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教育局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共5篇)
发展的举措和成效
我县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或机构均被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积极参与省委、省政府“阳光工程”、“技能就业工程”等农村劳动力专业培训工程,参与各类就业和再就业、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着力抓好四个方面培训。一是订单培训,根据培训基地的订单数量和质量安排培训任务,对转移能力强的培训基地优先安排。二是技能培训,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要求操作,参训学员短期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天,并逐步扩大中长班培训比例,提高专业培训档次。三是岗前培训,所有培训必须先岗前培训,并要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理论培训。四是引导性培训,对每个学员进行不少于8个课时的引导性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维权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安全生产、卫生防疫等。自2009年以来,先后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工培训等),完成再就业技能培训800多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400多人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1000人次。我县职业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培训工作为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保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什么是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指的是为了应对环境变化而采取大胆革新行为,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发产业链条,拓展资金渠道,并在教学中加强创业教育,以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为培养目标的新型大学。与传统大学相比,创业型大学除了拥有传统大学所具有的课堂讲授、科学研究等核心的运作方式外,还拥有直接参与创业活动和商务运营的组织运作方式。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探索创业型大学之路上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二十年民办创业之路,学院领导意识到要想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办出品牌,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更多支持,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就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条件的独特发展之路。首先,学院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业史,并且坚定不移地走职业教育之路。其次,学院坚持“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建一个会所,创一个品牌”的专业建设理念,学院现有23个校办企业(专业公司),能够辐射到学院所有的专业,依靠专业公司全面培养“应用性、职业性的创业者”。第三,通过“政校合作”模式,学院与依安县人民政府签订政校共建依安学院(村镇大学)项目合作协议,开始了创业型大学(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二、创业型大学如何促进“农业向依靠科技进步转轨”
科学合理地转移和利用好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大难题。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可以整合并利用其优势的专业,如机械设计、数控技术、土木工程、社会服务等教学资源,以村镇大学为根据地,对想要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学院可以利用创业型大学与行业的紧密关系,让各专业针对市场需要为社会提供各类教育培训,并通过引导、鼓励等方式,带领创业团队开发农村市场,将产业、行业、企业引进农村,建立具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与人才培养双重功能的农村创业公司。企业进入到农村后,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辅助行业、第三产业也将不断壮大,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创业型大学能够以村镇大学为依托,为农民提供职前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同时还可以开展职后的各种技能培训。涉农专业组建创业型技术服务团队,将具有一定农业技术水平的学生和教师分散到农村的每家每户,直接将技术带到农民身边,并进行技术承包,将前沿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在实际问题上。
三、为“三农”服务的主要途径
(一)建立教育、培训机构
创业型大学建立教育、培训机构,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具有转换与桥梁作用。有资源优势的高校,依托特色优势学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学科优势和能力。在员工技能标准、行业影响力等方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高校职业资格认证也一直被社会所认可,这都成为其进行教育、培训,研发培训项目和课程推广的重要优势。创业型大学无论在师资、硬件设施,还是在科学研究领域、行业资讯等方面都拥有绝对的优势,这是建立教育、培训机构的软件基础,而村镇大学就成为建立教育、培训机构的硬件条件。
(二)设立技术服务团队及咨询机构
建立高新技术咨询机构,便于大学教授通过提供咨询的途径将新知识新技术带入农民身边,并探寻新知识新技术在农业实际操作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以使这些问题被带回大学的实验室重新解决,从而不断完善原有的研究成果。要完成这一过程:一是可以建立技术转移的中介组织。有利于学校与企业通过不断调查、沟通, 发现并寻求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迫切需求。二是建立研发合作组织。让学校能够更直接地将前沿知识导入企业,满足不同企业对某一特定问题需求,企业则通过经费支持和设备扶持以支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依靠校办企业、创业团队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在农村, 食品工业有充足的原料, 而农副产品经过加工可以明显地增加价值, 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粮食产区可以搞粮食加工, 在牧区可以办肉、乳加工厂, 在果蔬产区可以建各种罐头厂、果酒厂。创业大学将企业带入农村,改变了地方产业布局,从原有的只局限于第一产业的农副生产转变成为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以企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直接跨越。创业团队不但发展第二产业,也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培训,组建服务团队,向外输出整体提供服务项目,如技术工程公司、家政服务公司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益成熟,创业型大学的功能逐渐凸显,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优势,已被人们所重视,并且将逐渐在“三农”问题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创业型大学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打造创业团队,利用自己专业学科优势加强与职业培训的融通,把自身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开展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创办农村企业发展地方经济,从而发挥连接高等职业教育和“三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开发和提升创业型大学的优势,在农民生活、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王爱丽, 朱莉雅.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证分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5) :63-66.
