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整体设计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为目标,以每个单元组中的训练重点和习作要求为主线,以改革阅读教学为突破口,以加强读写结合训练为落脚点,以整体备课、综合训练、及时评价、反馈矫正为保证措施,以有导向的阅读积累活动和有指向的生活实践活动为辅助手段,而进行的阶段性、系列性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高耗低效的问题,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学习借鉴国内外现代教学研究的理论精华和我省单元达标教学的优秀成果,以每个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而构建的整体教学模式,即把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分为相互联系、递进循环的四个阶段:教学准备—学习研讨—综合实践—反馈评价和为完成每个单元组的教学任务而使用的十种基本课型:整体预讲课、研读训练课、自读训练课、读写结合课、基础训练课、综合复习课、习作指导课、达标测试课、习作评讲课、矫正补偿课以及贯穿整组教学过程始终的两项辅助活动:有导向的阅读实践活动、有指向的生活实践活动。一、四个阶段的任务
1、做好教学准备。它包括教师的整体备课和学生的整体预习两个方面。“整体备课”是优化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重要前提。它要求教师从整体出发,围绕一个训练重点(读写例话),遵循一条训练主线(习作要求),来全面系统地研究教材,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统筹安排教学任务(每篇课文教什么,怎样教;每一课时教什么,怎样教),设计读写训练序列,安排综合训练和两个活动计划等。整体备课可采用表格式,先由教师个人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按要求认真填写,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研讨,互相取长补短,以求得教师对全组教学的整体把握。
“整体预习”就是在单元教学之前,指导学生以全组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导读”提示为线索,来感知教材内容、训练重点、习作要求和基础知识,确定自己的学习方法。主要目的是运用目标定向,激发学习动机。预习的方法可采用分组讨论式、提纲导学式、逆向通读式、列表分析式等。
2、引导学习研讨。引导学习研讨就是以训练重点为主线,以每单元的4篇课文为载体,通过6-10个课时及相关课型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情感体验启迪,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它是单元教学的重点所在,包括研读训练、自读训练、读写结合三种基本课型。
3、指导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是以巩固深化基础训练和读写例话的学习为重点,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结构,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为目的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引导学习研讨的延伸和拓展。包括积累运用、综合复习、习作指导三种基本课型。
4、组织反馈评价。这是在综合实践的基础上,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检测,反馈教学信息,总结学习得失,及时查漏补缺,实现段段清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包括达标测试、习作评改、矫正补偿三种基本课型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总结。二、十种课型的操作
1、整体预习课。其主要任务是以单元教学目标为依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进行目标定向,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学习的情感前提。课堂结构一般为:谈话激情导入——学习目标定向--独立阅读预习——小组交流研讨——教师概括总结。一般为1课时。
2、研读训练课。此课型一般用于每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教师运用导学式,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读、思、划、批、议”来领会课文的内容,学习读书的方法,接受语言文字训练。基本课堂结构为:激情导入,学习目标——边读边想,抓住中心——分析条理,学习表达——质疑研讨,课堂总结。
3、自读训练课。此课型一般用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学的机会,使之能将在研读训练课上获得的读书方法运用于学习实践之中,以增强独立自学的能力。基本课堂结构为:研读阅读提示,明确读书方法、要求和目标——自读自悟自得,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基础知识和技能——交流畅谈收获,师生多方互动,反馈学习信息,整合拓展问题。
4、读写结合课。读写结合课是围绕训练重点和习作要求,凭借课文的个性特点,抽取读写规律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大作文部件训练的一种课型。基本课堂结构为:复习导入(激情谈话,整体读课文,回顾写作特点)——训练指导(提取结合点,领悟特点方法,指导方法应用)——结合训练(提出任务,讨论方法,交流收获)--课堂总结(学习方法)。一般1课时,安排在各类课文的学习之后。
5、基础训练课。基础训练课是以阅读训练为主要内容,同时指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基础知识(拼音、字、词、句、点等)进行拓展性复习巩固训练的一种课型。教学时间为2-3课时(包括1节写字课)。基本课堂结构为:谈话导入——回顾旧知——巩固练习——矫正点拨——课堂总结。
6、综合复习课。综合复习课的目的在于强化读写知识训练,帮助学生完善已有知识结构,指导学生将读写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学时间一般为1-2课时。基本课堂结构为:激情导入 ——综合复习(整体切入,课例剖析,发现规律)——对应练习(自学例话,记忆图表,拓展尝试)——课堂总结。
7、习作训练课。习作训练课是以指导学生将掌握的读写技能在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的一种课型。一般为2课时。基本课堂结构为:明要求,拟题目——定中心,选材料——列提纲,打草稿——互交流,师点拨——自修改,誊清文。
8、达标测试课。达标测试课是用于检测学生达成训练目标情况,做到段段清的专用课。一般为1课时。
9、习作评改课。习作评改课是继习作训练之后,在对学生已完成的习作进行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评析和修改指导的一种课型。一般为1课时。基本课堂结构为:总结导入——举例评讲——矫正修改——交流赏析——课堂总结。
10、矫正补偿课。矫正补偿课是在习作训练和达标检测试之后,安排的总结学习得失,矫正存在问题,消除知识缺陷,给学生创造再次学习的机会,以达到相对平行,同时为后继学习鼓劲加油的一种特定课型。一般为1课时。基本课堂结构为:总结评价——矫正补偿——强化训练——平行测试——课堂总结。
三、“两项活动”的配合
1、有导向的阅读积累活动。阅读一是为了巩固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二是为了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有导向”是说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明确的要求下进行的,即尽可能地围绕着本组的训练重点来阅读和积累,以增强对应性和实效性。首先,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诸如内容、范围、方法、任务等;其次,要采用一定的阅读组织形式,像小组讨论式、提纲导读式、自由品读式等;第三,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周要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或积累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或摘抄好的开头、结尾、具体描写、抒情议论等片断,或记下自己的读书感想等;四是对这种课外阅读积累活动要定期进行总结评价,以不断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有指向的生活实践活动。生活实践活动是为了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习作素材。所谓“有指向”,就是组织活动要以习作要求为中心,通过对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设计、组织和安排来创设客观的生活情景。活动的内容及方式要根据训练组的习作要求而定。如四年级第第一单元的作文是要记暑假里的一件事,第二单元写“我敬佩的一个人”,均可采用回忆讨论式或参观访问式等。第三单元的习作是要“写一种小动物(或植物),抓住特点、写出对它的喜爱之情”。就可以安排一个参观养鸡场的活动,带领学生去看鸡、访鸡、说鸡、画鸡,使学生对小鸡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同时,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实践活动既可以班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还可按要求学生单独去做。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机运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控制,从而可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这是因为:
