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部工作流程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风险控制部工作流程(共9篇)

风险控制部工作流程 篇1

根据公司《风险管理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局《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贷款通则》和七部委联合发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制度,围绕公司整体战略目标,为严格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保持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安全运营,特制定本工作细则。

一、公司各部门风险控制

按照公司《风险管理制度》要求,公司各部门应定期对本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形成检查、检验报告,报送公司风险控制部门,风险控制部根据部门报告进行监督评价,在5个工作日内,向公司总经理(或财务总监)报送监督评价报告。

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

1、贷前调查

小额贷款公司接到客户申请后,要本着“小额、分散"的原则,及时地进行贷前尽职调查,在对借款人的收入情况、还款来源、担保等进行系统调查的同时,还要对借款人的信用高低进行评估(财务分析),以确定借款人将来按照合约规定及时偿还贷款的意愿和能力,其内容包括:品德、才干、资本、担保品、经营环境,根据分析的结论,确定授信额度,评估还款能力,预测未来盈利趋势,形成贷前调查报告。

1、贷中审查

风险控制部接到客户经理调查报告及相关资料后,即进行贷时法律审查,其内容包括:(一)、借款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明、法人代码证、贷款卡等法律文件,看是否在有效期内办理年检手续;是否发生内容、名称变更;是否已吊销注销、声明作废等。

(二)、借款人法定代表人的真实性。要审查其身份证原件,核实法定代表人与营业执照上所载明的法定代表人是否相符;该法定代表人证明书所规定的有效日期能否保证其签署的与本贷款有关的一切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三)、法人及法定代表人委托授权的真实合法性,要审查法人及法定代表人印章是否使用合法;经办人是否超越职权使用法人公章及法定代表人印章,法人及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是否真实,授权内容、期限、事项是否清楚,授权是否有法律依据;审查法定代表人、经办人身份证号码,核对法人及法定代表人盖章与预留印鉴是否相符;审查有关合同、文件、授权书是否有法定代表人、经办人签字,合伙组织是否有各合伙人签字盖章,并审查其身份证。个人借款是否有个人签字盖章并审查其身份证。

(四)、企业产权是否明晰。审查借款人是否存在“一套人马,多块牌子”且产权不清、管理混乱的情况,重点审查借款人的财产是否产权清晰,是否存在产权界定不清的情形。

(五)、借款人注册资本是否足额到位及其真实性。要审查借款人由谁出资、所占份额、资本金是否到位,权利义务是否明确,贷款偿还责任是由企业法人独立承担、合伙人连带承担、家庭承担还是个人承担。

(六)、借款人经营方式、范围是否与贷款用途相符。

(七)、借款人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审查借款人全部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是否一致,固定资产中房产、地产应核对产权证。

(八)、承包、租赁经营形式企业的审查。审查借款人章程、合伙协议、承包协议、租赁协议等,了解其经营管理方式,审查其贷款偿还责任是独立承担、合伙人连带承担、家庭承担还是个人承担。

(九)、借款人资产抵押、担保情况。主要审查借款人资产是否已被其他金融机构(或其他债权人)抵押,如已设立抵押,看留下的是否足以保障贷款安全。

(十)借款人是否有其他违法行为或成为重大经济案件的被诉人,可能严重影响其正常经营活动。

通过以上审查后,提出审查意见交客户经理进行核实和完善后,上报审贷会进行审批。

2、贷后管理

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要负责贷后的检查管理,主要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其主要内容为:(1)、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贷款卡等年检材料并及时更新档案资料;(2)、股东变动情况资料、公司章程修改资料、实收资本变动信息、对外重大投资信息及其他重要信息,(3)、客户在他行融资信息、担保方式、利率水平信息;(4)、财务报表要按月收集并分析器真实性;(5)、风险预警信号资料;(6)、其他认为需要的相关的资料。如发现上述情况有异样或情况,要及时向风险控制部门报告,风险控制部门经核实后,及时向总经理和风险委员会报告,并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化解贷款风险。

贷后管理频度。(1)、贷款发放7各工作日后,贷款尚未全部使用的,应对未使用的贷款继续实行跟踪检查。(2)、贷后日常检查每三个月检查一次。客户所有业务全部属于低风险业务的6个月做一次检查;(3)、贷款到期前一个月,客户经理要向借款人发出还款提示通知,提醒借款人进行还款准备,如借款人因故不能按时还款,要求展期的,客户经理要按程序上报,如同意再进行展期调查、报批、办理有关展期手续;如不同意,要积极督促借款人按时还贷。(4)、客户经理在现场检查后,出具书面贷后检查报告,交部门负责人签字后报风险部备案;(5)、对贷后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风险情况或预警信号,客户经理应撰写专题报告,业务部门负责人应在核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及时向总经理汇报并书面报告风险控制部;(6)、风险控制部根据预警情况,按照公司《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理机制》及时提出针对性的处置方案进行处置。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控制

(一)、保前调查立项

担保公司接到客户申保申请,经初审确定后,根据立项条件和客户提供的资料,进行保前项目评审立项,对已立项的项目,由项目经理报送风险控制部,风险部经理指定风险管理员A、B两名进行初审,A负责《担保评审报告》,B负责提交《补充意见》,经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退回业务部,建议补充材料;对符合条件的组织初审,进入初审程序(初审条件参照立项条件)。

(二)、保前初审

1、初审由风险管理员负责,有关联系、协调事宜由客户经理牵头;经进行现场考察的担保项目,初审过程必须由二人以上共同完成,风险管理员交《担保评审报告》,客户经理提交《补充意见》。

2、个人担保金额在30万元(含)以内,企业担保金额在50万元(含)以内的项目,由风险员负责现场考评;个人担保金额在30--100万元(含),企业担保金额在50--100万元(含)的项目由风险部经理负责现场考评;担保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或风险程度难确定的项目,应建议上级主管参与 现场考评。初审工作从立项开始要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风险部经理根据《担保评审报告》及《补充意见》出具初审意见,将材料移送业务部。

