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范画

2024-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范画(通用12篇)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范画 篇1

德安县第一幼儿园

刘辉

内容提要

本文阐述范画的意义。简单扼要地阐述了范画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的作用:

一、欣赏作用。通过对“范画”直观的展示实现“美育”的途径。

二、说明作用。借着“范画”说明绘画的一些技巧、技能。

三、对比作用。通过对比“范画” 提高了多种绘画的语汇和组合的空间。

四、启示作用。利用范画对幼儿的创作起到启发的作用。关键词

范画

欣赏

说明

对比

启示

范画是幼儿在学习绘画技巧时临摹的依据,它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方法。中国传统的绘画教学,历来主张反反复复地模仿、推敲,循序甚严。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特别强调了要发挥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可是在我们美术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当老师的范画出示之后,孩子停留在模仿老师的作品或者身边同伴的作品基础上,拿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没有创新,缺乏童趣。这就违背了我们艺术教育的宗旨。从而使我们的老师们开始对范画有所顾忌。甚至避讳范画。“示范” 这个让人敏感的用词,更有甚者谈其色变,其实适当的示范是必要的,为幼儿美术虽然对幼儿来说是他们表达形象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但是这种表达要依靠美术的语言。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词都不能掌握,怎样能用语言表达好意识呢?而且,对于

经过几百年艺术教育积累下来的经验和适合幼儿特点的绘画、手工制作方法完全有必要教给幼儿,而没有必要让幼儿自己慢慢地摸索。这样才能使幼儿的绘画语言丰富起来,才能运用这些学会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才能使其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示范的价值在于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只要把握第度和方法,示范就是一个阶梯,孩子们可以顺着这个阶梯越爬越高。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并发挥“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从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一、欣赏性作用

美术教育,不全是技能技法教育,同时也是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学会审美,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即“美育”的重要途径。比如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西方风景画家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忠实、并接近与自然,笔下刻绘的真实的自然。通过欣赏好的绘画作品,孩子们可以感知具体绘画语汇和表达感受的良好素材。其实幼儿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是经过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才能逐步建立起来的。只有学会欣赏名家名画和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就会教师只有通过一系列美术欣赏活动,并反复不断地运用所学到的美术知识,幼儿的审美心理才能发挥出来。

二、说明性作用。

范例的运用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帮助幼儿认

识和表现对象的形状、颜色、结构以及细节,也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借助“范画”的说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美术基础理论知识,使他们运用学过的色彩(红橙黄绿)、线条(横线、竖线、斜线)、形状(三角形、方形、圆形等)等多技能来对作品进行创作。在幼儿园,幼儿的年龄偏小。他们很多时候不知道一个画面需要如何用自己手中的笔把它描绘出来。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绘画技巧。所以这时作为老师必须适当地讲解绘画过程中如何使用线条颜色等技法,这样孩子们的绘画水平才会得以提高。他们创作出来的绘画语言才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如果老师只是三言两语就袖手旁观,一味放手让孩子自行创作,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孩子们的绘画无论是技法还是构思,长时间地停留在“涂鸦”的初期阶段。

三、对比性作用

我们的老师在绘画教学中常常担心出示了范画后,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们画出来的画都是千篇一律,依样画的葫芦。这时,我们可以出示多副范画,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找出画面的优点和缺点,大家共同来找出最美丽的画面的表现方式。比如《太阳的表情》,太阳,孩子们都会画。可是他们画出的太阳都是一个样,一个圆加一些短斜线。这时,我准备了许多不同的太阳的范画,这些太阳在光芒线、眼睛、鼻子、嘴巴上都是形态各异的。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对比这些范画,告诉孩子们,太阳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这时,将范画收起,请幼儿自行创作。通过对比画面为孩子们提高了多种绘画的语汇和组合的空间,从而产生创作的灵感,才可以创作出更加丰富的画面。在

幼儿经验不丰富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可以为幼儿提供多种经验,让幼儿体验不同的组合的可能性,丰富艺术表达的语汇。

四、启示性作用

范画在幼儿园进行创作画(命题画、想象画、设计创作)中发挥着启发和引导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设计创作出范画作品。将创作的心得体会,构思方法,创作过程以及绘画技能技巧的使用详细介绍给幼儿。通过举一反三,引导幼儿进行创作。这时的范画充分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比如在命题画《奇妙的手》这节课中,老师首先在用自己的手掌在画纸上印出手型,给手掌印填上几笔,变成大树。或手掌印上填上另外的几笔,变成孔雀。请幼儿体验创作中的乐趣。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这些画是如何变出来的。最后,引导幼儿利用手 来进行创作。这里,老师就是通过范画让幼儿初步学会了创作和设计的方法。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范画 篇2

