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教案设计(共8篇)
复习要点
1、学会划读文言文
高考考查的史传类文章无非两类:一是一人多事型,其结构特点是:人物-简历-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一般包括4至6个事件);一是一事多人型,其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人物③……结局。我们要划读的内容,就是要划读出结构中的段落层次。
划读什么?
划读“四名一性”:官职名、年号名、新地名、新人名、新性格
史传类记叙人物,用笔简约,往往几句话就是一个事件、一段经历。因为记叙的是人,所以事件往往随着官职、时间、地点、与其交往的.人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只要注意官职名,年号名,地名,人名等的变化,结合原文内容,遇到与官职有关字词,表示故事进展的年号名、新出现的地名、人名,作者再次交待的主人公的新性格,我们就可确定为一个层次,用笔标注出来。
⑴一人多事型
人物:廉颇,简历:赵之良将也。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勇气
事件①:年号:赵惠文王十六年 官职:赵将,
事件内容:战功赫赫 新官职:上卿
事件②:时间:其后(公元前281年)秦伐赵
事件内容:(1)劝王赴会 (2)与王诀别
新性格:深谋远虑 忠君爱国
事件③:时间:既罢(渑池之会结束)
事件内容:负荆请罪 新性格:知错能改
人物:蔺相如 简历:赵人也 身份官职:舍人
事件①:新人名:宦者令缪贤 时间:臣尝(曾经)有罪
事件内容:为缪贤分析利害关系
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勇士、有智谋
事件②:新人名:于是王(赵王)召见 新地点:赵王宫
事件内容:(1)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式(2)提出对策:宁许以负秦曲
(3)请缨出使秦国
事件③:新人名:秦王 新地名:章台
事件内容:献璧取璧 持璧欲击柱
事件④:新地名:广成传舍 事件内容:送璧归赵
事件⑤:新时间:秦王斋戒五日后 新地点:秦廷
事件内容:廷斥秦王
事件⑥:时间:相如既归 新官职:上大夫
事件⑦:时间:其后 地点:渑池
事件内容:(1)秦王步步紧逼戏弄赵王 (2)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事件⑧:时间:既罢 地点:归国 新官职: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事件内容:(1)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回避
(2)向舍人说明退避缘由
新性格特点:以大局为重
结局:卒为刎颈之交。
归纳层次结构
事件①-⑥概括为完璧归赵,事件⑦概括为渑池相会,事件⑧概括为负荆请罪
2、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换、删、补、调、缩
将加点的字和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⑤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
宁许以负秦曲。
⑥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
⑦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⑧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
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
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
⑨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⑩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
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3、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
一词多义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大王亦幸赦臣(对方行为是自己的幸运)
则幸得脱矣(侥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
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受宠幸) 今事有急,幸来告良(幸亏)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希望)
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担负) 秦贪,负其强(凭借,依仗)
负荆请罪(背着)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失败)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承担) 誓天不相负(辜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一类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空)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徒慕君之高义也(只,不过)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拖)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开弓)
将军夜引弓(拉,开)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序)
引兵欲攻燕(引导率领) 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引退)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引来)
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不如因而厚遇之,便归赵(趁此)
蒙故业,因遗策(沿用) 秦军解,因大破之(因此)
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根据),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我于是根据《秦纪》,接在《春秋》后面,上起周元王,列表编排六国发生的大小事件
列
不欲与廉颇争列(位次) 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刻)
大王见臣列观(一般的)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排列,依次)
以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
余船以次进(按照)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因为)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在)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把)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相当“而”)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表并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欲以客赴秦军,与赵俱死(率领)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
乃
今君乃亡赵走燕(却)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这才)
臣乃敢上璧(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是)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就,于是/仅,只)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竟然)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也(是)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缪(miào)贤肉袒(tǎn)
瑕(xiá)疵列观(guàn)
B. 倨(jǜ)傲佯(yáng)为
