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结课论文(共8篇)
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时间序列分析
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时间序列分析
摘要
时间序列分析是经济领域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描述历史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用于预测经济变量值。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市场变化的即时反应是各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短期计划的重要性。在要求减少对市场干预的同时,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轨道,由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了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消费,尤其是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消费需求不足现象,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外需与内需两方的困扰。因此对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测中的研究一直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就以以我国1952年至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研究对象,做时间序列分析。首先,对全国60多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发展变化规律,运用SAS软件进行分析其发展趋势。再则,通过检验说明模型拟合效果的好坏,再利用模型对下一年进行预测。最后,从国家经济、政策和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发展等方面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规律及未来走势进行分析。
关键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SAS软件 时间序列分析 预测
一.引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业、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民居民零售额的总和。这个指标能够反映通过各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生活消费品来满足他们生活需求的情况,是研究人民生活、社会消费品购买力、货币流通等问题的重要指标。随着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人们消费能力的增强直接带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发展,“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政策措施,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对我国缓冲金融危机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消费需求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业的发展将进入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新阶段,可靠准确的数据体系有利于政府的宏观决策,而零售总额的数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预测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分析和预测。时间序列分析是根据动态数据揭示系统动态结构的规律的统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系统的有限长度的运行记录(观察数据),建立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时间序列中所包含的动态依存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借以对系统的未来行为进行预报
二.问题重述
1.1问题背景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企业(单位、个体户)通过交易直接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个人包括城乡居民和入境人员,社会集团包括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居委会或村委会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社会商品供给和有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的规模所决定,是研究居民生活水平、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资料。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
1.2问题的提出
时间序列是指同一种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相继连续的观察值排列而成的一组数字序列。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预测一个现象的未来变化时,用该现象的过去行为来预测未来。即通过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就可以揭示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将这种规律延伸到未来的一段时间,从而对该现象的未来做出预测。对此希望建立相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学模型并来预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未来年间的走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一个具有滞后性的数据,根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这一个特点,我们可以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
合理拟合,但不排除有误差的存在,从而对未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势做出合理的预测。
三、时间序列模型
3.1模型介绍
对于短的或简单的时间序列,可用趋势模型和季节模型加上误差来进行拟合。对于平稳时间序列,可用通用ARIMA模型及其特殊情况的自回归模型、滑动平均模型或组合-ARIMA模型等来进行拟合。所谓的ARIMA模型是指将非平稳时间序列转化为平稳时间序列,然后将因变量仅对它的滞后值以及最忌误差项的现值和滞后值进行回归所建立模型。ARIMA模型根据原来的时间序列是否平稳和回归中包含部分的不同,分为了几个类别:MA(移动平均过程)、AR(自回归过程)、ARMA(自回归移动平均过程)、ARIMA过程。当观测值多于50个时候一般都采用ARIMA模型来进行拟合。本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收集到的数据为60个,因此采用ARIMA模型进行拟合和趋势的预测。
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是以序列不同时期内的相关度量为基础,进行的一种精确度较高的短期预测分析方法。该法由美国学者Box和英国统计学者Jenkins于1976年提出来的,故又被称之为Box-Jenkins模型。
在ARIMA模型中,变量的未来取值可以表达为过去若干个取值和随机误差的线性函数式中:
其中B是后移算子,εt为各期的随机扰动或随机误差,d为差分阶数,p和q分别表示自回归阶数和移动平均阶数,Xt为各期的观察值(t=1,2,„,k)。
3.2模型的建立步骤
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则要先将观测到的时间序列进行差分运算,并化为平稳时间序列后,再用适当的模型去拟合这个差分序列。通常情况下,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建模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对原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若原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则通过差分消除趋势;
(2)判断序列是否具有季节性,若具有季节性的波动,则通过季节差分来消除季节性;
(3)
进行模型识别
(4)
进行模型定阶;
(5)
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
(6)
