对象的桎梏,使自己不再被物化。

二、女性主体意识在美国女性诗人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20世纪,女性文学成了美国主流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充满了蓬勃生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女性作家们活跃于文学舞台上,为文学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美国女性诗人创作的诗歌更是硕果累累,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1963),这三位生活于不同年代的美国女诗人在一生中创作了不少佳品,其中不少作品充满了女性主体意识,令人印象深刻,给人以无限启发。

(一)女性主体意识在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体现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女权主义诗人,给后人留下了一千多首诗歌,作品基本以爱情、婚姻和宗教为创作主题。虽然狄金森一生未嫁,但是她的文笔十分细腻清新,使得她在19世纪以男性文学为主流的时代中,通过诗歌创作实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存在。不难发现,狄金森的作品中表现了女性对生活、自然的关注,彰显了女性独立意识。

在当时的19世纪中期,清教徒的势力十分庞大,男权至高无上,女性只是家庭的附庸品,绝大部分女性没有自己的事业,在家庭中也就难以具备话语权。社会对从事文学创作的女性充满了歧视和偏见,但是狄金森成了这个时代典型的女性创作者。狄金森经过情感挫折后,更加认为女性地位的低下是导致女性婚姻不幸的根源,所以她在作品中表达了背离主流男权社会的意志,将对男权制度的控诉以及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通过隐喻的方式体现在作品中,促使女性意识文学得以在当时严苛的环境下顽强生存。

狄金森的女性主体意识首先体现在她的爱情婚姻观上。她通过自己的诗歌,对男权社会中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进行了全面揭露。狄金森以女性的独有风格和细腻情感,通过敏锐的观察,表达了自己大胆追求爱情的坦诚与热烈。她在诗歌中写道:“我一直在爱/我可以向你证明/我将永远爱下去/也可以向你论证/爱就是生命/生命有不朽的特征”。这是一篇炙热的求爱宣言。当爱神降临在身上时,狄金森没有羞涩扭捏,而是选择向爱人大胆示爱,并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很显然,在爱与被爱间,狄金森选择了主动追求。当时的狄金森刚刚19岁,敢如此直接地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不得不说是勇气可嘉,而这正好体现了狄金森的女性主体意识。为了爱情,她可以接受一切煎熬,哪怕是要等待一万年,只要真爱能够来临,一切都值得。

狄金森的女性主体意识还体现在她对男权社会的猛烈抨击方面。狄金森十分质疑男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她在作品中描写了女性的柔弱,将她们以无辜受害者的形象出现,却敢于讽刺男性权威,意在抨击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以体现她的女性主体意识。比如她在诗作中写道:“可怜的小小的心/是他们把你忘记/不必介意/不必介意。”狄金森以女性特有的柔软和细腻挑战了以男性为核心的文化偏见,虽然男性对女性的存在视若无睹,对女性遭遇的不公平待遇置之不理,但是女性不必因此伤心,不要在意男人的眼光,只要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勇于直面烈日,同样可以享受阳光的温暖。

狄金森的诗歌隐含着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她冷静地审视着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命运,并力求将她们的心声表达出来。狄金森这种追求精神独立的思想反映在诗歌中,标志着美国诗歌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二)女性主体意识在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中的体现

伊丽莎白·毕晓普是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是20世纪美国的一位优秀女诗人,虽然她创作的诗歌数量非常少,但是却获得了诸多荣誉与奖励。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对毕晓普的诗歌成就予以了高度赞许,认为她是“最缄默、最文雅的诗人”。

与很多文学大家一样,毕晓普的童年也十分不幸,父亲早逝,母亲抑郁成疾,毕晓普一直过着无父无母、居无定所的生活,这种经历直接影响了毕晓普的创作,她沉默羞怯,诗歌保持着含蓄、简朴和自然的特色。虽然毕晓普一直拒绝别人用性别来界定她,对她冠以“女性主义诗人”的帽子,但她的诗歌中确实隐含着诗人的女性主体意识。

首先,毕晓普的女性主体意识反映在她对父权社会的抗议方面。毕晓普认为,父权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女性是被压迫者,处于低等地位以凸显男性的优越,其实这样的做法只是满足了男性的虚荣心,却导致女性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毕晓普创作了一首名叫《公鸡》的诗歌,诗中的公鸡意指男性,母鸡意指女性,通过描述公鸡与母鸡之间的关系,揭露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所遭受的多重迫害。毕晓普对男权社会提出了猛烈抨击,体现出了她本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一方面,在传统含义下,人们常常用cock表示公鸡,但是毕晓普没有这么做,而是用rooster指代男性,这个词具有明显的嘲讽味道,表明了诗人对男性的不屑。从古至今,男性都象征着虐杀、残暴和血腥,用rooster指代男性,体现了毕晓普反对由男性挑起的战争,对男权社会提出了抗议;另一方面,作者也在诗歌中描述了公鸡的行为,比如在“凝重的漆黑中打鸣,令人害怕”;“瞪着麻木的双眼恐吓和命令妻子”……蛮横无理的独裁者形象跃然纸上,直接对男权社会提出了抗议,体现了诗人的女性主体意识。

