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权利的法律保护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女性权利的法律保护(共8篇)

女性权利的法律保护 篇1

摘要:大学生的法定权利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结社权、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和助学金的权 利,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等。由于现实中一部分高等学校及其教师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较差,致使一部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当前维护大学生法定 权利需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树立依法治校意识;二是大学生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法定权益;三是从严执法,严格追究侵权者的法律 责任;四是加强教育法律监督。

关键词:大学生 权利 法律保护

我国的大学生从年龄上看,多属于成年人,虽然他们具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但由于在大学阶段处于受教育、保护和被管理 的地位,因此,在教育行政机关与大学生、高等学校与大学生,教师与大学生诸种法律关系中,他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了解大学生有哪些法定权利,尊重和保障他们的法定权利,是教育行政机关和高等学校依法治教的重要方面,也是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法制化、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本文旨在通 过对大学生的法定权利及其法律保护问题的探讨,以期对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依法治校工作有些许推动作用。

一、大学生权利受侵犯的表现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的权利日益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但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颇,特别是长期受到“左”的思想 影响,我们常是强调学生对学校的义务而讳言学生的权利,加上一些高等学校片面认为“生源就是财源”,把学生当作招财进宝的对象,一些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法 制观念淡薄,致使侵犯大学生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大学生权利的侵犯主要出现在大学生财产权、人格权、获得公正评价权以及受教育权等方面。

(一)财产权的侵犯

侵犯大学生财产权的主要形式有:一是乱收费。《教育法》第78条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 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但是,一些高校为了筹措办学经费和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全然不顾国家 的禁令和学生的权益,想方设法巧立名目收费,使原本就为学杂费过高而发愁的学子背负更加沉重的经济包袱。如一年一度的备受考生和家长们关注的定向生招生工 作,一些高校利用考生求学心切的心理,大肆收取报名费、捐资助学费竞达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又如-一些高校为毕业生推荐就业要收取接待费、介绍费等。据笔 者调查,有的高校乱立收费名目达10余项,每生追加交费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上万元。二是高校的一些教师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把自编、自著的教材、著作,通 过教材管理部门强行发给学生,笔者曾对某校某系98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每生多发非教学用书23本,经费达

285元。这种滥发“教材”的现象,既严重侵 犯了学生的财产权,又破坏了高等院校正常的管理秩序。三是学生宿舍或公寓的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学生宿舍或公寓的财产安全是高等学校的 一项法律义务。但笔者了解到,一些高校学生公寓硬件建设不到位、管理工作松散、保卫工作形同虚设,致使盗窃案件经常发生。

(二)人格权的侵犯

人格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大学生的人格尊严同样受法律的确认和保护。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体经常报道中小学生的人格尊严受到侮辱的消息,与之相比较,侵犯大学生人格权的现象尽管没有那么普遍,也没有那样骇人听闻,但也时有发生。笔者就曾耳闻目睹了一些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无视学生人格尊严的事例,如对 一个逃课的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责问道:“你经常不上课,是偷东西去了,还是谈恋爱去了?”对一个喜欢化妆的女生训斥道:“你整天浓妆艳抹,打扮得人不象 人、鬼不象鬼,倒象个三陪女。”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教师的一项职责,但倘若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动辄圳人,动辄乱扣帽子、乱打棍子,轻则影响教师 的形象,影响师生感情,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重则会因侵犯学生的人格权而带来一不必要的麻烦。例如,1997年6月,某高校学生宿舍发生一起窃案该宿舍学 生王某300元的汇款单被人偷走后冒领。该校保卫处经过了解和核对字迹,把同寝室的毛某作为重点怀疑对象。随后,学校作出处理决定,并贴出了通告,称毛某 “故意旷课,蓄意在寝室内作案,无视校规,情节严重,影响较坏,将毛某开除学籍”。面对校方的“通告”,本是清白的毛某同学有苦难言,无奈之下将母校推上了公堂。

(三)公正评价权和学业、学位证书权被侵犯

学校、教师对大学生获得公正评价权和学业、学位证书权的侵犯主要是指学 校、教师违背客观事实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作出不实评价,以及本该发给学生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而不予发给的情形。《学位条例》第4条规定,高等学校 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就能 授予学士学位,而没有明确要求必须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但一些高校为了抓教学质量,违反《学位条例》的规定,硬是强行规定本科学生必须 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才能授予学士学位,使为数不少的本可以获得学位的学生而不能获得学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是高等 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毕业生学业

成绩合格后就应依法颁发学业、学位证书,否则就构成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侵犯。

(四)受教育权的侵犯

高等学校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擅自更改考生志愿,侵犯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权。如学生王某在填报某师范院校志愿时,只填了中文系,没 填二志愿,也未填服从分配,但该校在未征得王某本人的同意下,擅自将王某录取到了历史系。入校后,王某向校方申请,要求转中文系学习,起初,校方不同意,后经王某再三要求,校方同意其转系,但要交5000元转系费,无奈之下,王某只好退学参加第二年的高考。二是加重对学生的处分等级,甚至取消学生的学籍。如在对考试作弊学生的处理问题上,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只规定:“凡擅自缺考或考试作弊者,该课程以零分计,不准正常补考,如 确有悔改表现的,经教务部门批准,在毕业前可给一次补考机会。考试作弊的,应予以纪律处分,”而没有规定“不遵

守考场纪律或者考试作弊一律应予退学”,但 一些高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硬性规定“凡考试作弊者,一律按退学处理”,这就违反了教育法律、法规的精神,造成许多学生的受教育权遭到侵害。如 1998年6,日轰动全国的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一案,其案由就起因于北京科技大学制定的《关于严格考试管理的紧急通知》,因为这个通知所规定的退学事由超 出了《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第29条所规定的应予退学的十种情形,其内容是违法的。

二、加强大学生权利法律保护的路径

应该说,现实中因侵犯大学生权利而发生的案件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高校无诉”时代结束后,高校管理如何应对因学生起诉而引发的司法审查?在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渐扩大的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如何真正走上法治化的道路?应该说保护学生的权利是教育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和教育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大学生权利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尊重、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应当是政府、高校及其教师应切实做好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做好这项工作 要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一)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树立依法治教意识

