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共8篇)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业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不运用或少运用银行的资产,以中间人或代理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代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业务。农发行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业务量、业务范围和业务种类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新业务得到开发和普及,服务功能也日益扩大和完善,但是,与农发行未来发展的要求和同业竞争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农发行发展中间业务必要性
(一)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扩大农发行业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支农能力的需要。2004年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明确要求:要按照现代银行的要求,打造一个新型的农业发展银行。一方面现代化银行必须是组织机构健全、服务功能完善,面向市场,能够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服务型银行。另一方面农业的产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发展方向更需要农发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现现阶段农发行中间业务规模小、品种少、手段单
一、服务功能不完善,显然不符合市场条件下现代化银行的要求,只要通过发展中间业务,积极发挥自身潜能,才能满足广大客户的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才能把农发行办成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和现代化农业政策性银行。
(二)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负债结构的需要。在中间业务不发展的情况下,农发行纯收益主要来自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我国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是人民银行统一制定的,在贷款结构既定的情况下,谁的低成本存款比重大,谁的存款成本就低,存贷利差就大,谁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
(三)拓展中间业务,是尽快改善农发行经营状况,提高我行经营效益的需要。农发行的业务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贷款利息收入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随着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数次调整以及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存贷款利差越来越小,传统业务的创利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中间业务由于投资少、收益高,并且能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在当前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可以优化收入结构,提高经营效益。
(四)发展中间业务可以充分利用农发行的各种资源。农发行的资源优势主要在于:一是与其他政策性银行相比,农发行具有网点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如果加强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合作可以实现政策性银行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二是随着农发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囊括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及销售等环节,掌握着大量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三是农发行现有的客户中不乏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优质客户资源。四是农发行已经完成数据大集中模式的综合业务系统,并为将来发展新业务留有充分的扩展空间。发展中间业务能提高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率,进一步促进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当前农发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开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观念有待更新。有的分支行和人员对于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对中间业务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不了解,简单认为中间业务就是代理业务,主动权在对方,没有拓展的必要与可发展的空间,缺乏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存在畏难情绪。
(二)中间业务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一是农发行当前对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一个统一的基本制度,基层行中间业务存在不规范运作的问题。二是没有独立的条线管理部门,一般都是由资金计划部门或客户业务部门协助管理。
(三)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中间业务是一项新业务,对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很高。如代理国家开发银行的大型基建项目,需要农发行配备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去监管资金拨付;代理保险业务也需要营销、理赔和后期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但从目前来看,农发行这方面的人才还比较匮乏。
(四)中间业务收入指令性计划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开展。一是管理行不顾基层行业务发展实际,片面地下达中间业务收入考核指标。有的分支行为完成中间业务,把中间业务作为贷款条件强加给客户,有的行甚至不惜踩红线来完成任务,中间业务收入水份多,负面效应多。二是中间业务合作伙伴的选择上,随意性大。例如哪家保险公司代理保险手续费高、关系好就跟其合作;哪家中介机构业务分层多就指定其开展相关业务,置基层行的要求和客户的利益于不顾,合作缺乏战略眼光。
三、促进农发行中间业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措施