一游戏法在幼儿阶段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幼儿阶段的孩子们, 由于其身心发展特点, 游戏法是辅助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手段。关于游戏法在幼儿阶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同行及学者们的研究颇多。从笔者的教学体会来看,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游戏法是提高幼儿参与教学活动兴趣和注意力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学活动的开展, 其首要条件就是能将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 吸引其注意力。而游戏能使幼儿处于兴奋状态, 并通过类似于攀爬、竞赛的方式使其集中注意力。 (2) 游戏法有助于孩子们获得感性知识经验, 并得以积累, 促进其智力发展。教学活动借助游戏的形式开展, 幼儿在游戏中玩得开心, 情绪愉悦, 充分享受着表现自我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加之眼看、耳听、手动、脑动, 通过切身的体验与感受促使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 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法, 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的。幼儿能在游戏过程中, 逐步学会宽容、忍耐及交往能力, 这将为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社会里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在幼儿阶段的教学活动中, 运用游戏法有着诸多方面的益处。但如何合理的运用游戏法, 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幼儿教学中运用游戏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将游戏引入幼儿教学活动中, 不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 而是游戏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目标等各环节的有机结合, 将游戏与教学活动统一起来。因而, 应遵循幼儿教学活动内在的规律和原则。

1. 游戏目的应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游戏教学要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 但游戏的内容与目的又要围绕教学的目标。教师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愉快体验能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高度巧妙地统一起来。为此, 教师就必须掌握基本的教学理论, 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有较好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方案。

2. 游戏的趣味性应内化为幼儿内在需求

将游戏法运用于教学活动, 是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学习兴趣的内在需求的内部动机的过程。因而, 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 教师应努力使幼儿做到能控制所处的环境和手中的材料, 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愿望, 从自由创作、选择和表现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而不是外在地强加于孩子们的意愿上。

3. 游戏过程应与教学结果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教学活动是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展开的, 教学结果是检验这一过程和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的重要体现。因此, 开展游戏教学, 其游戏过程应与教学结果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游戏的过程是为取得预期的教学结果而服务的, 不仅是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同时应将获得的体验和感性认识得到升华, 促进其身心发展。

三幼儿教学活动中游戏法运用的具体措施

在遵循了上述基本原则之后, 这里就具体采取怎样的方法与措施将游戏运用到教学活动当中做了以下说明:

1.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之中进行的, 有天然的硬件设施所构成的环境, 也有教师主导的课堂氛围环境。运用游戏教学, 必须首先在硬件设施方面有充足的准备, 包括游戏场地及游戏用到的材料等, 以保证幼儿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同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游戏教学过程, 设置的游戏不能凭个人喜好, 而需要孩子们真心地爱好此游戏, 以保证课堂上能提起孩子们的参与兴趣,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 合理把握教学节奏

游戏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具体计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该达到怎样的目标, 教师应在教案中有明确体现出来, 牢记在心。因此, 应合理地把握好游戏教学的节奏, 幼儿对游戏的体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与接受,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幼儿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同样, 教师应多换位思考, 对游戏过程中幼儿所需要的时间、组织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应进行全面的考虑, 从而避免教学过程出现时间把握不足的情况。可见, 把握好指导的度, 把握好指导的时机非常重要。

3. 深化游戏体验, 创新教学评价

运用游戏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为幼儿选择和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游戏, 游戏评价是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关键的环节。教学实践中, 一般的做法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其实从中、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来看, 多数孩子在思维、口语表达能力方面, 有参与评价的能力。教师可让他们谈谈游戏过程给自己带来的收获与体验并对他们表达的想法及时作出肯定、鼓励性的评价。根据情况选取幼儿提及的问题组织讨论, 从而强化体现于游戏中包含的教学目标, 诱导幼儿从感性认识中深化体验, 积累经验知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游戏法在幼儿阶段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找到教育与游戏的最佳结合点, 积极发挥游戏的作用, 提高教学效果。这一过程中, 需要我们遵循幼儿教学规律, 合理运用, 才能真正发挥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教育作用, 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岳丽岫.幼儿教育应使儿童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范画 篇3

一、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时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二、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有学者提出了让幼儿从“在操作中学数学”向“在社会情境中学数学”变革的理论,我想,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在运动中学数学也算是学习这一理论的一点实践经验和体会吧。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學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三、要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成为小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

四、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颜色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复习,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色图形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会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 篇4

(重庆市数学教学论文二等奖)

内容摘要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变理念为行为是素质教育的学校核心使命。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和形的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学校课堂教学要做到课堂落实,全面推进。课堂上通过学具的操作,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形成概念 理解算理 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的新时代。“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育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的核心就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教人求真,变观念为行为。而现代的学校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最充分的发展,其责任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给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对所有学生负责。学校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素质教育的学校核心使命是变理念为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学生通过亲手操着学具,不仅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6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三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5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4个;两个人各得3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三种分法与前两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三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和形的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学校课堂教学要做到课堂落实,全面推进。课堂上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8÷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

