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契约(精选12篇)
1.上课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并提出疑问。2.提前十分钟来到达,除特殊原因,上课不迟到。3.上课期间专心听讲,不讲闲话、做小动作。4.按时完成老师交代的作业。
5.如需请假,请提前叫父母打电话跟我请假。
6.上课除教学需要,不得带手机。一来就上交手机给前台。
7.上课不能吃东西。
8.上课期间尽量使用英语。
9.上课坐姿必须端正,态度认真。
10.课后必须复习所有学过内容(包括课文,单词,语法练习册,以及自学的部分)。
11.课前必须预习4课内容(包括词汇,课文,以及课后练习)。
12.每次课后完成一篇小作文。
13.多读课文,每课必须读20遍以上,并记录“正”字。
签名:
甲方:
关键词:班规班约,默契,心理契约,愿景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 (E.H.Schein) 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 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 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1]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 但它确实又是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其含义可以理解为:组织的成长与成员的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 而且因为是动态变动的也不可能加以载明, 但组织与成员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 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
班级心理契约的形成和维护是一件十分有意义但需要耐心和智慧的工作。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微观组织, 虽然校纪班规已经明文规定了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但这些规章不可能把校内外的每件事情都规定得十分详尽, 该做的事怎么做, 做到什么程度却是可深可浅的事情。而如果班级内形成了心理契约, 班级成员包括学生和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团体协作能力, 是班级各方面的工作有序有效展开。[2]
一、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效用
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弥补刚性管理的过度强制性。
校规班纪具有刚性要求, 这是必要的。但是刚性纪规并非万能, 而且有时还有过度之嫌。过度的刚性管理如不和适度宽松的班级心理契约相结合, 往往会导致班级管理的过度紧张而滋生矛盾, 使管理产生易脆崩溃, 从而降低管理效用。
在班级管理中, 宽和严是辩证统一的。二者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达到班级管理的高质量, 这是它们的统一性所在。而它们的辩证之处在于, 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作为事物存在方式的时间、空间和数量的界限始终存在。所以, 班级管理中, 必须做到有计划、有目标, 管理有制度, 行为有规范。没有“严”的刚性, 就没有了原则性、制约性和稳定性, 一切管理活动就失去依据、准绳和章法。然而, 班级管理具体到具体事件和个人, 又是千变万化、无一定之规的, 任何既定的原则都不可能机械地适应千差万别的复杂情况。没有适度的宽, 就失去了可塑性、机动性和灵活性, 班级就不会产生生机和活力。因此, “宽”和“严”是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 不能失之偏颇。所以, 班级管理中既不能一味从宽, 否则宽而无度, 管理松散而无章法, 会导致人心涣散, 组织软弱, 管理失控, 指挥失灵, 也不能一味从严, 严而不当, 可能造成教师与学生思想上的隔绝, 情感上隔膜, 关系紧张, 导致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 这都是班级管理失败的症状。因此, 班级管理应该把握好“宽”与“严”的辩证法, 掌握好其中的尺度, 使二者密切结合, 相辅相成, 使班级管理的法则运作更具科学性。
宽严相济, 方能科学成功运作。在处理班级事务上, 小事要宽, 大事要严;在处理学生错误时, 处罚要宽, 批评要严。在班级管理中, 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审时度势, 灵活掌握“宽”“严”尺度, 宜宽处则“宽”, 宜严处则“严”, 力求达到“宽”而不软, “严”而不苛, “宽”而不乱, “严”而不死的管理效果。这是班级管理成功的至上要诀。宽严的原则是心理契约的有效把控, 是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自如运用。
2、推动班级学生群体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事物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 它可以支配和决定人们的行为。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包含了学生对学习方面积极的承诺。如果学生信守承诺, 这种积极的承诺经过内化就可以转化为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3、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直接原因, 起着激发、调节、维持学生不断努力学习的作用。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契约, 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 就必须努力学习, 并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在班主任的精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 这种需要就可以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机。
4、高效维护良好的班级秩序。
师生之间存在良好的心理契约, 意味着学生对班主任的期望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而不是逃避。为了实现对班主任的承诺, 学生必须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遵守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样就有利于班级中良好秩序的形成。
5、强力提高学习效率。
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 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 而不是被动地顺从教师的要求。当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调动之后, 学习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
二、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实际运用
当下已然进入信息时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日趋多样化和便捷化, 班主任的权威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不可能自然形成, 这需要班主任掌握心理契约达成的技巧, 并维持心理契约的良性运行。
1、注重强化学生的契约意识。
契约意识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础, 因此必须增强学生的契约观念,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和明确契约关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帮助学生澄清以下三个关键的认识:一是个人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 还会影响到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个人的行为一定要符合集体的各种规范才可能被集体接纳。二是要明确投入和收益之间的因果关联, 要有所收获必须要有所付出。三是班级中必须要有责任制, 是谁的过错就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 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秩序。有这三点认识作为基础, 学生才能在心理契约中认同并接受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2、着力保持期望相容相伴。
