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式分析论文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式分析论文(推荐13篇)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式分析论文 篇1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的把握标本量。由于标本量与投入量是成正比的,如果标本量过大,可能会造成医院过大的经济开支,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对标本量进行科学的把握,一方面,需要顺利的完成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工作,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避免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其次,需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3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式进行了相关方而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质量不髙,对患者的影响较大,而通过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能够及时的解决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存在着的问题,以实现临床医学检验水平的提髙。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式分析论文 篇2

1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概念

临床检验中心的要求是检验质量作出规定的依据, 质量达到应用要求, 就必须实行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的系统包括两个方面, 即测定分析中心和测定前后的质量控制。重视实验室的管理是进行质量控制的首要步骤, 只有良好的实验室管理, 才能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无误。

质量控制的步骤有三个方面, 第一, 检验科的检验人员必须与临床医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检验人员要为医生正确讲解影响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 保证检验结果能指引医生做出正确的决定。第二, 采集标本时要细心谨慎, 保证标本的正确性、合格性, 并及时交送检验科。第三, 严格执行计算、登记和发报告等测定中心的质量控制, 避免实验误差出现。这三个步骤任何一个发生问题, 都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或者不合格, 所以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每个步骤, 必须严格执行[1]。

2 临床检验的性质与作用

临床检验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由多门学科交叉渗透、互相融合, 涉及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生理学、统计学等多门临床医学学科。临床检验作为检验医学的基础, 不仅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 而且是临床医学最根本的基础。临床检验就是将病患的血液、排泄物、体液、分泌物等标本, 通过各种仪器和方法来检测和化验, 并对检验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严密的质量管理, 以便确保其检验质量, 为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分析资料。

正确的临床检验结果能使医生对病人的疾病作出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 并为病人用药后的疗效观察、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为临床提供必要的咨询。近年来, 随着先进仪器和分析检测方法不断引进, 极大地推动了临床检验的发展, 使临床检验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 规范临床检验质量管理

首先, 标准化认定检验人员的资格和检验室的室内质控质评, 正确操作检验过程, 撰写检验报告。其次, 保证实验室安全防护系统的设计和建造, 规范安全管理制度和个人防护用品配备, 杜绝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出现漏洞。

4 临床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

首先, 成立临床检验标本质量控制小组。由科室领导带领, 制定检验标本质量控制流程和检验员考核办法, 加强检验人员对检验标本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视。保证临床检验标本的质量不单是技术问题, 关键是检验人员的意识和医院科室的管理问题。检验结果能否真实正确的反映病患的病情, 重点就是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2]。我院在标本采集和送检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经检验科和护理部、医务科等多方协作, 加强检验人员与医生和护理之间的沟通合作, 在临床检验标本质量控制方面, 取得了显著疗效。

5 制定正确的检验报告制度

首先, 检验报告应该准确、全面地反映检验对象的情况。其次, 检验结果的特性要尽可能的作出详细的说明, 能有效地作为医疗证据呈现。检验报告的撰写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检验报告的页眉, 包括采样时间、检验目的, 然后有次序的粘贴到病历表上, 这样临床医师就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应该做的检验漏检与否。第二, 为了便于检验咨询, 检验报告单要标明与科室的相关信息, 其中包括单位或者科室名称、报告单编号等。第三, 注明检验标本的来源信息。包括其姓名、性别、临床科室、住院床号、标识号、医师诊断、标本的类别、申请的时间、采集的时间、申请医师名字、采样人员、标本状态、诊断、检验的目的、急诊或者常规、检验费和检验号等。第四, 检验标本的检验结果信息。包括检验项目的编码、项目的名称、检验结果、单位、重点提示、参考范围、检验的方法及仪器等[3]。第五, 采取正确的临床检验报告撰写形式。临床检验报告应该简洁、有层次、组合明确、排列清晰、报告内容详尽, 方便临床医生观看分析和病历档案的规范管理, 也要方便成批打印和查询。第六, 要确保病人的信息安全, 资料发放和运送要有专人负责。

6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方式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方式, 包括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的全面质量控制。首先, 检验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正确详细的填写检验申请单, 检验者的准备情况, 检验标本采集、运送等。检验科人员要详尽的告知临床医生、医护人员和患者检验标本时的采集方法、流程等要求, 确保采集环节的统一质量控制标准, 避免外因干扰检验的正常进行, 保证实验前检验标本的完整性, 减少每一环节的误差。第二, 检验中质量控制:常规检验中保证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和监测仪器性能质量控制, 保证结果的稳定性和正确性, 使用正规的有质量保证的试剂、标准物以及质控品。每天进行检验室内质控测定, 重视记录的重要性, 建立健全的数据记录, 保证资料的原始性和准确性。第三, 检验后的质量控制:检验师根据临床诊断, 确认检验报告是否正确, 对检验结果进行再次分析和确认, 保证检验报告的合格性, 然后及时发放。为确保这一检验方式的规范, 要严格制定报告审查制度, 由专业的、有经验的高级检验师对报告做最后的质量控制监督和检查[4]。

7 保障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

检验科室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关键。检验人员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 要有责任心, 热爱本职工作。检验人员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 在检验工作过程中, 要认真细心, 严格按照检验流程操作[5]。检验人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样他才会具备事业心和良好的工作责任感。检验人员要有精湛的业务素质, 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正确熟练的操作技能, 且有上进心和责任感, 能随着社会发展, 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医院要重视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技能, 寻找多种形式去加强检验人员的技能培训, 定期组织专业技术操作考核, 指定专业检验师对新检验员教导, 合格后才能单独上岗。

总之, 检验科室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准确的检验数据, 高质量的检验报告, 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最高目标。所以检验科必须重视检验工作的质量, 保证检验报告的准确可靠。检验科必须找出质量控制中出现的问题, 解决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的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误差, 保证检验资料的正确指导性, 使临床检验成为解决医疗问题的重要且有效地环节[6]。

摘要:临床检验的质量是衡量一个医院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识, 临床检验的质量是保证一个医院的医疗质量的重要条件。而如何来控制临床检验质量对临床检验工作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临床检验工作者要正确的认识临床检验的作用及性质, 逐步来完善临床检验制度, 使检验工作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化和安全化。

关键词:检验,控制,临床,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舒婷.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外医疗, 2009 (, 24) :122.

[2]嘉鋆.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 27) :4841~4842.

[3]祁蕙燕.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 7) :1027.

[4]张丛书.临床检验分析前的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和临床, 2010, (19) :2161.

[5]刘美华.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10) :2377.

