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与法律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师德与法律素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师德与法律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

我通过学习《师德与法律素养》,使我深深认识到遵守政策法规的必要性,也使我更加认识到师德的高尚与否,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和民族的兴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当前强化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1、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对于教师来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社会与人民对教师寄予重望,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对教师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够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尽心尽力,所以只有教师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会在教育实践中,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业务,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广泛搜集最新教育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同时有了对事业热爱之心,就会甘于平凡,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毕生的精力。

2、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所以教师要真正实意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同时教师的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增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作为一名教师,我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待人,因材施教,平时注意全面了解学生动态,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如果有人因病缺课,我尽力争取时间给予补课,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对后进生,更是对他们循循善诱,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用真诚去感化他们,因此得到了学生的信赖,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都跟我谈。

师德与法律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政策选编》心得体会

第十五轮暑期师德培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本次培训的读本是《教育法律法规政策选编》,在学习有关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的过程中,“依法治校,依法从教”的理念逐渐在我心中明朗,为我以后的教学生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依法治校,依法从教”是前进路上的航灯。

一、有法可依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为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指明的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保障了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些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依法治校,依法从教”是教育工作者心中的航灯,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既要遵纪守法,又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层次,提高质量,精心教书,潜心育人。

二、有法必依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条文中,明确指出了教师的可为与不可为。品读条文,对照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为人师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了既宽松又有序,既民主又自主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与幸福中得到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牢记法律法规的条文,充分做到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学生,对学习或平行存在问题的学生多方想办法树立其信心,学会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放大镜看其优点,用显微镜看其不足。

三、以古今圣贤为楷模

在教育史上,古往今来有无数的圣贤楷模为我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孔子、孟子、魏书生、施霞、王崧舟,特别是富阳市的最美教师,学习这些古今圣贤的教育精神,让自己在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能够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者德为先,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去感染别人,影响别人。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用德引领,以灵魂塑造灵魂。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爱字当先,心中有爱,就会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就是一面镜子,照不到自己,却照着学生。在与学生相处中能够站起来,也能够蹲下去去,让学生进而亲之,素而敬之。在与家长的相处中,努力做到在沟通中相互了解,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百年大计,教书育人,担此重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且行且珍惜。

师德与礼仪学习心得体会 篇3

通过培训,我不但懂得了许多礼仪知识,还深深地懂得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对事业、对学生满腔热情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形象。

很清楚地记得马艳红老师给我们讲解的案例,一位有几十年教学经验的数学老师教学成绩突出,却因上课有随地吐痰的行为而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学生也不愿和他沟通。是何原因呢?在我看来,这位老师的行为举止违背了教师基本礼仪规范。教师礼仪,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职务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一位穿着得体,举止文明的老师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与厌恶。是这位老师忽视了自身外在形象而使他的教学效率下降。

这个案例带给我深深的思考:教师的形象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内外兼修、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因此,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完善自己。

1、穿着得体。一个教师的穿着是否得体,打扮是否适宜,外观上能否讲究个人卫生,将直接影响着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今后的着装和修饰自己还要特别注重,特别是在校园里,要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穿着大方得体,干净整洁,不浓妆艳抹,做到既美观又大方。

2、举止端庄。我认为应该从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方面来要求自己。在我看来,教师仅仅注重了自己的着装,但是在坐、立、行方面做出一些不得体的行为,也有损教师的形象。所以,我今后要求自己做到表情友善、教态自然;坐有坐姿、站有站相,努力做好学生的榜样。只有这样,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才能耸于学生面前,才能正确有效地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3、语言文雅。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现。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更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对照。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生动。还要做到语气平静,态度温和,幽默风趣。我会努力运用语言的力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拨动学生的上进心,把知识和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知晓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后,再指导其行为,以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

“身教重于言教”、“教养体现于细节”为了祖国的未来,让我们从每一个细节做起,用礼仪观念滋润心灵,用礼仪准则规范言行,加强礼仪上的学习,做名副其实的老师,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师德与礼仪学习心得体会2

