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习作文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把握学习作文(精选10篇)

把握学习作文 篇1

每个人都期待自己有美好的未来,每个人的自我期待中都包含着对未来职业和生活的希冀。其实,社会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也有一种期待。比如,期待医生有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疗技术和渊博的医学知识等。

面对社会的不同期待,我们需要从各方面学习,锻炼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为将来融入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现实生活中,常有人埋怨幸运之神不肯光顾自己,说上苍不肯把机会赐给自己,其实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一次评比、比赛、考试……这不都是机会吗?善于发现、准备充分的人一定会抓住机会,在竞争大潮中脱颖而出;而那些不善于寻找、甚至蔑视机会的人,只会“坐失良机”,任机会从指缝中飘然而去。

对于学习,我们要励志勤学奋力拼搏。坚定的目标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刻苦学习,勤奋劳动,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奋斗、去追求,才有收获。范仲淹从小葬父,靠“淡粥度月”,尽管这样,他仍刻苦读书,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最终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对于学习,我们要多思善问,用心感悟。通过多思考、多提问来了解自身的不足,努力保持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做学习上的强者。德谟克利特说过:“不敢同冠军较量的人,就永远争不到冠军。”对于竞争,相信,大胆尝试的人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和技能;优柔寡断的人是无法获得成功的,他们常常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这太难了,我做不好”,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机会。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老想着竞争中的失败,要相信自己能够发挥最佳水平。我们参与竞争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发现自己的局限性,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水平。没有成功,不要紧,那只是给了你人生一次宝贵的经验,代表着你又要以全新的视角去面对下一个挑战。我们始终相信爱迪生所说的“没有失败,只有离成功更近一点儿”。

把握学习作文 篇2

一一、在操作实验、验证结论时

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都是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的, 需要根据操作的结果分析、探究、总结规律, 得出结论。如果单靠个人的力量获取每一个数据, 课堂教学的时间就会明显不足, 影响后续课的进行。这时, 采用小组合作, 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 既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总结实验结论, 又可以省出精力讨论提炼蕴含的知识,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时, 为了获取较为准确的结论, 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可先把学生分成几组, 每组六人。每人抛掷硬币100次, 对于每次正面向上或是反面向上作好记录。接着, 发给每一个小组事先印好的表格, 将小组成员实验数据汇总, 并要求学生根据表格数据进行合作交流:你们组内实验得到的硬币正面向上的频率是多少?小组代表发言后, 教师再引领学生把全班的数据收集起来, 最后再算一次正面向上的频率。在此基础上, 让全班同学跨组交流, 总结得出:随着抛掷次数的增加, “正面向上”的频率就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在0.5左右摆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小。最后教师指出, 我们可以用0.5这个常数来表示“正面向上”的可能性的大小, 这个常数就是“正面向上”的概率。合作学习所发挥的群体优势也会让学生产生团结就是力量的感觉, 在不经意间渗透了德育教育。

二二、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 可以有很多答案, 只要是合理的就行。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 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 此时应该发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集思广益, 从而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弥补自主探索的不足。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后, 让学生根据方程3x+2 (x+6) =500, 编一道用方程解决的应用问题。此题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和趣味性, 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互相交流检查, 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中得到锻炼, 提高了解题能力, 扩大了知识视野。

三三、当答案不一致时

比如, 在教学“实数”一节时遇到这样的问题: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几乎每届学生在这个问题上都有分歧, 一部分学生说是有理数, 因为它是分数;另一部分学生说是无理数, 因为π是无理数, 除以3仍然是无理数。此时, 如果教师直接给学生挑明答案, 学生当时都能接受, 但肯定印象不深刻, 时间一长, 还是原来的认识水平。如果在学生争论不休时, 教师能及时引导小组合作交流, 互相对自己的看法说出理由, 让对方反驳, 或让对方信服;最后教师把关, 确认本题的正确结果, 并找一名代表阐述出理由, 教师加以完善, 效果必然要好。

四四、独自探究有困难时

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的差异, 使得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会遇到困难。选择学生有困难且需要帮助时开展合作学习, 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例如:教学“代数式”时, 布置这样一道题:一家工厂为了放钢管而制作了V型槽, 最下面的一层放一根, 第二层放二根, 按此规律依次向上递增一根。

问:1.第11层放几根钢管?第n层放几根钢管?2.如需要放210根钢管, 应建一个能放多少层钢管的V型槽?