依法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首要之处在于广大高校教职员工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律意识。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一部分高校的管理者、教育者法制观念淡漠,致 使高校里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侵犯大学生权利的行为时有发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特别是《教育 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教育者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平等教育观念 和教育法制观念,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确保学生受教育权以及其他权利的实现,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法定权益

《教育法》第42条明确规定,受教育者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可见,当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学校、教师侵犯时,他们可以通过申诉和诉讼两种途径获得救济。

1.申诉

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指受教育者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教育法》以及其他法律的规定,向学校或教育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它是《教 育法》为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而确立的非诉讼法律救济制度,也是《教育法》赋予受教育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项民主权利。根据被申诉人的不同,大学生的 申诉可分为行政申诉和校内申诉两种。行政申诉是指大学生把学校做为被申诉人向学校的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申诉。申诉的内容包括:①大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 服的。②大学生认为学校侵犯其财产权的。③大学生认为学校侵犯其人身权的。④大学生认为学校侵犯其知识产权的。校内申诉是指大学生把教师做为被申诉人向学 校提出的申诉。申诉的内容包括:①大学生认为教师侵犯其财产权的。②大学生认为教师侵犯其人身权的。③大学生认为教师侵犯其知识产权的。

2.诉讼

大学生就学校或教师的侵权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可分两种类型。其一,民事诉讼。当大学生认为学校或教师侵犯了自己的人身权或财产权

时,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其性质属于民事诉讼,诉讼的目的是使自己受到的损失得 到补偿,诉讼所追究的法律责任是民事赔偿责任。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造成的侵权属于职务侵权,职务侵权的赔偿主体是学校,而不是 教师,因而,大学生就学校或教师的侵权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被告只能是学校,而不是教师。

其二,行政诉讼。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高等 学校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是法律赋予其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如《学位条例》第8条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高等教育法》第20条规定:“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由所在高等学校或者经批准承担研究生教育 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根据其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学校与作为管理相对人的大 学生之问不是平等的民事关系,而是特殊的行政管理关系。他们之问因学校的具体行政行为而提起的诉讼不是民事诉讼,而是行政诉讼。如上文提到的田永诉北京科 技大学一案就是典型的行政诉讼。

(三)行政机关和司法部门要从严执法,严格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高校管理呼唤法治化,离不 开严格公正的行政执法和司法救济”,而从我国教育法治实践来看,“执法”是其中最薄弱的环节。由于一部分地区教育行政和司法部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较为普遍,这给侵犯大学生权利的行为提供了生长的“气候”和“土壤”。要切实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就必须从严执法,严格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侵犯大学 生权利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有三类,即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

1.民事法律责任

教育法上的民事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破坏了平等主体之间正常的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依照法律规定应承担的一种以财产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教育法》第8l条规定,侵犯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高等学校及其教师对大学生的人身权和财产权造成侵害,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有:①停止侵害,如侵犯学生人身权;②返还财产、恢复原状,如侵害学生财产权;③赔偿损失,如侵害学生身体造成伤亡;④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如侵害学生人格权。

2.行政法律责任

高校教师对学生造成侵权,应承担行政法律责任。《教师法》第37条规定,教师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 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所在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行政法律责任有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两种承担方式。行政处分是一种内部责任形式,是学校对有过错的教师的一种惩戒。行政处分有6种形式,即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

行政处罚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教育法律法规而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个人、组织的一种制裁。教育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停考、责令停止招生、撤销教师资格、吊销办学许可证等。

3.刑事法律责任

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构成了犯罪所必须

承担的法律后果。高校管理者或教师侵犯学生的人身权或财产权,若构成犯罪,必须承担 刑事法律责任,受到刑事处罚。《教师法》第37条规定,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 响恶劣,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加强教育法律监督

女性权利的法律保护 篇2

编辑同志:

我叫杨前国,此前我在迁西县旧城乡巴家峪村党支部书记、矿主张某某的铁矿上干活。自2014年以来,张某某以许诺各种优惠条件为诱饵,欺骗我们13名工人到他的矿上工作。上班后,张某某为了控制我们,强行向我们收取并扣押务工保证金40万元,至今不退还给我们。他长期克扣工人的劳动报酬,累计克扣我们的劳动报酬626487元。张某某不顾工人死活,为了赚钱,在没有任何安全生产保障措施的情况下逼迫工人们给他干活,导致重大矿难事故发生。2013年1月2日下午,四名炮工在井下采空区撤离矿柱,因该矿长期非正常开采,采空面积太大,发生矿顶帮塌陷。工人干活时矿方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导致三名炮工当场死亡,一人受伤。矿难发生后,张某某为逃避法律责任,隐瞒事故不上报,将死难者家属拉到宽城县宾馆中私下了事。我们郑重向新闻媒体反映,请你们关注此事,并告诉我们,张某某的上述行为是否违法?我们应该怎么办?以上情况句句属实,我们愿意对反映的情况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律师点评

本刊已将来信转送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的王德军律师,以下是他的解答:

情况如果属实,矿方涉嫌多项违法。首先,矿方收取务工人员40万保证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9条之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关于矿方无故拖欠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第3款规定: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并可支付赔偿金。

以上问题建议杨建国等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部门申请仲裁,也可以通过法律诉讼途径要求矿方支付劳动报酬和经济赔偿。

儿童权利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 篇3

关键词:儿童;权益;法律保护

前言:《儿童权利公约》是一项有关儿童权利的国际公约。联合国在1989年11月20日的会议上通过该有关议案,1990年9月2日生效。《儿童权利公约》是首条具法律束力的国际公约,并涵盖所有人权范筹,保障儿童在公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中的权利。这公约共有192个缔约国,得到大部份联合国成员承认(或有条件承认),当中只有美国和索马里没有加入。儿童权利公约的前41条主要强调,每一位18岁以下的儿童们的人权必须被重视和保护,而且这些权利必须依据公约的指导原则去实践。

