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与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精选12篇)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工商局副局长孙学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2007年7月1日施行至今,已有五年时间。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历了从探索起步到快速发展阶段,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嘉陵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截止2012年7月,嘉陵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 296 户。近两年以来,由于广大农村、农民利用自己的土地、水域等资源,采用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等方式,大量从事特种种植、养殖,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新办高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积极引导、鼓励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给予各类专业合作社政策扶持、资金帮扶,于是大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就我区而言,目前较为知名的专合组织有南充市益民蛋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嘉陵区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最多的达到 130人(南充致远芦笋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少的也有 5人,而且就我区专合组织发展态势,仍然是上升趋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服务专合组织方面,结合自身职能,做了大量服务工作,特别是登记服务方面,各工商所可以说是尽职尽能,尽心尽力,无微不至,服务到位。
二、登记与服务的经验做法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们工商部门在开展专合社登记的同时立足商标、广告、合同、市场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综合职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一是努力提高登记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比如我局实行的三四五
六工作机制。包括在基层登记场所设立绿色通道,推行申请、受理、登记一条龙服务,公示登记流程、时限、专人咨询等。
二是严格执行登记不收费,监管不罚款,年度不检验的规定。
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培训和宣传。近几年来,我局认真开展基层登记监管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同时发挥我们工商部门覆盖面广的特点,面对面的为广大农民朋友服务,充分调动了农村群众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四是经常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行为,确保农民群众用上放心的农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五是主动开展行政指导,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管理营销水平,指导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出特产牌子,相继注册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商标,同时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规范的合同订单,促进了合作社增效、农民致富。如我局推出的“五站三进” 助农模式,在大通镇农业示范区内建立了登记惠农服务站、红盾护农联络站、合同行政调解站、12315维权站、商标品牌工作指导站等“五站”,通过“五站”进村、进农户、进合作社等“三进”,深入实施红盾护农、登记惠农、商标富农、合同助农等战略工程。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随着近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配套措施陆续出台,国家和地方优惠政策逐步到位,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开始认可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经营组织形式,踊跃创办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到2011年底我区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63户,出资总额15366.94万元,成员总数 1836 人,同比增长16 %、17 %、19 %,较去年相比有较大增长。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
专业合作社推动了农业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农村
经济逐步由分散作业向规模生产转变。由提篮小卖向订单购销、超市销售、网上销售等现代化流通业态过渡。很多专合组织与大的龙头企业或经销企业有固定合作关系,有的合作社还有自己的生产标准,有的合作社还大量使用自己的商标,如与燕京、汇源的联系;益民鸡蛋、河西红萝卜、绿康等。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增收显著,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合作社在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比如河西蔬菜远销香港。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吸引了大批的农民返乡创业。这主要是受到了中央、地方惠农政策的落实和专合社经济效益的逐步显现,现在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创业。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制约问题。目前大部分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实力比较弱。特别是其资产无法评估抵押,难以得到信贷资金支持,能得到贷款的合作社少之又少。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国家支持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落实到位尚需时日。
三是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我局也存在为了完成考核目标,发展合作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甚至有些合作社完全没有运作。目前,不知大家了解没有,一些合作社只是为了获得优惠政策而挂名成立。比如将农民承包的土地集中,交给种植能手统一经营,返聘农民工,支付农民土地租金、劳务费。合作社既没有民主管理也没有与社员农产品的交易。实际上变成了土地出租、劳务雇佣关系,农户无法享有产品经营收益。这种情况一旦退出将面临赔偿。四是合作社制度建设不完善,内部管理不规范。大家肯定也清楚,目前合作社普遍不重视章程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规定章程的更是少之又少。章程内容不完善、不严谨,民主管理不到位,运作管理过程松散,重发展、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合作社自主商标较少,品牌经营意识不强,即便有些合作社使用了商标,也是龙头企业营销大户或者是农村经纪人注册的商标,以合作社自己名义注册的商标少之又少。目前全区涉农商标共181件,但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的商标仅有18件。
六是合作社监督有“盲区”。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以支持引导合作社发展为主、约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经营行为的规定较少,对违法行为处罚较为宽松,因此出现了只鼓励不限制,只发展不监管的倾向。我们知道,目前合作社存在虚假合作社、出资不实和违法经营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不加以规范,对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五、下步工作打算
我们工商部门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精神,立足职能,创新机制,积极服务农村政策发展,认真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发展登记管理和服务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登记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及服务水平,进
一步把我们基层的实际情况摸清摸透,形成报告,供上级研究制定适应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工作,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策法规宣传,鼓励引导更多农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树立制度完善、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其学习。
三是进一步研究探索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信用合作,积极尝试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为专合组织提供金融资金支持。
四是进一步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家乐,农机服务,土肥植保服务,农产品加工等业务范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开展经营和服务,满足农
民专业合作社的多种经营需要。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原则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明确规定合作社盈余分配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按交易量(额)比例返还为主
我国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盈余分配‘按交易量(额)比例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其主要原因在于:
1、合理的合作社盈余分配方式应由产生‘盈余”的来源决定。“互助性经济组织”的宗旨决定了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交易是产生合作社盈余的最重要来源。因此,按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盈余真正体现了合作社“取之于社员,还之于社员”的“服务”精神。
2、盈余分配与交易额挂钩能充分体现“按劳分配”、“权利与义务平衡”原则,体现合作社内部成员间的劳动差别,交易额越大,贡献越大,则其盈余分配就越多,能激发合作社成员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合作社的效率。
3、按交易额(量)分配盈余可以对主要以劳动出资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予以保护,使广大农民成员公平地享受到自己劳动所带来的成果,从而在分配层面上实现分配“和谐”,体现劳动合作作用和劳动价值。
(二)以出资额比例返还为辅(资本报酬有限)
以出资额比例返还为辅是指对投入合作社的股金可以按比例分配盈余,但这种分配应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合作社的股金一般只获得较低的回报,从而真正体现合作社以劳动联合为主,以资本联合为辅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特点。