3、项目审批

项目初审合格后,项目经理依照审批权限逐级上报审批,上级在2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担保金额在30万元(含)以下的项目,由副总经理审批;金额在30—300(含)万元的项目,由总经理审批;300万元以上或有其他重大影响、复杂的担保项目,组织评审委员会集体评审。

4、保后管理

(1、)日常跟踪:已担保的项目由项目经理负责日常跟踪,风险部负责监督及风险管理,项目经理根据风险程度定期实地调查和详细记录被担保单位的情况,并于调查后3个工作日内作出《跟踪报告》,经风险部会签后报送公司领导。

(2)、项目经理应于贷款到期前一个月与银行联系,随时掌握被担保单位资金动态,并提醒被担保单位筹资还贷,如有异常应及时向风险部反馈,风险部根据情况建立预警档案,制定风险防范计划。

四、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理机制

风险控制部工作流程 篇2

(一) 决策风险

在激烈竞争中, 投标人应分析资格预审申请书、招标文件及项目的条件、承包方式等信息, 在此基础上作出投标抉择。正确决策是在科学判断的前提下, 选出最佳投资方案, 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如果决策失误, 会失去承揽工程的机会, 更不会有盈利。

(二) 投标文件编制风险

投标人在投标中对编制投标价格和技术标书不规范, 编制资格预审文件、投标文件出现漏洞;有的施工组织设计脱离实际, 预算不准确;在投标时报价错套定额, 偏离实际价格较大。这都会引发投标文件编制的风险, 使投标人失去投标机会。

(三) 合同谈判及签订风险

投标人在合同谈判过程中应首先看合同是否合法、合规;其次看条款是否公正公平、含义明确;承包方式是否明确, 工程价款如何结算、出现变更如何处理等, 这些都是合同谈判及签订期的风险。

二、做好投标工作, 加强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

(一) 投标决策风险的控制

第一, 投标机构控制。

在施工企业内部设立信息管理部门和投标部门, 专门负责信息的搜集、整理和投标工作。信息管理部门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好及时传递给企业决策者和需要的各个部门, 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决策。投标部门组织专业的投标队伍, 对建筑市场信息、发包方信息分析;企业自身有关投标资料收集、整理;组织现场勘查;投标报价;对投标文件的制作等一系列与投标活动有关的工作。

第二, 工程项目的信息控制。

一是获得工程项目的信息。投标人首先通过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发布各种工程信息, 了解有关计划建设工程项目的信息;其次, 通过建筑市场信息发布, 了解近期的工程项目信息。

二是获得发包方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发包方性质、信用、资金的来源是否到位、工程项目手续是否完备等, 尽量全面、真实的掌握发包方有关信息。

第三, 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首先, 决策者加强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 不仅加强专业技术水平的培训, 还要提高其经营管理、决策的能力。其次, 决策者还应全面、客观地了解企业自身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水平, 理智决策是否参与投标。最后, 善于运用科学的决策分析工具, 做出正确决策。

(二) 投标文件编制风险的控制

第一, 预防措施。

加强对投标人员的专业培训。预防措施即是指在投标前应做好准备工作, 创造良好的专业环境、实施对技术风险的控制。施工企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投标团队。团队应包括统筹组织人员、分析决策人员、编制预算和投标文件人员以及公关人员。所有这些人员都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 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

第二, 分析招标文件。

首先对招标前须知认真分析, 对招标文件有初步了解。

其次对招标文件的四大部分进行详细分析。了解投标有关程序;对招标文件的质量要求、付款条件、违约责任等详细分析;对技术标的要求、规范、设计图纸的说明仔细研究;仔细研究评标办法。

第三, 勘察现场。

主要对交通、水电状况等施工环境进行考察, 除了解地表情况外, 对于地下及有关水文、地质情况等也应设法获取间接资料, 并对认真研究所掌握的资料, 以便真实了解工程项目情况。

第四, 确定投标报价、编制投标文件。

投标部门依据已经了解的工程实际情况, 组织技术人员对施工图、工程量清单仔细研究, 确定投标策略, 制定施工方案, 对所要采用的施工方法、机械、材料、人工及临时生产等施工成本核验, 做出报价。

投标文件与招标文件相互响应。发包方大多是根据投标文件的优劣决定由谁承揽工程。废标和中标一般都能在投标文件中找到依据。编制人员要根据工程项目特点, 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 按照招标文件要求, 认真编制投标文件。

第五, 投标文件的内部审核与审批。

在投标部门做出投标报价后, 应由有关内审部门对其进行复核, 看其施工组织是否合理、施工方案是否有漏洞, 投标报价是否存在材料价格偏离市场等现象, 确保投标报价的准确性。

(三) 合同谈判及签订风险控制

首先, 对发包方进行资信审查。主要是对发包方主体资格、信誉、资金实力等情况进行审查。

其次, 对合同文本进行严格审查。发包方往往依据有利地位和起草合同的便利, 把大部分风险转嫁给施工企业:有的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施工, 有的在合同中规定单方面的约束性条款等。重点审查条款是否完备、有效;对双方利益是否公平、公正;合同双方如发生歧义, 如何沟通、解决等。

最后, 在合同谈判中尽量减少自己的风险系数。合同谈判人员对法规、施工背景等问题全面了解, 对工程款的支付条件与价款调整、设计变更、违约、索赔及争端解决等关键性条款严格把握, 提出修改意见, 善于在合同中降低和转移风险。只有签订公平、周密的合同, 才能为以后顺利完成工程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施工企业加强投标阶段的内部控制对降低工程造价, 提高企业投资效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因此做好投标阶段的内部控制, 是关系到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2010.4

