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军事职业教育发展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军事职业教育发展(精选8篇)

浅谈军事职业教育发展 篇1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产生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私有财产的增加和阶级分化的加剧,刺激了氏族显贵和父权家族首领的贪欲。为了掠夺邻人的财富和供使用的奴隶,经常发动对周围氏族部落的战争。出于战争和防御的需要,几个地域相近或有一定共同利害关系的部落组成了部落联盟。这一时期,也叫做军事民主制时期。这一时期中,社会组织的最高形式是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中有部落大会,其决策机构是联盟议事会。部落联盟的首领通常出自联盟中实力最强大的部落。军事民主制时期是阶级社会和国家出现的前夜,部落联盟是其最高组织形式,已具有国家雏形。他有两个重要特点:一,它的军事性。部落结成联盟是为了军事需要。二,部落联盟保留了一定的民主色彩。

阶级社会出现第一支军队出现在夏朝,是从军事民主制时期军事首领周围的亲兵集团蜕变而成,因而带有不少的原始性。这是夏朝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巩固对平民奴隶统治和对外掠夺性战争的需要。夏王是夏朝军队的最高统帅,可以控制中央王朝的军队和地方侯 伯的军队。夏朝的军队兵农合一,没有常备军等的原始性影响了其指挥系统不完善,将佐文武不分。但其军事制度在对内镇压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对外掠夺和扩张的战争中,巩固了夏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并扩大了版图,成为奴隶主阶级的重要支柱。到了商朝军队成为其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高统治者对国家拥有统领指挥权。从武丁时期开始,军队中出现了编制单位,商王室军队称为师或旅。商代军队中“王师”最强大,用于镇压各种反抗力量,巩固统治地位。讨伐诸侯反叛稳固王朝的统一。商朝也同夏朝一样通过不断的征伐战争掠夺了大批奴隶和财富,扩大了王朝领土。

西周时期,已初步形成战时指挥系统,周王是中央军和诸侯地方军的最高统帅,有权指挥和调动全国的军队。执政大臣太师、太保是王以下最高指挥官。西周的军队由中央王朝的正规军和诸侯地方军组成。中央王朝军队有西六师,成周八师的正规军、王室禁卫军和特殊的夷隶兵等几部分组成。地方诸侯也有军队建制,因大小不同军队数量也不同。西周族军的编制是以百人团,千人团,万人团为单位的十进制编制,军队也有定期训练的制度,有时还进行实战演习。西周的军队是奴隶主手中强大的暴力工具,它的设置和组成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在西周初期,西周同夏商王朝一样,巩固和加强了中央王朝的统治,在后期,镇压了诸侯的反抗,得以维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军事制度发展到春秋时期,最高统帅依然是各国君主,未形成常备军,没有专门的武官系统,基本文武不分制。各国的军队数量无确切记载,在编制方面,战车由武士和步兵混编,各国情况不尽相同。春秋时期的武装力量可分为三大类:国家军队,地方部队和贵族私人武装。其中,各国大小不一的私人武装力量是造成内乱不断的根源。由于战国时期各国间战争频繁,所以都十分重视军队,与春秋时期相比,战争规模更大,时间更长。因此,战国时期各国军队的人数更多,并且已形成常备军。常备军是各国军队的中坚,是军队的核心。在军队数量不断扩充的同时,常备兵制与郡县征兵制应运而生。较过去相比,步兵成为军队的主力,骑兵的作用也增大了。与此同时,各国军队制定了严格的军纪,规定奖惩条例。对战功实行重赏重罚制,鼓励士卒奋力作战。

秦汉时期的军事制度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原则,两朝都建立了庞大的武装部队,有一个复杂的军事统驭系统。皇帝依然是军事的最高统帅,有对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军队调动必须是皇帝的命令。秦汉时期的武装力量大体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指挥系统。中央军事指挥系统是皇帝需要直接命令的各类将军及其幕僚。秦汉四百多年间士兵来源和兵役制度经历了不少变化,秦朝实行普遍征兵制,西汉承秦制也实行征兵制。但在汉武帝时出征匈奴用兵越来越多,兵源匮乏,不得不增加募兵选募和谪兵等方法来保证兵源。于是募兵成为重要组军手段。东汉建立后虽稀罕的征兵制还未废除,但募兵制已成其士兵主要来源。这样,由秦开始的兵民合一制度逐渐向兵民分离发展,东汉中期以后基本分离。秦汉的军队实行的是共同对皇帝负责的多头多级多层次管理。这种军队管理体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帅挟兵权以自重或反叛朝廷显然是有好处的。秦汉时期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措施和经验被后世皇朝普遍重视和采用。军权必须集中于皇帝之手,成为历代皇朝努力追求的目标和制度。

浅谈军事职业教育发展 篇2

一、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内涵以及二者发展关系解析

军事理论通常也指军事思想是指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军事技术是物化技术与观念技术的结合。按照从古至今的军事技术发展, 依据其不同的能量传递或转换关系, 可明显区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机械能→化学能→核能。从横向关系看, 军事技术体系是一种壳层结构, 由外至内为生活装备技术、运输通信技术、军事工程技术、武器技术, 军事技术的核心部分是武器技术。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达到目标, 即达到政治目的的方法是多样的, 但战争是唯一的手段, 因此一切要服从用武器解决问题这个法则。”

二、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在博弈中发展

(一) 军事理论发展的需求创造军事技术的供给

军事理论发展对军事技术产生需求时, 各种资源就会流入军事技术部门促进其发展, 生产军事技术消费品以满足需求。这是先进的军事理论对军事科技有牵引和拉动并且刺激其发展的作用。从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看, 那种只重视军事技术、轻视军事理论不考虑需求的倾向使军事理论远远落后于军事技术是非常错误而且有害的。没有军事思想的指引, 军事技术的长远发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二) 军事技术的供给会创造对军事理论发展的需求

军事技术对军事理论发展的影响是逐步由低层向高层辐射、扩散的, 如同商品开发市场一样逐步开发占领。首先受其影响的通常是技击理论, 《墨子》中的守城方法、戚继光的练兵理论, 都讲到了战斗人员对兵器的掌握和使用问题, 就体现了这一点, 同样, 商品都是先打开本地市场的。其次, 军事科技在此基础上, 会进一步影响到战术、战法的变革。如有了车兵, 就必须有车战之术;有了骑兵, 就必须要讲究骑战之法;有了水军, 则一定要有水战之规;冷兵器时代交战多用密集队形, 而火器时代交战则须用疏散队形等。总之, 战役战术一般都要随着新兵器的大量使用而不断发生变化, 就像商品稳定本地市场后会开发区域市场。

(三) 军事技术以及军事理论发展与经济发展

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发展必须与一国经济发展相适应, 不论是军事技术促进军事理论发展还是军事理论引导军事技术发展, 都不能脱离经济的支持。军事建设的发展脱离经济发展能力的支持, 欲速则不达。胡主席则强调指出, 要着眼于立足现有装备打仗, 提高战术技术水平, 提高指挥艺术, 努力摸索和掌握对付高技术对手的有效方法。可见, 军事理论以及军事技术与经济发展有内在关系。

