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农业项目规划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光农业项目规划

观光农业项目规划 篇1

(农田土地整改规划项目)我公司长期与南亚五国有着广泛的贸易合作和商务往来,特别是与孟加拉政府及企业、商业协会等有着密切联系与合作。现Alpha(阿尔法)集团委托我司在中国需找一家有能力承接农田土地规划的企业合作。项目名称:农田土地整改规划项目

孟方合作企业名称:Alpha Group(阿尔法集团)

地 址:孟加拉首都达卡市

项目背景:

孟加拉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特别是近几年印度、泰国减少对孟国的粮食出口计划,致使孟国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为此,本届政府采取保障措施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孟加拉政府和农业部官员已与非洲肯尼亚、乌干达等国签订了土地租赁备忘录,该计划今年正式实施。哈西娜总理鼓舞私有企业参与政府项目,在孟加拉政府的鼓励下,一些国家龙头企业充满热情投入乌干达农业计划,其中最具实力的是阿尔法集团,该公司已获得孟政府对乌的土地开发权。

项目内容:

1、土地面积:10000公顷,即:150000亩。

2、要求中国具有相关国家资格认证的企业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中国设计方必须提供详细的设计方案,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农田土地整理方案.第二,土地使用规划方案.第三,相关的水利配套方案.第四,机器配套使用规划方案.第五,人力资源配套方案.第六,种子,农药,化肥等配套方案.第七,所有成本核算(此核算的所有元素以中国现有为标准).合作方式:中方需提供以上所述的所有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到孟加拉进行讲解,中方方案得到认可之后,中方派遣相关人员与孟方一起赴乌干达进行实地考察。所有方案确定好之后孟方直接支付规划费用。

顺祝

商祺!

观光农业项目规划 篇2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规划设计,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据统计,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规划设计费用约占总投资的1.5%, 却影响着项目工程总造价的80%。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工作战线长, 时间紧, 任务重, 做好规划设计工作意义重大, 作用明显。结合工作实践, 本文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按照农发项目管理的要求, 规划设计工作分成三个阶段

1.1 项目建议书阶段

项目选项时, 区级农发部门坚持从项目区实际出发, 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相衔接。项目选准后, 召集涉及项目编报人员开会, 下发编报提纲, 说明注意事项, 要求与会人员在一定时间内认真踏勘项目区, 初步形成文字材料后, 统一到区农开局集中办公。业务人员对各镇所报材料统一把关, 重点围绕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和建设内容规划安排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立即改正, 最终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1.2 扩初设计阶段

项目扩初步设计是在项目项目建议书获得批准以后, 进行具体工程的勘测设计, 重点是解决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没有解决的项目建设内容细化问题。

我们首先要求项目镇材料编写人员以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础, 重新考察项目区现场, 进一步完善细化规划设计内容, 围绕“设计几个停车点, 形成一条参观线, 规划一个核心区”,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规划布局。重点做到三个“明确”, 一是明确水源工程的水位、流量等特征值;二是明确主要建筑物的数量、位置、结构形式、控制尺寸等;三是明确泵站等设备的规格型号、装机容量、供电线路等。项目镇规划设计工作完成后, 同步形成初步的文字材料和投资估算安排表。区农开局业务人员根据各镇规划设计情况, 重新踏勘现场, 征询和尊重项目区群众意见, 中沟级以上建筑物个个到, 现场确定规格型号, 小沟级建筑物抽样检查, 坚持因地制宜、避免生搬硬套, 做到实情在一线掌握, 问题在一线解决, 充分发挥农开局的业务指导作用, 以进一步增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1.3 工程招投标阶段

扩初设计阶段的工程概算造价一般都含有20%左右的上浮值, 进入招投标阶段时进行的是工程预算, 预算价更符合工程单价, 因此在招投标阶段, 在合理额度范围内进行微调并不违反项目管理规定。我们在编制招标文件前第一项工作就是深入项目区考察工程实地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 了解项目区基本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如发生变化, 原则上不再变更工程规格型号, 但要进一步完善工程图纸, 使其达到施工设计图标准。招投标工作结束后, 都要节余一定数量的项目建设资金, 具体安排时, 可以从完善前期项目规划设计工作的角度出发, 在项目区安排新的工程, 进一步项目规划设计工作整体性和合理性。