对模型的适合性进行检验,即对残差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判断是否是白噪声序列;
(7)
给出模型的预测结果,并画出趋势预测图。
3.3ARIMA(p,d,q)模型
在ARIMA模型的识别过程中,我们主要用到两个工具:自相关函数(ACF),偏自相关函数(PACF)以及它们各自的相关图。对于一个序列{Xt}来说,它的第i阶自相关系数定义为它的i阶自协方差除以它的方差,它是关于i的函数,因此我们也称之为自相关函数,通常记ACF(i)。偏自相关函数PACF(i)度量了消除中间滞后项影响后两滞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这两个统计量来识别ARIMA(p,d,q)模型的系数特点和模型的阶数。并用游程检验经过处理的序列是否为平稳化的序列。
可以利用平稳性检验、自相关函数ACF(i)和偏自相关函数PACF(i),可识别ARIMA(p,d,q)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利用平稳性检验确定d的值。可运用前面学过的平稳性检验方法,检验序列是否平稳。如果不是,通过几次差分才能得到平稳序列。若经过1次差分就可实现平稳,则d就等于1,若经过2次差分就可实现平稳,则d就等于2,如此类推。
第二步,利用ACF和PACF来确定p和q的值。一般规则是:
(1)如果序列的ACF是截尾的,即过了某一滞后项值(设为q)后,ACF变得不显著,接近于零,并且PACF是拖尾的,则可把序列设为MA(q)过程;
(2)如果序列的PACF是截尾的,即过了某一滞后项值(设为p)后,PACF变得不显著,接近于零,并且ACF是拖尾的,则可把序列设为AR(p)过程;
(3)如果序列的ACF和PACF都是拖尾的,则可把该序列设为ARMA(p,q)过程,而关于p和q的值需要不断地从低阶试探,并使信息准则达到最小。
四、时间序列模型建立与拟合4.1.数据的录入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时间序列数据,经整理得到了历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2011)(单位:亿元)。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我将这些数据编写了SAS的程序(附录1),进行了下列的检验和预测。
4.2.数据分析
4.2.1 根据原始数据画出时序图
图2.1.1 时间序列图
有上图可知在1952-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趋势总体上是持续上升的,我们可以看出该时间序列图显示这是一个典型的非平稳序列,因为具有明显的趋势性。
4.2.2 一阶差分处理
对于该非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时间序列,首先可以利用SAS软件对数据进行一阶季节性差分的处理,以便消除其具有的强烈的趋势性,来观察数据是否大致趋于平稳。因此得到的一阶差分时间序列图如下:
从图2.2.1中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时间序列的趋势性得到了一定的消除,序列围绕均值为零的一个小区间内震荡,且方差明显有界。但是很明显在1995-2000年这段时间波动比较大,影响这个波动较大的因素是由于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内的消费需求不振,从而导致我国的经济陷入衰退,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情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开始出现回落。2007年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有小幅度的波动,2008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略有下降,但是国家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如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得经济复苏,从而使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中有降。此时季节性性因素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影响表现出来。
2.3 平稳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判断其平稳性,考察差分序列的自相关图,如图2.3.1所示,自相关图显示延迟3阶之后,自相关系数都落入2倍标准差范围以内,而且自相关系数向零衰减的速度非常快,延迟在16阶以后自相关系数即在零值附近波动,从而判断该序列有很强的短期相关性,所以可以初步认为一阶差分后序列平稳。自相关函数与偏自相关函数图如下:
4.2.4纯随机性检验
对平稳的差分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编程运行结果为图2.4.1:
从图2.4.1可以看出,在显著水平为0.01的条件下,检验统计量的p值显著小于0.01,所以该序列是平稳非白噪声序列,我们可以利用ARIMA(p,d,q)模型进行建模.4.2.5ARIMA(p,d,q)模型拟合用ARIMA(p,d,q)模型对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建模拟合及预测并进行了平稳化处理,因此直接对差分后平稳序列{}进行建模.利用SAS软件进行编程拟合分析:
根据图2.3.1,自相关函数为3阶截尾,再根据图 2.3.2确定偏自相关函数为1阶截尾,可以初步选择ARMA(3,1)模型进行拟合。再由BIC准则确定模型的阶数,BIC值如下:
从图2.5.1可知,p=1,q=2时 BIC(1,2)=12.27375最小,因此选择模型ARMA(1,2)。然后对模型ARMA(1,2)进行参数估计和显著性检验,由SAS程序运行结果如图2.5.2:
图2.5.2参数估计及检验
从图2.3.3知,参数估计显著,得到模型为:
4.2.6 残差检验
模型检验主要是检验模型对原时间序列的拟和效果,就是检验整个模型对信息的提取是否充分,即检验残差序列是否为白噪声序列。如果拟合模型通不过检验,即残差序列不是为白噪声序列,那么要重新选择模型进行拟合。如残差序列是白噪声序列,就认为拟合模型是有效的。对拟合好的模型的残差序列作白噪声检验,观察模型残差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图,可以直观地看到,几乎95%的系数值全部落在2σ之间,说明残差之间没有相关性,即信息提取充分,模型建立良好。
对模型进行残差检验,应用SAS程序运行结果如图2.3.4所示,显然,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说明模型提取信息充分,说明ARIMA(1,1,0)对该序列来说是适应的。
图2.6.1残差检验
4.2.7运用模型ARIMA(1,1,0)进行预测与分析
(1)预测
由上图可知,残差为白噪声序列,序列信息提取充分,不需要继续建模,通过模型对未来5期进行预测并做出原始序列的预测图,结果如下:
图2.7.1 2012—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测结果
图2.7.1 2012—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测结果
(2)分析
根据图2.7.1和图2.7.2可以看出在未来的时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会有有所上涨,但是涨幅不会偏大。2007-2010年期间趋势波动较大,是因为全球金融市场进入剧烈波动的“多事之秋”。再加上 2007年次贷危机使美国房地产衰退雪上加霜,并将推迟其复苏时间。虽然相对美欧金融业而言,亚洲及中国遭受的直接影响还相对较小。但是美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产生“溢出效应”,可能通过其广泛的投资者、衍生品及影响市场预期和实体经济运行等多个渠道,对亚洲及中国经济产生间接的影响。不过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机构面临困难也为亚洲经济体提供一些机遇。就像是我们中国的一句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图中也可以看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之造成了一定通货膨胀。使其后两年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所下降。
4.2.8模型的局限性。
(1)
ARIMA模型的短期预测效果要优于长期预测。原因在于本模型均是基于过去时间序列数据建立的,并没有考虑预测期相应时间内突发情况等因素,随着预测期的增长,预测效果自然会变得比较差。
(2)
针对于模型预测误差的产生原因,除了上述模型本身的问题外,笔者认为还有人为因素的干扰。
五.总结
在利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进行分析、预测时需要对数列进行预处理,以检验数列拟合ARIMA模型是否合适。通过对1952年至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建模分析,本文建立了ARIMA模型,并得到了较好的拟合效果。而对2012年到2016年的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预测,从预测结果看,在2012年到2016年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月度总额将会有较大的增速。因此,政府可以参考预测结果制定相应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与建议:
(一)导致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家政策措施效果明显。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措施,成为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首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直接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强了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加强民生工程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稳定大宗商品和热点消费品价格,有力地促进了相关商品销售。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提高了城乡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从而有效地阻止了我国消费品市场趋冷的走势。
2.生产经营单位积极应对危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商家普遍开展了长时间、大范围、多形式的促销活动,一些外贸企业为缓解外需不足,也通过举办外贸大集等形式大力开辟国内市场。
(二)保持消费品市场持续增长的建议
投资与消费对GDP的贡献一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研究GDP的相关问题时常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经济的消费需求成分。根据预测,我国经济目前处于一种稳定增长的态势,那么在逐渐提高效率和品质的供给能力支持下,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国内外的稳定需求增长。因此,在制定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时的一个基本导向是:利用供给管理政策保证长期经济增长,利用需求管理政策兼顾短期经济波动。在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以累积需求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时,能否有效地启动消费需求和保持消费需求水平,是促进增长型经济周期形成的关键。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2.继续发挥投资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增加有效需求,刺激市场发展。
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消费要有收入作基础,收入是消费的来源,是影响消费需求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全面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障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才能使人们放心大胆地进行消费。
4.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把商品质量关,加大对市场上商品的抽查力度,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强消费者的信心,努力扩大消费。
六.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2】肖枝洪,郭月明 《时间序列分析与SAS应用》(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3】张瑛,雷毅雄 《SAS软件实用教程》 科学出版社
【4】王燕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第三版)中国人民出版社
【5】百度文库
七.附录
附录一: SAS程序如下
data curriculum_design;input x@@;difx=dif(x);
time=intnx('year','01jan1952'd,_n_-1);format time date.;cards;
276.8 348 381.1 392.2 461 474.2 548
638 696.96 607.7 604 604.5 638.2 670.3
732.8 770.5 737.3 801.5 858 929.2 1023.3
1106.7 1163.6 1271.1 1339.4 1432.8 1558.6 1800.0
2140.0 2350.0 2570.0 2849.4 3376.4 4305.0 4950.0
5820.0 7440.0 8101.4 8300.1 9415.6 10993.7 14270.4
18622.9 23613.8 28360.2 31252.9 33378.1 35647.9 39105.7
43055.4 48135.9 52,516.3 59,501.0 68352.6 79145.2 93571.6
114830.1 132678.4 156998.4 183918.6
proc gplot;
plot x*time difx*time;
symbol c=black v=star i=join;proc arima;
identify var=x(1)nlag=22;estimate p=1 noint;
forecast lesd=5 id=time;
run;
proc arima data=curriculum_design;
identify var=x nlag=22 minic p=(0:5)q=(0:5);estimate p=1;
forecast lead=5 id=time out=results;
run;
proc gplot data=results;
plot x*time=1 forecast*time=2 l95*time=3 u95*time=3/overlay;symbol1 c=black i=none v=star;symbol2 c=red i=join v=none;
symbol3 c=green i=join v=none l=32;
那么, 农村地区初中初中数学结课存在哪些问题呢?
第一, 教师授课缺少结课环节. 在数学授课过程中, 教师每讲解一个问题, 之后却不及时而适当地给出一个结论, 如此, 不断出现的新知识就无法融入学生的视野与认知界定.如讲授“三视图”内容, 这是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而有数学教师的讲授情况是这样的:
数学课上应该讲授的内容教师都讲授完了, 班上的气氛还十分热烈, 大家有的在讨论, 有的在提问, 有的在比较. 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垒方块来观察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 并将图形画下来, 因此课上一直就不安静.
快下课了, 老师将课下作业写在黑板上, 交代清楚作业的页码和题号, 等铃声一响, 带着教具和教案就离开了教室……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应该说比较普遍地存在着. 这些老师应该是认为所讲授的内容比较简单, 没有什么可总结的, 其实这是一种教学习惯, 不好的做法一旦形成了习惯, 就很难改变了.
第二, 教师最后结课手法简单. 教师在授课结束时, 往往显得很急促, 只是简单地复述一遍所讲内容或者宣读一下板书上的题目, 如说“这堂课我们学了……”“刚才我们讲了……”一类的话. 这样的方式非常常见.
例如讲授“两数和的平方”一节 , 这不过是 一个乘法 公式, 但却是初中课本上代数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部分里的题型比较新颖, 特别是有许多创新题型, 学习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与兴趣. 有这样一个教学实录:
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精短, 教师很快就依次做了推导公式、讲解例题和巩固练习.
教师:现在,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节课所讲授的内容. 我们一共讲了三个知识点. 一是公式 (a + b) 2= a2+ ab + b2, 一定要把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熟练, 它可以推导出两数差的平方公式;二是要学会运用这个公式来运算, 会用已知部分去求解其他未知部分;三是要理解公式里边的a与b所代表的是什么. 学会这三点, 这节课就是成功的.
教师:下面我布置一下作业……
学生:……
(班上非常安静 , 学生们在记录着课下作业 , 有的还回头看墙壁上的钟表, 还有的搞小动作. )
教师用这种方式来结课, 是不重视学生主体的表现, 不能够引导学生来共同活动, 一切都由教师来代替, 而学生的练习、实验和讨论的环节都给简略了, 这种方式就像教师是医生, 而把学生当成了病人, 教师只是一味地开药方.
第三, 教师结课教学松散拖沓. 例如讲授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中的“平面图 形的密铺 ”, 这节属于 “实践———探究”课:前边讲过了几节多边形的知识, 整个课程的特点是体现数学既源于生活又适合实践. 这一部分知识的题型也多具创新形式, 可以促进学生动脑与动手的协调能力.