一、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涉及儿童的一切行为,必须首先考虑儿童的最大利益。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未成年人的关心、爱护和特别司法保护,让他们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未成年人是世界各国均给予特殊保护的特殊群体,联合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公约与规则标准。我国积极遵循联合国关于少年儿童保护的各项公约与标准,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1年9月4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表述为“特殊、优先保护”,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执法者以及公共事务管理者对这一理念的理解仅停留在口头上,内心深处仍坚守着非常错误的理念,即“养孩子、管孩子是父母的事”。因此,在制度建设、资源分配、公共设施建设规范等各个方面,未成年人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严重影响了我们国家未成年人的保护水平。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儿童权利保护的现代观念和法律意识正在逐渐形成,儿童权利保护取得了重大进步,但现状依旧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必须突出儿童权利的法律地位,推动立法机关建立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体系。同时,政府应该鼓励、规范、发展儿童权利保护的社会组织,严格落实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责任,唯此,才有可能彻底贯彻落实“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切实保障儿童权利。

二、平等保護原则与特殊保护原则

儿童的合法权益,既包括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也包括有关儿童保护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特定权益。各级法院在审理涉及儿童的纠纷案件中,要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处境和需求,尽量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实行儿童适当照顾和优先原则。同时,要坚持平等保护原则,依法合理地界定法律责任和权利义务范围,真正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正确处理好依法依规与讲情讲理的关系。做好维护儿童合法权益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国情民情乡情,既遵从法律法规,又尊重公序良俗,努力实现办案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三者统一。本着平等的原则,尊重孩子的安全边际,才能深入孩子的世界,掌握孩子的心理,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接受父母给出的合理建议。平等意味着父母既不能处处顺从孩子的意愿,让他(她)成为高高在上的“小皇帝”“小公主”,形成任性的心理,也不能强行限制和管教,把孩子当做自己的试验品和玩具,完全置于控制之下,这样会让孩子产生极强的自卑心理。在不平等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常常有心理障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最常见的例子是,很多孩子在跟父母玩游戏时非常拘谨,而在与小伙伴游戏时却放得很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强调的恰恰是平等的力量,只有平等才能让孩子全心投入,健康成长。

三、尊重儿童尊严和无歧视的原则

任何事情涉及儿童,均应听取儿童的意见。孩子从几个月开始就逐渐能体会别人对他的态度,幼儿已经开始形成一定的人格,懂得别人的赞许或批评,有自己的自尊心。现代健康的观念认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孩子的人格尊严受到侮辱,会使未成熟的心灵受到残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所以我们幼儿老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尊重幼儿,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不受到伤害。幼儿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教师“悄悄地说”“不要告诉别的老师”。但教师是否从幼儿的角度认真考虑过他们的这种心理需要呢?我们又如何处理幼儿的违规行为呢?其实,对幼儿的某些违规行为,教师只要用身体语言就可以有效制止。如某幼儿抢他人玩具时,教师只需走到他的身边,用善意的略带威严的眼神看着他,这远比大声训斥有效。另外,教师经常运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并伴以温和的口头语言与幼儿交流,有助于幼儿逐渐学会关注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获得社会情感认知,习得更多积极的社会性行为。教师对幼儿人格尊严的侮辱,可以说是残害幼小心灵的无形杀手,必须坚决杜绝。有时我觉得也和幼儿相处也不是那么难,他们很单纯的,只要你的一个微笑他们就会觉得你是尊重他的。不管儿童的社会文化背景、出身高低、贫富、男女、正常儿童或残疾儿童,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不受歧视和忽视。所有儿童,无论他们出生在哪里,属于哪个种族或民族,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富有还是贫穷,都必须得到充分的机会,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并且必须享有发言权,他们的声音也必须获得倾听。

四、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幼儿虽然年幼,思想很不成熟、思维很具体形象,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成人不能因为孩子的弱小、因为对成人的依赖而无视他们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存在。自我意识是幼儿适应性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感、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自控力、独立性等。这些素质在幼儿期如果发展不好,就会影响他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孩子最早的自我意识是来自父母和老师对他的评价,当他肯定被父母和老师爱着时,他就有一种满足、快乐感和安全感。幼儿在两三岁时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会提出“我自己来”、“我自己做”的要求,这是幼儿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可是成人往往怕他们做不好或者添乱,从而常常包办代替,剥夺了幼儿学习、锻炼的机会,而当幼儿长到一定年龄却什么也不会或做不好时,却又遭到父母的职责和埋怨,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在美国,不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权力去支配或限制孩子的行为,在任何情况下,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他们非常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说话是大人不仅仅要认真听,而且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使孩子感觉到与大人的平等和来自大人的尊重。伟大的教育家洛克说过:“成人越不宣言幼儿的过错,则孩子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就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荣誉已受打击,维护自己荣誉的心思就越淡薄。”作为教育者应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通过各种方式给于幼儿支持,如对孩子表示信任,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给孩子支配时间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朋友等。在教育中,教育者不能把幼儿看成是容器,是简单加工塑造的原料,教育者必须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幼儿的合理要求、幼儿的情绪和情感需要、幼儿的选择和判断。

五、结束语

儿童权利保护中的四大原则已经在我国国家政策层面得到认可与支持,进入法律层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希望,我们在儿童权利保护的过程之中,必须彻底贯彻落实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平等保护原则与特殊保护原则,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现代儿童权利观念的逐渐形成、儿童主体法律意识的提高,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体系的逐步健全,儿童权利保护的社会组织的规范发展,侵犯儿童权利责任的严格落实,我国儿童权利保护事业必将持续向前推进。今天的儿童就是明日世界的公民,因而他们的生存,保护与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贡献将塑造世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曹燕飞.《童工利益保护的法律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9)

[2]王安宁.《儿童权利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

女性权利的法律保护 篇4

高山

根据《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2条和第5条的规定,商品房预售是指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将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正在建设中的房屋先出售给买受人,由买受人支付定金或者房价款的行为。但是,由于预售商品房尚未形成特定的不动产财产,买受人在履行买卖合同后在实际上并不能必然取得预售商品房的所有权及其占用范围内的,因此,买受人对预售商品房只是根据买卖合同享有取得其财产所有权及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的期待权。房地产开发经营是一种资金密集型经营,加之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在与买受人关系中的优势地位,以及《担保法》第91条关于定金数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的限制,在商品房预售实践中,作为消费者的买受人往往在取得权属证书之前甚至房屋竣工之前已经支付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房价款。但是,买受人的权利有时却因法律规定上的不足,受到了严重侵害却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和救济。

一、已经设定的土地上开发的商品房或者设定在建工程抵押的未完工商品房是否可以预售?如果可以,如何解决抵押权人和买受人之间的权利冲突?

