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作风建设问题
一是责任感不强,工作不在状态。主要表现为:办事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不依法行政,官本位意识过重,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不作为、缓作为、乱作为,懒于思考、懒于调查、懒于干事,墨守成规、不思进取。
二是执行力不强,工作不能落实。主要表现为:不敢动真碰硬,处事圆滑,好人主义;甘于平庸,工作满足于一般化,创先争优意识不强;执行打折扣,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执行办法不多,习惯于“老套路”,凭经验办事,方法简单甚至粗暴。
三是学习抓得不紧,工作毫无章法。主要表现为:心浮气躁,忙于消遣娱乐、交际应酬,静不下心、沉不住气、坐不下来、学不进去;学风不正,满足于拿本本、拿文凭,学习上缺乏恒心和韧劲,不注重能力储备,工作上抓不到要领,抓不到关键。
四是服务意识谈薄,工作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有意提高自己手中的权力,滥用职权,通过暗示或其它途径向服务对象索贿受贿,不给好处不办事;对办事群众感情冷谟,对基层的困难不体谅,对基层的情况不了解,态度生硬、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工作效率低下,可以一次性告知的事项却偏要人家慢慢去摸索,让群众来回跑;有的项目审批件一压就是十天半月,慢慢拖、慢慢审、慢慢批,甚至把项目审跑。
五是机关纪律松驰,工作作风涣散。主要表现在:有的机关 1
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利用办公电脑玩游戏、炒股、上网购物,甚至在上班时间参与赌博;有的工作时间不在岗,从事第二职业甚至从事企业经营、入股办企业;少数党员干部借生日宴、庆功宴、子女升学宴等大操大办,有的甚至借机敛财,影响恶劣;少数党员干部生活作风腐化,找情人、包二奶造成不良影响。
出现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不力的原因,有个人自身素质不高的原因,有体制方面的原因,有制度设计不科学的原因,有选拔运用干部失真的原因,也有近几年来,物价猛涨而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未涨,收入相对下降,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等等。
建议:
1、正确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关系,根据物价上涨指数,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待遇,使该拿到手的补助能拿到,以提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解除后顾之忧。
2、对基层干部要高看一等,厚爱一分,使基层干部政治上有想头,待遇上有盼头。
3、加大干部岗位交流力度,以改变岗位疲劳感和厌倦感。
4、加大干部学习培训力度,注重干部品行、形象教育。
正是由于上述优点,使广场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在这股广场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各地城市纷纷建成了一批广场,但由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广场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城市 (如大连) 在广场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但也有一些城市的广场在建成后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并暴露出一些问题。
1、尺度过大
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特别是地县一级城市的广场(注:虽然按使用功能来划分,广场有交通集散广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等类型,但本文着重议论的是游憩广场,也就是一般常说的“市民广场”。),有许多在规划阶段就没有科学地界定广场的尺度,导致广场尺度过大。广场尺度过大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1)势必造成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市其它项目的建设;(2)势必使广场产生空旷的感觉,使广场不具备亲和力,在广场中游览的人也会觉得很累,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造成广场尺度过大的因素不外乎以下3点:(1)当地行政官员盲目追求形式,追求所谓“气派”;(2)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规划设计人员没有科学地引导业主,而是一味地迎合业主的意见;(3)地县一级城市中的地价也相对于省会城市及直辖市较低,这也是一个原因。
2、空间围合感不强,建筑形式欠协调
广场的围合有四面围合、三面围合、两面围合与单面围合四种形式,其中以前二者封闭感较好,有较强的领域感。围合广场常见的要素有建筑、树木、柱廊和有高差的特定地形等,其中以建筑围合较好。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有不少都是用道路围合,或只在广场的一侧到两侧布置建筑,容易使游人在行为及心理上产生不安定的感觉,致使游人在广场内停留的时间缩短,降低了广场的内聚力及吸引力。
有的广场周边的围合建筑在立面造型及体量上也缺乏统一,破坏了广场的整体性,其原因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没有统一规划或是新建筑没有与旧建筑相统一。广场周围建筑布置手法有三种:(1)向心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会使得广场的围合感及整体性都非常好。(2)轴线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多用于矩形广场,能获得一种特殊的肃穆气氛,尤其适合于政治性、集合性广场。(3)特殊式平面布置。在广场平面不规则的情况下,新建筑可以采用寻求以旧建筑在布局上的共性特征为媒介,借助这种“特征”与旧建筑布局“对话”的手法,使广场建立起一种内在的秩序,以达到统一协调的效果。
3、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当前的广场建设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佯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充实之,加强人们的参与性。这时候广场的地域文化内涵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千人一面、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设广场的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使得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4、大草坪的弊端
4.1 可接触性不强
国内一些新建的广场喜欢在其中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图案,在重视观赏性的同时造成了单调和呆板,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当前,绝大多数的广场草坪四周都立有“禁止践踏”的标牌,一片融融的绿意却将游人拒于其外,可视却不可达,不免令人扫兴。而且会造成广场很大,视觉空间开敞,但游人只能在路面和局部硬质铺装上活动,游人容纳量小的矛盾。国外的一些地区在处理草坪的使用与维护问题时,把大草坪分成若干块,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从而把这对立的二者巧妙地统一起来。这既养护了草坪的生物机能,又增强了草坪的可接触性,这些成功的处理手法可供我们借鉴。
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除了保障公共行为的实现外,也要做好既有空间的设计。能否保障半公共行为和私密行为的实现,这既是社会对人的态度的体现,也是广场设计品位高低的反映。但是,在漫无遮挡的广场平面空间中,游人的私密行为又怎能得到保障?这使得当前的一些广场失去了应有的人情味。所以在广场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广场的空间层次、游人行为的多样性及广场内容的可接触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广场的领域化倾向正是反映了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有人提出“小就是美”确有道理。领域性的创造可运用植物、建筑小品及铺地等多种手法,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及开敞空间,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4.2 对不同季节处理重视程度不够