以下是一个教学片段:
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可以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 并从中找出规律:
教师让学生总结一下这些图形的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发现上边的图形用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能够在某接点处满足内角为360°, 可是却不能在其他接点满足这个度数. 所以, 如果用正多边形来铺地面, 想要铺满, 就必须使每一个接点处的所有正边形的内角之和为360°.
教师问学生:通过学习这一个小节, 大家有什么体会呢?
外边操场上传来做操的声音, 大家还在讨论, 有的说“生活处处有数学”, 有的说“拼图教学很有趣”“数学现象在于善于发现”. 有的却在逗笑话, 还有的学生咚咚地敲桌子, 表示该下课了……
第四, 教师结课总结不够全面. 这种情况表现在只对数学有关知识进行总结, 而忽略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 它可以打好后边三角形图形计算的基础, 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请看一个教学片段.
(课堂上已经完成了某个定理的推导与习题的解答 , 并对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也进行了很好的综合. )
老师问:大家对这节课还满意吧? 你还想知道哪些东西?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提高? 还有什么缺憾?
学生甲:我希望知道三角形有没有它的外角.
老师答:可以肯定地说, 三角形是有外角的, 那是怎样的呢? 我们以后就知道了.
学生乙:我希望了解三角内角的作用.
学生丙:……
老师说:时间所限, 我们不能讲得太多了, 至于多边形的内角和, 大家可以作为课下作业去完成吧.
这样的结课方式不过是一个过场, 起不到什么明显的效果, 学生也不能把握重点, 更不能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
[关键词]结课;意义;方式
教学就如同阅读小说一样,新颖有趣的开篇引人入胜。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但耐人寻味的结尾更能让人难以忘怀,使学生久久思索,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和保持。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的重要环节。有趣的结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拓展和延伸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提高思考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结课的意义
俗话说:“开得好,不如收得妙”。如果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巧妙的结尾则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更显灵气,更富生动。在几年的小学英语教学和实践中,我觉得结课有其重要的意义。
结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教师通过小结本课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既可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记忆,又可以强化新知。
结课有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实现教学目标。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语言知识往往分散在课堂教学的不同时间和环节,学生极易遗忘或混淆。教师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把握好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结课有利于构建新旧知识的框架。每节课的教与学都不是孤立的,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教师通过归纳、总结,能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结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老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用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结课形式,不仅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结课体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每节课都是由不同的环节组成,有导入、新授、操练和总结。一堂成功的小学英语课,不仅要有独具匠心的导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还要有构思新颖,耐人寻味的结尾。
二、结课的方式
结课是一门艺术,有效地结课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尽管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多次总结新课,但未必真正精通结课的艺术。有效的结课应该做到:结课目的明确;结课要有趣味性、启发性、针对性和概括性。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课方式很多,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常用的方式:
(一)直接归纳式
结课要依据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来进行,突出重点,提挈关键、升华思想。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宜用静态的方式结课。直接将新学的语言知识点展示给学生,侧重让学生了解语言知识的运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起到承上启下、记忆点再现的作用。
(二)游戏式
教育心理学家向我们揭示,爱动是学生的天性。俗话说:“坐而不动,学而不思”。因此,采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来结课,不仅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巩固新学知识,真正做到“游玩中学英语”。
例如,在教授句型:“What's this?It's a/an…”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学生已学过的动物(如pig、dog、rabbit…等)身体的其中一部分,让学生利用本课重点句式来猜测。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在愉快的游戏中巩固运用了本课句型。
(三)歌唱式
欢快的儿歌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吟唱歌谣中增强英语语感。例如,在教授(《PEP Primary English》三年级下册Unit Two)家庭成员的单词后,下课前我让学生学唱歌曲:“Father and Mother”,学生在节奏轻快的歌声中很快地记住了单词“father、mother”。同时,我又引导学生用“grandma、grandpa”去改编歌曲,学生表现得异常兴奋,课堂在悠扬、悦耳的歌声中不知不觉地结束了,让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表演式
每个人都有表演欲,而小学生的表演欲最强。针对他们这种爱模仿,爱表现的特性,教师在新课结束时给学生创造情境,让学生运用新学结合已学的知识进行故事表演或对话表演,既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又能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后(如:cooking、dinner、reading a book…),我给学生创造了现场采访和电话聊天等几个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表演情境,并根据情境进行即兴对话表演。在一组同学表演时,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观看,以旁观者的身份描述整个表演过程。如:(电话聊天情境)
Tom: Hello, it's Tom. Can I speak to Amy, please?
Amy: Speaking.
Tom: What are you doing now?
Amy: I am talking to you.
Tom: Come on, Amy. What are you doing?
Amy: Ha…I am reading a book.
Tom: What is your mother doing?
Amy: She is cooking dinner.
Tom: Is your father helping her?
Amy: No, he's writing an E-mail.
表演完后,观看的学生描述:Amy is reading a book.Her mother is cooking dinner and her father is writing an E-mail.
这个活动安排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又演又说,充分发挥大家智慧的同时,还带动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顺利参与。
(五)设悬式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适当的悬念也是一种很好的兴奋剂。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前,给学生设下悬念,则能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强烈的寻根究底的欲望。例如,《PEP Primary English》四年级下册Unit Two的主要内容是描述活动的时间,因此,我在教授完Unit One后,出了一个谜语:She is our good friend,She has no eyes,no ears and no mouth,She has no legs,too.But she can work day and night.Who is she?学生听完后,就一个劲地猜,可我就是不说答案,并对他们说:“I'll tell you the answer tomorrow.That's our topic next class.”这样,学生带着疑问下课,激发了他们的破疑欲望,每个学生都急切地盼着下一节英语课的到来。
(六)练习巩固式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反复的练习,练习巩固式是教师常用的结课方式。适当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记忆,内化所学的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课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结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课方式远远不止上文所提及的几种,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要优化组合多种结课方式,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和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精心设计,做到“善结、巧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鲜英语的课堂教学知识;同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安凤歧,梁承锋.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熊川武教育研究的新视域[M].辽海出版社,2003.