传(zhuàn)舍渑(miǎn)池
C. 汤镬(huò)驽(nú)钝
盆缶(fǒu)诀(jué)别
D. 敲瑟(sè)刎(wěn)颈
不怿(yì)间(jiàn)道
2.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幸:宠幸
B.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白白地
C.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而:如果
D.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示:给……看
3.“负”字在本文中多次出现,下面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负:凭借,倚仗
B.决负约不偿城负:违背
C.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负:背着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担负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 大王亦幸赦臣② 十恶不赦
B. ①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② 前倨后恭
C. ①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② 口诛笔伐
D. ① 且相如素贱人② 素不相识
5. 下面的句子为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
A.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 大王见臣列观
6.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① 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B. ① 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 左右欲刃相如
C. ①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②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② 舍相如广成传舍
7. 下面各组句子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组为()
①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② 拜送书于庭
③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④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⑤ 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⑥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⑦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⑧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A. ②③④⑤B. ①②④⑧
C. ②③④⑥D. ①③⑦⑧
二、 课内语段精读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拔:攻克
B. 明年,复攻赵明年:今年的下一年
C. 请奉盆缶秦王奉:献
D.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怿:高兴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一组是()
①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②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③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④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⑤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⑥ 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A. ①②⑤B. ③④⑤C. ④⑤⑥D. ①③④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部分的写作做到了详略分明,具体地说就是渑池会的背景、结果写得简略,能够表现廉、蔺二人特别是蔺相如的思想性格的部分详写。
B. 赵王深知前往与秦王会面,凶多吉少,所以有畏惧思想,不想前往,但廉、蔺二人都从维护国家尊严的角度力劝他前往,赵王怕在群臣中丢面子,也就答应了。
C. 本部分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层次极为清楚,第一自然段为会前计议,第二自然段为会上斗争,第三自然段为斗争结果。
D. 本部分虽然重点写蔺相如,但廉颇一心为国的形象也十分鲜明。他与赵王分别时的建议,让我们在感受到悲壮的同时,看到了廉颇的一片忠心。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课外拓展延伸阅读
(一)
给黄玉强同学的一封信
赵凤欣
黄玉强同学:
您好!昨天上网打开我的电子邮箱,发现了您给我的来信。您说同学们这几天在宿舍里讨论如何对待“忍”字,你一言,我一语,好热烈,很希望也听听我的意见,因为有的同学在讨论这个话题时也拿我做过例子。
确实,我的思想中也有“忍”字。当年我被赵王拜为上卿且位居廉颇之右后,廉颇非常生气,他说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功,而我仅仅是凭着会耍嘴皮子,攻城野战与耍嘴皮子又怎么能相提并论?于是就放出话来,说要侮辱我。说真的,我当时也非常生气,可仔细一想,实在是生气不得。为什么?您想,如果我们二人闹不和,这不正是秦国高兴的吗?也就是说,如果我和廉将军一般见识,对赵国不利。这样,在路上远远地遇到他,我躲着走;上朝时,只要他去,我就称病,以免在朝廷上发生和他排先后的尴尬局面。后来,廉将军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背着荆条来到我的家中,我们握手言欢。这是我盼望的一天呢。
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要“忍”。当年渑池会,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明明是侮辱赵王。赵王不得已鼓瑟,秦国的史官马上就记载:“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这还得了!我是忍无可忍,怒发冲冠。我要求秦王为赵王敲瓦盆。您想,秦王他怎么会呢?这时,我什么也顾不上了,就说:“如果你不敲的话,我就拿我头颈的血溅在你的身上了!”秦王怕死啊,他就真敲了。我马上要赵国史官对此加以记载。
看来,讲“忍”,要看对谁,要看在什么问题上。用你们现在的术语来说,在人民内部,在非原则性问题上,就该讲“忍”。因为,忍一忍,退一退,海阔天空。在原则性问题上,比如渑池会上涉及到国家尊严的问题了,就不能“忍”。但我想,现在是太平盛世,更多的是非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同学之间,还有什么大事?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罢了,我们就该讲“忍”,讲“忍”就是讲团结啊,你说是不是?
蔺相如
11月20日
1. 对“忍”,我们应持什么观点呢?请结合本文来谈一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最后一段与前两段是什么关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们平日写作文也常用第一人称,可我们理解的第一人称中的“我”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读了本文,关于作文中的第一人称,你又有什么新认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给爱美·丽妮的一封信
包有香
爱美·丽妮女士:
您好!很高兴收到您的来信。邮递员通过时空隧道送来您的信的时候,我正在看《人民日报》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文章呢。
您在来信中说,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是气节,是骨气,为了这些东西就算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样,您问我在生与死之间我选择了屈辱的活着痛苦不痛苦?
