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用分析(精选6篇)
——《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分析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悲剧代表作。《窦娥冤》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代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窦娥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关汉卿是我国最早的也是古代最伟大的戏剧家,生活在金、元两代。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以富有抗争性著称,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0多个杂剧,从民间传说、历史资料和元代现实生活里汲取了许多素材,真实地表现了元代人民反对封建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斗争。他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他的严肃的创作态度与批判现实的战斗精神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评论家津津乐道关剧的思想意义。尤其是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称其“揭露社会的不公平”,“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的政治”。《窦娥冤》成了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歌颂下层人民反抗斗争的典范之作。而剧作这一切的思想意义,都在主人公窦娥身上得以体现,窦娥因此成为反封建礼教的斗士。
中国古代妇女在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下层,毫无自己的独立地位和人格可言。沦落烟花火海的风尘女子的命运固已不堪,一般良家妇女的境遇亦十分悲惨,她们除了要遵从封建人伦社会的三从四德的束缚外,还常常是不幸婚姻的牺牲品。
一、善良而多难的窦娥
窦娥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她随功名未遂的父亲窦天章流落到楚州。因父亲借了蔡婆婆二十两银子的高利贷无法归还,七岁时就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岂料十七岁时与丈夫完婚,当年夫君因病去世,年纪轻轻就守了寡。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好人应该有好报的。可是她却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第一折[仙吕·点绛唇])。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鸣不平。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窦娥善良、温顺、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唑。究其原因,当然有社会的原因,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的凌逼迫害,甚至高利贷的高利盘剥都是社会的原因,这是造成窦娥悲剧的主要因素。
二、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
窦娥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
经历过许多灾难的窦娥,本来很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她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如果生活没有波澜,她会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一个贤惠的媳妇的。她立志“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孝服守,我言词须应口”,(第一折[天下乐])这时的窦娥还是一个屈从命运的弱女子。没有反抗意识,承受着命运的不幸;但蔡氏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后,竟半推半就地应承了张氏父子横蛮无理的“入赘”要求。于是,摆在窦娥面前的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要么惟婆婆的意志是从,改嫁张驴儿;要么不依从婆婆,更不屈服于张驴儿的淫威。窦娥选择了后者。这一来,她首先和自己的婆婆发生冲突。她谴责婆婆“怕没的贞心儿自守”,“你岂不知羞”(第一折[赚煞]),当面顶撞,据理力争。而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窦娥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动。尤其是当张驴儿以“官休”“私休”相要挟时,她为了捍卫自己的贞洁与尊严,毅然“情愿与你见官去”,(第二折)这是窦娥与恶霸斗争的第一步,这时她寄希望于官府的秉公断案,她以为官吏会主持公道,会维护她的清白与名声。
然而,在“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元代社会中,窦娥没有想到,她所处的生存空间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她所寄与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团漆黑。楚州太守滥用酷刑,使窦娥在堂上承受着千般打拷,万种凌逼,窦娥被打得昏死三次后仍不屈服,当她听说要拷打婆婆的时候,才不得不屈招投毒一事系自己所为,与婆婆无关。她宁愿让自己蒙受不白之冤,也不愿眼看婆婆遭受皮肉之苦。窦娥的言行,符合了她一开始就表示:“我将这婆侍养(尽孝),我将这服孝守(守节)。”窦娥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不得不含冤招认,无辜受罪。这就是窦娥的悲剧性格。她的遭遇,典型地显示出善良的百姓被推向深渊的过程。通过窦娥在公堂和法场上的血泪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刚烈不屈的反抗精神