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 篇3

1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该阶段是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单、患者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直至检验室验收、检验等全过程。

1.1 准确填写检验申请单:医生要准确无误地填写申请单,字迹要清晰可读,写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病案号、诊断以及标本来源,有时还要附有简单的病历,特殊情况说明等临床资料。如果这些内容一旦被漏填、忽视、错填或者填写不清,都会使检验人员在检验操作过程不能全面获取患者信息,以至于不能根据患者生理变化对检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出现错报、漏报、误诊等情况[1]。

1.2 患者准备:此项工作可以确保送检的标本质量,避免一些生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例如,当患者处于兴奋、激动、恐惧状态时,可导致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患者运动时,可以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等一时增高;而且还可以引起血中钠、钾、钙以及清蛋白、血糖等指标的变化;高蛋白饮食可引起尿素、三酰甘油、尿酸、血糖等增高;另外服用药物以及疲劳、熬夜、饮酒等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当采集患者标本时应尽可能的规避上述情况。如果确要检验,而又存在上述情况,应该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从而方便检验人员客观地解释检验结果。

1.3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正常情况下,对患者进行采集标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对检验申请单所填写与标签是否一致;②采血最好以坐位或卧位,从而确保安全;③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过紧、过长,也不要用力拍打穿刺部位,检验人员应在穿刺入血管后立即放松止血带;④采集标本的器材一定要符合实验要求;⑤避免血标本的溶血和标本的污染[2]。

2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该阶段就是从接受标本开始,主要包括维护仪器、准备试剂以及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等,直至检测结果出来。

2.1 维护仪器:良好仪器是确保检验结果的关键,所以,必须经强化仪器的维护。检验仪器维护要按规定做好日保养、周保养、月保养以及季保养,使仪器终始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检验仪器在更换部件时一定要做好书面保养记录,从而有利用仪器发生故障时方便查询[3]。2.2 准备试剂:检测项目的试剂一定要按流程操作,要按试剂说明书来配制。暂时不用的试剂必须迅速放回冰箱中,以防止试剂挥发;对平时不经常使用的试剂,要观察其稳定性;对不符合检验要求的试剂,要及时更换。

2.3 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临床检验作为一项以实验为基础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使检验分析的全过程中都处于规范受控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检验结果客观、准确、及时。一是要确保仪器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做好室内、室间质控,一旦出现失控情况,必须要有失控的调查记录及改正措施。二是规范保存原始记录,要重视原始数据的法律效力,各项检验结果原始记录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结果的记载,也是最直接反映检测过程的数据资料。三是所有检验项目都应具有标准操作程序,此操作程序应该具备可操作性以及规范性、有效性[4]。

3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3.1 认真审核测定结果:目前的医学检验越来系统,越来越自动化,所以,检验人员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多。无任是患者信息的录入、标本编号到分离、审核仪器操作检验结果、发送检验报告单以及检验结果的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都是一环套一环,上述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瑕疵或者错误,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必须要认真分析和核对检测结果,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错误,并及时改正。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检验结果的分析比较,一旦检验结果超出了医学水平,检验人员应当立刻与近期结果进行比较,有效分析各参数之间关系,并与临床资料作分析比较,必要时还要与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患者病情以及标本采集的具体状况,从而真正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准确和有效。

3.2 建立报告单签收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的报告单签收制度,所有的检验报告单都应该由专人负责统一送达。检验科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检验报告单的室内保存时间、保存方法做出明確具体的规定,以便复查和核对。

3.3 结果分析和解释:一旦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相符合的情况,检验人员应及时和临床医生进行沟通,找准症结,摸清情况。

随着医疗知识的普及,很多患者都希望知道自己病情和病因,所以,会经常性让检验人员对自己的检验结果做出有关解释,检验人员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检验结果对病情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l] 屈引婷,王全会,血清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清中ph、Ca测定的影响[J].现在医学检验杂志,2005,20(3):39.

[2] 章晋林,张小鹏.标本的保存条件与保存时间对常规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20(6):9.

[3] 楼慧萍.谈检验科的全面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9(3):276.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式分析论文 篇4

1.引言

随着当前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其中应用的检验技术也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不仅拓宽了临床医学的视野,还扩展人们认识疾病的深度和广 度,有效为疾病的诊断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医学检验质量的高 低有可能会对临床治疗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还会引发医疗事故或者医 疗纠纷。当前影响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检验的前、中和 后全过程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加强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使检验 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

2.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2.1检验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检验前的阶段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检 验申请、原始标本采集、实验室运送和传输以及患者的准备等等。可以看 出,对该阶段的质量控制,检验人员往往难以控制,需要医生、护士等在实 验室之外完成。目前,很多检验结果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主要是由于 标本质量不达标所造成的。

2.2检验中阶段的`质量控制:当检验室工作人员收到标本之后需 要立即对检验标本进行质量的检查,检查其是否合格,并核对患者的姓 名、性别、床号等信息是否正确。如果采集的标本主要是血清或者血浆, 需要严格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进行检测。即是标本当天不能及时检测,还 需要按照要求进行保存。同时,在检验室内,检测仪器是否合格也会对检 验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再有,若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达标,也会呆 罗爱检验结果的偏离。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的论文 篇5

对于医学检验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否则会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所以医学检验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控制措施,严格保障质量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研究了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措施,详细阐述如下文所示。

【关键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准确性

1临床医学检验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临床医学检验可以帮助一些对于医学并不是十分了解的人群正确的认识疾病的危害,并且帮助这些人群更正态度进行正确的治疗,同时临床的医学检验也是疾病正确诊治、正确预防、以及病愈后正确保健的根本依据,所以医学检验存在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保障医学检验的准确性十分必要,但是我国医院内仍旧是常常出现医学检验不准确的状况,主要的有一下几个原因:

1.1临床检验人员的因素这类原因主要是针对一些需要患者在检查前特别注意的事情,例如在检查前医护人员没有在对患者做好一些告知工作,使得患者在检验之前没有注意自己的饮食,服用药物甚至是没有注意情绪变化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在医护人员对需要检验的部位进行样本采集的时候,由于一些没有注意的因素,例如:样本采集的方法,样本采集的时间,部位甚至是采集的环境不恰当,都会对医学检验的质量造成影响,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延误患者的治疗,产生严重的医疗事故。

可见,医护人员在进行医学检验的准备工作的时候也是一个对于医学检验质量造成误差的步骤,需要广大医护人员提高注意力。

1.2医学检验人员的因素在进行医学检验的时候,个别检验人员知识力量和技术水平都不是很高,加上检验设备的落后,极有可能造成检验质量不高,检验结果不准确。

1.3医学检验前不恰当的措施的因素在检验开始之前,需要收集详细的患者资料,患者需要检查的部位,以及患者在检验开始前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做该项检验的禁忌,避免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1.4维护医学检验的仪器临床检验的过程中,检验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对于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如何起着至关重要的,为此,倘若相关人员没有定期的对仪器进行保养和维护,就会造成检验仪器的功能下降,对检验结果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

2如何有效的提高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

由于医学检验的结果对于患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减少了误诊的几率,提高了医疗的质量,保护了患者的利益,提高一个医院的社会声誉及经济效益,所以开展医学检验是必然发展的趋势,提高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为了实现双赢的目标,提高医学检验结果质量的措施必需加紧实施。

2.1医院首先要提高对医学检验的重视医院首先需要做的是在精神上加大对于医学检验的重视度,时刻的对医生和护士进行提高认识的教育,做到共同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

维护人员加强对检验仪器的维护力度,提高检验室的检验水平,护士需要协助医生做好检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尤其是保证患者在检验前的状态是检验的最佳状态,医生在检验的过程中认真细心,将检验需要注意的各项细节认真的落实,认真的分析检验的结果,制定出符合患者身体状况的治疗方案。