学习了教师的师德与礼仪,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师德与礼仪对于做一名好教师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通过暑期的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古往今来,人们认为“教师是文明礼仪的化身”。教师礼仪是教师在工作、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规范化的做法。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最喜欢的教师,总是那些热情友好、文明礼貌、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育人楷模。我们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举手投足之间是否拥有礼仪,能否讲文明、懂礼貌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文明修养的尺度。所以,当我们想让社会、家长和孩子们知道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我们的老师是一群好老师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向他们展示我们良好的学校教师形象,因为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他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

所以说师德与礼仪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将会认真学习体会。

师德与礼仪学习心得体会3

观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正昆主讲的《教师礼仪》讲座后,我懂得了什么是礼仪。教师礼仪指导了教师在与人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不仅要有礼,而且要有仪。对学生要“以学生为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也告诉老师要以一颗平常心、平等心和爱心来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喜爱的良师益友,成为家长尊重爱戴的好教师。

具体说来,教师的礼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仪表仪容。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日常工作中,对自身的着装及修饰等方面还是比较注重的。发型大众化,年轻精神。衣着服式朴素大方,干净整齐,协调得体,做广大学生的榜样。

二、行为举止。包括坐有坐相、站有立相,行有走相,言有说相,姿态潇洒自然。这些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皆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是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学校要求学生做到的,作为人师表率的,必须首先做到。

三、说话言语。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要让学生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以后再加以行为上的引导,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不断积累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

四、文明礼仪。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从而不但给学生以良好影响,同时也促进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在学生中开展“一张笑脸、一声致谢、一个问候、一句道歉”的待人接物“四个一”工程活动。教师要起好带头用,做学生的表率,从而体现教师的示范性。

总之,从事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人生航程将面临着一种人格上的挑战。我们必须鼓足勇气,义无反顾的朝着人格发展的新高度不断攀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师德与礼仪学习心得体会4

在放暑假之前,学校组织老师学习了金正昆教授的《教师礼仪》。通过金教授的讲解,我深深地感到讲究礼仪很重要,教师不但要遵循礼仪规范,而且要严格训练。因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因为“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是一名企业职业教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应要有高尚的师德,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关心和爱护学生,言谈举止不能随便,要注意形象美、语言美,说话忌粗口,忌训斥,忌侮辱,忌讽刺,忌妄言乱语。”

其次,要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作为一名教师,都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前提是你要尊重学生。对待学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平等相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注意教师的形象,不做有损教师形象和荣誉的事情。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与学生平等交流,善于沟通,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爱心和耐心,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因为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度过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与学生互动时要使用文明语言。

学习了有关教师礼仪方面的内容,我认为教师在平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礼仪问题:

1、教师的行为举止:作为老师,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

2、教师的言谈:教师的教学任务需要语言表达。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的礼仪礼节。

3、与学生谈话:谈话提前与学生打招呼,让学生有一个思想准备,这是一种礼貌,又是对学生的尊重。平等气氛举止端正,行为有度。谈话时,语气要平和,要有耐心。在与人谈话时,老师的表情要与谈话对象、内容协调一致。

总之,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学习礼仪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也是对民族和后代负责的表现,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礼仪观念滋润心灵,用礼仪准则规范言行,加强礼仪上的学习,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进步和提高。以上是我这次学习的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做一名让家长、学生信赖的人民教师。