把握学习作文 篇3

一、更新教学理念,深层估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

1.钻研教材,找准学生的逻辑起点。在教学开始前的预设阶段,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学生的逻辑起点。那么如何知道学生的逻辑起点呢?教师每教一个知识点,都要搞清楚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以后还有哪些知识与此相关,理清学生知识结构,掌握学生的逻辑学习起点。

比如学习“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了“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以后还要学习“多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采用迁移的方法。那么怎样迁移呢?我们要想办法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密切联系旧知,精心设计复习题,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旧知联系的连接点,让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以有的认知结构上。如:教学《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可以先复习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然后引出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让学生先自己尝试解决新课知识,再分析异同,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组织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探究规律,拓展提高。

2.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都知道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但往往只在备课时去“备学生”,这时候的“备学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种主观臆测,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确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的真实水平也无法准确估计到,这样,教师的主观猜测和学生的“客观”水平之间便存在了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教师需进行调查,去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可以通过课前谈话,课始、课中提问。如“关于这些内容,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等方式,听一听不同层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3.学会倾听,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我们还应该学会在课堂中倾听,关注学生的“属己语言”、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对知识的现实掌握情况往往在其发言中就体现出来了。在倾听中了解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状态,正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学生的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课堂的物理环境也在变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问一问学生的想法,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变化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让我们教学的流程变成智慧碰撞的过程,让学生从一次次困惑中破茧而出,由怀疑而探究,由缺憾而追寻。当然,我们还应该学会在课堂中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学会在课堂中加以放大,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

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1.关注学习起点,给学生发现的机会。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有时甚至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渐渐地学生的自主性大大被扼杀。现代教学理论表明:“只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放手让学生研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研究问题的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地发展。”

2.关注学习起点,适度调整教学程序。一般来说,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多地关注知识的逻辑起点,这涉及到教材本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也是教材编写的局限性之一。当学生的现实起点远远高于逻辑起点时,我们有必要对教材的教学顺序进行适度的调整。例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课,教材提供了这样一条教学路径:①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积累感知;②看着得数想乘法算式;③看着乘法算式编乘法口诀。这样的教学路径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事实上我们知道乘法口诀表作为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前期家庭教育中,它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已经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能背诵全部乘法口诀。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改变教学思路:第一步,从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引出乘法口诀,体会乘法口诀为计算带来的便捷性;第二步,通过实践操作理解乘法口诀的内在意义;第三步,沟通口诀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掌握口诀的基本结构,进一步掌握口诀。以学生的现实起点为基础,对教材进行合理、适度、准确的开发是有必要的。

3.关注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资源的发现与利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希望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研究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充分预设学生课堂生成情况,并把学生现场生成的学习资源转化为引出新知的背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中,最终获取新知。

总之,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为了使数学课堂真正彰显生命的活力,为了把孩子们引领到我们真正想让他们去的地方。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就应该把“正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引领孩子有效学习”作为一种直根于我们脑海深处的教学理念,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最终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也如名师般高质高效。

学习创新理论 把握前进方向 篇4

——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善于运用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是我们党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毛泽东同志说过,“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热潮中,应该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作为首要任务,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大脑、凝聚共识、激发热情,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把握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历史地位,自觉运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才能把握前进方向、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学习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和思想精髓,只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其在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等问题上形成的独创性理论观点。

学习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与学习掌握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历史进程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展开,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展现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以及所蕴含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学习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指针。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增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应用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成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思想武器。

把握学习重点 做好本职工作 篇5

当前,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认真按照局党委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把握切入点,自觉投入到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去,积极学习,认真笔记,深刻领会,对此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如下几点切身体会:

一是强化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每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要求,认真学习,在通过各种途径自学的同时,积极参加局机关组织的集中学习。注重结合工作实际,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作的重要报告精神,虚心向先进典型学习,向基层群众学习,向老党员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促进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把握切入点,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积极投入到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相统一,努力学习实践“三个

1代表”重要思想,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本领,广泛倾听同事和群众意见、批评和建议,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认真查找工作中的不足,促进工作能力的提高。

三是找准结合点,提高工作办事效率。

原原本本学习 准确把握精髓 篇6

贯穿发展实践 持续加强党建

卢展工书记在收听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就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

7月1日上午,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集体收听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收听收看之后,省委立即召开会议就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作出部署安排。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讲话中强调,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摆在当前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原原本本学习,准确把握精髓,贯穿发展实践,持续加强党建,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把中原经济区建设好。

上午10时,省四大班子领导在省委第三会议室集体收听收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现场直播,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在省委召开的会议上,卢展工就学习好贯彻好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

卢展工说,刚才,我们收听收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实况,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重要文献;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指导新形势下加

1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文献;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文献。卢展工指出,通过收听收看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我们有共同的体会。一是回顾历史、令人振奋。胡总书记全面回顾了90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用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二是总结经验、启示未来。胡总书记精辟分析、深刻阐述了我们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给我们以深刻启示。这些经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凝聚着时代精神和全党智慧,体现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和尊重规律、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科学精神。三是指明方向、催人奋进。胡总书记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明确了党的建设的奋斗目标,并且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的目标任务、作出的安排部署,既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眼光、战略思考,体现了我们党面对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体现了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先进性的高度清醒、高度自觉。

卢展工就学习好贯彻好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原原本本学习。学习贯彻胡总书记重要讲话,是摆在当前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省委将按照中央要求下发通知,对各级各地学习好讲话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安排。各级党组织要立即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采取多种有效形式,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认认真真、原原本本、深入细致地学,把讲话全文认真学好,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确保学习扎实开展、取得实效。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单位要组织好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讲话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及时反映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学习情况,在全省上下营造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浓厚氛围。

二要准确把握精髓。胡总书记重要讲话内涵丰富而又非常深刻,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的要求,体现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体现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讲话的精髓和实质,关键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认识。一是深刻认识我们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二是深刻认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深刻认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时代内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进一步转变观念、探索规律、开拓创新,使我们发展的目标方向、思路举措更加符合规律、更加符合实际。四是深刻认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现实利益和具体利益。五是深刻认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充分利用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及时总结党的建设新鲜经验,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推进。

三要贯穿发展实践。党的建设从来就不是游离于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之外,而是同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要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和服务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从河南来讲,就是要把加强党的建设与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紧密联系起来,找准历史结合点、工作切入点,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了中央决策,成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在河南实践的具体体现。我们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推动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谋划中原经济区的热情和智慧转化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实际行动,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能够做的事情做起,确保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要持续加强党建。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先进性建设的深入动员和全面部署。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深化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选人用人的公正机制和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坚强保证。党的先进性是我们党的命脉,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的建设的命脉。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转变思想观念、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作风,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各级党组织要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把创先争优活动融入到自身工作实践中去,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全面推进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准确分析与把握课堂学习任务 篇7

但是,制订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全新的课程理念?这当然没有错!问题是所谓的课程理念,只是一个制订教学目标的指导纲领,是一个需要把握的总方向。那么,是已经颁布实施的新课程标准?那更没有错!但是,课程标准是不会细分到“课”的,而我们的教学设计是按“课”来设计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说,是钻研教材。那钻研教材的什么呢?抑或说,如何钻研教材呢?