[2]阎强, 陈于仲.招标投标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8

风险控制部工作流程 篇3

【关键词】企业流程管理;内部控制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随着现代化企业建设而发展出来的企业控制产物,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企业内部控制也已经成为了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成本超支、绩效过低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做得不够。研究表明,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是否健全和企业的日常运营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要使企业在行业市场中提高竞争力就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较为完善的流程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正常运作,建立企业的管理系统。

二、流程管理现状

1.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不断加剧,竞争的方面也不仅仅是传统的成本、价格,企业的管理手段及经营策略也成为了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这样的竞争角度考验的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严谨度以及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成熟度。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就是企业流程管理的差异。流程管理可以保证企业对运营过程中每个环节的预期目标进行完整掌控,从而保证企业在运营过程各个环节不会出现疏漏。所以,在现代行业市场中,流程管理系统的健全度是评价企业成熟水平的衡量标准。

2.在传统的行业中,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方式往往都是按照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没有系统的理论管理机制。虽然实践经验在管理过程中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是大多传统管理方式都会导致多数潜在资源和利润在实践过程中被浪费,企业管理也不能取得较好的结果。所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中,企业流程管理是否有效往往决定着企业对风险的抗压能力、运营能力及可持续发展力。

3.在我国现阶段商业市场中,国内大多数企业流程管理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机制,虽然对各项工作都有较为明确的分工,但是工作交接时的接口往往都不顺畅,交接程序较为复杂,运营流程周期普遍偏长,工序的流转效率较低。小部分建立了企业流程管理内部监控体系的企业虽然初见成效,但是没有对量化指标进行及时的监控,对应的控制点也没有得到相应的管理,所以流程管理工作急需落实。

三、内部控制与流程管理的联系

1.企业内部控制不够健全

在我国现代商业市场中,大多数企业虽然没有建立十分完善和成熟的内部控制系统,但是大多数企业都已经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但是由于没有专业理论的支持,仅仅凭借经验建立的内部管理机制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责任权利的分化范围不够明确、运营流程的执行方法不够详细、控制设备没有建立系统化的思想。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内部控制机制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内部控制机制如果不能发挥其本身对企业管理的效果,就如同成了摆设,成为企业的累赘。所以如何将内部控制机制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实现其真正的价值,这就需要与流程管理相互配合。

2.流程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比较

内部控制与流程管理的目的性和实践性有着共同存在的空间,也是两者能够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基础。流程管理是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工作认真完成,而内部控制机制是对运营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两者具有相应的共存空间。企业流程管理是内部控制的良好载体,通过流程管理的帮助,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监督,能够更加精细化的应用于企业经营中的各环节控制工作,不再是纸上谈兵,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帮助。

在流程管理机制合理运行下的企业,企业职员需要及时对自身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递交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审查,从而提升了企业中各环节的工作效率,保证了企业驾驭风险的能力。流程管理是企业进行流程监管工作的主体,要求企业运营中的各项环节规范、清晰并且准确无误,对于可能存在歧义或责任不明的责任主体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机制进行调整。这种控制系统对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了预防,有效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运营流程的完整性。

四、实施策略

1.信息收集工作

企业在进行流程管理时,信息收集是所有管理、监控工作的基础,想要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和流程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就需要对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流程信息进行搜集,并结合企业工作现状对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出有意义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只有保证信息收集的完整度,才能为执行人员提供完整的企业流程,从而详细了解企业运营工作的效果,找出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企业的运营制度。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企业建立更加成熟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识别、描述企业流程

许多在进行流程管理革新、设计的企业,在开始革新之前通常是采用职能管理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效果往往不经如人意。所以企业在进行流程革新之前就应当对革新流程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在革新时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描述,通过比较找出原有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才能起到革新工作的效果。

3.选择重要流程

通常来说,大多数企业内部中会有成百上千个活动流程,这些企业相关的运营流程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单个部门进行开展,也在单个部门下形成产出的职能组织运转子流程,涉及部门单一,涉及人员通常较少;另一类是跨职能流程,这类流程通常可以横跨多个职能部门,责任制度往往不够明确,所以在进行革新时,通常应当选择第二类流程,将责任制进行明确,从而提高企业的监管效率。

4.确立核心革新点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任何一个运营流程都是需要一整套合理的活动模式进行构建的,但对企业进行革新时,不能对企业中每个活动点都进行革新。所以在革新过程中,应当对企业中的重要流程活动点进行判断,分清主次工作,对其诱因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展开合理有效的革新工作。流程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建立规范化操作就能达到效果的,流程管理需要经过企业中相关决策机构的设置,并应用于各个阶级的工作人员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所以在革新时如果一味的对管理层进行约束就不能起到革新的效果,需要对企业进行整体分析,才能保证企业的流程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施行内部控制及流程管理都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保障企业高效运行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运行方式,促使对应的流程管理和内部控制在相关工作方面发挥合理的作用,并通过流程管理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构建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业务程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和流程管理工作愈加重要。因此,我们应当把握好现在,及时对市场情况进行掌握,并做好内部管理工作,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华.浅议企业流程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商论,2015,(23):31-33.

[2]纪刚.企业流程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新经济,2015,(14):84-85.

[3]关兴国.企业流程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4]付云光,闻立娜.企业流程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6,(1):75-76.

[5]林彬.试论企业流程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导报,2014,(11):147-147.

