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六十周年感想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国六十周年感想(精选7篇)

建国六十周年感想 篇1

穿透历史的烟云,只为正视淋漓的鲜血。

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都以敬畏的心情崇拜着她深厚内腔中的五千年华夏文明,都怀着先辈们传承至今的浩然正气、民族精魂,于是当近代的侵占与掠夺毫无情面地降临在这片平静的土地,我们愤怒了。我们都成了稼轩,而这片热土一夜白头,垂

垂老矣。今人痛心疾首地对着史书喟叹,凭吊苦难中惨淡的人生和不屈的头颅。当华人的心随历史的字句绞痛不已之时,汉字终于在这一篇章生机勃发,曲折的路途也都在预示着这一刻的到来——1949年10月1日,一条东方巨龙睁开了睡眼,蓄势待发。数万万人用血泪筑成比长城更坚实稳固的骄傲的名词——中国!

路过建设的春风,只为珍惜现世的幸福。

从一五计划到经济建设改革,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从改革开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中国时间轴上的每一点都讲述着我们民族一段艰苦奋斗的历程。备受欺凌的中华民族在六十年前站起来了!并且以勤奋的态度摸索着前行,以创新的精神增强生命力,以坚持的信念与时俱进……终以骄傲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艰难的时期早已镌刻为不朽的记忆,康庄大道更需要我们以感恩之心珍惜着走下去。像超级杂交稻一样茁壮成长,才不辜负阳光雨露的滋润灌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早日挺起祖国的脊梁;追求同神七一样冲上云霄,才对得起六十年来,还有更久以前,不变的星光下的殷殷希望……

背离创痛的阴影,只为飞翔在更辽阔的苍穹。

祖国这个宏伟壮丽的名字,伟大的背后也和我们每个人一样,脆弱的她依然常常遭受沉重的打击:数九寒冬,冰天雪地的笼罩;大地震颤,汶川的失声哀号;婴孩痛苦煎熬;世界金融风暴,h1n1危险讯号……深重的灾难让祖**亲容颜憔悴,身心俱疲。这样的时刻正需要她的子民坚强、团结,年轻的生命不怕困难,因为跌倒了还可以再站起来。使我尤其难忘的,是灾后充斥着祖国每个角落的爱,六十年来它教会我们的,让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慷慨地回报给她。悲壮衬托下的大爱,就是我们送给她最真挚的生辰贺礼。

建国六十周年感想 篇2

关键词:三十年,发展,世界,中国

一、引言

六十年的风风雨雨, 六十年的沧桑变化, 如果说,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主要呈现为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一直处于问题与干扰的交织、困难与歧途的重叠的话, 那么, 后三十年则使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任务、路径变得清晰、明确、可行, 并创造了今天的巨大成就和辉煌成果。中国举世瞩目的变化,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怀疑了。对于中国社会来说, 1978年有着极其特别的意义, 因为从这一年起, 中国社会由此正式告别“折腾”的思维, 代之以科学发展的现代化思维。中国社会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 从生产生活方式到行为思维模式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同样世界的繁荣更少不了中国。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的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 无疑是全世界的福音。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中国将继往开来, 继续为世界的繁荣, 为全人类能战胜经济危机尽到自己应有的义务。

二、三十年的发展改变了中国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 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1]党的十七大从人民、国家和政党三个宏大的角度高度评价了三十年来的伟大成就。

(一) 、三十年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

高速经济增长, 使中国从一个人均国民收入199美元的低收入贫困国家, 走进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中等偏低收入国家的门槛。更可贵的是, 这种发展并不是只惠及少数人, 而是改善了几乎所有人的生活和福利水平。另一方面, 中国人的自由和机会, 无论对最偏僻、最草根的乡村农民还是得天独厚的各类精英,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阔。量化这种巨大转变, 更直观的展现这种伟大成就, 我们可以看一组国家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1、贫困人口减少, 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500万以下。贫困发生率从30%降至3%。2、居民收人增加, 从1978年到2008年,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长了34倍,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人增长了27倍。3、人均居住面积增加, 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9平方米, 现在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超过25平方米。4、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1978年恢复高考后有40万大学生走进大学, 2009年将有611万大学生走出校门。5、1978年私人轿车数量基本没有, 而2008年末, 私人汽车保有量4173万辆。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已覆盖4亿多农民。这些数据客观的说明了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二) 、三十年的发展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

