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工程职称论文
评审条件 考试时间
一、范围对象
在私营企业、港澳台侨独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以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和在市、县人才交流中心实行人事代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二、基本条件(条件不够者可咨询***,向王老师老师索要详细资料。)
1、助理工程师(初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半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一年以上;中专、高中、初中毕业后担任员级职务三年以上。
2、工程师(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三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四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五年上。
3、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5年以上;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
三、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凡涉及申报对象的学历、专
业年限、考试成绩、任职年限及本人的工作能力和主要业绩、奖惩情况,须由申报单位核实后,按规定的要求提交以下主要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中、初级一式二份)、附件表(一式一份);
2、上一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3、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
4、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业绩的相关材料;
5、《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
6、一寸免冠彩照5张、身份证复印件2份、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2份。
四、评审专业类别
1、工程系列职称○1技术员○2助理工程师○3工程师○4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分类:工民建工程师、建筑工程师、建筑设计工程师、建筑装饰工程师、建筑施工工程师、建筑管理工程师、建筑水电安装工程师、工民建安装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土木工程工程师、土木建筑工程师、工程造价工程师、测量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暖通工程师、安全工程师、岩石工程工程师、土岩方工程师、工程测量工程师、市政工程工程师、园林建筑工程师、风景园林工程师、园艺工程师、园林工程师、园林绿化工程师、古建筑园林工程师、腐蚀
与防护工程师、设备安装工程师、路桥工程师、路桥施工工程师、道路与桥梁工程师、隧道工程工程师、市政工程师、市政道路工程工程师、电子信息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电气工程工程师、电气设备工程师、电气自动化工程师、制冷与空调维护工程师、热能动力工程师、机电工程师、机电工程工程师、化工工程师、机械工程师、机械制造工程师、机械机电工程师、汽车维修工程师、水利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师、水电工程工程师、锅炉、窑炉、计算机技术。
2、经济系列职称○1经济员○2助理经济师○3经济师○4高级经济师
1参评人员基本情况分析
1. 1 参评人员所属机构数量稳步增加,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是申报的主体
2009年, 南京共有106家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评, 其中企业74家, 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32家; 2013年, 南京共有238家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评, 其中企业188家, 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50家。图1给出了2009—2013年南京市电子信息专业职称参评人员所属机构情况, 可以看出, 参评人员所属机构数量稳步增长, 企业数量的增长要明显高于事业单位数量的增长幅度。
1. 2 参评人员数量快速增长, 中级人员参评数量要明显高于高级人员参评数量
2009年, 申报南京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342人, 其中申报中级职称272人, 申报高级职称70人。2013年, 申报南京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共747人, 其中申报中级职称529人, 申报高级职称218人。图2给出了2009—2013年南京市电子信息专业职称参评人员数量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 参评人员数量快速增长, 中级职称参评人员数量增长率明显高于高级职称参评人员数量增长率。
1. 3 参评人员学历结构稳定, 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为主
从参评人员学历结构来看, 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一直是申报的主力。在申报高级职称人员中, 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申报比例更高。2009年, 申报南京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人员共342名, 其中博士学历2人, 硕士学历32人, 本科学历222人, 大专学历86人, 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总申报人数的74.86%。2013年, 申报南京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人员共749名, 其中博士学历10人, 硕士学历68人, 本科学历469人, 大专学历197人, 中专或职高学历3人, 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总申报人数的73. 03% 。图3给出了2009—2013年申报人员学历结构情况, 可以看出, 高学历人员的申报比例稳步增加。
1. 4 参评人员工作年限普遍偏长, 企业人员申报积极性不足
2009年, 南京市共有13名硕士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级职称, 平均工作年限达到7.2年, 远超于职称评审要求的3年工作年限; 193名本科学历专业技术人员申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级职称的平均工作年限达到7.9年, 也长于职称评审资格要求的5年工作年限; 66名专科学历专业技术人员申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级职称的平均工作年限达到9.9年, 长于评审要求的7年工作年限。图4给出了2009—2013年主要学历层次申报中级职称人员的工作年限情况, 可以看出, 2009—2013年各级学历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中级职称的工作年限变化不大, 但都远超过评审职称的基本要求。这一方面有可能是因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积极性不高; 另一方面可能是专业技术人员在任职期间, 论文、业绩或者继续教育实践达到职称评审要求的时间偏长。
而申报高级职称人员这一现象同样存在, 2013年南京市共有57名硕士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级职称, 取得工程师职称后平均工作年限达到7. 1年, 而评审要求的工作年限为4年; 共有115名本科学历专业技术人员申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级职称, 取得工程师职称后平均工作年限为8.4年, 也长于评审资格要求的5年要求; 36名大专学历专业技术人员申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级职称, 取得工程师职称后平均工作年限则达到了11.6年。从图5可以看出, 2009—2013年, 各级学历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级职称的工作年限变化不大, 尤其是本科学历人员取得工程师资格后的平均工作年限都在8年左右。
2 存在的问题
( 1)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化职称评审率低。从南京市人社局反馈的信息, 目前南京市企业大中专毕业生参加职称评审初评的比例仅25% 左右, 大多数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游离于职称评审范围之外。2012年, 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中, 89.3%的博士学历人员都没有取得中高级技术职称。
