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后风险管理几点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贷后风险管理几点(推荐7篇)

贷后风险管理几点 篇1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存在不足的原因剖析

1.过度依赖规模扩张的经营理念导致“重贷轻管”的思维模式长期存在

近十年是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了保持较高的增速,各项业务考核指标逐年攀升、刚性增加。在强大的业绩指标压力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主要围绕扩大存贷规模来做文章。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信贷业务的工作重心仍是新业务推广、新客户拓展和新增贷款的投放上;相比之下,贷后管理以及风控管理相对弱化,形成了“重贷轻管”的思维模式。

2.岗位职责设置约束力不足

目前商业银行贷后管理职能大多由业务经营部门负责,在岗位职责上主要由客户经理承担,由于约束监督不到位,客户经理很容易出现不尽职甚至渎职情况。部分银行在大中型客户的贷后管理上实施了“管贷分离”的信贷经理制,但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加之信贷经理与客户经理同样归属业务条线,迫于业务考核,存在即使发现问题也无法充分披露或延缓暴露问题。

3.贷后管理制度体系化建设不足

传统的贷后管理制度基本上是围绕大中型客户建立的一套“大一通”的管理操作流程,缺乏差异化贷后管理指导。部分银行虽然在贷后管理制度中提出差异化贷后管理的思路和想法,但缺少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配套的操作系统,执行效果不佳。此外,优化创新的信贷产品散落在各项产品的管理操作规程中,没有与贷后管理制度体系有效衔接,导致部分产品维度的贷后管理形同虚设。

4.激励约束机制缺位

一是对经营机构的绩效考核激励以业务发展为主,激励约束的导向性导致贷后管理在基层单位成为一项被动工作。二是对客户经理以及贷后岗位人员缺乏约束激励机制。贷后过程管理绩效激励和负激励都很少,只有在贷款出现不良后,才启动问责处罚机制。同样,贷后岗位人员与所管理客户经营业绩不挂钩,存在贷后“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5.贷后与贷前、贷中环节衔接不足

贷后检查“查而不纠、屡查屡犯”现象无法根除的原因,除了上述分析因素之外,没有实现贷后管理与贷前申报、贷中审批环节的有效衔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与信贷投放环节衔接,对贷后检查和审计发现的问题,无法通过限制业务申报、控制贷款支用甚至压缩回收贷款等有效措施来督促整改,使贷后管理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改进贷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1.转变思维模式,正确认识贷后管理的作用

在利率市场化、融资脱媒化大趋势下,各级经营者在经营理念上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存量客户的重视和精细化管理。贷后管理是存量客户管理最重要的部分。尽职的贷后管理可以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风险预警。通过有效的贷后管理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快速化解,可以起到降低风险化解成本、减少经营损失的作用。二是存量客户深度挖潜。应该认识到贷后管理的过程是巩固客户关系和业务需求挖掘的契机。三是以管理创造价值。通过抓好贷后管理中的基础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杜绝客户信用评级中断、贷款临时性逾期等增加经济资本占用的事项发生,直接创造价值。

2.完善贷后管理制度体系化建设

一是有机整合客户维度和产品维度的贷后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二是贷后管理制度应明确制定差异化贷后检查流程和内容,并根据不同产品风险特征和审批要求,制定标准化的检查要点和模板。三是创新小微企业管理制度和模式。针对小微企业客户可以创新开展贷后管理外包模式:即将上门走访、资料收集等环节的工作外包给第三方服务公司,由外包人员将相关检查资料整理后提交给银行贷后岗人员,由贷后岗批量开展贷后检查和风险排查。“贷后外包”既解决了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又能通过批量处理方式降低管理成本,还能发挥外包人员的独立监督作用。

3.整合岗位设置、明晰管理责任

一是设立单独的信贷管理部门,独立开展贷后管理和风险防控工作;二是在岗位职责上遵循“谁经营谁管理”的原则,明确客户经理为贷后管理第一责任人;同时,在信贷管理部门设置贷后管理岗,整合信贷经理、风险经理的贷后管理职能,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客户经理是否按照要求完成贷后管理各项规定动作,核查客户经理所做的贷后检查记录和结论是否恰当,以及对客户经理检查发现或内外部信息披露存在风险信号进行跟踪管理;并不定期深入贷款企业,对客户经理检查结论和客户风险进行实地核查,落实贷后管理“四眼”原则。

4.强化贷后激励约束考核

一是在经营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贷后过程管理的量化评价考核指标,促进经营机构重视贷后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二是增加客户经理风险薪酬考核比重,建议加大授信业务风险薪酬比重,并将大部分风险薪酬与客户经理在贷后管理的劳动付出和履职程度进行挂钩,并按照“尽职免责”的考核原则清算客户经理应得风险绩效,提高客户经理贷后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对贷后管理岗人员设置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将贷后管理岗绩效适当与经营业绩挂钩,与客户经理共享绩效、共担风险,二位一体,提高贷后管理岗位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5.加强贷后管理与贷款申报、授信审批环节的衔接

一是建立贷后管理与授信审批的联动机制。将贷后管理资料、检查报告纳入存量客户授信申报资料中,利用授信审批审查机制对贷后工作质量进行审核校验,以此有效提高贷后管理工作执行力和检查报告质量。二是建立贷后管理与信贷业务经营部门的联动机制。将贷后检查和内外部审计发现问题的客户提交信贷经营部门,通过控制贷款支用、限制业务准入等方式,督促客户完成风险事项整改,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正所谓„三分贷、七分管‟,贷后检查作为贷款„三查‟制度其中之一,不仅是信贷管理的基础,更是及时减少或化解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有效运作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家在开展贷后检查时要重点抓贷款风险生长的预警和处置管理。”该部负责人对于贷后检查工作始终向大家传输这样的理念。

加强业务学习,确保思想认识到位。在每日晨会上和相关业务培训会时,都会不断强调贷后检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信贷员明白贷后管理工作是管户信贷员重要的工作职责,既要做到“放得出去”,也要做到“收得回来”,克服“重贷轻收,重贷轻管”的思想倾向,提高信贷员开展贷后检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立考核机制,确保绩效考核到位。将贷后管理工作质量纳入信贷员的绩效考核,要求信贷员在每日的工作通报中必须通报贷后检查户数并与次日的系统数据对比,对未尽职履行信贷员将进行通报并在当月的绩效中予以扣罚,建立起常态化的贷后管理机制,督促客户经理严格履行贷后管理职责,切实落实贷后管理。