期望相容是指心理契约双方期望的相互认可与接纳。期望相容是形成心理契约的必要条件。班级管理中的期望相容包括各种教学和管理的目标、内容以及价值观等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直接影响师生的态度和投入取向。现实中师生的期望相容并不理想, 这与师生所处的地位、社会经验、知识、年龄等差异较大有关。为了保证师生之间有高水平的期望相容, 班主任要向学生表明学校的立场和价值观, 并力求使学生领悟自身的角色责任与义务。在制定班级管理的各种常规时, 还要让学生广泛参与, 这样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学生的参与, 加深学生对各种常规的理解和接纳。
3、时刻注重权变策略。
心理契约的内容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确定。研究表明, 心理契约建立的起始阶段最容易破坏。班级刚刚组建时, 学生总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这时, 班主任除了要适时地调整心理契约的内容外, 还要认真、及时、高质量地履行心理契约, 以免学生形成某种不良的心理定势和偏见。平时, 班主任处于不同地点、不同场合时选择的心理契约内容应有所不同。对于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学生选择的心理契约也应有所不同。总之, 良好的心理契约需要注重权变策略。
4、精心培育班级文化。
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与班级文化关系密切。班级文化影响着心理契约存在的方式和具体内容, 因此班级管理中必须培育健康、科学的班级文化, 抑制消极文化。为了弘扬积极的班级文化, 班级管理中一定要讲正气, 对于歪风邪气绝不妥协, 并且要及时纠正班级中存在的各种不良偏见和误解, 避免不良的舆论扩散和渗透。在规章制度层面上要确保每个人获得公平的待遇。当然积极的班级文化还依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作为背景。
5、全面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
由于学生还是受教育者, 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具有特殊性。班主任的能力和修养水平决定了心理契约的质量, 是信守心理契约的前提。学生能够保持适当的期望值就是班主任自身修养、智慧的重要体现。班主任有高度责任感才会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 才能以身作则, 做出榜样, 当前新的形势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信息量、操作技能必须不断完善和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教师业务水平低而导致师生心理契约的解体或者难以达成。
参考文献
[1]林东桂, 班级教育管理通论[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1.
关键词:心理契约;学生心理契约;班级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近年来成绩显著,特别是高校办学规模发展很快。随着大学扩张的完成,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几年开始转向了内涵发展。内涵发展任务之一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高校为了使学生管理有效、有序进行,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但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不可能适应新情况的变化,也可能导致有些方面管理难以到位,所以学生管理中需要心理契约介入。学校要与学生建立有效的心理契约,了解学生期望,满足学生合理需要,实现校方承诺,达成共同目标,提高管理效率,使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从而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心理契约的涵义及其特点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认为,“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1]。心理契约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正式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是组织和个人双方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它虽然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又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个人和组织间的社会交换关系无法把双方相互责任的界定完全体现在书面的雇佣合同中,但在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深处,对自己该为组织付出什么、付出多少,组织应该给自己回报什么、回报多少等有明确的认识。
二、构建“心理契约”的目的
“心理契約”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契约,是高凝聚力和优良氛围形成的无形手段。构建这种隐含的、非正式的、同时也是知觉性的、个性化的心理契约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契约” 以较低成本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能。心理契约的无形规约能使学生在动态的条件下不断保持与辅导员的良好关系,充分把自己视为学校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整合到学校的发展之中。与此同时,辅导员也把学生的需要视为学校的主要工作,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创造出永远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以达到有效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能。
(二)“心理契约”是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的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的开发为前提,并为此而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各种信息,学生要实现自身自主能动性的开发也需要了解学校、了解教学、了解专业、了解教师。而心理契约可以避免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沟通的缺失。
(三)构建“心理契约”就是构建学校全体师生的“生命共同体”,这是学校内聚力的根基。从现代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讲.学校是现实人力资源的输入地,学生的实现自我和成就自我与学校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的双重目标。“心理契约”的构建过程也正是学生个体充分发展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增强内聚力与管理创新的过程。
(四)构建“心理契约”,完善高校学生工作“契约式”管理模式。“文件契约”很难涵盖学生管理中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关系。因此,它只能用设立弹性条款的方法来克服契约中的不周延性。而用心理契约培植的校园文化、高度的凝聚力以及诚实守信等方面正好弥补“文件契约”在实施过程中的欠缺。
三、心理契约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重视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满足,他们希望通过完成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获得尊重与成就感。心理契约所形成的相互信任,可以激励他们在组织目标指引下,按照互惠双赢的行为模式,根据环境的变化选择学习工作重心和制定学习工作策略,自觉地投入学习工作,不断地超越自我,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功,进而促进班级建设的发展,这是在传统的合同契约条件下无法达成的。
(一)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的有限性和非持久性暗示着精神激励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而且精神激励有其他激励手段无法取代的作用。这种持久有效的精神激励正是我们维护心理契约所必需的。因此给予学生丰厚的“精神薪资”,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