为了筹集资金,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在向金融机构借款时,往往以土地使用权或者在建工程作为抵押物。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7条第2款和《担保法》第34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是允许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的。对在已经设定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土地上开发的商品房,无论是《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还是具体的行政法规《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行政规章《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都没有关于禁止预售的规定,只是规定商品房预售人应当在商品房预售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持商品房预售合同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见《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4条,《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27条第2款,《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7条和第10条第1款)。关于在建工程,《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规定在建工程可以用作抵押物,其第3条第5款规定,“在建工程抵押,是指抵押人为取得在建工程继续建造资金的贷款,以其合法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连同在建工程的投入资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抵押给贷款银行作为偿还贷款履行担保的行为。”并且没有关于禁止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对已经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手续的在建工程申请办理商品房的规定。而且在实践中,房地产管理部门在这种情况下也都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办理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在买受人与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签订预售商品房买卖合同并支付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房价款之后,但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之前,如果因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没有及时履行借款合同中的还款义务,债权人行使抵押权,则买受人享有的取得预售商品房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期待权,也就不复存在。如果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买受人要收回已经支付的房价款,实际上已基本没有可能。为了防止因商品房预售后交房时间过长、不确定因素多而大量发生的买受人风险大、权利受侵害情况多的问题,保障买受人的消费者权益,有些省市已经将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申请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的条件提高。如从今年1月1日起,上海市和广东省将申请商品房预售许可的工程进度标准规定为:七层以下(含七层)商品房项目,应完成基础工程并施工至主体结构封顶;八层以上(含八层)商品房项目,应完成基础工程并施工至主体结构 2/3以上(不得少于七层);这就意味着,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必须在完成总投资额的约50%后,才能进行商品房预售。但是,这并不能有效或者比较根本地解决问题。

平衡借款合同债权人和预售商品房买受人之间的这种权利或者利益冲突,考虑现行的法律规定和确定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是必须的。从现行法律规定上分析,《担保法》第49条第1款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经抵押的情况;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转让行为无效。”第2款规定:“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所得的价款,应当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与抵押权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4条第2款规定:“商品房预售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预售合同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 《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10条第1款规定:“预售人应当在签约之日起30日内持商品房预售合同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37条第2 款规定:“经抵押权人同意,抵押房地产可以转让或者出租。”另外,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国家建设部制定的GF--0171《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第12条规定:“出卖人保证销售的商品房没有产权纠纷和债权债务纠纷。”(值得对比和注意的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国家建设部此前制定的GF-95-0171《商品房购销合同》(示范文本)第23条规定:“甲方(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保证在交接时该商品房没有产权纠纷和财务纠纷,保证在交接时已清除该商品房原由甲方设定的抵押权。” -着重号系作者所加。)可以看出,立法的价值取向在于侧重保护买受人的利益。但是,由于法律规定上的“ 应当”并不等于社会现实中的“必然”,这些规定就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第一,在土地使用权或者在建工程已经抵押的情况下,作为出卖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是难以在实质上保证预售商品房没有产权纠纷和债权债务纠纷的。第二,商品房预售人应当在商品房预售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持商品房预售合同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的行为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效力?如果商品房预售人没有履行办理登记备案的义务,买受人又能得到什么样的法律保护?第三,如果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买受人土地使用权或者在建工程已经抵押的情况,买受人的权利又如何保护?从价值取向而言,作为消费者的买受人,其利益应当得到优先的保护。那么,现行的法律规定就需要予以完善,或通过国家的行政干预使买受人的利益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笔者建议完善有关法律规定如下:已经设定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土地上开发的商品房或者已经设定在建工程抵押的商品房可以预售,但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当要求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提交经土地管理部门或者房地产管理部门盖章确认有效的、抵押权人关于商品房预售合同一旦签订其抵押权自行消灭的声明。这样规定并不一定会损害抵押权人的利益,因为完全可以通过买受人预购商品房抵押贷款(按揭贷款)或者约定房价款支付的方法,使抵押权人的债权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与第三人发生债权债务纠纷时,人民法院能否对已经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的、但买受人尚未取得权属证书的预售商品房予以查封或者执行。

一般而言,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与第三人发生债权债务纠纷时,人民法院对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享有所有权的财产或者具有财产权利的权利都可以予以查封或者执行,除非这种财产或者权利上已经设定了担保权且其数额不大于担保的债权数额。由于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转移以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办理登记手续为要件,而已经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的、但买受人尚未取得权属证书的预售商品房的财产权利仍归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享有,则依现行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当然有权对之予以查封或者执行,而不必顾及买受人的利益。一旦预售商品房被人民法院执行,买受人的权利只是要求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退还已经支付的房价款和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不能提出执行异议,其权利的实现是缺乏切实保障的。显而易见,这对买受人而言,极不公平。“现代民法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市场经济的其中一个原则是公平公正。要实现这个原则,必须对社会成员中处于劣势的人和特殊利益进行特殊的照顾和保护”。(蔡福华着:《民事优先权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月第1版,第211页。)从保护消费者利益、推行住房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笔者建议在法律上规定买受人对预售商品房及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的法定抵押权。具体可规定为:预售商品房合同一旦签订,买受人即自行具有对预售商品房(或者在建工程)及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权;买受人按揭贷款的,在按揭贷款合同约定的期间内,抵押权由按揭权人享有。有人可能会对此提出这样的不同意见:在买受人没有支付全部房价款的情况下,损害了第三人的权利。其实,人民法院完全可以通过协助执行的方法,通知要求买受人将未支付的房价款支付给第三人。