风险控制部部门职责 篇4

一、进销存经营业务监控

1.进货监控

2.销售监控

3.价格监控

4.乾坤计算机业务系统监控及操作

二、项目立项(详见经营业务项目立项流程)

1.项目意向分析

2.项目内容

3.项目客户分析

4.项目审批表

5.按项目立项流程送交管委会审批

6.项目立项或复议退回

7.项目跟踪

8.项目小结及分析

三、合同监控(详见合同审批流程)

1.合同意向

2.合同草鉴

3.合同审批

4.合同签订

5.合同执行

6.合同台帐:①未执行②已执行未定③执行完毕但欠款④全完毕

四、货款管理

1.除现款现货以外货款的管理

2.执行合同回款的管理

3.进货管理:执行进货合同,采购款审批

①预付、订货

②执行付款

③货到完全,完毕

4.销售管理

①执行合同发货完毕

②销售款回笼及进度

③款到齐完毕

5.数量及质量异议

①异议立项

②跟踪处理

③处理结果是(1)已解决无损失;(2)已解决有损失;(3)未解决

④总结经验教训,制定防范措施

五、物流管理

1.运费

2.其他费用

六、垫资管理

1.对合同中约定垫资的管理

2.对合同中未约定垫资的管理

七、客户管理

1.按资金客户分类:

①特约信用客户,按时预付货款的客户

②一般信用客户:

AAA级:按合同规定按时付款

AA级:虽未按合同规定按时付款,但付款时间仅延迟七天即付。

A级:虽未按合同规定按时付款,但付款时间仅延迟半月即付。

B级:虽未按合同规定付款,但有偿付能力。

C级:虽未按合同规定付款,但有偿付能力较差。

D级:长期拖欠。

2.按利润分类:

甲级:利润贡献大,毛利率>2%。

乙级:利润贡献较大,毛利率>1%<2%

丙级:利润贡献一般,毛利率<1%

丁级:利润贡献基本没有,毛利率<0

3.按数量分类:

A级:每笔销售>1000T

B级:每笔销售数量小于1000吨大于100号

C级:每笔销售数量小于100吨大于10吨

D级:每笔销售数量小于10吨

八、战略风险控制

对公司制定的战略进行分析,对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负面因素和有利因素进行分析,寻找未制定的战略,提出风险控制的办法。

九、财务风险

详见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十、法律风险

详见公司法律管理制度

十一、信息沟通风险

1.对于外部信息的收集及时向管理层反映。

2.公司内部信息的上下沟通、传达。

十二、人才风险

1.对公司所有干部、职工的管理。

2.防止发生徇私舞弊行为和损公肥私行为。

3.防止人才流失。

十三、风险报告制度

建立风险报告制度,鼓励所有干部员工对风险管理作出报告。

风险控制部

法规风险部工作总结 篇5

2011年,集团公司进一步明确了法规风险部的责任,并组织培训小组,分批对所有从事法规风险工作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让员工对工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工作中应规避的风险。各个分公司组织所属项目部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工程变更相关知识,每个项目部都根据各自项目的工程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变更索赔,为项目部为分公司减少损失。例如恒大绿洲项目部,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针对恒大工程签证管理办法),制定了变更洽商管理办法,并成立变更洽商小组,每周对变更洽商进行绩效考核。通过努力,累计完成99份,完成工程委托11份;德州东站项目部,建立变更索赔责任制,明确分工,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变更索赔,随时提出变更索赔事项,明确各自责任分工。更设计应做好现场签认和变更文件办理工作,建立管理台账。每个项目都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做好各项工作。

法规风险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持续关注法律法规、政策准则和规则的最新发展,围绕公司拟开展或正在开展的主要业务提供政策法律支持,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依法决策、合规管理。

当前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加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认真分析经营管理中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因素,制定法律风险防控的措施和应对预案,实现法律风险管控目标,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为了公司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大力推进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法律风险前期防范、中期控制和后期救济能力,全面提升依法经营、依法决策、合规管理水平。

分公司当前法律风险管理的重点工作:

1、强化重大经营项目的法律参与机制。

2、优化规章制度管理机制。

3、优化合同管理机制。

4、探索建立行政、劳动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5、优化纠纷案件管理机制。两点认识是:

1、提升领导干部依法治企意识和能力,是做好防控法律风险的关键。

2、建立并完善防控法律风险的体制和职能体系,是防控法律风险的组织和机制保障。

法制教育、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审核把关和合同管理等是法律风险防控的重点工作。

(一)培养合规文化。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集团公司举办的财务、预算、工班长、劳资员等所有培训班,法律事务部都授课,子公司培训尽可能参加。二是按月都编发电子版新法律法规清单目录,重点法规通过多种方式,尽可能地及早提示给管理人员;三是有重点地购买法律书籍供领导和主要管理人员研究;四是部门下发的管理文件都配有案例和法条,警示风险、提供合法途径;五是项目、子公司开展检查时,不断宣传、讲解。

(二)明晰业务流程。

(三)完善防控体系。

局内部控制工作方案 篇6

一、工作目标

以明确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和提高执行力为抓手,在20xx年年底前完成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工作。到,基本建成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切实加强权力监控制约,保证权力规范、透明、高效运行。

二、基本要求

1、全面覆盖。内部控制建设是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提出的总要求,贯穿权力运行过程,要按照单位全覆盖、权力全覆盖、流程全覆盖的要求,有序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2、突出重点。围绕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针对重要岗位、重要事项,通过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科学的控制方法,强化内部权力运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

3、注重结合。做好合理内控与依法行政的结合、权力制衡与提质增效的结合、流程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结合、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结合,既制约权力,又要发挥出权力应有的管理效率与服务效能。

4、持续完善。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项持久工程、系统工程,要随着粮食流通外部环境变化、国家行政法规调整等因素,及时改进完善,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和水平。

三、主要任务

1、界定权力事项。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要求,在《安徽省粮食局关于公布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通告》(皖粮通〔20xx〕18号)的基础上,对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确认,明确权力行使的依据、权力运行的规则和范围。(牵头处室:政策法规处)

2、规范岗位设置。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规范岗位设置,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并定期轮岗,确保岗位设置、岗位分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牵头处室:人事处)

3、优化权力流程。对权力运行流程按事项和岗位进行细化和分类,制定作业规范,明确操作标准,合理分解权力。通过流程控制和痕迹化管理,形成层层分解、环环相扣、有效制约的管理链条。(牵头处室:政策法规处)

4、健全控制体系。围绕权力流程中的岗位职责和权力风险点,依据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廉政要求、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制定内部控制措施,形成操作性强、具体管用、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重要措施以制度形式固化。(牵头处室:财务处)