三、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发展的外部性

(一) 军事技术发展的外部性

联邦德国前国防副部长施特劳斯指出:“凡是技术和工业有所突破的领域, 都是同重整军备有关的——这是一个古老的, 也是痛苦的——真理。”现代核能技术的广泛利用也是美国“曼哈顿工程”的溢出效应。军事技术运用于战争则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负的外部性效应。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理论, 在经济学视角中, 则可以看成是军事技术发展的外部性效应内部化理论。

(二) 军事理论发展的外部性

在中国, 军事理论具有巨大的溢出效应, 在世界上也是如此。把中国古老的《孙子兵法》与现代的经商之道结合起来, 是几年来在西方挺时髦的研究做派。因为, 凡事要获得成功, 不论是商业、体育或者是战争, 战略乃是关键之所在。可见, 军事思想发展的外部性是很大的, 发展军事理论不仅是为战争作准备, 而且可以推进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向前发展。

四、结论与启示

战争是充满未知、对抗激烈的领域, 也是最需要不断创新的领域。党的十七大指出, 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 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创新, 是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是推进中国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两个创新紧密联系、有机统一, 军事理论创新是先导, 军事技术创新是基础。军事理论的创新必须敢于迎接技术的挑战, 同时也要善于引导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有更宽广的视野, 更敏锐的思路, 更远大的眼光。

摘要:从军事哲学角度看, 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关系, 就像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关系, 如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相辅相成地向前发展如同生产需求与商品供给的博弈竞争, 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良性发展又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系。

浅谈军事职业教育发展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 军事课程 规范完善 持续发展

军事课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8号)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并按照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进行实施教学。军事课程的设立不仅仅是一门必修课程,更重要的是对国防的巩固,国家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军事课程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两部分内容。

从2001年开始,天津市政府、天津市教委、天津警备区为了搞好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的军事课程建设,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先后下发了各种有关规定及要求,组织召开了各种有关如何搞好军事课程建设的交流会议、现场会议;组织统一编著教材,举办了各种军事课程教师培训班和军事课程教师教学授课比赛等。还成立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帮助指导天津市各高等学校如何开设军事课程。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的军事课程开展情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在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以其特有的教育形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应看到,在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中,个别学校在军事课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有些学校军事课程开了,也纳入了学校的教学计划,可是并不规范,与《大纲》要求有一定的出入。从总体上看,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本院校好于三本院校,而三本院校好于高职院校的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象,进一步规范完善军事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其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真正达到军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本篇论文研究的重点。

一、军事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军事技能训练方面

1.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不能严格按照《大纲》要求的本科生军事技能训练进行21天,而有些院校只进行14~16天的军事技能训练。

2.军事技能训练的内容不规范。

(1)《大纲》中规定了“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五个方面内容,但是有些院校只进行2~3个方面内容的训练。

(2)将军事技能训练作为一种活动进行,而不是作为一门课程对待。主要表现为忽略了一些教学环节,如:忽略了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教学内容,只重视队列训练和表演项目训练,一切为了阅兵式、分列式进行。学生军训结束后,没见过步枪,什么是半自动步枪、全自动步枪、81式步枪,什么是射击基本原理,更谈不上实弹射击的感受了。

(3)军事技能训练的基本设备缺乏。如:我们使用的军事课程教材中第七章《轻武器射击》,上面介绍的是81式自动步枪,训练中使用的是半自动步枪,而实弹射击使用的却是冲锋枪。这三种武器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方法有所不同,给教官授课带来不便;再有在战术训练中所使用的铁丝网、三角锥等,一般区武装部没有。

(4)有些承训部队的教官不具备讲授“地形学”“综合训练”等课程的能力。

(二)军事理论课方面

1.有些学校军事理论课授课时间不能按照《大纲》要求的36学时进行授课。

(1)而有些院校课授课时间仅为16~24学时。

(2)个别学校虽然将军事理论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但是只上16学时的课程,而另外16学时的教学课件挂在校园网上,让学生自学。

2、虽然将军事理论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但是不像讲课而像讲座。其主要表现为:

(1)一个课堂上课人数超过500人。

(2)将军事理论课教学放在军事技能训练中进行。

(3)集中在1~3周之内上完36学时所有课程。

(4)军事理论课全部安排在晚上进行。

3.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匮乏。

(1)全天津市所有高等学校到目前为止,从事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人数仅有10余名,并且包括天津警备区军事教研室人员在内。

(2)有些学校至今尚未成立军事教研室。

(3)虽然有些学校成立军事教研室,但是没有一名专职军事理论课教师。

4.军事课教师待遇难以保证。

(1)到目前为止天津未有建立专门的军事课教师职称评审体系;

(2)也未有明确军事课教师挂靠在某一体系下进行职称评审;

(3)国防教育方面的科研课题较少,普通军事课教师很难申请到,对职称申报影响较大。

5.军事课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有待提高。

(1)有些军事课教师上课时不按规定着制式服装上课;

(2)有些军事课教师备课不认真上课时把一些基本定义表述不准确,甚至个别教师的授课内容中有脱离《大纲》现象;

(3)有些军事课教师上课时使用的教学课件粗制滥造,通篇全是文字,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二、进一步规范完善军事课程,使其得到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军事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从上述存在的问题中不难得出,有些学校的领导对开设军事课程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为了进一步规范完善军事课程,使其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建议由天津市教委、天津警备区组织一次由天津市各普通高等学校的党政一把手和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参加的“军事课程教学目的”培训班学习。提高学校领导对开设军事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将对军事课程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天津市高等学校军事课程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加强军事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监督管理,规范军事课程的教学内容

军事课程的开设时间不长,一些学校的经验不足,需要帮助。所以加强军事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监督管理,规范军事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必要。

1、军事技能训练方面。

首先,明确军事技能训练是一门必修课程,而不是组织的一项活动,必修按照《大纲》规定进行施教。

其次,根据大纲的规定本科生和专科生军事技能训练的时间、教学内容的不同,进一步规范细化军事技能训练总的教学课时量和重点教学内容的课时量,并留一部分课时量,由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安排一些教学内容。这样的好处是重点突出,便于组织操作,也利于指导委员会的监督管理。同时,也杜绝了为了最后的汇报表演和阅兵式而训练的现象。

再次,军事技能训练看似容易,只要交给承训部队去搞好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他设计到的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些承训部队的教官不具备像“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章节中的授课能力。所以,建议举办军事课教师培训班,重点对军事技能训练中的一些内容进行讲解培训。

2.军事理论课方面。

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军事课程指导委员会的监督管理评估力度大小,态度严厉与否,有直接关系。

首先,要明确军事理论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作为一门课程有着一定的规定和要求,如: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总学时、周学时、教学班人数等规定和要求。军事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应遵守这些规定和要求,除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总学时36学时外,周学时一般应为2-4学时,教学班人数保持在300人以下为宜。教师授课时应携带教材、教案、讲稿、学生(考勤)名册等,教学要突出重点,以作业和考试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杜绝军事理论课用讲座的形式代替。

