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及答案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填空题及答案(精选11篇)

填空题及答案 篇1

文秘是指经过学习,掌握公关与文秘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现代文书学、秘书学的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能熟练地从事文书、秘书事务工作,能进行文章写作、文学编辑和新闻写作,有较强的公关能力,并从事信息宣传、文秘服务、日常办公管理及公共关系等工作。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文秘应聘填空题及参考答案。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文秘应聘相关试题:

一、填空题(1~2 题。每空 2 分,满分 6 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入题中的划线处)

1.存储密度大、体积小、重量轻、存取速度较快的存储器是___________。

2.计算机病毒可分三类:_________、_________和复合型。

二、选择题(3~6 题。每题 2 分,满分 8 分。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把相应的字母填入括号中)

3.下列操作系统中不具有汉字处理功能的是()。

A.SPDOS

B.UCDOS

C.PC—DOS

D.CCDOS

4.计算机开机的正确操作过程应当是()。

A.先外设,后主机

B.先主机,后外设

C.先显示器,后打印机

D.先打印机,后显示器

5.发现软磁盘已染上计算机病毒,最彻底的清除方式是()。

A.将磁盘在消毒液中浸泡

B.使用鹿皮擦拭磁盘

C.将磁盘重新格式化

D.将磁盘上内容复制到硬盘

6.用 Word 编辑文书文件,移动文字操作须使用“编辑”菜单中的()和()功能。

A.剪切

B.复制

C.粘贴

D.清除

三、翻译题(7~10 题。每题 2 分,满分 8 分。请将下列句子译成汉语,并写在相应的题下面)

7.He guarantees to fulfil the task on time.8.The meeting will be hold at two clock tomorrow afternoon.9.I would like to book a standard room in your hotel.10.I am very interested in your new product.四、简答题(11~12 题。每题 6 分,满分 12 分)

11.鼠标器有哪些基本操作功能,简要说明各操作功能的应用。

12.使用复印机进行复印时,出现复印制品图像模糊的原因是什么?

五、修改题(13~17 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请按照公文标题或正文的规范要求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标题或正文写在相应的题下面)

13.公文正文:公司召开迎新座谈会,座谈会是在热烈中进行的。

14.公文正文:因为提的问题不明确,我们要花很长时间来搜集材料,造成了领导机

关忙于解答问题,走不出办公室。

15.公文正文:现将《提纲》转发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16.公文标题:组建“中新实业发展公司”的请示报告。

17.公文标题:×局关于完全地开展增收节支活动的通知。

六、拟写题(18 题。满分 20 分)

18.下面一篇询问性的函,有几处不妥。请在不变动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注意

不要在原文上修改,另外写出改好的便函),并拟出标题。

××市 税务 局:

你局×字[19××]号文第×条认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合资 企业 自开业之日起,可享受免税×年的待遇。”文中的“合资企业”是专指中外合资企业,还是也指中外、中中合作企业?请解释。请代向×局长问候。

致礼!

××市经发区管委会办公室

20××.×.×

七、情景题(19~20 题。每题 18 分,满分 36 分)

19.周五下午 2 时,H 公司总裁将来你公司就技术合作一事进行商谈,请你制订出接待方案。

20.秘书正在接电话,正好有客人来访,不巧总经理又让秘书马上去他办公室处理一份急件,这种情况下,秘书该怎么办?

填空题及答案 篇2

物理学是一门测量科学.[1]物理学家们首先创造出合适的物理量作为研究工具,然后通过对物理量的测量去找出规律或与事先假定的物理理论所预测的值去比较.这是物理学最核心的内容,也是物理学的本质.[2]

2015 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卷第22 题(以下简称浙江卷第22 题) 的图2 给学生展示了四只电表所显示的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所得到的两组电流表与电压表的示数(见图1),要求学生根据这四个示数来计算小灯泡在滑动变阻器调节前后的电阻值.这题贴近实际(表的示数是根据实际拍摄的),考查学生在测量中所表现出来的操作能力(读数和计算),更为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可是,在所给出的权威性参考答案中,[3]笔者认为其在测量和误差理论方面存在问题.如果以此答案为评分标准,势必会导致阅卷中的差错和不公平,更为重要的是,它会使人们对测量原理和物理学的本质产生误解.