2 目前我区农发项目规划设计工作的几个缺点

2.1 技术力量薄弱

受自身体制限制, 区级农业资源开发部门在水利、农业、林业等方面专业人员较少, 个别项目镇材料员更是一个人包打天下, 在编报材料时经常遇到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得不到外单位寻求外援。技术力量的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划设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2.2 时间安排紧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繁琐的工作, 需要基层人员付出大量艰辛的工作。但根据惯例, 上述每个阶段工作留给我们的时间一般都在一周以内, 造成编报材料时只能慌慌张张赶进度, 很难保证规划设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周密性。例如, 在项目扩初设计阶段, 我们到项目区调查摸底时, 数千亩的地块最多安排1天时间, 根本无法做到详细周到。

2.3 重视单体工程设计, 轻视总体规划效果

通常我们认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就是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 其实不然,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 包括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和科技措施, 不仅要对土建工程进行规划设计, 还要对项目区土地平整、土壤深翻、机耕路线、林带数量和走向、良种引进、科技培训、示范推广等许多内容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 从而提高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和整体性。

3 几点建议

3.1 加强项目库建设

为避免在编报项目时临时抱佛脚, 影响规划设工作计间, 要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管理体系。项目库的建设要当作日常工作来抓, 及时调查了解全区范围内的农业产业发展和布局情况, 及时落实项目库的入库、清库、补库工作, 坚持所有立项的项目从项目库中选择, 调动各镇推荐优秀项目的积极性, 逐步将项目库建设工作纳入规范化、正常化的发展轨道。早做安排提前介入, 从而为规划设计工作赢得时间。

3.2 聘请专业机构

由于自身技术力量的薄弱, 项目规划设计工作要实事求是, 量力而行, 一些要求比较高, 难度比较大的项目, 可以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规划设计。农开部门采取招投标形式选择专业规划设计机构, 实行合同化管理, 由其全权负责各区中沟级以上建筑物规划设计工作。专业机构、专业人才的介入, 有效提升了该项目规划设计的水平, 减轻了业主工作难度,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3 对重点工程进行典型设计

电灌站、防渗渠、中沟桥等关键工程的规划设计时, 需要进行典型设计, 通过现场考察, 查阅资料, 仔细分析论证, 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和系数, 确定合适的工程图纸, 以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整体性。

3.4 多方参与, 体现综合性

观光农业规划初探 篇3

关键词:观光农业;规划;初探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08-1

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在我国经过2O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与观光农业规划的相关内容,分析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来探讨我国的观光农业规划。

1 观光农业与观光农业规划

1.1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观光为目标、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型产业。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人们发现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独家的生活性功能。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够回归自然,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观光农业就是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特色,给有课提供可以观赏、垂钓、烧烤、狩猎、采果、制作标本等各项服务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1.2 农业观光规划

农业观光规划要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护与美化区域农业和农村自然景观风貌为前提,要选取合适的地点,具体设计合适而有特色的项目,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的观光农业景区。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内容基本上是参照旅游规划的内容而定的,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身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开发方案,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有利于农业额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2 对我国观光农业规划的探讨

2.1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前提

回顾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肆意破坏。在开发观光农业时,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自然资源大量浪费,忽略乡土文化的挖掘,破坏了原有的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特色,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良性生态循环。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耗,在旅游开发同时,如何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旅游区建设的首要问题, 以持续发展为前提已成为世界观光农业发展的主流。根据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现阶段我国观光农业在规划上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环境保护,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我国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和营造好的生态环境是其成功的根本保障。

2.2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条件

2.2.1 旅游资源 观光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观光农业区所在地区的综合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其开发类型和方向。一般而言,所有农业景观资源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观光旅游农业开发的地区,要根据其自身农业景观资源的构成及所辐射的旅游区域的旅游需求来综合考虑,从而进一步发展其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农业景观资源作为该地区观光农业开发的主要旅游资源。

2.2.2 区位交通条件 对于观光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而言,它所依托的是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这种非稀缺的资源,因此,它所提供的服务所辐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决定我们在选择观光农业开发区域时要考虑其与周边市区的距离,尽量选在距离市区车程不远的城市近效区以及交通条件良好的地区。只有这样,观光农业才能够吸引足够的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观光、休闲以及娱乐。

2.3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

針对目前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需要对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

在上图所设计的农业观光规划中,我们可以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核心、以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物质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和观光农业规划程序,并采用复合系统纵横向分析法、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法、社会经济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来进行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同时,采用生态农业景观空间格局设计和生产农业产业网络模式设计来进行观光农业规划。

科学的、客观的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方案是低效益的传统农业向高效益的生态农业转化的关键,我们应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把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峰.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1999,(12).

