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赏析题(精选11篇)
关键词:多种风格;错位的视角;委婉;情景交融;含蓄。李商隐的诗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正如周振甫所评:“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本文仅就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的赏析,揭示其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无题·相见时难》应是诗人与宋真人初恋的产物。李商隐二十三岁去河南王阳山东峰的玉阳观学道,其西峰灵都观有位姓宋的女道士,她是侍奉公主的宫女。由于两座道观之间的往来联系,李得以邂逅而一见钟情。但这一对情人偏偏生活于道观,除了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束缚,还要加上森严的教戒限制,因而他们的恋爱就变得十分艰难。《夜雨寄北》则一般认为是李羁旅巴蜀写给妻子的爱情诗。这两首千古绝唱,虚实相生,异曲同工,具有撼人心扉的艺术力量,堪称李商隐爱情诗的代表作。
一、艺术概括,实中生虚
诗人通过艺术的概括,创造“笔所未到,意有所忽”的艺术空白,言外有意,实中生虚,虚实相生。请先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字高度概括了诗人黯然伤神的真实感受,然而,相见何难,分别何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与想象的空间。李初恋的宋真人年轻美丽,能歌善舞,倾城倾国,使得李思慕不已,这从他的其它初恋诗中可见一斑。“镜槛芙蓉入,香台翡翠过”(《镜槛》),描写恋人坐在镜台前,恰似芙蓉,又若翡翠。在《日高》中,诗人想象水晶门帘里正在睡梦中的恋人,像红日高照的一朵芍药花,醉态朦胧,楚楚动人,对其爱慕至极,乃至“轻身灭影何可望,粉蛾贴死屏风上”,诗人幻想自己能学得道家轻身无影之术,飞进西峰灵都观,越过重门,再变成一只粉蛾贴于屏风尽情欣赏,即使贴死在屏风上也心甘情愿。其相思之情炽热如此,而在现实的环境和自我心理压力之下,却幽会难得,故而分别因为“相见时难”而更其难分难舍。其中蕴含的缠绵悱恻之情留待于读者的揣摩与体会。再请看《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则以一问一答概括夫妻之间的切盼与无奈。而一对恩爱夫妻,久久相离,其酝酿积蓄于心中的千言万语,诸如问候,寒乎?饥乎?忧乎?安乎?……亦留待于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李妻王氏为王茂元最小的女儿,彼此之间一往深情,这有诗人另作为证,如《无题》:“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裙钗芙蓉小,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莫近弹碁局,中心最不平。”诗人写王氏美若出水芙蓉,是颇知名的美人。她善解人意,知书达理,关心丈夫,体贴入微。尤其是末一联“莫近弹碁局,中心最不平”,《梦溪笔谈》云:“弹棋,今人罕为之,有谱一卷,盖唐人所为。棋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王氏以弹棋为隐喻,棋局中心为相互争夺而难弹之处,言外之意是劝丈夫别接近政治中心,那里是非最多。李只身滞留巴属,不得而归,只感“万里峰峦归途迷”(《凤》),夫妻牵挂,怎一问一答了得!个中滋味确待读者切己体会。
二、缘情写景,情景相生
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情景岁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是说景情可以相生。古人又有以景为实、情为虚,故化景物为情思称为化实为虚,化情思为景物称为化虚为实。所以情景相生也即虚实相生,这在两首诗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还是先说《无题》,诗人缘情写景,借“东风无力百花残”来抒发分别的百般痛苦。暮春季节,东风无力,百花凋残,韶华易逝,花因如是,人又何尝不然。仅此一句,闲愁万种;离情别绪,凄婉动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兴兼用,化虚为实。一对恋人海誓山盟,彼此忠诚,全在春蚕、蜡炬的意象之中。再说《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缘情写景,借景抒情,用巴山、夜、雨、涨秋池几个意象,层递组合,把胸中的愁绪写到无以复加。“巴山”隐言羁身穷山恶水,刘禹锡曾云“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夜”,言黑暗笼罩,实见心中阴霾浓厚。“雨”字一出,令人顿感凄凉,再点“秋”字,又厚增一层哀愁。此为言不尽意,立象尽之,化虚为实,化情丝为景物,深得杜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立象取境之法。又句中下一“涨”字,实乃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范晞文《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用一“涨”字令人想见诗人独处巴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夜间秋雨淅淅沥沥,声声入耳;点点滴滴,都在心头。似乎分明感到秋池多已涨满,只觉万般愁绪交织着黑夜秋雨,一起笼罩心头;秋池凉水涨而渐满,心中愁绪积而愈深。两首诗哀情生哀景,哀景又更生哀情。