(一)必须准确把握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各级行在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农发行中间业务起步晚、起点低和当前少数省级分行试行开办新业务的特点,牢固树立“鼓励与规范并举,创新与防险并重,管理与服务同步”的指导思想,巩固发展既有中间业务,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增值创新服务。要根据农发行特有的业务性质和业务特点,准确把握“完善农发行金融服务功能,解决主体业务需要,有效覆盖风险,增加营业收入”的总体业务发展定位,立足于为客户提供至诚、优质、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依托主体业务,结合本行实际,找准业务突破点,实现中间业务稳步健康发展。在目前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种类逐步增多的新形势下,要继续以代理保险和支付结算等既有业务品种为重点,并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咨询顾问类业务。
(二)切实加强中间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农发行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将相关中间业务纳入各条线管理体系,形成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行综合营销模式的协同管理体系。要以依法合规经营为前提开展中间业务,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级管理机构相关政策规定,并自觉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要进一步加强对各流程的管理力度,规范中间业务操作,努力做到业务种类、授权权限、价格标准、财务核算“四要素”合规,保障业务运营正常、管理规范、渠道畅通。
(三)需要不断拓展和创新中间业务品种。在业务品种开发和营销策略方面多借鉴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在做好市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区的经济条件和自身优势,按照“客户有需求、自身有能力、收益有保障”的原则开发新的中间业务品种,在完善原有的结算业务的同时,以代理、咨询业务为突破口,逐步发展网络银行等业务,不断开拓新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领域。
随着金融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 特别是中国加入W T O之后, 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业版图中地位迅速提升。但不容乐观的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较之国有商业银行和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 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在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后, 城市商业银行与其差距进一步拉开, 从而使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专家预测在2008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将出现明显的分化, 其佼佼者将壮大实力加入到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中, 同时也会有很多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各种原因被并购甚至倒闭关门。在国内国外的双重压力下,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有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验, 上市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必要条件, 也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二、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
1.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障碍
(1) 资本约束。统计数据显示, 2007年资本充足率达不到8%的城市商业银行尚有38家。占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总量的1/4。银监会规定所有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2008年底要全部达标。即便这样规定, 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仍存在许多困难。“即使将期限放宽到2008年底, 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表示, 对于个别城市商业银行的达标问题, 对其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等情况要作跟踪了解, 看是否达到了国内以及国际要求的标准。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大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般都能超过8%, 但中等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比较少, 引进战略投资者也不容易, 短期内难以达标。毫不夸张的说资本充足率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硬约束。
(2) 地域限制。这个问题来自于城市商业银行的诞生之际。自其成立之初, 商业银行的业务就被限制在当地的城市。从城市商业银行诞生伊始, 人民银行便对其规定了严格的“单一城市制”的地域限制。这在当时的金融环境下是必须和合理的。但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壮大, 地域限制无疑已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制度瓶颈。出于对风险的考虑, 央行限制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做法是正确的, 但由于经营范围受到限制而带给城市商业银行的诸多弊端却是不容忽视的。首先, 地域限制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分散风险;其次, 地域限制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再次, 地域限制不利于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后, 地域限制不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
(3) 不良资产。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俗称呆坏账。也就是说, 银行发放的贷款不能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包括逾期贷款 (贷款到期限未还的贷款) 、呆滞贷款 (逾期两年以上的贷款) 和呆账贷款 (需要核销的收不回的贷款) 三种情况。不良贷款风险程度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后劲, 并成为衡量城市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与城市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创新发展一样, 不良贷款管理同样面临更新观念、进一步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城市商业银行很多贷款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不良资产, 所以这是城市商业银行眼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城市商业银行改制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