[2] 帅文波.区域生态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山东省胶南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06).

[3] 郭春华.可持续观光农业规划探讨—以广州市郊满山农庄为例[D].北京: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06).

[4] 段佐亮.论区域性生态农业规划[J].天津:环境科学研究,1991,(06).

观光农业项目规划 篇4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经济区位(武汉市“1+8”城市圈)

(三)行政沿革

(四)自然条件

1.气候2.地质地貌3.现状资源(土地构成、交通优势、旅游资源)

(五)社会经济状况

1.社会状况2.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章规划总则

1.规划依据(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甲方资料)3.规划原则

4.规划指导思想5.规划目标„

第三章镇域概念性规划

(一)上位规划1.武汉市“1+8”城市圈战略规划2.镇域土地利用规划

3.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二)镇域概念性规划1.产业布局2.功能结构分区

3.绿地景观系统

(三)农业建设用地布局(国土资发〔2010〕155号)

第四章相关案例及市场分析

1.案例分析(1)、安徽滨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2)、北京蔡家洼设施农业生态公园

(3)、山西阳城皇城相府养生农业园

2.市场分析优势:依托东西湖区良好的旅游资源劣势:农业科技相对落后机遇:政府部门的扶持挑战:同一区域同种性质的竞争

3.分析总结建设的必要性

第五章农庄规划

农庄总平面(技术经济指标、建筑分布、主要功能)

第六章规划总结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 篇5

产业经济研究院认为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景观,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参与、购物、休闲度假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目前,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体现在下述六个方面。

(一)自然生态游模式

在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上,“多样、和谐、健康、安全”成为生态建设的一个目标。目前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中,诸如“生态园”、“农业生态园”、“竹园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区”,“生态休闲农庄”、“生态农业休闲园区”、“生态农庄”等,均是以自然、生态为核心,“自然生态”类成为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核心。

(二)乡村休闲游模式

就是根据市场和游客的需求,以乡村生活、乡村意境、乡村生产为核心,开发独具乡村氛围的休闲旅游产品。如,开发建设高标准的休闲渔业垂钓基地,开展垂钓、划船、烧烤等休闲活动;利用农(林)场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农作、垂钓、骑马、狩猎等活动;开发建设高山农庄。方便游客休闲、度假、娱乐、食宿等。

(三)农业观光游模式

就是利用农村的基本设备与地理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旅游者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受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游客不仅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四)农家度假游模式

主要依托旅游景点、生态优势或民俗风情,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的乡村特色村。同时,充分利用农家庭院、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餐饮、品铭、避暑、度假等服务。

(五)民俗文化游模式

就是充分利用本地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以及故民居、故建筑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考古、体验、休闲旅游活动。

(六)农业经贸游模式

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 篇6

作者: 王国莉,骆海峰,陈鸣春,李丘民,洪冰冰 来源:《生态环境》2005年第3期

摘要:发展观光农业是“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许多观光农业生态园因为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造成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生态示范作用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性不强。文章提出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培植精品、效益兼顾的原则,结合实例探讨了具体规划方案,将生态园建成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绿色食品生产园”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最终实现生态园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观光农业;生态园;生态农业;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175(2005)03-0439-0

4在“绿色”和“生态”概念日渐普及、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休闲、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1]。进入21世纪,观光农业将是重要的娱乐产业,农业观光园作为观光农业的主体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2]。但是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许多项目由于盲目开发或规划不当而惨淡经营。本文就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进行规划和设计方面的探讨,以期对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设计和建设提供方法上的参考。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及发展存在问题

1.1 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观光农业生态园建园主要目标是进行生态示范,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功能。但一些生态园的设计并没有结合其建园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充分发掘现代生态园丰富的资源内涵,因而造成园内功能分区不明确、旅游路线设计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资源。另外,以旅游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受本身规划设计影响,客源渠道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到较远城市的外地游客。再者,园区提倡采用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园内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生态知识贫乏,致使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比较混乱。