其次,军事课程指导委员会要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定期对各学校进行检查评估。对检查出的问题不达标者及时通报,限期整改。

再次,在每个学年度初(或每个学期初)要求各高等学校向市教委、天津警备区主管军事课程部门或指导委员会报送本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和任课教师课程表。这样一方面便于军事课程指导委员会的监督管理指导;另一方面杜绝弄虚作假。

三、加强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1.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军事课教师队伍,是完成军事课程教学任务的前提,是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能否使军事课程富有生命力,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学校要根据国家规定,把加强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

2.军事课教师队伍的配备,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组建一支专职或专兼职相结合的军事课程教师队伍。选拔德才兼备、热爱军事课教学的具有较高学历的优秀人才担任。

3.市教委、警备区应定期组织军事课教师教学工作培训班或研讨会,研究探索军事课程建设。组织优秀军事课教师进行教学示范,帮助军事课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同时,集中在全国和天津市军事理论教学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及部分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协助军事课程指导委员会到基层学校进行教学指导。

四、提高军事课教师的待遇

军事课教师待遇,能否与其它课程的教师待遇保持一致,是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1.军事课教师发展体系的归属,能否建立军事课程评审体系或归属到其它课程体系进行评审,这对军事课教师个人发展非常重要。市教委、警备区要拿出明确的说法。不然就是建立了军事课教师队伍,也不会维持多久。

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壮阔印记 篇4

——回顾2011年度中国军事影视

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影视艺术进入不可多得的黄金时代。由于营销方式和制作方式的截然不同,电影和电视剧是看似相近,内在机制却大相径庭的两种艺术形式。但是在“军事”这一对象的涵盖下,影视扮演的角色却多有相同,它们从不是单纯的文化商品,而是精神力量的体现。一年多来,我们在电影《变形金刚2》《洛杉矶之战》《烈日灼人2》《高地战》和电视剧《太平洋战争》《一号国道》等影视作品中看到了美、俄、韩几个文化大国在军事影视上的种种探索和突破。支撑它们不断自我挑战的动力,就是文化价值输出的利益和自信。可见,在泛读图时代的文化格局中,作为文化前驱的军事影视的复苏和崛起对文化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强力的推动作用。由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对中国军事文化的发展建设尤为提纲挈领、恰逢其时;军事影视的特殊性决定其不会日趋淡出,而将日益重要。

不妨从三个层面来看军事影视的力量。一,思想:军事影视不可能脱离国家意志和主流意识而独立生长,军事影视活力的背后,必然标志着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面造像的量能;二,形式:影视是只有经典没有权威的艺术,市场机制中的军事影视,必须以鲜活的银幕(荧屏)语言保持外在的形式美,引领影视艺术的健康发展,否则便会灿烂定格;三,意识:艺术作品对于英雄的认知具有稳定性但从不绝对客观,记录和抒写英雄理应具备历史性、批评性和发展性,军事影视的英雄史观一旦停滞,主流文化的深度、厚度、广度均将淡出。我们在此三重语境之下,参照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回首流光溢彩的2011年度的中国军事影视,会有怎样的发现和收获呢?

一、革命历史和伟人造像

时值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革命历史题材献礼影视剧风云际会,进入广大观众视野的优秀作品达到百余部之多。其中,大型电影《建党伟业》延续了《建国大业》注重宏大史观的创作理念,冲破以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叙事、表演方式,以浓烈的时尚风格再次取得了良好口碑及4.2亿元的票房佳绩。电视剧《中国1921》截取了自1918年至1921年我党成立前后毛泽东、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领袖在时代洪流中的人生际遇,细腻丰沛的情感书写印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电视剧《开天辟地》则将目光瞄向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1927年秋收起义6年间的成长历程,冷峻客观地全景呈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及国共两党早年错综复杂的斗争合作关系。

电视剧《辛亥革命》以几次起义为背景,以孙中山的斗争实践为主线,宏大而又细致地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超凡品格,给万千观众带来了一个极为具象而又富于新意的经典形象。同名电影在展示辛亥英雄群像的同时,刻画黄兴、秋瑾等革命先烈富有传奇性的情节画面,着力于革命终极意义的银幕探寻和挖掘。电影《第一大总统》展现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人生轨迹。电视剧《护国大将军》《护国军魂传奇》则抒写了一代名将蔡锷的护国史诗。此外,纪念辛亥百年的文献纪录片《辛亥革命》《辛亥》《大辛亥》翔实地再现了百年前改变中国命运的那一伟大历史时刻。

2011年无疑是主旋律影视的丰收年,除了直书两大题材的影视作品之外,《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东方》《战地黄花》《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也以宏大的国家视野,昭晰有力地勾勒出了毛泽东同志等第一代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在诸如建军、强军、建国、强国等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键点时作出的正确判断和伟大功绩。《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东方》《战地黄花》所达到的艺术水准,放在近几年的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亦属上乘。同时,影片《湘江北去》《秋之白华》《竞雄女侠秋瑾》等也以各自不同角度方式,以崭新的电影语言诠释着中国革命史诗中体现出的强烈时代痛苦和崇高民族气魄。

上述作品的意义不仅是艺术化地引导观众尊重和遵循历史,更重要的是珍视和熟知革命历史,亲近和沟通伟人心灵。只有情感,才是文化和精神的决定性纽带。良性的情感才能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走向产生良性影响,良性的文化才能对民族的尊严感和自信心带来良性驱动。

二、类型探索和英雄传奇

2011年的红色献礼中,我们新奇地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春身影。《中国1921》《风华正茂》《开天辟地》《战火中的青春2》《我的青春在延安》《将军日记》《党的女儿》等剧延续了《战火中的青春》的红色剧偶像化探索。影片《建党伟业》《秋之白华》《湘江北去》也特别注重青春偶像对伟人的当代演绎。《中国1921》等作品以极富时代气息的表演和台词新颖地想象了伟人当年对于爱情的胆敢和炽烈。讲述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爱情故事的文艺片《秋之白华》则以其镜头之唯美,节奏之舒缓,情意之真挚,信仰之激越,就义之从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仰望伟人的新窗口。相较于传统意义的伟人形象,这些诠释引发一些质疑甚至争论确在情理之中。但我们更要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令人欣喜的倾向,而不应以形式上的瑕疵忽略其闪光之处:上述作品赢得了青年观众的普遍接受,说明影视艺术的革命历史观与当代意识一直在互动、重塑、对话与碰撞中朝前迈进,并且体现出了青年一代对革命历史的珍惜、保护和重拾。

自谍战剧《潜伏》《暗算》和类型电影《风声》《东风雨》等开创了一个军事影视的新门派,2011年的谍战翻新也添加了许多荧幕景观:《借枪》《风语》《风声传奇》《黑狐》《旗袍》《螳螂》《断刺》《掩护》《绞杀1943》《红妆》《青盲》《夜隼》《军统枪口下的女人》《金陵秘事》《马迭尔旅馆的枪声》等一众作品将谍战舞台演绎得惊心动魄千钧一发。其中《借枪》以令人频频咋舌的生活白描和文艺气质斜刺冲出;《旗袍》则以明星阵容和精致设计形式突围;《断刺》又在五光十色的海派洋场华丽潜伏。一时各领风骚,傲视荧屏。