(1) 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区域集中。这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 有些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如南京银行、北京银行等都在异地设有分行, 这样能有效地缓解贷款集中的问题。但是同时也有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目前主要集中在当地, 受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 因此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能取得较好的业绩, 上市的可行性较大。
(2) 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对象较为集中。有很多明显的例子如鞍山商业银行最近三年对最大十家单一客户贷款比例均超过70%, 贷款对象主要是当地中小企业, 运营的成本较高, 且风险较大, 上市难度亦是相当之大。
(3) 城市商业银行在改制的过程中一般会引入战略投资者, 如宁波商行引入华侨银行, 南京银行引入巴黎银行。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 对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是有好处的, 但要考虑这些战略投资者对企业的发展是否造成障碍, 所谓的障碍就是国外的理念能否与当前公司的管理理念相融合, 尤其是战略投资者开展业务是否会对公司造成同业竞争。
三、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的重要性
1、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对其自身的意义
应对目前面临的一系列困境虽然有很多的办法, 比如政府注资、引进民营资本、引进投资者战略、业务联合重组和跨区经营等表面上看都是可行的办法, 但是就当前形势来看最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是上市。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 必须尽快改制上市。按照巴塞尔协议和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要求, 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满足8%的最低要求, 要在异地经营, 注册资本必须达到十亿元以上。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普遍规模少, 因此,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 要发展必然需要不断地补充资本金, 在A股发行市场中, 通过公开发行新股来补充资本金, 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金的最佳选择。
通过发行上市, 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动态考虑资本金与资产规模扩张之间的平衡制约关系, 在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前提下, 灵活运用新设机构、并购等方式, 突破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的区域限制, 实现跨区域经营。上市可以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本质上的飞跃:
(1) 可以解决资本金问题, 并且进一步增加资本充足率。中国银监会表示, 中国中央银行将推进所有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2008年底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随着城市商业银行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资产规模的扩张以及资产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城市商业银行将面临资本充足率不足并需要持续补充的现状, 而发行上市是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风险能力、建立持续补充资本机制的有效途径和便捷手段。
(2) 可以进一步加强公司治理。通过发行上市, 城市商业银行将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的要求, 建立并完善适应本行现实和战略发展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完善内控制度建设风险管理体系, 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同时, 管理层可以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 提高信息透明度。
2. 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对金融业及地方政府的影响
(1) 估价效应。城市商业银行一直是银行业中不被看好的小字辈, 规模小、受地域限制、资产质量较差、员工素质参差不齐, 而且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也没有外国注资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为其不良资产埋单。因此不少城市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工作很难开展, 长期备受资本充足率不达标问题的困扰。现在上市的南京、宁波和北京银行上市并在上市后股价表现良好, 这也让人们对城市商业银行从新燃起了信心, 城市商业银行的价值一下子被人们重新发现, 相信等大批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必然也会赢得很好的收效。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在当地经营, 大大降低了银行的价值。相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有着在全国经营的牌照, 所以价值被很多企业甚至是外资企业看好, 这样才有利于发展。而城市商业银行, 由于其地域限制等种种的劣势, 无人问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随着城市商业银行在此次上市中的价值被得到充分发现, 可以肯定的是, 未来城市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将变得更为容易, 买家会越来越多, 这对企业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现在对于国内的企业家和外资企业来说城市商业银行上市让他们明白了城市商业银行的价值不仅在此, 投资银行业可以为其带来源源不断的投资收益, 并带来更多的产业投资机会。
(2) 冲击效应。南京银行, 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上市不仅在城市商业银行群体中掀起巨浪, 而且还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带来不小的冲击。城市商业银行上市改变的是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 能率先上市并实现跨区域经营的银行都是地处发达地区的银行, 当地市场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他们的主战场, 这些地区也是全国性的主要盈利地区, 面对城市商业银行决策链条短的优势加上目前正在快速提高的管理技术与能力, 全国性银行不得不想好应对之策。城市商业银行的上市对于那些还未上市的股份制银行影响很大。
四、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的发展策略
1、借助上市发展为超级区域性银行