案例描述:
星期四的下班时分,宝洁中国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周艳玲,将一张卡片放在办公桌上,这张卡片将提示每一个来找自己的同事,周五她在家工作。同样具有提示效果的,是她在内部邮件和沟通平台上的留言——如果需要,可以直接打住宅电话找到她。大多数公司完全无法容忍员工如此这般“自由散漫”。但宝洁并非如此,这家全球领先的快速消费品制造和零售商,正在将跨国公司推行的“弹性工作制”带入中国职场。这项名为“工作与生活平衡(Better Work Better Life)”计划,旨在改变几十年来约定俗成的中国商业信条——出勤等同于工作,以至于需要上下班打卡。周艳玲这个周五所做的,正是这个计划的核心部分之一——员工允许每周自由选择一个工作日,在家工作。这项计划的其他部分还包括,员工有特殊需求,最多可以只工作60%时间的“非全职工作”;公司工作1年以上的员工,每三年可以要求一个月个人假期;上午10点才赶到公司的员工并不算迟到,而工作时间去做半小时推拿也不会被上司指责。宝洁位于广州天河的30层办公室里,非工作设施一应俱全,随时去做运动,推拿,吃新鲜水果餐和躺在床上小睡片刻都是被鼓励的。
案例分析:
宝洁公司作为日化行业的帝国传奇,不仅在品牌管理上闻名全球,作为首创美国最早的利润分享制度和第一个实施员工认购公司股份制度的公司,宝洁也一直是在激励模式上不断保持创新的企业。其多方位的激励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奖励机制
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导致员工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可以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种。在保健因素上,宝洁公司为员工提供完善而有竞争力的薪资体制,配以各种基本的福利政策,如住房福利、医疗福利和福利保险等等。在激励因素上,例如2008年起,宝洁中国在公司推行“员工长期储蓄计划”,每一位员
工都可以购买和拥有宝洁公司境外股票,真成为公司的主人。还有弹性工作制、各式各样的资讯教育服务、亲情化管理等。此外宝洁也致力于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公司设有水果店、运动健身房、专业的按摩室等等,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
2、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人是有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要的。成就需要指追求卓越、实现高水平目标的内部欲望。这样的人事业心强,有进取意识。所以除了优厚的待遇之外,员工最关心的应该就是自己职业发展空间。宝洁不仅多次或者“最佳雇主”的称号,而且离职率非常低。这样归功于宝洁是当今为数不多的执行严格的内部提升制的企业。公司的职业设计明确而有层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并且提升制度透明公正。给予员工一条明朗的职业道路,表明公司看好他的工作能力和许给他一个有上升空间的职业前景,比任何金钱激励都有效。
3、精神激励
不管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还是ERG理论中的关系需要,抑或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亲和需要,作为社会人,都无法拒绝精神关怀带来的激励。在宝洁员工总能得到关怀和照顾,从“伙伴计划”到日常工作中荣誉称号的评比、口头或书面形式的表彰大会,以及邀请员工参与重要决策,每一种个性化的特殊奖励都透露着公司的贴心关注。
4、开放的氛围
有时候企业文化和氛围也可以作为一个激励手段。宝洁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家一般的让人产生极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企业氛围。所有的员工不分等级,上至最高的CEO,下至最基层员工,全都直呼其名,没有等级、论资排辈的风气,同时也不存在其他企业通常存在的拉帮结派、亲疏有别的问题。
案例启示:
当代企业的竞争由“资本主义”向“人本主义”和“知本主义”转变,“得人才者的天下”,一个企业只有在人才上占尽优势,才能在愈演愈烈的竞争中无往不胜。企业组织中的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某种方法和途径使得组织中的成员或群体为达成 组织目标而积极行动努力工作。
在一般情况下,激励表现为外界所施加的推动力或吸引力,转化为自身动力,使得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使个体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成积极的“我要做”。我们知道,员工对组织的价值并不是取决与他的能力和天赋,其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动机水平的高低,所以关注员工的主观积极性,以及不断开发激励手段使得员工保持这样的积极性是未来管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所谓激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要想办法了解员工需要的是什么,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可以满足,哪些是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满足的。二是作为公司、组织应想办法满足广大员工合理的、主要的、可以满足的需要。三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促成组织个人的目标实现。
同时,在实行激励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白时代的差异性使得现在员工不再是单纯的“工作的机器”。人的个性化的差异,使得其心理需求也复杂化。要谈激励,首先我们要先理解动机是什么,许多人错误地将动机视为一种个性特质,以为有些人具备有些人不具备,因而是无法被激励的。事实上动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人和人的动机驱动力差异很大,但总的来说动机是随着环境条件而变化的。因此要记住动机水平不仅因人而异,同一个人还因时而异,多渠道考虑到员工的需求,从员工本身的利益出发,从每个人的心理思考,给每一位有潜能的员工充分的施展空间,将企业的发展成果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使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也获得应有的回报。
束方敏
导课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学中的导课也是一门艺术!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教学与恰当的导入新课是分不开的。作为一节课的开始,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比较理想的导课能够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有利于师生双边活动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恰当的导入新课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本身也是一门教学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了解和掌握这门艺术是十分必要的。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切题、引思和简洁。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导课应具有“简洁性”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导课应精心设计,力争用最简洁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的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如果导课过长,则不容易给后面的重点内容提供足够的讲授时间,往往会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学生更谈不上有充分的时间去训练。
二、导课应具有“趣味性”
古人说:“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这就是说,人如果心情不安,没有兴趣,学习就没有什么成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那么,怎样的导课才具有“趣味性”呢?