师德与礼仪学习心得体会5

首先,注重礼仪修养是前提。也许有人认为,教师只要书教得好,讲不讲究礼仪无所谓;但我深深地感到讲究礼仪很重要,教师不但要注重礼仪规范,而且要严格训练。因为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成长进步的导师,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教师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衣着打扮、工作态度、创新精神、人格魅力等,无不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只有教师注重礼仪修养,才会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为人师表,塑造出良好的师德形象。正如前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了当教师的资格了。最好还是请他到角落里,在那里去擦鼻涕,叫谁也不要看见他。”可见教师注重礼仪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只有摒弃那些不合身份的穿戴、不拘小节的言行、不加检点的习惯,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才能教育和影响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施展礼仪修养是核心。具体来说,我认为,良好的教师礼仪应从以下几点体现:作为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应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拥护改革开放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甘于奉献;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工作责任心强,有进取精神;注重获取新的知识,不断钻研业务,不断完善自身形象。

社会对教师形象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教师主面对的是学生、家长、党和国家,不同对象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出发点去思考问题,自然就会对教师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因此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对自己形象的要求也要从多方入手。在学生眼里,知识丰富、平易近人的老师是最好的;在家长眼里,书教的好,对待孩子有慈母心的老师是最好的;党和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培育出全面发展的或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人才。教师只有明确各方要求,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恰到好处的施展教师礼仪,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再次,强化礼仪修养是必要。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修养,具备文明礼仪,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从内心到外表不断完善自我,美化自我,向外界展示自我的风采,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学习交际艺术,掌握交际技巧,将有助于我们事业的发展。

师德培训与教师礼仪学习心得体会 篇4

纳雍县特殊教育学校 吴长贵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呢?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其次,要热爱学生,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

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应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第三,要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要系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廉洁从教。我认为教师还必须起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另外,在教师礼仪方面,通过对讲授内容的学习与思考,我对教师礼仪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教师仪表是教师整体风范之一,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教师要注重教学礼仪。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度过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与学生互动时要使用文明语言。对学生实施教育,通过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人格,对学生发挥影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学生相信的,自己必须坚信不移;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摆正位置,以学生为本。

通过教师礼仪培训,我认为教师作为一个好的榜样,至少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努力。

1.教师的言谈应该遵守礼仪礼节。

教师承担着教学工作,使得教师的工作时刻离不开语言表达。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注意语言表达时应该遵守的礼仪礼节。2.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行为举止。

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学生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举止,教师的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行为举止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各种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只有教师的行为举止符合礼仪要求,才有可能培养出文明礼貌的学生。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对师德和教师礼仪有了更大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师德与法律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5

“用生命点燃生命”不记得何时听到这句话,只感到这句话中蕴涵的那种崇高感情。做了教师之后,常常思考教师能做作什么,教师对社会能有多大的贡献?尽管知道很多溢美之辞都和教师有关。但真正自己走上了讲台,在经历了一些挫折后,心中难免有怀疑。师者,何意也?真的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真的是“灵魂工程师”;教师职业也真的是“最光辉的职业”吗?

偶尔一天,我看到这句话,心中一动,文学性的语言却道出了教师的真性:用爱点燃生命之灯,照亮生命之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爱之渊源,在与教师的德操。师德决定了教师能否成为好老师,决定了能否点燃生命,决定了能否成为“灵魂工程师”。那么,如何能完善自身,做出色的老师呢?

一、“爱从心中流出”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热爱学生。师爱是师德之魂。这种爱出自教师的职责,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在学生还对教师不是很信任的时候,只有有全部身心去爱学生,只有发自真心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因为爱从来就是相互的。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身心,才使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一时体现爱心,容易,长期永葆爱心,很难;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发展中有明显缺陷的差生,很难。于漪老师说:“表达师爱,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真懂,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的;老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做到师爱荡漾。” 师爱荡漾,追求自然和谐,细雨润物。讲求真切、透彻、持久。“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德还是智慧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罗素语)。而爱的核心却是善。教师职业如何为善?从教师职业道德中更是难以尽数。从教师爱岗敬业的情感到乐业、勤业、精业的实践,从教师的身传言教到教师的自我修炼,从教师学而不厌的钻研进取到教师诲人不倦的忘忧情怀。等等,形成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无不包含着何以为善的道德策略。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一颗善良的灵魂,就没有美德可言。” 师德是教师的良心。当一个教师不断充实、完善自身,使思想达到一定境界时,一切都变成了自然的行为,学生也会自然地感受到老师的爱。