如同美国的情况一般, 由于中国市场规模非常大, 想要通过纯粹的有机成长而快速壮大是不太可能的。想要成为一家超级区域性银行, 首先, 它必须是至少具有中等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 且有一个强劲发展的城市经济为后盾。城市经济和财务水平的稳固发展是城市商业银行向城市之外进行扩张的重要基础, 强劲的地方经济是成长的基础、是并购的资本, 它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在向外扩展的同时无后顾之忧。其次, 为解决跨区经营限制的问题, 它可能需要成立一个地区性金融控股公司来支持分支机构的成长, 控股公司的架构不仅有助于规避政策限制, 也是拓宽银行服务范围的工具。最后, 它需要灵活地运用地区资源, 分散地区业务组合风险, 以及通过共享化的后台服务达到规模经济和节省运营成本的目的。
2、坚持做市民的银行
上市之后虽然得到了充足的资本金, 但是对于一些规模略小但财务健全的城市商业银行, 在自身尚未成长稳健时就采取跨区经营或并购的举措通常都会有一定的风险。虽然自身和外在环境存在劣势, 但它们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明白城市商业银行地方性色彩比较浓, 与地方经济结合更为紧密, 对地方经济各方面事务更为了解更为熟悉, 与其它银行相比, 在支持当地中小企业上独具优势, 从业务定位来看, 它是市民──普通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自己的银行, 这让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更有优势。我们可以看到, 城市商业银行的网点布局比国有商业银行更全面, 深入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各个角落;城市商业银行面对着城市里最有价值的客户, 尽力为中小企业服务。上市之后, 城市商业银行更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城市商业银行上市之后, 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做好市民自己的银行。未来要将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业务的重点。现阶段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已成为当地最有竞争力的银行, 比如北京银行, 它的资本收益率在全国都是名列前矛的, 上海银行也有相当高的地位, 浙商银行也在不断地发展中。
参考文献
[1]、于海艳.“谋发展, 城商行上市定准位, 市民的银行”.中国经济导报.2007
[2]、欧明刚.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的四大效应.银行家.2007年8月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移动支付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环境变化、商业经营业态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社会资金结算需求、支付方式及渠道呈现日益多样化,特别是在“互联网+”政策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日益普及,移动支付逐步成为便利生活、促进消费、丰富支付结算的重要途径与手段。而商业银行作为移动支付业务的重要参与方,移动支付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对于降低交易成本、拓展维系客户、提升竞争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强大的市场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商业银行如何发展移动支付业务,以应对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挑战,成为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一、移动支付业务简述
1.移动支付的概念和特点
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信息网络使用安全的信息传输手段,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从而实现双方目的的商业交易。
移动支付主要涉及到移动终端用户、特约商户、商业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四个主体,有的时候也会涉及到第三方信用机构(如支付宝等)。主要业务类型包括电话支付、网上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等。
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凸显了便捷性和实时性。便捷性,即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完成金融业务的办理,不受地域、人工、时间的限制;实时性,即电子化货币的转移在互联网下演变成一种信息类的转移,它的流通速度几乎可以用秒来计量。例如,支付宝就充分利用了移动金融的便捷实时性,结合游戏特性、特定场景,轻而易举获得大量用户。
2.移动支付业务现状
近年来,居民对移动支付业务的需求日益高涨,用户主要支付手段与支付习惯已经往移动支付方向的变革。我国移动支付业务迅速发展,产品得到不断创新,渠道加快多元化,参与主体也在增加。
从参与主体看,移动支付参与主体日益增多,第三方支付公司逐渐成为移动支付市场的重要力量。从支付方式看,微信支付、二维码支付、翼支付、互联网货币等形形色色的新产品不断落地。从支付渠道看,移动支付已不限于ATM、POS、网银、电话等传统渠道,任何一个带着信息传输和集成的设备都可能成为一个支付终端。从支付产品看,移动支付已成为社会基础服务,移动支付覆盖了航旅、教育、生活、服务、娱乐、公共事业等众多领域;
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重要性
移动支付业务不仅降低了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并以虚拟网点的方式形成业务扩张,对于商业银行吸引维系客户、提升竞争力等有着重要意义。商业银行要顺应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机遇,不断进行支付结算及金融服务创新,推动移动支付业务发展,
1.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是拓展客户的必然途径。
移动支付以其低门槛、方便和快捷的特点迅速蚕食着传统商业银行的存款市场,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存款和客户流失严重。传统商业银行倘若不能及时更新经营理念,未能给用户提供良好的支付业务,那么商业银行未来将不仅流失电子商务市场中的网上支付用户,甚至会丢失最基本的网络用户。客户是基础,客户需求决定了商业银行未来必然大力发展移动支付业务。
2.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是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
当前,各类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纷纷介入移动支付领域,参与主体不断增多,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公司、电信运营商等新型支付公司依靠强大的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不断适应消费需求,挤占商业银行业务领域,业务经营范围不断的扩大使商业银行客户、中间业务、存贷款等均受到影响,商业银行面临的威胁与挑战与日俱增。商业银行只有不断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移动支付体系,积极应对市场竞争。
三、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前景
随着电子商务持续高速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业务未来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如何抢占移动支付这个新型的市场份额,是目前商业银行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1.找准拓展市场的方向