不同的季节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景观特色,在广场设计时理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可是,大草坪这种单一的景观处理手法实难与各季节的景观特色相协调。在炎热的夏天,由于广场内缺少高大的遮阳乔木,使得游人无处躲避烈日的烘烤;在生物萧条的秋冬季,草坪都已枯黄,这时广场呈现给人的将是一片荒凉与衰败的景象。这些不利的影响将会大大降低广场的吸引力及重游率。所以广场设计应结合不同季节的特色做相应的植物配置及景观处理。在南方城市比如深圳新建的一些城市广场,可以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地种植一些常绿植物及一些不同花季的花卉,使广场一年四季均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在北方城市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使得冬季植被比较单一,但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处理。如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广场,在冬季就举办冰雕、雪雕等展览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广场内的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广场作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生活服务性场所应尽力满足游人多方面的行为需求,使游人在广场内就能得到便捷的服务。在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对青岛的广场调查分析报告中,曾体现了一些受访群众的意愿:他们希望广场应多设置美观耐用的固定长凳,设置一定数量的电话亭,设置一些挡雨设施等。这反映出目前广场中存在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这样会制约广场服务功能的全方面发挥,减弱广场的舒适性及吸引力。在广场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游人的各种行为需求,在不妨碍广场整体景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美观耐用的服务设施,以体现广场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摘要:由于广场具有良好的功能兼容性和独特的景观综合性, 各地建设广场的热情不减。本文针对当前广场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分析了其原因,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当前干部作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在各级党委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并采取很多有力措施的情况下,干部作风相对以往有明显改进,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但从有些干部的实际表现和纪委等部门通报的情况看,还有些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着与党性、党规要求和党的优良传统不相一致的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某些方面的不正之风依然存在,有些方面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中学风不端正现象
有一些单位和少数同志认识模糊、学风不够端正。一是“厌学”情绪明显,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认为党章党规是老生常谈,系列讲话亦学过多遍,对进一步地深入学习没有兴趣,甚至牢骚满腹;二是“应付”式学习常见,学习方式单一。往往一人照本宣科,听众茫然静坐;开展学习讨论时,大多人云亦云扯闲篇。三是学习要求不高,学习时间缩水。对学习党章党规和习总书记讲话,只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求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学习纪律松弛,“门外招招手、门内点点头,请假五分钟,一去不回头。”
(二)违反规定公款吃喝隐形化现象
一是场所转移。一些干部为了逃避被举报和检查,将公款招待由大宾馆、大饭店转移到农家乐或城市郊区一些比较隐蔽的场所;二是化整为零。有些单位将大额消费化整为零,采用拆分开具发票的方式降低消费金额;三是不留真名。有些单位在结账时只留人名不留单位,抹去公款吃喝的痕迹,致使查无实据、难以定性。
(三)违反规定车辆使用不规范现象
一是公车私用。有些单位在重要节点检查时,将公车封存,但检查过后,又公车私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二是超额补贴油费。有些单位,特别是乡镇,工作量大,要经常下村,公车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有的以私车办公事为借口,超额为私车补助油料费。
(四)违反规定操办婚丧嫁娶现象
一是参加宴请的人员范围超出规定,不仅有直系亲属、亲朋好友,还包括同学、朋友、同事。二是筵席规模超出规定并采取手段掩人耳目。有的干部分批宴请、在宴请宾朋時化整为零,今天在A酒家安排朋友,明天在B酒家安排同事。三是制造假象规避风险。有的干部在办理婚丧嫁娶事宜时,不设礼桌和礼单,也不招待吃饭,给人一个看似不收礼不招待的假象,但暗地里通过其他渠道收受礼金。
(五)农村基层干部损害群众利益现象
一是利用职权截留、私分、挪用、非法占有土地补偿款;二是违反“一事一议”制度,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事情,农民群众没机会参与,完全是少数人的主意,如不经村民讨论通过,私自以低价出租、转让、发包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鱼塘等集体资产;三是私分国家下拨的救灾救济款、扶贫优抚款等资金。
(六)从严治党形势下的为官不为现象
一是怕出事不干事。有些干部在遇到重大、疑难或棘手事件时,怕失误挫折,怕出问题,怕担责任,于是为了个人平安,矛盾面前忙躲闪,困难面前绕道走。二是没好处不干事。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深入反腐倡廉建设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措施相继出台与落实,一些干部感到当官太辛苦,付出又太多,却一点好处都没有,每个月的工资就那么点,开始懒政怠政不作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不干事”。三是图省事不实干。有的干部沉迷于机关办公,不愿意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习惯于动口不动手,搞文牍主义、繁杂公文。每天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看文件上,靠打电话了解情况,听取汇报,处理问题。还有些干部习惯于简单省事的“命令—服从”式的管理模式,动辄诉诸强制的管理,管理措施僵化生硬,不考虑社会效果,不考虑群众感受,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二、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的对策建议
当前的干部作风问题虽然只是少数人的表现,但其对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很严重。如果这些作风问题不能得到正视与纠正,不仅影响党群关系,影响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而且会滋生演化出一些其它作风问题与腐败问题。“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纵观当前干部作风问题的产生,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在的因素;有个人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有人的思想观念因素,也有干部管理的制度因素。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干部作风的进一步改进,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思想引导与制度约束相结合
一般地说,开展学习教育与提升思想观念是改进作风的首要措施。从理论上讲,作风是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开展学习教育提升思想观念是改进作风的前提基础与必要铺垫,这是不可否认的,也是要长期坚持的。但从实践中看,开展学习教育提升思想观念对作风改进的作用是有限的。虽然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但当前的学习教育方式方法对干部思想观念的提升不明显,而且人的思想观念因不断地受到外界各种思想的影响和物质利益等因素的冲击,往往处于不稳定的动态变化之中。这样以来,如果仅靠提升思想观念来改进作风,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这方面邓小平也曾指出,“精神这个东西,对少数人可以,对多数人不行;短期内可以,长期不行”。
从作风的形成来看,作风不仅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经过不断重现、反复强化而形成的行为习惯。对于这种习惯,主体在心理、思维、行为上都很已适应,改变起来难度很大。列宁说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实中一些不好的作风,大家都认为要克服、要转变,但真的要转变时,很多人在心理、思维、行为上都不适应,结果是不了了之,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也说明,改进作风,改变行为习惯,仅靠思想引导的力量往往是不行的。党的实践经验证明,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改进作风,必须在思想引导的基础上依靠制度的力量,如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党内作风就有明显好转。这是因为,制度以其权威性、强制性规范人的行为,经过不断重复、反复强化,制度规则就会转化为人的行为习惯,就会改变旧作风、养成新作风。
(二)改进作风的制度设计要科学
制度内容,要严密具体,不能只作原则性要求、一般化号召。人的行为习惯、作风表现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习惯和作风。制度的内容设计要坚持问题导向,每个行业每个部门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最终形成具体细致的制度规定,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没有笼统的原则性话语,每一条都规定得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实施起来效果就很显著。
制度内容,要理性科学,宽严适当,要体现党的性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但不能走极端,避免片面化、绝对化。比如在反对铺张浪费方面,我们要求开会不挂横幅标语、不摆鲜花,但也有人说连茶水都不要管,这未免太极端。