贷后风险管理几点 篇2

当前基层行贷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低风险业务视为无风险业务, 放松了贷后管理甚至不进行贷后管理;二是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孤立于贷后管理工作之外, 风险分类工作对贷后管理的辅助和指导性作用不能体现;三是只注重对借款客户本身情况、本笔信贷业务风险情况的检查, 而忽视对担保措施的检查和监管;四是对贷后检查报告的撰写不重视, 既不能起到对贷款管理的参考作用, 也不能对信贷经理尽职程度有所体现;五是对贷后管理工作报喜不报忧, 或者人为的掩盖潜在的风险事项。就如何加强贷后管理, 化解信贷风险, 提高资产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1 转变观念, 增强客户经理的风险意识

客户经理应逐步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树立贷后动态管理观念。从目前市场、企业信用程度和企业自身发展来看, 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的时期, 企业产品周期和所处的位置呈动态变化状态, 贷后风险的判断也要随之变化, 所以必须要以动态的眼光去管理贷款;二是树立人才资源战略观念, 变单纯使用客户经理为培养使用客户经理, 形成客户经理职业生涯促进机制。主要是加强岗位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收集和整理贷后管理正反面案例, 为客户经理提供借鉴, 提高其判别风险的能力;三是树立内部管理观念。

2 突出三个环节, 加强贷后风险管理

贷款由正常贷款变为损失一般要经过多个阶段, 风险普遍存在于每个阶段。防范和化解风险就是要及早识别贷款不同阶段的风险因素及风险度, 及早采取拯救措施, 确保资产安全。在贷后风险管理中, 要注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贷后风险识别, 这是贷后风险管理的第一步。要求信贷人员必须善于捕捉、预测客户各种潜在风险。这就需要对宏观环境、经营管理、产品市场等有充分的了解, 需要信贷人员有丰富的经济知识和实践经验、完备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力。二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就是要详细分析造成风险的原因, 确定风险度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 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三是风险处理。对于不同程度的风险, 可采取完善担保手续、以增量带存量、依法起诉等方式保全资产。

3 完善贷后管理内容, 提高贷后管理水平

贷后管理除了传统的贷后管理内容外, 还应补充指标管理、基础管理和客户经理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从而将关注点着重于客户的市场结构、经营成本、经营计划指标变化, 财务指标变化, 结算资金流向变化, 资本运作变化, 与我行合作态度上的变化和经营管理层的变化等风险控制点, 分析这些变化的大小、趋势及其对我行业务收益和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还应完善贷款“三查”制度的内容, 实施和确定贷款风险预警指标, 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

4 实现分、支行的立体式贷后管理

4.1 立体式贷后管理的概念

以前, 银行在通过岗位设置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控制方面, 虽然也实现了审贷分离, 但是, 依然存在漏洞。一个客户由一个客户经理全权负责贷前调查、贷后检查和贷款的发放与收回, 其他岗位完全通过该客户经理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分行的贷后检查, 多是到支行听取汇报, 很少下到企业进行贷后检查, 这样的岗位设置, 无法回避道德风险和个体思维、判断上的偏差, 使企业依靠假报表骗取银行贷款事件的发生成为一种必然。

所谓立体式贷后管理是指对客户的贷后管理从岗位设置上要有不同的岗位参与, 从管理层面上要有多个层面参与, 从业务分工上要有多个业务部门参与。

立体式贷后管理制度具有如下作用:一是从体制上实现了贷管分离;二是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真实问题, 避免逐级汇报造成的信息逐级衰减, 使问题得到及时处理;三是帮助客户经理把握风险;四是通过分行下户进行贷后检查可以弥补信贷岗位设置时一个或二个客户经理既做贷前调查又做贷后检查易诱发道德风险的不足;五是起到垂范和警示作用, 为基层客户经理带个头, 同时, 督促支行重视贷后检查, 特别是现场贷后检查工作, 把防范信贷风险真正落到实处。

4.2 岗位设置上的贷管分离

新的岗位设置框架, 要求对一个客户的贷前调查、贷前审查各设立信贷岗和风险岗, 实现双人进行贷前调查、双人进行贷前审查;贷前调查的风险岗与贷前审查的风险岗进行双人贷后检查;同时还要求分行对口部室, 甚至主管行长对重点客户直接进行现场贷后检查。通过支行交叉换岗的双人贷后检查, 分行对口部室、主管行长进行的现场贷后检查, 以构成立体式的贷后检查框架, 实现贷款发放人员与贷款审查、审批人员贷后管理的分离。

4.3 建立后评价制度

所谓后评价指按照现行标准对以前年度发放的贷款、企业评级进行重新评估、确认, 以弥补、减少因贷款评价不准确、信贷制度不落实、内部人员道德原因造成的信贷风险的措施, 是立体式贷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得各级管理层面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贷后管理。所谓后评价制度就是为实现后评价功能而制定的一系列办法的总称。后评价的内容包括:企业评级真实性分析、贷款风险性分析、贷前调查及贷后检查真实性检查、责任人处理检查。通过后评价制度, 以对贷款第一次评价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和修订, 对当前的企业状况进行最新的评价, 以防范、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同时, 减少可能出现的评估失误和道德风险。

4.4 把法律审查、财务审查作为贷款审批的必要环节

贷后风险管理几点 篇3

一、房地产开发授信项目贷后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分析

1.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监控。银行信贷人员要对房地产授信项目进行全面的了解,对企业的整体运营的系统情况进行调查。一方面,要注意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是否出现显著变化,是否出现隐瞒经营情况的现象及其他异常现象;另一方面,对异常情况一定要调查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此外,还要关注借款人的管理水平,管理框架,人员变化,员工士气及内部人员的道德风险对公司经营的影响。

2.企业财务状况监控。财务状况变化是企业经营情况还款能力、来源变化的直接反映。银行应在贷款发放后定期收集企业的财务报表,关注并分析异常的财务变动及不合理的财务数据,加强财务数据的横向及纵向比较,防止企业更改财务数据,此外还要审查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核查企业对账单,分析企业的近期经营情况,对异常资金划转进行调查分析。

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不能按期支付银行贷款本息;经营性净现金流持续为负值;销售额下降;存货周转率下降;短期负值增加不当;长期负值大量增加;企业不能及时报送会计报表或会计报表有造假现象;银行的存款有较大幅度下降;到期无法归还贷款本金,要求贷款展期等情况。