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教师会根据教材所设计的教学内容,然后再依据自己对内容设计的理解来厘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乍看之下,这似乎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各类学科教材在学科课程四要素中的地位重要,它是根据一定的学科教学任务来编选和组织的,是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含有一定能力要求的课程学习内容体系。

但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各类学科教材内容知识不仅包含本学科的知识,还包含有关学科课程活动的知识,包含有关学科教学的有效表达方法和评估程序。它一方面是教师进行教学组织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换句话说,各类学科教材不仅包含着显性的学习内容(那些关于知识与技能的内容),还包含着隐性的学习内容(那些关于价值与策略的内容)。

这样看来,如果我们在开展教学之前,只是关注教材所呈现的显性内容,那就很容易使我们的教学活动陷入单一的对学科知识目标的追求之中。

如何更好地钻研教材呢?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准确分析与把握课堂学习任务。在通常的教学情境中,所谓“任务”一般是用来特指“教师给学生的指令以及对学生反应的要求(即要学生做什么和达到怎样的标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一个要求,学生按这个要求开展某种形式的活动,以实现教师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就像数学课中教师给学生一堆材料,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既定的规则进行分类;或像语文教师要求学生阅读一段文字,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概括等。

我们这里所说的任务分析,则是指教师将视野放在整个课堂学习(一节课)中去分析和理解,从而理清通过本次学习(一节课),学生究竟应该学习些什么?究竟应该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从这个基本的描述来看,这里所说的任务分析,包含如下两个重要内容。

一、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关于“学生究竟应该学习些什么”,仅就知识习得这一指向来看,也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分析。因为在知识的宏观分类体系中,通常根据知识的形成、存在以及呈现的形态不同,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通常可以通过某种介质直接呈现出来,如一些原理性知识(或称之为陈述性知识)、规则性知识(或称之为程序性知识),这类知识在进行教材分析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我们所把握。而隐性知识则不然,通常情况下它是不能通过简单的“转移(如教授)”而形成的,如一些观念、行动策略等,我们可以把这类知识称为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由于其难以直接通过某种介质来呈现在我们面前,故而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就很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例如,有一堂“转转盘,比大小”的数学课,这是一节数学游戏课,游戏的规则是每一次转动转盘,转出哪一个数字,就将这个数字填在一个数位上。如此三次后,可以构造出一个三位数,最后看谁构造出的三位数大。这就是教材所设计的数学活动。这里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那就是帮助学生巩固已经习得的“比较多位数的大小”的规则。但是,我们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仅仅就是这样一个目标吗?

通过对该堂课教学的临床观察,我们会看到以下一些现象。

第一,教师对数学游戏(数学活动)的规则、方法与目的交代得不够清楚,尤其是活动目的。实际上,这个游戏的实质就是看谁能通过转转盘来构造出一个最大的(或者尽可能大的)三位数,而教师似乎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第二,这是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当学生转出一个数字之后,将这个数字填在哪一个数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性问题。但是当有一个学生提出关于“转出一个数后,究竟选择填在哪一个数位”的思考时,教师却置之不理,与这个课堂生成点“失之交臂”。教师仍然将引导性提问的重心放在“为什么这个数比那个数大”上面。

下课后,我曾与该教师就这两个问题做了简单的交流,得到的回答是:第一,教材也没有很明确地给出活动(游戏)的实质究竟是什么的回答,而且,即便有这样的表述,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也是听不懂的;第二,如何思考转出的数字填在哪里,涉及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而这个知识要到后面才开始学。

将观察现象与交流所获得的信息做一个相关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还是依据教材所设计的那些显性内容,“就事论事”地组织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对教材所设计的那些显性内容的理解,似乎仅仅是通过游戏活动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多位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而“如何构造一个尽可能大的三位数”根本就不成为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教学目标),“如何来比较三位数的大小”才是教师预设的唯一的学习任务(教学目标)。

假如我们稍加深入地思考就可以发现,实际上,有些知识是可以很快形成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关于“多位数大小比较”的规则性知识。有些知识却是需要靠渐进的方式逐渐形成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关于“填数”的策略性知识。而要积累这种对人的行为抉择具有重要价值的策略性知识,非要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后才能思考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没有这样的策略性思考活动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它只是没有被我们在明确分类后冠以一个名称而已。