1、悬念激趣。在导课阶段,教师可巧设悬念,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年 月 日”时,在导课时,我首先问:“同学们喜欢侦探吗?你们知道著名的侦探是谁?想不想像福尔摩斯一样帮老师破案?这样用悬念开场进入课堂,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有利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创设情境激趣。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在导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验教材内涵。如教学“秒的认识”的导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师:同学们每年的春节晚会你们看了吗?有谁坚持看到晚上12点的?那你们还记得新年钟声敲响时的情景吗?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顾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12点时的情景)师生一起倒数“10、9、8„„”刚才我们所数的“10、9、8、7、6、5、4、3、2、1”是以什么为时间单位?(秒)如此导课,就将这一熟悉的并且特别容易煽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场面很好地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兴趣,并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秒的长短。
3、谜语激趣。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谜语导课容易很快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几时几分的认识”的导课时,教师出示简单的提示词语,请学生根据提示猜出谜底。一听到是猜谜语,学生们马上集中了精力,很快把心思回归到了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符合“趣味性”这个要求的导课方法还有很多,例如: 故事导课法、游戏导课、操作演示导入法等。平时教学时我们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而选择适合的导课方法。
三、导课应具有“新颖性”
只有新颖的事物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的师生活动打下活力的基础。新颖且具有创新的事物是每个学生希望得到的,强烈的愿望会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教学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必须进行创新。就我而言,采用做课件的形式将抽象的数对问题转化成军事夏令营中排列整齐的士兵。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需要,士兵就会变成一个个圆点。这样设计后,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的注意力也就全部吸引到课堂教学上来。
四、导课应具有“启发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兴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积极地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成功的关键,教师在上课开始就运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教学内容时,在认识了点子图描述学生的位置后,我不是再急于告诉学生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而是启发学生:你们能不能把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变得更简练一些呢?比如说用数字呀、图形呀、符号呀等等。结果,同学们积极动脑、动手,最终发现了最为简洁的方法——用数对确定位置。
巧妙地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开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成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前提,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起点。良好的导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石,数学课的导课方法举不胜举,如:情境导课法、故事导课法、游戏导课法、创设疑问导课法、提取素材导课法、巧设悬念导课法„„导入法在具体的运用时,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可以同时应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方法,很多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导入方法的融合。无论采用哪种导课方法,都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导入要有针对性和时间性。(2)导入要有启发性和曲折性。(3)导入要有趣味性和新颖性。(4)导入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5)导入要有生活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紧扣教学中心,运用正确方法,精心设计导语,就能达到“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使教学这门艺术显示其独特的魅力!结课
一堂好课,不仅应当有良好的开端,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教师应当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结束,精心设计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课的结语,做到善始善终,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1、结束的作用
所谓结束从技术上可以定义为:将学生的注意引导到一个特定的任务或者学习步骤的完成。结束是一个任务的完成,不是简单地说一声“这个问题(或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就可以结束的。最加的方法是在一个问题或一节课的末尾,将问题的论点、要点等简明地交待给学生,以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也是不仅要使以被感知的科学事实和所形成的概念的记忆中巩固下来,而且要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使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向高一级升华。
2、结束的类型
在教学中,结束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认知型结束和开放型结束。其方法如下:(1)认知型结束。又称为“封闭型结束“。其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去,这种方法虽然是对问题或课程的归纳总结,对结论和要点的明确及强调,但也应该是有趣的,尽可能引出新的问题,把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中去。
(2)开放型结束。它是一个与其它学科、生活现象或后续课程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内容完成以后,不只限于对教学内容要点的复习巩固,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向其它方向伸延,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更浓厚的研究兴趣,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结束的方法除了对全课归纳总结、引伸拓宽、与后续课承上启下外,还有一些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具体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要求来决定。在对一堂课的设计中,怎样来结束一个课题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只有这样你的教学才有了清楚的目标和方向。假如你自己都不知道这课的要点是什么,怎样归纳到一起,或最后把学生引导到什么方向,那么,你怎能把这一课教好呢?