其次,毕晓普在诗歌中对女性予以了高度肯定,对她们予以强烈赞赏。在《更冷的空气》这首诗歌中,毕晓普塑造了一个意志坚强、枪法精准的完美女猎手形象,表示很少有人能做到她神枪手一般的存在。我们都知道猎人形象一般是男性所特有的,但是毕晓普塑造了一个百发百中的女猎手形象,还赞美她心态平和、谦虚。虽然在比赛过程中,女猎手面对着一系列干扰,比如“狭窄的视线”、“稍纵即逝的时间”等,但她依旧凭借良好的心态和出色的技艺获得了胜利。诗人对女诗人的赞美溢于言表,反映了她本人的女性主体意识。

再次,毕晓普还努力寻找女性的自我价值,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比如在《有色歌手之歌》这首诗歌中,毕晓普塑造了一个不甘忍受现有生活的妻子形象,她常年面对酗酒的丈夫,而且丈夫视她如草芥,这样的生活实难忍受,所以妻子终于决心踏上去寻找自我的道路。毕晓普写道:“去喝你的酒,喝到醉醺醺的地步/……今夜我坐一辆巴士走/……/我将乘啊乘啊不再回来/……/寻找我一夫一妻制的配偶。”诗人在这种诗歌中直接吼出愤怒,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仍旧选择坚定地去寻找自己的生活,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诗人渴望实现自我,得到真正幸福的决心可见一斑。

毕晓普的诗歌直接表达了对女性不平等境遇的愤慨,鼓励女性实现自我价值,这样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三)女性主体意识在西尔维亚·普拉斯诗歌中的体现

虽然西尔维亚·普拉斯很早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给世界文学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女性主义者对她顶礼膜拜,赞赏有加,她的名字也成了女性主义符号,极富象征意义;她的诗歌被赞誉为“改变了当代诗歌的方向”,获得了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她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坎坷的身世和多样的才情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女诗人。

在普拉斯刚满八岁时,她的父亲因病去世,这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没有安全感。1956年春,普拉斯与诗人特德?休斯一见钟情,并喜结连理,但随着特德成为诗界的耀眼明星,普拉斯开始变得神经质,当她发现丈夫的婚外情时,彻底被击垮。之后,两人分居,普拉斯独自抚养孩子。1963年,普拉斯服药自杀,与世长辞。

可以说,普拉斯的一生是坎坷的,精神方面没有不稳定性,她的诗作中交织着痛苦、抑郁和嘲讽。她善于表达女性体验,张扬着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一方面,普拉斯在诗歌中用“她”来表达“自我”,而不是通过“他”来观察“她”。普拉斯通过女性无法与男性共享的经验来彰显女性的存在,比如怀胎十月的过程。这使得她的诗歌有着独特的魅力。比如在诗歌《晨歌》中,普拉斯描述了一个分娩后的母亲,这个写作视角完全从女性出发,是女性才会拥有的体验,从分娩最初时刻、到母子情感的建立,这个过程慢慢实现了境界升华,刻画了一个新生母亲的心理历程。在普拉斯之前,没有诗人将女性体验作为写作主题,这恰恰显示了普拉斯的独特之处。

另一方面,普拉斯在诗歌中还对男性社会提出了挑战。艾德丽安娜·里奇曾如此评价普拉斯:“在我眼中,普拉斯作品中的男性,魅力似乎都是来源于他对女性所体现的力量,以及他通过武力对世界进行统治。在普拉斯诗歌中,最终是女性自我意识——四面受敌和疯狂的愤怒——赋予了诗歌以强大的力量,所以她的作品具有斗争、愿望和女性力量的韵律。”在普拉斯眼中,男性给女性带来了巨大迫害,对其发起了最强烈的反抗。比如在和丈夫感情破裂后,普拉斯写成了《老爸》一作,在这篇作品中,普拉斯将父亲形容成“纳粹党徽”,强调他是一个纳粹分子,“黑得不会露出一丝蓝天”,所以“老爸,我不得不杀掉你”。她还反复强调父亲是“一个畜生,长着畜生一般的兽心”。所以当“你这混蛋,我已了结”之后,诗歌开始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喜悦。在《老爸》中,父女关系一强一弱、一压迫一抗拒,显示了诗人对男性社会的抗议。

在普拉斯的诗歌中,深刻地体现了她的女性主体意识,她没有将女性建立于男性意识的对立面,也没有以男性意识作为参照,而是根据女性的独特视角,直白地表达女性的独特感受。同时,普拉斯还将男性作为鞭挞和反抗的目标,旨在张扬女性的自我意识。

三、美国女性诗人诗歌的启示

综合艾米莉·狄金森、伊丽莎白·毕晓普、西尔维亚·普拉斯这三位女性诗人的作品来看,女性主体意识在她们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给人以无尽启发。从她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女性主体意识具有两个特征:(1)女性处于主体位置上,她可以成为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主体者,而不必征求他人意见;(2)肯定女性欲望的存在,女性可以憧憬自己美好的生活。这意味着对男权社会的颠覆,对女性被动地位的反抗,是对男性优越感的挑战,希望女性要勇于追求人格尊严。一言以概之,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对其生存境遇的思考与探索,对其人格尊严的不懈追求。从这三位女诗人的作品中,我们要得到新的启发,即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必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必仰人鼻息,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彰显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康燕彬.狄金森在中国的译介与本土化形象建构[J].中国比较文学,2010,(4).