( 2) 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缺乏足够重视。从职称评审情况来看,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工作年限都远远长于职称评审要求, 其中很多人员是因为在规定时间继续教育时间不够。这可能是因为: 第一, 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认为投入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费用是企业的一项成本, 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 应该尽量减少培训费用, 造成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投入经费严重不足; 第二, 也有管理者担心, 一旦员工经过培训后, 离开本企业跳槽到其他企业, 甚至是竞争对手的企业, 企业前期投入的培训费用将付之东流, 因此很多企业因噎废食, 尽可能减少对员工的培训。第三, 有的管理者认为, 企业效益好时无须培训, 效益不好时没钱培训, 因此, 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很多优秀的员工由于很长时间都没有培训的机会, 技能始终得不到提高, 对企业十分不满, 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3 对策与建议
3. 1 搭建信息平台, 建立政策沟通桥梁
我们曾对1007名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发放了问卷, 问卷反馈的结果表明33.01%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不了解相关政策, 而未评定社会职称。虽然, 目前南京市各级政府部门都出台了相关的人才激励政策, 但由于大部分企业规模不大, 没有专人负责, 造成企业对政府相关政策不了解。建议相关部门搭建统一的政策信息平台, 将人社局、科委、经信委等政府部门的人才政策统一集成在此平台上。每当有涉及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人才政策申报时, 可以通过短信或邮件的形式推送给相关企业, 这样企业就可以及时了解相关政策, 及时发布给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3. 2 加大财税支持, 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经费的比例
现阶段, 我国政府已认识到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但要保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及其质量, 除了制定相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之外, 还要切实增加对继续教育的投入, 从财力、物力上充分保证继续教育的正常发展。2002年,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 国发〔2002〕16号) , 要求各类企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 承担相应的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经费, 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 列入成本开支。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 ( 中办发〔2006〕15号) 规定, 企业应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 ( 职工工资总额的1.5% ~2.5%) , 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可以说, 这1.5%的教育经费不仅绝对数量不多, 而且就这1.5%的比例都难以得到落实, 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制定规定, 将继续教育经费提高到2.0% ~ 3.0%, 并应该进一步落实。[2]可以将这些继续教育经费直接计入企业的成本, 并按照计税工资总额和税法规定提取比例的标准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3. 3 提高要求, 激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社会评审
目前我市对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复审及项目申报等都没有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情况进行要求, 造成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游离于社会职称之外, 职称评审率远远低于国有企业。建议进一步加大职称评审政策宣传力度, 将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等享受的优惠政策和人员职称资质相挂钩。比如, 江苏省科技厅发布组织推荐第一批“江苏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通知时, 明确企业研发机构人员必须在80人以上, 其中高级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20人以上。因此, 建议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复审及项目申报等方面, 均对企业的高级职称人数有所要求, 这样的要求使得企业必须重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水平, 从而激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社会评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万军, 邹树梁.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思路[J].商场现代化, 2013 (8) :135-136.
职称,国际上通常的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所以,它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衔”或“称号”。职称制度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才评价的重要手段。它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能否调动和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1986年以来,我国的职称制度逐步迈入科学化、规范化、正常化轨道,在人才评价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素质及如何使用人才资源的竞争。现在所说的职称是指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能力与成就的全面评价以及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统称,包括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业技术资格和执业资格。
从1991年开始,作为人事工作的一部分,新疆也与国家同步,部署了改革开放以后的职称评聘工作,职称工作进入到了“正常化阶段”。1993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科学技术工作者可以根据其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取得相应的职称。
建筑工程专业属于工程技术系列。目前,建筑工程专业的包括勘察设计、城市规划、路桥、城市建设等诸多子专业。新疆对于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考核评审标准的专业分类为技术管理、科学研究、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生产技术这五个大类,每一类专业又从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实践经验、业绩成果、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方面主要考核评审人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技术标准及其背景材料及现代技术管理手段的理论水平,能够解决技术管理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有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能力,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技术管理发展趋势,具有为推动部门科技进步和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供决策、咨询、论证、科学依据的能力。实践经验方面主要考核评审人在科学研究、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生产技术、新产品开发、技术监督、技术咨询、计划管理等技术管理中工作能力,并取得了怎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业绩成果方面,主要考核评审人主持完成的工作成果、技术管理经验总结或本专业论文报告等技术资料处理情况。获取和处理信息方面考核评审人参加学术、经验交流活动及在技术管理工作中,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能力。现行的评价考核标准,基本上公正地评价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工作业绩,有效地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其学术技术水平和能力。