[2]徐一帆.全面建小康关键在农村[J].中国国情国力, 2006 (6) :6-10.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近年来,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我县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大力实施“科技兴隆”战略,按照科技富民强县工作的总体部署,立足我县资源优势与特色经济,提高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1、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为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意识,我县把科技工作列入中心组学习范畴,每季度召开一次科技报告会,每年选派一批科技干部到江浙沿海进行挂职锻炼,让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中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树立抓科技进步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思想,彻底改变科技工作是软指标、软任务的认识。努力增强科技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把科技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做到制订规划凸显科技,部署工作突出科技,安排力量加强科技,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科教兴县”上来。
2、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我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顾问、县长为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县四大家各安排了一名副职亲自抓科技工作。为加强科技工作,我县建立了科技工作汇报制度,规定县委常委和县政府常务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科技部门的工作汇报,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把科技工作落到实处,我县制定了科技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科技工作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范围和单位双文明目标考核内容。目前,我县已形成主要领导挂帅、科技部门领唱、其他部门合唱、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2005年,我县科技工作共召开政府常务会议4次,专题研究有关科技工作。2006年3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分管科技工作副县长亲自参加了科技部、财政部联合主办的科技富民强县项目专题研究班。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利用各种会议,特别是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广泛深入地宣讲有关科技知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兴县”意识。二是综合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横幅等多种舆论工具进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基本做到宣传有声音,电视有图像,墙头有标语,街头有横幅,手中有资料。三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传播模式,送科技下乡,请科技专家来我县乡镇举办科技讲座,送科技示范户集中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科技政策,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努力提高全县人们的科技意识,力争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尊重人才,加大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
1、尊重人才,重奖有功人员
科技要发展,经济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县委、县政府站在时代的高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和爱护科技人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放开放活科技人员,允许他们在不侵害国家、集体利益的前提下,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合法收入,鼓励成果持有人以入股方式创业,并根据不同职称和规模给予不同标准的创业启动金。为鼓励科研开发、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我县设立了科技进步奖,制定了“科技兴隆”奖励办法,提高奖金标准,对突出贡献人员进行重奖,奖金不低于5万元,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总之,对待科技人员,我们做到了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一流成果给予一流回报,努力改善其工作环境与生活待遇。
2、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我县在农口各局、计划生育局、卫生局和经济发展局等涉科单位均设立了科教、生产股,在县政府成立了农业、城建、教育、工业、卫生5个专家服务组。除政府组织外,各骨干企业均设立了科研开发机构,民间组织也成立了各类专业学会12个,行业协会29个,培养和授予了科技示范户8280户。目前,我县已形成了政府技术服务站和企业科研开发为主体,技术学会、专业协会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带头人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3、加大投入,整合资金,统一规划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公告日期 2011-09-30
作者--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昨日在京表示,科技创新已成为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关键,当前高度活跃的科技创新,将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我国经济发展应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国家高新区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
9月29日至30日,由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共同承办的“2011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召开。万钢是在出席该论坛时做出上述表示的。