二、“工作着是美丽的”

“工作着是美丽的”,人的价值只有在工作中才能体现。即便是平凡的职业,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业绩来。教师是平凡的职业,工作的成绩也是在漫长的过程中才能体现。而师德、爱心又和业绩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缺乏高尚师德的,专业素养绝不会是顶尖的;没有高超的专业素养,师德也会是苍白无力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水平是相互促进、制约的。高尚师德的养成靠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磨练。教师要善于从师德修养的角度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善于从自我教学行为的变化改善师德修养。也只有在变化中发展自己,才能始终“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做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特别是我们已步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育环境的改善,多种媒体的介入,一个班学生的信息占有量远远超过一名教师,“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因此,教师必须是一个终生学习、始终站在知识前沿的人。教师的专业结构应是处于不断的流变、革新之中的,因为教师专业总是面临着新的挑战,其整个专业活动之中充满了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然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是一条清澈的,不断流动的小溪,吸引着学生到你身边来汲水。曾有一位老教师这样说过:“开始教学的时候我是一个学科本位的教师,那时总是把学科放在首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到我是教艺术的,„„”由此,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熟练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教材教法之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学修养、听说读写水平、观察思考判断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教育教学基本功。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将教师比做“红烛”、“春蚕”。然而,新时代的教师不应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凉形象,教师也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生命在于创造。叶澜教授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中,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教师,在付出艰辛劳动的同时也在收获,而且是巨大的收获。因为,他能体验到双倍的幸福:向学生所付出的积极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快乐,而且学生给予的回报也让教师自己感受着绵延的快乐;不仅在教学活动中享受着学生进步带来的幸福,而且在职业活动中感觉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可以说,只有把教师这一职业看作是发挥自己才能的形式,看作是值得自己奋斗的事业,看作是自己参与社会历史创造的途径,看作是个人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教师职业便成为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无法舍弃的部分,成为个人幸福生活和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教师才能心中始终充满爱心,体验到爱意。才能感到工作着,是美丽。

苏霍林斯基曾这般描述:课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教育作用。知识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究竟跟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信念、他生活的整个道德方向性和智力方向性,他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即年轻一代的未来的观点)是否密切融为一体。由此可见,高尚的师德是爱,而爱要发自真心。有爱心才能得到孩子的爱护,有爱心才能不断的提高业务水平,有爱心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充满激情,才能把教书育人平凡的职业做成“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来。愿用爱心成就我的伟大事业。

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成长 学习心得体会

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师德修养是作为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门学习功课,如何让自己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如何更好的得到专业化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在平时工作的实践中,我明显感觉到大部份幼儿的表达、喜好都会或多或少的随班里老师变化,这就表明,教师的劳动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可以决定或者改变他将来的发展方向。孩子的个性形成,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任何其他作用所不能代替的,因为学生的心灵需要教师用心灵去塑造,也因为这样,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的教师,其职业道德也必然被社会关注,没有任何职业比它更受社会大众的关注。所以,我们必须先要有教师道德意识,然后有高度自觉性的学习,一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

通过学习知道教师道德人格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教师具有直观示范性的特点,我们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幼儿,我们是他们除了父母之外所直接接触的最主要的对象,是幼儿最亲近和尊敬的人,他们的可塑性强,行为模仿性强,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情感、意志、行为都需要我们去培养,所以我们的道德人格面貌是学生学习的最直观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摄入学生眼里,也会印在学生心中,举例:孩子们要解便都会在老师这儿得到允许,我随口会答到“去嘛”,久而久之,一但有孩子提出要解便时,其它幼儿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到“去嘛”,口吻和老师的一模一样。这就说明了天天与孩子接触的教师,必然会对他们产生重要影响,孩子们在成长中,常常会自己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老师,证明教师的工作作风、学习态度、劳动习惯、待人待事、语言表达都会影响幼儿,我们要想到,教师好的一面孩子要效仿,但不好的一面也会被幼儿所模仿,这就更使得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完善。