〔2〕刘晓晖.狄金森与透视主义真理观[J].外国文学,2011,(1).

〔3〕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1990.

〔4〕杨扬.艾米莉·狄金森的坎坷爱情路造就婉约诗作美[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4).

〔5〕薛春霞.艾米莉·狄金森的女性个体主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

〔6〕范革新.疯狂是理智的同义语——美国女诗人狄金森和普拉斯对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 篇4

舒婷的诗歌从女性生命、情感出发,以独特的女性话语和女性笔触构筑了一系列新颖的女性意象,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丰富情感和深沉意识,创建了一个独具女性魅力的艺术世界。

一、“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

“性别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现实,对于文化生产具有潜在的制约作用。”[1] “在男权中心的宗法社会之内,女性生活处处受男性的操纵、压迫、欺骗、藐视,……而她们也有投降也有反抗;投降者被誉为‘贞女’、‘良妻’,反抗者被骂为‘淫女’、‘妒妇’;而最后,投降者只能忍辱苟延度日,反抗者到底只有一个失败!” “沉默当然并不意味着从此泯灭了认识自己的渴望。”[3]在男权社会的大背景下,东西方出现了“妇女解放运动”,出现了“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文学作为文化生产的一个领域,从一开始就同性别问题密切相关。”[1]因此“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也都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女权主义”(feminism)这一术语1895年首次出现在英文中,是西方有较大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是关于男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应拥有平等权利的理论。“女权”,刻意突出女性,否定男性,把两性完全对立起来,甚至走向一个极端――彻底否定男性,对男权进行彻底颠覆,更有甚者想把上帝改成“女上帝”,致使“女权主义”由受人认可到受人异议、否定。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于1870年在法国出现。“女性主义”看到了两性存在的差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去追求女性应有的本性、地位和价值。“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在概念界定上是有区别的。“女权主义”仅限于女性应该有的权力,在争取男女平等的过程中忽视男性的存在,甚至否定男性,同时“权”字有过于剑拔弩张的色彩,使女性与男性产生敌对。而“女性主义”在肯定“女性”追求适当应有的权利之外,还肯定女人的自然属性,把女人自己视为次于男性的“第二性”――女人。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4]这也让我们看到“女性主义”是一种比较理性的理论。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西方妇女解放的呐喊带进了中国,中国女性逐渐觉醒,开始独立寻找女性自身的价值和尊严。无论是‘女权主义’还是‘女性主义’,在中国语境中,似乎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词。不仅作家和批评家们拒绝被称为‘女权或女性主义者’,而且文学批评中使用这一概念也不多,人们更愿意使用内涵较为模糊的“女性文学”。在此使用“女性意识”这一中和的名词也许比较恰当。

“意识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活动。因此,女性主体性的确立必然是以女性意识的觉醒为标志的。”[5]舒婷从女性视角展开了对传统女性意识的反思,对女性的生存困境进行追问,并形成了一种以女性的视角来观照社会生活的有“女人味”的文学。一般而言,女性诗人的题材容易局限于爱情、婚姻、个人身世与悲欢等相对狭小的范围,这和她们的生活环境及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有关。女性诗人在困境面前更容易本能地抒写痛苦,但少有超越困境的勇气。舒婷是一个显著的例外,她从一个全新的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从女性生命的角度确定女性自身的本质,表达着一个女性对自己人生本质和生命意义的价值追求。

二、舒婷诗歌传达的女性的生命与情感

在男权本位的人类社会下,女性自古就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男性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塑造着女性,使女性成为“贤妻良母孝妇”的角色。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逐渐认同这一地位,多失去了自我。回归女性的自然特点,回归女性本身,已成为社会的趋向与共识。舒婷以敏感、深悟的诗笔率先抒写女性本真的世界。如果可把诗比作人的话,那么舒婷的诗就是一个绝好的“女人”。“她”积极乐观,温柔善良,饱含着丰富而浓厚的女性情感,表现了女性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对爱情、友情、亲情的热情呼唤,对女性尊严、价值、命运的不懈追求,是一个女人心灵的真切的呼唤,充溢着鲜明的女性意识色彩。

爱是女人的宗教。《致橡树》是舒婷爱情诗的经典之作,犹如一首爱情宣言,同时又表达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和人的意识。女性和男性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无视女性同男性的差异,而一味与男性认同,这是违反人性的,不合人情的。《致橡树》把男性比喻为一棵橡树,把女性比喻为一株木棉树。不同的树有不同的姿态和色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彼此应是平等相处的关系,而不是依附的关系。在诗歌情感形象中,诗人表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人格的独立。诗中女性自我这样表述对爱情的理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个‘我’是有着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追求的人,在相爱中,不是对爱人有所依附或者忘我地奉献,也不是‘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而是在心灵的默契和沟通中达到相互理解和信任,但又坚持了自我的独立。因此,在炽烈的爱情中又有清醒的思考,“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将全诗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致橡树》成为了一代女性的爱情宣言诗”折射出一种独特的哲理光辉。