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8根合并成18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6根(6个1),个位商6。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由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手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去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可培养小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我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3.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课堂是师生共同质疑、共同思考的地方。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学习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师生可利用一些三角形(其中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具,采用拼接法、度量

法和幻灯演示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等。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教学的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五、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L和1000ml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l00ml水倒进1L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证明V= 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七、使用学具,有助于形成“问题解决”意识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的《休戚与共——关于数学教育失败向全国作的报告》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强调“数学问题解决”,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让学生根据学具卡(见教材图)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推导乘法分配律用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解决”

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

八、使用学具,可以开发学生智力

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左半脑分管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右半脑支配左半身的活动。反之人的左、右半身的活动可促进人的右、左半脑的协调开发。左右半脑各司其职而又协同发挥作用。据研究,人的大脑功能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一般人只用了脑功能的10%左右,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是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二是通过左右手同时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九、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999年5月,教育部在北师大召开了“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数学课程相互关系”研讨会,会上强调指出:“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内涵包括多方面,既包括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又包括数学情感(兴趣、自信心和数学观等)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而后者我们过去对它却不够重视。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十、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范画 篇5

笔者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冗余现象对于任务式口语教学的.积极意义.文章提出教师应在任务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冗余现象进行语用策略练习,同时帮助学生对抽象的图式理论知识及合作原则产生感性认识以提高真实交际能力.

作 者:杜晔 Du Ye  作者单位:214071,江苏无锡市月秀花园29号701室 刊 名:国外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年,卷(期):2005 “”(3) 分类号:H3 G4 关键词: 

★ 语文教学中的普通话朗读刍议

★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合理运用CAI进行教学

★ 浅议移情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 民间游戏资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及其策略

★ 合理运用教学光盘激活语文课堂

★ 合理运用时间的散文

★ 教学反思—— Rhyme 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 学导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电教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范画 篇6

高春子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在推动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如何科学合理地在教学中应用。母语教学值得反思,现代技术手段应用的理念也需要转变,为了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追求,多媒体技术要力求适时、适度、适情。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阅读教学 适时 适度 适情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经历了前些年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后,无论是教育专家、技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该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运用变得越来越理性。在课改实验推进到相对成熟的今天,在很多学科专家期待我们的教学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时候,如何合理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服务于课程改革的课堂?根据多年的思考和教育教学的亲身实践,我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既不是一味依赖课堂上对其技术机械的展示和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的灌输,而是在多媒体技术适时、适度、适情地参与的作用下,学生能有效地自主学习,并在自主学习中提高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和语文综合能力。

一、适时——以教学重难点为主

合理使用多媒体,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使语言文字由静变动,鲜活起来,把抽象变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这“合理”首先体现在适时地运用多媒体上。

例如:《詹天佑》一课,最能表现詹天佑具有杰出才能的是它所设计的“人字形”线路。为什么要设计这条线路?火车是怎样在线路上行驶的?教学中的难点,单凭教师对文字的解释以及版画的讲解都很难突破这一难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有效地将此难点化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在屏幕上出现青龙桥陡峭的坡势,让学生了解此处的地形特点,然后演示出“人字形”的线路,一列火车在人字形线路的行驶过程,用直观演示,动静结合的效果,无须教师的任何讲解,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完全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从内心产生对詹天佑的

敬佩之情。正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巧妙运用,才将学生引向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前台,教师也由讲解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

二、适度——以教学实效为准

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第二点就是要“适度”。

信息技术的参与,的确使得很多的教学环节变得轻松、高效,于是,多媒体技术广泛地触及教学的各个层面,各种环节。教师的亲手示范板书被电脑动画代替,学生手中的课文被搬上了电脑屏幕,或是事先录好音再通过电脑播放,相关文字被转化成直观画面让学生欣赏„„多媒体乃至网络课件充斥课堂已经导致我们的教学研究步入了“技术主导”的怪圈——教师课前忙忙碌碌找资料做课件;课间忙忙碌碌控电脑用课件。语文教学的课堂变得浮躁、奢华起来,用一个字来形容这种状况——过!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也使用了课件,但两节课的教学总共只用了两次,一处是上课伊始出现带有纪念碑背景的课题,引导学生瞻仰纪念碑,深情吟诵课题;另一处是在教学正酣时,王老师播放了一段震撼人心的邱少云被火烧时的电影片断,引导学生理解邱少云的“纹丝不动”,理解这“纹丝不动”忍受的巨大痛苦,感受这“纹丝不动”蕴涵的伟大。两处电教手段的使用,恰到好处,较好地服务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非常高效地解决了体悟文字的重难点,给所有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们能够感悟到,多媒体技术的参与,创造的不应是华丽的教学形式,而应真正地服务于学生成长。