5、推进信息公开。权力事项、运行流程、岗位设置等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每年进行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将自我评价情况报告作为部门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内容进行报告。逐步建立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机制,更好的发挥信息公开对内部控制建设的促进和监督作用。(牵头处室:办公室)

6、严格考评问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和问责机制,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内部控制。将单位和个人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与干部考核、追责问责结合起来,对内部控制失职、失察的单位和干部职工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全面提升管理成效。(牵头处室:人事处)

四、工作步骤

1、权力排查阶段(6月上旬-7月下旬)

各单位、各处室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开展“熟悉内控、理解内控、掌握内控”的宣传活动,增强全体干部参与内部控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内部控制建设的良好环境。及时对本单位、本处室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确认,明确权力行使的依据、权力运行的规则和范围,填写《内部控制权力清单》,7月15前报政策法规处汇总,提交局长办公会研究确定。

2、内控建设阶段(8月上旬-11月下旬)

按照局长办公会议审定的内部控制权力清单,从规范岗位设置、优化权力流程、健全控制体系三个方面着手,制定各项权力岗位明细表、权力流程图、具体内部控制措施、现有制度及查缺补漏后应修订或新制定的制度清单,经处室分管局领导审定后,10月17日前送局财务处汇总,提交局长办公会研究。研究确定后编制《省粮食局内部控制建设手册》,明晰内部权力事项、岗位职责、控制措施等情况,实现权力、岗位、责任、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完备的权责体系。

3、总结提升阶段(12月上旬-12月下旬)

省粮食局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对各单位、各处室内部控制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责成相关部门和单位进一步整改完善。对好的做法和经验组织经验交流,总结推广,加快省粮食局内部控制建设步伐。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省粮食局成立局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牛向阳同志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财务处,具体负责全局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办和检查等工作。各单位、各处室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制约内部权力运行、强化内部控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领导,协同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和监督检查工作。局属各事业单位要对照《省粮食局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方案》,相应的制定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并把实施方案文件及具体执行情况报局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2、明确职责。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各单位、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承担领导责任,是内部控制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需要高度重视,确保制度健全、执行有力、监督到位。财务处要切实做好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各项工作;驻局监察室要督促各单位加强内部权力制衡等工作;人事处要做好规范岗位设置,制定内部控制建设问责机制等工作;政策法规处要做好权力清单梳理和汇总、指导优化权力流程等工作,切实规范内部权力运行。

风险控制部工作流程 篇7

一、审计工作日志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分清和追究审计责任

(一) 有利于防范审计风险

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防范风险、分清和追究责任的工作不容乐观。审计风险是由三种风险要素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的, 且这三种风险不是单独地发生作用, 而是相互制约的。审计风险产生有内外两个原因, 内在原因取决于的内部控制系统, 而外在原因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作业准则规定, 审计工作的底稿的主要内容应有“实施审计具体程序的记录及资料”,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出台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也要求应该包括“审计程序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由于一种文本要求记录两个方面的内容, 而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且无具体的检查措施, 造成实际工作中只注重审计查出问题的记录而忽视审计过程的记录。实际审计时, 有的审计人员发现问题才编制底稿, 查不出问题则不编制底稿, 这样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则很难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人员全部审计过程, 有的审计事项是否实施审计难以反映, 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不能有效防范, 检查风险增大。一旦审计过的单位暴露出新的问题, 便无法分清审计时是否检查过这个环节, 是谁检查的, 是通过什么方式检查的。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 审计责任无法追究, 审计工作往往陷入比较被动的境地。李金华审计长曾经指出:目前的审计工作底稿只注重审计查出问题的记录而忽视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 这不利于检查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和保证审计质量。因此, 急需一种文本来记载和反映审计人员的查证过程, 以对审计实施阶段进行质量控制, 防范风险, 分清和追究相关责任。

(二) 有利于防止审计责任缺位

内部审计工作日志的要素主要包括“参加审计项目名称、现场审计日期、担当的审计岗位、承担的工作职责、实施审计的日期、审计工作具体内容、主审人姓名、审计人员姓名”, 这一现场审计的“记录仪”清楚地记载了审计人员什么时间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得怎样, 是一种过程控制、程序控制, 它既可以督促审计人员认真执行审计程序, 关注和提前防范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降低检查风险, 减少“秋后算账”, 又可以通过审计组长或委托的审计人员对上述事项的检查, 形成第二道关口, 进一步减少由于重大审计误差导致有关总体审计结论错误的可能性。如果审计复核时需要进一步落实某个情况, 就可以非常准确地找到执行这一事项的审计人员继续予以落实。即使被审计单位事后暴露出新的问题, 也可以分清是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还是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会计资料和证明材料应承担的会计责任;如果是审计责任, 也可以清楚地知道是审计人员个人的问题或是审计组长制定的审计方案的问题, 是哪一个审计人员的问题, 应该承担何种责任, 避免了由于责任主体的模糊导致的追究对象的缺位。

二、审计工作日志能够检验审计方案执行是否到位, 方案制定是否科学和合理

(一) 有利于检验审计方案的质量和执行力度

审计方案 (仅指审计实施方案) 是审计项目组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达到预期审计目的, 在实施审计前对审计工作所作的计划和安排, 它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中起着“龙头”作用, 其质量对于能否完成审计项目任务、顺利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至关重要, 因此如何确保审计方案质量就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工作中, 审计方案和实际审计存在“两张皮”的现象。现场审计过程中, 有的审计人员审计质量意识不强, 认为审计是查问题的, 只要能发现问题就行了, 怎么做心中有数, 不一定非要按照审计方案中严格繁琐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实施审计才能发现问题, 于是辛辛苦苦做的方案在实际审计时往往丢在一边, 造成好的审计方案不一定就有高的审计质量的情况。由于审计工作日志是每名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方案的分工和要求编写的, 因此, 审计工作日志既可以体现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方案的情况, 也可以反映审计方案制定水平的高低, 成为检查、评价审计方案的载体。