三、关于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与买受人的权利冲突问题的认识。

女性权利的法律保护 篇5

法律基础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根本,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有权利就有相应的义务。

比如说选举权是公民的合法政治权利。只要是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国公民就拥有选举权。那么同时只要他具备参加选举的能力,也就是行为能够自理有政治理解、行为能力的人,他就应该参加选举。他在人大选举的时候就应该参加并慎重投票。这就是他在行使权力的同时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对二者关系的研究论述,主要是以下四点。

1、法律关系中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是指任何一项法律权利都有相对应的法律义务,二者是相互关联、对立统一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73页)。劳动和受教育等则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2、社会生活中的对等关系。这主要表现在权利义务的总量是大体相等的。如果权利的总量大于义务的总量,有的权利就是虚设的;如果义务总量大于权利总量,就有特权。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二者的总量也是相等的,如债权与债务是对等、等量的。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法律权利的享有有助于法律义务的积极履行。在许多情况下,不主张权利,义务人就不去履行义务。

法律义务也是法律责任,义务规范要求的作为与不作为要令行禁止。法律主体如果都能这样对待义务,就必然有助于权利的实现,建立起良好的秩序。

4、价值选择中的主从关系。在任何类型的法律体系中,都是既有权利又有义务的,这样,才能通过法律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调整。但是由于国家本质和社会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的价值选择不同,因而,有的法律体系以义务为本位,如从奴隶社会开始有法的时候起,历史上一系列法律体系,就“几乎把一切权利赋予一个阶级,另方面却几乎把一切义务推给另一个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4页。)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基本权利义务分配上一视同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人人有依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也就是说权利义务统一,任何人都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在国际上,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新的动向,国际间行动理事会于1997年9月1日,提出了一个《世界人类责任宣言》,认为“权利更多地与自由相关,而义务则与责任相连。”

如何使用税收法律救济权利 篇6

税务行政复议

什么是税务行政复议?

税务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据申请进行依法审理并作出裁决的行政活动。

对哪些行为可以申请税务行政复议?

申请沐汉寸税务机关的下列具体行为不服,可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1.征税行为,包括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退税、抵扣税款、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和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征收税款、加收滞纳金,扣缴义务人、受税务机关委托的单位和个人作出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代征行为等。2.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为。

3.发票管理行为,包括发售、收缴、代开发票等。4.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5.行政处罚行为:‘

(1)罚款;

(2)没收财物和违法所得;

(3)停止出口退税权。

6.不依法履行下列职责的行为:

(1)颁发税务登记;

(2)开具、出具完税凭证、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3)行政赔偿;

(4)行政奖励;

(5)其他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7.资格认定行为。

8.不依法确认纳税担保行为。

9.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具体行政行为。10.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行为。

11.通知出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行为。12.其他具体行政行为。

申请人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包括:

1.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务院其他部门的规定。2.其他各级税务机关的规定。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规定。

4.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规定。(以上规定均不包括规章)如何申请税务行政复议? 1.复议管辖机关

对各级国家税务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上一级国家税务局申请行政复议。对各级地方税务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选择向其上一级地方税务局或者该税务局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省、自治区、直辖市另有规定的,按照规定办理。对国家税务总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税务总局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的裁决为最终裁决。2.申请期限和条件

申请人可以在知道税务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因不可抗力或者被申请人设置障碍等原因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的计算应当扣除被耽误时间。

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不服的,必须依照税务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确定的税额、期限,先行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和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是,对税务机关作出逾期不缴纳罚款加处罚款的决定不服的,应当先缴纳罚款和加处罚款,再申请行政复议。3.复议申请审查

行政复议可以书面或者后头申请。书面申请的,可以采取当面递交、邮寄或者传真等方式提出。口头申请的,行政复议机构应当依照规定事项,当场制作行政复议申请笔录,交申请人核对或者向申请人宣读,并由申请人确认。

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以后,应当在5日内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4.复议决定

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复议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5.纳税人应注意的复议事项

(1)复议不加重原则。复议机关在申请人的行政复议请求范围内,不得作出对申请人更为不利的行政复议决定。

(2)一级复议原则。对同一申请的行政复议只进行一次即终结,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3)复议不停止执行原则。行政复议期间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①被申请的税务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②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③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④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4)税务机关负举证责任原则。被申请的税务机关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

(5)对下列行政复议事项,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可以和解或调解方式结案:①行使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核定税额、确定应税所得率等;②行政赔偿;③行政奖励;④存在其他合理性问题的具体行政行为。

税务行政诉讼

什么是税务行政诉讼?

税务行政诉讼,是指纳税人或者其他税务当事人认为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由人民法院对税务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司法活动。什么情况下可以提起税务行政诉讼?

1.认为税务机关和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2.对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已经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的决定不服的; 3.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

4.对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以外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税务行政诉讼的起诉时限和条件是什么?

对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不服的,必须先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巧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对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以外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之日起3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因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10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由人民法院决定。税务行政诉讼的程序有哪些? 1.起诉

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税务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向人民法院提出请求,要求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决。2.受理

人民法院审查原告的起诉后,认为符合起诉条件予以立案。3.审理

人民法院对税务行政案件进行实质性审查,确认、判决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4一审判决

一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清况,分别作出判决。5.上诉和二审裁判

对一审判决和裁定,当事人双方均有权上诉。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对原审人民法院的裁判和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全面审查。二审裁判是终局判决。6.再审

人民法院对已经生效的裁决,发现确有错误的,依法对案件再次审理。7.执行

税务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双方必须履行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决。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税务机关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税务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第 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强制、督促税务机关执行。什么是税务行政赔偿?