那么怎样使用才是“适度”呢?所谓适度,就是以教学实效为准,一是画面力求简洁明了,单幅画面信息容量不宜过大,画面的数量不易过多。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纷繁的色彩和过多的信息会影响学生注意的广度,变换不停的画面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较差,把握不好,会使他们失去对文字的关注,这对语文学科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失误。二是在缩短抽象文字与形象生活画面的同时注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因为多媒体课件虽然可以更直接、更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但也容易培养学生的思维惰性,定格学生的思维,有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如果长期处在一种“思维休眠”的状态下,对学生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

三、适情——以教学实际为重

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第三点就是要“适情”。

当今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教学是否做到了扎实有效的语言积累、语感训练,是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青睐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不能回避这个现实,要么用在该用的环节,要么就不用,要实实在在地根据客观的条件,根据课文的实情,合情合理地在语文教学中加以运用。

我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仅仅用了5分钟的多媒体手段,然而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的视觉、听觉、语言和思维都被调动起来,听课的老师都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多媒体教学课,可见媒体使用不在多,而在精。

而有些教师喜欢将大量的文字信息也用电脑展示出来,不免有“炮打蚊子”之嫌。由于小学生注意的范围有限,阅读能力也较差,也为了保护学生的用眼卫生,在多媒体课件中,文本信息要尽可能的少而精。有些能板书的文字内容,不宜用多媒体技术出现在电脑上。教师认真板书时一笔一划,也是和学生的一种交流,对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范画 篇7

一、技术要与效用结合

多媒体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通过声像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化静为动, 化繁为简, 化虚为实, 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抽象的语言形象化, 深奥的道理具体化, 启发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巩固和记忆, 因此, 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素质, 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有些人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认为它是无所不能的, 这就有些失之偏颇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许多文字的内涵是要靠读者发挥想象、联想, 再根据自身的年龄、身份、阅历等因素去感悟的, 不可能完全靠多媒体展示来实现。

二、要有“学生为本”的思想意识

当前,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有些教师怕自己不使用多媒体会引来不创新、不前卫、死板落后等指责, 便不管教学是否需要, 盲目地把多媒体引入课堂, 这便步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

我听过几堂网络公开课, 却都有一个惊人的相似点:教师预先将课文中涉及的材料搜集整理, 放在一个文件夹, 问一个问题, 就让学生到文件夹中去找一回。一堂课下来, 学生都在问题与文件夹之间忙碌。在如此庞杂的知识面前, 许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 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 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知识。从这个意义上看, 知识是无法灌输的, 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我认为还不如教给学生整理文件夹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掌握归纳的学习方法更好。所以多媒体的运用要以学生为本, 以教学为本, 只有这样, 它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才能占据教育教学的领先地位。

三、要有“我要做”的教学思路

我曾多次看到过这样的教学情景:一人上公开课数人帮着忙活, 多名教师费尽心机, 苦战多日形成的“课件”, 可上课时还是出现了放不出影像、卡壳等情况, 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上完了公开课, 这个课件在平时教学中也多数被打入冷宫, 束之高阁了。

目前, 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 多数教师或是从市场、互联网上“拿来”, 或是干脆找朋友、找计算机教师来做。据调查, 目前市场上的课件一般设计得比较漂亮, 内容也比较丰富, 然而大部分脱离了课堂教学实际, 教学实用性差, 教师课上使用时总是感觉不尽如人意。众所周知, 课件制作的编制、应用, 不仅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还要有充足的资料, 花费大量的时间,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涉及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很多教师或不具备这些条件, 或有畏难情绪, 平时教学极少有人自己制作或使用课件, 但从长远来看, 只有自己开发制作出来的东西, 使用起来才能更得心应手。所以学校应大力加强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 使广大学科教师对电脑和网络由陌生、畏惧, 到熟悉与喜爱;其次教师只有改变思路, 熟练掌握课件制作方法, 能自己排除使用中出现的小故障, 才能真正占领现代化教学的领地, 使之真正为教学服务。

四、要有“循循善诱”的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 是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 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 整合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 要在展示事物变化的过程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生主动, 积极, 创新的思维, 从而促使其学生和谐地发展。

新课改主张通过探究式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因此多媒体的应用, 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搭建一个探究的平台, 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统一起来, 而不是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热热闹闹的欣赏中, 失去了关注课文本身的兴趣和时间, 使语文课成为图片放映课、影视欣赏课。显然这样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没有意义的。而多媒体只有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知识的一种工具、方法和手段, 才是有意义的。