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首先在《端正好》这只曲子中,窦娥唱了两句:“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第三折[正宫·端正好])这两句唱出了窦娥的满腔怨愤,真想不到自己受到如此不白之冤,如今却押上刑场,她开始对“人心”和“天地”的不公正产生了怀疑,走向刑场之时,也是她从朦胧中觉醒过来之时。她被刽子手捆绑得不能动弹,满腔的怒火和怨气,喷薄而出,她骂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第三折[滚绣球])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窦娥对最高统治者的大胆指责与否定,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最强烈、最尖锐的抨击。并且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声明:“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第三折〔耍孩儿〕)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当窦娥发誓后,浮云蔽日,阴风怒号,白雪纷飞,这一片浓重的悲剧气氛,老天爷来证实了窦娥的冤屈,把窦娥含冤负屈悲愤莫名的情绪推到极限。窦娥的指天斥地无疑是对黑暗现实的宣战,这正反映她斗争的现实性。在《滚绣球》中,充分反映出窦娥不为命运屈服,也不为刽子手的屠刀而却步。她面对这没有公道、没有正义的黑暗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深深的诅咒,不仅对“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官府进行了血泪的控诉,连封建社会视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地也被痛斥为是非不分、欺软怕硬的东西!窦娥的反抗性格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如同火山爆发,闪耀出最强烈的斗争火花。通过这惊天动地的描写,关汉卿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因此,《窦娥冤》所表现的反抗性,是时代的最强音。
可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并不能解决人间的社会里好人受气、坏人得意的问题,在窦娥被屈斩于长街之后,泼皮张驴儿却依然逍遥法外,贪赃枉法的官吏竟得以加官晋级。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只能以非人间的力量来解决人间的问题。于是,窦娥的反抗精神化作不屈的鬼魂来复仇。鬼魂伸冤,不仅体现了窦娥的冤屈之深,更表现了窦娥的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当窦娥的鬼魂遇到分别十六年的父亲窦天章时,窦天章已是科举及第后官运亨通的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了,负有随处审查各地判案文卷、体察滥官污吏的责任。窦娥的冤魂显灵,一连三次把自己文卷翻在上面,请父亲过目;不料窦天章看到问卷上写的是药死公公的十恶不赦之罪时,竟不问缘由地指责女儿窦娥三从四德全无,既“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但此时的窦娥以非从前那种逆来顺受的人,而是不屈的鬼魂,她在申明了自己的冤枉后,痛快淋漓的唱出了满腔的悲愤:“你倒是咱不该,这招供写得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第四折[梅花酒])”由于鬼魂的力争,才使窦娥的冤案得到昭雪,这不正说明了现实的荒谬吗?因此,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是有着比较复杂而深刻的涵义的。
总之,《窦娥冤》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她对亲人充满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又有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强倔强的一面,窦娥从恪守妇道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她的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窦娥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着作品主题的不断深化,它以一个平凡、善良女子的觉醒揭示封建社会“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严酷现实,指出了产生窦娥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统治的腐败。
【关键词】窦娥冤;教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剧中涉及人物都与一场官司有关,因故可以借鉴现代刑事案件审理的模式,从一场官司说起。请出原告、被告、法官等涉案人员:
窦娥之所以被冤枉是因为法官的审理与事实情况不符,公堂之上被告窦娥所述句句属实,原告张驴儿所述句句不实,然而法官即楚州太守桃杌却听信张驴儿一面之词,无心正法,并施以棍棒,屈打成招,将窦娥判为死刑,所以桃杌实乃此冤案的直接制造者,至此,案情已基本清楚,也就是剧本中的故事情节已基本上为同学们掌握,而且对各有关人物形象已有了初步印象,并初步寄之以褒贬与爱憎之情,借此使用小组讨论的办法让同学们讨论这些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并在随后为其解释作者在人物名称上的用意:
窦娥:“娥”为美丽的女子,《诗经·周南·关雎》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同学们所熟悉,而真正美丽的女子正是外在美和内心美的结合,既望其名已思其人,足见作者之用意;
窦天章:“章”通“彰”,《荀子·劝学》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章”,所以这一人名喻天理昭彰;
蔡婆婆:“蔡”与“财”音同,有利令智昏唯利是图义,与其放“羊羔儿利”的事实甚合;
赛卢医:名称结构与“赛西施”同,然而通过其在剧中的自述已可知其医术不高,只晓得毒药可以药杀人而已,反讽之义甚明;
张驴儿:驴头马面给人以先入为主的形象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其名甚卑微,其行更龌龊,泼皮无赖样跃然纸上;