书上还说“一个好作风,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教师的督促应当是经常的”。我认为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在发现孩子出现不好行为习惯时,往往采取的方式就是直接告诉他做错了,应该怎样做,再继续发现时,还会问他是否忘了老师说的话了,怎么就改不掉呢之类的话,但现在想一想,觉得是自己的观念不正确,总是习惯性的强迫孩子改掉,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耐心的帮助他懂得并改掉。原来督促非常重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如果这样做,幼儿一定会易于接受并改掉不好的行为习惯的。

现在我知道了,能力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的需要提高能力必定离不开教学实践过程,只有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将素质转化为能力。我通过这两年的实践工作,也得到了一些专业上的发展,记得刚工作时,很难投入,因为学校所学的都是理论知识,在遇到婴班孩子时,有时还很想逃避,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观察、实践让我慢慢可以很轻松的与他们沟通、交流,认真处理工作。正因为时间和实践的积累,才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加自如,所以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可以真正得到专业上的发展和提高教育的教育教学能力。

师德与法律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6

郝崇义

2012年12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陕西省远程校本研修培训并聆听了由陕西师范大学马晓雄教授关于《文化建设与师德新论》的专题讲座。深受启发,受益匪浅。马晓雄教授在本次课程中与我们一起讨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如何理解并建设教师道德这一重要问题。该课程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培训需要对话和交流”,本部分马老师提及对教育理论的认识,从而让一线老师树立教师专业的信念。第二部分为“德育原理与师德教育反思”,他着重讨论了德育是什么,并举例说明应通过何种方式教育我们的孩子。第三部分则介绍有关“职业道德”,尤其是我们老师的职业道德感,马老师从现实中师德建设收效甚微入手,以两篇《光明日报》社刊为着眼点探讨有关师德建设。第四部分讲述“教育功能”。最后一个部分则是有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引人思考的话题。马老师讲课风格诙谐幽默、不拘一格,受到了在座老师们的欢迎。丰富的知识及深刻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很多指导、引领和启发,使我进一步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

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师道自悟与师道尊严”马老师在报告中指出:当前的教育一方面正在被人们政治化、另一方面只重规范教师行为而不重教师发展。教师节来临,整个社会好像突然发现,自己还都是老师教过的学生,鲜花、掌声、恭维,扑面而来,叫我们这些教书匠们受宠若惊。在人们心中,教师应当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完神”。为了让教师成为“完神”,诸如“名角可以收钱,名师不可提薪”之思潮随之而来。这一现象不但违背了社会公平和市场规律,而且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样是劳动,同样是职业,为什么出现截然不同的要求?

所以,相对于提高教师待遇,如何维护教师的尊严可能更为教育从业人员所看重。毕竟,这是一份特殊的职业,教师并非如推销洋葱、白菜一样是知识销售员,“教书”、“育人”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无法短缺的两个车轮,而对于教师如我,也许“育人”常常比“教书”更为重要。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位大学教授与一位成绩优秀的毕业生聊天,谈到大学四年的教育,她说,所学知识已经全忘,所受教育感觉最重要在于世界观和理解问题的方法。对这个学生的说法,这位教授深以为然,他不由感叹:一个没有尊严的老师,如何谈得上“育人”二字呢?