为此,本文将从信息、测量和误差的基本理论着手,通过对浙江卷第22 题的参考答案的分析,来阐述物理学作为一门测量科学的本质,从而引起物理课程标准的制订者、物理教材编写者和广大物理教师对测量教学在物理教育中的重要性的关注.

二、测量是获取信息的过程

根据信息学的原理,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向信息源获取一定量的信息. 信息源所含的符号越多,人们每得到一个符号所获取的信息量就越多.因此,在信息学中,信息量的单位1 比特是这样定义的:一个具有两种不同符号的信息源每发射一个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量为1 比特. 比如,交通信号灯(红-绿灯) 是一个含有两种不同符号的信息源.当我们接收到其中一个符号时,比如绿灯亮时,我们就获得了1 比特的信息量.同理,一个具有4 种不同符号的信息源每发射一个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量为2 比特.以此类推,一个具有Z种不同符号的信息源每发射一个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量H为:

比如,常用汉字有近2000 个,每个汉字所携带的信息量为:

当我们测量某个物理量时,我们就从测量工具那里得到了一定量的信息.比如,一台厨房用的台秤最多可称2 千克的质量,它的最小读数是10 克.因而,关于“物体的质量有多大”的问题,这台台秤可以做出200 种不同的回答.那么,相应的符号数为200,与答案相应的信息量约为8 比特.再比如,一般的温度计的精确度为1℃. 如果它的测量范围是-30℃到90℃,则相应的符号数为120 个.当我们测得一个温度值时,我们就接收到了7 比特的信息.测量仪器的精确度越高,测得一个值时所接收的信息量就越多.粗略地说,一个测量值所对应的信息量大约为10 比特.[4]

现行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没有涉及信息学的知识,这就导致教师无法向学生讲清测量的这一信息学本质.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5]和现行普通高中物理教材[6]中,教师和学生只能笼统地知道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他们不会关注到物理实验的本质是测量,而测量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有些师生甚至对物理学形成这样的印象:物理定律是数学推导的结果,物理学家们所做的工作仅仅是像做习题一样的一种数学演算.为此,我们强烈建议,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应适当引入信息学的基本知识,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加深对物理学本质的理解.

三、测量值总是一个区间

在解释为什么需要测量时,我们通常抱有这样的观念:在测量前这个值是未知的,在测量后这个值是已知的.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首先,在测量前我们对物理量的值并不是一点也不知道.其次,在测量后我们并不知道物理量的真实值.测量值总是一个区间(图2).在用仪器测量前,我们知道这个值是某一较大的区间. 在用仪器测量后,我们仍只知道这个值是某一区间,但这个区间比用仪器测量前的要小了.如果用仪器测量后这个区间明显地缩小了,我们说这是一个好的测量;如果这个区间只缩小了一点点,我们说这是一个不好的测量,或不精密的测量.

人本身也是一个测量工具,人通过感官来“估计”也是一种测量,也能获得信息.物理学虽然是一门定量科学,但它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物理学家并不能确定某个物理量的真实值,而只能借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根据他们的判断能力来缩小物理量的测量值的区间,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

根据这一考虑,我们可以来定义一个表征对量X测量的好坏的数,这个数就是测量前后的两个区间的比值,即

式中b表示测量前(before),a表示测量后(after).我们把上式的二进制对数(binary logarithm)定义为一个量H:[7]

由于H表示在测量中所获得的信息量,所以它的单位为信息量的单位.这个量告诉我们,在测量中,物理量的值的信息量增加了多少比特(bit).比如,在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时,假定在用仪器测量前我们用肉眼测出这支笔的长度不会小于10cm,也不会大于20cm.用尺子测量后我们知道这支笔的长度在10.5cm和10.6cm之间. 我们来计算在用尺子测量这支铅笔的长度中所获得的信息量:

在这次测量中,这个测量工具提供了6.6bit的信息.