这三十年, 我国经济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一般的说法, 我国的现代化发端于19世纪中期, 但由于当时救亡压倒一切, 革命、战争不断, 现代化不得不面临夭折的尴尬局面。1949年建国后本可以认认真真地搞现代化, 但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式以及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式的错误判断, 使得“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折腾”路线又一次压倒了生产。现代化的努力几经曲折, 最终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把中国带上了现代化的快车道。1978年我国GDP总量仅3624亿元,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01月23日公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 已达300670亿元, 年均增长率10%以上, 增长速度举世罕见。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 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改革开放打开国门, 赶上了产业大转移、资本大流动的全球化的浪潮。中国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的精彩, 正是得益于全球化, 中国经济才能够超速发展和跨越式进步, 中国人民开始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使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面前展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 、三十年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错误尝试之后, 1978年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力挽狂澜, 拨乱反正,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大基本问题,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就党的基本理论而言, 在探索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并认识到在今后, 改革还要深化, 开放还要扩大, 依然要围绕这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要求, 集中全党智慧, 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这些理论上的转变,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 是通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成果, 指导了三十年发展的顺利进行, 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三、三十年的发展影响了世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各国刮起了政府改革的飓风, 中国在100多年来错过无数次世界性改革的脚步后, 终于这一次, 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 中国对世界时代改革潮流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选择了改革开放, 从而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三十年以来, 中国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 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为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理论, 为世界各国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 、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做出了贡献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中国。改革初期, 邓小平同志指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发展不起来。”[2]“不坚持社会主义, 不改革开放, 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 只能是死路一条。”[3]

首先, 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自己的稳定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伟大的贡献。1978年以来, 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大台阶, 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拥有l3亿人口的中国的发展和稳定, 无疑是对人类的一个巨大贡献。社会主义中国主要依靠自力更生逐步发展起来, 改变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贫穷落后面貌, 这是对世界发展做出的最突出的贡献。

其次,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78年以来, 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尤其经济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市场和产品, 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1978年以来, 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l6.7%, 跃居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l0%, 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2001年以来, 中国年均进口额近5600亿美元, 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的发展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市场, 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7800亿美元,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在大幅增长事实证明, 中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其发展不仅对于中国自身, 而且对于周边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一件大事。

(二) 、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将为世界其他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 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 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 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4]中国在发展了自身的同时, 其巨大成就无疑也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

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 在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起来, 就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着力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同时也认为,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生机活力, 真正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而正是这种没有固定模式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发展经验的可借鉴性, 他们认为, 中国经济突飞猛进, 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不断上升, 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该为此感到振奋, 从中国创造的奇迹中看到本国发展的希望。在亚洲、非洲、拉美乃至整个发展中世界, 不时会听到一些国家在研究中国的兴起并努力寻找能让“中国模式”在本国发生奇迹的故事。甚至有人认为, 中国强有力的经济成就应当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灵感源泉。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以及不仅注重高增长, 而且强调经济发展要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等观点非常感兴趣, 相信与中国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合作潜力。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就此指出, “如果我们不像世界的其他部分一样认真地对待中国的新模式, 我们可能会发现, 站在历史错误一面的是我们自己。”[5]

四、结束语

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等 篇3

反帝批封成伟业,改天换地建丰功。

脱贫致富小康路,转弱为强大国荣。

两奥辉煌歌壮举,一轮花甲颂飞龙。

游梵净山感怀

胡丰庆、

自然馈赠美山崇,天地精华臻太空。

形影声光织灿烂,青蓝紫绿染黔龙。

诗仙词客抒绝境,燕舞莺歌竞演隆。

锦绣江山添异彩,建功立业铸国红。

临江仙·引资项目开工感赋

马朝山

巡看人间真善美,几如民富天安。为招灵鸟驻桑田。明堂筹漏夜,志士闯津关。

汗水浇成春绚丽,更得云雨承欢。却须经意细周旋。千家歌舞起,才是赏花天。

虞美人·荷花

王光弟

灵花玉藕迎骄阳,频频日夜长。红绿丛丛映荷塘,引来蜻蜓粉蝶传香忙。 污泥不染气清扬,着意笑炎凉。亭亭玉立馥芬芳,任凭风雨侵袭亦无妨。

临江仙·时感

张亚平

舵手贤能开福路,成功两制三通。群楼竞秀耸云空。学资农税免,专课助三农。

迈步太空千载梦,还欣奥运雄风。金融海啸我从容。世人多叹羡,举措有神功。

贵阳森林公园

王海潮

春光洒林间,山影映日艳;

樱花附风落,茶树连成片。

拾级登高处,结伴皆休闲;