三、虚写对方,实写自我
诗人从对方着墨创造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称之实,借对方写自我则谓虚;然而写对方只是想象,故又为虚,表达自我的真情实感才是目的,因又为实。诗人言人写己,亦实亦虚,曲折有致,委婉感人。也还是先论《无题》,“小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想象分别后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恋人,惟恐云鬓衰变,红颜消退,青春渐逝。留命以待沧桑,保容以续悦己,其苦情密意,从一“愁”字流溢而出。思及此处,诗人怎不相思万分。同时,诗人又想象到恋人对自己的割舍不下,虽身处另一方,却想到诗人郁郁而孤,幽幽而思,必会长夜苦吟,日复一日,岂不身心憔悴。然此情无计可施,唯有默默祝愿诗人,应觉月光寒冷,而能懂得自我保重,以待来日。一个“应”字又是怎样的一种万般无奈与聊以自慰。念及此境,诗人又怎能不望穿秋水。热恋双方彼此相思,其期盼之情真可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再论《夜雨寄北》首句一问一答,巧留空白,发人想象,其中“君问归期”当然可作虚写对方,上有所言,此不复言。这种从对方着墨而虚写自我的笔法,在李的爱情诗中是常见的。且看他的《摇落》,全诗借摇落萧瑟的秋季,抒写自己对京城妻子的深挚的思念,末二句:“遥知粘洒意,不减欲分襟”,却从京城其妻王氏写起:遥知妻子思念自己,泪洒衣襟,与当年分手时一模一样。虚写妻子泪洒沾襟,乃实写自己思断柔肠。而诗人的幽幽相思,切切眷恋,又全在言外。虚写别人,实写自己,似虚还实,实而又虚。其境幽幻,其情动人。
四、虚写未来,实与当前
诗人写当前为实,幻想未来为虚;虚写未来,又是为了写当前的真情实感。当前的情感藏于心中,这又为虚;用之虚写未来而创造的意象,却又为实。这样,当前与未来虚实相生,亦真亦幻;现实与幻想回环比照,似真还假。如此,感情的抒发也就更加迂回动人。还是先说《无题》,客观的种种阻隔,精神的种种障碍,诗人与恋人不得一见,然而对于未来,却在无奈中怀着希翼,“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他幻想着,期待着青鸟传书,与恋人后会有期。未来究竟如何,成为留于读者想象的空白。比照现实,更见爱情的执著。其缠绵悱恻之情,因而不绝如缕。再说《夜雨寄北》,诗人幻想回到京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红烛摇曳之下,与妻临窗而坐,如胶似漆,倾诉思念,共享团聚的温馨。然而“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欢乐的憧憬,而诗人却只能是真实地处于孤寂凄凉之地的当前现实之中,则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形成了往复的对照;今宵——他宵——今宵形成了回环的时间对比。“巴山夜雨”重出递进,幻想中的温馨将现实的凄苦比照的曲折委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动人心魄。其结构也因此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富有想象力的诗作。从整个诗歌来看,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
诗歌首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君问归期”,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回答是“未有期”。也就是说,我回家的时间没准儿。妻子盼望着丈夫回家,可丈夫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回家。这对妻子来说,是多么的失望;对丈夫来说,又是多么的辛酸。而诗人又采用了反向的写法,明明是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反说是妻子思念自己。这样写,不但说明诗人时时刻刻思念着自己的亲人,而且比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表现得更为凄凉与辛酸。接着第二句写眼前的景象:“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诗中,“巴山夜雨”写的是自然之景,是眼前的状况,但其中的“秋”字却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悲凉与忧愁。