在目前的环境下,面对互联网企业的强烈冲击,商业银行需要将支付领域的“规模经济”努力转换成“范围经济”。商业银行可以依托现有专业的清算系统,与实力雄厚和有信誉保障的非商业银行机构合作,一方面与代理非商业银行金融公司开展支付业务,如证券、信托、保险、财务公司等,努力形成自身的生态圈,逐步扩大业务的覆盖面,进而借此重新占领支付领域;另一方面与第三方支付合作,建立以金融服务为核心、客户需求为导向、开源服务为支撑的新型服务模型。
2.加快支付工具的创新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移动支付的核心主要是快捷、方便。为满足客户快捷便利的零售支付体验,支付工具的智能化与创新力就成为抢占市场份额的“利器”,也是支付工具创新的方向。
目前在移动支付领域,主流的结算工具还是商业银行卡,随着移动支付的深入渗透,为了满足商业银行卡作为支付工具的需要,商业银行卡的介质和功能需要不断升级,比如,各家商业银行已全面普及IC芯片卡,支持“闪付”等快速支付场景。陆续开通商业银行卡小额免密免签支付功能,为小额支付与电子支付提供了保障;同时,在实体商业银行卡的基础上,逐渐支持E账户、映射卡等虚拟卡片的开通和使用。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推广多层次的支付产品。根据不同的场景和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的身份认证机制。通过打造支付的全能化和移动化,以吸引流量、培养用户习惯,提升对外服务。
作者简介:
在刚刚经过的农行南汇支行的“抄罚则”专题活动中,是我们更加清楚明晰我们一线员工岗位的基本职责和规范。
我在抄写法则的过程当中,做到了常读常新,有一次深刻地意识到了银行工作人员在风险防控中的重要性。提高银行效益,降低金融风险,为增强邮政金融业务合规经营管理意识,培养良好的合规文化,是开展工作的基础。
服务礼仪是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给予服务对象的是一种心灵感受,也是服务企业文化的现实表现,更是员工个人品味、信心、仪态、形象、修养的具体反映。注重服务礼仪,按服务礼仪要求服务,是服务型企业从业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1、注重服务礼仪,可以提升服务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
礼仪在行为美学方面指导着人们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的心灵。它能帮助个人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个人的素养,使人们的谈吐变得越来越文明,举止仪态越来越优雅,装饰打扮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原则,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和精神风貌。礼仪会使人变得情趣高尚、气质优雅、风度潇洒、受人欢迎。
比尔盖茨曾说过:“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他认为员工素质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公司的整体水平和可信程度。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了素质。因此加强服务礼仪培养,有助于提高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个人素养和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2、注重服务礼仪,可以调解服务工作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社会是一部庞大的、高速运转的机器。它的正常运转,以人与人之间、部门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协调及有序性为前提。礼仪好像是一种润滑剂,使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减少一点摩擦。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一般对尊重自己的人有一种本能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尊重可以使对方在心理需要上感到满足、愉悦,从而产生好感和信任。在服务交往中,尊重是相互的。一般来说,人们受到尊重、礼遇、赞同和帮助就会产生吸引心理形成和增进友谊;反之会产生敌对、抵触、反感,甚至憎恶的心理。当你向对方表示尊敬和敬意时,对方也会还之以礼,即礼尚往来。
服务礼仪是服务关系和谐发展的调节器、润滑剂,注重服务礼仪有利于促使服务各方保持冷静,缓和、避免不必要的服务矛盾冲突和情感对立,有助于建立起和谐的服务关系,从而使人们之间的服务交往获得成功。因此,服务礼仪有助于满足客人的心理需求,使从业人员与客人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服务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妥善处理服务纠纷问题。
3、注重服务礼仪能塑造服务型企业良好的服务形象
当今社会,形象就是对外交往的门面和窗口,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特别注重员工的内在素质和外部形象,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要有强烈的形象意识,认识到个人形象代表农家乐形象,个人的所作所为就是本企业典型的活体广告,是企业形象、文化、员工修养素质的综合体现,只有具备良好的服务礼仪素养才有利于企业提升形象。
让顾客满意,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良好企业形象的基本要求。服务的过程不仅是商品货币的交换过程,也是人的情感交流的过程。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次理解的微笑,犹如春风吹暖顾客的心,缩短了 与顾客的距离。在一定意义上,规范化的礼仪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在服务中的精神需求。
服务礼仪展示了企业的文明程度、管理风格、道德水准,从而塑造了良好的服务型企业的服务形象。
4、注重服务礼仪能提高服务企业产品竞争的附加值
现代市场竞争是一种形象竞争。对于服务性行业,高素质的员工提供的高质量的服务有助于企业创造更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文化内涵和品牌效应。因此,每一位员工的礼仪修养无疑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洗钱犯罪也越来越猖獗,洗钱犯罪不仅影响到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严重地破坏了我国的经济秩序。银行作为洗钱犯罪的主要渠道,因此如何加强银行反洗钱工作,打击反洗钱力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商业银行是洗钱者进行洗钱的主要渠道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机构,成为洗钱者进行洗钱犯罪的首选渠道。归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在商业银行以虚假身份开立存款账户通过在商业银行开立存款账户是洗钱者进行洗钱的
第一步。犯罪分子常常以隐匿的身份在商业银行开立多个账户,使这些黑钱在这些账户中进行多次转账,使之合法化。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第十条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或假名账户,不得为身份不明确的客户提供存款、结算等服务。存款实名制的规定使得用虚假身份开立账户受到了限制。于是犯罪分子就转向利用他人身份或者开设空壳公司账户进行洗钱。近年来,这种利用虚假身份开立存款账户成为国内腐败分子清洗其贪污受贿所得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利用商业银行将黑钱在境内外进行流通转移