制度内容,要有实施机制。制度本身不会自动实施,要真正运行起来,要有一套实施机制。实施机制包括实施主体、实施程序、监督措施、检查考核办法等等。没有实施机制的制度是不完善、不健全的。在实践中,很多制度难以执行、没有效果,原因就在于只有“文本规则”,没有相应的实施机制。
(三)强化党员干部作风督查发现机制
优良作风的形成不仅依靠个体的自觉,也依靠组织的有效监督。客观地讲,当前关于干部作风的制度已建立了很多,但实践效果不很理想,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执行不力、落实不够。古人讲:世上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从这个角度讲,完善干部作风的督查发现机制是促进作风转变的重要环节。实践启示,改进干部作风,必须进一步完善作风督查发现机制。一是实行干部作风投诉受理制度。可依托纪检部门、机关党委等机构,逐级建立投诉中心,受理群众反映的党员干部作风方面的态度恶劣、办事推拖、损公肥私等问题,促使干部改进作风。二是完善随机察访制。借鉴一些地区的成功做法,即组织由民主党派、党外代表人士、新闻媒体记者等构成的监督员队伍,不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明察暗访,并对一些典型事件公开曝光,达到改进作风的目的。这种明察暗访要做到常态化,并注意保持连续性。三是推行定期评议制。在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的基础上,本着发现问题、改进作风的目的,采用自评、网上评、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定期对干部作风进行考核评议。
(四)强化问责警示,健全违规惩戒机制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态势下,一些干部作风问题依然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干部对党的作风要求和党纪规定缺乏敬畏意识,认为作风问题不同于腐败问题,是小问题,认为作风问题只要不被暗访到,就没有问题,被问责的可能性很小。一些干部之所以会有这种意识,主要源于作风问题对应的条规制度柔性有余、刚性不足,问责、惩戒的自由裁量空间较大,导致作风存在问题的干部被问责不及时、不到位、不公开,制度刚性约束力被消弱,进而又影响到了制度的有效贯彻。对这类问题必须要强化问责警示,建立健全违规惩戒机制。在违规惩戒的对象上,要突出重点,重点定位在顶风违纪、工作态度不好、责任心不强等作风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对一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干部要进行必要的惩戒处理;在违规惩戒的方式上,要形式多样、简便易行,可采用书面检查、经济处罚、诫勉谈话、取消评先评优资格、通报批评、调离岗位、暂停职务等方式,也可通过新闻媒体通报等形式定期公布违规行为和违规人员;在违规惩戒的效果上,要注重将苗头性的违规行为处理在萌芽状态,要营造出违规必被问责、必受惩戒的氛围。
(五)抓好领导干部這个关键少数
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制度规范。古人云“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不做,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在制度规定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要遵循,尤其是领导干部不能有“例外”。在制度实施中,只要有一个“例外”,接着就会有两个、三个例外以至更多的例外,时间长了,不遵循制度的现象就会普遍化,最终制度就失去作用,这在制度学理论中叫做“篱笆效应”。在作风问题上,要一视同仁,领导干部不能搞特权,有“特权”必有“例外”。
对于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领导干部要予以及时纠正。任何制度的实施,都可能发生偏离、违反制度的行为,这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问题在于这些行为发生之后,要及时纠正,不能让这些行为泛滥,否则最终会导致制度失效。在实践中,存在着对党员干部管理监督跟不上的现象,注重使用,轻视管理,对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往往是不出问题不教育,不造成影响不谈话。对作风上出现问题的干部,在教育时往往是一般问题点到为止、问题严重组织调整,缺乏从根本上解决的措施,致使有些干部屡教不改,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类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领导干部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对于身边的不良作风问题,一旦发生,不管什么人,都要予以批评,及时纠正。要实行问责倒查追究,除问责当事人外,还要对其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问责,用问责提高执行力、用问责促进干部负责。
设存在的问题试作分析,并就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存在问题
1、在执法思想上,在个别干警身上依然存在执法思想不端正、司法理念不纯洁、宗旨意识不牢固等现象。少数干警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高高在上的“老爷”作风,放松要求,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百姓。在工作上反映是为了结案而办案,马虎了事,不注意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2、在司法行为上,存在个别同志参与吃请、为当事人说情以及违反工作纪律现象。在正常上班期间,发现有个别同志上、下班不按时;节假日期间,个别干警值班存在脱岗、不到岗现象。
3、在司法态度上,冷、横、硬、推、拖现象仍有发生。特别是在执行工作中,态度生硬,方法简单,漠视群众的现象,在个别干警身上还时有发生,影响着法院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
4、在部门利益上,存在着本位主义倾向,过于强调部门工作的重要性,重业务、轻服务,重审判工作、轻集体活动等思想仍有存在。强调人员少、案件多、任务重而忽视一些服务性工作,没有更好地发挥审判工作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的职能作用。
5、在队伍素质上,需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强化业务学习。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法院队伍整体素质取得了很大提高,如全院干警除每月参加一次政治、业务学习外,大部分还参加成人教育、业余函数学习、业务培训班学习等,但还存在个别干警缺乏与时俱进的学习思想,反映在工作中是凭老经验办事,求稳怕乱,因循守旧,没有开拓创新精神,导致执法水平和司法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和日益复杂的司法实践不相适应。
6、在法治理念上,个别干警还没有完全树立司法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个别干警缺乏大局意识、集体意识、服务意识,在工作中的反应是效率不高,相互推诿,得过且过,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困难当成是自己的困难,群众的投诉和信访依然存在。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建议
以上问题的存在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但主观原因是关键。
(一)是少数干警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不加强学习,理想淡化,作风浮躁,行为不规范,影响整体形象;政治理论不高,业务水平低下,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阻碍整体发展。
(二)是在抓管理上存在重审判、轻教育现象,一些制度落实施之于宽,给那些自觉性不高,纪律性不强的少数人员以可乘之机。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在我们院党组,说明我们在抓管理、带队伍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漏洞。
三、建议
1、深化思想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组织干警学习胡锦涛总书记“6.25”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以及对干部作风建设八个方面的要求等文件,学习县委关于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动员会的精神,使全院干警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养成学以致用的好学风,保持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2、学习全国道德模范和法院模范的先进事迹,把先进模范人物的高尚品德、模范行为转化为干警的自觉行动。使全院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干实事、促和谐的良好风气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把加强作风建设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警示教育年”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领导以身作则,每个干警按照党委和上级法院的要求,进行自查,找出不足之处,予以整改。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廉政意识,尽职尽责地干好本职工作。