银行在贷后管理监控阶段,应及时整理、更新企业的相关信息,对于出现重大情况及时报告,并形成文字材料存档。银行信贷人员除了要从企业本身获取信息外,还应努力从企业的外部机构,如合作单位、监管部门、咨询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新闻媒介等确定收集企业信息,主要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全面性、权威性及可靠性,以便于对企业的变化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把握。

3.工程进度管理

当前房地产开发授信项目施工阶段管理存在的问题,下面从工程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投资管理三个重要方面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了具体分析。

(1)进度管理的基本原理。房地产开发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对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根据进度总目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原则编制计划,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照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到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2)进度控制。房地产施工项目正式开始后,必须监控项目的进度以保障每项活动按计划进行,掌握各工程活动的实际工期信息,如开始时间,记录并在贷后查访过程中反映工期受到影响及其原因;预期到该工程活动完成尚需要的时间或结束的日期,这通常需要考虑剩余的工作量、已有的拖延、后期工作计划的安排和后期工作效率的提供因素。

(3)工期延误延期的控制。造成工程进展拖延的主要原因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承包单位自身的原因,二是非承包单位的原因。前者造成的工程拖延为延误,后者造成的工程拖延为延期。

①工程延误。当授信项目出现工程延误时,监理工程师有权要求承包单位采取措施加快施工进度。如经过一段时间后,实际进度仍然对于预期且影响到项目按期竣工时,银行信贷人员也应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并及时核对工程款及材料购置款的支付记录,审查延误的主要原因,必要时停止支付工程款,通过房地产开发商及工程监理公司要求是施工企业整改或承延误赔偿。

②工程延期。对于承包单位以外的原因造成的工程延期,银行信贷人员应高度重视并及时上报,同时审查各项工程款项是否支付到位,项目设计及施工计划是否发生变更等影响施工进度的各种原因,同时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与监理公司出具延期说明及整改意见。

(4)投资管理。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投资成本控制直接决定企业是否能够获利,获利多少的问题。在整个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从前期的土地开发一直到最后的房屋销售以及管理费等都可以通过采取合理措施降低成本。例如在规划设计环节,降低成本一方面体现在好的设计、较低的价格; 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找好的设计单位,避免所设计的产品一旦得不到市场认可而出现滞销等情况。

银行信贷人员应掌握授信项目的工程结算情况加强对该项目的投资管理。对于银行信贷人员还应积极配合工程业主对施工企业的工程价款结算管理,对于大额工程价款的支付,银行信贷人员还应结合实际情况现场核实,并参与以下具体工程结算工作。

4.贷款资金及销售回款的监控

(1)贷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管理。部分银行现阶段在探讨如何建立专用资金帐户对给借款方发放的建设贷款进行管理,以保证建设贷款切实用于申请贷款项目的建设,避免借款方任意支配和挪用所借款项。即使不能非常严格的控制借款方各笔款项的支配,至少对各笔款项的流向、数额有详细记录,一旦发现借款人挪用借款,或者有比较明显的恶意透支、转移款项的动向,银行在掌握一定证据后可及时知会借款方,严令其停止违反合同的行为;在借款方一意孤行的情况下,可以诉诸法律,切实保证借款安全。

在贷款审批同意后,银行经营部门应与房地产授信企业签订《房地产开发贷款和销售回款资金监管协议》。授信经营部门在监控贷款用途时,应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过程中授信资金的拨付管理与贷款支用管理:

①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用途、项目工程进度进行资金划付。

②用于建设项目的其他资金与银行贷款同比例支用。

③房地产贷款不得作为资本金、股本金和自筹资金使用。不得用于缴交土地出让金。

(2)销售回款管理。授信项目进度到销售阶段后,银行信贷人员应及时监控项目的销售进度并遵照授信审批要求收回银行贷款。因为对于房地产授信项目的销售回款一般为该笔授信的唯一还款来源,因此银行信贷人员应重视对销售回款资金管理,逐步收回银行贷款,减少授信风险。

银行信贷人员要对项目销售定期检查。要定期收集和借款人有关的贷款卡信息、网上预售信息、重大经营事件等各类客观信息。项目销售开始后,了解月销售额、销售资金回笼、本行按揭发放额及按揭比例和资金使用情况等信息。必要时,可要求借款人定期提供加盖企业印章的项目销售进度表。

5.项目抵押物的管理。抵押物作为房地产开发授信项目的最后风险屏障,通过对抵押物进行处置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作为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银行在办理房地产开发授信项目时及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抵押物的管理,降低信贷风险。

(1)押物管理原则。对于房地产开发授信项目应以项目土地使用权及在建工程作抵押,银行信贷人员要亲自办理抵押登记手续,亲自到土地局或房屋管理局索取土地或房屋他项权利证明书或抵押证书,确保抵押凭证的真实有效。根据房地产授信项目的特点,在贷后销售阶段,为配合项目办理按揭贷款或公积金贷款,银行将释放相应部分抵押物的抵押权。银行信贷人员应遵循以下抵押物的释放原则:

①应落实先还款后解押,按照抵押物评估单价乘以解押面积计算应归还贷款的金额。

②银行经营部门应确保解押后抵押率不应低于初始抵押率,剩余抵押物能够完全覆盖银行贷款本息,否则不予办理后续解押手续或要求增减抵押物。

(2)押物管理要点。银行必须要求其认可评估公司对抵押物进行评估,确认其评估价值。对于纯土地抵押,授信抵押率应不高于60%,对于土地及在建工程、房地产作为抵押物,抵押率可控制在70%以内,银行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降低抵押率的准入门槛以控制信贷风险。对于抵押物为在建工程或房地产的应办理财产保险,且保额应覆盖银行借款,保险期限应覆盖贷款到期日。银行要加强对抵押物的监控和管理,银行不应接受车库、会所等变现较慢的抵押物,同时不能接受人防等不可售的配套公建部分作为抵押物。为防控信贷风险,银行应先落实抵押再办理放宽手续。

参考文献:

[1] PMI Standards Committee.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Upper Darby,PA: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1996.

[2] 夏乐象、邹建平.防范房地产贷款风险的对策与建议[J].金融与经济,2005(11).

[3]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7年第二季) [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zdt/2007-08/08/content_710413.htm.2008.2007.8.

[4] 陈祖.关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难点的探讨与分析[J].四川建材,2006,32(2).