(二) 有利于检验审计方案的完善程度和重点工作落实效果

通过审计组长检查审计工作日志, 一是可以反映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做了没有”, 即审计目标是否达到, 重要性水平是否确定, 审计风险是否评估, 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以及采用的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审计和执行;二是可以反映审计方案“这样做行不行”, 即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合理、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全面、重点审计事项有无遗漏及所采取的方法是否科学。通过检查, 审计组长可以随时掌握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 及时对审计方案或审计重点做出调整, 这样一来, 审计方案和具体实施紧紧地联系起来, 形成互动, 共同确保审计项目质量。

三、审计工作日志能够为审计报告提供详细准确的“注解”为正确的审计建设提供应有的依据

当前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依据不充分;二是审计评价“出处”不明;三是审计建议针对性不强。

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包括审计范围、审计时间、运用的审计方法等, 审计人员在编写审计工作日志时已将这些内容清晰地反映出来, 保证了审计报告中此项内容的依据充分;审计评价意见主要包括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三个方面, 它是审计报告的核心, 由于审计工作日志的“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已记载审计情况、职业判断、查证结果以及审计人员的初步评价意见, 保证了审计报告最终的审计评价意见来源明了、出处清楚;实际审计时, 审计人员如果感到有必要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 应将其记录在审计工作日志的“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中, 编写审计报告时再由审计组长进行归纳和筛选, 形成审计报告的审计建议, 确保审计建议的针对性。

四、审计工作日志能够为绩效考评提供第一手资料, 促进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 开展内部审计人员绩效考评是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

目前, 审计部门大多以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底稿中发现问题的多少为主要依据进行绩效考评, 由于审计工作底稿执行中的不完整性, 决定了审计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得不到全面准确的反映, 绩效考评效果难尽如人意。有的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能够发现一些重大的问题, 但审计方法有可能不够科学;有的年轻同志虽然采用了先进的审计方法, 但经验欠缺, 只能发现一些较为明显的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有的审计人员由于分工不同, 可能什么问题都没有;甚至有极个别职业道德低下的审计人员, 将问题隐瞒不报或做虚假反映, 审计工作底稿更是无法反映。凡此种种, 如果不视具体情况, 一味地“以成果论英雄”, 则好的得不到坚持, 不足的无法改进, 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 审计项目质量难以有效保证。

(二) 审计日志的“阳光运行”是检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重要依据。

审计工作日志制度的建立, 将审计人员的“作业”-每天的审计过程和查证结果的记录摊在“阳光下”, 谁的业务水平高、审计方法好、工作细致和责任心强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有的审计人员虽然没有发现重大的问题, 但是审计程序到位、审计方法正确, 需要进一步掌握审计技巧;有的审计人员凭借经验发现了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 但如能积极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 则效果会更好;将问题隐瞒不报或做虚假反映的情况也难以蒙混过关, 避免了过去“谁查处的问题多谁的水平就高”的简单偏颇的评价标准带来的弊端, 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的审计人员考评标准, 将促进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确保审计项目质量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

摘要:目前, 在企业内部审计进程中, 由于对审计工作日志内容没有规范性要求, 使审计日志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未能完全发挥, 极易发生审计风险。加强审计工作日志在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应对审计工作日志实施规范化管理, 以利于分清和追究审计责任;有效检验审计方案的科学性及执行效果;为审计报告提供详细的“注解”, 并为正确的审计建设提供应有的依据。

关键词:审计,工作日志,质量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文成, 王有良.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内部审计创新研究[J].会计师, 2009 (6)

[2]刘安兵.试析审计风险[J].财会月刊, 2004 (2)

风险控制部工作流程 篇8

坚持统筹运营

目前,有些出版社搞项目制,部分图书搞编印发一条龙,以提高效益,确实行之有效。但笔者认为,这并不能取代普遍意义上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就一个相当规模的出版社而言,还是抓统筹运营比较好。从发展趋势看,内部的分而治之走向集约化的统筹运营,是一种进步,犹如小作坊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发展;从总体效益看,当出版社达到一定的规模,内部再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运作体系,容易出现打乱仗,最终成为一盘散沙。

目前,苏少社走的是一条加强统筹运营的路子,我们的做法是:

规范化运作。图书生产流程中有若干道工序,为提高效率,控制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行制度化管理,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达到集约化生产的目的。为此,我们制定了图书生产流程图,制定了各道生产工序的规范化管理制度,运行有序,效率提高。这是通过规范化运作来降低运营成本。

明确专业分工。术业有专攻,专业再形成合力,则会产生1+1>2的效果。为此,我们全面调整了内部的机构设置,明确每个员工的工作平台,激发各种人才的专业潜能,使其在各自的发展方向上有用武之地。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创造效益,从而相应降低运营成本。

抓好衔接与协调。图书生产流程中的运行效率,与各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密不可分。凡是能利用制度化予以明确的衔接关系,都要尽可能地加以明确,不能明确的就要加以协调。这是通过加强管理提高运行效率来控制运营成本。

掌握好生产节奏。掌握好图书的生产节奏不仅与完成图书的发稿计划和出版计划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市场的营销、发行和实现销售有关。图书生产的节奏把握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资金使用率和周转率。这是通过加强对生产的计划性管理来提高效益。

狠抓关键环节

在图书生产流程中,要抓好对风险和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就必须狠抓一些关键环节:

三审制环节。对书稿实行三审制,是出版社保证图书内容质量、防范风险的中心环节,万万不可掉以轻心。三审之间必须各自明确工作重点,尤其要强化责任编辑的“责任”意识,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图书质量。对涉及到政治方面的重大、敏感选题,社长必须亲自把关,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稿费环节。现行的稿酬支付方式形式多样,必须制定好规范的稿酬制度,灵活地掌握好各种支付标准。