五、要搭建“学生朗读”的平台

语文教师的一手好字, 会使很多学生注意自己的书写;标准的普通话朗读会激发很多学生的朗读热情。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缺少了任何一方面, 都不是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缺少了朗读, 语文学科就失去了它的特点, 只有让学生去读, 文章读熟了, 读懂了, 自己的语言连贯了, 就有表达的基础, 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那些不爱发言、性格内向、胆小的同学, 通过反复地大声朗读, 既可锻炼胆量, 又可使文章烂熟于心, 长久训练, 就会愿意并善于表达了。真正的语文教学, 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平台, 来增强读的效果。如选用几首贴近课文意境的曲子进行配乐诵读, 就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范画 篇8

关键词:多媒体;幼儿教育;兴趣

一、多媒体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进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往往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幼儿,自然的增添了活动课的魅力,并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手段的新颖多样是吸引幼儿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的条件。如在阅读活动“鸭妈妈找蛋”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制作出符合教学内容的课件,当屏幕上出现摇摇摆摆走来的“鸭妈妈”时,幼儿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对这个摇摇摆摆的“鸭妈妈”很感兴趣。这时我顺势提问:“你们知道鸭妈妈在干什么吗?”幼儿有的说:“它在散步呢。”有的说:“它想去小河里游泳。”还有的说:“鸭妈妈饿了,在找食物呢。”随后,我在设计好的课件里展示“鸭妈妈找蛋”的视频,幼儿根据视频画面很清晰地知道“鸭妈妈”在干什么了,同时对这个故事内容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老师通常会让孩子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心生厌倦,甚至很可能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信心。而多媒体技术以其灵活性、新颖性、艺术性、可操作性等特点,通过美妙的声音和动态的画面,将活动信息变成生动的视听形象展示在孩子眼前,使活动过程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促进幼儿对活动内容的理解

幼儿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对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理解,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幼儿易懂易记,能帮助幼儿快速理解。如在大班的古诗《渔歌子》的教学中,起初孩子们对古诗的意思大多是完全不明白的。但是,如果在孩子欣赏完一遍古诗时,利用多媒体向幼儿播放动画视频《渔歌子》,画面内容是一群白鹭从西塞山前飞过,清清流动的河水里有肥美的鳜鱼跃出水面,河岸上的桃花開得很鲜艳,一个渔夫头戴斗笠、穿着蓑衣划着小船在河水里捕鱼,微风中细细的雨丝落了下来,渔夫没有一点着急回家的意思,反而觉得在这种环境下很惬意。清晰生动的画面再用轻柔的音乐和古诗配音,幼儿完全被其所吸引,眼睛睁得大大的,看完之后还在议论:“我认识鳜鱼了。”“白鹭有些像大雁。”“这里的桃花真美啊……”有的幼儿还问:“老师,蓑衣就是雨衣吗?”直观、形象的画面帮助幼儿很快地理解了古诗内容,教学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孩子也不用死记硬背,教师愉快、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运用多媒体,有效化解教学重难点

孩子的形象思维非常活跃,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好奇、爱动;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推理无明显反应。而多媒体能以静化动,化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显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在身临其境中直接感受,切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如学前班科学活动“钟点的认识”,幼儿对时针走一个小格分针就走一大圈这个知识点掌握得不好,不能清晰地理解。以往都是教师利用时钟模型反反复复操作,边操作边强调时针走一个小格分针就走一大圈。但是教学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如今,再和幼儿一起进行本节活动时,我就通过制作课件来突破这一难点。制作方法简便易操作,即在画面上做出一个大钟面,并预设时钟走一小格分针便走一大圈的程序。在和孩子进行本节活动时,鼠标点击一次,时针走一格,分针就走一圈。此时,课件的辅助教学,便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降低了幼儿的理解难度,有效地突破了难点,使教师轻松地完成本节活动的教学目的。

四、?声画并存的课件能有效地丰富幼儿的情感

孩子的情感是比较具体的、单纯的、直接的,并且对当时周围的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多媒体却能将文字描述的内容化为形声结合的立体场景,对幼儿具有极强的情感辐射,叩击其心灵,营造其心境,让幼儿在欣赏与理解事物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如在《地震来了我不怕》的安全课指导中,如果只有简单的语言介绍描述,很难让幼儿真正去理解大地震给人类带来的严重灾难。所以我利用在网上搜集到的汶川地震灾难后的真实图片制成了一组幻灯片,当要向幼儿介绍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时,我播放了搜集到的房倒屋塌的图片,解放军战士正在解救被埋废墟下儿童的图片,公路坍塌岩石滚落砸坏汽车的图片,还有许多人聚集在广场避难的图片……班级所有幼儿都被这真实的场面惊呆了,有的幼儿直接说出:“老师,我害怕。”有的幼儿说道:“老师,他们好可怜呀,我们快帮帮他们吧。”可见,通过多媒体幼儿不仅真实地了解了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同时也萌发出了想去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爱心。

总之,多媒体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丰富了孩子的活动,拓展了孩子的思维,同时也丰富了孩子的情感,它打破了以往教学的局限性,有效地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范画 篇9

