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2024-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共9篇)

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篇1

一、基本情况

花庙村位于窑坪河畔,距乡政府4公里,全村4个合作社130户576 人,现有耕地 亩(其中水浇地 亩)劳动力人。该村有优越的光热水土资源,是我乡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点和全县唯一的稻油种植基地,2010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2450元。

二、目标及任务

2011年规划起步实施,2012年全面推进建设,2013年完善提高,力争经过3年努力,将优质水稻和冬播洋芋种植发展成为花庙村的主导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到2013年,全村农业特色产业生产总值达到200万元,年均递增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达到2800元,其它收入180元。

二、建设重点

(一)继续发展核桃产业

按照“整县核桃、南茶北桑”的发展思路,结合本村实 际,因地制宜,以栽植核桃促增收的良性循环生态路子,积极发展乡村农家乐,形成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强化特色产 业支撑。以建设绿色无公害核桃生产基地为目标,大力推广 核桃栽植技术的力度,确保核桃生产各项关键技术措施实施 到位。不断提高核桃树综合管理水平,精心打造核桃产业专 业村。到2013年,建成示范300亩,亩产值达到4500元以

上。大力开发核桃深加工项目,以形成明显的区域特色和产 业特色,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一体化,在做大 做强上下功夫。

(二)大力促进养殖业发展

目前,该村已有6户专业养殖大户,均已成规模,基于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势头,经村委班子商讨决定大力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在政策和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植,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在2013年达到出栏仔猪1000头,土鸡年存栏达20000只,带动群众发展养殖业,促进农民增收。

(三)培养新型农民,推动产业开发

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工技能培训”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提升农业技术培训水平。按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围绕李家庄村农林、养殖两大产业和休闲经济发展要求,针对关键技术环节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与繁殖场和农技部门合作,聘请技术人员争取每年举办1-2期农业技术培训班,每个劳动力至少掌握1门专业技术。开展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培训、配方施肥、沼液沼渣沼气综合利用、畜禽科学饲养及疫病防治技术培训等。到2013年,使关键技术得到全面普及。

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篇2

1 种植分散、规模小、产量水平低

新贵村农户的田地普遍很分散, 几亩地要分布在好几个地方, 而且多是山地, 这在管理上非常不方便, 不方便机械进行作业, 有的甚至只能用牛犁地, 这种耕作方式不仅原始还很费时费力。这样分散的种植, 规模小, 使得生产效率低, 又因为多是山地, 产量水平低。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积极鼓励有能力的人对土地进行承包, 形成一定规模的种植。或鼓励办家庭农场。对土地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 应用多种模式推进甘蔗规模经营。

2 甘蔗品种单一, 结构不合理

目前, 新贵村主要种植的甘蔗品种有台糖22号和粤糖00236。甘蔗品种比较单一, 受环境和天气影响较大。特别是粤糖00236受天气影响特别大, 若遇上雨水好的年, 则甘蔗粗壮高, 若雨水不多, 则又细又矮。所以说种粤糖00236基本是靠天吃饭。台风对台糖22号和粤糖00236的影响都很大, 台风会导致甘蔗倒伏, 甘蔗地里乱七八糟, 甘蔗叶不好剥出, 砍甘蔗的时候也非常不方便。种的甘蔗品种单一, 若遇上不好的年景, 甘蔗产量会严重下降甚至绝收。这就需要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 抗倒伏、耐旱、高糖等。

3 甘蔗病虫草害严重

甘蔗病害主要有凤梨病、霜霉病、鞭黑穗病和赤腐病等, 主要影响种苗的发育和茎叶生长, 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甘蔗的虫害主要有螟虫、金龟子和蚜虫等。螟虫侵食甘蔗茎节, 易使甘蔗经不住大风吹而折断, 这不仅给甘蔗的田间管理带来不便, 也会引起甘蔗产量的下降。龟类害虫一般会造成甘蔗枯心。而蚜虫主要危害甘蔗叶, 影响甘蔗的光合效率, 从而影响甘蔗的品质和产量。关于杂草的防治, 现在基本使用农药。现在糖厂和农业有关部门推出了比较贴心的服务, 比如对天气的预测或病虫害的预测都会通过手机短信告知蔗农, 让大家做好相应准备。

4 水利基础薄弱, 抗旱能力低

因为多是山地, 要想实现水利灌溉是很难的。一是在山地上修水利难度很大, 这一工程很巨大, 耗资也很大。二是多数的水利资源还是要留给农田, 现在种甘蔗多数还是得看天吃饭。但是, 要想大力发展甘蔗种植业, 水利问题一定要解决, 有困难也要克服。

5 种植方式较传统, 生产效益低

现在种植甘蔗, 往往只种甘蔗, 很少有套种玉米、花生、大豆的。一方面, 可能觉得费事, 效益也不高, 吃力不讨好。另一方面, 有的蔗农也懒得种, 更愿意打牌聚赌, 村里风气也不太好, 偏于好吃懒做。因此, 需要加强农村风气建设, 更需要科学的种植指导, 将耕地的单位面积收益最大化。