第一,该研究建立了语文整体教学思想,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整体主线展开进行,而且环环相扣,内在联系紧密,形成了一个可控的有机整体——新的教学常规,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和管理效益。
第二,该研究整合一切现代语文教学新思想、新策略,坚持学生为主体,教 /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思想,并提出了“好的阅读教学就是一堂阅读实践课”的教学主张,始终把学生推在学习活动的最前沿,鼓励他们学习提出有价值、有创新、有实效性的问题,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究、研讨、悟得。倡导读书的多样性,要求层层推进,注重实效。
第三,该研究注重学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既强调要从生活中吸收大量的信息、资料,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又要求始终围绕着教学主线,展开一切教学活动来积累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有的放矢。
一、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概述
单元整体教学,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单元主题, 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学资源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和掌握语文知识, 获得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策略。与以往的单篇教学不同的是, 单元整体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多层级阅读能力的培养, 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运用得当,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一)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明确不同学段的单元整合重点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及思维发展水平等方面入手, 明确不同学段的单元整合重点。对于一二年级的低段学生而言, 掌握基本的生字词是重点。此时的单元整体教学应将“识字”作为整合点, 将整个单元的生字集中到一起,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汉字的构字方法。对于三四年级的中段学生而言, 深入理解字词是重点。此时的单元整体教学应将句、段的理解作为重点, 以单元主题为依据, 深入课文的句、段, 让学生在不断的体会与思索中理解字词的含义, 领悟表达效果。对于五六年级的高段学生而言, 体会情感是关键。此时的单元整体教学应以单元主题为发散点, 鼓励学生对单元内的文章进行句段和篇章的对比, 通过自学, 体悟感情。做到了这一点, 能够让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 从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提高能力。
(二) 深入解读教材, 把握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是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想科学、合理地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活动, 教师必须在具体规划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深度把握教材内容, 确定不同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具体来说,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步, 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制定单元目标的过程中, 教师应深入分析每个教学单元主要的教学主题及教学价值, 梳理其中的知识点和学习难点。第二步, 紧扣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备课。在熟悉了教材之后, 教师应对各小单元的课时重新划分,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教学任务分步落实到每个单元, 找准整合切入点, 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备课。有了这两步准备工作, 教师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才能灵活自如, 从而能快速、高效地达到既定目标。
(三) 整合单元内容, 重点研读
基本的准备工作做好后, 具体实施时同样需要科学整合单元内容, 结合多种有效方法进行教授。首先, 问题探究。在单元教学之初,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同一组文章, 思考主要内容是什么, 并提出疑问, 然后再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与学生深入探究有价值的问题, 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化。其次, 品读诵记。同一组课文中, 总有些文章的情感色彩更浓一些。在进行单元课文品读的过程中, 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品读此类文章,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将自己的感受、体验有感情地读出来。再次, 读写结合。有了读的基础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受通过文字准确记录下来, 同时进行一定的模仿性练习, 让学生试着借鉴文章中的题材、角度与表达方式进行读写迁移, 以读促写, 以写固读。
(四) 教师要积极学习与探索, 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虽然,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有待提升。比如部分教师囿于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策略, 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做新的尝试和探索。当单元整体教学与其惯常的教学策略发生冲突时, 教师就会急于否认它在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方面的优越性。另有一些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不够, 整合、统摄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教学还难以胜任。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制约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 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形成了不小的阻碍。鉴于此, 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思想中挣脱出来, 积极学习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搜集多途径的教学资源, 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只要这样, 才能克服单篇课文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在教学中积极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从学段目标和单元目标出发, 运用多种方法, 使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促进语文高效课堂的实现。
摘要:当前,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稳步推进。对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进行研究, 能够帮助小学语文实现创新教学, 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该文对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具体探究, 以供参考。
关键词:单元,目标,情感
参考文献
[1]俞佼.论语文单元资源重新配置的有效性[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9 (11) .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语文