税务行政赔偿,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税务机关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税务行政赔偿

对哪些行为可以请求税务行政赔偿?

当税务机关的职务违法行为给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时,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可以请求税务行政赔偿。主要包括:

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在限期内已缴纳税款,税务机关未立即解除税收保全措施,使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

税务机关滥用职权违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或者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不当,使纳税人、其他税务当事人或者纳税担保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

请求税务行政赔偿的条件和时效是如何规定的?

请求国家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也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

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等限制人身自由期间不计算在内。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的,适用于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有关的规定。如何请求税务行政赔偿? 1.提出赔偿申请

要求赔偿应当递交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受害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具体的要求、事实根据和理由;

(3)申请的具体时间(年、月、日)。

赔偿请求人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委托他人代书;也可以口头申请,由赔偿义务机关记人笔录。赔偿请求人不是受害人本人的,应当说明与受害人的关系,并提供 相应证明。

赔偿请求人当面递交申请书的,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当场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并注明收讫日期的书面凭证。申请材料不齐全的,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性告知赔偿请求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2.赔偿申请审理

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义务机关作出赔偿决定,应当充分听取赔偿请求人的意见,并可以与赔偿请求人就赔偿方式、赔偿项目和赔偿数额依照规定进行协商。

赔偿义务机关决定赔偿的,应当制作赔偿决定书,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送达赔偿请求人。赔偿义务机关决定不予赔偿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书面通知赔偿请求人,并说明不予赔偿的理由。3.行政赔偿诉讼

赔偿义务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未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赔偿请求人对赔偿的方式、项目、数额有异议的,或者赔偿义务机关作出不予赔偿决定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赔偿义务机关作出赔偿或者不予赔偿决定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4.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

国家赔偿以支付赔偿金为主要方式。能够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的,予以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

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权利的法律保护 篇7

一、现代远程教育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三种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要对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权利进行界定, 有必要先厘清现代远程教育学校和其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个近年来争议颇多的问题, 笔者认为, 两者间主要存在着这样三种法律关系:第一, 基于授权产生的行政法律关系。现代远程教育学校在招生、教学教务管理、考务管理、颁发毕业证书、颁发学位证书、进行违纪处分等事项所行使的权力应当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 所有行为应当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 因为学校行使的这种权力具有公权力属性, 是代表国家或者说接受国家的委托从事这些事项的管理活动。作为权力主体的远程教育学校是政府教育职能的行使者, 体现的是学校作为授权行政组织所代表的公共利益。在现代远程教育学校和学生之间这层法律关系最为重要。第二, 基于选择权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现在全国有远程教育资质的学校越来越多,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各学校也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设置不同标准的入学门槛。在这种法律关系中, 学校和学生是平等的民事主体, 均享有民事权利, 均须履行民事义务, 这种选择权不存在一方强制另一方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也不受外部力量的干涉。第三, 基于规范管理产生的内部关系。这种关系是指远程教育学校可以在法律授权之外实施的一些内部管理所产生的关系, 比如, 学校的后勤服务管理、教师授课安排、教科书的选择等。这些权利义务关系更多受道德规范及高校为调整日常生活秩序的内部规范调整。

二、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应有的五种权利

1. 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 《世界人权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此均有规定。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受教育权主要表现为获得良好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在参加教学活动中享有良好的教学资源、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 以及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和按照规定获得奖学金的权利。学校应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 给予学习者个体选择教育客体的自由, 在上课时间、教学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深度上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个性化和开放性。

2. 公正评价权

《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 受教育者享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 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此项权利简称为“获得公正评价权”。它主要包含三层意思: (1) 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权公正地获得教育机构对其学习水平、知识能力所作的学力评价和对其在学期间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所作的综合评价; (2) 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业以后, 有权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3) 学生对评价中的失实、失真和不公正问题, 有权通过正当途径, 依法要求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予以改正。

3. 知情权

知情权是指知悉和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知情权, 是指学生具有准确、及时从远程学校了解与自身学习、生活等利益相关的信息的权利和自由。现代远程教育学校要规范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学教务管理规定, 对学生的各种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要有明文规定, 非经一定程序不得随意修改。应主动、及时告知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毕业条件、学位授予条件、师资力量水平以及学生成绩, 学生对成绩有疑问的可以申请查卷, 对学生所交学费、教材费、班级活动费等其他各种杂费的使用情况也要公开透明。

4. 表达自由权

表达自由权是指把所见所闻所思以某种方式或形式表现于外在的自由的权利。表达自由涵盖的面较广, 除由语言、文字形成的言论, 还包括象征性的语言, 比如, 形体动作、图像、绘画、雕像、音乐等。现代远程学生的表达自由权主要是指言论自由。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情况、教师的授课情况、考试的组织情况、自己的学习情况, 现代远程教育学生都可以在网络社区、BBS论坛、博客、电子邮件中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随意听取他人的意见;也可以组织和参加学生社团, 或通过组织各种聚会等形式, 交流和反馈对学校组织管理的各项意见和建议。这既可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活跃校园文化, 也可以让现代远程教育者关注到学生最关心的事宜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查漏补缺, 随时改进服务管理。

5. 申诉权

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申诉权, 是指学生因对远程教育学校相关职能机构或人员作出的有关处理决定不服, 或认为其行为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可以向有关机构和组织申请救助的权利。学生申诉权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2005年《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救济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 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是一个更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在虚拟的校园环境下接受教育、完成学业, 学习的方式和条件与传统意义下的教育截然不同, 其权益更容易受到侵犯。因此, 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一样, 同样享有申诉权。

三、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权利受到侵害的现状

从目前来看, 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权利受到侵害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受教育权、知情权、公正评价权、稳私权等四个方面受到侵害。

1. 受教育权受到侵害

在远程教育试点办学过程中, 某些远程教育学校办学不规范, 严重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比如, 在远程教育试点过程中, 有些远程教育学校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无法满足开展远程教育的要求, 学生按照标准支付了教育成本, 学校却在技术服务和管理服务上不到位, 对学生受教育权利造成侵害。还有些远程教育学校甚至不组织考试, 学生就有了成绩。远程教育学校几乎成为招生代理, 变相卖文凭。这些行为都恶化了教育生态环境, 极大地降低了现代远程教育文凭的含金量。