1、以出资额比例返还盈余,且资本报酬有限,是因为合作社的资本只是实现合作目的的手段。合作社的目的在于以合理优惠的价格为社员提供服务。作为劳动者的社员是利用资本进行劳动而不是为资本所有者工作,也就是说在合作社中是劳动支配资本,而非资本支配劳动(米新丽,2008)。正如国际合作社联盟在《关于合作社特征的声明》的详细说明中所指出的,“股金在合作社中是仆人,而不是主人”。
2、以出资额比例返还盈余有利于鼓励成员向合作社出资,缓解合作社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困难。
3、有限的资本报酬可以防止大资本控制合作社,限制社员个人拥有的最高股金量,有效防止合作社异化为股份公司,保证合作社以劳动联合为主的性质。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科学合理的盈余分配制度
近年来,各地都认识到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合作社。但是有的地方以发展合作社数量的多少来评判相关部门工作业绩的好坏,甚至与年终奖惩相挂钩;还有的地方存在下指标、定任务的现象,规定每个县、乡镇一年必须发展到多少个合作社。如江苏苏北某市2007年底统计的全市合作社仅有几百户,但到2008年底已经超过2000多户,一年发展了近2000户。由于很多地方片面追求发展数量,对于已经成立的合作社是否建立健全相关的财务、盈余分配等规章制度,是否依法规范管理方面很少过问或不闻不问。致使部分合作社成立时有章程,‘章程”中也有盈余分配的规定,但过于“原则”,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合作社无专门的、规范的“盈余分配制度”。根据笔者对江苏苏北某市100户合作社调查显示,有89户无规范的盈余分配制度。由于很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规范的盈余分配制度,因此盈余分配方式、比例、时间及怎样分配等实际执行中较为混乱。有的合作社交易量返还与按照出资分配的界限模糊,将交易量返还、股金分红等不加区分,糊里糊涂分配,无标准、不规范;有的合作社没有按照章程规定提取风险金、公积金、公益金后,再结合交易额和股金额进行统筹分配;还有的合作社各种分配所占比重随意性很大,甚至全由合作社个别人的意志所决定。
(二)盈余分配比例较低
目前大部分合作社的盈余分配比例较低。根据笔者的调查,在32个进行盈余分配的合作社中,有12户盈余分配占可分配盈余的比例低于20%;有18户盈余分配比例低于50%;盈余分配比例60%的仅有5户。合作社盈余分配比例低的原因主要有:(1)部分合作社盈余水平不高,可分配盈余较少或没有。(2)部分合作社为了积累资金扩大规模,不愿意分配盈余。(3)部分合作社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混乱,账面无法反映盈余情况,“家底不清”而不敢分配。(4)部分合作社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盈余分配,认为合作社以较低的价格销售产品给社员,或较高价格从社员处购买物资,社员们已经享受了“优惠”,不需要再进行分配。
较低的盈余分配比例,使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很多群众不愿意加入合作社。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资料,2008年1~9月间,全国依法新登记并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7.96万户,实有成员数1 08.15万个,平均每个合作社登记的成员仅有13.59人。盈余分配比例过低是合作社规模过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公积金提取混乱
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可以按照章程规定或者成员大会决议从本年实现的盈余中提取公积金。从笔者调查情况看,绝大部分合作社在“章程”中都明确提出盈余公积金的提取方法和提取比例,但实际执行中没按“章程”提取的占绝大部分。主要表现为:(1)提取比例不规范。如有的合作社“章程”规定按10%提取盈余公积,实际只提了5%、7%、8%不等;有的合作社“章程”中没有盈余公积提取比例,实际却计提了20%、25%的公积金;也有的合作社账面上明明有盈余,却没有按照‘章程”规定提取公积金,全部用于分配。(2)计提程序不规范。根据合作社的规定,合作社“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后的当年盈余为可分配盈余。”也就是说如果合作社以前年度发生亏损,本年度应首先用实现的盈余补亏,在没有弥补完亏损前是不允许提取公积金的,更不允许盈余分配。实际工作中有的合作社直接按照当年的“本年盈余”科目金额直接乘以计提比例提取公积金,不管亏损是否弥补完。(3)会计处理不规范。合作社从盈余中提取的盈余公积,应通过“盈余分配”科目核算,有的合作社却计入“本年盈余”、“管理费用”、“经营支出”等会计科目。(4)绝大部分合作社公积金的提取没有量化到全体社员个人账户,导致“盈余公积”的总账与明细账余额不等。
(四)股金分红比例过高
从笔者的调查看,在26个进行股份分红的合作社中,有21户股份分红占可分配盈余的比例超过40%,最高达到80%。究其原因:(1)由于绝大部分合作社都是由‘能人”、“龙头企业”等牵头创办的,合作社创建初期这些‘初创者”投入了大量股金,他们的股金在合作社的资金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效地缓解了合作社资金短缺的问题,为合作社更好地服务社员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基础。(2)合作社发起人个人投资在资本结构中所占比例过高。据孙亚范对江苏63个合作组织调查,有39个合作组织有发起人个人投资,占61.9%,有10个合作组织全部为发起人个人投资,占15.9%,其中如南通万寿食用菌合作社100万元资金全部来源于发起人。(3)这部分“投资人”社员是合作社的核心力量,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往往也起决定性作用,虽然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制”的民主管理,但这部分“核心社员”普遍希望投入的股金获得较高的回报。过高的股金分红比例,容易造成投入合作社股金少但与合作社交易量大的社员利益的流失。
(五)财政扶持项目资金使用与分配不规范
近几年我国各级财政通过项目申报的方式,逐年加大扶持合作社的专项资金额度。据不完全统计,2007~2008年,我国省级财政扶持合作社的资金累计已超过8亿元。这些资金主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等项目拨付。但是很多合作社对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极不规范。主要表现:(1)法律规定财政扶持资金须折股量化到全体成员。调查显示,几乎没有合作社将财政补助资金量化到全体社员个人账户,有的合作社只在少数人之间分配,成员账户中“形成财产的财政补助资金量化份额”、“捐赠财产量化份额”栏目金额随意。(2)有的合作社将项目经费使用游离于合作社财务系统之外,不按照合作社财会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不入账,更谈不上转入社员个人账户。(3)项目资金虽按要求必须专账核算,但大部分合作社原始发票不合格,个别的还存在打白条的现象。还有的合作社不按规定执行项目计划,擅自变更资金使用方向,项目资金使用极不规范。(4)按照合作社财会制度,合作社本应以“成员出资”、“公积金份额”、“形成财产的财政补助资金量化份额”、“捐赠财产量化份额”合计数汇总成员应享有的合作社公积金份额,以“盈余返还金额”和“剩余盈余返还金额”合计数汇总成员全年盈余返还总额。但实际工作中部分合作社上述项目勾稽关系混乱,从而使国家的盈余分配制度规范成为“空中楼阁”。
(六)依法足额纳税的极少
根据笔者的调查,绝大部分合作社不能依法足额纳税,究其原因主要有:(1)纳税意识不强。由于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他们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相对较低,很多人根本没有依法纳税的意识,发生纳税义务行为很少按规定进行申报纳税,普遍存在税款能欠就欠,能不缴就不缴的侥幸心理。(2)对税法了解不够。对涉及合作社的税收法律、法规不学习,不懂也不想去履行纳税义务。也有的怕麻烦,不愿履行税法要求的纳税申报过程。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好积累与分配的关系
由于合作社面临的内外部压力越来越大,在盈余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合作社要能够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积累。但如果过分强调积累,不分配或盈余分配比例过低,农民就会失去合作的积极性,合作社就会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就会失去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机会。
1、遵章守纪、依法分配。遵循国家的财经法规,尤其要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合作社章程规定的程序、比例进行盈余分配。要正确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利益兼顾、合理分配。
2、在合作社规模壮大、实力增强、效益提高的基础上,保证合作社的积累和分配都同步增长。积累的最低限是使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服务规模有所扩大,最高限是保证社员的消费水平有较大提高。要坚持累积优先,增强合作社发展后劲。分配方案要兼顾合作社社员、投资者等的利益,保全投资者资本,保障劳动者权益,保证经营者积极性。
3、提高合作社效益,增强合作社盈利能力,增加可分配盈余金额,是提高分配水平的关键。鼓励发展以资金、劳动、生产资料、土地使用权等要素入股的股份合作社,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要以市场为导向,在技术合作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通过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一体化经营,或创办经济实体,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
4、合作社应坚持按年度将当年实现的盈余按比例分给社员,使社员在短期内就可见到直接的收益,提高他们对合作社的投资热情,扩大与合作社的交易或服务量。
(二)建立健全盈余分配制度,完善分配基础工作
健全完善的盈余分配制度是合作社的灵魂和良好运行的前提,是保证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业务联系,建立有效的财产约束和利益激励机制的关键。
1、各级地方政府要做好发展合作社的配套法规制定和各项扶持合作社政策的落实工作,推动合作社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2、健全盈余分配制度。要结合合作社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合作社盈余分配办法,并保证该“办法”符合章程规定或者经成员大会决议通过。如对盈余分配的具体时间、交易量返还和按照出资分配的具体比例、盈余分配程序、亏损弥补方法以及“三金”(风险金、公积金、公益金)的提取比例等等,都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范”,有利于制度约束并保证合作社依法按章办事。
3、建立合作社财务公开制度,便于社员通过成员大会等方式对合作社的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等进行监督。
4、规范合作社的产权制度,使之与分配制度相一致,起到制约规范分配制度的作用。
5、完善盈余分配基础工作,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将该成员对本社的出资、财政补助资金和捐赠财产量化份额、量化为该成员的公积金份额以及该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实时、详细地记载在其账户中,作为成员参与本社盈余分配和成员资格终止时返还财产的依据。
(三)切实贯彻法律规定的分配原则
资金问题是制约合作社遵循“交易量(额)返还为主”分配原则的核心。所以,贯彻合作社法所规定的盈余分配原则的关键,是要解决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困难,突破合作社融资的瓶颈。
1、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合作社的资金扶持力度。农业主管部门应争取财政支持,积极推广建立“合作社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用于专业银行对合作社贷款的风险补偿支出。
2、扩大农村金融供给。要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开办村镇银行或农业贷款公司等方式建立合作社获得信贷的创新机制。