说真的,当时我痛苦极了。我怎么能不痛苦呢?我遭受的是宫刑啊!从此,我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我怎么去见熟人呢?我真想一死了之!可就在我决定用死来表明我是个有骨气、有气节的人的时候,我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知道去死很容易,可父亲的嘱托也就没有实现的机会了,于是我选择了活着,以便完成史书,让父亲在天之灵能够感到欣慰。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孔子、庄子、老子、秦始皇、刘邦、项羽等众多的人物。通过和他们对话,我找到了我人生的价值,领悟到我活着是有意义的,尽管有人不理解我。我想,由于我的存在,就可以完成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这样,我的心理也就平衡了。
现在中国政府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我想,和谐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更该是一个人心理方面的。想一想,心理和谐了,自然也就把世间的许多东西看得淡了,比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看得淡了,也就不再斤斤计较,也就能够专心致志于自己从事的事业,自然也就能够有所成就了。每个人都这样做了,我们的社会还能不和谐?实际上,这也是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慢慢悟到的道理。
说到这里,您可能会感觉到我达到了心理和谐,不再有痛苦,有的是幸福,说真的,真是这样。您想,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几乎都忘了世俗的一切,我感到的是创作的快乐,这样,我怎么能不幸福呢?
这么回答您怎么样?您该满意吧?最后我还要说句题外话,就是和谐也该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如果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和谐了,也就没有了争端,也就没有了战争,那么我们生存的地球,也就真正变成了美好的人间,您说是不是呢?
以后来信可直接发到我的电子邮箱。我的电子邮箱为:hexie@163.com。很好记的,@前面就是“和谐”一词的汉语拼音全拼。
司马迁
12月28日
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给以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倒数第二段有一句为“最后我还要说句题外话”,说得可真是题外话?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欣赏本文的形式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写作新天地
(一) 运用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成语(至少4个),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文字。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价值连城
怒发冲冠 刎颈之交
(二) 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找材料,为下列论点进行适当地论证。
1. 重要的是要有荐才的伯乐
2. 知错就改,勇气可嘉
3. 要顾全大局,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
4. 提拔干部不搞论资排辈
参 考 答 案
一、 1. B(倨,音jù)
2. B(徒:只,不过)
3. D(使动用法,使……担负)
4. C(①杀②责罚 A. 饶恕;B. 傲慢D. 向来,本来)
5. B(A. 判断句;C. 被动句;D. 省略句)
6. D(A. 名词作状语;B. 名词作动词;C. 意动用法;D. ① 使动用法;② 名词作动词)
7. A(⑥⑦⑧没有通假字。①奉—捧②庭—廷③案—按④孰—熟⑤不—否)
二、 1. B(第二年)
2. D(⑤不能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3. B(“赵王怕在群臣中丢面子”,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
4. (1) 大王(这次)去,估计一路上行程以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回国,(需要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2) (现在我们相距只有)五步之内,请允许(我)能够拿(自己)头颈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
三、 (一) 1. 在非原则性问题上,就该讲“忍”。因为,忍一忍,退一退,海阔天空。在原则性问题上,就不能“忍”。
2. 分总关系。第二段现身说法谈要“忍”,第三段现身说法谈不能“忍”,第四段进行总结。
3. “我”,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也可以是古人,外国人,甚至是一朵花,一株草。
(二)1. 本文是借司马迁之笔谈一个人心理和谐的重要性。确实,一个人心理和谐了,这个人便不会出问题。每一个人都成了精神健全之人,还愁整个社会不和谐?