1.2 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不强

生态园开发既以观光农业为核心,就需要整体定位和科学思考,需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农业和旅游开发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现在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只是凭籍温暖的气候及特色风情,大建别墅和娱乐场所,开发大规模度假村而偏离生态农业旅游主题。如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农业生产和布局单一,没有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色和“绿色产业”优势,导致观光性不强;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只盲目追求“大而全”,没有“培植精品”的观念,缺乏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所以整个生态园形象不明显,品牌不突出,没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最终导致旅游项目单调,缺乏吸引力,难以深度开发。因此,在制定规划和投入资金时应突出主题、把握方向,避免偏离“农业旅游”的主题,失去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特色和优势。

1.3 生态示范作用不强

观光农业生态园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以生态农业作为农业观光的基础,体现“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则和“生态文化”内涵。有些生态园开发只

以观光农业为幌子,单纯追求营利,没有采用生态农业的模式来设计和生产,生产的无公害产品也是以高投入换来高产出,没有完全遵循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这种缺乏文化内涵的生态园经济,其投资价值和发展潜力将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难起到相应的生态农业示范作用,同时也不具备通过有机农业来进行绿色食品生产的能力,很难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1.4 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性不强

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观光旅游,它更是一种注重保护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观光农业作为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是具有休闲、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科普旅游[3]。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场空白,这一空白与我们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观光农业形成了完美的互补,旅游科普就理所当然成了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发展的新方向。大多数生态园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普教育中心和环保教育宣传基地,无法为当地大中专院校提供课外实习基地和小学环保教育基地。再加上导游素质较低,所以生态园很难发挥相应的教育功能,对周边地区推广和示范现代农业技术的效用性不强,无法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原则和总体思路

2.1 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2.1.1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生态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4]。另外,生态园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服务社会。

2.1.2 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基于观光农业生态园缺乏拳头产品,难以深度开发的现状,生态园规划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精品。另外,要发挥生态园已有的生产优势,采用有机农业栽培和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形成产品特色,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的主题形象。

2.1.3 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生态园主要是以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生态园的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

2.2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现代化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应该是一个具备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有机农业绿色园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2.2.1 生态农业示范园

观光农业生态园设计采用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布局,目的是通过生态学原理,在全园建立起一个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并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进行示范,体现生态旅游特色。

2.2.2 观光农业旅游园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将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田园景观、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

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园”。

2.2.3 绿色食品生产园

在“绿色消费”已成为世界总体消费的大趋势下,生态园的规划应进一步加强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区的规划,以有机栽培模式采用洁净生产方式生产有机农产品,并注意将有机农产品向有机食品转化,形成品牌。

2.2.4 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

通过在园区内建设农业博物馆、展示厅等,对广大游客和中小学生开展环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时应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把园区规划成农业技术交流中心和培训基地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习基地,体现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科普功能,进一步营造旅游产品的精品形象。生态园整体规划方案

3.1 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惠东永记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3.1.1 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永记生态园的新规划中,稻田生态区“动植物共生系统”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稻鱼鸭萍种养共生模式[5,6];果园生态区采用“立体种植业”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7];鱼塘生态区设计采用“食物链、加工链式生态农业”类型——猪鸭鱼草相结合的种养模式[8]。这些生态农业类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将各生态元素以食物链串在一起,相互转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质,由此形成良性物质能量的生态循环,体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另外,为了提高生态园的经济效益,生态园中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体现“绿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3.1.2 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3.1.3 科普教育功能区

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发展是相统一的,旅游科普是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统一产物。旅游科普是以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开发农业资源,利用农业资源的新兴科普类型[1]。它的引入将解决目前困扰我国现代观光农业和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缓解我国农业科普客体过多的沉重压力,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循知识性原则[9]、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3.2 生态园中其他规划

3.2.1 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 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1.2~2 m。

3.2.2 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3.2.3 园区绿化设计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助性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全园内植物布局目的,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小结

“农业生态示范园”以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在全园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使农林牧渔各业科学组合,各种模式物尽其用。最终达到充分利用太阳能,充分利用和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等农业资源的目标,为生态园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绿色食品生产园”建设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有机农业栽培方式,主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可作为生态园的拳头产品,突破国际“绿色壁垒”,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进行出口创汇,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观光农业旅游园”和“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设各种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发展旅游科普,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社会效益。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