可以说,只有所有的医护人员加强对于医学检验的重视,在心理和行为上真正做到对患者负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

2.2医院需要在多种途径上培训医护人员医学检验的所有参与人员是保障医学检验结果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医院首先就是要将参与到医学检验的所有的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进行医学检验的人才培训,培训的内容包含了提高医护人员对于质量控制工作的认识,并在培训的过程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准,使得他们可以学习到一套关于质量控制的理论和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培训的途径可以包括自学,互相学习,医院组织培训班和组织进行实践学习等等。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准,医院应该积极的进行此项活动的进行。

2.3医院应该加强对于医学检验的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医学检验仪器是否可以正常运行对于质量控制工作是否可以正常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对于检验室的环境要求也是很高的,例如检验室的环境是否干净,玻璃仪器以及检验仪器的清洁度是否会对样本造成影响,仪器设备是否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检验的方法是否会对检验的结果造成影响等等。

所以,为了保证质量控制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医院做好检验室的准备工作,为医学检验提供一个最佳的环境。

3总结

临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临床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为了保证二者以最佳的状态发展,需要充分的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抓住医学检验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在专业的水平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483-487.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篇6

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医学检验的结果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诊断。

质量控制是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关键, 开展全面质量控制, 对分析的样本进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全面质量控制, 避免标本差异, 影响检查结果, 不能真实反应患者的病情。

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篇7

1 分析前阶段的定义

其又叫检验前过程, 按ISO15189:2003 (E) 《医学检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的定义:分析前阶段按时间顺序, 该阶段始于来自临床医师的申请, 包括检验要求、患者准备、原始样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部的传递, 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1]。

2 分析前阶段的内容及质量控制

2.1 项目选择的正确性

主要由临床医生决定, 要有针对性、有效性、时效性、经济性。

2.2 患者准备

影响因素有固定因素如年龄、性别、民族等;可变因素有情绪、运动、生理、饮食、药物、采血体位、时间、止血带的松紧程度等。如血凝检查要求尽量自然血流, 压脉带松紧对该项目有影响;体位对结果的影响, 一般采取坐位;还有如糖尿患者, 检测药物情况测血糖时药物要准时服用, 不能擅自停用;测血脂时尽量要求患者正常饮食, 清淡饮食至少3 d, 抽血当日空腹, 时间为12 h~14 h等。

2.3 标本采集

(1) 时间控制, 最佳的采样时间。如多数试验, 尤其血液化学、免疫学检查, 采集前应空腹12 h。进餐后或者过度空腹, 某些检验会有异常结果;还有尿常规最好晨尿, 尿液因浓缩而提高检出率;长期监控血常规的患者最好早晨、定时监测, 以避免生理波动影响;血培养标本采集一般在发热初期或高峰时、抗生素使用前采集。 (2) 最具代表性的标本。比如大便标本, 尽量挑取可疑部位。 (3) 最合乎要求的标本。如例假尿, 灌肠粪 (尤其是脂肪性灌肠物) , 输液血等都是严格避免的不合格标本。 (4) 抗凝剂、防腐剂的合理应用, 容器等的要求。 (5) 防止过失性采样。如输液时采样, 灌肠时取大便样本等, 大量饮水时取尿样, 月经时留取尿、粪样本等。 (6) 惟一性标志。一个样本有统一的标示, 不能一个操作者一种标示方式, 容易误诊。

2.4 标本运送

(1) 专人。专人运输能有培训保证, 和专人负责制。 (2) 安全性。标本的安全性, 包装安全, 无渗漏, 无污染, 以防人员感染或大面积传染;高危疑似标本, 应专人专车, 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条例》相关要求输送。 (3) 及时性。根据标本的要求, 在合适的冷链条件下及时运送, 以保证标本结果准确。

2.5 验收。

要有验收合格登记手续, 同时对于不合格标本要拒收, 并有相应的登记, 以保证标本合格。

2.6 根据要求, 建立健全标本分析前的质量保证体系。

2.6.1 各科室相关人员如主管医生、护士、护工、实验室人员, 相互协作, 做到对口交接制度化, 程序化: (1) 向临床科室提供检验标本采集的书面指导材料, 作为送检标本采集、保存、输送的依据, 用以规范化管理。这个材料随着新项目和新技术的发展要不断修正和完善, 以保持采样的准确性。 (2) 宣讲。做到对医护人员宣讲, 使相关人员认识其重要性, 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同时做好窗口患者的宣教工作, 使采样、运送标本更规范化, 力图该工作扎实有效, 使检验结果准确、有效。宣讲因人而异, 对医护人员严格制度, 宣讲时理论、实践相结合, 力争认识、行动一致, 保证标本质量;对患者要既专业又浅显易懂地宣讲, 既能保证标本质量, 又增强医患信任感和亲和力。 (3) 建立送检、验收程序和制度, 对不合格标本应有退回拒收制度。

2.6.2 定期分析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发现、及时沟通、及时纠正。基层医院实验室和临床及时沟通, 择优项目和项目组合。

2.6.3 加强学术认识, 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学习新知识, 及时修正不足的认识和做法, 并规范化, 保证条件准确。

2.6.4 医疗机构在质量管理中应该有要求、有措施、有检查、有考评的进行监督、督促及管理, 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3 总结

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是临床实验结果准确及时发出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如何保证检验信息的有效性是检验工作的目的, 也是检验质量最为重要的内涵之一。检验信息的不可靠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还可能误导临床, 延误诊治, 甚至误人生命。因此, 作为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 有必要, 也要有措施做好该项工作, 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式分析论文 篇8

[关键词] 检验学;操作规程;质控/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60-02

现在医疗行业正随着各种高端科技在检验医学中的不断运用,有力地确保了临床检验的准确性、有效性。为患者疾病的迅速诊断、快速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以及患者保健意识的提高,对医学检验也提出了更高、更优的要求。笔者结合自身从事检验工作的实践,简单谈谈如何加强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1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该阶段是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单、患者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直至检验室验收、检验等全过程。

1.1 准确填写检验申请单 医生要准确无误地填写申请单,字迹要清晰可读,写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病案号、诊断以及标本来源,有时还要附有简单的病历,特殊情况说明等临床资料。如果这些内容一旦被漏填、忽视、错填或者填写不清,都会使检验人员在检验操作过程不能全面获取患者信息,以至于不能根据患者生理变化对检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出现错报、漏报、误诊等情况[1]。

1.2 患者准备 此项工作可以确保送检的标本质量,避免一些生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例如,当患者处于兴奋、激动、恐惧状态时,可导致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患者运动时,可以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等一时增高;而且还可以引起血中钠、钾、钙以及清蛋白、血糖等指标的变化;高蛋白饮食可引起尿素、三酰甘油、尿酸、血糖等增高;另外服用藥物以及疲劳、熬夜、饮酒等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当采集患者标本时应尽可能的规避上述情况。如果确要检验,而又存在上述情况,应该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从而方便检验人员客观地解释检验结果。

1.3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正常情况下,对患者进行采集标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对检验申请单所填写与标签是否一致;②采血最好以坐位或卧位,从而确保安全;③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过紧、过长,也不要用力拍打穿刺部位,检验人员应在穿刺入血管后立即放松止血带;④采集标本的器材一定要符合实验要求;⑤避免血标本的溶血和标本的污染[2]。