2. 不是题外话。和一个外国人谈国家之间的和谐,也就是谈和平。我们看了这段文字,能够和当前的国际时事相联系,且想得很远。这里这么说,应该说是作者看问题还是比较深刻的。
3. 欣赏。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给现在外国的爱美·丽妮女士写信,这本身就够荒诞的,去看正文,知道司马迁还在看《人民日报》,还有电子邮箱,知道更有些荒诞。读完仔细一想,原来作者是想借这种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此便有了趣味,便有可读性,这样,我们也就认同了作者选择的形式,或者可以说,这是一种很有创意的形式。
四、 (一) 价值连城的国家一级文物状元卷失盗,公安局李局长怒发冲冠,要求限期破案。第二天案情大白,原来是他的刎颈之交杨洋的儿子监守自盗。
(二) 1. 论证“重要的是要有荐才的伯乐”,可用缪贤向赵惠文王推荐蔺相如一例。现在很多单位的领导,对单位中的一些“千里马”,自己不重用,还不许调离,致使其在马厩中老死。而缪贤在国家用人之际,将自己发现的人才蔺相如贡献出来,让其在“完璧归赵”“渑池会”等事件中为赵国屡立大功。前后对比,现在的某些领导竟赶不上2 000年前的缪贤,岂不让人唏嘘不已。
2. 论证“知错就改,勇气可嘉”,可用廉颇负荆请罪一例。廉颇作为赵国有攻城野战之战功的大将军,位次竟在蔺相如之后,脸面上实在过不去,便扬言见到相如后,一定羞辱他。后来,他觉察到了自己的错误,非常悔恨,背着荆条,在门客的引导下到蔺府赔罪。廉颇作为赵国的上卿,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吧,一旦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便采取实际行动改正,这种改正错误的勇气,实在让人佩服。
3. 论证“要顾全大局,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可用蔺相如忍让廉颇一例。蔺相如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以后,心胸狭小的廉颇一心要找机会羞辱他,蔺相如考虑到强秦不敢加兵于赵,其原因在于赵国有他与廉颇二人,如此,搞好二人的团结意义重大,所以他对廉颇一再忍让:上朝时佯称有病不去,以免和廉颇排位次,廉颇脸面上过不去;坐车出门,远远见到廉颇的车子,马上掉转车头,以免和廉颇发生争执。用蔺相如自己向门客解释的话来说,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设想:
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文字、语句上拟采用鉴赏引导下的学生自读的方法,疏通字句。
2.课前布置预习。预习注意: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②划分课文段落层次;③划分“完璧归赵”一部分的层次,列出结构提纲(小标题)。
3.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
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 史的第一部。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板书: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提问:(检查预习)这部分可分几层?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可分三层:(板书)
(1)1--2段:简介廉、蔺
(2)3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
(3)4--11段:
决策入秦 缪贤荐贤(4)
智斗秦王 决策入秦(5)
完璧归赵 毕礼而归 章台刺秦(6)
(事情的经过)迫秦斋戒(7、8)
从者归璧(9)
廷斥秦王(9、10)
五、讲析“完璧归赵”之第一层(也可单独作为一部分)
1.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课文的前两段是简介本文的两个主人公。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六、讲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一节。
1.指名试讲,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这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话,也可作为下文的纲。
七、布置作业:通读全文,疏通文句。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指名口译课文第四段。
二、讲析“决策入秦”一段。
1.串讲
2.讲析
3.提问: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决策?
明确:(议后可集体朗读)“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归纳:相如决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
板书: 相如决策----智
一见其智(对话描写)
愿意入秦----勇
三、析“章台斥秦”一段
1.表情朗读(亦可让普通话好的同学朗读),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
2.讲析: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
板书: 复取璧----智
二见其智勇
怒斥秦王---勇
四、讲析“迫秦斋戒”一段
1.指名试译,然后视情况串讲。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三见其智勇。
板书: 以诈对诈----智
三见其智勇(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迫秦斋戒----勇
五、讲析“从者归璧”一段
1.串讲
2.讲析
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提问:“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暗示对方,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段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板书: 相如既知秦国历史,又洞察秦王内心----智
五见其智勇
针锋相对,请就汤镬-----------勇
归纳:以上六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待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一部分的最后两段是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提问:完璧归赵以赵胜秦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
明确:秦诈璧靠的是势,相如存璧靠的是理。
秦王理屈--气馁,相如理直--气壮。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讲析第三部分
1.串讲
2.划分情节提纲
赵王赴会
渑池相会 会上斗争
“为好”结果
二、讲析“赵王赴会”一段(15)
1.“其后......杀二万人”,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渑池相会”的先声,赵国失地,折兵,形势险恶。
2.齐读:秦王虽处劣势,段由于廉蔺之计,抗秦态度坚决,并做了周密部署,这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1.廉颇留守
赵国部署 2.相如相从
3.三十日不还,立太子为王(国不可一日无主)
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对策,寥寥数笔,具见廉、蔺胆识。
三、讲析“会上斗争”
1.学生试译
2.讲析: 秦王: “酣”“令”--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秦御史:“前书”(不召而书)--见其预谋
相如: “前(曰)”,“前(进缶)”,“跪”--显出机智
秦王: 不许--不肯--不怿--为一击缶(被迫无奈)
3.集体朗读:“秦之群臣曰......为赵王寿”
提问:索十五城本来是秦“为嬉”的本意,作者为什么写待简略?