放眼看机场,跑道在云端。

喜迎建国六十周年

莫文

祖国华诞一花甲,炎黄子孙庆华诞。

民富国强昌盛世,神州载人游宇环。

赞夜来香

王封贤

意态盈盈花穗长,青枝绿叶夜来香。

好花开放满庭馥,未艾方兴锐气扬。

百日何须谁问顾,夜间自会吐芬芳。

不求名誉图呈献,留得馨香给故鄉。

六十抒怀

吴维福

岁月蹉跎六秩秋,须臾小子已苍头。

欣得孺稚多书信,幸遏知音几泛舟。

常把文章为伴侣,总将诗句当朋俦。

笔耕不辍添拙著,仰望百年志未休。

春日农家

陈少芝

大地明媚和风吹,柳枝吐绿送春归。

农家忙完拜年客,即商今春新作为。

黔灵春早

叶海增

花香蝶舞翠满山,潭清鱼戏水潺潺。

钟鸣古刹瑞霭起,鸟歌猴嬉伴晨练。

凯里下司游

杜必成

古街洁净井然明,清水江湲载景丰。

惊喜行舟摩岸宇,频逢钓客网鱼丛。

沙洲踏步三千米,月亮岛迎万里朋。

踏上台亭嘹远近,星辰花木碧波融。

词二首

杨敏修

天净沙·为三钓翁题照

躬腰曲背秃发,秋霜弦月晚霞,耋耄古稀花甲。老有所乐,钓竿鱼篓玩家。

题石刻《暮归》图

牛乐人欢闹昃辉,黄桷浓郁隐柴扉。

建国六十周年感想 篇4

一、活动要求

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改革开放为京广线,不忘革命历史、不忘革命先烈、不忘革命精神,增强信心、凝聚民心,从加快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活动主题

四、发现红在习水,实现红动习水一红粮之乡中国红。

五、活动主办单位:中共桃林乡委员会,桃林乡人民政府。承办单位:桃林乡中学。歌咏比

赛、再举行篮球运动和乡土技能比赛及花灯演出。

六、活动内容

七、红粮杯篮球运动:全乡八支代表队,分别是天龙代表队、沙溪代表队、丰河代表队、放

牛坪代表队、永胜代表队、先锋队龙凤代表队以上队含所在区域的学校,中学代表队,政府代表队。分为A组沙溪、丰河、永胜、天龙兴龙代表队和B组放牛坪、中学、政府、先锋龙凤代表队进行比赛。红色歌咏比赛:分独唱和合唱两个系列,由各村含所在区域的学校和中学及政府共8个单位参加,每个单位1个合唱节目和独唱节目,合唱人数不少于30人,合唱原则上由村支两委统筹,村校组织落实。

八、乡土技能比赛:分木匠、篾匠、泥水匠三个系列,分别制作豆腐架、红粮扫、简易砖墙,各村分别推荐1名代表参加,安砌简易砖墙,的材料由政府负责提供,其余制作所需的工具和材料由参加 比赛 工匠自行负责。花灯演出十大建设者表彰活动:全乡共表彰10名分由农村无职老党员、离任村干部、国家离退休干部、在职村干部,在职国家干部,离退休教师、在职国家教师、复员退伍军人、其他9个系列共推荐10名。六奖励设定

九、纪念活动要求

十、各村、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广泛宣传,认真组织队员代表参加,参加人员名单和节目

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诗歌 篇5

自豪啊祖国

60年前,在雄伟的天安门前

礼炮犹在隆隆回响

有一位巨人俯瞰世界

用夹杂着湖南味的声音

向全世界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自此,沉寂数千年的

中国人扬起了头颅

尽情地用颤抖的双手

涂染着十月的金色阳光

自豪啊我的祖国

我们曾有四大发明的荣耀

有丝绸瓷器远涉重洋的疯狂

有狼烟里杀出兵马俑威武的阵容

有雄伟中耸立着万里长城的阳刚

骄傲啊我的祖国

我们曾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

东亚病夫的百年耻辱终被抛去

让世人瞩目的是

我们终于实现了百年奥运的梦想

六十个春秋

锦绣大地神采飞扬

六十载岁月

江山如画诗意酣畅--

轰隆铁牛梳田野

国土拱起铁脊梁

“两弹”红云刺天穹

三峡大坝锁苍茫

民族复兴威武壮

改革春风倍和爽

跨越未来

这片神圣的土地将勃发出震惊世界的力量

金融危机必化解

科学发展国力壮

改善民生添和谐

历史巨笔绘辉煌

(陕西省安康市政府办公室:孙传志,省市作家协会会员,***)

建国六十周年诗歌征文(十篇) 篇6

建国60周年诗歌:祖国啊,我为你自豪 祖国啊,我为你自豪 当巍峨的华表,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 历史的耳畔,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历史凝聚了宏伟,尽情地涂染十月的阳光,这气势慷慨激昂,筑起了一座丰碑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辉煌的纪元,用苍劲的大手,抒写了新中国灿烂的篇章,人民自豪地指点江山 苦难的母亲,擦去满眼的泪花,露出内心的喜悦由衷地欢畅,祖国豪迈地走向了繁荣富强 讴歌我们的历史,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迸发出生命的光芒 讴歌我们的历史,有四大发明的荣耀,播撒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 讴歌我们的历史,有老子孔子的圣明,几千年文明的圣火把我们照亮 讴歌我们的历史

2建国60周年诗歌

升起来了,升起来了,升到万众瞩目的高度。

虽然没有惊涛骇浪,但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在起伏,有一种雷霆万钧的力量在激荡。

升起来了,万物在这个高度里陶醉!

