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的回声――《陕北民歌》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土地的回声――《陕北民歌》(精选2篇)

黄土地的回声――《陕北民歌》 篇1

教学设计背景:

本课教学内容取材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欢腾的大西北》的第三个课题《黄土高坡鼓喧天》。我又对本课的教学资源进行了再挖掘和深加工。我感觉到学会《领唱秧歌》这首歌曲还不能完全感受到陕北民歌的特点,领会陕北民歌的真髓。所以我又选取了几首更有代表性的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东方红》等,让学生欣赏,体验,表现。

本课中,我力求把自己对陕北民歌的那份热爱传达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爱听爱唱陕北民歌。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是陕北民歌产生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通过带领学生欣赏陕北地区的衣着服饰,地域风光和陕北民歌,让学生了解陕北地区的地域特点,民俗风貌及特有的民间艺术。

二、学生通过欣赏陕北民歌,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体验陕北民歌特有的风格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陕北和陕北民歌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欣赏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思考三个问题

1、片中那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片中的人物阿宝的衣着服饰有什么特点?

3、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听赏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了解陕北的风情、服饰特点。初步感受陕北民歌的奔放豪迈的气势。从而让学生了解陕北的腰鼓:在尘土飞扬中放肆的狂舞,折射出陕北人豪爽,粗犷的性格特点。陕北人的服饰特点:毛巾头上戴,皮袄板在外,腰扎红腰带。以及初步感受陕北民歌的粗犷激昂的旋律特点。

二、走进黄土高原,了解陕北民居――窑洞的特点

1、自身特点:冬暖夏凉,造价低廉,不占用耕地,不破坏地貌,向地下争取居住空间,音响效果好等。

2、艺术特点:洞门装饰精致的隔扇。花饰多样。

三、欣赏陕北的剪纸艺术,从而进一步了解陕北人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四、从陕北的地域特点来了解陕北民歌的产生及特点。

自由疏散:教师演唱《圪梁梁》

即兴性:视频欣赏《黄河绝恋》片段

聆听欣赏陕北民歌,感受陕北民歌的特点。

1、特殊的地形地貌对陕北民歌的影响。

2、感受陕北民歌的旋律特点及其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五、欣赏《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体会陕北民歌旋律所特有的苍凉、悲壮和有浓郁黄土气息的歌词的特点。

六、欣赏贺玉堂演唱的陕北民歌《庄稼汉》。

分析陕北民歌的歌词的艺术感染力和陕北民歌曲调的中优美而浓烈的情感。

这就是黄土地的回声。只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才能产生如此高远、奔放的民歌;只有土质贫瘠,气候恶劣的自然环境才能孕育出如此悲凉、激越的音乐。

七、演唱欣赏《东方红》

对比欣赏:自己演唱的《东方红》和聆听陕北版的《东方红》,体验陕北民歌带给我们的新感受。

1、学生演唱《东方红》,了解《东方红》来源于陕北民歌《白马调》。

2、欣赏陕北版的《东方红》

对比欣赏两种版本的.《东方红》的区别,了解到陕北民歌的旋律更自由,情感更热烈,更真挚。

八、共同学习演唱陕北版的《东方红》

九、了解演唱更多的陕北民歌如《三十里铺》、《蓝花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

演唱陕北民歌中的名曲,激发学生热爱陕北民歌的情感。互动式进行。

十、小结

教学反思:

陕北民歌是我的一个情结,上好这节课也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希望把我对陕北民歌的热爱能够传达给我的学生。所以。我用心的准备了这节课。但是当我备课的过程中发现,讲陕北民歌的特点太难了。陕北民歌有两万多首。有信天游,道情,山曲,酸曲,二人台等等。学生不了解陕北,对陕北民歌了解的也很少。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发现,要想让学生认识陕北民歌,热爱陕北民歌就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陕北民歌的产生基础。这就需要了解陕北的地理特征,了解陕北的民间艺术,了解陕北人的性格特点民俗民风等。

姜氏庄园 陕北黄土上的三重窑院 篇2

上院是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窑洞院落,“明五”寓意“五子登科”,“暗四”寓意“四喜盈门”,“六厢窑”寓意“六六大顺”。