随着形势的发展,现行的职称制度在不少方面已不能适应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建筑工程实践经验方面是工程技术人员理论学识和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然而论资排辈,降低标准,扩大评定范围,片面强调学历、论文、对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定量的考核办法,职称称号一旦授予,终身享有等问题也制约了职称作为一种人才评价制度的发展。
目前,在职称管理的制度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和制度建设是职称工作的核心部分。职称工作只有以重能力和业绩的人才评价为导向,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发现人才,任用人才。
我认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科学分类、社会评价、单位聘用、政府宏观管理的原则,构建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社会化评价机制,建筑工程专业职称的评价考核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量化较为合适:
一、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分类科学的评价标准学识水平条件。正确处理好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理论与实际能力的关系,处理好撰写发表学术论文、专著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系,切实找准人才的评价使用与职称工作政策的对接点。
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核量化的标准,一是理论知识水平方面,考核专业技术人员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国家有关的法律、技术法规及政策、本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规章、国内外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能力,能够解决本专业生产研究中的重要技术问题;能对重大项目的生产研究中的关键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评估,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前瞻性可行性修改意见和建议;二是以工作能力条件作为进一步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的指标,对技术人员承担的技术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三是重视业绩成果条件,考核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科技奖项或科研课题奖项主要参与和获奖情况;重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等技术或管理创新能力等;四是通过论文、著作条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理论水平进行考核。
二、实行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法。目前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作为职称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延伸已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职称评审与构建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体系密不可分。执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对外开放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技术人员资质管理制度。按照原国家人事部的部署,重点在工程、信息、法律、经济和质量安全等市场经济急需的领域逐步建立执业资格,基本形成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执业准入体系,在充分调研、协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从业资格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在运行的国家及新疆建设执业注册师管理制度,基本能够考核出大部分建筑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和知识水平。同时,对无法进行考核量化的专业技术工作,重点转为进行同行评议。制定相应的标准,对非技术性资料的技术含量进行把握,准确考核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三、要改进完善聘任制度。致力于打破专业技术人员职务终身制,让职称更加称职,执业资格更显价值。要以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为重点,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真正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工资收入能高能低,剥离依附在职称上的各种“福利待遇”,体现职称的真实价值;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行以全员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导向的改革,推动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四、要严格评审程序,严肃评审纪律,接受社会监督。在职称评聘工作中,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开的评审会制度,对参加评审人员实行公示,层层把关,分级负责,自下而上推荐,优中选优,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机制和环境。同时,加强社会各界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检查,及时查除评审人员的不诚信行为,对不诚信的行为取消评审资格并在行业内曝光,情节严重的通过媒体社会向公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人才市场的完善,人才流动日趋频繁,高层次人才成为人才竞争的焦点,职称作为学历之外的又一重要评价体系,为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提供了标准依据,进而也促进了人才的流动、配置和合理使用。建立和完善职称评价体系是开发人才资源、建立我国宏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职称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发掘人才和促进人才的成长,也有利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克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社会弊病。因此,这对现今职称制度的创新和今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管理、国家认可的职称和执业资格,用人部门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让受聘后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相应的薪酬待遇,并且要致力于打破专业技术人员职务终身制,让职称更加称职,执业资格更显价值。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循环,形成学习科学、提高技术、创新发明的风气,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要积极推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重点抓好涉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执业资格准入。当前主要是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加快工程领域执业资格制度建设,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同时还要抓紧制定《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管理条例》,逐步开展执业资格的国际互认。