天门市干驿镇中心学校初中分校 刘志兵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从一开始的幻灯、录音机,到后来的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直至现在的实物投影仪、音像结合语音设备、电脑等,高新科技现代教育技术层出不穷。这些现代化的视听教学手段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如果恰当运用,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对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当前,中小学各科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多,而对教学手段尤其是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研究得少。许多学校、教师在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要想使其充分发挥其效用,教师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认识,以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运用的合理性:

一、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因而,教师选择使用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时,首先必须考虑的是要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社会活动课 《居家安全》 时,首先用投影出示了“119、110、120”三个电话号码,让学生谈谈对这三个电话号码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遇到危险情况怎么办”这个问题观看一段关于防火的实况录像,学生一边兴致勃勃地观看实际情境,一边思考;最后,教师播放火警、匪警、急救中心的警报,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模拟救护练习。这位教师整节课不断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不断地接受新的刺激,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学习情绪,有效地避免了在课的后期小学生的思维疲劳和注意力分散,优化了课堂教学。

2、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现代教育技术,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等方面有着独到的功效,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例如,我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课文《月光曲》时,引导学生由皮鞋匠的联想来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变化和贝多芬的感情变化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若只凭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朗读体会,是很难解决的。教学时,我播放了自己经过精心挑选的与课文内容极为相配的钢琴曲--《威尼斯之夜》(《月光曲》没有找到),同时我随即表情范读课文。优美悦耳的音乐、包含真情的朗读,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学生耳听其文其声,心感其情其境,情感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在不知不觉中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对曲子的旋律、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有了生动形象的感知,之后,我又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学生的积极性又调动起来了,对曲调的变化、贝多芬的情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至此,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3、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中小学阶段,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而现代教育技术,以其悦耳的声音.色彩鲜明的图片.生动优美的画面等形式,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其它媒体所远远不及的优势,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由于学生观察到的山水与课文中的描述差距太大,感到陌生。绝大部分学生又没有实地观察的条件。教学中只靠教师的语言难以描述的清楚明白。而采用实景录像,再现漓江水是那样静,那样清,那样绿,如同翡翠。望之一眼,令人心旷神怡;再现桂林的山是那么奇,那么秀,那么险,再加上青山秀水的映衬,红花绿树的点缀,给人以美的享受,把学生引入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有利于加大教学密度。一堂课40分钟,要想让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必须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仅凭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和一块黑板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而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讲完了一篇课文准备小结时,在黑板上板书时间时很紧张的,这时,教师运用课前制好的投影片,边投影边小结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再如,数学课上进行巩固练习时,量大题多,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写,不光老师的时间不够用,加重老师的负担,也不便于学生确认和识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利用投影教学,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运用电化教学,还可以提高课堂反馈的速度。

5、使用电化教学,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录音、投影、录像、电脑都可以将平面的语言文字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在出示画面观察、思考时,有助于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投影打出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抽象思维的能力。而这两种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要做好三个“结合”,以便使其发挥最大的实效

1、要做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不可能是全能的,也不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比如现代教学手段中的投影仪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中的小黑板。因此,我们不能过分、片面地强调现代化电教手段的作用,而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目前教师的讲解、指导、示范、板书等仍然是基本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只是辅助手段。所以,教师应加强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性作用,研究和扩大它的使用范围,使教学手段逐步走向现代化。

2、要做好各种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各种媒体各有各的优势,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考虑使用何种媒体更有效。同时,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根据各种媒体的优势,将它们加以优化组合,发挥多媒体的整体功能。

要做到多媒体优化组合,必须充分考虑以下两点:一是教学信息传递对媒体的需要;二是各种媒体的使用适用于何种形式的信息传递。例如,指导学生观察一种植物,需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外形.颜色.作用等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电视录像超越时空的特点,再现植物的生长过程,同时还可以用投影显示植物的各部分颜色、形状等。至于植物的内部构造,无法看出来,则最好用实物做媒体,亲手剥开观察。

3、要做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必要性和实效性的有机结合。必要性是说,用和不用效果一样就不用,用了能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才用。例如,只有几道普通的练习题,我们完全可以用小黑板,而不必用投影仪。

实效性是说,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要讲究实际效果,不能只是简单的演示、走过场。例如,笔者在教学《开国大典》时,考虑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于是从电影《开国大典》中剪辑了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精彩片断,在讲读过程中分段播放,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经过,感受开国大典的激动场面。特别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刻和阅兵式进行的时候,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对课文内容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范画 篇10

一、引言

公共营养师作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第四批就业准入职业,是从事公众膳食营养状况的评价与指导、营养与食品卫生知识传播,促进国民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培训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并且要综合培养学员多方面能力,使其具备公共营养师的基本素质。目前,公共营养师职业培训机构大多采用通过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偶尔互动,考前结合复习资料通过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培训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比较低,考试通过率低,即使考试合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也难以达到一名真正合格的公共营养师的职业要求。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师生通过共同实施若干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笔者通过不断探索项目教学法的先进教学理念,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在公共营养师职业技能培训中,以提高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培训的教学质量。