多项研究早已表明,儿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也有许多有意识的经验活动(被认为是形成“日常科学”的途径),并通过这种活动形成了许多“日常概念”(也称为前科学概念,一种由经验而形成的非精确化的观念),使儿童的数学学习成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交互作用的过程。它是将儿童日常生活或经验与数学科学结合起来的最好桥梁。

二、应然目标与或然目标

任务分析所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就是所谓的教学目标应该分为应然(也称之为实然)目标以及或然目标。所谓应然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它具有指向明确结果且能用程度来直接描述的特点,因而它的目标陈述往往直接可以成为学习评价的依据。而所谓或然目标,就是指那些可能达到的目标。它往往不能明确陈述结果的程度,通常只是指向通过学习希望获得某些发展的方向,因而它陈述的目标往往不能直接作为学习评价的依据。

例如,面对“一条小船能坐6人,4条这样的小船能坐多少人”这样的数学题目,“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以及讨论交流,理解乘法的意义”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目标陈述,这也是课程(教材)直接呈现的数学意义。其实,前面半句陈述的是学习方式,而后面半句陈述的就是应然目标。这其中,“理解”就是一种程度描述,因而“是否理解”就成为了学习评价的主要指标。

可问题是,在进行学习任务的分析时,是否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能获得哪些初步的数学体验?其实,只要将每条小船的人数、船数以及总人数进行对应的排列,就很容易发现这三个数量之间的某种关系。其中,“一条小船”与“6个人”建立了某种恒定关系,这就是对应思想。而当“船”这个集合里的元素被增加到“4条”(即扩大4倍)时,则“人”这个集合里的元素也要有对应增加(即扩大相同的倍数),以保持这种恒定的关系,这就是函数思想(其本质就是变量思想)。

从这样的任务分析来看,课堂学习目标似乎还应该包含学生通过操作体验以及讨论交流,可能获得的初步的函数思想的体验,这就是或然目标,然而,在较多的课堂学习目标陈述中,指向知识与技能维度似乎均以应然目标为主,而或然目标往往有所缺失。

把握学习起点 构建有效课堂 篇8

一、从教材出发,把握学习的可能起点

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内容的水平,仅代表着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可能范围与需要掌握的可能程度,并不代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因此,教材的起点只能作为教学的可能起点。我们可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教材。首先,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再次研究教材里的练习题;最后,挖掘教材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教材的分析,弄清文本的知识结构关系,初步确定学生认知的可能起点。但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这样分析得到的起点,有时与课堂教学需要的实际起点是有差距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把教材提供的起点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确定教学的起点,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有一位老师在上连加这一内容时是这样设计的,根据教材的分析,他把教学的可能起点定位在“加法的含义和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上。而在教学中,教师为了验证教学的可能起点,在学习新课前,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运用加法的含义和策略来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验证、判断、确定教学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探索等方式来认识连加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形成计算的技能。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不但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还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二、重新认识学生,把握学习起点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学生,来把握学习起点。

我们可以在备课前,思考以下几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什么?哪些知识已经掌握?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知识能够独立学会?怎样组织更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会?哪些知识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怎样的合作方式更有效?哪些知识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和传授,应怎样点拨、引导和传授?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课前与学生的谈话交流、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们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到学生对于人民币是比较熟悉的,大部分学生使用过人民币,对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元、角之间的进率,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对于人民币整个知识体系的认识还是比较零散、模糊的。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在信封内装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露出人民币的一角,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猜一猜信封里装着面值多少的人民币?”这个有趣的游戏活动。在猜人民币的活动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从零散走向系统。继而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创设“乘公交车一元钱,你准备怎样付钱?”的生活情境,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呈现问题,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唤醒、激活、运用先前的生活经验,把抽象的“1元等于几角”转化为学生动手操作的取钱活动,学生在动手中做数学,在操作中感悟、掌握新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紧密地结合,同时,也给学生营造了适宜的学习空间,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三、重视生成,调控教学方式