多么鲜红的高度,尊严从这里独领神州风骚,多么有力的凝聚,自信从五角星的光芒中笑傲风景,万物就在激情中生长,自信愈发坚强起来……

多么豪迈的情怀,期待从这种浪漫中孕育美好,龙的传人在伫立守望,期待愈发坚韧起来……

升起来了,升起来了,升起世人惊叹的目光。

这鲜艳的五星红旗哟,猎猎飘扬着半个世纪的辉煌,展示着神州风采!

面对国旗,山,站起来;水,活起来;天,阔起来!面对国旗,每个生命都庄严起来、神圣起来,沿着国旗下的路向前延伸。

飘扬的国旗啊,您是我昼夜难眠的情感……讴歌我们的历史,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迸发出生命的光芒。讴歌我们的历史,有四大发明的荣耀,播撒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讴歌我们的历史,有老子孔子的圣明,几千年文明的圣火把我们照亮。讴歌我们的历史,丝绸瓷器远涉重洋,谁都知道这是来自我们的故乡。讴歌我们的历史。那狼烟里冲杀出,兵马俑威武的阵容。讴歌我们的历史,那雄伟中耸立着,万里长城的刚强。……

讴歌我们的历史,千万年古老的土地,曾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那东亚病夫百年耻辱的帽子,终于被我们抛到了太平洋上,我们实现了重整河山的梦想。答案补充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黨旗篇

心頭上總有一個名字讓我激動,她是鮮紅的黨旗熔鑄的信念,她是生命和理想和諧的共鳴。血液裏總有一股熱流讓我們沸騰,她是鐮刀斧頭開辟的美麗河山,她是星星火炬照亮的錦繡前程。

此時此刻,我們仿佛看到了南湖船上的那盞明燈,在茫茫夜色中指引中華民族駛向輝煌,駛向光明······ 也就是在那個煙雨彌漫的夜晚,一輪紅彤彤的驕陽從清澈的南湖水中升騰,一片金燦燦的光輝穿過層層迷霧,灑向神州大地,驅走每一個角落的陰影。中國革命,從此有了核心凝聚的力量,沉重的民族,從此開始掙脫苦難的牢籠。偉大的黨旗啊,80多年的風雨變幻,是的,你永不褪色,永遠微笑在湛藍的天空,殷紅,殷紅,你的存在,是一種召喚,一種信仰。這種召喚與信仰,是從烈焰中鑄造還是從血泊中煉成?我說不清。

可每當我們仰望你——黨旗,我們就仿佛看見炮火硝煙裏一片血衣,一灘紅泥,一塊皮開肉綻的補丁,我們仿佛又看見革命先烈們在槍林彈雨之中,一往無前浴血奮戰的悲壯身影······ 黨徽篇

走過了凄風冷雨,迎來了鳥語花香。

十月的一聲驚雷,炸開了冰山雪峰,重巒疊嶂。“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讓一個詩人領袖的聲音有了濤聲般的轟鳴,巨浪般的響亮。五千年的夢幻啊,一百年的追尋,二十八年的血肉長城,終于迎來了華夏兒女屬于自己的昊昊秋光。

中國共産黨把一個嶄新的中國交到了人民手上!鐮刀和斧頭一起組成一個徽記,組成一輪太陽。

輝映着新中國曆史上屹立着的一個個優秀共産黨員的形象。那甘做螺絲釘的普通一兵; 那沙灘鹽堿地中的一株泡桐樹;

那雪域高原上的一朵雪蓮;

他們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用生命踐行黨章。

看啊,那輝煌的黨章上也凝聚着他們血鑄的光芒。孟祥忠最新原创流行歌词四首如下:

我不能不爱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拿什么爱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从不嫌弃我 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让祖国越来越美没有白活 拿什么爱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是无比温暖的家 为祖国分忧为祖国奋斗

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报效我的祖国 这一生无论怎么活 我不能不爱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永远属于我 我永远属于我的祖国 这一生无论怎么活 我不能不爱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使我富有 让我力量无穷

平凡的我爱上平凡的你 早晨像天堂 我不该睡懒觉

辜负了一个美好的早晨 十点钟才起床 夜晚像堂 我安静如学生 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 思考我的未来 我有自知之明 明白自己很普通 做一个平凡的人 忠于平淡得到幸福平凡的我爱上平凡的你 想与你手牵手 走在坎坷崎岖人生路 一直陪你到白头平凡的你怎么想 是否欢迎我爱你 是否接受我的心 我是一棵树 活了这么多年 野心已经走远 年少轻狂犯的错 足以纠正现在和未来 我已泪流满面

学会安静学会宽容是智慧的表现 我要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树 讨小鸟们喜欢让行人们舒服 我是一棵树