二、对象与方法

第一,以报名参加三级(高级)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培训的82 名同学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项目教学法组和传统教学法组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学历、培训前的基础成绩测试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第二,在传统教学法组的公共营养师操作技能培训课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按章节讲授,突出重点与难点内容,结合案例进行讲解,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员的互动,以提高学员的兴趣。在项目教学法组的公共营养师操作技能培训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

其步骤是:一是,.项目设计与选取。由任课教师根据要授课的内容设计出项目教学方案初稿,本课程共设计了膳食调查和评价、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营养咨询和教育、膳食指导和评估、营养干预方案设计等五个项目;二是,确立项目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三是,制订项目计划。各小组学生根据项目任务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查阅资料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制定出项目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程序,教师在此过程要做好引导工作;四是,实施项目计划。学生按照已经确立的工作程序,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项目工作任务。5.项目评价。教师按照操作标准对各小组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客观评分,分别对每组成果做出点评,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最后作全面总结。

第三,向项目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学生发放教师自制教学问卷调查表,对所采用的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参加国家公共营养师考试,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第四,利用SPSS 19.0 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X±S)描述,两组均数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分析,P<0.05 为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三、结果

第一,项目教学组学员国家公共营养师操作技能考试平均分为63.78,通过率为70.7%。传统教学组学员国家公共营养师操作技能考试平均分为59.83,通过率为48.8%。项目教学组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经统计学独立样本t 检验分析,两组学员成绩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异(P<0.05),

第二,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82 份,回收率100%。结果见表2。问卷对学生应用项目教学方法的态度进行调查,学生普遍认为项目教学法能提高学习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对项目教学法满意,项目教学法可以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培训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第一,由于公共营养师考证涉及学科广、知识面大等原因,考证通过率一直不高]。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考试的平均分和通过率。传统教学法中操作技能部分一直是考试难点,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和学生对模拟题的训练难以短时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操作技能考试成绩50 分~60 分的学生比例较高。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知识的.填鸭式教学,通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学习,在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项目式教学法不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传统教学法是上课教师提供资源,学生获得资源,而在进行项目法教学中,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收集所需要的资源,解决遇到的问题。本研究中,在传统教学法中,很少有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而项目教学法组学生普遍能在课前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花较多的学习时间在课前。同时,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法讲与听的培训模式,使操作技能更加直观,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合理运用 篇11

一、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属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是影响学习最为主动、最为直接的原因。在初中数学课堂当中, 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 能够显著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初中数学中存在许多概念, 学习概念是学习相关定理以及公式的先决条件, 掌握概念是为了促进自身更好地学习数学中较复杂的定理与公式。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 构建对应的情境, 让初中生在这些情境中更好地观察、思考、对比, 能够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学习, 从而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 学生只有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合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对应的情境, 能够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所体现的数学知识, 促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

二、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方法

(一) 概念情境法

概念情境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与概念息息相关的数学关系, 运用动画直观地构建情境, 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概念。比如, 为了让初中生更好地掌握“正负数”的概念与关系, 在进行“正负数”教学的时候可以设计下面的情境:“鲨鱼在海平面下50米深处, 鲸鱼在鲨鱼上面45米处, 而海鸥则在鲸鱼上面15米处” (教师构建位置示意图) , 让学生采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各个物体的高度, 他们之间的高度差又分别为多少米, 让学生通过观看位置示意图进行讨论, 然后各自动笔计算。当学生计算完成之后, 教师进行对应的点拨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于“正负数”的概念有一个形象直观的了解, 同时为接下来的“正负数计算”做好铺垫。同理, 初中“函数”“相似”“全等”“不等式”以及“数轴”等相关概念都可以运用上述的情境教学法来开展, 方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二) 生活情境法

生活情境法指的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来构建情境, 提出疑问, 指导学生去思考, 然后将其与数学知识进行联系来解决, 从而掌握数学知识的模式。比如, 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性质”授课时, 可以采用下面的情境:“学校曾有一个同学在晴天利用教师使用的卷尺与教鞭, 测量出了旗杆的高度, 请问他是怎么测量出来的?” (教师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旗杆、卷尺以及教鞭) 。班上的学生都会陷入沉思中, 在一定时间之后,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晴朗的天气会在旗杆下看到什么东西?”学生很快就可以联想到影子, 这时候教师进一步引导:“将教鞭立在太阳下是不是也会出现影子?而那个同学又是采用怎样的方法测量的呢?” (教师用课件展示旗杆、教鞭以及投影示意图) 。一些学生已经想到了办法, 教师再次采用课件展示投影、教鞭、旗杆所形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示意图, 从而带出“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具体问题。