动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方向[10]。

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模式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它坚持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将第一、三产业有机结合使现有农业发挥多种功能;同时园区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也为生态农业走上产业化,即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进行了模式上的探讨;最后,这一生态园的构建模式也会对周边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示范作用,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同升, 马庆斌.观光农业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以西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为例

[J].生态学杂志, 2002, 21(2): 77-80.LI T S, MA Q B.Research on agri-tourism with landscape theory: case study in the Xi’an modern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zone[J].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2, 21(2): 77-80.[2] 叶滢, 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 以南昌市郊扬子洲乡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 2001, 12: 214-217.YE Y, LIU J.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leisure agri-tourism development in outskirts of city: case study in the Yangzizhou countryside of Nanchang city skirts[J].Jiangxi Social Science, 2001, 12: 214-217.[3] 保印.21世纪的生态农业模式农业观光园[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 30(3): 68-70.LI B Y.Agriculture and tourism garde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Henan Vocation-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2002, 30(3):68-70.[4] 华, 马晓燕, 冷平生.浅析观光农业类型和规划要点[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2, 17(2): 23-27.GUO C H, MA X Y, LENG P S.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lanning of tour agriculture[J].Journal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2002, 17(2): 23-27.[5] 章家恩,陆敬雄,张光辉, 等.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与效益分析[J].生态科学,2002, 21(1): 6-10.ZHANG J E, LU J X, ZHANG G H et al..Study on the function and benefit of rice-duck agroecosystem[J].Ecologic Science, 2002, 21(1): 6-10.[6] 王作喜, 阂祥亭.稻作区生态农业模式探讨[J].农业环境保护, 1994, 13(2): 93-96.WANG Z X, HE X T.Discussion of agroecosystem mode in rice area[J].Ag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994, 13(2): 93-96.[7] 孙振友, 宗成顺, 王卫东, 等.“四位一体”高产高效农业技术的试验[J].中国沼气, 2000, 18(2): 37-39.SUN Z Y, ZONG C S, WANG W D et al..Examin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on “four focus in one”high production and high efficiency[J].China Biogas, 2000,18(2):37-39.[8] 冯慧来.“五位一体”无公害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及应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1(3): 17-20.FENG H L.The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 of the harmles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l[J].Journal of Henan Vocation-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2003, 31(3): 17-20.[9] 郑业鲁,廖森泰.广东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和项目规划原则探讨[J].软科学, 2002, 16(5): 34-38.ZHENG Y L, LIAO S T.The exploration of development thought of Guangdong tourism

观光农业项目规划 篇7

目前, 世界各国的景观规划科研成果较多, 并已成功地运用于分析、评价景观生态体系、生态多样性、生态环境与农业的相互关系及环境生态演化规律等众多研究领域。景观规划在国内的研究体系启动较晚, 是伴随着农业旅游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一部分研究学者开始关注现代观光农业中生态景观规划的实际应用[1,2,3]。

1 观光农业及生态景观阐释

1.1 观光农业的概念

观光农业是指现代农业生产活动和观光旅游有机组合起来的一种旅游产业。是集观赏度假、科研生产和环境保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农业园区。国外的观光农业称为“都市农业、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三部分。国内经常称作“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农业采摘、生态园”等。

1.2 景观在观光农业中的功能

景观的主要功能是涉及斑块、廊道和基底三大要素功能特性的发挥。现代观光农业园区进行自主或与外界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及产品研发工作, 主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组织农业生产。所以, 现代观光农业园区除了具备观光旅游、农业生产功能外, 还有科学研究与科技示范的作用。其中旅游观光是主导, 农业生产是基础, 科技示范是动力, 科学研究是保障。四项基本功能互相作用、互相联系共同组成现代观光农业园区的功能体系。

2 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要素

2.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就是将空间布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4]。其重点研究分析地球表面各种景观的构造、动态和功能。突出空间的尺度、差异性和生态学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景观和斑块

景观是指多个互相作用的生态体系以相近的形式多次呈现的一个异质空间区域。各个生态系统构成了景观中清晰的斑块, 这些斑块统称为景观要素。

斑块是指与四周环境在性质或外貌上有差异, 但内部却具有一定均质性的空间[5]。斑块是物种的聚合地, 斑块的数量、形状、类型、大小及边缘对生物种群的多样化、各类生态学过程以及景观构造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3 基底和廊道