人的主题是舒婷创作的最重要主题。舒婷诗歌中所开创的女性情感世界,处处充溢着现代女性意识,关注着女性命运,写出了女性情感和社会命运的“女人味”。《神女峰》传达着一种新的女性意识。诗人以艺术的武器打碎了女性身上的沉重枷锁,提倡女性“忧伤而不绝望,沉郁而不悲观”,鼓励女性走出生命的“围墙”。在《惠安女子》中,诗人以对待“人”的.方式去关注惠安女子的现实困境和苦难历史,向传统和庸俗的商品观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体现了舒婷对“女性――人”这一命题的新的思考,新的探索。

三、舒婷诗歌建构的新颖、鲜明的女性意象

女性文学以反叛的姿态宣告着女性立场,重建女性的意象系统。古往今来文学中有诸多柔弱的意象成为女人的象征,比如柳、梅、花、鸟等。舒婷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构建出新颖、独立的女性意象,打破了男性意识中的花草隐喻,建构了一系列独特的意象。舒婷塑造的一个个崭新的女性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体系,也为后来的女性诗人提供了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树”意象《致橡树》中,诗人选择了“木棉”、“橡树”这两个中心意象。“木棉”代表女性,“橡树”代表男性。全诗采用“木棉”、“橡树”这两个人格化的抒情意象使诗歌的女性理性思想内涵更加丰富。舒婷不愿做“攀缘的冰霄花”、“痴情的鸟儿”这些柔弱依附的传统女性形象,而是要做“一株木棉”,成为“树的形象”,成为独立的个体,以来表示女性的独立平等。因而木棉与橡树有“紧握在地下”的根和“相触在云里”的叶,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木棉便是女性独立人格、自觉人性的凝聚体。

(二)“灯”意象舒婷笔下“灯”的意象,不再是仅作为文人心中的信念理想等一般象征,还被赋予了女性觉醒意识的新内容。在《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一诗中,诗人反复吟咏“灯亮着”,它使“我”“没有沉沦”,使“我”的心没有“衰老”;它有“恋情”、“傲气”、“性格”。“松涛、萤火虫、水电站的灯光/都在提示一个遥远的梦”(《还乡》)女性爱做“梦”,“灯”提示了“梦”,这个“梦”是对女性理想的追求。“灯”成了诗人内心世界丰富情感的象征,更是诗人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心理的融合,并暗示着觉醒了的女性的光明未来。“是一场暴风、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另一场暴风、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双桅船》),“灯”成为男女之间的桥梁,启示着女性对男女平等的向往,引导女性在爱情中对独立的追求。“灯”,这一意象的丰富内涵正是舒婷一贯呼吁和追求的人文关怀的艺术体现。

(三)“水”意象“水”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原始意象,它是纯洁的代表,又是生命之源。因此,水既象征着洁净,又象征着生命,是女儿性与母性的复合,也就有了“女人是水”。在《水仙》中,舒婷慨叹“女人是清水做成的”,“洛神是水,湘妃是水”。在此,我们又看到了舒婷诗歌中蕴涵的“女性美”――如水的柔情,如水的洁净,如水的神圣。在《无题》诗中表现出作为生命和爱欲象征的“水”意象。在“你”(即他)的滥情无情面前,“我”的感情却如野马脱缰,易放难收:“内心被干渴侵袭,那一个荒夜/你才允许月色成河/啊,在你的防波堤外/我已为你淋漓/为你泱泱/为你汪洋一片/最纯净最透明的水声/就是最透明最纯净的秘密/洁白的你”写出了一个女人心理的闪烁、萌动。不过诗人设喻巧妙,含蓄地用“水”淡化美化“性”意象。舒婷在此用“水”意象写“性”,写一个女人内心深处的“性”,这使女性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冲出内外的禁锢,回到一个真正的女人。

结语

新时代女性朗诵诗歌 篇5

在青草与花朵点缀的日子里

有一个特别的节日

为你绕过山山水水

倾情写下赞美的诗句

女性,新时代女性

你们是一首田园诗

明媚纯净,清新淡雅

你们是一幅山水画

无需雕饰,洒脱自然

你们是一场春雨

润物无声,带来春光无限

你们是一支深情的歌

悠扬婉转,轻吟浅唱

女性,新时代女性

你们是水,易变而执著

善感而坚强

你们是花,内敛或张扬

都洋溢动人心魄的气息

你们是高傲的菊

你们是铿锵的玫瑰

你们是书,内容丰富

寓意深刻,是值得珍藏的绝版

你们是诗,你们是钻石

你们是宝库

女性,新时代女性

你们有丰富的知识

你们有高超的技能

你们有大胆的创新

你们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你们无私无畏高擎“半边天”

在历史变革中创造出无愧时代的新业绩

你们如璀璨明珠

闪耀着智慧和圣洁的光辉

女性,新时代女性

时代在前进 新世纪已开始

你们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

为实现人身价值奋斗不息

树立起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让自尊的你更加高贵优雅

让自信的你更加魅力坚强

让自立的你更加自由洒脱

让自强的你更加奋发拼搏

女性,新时代女性

你们用勤劳睿智

你们用效国持家的贤德美丽

让巾帼风采,光荣绽放

丰富自我,超越自我

畅舒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长歌广袖

在社会在人生的舞台施展无尽才华

在新世纪的扉页留下不朽诗篇

伟大的女性,伟大的风采诗歌 篇6

为我们的姐妹,为我们的母亲

——为伟大的女性!