根据浙江卷第22 题所给出的电表示数和它们的最小刻度值(电流表为0.01A,电压表为0.05V),我们可以分别读出相应的测量值的区间为:

或写成:

而在权威发布的参考答案中所给出的不是一个区间,而是四个值:0.10A、0.24A、0.27V和2.00V.显然,如果学生的答案落在上述区间内,我们应认为其答案是对的.尤其是对于第4 只表的读数(即U1的测量值),参考答案给出了“0.27V”.如果学生读出0.25V、0.26V或0.28V是否会被认为是错的呢?

四、误差传播是有规律的

在现行教材中,普遍把测量值跟被测物理量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作误差(error).[6]根据前面所述,真实值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能测得的总是一个区间.误差包括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和偶然误差(random error),而系统误差又包括仪器误差、理论(方法)误差和个人误差.在某次直接测量中,我们可以根据测量仪器的精确度知道此仪器所导致的仪器误差.比如,在用上面所提到的四只表测量时,仅由这些表所产生的绝对误差分别为 δI1=δI2=0.01A,δU1=δU2=0.05V.

这里所指的绝对误差,其实就是某一测量值的不确定范围的一半(uncertainty).它不同于对同一物理量的两个测量值之间的差异(discrepancy)(图3).因此,对某个量多次测量后,可以用其平均值来代表所有测量值.测量次数越多,这个平均值与任何一次测量值之间的差异会越小.然而,不管测量次数有多少,最后只能用一个值(平均值)来代表这个量的测量值.

根据相应的公式通过对直接测量值的计算得到某一物理量的值,这一过程叫作间接测量.直接测量值的误差会在计算过程中进一步传播,并产生新的误差,这一过程叫作误差传播(error propagation).对于不同的计算公式,误差传播的规律是不同的.下面是几个常用的误差传播公式:

式中,x和y是直接测量值,xe和ye分别表示x和y的最佳估计值(best estimate),δx、δy和 δz分别表示x、y和z的绝对误差.

在浙江卷第22 题中,在计算由两组数据得到的电阻值时,必定会导致误差传播.下面我们根据上面的误差传播公式来计算这两个值.

即R1的测量值为区间[1.75Ω,3.25Ω].

即R2的测量值为区间[7.77Ω,8.89Ω].

而参考答案中所给出的R1和R2的值分别为(2.7±0.1)Ω 和(8.3±0.1)Ω.显然,参考答案的作者没有用误差传播公式来计算这两个间接测量值,而随意地在±号后面定了0.1 这个数.这将给考生带来一定的不公正性.尽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并不要求给学生讲误差传播知识,但作为参考答案中的间接测量值,还是要根据误差传播公式来计算的.

五、结束语

填空题及答案 篇3

The first day I got here, I went to make my ______ , and of course, the first person I got to meet was Carla. That’s ______ she’s the first person I thank, because of all the help with classes and the ______ she had with me.

Since as an exchange student I can’t ______ , I would like to thank all the people that sometimes offered me ______ . Thanks to all the people that were nice to me, ______ . They were friendly ______ not knowing me, not ______ a good day themselves, not understanding my ______ .

There’s a lot more to be thankful ______ , but all I can say is that this was ______ the best year of my life, and part of ______ is because of some people I met in this new High School. Some of these people are already ______ , some are graduating, and some I just met this school year.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friends are always friends, regardless of age, ______ , race or anything else. People in need deserve having a place in others’ hearts. All the friends I ______ there will always be on my mind. I’ll ______ them.