3、建立由政府、保险公司、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共担风险的贷款担保联保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基金,并保证担保基金的持续运营,提高合作社贷款的可获得性。
4、开展合作社内部自我融资。对农民收入渠道多元化且家有余财的经济发达地区,可在合作社内部采取多种形式融资。根据合作社发展的国际经验,内部融资是合作社的主要资金来源,合作社应允许投资者以不限于现金的多样化形式出资入股,一切有利于合作组织生产经营的具有财产价值的因素均可以被合作组织以章程或协议的形式接纳为投资入股。
(四)加大财政项目资金使用的监控力度
1、县级农经部门要建立项目建设实施的领导机构,加强对项目单位的指导和扶持资金的使用监督。
2、严格资金管理。项目管理部门在项目完工前只能分批拨付项目总经费的一部分,并要求使用项目资金的合作社实行资金专户储存,专人专账核算,封闭式管理,待项目验收合格后再进行报账,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检查跟着资金走。
3、健全合作社财务制度。各级农经管理部门要按照合作社财会制度要求,加强对合作社财务会计工作检查监督,在大力规范合作社的会计核算,帮助合作社提高管理水平,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财务工作检查。在合作社的各级业务指导部门直至每一个合作社之间,逐级建立健全财务报告机制,对合作社财务状况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等进行逐级报告,切实加强全面监督,保证财政扶持资金按时、足额折股量化到全体成员。
4、强化审计监督检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农经、财政部门可以委托相关审计机构定期不定期深入项目实施单位,对合作社扶持资金的使用进行日常跟踪和监督检查,防止资金被挤占截留、挪用和滥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各合作社要充分利用农业部将“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金色证书’计划”纳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08~2015)》的契机,加大合作社财会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会管理相对稳定的合作社财会队伍,为合作社规范使用资金和分配盈余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五)不断增强纳税意识
合作社是一个特殊的经济体,国家对合作社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因此合作社相关人员应不断增强纳税意识,要正确学习、理解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参考文献
[1]喻国良、汤顺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北方经济》2007年第8期。
[2]马丽岩、李彤:“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原则”[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
摘 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一种新事物,是在农民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同年,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三年过去了,我们对湖北省浠水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客观了解了浠水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其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针对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浠水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后,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农民有了自己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各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其中最主要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实践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新生事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7年7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更好更加规范的发展平台。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如火如荼的发展。
然而,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正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不例外。我们从湖北省浠水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湖北浠水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浠水县政府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鼓励农民创办合作社,并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绿色通道,提供政策法规方面的咨询服务,免费为其登记注册、发放营业执照,大大激发了农民踊跃创办专业合作社的热情。2007年8月20日,浠水县成立了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竹瓦张茅山水果专业合作社,之后陆续成立了旭光甜玉米、散花镇蔬菜等合作社。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浠水县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截止到2010年7月31日,浠水县已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156个,其中种植业30个,养殖业105个,服务业18个,其他3个。社员2..4万人,出资额1.6亿元,联系带动农户6.5万户。总体来看,浠水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参与的农民比较多。合作社的发展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大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总体来说,各种类型的合作社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参与的农民人数较少,参与的农民多为老弱妇孺,缺乏能力强的年轻力量。由于规模小,抗市场能力弱,使得融资比较困难。
(一)政策落实方面
政府的扶持力度虽然逐渐加大,每年也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但是这主要体现在合作社建立初期的登记注册和少量的财政补贴,在农产品的产供销方面和资金融通方面给予的支持不多。事实上,合作社的发展很关键的一点是产品的销售情况和资金链的供应情况,政策应该往这些方面倾斜,做到真正落实国家的相关扶持性的政策。
(二)融资方面
组建和运营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充裕的资金,但是农户入社缴纳的股金十分有限,难以维持大批次量的生产经营活动,资金紧缺。然而,合作社的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使得贷款融资更加困难。虽然政府部门有相关的扶持政策,但是在融资方面,商业银行比较偏向于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合作社。对于中小规模的合作社,由于他们的经营效益一般,又缺乏有效的抵押凭证,商业银行一般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对贷款的门槛设置偏高。
(三)技术方面
由于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有限,技术水平比较低。即使少数人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但是在整个农业生产、加工、储存等环节还是会面临各种问题,他们没有办法全部兼顾。另外,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孺,他们的技术水平更是非常有限。
(四)人力资源方面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机构,它的运行模式、经营方式以及分配利润的方法和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工作人员也不可能按照公务员的编制,因此,工作人员的工资偏低、没有福利。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吸引人才非常困难。合作社本身的成员综合素质不高,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这就形成了合作社发展的又一阻碍。
(五)管理方面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是由一些农民骨干带头组建,这些骨干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管理水平有限。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他们还需要去适应市场的运作方式,管理方面十分欠缺。有一部分专业合作社甚至没有理事会和监事会等必要机构,有的是形同虚设。合作社内部机制不健全,运作部规范,管理混乱。
四、对策
针对以上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政策、改善融资环境
相关政府部门要深入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困难,将政策落实到实处,位农民解决真正的困难,加大扶持力度,而不是只有“一纸文件”。要加大财政资金方面的支持,使得财政补贴发放到真正需要并且有困难的合作社。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合作社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鼓励信贷部门,对于经营业绩良好且规范的合作社应降低贷款门槛,并给予适当的贷款优惠,以改善融资环境。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费的征收和其他成本费用应给予倾斜政策,并督促相关部门制定细则,切实帮助合作社节约成本。
(二)培训人员、引进人才
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对社员进行专业培训,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社员的技术水平。发挥农村能人的领头示范作用,注重领导人的培养。对骨干人员要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大人力资源成本,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加入合作社,参与甚至领导合作社更好得发展。
(三)规范管理、健全机制
教育引导社员增强规范和合作意识,对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和财务人员要进行经常性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得合作社可以更好更规范地发展。加强对合作社的财务监管,做到账务真实、规范、公开。健全社员大会,完善各种制度,真正做到民主决策、收益分配合理公平、合作服务意识强等。
(四)其他几点建议
一是合作社的建立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发挥地方特色,利用产业特色扩大产业规模,创立自主品牌,拓展市场空间。二是与当地龙头企业联合发展,扩大产业链条。尤其是产品单一的合作社,要争取由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形成产业链,提高抗风险能力。三是树立培养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典型示范社,带动更多农户联合起来,进行规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务.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9.