小学语文是各个阶段的奠基课程,从小学到大学,小学语文的知识始终贯穿学生生涯,是学生成长的奠基石。经济全国化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每个国家的文化相互影响,文字语言能力是每个公民必须要提高的。为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语文课程是传承文化的需要,掌握最先进的语文教学方法同样也是教师终身奋斗的目标,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进行思考。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碎片化的理论知识有机组合在一起,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大胆的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一、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学生刚刚步入学校,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把单元整体教学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改变教师以往传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端正学习态度,单元整体教学,故名思议,就是从单元整体进行语文教学,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活动中,都是教师从每课带领学生学习,而在累积几门课之后统一进行复习活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把一个单元的课程汇总在一起,组织在一起,不是教师一课一课的讲,而是一组一组的学。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预先组织教材,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洞察每一单元的学情,给学生整体的感知。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大范围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让小学语文的课程不再是一节课一节课的磨,这些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依靠不同的教学单元,发挥自己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解决教学内容繁杂的毛病,而对于学生来说,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总结能力,解决每一个单元共同遇到的难题,语文是一个整体,不是分开的单部分,也不是一节节课简简单单的叠加,加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把支离破碎的语文知识融合在一起,保持语文学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科学性。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案例策略
著名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窦桂梅在“为生命奠基”的演讲中曾多次提到带领学生们阅读大量课外书籍的经验,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优秀经验,在学生们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补充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书目进行阅读交流,以此拓展学习视野,掌握阅读方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读一本书这一内容时,所选择的书目要与学习的本单元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在主题、体裁或内容方面能找到一定的结合点,以此作为书目选择的依据。山东德州跃华学校的于現老师在进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的读书交流活动时,选取了《森林报·春》这本书,这本书以新闻的形式和诗歌的语言描绘森林中动植物一年四季的变化,显现出大千世界的生态,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蕴含着诗情画意和童心童趣。与第六组课文所要表达的热爱田园,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主题息息相关。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交流,于老师主要采用了解课外书结构、感受特色栏目、欣赏精彩片段,领悟读书方法、交流读书计划等几个步骤来进行。了解书的结构主要是教学生读一本书,从封面、作者开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以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作品及内容,并为下一步具体感知奠定了基础。感受特色栏目的意图是抓住特色栏目进行了解,促进学生对《森林报》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欣赏精彩片段,领悟读书方法主要是从书中描绘的多彩画面和奇妙声音入手,使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大自然中动物的魅力。并且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交流读书计划这一环节旨在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养成勤于动脑、勤于交流、勤于整理的好习惯。通过读书交流这一活动,不仅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感受,而且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并且它们迁移运用到以后的阅读和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资源,寻找课文中的精彩之处和写作亮点作为习作教学的训练点。这个训练点可以是出彩的词语、精彩的句子、优美的片段、精练的开头、有悬念的结尾、内容丰富的插图、常用的修辞手法等。
开展好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活动,要求我们教师要时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只有让教师朋友从根本上更新观念,才能提高教学的技能和素质,教师只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扎实的教学技能,从以往的教学角色中抽离出来,转变为专家型的教师,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新课改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叶,牟文娟.科学设定目标,为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导航[J].小学语文教学,2012
[2]魏蔽.对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11
教学目标:
1.诵读《伯牙绝弦》: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复述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品读《月光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关键段落。
3.略读《蒙娜丽莎之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4.略读《我的舞台》: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
一、课前诵读“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关于“艺术的魅力”的成语。雕梁画栋
巧夺天工
独具匠心
引人入胜 古色古香
余音绕梁
不落窠臼
雅俗共赏 美不胜收
烩炙人口
曲高和寡
妙笔生花 阳春白雪
笔走龙蛇
不同凡响
别具一格 2.说说个人理解。这些成语有建筑方面的、音乐方面的、书法方面的和绘画方面的,有的可以用在几个方面。理解与运用结合起来。
3.拓展成语:
建筑方面的: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别有洞天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不同凡响 重峦叠嶂 举世闻名 盖世无双 高楼大厦 摩天大厦 青瓦白墙
音乐方面的:一唱三叹 轻歌曼舞 靡靡之音 丝竹管弦 亡国之音 黄钟大吕 击节叹赏 异曲同工 弦外之音 扣人心弦 歌舞升平长歌当哭 莺歌燕舞 高歌猛进 四面楚歌 引吭高歌 一板三眼 有板有眼 金鼓齐鸣
书法方面的:蚕头燕尾 矫若惊龙 矫若游龙 力透纸背 柳骨颜筋 龙蛇飞舞 龙翔凤舞 飘飘欲仙 飘如游云 入木三分 铁画银钩 汪洋恣肆 颜筋柳骨 银钩铁画
绘画方面的: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画龙点睛 丹青妙手 活色生香 一挥而就 依葫芦画瓢 画虎画皮难画骨
二、出示“单元导读”(分析什么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三、课例展示。
四、学习“词语盘点”:能正确认读、理解重点词意、对其中的难写字、易错字指导书写。
五、检查课文朗读。
