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这部分的知识是学生掌握11-20以数的认识、10加几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的知识和技能是以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将对今后的计算产生直接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认识了20以内的数,并掌握了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既能联系巩固旧知识,又能更好地为学习“8加几”、“7加几”等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
2、通过圈一圈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凑十法”,会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教学重点:
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教学评价:
1、针对目标一,主要采取观察、比较、交流计算9加几,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2、针对目标二,注意采用交流性评价和样题评价。通过观察、比较、练习等方法,能准确计算9加几的结果。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价要求环节一,回忆旧知,情景引入1、复习旧知:
(1)对口令。
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
(2)10加几的加法。
10+110+210+310+410+5 10+610+7lO+81、对口令。
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
2、10加几的加法;
3、闯关成功的我们可以去运动会场了。能快速说出2-9的分成和组成,能正确计算10加几的得数。环节二,提出问题,探索方法1、图片上有什么数字信息?22、箱子里有几盒牛奶?箱子外面有几盒牛奶?
3、提出数学问题。
4、列算式。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1、带着问题,观察主题图,说说你发现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2、教师指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时给适当地指导。能找出图片上的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会列算式。环节三,汇报交流,梳理方法课本练习第89页例题。
1、说说你是怎么算的?2、2、画一画,圈一圈,掌握算法;
3、说说圈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法;
4、做一做1题。1、指导学生说算法;
2、指导学生圈一圈;为什么要这样圈?
3、指导学生说算法。学生会画,会圈,会算。环节四,对比分析,感悟优法课本第89页做一做第2,3题。说说你的发现。教师指导学生做练习,总结发现:结果都是十几;得数十几中的几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掌握此规律会计算得又快又对。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题目。总结算法: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环节五,体会应用课本练习二十第2题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规律。会用凑十法较准确计算。环节六,全课小结,拓展方法学生尝试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或者你知道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凑十法的方法是什么?能说出凑十法即可。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9加几》教学设计
2.人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数学教案
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反思
4.《9加几》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5.一年级上册数学《9加几》教案
6.小学数学一年级《9加几》教学设计
7.9加几教学设计反思
8.9加几的课件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一 9加几》 【教材分析】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继续学习口算和笔算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所以,让学生体会“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是教学重点。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特性,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说等学习活动探索口算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注重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地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观察、思考、准确表达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运动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思维过程。【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咱们弘文学校秋季运动会已经结束了,你还记得咱们运动员参加了哪些项目吗? 生:跑步、垒球。生:跳远。高年级的还有跳高。
师:看来大家对运动会还是挺感兴趣的啊。那从今天开始,咱们就通过“小小运动会”的参观,来学习一些新的数学知识吧!
上课!
一、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师:参加运动会要做许多准备工作,比如比赛前需要先报名。下面,我们先到报名场地去看看。(出示课件)大家看,这是运动会的报名场地,同学们正在积极地报名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会导入新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1.自主列出算式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列式,师板书9+6 6+9 2.探索9+6的算法
(1)学生动手操作,探索算法
师:9加6等于几?大家自己来算一算,可以使用学具帮助,摆一摆,算一算,再和同位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来算的?
指生在投影仪上边演示小棒边说算法。(学生想的方法可能有
1、用数一数的方法......2、先把6分成1和5,9+1得10,10+5得15。
3、把9看成10,10+6=16,16-1=15。......)