下院有一间井窑,井深33米,井口设有用于汲水的手摇辘轳,水源来自山下的泉眼,至今活水不断。

在“北瞰河套,南蔽三秦”的榆林中东部,有一座将陕北黄土高原传统的窑洞结构与京城的四合院模式相结合的庄园——姜氏庄园,大到巧妙的整体布局,小到园内精致雕琢的砖、石、木,这座庄园的每一处,都体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价值。

姜氏庄园最早的主人姜耀祖是清朝时期的陕北大财主,他不仅财大气粗,而且聪慧达观、匠心独运,从同治十年(1871年)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他全程亲自监修,足足花了16年时间才建成这座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

从同治到光绪历经两个皇帝的建园传奇

姜氏家族最初并不富裕,到了姜耀祖的祖父姜安邦时才开始兴旺。姜安邦务农出身,后来娶了一位千金小姐,并得到岳父的资助。有了一定资本后,姜安邦开始做买卖,还入股了妻兄在米脂城的商号,于是迅速敛聚财富,数年后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大地主。至今在米脂一带还流传着他巧妙经营、发家致富的故事。

姜安邦有4个儿子,但只有第四子姜锦瑭有后。所以在分家时,姜锦瑭一家分得了大部分产业和2000平方米的土地。姜锦瑭继承了父亲的勤劳,虽然家中有雇工,但为了修缮窑舍,他会亲自背石头上山;同时,他还继承了父亲做生意的天赋,在刘家峁村方圆四五十里甚至米脂城里,都有他经营的商铺。

姜锦瑭50多岁时,由于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常有强盗和土匪在光天化日下抢劫,于是他打算新建一处壁垒式的大宅院。为符合“负阴抱阳”的风水理念,他将选址定在了牛脊梁山湾,并朝着有一弯小溪的东南方开口。同治十年(1871年),这座背靠峰峦、面向深沟长壑的庄园正式破土兴工,但此时的姜锦瑭已年老体衰,主管监修的事务便落在了儿子姜耀祖身上。年仅12岁的姜耀祖中断了学业,替父亲掌管家业,到光绪四年(1878年),姜锦瑭去世,19岁的姜耀祖开始正式接手修建庄园。

在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上,姜耀祖展现出了非凡的造诣。他因地制宜,运用“步移景异”“、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等园林理论,让各个院落都能拥有良好的空间、方位和采光;他还深谙“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使窑洞从立面看是拱形,从平面看是方形,象征了“天圆地方”等古代人对天象、地象的认知,人居于其中宛如身处天地之间,符合了《易经》里所说的天、地、人“三才”论;此外,他对园内的一砖一木一石都进行了精雕细琢,并寄寓了各种有趣的故事或深刻哲理,让观者拍手称奇。

在姜耀祖的主持下,姜氏庄园历经16年,耗费了数百工匠的血汗才终于完成。整个工程庞大、艰难,比如在修建井窑的贮水石槽时,巨大的石料需由十几个人一起抬上山,途中好几次停搁,要靠姜耀祖站在高坡喊号子,雇工们一起发力才最终抬上井台,园内所用的石料就是这样一块一块从山下采石场搬上来的。

在姜氏庄园建成后的数十年里,姜耀祖及其子孙一直在这座“窑洞城堡”里过着闲适、富裕的地主庄园生活。直到1946年的土地改革,这个地主家族的大部分土地、财产都分配给了贫雇农、烈军属等,而在1949年后,姜氏庄园成了由十几户人家共同居住的大杂院。

精妙布局下、中、上三院各具特色

在布局上,姜氏庄园共分下院、中院和上院三大部分,每个部分环环相扣,层层相依,却又各具特色。

下院是姜氏庄园的第一层,工匠们做足了门面功夫。大门是五脊六兽硬山式屋顶,墀头上的砖雕均为“狮子滚绣球”、“五福捧寿”等吉祥图案,配以雀替上的“凤凰戏牡丹”木雕和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上的彩绘,相得益彰,无比气派。而门额上的木雕金匾写着“大夫第”3个字,其由来要追溯到姜耀祖建园期间的往事。当时,因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朝廷对平民建设私宅有诸多限制,比如不允许修建门楣,不允许出现龙等图案,所以姜耀祖捐了一个从五品的文散官——奉直大夫,于是才有了“大夫第”这块匾额。有了官职以后,姜耀祖便放开手建设庄园,门侧抱鼓石的鼓面就雕刻了“双龙戏珠”,须弥座则雕有“金猴立顶”,寓意镇宅辟邪。