第二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一:诵读《伯牙绝弦》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关于描写“山”的四字词语,你知道哪些?描写“水”的四字词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2.板书课题,解题。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绝弦”是什么意思?(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伯牙绝弦”呢?(伯牙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伯牙和子期。)
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句子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想。)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认为、以为。)
那么“乃”呢?(于是、就)
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句子2: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断句:“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生齐读)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怎么理解? 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第二句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学)
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在古代就说成——善哉!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女生齐读,很有感情。)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很有气概地齐读)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伯牙心里的想法。)
仿说句子:皎皎明月、萧萧竹叶、徐徐清风、滚滚波涛、淙淙流水、绵绵春雨、隆隆雷声、袅袅炊烟、萋萋芳草。
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
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不能得。)唯有谁能得之?(钟子期!)谁能必得之?(钟子期!)这才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念)
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非常高兴。)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交流所写: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不再孤!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说,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一模一样。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
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二、破琴绝弦祭知音
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没有!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没有!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没有!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生齐读此句)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生再次齐读)
三、千古传唱怀知音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
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读!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背诵)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
(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知音!拓展阅读:《二泉映月》 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志 念 心
第三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二:品读《月光曲》
课前准备:
板书课题,课件打开:月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照片。放音乐《致爱丽斯》
一、课前准备,检查预习
1.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是《献给爱丽斯》。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贝多芬)对!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贝多芬的另一首曲子《月光曲》的传说。
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简单地讲一讲。(乐圣。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终年57岁,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很有音乐天赋。晚年失聪了,生活坎坷。——学生说完,出示资料袋:贝多芬简介。)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人知道我想说什么吗?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地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花,开始上课。
2.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月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大家已经预习了,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下面听写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写的时候注意“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最后一个词“清幽”。(订正:出示PPT)
3.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
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1)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2)沉静而安闲。(3)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第二种,清幽的月光让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
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4.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传说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谈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1.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圈划、批注。
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谁先来读。
句子1: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个同学读得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具体讲,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的呢,先不要说,再读读。
谁再来读一读?打动贝多芬的心。
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听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听出了盲姑娘的苦衷:家境贫寒,所以没有能力亲自听贝多芬弹。)
句子2: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
“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来读读这段话。分角色读,分头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好不好。一个妹妹的话,一个哥哥的话,不读提示语。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句子3: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来读后面的这句话,生读: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我们现在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
我能感受到她内心万分的激动。咱们为了更深的理解这句话,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为什么听一首曲子能这么激动呢?