是一棵默默无闻的树 我知道地球的痛苦 乖乖的长成了一棵树 我是一棵树

是一棵默默无闻的树 这样活着绝不会输 枝繁叶茂结满了幸福

深情厚意 前程若隐若现 烦恼跟着我东奔西跑 深深爱着你不再空虚 问老天爷是否支持我爱你 春天迟早要来 积极进取追逐好日子 情深意浓恋你的身影 真心无敌是不是爱的真理 一如既往爱着你

狂风暴雨雷轰电闪改变不了我的情 今生只想和你在一起 一如既往爱着你

爱你的青春活力爱你的皱纹和白发 爱生病的你爱流泪的你 一如既往爱着你

千山万水阻挡不了我的深情厚意 朝思暮想得到你的心

建国六十年,“大家”谈教育 篇7

杨志行, 89岁, 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 师从著名学者、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1948年, 经朱自清先生介绍, 来到天津市南开中学任教, 前后主政学校工作26年。从教61年,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书育人, 实施素质教育, 探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为新中国普通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87年,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办事处认定为普教专家。

一、个人教育工作简介

我是热爱教育工作的。从1948年正式参加教育工作以来, 我做过中学教师、校长、区教育干部、市教育局副局长、顾问。1990年离休, 后仍做教育工作:受聘为国家教委兼职督学、天津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会长、顾问。我将全部精力贡献给教育工作, 教育工作是我生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60年来教育取得的伟大成就

建国以来, 特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 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确定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把教育作为关系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全面恢复教学秩序, 恢复高考, 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深化教育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工作法制化进程。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推进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人民群众广泛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教育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教育事业与小康社会的要求之间依然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教育能够提供的合格人才之间存在差距;第二, 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企盼与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质量之间存在差距;第三, 农村、少数民族、边远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对教育事业的迫切要求与现有教育水平之间存在差距;第四, 教育加快发展、提高质量的要求与教育体制、机制、活力之间存在差距。

四、几点建议

第一, 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要求, 对教育进行超前部署。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 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使教育事业适度超前发展。

第二, 要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都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质量意识, 坚持育人为本, 把学生成长成材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反对应试教育, 反对加重学生负担, 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

第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新中国成立60年来, 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总体规模逐步扩大, 结构得到改善, 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根据新形势的发展, 亟待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开拓创新、推动教育改革、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教师队伍。

第四,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带路人。要重视校长队伍建设, 引导校长提高政治觉悟, 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学习先进教育理论, 掌握教育规律, 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学习先进工作经验, 严格要求自己, 以身示范, 团结全校师生努力把学校办好, 办出高质量、高水平。

第五, 教育要为社会发展建设服务。教育不仅要培养合格学生、合格人才, 还要关心社会的发展进步, 学校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五、前景展望

我们的教育有着光明美好的前程。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教育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十分关心教育, 对教育工作作过很多指示。为了推动我国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将确定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任务、政策原则和重大措施, 对未来十几年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作出总体规划和全面部署。我们要抓住制定和落实规划纲要的机遇,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韦力:“爱国主义思想是我教育思想的根基。”

韦力, 86岁, 云南华坪人。1948年毕业于北京中法大学文史系。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 历任津沽大学讲师、天津市第一中学校长、全国教育学会第一届管理学会常务理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办事处认定为普教专家。

1952年到1993年, 韦力先生任天津市第一中学校长长达41年, 这所学校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也是他的教育信仰和理想得以彰显与实现的地方。天津市第一中学前身是建于1947年9月的天津市立中学, 1949年天津解放后, 更名为天津市第一中学, 简称天津一中。“美哉一中!与国同生, 党哺育下得繁荣”, 韦力先生在他填词的《天津一中校歌》中这样写道。的确, 天津一中正是在新中国60年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向上生长”, 在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下不断进步, 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学校提供了生长的空间和进步的土壤。韦力先生的朴素教育观如同这片土壤中的一粒种子, 爱国主义思想是它的根须, 进步的社会发展环境是它的养料, 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育质量是它结下的累累硕果。韦力先生的朴素教育观是一种“爱的教育”, 爱教师、爱学生, 逆境面前, 爱是保护, 顺境之中, 爱是提醒。韦力先生的朴素教育观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韦力先生初到一中, 就向全体师生表态:“我是来学习的, 向教师、职工、学生学习, 学习怎么办好一所学校。”韦力先生的朴素教育观还是一种“成功教育”。他以“宁做大事, 不做大官”为座右铭, 他说, “办好学校, 当好校长, 办成事”, “成功了, 才一生无悔”。更重要的是, 让每一个师生走向成功。在谈话过程中, 他一再强调:“中国的知识分子是爱国的, 爱国是一种‘本能’。知识分子思想的主流是爱国主义思想, 这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不可小视。”回顾新中国60年教育的发展, 爱国情、报国志是引发最多共鸣的主旋律和时代最强音。在此基础上, 韦力先生启示后人, 我们如何办学校, 如何做教师, 如何思考教育。