6 机械化程度低

甘蔗种植机械化程度低是整个广西甘蔗种植业的现状, 不止是新贵村。目前除了翻耕地和将甘蔗装上运输车能基本实现机械化外, 其他项基本全手工。机械化程度低一方面受甘蔗自身特点的限制, 另一方面也受耕地条件的约束。从种甘蔗开始到收获期间的工作繁琐, 难以机械化。种植规模小, 山地居多, 极大地限制了机械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快小型农用机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合作化承包和家庭农场的发展。

7 投入大, 收益小

近些年, 农资越来越贵, 人工费也越来越高, 种植甘蔗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而糖厂的甘蔗收购价却没有增加。从种甘蔗打地到砍甘蔗拉到糖厂, 整个流程下来, 以蔗农种植甘蔗的平均产量每亩6吨计, 每亩每年的纯收入只有500元左右, 极大地挫伤了蔗农种植甘蔗的积极性, 前几年兴起了将山地改种速效尾叶桉, 省事省力, 收益也比甘蔗好。

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篇3

摘 要 基于西南林业大学的扶贫项目——怒江州异地搬迁扶贫规划的基础上,对泸水县丫口村进行实地调研,基于它的发展现状,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对林下经济发展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地利用当地宝贵的生态资源产生经济效益,通过绿色扶贫,在不破坏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规划产业布局,最终真正地实现脱贫的总目标。

关键词 异地搬迁;扶贫;生态保护;生态资源;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X321;F12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128

1 瀘水县丫口村扶贫开发的研究背景

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村进行大力改造的主旋律下,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民心工程。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如何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进行扶贫,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高原,自然资源与气候都具有多样性,森林种类也十分多样富足[1],自然景观具有奇、雅、雄、幽、秀、旷的特点。它既是山区边疆省份,也是农业大省。山区面积非常大,且多数属于“老、少、边、穷”的农村。它与老挝、缅甸、越南三个国家交界,在边境线上散落着傈僳族、白族、傣族等约20个少数民族,这些地区是贫困人口最密集、脱贫能力最弱的地区[2]。

作为云南省政府的重点扶贫项目——怒江州异地搬迁扶贫规划,我们对其中的泸水县丫口村进行了一系列的前期调研。丫口村地处高黎贡山半山区,全村共有耕地6.13 hm2,其中人均耕地0.1 hm2,有林地186.67 hm2,现每家每户平均年收入为3 000元。

2 丫口村扶贫开发的产业发展规划

由此可见,山区的扶贫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在不破坏现有宝贵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发展贫困村的生态产业规划,达到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真正脱贫的目的。丫口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条件恶劣,像江西省、吉林省的贫困村一样,将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可行的。但是它背靠森林,林下资源十分丰富,生物种类极其多样,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进行生态产业规划研究,利用当地稀有的森林资源的优势,进行林下药材、香料的开发种植。

首先,林下药材不占耕地,对村民的基本口粮的种植基本无影响,也不占有其他生活所需用地。其次,丫口村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资源,且地处高黎贡山。高黎贡山被称为“世界物种基因库”,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生物、植被和动物类型多样,地理条件及气候复杂多变,具备多种边缘物种生活与繁殖的基础条件。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也为大力开发林下珍贵药材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它是林下药材最需要的栽种地,甚至还有更多无限的潜能等待我们去挖掘,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这再宝贵不过的资源。最后,药材市场非常庞大,它不像种植果林等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药材保留的时间非常长,甚至可以远销整个海内外。大力鼓励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培养农民的变废为宝意识,使药材种植与市场变化紧密结合起来。

2.1 制定林下产业发展规划的内容

依据丫口村独有的森林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并结合云南省林下产业的普遍情况和优势,制定完整可行的林下产业发展规划。以开发林下珍稀药材、林下香料、森林产品等为主要内容来进行整体布局。根据丫口村周围的资源特色和种植情况,充分丫口村的区域地理特色,分别制定林下产业规划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并确定发展内容。

2.2 建立农民合作社,扩大林下产业规模。

政府应该协助农民们组成专业的生产合作组织,进行有条不紊的统筹与生产。毕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开展林下产业是不现实的。应该大力推行公司、基地与农户三者相结合的市场化经营模式。打造丫口村特有的林下种植品牌特色,通过试验确定适合林下种植珍稀特有品种,并深入开展新型生产模式的研究,争取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2.3 加强基层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在生产种植的过程中,村民们基本上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方法比较单一,缺乏高效与集中管理生产的种植模式。对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不够,缺乏一定的科学种植知识,导致种养成本高、效果不如预期理想,不符合市场需求[3]。政府应该大力开展科学种植的普及活动来帮助村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3 丫口村扶贫开发的研究内容

3.1 生态的保护。

对丫口村未经开发的现状森林资源进行保护是重中之重。不能盲目地为了脱贫而大肆开发,破坏原有的宝贵资源。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态资源的保护问题,根据丫口村的实际地理地貌特点,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下产业种植,在不破坏丫口村自然生态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的增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3.2 资源的利用。

在保护当地生态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地开发。充分利用山区的特殊地形和森林植被条件,开展林下产业种植。丫口村主要处于高黎贡山,森林资源富足,土壤条件优渥,发展林下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丫口村的脱贫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扶贫增收。