/

女性,人间伟大的慈爱

女性,世界美丽的七彩

/

你们是乾坤的一半,你们是世界的摇篮!

你们是人类的母亲

哺育明天和希望!

你们是社会的脊梁

同样可以立地擎天!

/

伟大的女性

无私的奉献!

伟大的女性

无疆的大爱!

/

木兰替父从军,昭君为爱出塞;

秋瑾仗剑放歌,冰心饱墨抒爱!

居里夫人“镭”惊世界!

南丁格尔“爱”满胸怀!

…… …… ……

/

古今中外,多少女中豪杰

娉婷走来;

昔往今来,多少铿锵玫瑰

竞相绽开!

/

伟大的女性

伟大的风采!

书不尽的真情,唱不完的真爱!

/

俱往矣,数风流,在今朝!

新世纪,新时代,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继往开来!

/

我们挥汗在田野里

麦浪翻滚稻花飘香;

我们奋斗在车间里

马达轰鸣机器欢唱;

我们耕耘教在室里

书声朗朗放飞希望;

神州九号的飞天翱翔啊

也有我们的女性的智慧和力量!

/

伟大的女性,伟大的风采!

书不尽的真情,唱不完的真爱!

/

亲爱的姐妹

伟大的女性!

让我们用手中的笔

去饱蘸青春和智慧

书绘新时代

舒婷诗歌女性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篇7

1 独立的女性价值观

女人首先是人,舒婷从来都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有着自己位置的个体,实践着女性与男人平等的角色定位,先有“我”,才有爱情的平等追求。这种观念与舒婷诗歌表现的内涵是一致的:即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舒婷的《双桅船》里具有象征意味的“双桅船”象征着女性心目中的爱情和事业相互依存,却又有所区分。诗歌用象征、意象表现人的主观情绪,细腻的心态和娴熟的笔法伸张了人性最本真的需求。双桅船是诗人自我的物化,虽有靠岸寻找归宿的渴望与乘风扬帆追求理想之“灯”的矛盾心态,但还是雾打湿双翼也容不下丝毫的犹豫,执着踏上追求理想的航程。最终“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女性对理想不懈的追求,寻找人生价值,体现女性自强不息的奋斗和强烈的独立精神。天高海阔的悠远意境,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她思索女性自身的命运,于诗歌中启迪女性,只有有了独立的思想和自己的追求,才可能在人格上与男性平等,才能有与之在精神层面对话的权利,才有权利去选择,知道自己的需要,才不会有背负被抛弃附庸在他人身上的不安全感,一切来自自我的建立,独立地生存。从其诗作内容来讲,“对生命自由人格的坚定追求,对传统道德理性的反思背叛,这应当是舒婷诗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纵然在爱情里,同样不做依附在他人身上借助他人的光芒求得生存的陪衬,“我”必须是一株“木棉”——花树中最为高大的“英雄树”成为“自我”,与橡树一样高大,它以树的形象和橡树具有相同的精神气质。美好爱情则就建立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通过共同努力实现追求和理想。诗人以此呼唤女性的自我人格和价值追求,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分明是已不甘再做男人的附庸。与温柔顺从、以牺牲自我为代价的依附的传统女性,与现代社会“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都市女子相比,我们分明赞同在精神和事业上与男性站在同一起跑线,坚实地构筑事业大厦,寻找自我独立的新女性的价值观。

2 平等真挚的爱情观

舒婷的爱情诗热烈真挚,执着坚定,追求平等。她的诗歌注重女性内心的个人体验,用细腻的笔法,诗作中的女性有传统的忠贞、奉献、坚韧,也有着新时代女性的独立、自我的张扬,从而形成了舒婷诗歌中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统一。

《“?.!”》中“当宽阔的银河冲开我们,你还要耐心等我,扎一只忠诚的小木筏”,表现出女性对爱的执著,作为诗作中的对方,似乎应该经得起等待,“等”的反复出现,是爱人默默支持和爱恋,坚持的等待,“即使背后是追鞭……即使黑暗在黎明之前赶上我……”许多的“即使”的假设是真正的爱情必须要经得起磨难考验,这一切的等待和考验才会让“我将从容地穿过开阔地走向你,走向你”,女性在爱中有自己的追求,这份追求先于两人的爱,需要对方坚持和等待,甚至是无限的包容和理解,这是建立在尊重女性承认其独立人格的基础之上的,最终爱情之花也将灿然怒放,这种爱情才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这和《致橡树》中的爱情观是统一的,一贯的。舒婷的诗歌中爱的双方彼此平等,忠诚、坚贞,爱的双方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这种价值观上的趋同令他们充满默契,“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爱是互相的欣赏,互相的包容,这样的爱情书写的实则就是现代爱情观念。当代成长起来的女性普遍认同“不仅要干得好,还要嫁得好”,与诗歌中希望爱情平等,有自己喜欢的事业,有共同的精神追求,能够在心灵上可以沟通对话的爱情观也是一致的。