“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成材”

韦力先生认为, 给学生成材打基础的着眼点, 应放在创造条件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上, 学校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动向,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出人才的学校是好学校, 能发现和培养人才的教师是好教师”, 这是他的“好学校、好教师观”。

1987年9月,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 他把自己的育人思想概括为“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成材”。他指出, 中学时代应当赋予每个人很多东西, 如坚定的政治方向、灵活的思想方法、丰富的文化知识、严谨的作风等。韦力先生正是本着“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成材”的指导思想, 贯彻教育方针, 不仅按照国家颁发的教育计划来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而且着眼于让各种人才苗子得以健康成长的学校教育环境建设。除此之外, 还要给学生指出发展的正确导向, 对学生进行方针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

“做教育家型的教师”

韦力先生认为, 做教育家型的教师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家型的教师有明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理想, 有高尚的师德、师风, 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家型教师的教育思想是:育人为本, 教学为主, 全面发展, 学有所长。

教育家型教师的师德、师风, 以“三热爱” (爱祖国、爱教育、爱学生) 为基础, 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四心”“四不倒”的精神和态度。“四心”即教育事业心、教育责任心、为人师表的自尊心和为了适应工作要求而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上进心。“四不倒”是“四心”的行为表现, 即问不倒, 对学生提出的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千方百计寻求答案, 给予解决;难不倒, 遇到的任何困难都有勇气去克服;累不倒, 教师工作再忙再累, 也要撑得住, 坚持下去;气不倒, 工作中遇到的让人生气或委屈的事, 一定要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 决不因生气而放弃工作。

韦力先生60年教育思想拾零

★爱国主义思想是我教育思想的根基。

★学校整体改革要从体制上落实校长办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要调动学校工作人员和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校要坚持以科研为先导, 实现科研水平、教学质量、教师能力提高的“三结合”。

★学生正确思想的形成, 是以信仰为前提、感受为基础、认识方法为关键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观点、方法, 在观点、方法的积累中打下世界观的基础。

★变“教材”为“学材”, 引导学生激活旧知、探索新知, 是教法优化的衡量尺度。

★学校育人环境的建设, 应注意“双向出人才”:既培养学生成材, 又促进教师成材。

★以造就专家型教师为目标, 实施岗位练兵“三全”, 即全体教师、教师工作的全过程、教师的全面素质。

★新中国60年教育的发展, 突出的成就是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它的本质是培养人才, 素质教育是“打基础教育”。

及树楠:“新课程改革引领中国教育的新取向。”

及树楠, 77岁,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 天津市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天津市教研室学科咨询委员, 天津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 担任过多所学校专家顾问组成员。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天津市模范教育工作者、天津市优秀园丁等称号。

及树楠先生从教半个多世纪, 在中学语文教学这片广阔的天地上, 他哺育幼苗, 提携后进, 只问奉献, 不问回报。77岁高龄的他, 依然勤奋克己, 潜心钻研, 关注时事, 他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关注教育的行动而倍感鼓舞。每天凌晨1点才入睡的习惯, 写满研究心得的厚厚一摞笔记, 随时放在手边的纸笔, 建立在大量阅读和思考基础上的超强记忆力……这一切使及先生的晚年生活有着一般人无法领会的充实、快乐和满足。得知我们为“新中国教育60年”这一主题而来, 老人的表情中显出一丝兴奋, 教育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回首往事, 激动与感恩的心情溢于言表。他谦逊地表示, 自己一直教书, 大抵对语文教育有所感悟, 于是, 我们的谈话就从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历程开始。

记者:新中国教育走过了60年, 您对这60年的变化如何评价?

及先生: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就从教学方面谈几点变化吧。语文教学过程中第一个时期是注重知识的阶段。当时的教学目标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这与20世纪50年代后教育界对凯洛夫教育学的传播有关。 (编者注:凯洛夫, 苏联教育家, 主编《教育学》一书。其主要观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 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他的教育思想曾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过较大影响。) 教师以注入式授课方法为主, 目标是培养继承型人才。第二个时期是注重能力培养的阶段。教学中讲练结合, 以练为主。语文学科中提倡点拨式教学, “谈话法”、“红领巾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有所应用。总体上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精讲多练, 培养适应型人才, 也就是“出了校门就能工作”。“题海战术”的应用也出现在这一阶段。第三个时期是教改实验阶段。这时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得到普遍应用, 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课堂上改变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 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效率。这是几十年来比较显著的变化过程, 可以看出发展和进步的轨迹。

记者:60年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我们从中总结出了哪些有益的经验?