《亮剑》之后的英雄传奇也展示了蓬勃活力:《永不磨灭的番号》《弹孔》《新亮剑》《铁道游击队2》《小站风云》《中国地》《香格里拉》《水上游击队》《烈火金刚》《盘龙卧虎高山顶》《我的父亲是板凳》《瑶山大剿匪》《中国远征军》《夺粮剿匪记》《小小飞虎队》《川军团血战到底》《远去的飞鹰》《断喉弩》等将硝烟历史中的大批隐秘英雄进行了不同的现代诠释。其中抗战剧《永不磨灭的番号》凭借天马行空、诙谐百变的叙事节奏,鲜活戏谑的人物对白赢得了观众的追捧和热议;《新亮剑》在继承老版基础之上,更强化了一股万夫莫当的纯阳之气;《断喉弩》具有冲击性的惨烈搏杀,也赢得了不少观众的驻足流连。

反映西路军临泽突围的战争电影《惊沙》用百折不挠、向死求生的惊人勇气,狂飙一曲红军精神乃至人性光辉的壮美颂歌,在大片围剿中令人讶异地杀出一条真实史料的类型化道路,由于营销宣传的滞后和乏力,它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有待在未来印证。《岁岁清明》则将雾气氤氲的茶林置入日军烽火入侵的背景之下,又在片尾注入了南方汉子的血性和刚烈,真不啻是一支中国传统审美生活经验的凄美挽歌。此外,《英雄喋血》《遍地狼烟》《天衣行动》和数字电影《孔庆德生死护送卡尔逊》均有可圈点之处。

斥资6亿人民币打造的《金陵十三钗》表现了普通人性的终极救赎和信赖,但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和长达40余分钟的直接战场描写使它具备了军事电影的肌骨。颇具类型特征的封闭叙事和压抑剧痛的电影语言使得这部作品的类型意义远超过了史诗意义,人性的张扬由于主体(边缘人和美国人)的特殊而显得有些另类和极端,民族精神也因为暧昧不清的行为意识而上冲失力。但高超的布景、调度、色彩和剪辑技巧无疑使该片鹤立鸡群,典型的好莱坞风格也让它相对于《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等作品的思想向度而言,更近于《黑皮书》,而不免显得剑走偏锋。

三、当代军营和大国想象

自信、团结、灵动、活泼的现代军营充盈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反映当下的军事影视作品最能体现军事文化的整体状况。

一如网络视频悄然改变着当下电视剧的收视形态,《我是特种兵》《零号国境线》《第五空间》均显示出了网络文化对军事影视的辐射和影响。改编自网络小说《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的《我是特种兵》最为醒目,青春萌动和热情澎湃的时尚青年和特种兵形象一旦结合,极能挑动80、90后族群的敏锐神经,在积极正面人生观的照耀下,该剧进行了一场关于生命、理想、爱情的强力煽情。《零号国境线》刻画了一个阴差阳错成为边防武警战士的叛逆青年,在经历了与毒枭的生死搏击之后,终于找到军人的尊严和价值。继“炊事班”和“卫生队”后,情景喜剧《大学生士兵的故事》又给观众带来了欢快笑声,主创总是能够把握好庄重大方与幽默轻松之间的微妙平衡,实际上做到这一点绝非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同时,该剧对基层部队生活细节的精到掌控,恰恰是《我是特种兵》等作品尚欠缺的。在“接地气”层面,当下题材军旅电视剧还有待提升。

军事电影《歼十出击》刻画了歼十战机和飞行师长两个英雄形象,突出的时尚元素和合成镜头在同类影片中有所推进。《守望天山》在军事文艺片的探索上,展开了一场自然、情感与精神并行的天山守望,带给我们诸多人的价值与追求的反思和震撼。

将视野投向高端军事科技的重大现实题材献礼影片《飞天》,它具有前瞻性地想象了未来时空,以“家国同构”的叙事结构、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独具匠心的艺术想象,有力地印证了新中国作为航天大国崛起于世界之林的决心和能力。对于主流军事文化的勇敢探索使该片一举夺得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惟一最佳故事片奖。

2011年的中国军事影视可谓精彩纷呈,无论是宏大历史的细致钩沉、类型探索的形式创新,还是时代精神的正面造像,都给我们带来庞大而又极其具象的军事文化脉络。这其中的喜悦感动或者错愕惊叹,都将在中国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道路上留下壮阔印记。总体来说,在市场机制和制度机制未成熟的影视生态中,题材的类型化探索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好莱坞经验告诉我们,类型的丰富和成熟能极大支持和提升艺术家和作品之间的张力与联系;另一方面,当巨额流动资金涌入类型化影视,变成赶风追热的投资行为,创作资源和艺术想象将被挥霍和压制。于是不容忽视的隐患出现了:某些作品中散发出“眼球经济”倾向,行至中段叙事拖沓甚至停滞,作品质量前后隔离甚至脱节,无关主题的剧情枝蔓横生,或前后矛盾、或自我重复、或贪恋人欲、或陷入杀阵,理想信念观照和现实主义精神严重缺席,更有甚者为吸人眼球刻意将主流意识和普世价值媚俗化,置英雄于真空。2011年一多半制作完成、获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因无法“落地”而成为鸡肋;558部国产故事片面对50部引进片,只能拿走131亿票房中的53.6%。上述数据中所反映出的症状,多能在类型化影视中找到。对此,军事影视首先不能利用机制的盲点藏污纳垢,其次不能仅仅依靠经济的规律强食弱肉。

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研究 篇5

【关键词】军事社会 道德教育 现状对策

多元境遇背景下的军事社会道德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发挥道德教育的引导认知和调教作用并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军人确立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自觉遵守道德原则规范,正确调节军人与社会、国家之间关系,成为合格军事人才意义重大。

一、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现状

1.以青年军人为对象。军事社会道德教育以军人为教育主体。军人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主要是军事活动,其最高形式是战争,军人应该具有高度的整体意识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牺牲精神。

2.以核心价值为根本。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指在长期的军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适应统治阶级、政党的根本要求的,决定并反映军人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道德观念。我军的性质、宗旨和使命,决定和要求军事社会必须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进行道德教育。一是进行“忠诚于党”,明确“扛枪为谁”的军魂教育。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必须坚持政治坚定与道德纯洁统一、铸牢军魂与塑造灵魂结合,引导军人奋力实现强军梦的追求,锤炼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品格,为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贡献力量。二是进行“热爱人民”,明确“奉献为谁”的宗旨教育。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宗旨。“热爱人民”是我军官兵与人民群众价值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军事社会道德教育效果的外在表现和度量。树立“热爱人民” 明确“为谁奉献”对于强化军人精神支柱,解决“为谁服务、如何服务”意义重大,必须使军人牢固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乐于牺牲奉献的价值观。三是进行“报效国家”,明确“当兵为啥”的责任教育。要教育引导军人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确立对国家政权、主权、国家的利益和兴衰的强烈责任意识,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为国家利益贡献力量的内在动力。四是进行“献身使命”,明确“当兵干啥”的使命教育。军队与使命共生,军人与使命同在。要教育引导军人牢固树立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的核心理念。明确新时代的军人 不仅要练技术、练战术、练组织、练指挥、练思想、练作风,还要学习和掌握高新科技知识,做到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才能适应当今新的军事革命和未来战争的需要。五是要进行“崇尚荣誉”,明确“追求什么”的气节教育。崇尚荣誉是我军高尚境界的鲜明标志,也是军人牺牲奉献的精神动力。军人作为军事社会的主体,树立崇尚荣誉理念,自觉将追求个人荣誉和维护国家、军队、集体的荣誉统一起来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在思想上树立其正确的苦乐观,使广大青年官兵完善内心信念,增强为国家、为社会献身的荣誉感、幸福感。