十分的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他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他不敢相信,所以他很激动。
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一读。
你从这句话里的哪里看出他不敢相信,难以置信啊?(两个您)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可以读得声音稍微拉长一些,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于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
2.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十分感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学生写,师巡回指导。交流。
是的,很多同学强调了,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三、重点研读,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1.播放《月光曲》,师范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2.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贝多芬的琴声,引起了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自读第9小节,哪些句子是写他们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他们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用直线划出他们想象的内容,尝试读出感受。
交流,并指名读。体会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的情感: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配乐,师生合作朗读,尝试背诵。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3理解“恬静”,从盲姑娘的神态中感受音乐给她带来的幸福和快乐。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醉:快乐得人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4.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开讨论。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通过对“传说”的深入理解,感受进一步揭示课文主题。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贝多芬用高超的技艺、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为热爱音乐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第四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三:略读《蒙娜丽莎之约》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美妙的乐曲让人陶醉,杰出的画作令人百看不厌,有这样一幅画,画面中人物那稍纵即逝,难以觉察的微笑,500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1963年,这幅画远赴重洋,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作者王克难先生有幸看到这幅画,并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触,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共同感受蒙娜丽莎的迷人的风姿,感受作者那细腻的笔触。(师板书课题,读课题。)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里的几个字音,容易读错,老师摘录了出来,(多媒体出示)谁来读?(生读:肖像。脸颊。悄然。难以捉摸。矜持。)教师相机正音。
二、明确任务、感受魅力,感悟写法。
1.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学习建议,你们读读,看一看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出示)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自学)2.全班交流,感受画作魅力。
分享是快乐的,我们来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1)句子1: ‚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她能从大洋彼岸飞来与我们相约。我猜想今天来‘赴约’的人一定很多,但队伍之长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这一句写出了这幅画的魅力。这几句话没有直接介绍画作,而是通过描写参观的人多衬托出画作的魅力,这样的描写方式我们称之为——侧面描写。
句子2:‚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这是个——比喻句,把参观队伍比作长龙,从前来参观的人之多,场面之盛大可以看出画作具有魅力。这是侧面描写了这幅画的魅力。
句子3:‚她,就是诞生于达﹒芬奇笔下,永远面带微笑的‘蒙娜丽莎’!‛ 抓住关键的词体会:“诞生”,只有人出生或国家成立才能说诞生,而《蒙娜丽莎》是一幅肖像,也用了“诞生”,所以画作很有魅力。’
(2)句子4:‚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她才能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珍贵,由此可以体现出她的魅力。作者不光从侧面进行描写,还直接介绍了画作,直接介绍画作的描写方式又叫——正面描写。
(3)你们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直接介绍了画作?(是第五、六、七自然段。)我们就重点交流这一部分,谁先说?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读着这句话仿佛看到了蒙娜丽莎她一头乌黑的头发,柔和的眼神和真实的嘴唇,一切都像真的一样。
(出示第五段)那幅画不大,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就这部分内容,有补充吗?如果说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达﹒芬奇把这幅画画得怎么样?你会用什么词?(似真亦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理解了这些内容,谁愿意读读这一自然段? 你们再看看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先写了随着队伍慢慢走近它,从远走到近观察这幅画。)(板书:远一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第一句话“那幅画不大„„”,看一看,这是写了画面的——整体。先从整体人手,又介绍了局部,就是从整体到局部描写。(板书:整体一局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弄清了作者的观察顺序,老师还希望大家动情地朗读屏幕上的这段话,谁愿意读?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4)我们再看看第六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语句表现出画作的魅力呢?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jīn)持。
这是作者想象蒙娜丽莎的内心世界。作者采用想象的表达方式。(出示整段)蒙娜丽莎那微抿(mǐn)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tián)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jīn)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我们就来关注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同学们,当你面对着这样的微笑,读着这段文字,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那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作者能观察得这么细致,说明他对《蒙娜丽莎》非常喜爱。达.芬奇具有高超的画技,画出这幅非常有魅力的画。)读出这种感觉。
对呀!达﹒芬奇用高超的画技揭示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王克难先生则是用动情的、诗意盎然的语言,揣摩、解读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背后所蕴含着的复杂而又丰富的情感。(齐读)你们再看看这个自然段,作者仅仅写了想象到的内容吗?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不光写了自己看到的,还写了自己想象到的,把看到情景和想到的融合起来,把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背后丰富情感用语言描写了出来。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六自然段。(四名学生每人一句,最后一句全班齐读。)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蒙娜丽莎的微笑怎么样,你会用什么词?(师板书:神秘)
补充小资料。
(4)刚才我们重点交流了文章的第五、第六自然段,感受着画作的魅力,第七段里还有一些语句也表现着蒙娜丽莎这幅画作的魅力,请四人小组开始交流,把你个性化的理解和同桌去分享,到目前为止没有发过言的同学,一定要争取这次机会,好,开始。(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蒙娜丽莎温婉端庄,在她的身上展现着人性美的光辉,她的美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性别,超越了地域,难怪作者会这样激动地、动情地、大声地说——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三、回顾整体,积累语言
我们再看课题,课题是《蒙娜丽莎之约》,明明是作者欣赏画,为什么课题当中要用一个“约”字?