通过合理地进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整合所有现状资源,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促进贫困山村的经济发展,为彻底改变贫困山区经济落后的现状,为农民的增收做出一定贡献。

4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西部农村地区的脱贫视为重中之重。对贫困村的扶贫开发也被纳入了整个国家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在各地的新农村建设中,获得了显著的成效。贫困山区的交通水电等基本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贫困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贫困村的数量也逐步锐减[4]。

发展林下经济是最适合的改善山区贫困村现状的措施之一,在农村进一步普及科学种植知识,积极调动农民积极性,合理布局贫困村生态产业规划,使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前进,为村民们脱贫致富开辟的一条新的道路[5]。

本文基于对丫口村进行实地调研,依据丫口村的发展现状,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地利用当地宝贵的森林资源,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发展不占耕地的林下药材及香料产业为主,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最终真正实现脱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云峰,杨生超,刘涛.云南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2013(12):22-23.

[2]杨颖,田东林,路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研究[J].当代经济,2012(3):100-103.

[3]杨红艳,张俊波.云南省林下经济现状与发展[J].云南林业,2012,33(5):48-51.

[4]彭斌,刘俊昌.民族地区绿色扶贫新的突破口——广西发展林下经济促农增收脱贫路径初探[J].学术论坛,2013(11):100-104.

[5]蒋晓云,陈燕萍,高凡,等.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林下经济主要模式[J].农村实用技术,2015(4):22-23.

村产业发展规划 篇4

为了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转型,实现我村“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农村、实现富民强村”总体目标,我村将集中精力,加大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努力把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礼貌提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镇委、镇政府提出的“强禽畜、攻林特、带旅游、兴工贸”发展思路,结合本村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景

某某村位于××镇北部,距离镇政府×公里,东临××河,西接××村,南与本镇××村交界,北与本镇××村接壤。全村版图面积×平方公里,现有×个村民小组,×户,农业人口×人,主要居住在×个自然湾,劳动力×人。共有耕地×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山林面积×亩,水面×亩。××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按照“产业化富民”战略要求,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本村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规划原则: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立足本村特点,从

本村实际出发,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的重要手段,加强规划,分类指导,实现产业富民,科技兴村,生态和谐,全面发展。

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面向市场选择和培育主导产品,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品。

3、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原则。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核心,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做精做细特色产业,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同时,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技术、经验和项目返乡创业,增强自我发展本事。

4、科技为先,合作经济带动的原则。切实把加

快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根本途径。按照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经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引进示范和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品种改良、节本增效、产后加工增值、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点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以带动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对本村产业发展的带动和支撑,强化专业合作社为农户的服务功能。

5、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的原则。统筹安排,优化资源配置,适度整合项目资金,适当集中物力财力,向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倾斜,努力实现投资与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使优势特色产业得到突破性发展。

三、产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到20xx年基本实现主导产业构成规模,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两大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村农业

经济总收入到达2200万元,农民人年均纯收入11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5%。

——主导种植业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进取引进优良品种,稳定优质水稻、优质“双低”油菜等主导产业作物的种植面积,到20xx年优质水稻和优质“双低”油菜分别为×和×亩。

——养殖产业不断做强禽畜产业,按照政策扶持、能人带动、转变饲养方式,新建土鸡养殖基地1个,新建养殖水面150亩,到20xx年使全村土(肉)鸡、蛋鸡年养殖规模到达80000只。开发沿河荒滩发展水产养殖,水产品养殖面积到达300亩以上,并逐步实施猪-渔循环养殖模式。

——特色产业进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本村农民有多年种植××历史的优势,经过某某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逐年扩大优质××面积,到20xx年种植面积突破600亩。

——劳务产业认真组织实施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每年培训农民300人次,不断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做到户均有1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年输出劳动力380人,实现劳务收入380万元。

——合作经济围绕特色种植、养殖、主导产业和劳务产业,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采取典型引路、分类指导的方法,鼓励支持能人,依托市场、基地,多形式、多领域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培植种养植业和劳务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

四、基础设施和基地配套设施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硬化组-组共2.5公里的生产道路,解决以上×个组群众

生产条件差的实际困难问题。

2、新建机耕桥座,其中××湾1座、××湾1座、××湾1座、××湾1座,为产业发展供给便利。

3、新建送水渠共2500米,为畜牧业、种植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争取项目投资整修优质水稻、油菜生产面积所需的排、灌两用水沟6000米。确保沿河5个组750亩耕地抗旱和防汛安全。

5、扩大建设土鸡养殖基地20亩,配套建设300米道路和低压线路、整平地基、挖通600米排水沟、建1500米围墙、接通自来水管等。

(二)甘蔗基地配套设施建设资料

从20xx年开始,5年之内将我村××基地种植规模发展到600亩,配套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

1、兴建装机22KVA的电力提(排)水泵站1座;

2、兴建水泥送水渠(渠基座高2m、渠槽宽1.2m×深1m)1500m,管渠(直径为600㎜)850m;

3.基地内2.5m宽水泥生产道路2500m;