2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该阶段就是从接受标本开始,主要包括维护仪器、准备试剂以及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等,直至检测结果出来。

2.1 维护仪器 良好仪器是确保检验结果的关键,所以,必须经强化仪器的维护。检验仪器维护要按规定做好日保养、周保养、月保养以及季保养,使仪器终始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检验仪器在更换部件时一定要做好书面保养记录,从而有利用仪器发生故障时方便查询[3]。

2.2 准备试剂 检测项目的试剂一定要按流程操作,要按试剂说明书来配制。暂时不用的试剂必须迅速放回冰箱中,以防止试剂挥发;对平时不经常使用的试剂,要观察其稳定性;对不符合检验要求的试剂,要及时更换。

2.3 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 临床检验作为一项以实验为基础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使检验分析的全过程中都处于规范受控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检验结果客观、准确、及时。一是要确保仪器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做好室内、室间质控,一旦出现失控情况,必须要有失控的调查记录及改正措施。二是规范保存原始记录,要重视原始数据的法律效力,各项检验结果原始记录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结果的记载,也是最直接反映检测过程的数据资料。三是所有检验项目都应具有标准操作程序,此操作程序应该具备可操作性以及规范性、有效性[4]。

3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3.1 认真审核测定结果 目前的医学检验越来系统,越来越自动化,所以,检验人员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多。从患者信息的录入、标本编号到分离、审核仪器操作检验结果、发送检验报告单以及检验结果的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都是一环套一环,上述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瑕疵或者错误,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必须要认真分析和核对检测结果,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错误,并及时改正。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检验结果的分析比较,一旦检验结果超出了医学水平,检验人员应当立刻与近期结果进行比较,有效分析各参数之间关系,并与临床资料作分析比较,必要时还要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患者病情以及标本采集的具体状况,从而真正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准确和有效。

3.2 建立报告单签收制度 建立健全严格的报告单签收制度,所有的检验报告单都应该由专人负责统一送达。检验科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检验报告单的室内保存时间、保存方法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便复查和核对。

3.3 结果分析和解释 一旦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相符合的情况,检验人员应及时和临床医生进行沟通,找准症结,摸清情况。

随着医疗知识的普及,很多患者都希望知道自己病情和病因,所以,会经常性让检验人员对自己的检验结果做出有关解释,检验人员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检验结果对病情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 〖ZK(#〗屈引婷,王全会,血清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清中ph、Ca测定的影响[J].现在医学检验杂志,2005,20(3):39.

[2] 章晋林,张小鹏.标本的保存条件与保存时间对常规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20(6):9.

[3] 楼慧萍.谈检验科的全面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9(3):276.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式分析论文 篇9

方法 由初检人员用玻片凝集法做血型正定型,结果为拟报血型,由审核人员用试管凝集法做反定型,其结果和拟报血型核对,结果相符后签发报告。

结果 采用此法后,无1例血型错误投诉,交叉配血时未发现因血型错误而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

结论 该方法简便、经济,有很好的质量控制效果。

【关键词】 血型; 玻片凝集法; 试管凝集法; 质量控制

血型鉴定是每个入院患者都需要做的常规检验项目之一,特别是需要输血的患者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输血前准确的血型鉴定工作是安全输血的重要保证。

目前临床实验室最常用的ABO血型的鉴定方法是血凝实验和微柱凝胶试验(MGT),血凝试验是指抗体和红细胞在液体介质中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3种方法即玻片法、试管法和全自动微板法。

传统的血型鉴定方法如玻片凝集法因操作简便、节省材料、价廉等优点,目前仍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却容易出现差错。

试管离心法虽然结果较准确,但操作较繁琐费时。

全自动微板法具有快速、准确、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但需要特殊设备。

而微柱凝胶法虽然方法学先进,操作简单,所需样本量少,程序自动化,结果明确可靠,但成本价高,价格昂贵,患者难以接受。

为患者提供安全廉价精细的服务是医务工作者的服务宗旨。

为了得出价廉、准确的血型鉴定结果,笔者采用了一种简便经济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质控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月至12月本院患者检查血型样本360例及血站提供给本院血库的120袋献血者悬浮红细胞的样本。

1.2 血型试剂 标准抗A、抗B血清(单克隆抗体)由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效价为128,特异性及亲和力均符合国家标准,保存在2 ̄8℃冰箱,有效期内使用。

生理盐水及37℃水浴箱。

1.3 ABO标准红细胞(本实验室自制) 取3名同型献血者的红细胞,混匀,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配制成2%—5%的标准红细胞悬液,每天配制1次。

1.4 方法

1.4.1 患者血型鉴定 由初检人员用玻片凝集法对ABO血型进行正定型,其结果为拟报血型,由审核人员用试管凝集法进行反定型,其结果和拟报血型进行核对,核对结果相符后签发报告。

如遇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则通过一系列试验作进一步鉴定,明确血型鉴定结果后发出报告。

1.4.2 复核献血者样本血型 交叉配血时,由操作人员用正反定型复查献血者血型,结果与血站提供的血型核对,如发现血型不符则将献血者的血液送市中心血站,要求血站复查。

1.4.3 统计 统计本院患者常规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符合的例数,血站错定血型的例数和输血科在交叉配血时发现的血型错误例数。

2 结果

201月至月,共鉴定血型360例,结果发现正、反定型不相符3例,复检血型,如不相符则通过一系列试验最终鉴定血型,自年以来未发现血型错误的投诉,交叉配血时,未发现因血型鉴定错误而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按配血相结合结果给予输血治疗,未发现异常输血反应。

3 讨论

血型由血型基因决定,是血细胞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临床输血和血液遗传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输血安全是临床输血的首要间题,正确的血型鉴定(blood typing)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条件。

此文笔者就临床血型鉴定的经验和体会进行简单交流。

3.1 医务人员的问题

临床医生在填写输血申请时,没有做血型检测,单凭印象或听信患者的自诉血型而造成血型错误;临床护士在抽取血标本时,未校对患者的姓名、床号,仅凭印象,抽了其他人的血液而造成血型报告错误或交叉配血不合;检验科人员没有对报告核对正确,造成血型鉴定错误。

3.2 被检红细胞

①血型测定的错误血型:检测时,因患者红细胞悬液浓度过低,又只用肉眼观察结果,使之在血型抗原较弱的情况下,微弱、细小的凝集未看到,而造成定型报告错误。

②标本新鲜,严防污染。

细菌污染的标本,红细胞上T抗原被激活,与标准血清中的抗T抗体结合,出现全凝集现象,干扰血型鉴定。

某些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在做ABO血型鉴定时出现假凝集,可加做自身血清和红细胞,自身红细胞和生理盐水对照试验及结合反定型结二易进行鉴定。

当疑有血浆成分干扰血型鉴定时,可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红细胞以除去干扰。

③冷凝集素属于冷反应性的自身抗体,4℃条件下,正常人血清中的冷凝集素效价低于1:16,冷凝集素效价增高是导致献血者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常见原因。