贷后管理办法 篇4

贷后管理是从贷款发放之日起至贷款本息收回之日止的贷款管理。主要内容包括贷后检查、贷款风险预警、贷款本息管理、贷后管理责任制、贷后管理的奖惩措施等内容。

一、贷后检查

(一)贷款发放后,贷后管理部门要指派专人监管贷款按项目建设计划支付。在贷款发放同时,贷后管理部门、借款企业及其开户银行签定帐户监管协议。具体负责人要及时了解贷款用途,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项目贷款要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对每笔支付款项记录台账,把好贷款支付关。

(二)贷款间隔期检查,贷后管理人员要深入企业进行定期检查,正常贷款每季检查一次,逾期贷款没月检查一次。

(三)检查的内容

1、贷款用途是否符合借款合同约定,有无挪用,串用。

2、生产经营情况。主要产品生产技术、生产能力及原材料,产品市场变化情况,经营是否合法,有无经济纠纷。

3、企业管理情况。了解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体制、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经营策略及经营方式有无变化。主要管理人员与平台合作态度有无变化,偿还债务的意愿有无变

化。

4、财务状况。了解财务报表真实情况,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及结构变化情况。产值、销售收入及效益变化情况;现金流量,及货款收入监管帐户情况,在各金融机构融资的履约情况;对外提供担保及其他或有负债变化情况。

5、担保落实情况。了解保证人代偿能力变化。抵(质)押物保管和价值变化情况。

6、项目情况:项目资本金及其他资金来源,落实情况。项目进展是否顺利,建设进度是否符合计划。有无延长建设期情况及延长的原因。项目建设过程中总投资是否超支,超支原因及金额。项目累计完成工作量,项目累计财务支出数是否相符,费用开支是否符合有关规定。项目采用的技术、工艺、设备等是否出现较大变化。项目投产或项目建成后的效益情况和市场情况,项目建成的设施运转是否正常,是否达到预期的效益指标。

(四)检查记录

责任人在完成检查后,应填写贷后检查记录。贷后检查记录除全面反映客户生产经营、资产负债、内部管理变化及担保落实情况外还要对客户发展前景,偿还贷款能力及贷款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提出项目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形成书面文字报告,每月向主管领导、总经理汇报;每季向上级报检查结果。如有重大变化及时向上级领导并及董事会报告,由董事长或董事会提出决策意见。

(五)有不良记录企业的认定

借款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集体研究后将其列为不良记录的企业。

1、向平台提供虚假财务报表或情况;

2、未经平台同意擅自处理抵(质)押物;

3、拖欠到期贷款本金或利息。

4、通过各种形式逃逸、拖欠平台债务的,对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停止对其办理新的融资业务。密切关注动向尽早收回平台的融资余额。

二 贷款的风险预警

(一)风险预警机制是通过贷后检查、发现贷款风险的早期预警信号,尽早识别风险的类别、程度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并按规定必要的程序对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以及时防范控制和化解贷款风险。

(二)风险预警 1 财务状况预警

资产负债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并有大幅上升;流动比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并有大幅下降;速动比率较平均大幅下降;流动负债增加额大于流动资产增加额;生产企业存货资金占流动资产比重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并占流动资产比重过高;应收帐款占流动资产比重过高;应收帐款增幅超过销售收入增幅;其他应收款占流动资产比重过高;应收帐款周转率比上年周期有较大下降;

存货周转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下降;对外资本收益性投资占净资产比重过高;注册资本减少;或有负债增加。2 经营效益状况预警

销售收入和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销售利润率低于同行业水平或比上年同期下降较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减少;存款下降幅度较大;平台监管的帐户货款归流大幅下降。3 内部核算情况预警

账龄1年以上的应收帐款占比过高或有较大幅度上升;待摊费用占流动资产比重较大或有较大幅度上升;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大或有较大幅度上升;递延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大或有较大幅度上升;存货帐实不符,折旧或财务费用计提不足; 存在负债未入帐现象;注册资本未按规定到位或投资人抽逃资金;对外投资有较大损失。4 担保状况预警

保证人经营状况及信用等级下降;抵(质)押物被有关机关依法查封、冻结、扣押;抵(质)押物市场价值与评估价值差距拉大;抵(质)押变现价值与评估价值差距拉大;抵(质)押所有权发生争议;抵(质)押物实际变现能力降低;抵(质)押物实际占管人管理不善;抵(质)押物保险过期;担保人的经营机制和组织结构发生变化。5 非财务因素预警

管理层和董事会成员矛盾较大;主要经营者经常出入高消费场

所;内部组织机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内部案件较多;主要财务人员频繁更换,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不能有效执行;重大项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对外扩张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经常性拖欠职工工资及各种劳动保险,职工情绪对立;存在违法经营问题;业务伙伴关系恶化;受到税务、工商或环保等部门处罚;未按期办理工商年检手续;频繁更换结算银行;产生知识产权纠纷;公司业务性质发生重大变化;关联企业或股东发生重大变化;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对行业发展产生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政府政策对该行业发展作出严格限制;遭受重大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财产损失。

与金融部门关系预警信号

被金融机构宣布为信用不良客户;拖欠银行借款本息,逃废银行债务;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被债权人起诉;对平台的态度发生变化,缺乏坦诚的合作态度;不能及时或拒绝向我平台提供财务报表及其他报表资料。

三、贷款的管理

(一)建立台帐。平台及责任人要对管理的贷款建立台帐,对有关内容及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反映。

(二)贷款的收回

1、短期贷款到期一周之前、中期贷款到期前一个月之前,贷后管理责任人要向借款企业发出提示到期贷款通知书,督促借款人筹措资金归还本息。

2、对逾期的贷款,每季度要向借款人和贷款保证人发一次催收通知书,督促借款人和保证人在催收通知书上签字或盖章后作为回执留存。

3、对不按期归还贷款的借款人及其保证人或用第三人财产抵押的,要注意中止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的诉讼时效,保护平台的合法权益。

(三)贷款利息的催收。

1、对贷款未到期,尚未欠息的企业,在距结息10日以前向借款人发出付息通知书,提示客户准备资金按时付息。

2、对贷款到期,逾期未还尚欠息的企业,贷款本息同时催收。

3、对经过催收未收回的利息,要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有效方法清收。

4、对欠息企业的贷款要从严控制,在未归还欠息前,不能对企业增加贷款。

四、贷后管理责任制

贷后管理实行分工负责制度,有关人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平台贷后管理具体负责人对分管企业进行贷后检查和本息催收;收集企业各种经营管理信息、分析企业经营及资产负债变化情况、登记台帐;按照要求写出借款企业贷后检查分析报告,并报送本部门负责人认定。落实对企业的监管措施。