在进行教学预案时,教师已经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成人的思维方式进行预设,因此,教学预案其实是一种理想。虽然我们研究了教材以及学生的现实起点,但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课堂现场千变万化,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在课前完全把握学习起点。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用教案教”而不是“教教案”,并且教学实践动态过程中,找到一个新知教学的切入点;要善于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暴露的学习起点,及时根据课堂现场调整教学预案,把学生的思维领到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于是我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调整教学流程。我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那么,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于是我抓住契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课堂一下子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学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单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学数学”变为“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到极点。试想,假如我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后,就加以批评;假如我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改变,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教学过程是复杂多变的,它要求教师具有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对备课当中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做出了及时、迅速、准确的反应。那句“你能解释一下这个算式吗”,既尊重了孩子的思维成果,对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同时也适当调整了教学进程,做到了以学定教,给学生营造了适宜的学习空间。

把握学习作文 篇9

带着梦想和憧憬跨进军校大门的学员们,正值青春时期,思想和情绪都处在活跃阶段,身体机能处在变化当中。人生观、价值观虽已基本形成,但由于心理、思想、情绪变化较快,同时易受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可逆性。因此,准确把握军校学员在学习期间不同阶段心理的变化特点,对于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和管理效率,保证学员顺利完成学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军校学员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特点

(一)入学初期

学员感到军校生活新鲜,思想比较活跃,情绪比较激动,工作、学习干劲足。此阶段主要是指学员入学后强化训练到取得学籍。

经过层层选拔和艰苦紧张学习终于考上梦寐以求的军校,实现了自己的军官梦,对每个学员来说兴奋、激动是无法抑制的。考上军校,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战友们羡慕,家人为之高兴和自豪,更加增添了他们的兴奋激动之情。但是,离开了熟悉的部队、家人和朝夕相处的朋友,面对更加严格的复试,他们在入学初期,工作积极性比较高,心理上也比较谨慎,害怕自己被退学或复试不过关。

(二)入学中期

学员对军校生活由新鲜慢慢转变为平淡,思想比较稳定,心理上对工作、学习没有多大激情,干劲慢慢减弱。此阶段主要指学员取得学籍后到毕业前一学期。

学员们经过了第一阶段以后,心理、思想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军校生活神秘的一面逐渐消失,对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已经适应,学员们的心态变得放松、平静。对工作、学习也是一如既往,但拼劲和上进心则显出逐步消退的趋势,多数学员做事情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这一阶段学员的情绪和心理没有太大的变化,学员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严格。

(三)入学后期

学员期待着毕业,心情比较激动,心理比较急躁,容易激动。此阶段主要是指学员临近毕业的一个学期。

经过几年的军校生活,面临毕业,即将走向新的工作岗位,学员心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是对毕业的期盼。自己即将成为一名警官,感到自豪。二是对毕业分配过多考虑。学员认为分配到较大的城市容易解决个人问题和其他困难,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所以对自己的分配问题十分关心,考虑得太多。这样容易产生焦急的心理,情绪容易激动。

二、在不同时期对学员实施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入学初期摸清学员的心理和思想,搞好思想教育和入学强化训练以及复试

学员入学后,切实掌握学员的真实思想状况,针对学员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搞好教育和入学强化训练,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思想上确实有问题的学员,要立即做好思想工作,把不良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根据学员的综合素质,在学员中积极开展“比、学、赶、帮、超”的活动,让其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

由于学员入学前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各不相同,对他们的影响也不相同,有的学员接受能力比较强而有的学员接受能力就比较差。但是,军校是为部队培养合格指挥人才的地方。一日生活制度都很正规,工作、生活比较艰苦、紧张。此时适应能力较差的学员如果得不到及时帮助就会掉队,将来毕业也不适应部队的需要。另外,适应能力较强的学员综合素质比较过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雷厉风行、拼劲足,集体荣誉感强,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所以应根据学员的综合素质在学员中开展“比、学、赶、帮、超”的活动,让文化程度高和学习基础差、军事素质好和军事素质差的学员结成对子,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工作、学习、训练要因人而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把握学习作文 篇10

帮助学生对初中新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任务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同学间彼此交流学习心得,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的适应老师的教学和初中的学习生活。【重点和难点】