实践证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新人职字[1993]339号文件: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条件(试行)》的通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事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993年12月.
[2] 《中国职称改革政策法规全书》.中国人事出版社ISBN7-80076-486-9/D·110,1993年
1、工程师系列:
土木工程、土建工程、土建监理、工民建、建筑工程、岩石工程、土岩方、园林工程、园林绿化、植保、环境艺术设计、风景园林、园林建筑、古建筑园林、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广告设计、环境工程、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化学、造价工程、建筑预算、概预算、建筑管理、建设设计、建设艺术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建筑施工、建筑监理、建筑水电安装、消防水电、水利、水利水电、水工、水电工程、给排水、水文与水资源、水利规划、水土保持、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爆破、勘查工程、测绘、测量、地质勘测、港口航道、路桥、道路与桥梁、隧道、市政工程、机械工程、电气、电力工程、电气设备、电气自动化、机电技术、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机电设备、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设计制造、机械机电、化工、化工机械、设备安装、锅炉、窑炉、暖通、腐蚀与防护、热能动力、楼宇智能化、弱电、结构
2、经济师系列:
人力资源、工程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商业经济、房地产经济、金融经济、保险经济、财务管理、水(陆)运输、建筑经济管理、旅游经济、企业经济、市场营销、农业经营、房地产经营、信息网络经营、物资经济、饭店管理、农业经济管理、财税金融。
3、申报人员条件(条件优秀者可放宽条件)
(1)、申报中级职称:年龄满28周岁,本科毕业后工作满3年;专科毕业后工作满5年;中专毕业后工作满8年;高中毕业后工作满10年;初中毕业后工作满12年。
(2)、申报高级职称:年龄满35周岁,本科毕业后工作满8年;大专毕业后工作满10年;中专毕业后工作满15年;高中毕业后工作满20年。
4、申报材料
1、身份证、最高学历证书、初级(中级)职称证书原件、电子扫描版、复印件各2份
2、一寸二寸蓝底彩照各6张
3、个人工作总结(包括工作经历)及个人简历一份
4、企业任职证明(加盖单位公章)或业绩材料。
5、填写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两套(首页盖章)
5、职称评审及颁发单位
各级专业技术职务委员会评审,国家各省(市)级人事部门颁证,官网可查,全国通用。
6、评审周期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资格标准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有关标准、规范,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具确实践J㈠经验。能独立解;入本专业技术问题:能对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成果进行理论论述,具有指导初级专业人员的能力,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获取信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中创新开展工作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市从事建筑施工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建筑装修装饰,混凝土等专业技术人员(含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工人),不受身份限制,均叫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政治、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认真履行聘约,胜任本职工作,正常晋升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任期内至少有2次考核为“优秀”。
取得助理级资格后,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㈠凡任期由有一个考核为基本职称(基本合格)或受到行政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 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符合下列条件者,可申报工程师资格:
大学本科毕业(学位)或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二)获得相关专业的以下学历者,经考核合格(称职),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
2、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 职称外语要求
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在评审时应具备相应的职称外语能力,须参加国家或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且成绩符合评审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外语:
(一)获博士毕业(学位);
(二)任现职期间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第六条 职称计算机要求
1957年(不含)以前出生的,经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并取得考核合格证书。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职称计算机考试(考核):
(—)获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
(二)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㈢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七条 教育要求
任现职期间,按照《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宁政办发〔2003〕2 0号)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公共课、专业课的学习、培训完成规定学时,继续教育证书通过市区县的审核验证。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八条 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所从事的专业理论有一定的研究。
(二)熟悉相关的技术法规和专业技能。
(三)了解本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基本掌握相关专业的有关知识。
(四)能对一般技术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能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新技术应用及技术开发的设想。第九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任助理工程师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作为主要责任人(前三名)完成过市级科研项目一项或市行业科研项目两项:
(六)从事建筑装饰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完成40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一项或20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两项,或15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三项;
(七)参加过市级以上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的编写(前五名);
(八)参加过两项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的全过程;