4、通往基地的低压电力线路800米和相关配电设施;

5、机动防治病虫害器械20台套;

6、电力喷灌设备20台套;

7、用于值班照管的房屋及××产业合作社办公用房共120㎡;

8、用于贮藏××的混凝土调温地窖20口,每口容积为60m3;

xxx村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篇5

1.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1.1基本情况

xxx村位于马曹庙西部,毗邻b国道公路。全村有村民组c个,n户,现有人口n人,二轮延包面积n亩,山林面积n亩。2010全村全年总产值n万元,人均收入n元。

1.2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主导产业规模还有待扩涨,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有一定影响,配套的措施如沼气池整村推进还需大量投入,也有大量工作要做。

1.2.2传统产业、主导产业抗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脆弱,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农业仍需大量的资金投入。

1.2.3青壮劳力外出打工或就地转移比重大,在家务农群体整体素质提高仍需努力,大坑等村民组居住分散,异地发展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1.3市场定位与需求

1.3.1传统产业

粮食(水稻为主)、油料(油菜为主)是该村的传统产业,以自给为主,商品率约40%。水稻以一季中稻为主,米质中等偏上,油料以甘兰双低品种为主,油质优良。

1.3.2主导产业

优质稻是我村的主导产业,以地膜花生种植为主,种植面积分别为n亩和n亩,优质稻和地膜花生全部供应给当地东波粮油集团。

2.主要发展目标

2.1即期目标

2011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n元,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5万元。

2.2预期目标

2012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n元,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6万元,主导产业农业产值比重及基础设施等指标达到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考核指标要求。

3.规划建设具体内容

3.1产业布局和耕制安排

3.1.1传统产业

粮油作物以一、二、三、五、六、八、九村民组为主,主要发展水稻生产,推行一油一稻、一瓜一稻等种植模式。

3.1.2主导产业

地膜花生主要以一、三、八、十四个村民小组为主。

3.2建设内容

3.2.1主导产业

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亩,重点建设200亩,优质高产杂交稻示范片;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亩,重点建设200亩双低油菜示范片;整合粮、油加工企业,提高稻米和菜籽油的加工品质。

主要配套措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旱涝保收良田比重(达80%以上);引进优质高产、高抗粮油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步伐;示范推广超级稻、水稻旱育稀植、无盘旱育抛秧、水稻直插、机插秧等轻型、节本新技术,示范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无公害粮、油栽培技术;推广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化学除草、叶面施肥等实用技术;改善农田机耕道路,提高小、中型农机作业水平;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加强“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技术服务;培育发展粮、油生产合作经济组织或农机、植保、施肥等专业服务组织。力争到2012年粮食单产提高10%,亩增收节支63元;油料单产提高30%,亩节本增收77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0元。

地膜花生规模2011年发展到300亩。

主要配套措施:实施科学种植,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加强“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技术服务;培育高产种子,提高产量,力争2012年产量提高9%,增加农民收入。

4.资金筹措

采取农户自投、企业自筹、地方配套和上级支持的办法,以农民投入为主体,企业为主导,地方和上级为支撑,农民投入主要在基地建设和生产环节,企业投入主要在加工和市场营销环节,地方和上级投入主要在引导和社会化服务环节。

5.保障措施

5.1组织保障。加强对示范村工作的领导,强化村委会班子建设,强化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完善村规民约,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发挥全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2政策保障。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强化政策宣传,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作用和保护作用。

5.3投入保障。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对生产发展的投入,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依托农业、农村各类项目加大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环节的投入;加大农业对外招商,依托外资加大加工和龙头企业培植

环节的投入;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依靠民间资本加大产前和产后服务环节的投入。

5.4科技支撑。强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建立农业科技应用示范点、示范户;加大企业产品科技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引进科技人才,培育乡土人材,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

5.5服务支撑。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创业带头人的作用;依靠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全方位、多层次为农业服务,为农民办实事。发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村企对接优势。

村小康创建发展规划 篇6

一、规划区域概况

平街村属乡政府驻地,所辖区域为**街村、大红岩村管理区域,村委会驻地为平街,北靠卡房村,东接北盘江镇,西邻大水塘村,南依长田乡,国土总面积13.8平方公里。

(一)村级组织情况

村支“两委”领导班子健全,成员分工明确,班子成员5人中大专学历1人,高中1人,初中3人,有2人是致富能手,有个体经济主导产业。村支两委成员廉洁勤政守法,善于做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有力,便民利民服务有效开展,群众对村两委班子的满意率达90%以上。

(二)自然状况

(1)地形、地质、地貌概况

平街村地处平街乡南部,所辖区域内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平均海拔1230米。

平街村境内出露地层为三迭系,为三迭系中统。中统由两套岩组组成。一套为**组与法郎组,分布于珉谷至龙场沿线以及北盘江沿岸的九盘至顶坛一带,该乡域所处的法郎组下部为灰岩,上部为泥页岩夹砂岩、泥灰岩组成。