基底是指景观内作为背景的成片的斑块[6]。基底内的斑块类型常常镶嵌而成。一般表现为旅游区域内各功能板块间的林带、交通道路及周围的草地、树木、河流等自然因素。农田、草原、森林和城市用地等是常见的基底。

廊道就是景观内相邻的两侧环境不同的带状或线性结构。像道路、河流、峡谷、输电线和农田防护林等。

3 景观生态功能的运用——现代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3.1 斑块的规划与设计

现代观光农业景观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斑块的种类丰富而且异质性较大。斑块大小的最优景观设计即让斑块分散和集中相互配合。在数个较大天然植被斑块的组合内, 点缀多个散落基底中小的斑快, 使之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样一来, 大的斑块更加有能力保护和维持基因的多样化;小的斑块占具空间小, 不仅能提高景观多样性, 也能为景观带来大的斑块所缺乏的优点, 有助于物种的保护和扩散。

3.2 廊道的规划与设计

廊道的规划建设不但可以提高斑块的连通性, 让不同的斑块形成有机体, 成为观光旅游客人的通道, 而且还能成为斑块之间物种迁移的屏障。斑块内廊道的规划建设应科学合理、自然环保, 如林间小路、河堤岸边等。充分表现天然、绿化的意境, 但要注意合理搭配、交叉重叠构成网络, 突出设计出观光游玩的功能。为提高游客的审美体验, 应注意廊道路面上的光影效果, 以延长有限的观赏机会。

3.3 基底的规划与设计

基底的功能体现在本身作为整体农业园区大的背景, 其连续性强, 利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对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 进而对观光农业园区进行生态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观光规划。直接影响观光农业景观作为旅游目的吸引力大小的是园区中基质的形状、孔隙率、边缘形状, 也是现代观光农业的景观规划、形象设计和斑块功能区划的前提与基础。

3.4 功能区的规划与设计

就景观生态设计来说, 所有农业活动的形式, 包括观光农业都必然落实在具体的地域空间上组成各类农业景观。农业景观由耕地、草地、林地、道路和水系等镶嵌而成。

3.4.1 农业科技生产区

在现代农业园区内,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出, 经常采用立体模式种植, 它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降低农业运营成本的有效途径。立体农业模式主要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边缘效应原理, 创建一个立体的多层次配置、多物种共同生存的垂直性多边缘区域, 以此来实现各个边缘区域对环境资源的划分以及相应生态位的和谐, 以达到提高园区单产和农业产出效率。

3.4.2 农业综合养殖区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 可以利用边缘效应原理进行多元化养殖。即将生态习性能相容或互利的, 但生态位不同的动物种群按一定的比例关系混和养育在一定空间内, 以创造多边缘, 实现饲料资源和环境空间有效利用, 加强养殖区内营养物质的循环, 保证养殖体系的稳定和高效。

3.4.3 旅游观光采摘区

在进行旅游采摘区域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时, 一定要兼顾园区中全部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既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行性, 还应充分表现不同地域蔬菜、瓜果、树木的特点。在主栽的种群之外, 尽量增加更多的种类, 且开花周期、采摘时限都尽可能长的品种, 让观赏游玩的客人真正拥有春天观赏百花盛开、秋季采集百果丰收的亲身体验, 感受和领略身临现场的鲜活场景, 极大地提升园区的宣传效果和游人的观赏情趣。

3.4.4 科技示范推广区

科技是现代观光农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2], 可以带动周边农村的产业化、社会化发展和提高其环境效益。通过浓缩的典型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 展示花卉、蔬菜和果树等独具特色农业生产景观, 传授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

参考文献

[1]田晓珍, 杨鸿佼, 张法瑞.观光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4) :247-250.

[2]郑晓燕, 潘春芳.关于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5 (7) :64.

[3]宋明.我国观光农业发展问题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 (2) :7-9.

[4]冯维波.关于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策略思考[J].中国园林, 2000 (3) :21-23.

[5]卢云亭, 刘军萍.观光农业[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5.