[2]葛文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2.
[3]万宝瑞.中国农村经济管理与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5.
[4]宋洪远.中国农村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
[5]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
[6]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
[7]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http://www.cfc.agri.gov.cn/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这一定义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提供者、利用者组成;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性质和功能是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所在地的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由全体设立人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代理人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⑴设立登记申请书。
⑵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设立大会纪要。
⑶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章程。
⑷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职文件和身份证明。
⑸载明成员的姓名或者名称、出资方式、出资额以及成员的出资总额,并经全体出资成员签名、盖章予以确认的出资清单。
⑹载明成员的姓名或者名称、公民身份证号码或者登记证书号码和住所的成员名册,以及成会员身份证明。
⑺能够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住所享有使用权的住所使用证明。⑻全体设立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证明。
序号 文件名称 份数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申请书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设立大会纪要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章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和住所;
(二)业务范围;
(三)成员出资数额、出资方式
(三)成员资格及入社、退社和除名;
(四)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五)组织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任期、议事规则;
(六)成员的出资方式、出资额;
(七)财务管理和盈余分配、亏损处理;
(八)章程修改程序;
(九)解散事由和清算办法;
(十)公告事项及发布方式;
(十一)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职文件
法定代表人、理事的身份证明全体出资成员签名、盖章的出资清单(见申请类1.8)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成员名册(见申请类1.9)
成员身份证明复印件(身份证正反复印件、户口薄复印件)住所使用证明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证明(见申请类1.10)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经名称预先核准的须提交)登记前置许可文件(业务范围涉及前置许可的须提交)
经办人签名:
年
注:经办人为全体设立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
首先要申请个名称,然后准备文件目录的资料
1.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向其住所所在地登记机关提交有关文件(详见申请书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提交文件目录》)。
2.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依次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组成。名称中的行政区划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住所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包括市辖区)行政区划名称。名称中的字号应当由2个以上的汉字组成,可以使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姓名作字号,不得使用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作字号。名称中的行业用语应当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或者经营特点。名称中的组织形式应当标明 “专业合作社”字样。
3.住所使用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成员自有场所作为住所的,应当提交该社有权使用的证明和场所的产权证明;租用他人场所的,应当提交租赁协议和场所的产权证明;因场所在农村没有房管部门颁发的产权证明的,可提交场所所在地村委会出具的证明。填写住所应当标明住所所在县(市、区)、乡(镇)及村、街道的门牌号码。
4.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登记的业务范围中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必须在登记前报经批准的项目,应当提交有关的许可证书或者批准文件复印件。
5.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时自愿成为该社成员的人为设立人。
6.提交文件、证件复印件应当使用A4纸。
7.应当使用钢笔、毛笔或签字笔工整地填写表格或签名。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8月底, 莆田市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7家, 其中种植业82家, 占总数的34.60%;畜牧业15家, 占总数的6.33%;渔业127家, 占总数的53.59%;服务业12家, 占总数的5.06%;其他1家, 占总数的0.42%。业务范围主要涉及蔬菜、茶叶、畜禽、农机、花卉、食用菌、水产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行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 统一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相关环节的服务, 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力, 增加了成员收入, 保护了成员利益。目前全市合作社有成员2.02万人, 其中农民成员1.9万人, 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85%, 带动农户数3.45万户, 为农民组织销售农产品4.81亿元, 成员因参加专业合作社而年增收1 100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不够, 发展速度较慢
部分地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不够, 引导、扶持、激励措施不多, 影响发展速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盲目性, 仍处于自发状态,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还在摸索阶段, 尚处于发展的初期。
2.2 发展不平衡, 合作规模偏小
经济实力不强, 服务功能较弱, 大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层面上, 产业链没能真正形成, 对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不够,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不多。合作社规模小, 带动辐射能力不强, 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2.3 资金不足, 发展受到制约
注册资金比较少, 操作不规范, 难以形成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带动力。资金不足成为发展壮大的制约瓶颈, 一方面合作社的发展得不到金融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信用社贷款利率过高, 影响了合作社融资的积极性。
2.4 制度不健全, 管理不够完善
健全的专业合作社管理制度, 是推进其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情况看, 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不重视章程的制定, 章程的内容不规范、模棱两可;即使按示范章程制定, 但也没有完全按照章程管理。
3 对策
3.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已经显示出积极的推动作用[1]。对此, 建议政府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工作重点, 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分管领导要具体抓, 业务部门要经常抓, 形成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促进其健康发展。
3.2 依法设立, 规范发展
在尊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的前提下, 引导未经工商部门登记的专业合作组织依法进行登记;积极帮助其做好章程的制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登记申请文件的准备等有关事项的辅导和指导工作, 特别要引导和扶持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龙头企业和其他组织载体牵头创办专业合作社;通过吸收成员入股、完善合作机制等, 将一批合作程度较低的专业协会转型改造成为专业合作社, 做到发展一批, 改造一批, 提升一批, 力争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的地方、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2]。
3.3 完善政策, 加大扶持
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需落实到位, 加大扶持力度[3]。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条款规定,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政府应对合作社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兴办服务设施的项目给予支持, 以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和对社员服务的能力。二是加强信贷方面的支持。金融部门应对制度健全、经营业绩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一定的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 帮助解决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境。三是实行政策优惠。对合作社在税费征收、土地使用、用电、用水、运输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3.4 完善制度, 健全机制
加强完善、规范合作社内部管理, 要做到“六个一”:即有一个规范的章程, 包括组织的宗旨和原则、名称和住所、成员资格、加入和退出的条件、成员权利和义务、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等[4];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包括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组织;有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 包括组织活动制度、民主管理制度、信息服务制度、资金积累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法, 包括建立健全价格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积累发展机制和成员利益保障机制等;有一个抵抗风险机制, 专业合作社在产、购、运、销和加工经营中应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储备基金, 或开展参加农业保险等, 用来弥补在生产、加工和经营中的亏损, 以保护专业合作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一个健全的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使合作社机制更加灵活, 制度更加规范, 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更加突出。
摘要:介绍了莆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对策, 以期为促进莆田市经济发展,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福建莆田
参考文献
[1]花洁.谈鹿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2) :316.