平街村境内的地质构造大致通过两期不同方向的构造运动而形成。所形成的两组构造形式,一组为早期印支与燕山期构造运动而形成,此期境内地块受南北向强烈挤压,形成了以**背斜为主的褶皱构造,绝大部分褶曲由东向西延伸,由南向北波浪起伏,次生压性断裂沿褶曲两翼发育。另一组为后期燕山期运动,此期境内地块进一步活动化,以受东西向挤压为主,该村为溶蚀为主的岩溶地貌。

(2)气候与水文资源

平街行政村属于中部丘陵坝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猪、禽区。本区地势平缓,一般在900——1300米,丘陵、峰丛峰林、岩溶盆地相间分布。本区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年平均日照时数1549.2小时。年均温15——18℃,无霜期300——330天,年降水量1200——1400毫米,春季降水较少,一般仅340毫米,易出现春旱。夏季雨水集中,多达670毫米,强度较大。

(3)土地资源

平街村国土总面积13.798平方公里。耕地和草地所占比重较大,其中耕地为583.4公顷,约占全村总面积的42.3%;草地439.1公顷,占31.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比重较小,分别为66.6公顷、9.8公顷和0.4公顷,分别占比为4.8%、0.7%和0.03%.本村森林覆盖率为9.6%.全村以石灰土为主。

(三)社会经济状况

(1)社会概况

平街村下辖25个村民组,分为10个自然村寨,1048户、5500人。是一个汉族、布依族聚居的村寨,劳动力人口3000人(其中:外出务工260人),村域总面积20698.3亩,耕地面积8751.2亩,其组织机构较健全。

(2)经济发展概况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000余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和烤烟,2012年末粮食产量为1.7万吨,年末大牲畜存栏499头,猪存栏4192头,家禽存栏3419只,大牲畜出栏70头,猪出栏2946头,家禽出栏2357只,年末肉产量315吨,蔬菜种植1020亩,产量1894吨。

(3)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文化教育事业有序发展,电视机普级率达99%,有村卫生室1个,享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口达95%以上,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12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33元。

(4)产业结构特征

平街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其他种植有小麦、油菜、烤烟等,2012年水稻播面414.6亩,玉米播面747.5亩,小麦播面415亩,油菜播面1450亩,烤烟播面910亩,畜禽主要以生猪、母猪、家禽为主,畜禽存栏总数13593头(羽),林业主要为自然生态林和经果林。

(5)土地利用现状

平街村现状村庄建设用地为73.8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45.20平方米,超过了人均建设用地最高为140平方米的标准,依据《贵州省**南州村级规划编制导则》中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的要求,结合规划发展目标,全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按135平方米进行规划控制,到2015年规划将村庄建设用地由现状的73.88公顷调整至71.69公顷,到2020年规划将村庄建设用地调整至73.85公顷,比现状建设用地减少0.03公顷,减少的建设用地可恢复成耕地。

(四)基础设施状况

(1)农业基础设施

全村耕地面积8751.2亩:水田1249.2,旱地7502亩。其中中低产田面积约为3500亩,广泛分布于全村。本村引水工程**间支渠建设、田间排洪沟建设相对滞后,已有的渠系达不到农业生产的要求,常年失修,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其农业生产用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全村现有各类水利工程4处、其中引水工程2处;蓄水工程2处,为关沟水库和红花湾山塘,防渗结构为土坝,供水以地表水为主,总库容为79.5万m3;渠系8条,总长为14.3km.实现保灌面积250亩,全村分布。现有:水窖:石丫口→平街一线共20口。

(2)交通

村境内主公路有平街--牛场公路,村寨道路通达率100 %,硬化率达100%.(3)供电通信

已实行农电网改造,户户通电,村民享受城乡供电同网同价,境内通信网络覆盖率达100.(4)给排水

全村住房1/2为木瓦结构,砖混结构占1/2,房屋及生活设施布局零乱,防火防盗状况一般,住宅周围经果林茂盛,卫生状况一般。

(5)农村社会及事业发展状况

教育:远程教育培训中心1个、短期党员培训基地1个;卫生:卫生室1个;计生:计生服务室1个;公共活动中心:村多功能活动室1个,设有文化活动室、党建活动室、广播室、农民技术文化教育教室。

二、创建综合示范点建设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利条件

1、宏观环境:中央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以及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为推动农村各项建设创造了有力的政策环境。同时我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的机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农网改造、通信等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区位优势:平街村是平街乡人民政府驻地,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3、小河村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好。

4、人民群众建设积极性空前高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村级领导班子坚强有力。

(二)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1、外出务工人员多,发展党员存在一定难度;

2、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还存在空白;

3、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新型农业技术的掌握不够,农业产业增收缓慢;

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公共事业有待加强;

5、资金投入不到位,项目发展缓慢,产业规模化低,自然村寨零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

6、贫困人口还占一定比例,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工业反哺农业步子艰难。

三、规划的指思想、原则、总体目标及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组织机构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活动阵地规范、党建资料完备、活动经常开展、党员作用明显”的基本要求,以全面提升村支两委建设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基本出发点,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关键举措,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全村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各项事业深入推进,争取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二)规划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党建带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务求实效的原则。要从改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集中力量搞好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整治,促进基础产业发展,基本生活保障改善和农民基本素质提高。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特别是承包制),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坚持群众自愿,群众受益的原则,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不搞“一刀切”和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不加重农民负担。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适度超前规划,量力而行建设,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为主、全社会支持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靠农民自力建设,二靠国家适当补助,三要赢得社会支持。