平台部门负责人负责督促、组织本部门贷后管理工作,对贷后检查结果签字认定;逐户研究制定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的具体措

施,并督促落实;年初提交本部门分管的借款企业上一年情况的检查分析报告。报送集团有关领导,对贷后检查中出现的重要问题,随时向集团领导报告。

集团经理对平台贷后管理工作的效果负责,并重点掌握平台有问题企业的贷后管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负责向集团董事长或董事会反映贷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每季主持召开一次贷款风险状况及资产质量分析会。

五、建立贷款档案管理制度

(一)、资本运营部要建立统一的贷款档案,由专人负责,集中保管贷款原始资料,贷款资料包括: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工商管理部门的验资报告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证明及签字样本、借款授权书、企业章程、企业财务会计报表、贷款卡年检证明复印件,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市场变化趋势信息资料。

2、借款人提交的借款申请书(报告),抵押物评估报告、财产所有或使用权证书、保证人财务资料及其承诺、企业的还款计划或还款承诺、平台内部的调研、审查、审批意见书,平台与企业签定的借款合同、借据、保证合同、低(质)押合同,协议及其附件。

3、贷款检查记录、贷款检查评估、平台向企业发布的关于贷款本息的催收通知书;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文件、批准的文件;扩初设计及批复文件;项目概、预算审查报告;项目变更方案及其批复;工程竣工验收报告;项目贷款评估报告;经办部门的推荐审查意见及有关会议纪要;项目跟踪检查情况记录及有关报表、资料;与项目有关的重大问题调查报告、及时处理问题的意见。项目总结报告与贷后评价资料,其他有关资料。

(二)放款后,经办人在签订合同后,要在7工作日内整理好贷款原始资料,将全部资料移交档案管理人员保管。

(三)贷款原始资料入库时,由档案管理人保管。档案以借款企业为单位,按时间顺序排列归档。

(四)贷款原始资料出库时,由档案管理人和借阅人双人签字,并确定归还时间。档案管理人员对保密、保管工作负责。不得违章借出贷款档案或透漏档案内容。

(五)对已终止借贷关系的企业,贷款原始资料仍要保管5年。

六、贷后管理的奖惩措施。

(一)、对下述问题要查明原因,严肃处理

1、没有落实贷后管理责任制‘

2、未按规定进行贷款检查;

3、遗失贷款原始资料、对平台利益造成危害;

4、隐瞒问题或不及时汇报发现的问题,不及时处理下级报告的问题,造成贷款风险增大

5、因管理不善、违归操作等原因导致抵(质)押物被挪用或灭失、损坏,使贷款风险增大。

6、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贷后管理。

对出现上述情况,对有关责任人采取批评教育、扣发奖金、调离岗位等措施。对情节严重给平台造成较大损失的,给予纪律处分。

贷后管理工作打算 篇5

工作打算

一、继续抓好贷后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夯实信贷基础工作

(一)抓好贷后检查工作。

贷后检查仍坚持首次、定期、专项三个环节的检查。一是管户客户经理按照贷款余额实行AB角制度,对贷款余额在5000至10000(含)万元的客户,其AB角客户经理中,必须有一名基层行副行长担任;对贷款余额超过1亿元的客户,支行行长必须担任A角或B角。二是客户经理按规定的时限开展贷后检查,支行信贷部主管在客户经理完成贷后检查10个工作日内,对客户经理的贷后检查情况进行检查。二是支行按月向州分行班子和相关部门上报贷后检查报告和表,州分行按季度进行通报,对未按要求时间上报或上报情况不认真的,按照考核办法对责任人实行经济处罚。三是充分发挥贷款监测中心职能,州分行按季组织开展贷后管理执行情况检查,检查人员在贷后管理中心人员中抽调,主要检查支行执行贷后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在此基础上抽查部分贷款企业情况,对所有贷款客户的库存实行全面检查,确保贷后检查落到实处。四是各客户经理的贷后检查报告中,需将到企业实际检查等情况的照片,作为贷后检查的附件一并上报,同时要将CM2006风险预警信息的处理情况作为贷后检查的一项内容;五是将客户经理尽职文本贷后管理工作与客户经理尽职记录工作有机结合,在请示省分行同意后,州分行将组织力量对贷后检查工作和客户经理尽职记录进行整合,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六是出台贷后检查考核办法和州分行贷后检查实施方案,便于全州统一口径,对贷后检查做得好的行和客户经理实行奖励,对差错严重,不按时开展贷后检查,导致贷款出现风险的,对相关责任人实行经济处罚。

(二)严格信贷资金支付管理。在严格执行总行和省分行有关信贷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实行州分行分管前后台副行长双签制度,根据客户信誉、经营及贷款品种等情况,合理确定信贷资金支付方式。审批权限:支行200万元(含)以下,州分行200万元—500万元(含)。

(三)加强对财政补贴类贷款的管理

一是根据与企业签定的还款计划2010年全行需收回的财政补贴类贷款有14937万元,其中:兴义10519万元,兴仁3000万元,贞丰684万元,望谟1100万元。根据省分行《关于落实非经营性贷款本息纳入财政预算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实行经办行行长负责制,行长亲自协调,州分行将下发《关于**县**公司2010应付项目贷款本息纳入财政预算的请示》,指导支行具体操作,在此期间实行旬报

制度,相关行按旬上报此项工作开展情况,便于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我行贷款本息的按时收回。二是严格信贷资金支付程序

二、风险资产清收措施

截止2009年末,全州风险资产贷款余额为1403万元,其中:安龙县粮油购销公司422万元,贞丰县粮油购销公司282万元,册亨县粮油购销公司221万元,晴隆县粮油购销公司478万元,预计2010年能清收50万元,在假设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有望收回355万元。