[2]江尧辉, 周军.景德镇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10) :170-171.
[3]王磊, 盛莹.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13 (10) :119-121.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对策;福建省福鼎市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为全面准确掌握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探讨破解发展瓶颈的办法,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完善政策措施,以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的发展。
1 发展现状与特点
1.1 发展规模初显
自2007年10月至今,福鼎市各类已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585家,涉及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和养殖业,涵盖了当前农业的五大主要行业。发起人数4 680人,登记入社成员2.93万户,带动农户近0.76万户,注册资本22.94亿元,实现年产值20多亿元,有“三品”认证的2家,有注册商标的5家。
1.2 合作主体多样
目前,福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呈现多样性,如磻溪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店下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柏洋合作社采取村两委牵头组办模式;艺农合作社采取专业技术人员领办模式。这些运作模式,初步产生了产业化、规模化效应,有效调整了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拓宽了农民的致富之路。
1.3 合作领域扩展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涉及农业的5大主要行业,农村经济采用合作社的模式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1.4 优势发挥明显
近年来,合作社在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上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有效带动了1万多户社员、农户增收致富。如秦屿合作社,由村委会牵办,通过信息网站,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做到按订种植,降低种植风险。前期合作社由农村经济管理能人组织发起,采用入股的形式,实行一条龙运作模式。现已建立了闽浙边界各类专业市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14年销售量超过4万t,产值达3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营规模小
合作社规模偏小、结构单一、资金短缺是当前福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普遍现实。多数合作社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涉及第二、三产业的较少,仅占总数的3%。目前成立的合作社中,登记入社成员在100户以上和200户以上的仅2家,占总数的1.35%;注册资金差异大,在3~5万元的占1/2,合作社总的辐射面不广,合作社整体实力弱、经营规模小、产品层次低。
2.2 各类人才缺
从福鼎市实际情况来看,社员素质低是当前福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合作社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文化程度不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8%。很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仅在某一行业有专长,具有复合型人才的比较少。
2.3 运行欠规范
合作社缺乏准出准入意识,没有健全的财务和资金积累制度;有的合作社的组织架构、章程制度等只为注册登记而制定,取得经营资格后即变成一纸空文;不少合作社的组织机构未切实履行职责。
2.4 其他制约因素
福鼎市总体土地可用面积不多,使种植、养殖类等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的合作社发展壮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种植、养殖业成本回收周期长。合作社自身资产不足,金融机构的贷款难,资金缺口大。
3 发展建议
3.1 重视宣传培训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把国家、省、市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送到农村,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使农民了解组建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市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为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源,为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各类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人员素质和运作的规范化程度。
3.2 强化准入服务
工商部门应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开辟绿色通道,做好前置审批工作。同时,应考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困难,适当放宽条件准予经营,事后加强管理和服务,帮助其达到规定要求。
3.3 加大扶持力度
3.3.1 政策优惠
优惠扶持政策只有落实到合作社和农户,才能实现其良好初衷。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农产品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带建设、扶贫开发建设等工程项目,可以优先委托各类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以实施。
3.3.2 财政支持
应对照规范性合作社建设要求,通过考核评审,有选择性地扶持有发展前景的示范性合作社,实行以奖代补的形式,不断壮大其发展实力。
3.3.3 放宽信贷
金融部门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把扶持合作社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为合作社评定信用等级,扩大授信规模,提高贷款效率。
3.3.4 税收优惠
在税收政策上对协会实行优待制,对初创期的经营行为实行税收减免。建议向合作社核发收购发票,或印制统一收购凭证,作为合作社收购农产品的收购成本。
3.4 突出資源整合
3.4.1 树立品牌意识,发挥特色优势
尽管福鼎市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态势不错,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品牌发展意识还不够,具有很大的发掘潜力。可引导推广“合作社+农户十商标”经营模式,建立合作社注册商标数据库,盘活闲置商标,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对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做好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方名牌、著名商标的认证认定,提升产品品牌和档次,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
3.4.2 发展订单农业,实现“社”“农”双赢
订单农业使农业企业与农户互惠互利,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家庭种养户选择签订产销合同来抵御市场风险。如果将订单农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起来推广发展,可以给合作社提供更稳妥的销售渠道,给合作社自身发展和农户更可靠的利益保障,提高社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
3.4.3 创新组织形式,有效整合资源
在合作内容上,采用劳动合作、资本合作,劳动与资本等多个要素的合作;在合作机制上,采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合作;在合作渠道上,可以提供技术、农资、信息、产品收购等一条龙服务;在牵头部门上,由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牵头兴办,或依托龙头企业或批发市场兴办。
3.5 完善利益分配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其经营宗旨具有追求公平和效率的双重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制度是合作社制度的核心内容和灵魂,能最直接反映合作社的思想宗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定、发展、壮大的关键。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迅速发展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帮助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但随着发展其财务管理的问题愈发突出,成为阻碍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X县为例,根据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对其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融资管理及盈余分配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建立合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体系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纽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主体力量。据统计,全国目前有15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说明其发展又迈向了一个新台阶,但在质量发展上还是差强人意,尤其是财务管理层面,始终是薄弱环节,研究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问题,对丰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理论及促进合作社健康长远发展,乃至推进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1农民专业合作社概述
1.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与特点。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起来的,起源较早,《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个人或团体生产、经营、销售同类农产品或提供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依据自愿建立及自主管理的原则,形成的一种互助型市场经济组织称之为合作社。”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主导力量以农户为主;第二,具有互助性;第三,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农户服务;第四,资合与劳合相结合。1.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在企业中,财务管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经济活动,是在秉承企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的投资、融资、经营、分配等一系列过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根据自愿建立、自主管理的原则,进行各种生产活动,这其中必然会涉及经济财务活动,因此必然也需要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虽然与其他企业稍有不同,但宗旨都是为了利益,因此财务管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2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2.1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X县地处山东省中部,由泰安市所管辖,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06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7家、省级示范社35家,社员总共9.5万户,带动农户23.8万户,增加社员收入2.7亿元。近年来,X县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的提升,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优一接二连三”。2.2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分析。2.2.1基础财务工作方面。