心理契约对学习的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影响学习满意度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维持因素)与激励因素(满意因素)。所谓“保健因素”,就是只能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否则就会引起学生不满的因素,包括学习环境、教学水平、监督方式、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这些因素不会对学生起激励作用,因而也不会引起生产效率的提高。所谓“激励因素”,就是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等因素。这些因素的介入,起到强烈的刺激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心理契约正是以激励因素为基础的,从而对学习满意度有重要影响。
(二)成果激励
学生一般会根据班级是否重视自己的贡献和是否关心自己的幸福来决定自己为组织履行义务的程度。任何契约都应明确对成员付出的回报,在心理上是组织对他们成绩的认可,是对能力的鉴定,心理契约也不例外。因此,辅导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尽可能公平、公正和公开地评估学生的学习劳动成果,推动广大学生进取和良好班级的创建。人们不仅关心个人努力所获得的绝对回报,而且关心同别人回报相比较的相对量。如果比较的结果相同,则个体的心理上会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比较的结果让个体觉得不合理,就会产生不满,这种不满会导致成员采取措施追求他认为的公平,比如减少自己的付出等等。这就需要班级建立公平的奖励机制,给学生以适当奖励,保持班级激励机制的平衡。
(三)目标激励
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有一个动力,即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奋斗。辅导员应该为学生“量体裁衣”制定最优的目标,以人性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心,为他们制作“一双合适的鞋”。让他们成长得更快,从而激发学校在广大学生中的感召力。对学生可以在入学、毕业等各个阶段制定各项措施保证对学生的有效激励。
目标的实現是以辅导员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为前提。因为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不同信息会影响双方的态度,引发不同的行为。当辅导员目标与学生个体目标不一致,尤其是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低于其期望值,而辅导员又不能及时变化并给予支持时,心理契约就会趋于失衡状态。而“要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可采取两种策略——自我暴露和反馈”,这就要求辅导员建立学生表达心声的有效渠道,以保证学校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信息,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种个性化的措施,激励广大学生把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统一起来而努力。
(四)反向激励
追求公平是人类的终级目标之一。组织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消除成员对公平的担心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信赏必罚,其足以战”。奖与罚在组织中是不可或缺的激励措施。奖励可以激励人,而处罚则可使人引以为鉴,奖罚相结合的激励措施是心理契约的天平。
奖与罚的激励机制,树立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从而产生无形的压力,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风气,使群体和组织的行为更积极,更富有生气。这两种激励手段性质不同,但效果是一样的。从管理的整体看,奖(正激励)惩(负激励)必须兼用,不可偏废。只奖不惩,就降低了奖励的价值,影响奖励的效果;只惩不奖,动辄得咎,就会使人不知所措,甚至还可能产生反作用。在班级管理过程当中也应重视这一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坚持教育为主,尽量避免惩罚。
心理契约作为现代管理的一种模式,虽然没有书面契约那样有效度,却比正式契约更符合教育的宗旨,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促进班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的有机统一。班级心理契约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使学生对班级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认同感,有利于和谐班级的创建。为此,辅导员应在和谐班级这一大目标下制定规划各项具体目标,以激励广大师生朝着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1]魏峰,李赕,张文贤.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5,(10).
[2][英]波特·马金.组织与心理契约——对工作人员的管理[M].王新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03).
[3]张晓宏.学校管理中的心理契约叨[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4]申来津.心理契约:德育提升的支点[J].教育研究,2003,(09).
第一条 乙方向甲方订购______货物,如契约成立同日由甲方交付货样同品同种类同质的货物______件,甲方应于______日内义付乙方。
第二条 甲方如不能照期交付或仅能为一部分的交付,应于______日前通知乙方延缓日期;但乙方不同意时可解除契约。
因此致乙方受有损害时,乙方可请求赔偿,甲方决无异议。
第三条 因天灾事变或其他不可抗力事由,致甲方不能照期交货或不能为全数的交付,可延缓期日。但其延缓日数应经双方议定。
第四条 本件买卖货款议定每件人民币____仟______佰元共人民币______万______仟______佰元于甲方,交货同时应悉数付清。如乙方不为付清的,甲方可将货停止交付,并定相当期间催其付款,逾期仍不交付时,甲方可解除契约。
因此所受的损害亦得请求赔偿。
第五条 乙方预知届期不能付款的,可于______日前通知甲方展延日期交货。倘甲方不同意时,得为契的解除如有损害亦可请求赔偿。
第六条 甲方所交付货物,如与样品不相同时,乙方可请求更换或解除买卖契约,甲方无异议。因此,乙方致受有损害者,更得请求赔偿。
第七条 货价如有升降变动的,各不得主张增减,或借故解除契约等情况。
本契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卖方(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买方(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依据__________县__________中小学组织再造与人力规划试办方案要点与__________县政府非编制内员工管理要点订立本契约。
三、聘雇期间
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至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止。
四、工作内容与标准
工作项目:__________
工作单位及地点:__________
其它临时交办事项。__________
五、聘雇用报酬
(一)由甲方按月支给酬金__________元整。
(二)由甲方依实际授课节数支给每节课钟点费__________元整。
六、在聘雇用期间,乙方应负责完成本契约所订工作内容与标准,其工作方法及差假勤惰管理应遵守甲方之一切规定,如因工作不力或违背上述有关规定,甲方得随时解雇,并得请求因此所受之损害。
七、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予解聘
1、贻误教学(公务),造成过失,导致不良后果者。
2、涉及贪污案件,经提起公诉者。
3、泄露教师和学生个人或其家庭之资料者。
4、私自收费或媒介学生参加校外补习,及向学生收取费用及推销书刊用品者。
5、图谋不法利益,言行不检,致严重损害教师声誉者。
6、无故旷职者。
7、其它,如违反__________法第__________条所列条款者。
八、乙方如因特别事故,须于聘雇用期满前先行离职时,应于__________个月前提出申请,经甲方同意并办妥离职手续后,方得终止契约。
九、聘雇用期间于试办方案停止时,乙方应即解雇,并依规定办妥离职手续,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留用或救助。
十、因本契约所生之争讼,甲乙双方合意以学校所在地法院为管辖法院。