风险资产的清收实行州分行、县支行三级联动机制,即:州分行班子成员实行分片制,州分行职能部门实行监测、抓落实制,县支行行长实行一把手协调负责制。

清收方式:今年有望收回的贷款,均为现金清收。清收措施:一是开展粮油企业有效资产清理工作,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将信贷规模与清收不良贷款挂钩。对有项目发展潜力又有不良贷款的县,要优先营销,尽快做成项目,积极协调政府,争取得到政府的支持,由政府先垫款收贷,如晴隆县政府目前有贷款意向,就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尽快做好项目申报的准备工作;三是积极主动与粮食主管部门协调,向政府汇报,尽快促成粮改方案的实施,;四是对未与我行发生新的信贷业务的企业,根据情况,可以通过法律程序,采取资产处臵的方式收回不良贷款;五是对条件成熟的企业,可以实行呆账核销;六是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实行专项奖励。根据州分行下达的清收目标,对完成任务的行实行

基本奖金分配,对未完成任务的行,对支行班子成员实行罚款。

清收方案:

(一)贞丰县粮油购销公司282万元。一是该公司目前在我行有粮食收购贷款754万元,虽然经营利润空间不大,但经协调能通过其它资金来源实现现金清收27万元的风险资产贷款。二是该公司已向政府请示拟通过处臵资产归还该部分贷款,解决历史问题,但政府迟迟不予答复,如果通过协调,政府同意通过处臵资产归还贷款,那么该部分贷款能通过处臵资产的方式全额收回。三是该县在我行有财政补贴类项目贷款3963万元,如果我行协调政府顺利,也可实现用现金收回部分贷款,但预计今年能有把握收回的只有该公司的27万元。

(二)晴隆粮油购销公司478万元。目前该公司只有少量经营,靠公司归还有一定难度,但据了解,晴隆县政府有向我行融资的意向,我行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协调政府先归还我行贷款,但由于晴隆县政府财力不佳,如果融资、协调顺利,也只能有望清收100万元,如果县政府在我行融资不成功,那就只有通过起诉的方式保全我行贷款,但起诉需要时间,预计今年内不能实现清收。

(三)安龙422万元。该公司未在我行有贷款,且只有少量的经营,靠公司归还我行全部贷款难度较大,因此,一是拟采取与公司协调的方式,让公司通过其它方式筹措资金归还我行贷款23万元。二是该县政府对粮食企业的改革改

制态度不积极,对此,我行将剩余的贷款采取起诉方式,保全我行贷款,但起诉需要一个过程,预计今年难于收回。

贷后管理的主要内容 篇6

企业是贷后管理的对象,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影响因素广泛,不仅会受到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同样还受国际经济影响。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全球流动性变化迅速,市场波动明显加大,这些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影响,对银行贷后管理的专业性、风险预警与应对能力以及决策水平和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企业经营多元化趋势加强

企业经营领域、经营规模以及经营区域都在日益扩大,跨业经营、跨区域经营和跨国经营越来越频繁。以企业“走出去”为例,截至,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已达到2458亿美元,涉及177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资产总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企业使用的银行产品特别是金融创新产品日益增多,这些都使得贷后管理的宽度与深度大幅增加,贷后管理覆盖范围必须跟随企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对企业从事的创新业务风险也必须予以关注。

金融机构竞争加剧

目前银行竞争日趋激烈,信贷市场已经转变为买方市场,银行间的无序竞争时有发生,造成客户逆向选择,一些道德风险、过度融资等问题亦由此而生。同时,部分集团大客户利用其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降低授信条件,迫使银行放弃部分贷后管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往往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怕得罪客户,丢失业务,不敢采取应有的贷后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如果放弃贷后管理的一些要求,那么商业银行就会失去对风险的及时管控。

社会信用信息缺失

企业集团客户贷后信用风险识别 篇7

近年来,我国涌现了一批以资本为纽带,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各家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信贷客户群体,在贷款的增量中所占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一些集团性客户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产权变动等逃避银行债权,使银行遭受巨大损失并使得银行处于一种较单一客户更高风险水平之下。

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为核心,以资产、契约或其他安排为纽带,由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其他法律实体,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组成的具有多层次组织机构、并从事多元化业务经营的经济组织。集团内部成员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集团整体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但是,由于集团成员之间的各种纽带连接,集团成员在对外经营上保持步调一致,使得集团整体实质上是一个经济实体。根据集团客户是否具有协同效应可将其划分为生产经营型集团、资本运作型集团和一般关联型企业集团三种类型。

大多数有关企业集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关注横向联合或以大银行为中心的企业集团(资本运作型集团客户)[1]。不过,人们普遍认为,工业经济实力来源于紧密结合在一个纵向联合集团体系中的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经营型集团客户)[2,3]。Packer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发现,1999年美国直属关联企业的公司债券收益差要比非直属关联企业的高[4]。然而,在1997年的样本中,其平均收益差却比非直属型企业的低,这意味着最近几年平均而言直属关联企业具有更高的信用风险。

随着信用市场的发展和集团下属关联企业为获得技术创新资金而发行证券活动的开展,分散直属关联企业信用风险的需要预期会不断增长。可以预见,测量与识别这样的关联企业的贷后信用风险以及规避此类信用风险十分必要。因此,集团客户贷后信用风险的识别成为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关注的焦点。

2 集团客户贷后信用风险识别模型

2.1 KMV信用风险模型

信用风险和违约概率模型具有悠久的历史。Altman的Z分数模型[5,6]就是在实际应用和学术领域被广泛采用的标准模型之一。这类模型的参数是根据观察获得的违约客户的历史数据估计得到的,违约概率则是使用一系列财务比率进行预测得到的。和Altman模型不同,KMV模型并不使用真实的违约数据而是根据观察到的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来计算其违约概率[7,8]。学者们和金融机构广泛地运用这种以期权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测量和识别公司的信用风险。

期望违约概率EDP或者实证获得的条件违约概率定义为:

Ρr(ΜVA,Τ<DΤ|ΜVA,0)=Ρr(ln[ΜVA,Τ]<ln[DΤ]|ln[ΜVA,0])=1-Ν[ln(ΜVA,0/DΤ)+(rAC-σA2/2)τσAτ](1)

式中,MVA为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D为债务价值;MVE为股东盈利或者股权市场价值;σA为公司资产市值的波动率;rAC为资本成本;τ为到期时间;N(·)为标准累积正态分布函数;下标0和T分别表示当前时间和未来的某一时间点,为了能够利用大多数金融数据,和会计时期相对应,设T为1年。即

EDΡ==1-Ν(d2)(2)d1=lnΜVAD+(rAC+σA22)τσAτ(3)d2=d1-σAτ(4)