(2)算法优化,演示 “凑十法
师:这个同学是先把9个先凑成10个,再计算的。
象他这样凑成10再计算的方法,叫凑十法。下面我们就一起再来看一看怎样用凑十法计算9+6.9+6=15方法二1105凑十法(课件演示9+6过程,边演示边解说:左边摆9个黄色小棒,右边摆6个黑色小棒,先从右边的6个中拿1个和9个凑成10个,再和剩下的5个合起来,就是15个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边摆边说吗?同位互相摆一摆,说一说。谁能起来再说一说?(指1名同学说)
师:刚才我们在小棒的帮助下,计算出了9+6,看来,运用小棒摆一摆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好方法。可是,如果我们每道题都去摆小棒的话,会浪费很多的时间,怎么办呢?如果我们能根据摆小棒的过程,看着算式说出计算过程就会算得很快。你能试着来说一说吗?(学生试着说计算过程)好,一起来看。
刚才我们在摆小棒时,把一个小棒移到了左边,把6分成了两部分,哪两部分呢?对,是1和5.(板书:1和5)为什么是分成1和5,而不是分成2和4呢?对,是为了把9凑成10.(板书10)10再加5就等于15.谁能把这个式子试着来读一读。看来,他已经会把摆小棒的过程在算式上表示出来了,你会吗?
同位互相说说看。3.探索6+9的算法(1)探索算法。
师:刚才我们用凑10法计算出了9+6=15(个),那么你能再用凑10法,计算一下6+9吗?(借助凑十演示卡)(2)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可能有把9分成4和5,6加4等于10,10再加5等于15.师:同学们有问题要问他吗?老师有个问题想问这位同学,刚才我们都是移了1个圆片,你为什么要移4个呢?他是把6凑成10,所以要移4个。你能把你的想法象这样用式子写出来吗?也有学生可能把6个中拿1个和9个凑成10个。师:这个同学是把9凑成10.看来,在计算6+9时,既可以把9凑成10,又可以把6凑成10。你喜欢哪种方法就可以用哪种方法。老师认为把9凑成10更简单些,【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己探索9+6的方法,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宽松、开放的空间,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探索算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1.小结凑十法:
师: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用凑十法计算的;得数都是15)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就是说,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我们知道9+6=15,就可以马上知道6+9=15.老师考考大家,9+2=11,2+9得多少?9+8=17,8+9得多少? 2.课中活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顺利帮老师解决了写号码的问题,你们感到高兴吗?是啊,帮助别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随着音乐来表达我们的幸福吧!(放幸福拍手歌,学生活动)3.解决第二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一生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操作计算——思考算理——交流算法——优化算法”的探索过程的机会,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师:下面,我们再到体育室去看看,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1.圈一圈,填一填。(“自主练习”第1题)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呢?下面,咱们用圈一圈的方法来计算。怎样算呢?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老师圈了几个羽毛球?圈外还剩几个?所以9+2得多少?你能这样把剩下的题目也来先圈一圈,再填一填吗?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集体订正。2.填一填。
学生说答案,课件出示过程。
3.看图列式学生独立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7+9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方法来做题。4.探索规律,巩固凑十
小试牛刀9+4=131109+3=12121039+8=171710
五、谈谈收获
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共同归纳凑十法: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0根演示用小棒 学具准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陈老师想说今天真是一个好日子,你能猜猜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表猜想,调动课前的气氛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啊,今天果真是一个好日子,因为今天森林里要举行联欢会,小动物们可高兴啦,都纷纷赶来参加活动。它们也邀请我们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你们准备好了吗?
二、复习引题
师:瞧,我们已经来到了森林公园的大门口,但是小动物说,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回答它们的两个问题,就可以进去参加活动了。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1.复习数的组成 口答下面各题:
2.算式填空
提问:9加几等于10?
启发谈话:我们把9加1等于10换一种说法,可以说成9和1凑成10,(指名2-3个学生说)第二行的题目都是10加几,算出来都是十几。这节课我们要用9和1凑成10的方法,也就是“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题目。(板书课题:9加几)
三、学习新课
师:同学们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扣开了森林公园的大门。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去吧。1.教学9+2(1)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公园的大门口。为了迎接联欢会,森林公园被打扮得可漂亮拉,你来来观察一下,说说看到了什么?
(左边有9只红气球,右边2只黄气球,左边有10个栏杆,右边有10个栏杆„„)(2)你能根据这个画面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3)师:你真棒,给我们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么列式?