万钢介绍,近5年来,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0%,2010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总规模达到2046亿元;带动全社会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达到7062亿元,占当年GDP的1.75%;我国去年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达7.6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
万钢表示,创新驱动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科技已成为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关键,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需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目前,我国要实现科技创新驱动还存在三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他说,一是科技经济结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二是科技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要求;三是科技创新环境还不完善。
他指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2010年,83个国家高新区企业总收入达到105917亿元,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6.8%;工业总产值84318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1.5%;国家高新区共有5.5万余家企业,其中各类上市企业921家;目前超过40%的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来自国家高新区。
“未来国家高新区实现创新驱动的重点工作包括建设创新产业集群、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汇聚人才创造价值、积极推进开放合作等几个方面。”万钢表示。中关村论坛年会至今连续举办了五届,是增进我国科技界、产业界对外沟通交流,加强国际创新区域之间合作,加快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平台。此次论坛在“创新与发展”基本主题的基础上,确定了“创新驱动”的主题,并围绕“科技改变生活”、“科技金融与新兴产业发展”、“创意让生活更精彩”、“人才·创新·发展”、“品牌与创新”、“知识产权产业与创新”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模式”等议题进行研讨。数据显示,中关村企业2010年总收入1.5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3倍,占国家高新区的七分之一,近十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7.2%。2010年,中关村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13家,比2009年增加160家。总收入增长超过100%的规模以上企业近600家。今年以来,示范区总体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1至7月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9654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工业总产值2845亿元,同比增长12.3%。
茶产业总体上的发展呈增长态势.但是不排除部分年份的回旋式增长。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种植、加工、销售的分工越来越细化, 部分地区出现了种植大户、制茶大户以及卖茶大户, 这些日益专业化的分工, 有利于茶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有效地促进了茶叶种植技术的大力推广, 茶叶加工设备的更新换代, 茶叶贸易的快速发展。
1.1自然环境方面
大面积的茶叶种植园的蓬勃发展, 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 雨热同期。这样的气候因素造成这一地区的土壤比较贫瘠, 而且多呈酸性, 再加上低山丘陵地的复杂地形, 不利于大面积的种植农作物, 而且地形复杂多变, 不利于大型机械的耕种推广。大面积的发展茶叶种植, 有效的利用了酸性土壤的特性, 而且保护了南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1.2社会环境方面
茶产业的稳定发展, 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无论是种植茶叶、加工茶叶还是销售环节, 都能够带来巨额经济利润。茶产业的迅猛发展, 有利于茶叶观光旅游业的促进, 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 实现优化产业结构, 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1.3科学技术方面
茶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种植方面和加工方面, 科学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 同时, 茶产业的升级, 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研发与突破。茶叶生产和加工已经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发展, 茶叶新品种的培育、制茶工艺的革新均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2茶产业发展的不足
通过近年来新型科学技术的投入, 茶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但是, 我们还应该看到, 现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值得我们反思和探究, 弥补不足之处, 以期获得更大效益。
2.1茶叶种植技术不发达
对于种植方面, 优秀茶树品种单一, 而且茶园面积的无限扩大, 使得茶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为粗放式的增长方式。茶叶在各类经济作物中的效益相对是比较高的, 这就导致一些茶农盲目的扩大茶园面积, 然而扩大种植面积并非全是规模种植的“大户”, 也包括部分个体经营的分散农户。由于散户的经营规划能力有限, 如果茶园管理不慎, 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因为南方自然地理因素的缘故, 土壤层相对较薄, 一旦表层土壤被破坏, 早成熟的生态损失将是巨大的, 对于茶园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种植品种相对单一, 茶叶出产季节集中, 很难实现错峰生产。种植技术相对成熟的品种仅为大类茶叶品种, 没有新颖特色, 而且成熟季节比较相近, 采摘期间比较短, 会出现短时期用工荒, 而且质量也难以保证。种植茶叶过程中, 滥用农药的现象仍然存在, 茶叶的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极大的影响了茶叶的国际贸易出口, 对国内茶叶市场也造成严重影响。
2.2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相对落后
茶叶的加工环节, 缺乏深度加工, 产品附加值低, 部分地区还未实现茶叶加工的规模化生产。南方地区的产业生产, 大部分地区保留着很多家庭式的作坊生产, 对于加工环节的消耗造成极大地浪费, 而且无法引进先进科学的方法来降低生产成本。缺乏深加工将不利于推进茶产业形成产业链式的快速发展, 而且也会影响茶叶品质。茶叶的规模化生产程度低, 就会影响茶叶的利润以及品质。大规模的茶叶生产将会有利于实现茶园生态化、生产清洁化、产品规格化和安全优先化的好处。规模化的生产推广, 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在茶叶出口过程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2.3茶产业创新力度不够