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冷凝集素能够与标准红细胞和自身红细胞产生凝集现象,凝集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低效价的冷凝集素在37℃不能凝集标准RBC和自身RBC,因此不会造成血型误判,但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在37℃仍可产生较强凝集,容易造成血型误判。

如果献血者血清中含有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在血型鉴定试验中应使用37℃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或4590热放散,或用经4℃处理的冷凝集素被自身红细胞吸收后的血清进行血型鉴定,以排除冷凝集素的干扰。

在肺炎、支原体肺炎、肝硬化等疾病患者血清中,冷凝集素很高,严重干扰血型鉴定。

3.3 其它因素

①经输血或妊娠等免疫刺激产生,在献血者中常见的不规则抗体是抗一M、抗一N和抗一A,等。

在反定型试验中,不规则抗体可以和标准红细胞上相应的抗原发生凝集反应,而这种反定型结果与A或B抗原无关,所以导致ABO血型鉴定时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

②类B抗原某些受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病人,红细胞获得了类B抗原,A型病人可误定为AB型,0型误定为B型。

因此,感染体征病人配血不合时,应考虑类Bo③磺胺类药物引起的凝集有人报道一个B型的献血员阑尾术后用氨苯磺胺,3个月后,其血清能凝集A,AB型的红细胞,也能凝集B型的红细胞。

另外,注射青霉素后,有些人的血清中含有青霉素抗体,而青霉素已吸附在红细胞表面,当此红细胞与含有青霉素抗体的血清相遇时便发生凝集。

总之,在患者ABO血型鉴定试验中,如果出现正反定型结果不符,不能轻易发报告,否则,可致ABO血型的误判。

因此,在具备认真的工作态度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积累丰富的血型鉴定经验,对异常结果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查明原因,以获得ABO血型的准确定型,确保安全输血。

参考文献?

[1] 陈晨, 张献清, 穆士杰, 夏爱军, 张宇宏. 误输异型血引起血型鉴定困难一例报告[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 2006,(05) ?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式分析论文 篇10

其中包括生物学、血液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种学科,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检查项目,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药物监测、健康状况评估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今医学检验正朝着仪器自动化、试剂商品化和管理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因而对临床实验室结果的准确度和各实验室间结果的可比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由于实验诊断的所有检验项目会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实验结果必须及时、准确、可靠,质量控制已成为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88》(Clinical Labor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CLIA’88)及ISO/IEC导则25,制定了《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以指导此项工作的具体落实。

以统计学方法确定被控制测定值是否不同于已知值的方法,称统计质量控制方法或简称为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在理论和实践上,可分为两个重要的部分: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

室内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但它只能保证试验的精确度,即保证仪器测定值的稳定;室间质量控制解决准确性和参加室间结果协调一致的问题。

统计质量控制是用客观的方法监测成批试验的检测质量,是对仪器试剂操作或仪器标定产生的漂移的及时观察,可确定该批检测结果能否发出,是避免成批测定标本产生明显误差的方法,因此是很重要的质量控制方法。

但该法有其局限性,因它只能监测仪器检测中产生的误差,但从开医嘱,采标本,送标本,到写报告,发报告要经过很多环节,病人并不能发觉和避免这些环节的差错,所以要避免这些环节的差错,必须实行质量保证,即对标本检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现简介如下:

1 人员的合作与正确配合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

临床检验项目均是应医生的申请进行检测,测得结果提供给医生,以便观察、诊断和治疗,而在标本检验过程中,有些影响因素是与医护人员关系密切,而检验人员不易了解且无法防止的,例如药物、饮食、运动、标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的影响等,通过与临床及时进行联系,当有这些因素时,能做出正确的解释或进行复查。

人体内各器官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平衡而实现的,这些正常的生理平衡反映在体液、血液及排泄物中,就是它们所含的各种成分的正常稳定性。

当由于病理生理或生理组织的变化直接影响体液和分泌物排泄,使其相应地发生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可用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是病人在各种生理状态下的极好标志,标本的留取与检验质量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是息息相关的,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2 严格遵守标本留取的操作流程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举措

标本留取包括标本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三个阶段,是实验室认可中样品管理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样品失实,无论是变质失效、编错号、漏掉遗失等等,均造成检验结果失实和不能发出报告,因此在检验质量控制中应重视对样品的管理,具体应做到:

2.1 实验室应有文件化程序和适当设备来保持对样品在实验室的全过程中(储存、处置、准确检测)不发生非正常的变质和损坏。

例如在进行血液常规分析时,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如标本编错号,标本溶血,用错抗凝剂,抗凝血比例不对,形成血肿,血液浓缩等等。

2.2 接受样品时应详细记录其状态,样品有疑问或不符合规定要求(如从输液侧采血)时,尽快与送检者取得联系。

2.3 实验室应建立检测样品的唯一识别系统,以保证任何时候对样品的识别不发生混淆。

2.4 当样品属于抽样时,应有文件规定抽样的方法,数量封存、运输等详细文件程序。

例如皮肤穿刺采血时的采血部位,穿刺步骤,血液的采取,抗凝剂的选择,标本送检,及标本处理等均需要有完整的操作规程,以保证血液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

3 明确导致检测结果发生差错的原因,是保证检测质量的基础

毫无疑问,饮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昼夜变化等诸因素以及某些生理状态如怀孕等,均可影响实验室检查结果,甚至出现其它的生理变化,当病人的生理状态发生改变时,实验室检验结果就可能发生异常,除了这些生理因素(饮食、餐后禁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周期性变异、怀孕、药物等)外,与标本留取有关的易导致实验室结果异常的原因有:

3.1 病人的标本不具有代表性,其主要与标本的收集技术有关,包括止血带的使用,静脉血污染,抗凝剂和防腐剂的污染等。

3.2 标本内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的浓度可能在收集后发性改变,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标本自身的新陈代谢所致。

包括标本的代谢,酶的影响,血液病的影响等,前者以溶血为代表,众所周知,溶血不仅可以释放红细胞的内容物(如细胞内的钾是细胞外的20倍),而且血红蛋白还可以直接干扰许多不同的化学反应,对于电解质的检测如钠和氯,出现称为“假低钠血症”的严重错误等。

后者以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导致细胞开始破裂,释放出包括血红蛋白、酶、铁等许多物质,血中葡萄糖和氧的浓度下降,酸性产物及CO2增多等,在临床检验实践中,应尽力避免此类差错的发生,确保检验质量。

4 良好的检验人员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关键

人是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起主导作用,首先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专业水平。

检验人员工作期间必须对检验设备性能和检测试剂及使用方法了如指掌,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各种仪器设备及试剂加以妥善维护和保管,要定时定人,认真地作好校准工作。

其次是对于来源于临床的标本要作好查对工作,验收是否符合标本的留取要求,同时在检测方法上不断创新,以达到提高检验质量目的,尤其是应大力提高质量控制方面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以适应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临床检验质量的迫切要求。

临床医学检验全程质量控制 篇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79-01

随着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治,医学检验结果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临床医学检验还能够使人们加强对疾病知识的认识,而临床检验学是疾病的诊治、预后及预防保健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临床医学检验中,一定要对分析前、中、后经过施行全面质量控制。检验质量管理是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医院内涵建设的基本内容,其重要性愈来愈受到重视。