生:9+2=11(板书)
(4)9个红气球加两个黄气球,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移动就能很快知道一共是11个气球? 老师边演示,边说:我们先把两个黄气球分成1和1,然后把这个黄气球放到左边来,正好凑成了10个,也就是9和1凑成10,10在加剩下的1就是11.这种方法就是“凑十法。” 师:谁看懂了,来完整地说一说9+2=11的计算过程和想的方法。学生边说,老师在式子上用连线表示 再请几个同学说说计算过程,教师指黑板
(5)提问:9加2时,为什么要把2分成1和1?(因为9加1凑成10.所以要把2分成1和1。)
这里的10是怎么来的?(9和1组成10)2.教学9+3=12 师:每一个参加联欢会的小动物们都会得到一根魔法棒。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里有两种魔法棒。请你用小棒代替魔术棒,在桌上摆一摆。想一想,左边放几根小棒?右边放几根? 引导:
(1)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么列式? 板书:9+3=(2)9根和3根合起来是多少根?怎样移动小棒旧能使我们一眼看出一共是多少根? 请同学们移动自己的小棒,移好了再移给同桌的小朋友看一看。(3)指名一个同学到前面移动小棒
(4)要求说出移动的过程:先把3跟红色小棒分成1和2,把这1根小棒和9根的小棒凑成10根,10根再加剩下的2根,就是12根。
(5)9加3这道题目在计算的时候怎么想?先把什么数去分? 指名说,老师连线
请2-3个同学再说一说,教师指黑板。(先„„再„„最后„„)提问:9加3时为什么要把3分成1和2?
(6)大屏幕演示,全班同学一起说一说计算过程:先把3分成1和2,再把1和前面的9凑成10.10再加上剩下的2就是12.3.教学9+7=16 师:森林联欢会可是一件大喜事,就连菊花们也争相开放了。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引导:
(1)谁能看图列一道加法算式呢? 板书:9+7=(2)9加7等于多少,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移一移(3)谁能说一说自己移动小棒的过程?(4)谁能看算式,把想的过程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连线
提问,在这里,为什么要把7分成1和6? 谁来说一说9+7=16的计算过程? 4.自学剩下的9加几的计算
(1)们已经学习了9加几的三道题目,(指黑板)在计算这些题目的时候,都是从第二个加数里分出一个1和前面的9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
(2)剩下的这些题目,你能不能按照刚才的方法来试着计算一下呢?如果觉得计算有困难的,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在算式的下面分一分,画上线,也可以让你的小棒来帮帮你的忙。请在练习纸上完成。你完成了,就用行动告诉老师。(3)汇报
大屏幕出示剩下的计算题,分别请几个学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同学们,如果觉得他说的对的,请给他一个勾子。(4)齐读算式
(5引导发现,总结规律
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没有教过的题目你也会了,小松鼠也为你高兴呢。它发现了藏在这些算式得数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把自己的发现和同桌轻轻地说一说,说好了举手,来告诉大家。
(结果都是十几,得数十几中的几比第二个加数少1。)
问:这个“1”跑哪里去了呢?掌握了这个特点啊,我们就能又准确又快速地计算出9加几的加法了。
(6)点读算式,打乱读
如果我把这些算式的答案都盖住了,你还能算吗?来试试看吧,看谁的速度最快。
四、巩固反馈
1。算一算,找一找
师:知道了这个规律以后,我们计算起来就方便了。看谁把刚才的规律学的最好,小动物们要来请我们的小朋友帮帮忙。他们每个人有一个算式,只能坐在对应的座位上,你能帮他们找找座位吗?我点哪个动物,你就说说他们的座位在哪里。2.分水果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小熊维尼想送给大家一些水果,它在每个水果后面藏了一道题目,只有你回答对了,这个水果就归你了。谁想要?你想要什么? 3.动动笔,算一算(1)圈一圈,算一算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习了新的知识,我们总要来用一用。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98页,看做一做的第一题,圈一圈,算一算,你先数数左边又边各有几个?再想想要圈10个的话,还要在右边圈几个?也就是问右边借了几个?教师演示第一题,请同学们完成第一题和第二题,并算出答案。集体校对
(2)看图列式计算
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二题,有两幅图画,这次和第一题不一样了,它没有把算式写完,你能补充完整吗?自己试试看!集体汇报校对
(3)比一比,谁最快