3.信仰道德为最高层次。军事社会的道德教育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基本道德品质、公民道德、政治道德品质、“信仰道德”教育。前两个层次是基础道德教育,政治道德和信仰教育为高层次道德教育。一是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军人对军队和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以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就是要引导军人建立一切言论、行动都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道德认同,以集体利益为基础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的价值实现感,以及个人的、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要服从集体的、长远的、全局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价值服从感。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感具有深刻的道德性质。爱国主义是我人履行职能和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支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强调民族的自豪感、荣誉感,也要强调责任感、危机感。使他们把对中华民族和祖国深厚的爱和对国家的兴衰强烈的责任意识上升为政治思想觉悟和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行为,为捍卫国家利益和主权不受侵犯做出自己贡献。三是民主法制教育。要教育引导军人养成遵纪守法,热爱人民、尊重人民政府的正确态度和自觉纪律养成。军事人员自觉的纪律教育和养成,是他们成为一名合格军人的逻辑起点和归宿。要使他们懂得,这种纪律不仅在于服从,更在于遵守纪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四是信仰道德教育。这种以建立终极价值体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由于军人的个体差异,为此,主要应实施生活、事业(职业)、社会理想等三方面的信仰道德教育。从而使他们完全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内化机制并转化为具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能力。

二、军事社会道德建设的问题及成因

(一)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如今的战士大多在18-22岁之间,都是从学校大门走进军营大门的青年,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少部分人在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实践人民军队宗旨要求方面存有问题,需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个人利益误区。大多数军人努力学习、提升自我、报效祖国的意识强烈,还有少部分军人还存在个人利益至上和物质利益观念第一的意识。一是看重眼前利益。军校学员不交学费,毕业组织统一分配,既能实现大学梦又可以实现军人梦,优厚的待遇和就业零负担成为这部分人的真正动机。二是为二次就业做准备。当今社会就业压力极大,部分城市入伍的军人,想利用参军的机会曲线就业,退伍后可找到理想的工作。部分农村入伍的军人想在部队学得一技之长,以提升就业竞争能力,为复员退伍做铺垫。三是计较个人得失。还有部分军人因追求个人利益,进而产生了患得患失,唯利是图的倾向。

2.民主法纪误区。一是政治民主意识迷茫。过分追求个性自由,把政治民主简单理解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主义无政府倾向。二是是非界限模糊。个别军人把 “金钱和关系”看成是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关键,把部队纪律当作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紧箍咒”。三是民主意识淡漠。办事主观臆断,听不得批评意见,对反对意见耿耿于怀。3.成长进步误区。一是重社会关系,轻军事技术。少数人企图以国家优惠安置政策为跳板,以实现个人奋斗和“好就业”、“就好业”的目标。二是人在岗位,心不敬业。少数军人觉得军队单调乏味,得过且过。三是贪图享受,不愿吃苦。少数军人鲜于吃苦耐劳,与“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相距甚远。

4.教育模式陈旧。政治道德教育是军队传统道德的继承。这种以被教育者必须接受特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灌输”为主的模式,以“填鸭式”培养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等五种革命精神的做法过于陈旧,难于抵御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冲击,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更使“我讲你听”、“灌输式”教育模式更显得苍白无力。

(二)问题的成因

1.社会环境复杂。军事社会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发酵,也必然对军事社会道德教育产生干扰和影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受市场经济思潮的挤压,部分官兵滋生了对物质、金钱的追求,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的思想与日俱增,严重地动摇了我军的价值取向,涣散了军队内部关系,损害了官兵之间的友爱、信任和团结,削弱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成长过程缺陷。大部分青年军人是独生子女,他们衣食无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曾体会过艰苦和贫穷,对今天的幸福生活需要艰苦奋斗去争取存有疑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我军优良传统知之甚少,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存在偏差。普遍缺乏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缺乏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对于继承我军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意识淡化,自身意志品格薄弱,不愿艰苦奋斗、懒于勤俭节约。过分依赖父母家庭,看重物质实惠,缺乏客观公正。这些都对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教育机制缺位。军事社会道德教育机制缺位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灌输”式为主,政工引导为辅的道德教育模式单一。二是内容不丰富,体系不完善。以政治道德为主的军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不够深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片面性;三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究竟要培育什么、如何培育、谁来培育等德育实现途径和措施缺乏研究。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尽快完善军事社会道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并贯穿于各项实践教学环节,用制度机制保障道德教育提高实际效果。

三、加强改进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对策

军事社会道德教育应当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更新方法,适应社会发展和军人个性化发展,适时调整更新,构建适应军队建设和军人成长需要的自组织保障机制。

(一)构建科学理论引导机制

理论教育是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大多数军人在入伍、入学时,对军事社会了解很少,需要基本的政治素质系统教育,使其从理论上明确军队的性质、军人的使命、军人的职责,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道德教育要在依托理论教育方式、全方位互动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理论引导机制,为军人“解惑释疑”。一是要注重道德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做到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系统全面和重点突出的统一。二是要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军人参与道德教育实践的积极性。科学运用引导启发式调动军人道德教育实践的主体意识,引发他们积极思考,努力使教师的解释、分析和推论成为军人接受、分析与推演的同步过程。三是要注重发挥语言艺术的感染作用。教育者要注意语言艺术的亲和力、感染力,要清晰、准确、形象生动,还要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训练提高军人的道德思维能力,以高水平的道德知识解释和实际案例推论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二)构建社会家庭立体培育机制

军事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开放体系和“慢时变”过程。为此,必须创新教育手段,整合军队、社会、家庭多方德育资源,构建军队、社会、家庭三位一体道德培育机制,强化军事社会的道德建设。

1.整合社会德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整合普通高校道德教育资源,辅助开展德育教育。军事社会与地方普通高校一样,都是以青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作为教育目标的。可以在学习借鉴普通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军队实际的教育手段,通过有效整合地方高校道德教育资源,开拓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思维和视野,提高道德培育水平。

2.整合德育基地有效做法,提高军人知识内化水平。选择和建设德育教育实践基地,整合军队道德实践基地有效做法,让军人与地方德育教育工作者亲密接触,座谈交流,共同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使道德教育贴近军人实际,促进其道德知识的内化、转化质量和速度。