十一、本契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立合约人
甲方:__________学校
校长: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
1.工作条件,工作内容等.<职业种类>
塑料制品的制造及检查.<要求条件>
女性20名.<工作内容>
手机零件的制造.特别是检查,加工等.半导体,化妆品容器的特殊零件的生产机械操作和零件检查业务.<工作时间>
基本工作时间:
8:30到20:30
20:30到8:30<实际工作时间11个小时>
6:00到14:00
14:00到22:00
22:00到6:00<实际工作7个小时>
<休息日>
基本上是周末休息<星期六和星期天>.个别按公司的年历安排而定.2.工作地点.枥木县足利市足利工厂内
3.本公司对合同制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录用时雇佣合同等须按规定的合同材料作成.<1>必须有真实的紧急联络方式,护照,外国人登录证,外国人劳动资格证书.<2>必须是大学毕业.没有工厂的工作经验也可以.<3>不可私自找别的工作.不可熟悉操作后自大狂妄.<4>不可带有任何黑社会性质.必须手指齐全,不可有纹身.<5>视力要求在1.0以上.<可戴眼镜>
4.工资.规定时间一个小时 850日元
加班时间 深夜时间一个小时 1062日元<工作时间8小时以上算加班>休息日上班一个小时 1062日元
例<月收入>:
规定时间:8个小时乘以850日元等于149,600日元.加班:40个小时乘以1062日元等于42,480日元
休息日上班:15个小时乘以1062日元等于15,930日元
合计:208,010日元
一、心理契约理论简介
1. 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 (Psychological Contract) 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 (E.H.Schein) 提出的。心理契约的概念, 是指存于组织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无形、内隐、不能书面化的期望, 是在组织中各层级间、各成员间任何时候都广泛存在的没有正式书面规定的心理预期。
2. 心理契约对管理实践的影响。
研究显示, 组织成员在心理契约得到实现情况下, 会显示出较高的工作满意度、组织信任度和留职意愿。相反, 组织破坏或违背心理契约的情形下, 一般将会给组织内成员的工作行为或态度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1) 心理契约违背, 在一般情况, 当组织成员主观上认为完成了组织的工作要求, 而组织却没有兑现承诺相应的义务时, 就可能会产生心理契约的违背。心理契约违背之所以出现, 一般是因为员工主观上认为心理契约没有兑现, 或没有体验到平衡的收获与付出。因此, 为了保持“公平”的认知, 员工有可能改变行为和态度, 甚至通过减少付出的行为和降低努力的成都来获得主观上的平衡。 (2) 心理契约构建, 在组织成员和组织管理者之间, 如果存在良好的沟通或理解, 心理契约有可能比任何文件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 组织管理者要建构一个稳定、牢固的心理契约关系, 组织就需要从根本上去激励员工。
二、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建设的作用
大学班级心理契约的界定和特征, 大学班级建设中的心理契约, 其内涵是大学班级管理者在班级建设过来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的校生双方之间彼此期望的主观信念。它是一种心理认知和感悟, 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也是影响教育行为、教育态度和教育结果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班级心理契约的构建策略
本文对武汉某高校为案例分析, 对同学进行了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班级成员变化、学生平均分情况、四六级成绩、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跟踪调研, 分析班级融合的因素、活动和对应解决办法, 并给出了“卓越计划”下为促进班级融合可能采取的针对性举措。构建恰当的班级心理契约, 是保证班级心理契约功能实现的基础。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的班级心理契约形成过程, 要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学校的班主任或辅导员, 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构建良好的发展要素。
1. 洞悉班级学生的心理预期。
构建师生间的心理契约, 首先要充分调研学生心理预期, 学生心理预期是学生心理需要的体现, 也是实现班级建设内容和班级建设路径选择的基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受教育群体, 其认知、情商和人格事日趋完善的过程, 自我实现意识逐步增强, 并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他们的需要, 更倾向于精神满足和人文关怀而非物质需求, 只有尽可能从情感关注和心理关怀的角度来构建契约, 才能加强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度, 才更利于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主管能动性和创造才能。而卓越计划下班级的学生有着融入班级和与新老同学友好和睦相处的需要。班级管理的关键, 在于发掘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个性、加强学生素质, 实现以人为本。因此, 一方面要调研学生对班集体及管理者的合理预期范围, 与此同时, 也要让学生知晓班级融合以及班集体和管理者对他们的期望, 最终使师生双方的期望达到统一、和谐的状态。整个过程, 就像同学间签订“心理契约”, 这种契约越平等、公开, 发挥的效果也就越好。
2. 增进新老同学间的交流, 培养积极健康的班级精神。
心理契约是班级关系建设双方之间多次交流、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推进班级融合、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 必须要建设和培育和谐的同学关系, 而形成良好同学关系的关键是同学间的平等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平等交流, 可以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双方有了相互信任, 才能以积极、主动、热情的方式接受并尝试相处。同时也要发扬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 班级管理中一定要讲正气, 抵制歪风邪气, 及时发现和纠正班级中存在的各种例如地域歧视、小团伙、宿舍抱团等不良现象, 避免不当舆论的渗透和传播。这个时候就要求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全方位了解和关心, 引导学生相互尊敬和包容, 重视并实现彼此的预期, 促进形成完善的性格和人格。在规章制度建设上, 要保证每个人获得公平的待遇。同时, 积极的班级精神还需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作为基石。
3. 定期组织班级活动是构建的契机。
当同学已经了解了彼此的心理期望和需要, 班级内也已经建立了良好的班级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就一个契机来加强沟通并创造相处的机会———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参考以上问卷调查的结果, 班级管理者如班长、组织委员可以定期组织外出聚餐或“农家乐”、开展趣味性较高的心理班会, 以一同进餐或进行竞技类游戏的形式使同学们放松心理防备, 敞开心扉交流感情。同时, 学习委员可以协助班主任或辅导员在班级内组建学习小组, 实行“一帮一”互助学习模式, 此举不仅能提高班级整体成绩, 还能让同学们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此外, 组织春游、秋游, 也是一个让大家一起放松心情、享受自然的不错选择。
为配合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 部分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试点班所采用的“末位淘汰”与“分级介入”相结合的动态学籍管理模式导致班级融合出现困难。
本文对武汉某高校为案例分析, 对同学进行了2012年9月至2016年7月本科四年期间, 对班级成员变化、学生平均分情况、四六级成绩、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跟踪调研, 分析班级融合的因素、活动和对应解决办法, 并给出了“卓越计划”下为促进班级融合可能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宏波.班主任如何运用心理契约构建班级文化[J].教海扬帆, 2011, (10) :109.