第三题是计算题,我们老规矩,小组之间比一比,做好准备了吗?哪个小组完成最快,我们一会就请哪个小组来汇报答案。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已经快接近尾声了,同学们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觉得自己学得好吗?觉得自己学得好的给自己三声掌声,觉得自己还要努力得,就给自己两声掌声。
最后,所有的小动物们感谢大家来参加它们的联欢会,要送给大家一句口诀,我们一起拉读一读吧:9加几,不用怕.借一个,凑成十.计算起来对又快。教学反思
这是我本学期的最后一堂公开课.在选择题材的时候,因为临近期末,书中供选择的内容已经不多了.我选了《九加几》作为上课的内容。
在此之前,觉得计算课很难上,因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这样一堂计算课中呈现的内容,绝大多数的学生早已在上学之前就已经会算了。无疑,对于已经会的内容,让他们再认认真真地在课堂上学一遍,势必会很无趣,很枯燥。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出一堂能吸引学生的计算课,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所要考虑的。
教材中的主题图,创设了一个小朋友熟悉的运动会场景图,生动地描绘了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情景。这一主题图,贴近小朋友的生活实际,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这幅主题图固然好,但我在思考,是不是有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引入方法。我想到了学生们喜爱的童话故事。于是,我创设了一个“森林联欢会”的情境,并且让这个充满童话色彩的情境贯穿了全课的始终。
这节课,我先进行了试教。在四班试教结束以后,针对师傅提出的意见,我作了些思考。
首先是数学语言的问题。数学语言要求精准,明确。在这节课中,先是自己的语言没有没有准确到位,导致学生在表达的时候,语言的组织也不十分严密。例如,在说花移动的时候,一个学生说,“从这边移一朵到那边去”,一边还用手比画着。我当时也没有引起注意,因为我已经理解他的意思了,就顺着他的意思,也一起比画。显然,这句话在数学上是不严密的。应该用左边,右边加一描述。另外,对于他的这边,那边,会有可能导致其他学生不能理解。由此可见,虽然只是只字之差,却体现了数学语言的严密性。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很注意这点,也就没有犯类似的错误。
其次,是对于学生算理的把握。在第一节课试教的时候,我通过用小棒摆一摆的方法,让学生明白9加几的算理,即从第二个加数里分出一个1来,和9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并没有掌握摆小棒的方法。本来摆小棒,是为了帮助计算,而教到最后,却是为了摆小棒而摆小棒,没有切实做到使算理明了的效果。在操作过程中,对与算理讲得不够透,对于为什么要将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讲得不够清楚,致使后来学生在回答,“我们在计算9加几的题目时,都是从第二个加数里分出一个几来?”这个问题时,答案不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课后,在和师傅交流的过程中,才知道自己问题出在课堂展开环节中,对于算理的讲解没有到位。
再者,是关于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在巩固反馈的第一题,我选择了课本中做一做的题目,题意是要求学生圈出10个图形,因为左边9个不够圈,所以还要从右边圈过来一个,也是对”凑十法”的一个巩固。在试教的时候,我担心学生不会圈,故而就手把手扶着,先示范圈一幅图画,第二幅图画让学生自行练习.在课后,与师傅交流过程中,她提议可以放手放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她说,如果前面算理讲透了,那么在后面的审题中,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圈10个。在真正上公开课的时候,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问学生,应该圈几个,就能一眼就看出图画中有多少个?学生的回答回答也在预料之中,顺利得说出了圈10个。并且问,左边不够圈,怎么办?巩固凑十法的思想。然后,再让学生独自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我觉得如果教师在课堂展开的环节,把要讲的内容将明,讲透,接下来的练习巩固环节,教师就可以轻松地看学生发挥了,而不必教师在费劲地引导.针对试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整体不变的情况下,在细节上作了些变动,更加规范了自己使用的语言.整节课力求体现出:
一、创设符合低段学生年龄特征的情境。