可根据观察到的公司股权市场价值波动率σE来估计公司资产的波动率σA,并且如果假定债务的波动率为0,债务和净资产不相关,则σAσE的关系可简化为:

σA=ΜVEΜVAσE(5)

式(2)给出了一个特定时间间隔(在本文中为1年)内资产的市场价值将下降到目前债务水平以下的概率。可使用Black-Scholes模型获得隐含的资产市场价值,然后代入式(4)以获得N(d2)。

2.2 公司股权市场价值波动率与期望违约概率的估计

①股权市场价值波动率和一些相关参数的计算与估计

根据KMV信用风险模型估计公司的期望违约概率的关键是估计股权市场价值波动率,同时,利用其它给定的参数求得资产的市场价值。对于股权市场价值波动率的计算,国外的研究是通过计算股权的市场价值变动率的标准差来获得。例如,John对股票价格波动率的研究表明,使用近90~180天的每日股票收盘价估计其波动率的效果相当好[9]。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特殊,因此,以股价的历史波动率代替股权市场价值未来一年的波动率,并采用张玲等[10]提出的如下方法来计算股价的历史波动率和股权的市场价值。

每一公司股权市场价值的年波动率σH计算公式为:

σΗ=1n-1i=1nui2-1n(n-1)(i=1nui)21n(6)

其中:n为一年内的交易周数,ui为股票周收益率,ui=lnsisi-1

股权市场价值计算公式为:

=+=×()+×

如果每股净资产小于0, 则每股净资产取值为0。

公司债务面值D为公司财务年报中总负债面值,考虑到数据和工作量的限制,设定τ=1。

在上述数据的实际计算中,本文利用了“分析家”证券分析软件的2005年数据和该软件提供的公式和所带的内部函数。

本文使用资本的加权平均成本估计资本的成本,公式如式(7)所示:

rAC=ΜVEΜVE+Dre+(1-γ)DΜVE+DrD(7)

其中,re是净资产的成本,rD是债务的成本,γ是公司的税率。为此,假设CAPM成立以计算净资产的成本。对于每一公司每年的beta(β)可使用资产部门的BETA函数从数据库中获得。债务成本被简化为支付的利息除以在上一年承担主要利息的债务。

给定上述参数数据和资本的成本,资产的市场价值可通过一个迭代过程获得,资产波动率也同时在这一迭代过程中确定。

②期望违约概率的估计

根据每年的基础数据估计每一母公司和集团下属所有关联企业的违约概率。与许多研究将重点放在估计违约概率的绝对水平不同,本文将重点放在估计每一企业随时间变化的EDP相对于绝对水平的相对大小。

2.3 企业集团违约指标KMVj的设计

利用母公司样本数据可以获得母公司的信用价差,即标准公司债券收益减去标准政府债券收益。但是,由于不可获得企业集团的信用价差数据,需要构建一种替代指标。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纵向联合企业集团(生产经营型集团)的违约指标KMVj作为其信用价差的替代。所建立的违约指标为分析和识别生产经营型集团的整体信用风险提供了一个基准,并可以为银行制定贷款决策、为投资者评价生产经营型集团每一个直属关联企业发行的证券质量提供有用信息。

本文首先用KMV期权定价方法计算得到某一企业集团所有关联企业的期望违约概率EDPij,然后对它们进行加权平均获得该企业集团的违约指标KMVj,其中每一企业均以一定的直属关联度与母公司相关联。根据每一企业与母公司的直属关联强度对EDPij分配权重,将母公司拥有的净资产所有权作为关联强度的替代指标,也可使用集团内部销售交易数据作为关联强度的替代指标。

首先,设由集团母公司j(j=N,T,H)持有的直属关联企业i(i=1,…,I)的净资产所有权的简单比重为Wij.给每一个直属关联企业设定一个同等的权重,母公司j在直属关联企业i的净资产所有权相对比重FRij定义为:

FRij=Wijj=1JWij(8)

接着,将FRij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获得如下的平均违约概率:

ΚΜVj=i=1ΙEDΡijFRijΙ(9)

其中:EDPij是根据历史净资产波动率计算获得的母公司j旗下的直属关联企业i的期望违约概率,KMVj则为母公司j旗下的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可作为该集团客户总体的贷后信用风险的度量。

2.4 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和母公司信用价差关系的VAR估计

使用二变量VAR模型可以进一步考察母公司的信用价差和企业集团违约指标之间关系的动态性。

含有M个变量滞后k期的VAR模型可表示为:

Yt=A+Π1Yt-1+Π2Yt-2++ΠkYt-k+ut(10)

式中:Yt=(y1t,y2t,…,yMt)′,

Πj=[π11jπ12jπ1Μjπ21jπ22jπ2ΜjπΜ1jπΜ2jπΜΜj]j=1,2,,k

ut=(u1t,u2t,…,uMt)′~IID(0,Ω),

YtM×1阶时间序列列向量,AM×1阶常数项列向量。Π1,…,Πk均为M×M阶参数矩阵,ut~IID(0,Ω)是M×1阶随机误差列向量,Σ为协方差矩阵。

进一步地,还可以使用VAR模型检验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xtyt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检验可通过考察VAR模型以yt为被解释变量的方程中是否可以把xt的全部滞后变量剔除掉而完成。

VAR模型中以yt为被解释变量的方程可表示为:

yt=i=1kαiyt-i+i=1kβixt-i+utyt=i=1kαiyt-i+i=1kβixt-i+u1t(11)

检验xtyt存在格兰杰非因果性的零假设是,H0:β1=β2=…=βk=0。

如果xt的任何一个滞后变量的回归参数的估计值存在显著性,则xtyt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3 实例

3.1 基于T、H和N企业的集团客户违约指标

本研究从我国某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中选取1999~2005年在该行有贷款且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齐全的三个生产经营型集团,代号分别为H、N、T,这三个集团的特点是内部成员单位与母公司之间是一种直属关联关系。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资本市场数据来源于证券之星(www.stockstar.com)、中国证券报网络版(www.cs.com.cn)等权威证券网站和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本文利用收集到的样本数据,识别企业集团整体的贷后信用风险,并实证考察企业集团整体的信用价差与其母公司的信用价差之间的关系,探索生产经营型集团整体的信用风险在多大程度上与其母公司的信用风险相关,为商业银行投资决策和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由每年公布的注解来确定企业集团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直属关联度,这一注解表明某公司是N、T和H集团的直属关联企业还是一个独立企业。接着对这些企业进行检查以观察母公司是否是企业的一个主要股份持有人(净资产所有权)。此外,考察每一成员是否直接和母公司相关。本文发现直属官联分类方法与净资产所有权分类方法是一致的。