桃杌:本为古帝“颛顼氏”之不才子之骂名,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可见作者寄之以深恶痛绝之情。
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把握有助于对戏剧冲突的理解:
“羊羔儿利”两边的冲突:蔡婆婆与窦天章、蔡婆婆与赛卢医之间是债主与欠债人的关系,由于一年内20×2=40,10×2=20的债务增值,使他们之间有了现实的利益冲突;
不同“等级”间的冲突:张驴儿“好色荒淫”,敲诈勒索,扰乱公堂,无视王法之大胆嚣张不禁让人联想到元蒙统治时期将人分为“蒙族、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制度,虽然作者并没有直言不讳地说张驴儿父子属于哪一等级,但是从张驴儿实为桃杌之帮凶的事实来看,这与“色目”人的社会地位一致,所以张驴儿父子或许正是这一等级的人,不同等级的人之间存在着冲突;
“鱼水情”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桃杌身为父母官,却无视王法,作威作福,腐败透顶,使公堂昏天暗地,使百姓有冤无处申诉,是以产生了“鱼水情”与官贪吏污现实间的极大冲突;
“歹心遭恶报”之喜剧冲突:张驴儿心生歹意,却于巧合中误毒了自己的父亲,让戏剧情节得以发展的同时给读者以短暂的滑稽轻松感,暂时舒缓了人们悬着的心情,此乃悲剧中之喜剧冲突;
“申冤平反”的理所当然与不可能实现间的冲突:此案得以平反寄托着作者的美好愿望,也符合社会正义的要求,然而却是在仰仗亲情帮助与灵异登场的情况下实现的,窦天章身为“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同时,更是窦娥的父亲,而且要不是“闹鬼”事件的发生,真相没法大白于天下,这又给人以无奈之感。
戏剧冲突的认识已经给同学们提出了下一个问题: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悲剧的真正根源在于窦娥所处的时代,要是窦天章得以早中,不至于令其三岁丧母的女儿又于七岁离父给蔡婆婆抵债做童养媳,要是没有“羊羔儿利”的威胁,蔡婆婆不至于险遭不测,更不可能遇上张驴儿父子令其感恩戴德不已,要是没有等级制度,张驴儿父子也不至于气焰嚣张到胆大妄为的地步,要是官衙“明如镜清如水”的话,窦娥不会含冤被斩,要是没有三从四德,窦娥在孝顺的美德之下还会有多种生活选择,要是没有那个万恶的时代,便不会有剧中那么多不合理、不协调的事发生,要是没有那样的社会现实,也许《窦娥冤》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种放大的、深入的思考是对剧本的高级理解,而在解读剧本的过程中始终潜在伴随我们的四个因素必须得到大家的注意,以便触类旁通,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能力。
天理:司马迁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剧本中窦娥蒙冤后的呼天抢地正是对天理的仰仗和深信不疑的表现,这是绝望之前远处灯塔上唯一亮着的一束光;
王法: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命庇护所,也是公理的社会体现,是社会正义的映射,“明如镜、清如水”是其本来的面目,只有这样,百姓才能活在信赖中,如今却黑暗腐败透顶,给现实中的人们蒙上了生活阴影,令其觉得了无希望,最后直至绝望;
正是天理和王法的模糊使人情变得合理,使鬼神不再灵异,也成了戏里戏外的必然与合情合理。
人情:三桩誓愿得以应验使我们拍手称快,既解气又解恨,人情冷暖成了唯一存在的天平,真相有赖于它大白于天下,凶手有赖于它得以惩处,正义有赖于它伸张,这一切都是从人情角度出发的必然,也给悲剧增加了悲壮成分;
鬼神:含冤而死,自然难以瞑目,生命可以在鬼神世界里延续,为了生前的冤屈,可以一灵永存,仍旧与维护正义站在一边,使荒诞成为可能,使灵异变得亲切,人们宁愿相信这样一个延续此生的空间的存在,“闹鬼”不但失去了阴森恐怖,而且成了难堪现实下的不得不。
至此,我们从一场官司及有关涉案人员入手,完成了对《窦娥冤》一剧较为深刻的理解,而这种方法对全剧的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
附注:本文系2015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S[2015]GHB0820《“人生语文”理念构建和情商培养在生本课堂中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中的关汉卿《窦娥冤》(节选)时,首先必须注意到这是一篇中国古代戏曲,而不是一篇文言文。惟有如此定位,教学此篇课文才不会局限于字面的理解,也才不会认为对文本中用典理解的障碍与对字词理解的障碍一样,都只是表层的,借助资料就能解决的问题。作为文言课文,确乎存在一个在“字词句串讲”和“分析鉴赏”这两“极”间寻求“平衡”的问题,而作为戏曲作品的《窦娥冤》的学习目的,毫无疑问,应该是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而绝不可能等同于一般文言课文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目的。
戏剧这一文学样式,不少高中生原本就不大喜欢,而且这一文学样式是适宜表演与观看的,我们的阅读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欣赏手段。尤其是中国古代戏曲,能够真正读懂的人又有几个呢,更别提喜欢并且欣赏了。就语言特征而言,元杂剧作品的典型共性(其实也是我国传统戏曲的总体特征)是“语言比较通俗,多用口语”。──不仅元杂剧中的“宾白”(人物对话)是这样,即便是剧本中的“曲词(唱词)也注意口语化”(人教社2004版高中语文第四册141页“古代戏曲鉴赏”)。虽然具有“口语化”特征,“戏曲作为表演艺术,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做到雅俗共赏。”(人教社2004版高中语文第四册141页“古代戏曲鉴赏”)可是我们今人阅读《窦娥冤》等元杂剧时,对其语言仍然感到相当陌生。面对《窦娥冤》时,同面对《促织》一样有着语言理解上的困难与障碍,但还是有区别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古代戏曲与中国古代散文(文言文)、中国古代小说在语言上有着较大区别的。中国古代散文的阅读与赏析,可以从所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入手,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猜测字词句的意思,而且朗读时大多是可以朗朗上口的,能够从大体上去把握其内容的。