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童话般的情境——“森林联欢会”。课的开始,我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森林要举行联欢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也邀请我们一起去,你们愿意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话题一转,我们还不能进入大门,因为小动物们要出题考考我们,要我们回答对才可以进去,问学生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饿,他们急切得渴望进入森林里去看看。信心也就随之增长,这样,我就在情境中,自然得进行了相关题目的复习,为9加几的教学作好了铺垫。再随后,我将孩子们的注意点集中到森林公园的大门口,这个大门也不是白设的,而是蕴涵了数学信息。这样,在“大门口”我就自然地教学了“9+2=11”的题目。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孩子们带进了森林公园,引出了小动物们手上的魔术棒,以及盛开的菊花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将它解决。在巩固的时候,我安排了小松鼠提问,和给森林里的动物找座位,以及小熊维尼发放水果,使学生始终置身与活泼的情境中,学得有激情。我将情境延伸到了课的结束,在最后我还设计了所有小动物出现,送给小朋友们一句九加几的口诀。总之,整堂课,我在情境中开始,也在情境中结束,学生学习得情绪高涨,也仿佛置身在美丽的童话世界中。
二、注重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
第一节课的经验,让我在公开课时更注重了对于学生算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我单纯地将算理强加给学生,我通过先说一说你想怎么摆,再摆一摆,在说一说摆的过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解。鉴于第一节课,学生掌握情况的不理想。我在本节课的第一个算式“9+2”就开始让学生操作。边操作边感悟。在教学中,我重点出示了三道题目。这三道题目,都是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再集体汇报操作过程,然后从具体的小棒操作,回到题目中去,用数的分解去凑十的方法,再说一说题目的计算过程,经历了从形到数的抽象过程。三道题目,反复演练,反复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再通过集体说,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一方面,在语言组织表达上,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与表达能力,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讲老师教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
在课堂上,我重点呈现了三道题目。其余九加几的题目,都是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自学,将题目做在练习纸上。我走到学生中间,查看学生自学的情况,并适时得进行指导。在汇报的时候,不仅让学生汇报出答案,还要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这样一个途径,可以了解这节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自己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所以,我觉得,在教学时,适时地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学,有时候往往比自己一直扶着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本节课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于练习的层次性。在听课结束后,教研组老师坐到一起评课。有一个老师说到了我的练习设计。她提出,在联系层次上,可以将题目作些调整。其中,我在让学生自己算好其余的九加几的题目之后,让学生看着大屏幕出示的算式,及答案,找找规律。从而掌握9加几计算是的技巧。对于这里的规律,即得数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一,学生发现有一定的难度。这道题目可以作为整堂课最后的拓展题放到最后,这样也可以弥补我的练习中没有拓展题的缺憾。
活动片段展示:
我首先通过一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
出示课本P96~97的全景图。
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
(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再用小棒来代替饮料来数一数。
生1:我是1盒1盒地数……一共13盒。
生2:我是2瓶2瓶数,再加1盒……一共13盒。
生3: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生4:我是先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老师有意识地抽出各种数法的代表来比赛看谁数得快)
师:老师现在请三位小朋友来同时数一数老师这里一共有几朵花。(出示红花9朵,黄花8朵,分三组来数)
师:哪个小朋友数得最快?为什么他数得这么快?哪种方法好?