以 N、T和H的直属关联企业组成的全部样本开始,这些企业至少列表在一个股票交易板块上。几个企业由于它们的主要商务线并不直接与生产相关而被从样本中排除。其它企业也由于缺乏股票价格数据而被删除。在跨越7年的时间框架中,若干个企业一直存在,一些企业是直属关联企业的衍生,或新的企业加入成为直属关联企业,因此在企业集团违约指标计算过程中直属关联企业的数量每年是不同的。对于N集团,直属关联企业的数量从1999~2000年期间的20个变化为2005年的5个。对于T集团,直属关联企业的数量从2000年的13个变化为2003~2004年的21个。对于H集团,直属关联企业的数量从2000年的6个变化为2005年的8个。详细的数据可参看表 1。

计算获得的T、H、N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值如表2所示。计算发现,N的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值一贯高于T的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值。

然后计算每一企业集团的违约指标和每一集团母公司的信用价差之间的相关关系。母公司的信用价差被简化为标准公司收益减去标准政府债券收益。以每一周为基础,用估计的净资产波动率计算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对于N和H集团,存在39周数据点(2004.9.5~2005.5.29),对于T集团有91周数据点(2003.9.6~2005.5.29)。总体上,几乎没有发现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和母公司的信用价差之间存在关系的证据。通过估计二变量VAR模型考察母公司的信用价差和企业集团违约指标之间关系的动态性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问题。

3.2 VAR估计结果

本文根据观察到的每一母公司(T、H、N公司)的信用价差和企业集团违约指标估计两变量自回归(VAR)模型。对于企业集团N和H,存在39个数据点(2004.9.5~2005.5.29),对于T有91个数据点(2003.9.6~2005.5.9)。对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取一次差分。

估计下列等式:

Yt=A+k=1LΠkYt-k+ut,E(utut)=Σ(12)

其中:Yt是时间t母公司信用价差的对数差分和企业集团违约指标的对数差分构成的2×1向量。AΠk是2×1和2×2参数矩阵。L是VAR系统的滞后长度,ut是具有协方差矩阵Σ的2×1误差向量。使用AIC信息准则确定VAR系统所要求的滞后量,确定滞后长度为2完成VAR估计。对于描述线性因变量,滞后长度为2是足够的。

计算表明, T公司的信用价差CST和企业集团违约指标KMVT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23, N公司的信用价差CSN和企业集团违约指标KMVN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21, H公司的信用价差CSH和企业集团违约指标KMVH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67。

注: CSj表示母公司j的信用价差,KMVj为计算获得的母公司j旗下的企业集团违约指标,j=N,T,H.括

号中的数字为滞后长度。

VAR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在传统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并未发现信用价差解释了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变化的实证证据(详见表3)。这些结果对于基于KMV模型的企业集团违约指标是有效的。然而,存在一些证据表明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可能能够解释母公司信用价差的变化。在T和H的VAR分析中,对于企业集团违约指标,T统计量是统计显著的。因此,在预测母公司的信用价差随时间变化过程中,企业集团违约指标能够包含有用信息。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企业集团违约指标不是母公司信用价差变化的原因(详见表4)。在传统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母公司信用价差对企业集团违约指标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的相反假设也不能被拒绝。与相关关系的发现相一致,本文发现企业集团的违约指标和母公司的信用价差之间最多存在一种弱关系。这意味着母公司的信用价差可能并不反映企业集团的违约风险。或者可以说,母公司的投资者认为关联企业的信用风险并不影响母公司的风险轮廓。

4 评论

本文研究了企业集团客户贷后信用风险的识别问题,并实证考察生产经营型企业集团的信用风险与其母公司的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由于不能够获得企业集团的信用价差,本文设计了一个企业集团违约指标KMVj.利用由KMV开发的修正Black-Scholes模型,获得T、H、N生产经营型企业集团的违约概率。本文发现,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并不与母公司的信用价差相关,进一步地,在一个二变量VAR框架中,在传统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并不是母公司信用价差变化的原因,反之亦然。换句话说,用有限的数据集,几乎没有发现任何实证证据表明母公司的信用价差和企业集团的违约风险之间存在关系。

由生产经营型集团直属关联企业发行的债务证券的投资者,例如在深沪交易所上交易的某基金,能够通过持有一定数量的与母公司相关的有价债券,规避关联企业的信用风险。一个可能的风险规避方法涉及使用母公司的信用违约交换,另一个可能方法是对母公司股票或综合等价物的期权购买。采取这些规避措施是基于母公司信用风险和企业集团信用风险之间存在正的相关关系的假设。但是,本文并未发现存在这样的实证关系。本文初步的实证发现表明:使用母公司的信用票据或相关的有价债券规避与直属关联企业相关的信用风险可能是困难的。进一步的研究将直接扩展实证分析的时间域并提高计量分析水平,以及扩大数据集以包括非列表的直属关联企业,并最终将违约概率与期权及外汇交易风险相联系。

参考文献

[1]Hoshi T,et al.Corporate financing and governancein Japan[M].Cambridge,MA:MIT Press,2001.

[2]Lincoln J R,Abmadjian C L,Mason E.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purchase-supply relations inJapan:Hitachi,Matsushita,Toyota compared,Calif[J].Manage.Rev.,1998,40:241~265.

[3]Namiki N.Parent-subsidiary relationships:someobservations from financial statement data[J].SAMAdv.Management.J.,1999,64:15~19.

[4]Packer F.Credit risk in Japan’s corporate bond mar-ket[Z].Current Issu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5).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1999.

[5]Altman E I.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ted analysis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1968,23:589~609.

[6]Altman E,Narayanan P.Business failure classifica-tion models:an international survey[A].Altman E.Bankruptcy,credit risk,and high yield junk bonds[C].Malden,MA:Blackwell,2002.

[7]Cossin D,Priotte H.Advanced credit risk analysis[M].Wiley,LTD,2001.

[8]Duffie D,Singleton K J.Credit risk[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9]Hull J C,White A.The impact of default risk on theprices of options and other derivative securitie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1995,5:299~322.

上一篇:模拟旅行社实训室介绍下一篇:党支部七一表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