(九)参加过两项以上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全过程。
第十条 业绩成果要求
(一)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市级科技进步(优秀设计、优秀工程)奖两项(含单项奖、个人奖);
(二)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工程项目获部省级单项奖一项,或市级单项奖两项以上;
(三)任现职内,因在专业、技术等工作表现突出,受到市级(行业)以上表彰一次以上(含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
(四)经有关部门或专家鉴定,在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及推广应用中有较大的创新,取得年经济效益10万元以上(需甲方财务部门出具证明)并经市以上主管部门认定;
(五)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经专家鉴定被列为市级重点推广项目;
(六)解决复杂疑难技术问题,在处理工程质量事故中,措施得当,效果显著,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可;
(七)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在本专业技术工作中吸取、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八)获得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且已实施取得效益。
第十一条 论文论著要求
任观职期间,出版、发表、撰写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第一、二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专业文章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二万字以上;
(二)在市级以上期刊发表或在市级学术会议交流有学术价值的论文2篇以上;
范文网
(三)为解决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一定水平的专项研究报告、技术分析、技术总结、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第四章 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 破格申报条件
确有真才识学,任现职期间业绩显著,学术或技术上有较大贡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破格申报:
(二)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10年以上,后大专学历不满4年,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要具备破格条件两类中的一条。
凡破格申报者,必须符合第二章第三条规定的要求外,任现职以来至少有2次考核为“优秀”。
第十三条 破格评审条件
任现职以来,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5名,以个人证书为准):
(三)获得市级以上批准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者:
(四)直接负责(技术负责)完成市(厅)级以上重点项目的研究、设计或发明、引进、转化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并 用于生产实践,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有关专家鉴定认可。
第十四条 申报评审程序
尊敬的各位领导:
本人××,男,本科学历,200×年×月毕业于××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08年7月进入中铁十八局××公司工作,2012年2月进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参加工作至今已有4年时间。
在中铁十八局工作期间,负责过×××××等现场技术及施工安全工作,负责过桥梁工程现场技术;工作中我一直兢兢业业地配合现场的工作人员,听从领导安排。在协助同事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自己在特殊地质情况处理能力方面、桥梁工程施工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同时在内业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工作期间更是加强了AutoCAD等办公软件的运用。2012年2月进入××集团后负责公司内厂区建设工作,主要负责并完成了××车间、××车间及厂区内其他零星工程。在工作中掌握了钢结构工程施工控制要点;业余时间对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信息也进行收集整理,转化为资料以备所需;同时也看一些管理或其它方面的书籍或网站,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2008年7月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工作上兢兢业业、踏实。工作中不间断地自我学习,不断努力用专业文化知识来充实和武装自己,与时俱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工作、组织及协调能力,工作成绩得到了公司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认可。我心中怀有远大的理想,工作中,我不断创新,自觉主动吸收先进的技术经验,勇于实践,敢于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
1 职称评聘工作在我所的发展、现状与成效
20世纪80年代, 我所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开始实施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和职务聘任工作。近年来, 随着我所科技产业化大力推进, 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引进力度加大, 职称评审工作任务加重, 评审的规模和频度增加, 职称评审办法进行了大幅度改革。2007年修订了《七一二所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 2011年进行了量化评审改革, 重新制定了《七一二研究所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量化评审办法 (试行) 》, 并且出台了纲领性的《七一二所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办法 (试行) 》, 两份文件相得益彰, 指导着我所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聘任工作。与以往评审办法相比, 新办法具有以下特点:
(1) 进一步明确了适用范围, 即适用于所工程系列中职、副高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程系列正高职的推荐评审, 实验系列评审基本条件单列, 评审办法同工程系列, 我所接受委托评审, 为我所控股公司自行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提供了晋升渠道。新办法规定工程系列副高职评审由两年一次修改为每年一次, 评委会任期由四年变为三年。
(2) 规定了参评的必备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学历、任职资历、论文、外语水平、考核等五项基本要素。
(3) 提高了门槛, 严格了参评条件。以往的职称评审, 外语未考, 可以先参加评审过后再补考, 论文未发表可以先参评, 过后补齐论文。新办法规定, 论文和外语为必备条件。
(4) 分类细化了评分标准, 量化了评审因素评分办法, 使职称评审工作更加客观、科学、公平。新办法包含的评审因素与原办法基本相同, 但各因素所占权重做了调整, 突出了能力和业绩导向。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由20%调整为15%, 工作业绩由25%提高为30%, 工作能力由20%提高为30%, 论著与技术总结权重为15%, 保持不变, 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权重为15%, 保持不变, 外语为参加评审的必备条件, 不占比重。其中工作能力、工作业绩改变了以往难以衡量的定性描述, 采用可度量的指标, 可操作性强。具体评分标准为:
(1) 新办法量化了工作能力要素的评价:根据工作类型细分为军品科研类、军品试验、技术服务类、生产类、民品类、营销类、保障条件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等, 根据参评人员任现职以来在工作中承担任务的角色和作用情况划档计分, 政策考虑了军品试验、技术服务类、生产类、民品类、建设类和营销类等岗位人员。
(2) 新办法、细化并量化了工作业绩要素的评价。新办法对原科研成果的界定进行了量化, 以科研成果的级别为标准进行分档, 其他各类成果用类比法进行分档。新办法以科技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 兼顾生产、经营、技术服务、管理等其他工程专业技术岗位贡献。根据参评人任现职以来 (不含任现职当年) 取得的能体现个人最大贡献的工作业绩等划档、评分。考核项目分为:科研技术成果、生产经营成果、技术支持成果、QC成果、管理成果等五项。