及先生:不光是语文教育改革, 教育的整体发展给我们以下启示。一是要重视教师的素质问题。现在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 如爱心的要求, 知识面的要求, 亲和力的要求等。天津一中老校长韦力说过, “不爱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不爱教师的校长不是好校长”。每一位教师都要作好为素质教育发展奉献终身的长远打算。二是要重视对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与总结。如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成功教学案例的收集、“三维能力”如何培养等。根据新课标要求做好实验和总结, 不光总结好的、可行的、前进中的经验, 也要总结失误和教训。做好教育教学规律的探讨和教学改革的实验工作。三是要重视发动学生, 引导学生投入教改。教育教学改革不能仅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智慧, 满足他们的需求。四是要重视教科书问题。现在一些教科书单纯强调“新”, 我认为“经典”没有所谓“新旧”, 抛弃“旧”的不一定正确。如鲁迅先生的作品, 其实, 不是学生不愿读鲁迅先生的作品, 而是教师不会讲, 没把写作背景交代清楚、讲解到位, 学生也就不理解作品内涵甚至觉得“可笑”。“反传统”不宜过分强调, 很多传统还是十分宝贵的。现在一些教学类杂志, 只讲如何上好一节课, 而缺乏宏观上的思考, 停留在个人经验上, 缺乏普遍适用性。60年来, 名师涌现, 他们不乏个人特点, 教学效果显著, 但他们身上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少人总结, 所以一线教师学起来有难度。教育走过60年, 要避免走极端。我们更需要规律性的、理性的思考。

记者:您如何总结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及先生:从天津市语文教学的进展来看, 一是对教科书的把握和研究, 其广度和深度都有提升;二是教学手段有了根本性变化, 电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三是教师知识面大大拓宽, 研究和学习能力均有提高;四是涌现出不少模范人物, 德高业精是其显著特点。从教育整体上看, 一是以“三维能力”培养为中心, 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二是基本实现教育设施、学习条件现代化, 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教科书基本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三是教师素质普遍提高, 学生比从前更加活跃, 自觉性强, 学习力强。

杜蕴珍:新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群体的缩影

杜蕴珍, 70岁, 天津市首批特级教师, 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香港地区柏宁顿教育基金会第二届“孺子牛全球奖” (杰出奖) 等30余项国家级、市级、地区级荣誉称号,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曾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

杜老师19岁走上讲台, 50多年来, 她没有离开小学语文教育, 没有离开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这片教书育人的沃土。她获得的荣誉背后, 蕴含着对教育的全情投入和无比热爱。在她自己看来, 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获得, 更是新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群体的缩影, 成功的背后, 体现着党和国家对教师职业的认可、重视, 体现着教师职业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拓展。杜老师在谈到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时, 自觉地把自身经历与祖国的发展进步、与教师地位的提升联系起来, 体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性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青年教师勇担重任

1959年, 杜老师第一次承担观摩课教学, 主题是“解放前工人的生活”。课外, 她带领学生搜集资料;课上, 学生学有兴趣, 校长称她是“一棵好苗儿”。从此, 自觉成材的意识在她心中生根发芽。1962年, 她承担了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交付的新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试教任务, 这是一项国家级实验, 实验汉语拼音新教法和识字教学等。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她攻读教育教学理论, 积累实验资料, 写报告和总结, 每周接待全国各地同行听课, 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1970年, 杜老师继续做观摩课, 然而, 那时的语文课被“改造”成“政治课”。在老校长的耐心引导下, 她大胆进行“双基”教学, 走出了“语文课不讲语文”的误区。1972年, 她在天津市第一次教师代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1973年, 她作为华北地区唯一的小学教师代表, 也是会议中最年轻的代表, 出席全国教材改革会议。她深刻认识到, 党和人民殷切期望青年教师勇挑重担, 投入教改, 培育新人, 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1978年, 38岁的她被评为天津市首批特级教师。

杜老师成功了, 新中国一代代青年教师也在厚重的信任和良好的支持环境中成长成熟起来。

教师地位不断提升

从1976年开始, 杜老师连续六届当选天津市人大代表, 担任四届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1997年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她听取群众呼声, 参与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大计。在这期间, 她最深切的感受是, 教师参政议政, 成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政府非常重视教师代表的意见, 为发展教育办了大量好事、实事。

1987年, 杜老师作为教育部派出的中国中小学教师考察团成员赴日本考察。如今, 青年教师“走出去”的机会越来越多, 教师视野不断扩大, 教育改革的思路更加清晰, 专业发展途径愈加广阔, 依法治教、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1997年教师节, 杜老师作为天津市普教系统唯一代表去北京参加党的十五大。“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 能够出席举世瞩目的历史盛会, 亲耳聆听总书记的报告, 亲自参议国家大事, 这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对教育、教师的重视与尊重。”杜老师欣慰地说。

凝聚智慧, 共同奋斗

1962年, 杜老师在承担新教科书实验的过程中, 接触到多位语文教育界名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蒋仲仁先生、教育专家陆静山先生, 常来中营小学指导工作, 来时, 他们在校长室搭个板床, 一住三四天, 听课, 与教师交谈,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深深地感染了杜老师, 使她增强了关注学生的意识。中营小学是全国电化教学实验基地, 霍懋征老师听课后说, 她是来学习的, 看到现代化教学手段起到显著效果, 感到十分欣慰。专家前辈的鼓励, 使杜老师坚定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信心。