[2]朱其志.心理契约视角下大学班级管理新探[J].管理学刊, 2011, 24 (1) :103-105.
[3]马明霞, 李涓.“心理契约”理论在研究生教青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 29 (5) :138-140.
[4]华南.心理契约:大学班级管理新境界[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1, 15 (1) :76-78.
我觉得有点好笑,说:“你和邻居发了哪门子神经了?为什么你帮邻居看门?邻居为什么又开着门让你看?”
王小龙对我说了情况,原来是这样的:
王小龙是新搬来的住户。他平时上下班时在楼道口与邻居们都打过照面,他觉得邻居都很好。前几天,王小龙想在一楼楼道口装个报箱。装报箱要用电钻打螺钉孔,王小龙住在五楼,接电拉线没有那么方便,一楼是最方便的。所以,昨天,王小龙试探着跟一楼的邻居说,想在他那里接电。王小龙和这个邻居只见过一两回面,他晓得这个邻居住在一楼,邻居也只是知道他是刚搬到五楼来的新邻居,,王小龙没想到,一楼的邻居竞满口答应了。
今天早上,王小龙想去向朋友借电钻装报箱。他从一楼经过时,见一楼的门开着,王小龙喊了两声:“有人吗?屋里有人吗?”没有人应。王小龙想进去又不敢进去,怕冒失地闯进去不礼貌。王小龙在门口往里看,房里好好的,不像是被人盗窃的样子。
王小龙转身想去借电钻了。走了几步,他又不走了。王小龙就坐在楼道口,帮邻居看门了。邻居家里没人,而邻居的房门又开着,万一小偷进去了,怎么办。
我问:“那邻居知道你在帮他看门吗?”王小龙说:“我不知道。我在尽我的一份责任啊!”我愣了一下,说:“你有什么责任?你和邻居有契约?”王小龙看了我一眼,说:“没有。”我说:“没有你尽什么责任啊?”王小龙平静地说:“我在尽一份没有契约的责任。”
(一)兴国商行全部生财器具,存货作价为人民币xx万元。生财器具及存货另列清册交分别标明价格。
(二)上列生财器具,存货经盘点如有增减变化数量,则依清册所记载价格,增减给付现金。
(三)甲方应收未收款约计x万元(详移交清册),悉数由乙方承受,不另计价。惟乙方应承受甲方对外所欠一切债务
(详移交清册)。
三、付款办法:于签订本契约的同时,乙方交付甲方x万元;其余款于点交完讫之日一次付清。
四、点交日期及地点:双方订定xxxx年x月x日为点交日期,并定于商行现场为点交地点。
五、特约事项:
(一)本件点交以前,所有甲方对外所欠一切债务,概由乙方承受教育,并由乙方将营业承受承担债务的情况通知各债权人。点交前所积欠一切税捐、水电费用、房租、员工薪资亦同。
(二)商号名称或延用原名称,或变更名称,悉依乙方自便,甲方不得置同。甲方并应协同乙方办理商号变更登记手续,不得借故推辞。
(三)商号现承租坐落xx市x路x号的租赁权,由甲方让与乙方,并由甲方负责出租人与乙方办理续租x年,与乙方另行换立租约,如出租人不允许续租或要求增加租金或提出其他条件,致乙方受害时,甲方应负赔偿责任。
六、违约处罚:任何一方违反本契所列各条情形之一,即视违约论,对方有权解除契约。如系乙方违约,愿将已付款项,任由甲方没收;若系甲方违约,则应按所收的款项加倍返还以为违约处罚。若有其它损害,仍得请求赔偿。
七、甲乙双方应各觅保证人,对甲乙双方的违约对他方应负赔偿责任,愿各负连带赔偿之责,并均抛弃先诉抗辩权。
八、本契约一式四份,由甲乙双方及保证人各执一份为凭。
立契约书人
甲方:赵钱
保证人:
乙方:孙李
保证人:
xxxx年x月x日
附一
营业转让通知书
存证信函第 号
敬启者:缘赵钱君前所经营的兴国商行对台端计尚积欠货款人民币5000元整。因本人业与赵钱君达成营业转让协议,并于本年十二月十五日起正式接管该商行,是本人除对上述货款债务予以承受,同意依约履行外,并祈台端一本初衷续予关照,不吝赐教,实所至盼。
附二
营业转让的声明敬告启事
一、兹据当事人孙先生来所委称:“
(一)本人业于xxxx年十二月一日,让受赵先生所经营兴国商行的全部营业,并办妥变更登记在案。本人除愿履行原商行对外所负的一切义务;惟对嗣后赵君在外一切行为或转让事的业务则概与本商行无涉,凡有与其发生纠葛现象,本商行亦概不负责。
(二)前揭营业转让情况,唯恐各界未察。特请xx律师事务所xx律师代理周知各界,并祈各友新知续予鼎力支持,不胜感激。”等语前来
二、合代启事如上。
声明人:兴国商行
负责人:孙李
营业所:
xx律师事务xx律师
一、甲方同意对x x贸易公司(以下简称债务人)的货款债权人民币20万元整及基于该债权而生的利息及其他权利让与乙方,以抵偿对乙方所欠的债务。
二、甲方同时将证明债权的文件(买卖契约书、签收单、请款单及发票)交付乙方收执,不另立据。如乙方收取前开债权需甲主协助,甲方并应无条件给予一切必要的协助。
三、本件债权让与的通知由甲、乙双方分别径向债务人为之。
四、本契约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立契约书人
甲方:赵钱
乙方:孙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心理契约”反映的是组织与员工之间对于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心理期望。通过引用概述,对员工心理契约进行一个浅显的介绍。
关键词:心理契约;组织责任;员工责任
1员工心理契约的界定
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反映的是组织与员工彼此间对于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心理期望。心理契约与组织中常见的商业契约相比,有四个特点:(1)主观性。心理契约的内容是员工个体对于相互责任的认知,而不是相互责任这一事实本身。(2)动态性。正式的雇佣契约一般是稳定的,很少改变。但心理契约却处于一种不断变更与修订的状态。(3)互惠性是心理契约中的重要概念。从根本上说,心理契约是一种隐含交易,即一方提供某种东西与另外一方提供的某种东西进行交换。如果一个人向另外一个人赠送礼品而另一个人只接受却没有任何回报的话,则不构成心理契约。(4)心理契约与期望之间存在差异。心理契约不仅有期望的性质,还包括对责任和义务的承诺与互惠。期望未实现时产生的主要是失望感,心理契约被违背时则产生更强烈的消极情感反应和后续行为。