……
反思:
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从情境入手,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体现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把学生当作研究者,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进:“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正是从这一特点出发,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把凑十法强加给学生,因为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动脑思考获得的。这样教学,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并能感到自己是个研究者、发明者,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不可能相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鼓励算法多样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提倡算法多样化,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这样,不仅肯定了学生的解题方法,而且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在不断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便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新字“明”。
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朋友。我们先来看几个老朋友。(出示太阳)这是老朋友“日”,(出示月亮)这是老朋友“月”。(出示:一双手)这双手表示什么呢?
2、现在,太阳想和月亮手拉手,交朋友,成了一个新的字:“明”。(出示“明”)
3、这个字读什么?(正音、齐读)你们以前有没有见过“明”,你能用“明”组什么词语?(随机出示卡片:明白 明月)
4、“日”和“月”这两个老朋友住在一起,相处得很融洽,特别是“日”,它作为老大哥让着小弟弟,它把大部分位子让给了“月”。这样组成的字才好看。
二、学习“鲜”。
1、另外有两个老朋友听说“日”和“月”交了朋友,它们也飞了出来,(出示“男”)一个是“田”,一个是“力”。这个字念什么?
2、你们以前有没有看到过“男”?我们可以组什么词?(组词)(随机出示卡片:男女 男孩)
三、举一反三,自学生字。
/ 2
1、像这样有趣的字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自学其他生字,同桌可以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2、请学生做小老师,汇报学习情况。
四、诵读韵文,巩固认字。
1、学生自由读。
2、同座位用“对口令”方式读。
3、边拍手边读。
五、扩词造句,拓展认识。
1、刚才学的字,你们记住了吗?(认读“读读想想”中的词语)
2、用本课生字扩词或造句。
3、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或两个词语来说一句话吗?(小组合作交流,指名回答)
4、自由组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
六、巩固练习。
1、还有许多字,也是由两个字组成。请小组长打开信封,拿出纸片,大家合作,看哪个小组拼的字多,注意笔画的变化,用水彩笔修改。
2、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
(备注:拼字材料中出现的是独体字,一部分是本课中出现的,另一部分是学过的字或认识的字。)
七、练习写字。
1、学生自己描红,了解字的笔顺及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请学生做小老师来说说写好这三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相机提醒学生比较容易混淆和写错的生字。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93页例1、2,94页课堂活动1、2,练习十二1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找到口算7、6加几的方法;
2、会口算7、6加几,能较清楚表达自己的口算方法;
3、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凑十法这种简便算法。
教学重难点
7、6加几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花、小棒
一、复习
游戏:找朋友
10的好朋友
你会填吗?
7+=106+()+3=10
二、新授www.xkb1.com
1、出示例1图
引导学生提问题,并且列算式
7+5=
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小组交流。
(1)、想:
7加几得10?
把5分成几和几?
7+3=10,10+2=12。
(2)、想:5加几得10?就把7分成几和几?5+5=10,10+2=12。
看书,你的计算方法给谁的一样?
(3)、算一算:7+47+7
你会用刚才的方法计算吗?
学生算后小组交流
观察:你发现了7+57+47+7的秘密吗?
老师小结计算方法
2、教学例2。
贴小花
小猪有5朵花,小猫有6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列算式,
指名板书自己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全班订正。
算一算:6+6=6+8=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94页1题。
学生独立填空,指名回答并订正。
2、自制7、6加几的卡片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二1题。)
板书设计
7、6加几
例1:爷爷摘了7筐苹果,5筐梨。例2:小猪有5朵花,小猫有6朵花。
爷爷一共摘了多少筐水果?一共有多少朵花?
1.使学生知道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道理,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渗透加减法的关系,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道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熟练口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1~20各数的组成
分别出示数字卡片:14、17、12、11.
学生说数的组成.
2.看图列式:
出示桃子图
师:同学们对于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得很好,小猴子看了很高兴,它给我们送来了桃子,想慰劳一下大家,你们看,这就是小猴子拿来的桃子.