作者把蒙娜丽莎当真人看待,也可以说这幅画画得逼真形象,就像跟真人一样。作者看到这幅画心里非常激动,是心灵之约。
画面散发着魅力,同样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散发着魅力。请大家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感受画面的魅力和作者细腻的笔触。试着把自己喜欢的语言背下来,开始。(生读课文并试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这幅画的作者是达.芬奇。(出示简介)他具有多样的才华,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杰作,我们一起来看。(配乐展示画作)画中人物是如此平静,一幅幅画作融入着达﹒芬奇的理想、智慧以及他的精神追求,一幅幅画作是达·芬奇才情魅力的展示,最后的这幅画,是《最后的晚餐》,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也是我们今天作业里面的一项内容。今天的作业是:第一,搜集这幅画作的资料,欣赏这幅画作。第二,选择一幅画作进行介绍,可以是《蒙娜丽莎》,可以是达﹒芬奇的其他画作,还可以是我们喜欢的画作。这两项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项完成。
五、板书设计
传神
侧面、正面
蒙娜丽莎之约
神秘
想象
生命力
远——近
整体——局部
第五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四:略读《我的舞台》
一、了解作者,引入问题
1.《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
2.介绍作者: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 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3.引入问题:(1)“舞台”是什么?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开头,总领全文)
我在舞台慢慢长大,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结尾,总结全文)
二、交流、讨论 1.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思考:为什么说“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文中哪些事例可以表明这一点?
在娘胎里,“我”就“登台唱戏”。刚会走路,“我”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后来,“我”一直跟随母亲演出。六岁时,“我”正式拜师学艺。几年后,“我”在大师面前认真演戏。
2.赏析几个句子:
句子1: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肚子里暗无天日,又无观众,没情绪,不过瘾,我便“大闹天宫”——那天,母亲唱完戏,来不及卸妆,就被送到医院迎接我的降生。为了能够早日尽情演唱,我等不及十月怀胎期满,提早来到了人间。一出世,我就亮开了嗓门,憋了七个月,这回总算过足了瘾,全病房的观众都为我喝彩。
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怪不得人们把吴霜称为“天才儿童”。
句子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句子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句子4: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扌周(zhōu)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chēn)、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
这里抓住几个动作,写出了“我”学艺的艰辛,写出了“我”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文章,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发?
“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第六课时:单元收尾工程
一、交流平台
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读一读,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是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3.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有些学生课外阅读养成好习惯,有些学生生活中交际能力很强,有些学生是有心人,经常采用“采蜜本”摘抄好词佳句,有些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小练笔,有些学生注重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
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
二、日积月累:复习积累背诵
三、成语故事
1.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2.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一、主题:
本单元教材主题是“人间真情”,共编排了四篇课文《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
《负荆请罪》写的是“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为国受辱忍让,廉颇为国、为友登门谢罪。
《最后的姿势》塑造了谭千秋老师在地震突然来临时,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船长》塑造了哈尔威船长在客轮被撞毁的危机时刻,镇定指挥、视死如归、忠于职守“与阵地共存亡”的崇高形象。
《爱之链》则写下岗的乔依,在路上主动帮助老太太修车,并谢绝了报酬;老太太开车到了路边的小饭店吃饭,又暗暗资助孕妇的故事。
四篇课文歌颂了爱国、爱生、爱岗、爱社会的伟大精神,展现了主人公们为祖国、为他人献出真爱,向人间撒播真情的崇高精神的境界。
二、学情分析1、10%学生学习能力极差,连最基本的组词、拼读都不行;30%学生学习一般,句子的结构特征掌握不了;50%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较好,但偏科现象严重;10%学生发展均衡一些。
2、两极分化严重,差的学生作业完成不了,每次检测个位数,无法用普通话回答问题。
三、单元目标
1、学会认识31个生字及其组成的新词。
2、学会阅读剧本。
3、学习课文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5、学生能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6、学生能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7、学生能感受谭千秋老师大爱无疆。
8、学生能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9、自学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0、注意边读边想象。
1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13、习作:安排学生回家向父母示爱,并写下整个过程。
14、口语交际:化身记者,现场采访,学写采访记录。
四、教学重难点
1、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2、理解谭老师在地震突然来临时“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姿势的真正含义。
3、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性美。
4、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
5、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五、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朗读悟情法、引导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手段
课件、小黑板、挂图、角色表演
七、具体措施
1、独立阅读精读批注,在重点词句上勾画.。
2、小组合作探究,探有所得。
3、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4、重视课外积累,引导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5、以读代讲,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
八、教学时数
品读探究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
2.在品读和探究中学会思考和质疑,掌握朗读和理解的阅读方法。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交流:
在学习本组课文之前,你了解哪些名人,了解关于他们的哪些事迹?