--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不可能齐头并进,要找准切入点,从基础条件较好、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的地方入手,从比较容易见成效的事情入手,从资金筹措比较容易到位的项目入手,集中力量,尽快取得成效,取信于民。

(三)总体目标

以平街村现状为基础,结合**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促进平街村优势资源转化和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平街村的总体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经济发展目标1、2014年全村年经济发展增长率为17%,人均收入达6500元以上。

2、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村级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社会发展目标

1、平街村村域总人口在规划期末控制在5430人左右,合1119户。

2、村域人口受教育比重中,高中普及率达90%,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3、村域广播电视、无线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实现电脑能够上网,自来水通户率达100%.4、改善村域医疗卫生保健条件,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率达100%.5、完善村域路网,配套完善村域的供水、供电和商业设施,同时考虑村民的休闲娱乐场地。

6、稳定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努力提高村民劳动技能和整体素质,创造平街村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

7、加强规划管理,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农村。

8、注重生态环境的美化,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村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战略

调整和优化经济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城乡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五个统筹、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政治全面发展。

(1)坚持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城乡化、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坚持突出重点,最大限度发挥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经果林资源的开发。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现城乡与农村、社会与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别是森林资源的运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4)抢抓国家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加大力度、投资和建设重点向农村倾斜的机遇,把村庄建设作为村级工作的重点,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5)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其具有较完善的交通、通讯、能源和各项公共设施,使村区与县城之间,村区与乡区之间,组与组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使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主要建设内容

(一)突出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和领导核心地位,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充分发挥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的作用,使传统的基层组织重焕生机与活力。

(二)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升在职45岁以下村支书、主任学历。采取县外参观学习和县内分级培训的方式,加强对村级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不断增强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三)突出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切实抓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经常性组织党员学习党的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实用技术,提高党员素质。广泛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和四帮四促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突出抓好制度建设。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建立健全并落实好村干部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制度。

(五)重点创建集体经济积累。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多途径、多渠道培育和壮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村级组织有钱办事。

(六)重点创建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为支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民致富增收,让群众实实在在看到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七)重点创建生态、文明和谐。积极开展培训教育工作,抓好文化、文明的传播,提高农民文明意识、守法意识,确保农村发展稳定。

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篇7

一、岭上村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现状

岭上村位于朝阳坡镇的东北处, 属季风性中温带半湿润气候, 雨热同期, 日照较长, 而且地势平坦, 地处黑土地带, 气候和地形条件都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 盛产玉米, 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 岭上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迅速, 从产前的农资供应到产后的农产品销售等环节都出现专门的服务群体。

㈠农资经销商上门服务

每年春耕之际, 岭上村周边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经销商会挨家挨户上门推销产品, 推销的方式让农户比较满意, 例如, 种子推销员通过产品成品的展示, 向农户介绍玉米产量和质量, 此外, 对购买量大的农户还提供低价和免费送货上门的优惠服务。

㈡农信社提供短期小额信贷

农信社提供短期小额信贷。每年春耕之际, 农信社为符合条件的农户提供上限2万元的短期小额贷款, 年利率为9%, 贷款周期为1年。农户只需以一卡通存折作为抵押物, 便可获得农业生产的信贷资金, 如果农户不能按期还款, 农信社会将农户每年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作为还款金额。

㈢农机大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

岭上村有2个专业化的农机大户, 其中一个农机大户还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拥有农业生产所需的农业机械, 在农忙时节为村民提供有偿的农机作业服务, 收费低。在春耕时节, 农机大户为村民提供灭茬、播种、施肥、喷药、追肥等一系列农机服务, 农机作业收费为灭茬36.7元/亩、播种施肥33.3元/亩、免耕33.3元/亩;在秋收时节, 农机大户为村民提供收割、运输等服务, 收费为100元/亩。

㈣收割服务队提供收割作业服务

每年的秋收季节, 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村帮忙收割。由于一些农户的劳动力较少, 而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多, 加上收割的季节性较强, 一般会请外村的专业收割队进村开展收割作业服务。专业收割队会自带收割工具, 为各家各户收割玉米, 收费的标准是133.3元/亩 (2011年的收费标准) 。

㈤农民经纪人上门收购玉米

每年玉米收成之后, 拥有运输车辆的农户在农闲期间会扮演玉米收购经纪人的角色, 到各家各户收购玉米, 并提供免费的脱粒作业服务, 再将玉米卖给中储粮公司, 不仅为农户解决玉米销售难题, 而且还能达到国家粮食收储要求。

二、岭上村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岭上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但是, 农业社会化服务仍不能全面满足不同农户的需求。

㈠农机大户急需农机维修服务

农机大户在提供农机作业的时候, 经常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农机操作和维修问题, 加上乡村周边缺乏相关的服务机构, 农机大户经常为此发愁。例如, 农机大户对农机的操作不当往往造成农机损坏, 特别是大型农机损坏后的维修难度较高, 相关的零配件购买渠道狭窄, 往往要跑到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购买, 给农机大户带来很大的不便。