3.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巩固道德教育成果。以军人的家庭为切入点,运用家庭的亲情感染,辅助校开展道德教育,能有效拓展和巩固道德教育成果。青年战士大多在父母的羽翼下呵护成长,对家庭和亲人的依赖性强,缺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此,要针对军人的现实表现开展与家庭协调沟通,共同开展对战士或年轻干部的道德教育,使其懂得献身国防是父母的自豪,爱军习武、履行使命是家庭的光荣,通过家庭和军队的共同引导、协调共育,树立军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构建军人道德实践教学机制

道德教育只有紧密联系实际,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必须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夯实军人的道德根基,检验其道德水平高低。

1.适时运用有利时机,磨练军人道德意志。长期的和平环境军人道德教育缺少实践检验。因此,应该适时运用各种重大任务的有利时机开展以道德实践为主的教育活动,历练军人道德意志,用实践标准对道德教育进行检验。如驻训拉练、抢险救灾、重大庆典的安全保卫等,由此激发军人的责任感,增强忧患意识和敢打必胜的信心。

2.优化军营文化环境,创设全员育人机制。良好的军营文化环境和道德氛围,是促进军人接受道德感染、熏陶的首要条件。一是开展积极向上的基层文化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如文艺晚会、文学欣赏、影视评论等陶冶军人的道德情操,凝聚军心,激励斗志。二是定期播放爱国主义题材影片,用形象直观的艺术表现感染和激发军人爱国热情,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增强对军队和军人的认识,塑造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三是运用新闻媒体等教育平台。利用军队内部新闻媒体使军人了解军政信息,通过开通视频讲座、专题资源分享等组织军人进行交流。四是美化军营文化环境营造浓厚教育氛围。整洁的军营环境、浓厚的道德培育氛围能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道德教育。

(四)构建道德教育效果监督检查机制

军人良好道德的形成,既要靠自身道德养成,还要依靠有效的监督检查。一是建立道德教育成果监督检查机制。通过各种规范、纪律、制度、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来体现监督和约束,将军人的道德面貌、行为规范细化为衡量道德教育效果的具体标准。二是建立良好道德习惯养成机制。要求和促进广大青年军人切实践履《军人道德规范》,坚持从小处入手,将自觉性与强制性、自律性与他律性结合起来,点滴养成自觉遵守道德的良好职业习惯。三是要建立符合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特点的评估督导体系机制。评估道德教育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重点要检查领导是否履行道德教育决策和指导职责,是否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评估德育对象。应该根据当代军人的个性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采取动态和静态、定性定量、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教员(指导员)考评与战士自评相结合的办法,实施评估并把道德教育贯穿始终。评估德育教师队伍。军队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在整个德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他们的自身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能力高低优劣,直接影响着军人道德教育质量和效果。评估德教育内容模式方法。通过对内容方法评估,肯定成绩、明确方向、找到问题改进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渗透力。评估道德教育环境建设。主要是对军营文化建设成果和教风、学风以及官兵人际交往心理环境的评估,检查是否定期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些道德教育中表现最活跃、最有教育力量等等能够促进道德教育的内容。

军事科学与国防教育 篇6

辽宁省实验学校鲅鱼圈合作校 李超

根据党的教育思想和在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热情的工作要求,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特在学校内开展《军事科学》校本课,在校本课中着重渗透国防、安全教育,借助学生对军事的热爱,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爱国行为和价值观,树立学生保家爱国和拥军向党的远大理想。

《军事科学》校本课分为上下两个学期,利用多媒体技术,从图片,视频和文字三个方面学习军事武器装备,战术动作、自我保护及先进国防事迹。

上学期校本课以三军军事装备为主线,重点学习我国先进武器装备的优点和作战能力。在每节课堂上以穿插2013年抗日阅兵、我国三军宣传片、我军先进英雄事迹和著名战史、战役为引导,让学生感受我国军队的历史荣誉和积淀,激发学生的正义使命感,培养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情。在学习我国三军武器装备的同时,对比世界武器装备,学生在学习军事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我国军事装备的优点,也看到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为国效力,从事国防的兴趣和想法。在上学期中,课后布置学生通过自行查阅资料,进行武器装备的设计,强化学生对国防事业的热情和理想。上学期期末展示将以学生介绍自行设计作品和讲解国防知识作为主。

下学期校本课以国际形式,国防安全,自我保护和军事动作技能为主要教学方面。在学期开始,介绍我国在世界中的军事地位和周边国家安全环境,帮助学生拓展广阔的世界观和国防紧迫感。接下来以我国先进的轻武器为主线,带领学生学习相关轻武器装备的科学知识。并在课程中穿插学习恐怖袭击时的自救;在火灾或地震中如何逃生;生化核战争中如何自保。在学习军事科学知识的同时,渗透国防安全技能教育,帮助学生认清战争的残酷本质,锻炼镇静、自信的性格品质。下学期的期末展示将以军事科学动作展示,作品赏析为主。

浅谈军事职业教育发展 篇7

一般来说, 高职院校军事教育的概念是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 (即国防教育) 使用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朱艾华指出:“军事教育是主体性的军校教育, 它以提高军人的个体素质为目标, 广义上包括全民国防教育。”可见军事教育与国防教育二者在广义上是通用的, 因此, 笔者使用了“国防军事教育”的概念。其目的并不是培养职业军人, 更多地是一种普及教育, 旨在使受教育的学生增强国防观念, 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 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 激发爱国热情, 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从高职教育与军事教育的亲缘关系入手, 探讨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可以看出, 接受国防军事教育不仅是公民的义务, 更重要的是现代高职人才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显然, 对于理清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的思路, 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无疑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国外学者根据从学校到社会过渡的不同模式, 把世界职业教育体系分为四类。我国的高职教育属于“更替式过渡”模式, 即在普通教育完成后, 通过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尽管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门槛 (阈限) 较低, 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推迟到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之后, 亦即学生通过在校进行与职业相关或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之后, 再到就业市场寻求工作, 由于学校与工作单位在机构形式上是分离的, 就使得从职业教育到工作的门槛 (阈限) 可能较高。因此, 能否顺利完成过渡成为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高职教育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即是为了降低此阈限, 衡量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同样应从此处着手。

国防军事教育在培养职业道德方面的作用德国不来梅大学教育与技术研究所所长费利克斯·劳纳教授在分析欧洲的劳动力市场时认为:“劳动力市场对工人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形成职业道德”。因此, 职业教育在回应职业界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的同时, 必须重视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的养成。这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也构成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如有的调查表明, 一些雇主抱怨从高中毕业生中聘来的雇员, 其数学、英语等基本技能很差, 并缺乏良好的工作习惯、基本的职业态度和成熟度, 这使得此类毕业生难以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劳纳教授将职业道德视为在完成工作任务时遵守规则和自我约束的责任心。这种精神显然集中体现在军人职业上, 更为突出地表现在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身上。即使仅通过对《共同条令》的学习, 也可以使接受军训的学生得到一次生动的纪律教育的洗礼, 培养准时守纪、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精神和工作精神;在军事技能训练期间, 学生与解放军战士朝夕相处, 在耳濡目染中可以学习他们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民营企业一般会安排新进员工军训的原因。不仅如此, 军人职业最突出的就是牺牲精神。所谓牺牲, 宽而言之, 就是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岗位, 不惜奉献个人的利益, 直至个人的生命。因此, 军人的牺牲精神可以说是职业道德的极致。劳纳教授认为:“职业忠诚心和责任感及质量意识是与现代职业紧密相连的。”在国防军事教育中, 有意识地加大对军人牺牲、献身等事迹的宣传, 可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职业的关系、思考“为己谋生”与“为群服务”的关系, 进而从更深的层次理解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 树立“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意识, 这对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职业追求和职业忠诚, 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显然具有促进作用。