虽然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得到了重视,但每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对于发展的速度也是有所限制,比如X县虽然政策落实的不错,设有专门的财务机构,也配上了财务人员,但大多水平不高,而且存在兼职情况。另外,由于县里下面个别发展较为落后的乡镇经济不发达,财务人员疏于对财务管理先进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严重影响了财务工作的开展;其次,了解到X县仅有国家级和几家省级的合作社有进行内部控制的部门,大多数的合作社并没有对内部控制引起重视,甚至有几家代表性合作社也只是建立了一些简单的管理制度,并且没有随着变化而调整,如今国家对农业的重视,要求必须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加符合农业发展与管理的要求。2.2.2投资环境管理方面。X县在投资方面盲目性较为突出,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较差,特别是在中小型合作社中,狭隘的认为自身发展规模小,所以不需要设置复杂的投资部门,这种错误的思想更加削弱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投资失败的案例时常出现,长此以往便会使得投资渠道变窄,弱化盈利能力,资金供应不足等问题也会相继出现,所以不仅是大型的合作社还是中小型合作社都应该重视对投资环境的完善,否则会影响自身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2.2.3内外部融资管理方面。(1)内部融资管理。首先,X县关于股金缴纳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绝大多数合作社制定了标准,但没有制定认股上限条款,少数合作社只制定了认股上限条款,没有制定股金缴纳的标准,这就容易造成不同成员间缴纳股金数量的差异。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员缴纳的股金并没有很多,而且大多还是固定资产,只适合于合作社刚刚成立时,若想保持长足发展,则必然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次,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代表性的合作社盈余成绩可观,大多合作社盈利都不过百万元,说明合作社通过经营利润来积累盈余的能力还有待提高。(2)外部融资管理。首先,面对数量庞大的合作社,能给予贷款的金融机构有限,银行出于保障资金安全的考虑,对于发展刚起步的合作社被认为偿还能力不足,便不会考虑放贷,另外申请手续的繁杂也会劝退一些缺乏专业财务人员的合作社;其次,虽然国家为了扶贫加大了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但是各项财政仍是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需求;最后,合作社目前融通资金主要依靠资金互助社,但推广并不普及,制度规定也不够健全,所以还需进一步的发展。2.2.4盈余分配方面。首先,不是每家合作社都能按照成员与合作社交易量比例返还,因此应该设置合理的返还比例才能鼓励社员与合作社进行交易,若合作社对这个返还比例进行限制,不仅会损害社员的利益,而且会降低他们交易的积极性;其次,盈余分配决策不明确,因为合作社人员主要是农民组成,大多数都缺乏管理知识和经验,通常不允许参与重大决策,在盈余分配上仅由合作社的管理层来决定,但管理层大多从利益角度出发,通常有不同的分配意见,往往会使农民利益受损。
3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3.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提升财务人员专业度。首先,做好对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内外监督,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合作社的行为,审计部门要加强内外部机制的建设,就内部审计而言,应及时对合作社经济活动中的会计信息进行审核,针对暴露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解决。另外,对于财政拨款可以设立专款审计形式,对款项的使用情况能够进行及时的监督与追踪,避免一些不遵守职业操守的财务人员挪用财款行为的出现。就外部审计而言,县里的相关部门比如税务、财政、审计等部门应该加大对财务的审查与指导,确保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并做好专款的监督工作。其次,结合合作社自身的发展情况合理规范会计核算体系,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按照标准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内部监督制度等,确保资金不出问题。最后,合作社的大多数农民还是缺少专业素养和管理知识,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要求的提高,对专业人员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因此相关的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必须要跟上发展步调,必要时可以进行专业培训,通过考核奖励的方式督促他们进步,并且也要定期帮助他们了解熟悉国家的惠农政策,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财务工作水平。同时,还要积极向社员宣传合作社知识及国家对合作社的帮扶政策,有利于加强社员对合作社的认同感,增强凝聚力。3.2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扶持力度。首先,要努力积极拓宽农村的金融渠道,尽量让农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普遍化,打造以政策性银行为主,其他为辅的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简化手续过程,优化信用评级机制,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正常融资;其次,政府可以适时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比如可以扩大支持范围,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吸引更多资金的投入。同时,合作社内部也要将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做好对合作社资产的定期清算盘点的工作,对于重大资产项目要谨慎考虑,确保将合作社的资金最优化利用。3.3制定合理的产权制度,完善盈余分配机制。首先,要根据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产权制度,从而规范利益分配问题,同时也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来规范合作社的持股现象,避免大部分股权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尽量鼓励社员都能参股,将门槛放低,鼓励社员投入,优化产权结构,增加普通社员的活泛性,同时允许社员适当参与决策制定时的意见发表,从而有助于合作社的民主治理;其次,公共积累的提取要在盈余分配之前实现,为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提高这个提取比例更有利于积累合作社的财富,这就更加保障了社员的利益;最后,虽然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合作社的盈余分配模式还是相对合理的,即以营业额为基础,按惠顾额返还盈余,对社员的积极能起到积极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但为了保障合作社健康持续的良性发展,还是应当积极的更加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确保资本要素取得合理收益,壮大股东群体,鼓励更多人员的参与。
4总结
刘德清
内容提要:当前,福建省连江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比较缓慢,整体水平比较低,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扭转落后局面,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本文拟在剖析连江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发展缓慢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县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措施。
关 键 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状况发展缓慢原因对策措施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和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是新阶段党和政府指导“三农”工作的重要渠道。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比较缓慢,整体水平比较低,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目前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九五”期间以来,福建省连江县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把发展水果、水产、畜牧、蔬菜、食用菌五大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重点来抓,引导农民不断开拓、扩大商品生产领域,推进了区域性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生产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专业生产基地在发展扩大,初步建成了以104国道两边为主的果树生产基地、以沿海乡镇为主的水产养殖基地、以县城周边乡镇为依托的蔬菜生产基地。与此同时,一批乡镇村还建立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专业生产基地。较突出的有:筱埕镇官坞村海带种植基地,面积达8800多亩,种植农户有652户;东湖镇上半区几个村“东湖早”枇杷生产基地,面积8000多亩,种植农户1000多户;长龙镇3个村茶叶种植面积5100亩,种植农户913户;小沧乡种植麻竹40000亩,种植农户1035户。这些商品生产基地的建立,推进了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具体状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小。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仅有东湖镇枇杷产业协会1个,农户155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0.1%。而且,东湖镇枇杷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不大,小区域特征明显,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十分薄弱,不能有效地发挥合作组织的作用。
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稳定性差。东湖枇杷产业协会的产生和发展依赖“能人效应”,管理靠个人权威来维系。一旦带头人出现信誉危机、管理能力不足、乡镇政府领导的偏好发生变化,组织的稳定性就遭到破坏。
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缺乏规范的运行机制,发展不规范。这种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章制度不健全,制度建设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合理性,管理机构、组织成员及领导之间的责权利缺乏明确的界定。二是组织和决策机制不健全,协会没有按合作制原则设立组织机构,虽然按照合作制原则设立了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形同虚设,日常管理中不能贯彻合作制的基本原则,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并没有良好运转。为了取得相应的优惠或合法地位而按要求制定的章程,在实际操作中却弃之不顾,违规操作非常严重。
㈣农民专业组织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县、乡没有出台关于合作组织的配套文件,合作组织的税收问题、市场地位问题等诸多方面都没有保证,合作组织很难以独立的法人身份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交易,不仅影响其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其合法权益也难保障。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缓慢发展的原因
福建省连江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初始阶段。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原因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
㈠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识不够,宣传力度不大,缺乏引导。由于
存在各种思想的偏见,工作得不到重视,业务指导无法到位,碰到的困难、遇到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使农民感到对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有疑惑,认为毫无作用,且担心经济遭受损失,主动参与意识较差,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正常发展。