36.A.easy B.hard C.wise D.happy

37.A.remember B.appreciate C.recognize D.introduce

38.A.with B.up C.through D.out

39.A.traveling B.studying C.sightseeing D.settling

40.A.schedule B.decision C.project D.appointment

41.A.because B.why C.where D.when

42.A.patience B.toleration C.agreement D.satisfaction

43.A.cook B.drink C.drive D.work

44.A.wines B.meals C.rides D.maps

45.A.no matter what B.now and then

C.more or less D.by any chance

46.A.finally B.even C.hardly D.only

47.A.making B.expecting C.designing D.having

48.A.accent B.expression C.feeling D.thought

49.A.for B.to C.with D.of

50.A.doubtfully B.relatively C.frequently D.definitely

51.A.one B.it C.which D.what

52.A.graduated B.applied C.reported D.graded

53.A.area B.community C.nationality D.district

54.A.found B.made C.dreamed D.heard

55.A.lose B.think C.miss D.touch

填空题及答案 篇4

(A) logical

(B) stimulating

(C) reminiscent

(D) evocative

(E) critical

(F) clinical

选CD

翻译:这部关于高中生活的纪录片如此真实,勾起很多往事,以至于观影的大学生普遍陷入了怀旧。

logical 逻辑的,合理的,擅于推理的

stimulating 刺激性的,使人兴奋的

reminiscent 使人想起某人/某事的,怀旧的

evocative 引起回忆的,唤起感情的

填空题及答案 篇5

四川选调生考试行测测试内容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理能力、常识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

[行测逻辑填空题] 1.要想走近历史的“原生态”,首要的是要深入发掘一手的可靠的原始史料,要真正读懂历史文本,在史学分析时也应重视解释、追寻研究对象的原貌。尽可能地不作________的评论,不带任何偏见。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陈词滥调 B.夸夸其谈 C.不着边际 D.信口开河

2.思想史研究在很长时间里面,变得相当狭窄和单一,近来这种状况有一些变化的________,其实,学科界限的打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的思想史研究不能________。

A痕迹 刻舟求剑 B苗头 南辕北辙 C迹象 画地为牢 D呼声 闭门造车

3.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关系密切,二者相辅相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兴趣为基础,为________;阅读兴趣应在良好阅读习惯的长期________下,不断强化,得以巩固。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目标 推动 B.核心 影响 C.动力 引导 D.源泉 培养

4.胡同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胡同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北京城建立了一种天然的联系,胡同也就________地成为北京城的标志。一条条横平竖直、纵横交错的胡同不仅仅是老北京城市的命脉,同时也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场所,蕴含了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与这座城市________的胡同文化。

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理所当然 交相辉映 B.顺理成章 水乳交融 C.顺其自然 唇齿相依 D.名正言顺 天人合一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C。解析:此空要填史学分析要注重原貌,不作_______的评论,不着边际:挨不着边儿,无着落,形容言论空泛,不切实际。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做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一顿,不符合文意排除。陈词滥调:陈腐、空泛的论调。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所以正确答案为C。

2.【答案】D。解析:第一空填这种状况有一些变化的趋势,排除A选项的痕迹和D选项的呼声;第二空句意为学科界限的打破是一种必然趋势,因而思想史的研究不应再局限于原来狭窄和单一的学科领域,而应着眼于更广阔的视野。画地为牢更恰当,所以正确答案为C。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范围内活动;指定范围在此处指的是学科界限,刻舟求剑:比喻拘泥、不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完全相反。闭门造车:比喻不管客观情况如何,只凭主观愿望办事。

3.【答案】C。解析:第一空,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兴趣“为目标”、“为核心”不恰当,所以排除A、B。第二空,“培养”通常是指对人的培养。阅读兴趣不断强化,是在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引导”下,而不能是在“培养”下。所以正确答案为C。

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6

河南省(非实验区)凤仙草

①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得去躺一会儿,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儿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②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一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烧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她说:“不用,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③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女儿上了三轮车。

④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们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⑤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的蹬着三轮车,生怕耽误了她。

⑥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⑦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⑧“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⑨“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⑩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蒙眬了,11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

12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13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以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14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 “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选自《读者》2007年第2期,有删改)

1. 文章为什么用“13元‘遗产’”为题?谈谈你的理解。(2分)

2. 母亲从夜市回来,一“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就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为什么?(2分)