我国开放的投资环境给境外犯罪组织和一些不法分子进行洗钱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由于国内政府迫切希望引进外资进行投资,因此很少去分析这些资金来源的合法性,这就给洗钱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境外犯罪分子将其在境外的非法所得以各种形式对我国进行投资,以合法的形式将非法所得投入我国境内企业,然后将其混在收入中作为利润的形式汇出境外,实现黑钱的合法流通。
(三)利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电子货币等新型银行
业务和金融工具洗钱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型银行业务的出现,犯罪分子洗钱的手段也日益科技化。1.利用网上银行洗钱。由于互联网没有设定“确认客户身份”的相关程序,加上网
上银行具有高速度、无纸化、大容量等特征,这使得犯罪分子可以非常方便地将资金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顷刻之间就完成了资金的转移。2.利用电话银行洗钱。电话银行可以避免银行与客户面对面地直接交易。这就给洗钱者掩盖其真实身份和资金的真实来源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也给资金来龙去脉的监控造成了困难。
3.利用电子货币洗钱。电子货币类似于现金,不同的是,它是通过互联网支付流通的,电子货币转移的环节越多,就越隐蔽。而且电子货币不通过金融机构进行流通,隐蔽性更强。
二、洗钱犯罪的危害
(一)洗钱犯罪活动将导致腐败现象的加重,助长社会犯罪.随着洗钱方式的不断增多,洗钱手段的便捷、迅速为犯罪分子洗钱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加剧了国内的腐败现象。在我国国内,洗钱活动不仅限于毒品犯罪、走私犯罪、黑社会犯罪、恐怖活动所得,受贿、诈骗等犯罪所得的洗钱也日益凸现。腐败分子贪污受贿所得的洗钱已经成 为中国的特色。洗钱者为了洗钱就会想方设法地贿赂洗钱涉及部门的当权者,当权者接受贿赂后就不仅要考虑为自己所得利益寻找出路,而且还要帮助犯罪分子进行洗钱,于是就出现洗钱者与当权者的相互勾结。这使得犯罪分子越来越明目张胆,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地败坏社会道德,助长社会犯罪。
(二)破坏金融机构的信誉,动摇社会信用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是犯罪分子洗钱的首选渠道,银行有可能受利益驱使被洗钱分子所利用,有意参与洗钱,或无视已知的洗钱活动,其行为一旦败露,会使公众对某一银行甚至是整个银行体系的信用产生质疑,动摇银行的信用基础,引发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危机,损害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这不仅会严重地威胁合法客户的利益,而且将极大地破坏金融秩序,甚至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名誉和经济损失。
(三)洗钱犯罪活动将导致资本外逃,影响社会经济生活我国非法资金经过清洗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单向流向境外。按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资本外逃数相当于国际收支账户上的误差和遗漏账户,2002《国际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经常账户盈余为205.2亿美元,资本账户为-0.4亿美元,误差与遗漏账户为117.5亿美元,国际收支总盈余为106.9亿美元。也就是说2002年我国资本外逃数额相当于当年经常项目的57.26%,国际收支总盈余的109.92%。这种非法资金外逃将导致国际资金流动异常,降低我国的外汇储备,扭曲汇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我国政府对世界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危及我国的经济安全,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商业银行反洗钱存在的问题(一)银行工作人员素质不强,缺乏专业人才反洗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工作人员不仅需
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对洗钱犯罪有一定的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一般是通过营业柜台来开展。由于银行柜台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不是很高,在反洗钱工作上缺乏系统性理论知识和足够的实践经验,而且柜台工作人员忙于应付前台工作,往往对大额支付交易难以准确做出统计,对可疑支付交易也不能及时加以甄别,这与当前的反洗钱工作要求差距甚大,不利于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二)反洗钱部门缺乏完善的协调合作机制
反洗钱是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银行内部各部门的合作,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合作。但是目前国内打击洗钱犯罪的合作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各金融机构内部各相关部门缺乏统一性。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尚未设立专门的反洗钱部门,因此反洗钱工作涉及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信息的收集分析,这就需要会计、结算、储蓄和国际业务等各部门的相互协调。但是这些部门经常各自为政,难以统一协调。2·社会各部门间缺乏统一的协调。虽然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反洗钱工作的主要部门,但是洗钱犯罪涉及面大,需要司法、海关、税务、财政等各部门的合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部门在洗钱问题上不自觉地考虑自己的利益,经常“不作为”,这就从客观上造成洗钱犯罪无法深入开展。
(三)大量现金的使用给反洗钱工作设置了障碍 在发达国家现金的大量使用受到了限制,美国的《银行保密法》规定:超过10000美元的现金交易,任何人运送价值超过10000美元的现金或货币工具进出美国的,都应向有关当局报告,现金的使用范围受到了严格限制。但是在中国日常结算使用现金非常普遍,现金的收存基本 不受限制,这就给洗钱者利用现金进行洗钱提供便利,同时也加大了对洗钱的监管难度。
四、加强商业银行反洗钱的对策(一)加强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合作
国家外汇管理局2003年公布《公安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领域反洗钱合作规定》明确了公安机关和外汇管阮彬彬:论加强商业银行反洗钱的重要性及对策理部门的反洗钱职责分工及合作机制,使部门间外汇领域合作进一步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但是反洗钱工作是项复杂性的工作,不可能单靠公安机关和外汇管理局两个部门就能完成,我们在反洗钱工作中除了要加强上述两个部门的合作外,还要加强其他各部门的合作,应当要建立一整套包括金融、财政、税务、工商、海关、外汇管理、外交、司法等诸多部门在内的预防和打击洗钱的综 合系统。比如,工商机关负责公司注册申请的审查,杜绝洗钱者通过注册公司转移黑钱;税务机关加大税务稽查力度,防止巨额金融交易偷逃税款,而金融监管部门负责监督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情况,监测分析交易报告,协助司法机关侦破洗钱案件等等。只有加大这些部门间的合作,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反洗钱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宣传力度,建立反洗钱机构,培训专业人才各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建立起专门的反洗钱部门,同时要加强专业反洗钱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培养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1·认真选配工作人员。各商业银行应当将一些文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外语交流能力以及具备金融、法律等方面知识的青年干部充实到反洗钱工作岗位上来。2·进行反洗钱培训。各商业银行认真选配人员后,还要做好反洗钱培训工作。商业银行可以不定期地选派一些青年业务骨干出境接受培训,或者把外国专家“请进来”,给银行工作人员开展反洗钱讲座。这样就可以使工作人员及时地了解国际反洗钱的最新动态,提高其理论素质和国际视角。3·加强反洗钱的宣传力度。各商业银行要定期开展反洗钱宣传活动,加强银行高管人员对反洗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反洗钱意识。(三)减少现金交易,加大现金管理