明确:(1)秦王受惊,余悸未消,战局已乱;(2)“左右皆靡”,前车可鉴,群臣何敢妄为?也就不必多费笔墨。
归纳:渑池会上,相如面对群秦,以寡胜众,以宾夺主,由变动变为主动,处处见胆,句句见智,作者把人写活了。
4.串讲“为好结果”,分析从略。
四、讲析“廉蔺交欢”
1.串讲
2.划分情节:
矛盾发生(17、18段)
廉蔺交欢 矛盾激化(19)
矛盾解决(20)
3.(矛盾发生、激化分析略),讲析“矛盾解决”
提问:矛盾之所以解决,是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课文中用了哪句话?
明确:“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五、归纳:全文三件酸,表现了两重矛盾(秦赵、廉蔺),前一个矛盾的发展结果,导致后一个矛盾的爆发;后一个矛盾的解决,又服从前一个矛盾斗争的需要。这样写,人物形象逐步饱满,主题思想逐层深化,从而在勇士效果上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六、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课时作业
二、讲析
提问:作品是用哪些表达手段,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确:(1)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相如的机智;(2)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衬下文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3)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4)渑池会上,相如置工人安危于不顾,为的是维护国家的尊严;(5)廉蔺交欢中,相如处处忍让,显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忍让为国的高贵品质。
提问:课文以相如为主,是怎样写廉颇的?从中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2、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判断;
2、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以及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重点】实、虚词用法
【难点】句式特点及判断
一、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并解释
1、秦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归璧于赵()
6、怒发上冲冠()
7、舍相如广成传舍。()
8、左右欲刃相如。()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11、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二、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指示古义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
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
左右:古义
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赵王()
四、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请奏盆缻()秦王
2、相如闻()不忍与()会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今君乃亡()赵走()燕
五、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1)拜()为上卿。
(2)拜()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3)才美不外见()。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
(3)徒()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
(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1)君幸()于赵王。
(2)则幸()得脱矣。
(3)大王亦幸()赦臣。
(4)幸()来告语之。
6、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背、对不起、背叛、败、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贪,负()其强。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廉颇闻之,肉坦负()荆……
(6)胜负()未定。
7、请:请允许我、请你、请示
⑴、璧有瑕,请指示王()
⑵、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⑶、诸将请所之()
六、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百者多徒行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语句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5)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6)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
_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介绍司马迁生平及其著作切入,旨在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文学常识的印象。
二、解题
1.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中的12本纪、30世家、70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廉颇、蔺相如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赵国,在当时“七雄”并峙的形势下,各诸侯国都想以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各国之间经常发生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赵惠文王时代,秦强而赵弱,两国时战时和,本文就反映了这个时期秦赵争斗的一个侧面。
(解说:了解文体,便于掌握文体特点;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对廉颇、蔺相如性格品质的认识。)
三、熟悉课文,归纳知识点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找出生字难字和难断之句,并自己动手解决。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3)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解说:此步骤反复诵读,旨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难点、找出问题,为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2.查阅讨论,归纳重难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
A.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B.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C.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E.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解说: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性格。
2.分析文章选材特点。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_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_具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2)作者对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相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智谋。
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久计不决的情况下,蔺相如一番诚恳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果断机智的性格特征。出使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蔺相如_终以他有礼有节,机智勇敢的个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解说:这一步骤教师只以举例的方式加以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和方法,其余两个故事的分析由学生完成。)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_、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解说:对话描写的分析,宜以学生为主,教师必要时适当点拨。)
二、难点探究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你认为可删吗?理由是什么?
2.文章用大量篇幅写蔺相如却简写廉颇,这种布局合理吗?请阐明理由。
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叙述完整,可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两句话,是否累赘?为什么?