3. 阅读下面描写女儿神态、动作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女儿当时的心理。(共4分)

(1)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2分)

(2)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2分)

4. 第13段说:“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事情”指什么?(2分)

5. 文章第⑩段 处省略了人物在此情此景下的表现。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补写一段话。(要求有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描写)(4分)

参考答案:

1.①13元“遗产”最能表现女儿的懂事、孝顺 ②凝聚了母女之间的亲情,最能突出本文主题 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2分)

2.①女儿说过碗筷她来收拾,现在却没有收拾 ②吃饭时女儿说自己不舒服(一点1分。共2分)

3.(1)努力装出自己病得不重的样子,不想让母亲为自己担心。(2分)

(2)为自己还能活下去而感到庆幸,更加珍惜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2分)(共4分)

4.女儿生病时给我交代13元“遗产”的事(2分)

背影阅读题及答案 篇7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a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b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c,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段选自朱自清写的《 朱自清》一文。这是一篇以 背影 为线索的叙事散文。(4分)

2.概括本段内容(给本段文字拟一个小标题)。望父买橘(买橘送别)3.(1)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蹒跚 .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2)“蹒跚”能不能改成”慢慢”

不能,因为蹒跚不仅有慢的意思,而且还有摇摆的意思,如果改了后,就不能表现父亲步履艰难行动不变的情况,不能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4.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外貌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一是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二是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5.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写出了对父亲爱子之心的理解,是感激之泪;

第二次写出父子惜别对父亲的依恋和牵挂,是惜别之泪。两次流泪烘托出父亲感人至深的背影,突出父子情深

6.《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1)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2)“进去吧,里边没人。”(2)担心行李的安全,什么都为儿子着想。(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担心儿子路上口渴,他还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

表达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7.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8.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外貌(衣着)、动作、语言; 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

为什么对背影描写的这么细致?因为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最能表现文章中心。

9.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父亲其实并不轻松,只是为儿子买来橘子,了却一桩心愿,感到很轻松,是一种尽到父亲责任的踏实和满足

10.在你的记忆宝库中,是否也留存着上文一样精彩瞬间?是否也有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母亲、父亲或其他)定格?请用你的笔告诉我们吧,那一定是很感动人心的。(3分)

11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动作 描写。:“走”、“探”、“穿”、“爬”、“攀”、“缩”、“倾” 几个动词体现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无比关爱,体现父子深情。

12.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3、父亲离去时的背影,作者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作者放在人流中去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

写这个背影,表现我被父爱感动的情不能自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心酸。

14.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年老体衰,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攀、缩、倾。

15、“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文中两个“怕”,各怕什么? 怕父亲见了伤心; 怕别人见了难为情。

16、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又字用的好为什么?

从内容上说,突出了我和父亲离别时,我对父亲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从结构方面说,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照应前文。

17、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照顾,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

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家中光景惨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情绪上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有那些理由说明父亲不必送我?而父亲坚持送我并不断嘱托的原因是什么? 有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原因:父亲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是反语。是对自己不能理解父亲一片苦心的后悔、自责。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7、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风筝阅读题及答案 篇8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15分)

风 筝

鲁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樵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1、文题“风筝”的.象征意义是( )(3分)

A儿童天性 B赤子之心 C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 D人生的遗憾

2、文中写“我”对放风筝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保持这种态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引用原文回答) (2分)

3、“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从全文看,“只得”两字表明小兄弟认为——哥哥不许放这种做法是__________,其实这正是鲁迅先生__________的原因所在。(4分)

4、选文的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分)

5、“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个句子应该如何理解的?(3分)

答案

1、(3分)A(黄伟涛提醒:B项的“赤子之心”有提高之嫌,各位童鞋查查何谓“赤子之心”吧)

2、(2分)(1)不但不爱,并且嫌恶;(2)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伟涛提请注意题中的“请引用原文回答”,两个答案点,各1分)

3、(1)管得对(或填写“对”“正确”,语文阅读作文专题博客博主提醒注意不要弄反了) 悲哀(或填写“遗憾”“痛心”“悔恨”等等,意合即可)