2. 知情权受到侵害

远程教育学校的招生政策、各种规章制度、师资概况、课程设置、毕业条件、学位授予条件等, 都要以合理、恰当的方式事先告知所有学习者。现在, 远程教育学校因侵犯学生知情权而导致的纠纷也日益增加多。比如, 2001年6月, 交通银行广州分行职员麦卫东的学位纠纷案;2005年, 东北大学网院大连分院也因侵犯了学生的知情权而引发学生集体过激行动。

3. 公正评价权受到侵害

从现实中发生的例子来看, 学生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被随意取消或拒发最为常见。学生在考试中违纪作弊, 校方没有深入了解情况, 掌握问题的严重程度, 没有充分听取学生的申诉意见, 没有经过正当的程序, 即宣布取消其学位, 甚至开除其学籍。类似情况时有发生, 而由此引发的诉讼也为数不少。

4. 隐私权受到侵害

远程教育学校在管理工作中经常有意或无意地侵犯学生的隐私权。比如, 在一些远程教育学校的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为了方便, 将学生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在网上的班级班务中进行公布, 上网者无需通过任何密码设置就可进入。也有的将学生的姓名、学号和考试成绩一起在网上公布。对远程教育学生来说, 学习成绩也是其隐私的一部分。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有权利要求学校妥善保管和处理这些信息, 否则校方就构成对学习者隐私权的侵犯。

四、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权利保护的途径

1. 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相关立法

完善的现代远程教育立法体系是确认并保护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在我国, 广播电视大学是最早开展远程教育的学校, 我国第一部关于远程教育的立法———《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是1988年制定并颁布施行的。此后, 虽然《学位条例》、《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一批教育法律法规颁布实施, 教育部也发布了许多规范网络教育的文件, 但面对远程教育多元化的迅猛发展, 现有的远程教育的法制建设还是显得薄弱。目前的教育法律法规存在条文过于原则、程序性规范较少、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于行政手段, 必须从建立和完善远程教育的立法上加以根本解决。“现代远程教育的混乱局面令人忧虑, 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全国政协委员游清泉指出, 远程不远、网络不网、各自为战、重复建设。我国应以立法的形式确立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资质, 明确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确认与优化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外部环境与条件, 界定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将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权利范围、权利内容、实施保护的组织机构与职责、解决权利争议的途径与程序、侵害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权力的法律责任等确定下来, 保障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 我国制定和出台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远程教育法》已迫在眉睫。

2. 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远程教育学校的监管

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是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之间关系的写照。尊重现代远程教育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是必须的, 但我们不能走极端, 不能放弃或忽视对学校权力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尽管不少高校内部设有相应的行政监察机构, 但它们大都是体制内的产物, 没有独立的行政法权, 在行使职能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对远程教育学校的监管。 (1) 政府部门应对学校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仔细审查, 因为一旦这些规章制度不合理甚至不合法, 势必会对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权利造成侵害。 (2) 应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的执行力。现行的法律规范虽然赋予教育部门对学校争议作出裁决的权力, 但对学校拒不执行教育部门裁决的情况没有明确规定。而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时有所见。比如, 教育主管部门发现高校的校规不合理、不合法, 或者学校作出的决定存在实体上或程序上的违法, 要求高校纠正这些行为, 重新作出决定或对决定进行撤销, 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3) 要加强对远程教育学校校外学习中心的监管。现在许多远程教育学校都设立了校外学习中心, 但其管理水平和支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校外学习中心仅是现代远程教育学校的一个派出服务机构, 并不具备现代远程教育招生、颁发学业证书的资格。政府主管部门要规范各校外学习中心的招生行为和办学行为, 确保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对违规招生宣传、违规收费、违规办学的校外学习中心要进行严肃查处。

3. 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学校管理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

所谓高校司法审查制度, 是指人民法院通过诉讼程序审查并纠正高校的不法行政行为, 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这是一种国家权力对另一种国家权力的监督制约制度。高校是否有自治权、司法权是否应介入一直是学者争议的焦点。高校自治实际上包含学术上的自由和管理上的自主, 但无论在国外还是在中国, 大学自治都是有限度的, 而不是绝对的。司法审查高校学生管理行为的确立, 是我国借鉴域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教育法治经验的结果。

现代远程教育学校为确保教学活动正常运行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并依法享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力。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命令与服从的关系。然而, 这一管理权可能会被滥用。司法审查是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最终保障, 司法审查介入高校管理行为就是为了监督其管理行为合法合理, 建立和完善保护学生主体合法权益的法律救济机制。司法审查的介入, 能使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合理合法, 能促使学校的相关部门在制定和修改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时遵循法治统一的原则, 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 改变管理者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 能够对行政权进行合理控制, 并使学生权益受到充分保障。

4. 构建申诉与诉讼并行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

构建畅通的申诉与诉讼并行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 是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基本实现路径之一。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大学生的一项法定非诉讼性的权利救济制度, 但当前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申诉制度在操作性和现实有效性上还不尽完善。笔者在此对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申诉和诉讼并行的制度提出如下建议: (1) 拓展申诉案件受理范围。这一根据高校教育管理自身性质而设计的学生权益救济, 其受理范围应当尽可能宽泛, 不宜仅限定于违规违纪处分, 只要校方有关具体行为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就可以提起申诉。 (2) 机构与人员设置的法定化。现代远程教育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内部都应当切实遵照《教育法》和《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规范要求, 设立专门的远程教育学生申诉委员会。成员应该有学校领导、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代远程教育的相关专家学者、现代远程教育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法律人士。该机构应该独立于学校内部的违纪处分管理部门。 (3) 规范申诉基本程序。学生申诉权同时又是一项程序性权利。申诉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构成学生申诉的必经程序。申诉程序应该公开, 尊重申诉人的意思表示, 应允许申诉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申辩, 并允许其和作出被申诉行为的部门的代表进行辩论和质证。申诉处理结果应及时送达提起申诉的学生和申诉相对方。 (4) 完善对申诉结果不服的救济权利。学生对申诉的处理程序不满或者处理结果不服的, 可以向学校的上级行政主管机关提起行政复议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高校作为行政诉讼被告的案子也屡见不鲜, 是符合宪政和法治精神的, 但其前提是高校行使的是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行为而且是具体行政行为。当然, 如果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人身权和财产权遭受侵犯, 学生同样也有提起民事诉讼或者是刑事诉讼的权利。