而中国古代小说即明清小说也是比较容易阅读的,因为其故事情节较强,即使是白话文言文的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相对中国古代戏曲而言,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而中国古代戏曲语言很多是当时戏剧家创作时期的特定口语,距离我们现今的口语时间太久远,并且口语有太多的变化,这是我们读者特别是高中生较难接受的。不结合下面的注释是很难确切把握其涵义的,如《窦娥冤》中的“磨旗(摇旗)”,“糊突(混淆)”等。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又所用之字数亦不甚多。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故辄以许多俗语或以自然之声音形容之。此自古文字上所未有也。”因此,在阅读中国古代戏曲时,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认为不好理解、不顺畅太拗口。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国古代戏曲时,该如何进行教学目标定位,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第二,关于中国古代戏曲常识,高中学生知之甚少或者不甚熟悉。中国古代戏
曲里面的人物名称具有明显的时代口语特点,如果没有掌握相关的古代戏曲常识,是无法准确把握其人物角色变换的。同时唱词的唱曲人也是变化的,学生有时甚至弄不清楚哪些曲词是由哪个人物角色来演唱的。特别是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人物角色名称以及戏曲样式区别较大,高中生若没有把握这一方面的戏曲常识,是较难实现阅读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的心理转变。当然,戏曲所传递出来的故事也是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的。但是戏曲其情感思想可把握,而其戏曲艺术形式及唱词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却是难以驾驭与把握的。只有深入鉴赏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才能领悟其艺术魅力及深刻韵味。从总体上说,中国古代戏曲远不及中国古代小说、散文、诗歌那样容易为高中生阅读接受。
第三,高中生在接触中国古代戏曲时,除了因语言特征及戏曲样式难以接受所形成的畏难情绪外,还有着极强烈的功利目的情绪。不少高中生认为高考又不考查中国古代戏曲鉴赏,只是考查中国古代诗词及中国古代散文(文言文)的理解与鉴赏。因此对已较难阅读的中国古代戏曲就更不感兴趣了。
针对《窦娥冤》的文体特点及高中生阅读中国古代戏曲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设计《窦娥冤》的课堂教学步骤及教学目标、重难点时,我抓住文章的“单元要求”指出,“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鉴赏”,是古代戏曲作品鉴赏的“教学重点”。另外,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中“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第八页)有了这些依据,可以说,“典故运用”是《窦娥冤》这一作品解读与鉴赏的有效钥匙。典故的理解,正是学生解读《窦娥冤》的难点,而这一难点,也恰恰是这一戏剧作品鉴赏的重点所在。
典故是古典文学作品教学绕不开的话题。所谓“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海》),典故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运用典故是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典故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情感说服力,并使得作品语言凝练简洁。所以,在课堂内围绕着典故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富有价值的,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掌握解读典故的钥匙,感受典故的精髓。《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时所涉及到的四个典故本身就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特殊言语形式,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有必要对它们做层层深入的探究,使学生从中获得文学、文化方面的滋养。同时,也可以“通过感悟、品味、理解典故,使学生的语言感受力、理解力获得一定的提升”。
在《窦娥冤》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围绕着学生对四个典故理解的语感图式,设置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过程,将典故学习分解为“复述四个典故的具体内容──解析四个典故的相似之处──探求四个典故的时空跨越──领悟四个典故的文本作用──回顾古典诗词的典故运用”等五个步骤进行,并且以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为教学形式,让学生完成复述了解典故到探求领悟典故再到回顾使用典故的语感的层次递进。实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等教学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第九页)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分析剧情结构,感受窦娥的善良心地、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并理解主题:揭露元代吏治的腐败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2.结合朗读,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并结合有关元杂剧体制的介绍体会其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言应验的用意。