4.叙史贵简。文中“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改成“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文中“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改成:“于是舍人相与谏相如,欲辞去。”何如?请阐明理由。
(解说:这些题目均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三、对比阅读
1.用powerpoint出示《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选段,学生自行阅读。
2.分析:蔺相如和荆轲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先说缪贤。他的身份是赵宦者令,主要事件是荐贤,推荐蔺相如“报秦”,光推荐这一项就堪称伯乐,关键是他为了推荐蔺相如,曝出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他竟曾有过叛逃离国的念头。你想想,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把一个天大的隐秘袒露出来,想必也是醉了。没有相当的勇气,没有为国担当的责任,谁愿自曝己丑?
如此故事,邹忌也有过。邹先生为了“讽齐王纳谏”,把家中妻妾的闺中韵事拿到朝堂上打比方,现身说法,让齐王触类旁通,广开言路,听取谏言,一时门庭若市。但我还是觉得缪贤更有勇气。闺中韵事至多让人批为难登大雅之堂,但叛逃离国那可是死罪啊,哪怕仅是一个念头,也是有过立场动摇,难堪大任了,谁会断了自己后路来举贤荐能呢?
也亏了赵惠文王,听了缪贤的这番话,赵惠文王不是瞠目震惊发怒,而是立马对所荐之才蔺相如大感兴趣。可见赵王也是不拘小节,宽宏大度,光明磊落,能成大事之人啊。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也。
赵王让人佩服的还不止这一桩。渑池之会时,赵王的形象才真正达到了极致。秦伐赵,攻城拔寨,杀人二万,虎狼之心,昭然若揭,接下来又假惺惺装慈爱示好,赵王畏惧啊,不敢应约赴会,那也是人之常情。“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所谓“最怜恃勇偏轻举,直挟君王冒虎狼”,不值当啊。但廉颇蔺相如一番计议,鼓捣撺掇,拿一些国家颜面体面尊严之类的事情来忽悠。呵呵,相比性命,面子值几个钱啊?更可怕的是到边境时,廉颇说的“绝秦望”的那一套,开个玩笑啊,换了是我,立马转身回宫,想干嘛?噢,三十日不还,就不管我的死活,也不想着派些特战队员来救我,你们另立太子为王,我怎么办啊?我才不干呢,我才没那么傻呢,把我绑架到国家的道德祭坛上,让我为所谓的国家尊严,身赴险境,你们在后方釜底抽薪,到时秦真恼羞成怒杀了我咋办?
我们来看文本,对赵王的描写很简洁精练。“赵王畏秦,欲毋行。”廉蔺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廉颇送至境,与王诀,“王许之。”王竟许之!赵王真是舍生取义,顶天立地响当当伟汉子,绝对堪比易水之别的刺秦荆轲,贵为一方诸侯王,养尊处优,吃香喝辣,谁还会去冒着掉头风险,考虑什么体面尊严啊?笑我胆小缩头就胆小缩头呗,至少比误了卿卿性命强啊。
由此见,“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除了有廉蔺一武一文,更因为有一个英明伟大的君主啊,君贤臣能,上下一心,其利断金,谁敢说不是呢?
说完赵国这一方,我们再来看看秦王。
秦王也不是泛泛之辈啊。不要以为秦王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要知道,这和氏璧真的不是一般的宝物,那可真的是传世之宝啊,之后可是被雕作国玺的啊,故“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蔺相如小人之心,让人怀璧归赵,秦王非常大度,“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不如因而厚遇之。”“秦亦不以城予赵”。
秦王不傻,在冷兵器时代,“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到时秦地子民会认为自己的君王是个玩物丧志的昏君,谁会为这样的君王卖命啊?