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一般都不接受现金方式,他们一般采取支票、信用卡等结算工具进行结算。而在我国由于整体信用环境较差,很多机构不愿接受支票等转账方式,现金结算就成为必要的方式,因此不可能放弃这种结算方式,只能尽量减少这种结算方式,从其他方面进行调整、管理。一是在大力发展支票、汇票、信用卡等支付工具的基础上,继续推出个人支票、定期借记等其他的非现金支付方式。二是各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办法》规定,对一些大额或可疑的现金交易进行核查,发现涉及洗钱的要及时上报。三是采取切实措施,减少坐支现金、套取现金的现象,加快现金的归行速度。(四)加强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和网上金融业务的监管网络银行、电话银行、电子货币等新的工具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也给洗钱提供了新的途径。为了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新型银行业务和金融工具进行洗钱,各商业银行有必要加强银行内控制度和对计算机、网络的信息管理。首先,加强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各商业银行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采取电子化的内控稽核方法,就是通过在电脑中设定相应的处理程序,当超过电脑稽核功能和授权限制的业务生成时,电脑会自动拦截,显示并送往主管稽核部门复查。这种稽查方式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反洗钱能力。其次,在大力推进银行网上金融业务开展的同时,严格规范互联网监测与管理。制定完善的互联网、网站建设法规及评估体系,建立完整的网络支付交易记录、认证及跟踪系统,对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等行为进行有效地监控,方便对网上资金流转的各个阶段的追踪、调查。
(五)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一、“口岸小银行”发展现状
拉影位于德宏州陇川县西部, 与缅甸雷基市紧密相连, 在50.899公里的国境线上, 分布着近百条便民通道, 两国边民在此地区通婚互市源远流长。
由于边境地理、社会环境特殊,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均未在拉影设立营业机构, 金融服务长期空白的问题始终存在。借助云南省人民银行系统在全省推广惠农支付服务 (有效解决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长期空白问题的金融创新之举) 的契机, 为解决拉影金融服务长期空白的问题, 2011年9月18日, 人民银行德宏州中心支行批准辖区农业银行依托当地一家修理店, 在拉影设立了首个惠农支付服务点, 以有效满足当地农民、驻地武警、商人的日常金融服务需求。拉影惠农支付服务点开办业务后, 紧邻的缅甸雷基市市民开始频繁到该惠农支付服务点办理相关业务, 且业务量增长迅速。截至2014年6月末, 该惠农支付服务点共办理取款、转账、消费等业务4598笔、金额1698970.00元, 其中, 境外业务量占比已经超过50%。实践表明, 拉影惠农支付服务点不仅已经惠及边境两国边民的生产和生活, 更对中缅边民互市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 拉影惠农支付服务点已被边境两国边民形象地称为“口岸小银行”。
二、“口岸小银行”发展的现实价值
就云南“口岸小银行”发展体量而言, 拉影惠农支付服务点业务量微不足道, 甚至对当地的进出口贸易影响也较为有限, 但其正在显现的三方面作用背后却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战略价值:第一方面:为推动金融文化输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年来, 在国家金融战略的指引下, 全国各地均在通过跨境人民币结算、本币互换、货币兑换等手段, 加快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战略发展。作为顶层设计其作用不容置疑, 成效也非常显著, 但其覆盖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无法兼顾跨境地区普通民众, 而拉影惠农支付服务点的服务对象则主要是跨境地区普通民众, 业务开展以来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边边民现金消费的习惯, 事实上形成了金融文化的输出, 与国家战略手段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与补充。第二方面:为解决特殊区域人民币跨境自主回流提供了条件。长期以来, 人民币在边境地区不仅扮演着硬通货的角色, 而且还发挥着收藏、保值等功能, 因此大量人民币现金滞留于境外, 给我国现金管理、反洗钱等工作带来诸多困难。拉影惠农支付服务点的设立, 不仅满足了周边边民日常的消费需求, 同时也为人民币现金向银行卡转换提供了条件。可以预见, 伴随着惠农支付服务点业务的持续发展, 人民币现金滞留境外量必将减少, 对我国金融业而言, 则实现了效益与风险的兼顾。第三方面:为缓解特殊区域跨境结算瓶颈问题打通了渠道。目前, 缅甸雷基市属克钦邦的实际控制区域, 在现有政治背景下, 中缅边境双边尚无法建立官方的跨境结算渠道, 这也就是长期以来该地区“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体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所在。拉影惠农支付服务点设立以来的发展情况表明:在边境特殊区域布放惠农支付服务点, 不仅能够减轻特殊政治气候对双边金融合作的影响, 同时还能为国家在特殊区域的合作提供特殊金融支持。
三、“口岸小银行”发展面临的困境
拉影“口岸小银行”运营三年多来, 虽然业务量逐年攀升, 影响力不断扩大, 但随着双边贸易的深化发展, 双边边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发展面临的困境亦日益显现。一是缺乏顶层支持。虽然“口岸小银行”深受两国边民欢迎, 但由于中缅两国未建立金融合作战略关系, 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其惠农并兼具跨境结算的“综合体”不够清晰, 其身份一直难于界定, 导致“口岸小银行”的业务范围只能局限在“边”, 而不能向纵深发展。二是业务额度较低。惠农支付服务点设计的初衷立足于“三农”服务, 对象定位在“农民”, 加之监管者出于防控风险的考虑, 从设计依始便把其业务额度限定在较低的期间。目前, 惠农支付服务点的业务额度为现金业务每卡每天最高不超过1000元, 转账业务每卡每天不超过10000元。如此, 对于防控风险切实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但其“负作用”也非常明显。按照2013年德宏州对缅贸易量估算, 双边金融结算需求至少在佰亿之上, 在如此庞大的市场面前, 拉影“口岸小银行”的业务量可谓微不足道。即便从农民角度考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在的额度与消费者的需求也存有一定的差距, 双边边民对扩大业务额度的呼声日益高涨。三是服务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 “口岸小银行”能够办理借记卡小额取款、刷卡消费、小额转账汇款、刷卡缴费、查询等5项业务, 基本能够覆盖边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 但并不具有短期小额融资功能, 其功能也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较国家的“三农”政策以及市场的需求均存有一定的差距, 对双边边民的生产生活的发展支持不够。