3、结束的过程
在结束一节课的时候,大体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简单回忆: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整理认识的思路。
(2)提示要点:指出内容的重点、关键是什么,必要时可做进一步的具体说明,进行巩固和强化。
(3)巩固和应用:把所学知道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应用中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激发思维。
(4)拓展延伸:有时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而把课题内容扩展开来。
4、结课的一般要求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结课的作用,圆满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结课应按以下基本要求进行:
(一)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结束是一堂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反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又是课堂教学自身科学性的必然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课前设计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由前而后依次进行。力求做到有目的地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有意识地照顾到课堂教学的结课,使课堂教学的结束做到自然妥帖,水到渠成。
(二)语言精练,紧扣授课重点
课堂教学结束的语言一定要少而精,紧扣本节课教学的中心,梳理知识,总结要点,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干净利落地结束全课,使之做到总结全课,首尾呼应,突出重点,深化主题,让学生的认识产生一个飞跃。有句格言说得好:“没有结束语的结尾平乏无力,可是没完没了的结尾则令人生畏。”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而应高度浓缩,画龙点睛,一语破的。总之,教师应该在结课前的几分钟内,以精练的语言使讲课的主题得以提炼升华,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一个既清晰完整又主题鲜明的认识。
(三)内外沟通,立疑开拓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感谢我的导师赵老师。赵老师工作态度严谨,治学兢兢业业,从论文的选题及布局都能提出建设性意见,每次与赵老师的探讨都能从其严密的理论思维中得到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同时,赵老师谦虚朴素的为人和智慧的思辨能力对我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巨大影响。赵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关怀将使我终身难忘。
其次,我要感谢经济学院的全体教师。虽然并非所有的老师都担任过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任课教师,但是,感谢老师们的专业指导,使我与一群优秀的同学为伍,使我在遇到论文难题又不便向老师求助时可以转向同学帮忙。
再次,我要感谢我的舍友,是你们陪我度过两年半的大部分时光,感谢你们在我无助、困难的时候一直陪伴我。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的养育之恩,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换来我在学校安逸的学习环境,感谢你们无私的爱,使我人生充满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逻辑教学,结课艺术
《逻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课程内容繁多, 公式复杂, 概括抽象, 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加之缺乏短期可见的实践价值,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作为任课教师, 要想提高教学效果, 除了在教材的选择、内容的调整等方面要多加注意外, 总结和提高结课艺术十分重要。
《逻辑》课结课艺术的主要功能
《逻辑》研究的基本知识点一般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论证这四个内容安排的, 每个内容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即概念与概念的联结构成判断, 判断与判断的联结构成推理, 而论证是前面三者的综合运用;并且在每个内容之间的联系又是十分密切的。例如, 在“概念”部分先学习性质判断、关系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的基本知识, 后在“推理”部分又按同样的顺序学习由上述五种判断构成的五种推理。因此, 《逻辑》基本知识点之间的逻辑体系和联系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将《逻辑》结课的方法上升到教学艺术的高度来重视和研究, 首先就要明确其重要功能。
梳理和总结功能在结课时, 教师或师生共同对课堂知识点进行归纳、比较、分析、小结, 通过抓关键将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统一整体, 帮助学生理顺基本内容、基本框架和体系, 增强理解与记忆, 突出重点, 同时查漏补缺。
“桥梁”功能教师通过结课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适时帮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同时提出下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就像建立一座桥梁使前后的主要知识更好地衔接起来, 不断温故知新。
反馈功能在结课时, 通过精心设计, 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使教师和学生明白各自在本节课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 分别改进, 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导行功能在结课时, 通过教师的概括总结和提示启发、学生的作业练习和问答思考, 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开阔其视野, 激励其思维, 启迪其智慧, 举一反三, 自觉将理论运用于实际。
《逻辑》课结课的主要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目标, 《逻辑》的结课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总结式结课即一堂《逻辑》课结束时, 教师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归纳, 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 使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根据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的具体情况, 总结可由教师通过概述或归类, 或列表等方式完成, 也可由学生通过复述或做习题等方式完成。例如, 笔者在讲授“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时, 是这样收尾的:“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是性质判断对当关系的基本内容, 难点是这些关系的具体运用。而掌握这些重点和难点, 有一个口诀, 这就是:‘反对关系不可同真, 下反对关系不可同假, 矛盾关系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差等关系上真则下真、下假则上假。’请同学们对照教材中的对当关系真值表推敲、理解和记忆。记住, 这个口诀是否真正掌握, 关系到以后我们学习性质判断构成的对当关系推理时的难易程度。”这样既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又为以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总结式结课是《逻辑》教学中常用的结课法。
悬念式结课由于《逻辑》教学内容本身具有紧密的逻辑性, 教师经常会使用悬念式结课, 即教师在课题结尾时, 从已经学过的知识出发, 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以设置悬念, 使此课之“尾”成为彼课之“头”, 使学生渴盼“且听下回分解”, 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悬念式结课常在讲授完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而学生又表示理解较透的内容后由教师顺其自然地进行。例如, 讲授完“三段论的规则”, 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内容后, 笔者这样结课:“三段论作为人们常用的一种演绎推理形式, 也经常使用在法官的审判过程中:法官确认被告人的违法事实, 以之为小前提;再根据法律条文的有关规定, 以之为大前提, 运用三段论推理就推知这种违法事实应受到怎样的法律惩罚。然而, 在具体的法律适用过程中, 真的如此简单吗?大家都知道‘许霆案’的审理, 2007年11月广州市中院一审的判决结果是:一、许霆犯盗窃罪, 判处无期徒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二、追缴其违法所得175000元发还广州市商业银行。被告不服上诉后, 广东省高院认为原一审判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撤销原一审判决, 发回重审。2008年3月, 广州市中院作出二审判决:一、许霆犯盗窃罪, 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并处罚金二万元。二、追缴其犯罪所得173826元, 发还受害单位。同一个法院对同一个案子的审理判决结果, 先后出现如此之大的差别, 其中的原因, 有待于我们下一节课学习‘三段论的运用’时再来研究。”这样的悬念, 无疑为下一节课埋下了伏笔, 学生急切地盼望新课的来临。