1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单、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直至检验室验收、检验等全过程〖HT〗

1.1 医生开具化验单时,应明确标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以免在送检过程中发生差错;还应标明患者诊断、标本来源,确保检验人员对检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免出现错报、漏报、误诊等情况。

1.2 采集标本前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采集标本部位、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避免患者的一些生理因素(饮食、餐后禁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周期性变异、怀孕、药物等)对标本采集及检验结果的影响,如患者过于紧张或恐惧可导致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饮食饮水可致某些检验结果不准确。因此医护人员做到了解标本收集前影响结果的非病理因素,要求患者予以配合和服从同时注意患者的心理情况,采取必要的解释、安慰、鼓励措施,使患者了解正确采集标本的意义。当医护人员执行标本采集时,应有详细文件规定抽样的方法。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核对检验申请单所填写与标签是否一致;②采样器材要无菌无破损;③标本采集要保证质量。

1.3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检查,不宜存放过长。运送过程中要注意容器的密闭性、避光、注意安全,尤其微生物标本应防止污染传播和自身感染。

2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维护仪器、准备试剂以及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等〖HT〗

2.1 仪器设备保证是质控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必须强化仪器的维护。要求做到定期对其进行调整、修理及校正,确保仪器性能最佳状态下,进行检测工作。检验仪器在更换部件时一定要做好书面保养记录,从而有利用仪器发生故障时方便查询,并且能够将仪器维护责任化,也就更加行之有效。对于不合格的仪器,应降级使用或报废。

2.2 准备试剂应严格按照说明书配置,配液的仪器必须无菌,不经常使用的试剂应观察其稳定性,过期的试剂应及时更换,用完的试剂有需要的应及时放回冰箱或避光处,防止试剂挥发无效。配制好的试剂应标明配制人姓名、配制时间及有效期。

2.3 分析过程中提高检验质量,要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量控制。

3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过程包括检验结果的系统性评审、规范的检验报告和结果解释、授权发布检验结果、检验报告的传递及临床应用、检验原始标本的储存及废物的处理等〖HT〗

3.1 检验结果完成后,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检查,认真分析和核对每个项目的数据,根据临床提供资料进行分析。

3.2 出据检验报告时,一定要字迹清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结果真实。科室应指定具有高级职称资格或科室负责人经认真审核后签发报告。规范保存原始记录也是十分必要的,各项检验结果原始记录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结果的记载,也是最直接反映检测过程的数据资料。

3.3 实验室应对原始标本作规定期限的保存,以便复查和与重新采样的标本进行对比。对不在进行检验的标本应进行安全处理,对废弃的标本应登记在册,做到有据可循。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式分析论文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的患者选取为该院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常规监控时期的500分尿液样本, 样本中包含男270例, 女230例, 年龄在22~60岁, 平均年龄为 (32.5±3.5) 岁, 病程3~14 d, 平均病程 (5±2.1) d;

观察组患者的选取对象为该院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质量控制时期的500分尿液样本, 样本中包含男275例, 女225例, 年龄分布在25~66岁, 平均年龄 (36±2.6) 岁, 病程5~10d, 平均病程 (6±2.3) d。

1.2 一般方法

两组的500例患者尿液样本分别进行检验, 统计出不合格样本数量, 计算出不合格率, 分析出现不合格现象的原因。诱发不合格现象发生的因素主要是样本的标本量少、送检超时和标识错误。

对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因素要做到: (1)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留取标本的方法、时间和注意事项等,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在患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 (2) 分析前质量监控。首先根据经验编写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再针对不合格因素确定出一整套适用于临床观察的操作规章制度, 对观察组内的500例患者尿液样本进行质量控制, 控制的过程贯穿于样本的采集、运送、交接和退回等各个环节, 规范填写相关申请单和医嘱等[3], 保证患者的疾病类型、体征等基本信息的完整度, 为真实反应患者的病情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 在采集样本前应交代患者注意饮食和休息, 不要服用任何药物和能够影响检查结果的食物, 统一检验器具, 加强对患者信息的管理, 如:姓名、性别、年龄、床号、采集时间、具体病理变化等, 发现不合格样本后及时退回, 减少样本不合格数量。 (3) 加强质量控制措施的力度。对于所有的实验室检验而言, 标本的合格率影响着检验的正确性, 因此在保证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时还要采取相关的制度设施, 为质量控制的效果保驾护航。医院作为主体, 首先要与医护人员进行良好地沟通, 充分听取医护人员的改进意见, 并且对医护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 使其不断地掌握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知识内容的要点, 指导医护人员在采集标本之前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 掌握标本采集的方法, 在运送中注意对标本的保护。建立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例如本院在标本的验收过程中加强监管的制度, 拒绝收取不合格的样本, 并且将责任分配到个人, 一旦出现转运条件不当、标本采集量较少、采集时间过长等异常情况, 都将拒收此标本, 并责令相关的负责人重新进行采取。对个人被拒收的次数作好记录, 按照奖惩的标准来执行相关的制度。 (4) 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严格要求检验人员按照操作规范执行, 不断地积累日常工作的经验, 加强本职位的责任心。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样本的合格率, 并根据相关数据对影响合格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1.4 统计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样本污染人数为计数资料, 对比方法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对照组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统计分析

500份随机抽样的尿液样本中, 共有72份不合格样本, 总不合格率达到14.4%, 在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和体检患者三种类型的检验中, 出现样本污染现象的分别为8例、4例和7例, 样本污染总数为19人, 在总不合格人数中所占的比值为26.38%;由于样本量少而出现不合格样本的现象人数分别为10例、1例和1例, 总人数为12人, 占总不合格人数的16.66%;送检超时的人数分布为3例、1例和9例, 总人数为13人, 所占比重为18.05%;采集时间错误的各类人数分别为3例、1例和9例共13例, 占总比重的18.05%;另外标识有误和标记不清的状况也有发生, 分别占总比重的15.27%和4.16%。具体情况如下表。

2.2 两组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率比较

对照组在500份样本中不合格数达到72份, 不合格率14.4%, 而在实行质量控制对策的观察组内则没有错误现象产生, 错误率为0。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59, P=1.27。