茶叶科研技术方面存在不足, 科技创新能力不高, 缺乏茶叶科研专业人才。具体来说, 缺少茶叶优良品种培育的科研人才, 自主创新能力不够。散户生产经营者, 往往都是依靠传统的种植经验来生产种植, 很难实现量的突破以及质的飞跃。茶农和小作坊生产经营停留在初级阶段的简单加工, 阻碍创新科技的转型升级, 削弱了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茶产业品牌效应做的不完善, 市场营销网络不完善, 多数需要通过茶叶收购商人在中间作为桥梁, 联系生产和销售, 没有实现生产直接进入销售领域的直营模式, 中间利润差价被茶商赚取一大部分, 种植者和生产者只赚取小部分利润。
只有革新发展模式, 实现创新式发展, 才有可能实现一个产业的整体改革与创新, 促进这一茶叶行业的转型升级,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仅仅依靠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是不够的, 无法充分激发出产业深层的发展潜力。政府财政扶持的资金有限, 茶园土地过度开垦, 产业潜力激发不完全, 茶叶经济发展不充分, 茶叶深加工技术不完善, 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等, 这些因素就导致了茶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为粗放型增长。产品的包装技术以及仓储运输技术, 都是茶产业技术创新不可避免的难题, 我们都知道劳动力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保证创新性人才不断引进, 先进科学技术才能应用到生产环节当中。
3科技创新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国内外茶叶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 我们要抓住机遇, 积极应对当前问题, 寻求科学解决办法, 实现茶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良性发展。
3.1运用科技创新, 开发优质名茶
在现有资源基础上, 积极开发新品种优质茶叶, 应用优良的培育技术, 来抵抗病虫害问题, 可以借鉴棉花种植技术, 这样就会极大的减少茶叶生长过程被病虫害侵袭, 进而直接减少茶农对茶叶喷洒农药的次数, 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 降低成品茶的农药残留情况。创新树种资源, 建立优质的茶园, 提高新型培育良种的稳定性和推广率。只有采用优良品种, 优良种植方法最终的产品品质才有保障, 茶产业发展才有源动力。
改良种植技术, 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 在部分地区有针对性的对茶农进行技术讲解、培训和推广。建立有机茶、无公害茶优质茶叶生产基地, 实现优质茶叶生产转型升级。茶产业的良好发展, 也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培育发芽早, 持嫩期长的优良茶种, 能够实现与一般茶叶错峰采摘的种植模式, 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采茶期间、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3.2运用科技创新改进茶叶加工
做好茶叶的加工, 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延伸, 增加其附加值, 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从而促进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改变以往增产低利润的局面, 形成优产高效模式。建立从种植环节到生产环节的标准化生产流程, 进一步加强对茶园的及时管理和产品加工。
结合当地茶叶生产实际, 研究有机食品茶、无公害茶、绿色茶等特色茶叶生产技术, 规范制茶行业技术标准, 规范茶叶种植、加工、包装、储藏全过程的操作标准, 提高茶叶生产加工的规范化和茶叶质量的稳定性。
大力推广制茶工艺机械化、智能化, 有利于实现提高茶叶质量, 降低资源消耗, 提高茶产业效益。采用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茶叶, 品质稳定、规格一致, 而且色、香、味、形完全与传统的手工制作茶毫无差别, 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增强茶叶效益。因此, 需要加快推广应用制茶机械设备, 吸收创新加工工艺, 引进先进科技人才, 逐步实现名优茶的规模化生产, 并促进大宗茶的机械化生产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发展。
3.3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树品牌效应
依靠科研机构, 加强合作,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实现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建立茶叶生产培育科研机构, 培养科研创新人才, 打造专业化茶叶品种研发机构。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需求, 兼顾生产、包装、宣传等环节, 打造优良茶叶品牌效应, 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实现地域性茶叶品牌, 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独特的地域优势,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面向国内外市场, 实施全面发展战略, 在开拓国内市场同时, 提高产品卫生质量, 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发展茶叶生产同时, 开发观光茶园生态旅游, 列出优质生态茶园示范带, 依托旅游精品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茶叶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提高茶产业综合效益。
4结束语
改进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茶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因此, 依靠科技创新能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打造品牌效应, 发展高效优质商品茶。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 掌握先进育茶技术并随之投入生产经营之中, 改良种植方法, 实现茶叶加工的规模化生产。生产高品质茶叶, 促进人们对茶叶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 促进茶叶生产发展同时, 大力发展茶叶观光旅游业,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茶产业的规范化经营, 建设生态茶园, 促进茶叶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改善经营理念, 促进茶叶经济持续繁荣。
参考文献
[1]江用文, 陈霄熊, 朱建淼.中国茶产业2012年发展规模分析[J].茶叶科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