(3) 新办法量化了论文论著要素的评价。根据参评人员任现职以来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与本岗位工作相关的论文、著作、国防科技报告、已颁布实施的技术标准以及已出版的译著等情况划档、评分。明确了论文论著类别、数量及对应的分值标准, 其中详细规定了论文和学术专著的研究范围、作者有效排名, 期刊类别等。新办法明确界定了几大级别期刊:权威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国家级刊物、省级期刊。
(4) 新办法量化了专业知识与业务水平要素的评价, 提出该项要素主要从学历、继续教育、专业技术技能水平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 界定了第一学历和后学历, 明确了学历类型及对应的分值。首次提出学历应与申报的工程系列具有专业相关性, 否则降一层次确认学历。 (2) 将继续教育纳入评分标准:根据近三年 (不含评审当年) 的年均学时完成情况计分。 (3) 将专业技术技能量化:综合考虑任职年限和工作经验、技能等情况, 确定分值。任职年限从现职被聘任的次年起算。
(5) 新办法量化了对现实表现要素的评价。根据任职期内的奖惩情况和最近3年 (不含评审当年) 的职工年度考核情况计分。
(6) 改革了划档和评分方式, 使评审结果更科学、客观、公正。新办法在遵循原评审流程的基础上, 进行了部分改进。原办法评委根据介绍直接划档、打分, 再进行投票, 评委往往容易根据印象和个人好恶划档打分, 主观性和随意性大。新办法为避免这一问题, 划档评分标准非常详细, 并成立专门的评审因素小组, 各负其责, 严格对照评审办法, 将参评人员的各项评审要素归入对应档级, 提出合理的档级建议, 提交评审大会, 评委会最终确认档级, 避免了随意性, 评委只能在最终确定的档级范围内打分, 大大减少了人情等主观因素。投票环节, 新办法进行了分类, 分为A、B、C三档, 即排名在当年投放指标前30%, 划入A档, 直接投票通过;中职30%-105%以内的, 划入B档, 副高职30%-115%以内的, 划入B档, B档人员进入投票角逐;中职105%以后的, 副高职115%以后的, 进入C档, 不再进入投票环节直接淘汰, 简化了流程, 更好地体现了优胜劣汰。
(7) 严格了破格条件。新办法细化了破格申报条件, 标准更高。原办法规定,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可破格:获得省、部级 (含集团级) 二等奖及以上的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的获奖人, 及在上述获奖项目中担任主要任务, 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做出突出贡献者;省、部级三等奖的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的前五名获奖者;获得国家 (含国防) 发明专利的前两名完成人, 或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首位完成人;获得集团公司及以上级别的科技或管理方面专家称号的人员;对我所科研生产和管理做出重大贡献者。新办法规定,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可破格:获得省、部级 (含集团级) 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前五名及以上、三等奖前二名的获奖人;国家 (含国防) 发明专利的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 (含集团公司) 及以上级别的科技或管理方面专家称号的人员;对我所科研生产、管理和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者, 受到所特别嘉奖的。新办法更严格、量化, 精确性高, 操作性强。
(8) 注重各相关部门的参与、配合, 增强了评价的透明度、客观性和可信度。职称评审涉及到全所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 大家都比较关注, 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矛盾和不满, 为切实做到评审的客观、公正, 成立由干部人事处、所办、科技处、民品经营产业管理处、质量管理处、条保办、财务处、科技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评审因素小组, 协助资格审查, 提出划档建议及理由。各相关部门按管理权限及时审核、提供参评人员相关信息, 并对人员信息的准确无误负责。
2 新办法实施意义及作用
2011年评审工作采用新办法, 参评人员和评委耳目一新, 新办法虽然有一些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 但瑕不掩瑜, 具有开创意义, 明确了业绩和贡献导向, 为全所专业技术人员指明了方向。新办法顺应了我所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大势, 激励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激发了各级各类各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热情。新办法打破了以往以科研成果为标准的单一的评价体系, 建立了量化为主、多类别的评价模式, 有效地将军品、民品评价融合为一体, 维护了从事科研生产、民品经营和技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利益, 帮助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为我所产业大发展铺平了道路, 推动我所从研究所向高科技企业集团迈进。新办法是我所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又一次有益尝试, 是量化考核、精细化管理、员工价值链评价的具体实现。
3 职称评聘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我所, 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工作按照新办法顺利运行, 但放在整个行业和企事业单位来看, 职称评审工作虽经过不断改革, 仍存在一些问题。
(1) 部分单位为提高评审通过率, 频繁调整本单位设计师人员名单, 报奖时根据评职称需要报项目组成员名单, 而不是实事求是报实际做项目的人员。一些技术人员自己做的项目却不能做设计师, 不能得奖, 却挂着别人做的项目的设计师, 得着其他项目的奖, 失去了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侵占了别人的利益。领导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 但有投机取巧之嫌, 挫伤了部分真正为项目做出贡献的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 非工程系列及政工系列职称评聘难以量化。工程系列职称评审从2011年开始量化, 随后每年都进行修订, 不断完善。非工程系列 (在我所主要包括卫生、出版、档案、图书、资料、翻译、经济、统计、会计、审计等) 在我所不是主流, 人员少, 专业分散, 难以量化, 缺乏科学的评价办法, 以往参照工程系列评审办法, 导致无法套档, 不能客观评价非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
(3) 评审条件过于刚性, 制约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目前的职称评审标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科学评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不太吻合,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现行各系列职称的评审条件“一刀切”, 几乎都包括学历、任职资历、论文著作、业绩成果和职业道德与工作表现等方面的要求及外语考试等项目, 而针对具体专业及具体岗位的考评还缺乏客观的标准, 导致一些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而缺少论文和科研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达不到评审要求。而一些为了评职称把主要精力放在学历教育、发表论文或科研成果上, 对本职业务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专业技术人员, 尽管可能业绩平平, 实践能力一般却可能较早获得任职资格, 这样必然会挫伤部分优秀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4) 岗位设置不科学, 各单位标准宽严不一, 导致水平层次不齐, 存在不公平现象。目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主要采取结构比例和控制最高职务档次的办法, 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只能按照上级规定的设岗比例实行岗位总量控制, 难以真正做到“以事定岗, 因事设岗”。在我所, 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密集, 一些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因为受到指标限制, 参评多次也未能通过评审, 挫伤了工作积极性。而在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的工厂或其他院所, 因为指标富余, 一些技术、资历等条件一般的技术人员却较早评聘了职称, 这样必然会给职称评聘工作的公平性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即使在同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 由于部门重要性不同, 通过率和难易程度有很大差异, 容易产生矛盾。