3 讨论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尿液的常规检验比较常见, 并且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对尿液进行常规的检验, 不仅能够对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及时地反馈, 还能反映出其它疾病。但是在检验的过程中[4], 由于标本采留、化验单开具、运送等多道复杂的程序使经手的人员增多, 增加了不合格样本的数量, 给医学检验增加了难度。与其他研究相比, 该研究体现出了科学性, 能够快速地找到问题的所在。该文研究了在该院未实施质量控制之前进行尿液常规检验的具体临床数据, 主要影响样本准确性的因素有样本污染、标本量少、送检超时、采集时间错误、标识有误和标记不清等。他们在错误样本中所占有的比重分别为26.38% (19/72) 、16.66% (12/72) 、18.05% (13/72) 、19.44% (14/72) 、15.27% (11/72) 、4.16% (3/72) , 这一研究对今后开展质量控制对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通过该次研究证明, 在实行质量控制对策后, 尿液常规检验标本的不合格率可以减少到0, 不合格率明显低于质量控制实施前,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尿液常规检查所具有的无损伤、操作简单、报告快速的特点奠定了其在医学界内的价值。该文所谓的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是指医生从开具化验单到采集、运送、检验最后保存等一系列环节。由于尿液的化学物质的组成方式极不稳定, 排出体外后,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发生物理性质方面的改变, 。因此进行尿液常规检验的最佳时间为采尿后2 h之内送检。另外, 其他因素对尿液常规检验的结果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例如 (1) 抗生素。抗生素对尿液常规检验分析的影响主要在于青霉素[5]。青霉素能够快速地治愈疾病, 在静滴后6 h内会有76%的排泄量排出, 严重影响了临床尿液常规样本的质量; (2) 维生素C。维生素C是应用较为普遍的药物, 由于其吸收效果较为明显, 对尿液常规检验的影响也相对较少, 但是维生素C的浓度对不同类型的尿液分析干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另外, 如果维生素C的摄入量较大时, 对测定的结果就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 尤其是在静滴后, 干扰的强度最大, 在静滴后5 h之内, 影响最为明显; (3) 菌尿。菌尿能够影响对尿红细胞的检测。尿红细胞是临床尿液常规检测的重要指标。通过实验印证表明, 菌尿不仅影响着对红细胞的测定, 还影响着尿红细胞的检测结果[6]。 (4) 医护人员往往会忽视最重要的质量控制的对象—患者。患者的饮食、用药、采集都会影响到分析样本的质量。因此对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质量是检验的根本, 为了进一步提高检验的正确率, 保证采样标本的合格数量是必行之举。另外, 除了加强对该文论述过的影响尿液常规检查质量因素进行控制外, 还要定期地对医疗诊断中所使用的仪器进行校正检修, 建立完善的设备登记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 质量监控在尿液常规检查中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能够提高尿液样本的合格率,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对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研究医学应用价值。方法 对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常规监控, 抽查500份尿液样本, 统计出合格数量, 分析出现不合格现象的原因, 此组视为对照组;对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质量控制对策, 同样抽查500份尿液样本, 统计出不合格数量, 此组视为观察组。将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内500份随机抽样的尿液样本中, 共有72份不合格样本, 总不合格率达到14.4%, 而观察组患者则没有出现尿液样本污染的现象。观察结果显示:实施质量检测后, 样本污染情况明显改善, 对照组的不合格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另外标识错误和超时送检的现象是对照组产生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质量监控在尿液常规检查中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能够提高尿液样本的合格率,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尿液常规检验,质量控制,尿液样本,尿液分析仪

参考文献

[1]刘敏.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1) :2749-2750.

[2]李长殷.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 2014, 8 (4下旬版) :375.

[3]李新阳.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4上旬刊) :2376-2376.

[4]戴泓厚.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4) :148-149.

[5]王萍菊.分析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的控制[J].北方药学, 2014, 11 (2) :124-125.

[6]冯炜庆, 邹滢.探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医学信息, 2014 (23) :504.

[7]张雅婷.180例临床尿液检验结果异常分析[J].药物与人, 2014 (8) :196.

饲料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 篇13

在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系统和随机误差,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系统误差是由于检验过程中某些确定的、经常性的原因所造成的误差,它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比较固定,在重复检验过程中可以重复地表现出来,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和来源主要包括仪器误差、试剂误差、测定方法误差、分析人员个人误差等。随机误差是由于一些偶然的外部因素所引起的,产生随机误差的因素不定。

如何最大限度减少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确保饲料分析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原料的采购、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出厂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关键环节,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系统介绍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和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措施,供饲料企业实验室参考。检验化验人员要求

饲料分析检验是一项重复、枯燥但又需要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作,因此分析人员必须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不断进取的精神和过硬的技术。

在分析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由于粗心导致某些操作错误,如试剂溅出或滴出,试剂或溶液加错,看错砝码、读错刻度,记录及结果计算错误等,如果已经出现错误,应立即终止实验或剔除结果,不得用于参加最终结果计算,也不得对数据结果进行主观修正。检测人员要对所获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核对人员对检测人员数据结果计算过程准确性进行监督。

为了确保检、化验结果的质量,从事饲料分析检验化验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岗位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即使已经取得相关专业毕业文凭的本、专科学生也要通过岗前培训,毕业文凭只能表明已经通过了相关知识的系统教育,并不代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一名优秀的饲料化验员还应对各种饲料原料和产品的特点、相关标准,甚至加工工艺等有充分了解,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和丰富经验,提高技术水平。这对应对饲料原料的复杂性,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准确性非常重要。仪器设备和其他计量器具要求 2.1 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

分析检验仪器、器皿是饲料检验分析过程的主要工具,其性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和重现性,必须对其进行检定/校准,并做相应的标识。仪器的检定/校准需要委托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其他单位,依据相应的检定或校准技术规程进行,其中检定为强制性。各种仪器的检定/校准周期都有具体要求,所谓检定周期即检定/校准结果的有效周期。常规仪器如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酸度计等都需要进行检定,检定周期一般为1年,大型仪器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检定周期为2~3年。仪器出现故障大修后要重新检定。大型仪器还应进行两次检定周期之间的期间核查。2.2 仪器使用

使用仪器时,要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在仪器性能状态稳定后开始测定。作好仪器使用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时间、用途、样品名称和编号、使用前后的状态等。如果出现异常,需要停止分析;如果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需进一步确认其可能影响的范围,并加以追溯。检验方法的选择

检验方法是开展饲料分析工作的重要依据,检验方法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验方法有很多来源,主要包括国家或行业颁布的标准测定方法、国际权威组织机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公职化学家协会(AOAC)以及其他国家地区颁布的官方方法、教科书、权威学术刊物、企业标准等。

同一检验项目有2种或2种以上检验方法时,应首选国家或行业标准,且国家标准高于行业标准,其次考虑国际标准。目前我国颁布的很多国家标准都是等同或修改采用ISO标准。如果是等同采用,在标准封面上同时看到国家标准编号(ISO标准编号)。

如果受实验室条件限制需要采用非标准方法测定时,首先需要考虑其准确度和精密度,其次要考虑操作是否简便,省时、省力和试剂消耗量少。

选择标准时要特别关注所分析的样品是否在标准的适用范围内,不能盲目扩大方法使用范围这一点非常重要。如GB/T 13088-2006《饲料中铬的测定》,该标准只说明适用于矿物元素预混料、复合预混料等中铬的测定,没有明确说明是否适合有机铬添加剂中铬的测定。另外为了确保奥运食品安全,2008年紧急制定了饲料中禁用药物如兴奋剂、性激素等多残留的检测方法标准,由于制标时间紧,这些方法在适用范围中明确规定仅适合配合饲料。

要及时掌握检测标准的最新进展。已颁布国家或行业等检测标准等,根据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际标准的修改制定情况以及标龄长短,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修改。新修订的标准序号不变,改变的只是年代号。新版标准颁布实施后,旧版标准往往同时作废。对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中存在问题的问题,可以将意见反馈给全国饲料标准 化技术委员会,通过标准的法定程序对标准进行修订。

同一标准中,同时包含2个或以上方法,测定结果出现争议时,以仲裁法结果为准。如现行钙测定方法标准GB/T 6436-2002中包括高锰酸钾法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络合滴定法,前者为仲裁法。试剂、溶液和实验用水 4.1 试剂