4、与故乡放风筝的时令进行对比(1分),引出下文(1分),说明惊异的原因(1分)。

《信赖》阅读题及答案 篇9

信赖

黄昏,几个男孩子,在小区的草地上玩耍,不时听到他们快乐的叫声。

一个胖胖的男孩,拘谨地站在一边。他们不带他玩,因为他是“傻子”。有时候,他们的球踢到路那头了,他们就喊他:“傻子,帮我们去把球拣回来。”他就像得到命令的士兵一样,乐呵呵地跑去拣球。球拣回来后,他们继续玩,他则张着嘴巴,站在一边有滋有味地观看。偶尔帮他们拣下球,或者帮他们递下饮料。他很乐意做这一切。

男孩子们玩倦了。有个男孩提议,玩背摔吧。就是一个男孩往后摔下去,另外几个男孩用手臂搭成梯接住。大家轮流来做,比比谁最勇敢。

提议的男孩先做。男孩站在一个小土坡上,闭上眼,身体笔直地向后倒去。在即将完全倒下的时候,另外几个男孩的手臂,牢牢地将他接住了。

大家齐声喊好。“傻子”羡慕地看着他们,兴奋地哇哇直叫。又一个男孩站了上去,在往后倒之前,不放心地回头对伙伴说,你们千万接住哦,别丢手啊!众人答应。男孩犹

豫着,慢慢倒了下去。

又是一阵掌声。“傻子”崇拜地看着他们,拼命地拍手。男孩们一个接一个站在土坡上,勇敢地往后摔倒。在即将倒地的瞬间,被伙伴们牢牢地安全地接住。

有个男孩忽然看了一眼站在一边的“傻子”,然后,和其他几个孩子嘀咕了几句什么。男孩们向“傻子”招手,示意他过去,问他,你愿意来做一次吗?

“傻子”不相信地张大了嘴巴,激动得连连点头。

“傻子”学着他们的样子,站在了土坡上。然后,A.在众人“一二三”的呼喊声中,毫不犹豫地向后倒去。

站在他身后的男孩子们,突然抽回手,一哄而散。“傻子”胖胖的身躯,重重地摔在了草地上。

片刻的沉静。“傻子”哇哇哭了起来。

从附近的居民楼上,飞快地跑下一个中年男人。他是“傻

子”的爸爸。刚才,他站在自家的阳台上,目睹了这一切。

男孩子们吓得四处逃散。

都是一个小区的孩子,“傻子”的爸爸认识他们。

晚上,“傻子”的爸爸一家一家去敲门。男孩子们看到“傻子”的爸爸找上门来,都吓得躲进房间,不敢出来。他们想,完了,“傻子”的爸爸一定是来找家长告状的。

“傻子”的爸爸一遍遍地向男孩的家长说明事情的.经过,家长们听了之后,一边向“傻子”的爸爸道歉,一边就要将孩子揪出来揍一顿。“傻子”的爸爸阻止了他们。他对他们说,自己只有一个请求,就是请你们的孩子明天黄昏再到草地上,和自己的孩子玩一次背摔游戏。家长和孩子们都答应了“傻子”的爸爸。

第二天黄昏,几个男孩子又聚集到小区的草地上。“傻子”和他的爸爸,也过来了。看到男孩子们,“傻子”往爸爸的身后缩了缩。

男孩子们继续玩背摔游戏。最后一个,轮到了“傻子”。“傻子”躲在爸爸的身后。爸爸蹲下来,和他交流。男孩子们也鼓励他再玩一次,并承诺绝不逃开,绝不松手。

“傻子”迟疑地站在了土坡上。“一二三”,在爸爸和众人的鼓励声中,“傻子”闭上眼睛,慢慢地向后倒去。

众人的手,稳稳地接住了“傻子”。在众人的臂弯中,“傻子”哈哈大笑。

“傻子”的爸爸搂着儿子的头,激动地对男孩子们说,谢谢,谢谢你们还给他信赖。

13. 围绕着“背摔”游戏,“傻子”对男孩子们的感情

发生着变化,请用简明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4分) 事件 旁观游戏 受邀参与 遭到捉弄 重玩游戏 感情