四、推广“口岸小银行”发展模式的建议
后危机时代,为了有效应对和防范“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国际监管业界提出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简称G-SIFIs)的监管理念,一系列加强资本充足、信息披露和恢复与处置计划(简称RRP)的监管法案相继出台。2015年11月,金融稳定委员会(FBS)公布了最新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 SIFIs))名单,共有30家银行入选。与上年名单相比,中国建设银行最新入选,这也标志着中国四家大型银行首次聚齐该名单。中行、工行以及农行已先后于2011年、2013年和2014年进入该名单。
G-SIFIs监管代表了国际金融监管的最新实践和管理思路。2011年11月,FSB发布《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框架的关键属性》,该制度便是目前为人们所熟知的“生前遗嘱”。此同时,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全球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及附加的损失吸收要求》,正式确立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框架。2013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再次更新该框架。为引导大型银行降低风险偏好和道德风险,该监管框架对G- SIFIs施加了追加监管要求。其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了细分,根据评估结果分为五组,系统重要性每提升一个组别,追加0.5%的核心一级资本要求。
随着中国金融业国际化、多元化程度日益提升,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提速,国内大型银行的全球系统重要性稳步提升。四大银行聚首,既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发展成就的认可,也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将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接受更为严格的国际监管,这无疑使得已经捉襟见肘的资本、合规成本、风险管理和应对同业竞争面临更高挑战。
资本缺口的产生首当其冲。目前,大部分巴塞尔成员国已着手制定相关监管规则。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了1%的附加资本要求。此外,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应提高银行包括资本和合格债务工具在内的总损失吸收能力,初步方案为最低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为16%-20%之间,该标准首先将在G-SIFIs中实施。
针对G-SIFIs的更高监管要求增加了信息披露的难度和成本。中国银监会根据国际监管规则的变化,并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于2014年1月8日发布了《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披露指引》,要求所有表内外资产在1.6万亿人民币以上的银行,从2014年起披露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对照上述要求,中国G-SIFIs在满足信息披露要求时面临多重压力。一是增加了信息披露的难度和成本。G-SIFIs需要提供评估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信息,并按照年度进行更新;要根据“通用数据模板”提供四方面信息,即机构和机构依存关系、机构和总体金融体系依存关系、结构性和系统重要性数据以及其他临时特定数据要求;要准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必要的信息,诸如机构内的支付清算、内部运营数据、法律框架以及机构运营的监管等。二是集成与整合数据的压力。目前,国内银行部分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覆盖境内机构,境外机构的数据多靠手工汇总产生,要达到G-SIFIs要求的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尚需加快IT系统的境外延伸推广。此外,个别监管数据无法通过IT系统生成,仍需手工填报,易产生错报漏报,因此需要持续优化信息系统以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水平。三是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压力,披露要求提供的部分数据信息可能涉及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机密,其披露或呈报必将影响到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还有优化内部数据管理架构的压力,监管数据涉及银行内部多個部门,为避免数据多头填报导致误差,需进一步完善自上而下的数据治理架构。
G-SIFIs监管主要是为应对欧美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中的不足而出台,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阶段、金融体系的成熟水平和银行经营的结构模式与欧美存在显著差异,将G-SIFIs监管全套照搬实施,可能会存在“西方生病,东方吃药”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监管规则的中国化由银监会主导推动。未来,对外应谋求在G-SIFIs等国际监管准则实施中的一定话语权,对内应实现支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健的统筹兼顾。
中国正在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变革,大型商业银行是重要载体之一。虽然G-SIFIs监管对银行经营的消极影响不能忽视,但也激发银行“内生增长”的新动力。四大银行不应只是风险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还应成为改革的系统重要性银行。
一方面,趋严的G-SIFIs的附加资本要求进一步凸显了资本约束与盈利增长之间的矛盾。银行应重新检视自身的业务发展战略、组织架构及经营模式,加快向“轻资本”模式的经营转型,建立以内源性为主的资本补充机制,推动新型资本工具创新。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银行业的发展趋势10-27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07-02
关于银行业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融合的思考07-06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问题与06-16
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全文07-15
银行业发展现状07-17
银行业务发展指导意见11-28
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06-21
银行投行业务发展09-08
银行个贷业务发展规划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