渑池之会,秦王戏赵不成,倒是蔺相如针尖麦芒,有如刺猬,让秦难堪至极,司马迁褒蔺,说“秦不敢动”,呵,秦有什么不敢的?我觉得客观公正的话,应该说,秦没有轻举妄动,秦王可真是能忍啊,赵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秦,如果用赵的颜面论来衡量,那秦王丢脸可是丢到姥姥家了,但秦王就是没有冲冠一怒为颜面。秦王志在天下,小小一块玩物,一点面子,不值一哂。
《烛之武退秦师》里,佚之狐堪比缪贤,能慧眼识英才,举荐烛之武,烛之武发了一通牢骚,郑伯坦诚道歉,同时反激烛之武去为国效命,秦伯被烛之武的一番利益说动,“与郑人盟”。短视冲动的子犯请击之,晋文公审时度势,认为“不仁、不知、不武”,“亦去之”。创业之初的君王,都是人中龙凤,为了更远大的目标,忍下一口恶气,最后都成就了一番霸业,不由得让我们为他们点赞。
传》
一、通假字
⑴ 可予不:(不,通“否”。)
⑵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
⑶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⑹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⑺ 设九宾于廷(宾,通“傧”,接引宾客的人,傧相)⑻ 肉袒伏斧质(质,通“鑕”,铁钻)
⑼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yé,语气词,吗)
二、古今异义 1.指示:
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
古义:遵守约定(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
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今义:冒犯
4.明年:
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
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
用心
爱心
专心
6.宣言:
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
7.鄙贱:
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卑鄙下贱
8.以往
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指以往十五都予赵);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 9.因而
古义:趁此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11.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2.美人
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 13.布衣
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14.走
古义:跑;今义:行。15.去
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对 三、一词多义 1.负
① 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用心
爱心
专心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2.使
①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3.引
①
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 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④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4.幸
① 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③ 则幸得脱(侥幸)
5.以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凭借)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相当于“而”)④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用心
爱心
专心
2.名词作动词
①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②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 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穿;怀,怀里藏着)④ 乃前曰(前,上前)
⑤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竖起)⑥ 赵王鼓瑟(鼓,弹奏)⑦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3.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归璧于赵(归,使……归)②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 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⑤ 臣舍人相如止之曰(止,使……止;阻止)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6.形容词作动词
①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
② 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③ 秦王善为秦声(善,擅长,善于)
五、文言句式
用心
爱心
专心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其 / 吾与徐公孰美 / 孰与君少长 2.独……哉:难道……吗,表反问 例:独畏廉将军哉
六、出自本文的成语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
用心
爱心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等基础知识。
2、学习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常用词。
教学难点: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心问题:本文刻画了蔺相如、廉颇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子问题:
1、你了解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吗?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元封三年(前108),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并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书——典章、书籍。表——大事年表。
《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故事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3、划分结构,说说本文写了几个故事?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1—2 节:廉蔺简介 3—13 节:完璧归赵。14—16 节: 渑池相会。17—21 节:负荆请罪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是如何“使不辱于诸侯”的?
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发现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归璧于赵后,蔺相如义责秦王,表示“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出使结果是“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小结:“完璧归赵”,着重表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品读“渑池之会”的故事,说说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酣 令 寿)③蔺相如是怎样做的? 斗争 针锋相对 以攻为守,逼秦击缶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6、品读“负荆请罪”的故事,说说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矛盾的?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7、故事中的人物有何性格特征?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2、勇敢,机智,胆识过人。
3、爱国(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忠心(深 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2善于谋略,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当知道 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祌
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 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 略野心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看重利益。)
8、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6、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
四、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刻画人物 细节描写 语言 动作 矛盾冲突 廉——秦(璧 会)廉——蔺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世纪金榜》中的基础知识部分。
苏
武
传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教学重点:掌握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感悟苏武积极对待苦难人生的不屈不挠精神。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一、中心问题:《汉书》是怎样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二、子问题:
1、你了解班固与《汉书》吗?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与其父:班彪;妹,班昭,并称“三班”。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大部份写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划分结构,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最后三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3、作为传记,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来刻画人物呢?
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4、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找到文中3、4两节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①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重负国、屈节辱命)
②“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从这两话中,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格?(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③ 苏武要自杀。他的这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一惊,一哭,一壮。
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格魅力。这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板书:坚贞)④卫律是怎样劝降的?