在当前公安机关作风建设工作中,**分局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为民群众观,以全市的“作风转变年”活动为载体,全力推进公安机关作风建设。对照市局“作风转变年”活动要求,我们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为民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当前面对的新任务、新要求还有一些差距。对此我们不回避,并深入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认真加以解决,促进分局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
一、取得的成效
1、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的理念深入人心。**分局通过在门口院内、通道及主要路口摆放展板、悬挂横幅、制作各队室工作职责公示栏、内部网络开辟专栏等多种方式积极营造作风转变氛围。同时结合**市“作风转变年”活动方案和市公安局“作风转变年”活动安排,全体民警结合自身实际边学边改,使转变工作作风服务人民大众的意识入脑入心,广大干警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
2、坚持开门接访。**分局坚持每天安排一名分局领导接访,给来访群众答难释疑,面对面与上访群众沟通交流,积极化解矛盾调解纠纷,并协调推动有关事项落实,让群众看到问题得到解决的信心和公安机关的诚意,群众对**分局的工作满意度不断提升。
3、警民关系更加融洽。**分局结合“警民恳谈”活动和“三访三评”深化大走访活动,深入了解辖区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盼,并以此作为转变作风和改进工作方法的契机,用真心和真情换取群众们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融合警民情谊,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和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效果。
4、优化工作流程,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先后制定推出了五条便民措施,优化工作流程,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受到辖区群众的好评:
1、为户口室添臵供群众使用的桌椅、纸张、笔墨、老花镜、打气筒、饮水机等服务设施。
2、户口室设立意见簿,免费为群众提供办事指南;依法公开窗口单位的工作职责、执法依据、办事程序、法定时限、收费标准、监督方式以及其他相关内容,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议。
3、实行AB角工作制,确保户口室至少一名民警在岗在位,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群众办理业务手续齐全的,当场办理,不让群众跑第二趟。
4、办理户口实行预约服务,工作时间社区警务室保证民警在岗在位,及时为群众办理户口业务;民警外出工作的,先由协警及时为群众登记,办理预约,第二个工作日内,社区民警主动与群众联系,为群众节约办事时间,简化程序。
5、为特殊人群提供上门服务,便民措施向群众公布,最大限度地将有关服务措施延伸到社区及警务室。
5、社会治安环境持续稳定,群众安全感指数稳步提升。迎盛会,保平安”严打整治百日会战开展以来,**分局持续保持对违
法犯罪活动的严打态势,为牡丹文化节的顺利举办保驾护航。**分局针对辖区牡丹观赏园多,人流量大、治安形势复杂的特点,紧紧围绕市局关于切实做好牡丹文化节期间安全保卫工作的要求,坚持“安全第一,绝对不能出问题,绝对不能留遗憾”的工作原则,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周密部署,全员停休,全员上阵,狠抓各项安保措施的落实,有力保障了节日期间辖区内治安状况良好,为广大游客创造了一个安全和谐的出游环境。
6、理清工作职能,明确岗位职责。为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提高工作效能,分局还制定了《**公安局公务用车管理规定》、《**公安分局控申信访工作制度》、《**分局“作风转变年”工作制度》,巡警大队制定了《巡警大队绩效考评工作责任分解》和《紧紧围绕“作风转变年”和“三访三评”工作狠抓巡逻防控工作的落实》等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工作责任,做到定岗定责。同时,**分局严格执行公安部“五条禁令”,目前全局未有违令情况发生。
7、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成效,树立了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分局严格按照财经法规与财务流程,仔细审核并公开“三公”经费支出,确保每笔支出合理合法。分局财务室每月统计公开“三公”经费支出金额,每季度向市财政局上报“三公”经费支出明细表,自觉接受群众和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
8、执法场所建设进一步规范。执法办案场所建设是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维护公安机关执法形象和执法公信力的需要。分局筹措资金10500元,加大办案
场所建设力度。其中,投资7300元,购买空调机、扫描仪、照相机等物品完善保管室设备;投资2200元购臵门禁、监控设备;投资1000元,购买应急报警器、应急灯等应急报警设备。
9、严格办案流程,提高依法办案水平。分局严格按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执法细则》等有关规定,规范执法办案场所的使用管理。询问、讯问都被严格要求在办案场所进行,实现视频、音频系统和市局监控系统的无缝衔接,自觉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做到文明执法、文明办案,防止刑讯逼供、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等问题的发生。提高了办案透明度,保障了公民合法权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习氛围不够深入。个别同志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主动性不强,存在时紧时松现象,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尤其是对新知识、新领域的学习重视还不够,对有些应知应会的知识缺乏系统学习,没有真正形成掀起学习的热潮。
二是工作满足于一般化,有不思开拓进取的思想。在干工作方面有畏难情绪和自满心理,只满足于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不能够积极主动去开创性的工作,政治素养、业务水平提高不是很快。
三是创新意识不强、方法不够灵活多样。为群众服务缺少新方法、缺乏主动性,对遇到的一些事关群众利益的棘手问题解决
不够深入,抓工作促落实的力度不够,方法不够活,点子不够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是在工作中存在有好人主义现象。遇到问题不想也不愿意去抛开情面认真对待,认为只要工作任务勉强能够完成,就不愿说难听话,不想去得罪人。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一些不良现象产生,致使一些工作不能开拓创新。
五、具体业务上,存在“重大案,轻小案”的现象。“重大案件”影响恶劣,时间紧任务重,使得分局在重大案件上投入大量的警力。但由于分局警力有限,从而导致重大案件破案率很高,而那些数量众多的“小案件”破案率维持在一般的水平上。
三、解决路径
(一)加强学习,提高为民服务意识
认真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科学理论的学习,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提高全体干警的理论修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牢固树立廉洁自律意识,认真落实五条禁令。同时,自觉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培训,用新知识、新技能提升业务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我们一定要增强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力求在发展思路上有大的拓展,在发展目标上有大的突破,在工作成效上有大的提高,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机关作风大转变。
(二)转变观念,创新服务方式方法
在当前警力不可能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要转变思路、注重
创新,坚持向信息化要警力、要效率;要转变观念,坚持向群众化要实力、要效能,着力提升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的警务效能。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公安网络、现代技术装备的优势,积极探索创新为民服务新途径、新方法,着力构建“网上直通车”、“网上交流平台”、“网上警务家园”,最大层面地听取群众意见,深化警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办事群众。要充分发挥全体干警的主观能动性,发扬优良传统,激励民警“主动作为”、“积极作为”。要转变观念、转变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零距离听取民声,零距离解决民忧,通过转变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去管理、去工作。
(三)以打开路,始终保持严打态势
对犯罪分子始终保持严打态势,做到大案与小案并重,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小案连民心,量大面广的多发性侵财案件已经成为社会治安和群众安全感的晴雨表,件件连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在工作中要从“小案”做起,在行动中既破大案又破小案。如**分局花会期间不仅保持了对杀人、诈骗、强奸等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而且也加大了对“两抢一盗”等严重影响大多数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侵财案件的打击治理力度,以小平安积累了大平安。分局治安大队注重从“小事”做起,在工作中既追求多处理重大治安案件、多消除隐患这些看得见的显性业绩,更追求少发案、少损失等易被忽