教材分析 课文是《窦娥冤》全剧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二:一是通过分析剧情结构,感受窦娥的善良心地、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并进而理解主题:揭露元代吏治的腐败和当时社会的黑暗——“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二是结合朗读,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并结合有关元杂剧体制的介绍体会其艺术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理解[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认识全剧情节的高潮。
预习案
一.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二.关于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学习内容
理清戏剧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具体分析:一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2、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3、《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它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4、背诵“滚绣球”。二
1、窦娥为什么叫走前街而不走后街?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提示: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
2、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提示: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
三
1、她的三桩誓愿与前面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誓愿”这样的情节呢? 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们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斗争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三桩愿也是作家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愿望。
探究案
1、.总结窦娥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2.概括主题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的基本知识;理解古白话跟现代汉语在词法上的一些异同
2.整体感知全剧,把握故事情节和结构
3.理清《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学习重难点】
1.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3.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
(一)有关元杂剧:
1.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3.元杂剧的主角:
旦:女主角。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主角)、小旦(少年女主角)四类。
末:男主角。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主角。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主角。
4.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主角主唱)、和“末本戏”(男主角主唱)两类。
(二)有关作者,吴汉卿号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我的社会梦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杯具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婆婆)甚谨。姑欲嫁之,最终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
(四)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并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能够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楔子窦娥()嫡亲()亲家()撇下()看觑()薄面()斟酌()隅头()孛老()勒杀()绣闼()怕不中()刬的()()亲眷()羊肚儿()知契()症候()恓惶()祗候()呕吐()孽根()亢旱()刽子手()埋怨()前合后偃()罪愆()盗跖()古陌荒阡()
2.课文中使用了不少宋元时期的白话,其中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请辨析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
(1)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
(2)这早晚窦秀才早晚使用早晚呆痴()()
(3)当骂呵,则处分几句()()
(4)你老人家放精细着()()
(5)不堤防遭刑宪()()
(6)行动些,行动些()()
(7)谁敢合毒药给你只合把清浊分辨()()
(8)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9)是什么主意()()
(10)嘱咐他几句话咱()()
(11)念窦娥尸首不完全()()
(12)尸骸上烈些纸钱()()
(13)你还有甚的说话那有这等说话不知亢旱三的说话准也不准()()
(14)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
(15)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
(16)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3.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外②云③净④科⑤唱⑥卜儿⑦鲍老儿⑧倘秀才⑨叨叨令⑩正旦⑾正宫⑿滚绣球