延伸式结课逻辑学虽属于工具性学科, 但解决思维的技能技巧应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在《逻辑》的教学中, 应把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且在课堂上又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结课时提出来, 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 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扩展。例如, 在讲授完“三段论的审判格”后, 笔者举出2003年南京的“同性卖淫案”进行结课:“法院经审理认定李宁等人经过预谋, 招募和组织多名男青年在其经营的酒吧与男性消费者从事同性卖淫活动并从中牟取暴利, 其组织卖淫罪成立, 作出判处李宁有期徒刑8年, 罚金人民币6万元的判决, 如果简单地遵循三段论审判格去适用法律, 由于现行法律中没有对组织同性卖淫进行规定, 按‘罪刑法定’的原则, 李宁就会逃脱法律的制裁, 但法官最后对组织者作出了有罪判决。这说明了司法者在法律出现漏洞或空白而构建法律大前提时, 应该体现出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价值判断, 这也正是司法公正的目标所在。”这样的结课, 既使学生积极寻求知识的应用, 达到了拓宽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 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 往往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学生自主式结课逻辑理论艰涩深奥, 如果缺乏学生的自主参与, 不能使其自己体会出学习成就, 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难以保持, 教学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在结课时, 教师应适时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变静态教学过程为动态过程, 让其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收获的乐趣, 从而激发出创造性。笔者常常使用以下几种学生自主式结课方式:一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理论, 组织学生自己谈认识, 或举出实例组织学生分小组谈看法, 再让其他学生作评判, 教师最后简单小结;二是在黑板上列出同等难度的几道题, 安排不同的学生进行练习, 然后让持不同答案的学生分别陈述其理由, 再让其他学生作评判, 教师最后简单小结;三是让学生分小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基本体系, 再推选代表阐述结课, 教师最后简单小结;四是让学生带着知识、经验、思考和灵感自设作业, 例如学习完选言推理后, 笔者就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有关刑侦案例, 让其自行总结侦察员在分析案发原因时, 使用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 通过否定其中若干个原因来肯定剩下的若干个原因, 比通过肯定其中若干个原因来否定剩下的若干个原因要可靠得多的理由所在。这些结课方式既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又便于因材施教, 还整合了各学科的知识, 拓展了教学空间。
《逻辑》课结课的基本原则
邵守义先生所说的“结尾无定法, 妙在巧用中”用在《逻辑》教学的结课中, 指的是结课有法, 然而无定法, 关键是把握基本原则, 再因人、因境而定。《逻辑》的结课应遵守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完整性在《逻辑》新课导入时, 教师常常会设置问题悬念, 引导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 然后开始课堂学习。结课时也应当紧扣教学内容, 使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做到与导课相呼应, 而不游离主题太远。如果导课精心设疑布阵, 而讲课和结课中却无下文, 则会在结构或逻辑上让学生感觉不完整。特别是有时结尾实际上就是对导课设疑的总结性回答或是对导课思想内容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
延伸性逻辑学科的发展正在以不争的事实证明:形式逻辑理论除了本身作为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外, 又在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渗透, 新的应用性逻辑科学例如刑侦逻辑、审判逻辑等层出不穷。《逻辑》教学应主动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 在结课时要注意来源于课程又高于课程, 体现出延伸性, 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拓广学生知识面, 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和谐性在结课时,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尊重学生, 注重和谐性。一是注意维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强烈的自信心以及追求目标实现的必胜信念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是创新思维不竭的源泉。因此, 结课时应尽量让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思考、概括、表达, 尤其是要让理论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 树立自信心。二是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在结课时, 教师不要因某些学生课堂表现好就特别宠爱, 也不要因某些学生课堂表现较差就否定他, 更不能因个别学生观点偏激或与自己的见解相左而呵斥他, 应给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教师应想到, 每一个学生在特定的阶段、特定的环境中, 行进的快慢当然会有不同, 在《逻辑》学习中的好坏不能决定其是否成才。
参考文献
[1]张爽.刍议法律逻辑教学案例遴选规则[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 (2) .
[2]谭吉华, 等.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结课艺术[J].政治课教学, 2004, (7) .
[3]邵守义.实用演讲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5:103.
关键词:归纳总结式;存疑激思式;情感激励式;拓展迁移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42-01
在语文课堂中结课只需短短的几分钟,但却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和拓展,而且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联系。的确,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课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提炼升华乃至发人深思的作用,;他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学生对下一次学习的强烈渴望。课堂总结的形式很多,方法各异,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归纳总结式
归纳是语文课堂结尾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它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总结固然可以由教师来做,但更要引导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补充和完善。
案例:于老师教学古诗《草》是一次令人拍案叫绝的课,进入收尾阶段。最后教师和学生扮演角色背诵这篇古诗,在背诵的过程中,于老师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把教学过程推向了高潮,教学效果很好。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一愣)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感悟: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
二、存疑激思式
评书演员会在评书的尾声处留下悬念,激发听者继续往下听的欲望。其实,艺术是相通的,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
案例:于永正老师执教《景阳冈》一课时,他是这样结尾的:
师:武松一步步走下冈去……后面还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在不断地演绎。同学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最想了解什么呢?
生1:我最想知道武松打完虎后怎么样了。
生2:武松最后的命运如何呢?
师:你们的这些问题呀,都可以从《水浒传》中了解到。《水浒传》中还有很多类似于武松这样的英雄好汉,比如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等,这些英雄好汉演绎了一个比一个更精彩、更动人的故事,留待你们自己去阅读,相信读了以后你们一定会爱不释手的。
感悟:这样的课堂结尾抓住了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兴趣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很愿意去阅读名著。
三、情感激励式
教师以饱满的激情、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境总结课堂,可以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帮助学生完成一次认识的飞跃,精神的提升。结尾时教师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语言,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也能激发学生情感,受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学生回答。此时,我出示了邱少云的大幅挂图,用苍松翠柏衬托着墓碑文。一边播放着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竖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这样的设计是学生不由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在课外多读书,自觉学习,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四、拓展迁移式
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教师除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尽情阅读和感悟语言外,还要在教学结尾时启发学生迁移知识,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引领学生走进一个新的境界。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无论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此举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