国防军事教育在培养关键能力方面的作用关键能力或核心能力是国际职业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问题, 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 这种能力超越了某种具体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按照德国学者的理解, 关键能力既包括从事各专业都必须具有的基础能力 (“专业关键能力”) , 如外语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 也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方法关键能力”) , 如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等, 还包括诸如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合作能力等在内的社会行动能力 (“社会关键能力”) 。然而, 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关键能力, 似乎仍是各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如在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框架中, 由于缺乏各行业对关键能力特殊要求的说明等原因, 关键能力的培养实施困难。相反, 正规军事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关键能力超常的人, 所谓练兵先练心。《孙子兵法》上说:“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因此, 一个合格的军事人才, 不仅具有沉着勇毅的品格, 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 而且, 必须具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智慧, 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艺术, 周密利用各种资源, 妥善解决实际问题。在古代, 为将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要分析权衡道、天、地、将、法等五事;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以诸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为基本形式, 参战力量、作战空间、物资消耗远超常人想象, 对军事人才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的要求更高。通过经典战争的案例解剖, 明确战争双方在计划、组织、决定、执行、控制等环节的优劣得失, 甚至通过沙盘推演等形式参与战争模拟, 对学生关键方法能力的形成与锻炼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关键能力培养上, 国防军事教育强调团队协作战胜困难的重要性, 强调在小组工作中步调一致、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因此, 在学生军训工作中, 最明显的成效是团队凝聚力的加强, 军训结束与教官离别的场面往往是校园里最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时刻。

国防军事教育在培养终极价值方面的作用现代战争是植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与现代科技迅速提高人类福祉一样, 现代军事技术手段迅速提高了战争打击效能。正如100年以前章炳麟所说的“善亦进化, 恶亦进化”, 现代科技与现代战争对人类的生存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 促使人们对战争和技术的本质进行思考。毫无疑问, 战争不是目的, 战争从根本上应该是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与人民生命的安全。因此, 国防军事教育的实质不是培养战争狂人, 而是应该激起人们对生命和生态环境的尊重以及对人类终极价值的信仰。不仅如此, 由于国际恐怖活动的泛滥, 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受到了冲击, 新的国家安全观应运而生, 要求人们从全球安全的视角看待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 建设和谐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 (2001) 》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尤其应该“促进对当代文明的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了解, 要使人们认识他们的环境, 并有能力对环境采取行动, 同时对科学技术变革对社会、政治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具有批判的观点;使人们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职业及其他生活领域, 为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此, 通过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学生中贯彻技术伦理意识与终极价值意识, 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国防军事教育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积极、独特的作用, 有利于降低从职业教育到工作的门槛 (阈限) , 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因此, 将国防军事教育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总体框架之中, 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关键能力为主轴、以终极价值为归依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国防教育体系, 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工作的目标。

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的“四合”策略

高职院校的国防军事教育一般安排在新生开学时进行。这种安排结合始业教育, 便于加深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及国防军事教育目的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 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功能的发挥, 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究其原因, 首先, 是学校对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的认识不够, 将其等同于一般的军事技能训练。其次, 高职院校学制较短 (目前只有三年) , 专业理论与实践实训课程学习压力大, 课时安排紧张。如某高职院校非专业课程已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 再用36学时安排军事理论教学、两周时间安排军事技能训练已很困难, 更何况国防军事教育必须采取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再次, 具有高职特色的军事理论教材与胜任高职国防军事教育的复合型教师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在于课程建设上采取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课程模式, 每个教学模块又对应若干教学单元, 进而逐级分解每个教学单元里的知识点、能力点。而目前的军事理论教材更多注重的是知识性和系统性, 所以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在妥善做好学科长远建设与校内教育三年规划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 应该采取“四合”策略, 以使国防军事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成效。

课程整合根据国内学者的调查, 一般高校从事国防军事教育或归属于武装部, 或划归思政、体育系列 (见表1) 。这恰好说明国防军事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需要借助多门学科教学的整体力量, 形成多学科联动, 包括必修、选修和讲座多形式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如在体育课教学中, 可穿插攀登、定向越野、野外生存、军体拳等国防体育活动, 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在“两课”教学中, 可加强国防形势与任务以及国防法规等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 理工科可以渗透国防军事技术的学习以及业余无线电通信、航模等内容的制作, 经管类可以加入国防经济知识的讲授内容等。

注:引自郇际, 李美平:《从“名正言顺”论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发展模式》 (转引自毛美力《21世纪初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转型的构想》)

内外配合国防军事教育需要课堂内外的配合。《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因此, 在国防军事教育进课堂的基础上, 还应大力推进其进网络、进社团、进公寓。如可在军事技能训练期间, 通过开展内务比赛、合唱比赛等活动, 强化训练效果, 使学生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可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和征兵宣传等载体, 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营造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可通过组建国防教育类社团、建设国防教育阵地等途径,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国防意识, 强化国防观念。

虚实结合现代教育手段的丰富为国防军事教育提供了更为便利、更为有效的媒介。不仅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和教师现场讲授等形式传授相关信息, 而且, 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 使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为我所用, 提高教学效果。“80后”、“90后”的大学生从小伴随电脑成长, 对电子游戏、网络游戏驾轻就熟,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军训教官秦昱华因材施教, 让学生从网络游戏“星海争霸”中学习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 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因此, 利用虚拟世界提供的战争情境, 让学生从中学习指挥与决策的知识, 不仅可使国防军事教育更加贴近现代青年, 增加感性认识, 而且也可使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理解产生理性的飞跃。

古今融合现代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世界新军事变革, 不对称战争需要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能力。由于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战争的历史, 在国防军事教育中, 不仅需要学生掌握防空袭、反恐、核生化武器防护、战场救护等应对现代战争的军事技能, 同时, 还要通过学习古代、近代和现代国防与战争的历史, 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如笔者学校所在的台州, 既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克敌制胜、编撰《纪效新书》之地, 也是我军历史上唯一一次海陆空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之所, 还有无数为国为民舍身成仁的民族英雄 (如陈安宝将军、王禹九将军等) 。引入当地资源, 品评战争案例, 缅怀先烈遗志, 在提高国防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同时, 思接古人, “可以舒郁结之气, 可以敛放纵之习”, 还可以增强生命体验。

要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国防军事教育体系, 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需要大力深化对高职教育理念、对国防军事教育特性以及对高职学生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在校大学生而言, 国防军事教育的现实目的是要把国防观念转化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通过“四合”策略, 充分发挥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能够更有利于高职人才的成长, 最终使高职学生成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强大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6:18, 23, 52.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9.