A.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⑾(12)
B.①②③④⑿⑤⑥⑦⑧⑨⑩⑾
C.①③④②⑤⑿⑥⑦⑧⑨⑾⑩
一、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导致窦娥必然走向悲剧
我们常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戏剧文学的一般规律。剧作有没有“戏”中的“戏”指的就是矛盾冲突。戏剧文学中,没有矛盾冲突,戏剧就没有表现力,当然也就没有鲜明的人物个性,这就要求剧情发展曲折跌宕,悬念环生,故事情节引人人胜、戏剧冲突紧张激烈。《窦娥冤》剧作的主人公窦娥是处在矛盾中心的。这部作品主要表现了窦娥和婆婆、张驴儿以及官府之间的矛盾冲突。
地痞无赖张驴儿见窦娥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便想要自己父子俩娶窦娥婆媳俩,面对张氏父子的逼迫威胁,蔡婆婆屈服于外部势力,弃置礼教,甚至还反过来劝说窦娥要屈服;而窦娥则坚守自己的立场,甚至还严厉地批评婆婆“可悲可耻”,甚至把批判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忘却旧恩寻找新欢不守贞节的妇女,说“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
由此可见,窦娥与张驴儿、婆婆之间的矛盾冲突实际上就是是否要守护妇女贞节,是否要严格维护封建礼教的矛盾。窦娥的态度是非常明显的,她严格按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黑恶势力又可以对这些礼教任意践踏,对这个弱女子进行威胁逼迫,在这两组矛盾冲突中,蔡婆婆的选择显然是错误的,张驴儿父子的行为显然也是天理不容的。所以,窦娥批评婆婆,反抗张驴儿的勇气来自于内心深处对封建礼教的维护。
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窦娥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因为她相信官府肯定会为自己洗清冤屈,伸张正义。此时戏剧将矛盾冲突推向了另一个层次——窦娥和官府之间的矛盾。官府本来是公道的象征,是为百姓伸张正义的地方。而滁州太守桃杌不但无意于维护正义,反而凭借自己的权力,对窦娥进行严刑逼供,欲屈打成招。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性善良的她害怕婆婆会和她一样遭到毒打、为了保护婆婆不受到伤害,她只好“负罪”。而窦娥的屈服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表达中国封建礼教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孝道。窦娥最终被判死罪。
从《窦娥冤》中的各种矛盾冲突的设置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冲突表面上是窦娥与婆婆、张驴儿、桃杌太守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以窦娥与整个黑暗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个黑暗社会中,恶霸以强欺弱、以恶欺善;官府昏聩腐败,贪赃枉法;社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封建礼教要求自己遵守,而那些无赖们可以不遵守,甚至还要对自己加以威胁迫害。为什么守节守孝的人受到迫害,连个伸张正义的地方都没有?由此可见,窦娥对婆婆越不认同,对张驴儿反抗得越激烈,就是对这种荒谬的封建礼教维护得越紧,其悲剧性也体现得越强!而弱小的窦娥,是无法和整个黑暗社会抗衡。窦娥也必然走向悲剧命运!
二、人物自身的矛盾,也决定了窦娥必然走向悲剧
课文节选的[端正好]和[滚绣球]唱词中,窦娥把天地作为自己满腔怨恨倾泻的对象,埋怨天地的糊涂,指责天地“错勘贤愚”。很多论者习惯引用此唱段,论述窦娥从一个严守妇道的善良的普通妇女,发展成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敢于反抗官府、控诉天地甚至大胆否定官府否定天地权威的女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既然窦娥这样指天斥地,可她为何还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天地神灵的身上,为何要靠天地来实现自己的三桩誓言?为何靠天地显灵来惩罚这些贪官污吏?这样不矛盾吗?
同学们在激烈地辩论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样不但不矛盾,反而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魁力所在!
传统观念中天地鬼神在古代是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的最高秩序的象征,人们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公道。可是窦娥在自己的遭遇过程中,逐步看清了在这样一个恶人横行的社会中,所谓的天地也清浊不辨,善恶不分。她由相信到怀疑再到否定的精神历程,把矛头直指人民心中最高秩序的象征——天地,这一声呐喊,是对天地鬼神的全面质问,是对生死善恶的根本怀疑,是对现有秩序的猛烈声讨,是对黑暗时代的整体否定。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窦娥一开始对自己的现存状态和社会的现存秩序是有认同感的,是因为这个政治秩序不能够保证自己的正常生活,甚至还要成为摧毁自己正常生活的罪魁祸首,她便自然地对这个社会产生了失望乃至绝望。作为一个弱女子,而她又不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洗雪自己的冤屈,所以她一方面指天斥地,一方面又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冤情,这也正反映了当时窦娥身上思想的局限性。她斥责当时的黑暗现实,却无法从根本上动摇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她表达了自己变革现实的美好愿望,又找不到从根本上跳出火海的办法,她骂天地,又只能依赖天地,由此可见,现实中的窦娥们遇到这样的冤情,是找不到出路的,也就只能走向灭亡。
当然,正如鲁迅笔下祥林嫂对有没有灵魂的怀疑,一个普通的百姓,能对自己的现存生存状态和现存社会秩序产生怀疑,这本身就难得可贵!窦娥由对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历史进步!这种思想的光辉,尽管微弱,也必将永远照耀着历史的时空!