问: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问:这两个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这两个减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说图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复习的知识学习新知识,你们有信心学好它吗?
二、指导探索:
1.出示钟表图.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钟表)
钟表是帮助人们看时间的,今天我们要用它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
问:你能根据这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学生口述算式,老师板书:
(教育学生看图、数数要仔细)
师:结合钟表图,说一说算式中的10、3和13分别表示什么?
(3表示盒外有3块手表,10表示盒里有10块手表,13表示一共有13块手表.)
问:你能说一说10加3和3加10为什么都等于13吗?
(因为13可以分成10和3、从13里面去掉3就剩10,去掉10就剩3了,所以13减3等于10,13减10等于3.)
师:原来你们是根据数的组成来算加、减的,真会学习,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再做两道题.
2.出示练习图(第81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试做,然后同桌互相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指名说答案.
师:如果没有图,你会算这样的加减法吗?
3.出示卡片:
指名口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81页做一做第2题):
10+7=□14-4=□
8+10=□18-10=□
4.出示例6:
师:这两道题怎么算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想数的组成来算,也可能用数数的方法,只要正确都应该给予肯定.)
师:加、减它们都叫什么吗?
(可以放手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
5.说出例5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
1.口算:看谁算得对.(82页的1~3题)
10+2=17-7=13+1=
14-10=15+10=15-2=
6+10=14-3=16-10=
10+1=9-8=7+10=
15-5=9+1=12-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理解数的基数、序数含义,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二)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借助生活经验,解决关于几个和第几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认识了1~5各数,并会比大小的基础上,感知自然数的序数含义,并能通过已知经验正确区分几和第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序数的含义,并知道数的方向决定次序。教学难点:区分几和第几的意义,能正确使用。
三、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幻灯片,方片4个,圆片1个。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从前,有一个小朋友特别能吃。一天,他到一家汉堡店吃汉堡,他先吃了一个,没有饱,又吃了一个还是没有饱,直到吃完第4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4个该多好啊!你认为他说得对不对呢?为什么?
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4个汉堡与第4个汉堡表示的意思不同。小结:直到吃完第4个,才觉得饱了,说明他一共吃了4个汉堡;如果直接吃第4个,实际上他只吃了1个,能饱吗?看来第4个和4个不一样,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第几》。【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几和第几之间的差别。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感知序数含义。教师: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让学生详细描述画面上的内容,找到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如果你个小法官,你认为谁说得对?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认识到准确描述位置时,不光要说第几,还要说清数的方向。小结:就是像你们说的这样,从前面数,小朋友排在第2位;从后面数,小朋友排在第4位。看来我们在描述小朋友排在第几时,不仅要说清他是第几,更重要的是说清你是从哪往哪数,是按什么顺序数的。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小朋友在队中的位置,那么其他人都排在第几位呢?试着说一说。2.深入探究,区分几个和第几。教师:看来这两个问题难不倒聪明的你,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穿军装的阿姨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
:教师:前面有3人,这里的3人与刚才我们说过的第3位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并运用课件让学生明确3人指的是3个人,而第3位指的是1个人。
小结:看来这个3指的是3个人,而另一个3指的是1个人,虽然都是3,可它们表示的意思却完全不相同。
3.巩固方法,灵活应用几个和第几。
教师:小动物正在排队准备比赛了,可是小兔子找不到自己应该站在哪儿。小裁判员只告诉小兔子它在队中是第3位,它应该站在谁和谁之间呢?你能帮帮它吗?