这“悲凉与忧愁”就如同淅淅沥沥的夜雨下个不停,装满着整个心房,与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中所表现出的举目无亲的孤独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羁旅他乡的诗人并没有接着描写内心的忧愁如何深重,他转而写道“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能够“共剪西窗烛”?诗人盼望着团聚的那一天。这时,诗人的思维发生了变化,对团聚充满了憧憬,并想象着团聚的那一天,“却话巴山夜雨时”。也就是说,要尽情地说说今晚的“巴山夜雨”,说说此时思念家乡亲人的心里话。诗歌的最后一句回应了第二句,但要注意的是,前一个“巴山夜雨”侧重于自然环境描写,突出表现了秋日的夜晚下着淅淅沥沥的夜雨,也可以说是诗人为表现自己的情感设置的环境;而后一句的“巴山夜雨”,却蕴含着诗人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那个晚上的思念之情、羁旅他乡的忧愁,以及仕途坎坷的辛酸。“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想象使诗歌由写惆怅又突破惆怅,写希望的幻灭和希望的重燃,情感在时空中交错发展,最终得以升华。特别是诗人在充满着美好的想象中,给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的“空白”。这一“空白”不但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想象,激发读者的情感,而且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羁旅他乡时凄凉的心境,以及内心的至情之美。
总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首蕴含着艺术“空白”的佳作,极具深沉而开阔的审美艺术意境,表现出空灵之美。同时,读者在审美鉴赏时,运用想象遨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动人情怀。
(选自新浪博客,本刊有删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过程与方法:了解李商隐的生平,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古诗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妻子的思念。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能理解“写景抒情”这一知识点,学会如何学习诗歌。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是的国度,在这里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而且名家辈出。其中有两位诗人被称为“小李杜”,他们就是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师:关于作者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
总结: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诗人。
师:了解了作者,接下来咱们进入朗读环节。2.朗读
师:首先老师为大家做示范朗读,注意听老师朗读的读音、节奏。师:老师朗读完了,谁来说说这首诗应该注意哪几个易错字词? 生:涨 剪
师:朗读诗歌,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读出节奏,谁来说说这首诗是什么节奏?
生:二二三拍节奏。
师:掌握了易错字词和节奏,接下来大家自由朗读3—4遍,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大家朗读得都很认真,谁来为大家示范朗读这首诗?
师:现在咱们进行男女朗读比赛,看哪一组朗读更流利,声音更洪亮。男生发扬一下绅士风度,女生优先。
„„
师:相比之下,男生声音洪亮,略胜一筹。女生也不用灰心,请继续加油。
师:熟读了这首诗歌,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理解全诗的意思,勾画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要求每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3.疏通诗意
师:各小组讨论得都很热烈,哪一小组有问题请举手示意。师:在此强调以下字词:
涨:涨满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能够 却:再 话:叙说
三、整体感知
师:疏通了文意,接下来咱们再深入地学习这首诗歌,首先看题目,说说你从诗歌的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总结:时间、环境、事件 师:那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两个场景?
生:一个是现实的场景,一个是想象的场景。
师:哪几句描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哪几句描写的是想象的场景?