㈡种植大户急需高产的技术服务

目前, 岭上村的玉米单产虽然较高, 但随着农资价格、土地租金的上涨, 种植大户由于成本压力难以扩大土地面积增加产量。因此, 他们迫切需要改善播种、施肥、灌溉等技术以提高产量。

㈢农户急需低息大额的贷款服务

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仍以农户小额信贷为主, 但随着产业化的发展, 村民对大额贷款的需求越来越大, 农村信用社单笔贷款额度和期限远远不能满足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资金需求, 信贷的供需差距仍然很大。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岭上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拟提出几点建议:第一, 提供农机操作与维修的培训和服务。一方面, 政府应多举办农机大户最为关心的农机操作和维修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操作和维修技能。另一方面, 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引导农机维修部门在村周边建立足够的服务网点。第二, 建立产学研基地, 提供技术服务支撑。政府部门可尝试在岭上村建立产学研基地, 邀请专家研究和指导农户提高玉米单产。第三, 优化农村信贷的供给结构。一方面, 逐步放宽信贷资金的准入门槛, 合理引导民间信贷、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组织进驻乡村, 促进信贷供给市场的良性竞争, 为农户提供低息的信贷服务;另一方面, 丰富农信社贷款抵押和担保品的种类和数量, 为农户获得大额信贷提供条件。

摘要:为了解农村基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不足和农民的看法, 作者通过到吉林省公主岭市“玉米之乡”朝阳坡镇的岭上村开展实地调研, 发现该村农资供给、玉米生产和销售等流程基本实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 但同时也发现, 该村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深度、广度及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探讨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 篇8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与规划;城市化与工业化;建议与参考

1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的发展背景

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取得农业发展先机,不断总结最新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实现地区农业化现代发展,需要不断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具体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总结地区一般性发展经验,不断制定相应的地区规划发展前景展望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都市农业以其独特的绿色生态性、现代科技性以及规模生产性在不断地引导着地区农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性城市,在实现农业产业的不断转型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有效地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土地稀缺性问题的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之下,进一步发展都市农业对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都市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首先要明确其基本发展成果,现代都市农业有利于优化城市农业发展格局,有利于改善城市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地增加,有利于不断统筹城乡發展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都市农业规划,应当着重以科学标准、可持续标准为基本规划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积极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格局。

2 如何不断推动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策略措施

2.1 不断推动现有用地政策改革

发展都市农业,首要的前提性要求就是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农业用地政策,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当对于农业用地进行严格的把控与限制。在都市与乡村结合部应当尽量减少与杜绝违规用地,进一步划定永久性农田范围,将已经划定为永久性田杜绝再进行建设性违规使用。同时,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切实采取多线措施,加强农业土地规划控制力度,可以开辟农田基本保护区试点项目,在根本上起到保护性作用。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要始终坚持科学的用地政策,开展规划与建设比例协调一致的项目标准,总结一般性建设经验,统筹安排,科学梳理,从而达到农业产业园不断发展,项目不断推进的良好效果。(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2号文件)国家对于农业用地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东莞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中的用地政策改革应当以国家农业用地政策为基本前提,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达到符合地区实际发展的优势政策效果。都市农业发展的优良与否,用地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应当不断统一意见、协调政策,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政策的不断健全与完善的优势效果。东莞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用地范围,简化现有的用地手续流程办理。

2.2 不断加大财政性政策补贴力度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技术的提升标准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的体现。在财政性政策方面,应当着重以不断推动地区农业科技进步为政策前提,在农科专项创新资金、农业高级人才培养资金、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等三个方面不断加大现有补贴力度。同时,在现代农机设备技术应用方面,对农业设施、农机装备、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等各个方面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东莞市也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经验与地区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展农业设备补贴与示范性基地补贴等措施。在东莞市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为了不断推动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当着重加快一些财政性补助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园区基础性设备建设、发展专项奖励资金、乡镇级的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及多种措施的配套资金建设均可以作为农业产业园的财政性补贴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的产品销售环节,由于都市农业发展的独特性,应当以实际的农业产品销售市场为基础,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确保农业产品市场稳定。(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东莞市目前可以再市级土地流转示范性政策方面加大补贴力度,将原有市级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奖励补贴增至30万元,科技示范户奖励补贴增至5万至十万元之间。

2.3 不断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东莞市对于土地流转5年以上以及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流转双方进行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在后续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全面推动地区土地流转奖励政策的落实与发展,不断推动与扶持地区农业企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特别是在农合组织的建立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农合组织的重视力度与资金投入,积极投入专项资金,创新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在推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中,还要不断增加现有的农田补贴标准,鼓励与发展地区农业品牌,实行重点奖励措施与政策,对地区农产品品牌要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对于都市农业发展而言,除了基础性措施,还应当积极开展多项发展措施,农业产业转型也可以进行第三产业转型措施,实现产业转型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转型需要现代机械化农业设备的支持,东莞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改革开放工业建设前沿阵地的优势,加快引进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产业,对这类企业进行一定的帮助与扶持。

3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总结

对于都市农业的最终发展,还可以采取相应的科学配套措施,积极总结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要在不断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地区发展环境、加强土地流转方式的管理与控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农业产业扶持机制与措施等方面不断进行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还必须要不断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最终促使地区都市农业的不断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健,王薇,华景清,等. 苏州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0(06):629-630.