[3]费利克斯·劳纳.在实践性团体中学习:现代学徒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330-333, 334.

[4]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311.

[5]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97-98.

[7]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概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69.

[8]想要军训PASS-宁可坐地板, 也要学会“星海争霸”[OL].http://epaper.pccu.edu.tw/index.asp-NewsNo=10144.

浅谈军事职业教育发展 篇8

关键词:军事教育;国民教育;融合发展

发挥国民教育优势,促进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军民教育融合发展”),大力培养军事人才,是落实胡锦涛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军的一贯做法,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建国前,军民教育融合发展主要体现为我军从地方吸收了大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并将其培养为军事人才。建国后,军民教育融合发展主要表现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2000年我国正式出台了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制度,军民教育融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因此分析梳理军民教育融合发展历史,对落实胡主席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探索新时期军民教育融合的路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国前,我军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革命

我军在吸收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进入军队,有过成功的经验。战争年代,我军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分子,使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早在1939年总政治部就要求各部队“大批地吸收纯洁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参加基层工作”。总政治部1940年《政治工作总结》指出:抗日战争以来,各部队估计吸收知识分子干部1万人左右,占全军干部总数的18%-20%。[1](P.156)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更加重视吸收知识分子到军队工作。1949年仅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就招收了9000名知识青年参加军队工作,这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满足革命发展形势对军事人才的需求,具有重大的意义。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参加人民军队,不仅对提高我军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极为关键,而且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20世纪50-60年代,军民教育融合发展在艰难中探索

军民教育融合发展思想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毛泽东的“军民两用”和“军民结合”思想。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一贯坚持“军民结合”的指导方针。最初,这一方针主要用于指导国防工业建设,后来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一思想拓展到军事人才培养这一领域中来。

建国初始,我军要搞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由于当时的条件和形势,部队接受了许多地方大专院校毕业生。1950年,步兵院校首次从地方院校招收大一、大二学员,扩大了干部来源。为了适应文化教育的需要,1953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要选拔一批经过学习改造或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经过短期培训后担任文化教员。从1950年到1956年,军队从地方高校吸收入伍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达30万人,占新增干部的23%。[2](P.52-54)1963年10月,总政治部《关于军队从地方接收高中等院校毕业生当兵劳动实习以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指出,“最近几年部队从地方接收大批高中等院校毕业生,今后每年还要继续接收一些”,接收入伍的概念正式形成。1963年颁布的《军官服役条例》规定,现役军官平时可由个别征召的地方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补充[2](P.52-54)。

三、20世纪80、90年代,军民教育融合在军队院校恢复中起步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16字方针,这是对毛泽東“军民两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军队恢复了军民教育融合发展培养军事人才的制度,主要分三个方面:

一是军队院校招生纳入国家普遍高等学校招生计划。1980年5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选拔培养基层干部问题的通知》规定,从1980年开始,军事院校实行招收地方青年学生和部队优秀士兵,经过考试合格才能提拔干部的制度。1988年,空军、海军招收飞行学员,开始实行按国家高等教育统一招生的制度,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计划。这对于提高干部培训质量,控制干部数量,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重新从地方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优秀青年到军队工作,军队开始有计划、成批量地接收地方大学毕业生入伍。1983年3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了国家纪委、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分配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到军队培养军政指挥干部的请示和通知》,使军队院校接收地方大学毕业生工作重新起步。而1985年至1995年10年中,仅总参系统就累计接收非军事院校学生4000多名,占总参专业技术干部的13%。据《中国教育报》报道,1995年分配到总参、总政系统工作的非军事院校毕业生有827人,其中博十生l0人,硕士生71人,本科生609人。

三是为了解决恢复和增建院校后教员短缺的问题,进一步拓宽教员选调的渠道。1980年12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在《加强教员队伍建设的暂行规定》中提出,教员可以从地方高等院校毕业生中选调。1983年和1984年,总政治部统一接收了一批地方高等院校毕业生和研究生,重点充实了院校教员队伍。同时一些院校也选调了一批地方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1986年6月,中央军委《关于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决定》又提出,要开辟多种渠道,扩大教员来源,经批准可特招少量地方高层次人才任教,或特聘社会专门人才,以补充师资不足。[3]1995年2月,为了加快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加强院校主干学科建设,提高军队院校教学科研水平,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下发了《特招地方专业技术人员入伍的通知》。

四、90年代末到2005年,军民教育融合进入制度化阶段

90年代末,江泽民提出了在军队后勤保障、人才培养、国防教育等方面实现社会化的思想,使“军民结合”的范围有了新的拓展。2000年8月,江泽民提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十六字方针,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98年7月21日,我军历史上首次签订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军队干部意向书,北大、清华成为首批试点高校,这被视为国防生招收选拔的开端。

2000年5月30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标志着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决定》规定了依托普通高等教育选拔培养军队干部的主要方式。选拔培养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军队从普通高等学校低年级在校生中确定培养对象,保证其在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军政训练,毕业后选拔担任军队干部;二是普通高校按照国家和军队下达的定向招生计划,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品学兼优的学生,保证其在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军政训练,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三是从普通高校、科研单位的应届毕业生中,择优遴选热爱国防事业、全面素质高的学生,直接接收入伍担任军队干部。2001年1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把接受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列为军官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进一步从法律上将这一制度确定下来。近年来,全军以每年10%的速度接收从地方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占生长干部的1/4。截至2005年6月,有5多万名国防生毕业后在全军不同舞台建功立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育人之路,为未来继续完善军民融合发展培养军事人才体系,从更大范围内拓宽军队干部的来源等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五、05年以后,军民教育融合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十七大以来,军民教育融合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融合模式和政策法规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胡锦涛从我军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关注军民结合问题。2005年3月,他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提出要“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各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检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胡锦涛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指出:胡锦涛在2009年7月24日政治局就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研究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体制机制,拓宽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和国家人才资源渠道,吸引社会高层次人才到军队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献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胡锦涛赋予了“军民结合”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新内核——“军民融合”,从而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了一个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形式更多、层次更高的大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军民融合的战略地位和作用。[4] “军民融合”思想的提出,是对“军民结合”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军建设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理论创新。军民教育融合发展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总之,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培养军事人才,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是我军教育训练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一条客观规律,是毛泽东、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繼承与发展。军民教育融合发展,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为新时期我军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生长干部的选拔培养,从根本上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必将对我军的军事人才培养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七十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2]郝倩.我军吸收培养地方大学生干部情况综述[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6).

[3]庞世伟,邵中印.军地并举选拔培养军事人才的优良传统及其新发展[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4,(6).

[4]徐勇.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式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思想形成[J].中国军事教育,2008,(4).

[5]陈勇.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回眸与思考[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11).

上一篇:大四学生学年自我鉴定下一篇:看图写话作文;公园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