生:现实场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想象场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闭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接下来找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一下这两种场景。
四、重点探究
师:我们整体感知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诗,想一想,你从诗歌中读出了哪些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总结:
两个“期”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涨”,深夜里,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思念之苦。正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作者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诗人心中充满了思念,但思念只能寄托给将来,等到有一天,返回故乡,和亲人在窗下窃窃私语,整夜难眠,倾诉对对方的思念。
师:通过以上同学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场景和想象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五、总结评价
思念亲人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也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希望每位同学莫让思念仅仅停留在脑海之中,无论身在何方,请多给亲人送一份温暖,道一声祝福。
六、板书
现实场景
(思念)想象场景
七、课后反思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丝丝绵绵的被泥土吸进,看着窗外,天灰蒙蒙的,像被物体狠狠地压住,心也莫名的开始疼痛着。大脑看是搜索着,清晰的浮现着一封书信:“君,昨夜秋雨连绵,我们都思念着你,君,何时归返,何时再把酒言欢。”回忆着那时我们的喜怒哀乐,因为某件事而开怀大笑,某句话而感动流涕。现在只能一个人在黑夜里回忆。我多么期盼,期盼着何时一起把酒言欢,何时饮酒歌唱,吟到黎明,唱到天亮,倾诉思念之情、悲痛之苦,空中雷雨交加,震耳欲聋的雷声惊醒了正“沦陷”的自己,又好像在嘲笑自己。只能掩面流泪,但愿长醉不愿醒。一股寒风阵阵袭来,呼呼的大叫着,披着的风衣被吹到了地上,夜,越来越深了,睡意在思念中渐渐泛起,我蹲下身,捡起风衣,站了起来,挽在手中,倾身吹灭昏昏暗暗的蜡烛。窗外的雨滴答在池塘边,溅起的声音像强忍的泪水滴在心上。。。闭了眼,倒在床上,眼皮在黑夜中“打架”,不知不觉,我好像有回到了家中,在那个窗边,我伏在你的耳边,我告诉你我在巴中时的工作、生活条件,你皱着眉头安静地听着,我还低声的在你耳边倾诉自己对你、你们的思念。
你满眼泪眶的笑着,我也笑着...
一阵风吹过,手轻轻的擦过被子,侧身,继续做那个让人泪流得美梦...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1、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融情于景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体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温婉细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
难点:体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温婉细腻。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由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师用投影并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一起了解作者李商隐,并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4、师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5、生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6、结合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诗歌表达情感的温婉细腻,及诗歌回环往复之美。
7、课堂小结
8、诵读由本诗撰写的现代诗歌《夜雨寄北》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注释:
①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四川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然后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然后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问题】
7.“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答: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画“√”错误的`画“×”。(3分)
⑴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他与诗圣杜甫齐名,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
⑵李商隐的诗多以词采“华艳”著称,本诗却朴素无华,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诗人的作品里并不多见。【 】
⑶这首诗两次写“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作者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
【参考答案】
7.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秋”字点明了季节(点明了诗的具体时间,是秋天的一个夜晚)(1分),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烘托)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1分)。
8.3分,每题1分。
⑴×
⑵√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秋夜,诗人李商隐坐在窗前的烛光下,手里握着家乡故友的来信。友人在信中询问李商隐何时回家与家人和朋友们团聚。李商隐看完信后在屋里踱来踱去,沉思着,自己旅居巴山已有数年了,未曾回过家乡,如今,不知家乡的亲人与故友过得怎样,村前的那棵桂花树开了没有,曾经与朋友吟诗下棋的小亭还在吗?
窗外的雨滴滴嗒嗒地下着,屋前池塘里的水已经涨满了,可是雨却没有停止的迹象。李商隐立在窗前,望着漆黑的雨夜,脑海里渐渐浮现出他曾经与朋友们在一起饮酒作诗,赏诗论道的情景,浮现出他们一起外出旅游,意气风发的情景。可是现在却与朋友天各一方,多年未曾相见。自己独自一人,羁旅巴山,好像与世隔绝一样。李商隐愈发地感到孤寂与苦涩,思乡之情也变得更加地浓郁。什么时候才能与友人再次相见,像从前一样过着既快乐又充实的生活,那该多好啊。
半年后,李商隐乘船回到了故乡。终于回到了故乡,李商隐特别激动,和朋友亲人们起大摆酒宴,尽情地吃喝玩。饭后,李商隐把朋友带到了景色盎然的花园中,与朋友谈起了自己是多么想念家乡的朋友和亲人。这次回家就为了和大家团聚在一起,又谈起自己和朋友以前的一些快乐的事情,最后说起了那天夜里在绵绵的秋雨中是怎样地思念他们,是怎样热切地期望快点回到家乡。
【夜雨寄北赏析题】推荐阅读:
八年级上古诗赏析题10-01
以幸福为主题的作文赏析06-22
三月晦日偶题翻译及赏析07-03
失题,失题唐备,失题的意思,失题赏析07-10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赏析及训练题09-22
晨起偶题,晨起偶题陆游,晨起偶题的意思,晨起偶题赏析07-23
鹊桥仙赏析05-25
满分作文赏析05-27
登高杜甫赏析06-03
简爱赏析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