[2] 程川忠,谢勇,苏德林. 创建高效农业示范区,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上海农业科技,2010(5):5,7.

xxx村小康发展规划 篇9

小康建设五年规划

按照市委关于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安排部署和《关于抓紧制定联系村小康建设规划和联村五年工作规划及联系户脱贫致富计划的通知》(玉联领办发〔2012〕11号)文件精神,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助农增收脱贫致富为目标,结合xxx村实际和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调研工作思路,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xxx村位于玉布公路沿线,距离xxx市10公里,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578户,2386人,耕地面积10115亩,人均4.23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548元。目前,该村支柱产业以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大田蔬菜为主。该村有贫困户161户,528人,其中特困户59户,206人。目前,全村群众整体上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开发不足,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没有形成,村组道路和产业道路雨季长期泥泞不堪,车辆无法正常通行,给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带来了极大不便。

二、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xxx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经济结果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由于地处玉布公路沿线,整村推进通村、通社道路都进行了砂砾硬化,给全村的交通带来很大的便利,各种农副产品均能及时地流通到农贸市场。村级“两委”班子健全,村干部有思想、有威信、有干劲,村民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干群关系和谐,推动发展活力、向心力强,群众脱贫致富谋发展的愿望强烈。村容村貌整洁,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村民院落、围墙井然有序,吃、住、穿基本无忧。全村村民对土地比较重视,做到了精耕细作,同时近300名富余劳动力赴周边县市务工。

从该村实际情况来看,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处于中上水平,但与其他经济发展较快的村相比,其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制约该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优势不明显。同时,部分村民住房条件较差,个别村民因病、因婚致贫,村集体基本无经济收入。

三、2012—2017年发展规划

(一)产业开发。每年规划种植拱棚蔬菜1000亩,大田韭菜1000亩,高效田2500亩。2012年规划建设百亩拱棚蔬菜示范园区一个,实行当年规划当年建设,需资金300万元。

(二)道路建设。为了彻底解决全村产业道路路面狭窄、雨季道路长期泥泞不堪、车辆难通行等问题,计划在今后5年内新建和铺垫产业道路6条6.1公里。

(三)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拓宽硬化村内通组道路6条6.1公里;加大对玉布路沿线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同时,要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卫生管理,设立垃圾箱35个、垃圾斗2个,需资金3万元。

(四)水利设施。为了提高灌溉率,解决全村渠道破旧,四处漏水的问题,在今后5年内计划铺筑渠道50公里,占全村渠道的80%。

(五)文化设施。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新建一个小型文化广场,配备健身娱乐休闲设施,并配置25平方米的老年人活动文化室一个,积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六)精神文明建设

1、经常性组织群众观看远程教育节目,学习各种科技知识,开阔干部职工的视野。

2、农家书屋对群众及时开放,并做到管理完善,责任到人,确保村农家书屋规范有效运作,切实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七)计划生育

1、完成各项责任指标。

2、对出现的“四术”、“征费”对象及时落实,争取做到情况明、底子清、业务平茬、征费不欠账。

(八)常规性工作

1、积极配合乡上整体工作。

2、及时经常性入户了解群众实际情况。

3、及时排查矛盾,化解农户之间矛盾,争取矛盾不出村、农户不上访。要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及时排查调处各类社会矛盾,把问题、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时刻注意在村、社内存在的邪教活动,及时向乡综治办、派出所反映情况,坚决杜绝“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在辖区活动。

四、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2年底,实现建成拱棚蔬菜500亩,建成百亩拱棚示范园区一个,大田蔬菜面积达到40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比上年增长5个百分点,达到10025元。村民养老、新农合实现全覆盖。

中期目标:到2015年底,力争全村建成拱棚蔬菜2000亩,大田蔬菜面积达到5000亩,建成百座温棚示范基地一个。同时,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电话拥有率均达到100%,通村、通组道路基本实现砂化,80%道路实现铺油罩面,全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远期目标:到2017年底,拱棚蔬菜发展已形成规模,管理规范,效益显著,通过五年时间,使本村拱棚蔬菜和大田蔬菜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主导产业。全村通组油路铺油罩面率达到100%。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0以上,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要通过五年努力,使xxx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

自然和谐”的目标,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建设和谐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工作的领导,确保本规划的顺利实施,成立xxx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倪金山xxx村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李玉峰xxx村党支副部书记

成员:李建军xxx村委会副主任

窦培军xxx村水协会主任

张馨月xxx村妇联主任

周海龙xxx村文书

各村民小组组长

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是本规划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同时负责联村联户重点工作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帮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点问题。要通过项目投资、乡村两级筹措、有关政策资金整合、社会各方捐助、群众自筹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切实解决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上一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上报工作流程下一篇:小区楼道文明提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