下院也被称为“管家院”或“书房院”,是下人居住和办私塾的地方。与大门相对的3孔窑洞供管家居住,而两侧的6孔厢窑则是佣人房和学堂,在院子的北面有一扇圆门,连接通往中院的阶梯暗道,姜氏家族的小主人们便通过这条甬道上下学。

走过甬道来到中院,这里与下院的四合院布局略有不同。中院有两道门,第一道和下院大门相似,五脊六兽硬山顶、砖雕墀头、木雕雀替、浮雕石鼓门墩一应俱全,门额上挂着的牌匾写着“武魁”二字,这是因为姜耀祖的曾祖父姜怀德曾经中过武举。第二道门是一扇小巧精致的水磨青砖月亮门,象征了主人高雅的情操,更营造出一种庭院深深的视觉效果。

院内两侧各有3间宽敞的厢房,还配有窑洞耳房。显然,中院就是用来接待客人的地方。比较有意思的是,东厢房比西厢房高出20厘米,这意味着住东厢房的客人更为尊贵,完全符合了古代“左为尊位、东为上位”的等级观念和习俗。

nlc202309081043

最后,踏上高高的台阶来到上院。上院是整个庄园的主体建筑,也是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明五”即指正面的5孔砖石窑洞,寓意“五子登科”,供主人夫妇居住;“暗四”则指院落两侧较小的两孔窑洞,俗称“暗四间”,寓意“四喜盈门”,用作厨房和库房;而“六厢窑”是指两侧呈“丁”字形对称的6孔窑洞,寓意“六六大顺”,供晚辈居住。

功能齐全的建筑成就陕北地主庄园生活

姜氏庄园除了奢华、气派的主体屋舍,配套建筑的设计也别出心裁。

下院有一间高5米、宽4米的井窑,井深33米,井口设有用于汲水的手摇辘轳,水源来自山下的泉眼,至今活水不断。井旁还有一个高1米、宽2米的巨型贮水石槽,以白石砌成,上面刻有精致的斜錾和立水錾,是用来洗衣服的地方。同时,地板装有排水装置,不会出现室内积水的现象。

井窑里最吸引人目光的是两扇瓦窗,以铜钱做成镂空花饰,显示出主人的雄厚财力。透过窗户眺望,视野很开阔,对院中的一举一动也看得一清二楚,让这间水窑还具备了哨位和射击台的作用,显示出主人很强的防范意识。随着瓦窗能看见井窑上方还横置着两根木椽,如果不经人解释,很少有人猜得出其作用。原来在以前,轿子抬到这里就不允许再进入了,这两根木椽就是用来吊起轿子,防止其发潮的。井窑顶部还有两个石锁,其功能据说是当年姜耀祖为了让儿子练习武术,专门用来吊置沙袋的。

一间小小的井窑竟然暗藏这么多玄机,可见主人的心思巧妙。再沿着中院厢房两侧的甬道,可到达一处碾磨院。院内的墙壁上有一些小石洞,是碾米磨面时用于搭建帐篷的插孔。院中还有一孔小圆窑,里面竟然是一条通向后山的暗道,用以躲避外来入侵。

在上院两侧,还分别建有东仓窑和西仓窑。东仓窑高5米,宽4.7米,深14米,窑内大小石仓共12个,每仓储粮50余石,相当于东西仓窑一共可以储存24万公斤的粮食。传闻清朝光绪年间,米脂地区饿殍遍野,姜耀祖乐善好施,大开粮仓,救助了许多难民。

曾经富甲一方的姜氏家族早已衰败,如今仅有一位后人还住在姜氏庄园里。如果有游客来到这里,不小心将洗手水泼在地上,这位姜家后人会出面制止,并会让游客把水倒进盛脏水的桶里,然后他会挑出庄园倒掉,因为陕北的石料不好,遇水会加快风化。这让人不禁感叹,一百多年过去了,姜家人仍在尽心守护着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艺术瑰宝。

上一篇:开展诚信教育通知下一篇:医院财务科科长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