在爱情里,女性不再被动,享受爱的甜蜜与期待,显示出女性更可爱的本真与性情,《无题》一诗中:“‘你怕吗?’……是的我怕。但我不告诉你。”“‘你快乐吗?’我仰起脸,星星向我蜂拥。是的,快乐,但我不告诉你……”,“但我不告诉你”表露了爱情里女性的俏皮和娇羞,爱情让女性显得更美!《赠》中:“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深藏心底的爱婉转真切,在平静的表面下澎湃,却欲言又止,默默期待中让我们看到传统女性的柔美与含蓄。这充盈丰富的生命体验是女性快乐幸福的源泉,诗人笔下的女性有欲有爱,寻找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3 关注社会与民族的命运,对生命、人性的终极关怀

舒婷的诗,有着超越小女子的家国情怀,超越“小我”的民族大义,温婉深情,给人们展示了一个有着大情怀的舒婷。与这个时代一起沉浮,同这个社会一起呼吸,在国家和民族及自我面临选择的时候,她宁愿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怀,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担忧分愁,她呼唤人的价值是对人类的爱,她企盼改革中兴是对祖国的爱。这正是当下我们需要的核心价值观:爱国,自由,平等,公正。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深情,饱含着时代青年对祖国现状的担忧和对未来美好世界的希冀,这首诗歌诗人用一种赤子的心态去吟唱,“我”始终与祖国融在一起,为了实现祖国强大的愿望,诗人抒发了愿意为之献身的情感,“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取得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表达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人将“我”与祖国母亲熔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同在艰难的岁月中奋力前进。坚信苦难将成为过去,迎面而来的是希望和光明的未来。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发展中的中国仍面临挑战,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种荣辱相依的爱国情和历史责任感。前进的步履艰辛,我们同样满怀希望。

舒婷在其作品《惠安女子》表现出对女性的关怀,对社会对人性的关怀。惠安女子生命的野火只能燃烧于眼底,她们美丽却承受“古老部落”的“约束”,幸福的梦只能消逝在“海面上”、“浪花”里,把忧伤深埋心中,织进“洞箫和琵琶”声下的夕阳余晖中沉默隐忍下去,惠安女被人们的“欣赏”捆绑在“封面和插图”中,成为“风景和传奇”,惠安女就这样被人们以一种世俗的态度欣赏,忽略了她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她们被封建陈规陋习束缚,她们生活环境艰难。诗人观照的不仅是惠安女子,应该是整个受封建传统约束着的女性,诗歌表达了对女性的深切关怀,呼吁尊重女性,关注女性的生存环境,而女性本身也应勇敢走出来寻找自我获得生命的自由。我们看到舒婷的伟大和博爱,看到她对人性关怀的博大情怀。正如舒婷所说:“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

舒婷把视角投向广阔的生存空间,关注了整个社会,不止把视野停留在家庭这个层面。让女性认识到,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整个社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和国家的荣辱联系在一起,才能超越自身获得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人的价值。

舒婷的诗在今天,并没有成为过去,它散发着清新温暖的气息,通过女性的视角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充满着正能量,为当今主流的价值观所肯定。亦传达着新时代女性自立自强寻找自我的心声,引领着新一代年青女性树立独立的自我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追求属于女性幸福快乐的生活信念,对新时期女性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摘要:舒婷是当代最富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从女性自身出发,审视观照内心,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发出独立自强平等博爱的声音。文章将从她的诗歌中,探寻当代女性价值观,传递积极的生活信念,给生活在当下的女性以启迪。

关键词:舒婷诗歌,当代女性,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万森.新时期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8.

[2]舒婷.舒婷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0.

[3]盛英.我读舒婷,中国女性文学新探[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240.

休斯诗歌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的演变 篇8

摘 要:作为美国重要的黑人诗人,从20年代到40年代,兰斯顿·休斯以黑人女性为对象,创作了大量诗歌。纵观休斯对黑人女性的描述,可以看出其经历了一个从种族到阶级再到多角度的演变过程,从而体现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其创作视角的深入和开阔。

关键词:黑人女性;演变;视角

中图分类号:I7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34-03

在美国文坛,尤其是黑人文学方面,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可以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对美国甚至世界文学的贡献巨大,包括小说、戏剧、散文、历史、传记等各种文体的作品的写作,西班牙文和法文的诗歌的英文翻译,甚至其他黑人作家文选的编辑,但是,休斯主要还是以其诗歌创作著称,被誉为“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

本文将以休斯作品中的黑人女性问题为研究视角,探讨其20-40年代作品中所描绘的黑人女性形象的演变历程。具体来说,在20年代,休斯主要是从种族的视角来观察和解析社会;到了30年代,休斯开始从阶级的角度来看待种族和社会问题;进入40年代,发展到了将种族、阶级、文化、女性等多方面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多角度来讨论黑人女性问题。