(5) 评价机制不适应激励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求。一是评价方法不尽科学。目前职称评审中实行的量化评价难以准确完整地考察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特别是工作创新能力;二是评价考察的内容僵化。按现行职称评审政策, 统一要求外语考试合格, 才能参加评审, 这一要求限制了部分基层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评审高一级职称;另外目前职称评审中对专业知识的评价大多通过学历来评判, 专业水平则通过工作年限来考量, 非工程系列的考试仅在会计、经济、统计、翻译、卫生等系列开展, 造成各专业技术系列之间评审条件差异很大;三是评价标准相对落后。比如晋升职称资格条件, 明确规定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任职年限等要求, 从充分激励人才的角度看, 这些限制条件, 就成为限制有突出贡献人才、积极上进人才、致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天花板”。
(6) 职称评价体系与现代企业管理不相适应, 不能完全满足事业发展要求, 不能充分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 调动其积极性。现代企业发展, 强调的是业绩和贡献, 遵循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 而职称评聘体现的是任职资历, 论资排辈。当前, 在许多国有企事业单位职称往往与待遇和福利挂钩, 评上职称则享受相应级别的待遇和福利, 在福利分房、公积金缴纳、医疗、差旅报销和退休金等方面享受对应的待遇。在新形势下, 职称制度存在不合理性, 人才合理流动才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多种手段激励人才, 才能激发活力和创造性。我所现在虽然实行岗位工资, 但在福利分房、公积金缴纳、医疗、差旅报销和退休金等方面仍与职称紧密挂钩, 造成一些评上高级职称的人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同时评不上职称的人丧失了工作积极性, 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公平。从外企或私企调入我所的职工, 由于原单位没有职称评聘, 到我所就没有职称, 一切从头开始, 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不利于引进社会人才。
4 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适时修订评审制度, 不断完善评审办法。针对评审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细化标准, 堵塞制度漏洞, 同时加强协调、沟通, 完善成果管理制度, 联合相关部门做好成果申报名单的核查工作, 尽可能维护实际贡献者的合法权益, 让实干者得到尊重。
(2) 非工程系列职称评审问题。非工程系列和政工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虽然不是我所的主流, 但在不同岗位上为我所的科研生产和科技产业化服务, 发挥着辅助作用。我们要根据各专业和岗位特点探索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定性与定量评价综合运用, 最大限度调动在岗人员积极性, 促进我所各项事业的发展。
(3) 改进职称评审方法, 调整评审条件和标准。实践证明, 职称评审工作实行单一的考试或评审, 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局限性, 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 才能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可以参照会计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考评结合的办法, 在对申报人员进行统一的业务知识考试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审, 这样既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和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申报人员提供材料的真实性, 最大限度的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另外, 制定评审标准和条件, 要突出工作业绩和实际能力, 并将其客观量化, 使职称资格能真正体现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成就、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等情况。
(4) 严格实行评聘分开, 科学设岗、竞争上岗。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开的有关规定,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按需定岗, 按岗招聘, 动态梳理, 优胜劣汰”。各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任务, 科学设岗, 合理定编、定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 竞争上岗, 择优聘任, 对岗位和人员进行动态管理, 建立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 优化人才资源, 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从而使专业技术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增强本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
(5) 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新机制。建立新形势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机制, 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围绕能力和业绩两个方面, 结合各系列、专业间的不同性质和特点, 分类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要求, 以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区别对待其它要素, 不搞“一刀切”。
(6) 探索并改进评价制度, 淡化职称评聘的福利功能。国家相关部门应明确职称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推进职称分类改革、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健全职称评审和考试的管理机制等方面推进职称制度的创新和完善, 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 以分类管理为基础, 以构建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评价机制为核心, 形成科学、分类、动态、全面的职称体系, 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企事业单位可以借鉴欧美等外资企业和知名私企的评价机制, 淡化职称的福利待遇作用, 设置多条职业发展通道, 探索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 如设置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职业经理人、优秀设计师和金牌营销师等发展通道, 分类分级管理, 激励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余兴龙.以公平为导向的职称评审制度构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11, (11)
[2]李建钟.论职称制度改革[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0, (11) :72-76.
[3]董志超.我国职称制度的发展与改革[J].中国卫生人才, 2011, (5) :66-67.
[4]李越等.新时期我国职称制度人才评价与管理机制的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5]余仲华.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六大问题[J].劳动保障世界, 2012, (9) .
[6]职称制度改革将分类推进[N].团结报, 2013-04-03.
[7]张玉珍.浅议事业单位职称评聘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2) .