2员工心理契约的具体内容结构
心理契约的内容结构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类:(1)单维结构学说。单维结构学说认为组织中的心理契约包括两种成分:交易型成分和关系型成分。交易型成分更多关注具体的、短期的和经济型的交互关系。关系型成分则更多关注广泛的、长期的、社会情感型的交互关系。单维结构学说把交易成分和关系成分看成是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端。(2)二维结构学说。二维结构学说认为交易成分和关系成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分别称之为交易型契约和关系型契约。Robinson,Kraatz&Rousseau;(1994)对心理契约的内容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在“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中有两个明显的因子:交易因子和关系因子。(3)三维结构学说。Rousseau&Tijorimala;以美国注册护士为被试进行研究,提出心理契约中可能包括三个维度: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团队成员维度。Dabos&Rousseau;和Hui,Lee&Rousseau;通过分析也证明了心理契约包括三个维度,只是他们把第三个维度称之为平衡维度,指的是契约双方一方面保持着长久关系的承诺,另一方面还强调了这样一种相互交换:员工要对具体的高工作业绩负责,组织要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负责。(4)其他学说。还有一些学者在“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内容方面也作了相关研究,但却并没有将心理契约划分出维度。
3我国员工心理契约的研究和意义
心理契约受到三个水平因素的影响:个体水平,组织水平和社会水平。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会影响到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特性。我国的文化经济背景均与西方国家不同,那么心理契约在内容结构上势必有着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点。
从文化这一角度来看,社会关系的因素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人更多带有集体主义化取向(Hui&Triandis;,1986),十分看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正是由于人际关系这一要素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员工心理契约的研究中,除了应该强调基于当前利益交易的责任和满足事业发展空间的责任之外,强调社会联系和人际支持的责任也十分重要。
近年来,由于竞争全球化,企业结构重组、人员精减、组织变革等全球大环境的影响,我国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在改变,两者之间不再是一种终身的合同关系,人员流动成了正常现象,医疗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而心理契约则是最敏感、最集中反映这种变化的核心因素。
目前,和谐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充分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重视就业人员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就业质量。当组织和员工相互期望一致时,本身就是一种和谐,是在组织内部的和谐。这种和谐促进了员工的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组织的绩效水平。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当我们在各个组织范围内使员工和组织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状态时,就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因此我们应该在了解心理契约特点的基础之上,兴利除弊,切实提高员工工作满意感,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工作绩效,利用小范围的和谐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正确处理心理契约、组织行为和和谐社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原,郭德俊.“组织中的心理契约”[J].心理科学进展,2002(1):8390.