循环农业模式指导下的农业园规划 篇8

关键词:循环农业、农业产业园、循环模式

循环农业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和策略,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1]。循环农业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为基本原理,借助生态经济等技术手段,融合可持续循环经济与产业链延伸理论,将环境质量提升与农业经济增长为目标,是把农业相关的经济活动和农业系统内的资源协调配置有机组织起来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2]。

1.循环农业模式体系及其产业链构成

循环农业模式体系由农业产业链网络形成,即农业各产业之间形成以物质为纽带的共生耦合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各产业主体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农业产业链的组织方式,即农民与企业、市场之间建立的农工商一体化组织形式,以及同经济实体之间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3]。

产业链是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并根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所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4],一个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由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业废弃物无害化产业——种植业组成[4]。通过农业循环体系,使废弃物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新洲万亩蔬菜种植产业园规划案例分析

2.1规划区概况

规划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具体用地范围包括凤凰镇、三店街街道办事处,规划区总面积998公顷,主要沿106国道沿线分布,形成南北长约7.7千米,东西宽约2.6千米的农业种植产业带。

规划区呈平原地势,地形起伏不大,地面高程49~24.2m(黄海高程,下同)。土壤为潮沙土,土层深厚,熟化程度高,宜于农作物生长。目前以种植蔬菜为主,兼种葡萄、苹果、梨等水果。

2.2规划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循环农业理论为指导、以企业为主体,围绕“菜篮子”生产、都市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主要内容,保障武汉市蔬菜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循环农业产业链。

2.3规划原则

2.3.1产业化经营

强化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使蔬菜种苗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经营环节等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推进蔬菜产业的安全、优质、高效,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3.2农业循环模式构建

利用循环经济理论在规划区的山地丘陵地区发展“种—养”循环经济模式,达到节约资源、减废治污、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果。

2.3.3综合发展、突出特色

规划区以蔬菜生产加工产业链为主导,配套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农产品贸易物流,同时融合智慧乡村建设,农业休闲观光,构建一业为主,多业并存的综合示范发展区。

2.4规划目标

产业园形成沿106国道沿线农业生产发展轴为主线,以蔬菜为主导产业,将园区建设成融生产、生活、生态循环利用、农业科技、产地销售、物流、信息化功能完善、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

2.3规划布局

2.3.1规划结构

园区的规划结构式一轴、两廊、三片区。

一轴:沿106国道沿线形成的蔬菜种植业生产发展轴;

两廊:左廊:以106国道左侧及凤凰镇镇区以北丘陵带构成的生态防护廊;右廊:以举水河右岸及106国道右侧沿线形成的生态防护廊;

三片区:以村庄为界限形成北部片区、中部片区、南部片区等三个片区

2.3.2功能分区

规划结合园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状况,将项目区分为四大功能区:新洲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区、新洲山地丘陵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研发区、新洲乡村大市场。

(1)新洲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区

设施蔬菜种植区705公顷,主要种植的蔬菜品种为快生类、甘蓝类、根茎类、加工菜、佐料菜、水生菜等,其中以快生类蔬菜种植为主。基地种植面积为10578亩,设施大棚面积为7404.6亩(按照基地面积的70%计算),设施蔬菜每亩平均产量按照5800kg计算,基地的设施蔬菜产量为42946吨/年,价格按照3.0元/kg计算,

项目区设施蔬菜可实现总产值12883万元。同时在设施蔬菜种植区内设置以下可供游客体验的项目。

有机蔬菜采摘园:占地面积7公顷,利用规划区的设施大棚种植有机蔬菜、水果供游客采摘,主要种植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等蔬菜品种,满足游客蔬菜采摘的需求。

儿童趣味采摘园:占地面积1.4公顷,利用设施大棚进行外立面改造,形成城堡造型设施大棚,种植各种造型奇异的水果蔬菜。设置瓜果蔬菜长廊。同时在园区设置蔬菜雕塑小品,体验农业趣味王国。

农耕文化体验园:占地面积4.9公顷,建筑面积400m2.将农耕器具按照历史时间进行展示,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同时在园区设置踩水车、推石磨、推石碾、摸鱼、捉虾农耕趣味体验活动。

2.3.2新洲山地丘陵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

丘陵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198公顷,利用山地丘陵地区种植菌草为项目周边地区畜禽养殖区、项目区内水产养殖业的提供饲料,同时在规划区内建立沼气综合利用中心,处理养殖区产生的粪便、蔬菜种植园的“菜垃圾”,利用粪便产生的“沼渣、沼液”等蔬菜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实现产业的循环发展。