众所周知,专业技术职称是有严格的等级的,就如同官场森严的级别和等级一样。从低级(如助教、实习研究员)、中级(如讲师、助理研究员)到高级(包括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职称,以及教授、研究员等正高职称),每升一级,就如同自己的人生迈过了一道坎,登上了一层楼。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上升到一定的职级,才代表人生站上了一定的高度。
自然,如同官场结构一样,职称的结构也呈现典型的金字塔形,即低级职称人数众多,而越往上,则比例越小,人数越少。这样的结构必然导致一个局面,即申请更高一级的职称,一般都是僧多粥少,需要经过极其惨烈的“淘汰赛”。
无论是谁,若要更上一层楼,必须冲破重围,脱颖而出。而能否冲破重围,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不仅关系到能否获得一定的职位,而且事关专业研究人员的水平、资格、地位、荣誉和尊严,事关人生潜能和价值的实现程度,事关人生的幸福指数和快乐生活。如果一位高校教师,或者一名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终生没有能够晋升“正高”职称,那么,往往会被人认为水平有限,事业不成功,人生有遗憾。至于其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往往也不容乐觀。
也正因为职称沉甸甸的分量,因而许多人将之视为自己的生命线,有人甚至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在知识分子聚集扎堆的地方,特别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每年都会上演各种各样的职称悲喜剧——如果该单位足够“规范”,领导愿意每年都进行职称评定的话。平时自视清高、骄傲处世、道貌岸然、羞于求人的知识分子,这时候难免不再“淡定”,有时甚至“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伪造成果者有之,编造材料者有之,找靠山者有之,拉关系者有之,拜选票者有之,拉帮结派者有之,搞阴谋诡计者有之,低声下气者有之,脸红脖子粗者有之,红眼抹泪者有之,气得生病者有之,恨不能杀人者有之,真的自绝于世者也有之……这个时候,知识分子平常引以为傲的人生态度、处世原则,都被悄无声息地扔到爪哇国里去了。
当然,职称之争,争的核心还是赤裸裸的利益。毕竟,评上更高级的职称,意味着更高的荣誉、更高的地位、更多的机会,更意味着工资、津贴、住房、医疗等直接的经济利益。
二十世纪90年代,某省属高校曾经有一个精明过人的副教授,以先知先觉的行动,做了一笔合算的职称“买卖”,令我们这些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穷小子“目瞪口呆”,心灵深处受到极大的触动。那个时候,他所在的那所普通高校评定职称,比的主要不是论文,而是专著,大部头、沉甸甸的专著。因为发表过论文的人实在太多,过于稀松平常,无法一较高下,而专著呢,在当时还是与“著书立说”相联系的,显得既“厚”且“重”。可是,当时国家和知识分子都很贫穷,专著的出版极其困难,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因为,当时出版社的书号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计划供给的,数量有限,出版社尚未“市场化”,内容审查比较严格,普通人的“专著”显然得不到特殊照顾。此外,限于每月几百大洋的收入,自费出版几近天方夜谭,因为要榨干有限的生活费,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至少一家老小都不能同意。因此,普通学者即使绞尽脑汁写成了大作,也很难获得面世的机会。
不过,这个精明过人的副教授运筹帷幄,以书呆子难以想像的大无畏勇气、普通人难以承受的“巨额投资”,果断地出手“运作”了。他以超乎寻常的速度,通过“剪刀加糨糊”的方式,编写了两部勉强看得过去的“专著”,然后不惜重金,与书商合作购买了书号,每部自印了十多本“样书”。虽然印数只有区区十几本,根本不可能上市销售,但对于职称评审来说则足够了。如此一来,该君的成果明显更加“厚重”,在若干竞争者中遥遥领先。以如此势不可挡之势参评教授职称,结果顺风顺水,如愿以偿。
从副教授到教授,或许直接的工资增长幅度有限,然而,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好处”却出人意料、层出不穷:奖金、津贴上了新台阶,住房医疗适用新的标准,申报项目更加有说服力,有资格指导博士研究生,提拔重用机会更多,社会地位水涨船高……哪怕是只简单地算经济账,该君的收获也十分可观。当时购买书号、印刷书稿的成本,与随之源源不断涌来的“利润”相比,已经是小巫见大巫了!眼见人家赚得盆满钵满、青云直上,洞悉内幕的书呆子们才恍然大悟,悟出其中的妙味。可惜,等到大家都明白过来,跃跃欲试,想移植其成功经验、大干一场时,这条道上已经拥挤不堪了。梦想在拥挤不堪的道路上淘金,概率就相当于坐等天上掉馅饼啦!
正因为职称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具有相当高的“含金量”,因而广大知识分子即使有心超脱,恐怕也不得不“入乡随俗”,不懈地“为职称而战”。于是,在不同的单位,围绕着职称评定,上演了无数跌宕起伏的人间悲喜剧。在这场职称战中,由于知识分子处于被审、被评、被决定的被动地位,基本丧失了自主权和主动权,经常得看评委们的人品和脸色,因而就不得不低声下气、忍气吞声,有些修养不过关的,难免斯文扫地,干出些龌龊不堪的事情来。
【电子工程职称论文】推荐阅读:
电子工程论文10-29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概论论文07-19
电子工程职称工作总结10-04
电子工程实践06-07
电子工程师岗位职责(电子公司)10-20
电子信息工程英语11-04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申请09-14
电子信息工程就业方向分析07-25
湖南电子信息工程技术07-27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需求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