视的隐性指标,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
(四)打防结合,织密治安防控网络
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不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以专职巡防队伍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辅助,以电子监控系统为补充,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点线面结合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网络,最大限度减少防范管理盲区,最大限度挤压犯罪活动空间,保证辖区社会治安稳定。
(五)规范执法,提高群众满意度
在工作实践中,要转变“重执法、轻管理”的理念。公安的形象不仅仅体现在办案上,同样体现在管理的言行态度上。全体民警要以执法管理的透明化,消除误解,争取理解,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以转变执法理念,牢固树立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要通过作风转变,改进执法方式,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理念贯穿到执法的全过程,用和谐的思维来开展工作,用和谐的态度来对待群众,使群众通过案件的办理、矛盾纠纷的调处,既感受到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又感受到了公安机关的关爱和温暖;要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深入推进“说理执法”,真正融法、理、情于一体,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六)积极应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网络舆情对社会事务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有效化解涉法网
络舆情,是公安机关遇到的新挑战。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舆情,要注重加强对社会公众的舆论引导,通过组织法律专家、学者对舆情案件解读和剖析,并及时向媒体公布,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对舆情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要通过严格规范文明的执法行为,在深入调查、全面收集证据的基础上,用确凿的事实和真相,用权威的信息发布,去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进而引领舆论、释疑解惑;要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加强网上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做大做好网上正面宣传,针对涉法涉诉的热点民生问题,主动开展舆论引导,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
(七)内外兼修,建立科学考评机制
目前,在公安工作和队伍管理中推行了以目标量化考核、等级评定管理为核心内容的绩效考核“内部自评”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考评主要采取上级考下级的方式进行,上面考什么,下面就抓什么,产生了警令更加畅通、工作部署更容易落实的积极效果。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局属单位只盯着上级的指挥棒转,缺乏工作主动性,忽视群众呼声,甚至出现了考评得分高而当地群众信访举报不断的现象。因此在考评机制上应进行转变,既注重内部的目标考核,更注重社会各界和老百姓对公安工作的评判,真正把绩效评判权交给群众,切实打破以内部自评为主的传统评估模式,走出“数字游戏”的误区和指标评判的功利怪圈。通过采取权威部门测评、企业代表参评、辖区百姓督评、上级机关考评、广大民警自评等内外并重的措施,实现从简单的数字达标向
以群众安全感、人民满意率为重点的绩效考核转变。
(八)强化沟通,营造亲民爱民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优良、致富带富本领强的农村干部队伍。从目前农村干部队伍特别是乡镇干部队伍来看,总体上是好的,在加快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部分乡镇干部在思想作风建设上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并已成为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主要问题
1.立足本职不够,缺乏责任意识。尽管现在各乡镇都制定了干部岗位责任制,但部分干部对本职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无活力,事业无激情,学习无兴趣,有的甚至联村不联事、管线不管事,一年难得下几次村,一月难得过问几次线上的工作,特别是遇到计划生育、税费征收、纠纷化解、消赤减债之类的棘手问题,不是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绕着弯子走,特别是经济落后乡镇的一些干部,思想上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上当“维持会员”、“守摊子”,贻误了一方的发展。
2.交心通气不够,缺乏民主意识。交心通气是对党政领导干部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最基本要求。从目前乡镇干部交心通气的现状来看,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党政主头家长制作风严重,遇事不先与副职或其他干部沟通征求意见,甚至也不召开党委会或党
政联席会集体研究,往往凭个人主观臆断,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严重影响了副职的工作积极性,有时也导致决策的不民主、不科学。二是少数党政副职对分管的工作“牢牢把握住主权”,不让别人插手。这对那些需要几方协调配合的工作,往往会产生“撞车”现象,导致“你吹你的号,我唱我的调”,影响了工作的协调开展。三是少数班子成员与一般干部之间沟通较少,心底里瞧不起一般干部,遇事不与一般干部商量,不关心一般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成长。3.扎根基层不够,缺乏奉献意识。近些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也日益显露,农村经济发展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消赤减债难、维护稳定难、正常运转难、加快发展难”的严峻挑战,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相当一部分干部经受不了考验,对农村工作信心不足了,工作热情不如以前了,相应地奉献精神也就少了,不少乡镇干部,包括部分党政主要负责人认为“乡镇工作没干头,贴钱贴米又贴油”,还有的认为,自己在乡镇干了一、二十年,没有功劳有苦劳,思调思迁思想较重。特别是遇到党委政府换届时,不少干部把目光瞄准在乡镇换届、班子调整上,从而在工作上敷衍塞责,有的还当起了“走读干部”,影响了乡镇各项工作地正常开展。4.主动进位不够,缺乏创新意识。农村税费改革后,特别是“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在一定程度上将乡镇干部从“收税清欠”的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因此,乡镇干部必须要思考新形势赋予自己的新使命,实现工作重心的积极转移。但从目前现状来看,部分乡镇干部还没有实现这种角色的转换。突出表现在工作职能、领导方式和工作
作风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按照上级文件和指示安排部署工作,不能实现“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换,没有把工作重心主动定位到研究市场、引导农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抓产业化配套服务上来。
二、主要原因
少数乡镇干部之所以在思想作风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从客观上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负债运转难。大多数乡镇不同程度地负债,导致正常运转相当艰难,干部经济待遇不能按时到位,有些工作因经费欠缺而无法开展,影响了干部的工作情绪。二是体制理顺难。目前,无论是机构改革,还是干部提拔运用,都强调“年轻化”,推行“一刀切”,接近“年龄坎”的乡镇干部,过早地产生“到站思想”,工作没有积极性;过分强调“一把手”负责制,造成“一把手”越位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副职”责小权轻,都看“一把手”眼色行事,工作没有主动性。三是环境优化难。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少数农民钻政策空子,“小题大做”,刁难乡镇干部,特别是目前上访户有问题绕开“副职”,直接找党政“一把手”,无形中加重了主要负责人的负担。另外,有些媒体过分宣扬少数乡镇干部大吃大喝、粗暴行政等负面因素,而对大多数扎根基层、默默耕耘的乡镇干部正面宣传报道过少。
从主观上讲,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少数乡镇干部宗旨意识不牢。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缺乏做好农村工作的内在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少数乡镇干部工作能力
不强。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自己又没有能力去创新。特别是一部分乡镇干部,单独作战能力差,对当前如何应对农村复杂工作局面、促进农民增收无从下手,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胸无成竹”。三是少数乡镇干部工作动机不纯。少数干部到乡镇工作是为了“镀金”,对上汇报多,对下落实少,点上抓得紧,大面难平衡,特别是有的干部“镀金”几年,还在原地“踏步踏”,提拔的机会相对减少,晋升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心态上遂产生不平衡,工作上也就没有干劲。