一、预习交流
通过课前预习,大家知道这组课文中讲了哪几位名人?(汇报板书)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名人的优秀品质。
二、合作交流品读感悟
出示问题:
认真读一读《灰雀》,从列宁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并和同伴互相说一说。(自己默读,小组合作交流)
1.从列宁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汇报)
2.出示: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
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3.这段话中哪些词更能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你能通过读吧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读出来吗?
4.是呀,灰雀如此惹人喜爱,通过列宁的行动我们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那么在课文中你仅仅知道列宁是个爱护动物的人吗,你还读懂了什么?
5.出示: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从省略号的标注中你知道了什么?列宁也一定知道了是小男孩带走了灰雀,于是,出现了这样几句话,出示:
•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 列宁问:“会飞回来?”
• 列宁看着小男孩,又看了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
儿去了?”
6.指名读。
列宁只想对自己说吗,你还想对谁说?列宁,你相信他会飞回来吗?
列宁,你为什么不问小男孩而问灰雀?
是呀,列宁他不想伤害男孩的自尊心。
7.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教育了小男孩,使小男孩主动送回了灰雀,由此我们知道列宁还是个尊重孩子的人。(板书)
三、反思学法,提升能力
出示:
在《小摄影师》一课中,从高尔基身上你又学到些什么?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完成本课的学习?
1.在高尔基身上你又学到了什么?高尔基又是个怎样的人?在哪里知道的?
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抓住高尔基的动作,语言)
2.出示课文,分角色朗读。
3.这两篇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有哪些共同特点?如果去掉描写列宁和高尔基的动作,神情和语言的句子,看有什么收获?
四、汇报交流
1.小组交流学习收获,组间评价,教师引导。
2.分享几句名人的智慧。
出示名言: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
世上无难事,只要可攀登。——毛泽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1.请同学们大声读一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背下来,我们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2.检查名言背诵,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会怎么做。
五、延伸作业
1.举一反三,用学到的方法学剩下课文。
2.搜集名人故事
其实, 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每个单元, 都是按题材和主题, 由五篇名家名作构成, 每单元都有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其目的就是便于单元整体教学。
在七下第二单元的教学中, 笔者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这个单元由《最后一课》《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五篇课文组成。笔者把这个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学习表达同一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 体会文学作品异曲同工的妙趣和文学作品独特的个性魅力;懂得不同课文应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并把这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定为:比较鉴定式。学生的学法是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探究、合作式。
第一步, 明确单元总教学目标, 初步宏观把握教学内容的轮廓。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本上的单元说明和各课文前的方框里对课文的说明。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解决两个问题:本单元这些篇目组合起来的意图是什么?这些篇目分别是什么体裁, 你能感知到这些体裁各自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探究的空间更大, 探究的兴趣更浓;能帮助学生建立课文与课文间的联系, 便于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学习重点突出;在初步感知文本的过程中, 能促使学生建立必要的知识框架体系。
第二步, 引领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 熟悉课文内容。笔者安排的是一个检测活动——字词大比拼。提出的任务是:读、写各课“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及各课课文下注释中的词语;并能不翻课本说说这些词语在文中大致的语境, 说说这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妙处以及不可替代性。这比单纯的布置学生抄写有意义, 学生不仅完成掌握了字词读写的任务, 避免了这个过程的枯燥乏味, 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更熟悉整个单元的文本内容, 为后面单元整体学习的主体部分做准备。
语文学习中, 走进文本熟悉文本内容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这个过程走了捷径, 其他环节都是没有意义的。现在的学生怕麻烦, 轻过程重结果, 我们应该予以纠正。
第三步, 鼓励学生尽情驰骋文本, 鉴赏、品味文本的魅力。
具体安排是老师精讲一课——《最后一课》, 这个阶段可较广泛深入地地引导学生比较鉴赏小说、诗歌、散文在选材、构思、表现方法、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领略各篇的妙趣;明确学习本单元各篇课文关注的重点, 或重人物刻画或重情感抒发, 在学习目标上, 或重表现方法, 或重朗读背诵的具体要求。
再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讨论、辩论一连串的话题, 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首散文写成的《黄河颂》;韩麦尔、小弗朗士就是雄健的国民;花木兰就是中国古代的雄健国民”, “花木兰和小弗朗士谁更可爱”, “为什么说爱母语也是爱国”, “我们的家乡和东北怎么比美”, “从小弗朗士身上我们该学什么, 该吸取什么教训”, “现在我们怎么爱国”, 等等, 让学生深入讨论, 各抒己见。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课, 不再是仰视文本, 这样就真正地激活了语文课堂,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第四步, 查漏补缺。学习《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比喻、象征的手法, 《木兰诗》中复沓、顶真、互文等手法, 进一步了解诗歌、散文的表现手法。