三、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的折射出窦娥必然走向悲剧
窦娥临刑前发了三桩誓言,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想以此来昭示自己的清白,洗清自己的冤情。作者是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我们来分析一下三桩誓愿的特点:一是所用的典故有苌弘、望帝、邹衍、东海孝妇等人的故事, 而这些典故本身就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主人公都是忠贞正直善良之人,却都“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恰恰是这些美德,却最终成了置他们于死地的“罪魁”。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窦娥所蒙受的冤情之深,窦娥内心怨气之烈;我们更从中看到了当时“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严酷现实。二是这些愿望的实现也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鲜血如何能溅上白练?三伏天怎么可能会下雪?大旱三年也未必就惩罚了官吏,受苦的还是老百姓。三是即使这些愿望符合生活逻辑,能不能实现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我们思考一下,若老天有眼,为何不在窦娥生前为她洗清冤情?那么,即使她付出生命的代价,天地神灵也不会帮她实现誓愿。综合各方考虑,我们几乎可以断定,窦娥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概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三桩誓愿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现实人世的彻底绝望,而被迫寄希望于虚幻的天地神灵的事实。也恰恰说明普通百姓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冤情也只能是冤死到头,面对的只能是不可逃脱的悲剧命运。
作者通过这样奇特的构思,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典故比较映衬,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三桩奇愿虽为人情所求,但“与事理不和”,只能体现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美好意志与愿望而已。它为刻画窦娥的人物形象添上了最着力的一笔,使人物的悲剧性更浓烈,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四、大团圆结局反衬了窦娥必然走向悲剧
窦娥发三桩奇愿,最终皇天也真的“从人愿”,三桩誓愿先后应验,使得窦娥的冤情得以昭告于世人。现实生活中其实是不可能的。戏剧的第四折结局部分,窦天章替女伸冤,使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尽管窦娥已死,但毕竟还是洗清了冤屈,若是窦娥地下有知,悲伤的同时,内心也还是会有些许安慰的。观众看完之后,也会带着轻松的心情心满意足的回家。
但我们再仔细想想,若是在现实生活中,窦天章一定能中举吗?即使中了举,一定能官至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吗?即使担了高官,就一定会有机会为女儿伸冤吗?所以,在那样一个黑暗的现实生活中,窦娥之冤的形成的概率是很大的,而能被洗清的概率却是微乎其微的。由此可见,这个中国戏曲中惯用的喜剧式结局只不过是狗尾续貂,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实际作用,这种“喜”充其量也只是隔靴搔痒罢了。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恰好又反衬了窦娥悲剧性的深刻性!
《窦娥冤》就是以这样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我国戏艺术史上璀璨的明珠。悲剧主人公窦娥没有对命运的不公安排逆来顺受,而是勇于反抗。然而,也正是这种反抗造成了她的巨大不幸:正义不得伸张,良知遭到损毁,公理被谬论所掩埋。这正体现了窦娥作为一个人的个体意识开始觉醒。在这个意义上说,窦娥的冤屈让人感觉到美被毁灭,被摧残,催人泪下。这种不幸的原因是与普通人有某种相似之处,这就令观众产生了设身处地的惊惧与恐怖。所以,这种悲剧的风格是崇高、壮美的。
余秋雨先生说过:一种无法消除的矛盾,永远做不出一个最佳方案,无法找到简单结论的结构,即潜隐在作品背后的两难结构和未知结构,这样的结构给作品带来了伟大的永恒的艺术魅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宏大的悲剧美,让读者在审美过程中反复咀嚼,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我想,这正是《窦娥冤》这部戏剧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的原因所在吧!
【窦娥冤用分析】推荐阅读:
窦娥冤窦娥悲剧的原因11-16
窦娥冤课件05-31
窦娥冤答案09-12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价值05-31
关汉卿与《窦娥冤》12-24
《窦娥冤》教案(高一必修三)01-04
腾讯公司战略分析分析10-18
党性分析报告个人分析06-23
层次分析法分析论文06-28
心理分析(精神分析)疗法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