三、主要对策
面对乡镇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要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推进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就必须既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制度和体制上的创新,激发乡镇干部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又要切实为他们“减负”,从生活上、心理上、政策上多关心和照顾。
1、对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要有新举措。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乡镇干部来说,处于农村工作的第一线,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很多,更要加强学习,加强教育培训。一是要学先进理论,强化思想政治建设。重点学习党和国家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农村党的细胞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二是要学先进技术,强化致富技能培训。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原则,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摸清乡镇干部文化科技水平的基础上,采取聘用专家上辅导课、开展
远程教育、创建科技示范基地、举办“学用科技大比武”活动等形式,对乡镇干部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力度,增强致富带富的本领。三是要学先进典型,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以党建专栏为阵地,分层次、分类别定期推介一批乡镇干部先进典型,组织开展“怎样当好乡镇干部”大讨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乡镇干部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的潜力。
2、对乡镇干部的待遇落实要有新保障。在强化乡镇干部工作职责的同时,要将责权利统一平衡起来。一是要落实政治待遇。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把那些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优良、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对那些长期默默奉献在边远山区或困难乡镇、工作务实进取的干部,要优先调整到条件较好的乡镇或县直科局工作。二是要落实经济待遇。要从培植财源、引进资金、盘活资产、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着手,加大资金调控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落实乡镇干部的经济待遇。特别是对贫困乡镇工作的干部,可考虑由县财政适当增发特殊岗位津贴,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三是要改善施政环境。上级组织对乡镇干部要“政治上护航不护短、工作上放权不放任”,积极鼓励乡镇干部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对乡镇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关心、解决;对侮辱、威胁乡镇干部人身安全的事件,要依法严肃查处,维护其合法权益。
3、对乡镇干部的考核管理要有新办法。要树立以政绩论英雄的考
核理念,建立健全考核管理体系。一是要科学下达工作任务。县委、县政府在对乡镇下达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时,应根据乡镇实际情况,既要本着“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又要适当注意留有余地,让乡镇干部感到所定目标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乡镇对干部下达考核指标时,要根据干部个人长处,在实行“因事择人”的基础上,科学量化考核内容,合理地配臵工作责任金,既要考虑到工作的原有基础,又要考虑到工作的难易程度,让干部感到既有压力,更有动力。二是要严格实行责任考评。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自我考核与上级考核、党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定期不定期地对乡镇干部所承担的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消赤减债、农村党建、计划生育、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乡镇干部工资福利、选拔运用的重要依据,尽可能地拉大奖励和处罚的差距,特别是对于连续三年处于考核最末位的,组织上要进行谈话诫免,并调整岗位。
4、对乡镇干部的职责定位要有新突破。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推行到位,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职能也要随之转变,工作方法要由政府主导逐步转变到政府引导,工作模式要由包线、包片、包村逐步转变到包产业、包行业、包项目上来。具体来讲,乡镇干部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要突出“三抓”。一是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乡镇干部要继续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主导工程来抓,在措施落实上要注意做到“两个转变”,即调整产业布局要由均衡分布向突出重点转变,靠农村经济大户带动促发展;指导农业生产要由管种管收向品牌培育、规模经营转变,靠优化品牌和做大规模促增收。二是要抓
关键词: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失信惩戒机制,信用信息服务
21世纪初的中国建筑市场发展中, 信用体系建设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这是由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背景所决定的。如果要为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现状寻找一个参照系, 则无论是对比理论上的最优市场经济状态, 或对比西方发达国家业已达到的市场经济发展层次, 中国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还都相当不足。而这种不足已不再体现在国家是否以经济建设为导向、是否意识到尊重和保护非国有产权的层次, 也不再体现在经济主体是否具有自身财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动机的层次。如今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的最大不足和最大的非市场因素在于缺乏助推市场经济发展的信用体系, 缺乏政府、企业、居民各主体共同遵循的诚信文化。
一、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尚处起步阶段
市场经济的主要驱动是微观主体的利益驱动, 随着各主体利益空间的逐渐扩大与扩张, 转轨经济 (如中国经济) 中主体间的利益冲突逐渐加剧, 而市场经济的主要冲突恰恰就是利益冲突。西方国家经过数百年的市场经济实践, 已经探索出了既能有效调整这种利益冲突、又不至于损及市场经济发展活力的机制。由信用体系和诚信文化构成的信用经济体制就是一种调整利益冲突、维系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模式。这里的信用体系指涉及征信机制、信用记录使用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的法律、法规体系, 属于制度经济学中正式规则的范畴, 作为本文探讨对象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即取此意;而诚信文化则相关于非正式规则范畴, 指人们对诚实信用道德伦理的普遍接受与维护, 如信用安徽等提法。
在经历了早期的报复性 (相对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长期生产力压抑而言) 、爆发性、粗放型增长后, 9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经济深受信用体系和诚信文化缺失的羁绊, 各行业、产业、市场的发展都严重受制, 其中建筑行业、建筑市场的发展所受影响尤深。有鉴于此, 在国务院加紧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 建设部制定了《全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五年规划》、《建设领域信用体系的总体框架》、《建筑市场责任主体市场行为信用标准》等规划和实施方案, 开始了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步探索。两年来, 这些探索已取得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初步成果, 但这些成果尚属治标层面, 要从根本上改善建筑市场的信用环境, 必须在两个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 即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推进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是实现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目标的保障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短期目标应是对由于信用体系和诚信文化缺失而失序的建筑市场加以整顿和规范, 扭转信用环境恶化造成建筑市场主体经营风险和成本上升、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影响投资建设效益和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态势。而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长期与根本目标则应是建立以规范的、高度市场化的信用体系为支撑, 在诚信文化氛围下的良好信用环境, 促使建筑市场各主体自觉诚信交易,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并配合与推动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1、失信惩戒机制的两个层次