第五步, 课外迁移, 拓展视野。笔者安排的是美文对对碰, 布置学生收集与自己喜欢的课文同题材同体裁的美文, 在课堂上赏读。进一步使本单元的主旨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并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朗读能力。
第六步, 学为所用, 习作试水。笔者的激励语是——挑战作家。
课时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1课时, 第二步1课时, 第三步4课时, 第四步和第五步2课时, 除作文外上课一共是8课时。若分单篇教学, 上完这单元课也决不会少于8课时。但笔者明显感到学生的表现大不一样, 收获大不一样。
单元整体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有了先学一步的动力, 能切实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做到以生为本;适当加大了挑战的高度和宽度, 使学生的挑战空间更广阔, 更易产生成就感;使教学目标更明确, 学习重点更突出;语文课上学生活动更充分, 听说读写训练更实在;探究合作更有价值、更有深度, 不再流于形式;学生学习更系统, 能形成必要的知识能力体系。
一、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的关系
语文学科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要培养这些能力就离不开各种训练。单元是作为能力训练的单位而设置的,较之单篇,它有更大的容量,便于围绕能力训练的目标进行多种形式的内容组合,形成一个训练周期,达到单元训练的目的。对中学生而言,能力的形成有一个从无到有,由低到高的进步过程;对教师而言,教学上有一个从传授、示范,到引导、帮助,到督促、指导的教学过程,以实现从“教”到“不教”的目的。而语文教材中讲读、自读和课外读三类课文的教学,大致上就对应了由“教”到“引”再到“放”的过程,配合单元知识短文和听说写作等专项训练,就共同构成了一个以读写为重点的能力训练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一个局部都有其特定的作用,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环,都将严重损害单元整体的训练效果。例如,将自己不喜欢的讲读课改为学生的自读课;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删去自读课文的教学;由于对学生不放心,将自读课文改为老师的讲读课文。讲读、自读(包括课外阅读),是单元教学的一个整体,二者有机结合,不可或缺。
二、着眼于单元能力训练的整体目标
教师进行单元教学时,必须着眼于单元能力训练的整体目标,弄清单元内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围绕单元目标进行总体设计,作出必要的取舍和详略安排,使每一局部尤其是自读课文部分都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全局在胸,才能下出一步步好棋;一招下错,可能会导致全盘皆输。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真正认识到语文教材设置单元、安排自读课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正确地进行自读课文的教学;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真正认识到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阅读教学中的许多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如何突出整体和局部的重点,如何根据单元训练步骤安排课时内容,如何针对不同的局部使用适当的课型和方法,如何使单元知识与训练内容紧密结合,如何围绕重点有效地组织课内外的活动等,都可以作出适当的安排,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进步,打开一个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如教学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老师讲读《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学生自读《桥之美》《说“屏”》,老师带领学生完成单元写作内容:“说明文要抓住特征”,并布置恰当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在课内限时完成,以检测学习效果。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达成单元能力训练的整体目标。
三、设计优秀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要有好的单元教学,必须要有好的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之一。除教学辅导用书可以更多提供这方面的指导建议和优秀范例外,任课教师还应该在熟悉新课标、新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既要了解全册内容,也要了解各个单元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临时照搬教参了事。好的单元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之上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学思想,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智力的观念。这样,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教研教改成果皆可为我所用,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突出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出一个个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单元教学方案。
四、突破自读课文的教学难点
要有好的单元教学设计,还要突破自读课文教学这个难点,这也是当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之一,许多教师知道它的重要,但苦于找不到可行的方法,所以一旦上起课,往往成了教读,或流于形式,达不到训练目的。因此,关键仍在解决教学思想的问题。如果教师的目的不是只放在把范文“讲深讲透”,而是教给学生读这类文章的步骤、方法和技巧。那么,学生在老师讲完讲读课之后,能够自觉地运用老师的步骤、方法和技巧去学习自读课文,并进行课外阅读。当然,在学生学习课内自读课文和进行课外阅读时,老师仍要给予指导和关注。教师的指导方法有如讲读课一样,根据不同的文体和教学目标,也可以有多种课型和方法可供选用,只要真正重视,不难在实践中总结出适合本人特点的课型方法。作为可行的一步,教师在教案中具体写出自读课的指导方式步骤,尤其是提问引导、帮助释疑及督促检查各项,有助于突出“自读”的特点。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限制,单元教学还须冲破重重阻力才能真正闯出新路。许多地区和学校的教师在语文教研教改中已取得突出的成绩,其中包含了进行单元教学的丰富的内容设计,我们应进一步总结交流,使之更为广泛地开花结果。
【语文单元整体设计】推荐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1-27
语文教学单元设计10-29
对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的思考09-28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12-05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业设计07-02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10-19
三年级语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11-17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10-21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