今天建设师道尊严,要以师道自尊为基础。正如有专家所说:而师道自尊,则应建立在保持心灵自由的个体人格基础上,建立在对于人类普世伦理价值的坚持之上,建立在对真理的坚守上,建立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上。其实所有这些,不过是些常识性的东西。比如,不作假,不说谎,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寻找真理,真诚思考,善待他人。其实教育行内人心里恐怕都清楚,若做不到这些,既无师道自尊,更无法奢望师道尊严。

新师德与教师教育学习心得 篇7

师德与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学习新师德与教师教育讲座,使我明白了师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分,要想当好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坚持自主专业发展。而师德修养是教师终身的必修课,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先修养好自己的德行,才能教好书。师德乃是教师人生的根本标示,师德修养贯穿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是引领教师职业行为的内在灵魂,是教师职业人生幸福的心灵根基。优良的教师职业道德将教育生活引向和谐、美好,成为教育生活乃至整个社会道德生活重要的风向标。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坚持用良好的师德形象,去面对学生,做到“爱一切孩子,爱孩子的一切”对“问题学生”更要有宽容之心,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问题,真正“做到换位思考”。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德与法律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8

(1)职业理解与认识方面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2)在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关爱学生;

(3)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在个人修养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2.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在教育知识方面: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2)在学科知识方面: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及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的联系。

(3)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具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的知识;掌握根据学生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知识。

(4)在通识性知识方面: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具有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具有有关中国教育国情的知识。

3.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能力:在教学设计方面: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教学实施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发挥好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生活、集体活动、信息传播等教育功能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2)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注重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3)沟通与合作能力: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同事的合作交流能力;与家庭、社区的沟通合作能力。

(4)反思与发展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生涯发展规划能力。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1.现代教师的专业角色

(1)探求者:要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研究,善于提出课题;要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程序和方法,注意搜集与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注意研究过程和使用方法的规范性;尽可能与专家合作开展研究,或者争取专家的指导,这样就能够逐步成长为教育研究者。

(2)合作者:合作学习,在合作对象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师合作;二是师生合作;三是生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员合作;二是全程合作;三是全域合作。

(3)指导者:指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个性;指导学生学会交往;指导学生学会生活;指导学生学会创造。

(4)学习者: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面对新课程全新的设计思路、全新的目标、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应是一个学习者,并且要善于学习,方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5)自省者:反思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育结果:反思教育整体;反思教育个案。

2. 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专家引领:聆听专家教育教学理论学术报告或教育教学改革学术讲座,获取信息,拓展视野,提高素质;观摩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或观看其录像课,学习其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方法和艺术;邀请专家来校,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环节进行现场诊断,分析过程,理清思路,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提升水平;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通过网络或座谈、对话等形式,与专家对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进行对话交流或互动研讨;邀请专家对骨干教师进行带徒指导,促使他们形成教育教学特色;举办研修班,邀请专家就课程实施和开发等问题进行指导研究。

(2)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它以发生在学校教学现实场景的真实问题以及提升教学常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方面为研究内容,深深根植于学校与教师的现实需求。突出以校为本,开展校本教研是一种有效选择。

(3)科研沙龙: 每次沙龙要有一两个中心主题,这些主题一定要从教师真实的教育教学土壤之中提炼出来,它既是教师所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也是教师体验过的问题;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围绕主题,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摆出问题,总结过去,理清思路,形成体会,提出困惑,寻求对策;沙龙的主持人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在沙龙进行时,要认真做好记录,以便沙龙结束后进行分析和总结,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

(4)专业进修:一是“三个为主”的原则。即在职为主、业余为主、自学为主。二是分类要求的原则。对于新上岗的青年教师,专业进修的重点是教育教学常规,使之较快地熟悉和了解学生,掌握学科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育教学方法;对于已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应深入钻研教育教学业务,加深拓宽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学有专长,较有特色的骨干教师;对于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则结合自己的工作,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著书立说,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 三是学用结合的原则。

师德与法律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9

摘要:

1)当今的大学生竞争意识、权利意识较强,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较弱,导致在生活中不懂也不会运用法律解决问题。这与学校缺少法治氛围,而学生被传统法治教育束缚有关。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不仅关乎学生的成长,而且与国家乃至社会的建设也密切相关。因此要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培养良好的法治氛围、加强法律实践等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2)大学四年的法律学习规划应当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先在大一定好目标,学习基础;大二巩固,逐步深入;大三准备相关资格考试,证明自我;大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实习中提高专业水平,为就业做好充足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 法治教育 法律知识 法律意识 目标 规划