一、会计规则的契约性质
企业是一个有效的契约组织, 是各种要素投入者 (利益相关者) 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联合缔结的一种具有法人资格和地位的契约网络。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各种要素投入者必然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 掌握真实的会计信息至关重要。会计信息由管理当局提供, 管理当局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 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相互分离, 管理者成了真正控制企业的“内部人”, 相对于其他的利益相关者, 其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使得那些具有强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的管理者可能会产生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行为。因此, 有必要对其会计政策选择权实施一定的限制。会计规则作为规范企业会计信息生产与披露的一种制度安排, 正是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充分博弈的均衡结果。所以, 会计规则的制定和选择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
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会计规则是利益相关者就会计政策 (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 选择所达成的一种公共契约。一般而言, 会计规则可分为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前者是一种正式契约, 后者则是一种非正式契约, 即未被正规化的会计惯例。通常情况下, 作为正式契约的会计规则, 可进一步分为通用会计规则和特殊会计规则, 前者由于得到政府或民间权威机构的支持而适用于所有企业, 如我国正式颁布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及各种会计准则等 (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 , 正是因为这些通用会计规则具有“公共品”的特性, 所以会计规则才具有“公共契约”的属性。特殊会计规则则源于交易事项和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需要。如果通用会计规则不能应用于行业、企业, 那么就将其进一步具体化, 制定成为单个行业、企业服务的会计规则。因此, 会计规则是正式契约和非正式契约的联结体, 而现实中的会计准则则是“通用契约”和“特殊契约”的耦合 (雷光勇, 2004) 。
会计规则作为一种规范会计行为的契约安排, 是一种不完全契约。其不完全性受会计规则制定者的有限理性、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交易成本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因素的影响。而会计规则的不完全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对所有的经济事项和交易进行规范和界定, 这就使得会计规则留下遗漏或缺口。正是由于会计规则契约的不完全性, 才使得剩余会计规则的选择权与制定权及其契约安排变得十分重要。剩余会计规则的选择权与制定权是企业剩余控制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会计规则的选择与制定具有直接的经济后果性, 因而获得会计规则的选择权与制定权便意味着在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博弈中占有较大的优势, 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可见, 会计规则的选择权与制定权的契约安排对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会计规则的契约功能
1. 降低交易成本。
从总体上来看, 会计规则是一种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契约制度安排 (刘峰, 2000) 。瓦茨等 (1983) 认为, 同会计规则一样, 审计也具有降低契约成本、增加企业价值的功能。他们通过对审计历史的考察, 发现在英国的《公司法》 (1862) 颁布之前, 就已经存在企业自愿接受外部审计并将这一要求写进公司章程中的案例。这一发现, 进一步证明了会计规则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
2. 激励功能。
会计规则不仅意味着任何一个会计主体有权做什么, 而且界定了其所能得到的相应利益及其所获取利益的依据或条件。一般而言, 会计规则激励功能的强弱主要与受会计规则规范下的会计行为主体的努力与报酬匹配的程度有关。所谓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契约安排, 并不是单纯地赋予权利、承担责任, 而是对责、权、利进行一体的安排。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之所以有努力从事会计管理的积极性, 是因为其掌握了会计规则的选择权, 从而能够为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服务。因此会计规则的制定可以发挥稳定而长久的激励作用。
3. 约束功能。
会计规则的作用空间有一定的边界, 体现了会计规则的有限性。正是基于这种有限性, 会计规则才具有约束力。因为会计主体一旦选择了某项规则, 就给自己确定了行为边界, 知道自己行为可涉及的范围及利益获取的方式和数量, 知道超越规则边界的后果或所要付出的代价。如果没有会计规则对会计主体的约束, 仅凭人们的道德操守行事, 那么且不说那些违法乱纪行为对经济社会的破坏, 单说没有“规矩”的会计工作也难以成“方圆”, 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4. 资源配置功能。
会计发展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会计规则选择的历史, 不同的会计规则选择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诱导出不同的经济行为, 从而影响到市场上各行为主体对稀缺资源配置的选择, 包括资源在不同主体间的配置、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以及资源使用的分布状况均会受到影响。会计规则实现资源配置功能的逻辑关系在于:会计规则的制定与实施产生特定的会计信息, 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从而影响市场上的资源配置状况, 最后达到特定的效率标准。利益相关者可以在一定限度内选择会计规则, 优化会计规则结构, 从而优化其资源配置功能,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会计规则对融资契约的影响
会计规则约束的是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的选择和运用, 其最终结果必然会对会计信息产生影响。而会计信息 (财务信息) 在融资契约 (财务契约) 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是融资契约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 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融资契约功能的有效发挥, 必须以真实、相关的会计信息为基础。因此, 会计规则作为会计信息的规则机制, 对融资契约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1. 会计规则制定权。
会计规则制定权契约安排包括一般通用会计规则的制定权、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权以及对一般通用会计规则的遵循和对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的适当行使的监督等方面的契约安排 (谢德仁, 2001) 。由于会计规则是一种不完全契约, 其不完全性意味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存在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的问题, 二是谁拥有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的问题。现代企业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契约安排范式是:政府享有一般通用会计规则的制定权, 管理者享有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权, 由独立、客观、公正的注册会计师来监督管理者对一般通用会计规则的遵循和对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的适当行使 (谢德仁, 2001) 。会计规则制定权蕴涵的意义在于:会计规则的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公众的利益制定出适用于各会计主体的会计规则, 从而谋求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会计规则制定权分享可以促使社会资源在博弈中达到相对的最优状态, 并尽量避免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和资源的浪费。