(三) 问题情境法

采用问题情境法来进行数学教学, 学生能够在情境教学中掌握全新的数学知识。例如, 向学生教授“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之前学习过的长方形, 从而让学生重温“长方形的性质”, 然后教师在长方形的中间添加线形, 再次让学生进行长方形回顾, 之后在应用动画课件的方式展示各类平行四边形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试着从长方形的性质来概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从而让学生从长方形的知识延伸到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在问题情境法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

(四) 动手情境法

动手情境法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 让学生在不断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教学模式。比如, 进行“三角形性质”的课堂时, 教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不同长度的短棒来拼接不同的三角形, 教师要让学生在拼接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联系以及各个三角形之间的角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应用动手情境法的时候, 必须要注重课堂的组织教学, 并且要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指引, 防止学生盲目地动手操作, 从而忽视对于数学知识的归纳与学习。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方式,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中应该尽量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 应用演示功能构建更为生动形象的情境, 提升教学的效率。

三、小结

综上所述,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 能够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并且为初中数学适应新时期的课程要求提供良好的途径。应用情景教学法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并且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进行持续的研究, 这样才可以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相处得更加和谐, 使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云.云南省“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实验与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06 (5) .

[2]裴红.基于初中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数学教学情境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6) .

多媒体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篇12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现代幼儿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多媒体教学又成为电化教育的主体,并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多媒体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化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丰富幼儿的情感;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以及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

一、利用多媒体的趣味性,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产生了兴趣,幼儿才能形成学习的动机。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进行有机组合,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具有形象化和趣味性特征,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大班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中,运用多媒体后,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同时背景音乐轻轻地响起《秋日的私语》,雨滴嗒滴嗒地从天空中下来,秋天的大门徐徐打开,一朵朵的菊花盛开了、银杏变黄了、枫叶变红了、果子成熟了……,在这种诗情画意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地把所听、所看的秋天告诉大家。

二、多媒体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突破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

幼儿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对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演示,能把以往教学中无法表现出来的抽象事物和现象变得形象、生动、具体、直观,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一剖析,还能有力地支持和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幼儿在闻其声、见其形、人其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发现规律、理解关系,使其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幼儿易懂易记,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理解。

如,在进行美术活动《可爱的乌龟》时,画面布局是幼儿比较难掌握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制作了课件,将布局的难点利用课件来帮忙,同时运用了幼儿较易接受的拟人化的手法及音效,让幼儿感受乌龟住在海水里的不同地方画面的感觉及乌龟的感受,让乌龟开口说话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布局的重要性,这样易让幼儿接受。教师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优势,变静态挂图为动态画面,变说教为形象视觉刺激,充分调动幼儿的听觉、视觉、感觉的协同作用,使幼儿犹如身临其境,轻松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还给孩子们一个享受快乐学习的机会,又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探索欲,优化了教学过程。

又如,在“认识长方体”的活动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幼儿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帮助幼儿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然后再通过面、棱的移动与拼合等一系列演示,帮助幼儿认识长方体“相对面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的规律。通过这一清晰、动感的画面展示,幼儿轻松愉快地感知了长方体的特征。

可见,多媒体的形象演示能有效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多媒体声画并茂的学习情境能有效地丰富幼儿的情感。

幼儿的情感体验是比较具体的、单纯的、直接的,并且对情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多媒体将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搭配结合的立体场景,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让幼儿在欣赏与理解事物的过程中丰富情感体验。如《小老鼠的相片》这个活动,先前幼儿已经听过《小老鼠的旅行》这个故事,对故事内容及图片内容都较熟悉,因此教师利用扫描技术将幼儿用书上小小故事图片放映到大屏幕上,孩子看到自己书上的图片突然出现在“大电视机”上,都兴奋得不得了。这样一来,孩子活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另外,还利用扫描仪将拼图材料扫描进去,让孩子了解了拼图的方法……。孩子们对这种教学形式非常喜欢,这样既扩大了幼儿的视野,又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更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保护藏羚羊”这一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观看“藏羚羊”的动画片,让幼儿感悟动物是我们的朋友,萌发爱护它们的情感。当幼儿看到成群可爱的藏羚羊突然被猎枪击倒,鲜血染红了草原,幸存的藏羚羊流出伤心的眼泪时,他们都被这逼真的画面深深感动,同时对不爱护藏羚羊的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愤恨。可见,幼儿不仅产生了对藏羚羊的同情,更从中升华出了爱护动物、关心他人的高尚情感。这一具体、生动、真实的场境使幼儿的心灵受到震动,激发了他们深切的同情心,受这种情感的激励,他们在全园发起了一场保护藏羚羊的自觉宣传运动。

上一篇:处暑节气给同学的祝福语下一篇:巡特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