正文: 法律素养

1.法律素养的含义

搜索百科可以得知,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一是指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二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律的判决;三是法律信仰,即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这是对法律认识的最高级阶段。而对一个人的法律素养进行评价,是通过观察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得出。

2.大学生关于法律素养的现状

1)过半学生认同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根据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显示,在295份调查问卷中,53%的同学认为法律在生活中非常重要、28%认为比较重要、16%认为一般重要、3%同学认为法律没有作用、不重要。这个结果表明仍然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因为学生群体在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和纠纷还较少,总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学生毕业择业时候就面临签约、劳务合同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运用法律才能合理解决,所以已受到较高水平教育的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并不容乐观。

学生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较弱。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半数以上的同学从未有过运用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经历。当他们与他人产生纠纷时,解决的方法虽然不同,但直接通过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只占9%,这个结果表明学生遇到纠纷时候不懂得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权,鲜少学生愿意用法律手段解决纠纷。

2)学生对法律知识有较强求知欲却止于行动

另一份问卷中,75%以上的同学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问卷还显示,同学们认识法律知识的渠道以学院宣传、法制教育活动、法制教育课程和电视专题栏目为主,还有一部分是通过阅读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报刊报纸和家庭教育来认识和了解的。了解法律知识对于大学生的生活是很有意义的,同学们对这一点的认识有一定深度,但62%同学认为了解法律知识对于生活有意义,法律能帮解决实际问题;24%的认为有意义,但基本不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除非迫不得已;12%的认为意义不大,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的地方太少了;2%的认为没有意义,现在还没有步入社会,法律离自己很远。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还有2%的同学完全不认为了解法律知识对生活有意义,觉得在学校这个安全的大环境里谈法律太过遥远。

大学开设有关法律的课程同学表示赞成,问卷中有52%同学认为有用,35%认为只有一定作用,11%同学认为“没有用,只为了修学分”,2%认为纯属多余。问卷中44%同学感到“有些法律知识但联系实际就不会用”,40%同学则表示法律知识不足,还有16%的同学不能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要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法律知识。不仅如此,问卷中还调查了“大学开设法律基础课要如何上才能取得提高同学们法律素养的效果”这一重要问题,学生们有49%认为要尽可能介绍能解决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37%认为从案例中说明相关法律理论,9%认为按照教学大纲讲就行,5%则认为这门课与生活无关。

3)总结

当今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比较淡薄,当他们自身遇到法律问题时,不是积极用法律作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是过于依赖父母和学校。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缺乏重视,很少主动学习法律知识,认为法律离自己很遥远,而是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专业课的学习上,他们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因而,对学校开设的相关法律课程,只求考试过关。现在网络已经普及,能为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提供多种途径,但是网络上的负面信息使他们对法治观念的认识上产生偏差。

3.提升的重要性

1)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素养

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的内容中,提到国家要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正规化,即完善法律专业的规则;专业化,指培养人才方面应更集中于法学;职业化,指在法律专业中规范就业岗位,是法律专业成为完整的体系。

2)提升法律素养是学生参与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提出“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到后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我国法制建设,说明了法制建设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而现实中,我国的法治建设并不健全,近些年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逐渐增加,就是因为他们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素质低下所造成的。因此通过大学的法律教育,使学生拥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法治文明意识,对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我国法治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提升法律素养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

大学生法律素养是大学生素质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状态。而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再加上一个综合素养较高的大学生,应该是个有较高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的人,所以提升法律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

4.如何提升法律素养

1)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加强法制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关键。法制教育重在教授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慢慢提升法律素养。加强法制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能将知识与实际融合,浅而易懂,使学生能尽快吸收,提高学习法律的兴趣,从而自主学习。