但是, 作为一种剩余控制权, 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由管理者拥有并不符合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的原则。在正常情况下, 股东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也就拥有了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权。由于管理者并没有剩余索取权, 因而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若由管理者拥有, 则这种剩余控制权对管理者来说也只能是一种廉价的投票权。这时管理者便会因自己的努力并未获得应有的收益 (剩余索取权) 而与股东之间产生代理问题。为了解决这个代理问题, 股东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要么自己出任管理者, 要么让出一部分股权给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拥有剩余索取权程度或比例的高低与其努力程度正相关。无论采取何种方式, 管理者都会获得剩余索取权, 这时, 就能使其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对应, 从而使委托代理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从所有者的角度来看, 股东只不过是企业处于正常经营状态下的所有者, 当企业处于非正常经营状态时, 剩余控制权转移至债权人手中, 相应的, 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权也应该由债权人来行使, 这时的会计规则就是清算会计规则了。从这个意义上说, 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契约安排具有相机性特征。
会计规则制定权对融资契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和通用会计规则选择权的行使将影响管理者的决策行为, 不同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的选择, 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流量, 从而影响融资契约的运行效率。在债务融资契约中, 会计数据是制定债务契约条款的基础, 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债务契约要行之有效, 就必须对管理者所进行的会计数据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采取一些限制 (瓦茨、齐默尔曼, 1999) 。如果对用以计算会计数据的会计政策不加管制, 企业管理者就会产生夸大资产和盈利、减少负债和费用的动机。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实证分析表明, 若其他条件不变, 企业的负债权益率越高, 管理当局便越有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移至当期的会计政策, 以获取最有利的债务契约限制条件, 从而满足其融资需求。
但是, 这势必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带来债务融资契约的代理成本, 从而降低债务契约的运行效率。在股权融资契约中, 10%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曾一度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硬性条件, 于是年报中出现了一大批净资产收益率刚刚上线的上市公司, 这被专家称为“10%现象”。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 这种现象显然是控制性股东及管理者进行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选择的结果, 其目的是获得股权再融资。这种投机取巧行为损害了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增加了融资契约的代理成本。因此, 为了约束控股股东和管理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 引入外部监督机制特别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能够保证融资契约各方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利益, 从而也能够提高融资契约的运行效率, 完善财务治理结构, 提高企业价值。
2. 会计信息与融资契约。
会计信息与融资契约具有紧密的联系。会计信息保证了契约的签订和履行, 对契约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功能, 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会计规则的制定和运用而实现的, 会计规则产生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生成融资契约 (签订与履行) 。会计信息与融资契约的关系表现在:
(1) 会计信息是契约主体签订契约的基础之一。从委托代理关系来看, 会计对会计主体负有传递会计信息的责任, 需要对会计主体的经营管理责任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即提供会计信息。只有当代理双方掌握了相关的信息之后, 才能进行谈判, 并签订契约。例如, 股权融资是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一种契约, 投资者在购买股票之前, 主要通过公司会计信息来了解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
(2) 会计指标是构成契约的内容之一。在融资契约中, 常常规定一些指标来约束代理人的行为, 以评价代理人的经营业绩。这些指标恰恰是由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 如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利息保障倍数、责任成本、股利分配等指标, 它们既是会计信息, 又是契约的一个组成部分。
(3) 会计信息是监督和评价契约履行效果的重要依据。在融资契约中, 委托人 (债权人) 主要通过代理人 (债务人) 提供的财务报表及相关会计资料所披露的会计信息, 来监督和评价代理人是否根据委托人的利益进行决策, 从而根据代理成本和代理收益, 采取维护自身利益的措施。
(4) 外部审计是监督契约履行的重要工具。审计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会计的逻辑延伸, 从广义上来说, 审计信息是会计信息的一种。对审计的需求源于它在融资契约中降低企业代理成本的作用, 因为除非契约条款得到监督和实施, 否则契约就无法发挥约束双方的作用, 而审计正是用于监督的方法之一。审计师可以验证契约条款所使用的会计数据是否符合公认会计程序以及契约条款是否被违反, 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外部独立审计是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 业经审计的会计信息以及由此提供的审计信息是利益相关者评价和衡量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重要依据, 因而其对债务契约、股权契约、报酬契约等的谈判和履行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 会计规则的自我执行有助于融资契约的自我履行。
会计规则的约束功能通过自律和他律两种机制发挥作用。会计规则的自我履行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但是它的实现还需要依靠会计规则执行者的职业道德, 即要有诚信。诚信机制是一种非正式的契约制度, 它同正式契约一样具有约束机会主义行为的功能。由于会计规则契约的不完全性, 在规范会计行为的契约安排中, 必然存在制度“缝隙”, 这就是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权和通用会计规则的选择权问题。这种不完全性程度越大, 会计规则执行者可选择的空间就越大, 因而就越需要诚信机制来提供保证。事实上, 诚信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廉的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工具。诚信在减少交易成本以及提供一种远离“不合作均衡”的手段上能够发挥作用 (陈汉文等, 2005) 。如果诚信机制能够发挥作用, 那么会计规则就能够自我执行, 从而促使融资契约的自我履行, 降低契约运行中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雷光勇.会计契约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刘峰.会计准则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3].张先治.财务信息在契约中的作用.会计研究, 2000;9
[4].瓦茨等著.陈少华等译.实证会计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5].谢德仁.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
【班级契约】推荐阅读:
契约自由论文契约正义论文10-07
赠与契约书10-30
实习契约模板01-12
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07-04
契约精神读后感07-14
房屋买卖契约书10-18
心理契约学生管理11-13
什么是契约型投资基金11-02
加油站契约化经营协议书01-19
班级管理反思-班级管理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