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规范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相当有限。组织能力较弱,经营不规范,活动较松散,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的问题还比较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只是简单的服务关系,仅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或技术方面的简单合作,没有解决好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合作组织对农户带动作用的发挥。
㈢组织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够规范。协会虽然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日常运作包括重大事务决策往往由个别人说了算,不能按照协会《章程》的程序办理具体事务,制度章程、利益返还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健全完善。
㈣资金严重短缺。这是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缓慢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从目前情况看,协会没有收入来源,县、乡财政还没有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发展基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建立基地、解决办公场所、开展培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购置设备、组织产品购销、扩大规模等方面均存在资金短缺的实际困难。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措施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体制和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采取行之有效措施,促进其发展和健全,增加农民收入。
㈠各级领导要非常关注和重视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各级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相关重要。尽管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是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合作事业仅仅是农民自己的事情。
合作组织是兼顾公开和效率的组织,在组织发展、社会稳定中都能起到作用,并在很多方面配合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所以,关心和支持合作事业的发展,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应当发挥好引导、指导、协调、服务四大作用。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办好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点。对于有一定经营规模,运行良好,能起示范带头作用,并对我县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要纳入政府农业和科技开发项目,实行专项扶持,帮助专业组织做大做强。
㈡积极组织培训宣传,普及专业合作组织知识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我县发展比较缓慢,覆盖面有限,这与合作组织知识不够普及有密切关系。要推进合作组织发展,宣传、培训有关合作组织的思想、知识、原则、办法是必要的。要充分发挥电视、手册、宣传品等作用,向农民群众大力宣传普及合作组织知识,介绍合作组织的基本原则,弘扬合作组织精神,增强农民合作意识,使更多的群众了解、支持、参加合作组织。同时要积极对各乡镇主管农业的领导、有意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人员以及农户分期分批进行培训。这样,既培养了一些有合作思想、懂得如何指导合作组织发展的领导干部,又培训了一批具体管理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和参与合作组织的农户。㈢抓好试点示范,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实践证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是抓典型,开展试点示范。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开,稳步地、一批一批地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样做,使广大农民亲自体验或亲自看到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好处,从而调动更多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使政府部门领导在实践中掌握指导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经验,然后再去指导实践,同时还可增加对有意兴办或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吸引力。
㈣健全和完善农民专业组织规章制度,确立发展氛围
政策和制度是引导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国家施行《农民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法》之后,县、乡应出台有关配套文件,给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政策、资金支持,同时出台具有规范性质的《农民专业组织章程》,以引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作。有了政策、资金和规范运作框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才能有宽松的外部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⒈孙政才.在农业部学习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⒉姜安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初步研究.福建农经论坛②
总量持续快速发展。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769 户,同比增长4.06 %,占新登记市场主体5.71 %,同比下降1.42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340 户(含分支机构178 户),同比增22.19 %。占全市市场主体总户数的5.5 %。
规模持续增长。新登记出资额19.91 亿元,同比下降29.50%。占新登记市场主体注册资本(不含外资)的18.57%,同比下降13.65个百分点。其中,货币出资19.30 亿元,占出资额的96.94 %,100~500万元的350户,占45.51 %;1000万元以上的11户,占1.43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总额180.48亿元,占全市市场主体注册资本(不含外资)的22.83 %,同比增加41.95 亿元。新入社成员3314 人,同比下降65.52 %,其中农民3308人,占99.82 %,非农民成员6人,占0.18%。农民合作社成员50~100人的65 户,100~500人的1 户。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达121062 人,同比增长25.65%。
产业链条逐渐延伸。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的3393户,占46.25 %;从事农产品销售的3188户,占43.46%;从事农产品加工的3119 户,占42.52 %;从事农产品运输的3134 户,占42.72 %;从事农产品储藏的3094 户,占42.18 %;从事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3159 户,占43.06%;从事种植业的5358户,占73.04 %;从事养殖业的4236户,占57.74%;其他459户,占6.26 %。
联合发展势头强劲。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经营,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发展态势良好。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9户,同比增长27.27%,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达42户(不含公主岭33户),出资总额达4.18亿元。
1 雅安市茶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8年, 雅安市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66个, 拥有会员2万余人, 带动农户7万余户, 会员平均年收入高出当地其他农民收入20%以上。在全市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 有8个茶业专业合作社, 约占全市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12.12%。
从分布的地理位置来看,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区县分布不均, 茶业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雨城区和名山县。6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分布在雨城区 (25个) 、名山县 (9个) 、石棉县 (9个) 、天全县 (7个) 、荥经县 (6个) 、芦山县 (4个) 、汉源县 (3个) 、宝兴县 (3个) , 8个茶业专业合作社分别分布在雨城区 (5个) 、名山县 (2个) 、芦山县 (1个) (见图1) 。
资料来源:雅安市工商局
从数量来看, 茶业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少, 但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在增加。2007年, 雅安市在工商局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 其中茶业专业合作社3个, 占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2%;2008年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1个, 其中茶业专业合作社5个, 占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2.20% (见表1) 。
从规模来看, 茶业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 但在逐渐扩大。8个茶业专业合作社的注册资金均未超过100万, 在10万元以下的2个, 10万至40万的4个, 40万至80万的2个。2007年雅安市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注册资金为39.71万元, 2008年为40.93万元, 增长幅度为3.07%;2007年茶业专业合作社平均注册资金为20.97万元, 2008年为40.98万元, 增长幅度达95.45%, 远远高于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平均增幅。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与市区县镇乡村的领导、合作社社长、茶农 (社员和非社员) 一对一的访谈与问卷调查, 发现如下制约因素。
2.1 规模较小, 实力薄弱
尽管这几年茶业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规模在逐渐扩大, 但总体规模较小。就调研的两家茶业专业合作社而言, 注册资金都不超过30万元, 规模小, 实力薄弱。合作社本身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途径和优秀的专业人才, 其组织机构不是十分严密, 尚且不规范, 有的合作社甚至没有固定的办事处或办公地点, 因此其提供的技术质量和数量不能够完全满足农户生产的需要, 同时各茶业专业合作社的辐射能力和覆盖范围比较小, 连片带动效应还不是十分明显。
2.2 管理不善, 人才缺乏
2.2.1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茶业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实际上是一个责权不分的治理结构, 与西方国家不同, 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户生产规模小, 并且存在普遍的农民兼业现象。在农村阶层分化背景下出现的“农村精英”, 凭借自己拥有的资金、销售渠道、经营能力、社会关系等成为合作社的重要力量, 经营者就是由合作社的大股东或其代表出任, 他们管理合作社、做出各种决策,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形成核心成员与中小社员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 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控制, 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三权制衡的治理机构形同虚设。合作社的经营与管理者主要是农民, 其文化知识、经营与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 一时难以适应规模化的经营与管理工作, 有的管理者与基层领导人相互兼职, 权责不明、凭主观臆断办事、思想较保守、缺乏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科学的管理知识, 这些都将严重制约合作社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2.2.2 合作社内部运作不规范。