市售的化学试剂一般分为4级:一级为优级纯、保证试剂,简称GR级,标签为绿色,通常用作基准物质;二级为分析纯,简称AR级,标签为红色,通常用作常规分析和要求较高的分析项目,在饲料分析和质量检测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用量也最大;三级为化学纯,简称CR级,标签为蓝色,通常用作要求较低的分析工作。四级为实验级,简称LR级,纯度较低,在饲料分析中很少应用。光谱纯试剂、生物试剂、指示剂、层析用试剂等应按国家试剂规格要求,根据分析的对象、项目和方法所规定的具体要求,正确合理地使用。

在饲料分析中,常规分析用试剂一般为分析纯,仪器分析用试剂一般为优级纯,标定标准滴定溶液用试剂为基准级。切忌用分析纯来替代基准级试剂。

4.2 溶液配制及标准溶液标定 4.2.1 溶液配制

目前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一般有:物质的摩尔浓度(c),物质的体积分数(w),物质的质量体积分数(ρ)和滴定度。在方法标准中,除另有说明外,“溶液”或“液”均指水溶液。每批测定应一次配制足够的试剂,以免两次配制引起误差,或用新、旧溶液对同一个样品进行测定,观察其测定结果间是否有差异。在试剂标签上要清楚标明溶液名称、浓度、配制人、配制日期和有效期,不得使用超过有效期的溶液。4.2.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在确保分析数据准确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批标准溶液如果出现偏差,会影响到未来1个月内样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要严格遵循GB/T 601-2002《化学试剂 标准溶液的制备》。配制的标准溶液浓度应该在规定浓度的±5%范围内,标准溶液要求由两个人来同时标定,每个人做4个重复,每人4个平行测定结果极差的相对值不得大于重复性临界极差[CrR95(4)]的相对值0.15%,两人共8个平行测定结果极差的相对值不得大于重复性临界极差[CrR95(8)]的相对值的0.18%。取两人8个平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测定结果。注意,标定用基准物质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烘干等预处理。标准溶液一般每个月要复标1次。

不要随意提高配制的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在实际生产中,有的化验员为了减少配制标准滴定溶液的次数和量,将标准溶液浓度由标准建议的浓度提高5~10倍,结果导致样品滴定过程中溶液消耗体积太小,不足2mL,甚至不足1mL,这种情况下终点多滴一滴或少滴一滴对检测结果影响都很大。而一般以滴定消耗溶液体积10~20mL为宜。当然,标准滴定溶液消耗体积的多少,除了受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影响外,也与测试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含量高低有关,因此在测定过程中要灵活掌握称样量和样品液稀释倍数。4.3 实验用水

实验用水主要有蒸馏水、去离子水和超纯净水等。按照GB/T 6682-2008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分析实验室用水共分3个级别:一级水、二级水和三级水(表1)。在实际分析工作中要定期对水的pH和电导率进行测定。常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 5.1 空白对照实验

在进行样品测定时,需同时采用操作完全相同的方法而不加入被测定的物质,进行试剂空白对照试验。这样,可校正因试剂中的杂质干扰和溶液受器皿材料的影响等因素所导致的系统误差。目前有些标准的计算公式中没有明确空白消耗体积,但实际应用时一定要扣除空白。5.2 标准样品对照实验

在进行样品测定时,还需要按照与样品完全相同的操作步骤,测定一系列标准溶液配制的对照组(比色分析中称为标准比色系列),最后将检验结果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抵消不明因素的影响,在一些稳定性不好的分析方法中,标准品对照尤为重要。5.3 添加回收实验

在待测样品中加入已知量的标准物质,测定其回收率,可检验测定方法的正确性和试样所引起的干扰误差,并可同时求出精确度。因此,回收率试验是饲料分析中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如测定植物性饲料中植酸磷时,可通过添加试剂级的植酸钠进行回收率测定,如果操作正确,回收率应在95%以上。

5.4 参照样

所谓参照样是指已经赋值的样品,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饲料样品;另一类是通过人为添加某种饲料中本身不含有的物质成分,制备成阳性样品。参照样品可以从标准物质供应部门购买,也可以自行制备。如采集一定数量豆粕和鱼粉等饲料,粉碎混匀后,分装,密封,-20℃保存,并分别采样送3家权威的饲料检测机构进行水分、粗蛋白质等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赋值,如粗蛋白质含量为(43.78±0.52)%。然后在日常分析过程中,每批样品都带上1个参照样,以检验检测过程是否出现偏离。参照样品的使用在检验日常质量控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主要涉及人员管理、仪器管理、记录控制、样品管理、化学药品及危险品管理、文件管理及检验过程要求等,明确工作岗位职责分工和岗位责任制。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定可参照《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CNAL/CA01-2002(ISO/IEC 17025-1999)进行。

应设计各检测项目的原始记录表格,检测人员按照要求逐项认真填写,原始记录不能随意修改,若出现差错,应在差错处划改并签名,将正确数据写在原数据的右上方。数据的有效位数、修改、计量单位应规范。原始记录应有检验人、校核人、审核人签字并存档。

检验报告应由专门人员根据检测结果填写,检验报告应内容完整、文字清晰、数据准确、结论科学规范,不得有涂抹和改写,由企业负责人审核、签字,报告应一式2份,正本交给委托方,副本存档。实验室检测能力考核

目前,实验室能力考核主要通过实验室间、实验室内部人员间、同一指标不同方法间、同一人员不同时间比对实验等方式进行考察。7.1 实验室间的比对

实验室间的比对实验通常由国家相关部门,如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L)或农业部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各实验室报名参加。同时,饲料企业也可以根据具体工作需要,自行组织。具体做法为:将同一个样品,同时委托至少3家权威检测机构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自己也同时做相关项目检验。然后将所有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异常数据仔细查找原因,直到问题解决。一般每年至少参加或组织1次,对于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很有帮助。

7.2 实验室内部人员间的比对

实验室内部人员间的比对实验,是指两个具有资格的分析人员在仪器设备、方法等条件相同情况下,对同一个样品同一指标进行测定。计算每个人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并以两个平均值计算测定结果间的精密度。如果相对偏差在要求的2倍之内,就符合要求。例如粗蛋白质含量在25%以上时,方法中要求的相对偏差不超过1%,检测人员进行比对时,相对偏差可放宽到2倍规定值,即2%。7.3 自我比对实验

自我比对实验,即指对同一检测人员,对同一个样品不同时间测定结果的比较,用来评价检测人员测定结果的再现性,即稳定性。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稳定性比较好的样品成分,如果某成分(如抗氧化剂)在贮存过程中很容易氧化降解,则不易采用此法。此外要注意样品水分含量是否发生变化并对结果产生影响,最好的办法是测定结果以干物质基础来计。7.4 同一指标不同方法间比对

同一指标不同方法间比对是指当某项指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通过同一个分析人员对同一个样品的某项指标,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测定,比较其测定结果。如饲料中钙的测定可以采用EDTA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法两种方法测定。小结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15年重庆中考数学试卷下一篇:如何提高管理者的创新力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