印前审读环节。这是在图书开机前为内容质量把的最后一道关,必须形成工作制度,尤其对重点书,切不可因时间紧迫而仓促行事。

印前论证环节。主要是针对大众读物,在图书开机前,由社领导牵头,组织编印发等部门进行集中论证,对图书的定价、成本和市场表现等综合预测,把握印数。这样做,可使有关责任人员对即将形成批量生产图书的成本核算、市场前景、效益预期等经济表现做到心中有数。

图书印制环节。主要是加强印务管理和核算,统一和规范发排、发印流程,择优确定印制协作单位,积极探讨新工艺,调整印刷方式,合理控制纸张与工价等成本。这是出版社控制成本的重要关口。

图书签样入库环节。图书出厂前的样书查验,工厂和出版社的责任人员都比较重视,一般较少出现问题。但批量的商品书入库,往往发生许多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人力成本环节。目前这一环节的问题是: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大锅饭分配制度,此其一;编制内的老员工与聘用制的新员工收入差距过大,此其二;现有分配由工资总额作为控制的总阀门,而工资总额基数核定的办法是10年前制定的,此其三;改善和提高职工生活水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收入若往下调,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此其四。对此,应在新一轮的体制改革中作为难点和重点,切实加以解决。

重视财务管理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财务工作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的做法是:统一全社的财务管理,理顺社内的财务关系;提高财务部门的话语权;实行预决算制度;建立分层次的审批监督制度;对图书生产流程中各个环节发生的成本与费用实施全程监控,及时提示预警,化解风险。

加强队伍建设

质量控制部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篇9

一、201x年部门取得的成绩:

1、优化班组结构、稳定人员,推行部门例会制度:

201x年5月份因各种原因,部门人员流动性比例比较大,且对在职人员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经过部门各层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把绝大部分的核心骨干人员稳定下来;同时,部门为更好的落实部门任务,展开推行了部门晨会制度,将公司规章制度、生产任务,检验任务,使部门每一份子及时沟通获取相关工作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完成公司品种转移工作:

完成了公司科研部预期的品种技术转移工作,一年的时间内,转移了注射剂ABC多西他赛及多西他赛注射液专用溶剂、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卡络磺钠、注射用阿昔洛韦,注射用更昔洛韦、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及专用溶剂、注射用硫普罗宁及专用溶剂、吡拉西坦注射液、甲磺酸酚妥拉明注射液、氨甲环酸注射液、氨酪酸注射液、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等15个品种品规。

3、完成公司日常生产样品检验及稳定性考察工作:

201x年,部门统计共完成了约11614批次产品的检验工作,见图表:

201x年1-11月完成各类型样品的检验数量:(略)

2、201x年完成的方法学验证:

201x年完成液相相关方法学3个,完成无菌、内毒素与微生物限度相关方面方法学验证数量为46个,相比(44个),总体增加了11.4%。

3、公司注射剂车间BC车间的GMP认证;

在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分别在今年3月与9月份顺利完成了注射剂B车间、C车间的国内GMP认证工作。

4、推进LIMS系统的各模块的数据组态;

LIMS系统完成了LOT(批次)、环境检测、工艺用水、稳定性考察、方法学验证、库存管理等模块的静态数据组合,以及各项风险评估与安装确认相关文件。

5、完成了新实验的构架建设;

新的实验室初见雏形,6月-11月完成了新实验三、四楼设计,厂房建设、空调净化系统、恒温恒湿试验室、各个温度段样品留样库房、灭菌柜、实验台与通风橱等硬件设施的安装,以及办公桌子、网络与摄像设备的安装调试等。

6、创建部门学习的平台

微信共众平台自201x年08月建立以来,发表了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五组份含量测试注意事项、SOP与规范记录的重要性(上、中、下)、数据完整性、取样知识培训、菌种的`保存与管理、环境监测关健要领等多篇针对性的学习文章,对提高部门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拓展知识面有非常大的帮助。

7、人员培训:

201x年培训范围覆盖方法学验证、中国药典版、实验室设备维护保养、稳定性考

察及留样管理、菌种培养传代、检验人员职业道德、GMP条例、试剂试液使用、天平维护、电子数据管理、灭菌知识、环境监测、D车间口服制剂项目常规检验等方面知识,已基本完成部门201x年培训计划任务。

部门于10月份对全体实验操作人员进行了摸底考试,通过本次考核,也反映出实验人员理论底子薄弱,需要加强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一、对201x年部门人员的评价:(略)

二、201x年部门仍然存在的问题:

1、质量检验合格率: OOSOOT发生频次

产品检验OOS主要集中在仪器组,液相与气相检测数据,201x年共发生67起OOS,其中仪器组占36条;样品不平行导致系统适用不合格与样品结果不平行占绝大多数;准备不充分,流动相配制错误,样品配制错误,样品被污染等情况屡屡发生。

2、工艺优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本身问题多,给检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如多西他赛注射液稳定性有关物质、注射用吡拉西坦pH不稳定、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含量测定时间长,结果偏低等问题。

3、仪器与设备的校准多现形式化;玻璃仪器损耗较大(移液管),液相出现问题:

3.1现合作的深圳四三一一校准公司,201x年两次校准时对仪器校准不严谨,对仪器的校准与维护多呈形式化,校准证书内容也频繁出错。

3.2玻璃仪器如移液管,烧杯、容量瓶等损耗大,主要原因为实验人员专注程度不高,清洗时碰撞导致破碎。

3.3液相的日常维护不足,且加上201x年品种转移工艺验证工作量巨大,液相单次检验运行时间过长(常考察24小时以上),导致维护周期受影响,且品种绝大部流动相由高比例的乙腈组成(之前使用格特品牌,价格较便宜,含杂质高),仪器受损较严重,时常导致仪器故障,现已将品牌更换成飞世尔,默克等,情况有所好转。

4、数据完整性管理与计算机化系统验证;