无论上述短期或长期目标的实现, 其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其惩戒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其一是失信主体 (加害人) 就其失信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向受害方支付相应对价和 (或) 罚款。其二是失信主体由于其失信行为而降低了信誉度, 因而在以后的市场准入判别中受到额度或期限上的部分或完全限制, 如果失信行为特别严重, 则受完全限制, 即市场禁入。这一层次的惩戒对失信主体的影响是长期性或者很可能是致命性的。
2、失信惩戒机制的作用
现实的建筑市场存在诸多非诚信行为, 建筑企业既可能是受害人也可能是加害者。一个常见的非诚信链条是地方政府、开发商等建设单位由于盲目建设、资金不到位, 甚至出于恶意骗取施工单位垫资或拖欠工程款;施工建筑企业出于转嫁风险甚至恶意拖欠材料款、劳务款、银行贷款或者采取偷工减料、抢工期。在这些环节中不难发现,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的主要难度在于如何有效遏制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GDP数字工程倾向及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如何建立政府失信事件中对责任官员的追究制度。而对建筑企业非诚信行为的惩戒机制则相对容易建立与操作。
三、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构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运行基础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信用主体识别、信用信息搜集与使用、失信惩戒机制等环节。其中涵盖了信用主体识别、信用信息搜集与使用的征信体系是一个关键的子系统, 其实质是一个信用信息服务体系。
1、信用信息征信与服务系统的建立是识别失信行为的前提
上文关于失信惩戒机制是实现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目标的保障的论证中, 隐含了一个操作性假设, 即假设建筑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是可以被识别且能够被反复多次识别的。失信行为的可识别保证了第一层次的惩戒, 即对价与罚款支付的有效实施;而反复多次识别则保证了更具威慑力的第二层次惩戒, 即市场准入限制作用的发挥。
现实中, 对失信行为的识别尤其是多次识别, 需要覆盖全国的、提供信用信息共享能力的信用信息征信与服务系统。必须指出的是, 该系统的建立和运转是需要付出巨额成本的。从国际经验看, 这种系统有两种形成途径与模式, 即以欧洲大陆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公营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模式 (以下简称公营模式) , 及以美国为代表的私营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模式 (以下简称私营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 这两种模式都包括政府层次监管和市场化运作两个方面, 差别在于政府监管力度的深浅和市场化发育程度两方面。
2、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模式选择
公营模式主要依托政府推动与协调, 其优点有三:其一, 可以在信用体系发展滞后的国家, 利用政府原有行业管理信息网络基础, 相对较快地建立基础性的信息服务体系;其二, 在政府统一协调下, 制定全国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有利于尽早实现政府各行业管理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 并进一步整合为统一信用信息服务监管下的全国性公营信用服务体系;其三, 以政府公信力为依托, 公营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以获得信用增强效应, 较易于被潜在信用信息服务需求者所信任和接受, 从而降低了信用信息交易中的不确定性成本。
有鉴于此, 对于信用体系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的中国建筑市场, 在建设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早期, 采用公营模式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这种模式的采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建设部的行业管理体系角度, 在统一信用信息编制格式与平台的基础上, 渐次建立从区域性到全国性的信用信息服务体系;第二层次是高度重视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衔接, 积极配合全国性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整合。
但是, 公营模式由于其固有的缺陷, 不可能长期、经济、高效地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对信用信息服务的需求。其原因首先在于公营信用信息服务系统是从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管理色彩较浓而服务意识不足, 这就决定了公营模式的市场化服务先天不足, 其具体表现在信息平台陈旧、信息更新缓慢、信息服务限制过多等方面;其次, 公营模式信息服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无法适应产权多元化背景下, 经济主体对信用信息服务多样化、个性化、深层次的需求;最后, 公营模式由于无法进行市场化、规模化的信用信息服务运作, 难以形成科学的成本———收益机制评估, 决定了该模式发展的不经济性, 其在公营信用信息服务中的现实表现要么是将信用信息的无偿共享限制在极小范围内, 要么就是索取高额的信用信息服务费用。
因此, 作为信用体系重要基础的征信及信息服务系统, 其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市场化、私营化。当今世界上信用体系建设最完善、最成功的美国, 正是信用信息服务私营模式的典型代表。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 美国已经形成以市场经济法则和信用服务行业自我管理为规范, 高效、公正的市场化征信及信息服务系统。在这种模式中, 政府只起立法支持与信息服务行业监管的作用, 发挥核心作用的是主要受经济利益驱动的非国有信用市场中介。
对中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而言, 一方面要认识到成熟的私营信息服务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竞争与整合。但更重要的是认清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采取切实措施, 在早期公营模式发展与完善的同时, 通过积极培育信用中介机构等措施, 打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市场化基础, 为后期公营模式向私营模式的过渡创造条件, 争取率先取得建筑市场市场化信用信息服务的初步成果与经验, 推动全国性信用体系中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市场化进程。
四、解决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应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建设、以及信用信息服务模式由公营逐渐向私营过渡的过程中, 建筑行业协会可以发挥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行业协会对于本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 是由其自身三个重要特点所决定的:其一, 行业协会的出现带有明显的市场经济印迹, 是同行企业之间沟通信息、维护竞争秩序、保障共同利益的制度创新;其二, 行业协会居于政府宏观管理和市场微观运作的中间层次, 是政府管理职能市场化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则更是官民沟通的重要桥梁;其三, 行业协会所具有的自律监管机制具有灵敏性、针对性、实效性优势, 是行业内信用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与信用信息维护者。
总之,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既不可脱离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大环境, 又不能消极等待。必须借鉴国际经验, 从中国实际、建筑市场发展实际出发, 本着“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着眼未来”的原则, 深入探讨、扎实实践、逐步推进。
参考文献
[1]美国信用服务体系考察组:美国信用服务体系的经验及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 2005 (1) .
[2]秦旋、张彩虹:信息不对称下建设市场的若干经济特征分析[J].建筑经济, 2005 (4) .