一、种族视角下的黑人女性

虽然蓄奴制自南北战争以后就被废除了,但美国黑人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仍然遭受种族歧视,生命和财产得不到保证。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坛涌现出了大批黑人作家,他们站在完全属于黑人自己的立场上,用自己独有的目光、方式,对黑人艰难的生存条件,社会处境进行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黑人的社会地位,揭露了奴隶制度的罪恶。

但是,由于当时时代的限制,美国黑人的民族意识还比较薄弱,这些黑人作家在描述黑人所处的悲惨处境时也更多地是从种族民族的角度来进行讲述和探讨。因此休斯这一时期的诗歌也主要的是从美国黑人民族内部出发,以追求伦理道德为目的,来探索黑人民族自身的文化共性和精神力量,从而树立黑人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以此角度来看待和审视其与美国白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休斯作品中对黑人,尤其是对黑人女性的描述更多的还是以黑人种族的视角单纯地来呈现黑人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其他并无明显的更深层次的探讨。

从休斯二十年代所创作的诗歌来看,其作品中对黑人女性的描述主要有两种形象,一类是黑人母亲形象,以一种抽象的象征来代表其作为整个黑人民族的化身;另一类是社会受害者形象,体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黑人女性形象。通过对作为社会受害者的黑人女性的描述,休斯生动地展现了黑人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可避免的种族压迫。这些实际上反映了20岁左右的诗人休斯“对美国黑人民族比较笼统的了解,还没有认识到黑人社会内部的差异性”。这一时期的休斯更多的是用道德的眼光关注和表现美国黑人民族及其理想。

在《苦难》一诗中有这样的描述:“像我这样的黑女孩,/像我这样的黑女孩,/必须得听布鲁斯/才能顶得住苦难。”黑人女性在社会中遭受着种种苦难,但是她们还是在努力寻找排解现实痛苦的渠道和办法,那就是黑人音乐,这也成为了黑人在无助和孤独之中的慰藉。

在诗歌《母亲对儿子说》中,休斯通过一位黑人母亲的讲述,来告诫儿子生活之路是充满着艰辛的,从而展示了美国黑人民族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听着,孩子,听我说,/生活对于我从不是水晶梯阶,/有曲折,/有坎坷,/有掀翻的地板。/有不铺地毯—/地面裸露的场所。/但是我永远/不停地攀,/不停地拐弯。/有时在暗中摸索,/不见一星光亮。/哦,孩子,别向后转,/别因为遇到了难处/就停步。/你还不能倒下—/因为我还在走,好孩子,/我还在攀,/生活对于我从不是水晶梯阶。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休斯借一位母亲向儿子的讲述来谈人生经历。诗中母亲用一系列的类比来表明人生的逆境和不顺之多。在当时社会,黑人,尤其是女性,遭受到各种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等不公平待遇。但这位坚强的母亲始终坚持向前,并鼓励儿子效仿母亲,继续这执着的旅程。“这里的母亲形象可以看作是整个黑人民族的象征,她对生命的体验和认同体现了整个民族对生命的执着追求。”这既是体现黑人女性对生活的不屈不挠的态度,也象征着黑人对自身解放事业、追求平等、幸福权利的斗争。

《苏婶的故事》这首诗则是通过一个饱经岁月沧桑的黑人妇女向黑人孩子讲黑人奴隶的故事。黑人,黑人女性,以这样一种口口相传的方式将黑人的过去保留在他们的民族记忆之中。

在年轻知识分子休斯看来,黑人女性,无论是上面的“母亲”,还是“苏婶”,其实都可以看做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而休斯则借用这些传承者的讲述,以诗歌的形式,记录和展现了黑人的奴隶经历,体现了休斯对黑人种族身份的认同和表现。同时,黑人女性在面对和承受苦难孤独无助的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在积极探寻自己的种族身份,并不断努力依靠自己的强烈意志和精神力量生存下去。

二、阶级视角下的黑人女性

作为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其对全世界无产阶级推翻阶级统治,实现平等自由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理论保障。受其影响,世界各地无产阶级纷纷起来反抗。

美国共产党建立于1919年,是为美国工人阶级服务的美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其构成具有多种族和多民族特点。30年代前期,美共積极支持黑人反对种族歧视斗争,领导和组织产业工人工会。与此同时,苏联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十月革命的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制度,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爆发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又称美国新黑人文化运动,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是新黑人知识分子争取黑人民族以平等身份参与美国社会生活的一场文化运动,也是一次唤起黑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思想启蒙运动。在这场运行中,美国黑人作家也更清楚地认识了美国社会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并以他们自身特有的方式来分析和呈现。

受30年代这样一个激进左倾时代的影响,休斯开始转向于用阶级的视角和国际化的视野来看待和认识世界,来分析黑人民族问题,来展现黑人形象。相比二十年代的诗歌,其三十年代的诗歌作品中对黑人女性的描述也发生了变化。如前所言,在这一阶段,休斯将其重心转移到以阶级视角来反映黑人女性的力量,黑人女性作为工人阶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意识到了她们作为工人阶级成员的力量,而不屈从于任何的社会不公平,并且以此为骄傲。在《约翰逊姐妹游行》中,“那一大批游行的/人是谁?/天哪!你不知道?/那是工人阶级!”这首诗表现了黑人女性的反叛形象,同时也将黑人女性的命运与整个工人阶级紧密联系起来了。