数据完整性检查不够全面和彻底,出现了漏记、迟记以及设置不合理等情况,如甲磺酸酚妥拉明原料的气相操作日志。主要原因为实验室操作人员对数据完整性的认识不足,在这方面仍存在的问题,属我部门目前最难处理的问题且为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与培训。高效液相、气相与紫外、红外等精密检验仪器,所使用的计算机均没有完成相关GAMP5计算机化方面的验证。

5、文件与记录存在缺陷;

现有的品种操作SOP与记录仍然存在些许错误,如有关物质方面的公式计算。一部份原因为新品种新增速度过快,SOP与检验记录起草、审核资源缺乏,文件速度没法跟上,导致文件还来得及走完审核流程,生产已经开始;同时文件内容准确度也有待提高。

6、班组长管理水平不足,实验人员技能与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待提高:

班组长对于工作分配与人员管理细化不足,工作计划不够具体,错位管理的情况仍然存在。实验人员大部份为新入职人员,对岗位技术掌握不足,处理问题上考虑问题不全面,给检查、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7、各级人员的职责不够明确,需完善:

部门人员的各岗位的职责仍不全面和明确,工作覆盖面上仍有盲区,工作分配上存在不流畅的情况。

8、物料的采购批量少,批次多,增加检验工作量,检验成本偏高:

公司采购的物料因多种原因,存在采购批量少,批次多,同一月份尚有来多次同种原料的情况,无形中增加了检验工作量与对照品的消耗。

9、部份检验仪器软硬件仍然不能满足现阶段GMP法规合规性要求:

虽然201x年顺利通过了注射剂车间BC的GMP认证,但认证过程中仍然存在仪器软件不

完善的缺陷,比如thermo的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2450紫外分光光度计软件没有三级权限管理功能,气相色谱仪直接进样方式没有配备自动进样器(手动进样,准确度不高,样品结果不平行)。

二、20的工作计划:

1、制定部门的质量目标:

逐步完善检验工作的SPC方面工作,以月为单位,统计各组检验完成任务、异常情况,与

环境监测组的数据统计工作,加强培训与各层级的监督,提高一次检验合格率;FDA检验体系的工作开展(在外籍同事的指导下,查找现有工作流程的不足,汇总跟进,逐步改善)、完善数据完整性(1、对现有使用电脑进行数据整理;2、规范操作流程与密码制度的管理;3、进一步提高液相、气相的自动积分规程与手动积分管理。)

2、完成新实验室的搬迁工作:

现新实验室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结合生产部门的生产计划,预计在2018年春节过后进

行搬迁,前后也需要完成实验室空调系统、灭菌柜、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新安装高效液相、无菌隔离器以及搬移后安装的相关设备、仪器的3Q确认,以保证搬迁工作与生产可很好衔接。

3、完成LIMS系统的验证工作并应用于生产环境:

目前在静态数据组合主要以注射剂车间A产品注射用��丙酯、注射用醋酸奥曲肽、注射用利福霉素钠为基础模板的,待系统调试运行顺畅后,再将经评估后的产品逐一组合到LIMS系统中,以及完善后续LIMS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工作。

4、开展固体车间D的GMP认证工作准备

4.1验证工作:随着固体车间D各硬件设施项目的逐步完成,结合部门检验工作合理调动部门人员完成公用系统验证工作;

4.2检验实力:更新固体车间D品种相关的检验软实力与硬实力,包括检验sop、检验记录的起草,检验用耗材对照品等的采购,检验仪器的配置,检验方法的验证与确认。

5、委托加工服务

结合公司委托加工服务的开展要求,与各部门协调沟通,制定完善准确的委托加工工作流,保证服务质量及效率。

6、加强人员的技能学习培训:

a) 罗列2018年的培训计划,并严格执行。

b) 汇总各品种的方法学验证,关键控制点统计输出,培训,提高人员技能水平与一次合格率。

c) 每月汇总出现的异常情况,加强针对性强的专项培训,将培训任务分配到各组中,监督完成。

d) 使部门更多的人员参与到“星学堂201x”学习的平台的培训编辑与学习中来。

7、加强团队管理:

对班组长以上人员的培养与骨干人员的提拔:工作任务适当进行分解与分配,放权管理,

定期(每季度)对人才进行评估盘点,将部门的工作安排、跟进,培训,统计工作分配给各班组长完成,待流程正常运转后,组成监督检查小组,定期对实验室的现场及各项工作进行检查,逐步使实验室可达到迎检的常态化标准要求。

8、完善质量控制流程:

起草部门各岗位工作流程、培训、规范并监督执行,例如LIMS工作流、无菌检验工作流、

液相操作工作流、稳定性考察工作流等标准化管理。

9、检验仪器设备的配件升级与校正、保养:

软件方面的升级,完成三级管理,如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气相色谱仪的自动进样器的申购;展开液相色谱柱的维护保养工作。

10、 成本控制:

a)耗材使用:如图谱打印纸,201x年液相对照1为5张、对照2为2张,

自2018.01.01日,计划调整模板,将对照图谱打印汇总至2张,减少消耗。

b) 对照品:将稳定的对照品展开工作照品标定工作及稀缺对照品进行溶液稳定性研究,

降低对照品的使用消耗。

c) 提高效率,完善量化考核指标,加强人员工作绩效考核,敦促实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一次检验成功率,降低成本费用。

四、对公司及各部门的一些建议:

1)生产计划:公司201x年的生产计划变化较频繁,对我部门对照品、试剂与相关耗

材的计划性申购有很大的影响。

2)物料采购批次:物料的采购批次过于多,产生了极大的检验成本,因物料的有效期一

般为24个月,建议公司可将采购的考虑周期由每月延长至一个季度,如果库存消耗无异常,再继续延长时间。

3)各部门的信息分享与沟通:在工作上,集团子公司或各部门之间应加强信息交流与沟

通,防止因此沟通不畅导致的工作返工与工作遗漏。

上一篇:终极成功的秘诀下一篇:行政能力测试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