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权利是由国家法律和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属性共同决定的。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将促进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有序、稳步地发展, 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法治化, 进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现代远程教育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侵害了学生的权利。对学习者权利的认同与维护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具有国家公民、受教育者和消费者的三重身份, 有其相对应的权利。对现代远程学习者权利的关注和维护, 有益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权利,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范军.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权利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06, (4) .

[2]尹晓敏.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研究[J].高教探索, 2004, (4) .

[3]季洪涛.论建立与完善高校的权利救济机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9, (3) .

女性权利的法律保护 篇8

关键词:暴力伤医;医患矛盾;医生权利保护;对策研究

本文立足于医生权利保护的视角,对伤医案件频发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提出对医生权利保护的法律对策,以加强对医生的保护,缓解医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医患关系的现实背景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信任瓦解,医院暴力伤医案件频发,医疗纠纷逐年上升等现象日益突出。2014年4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四起近年来的暴力伤医典型案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医疗纠纷发生以后,患者和医生都为了维护或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得不开展博弈,以致医疗纠纷数量激增,医患矛盾不断突出。各种医患矛盾冲突因其突发性、不确定性、急迫性与舆论关注性,严重阻碍了医疗活动的正常秩序,严重威胁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

二、医患纠纷中医生权利被侵害的理论分析

医疗服务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医生与患者的相互配合。因此,在保障患者权利的同时,不应当忽略对医生权利的保护。医生的权利包括治疗权、强制医疗权、医学建议权、免责权、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自卫权、求偿权等。在目前发生的伤医案件中,易被侵害的医生权利主要有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自卫权、求偿权。首先,医生的生命健康权。生命是自然人赖以存在的前提,在不断发生的伤医案中,医生的生命健康权普遍遭到了巨大的侵害,这是对医生最基本人权的侵犯。其次,医生的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是指公民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不容侵犯的权利。医生的人格尊严应受到保护和尊重。再次,医生的自卫权。当医生的生命、财产受到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有权依法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自卫,以阻却违法行为。最后,医生的求偿权。执业医师在工作过程中,人身、财产权益遭到不法侵害、人格尊严遭受侮辱时,造成人身损害和精神痛苦时,有要求赔偿的权利。

三、暴力伤医案件频发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1.医疗体制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GDP总量不断增长,然而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投入和建设却没有同步跟进,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短缺、分配不合理、浪费严重,以致医患沟通不到位,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这往往是医患纠纷最直接的导火线。

2.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用以调解医患纠纷、惩处暴力伤医行为。与医患纠纷相关的法律规范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中,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等。法律规定的缺位导致医患双方的权利都没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3.沟通理解不到位

在医疗实践中,医患双方由于知识背景、社会地位等的巨大差异,医患双方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当医疗纠纷发生时,患者则普遍认为是医生医德败坏和医院唯利是图,从而对医生失去信任。一旦出现不良医疗后果,患者往往会将责任归咎于医生。

4.舆论引导不恰当

媒体作为舆论的先锋,在医患纠纷发生时,为了吸引眼球,常常以“患者权益受到医生的侵害”为思维定式,做出与事实不符的虚假、不实报道。这种不恰当的舆论引导,通常加深了医患间的误解,对加剧医患矛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医生权利保护下的暴力伤医案件防范与医生权利保护之防范对策

在当前医患矛盾凸显的背景下,在充分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加大对医生权利保护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医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

1.强化卫生部门的组织领导职能

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各级政府中负责医疗卫生行政工作的部门,应指导督促医疗机构提高其服务能力与质量,加强自身建设,保障医疗安全。同时,督促医务人员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善服务态度,做好与患者一方的沟通工作,完善医患沟通,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此外,卫生行政部门应会同行政执法机关,开展涉医矛盾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化解矛盾。

2.加强公安机关的防控执法职能

公安机关作为行政执法机关,应对暴力伤医行为坚持“零容忍”,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医務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 ,坚决遏制侵害医务人员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对正在实施的暴力伤医行为,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制止。同时,配合其他有关部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严密医院及周边的巡逻防控,维护医疗秩序。

3.构建多重机关的纠纷解决职能

对于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不成的医疗纠纷,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调解机制,作为独立于医疗机构、患者、保险公司以外的专职调解医疗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并完善调解组织队伍建设与调解工作运行机制,使之成为解决医疗纠纷的公正有效的途径。此外,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设定,有利于实现医生风险的转移,提高解决医疗纠纷的效率,保障医生权利。

4.注重媒体舆论部门的引导职能

信息网络时代,媒体必须充分考虑到医疗行业的特殊性、高风险性,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理性成熟地做客观、公正的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唤醒社会大众对医生保护的集体意识,避免恶意的跟随与效仿。

参考文献:

[1]向彦.浅谈医生的权利[J].知识经济,2013(08)

[2]吴岚,丛梅,仇嘉禾.我国医患冲突加剧的社会原因及解决机制[J].南方论丛,2014(04)

[3]徐媛媛.医患纠纷与我国政府公共政策的调整[J].理论界,2010(08)

[4]成晓娇,杨小丽,孙亚梅,曾原琳,魏晶.基于“温岭杀医案”的医患关系暴力倾向现象多维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9)

作者简介:

万思远(1994.01~)女,浙江舟山人,本科,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法学。

上一篇:大班《两个好朋友》教学反思下一篇:实践部日常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