30年代的休斯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左翼思想的广泛影响,其政治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其诗歌创作也更加体现了对美国黑人民族的关注和责任,强调和表现黑人民族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自由民主思想,这在其创作的有关黑人女性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休斯在《黑人母亲》一诗中写道:“我是那横渡大洋的黑皮肤女孩,/在我的体内珍藏着自由的种子。/三百年我身处南方的深渊;/上帝把一支歌和祈祷放在了我的唇间。/上帝把钢铁一般的梦想放在了我的灵魂里面。/我曾经希望在我的身上,而现在希望在你们——/今天的黑人身上,看到我的梦想成真。”这首诗中的黑人母亲已经化身为了黑人民族之母,300年来一直珍藏着自由的种子而没有失落,这也正体现了黑人民族对自由梦想的牢牢守护,并为梦想的实现而不断努力着。

在休斯看来,阶级剥削和种族主义的存在,正是黑人民族苦难生活的根源,是他们的梦想实现的巨大障碍。因此,这一时期,休斯不再单纯地从种族的角度来描述黑人民族,而是将种族视角与无产阶级和反法西斯主义视角结合起来,强调了对未来和理想的关注。

三、多角度下的黑人女性

进入40年代,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美国国内南方黑人迁移而导致的种族问题及其他社会问题的加剧。对外,美国推崇所谓的为民主而战;对内,美国社会对黑人民族的剥削压迫仍然非常严重,这样一来,美国社会中不同种族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了其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作为黑人作家代表,这一时期休斯的创作视角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他开始逐渐从各个角度将国家、阶级、性别和文化等方面融合起来进行创作。其对黑人民族问题的见解和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和深入。在这一时期,休斯开始将其创作重点从开始的社会变革逐渐转移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上来。

在40年代,休斯创作了一系列以一位黑人女性阿尔伯特·K·约翰逊(Albert K. Johnson)为中心叙述者的诗歌,反映了诗人对黑人女性问题的强烈关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黑人女性尽管仍然扮演的是社会受害者的角色,但和20年代相比,40年代的诗歌对这一主题的表现更加全面和深入。

一方面,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遭受着种族和性别的双重迫害。休斯创作了大量反映男权主义下黑人女性遭受种种苦难的诗歌。在《算命婆之歌》中,这位算命婆能预见和告知别人的将来,却唯独不能预测自己的未来。最后她被一位她诚心相待的男人所骗,失去了一切。“他残忍的虐待她,/狠狠地打她。/然后毅然离她而去,/偷走了她的一切。”与同样受到男权主义压迫的白人女性相比,黑人女性无论在精神上、身体上还是在经济上都遭受着更为沉重的压迫。在《女士和她的女士》中,与她的女雇主相比,阿尔伯特除了受到性别歧视之外,还承受着种族和阶级的双重压迫。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休斯还描述了美国社会中的各类黑人女性,如妓女、失业妇女、女佣等,通过对他们生活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由于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剥削而面临的种种苦难。

然而,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休斯在其诗歌中也把黑人女性作为了反叛者和抗争者的角色进行了描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种种令人窒息的苦难和压迫,黑人女性选择的不是一味的忍受,而是勇敢面对、奋起反抗。面对难以承受的残酷的现实,甚至是死亡,休斯笔下的黑人女性表现出来的是坚强、独立和反抗。对黑人女性来说,现实是苦难的、残酷的,但休斯却创作了《生命多么美好》表现了一位与痛苦现实抗争的黑人女性形象,尽管一开始难以面对,甚至选择了死亡,但最终还是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既然我还活着,/我想我会继续活下去。”这时的黑人女性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意识和人格尊严,在她们看来,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你的命运,乖乖,/拽在你自己手里。/千万不要在别人的架子里/去寻觅。”(《女士与算命女》)体现了黑人女性对社会现实的反叛和她们的坚定决心,她们要实现其作为美国黑人女性的尊严和独立,同时也追求她们善良人性的充分解放和和谐人伦关系的建立。

四、结语

总的来看,从20年代到40年代,休斯所创作的诗歌中对于黑人女性的描述经历了一个由单纯的种族视角到阶级视角再到多视角的转变历程。诗人通过描述黑人女性的日常生活,忠实地表现了当时黑人的社会生活。诗人诗歌中黑人女性形象的演变也表明诗人更多地关注了社会现实。这样一种转变使得其诗歌在视角上更加开阔,意义上更加深入,时间的磨练使得其诗歌变得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Hamilton. Oxford Companion to 20th Century Poetry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Hughes, Langston. The Collected Poems of Langston Hughes [M]. Ed. Arnold Rampersad and David Roessel. New York: Vintage Books,1994.

〔3〕罗良功.黑人女性问题作为视角:解读兰斯顿·休斯的组诗《你的女士》[A].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1-136.

〔4〕罗良功.艺术與政治的互动: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5〕欧阳乐.兰斯顿·休斯40年代诗歌中黑人女性问题探究[J].海外英语,2013,(05).

〔6〕虞建华.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张子清.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上一篇:让我激动的一件事作文450字下一篇:中考科学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