劝降三部曲:
1、恐吓: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
2、威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副有罪,当相坐。苏武的回答非常地清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3、利诱。
⑤当这次劝降不成的时候,他们又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折磨苏武?(幽,幽禁;徙,流放。)
孟子说过: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苏武做到了)“幽”和“徙”是从精神上摧挎你。把你幽闭起来,把你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就更考验一个人的精神耐力了。他受贫穷,没有吃的,他就吃毛毡,吃雪,抓老鼠充饥,吃野草。按照孟子的话说,就是“贫贱不能移”了。
5、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牢记使命。可见,他的求死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6、“北海牧羊”中,最能体现他气节的一句话是什么?这体现了苏武怎样的品质?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坚忍。(板书:坚忍)
7、李陵是怎样劝降的呢?李陵的劝降又能分成几个小层次? 三层。第一层至“信义安所见乎”,讲的是苏武在这里,他对汉朝的效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第二层至“何久自苦如此”,说他在汉朝的亲人或是去世,或是离散了,在汉朝已然没有牵挂了。第三层讲汉武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劝降。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李陵与苏武的关系,苏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面对李陵的肺腑之言,苏武的反驳:“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苏武的断然拒绝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板书:坚定)苏武在面对劝降时突显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才鲜明地显示出苏武持志如
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
8、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还有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②对比鲜明。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③剪裁得法,详略得当。本文详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曲折经历而略叙回国以后的事迹,这有利于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苏武在匈奴一共十九年,作者对这十九年的生活也没有采用编年纪的方式来描写,而是详写匈奴方面劝降、逼降和苏武的拒降。至于苏武在匈奴娶胡妇生子的事情只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略提一笔。这同样有利于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略写的第三部分,作者也不是一味简略,对于苏武身后得以画图麒麟阁的荣宠就写得很详细。由此可见,本文不仅做到了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而且详中有略,略中有详,充分显示了作者在剪裁方面的精思。
9、今天学习《苏武传》,有何现实意义?
生活当中,我们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高位、玩乐、浮华„„如何去面对它们,这关乎心灵的选择。„ 他们心有信念,甘于奉献,这是浮华面前心灵的选择,这是寂寞之中灵魂的坚守。
四、板书设计:
苏 武 传
情节: 自杀 性格: 坚贞
反劝降 坚定 北海牧羊 坚忍
写法: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
鲜明对比
剪裁得法,详略得当
五、布置作业:
请以“苏武,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感悟,200字以内。附学生习作一篇:
辞父母,别长安。出使匈奴气志坚。眼前长河落日,身后大漠孤烟,一去十九年。出汉塞,越重关。牧羊北海节不残。俯首玄冰三尺,举头日月高悬。大圣有遗贤。
张 衡 传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知识;
2.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立志成才。教学重难点:掌握文中相关文言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地震预测与地动仪引出张衡,从而导入课文。
二、中心问题:这篇传记,记叙了张衡那些生平事迹?
三、子问题:
1、你了解范晔与《后汉书》吗? 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曾任尚书吏部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后来因为刘义康谋反案的牵连,被处死。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后汉书》为“前四史”之一。
2、你了解张衡吗?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名著《东京赋》和《西京赋》,合称《二京赋》,描写了东汉时期长安和洛阳的繁华景象,讽刺了官僚贵族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南都赋》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阳郡的社会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间风俗。此外还著有《定情赋》《同声歌》《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30余篇。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并研制出了“记里鼓车”“指南针”等。在数学方面,他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间。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圆周率虽稍有误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这样精确的计算,不能不使人们感到惊叹。他的这一成果比欧洲早1300多年;在气象学方面,他制造出了“候风仪”,是一种预测风力、风向的仪器,比西方的风信鸡早1000多年;在机械学方面,他制造的“独飞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还制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动日历等;在艺术方面,他居东汉时期著名的六大画家之首。张衡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张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3、传记有哪些种类?
传记,记叙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的特点,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叙述其为人及对社会的影响。传记基本特点:详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成就,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
传记种类: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本文属评传(既记叙人物事迹,有评介与探讨人物思想状况、所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4、梳理结构,说说张衡凭什么名垂青史?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
第1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 第2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第3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
小结:文理兼通,基础宽厚,质朴谦逊,不慕名利,潜心治学,态度严谨,德才兼备,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张衡取得巨大科学成就、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
5、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特点? 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②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③ 语言凝练平实而又不乏情致。
四、板书设计
张
衡
传
范晔 品格文才
科学成就
全才 政治才干
五、布置作业: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10-28
廉颇蔺相如列传期末10-31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练习06-30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句式总结06-07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高二)10-05
司马相如列传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