1978年底, 人民教育出版社拍摄识字教学电影, 杜老师利用电化手段教授看图学词学句课《你长大了干什么》。与斯霞老师共同接受集中培训时, 她学到了斯霞老师运用儿童生活经验组织教学的理念。1980年, 她与斯霞老师一起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改革会议, 斯霞老师引导她“将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1998年, 88岁高龄的斯霞老师为杜老师从教40周年题词“献身教育, 业绩斐然”。教育前辈奖掖后学的深情更坚定了杜老师忠于教育的信念。

袁、田本娜、崔峦等语文教育名家, 都与杜老师有过密切而深入的专业往来, 他们共同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着智慧和力量。1959年起, 杜老师做观摩课教学500余次。1998年至2002年, 她和同行们编写了九年义务教育天津地方语文教材, 后又在新课标指导下修订该教材。2002年至2006年, 她参与了“教育部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语文教学光盘的拍摄工作, 支持西部教育改革。获得香港地区柏宁顿教育基金会第二届“孺子牛金球奖” (杰出奖) 后, 她捐出10万元奖金, 设立“青年教师奖励基金”, 激励青年教师立业成才, 报效祖国。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 她对青年教师提出新的希望:具备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优精神、科学精神和服务精神。

康岫岩:“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科学的进步。”

康岫岩, 64岁, 天津市南开中学第六任校长。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天津市政协常委, 特级教师, 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天津市优秀教师, 天津市“播种太阳奖”获得者, 天津市劳动模范。

42年从教生涯, 康校长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她的教育理想源自教师世家的一脉相承, 在教师父母的影响下, 她深切体会着为人师表的意义和内涵。作为南开中学的校长, 她敬仰并传承大教育家张伯苓校长和解放后南开中学校长杨志行先生的办学精华。她注重办学的科学性。她认为, 办学要有深邃的思想、开拓的勇气, 更要有强烈的党性原则和不图私利的开阔胸襟。一个人的教育理想不仅是个体的思想成果, 而且负载着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情感愿望。康校长说:“一个人、一所学校的命运, 总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一个校长、一个教师, 不懂得这一点, 他对国家和民族就不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工作中也就不会产生价值感。如果一个校长、一个教师深信这一点, 他就会自动自发地投入教育事业, 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自己的血液, 将得失与甘苦抛诸脑后。”

康校长的教育理念有着丰富的内容, 她希望“教育能沟通心灵”, 期望“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到南开中学任职前经历的四所学校, 是她教育理念萌生的土壤, 南开中学则是她教育思想升华的舞台。如今, 在新中国成立60年的伟大历史节点上, 她深刻地思考中国教育。除了理性的深思, 她的思考也是感性的, “通过自己微薄的努力和一点智慧为国家和民族做事, 对我来说是快乐的。”她的思考也是朴素的, “从教的第一天起, 我对学生的感情就像老校长对我、我的父母对他们的学生一样, 爱学生是天经地义的”。年轻时, 她常常自问, “我会是好教师吗?”然后在心里默默回答:“我是爱学生的。”爱学生的教师应该是好教师!这是内心的安慰, 也是自我的期许。回顾教育事业的发展, 她的胸中激荡着豪情, 那是“三颗心”的迸发与跳动:“一是感恩之心, 感恩自己所处的伟大时代;二是兴奋之心, 兴奋于教育在大踏步的前进;三是信心, 相信教育会伴随祖国的发展而实现更大的腾飞!”

记者:新中国成立60年来, 您如何看待教育取得的突出进步?

康校长:改革开放31年, 是教育发展速度最快、党和政府最重视教育的时期。一是教师专业地位获得认可。20世纪80年代中期, 教师专业职称评定工作展开。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有了自己的“专业定位”, 教师职业成为了一种专业, 一种科学性很强的专业。教育领域开始提倡科学研究、终身从教。后来,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国际接轨, 我作为中小学教师代表进入了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 (编者注:该委员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领导下的专家组织) 。中小学教师专业的科学性被提升到与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教师节的设立。为一种职业设立节日, 教师受到的重视可见一斑。三是教育科学理念的进步。1993年, 国务院批准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明确写道“基础教育要由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4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标志着素质教育走向了全面推广阶段。从此, 每年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报告都提及素质教育, 政府文件中也都提到素质教育。2006年,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一次把素质教育纳入法律的体系。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科学的进步, 是科学理论上的提升。四是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天津市委、市政府把有限的财力投入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行促进教育发展与进步的措施……各项方针、政策都指向了教育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记者:面向未来, 您对教育有何期望?

上一篇:辍学生报告制度等下一篇:高二上班主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