14. 善于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请找出文中至少三组对比。(3分)

15. 请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6. 作者通过这篇小说要告诉读者哪些人生启示?(4分)

答案

13 兴奋、羡慕 惊喜、信赖 激动、失望 迟疑、兴奋 (每空中有两种情感,每种0.5分。)

14 一是“傻子”父亲理智的教育方法与其他男孩子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对比;二是“傻子”在遭到捉弄前后对待男孩们不同态度的对比;三是男孩们两次玩背摔游戏不同动机的对比。

此外,还有男孩们第一次玩背摔游戏对待伙伴和“傻子”不同态度对比、第一次玩背摔游戏时“傻子”的真诚和男孩们的戏弄态度的对比等等。 (答对其中三组且表述无误即可,每组1分。)

15 A句“毫不犹豫”传神的描绘出“傻子”充分信赖伙伴们,全身心投入游 戏的情形;B句“迟疑”“慢慢”和“闭”等词语形象地写出“傻子”在遭到捉弄后不再完全信赖伙伴们的情形。(每处2分。)

父亲阅读题及答案 篇10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值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的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到滇东南就读。6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会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多年的话“(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他就抬高本来就很洪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尽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大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里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是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着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来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在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眼里溢满了一中闪亮的东西,让我觉的满天都是星星,(我也想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

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玩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跳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阅读题与答案

1.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父亲是个倔强的人,但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很伟大,为了让“我”能够读书,宁愿付出一切。

2.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答:本文围绕着书,来描写父亲的坚强,父亲的辛苦,父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却用行动用生活中点点滴滴来教育我。让我有志气,为了理想奋斗。

3.试端摩文中括号内句子的真正含义。

⑴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做人不能甘心漂泊,要有自己的理想,要做有本事的“捕鱼人”

⑵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

4.文章塑造父亲这一形象,除用了语言,行动描写,还有什么?请举例说明!

看望阅读题及答案 篇11

试题内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4分)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奶油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怕妈妈再说什么,培德赶紧把“妈妈”扶出了房间。

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奶油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2分)

A.小说的.第三段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使读者知晓培德的母亲来自乡村,生活不宽裕,为下文写培德的担心做铺垫。

B.培德的本性还是善良的,对母亲也是依恋的。在车站对母亲的“建议”及“喉咙哽咽”都是证明。

C.母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女人,她兴高采烈、满怀喜悦地来,却心灰意冷、满怀愤怒地走。

D.齐姆森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而齐姆森又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所以培德最不愿意让齐姆森见到母亲。

E.“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说明培德看到齐姆森没有介意母亲的“乡土味”而逐渐平静,为保持住友谊而欣慰。培德对母亲没有愧疚感。

13.请结合上下文,说明文中两个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4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2)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14.请结合小说中有关奶油蛋糕的情节,简要分析培德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15.分析齐姆森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试题答案:

12C E(C“心灰意冷、满怀愤怒地走”错;E“培德对母亲没有愧疚感”错;“说明培德看到齐姆森没有介意母亲的“乡土味”而逐渐平静,为保持住友谊而欣慰”也不准确。)

13(1)句心理描写,表现了培德的紧张不安,怕母亲丢了自己的面子的心理。

(2)句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母亲为自己来看望儿子,却让他因此丢面子而窘迫。(答“自己来看望儿子,儿子却因担心母亲丢面子而让他离开。母亲有些心凉气恼”也得分。)(每点2分,手法1分,心理1分。合情合理,自圆其说即可)

14、拒绝吃蛋糕,希望母亲早点儿离开。回房间看到蛋糕,自责羞愧。与齐姆森一起吃蛋糕,明白亲情可贵,内心转向平静。(意思答对即可)

上一篇:让英语课堂变得有趣下一篇:外语演讲比赛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