摘要:建设和谐社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构建和谐社会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矛盾。针对当前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和突出问题,进一步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增强社区服务能力,认真解决转制社区的困难,切实有效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全面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区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062—02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创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民生地位的进一步增强,加快和谐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关系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关系整个社会领域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当前和谐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1986年民政部倡导开展社区服务以来,我国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1]。随着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发展目标的提出,社区进入了全面建设和谐社区的新阶段。对照和谐社区的工作内涵,当前社区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
(一)和谐社区建设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职责模糊
不同的角色应有不同的定位,才能使功能互补,形成构建和谐社区的合力。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同的角色具体定位仍较模糊,越位、错位、不到位现象还难以根治。
1.政府与社区居委会角色错位现象还很严重。当前社区不仅仅是“协助”,更是具体的操办者和执行者。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强调“工作向社区延伸”,简单把工作推给了社区,使得这些工作成了居委会的份内事,并要接受各有关部门的检查和考核。虽然有些地方已实行了社区工作准入制,但由于体制原因,各职能部门都强调工作进社区的重要性,社区居委会负担仍难减,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使得社区难以有效地依法履行其居民自治功能。
2.政府与社区居民角色关系未理顺。由于政府与社区居委会关系未理顺,使得社区居委会工作无所不包,而自治功能弱化。造成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不强,主动参与度较低。
3.社区民间组织发展不充分,难以承接政府和企业转移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和服务职能。目前在我国城市社区各类民间组织中,活动类占绝大多数,慈善类较少;低层次、传统型的多,高层次、现代服务型的少。
(二)和谐社区建设的保障体系偏弱、功能发挥受限
社区服务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人、财、物的保障。尽管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对此已有明确的要求,但有些问题的解决还有一定难度,影响着社区功能的发挥。
1.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要求落实难。行政许可法实行后,建设部取消了居住小区综合验收项目,对配套设施建设的监督管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住宅区配套设施建设涉及农贸、教育、城管、民政等多个部门,情况比较复杂;而居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设施权属界定、改变使用性质等问题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容易引发矛盾,投诉争议较多。住宅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问题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2.社区工作经费投入效益不高。各地方政府对社区投入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并规定各部门下派社区的工作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进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委会经费紧张的矛盾,但也带来了投入效益不高问题。据各地民政部门不完全统计,组织、发改、劳动、卫生、计生、文化、体育、公安、教育、环保、民政等十多个部门都对社区有一定的投入,但多为临时性,更缺乏科学性。从资金用途看,部门投入的经费中,相当部分资金都用于配备电脑、建立专用网络、设置专干。造成社区服务工作不均衡,服务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三)和谐社区建设中转制社区多样性和目标一致性的矛盾
一些转制社区矛盾较多,影响着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引起重视。我国转制社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企事业单位家委会转向社会。由于企事业单位逐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已成为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向社会移交。且家委会规模普遍较小,工作条件较为薄弱,水平较低的基本停留在社区建设刚刚起步时的水准。不少企业家委会办公服务用房远远低于全市社区平均水平,有的社区因经费等原因,至今未招聘专职的社区工作者,有的社区在开展社区服务方面还较为欠缺。
另一类由原村委会转制过渡为城市社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行政村面临“撤村建居”工作,原居住区农民变成城市居民,外迁人口也在逐步增多,给社区建设和管理尤其是就业、治安、环境建设等带来较大难度。街道所属的一些村委会主要功能是抓经济,对原农民在水、电、社会保障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补贴。按社区居委会组织法要求,社区居委会是不承担经济职能的,村委会转制为城市社区后,原村委会集体经济何去何从,对新旧居民服务及待遇如何区分,新社区交通、市政、医疗等基础设施如何配套都有待进一步明确。
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当前应以改革社区管理体制为突破口,以强化社区服务为基础,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将和谐社区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一)改革社区管理体制
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旧的社区组织体制及工作机制已难以适应和谐社区发展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和创新。
1.创新社区组织体制。积极探索重构政府与社会即政府(包括街道、职能部门)与居委会、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有利于保障和谐社区建设顺利进行的科学合理、高效精干、多元化的社区组织体系,让政府到位,社会入位,社区归位,市场有位。目前,国内有些城市在每个街道选择了一个社区进行“一居一站”式试点,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将属于民间组织性质的社区工作站作为政府工作的代理机构,履行社区居委会原来承担的所有政府职能;在社区建立“选聘分离、民选民聘”的自治组织体制,实现社区居委会自治组织的回归。
2.壮大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一方面,大力发展在社区居委会中备案登记的社区民间组织,让社区居民在本社区能找到自己喜爱的1~2个活动服务组织,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另一方面,培育和引导与政府社区服务管理关联度高的民间组织发展,以居民利益需求为导向,使其成为政府服务居民、引领居民参与的平台,改变单纯运用行政管理方式推动政府管理的做法,变政府要居民参与为居民自觉参与,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3.完善和谐社区考评机制。区县、街镇是和谐社区建设的责任主体,但从和谐社区评价细则看,内容涉及区县、部门、街道、社区等多个参与建设主体,建议对此进行细化并明确各自的责任,这样,才能使各个参与主体主动服务社区,减少扯皮现象的发生,使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增强社区服务能力
社区服务涉及千家万户,是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但目前服务设施有限,成为制约社区服务能力提高的“瓶颈”。要下大力打破这个“瓶颈”,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1.落实社区服务所需场地。第一,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及办公服务用房的问题,加大监督力度,规范建设市场主体行为,规范行政管理行为,进一步改善居住区环境质量;第二,明确产权关系。新建改建居住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用房也可以采取不由开发商建设的方式,而是根据配套指标,开发商预留土地,由政府出资建设,产权直接归属政府所有。第三,加大资金投入解决老居住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不足问题。可由政府拿出专项资金,每年有计划地进行一次性的购买,逐步加以解决。第四,对社区内的场地资源进行整合。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居民生活需要,合理规划服务场地,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鼓励驻社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开发、开放社区居民需要的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等活动场地,解决当前文化体育场地缺乏的问题。
2.加强统筹、合理投资。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部门进行设施建设和专业服务时应加强横向联系,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做合理倾斜,使投入集约化、效益最大化。要注意因地制宜,结合社区的实际条件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投入,不可搞一刀切或平均主义,在毗邻医院或图书馆的社区搞社区卫生室、图书阅览室的硬性达标显然是不合理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可以由一个部门牵头进行,统一配置电脑、网络,形成信息终端,获取社情基础数据,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重视解决转制社区的相关问题
转制社区与完全意义上的城市社区还存在较大差异,存在许多城市社区不存在的问题。
1.进一步解决原家委会转制问题。家委会调整为社区居委会,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充分协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实施,由原家委会主办单位提出意见,街道办事处根据社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转制形式,经双方充分协商,并就有关问题达成协议后,报地方政府审批。在过渡期内,对于原企业继续承担一部分管理职责及工作经费的,通过共建方式,适当增加应由地方政府承担职能的那部分经费,减轻社区居委会管理服务不到位现象。
2.推动“村改居”组织逐步实现政企和政社分开。将社区居委会完全独立出来,使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逐步分离,恢复其自治的本来面目。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应向股份公司逐步改革和过渡,按照规范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不再承担社区建设和管理等社会职能。积极帮助培训社区干部,使其改变传统管理和服务观念,提高业务素质,以尽快适应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当前作风建设问题】推荐阅读:
当前建设用地供应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06-15
当前廉政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的思考06-26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研究07-02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存在问题浅析10-18
当前两岸关系亟须解决的问题09-06
法院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0-31
当前乡镇纪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5-29
当前经贸审计几个问题的思考10-10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06-27
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