通过交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前准备】

让学生总结开学2周来,自己的学习心得,准备课上交流。搜集科学的学习方法。【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教师:开学两周了,你们是否适应了中学的生活呢?(请同学们谈感受)

学生:学生可以谈自己的一些真实感受,比如对学校的、同学的、集体的等等。

从学生的谈话中总结:中学生活丰富多彩,我们在感受到中学生活的快乐中也不免会有一些疑惑,特别是刚才一些同学谈到学习生活中与小学比起来有很大不同,有时让我们很不适应,如何来解决这些来自学习上的问题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话题——“学海任我游” 板书——“学海任我游”

有人说学习是枯燥的,有人说学习是让人愉悦的。学习的甘甜正是来自于我们面对困难,不断解惑后的喜悦。下面我们分成小组,把大家在学习中遇到的烦恼写出来。活动:“烦恼大本营”

要求: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

内容:将进入中学后学习上的烦恼写出来,归类。让班长或者课代表写在黑板上。

学生的烦恼主要有:1.自己努力了,成绩没提高; 2.学习时间,精力集中不起来; 3.课上听懂了,可作业不会做。4.不知道怎样记笔记; 5.英语单词记不住。„„

总结学生的问题:1.不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 2.不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3.学习效率低„„

教师:遇到这么多烦恼,如果不解决,会影响我们以后的学习。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想我们班中一定有很多同学有好的办法。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建议吧。活动:学习加油站

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解答刚才大家的困惑。可针对具体问题,比如如何记住单词,怎么学好数学等,也可以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关于记忆:奇妙的记忆术

学生谈自己如何记忆的,一个学生介绍“爱宾浩斯 ”遗忘曲线,一个学生谈自己整理的有关记忆的方法。内容如下:

下面是有关记忆的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参考使用。1. 给自己规定记忆的任务,明确记忆的目标,提出记忆的要求,这是有意记忆的首要条件。认为“书上一切都有,何必去记”,当然什么也不会有意识地记住; “一切都很重要,一切都要记住”,实际上做不到,全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也失去了记忆的目标; “一次不可能记住,以后慢慢会记住的”,总把希望寄托在以后,眼下的时间却放弃了,以后也是一句空话。提出了记忆任务,就要不折不扣地坚决完成。革命老人徐特立,43岁才留学法国。刚去时,他对法文一字不识,于是他计算,一天学记一个单词,一年就是365个,七年就是2555个,可以粗通法文;如果一天学两个词,46岁就可读通。他说: “纵然愚蠢,断没有一天学一两个字也不能的。”如果说记忆有诀窍,那么,老老实实地学,扎扎实实地记,这就是首要的“诀窍”。那种认为只要掌握某种神秘的“记忆术”,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记住一切的想法,显然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2.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死记硬背,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即使你当时背得很熟,也不会 保持很长时间。《学记》中就这样说: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记问之学,指的就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对知识的理解是通向记忆的坚实途径。3. 用思考加强记忆强度。

长久而反复的思考,会在大脑的特定部位造成神经细胞兴奋的固定联系,留下深刻的痕 迹。有一段话说得好: “给学生现成答案,就像沙滩上的脚印;经老师点拨,同学自己寻找到的答案,如同巨石上的雕刻。”思考,要付出你的心血,特别是当你百思不得其解时,虽然这种思考是很辛苦的,但它所带来的,却是领悟的欢乐,那豁然开朗时的高兴是难以形容的。在一“苦”一“乐”,“苦尽甜来”之后,你所学的东西能遗忘吗? 4. 在记忆的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回忆。

曾有一位中学生,他记忆东西非常快,一般3到5遍就可以记住一段文章。其中奥妙在哪里呢?其实很简单,每当他拿到所要记忆的材料看过之后放到一边,试图回忆所记内容;接着再回过头来重点看一遍没有记熟的内容,这样反复两三次记忆,基本上完整地记住了所学的内容。这位同学采用了一个重要的快速记忆方法,这就是不断地尝试回忆。研究和实验都证明,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不要拿到材料就只顾没完没了地机械重复。学学这种方法,它会使你的记忆效果迅速改观的,不过,在每一遍尝试回忆时一定要给自己提出任务。带着任务去记,才是有的放矢。5. 及时巩固。