水产养殖基地:占地面积60公顷,利用规划区北部现有水域进行水产养殖,采用混养的养殖模式,主要养殖品种有桂鱼、杆鱼、草鱼、边鱼等鱼类。

nlc202309041648

菌草种植基地:占地面积30公顷,利用规划区北部现有的山地丘陵种植菌草,使植物—菌物—动物三物对资源的利用形成多次循环转化,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三大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实现共赢。

林果种植基地:占地面积72公顷,利用规划区内山地丘陵种植经济林木和水果品种,种植以葡萄、草莓、猕猴桃、桃等为主,满足周边市场的及采摘的需要。

沼气综合利用中心:占地面积4.0公顷。设置沼气综合利用中心处理畜禽的粪便,减少污染,同时可以用产生沼气生产高效有机肥,供设施蔬菜基地使用,形成循环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3.3农业科技研发区

农业科技研发区44公顷,在三店街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区,满足规划区内农业科技发展的需求,建设专家大院、研发基地、农民培训学校、校企合作研发基地、种苗培育基地等项目,带动企业发展,带动新农村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充分利用主要以湖北省内的科研院校,搭建高层次专家流动平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形成高层次专家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规范性制度和良好机制,更好地服务企业。

2.3.3农新洲乡村大市场

新洲乡村大市场51公顷。在三店街和柳溪村建设新洲乡村大市场,主要有以下项目组成。

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占地面积17.8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进行脱水蔬菜、速冻蔬菜、腌制蔬菜等不同品种的蔬菜深加工,同时还可以进行水产品、畜禽产品等农副产品的加工。

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占地面积2.0公顷,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主要对园区及农产品物流市场的农副产品进行安全检测。

中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0公顷,主要作为基地乃至中部地区综合性农副产品集散地。市场下设粮油副、干货、蔬菜、家禽、水果、冷冻等多个交易区。

3.产业园区循环模式

3.1沼气综合利用模式

采取“种—养—沼—肥”的循环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模式。设施蔬菜种植,菌草种植为养殖业奠定物质基础;养殖场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同时生产沼渣沼液,开发优质有机肥,用于作物生产。

3.2林下立体种养殖模式

在林下种草就地放养鸡、鸭、鹅,通过饲料供给和粪肥还田等过程使林业与养殖业有机地串联起来,使物质和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

3.3池塘牧渔循环农业模式

池塘边建立鸭棚,在池塘中养鱼,同时利用一定大小的池塘水面围养鸭子。在这个系统中,鱼塘为鸭子提供了天然的生活场所,鸭子可以捕食浮游生物。同时鸭子的粪便可为池塘中的鱼提供一定数量的饵料。鸭子的活动还可

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改善水体生态环境,进而促进鱼类的生长与品质提高。

3.4产业链体系

园区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种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市场,积极掌握市场动态。同时在园区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延长农业产业链。

设施农业的菜垃圾及丘陵岗地的菌草,为规划区的水产养殖业、畜禽养殖业提供饲料;通过沼气综合利用将畜禽的粪便及菜垃圾等废弃物消化,转化为沼渣、沼液和沼气产品,其中沼渣、沼液做为高效有机肥还田到蔬菜种植业里面去,沼气可以用来做为燃气,供周边居民和项目区内游客使用。

4.结论与讨论

将循环农业理论贯穿于新洲万亩农业产业园规划中,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规划区从生产、生态、生活三个层次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体系,规划区内从“农业生产种植、农业养殖、再进入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大流通和农业综合服务”,产业链体系相对完整。规划区特别设置了山地丘陵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为循环农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通过各产业之间的循环规划区的绿色有机蔬菜、有机畜禽及水产品等产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市场竞争力强。同时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促进产业园综合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推动当地特色产品的发展,积极打造高附加值的产业循环经济链。循环农业模式将不同产业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减少了交易成本,加快了物流速度,增加了净收益。

参考文献:

[1]李力,韩丽媛. 基于能源-经济-环境DEA分析的我国工业发展效率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8(5):93~95.

[2] 循环农业模式指导下的产业园区规划-以温汤镇农业产业园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2(4):5-8,36

[3]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年(2),36-40,51

[4]吴金明,邵昶.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 中国工业经济,2006(4):36~43.

上一篇:科技展示馆规划方案下一篇:论数学与诗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