有的茶业专业合作社在《章程》内容的执行上不规范, 只写不做、流于形式;组织机构不健全, 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 凡事理事长说了算, 缺乏民主管理和正常监督;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 社务、财务不透明。
2.2.3 内部监管缺乏。
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执行、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随时适应新情况等, 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目前, 雅安市茶业专业合作社虽然有内部控制, 但没有人认真地去考核检查执行的效果, 无论制度多么先进、多么完备, 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 都很难发挥它的作用。为数不少的茶业专业合作社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即使有内部审计机构的茶业专业合作社, 其职能也已严重弱化。虽然茶业专业合作社很重视监督机制的建立, 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 如监事与理事会成员有某些私人关系等, 使得监事在工作中能发挥多大作用存在疑问。
2.3 资金缺乏, 筹资困难
茶业专业合作社要发展, 必须得到强大的资金支持。茶业生产模式的变迁, 必然要涉及到新式加工设备、机械等工具的应用, 还涉及到制度的完善、管理的科学、人才的引进所需要花费的成本。一般来说, 茶业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渠道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社员出资; (2) 申请银行贷款; (3) 申请国家基础建设专项基金; (4) 其他资金。尽管有这些融资渠道, 可筹措的资金量微乎其微,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茶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规模小、实力差, 自身还没有资金积累, 贷款又无人担保, 贷款难、融资难成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在雅安农村, 合作融资名存实亡, 急需茶业专业合作社实施合作融资来填充;外部环境不成熟, 难以使合作社得到应有的融资保障;政策体系相互碰撞, 合作融资机制难以浮出水面。而对于雅安这种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欠发达地区的专业合作社来说, 资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2.4 宣传不到位, 农民思想保守
2.4.1 茶业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一般都是农民, 大多数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
同时, 其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更没有经过系统的现代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 对产品的质量意识薄弱, 这些都不利于茶业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
2.4.2 很多非社员对合作社一点也不了解, 无从谈起入社意识和动机。
有的即使了解, 但思想比较保守, 仅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断定, 不敢去尝试, 这将影响到合作社的规模扩大和持续发展。
2.5 政策力度不够, 执行力弱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施行解决了合作社的法律问题, 也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发展, 在资金、税收、科技、人才、用地、供水、供电、交通等方面制订具体措施予以扶持”的要求, 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个新生事物, 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 因而各部门在认识上有差距, 政府在整体协调上有不足, 许多扶持性政策没有真正落实, 难以真正发挥其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作用。同时就调查的其中一家合作社而言, 其名称中没有“专业”二字, 不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第六条中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称应当含有“专业合作社”字样的规定, 这说明部分申请者及相关部门对与合作社相关的法律及条例尚不熟悉,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政策执行力度的问题。
2.6 附加值低, 无名牌
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内容仍停留在产前产中的信息、种子、农资、技术等层面上, 对农民最需要的农产品加工、储运、营销服务等缺乏更有效的办法。部分专业合作社虽然积极开展农产品销售服务, 但因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市场销售业绩不理想、效益不好。多数合作社缺乏对农产品的加工、仓储、运输等服务能力, 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2.7 未量体裁衣, 模式不适
在调查中, 笔者发现不少茶业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 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比如名山县茅河乡的吉茗源茶业专业合作社, 而有的茶业专业合作社没有量体裁衣, 模式尚需调整, 影响其经济效益及社员对合作社的信任程度。
3 结论和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 总结发现造成雅安市茶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部管理的不善、农民意识的薄弱、资金的缺乏、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不规范等。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建议:
3.1 扩大合作社规模, 增强规模效益
政府可以引导和采取措施对一定范围内一个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加以控制。如果数量过多, 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如果一枝独秀, 可能造成垄断, 损害农民的利益。目前政府为了鼓励农民专业发展没有对合作社的注册资金下限进行限制, 如果立法可能对合作社注册资金的下限进行适当限定, 应该会有利于成立更据实力和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3.2 引进人才, 完善制度, 规范管理
一方面引进管理人才, 可以借鉴公司制企业的治理机制, 招聘专职的管理人才, 比如蒲江某专业合作社聘请了四川省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农技专家。除此之外要完善落实各项制度章程, 第一, 制定完善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 并照章程办事, 让合作社成员能轻易的了解资金的来龙去脉, 以免出现道德风险和信任危, 第二, 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的合作社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合作社的一项基本的章程公布于成员。
3.3 资金上给予支持, 积极招商引资
资金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性因素, 作为合作社一般成员的农民即使有一些闲钱也不愿冒风险入股, 作为股东的核心成员大多也是农民, 资金数额也不多。因此除了合作社自身要想办法拓展融资渠道以外, 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 开辟新的借贷模式, 放宽借贷条件。如实行“贷款+保险”资金扶植模式, 相关金融部门给予合作社一定数额的贷款, 同时激励保险公司拓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担保的险种。其次, 积极招商引资, 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外来投资者的中间人。我国2007年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做了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 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80%。也就是说非农人员最多能占20%, 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非农人员及少, 因此招商引资还大有可为。
3.4 加大宣传, 解放思想
第一, 抓典型, 树模范。对于许多农民来说, 说得再好听, 只要他们没有看到效益就不会主动的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 只有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他们才会相信。政府可以从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挑选出效益好、一般社员从中得到实惠的合作社大力宣传表彰, 并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虽然调查的茶业合作社是省级示范社, 但是周边还有许多非社员的农民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或者听说过但并不了解。第二,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队, 到农户中宣传相关知识。这一点可以考虑招募志愿者, 尤其是借用高校人力资源。第三, 运用各种媒介让非农人口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 只有了解才有可能投资。
3.5 建立专门的科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
各项措施的实施, 都需要有关部门的执行与监管, 如果能设立专门的科室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统筹、监管, 政策的执行力度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国家连续六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的, 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很高, 方针和政策都规划的很好, 但是落实到地方就显得执行力不足, “专室专管”能够更好地促进政策的落实。
3.6 在蒙山茶品牌的基础上创自己的名牌
大多数经过工商局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有自己的品牌, 但是还称不上名牌。合作社应该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拉长产业链, 加大茶产品的附加值, 打响自己的品牌, 寻求自己的特色和卖点, 找准市场定位, 比如走生态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晓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融资机制构建研究」, 农业经济, 2008, 10.
[2]钱长根,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浙江嘉兴为例」, 农业经济, 2006, 8.
[3]王曙光, 「农民合作社的全要素合作、政府支持与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2008, 11.
[4]刘文丽,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控问题研究」, 农业经济学, 2008, 10.
[5]董岩、韩晓燕、王龙宪、吕杰, 「辽宁烟草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农业经济, 2008, 10.
【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与服务的现状及对策】推荐阅读: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09-08
省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调查报告05-25
关于加快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调查、思考及建议12-19
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总结06-21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12-18
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11-13
农民渔业专业合作社章程10-29
1.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程序06-28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报告09-30
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推进会议上的讲话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