2)培养良好的法治氛围

依法治校。近年来,大学在处理学生问题等方面屡次被学生告上法庭,说明了依法治校迫在眉睫。所以学校要依法建立或修改有错漏的规定。使校园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以人为本,在建立和修改规定时能尽量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尽可能地吸取学生合理的意见。做好法治宣传工作,多利用多媒体进行宣传,使学生能感受到法治,而不是远在天边。

4)加强法律实践

在校园内外多参加法律相关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多方面思考法律在实践中的作用,尝试用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解决纠纷等问题;有机会就去法律相关机构体会法律,加强法律文化的熏陶。

大学四年法律学习规划

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而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大学的法律学习更是重要。而且学习法律不能操之过急,应该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为此,我做了以下一系列的规划。

大一,积极探索,打下基础

目标:学好各科基础,准备司法考试的资料,尽可能多加练习;

大一的学习以基础为主,要学好法理学和逻辑学,因为这是法学学习最基本的两门学科;在学习逻辑学时,要把逻辑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可以有意识的运用。其实,在学习逻辑学知识之前,在生活中也在会运用相应的思维的形式,遵守着相应的思维的规律与规则。如果学好了逻辑学,可以变原先的“不自觉”为“自觉”;在学习法理学时,要弄明白法的本质,熟记各种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但今年学校的法学课程改革,把宪法民法等大二学科放到大一的学习中,所以还要兼顾多门学科的学习。再加上大三的司法考试是法学专业学生最重要的考试,因此在大一也就要拿司法考试的内容作为学习的辅导教材。学习计划紧跟司法考试。

师德与法律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的期中报告

12文13班(经济学2班)

成宁宁 20120660201 周四第5节

关于思品课学习质量情况的期中报告

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大学生活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怎样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这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都需要我们去观察、思索、实践、选择,同时也需要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

在进入大学前,我同大家一样都有接触和学习过《政治思想品德》,已经对这方面有所了解甚至是体会。所以在我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书籍时,我困惑了,甚至有些好笑的问“我们还有必要吗?”。但在学习后我才明白以前我们学到的原来是那么肤浅,而这门课程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这是我从没接触过的。同时它是以马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且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为我们阐述了远大的,科学的理想与当代大学生成才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号召同学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且阐述了理想与实践的关系。这让我更深刻的明白:有梦想,有行动,方能成就自己,奉献社会。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继承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做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主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帮助我们深入认识爱国主义这一民族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我们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新时期忠诚的爱国者。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通过较为系统地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我们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通过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我们深刻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曾在网上热议的话题:老人跌倒到底要不要扶?我认为作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来说要扶起老人。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社会秩序

学习和认识在公共生活中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特点和作用,了解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帮助我们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通过学习认识职业活动的特点,以及与职业活动相关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艰苦创业、实践成才的准备;同时学习与恋爱婚姻有关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帮助我们正确对待恋爱婚姻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及运行机制,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帮助我们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理念,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掌握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和方法。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学习我国宪法、实体法、程序法的基本知识,帮助我们从整体上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学会面对和正确处理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喜欢这一门课的学习,我觉得当今大学生很需要学这一门课程。它重在培养我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我们要为了这一目标而努力,我觉得养成优良思想品德培养法律思维对每一个人一生都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虚心学习善于思考,辨别善恶,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道德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我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注重个人的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还有这些是不能纸上谈兵的,我们要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比如思想道德的培养,我们应该了解生活中什么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知道要以什么为荣,什么为耻,比如平常的去做义工、当青年志愿者、去献血等,参加爱心活动,有利于培养我们的道德修养,从中你也会学到很多东西,还有法律。我们最起码要懂得什么是违法的,要了解法律,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法律,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这些我们都要长期坚持下去,使自己不断地完善,才能我们成为一名品行兼优的人。

上一篇:浅析“空心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下一篇:体检中心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