知识并非一劳永逸地保留在你的脑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头脑中记着的内容只能越来越少,减少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以往规律。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一个与遗忘做斗争的任务,这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有在遗忘之前,及时地复习巩固你所记的内容。一般来说,复习可以安排在下述时间:{己忆后的两个小时,记忆后的一天之内,记忆后的第二天,记忆后的第一周末,记忆后的第二周,记忆后的一个月之后等,这样的复习巩固就会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以上内容,由学生制作成课件展示)关于复习:小博士支招

学生对如何复习进行交流。由班上的一个学习标兵总结如何做好复习工作。内容见下: 如何复习

孔子曾说过: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认为,学习并及时温习,那将是件很高兴的事。孔子为什么提倡“学而时习之”呢?因为复习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复习是对学习过的知识,从新的角度及时地再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复习有许多种形式,但总的来讲可分为两大类,即课后复习和系统复习。下面主要介绍的是课后复习。

要想在课堂上将一天所学的各科知识都掌握是困难的,所以课后复习当天的内容非常必 要。通过复习,可以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并较好地掌握当天所:学的知识,为做当天的作业扫除障碍。做作业虽有复习的成分在里头,但它还是不能与复习划等号,而真正的复习应在做作业之前。不是有这样的现象吗,有的同学做着做着作业,遇到了问题,赶快翻书,查公式,看概念的含义,这样翻来翻去,作业的质量很难保证。课后复习做什么呢?主要做四件事:回忆再现,细读教材,整理笔记,及时记忆。(1)回忆再现。先不看书,也不看课堂笔记,静静地把老师当天讲的内容回忆回忆,再现老师上课的情况。看自己能回忆出多少,如果能回忆出课上老师讲的大部分内容,即说明白己-上课是有收获的,听课效果是好的;如果回忆不出什么,就要查查原因,是因为上课“走神”,还是听课的节奏没跟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回忆不出的地方,课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应再开动脑筋想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回忆起来,问题能不能搞清楚。如果实在办不到,就可以做课后复习的第二步一细读教材。

(2)细读教材。同学们在课上学习的知识是间接的知识,主要来自课本,可以说“课本课本,学习之本”。在复习时经过“回忆再现”,回忆不起来的地方,搞不清楚的问题,大部分可以在细渎教材之中得到解决。要细读教材,全面过目,对理解的、记住的部分不必 花费很多工夫。而对于不理解、未能记住的地方则要多花些时间读。

细渎教材时,要拿笔做些勾划的批注工作。教材中的新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处,分别用符号标㈩;切莫疏漏教材中不是黑体字,注释中也没有,但又是很重要的地方;在教 材中—可以做—些必要的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以便在系统复习时迅速回忆和查找到教材中的关键内容。

(3)整理笔记。课堂-[二的你一定是最忙碌的,要听、看、思、记并举,所记笔记不可

能十分细致、周全。课后复习时应将不完全的笔记补齐,将记得不准确、不正确的笔记修改 过来,过简的地方补上有关内容,力求笔记的完整、正确、实用。笔记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的,笔记到底应该怎样记,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实情而定。在整理笔记时,不必花费很多时间,因为笔记是给自己看的,笔记乱一‘点,甚至有的地方用符号代替,都无关紧要,自己能看懂就行。整理好的笔记,是’—份经过自己的加工,适合自己使用的复习资料,因为它线索清楚、重点突出、内容简要,所以,在系统复习时,只要打开笔记本一看就心中有数·厂。

(4)及时记忆。(略)课后复习的—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持良好的记忆,使遗忘的周期加长。经过有关专家的实验证明:刚刚记住的材料,经过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如果对学习过的材料经常复习,对大脑进行反复、有效的强刺激,那么,记忆就会强化,遗忘的速度就会放慢。

上一篇:煤矿技术科管理规范下一篇:师德调查问卷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