借助环节一、二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充分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理解小兔子的位置可能是从左往右数的第3位,也可能是从右向左数的第3位。马虎的裁判员没说清数的顺序,所以小兔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教师:如果你当裁判员你应该怎么告诉小兔子? 小结:看来从哪往哪数,按什么顺序数真是很重要。我们以后做事可不能像小裁判员这样不严谨。
【设计意图】借助前面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说一说。教师:你们帮助小兔子找到了在队中的位置,那么你能说一说自己在你所在的这一组的位置吗?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2.完成教材23页第1题。
(1)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
(2)从左边数,给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3)从右边数的第1只小鸟飞走了,还剩□只小鸟。3.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有4个方片,1个圆片,现在要把圆片摆在第2个,可以怎样摆?你能想出几种摆法。(数数时,数的方向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首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巩固“数数的方向不同,位置不同”这一知识点,也让同学们在考虑问题时要想全面。
(四)课堂小结
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堂课学习氛围浓,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感到很轻松愉快。课后我仔细回味,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但学觉得对教材资源的挖掘不够深,还应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识点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统一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但实际不能归入那些图形中,如像 这样的图形与长方体应区别开来,这样的图形应与圆柱区别开来,应与球区分开来。还有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会误认为是正方体,而它实际属长方体,应让孩子对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各自特点,这样很容易就分辩出来了。
这一节课是孩子们初步接触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下一课时便是让学生们探索从立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将由三棱锥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看来在认识立体图形时,还应补充认识三棱锥知道它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为后面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作好充分准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重点难点: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许多你们喜欢的小伙伴,你们瞧,有积木、皮球、还有橡皮泥呢!我们要和这些小伙伴共同走进美妙的数学世界,去认识大自然中很多美好的物体,如果你们很高兴就向老师招招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
1、你们看,老师把它们分别放在了你们的学具盘里,请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能把这些小伙伴分分类吗?再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好吗?
2、学生分小组活动
3、学生反馈
(1)按材料分:把纸做的放在一起,塑料做的放在一起;
(2)按颜色分:把红色的分在一起,黄色的分在一起,花的放在一块;
(3)按形状分:把长的放在一起,方的放在一起,象柱子似的放在一块,球放在一起;(4)按大小分:把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
4、教师小结
你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按形状分的这一类,他们就是按数学眼光来分的。
(二)活动二:摸一摸,说一说各种形体的特点。
1、描述物体的形状
(1)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小伙伴,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它的样子,再为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好吗?
(2)学生反馈
(3)教师同步出示图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2、整理学具
我们先把长方体放在盘子里,再把圆柱放在长方体的旁边,盘子里还缺谁呢?
3、构建立体图形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想象它的样子,并用手比划出物体的样子。
(三)活动三:小组游戏,进一步感知各种形体的特征。
1、摸出物体,说出形状。
教师:我这里有一个神奇的袋子,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请听好游戏规则,先闭上眼睛,把手伸进袋子里,摸到一个物体后说出它的名字,再拿出来让同学验证,说对了我们用掌声来祝贺他.先从1号同学开始活动。
2、按指定的形状摸出物体
教师:由一名同学指定大家在袋子里摸出具体形状,摸对了,小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称赞他,从1号开始轮流活动。
[设计意图]从开始的“分类”活动,到“命名”活动,再到“神奇的袋子”游戏,都是建立在儿童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的,这样的活动能够较好地体现地“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方法应用
(一)数一数
1.数一数,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形状的物体组成的?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说一说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小组内交流)
(三)搭一搭
小组合作,用学具盘里的物体,搭出一件作品,并说一说用了什么形状的物体、各是多少个,以及搭建的作品的名称等。
[设计意图]为了加强对分类的体验,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这样修改,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我能看得到、摸得到、想得到。展示了数学较深层次特有的魅力及生命力。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生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分类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课堂检测B
六、布置作业(布置课外活动)用橡皮泥捏出自己最喜欢的形体,进行展示交流。要求:
1.每人用橡皮泥捏3个图形,一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一个球,一个圆柱。2.每个小组评出一个优秀作品参加全班的评选。3.全班评出一、二、三等奖。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教学设计11-08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最新11-16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质量分析06-29
《静夜思》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1-18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09-09
2024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识字5教学设计《对韵歌》05-26
人教版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06-23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教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