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建筑风貌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街道建筑风貌(精选9篇)

城市街道建筑风貌 篇1

(一)推动建筑风貌控制导则成果运用,严把规划条件制定关。

建筑风貌控制导则编制以后,应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将建筑风貌的具体规定通过相应的程序转化为引导实施的技术文件,做为规划部门指导城市风貌塑造的依据,才能使城市风貌实施工作变得切实可行。而规划管理中最有效的实施手段就是规划条件,因此,将风貌控制导则的对特定地块的具体设计要求,明确到规划条件中,建筑风貌的控制管理工作便师出有名,驶入正轨了。

将建筑风貌控制要求纳入规划条件中,将形成“风貌规划-风貌导则-规划条件”这样一个从“定性-定量-定位”逐步深入的动态化的管理过程。这种模式既能保证城市总体风貌规划和风貌导则的稳定性,又可以实现规划管理的灵活性、合理性与公平性,既能保证城市风貌的整体统一协调,又可以实现具体项目风貌控制的因地制宜。

规划条件中应用文字和图件明确建筑风貌控制要求,让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更准确地把握城市风貌塑造意图,并且更加自觉地进行分析、研究和贯彻。反之,如果不能将风貌规划和风貌导则的内容在规划条件中明确,那么城市风貌控制的要求就很容易在规划管理中被消解。因此可以说,规划条件拟定是规划编制的延伸,是对每一个项目实行案例式管理的法定依据,与通则式的控规管理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在规划条件中,在风貌控制方面,应明确建筑风格、高度、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要求,以及与周边重要建筑物的协调方式等指导意见。

(二)坚持重大项目多方案比选,严把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质量关。

规划条件核发后,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编制,就是落实风貌控制要求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尽力保证设计方案的质量,而坚持高质量设计和多方案比选,是保证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是对设计单位实行资格管理。原则上临主次干道的公共建筑、3公顷以上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由相应资质的甲级设计单位承担设计,高层住宅建筑、临城市重要支路建筑应由乙级以上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设计。

二是各类规划和建筑设计,特别是城市主要街区、重点地段、城市主干道两侧、道路节点等重要区域或重点项目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必须进行公开招标,实行多案比选、优化比选。

三是建设单位委托进行建设项目方案设计时,必须将风貌规划内容作为设计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严格落实规定建筑风格、建筑形体、建筑高度、色彩材质、建筑环境以及艺术设计要素,并形成建筑风貌设计专篇内容。未按规定进行风貌设计或风貌设计不符合控制要求的,不予进行设计方案核定和规划许可。

(三)兑现风貌控制规划要求,严把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关。

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审批,不仅是落实控制性规划各项控制指标至关重要的环节,更是兑现风貌控制要求、塑造城市风貌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对照风貌规划和风貌导则要求,严格依据规划条件规定,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审查、核定。

1、要求建设单位提供完整的、能充分表达风貌要素的设计方案,必要时可要求增加实物模型等表现手段,或要求在效果图中表现出拟建建筑周边风貌环境,以审查设计方案相对项目周边的风貌协调程度。

2、认真审查建筑高度、形体、色彩、材质、细部做法等风貌控制内容,必要时要求建设单位提供材质样品,或在施工现场制作外立面样例,以审查方案实施后的实际效果。

3、应建立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约束机制,规范其设计、施工行为,确保风貌控制要求严格实施。

4、推进审查、审批科学化、民主化,保证风貌控制不走样,一方面广泛征求专家和相关部门对设计方案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认真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

(四)完善风貌落实管控措施,严把日常监管关。

1、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核定后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时,未经原方案核定规划部门同意,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对风貌设计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变更。

2、完善规章制度,为依法行政提供依据。除编制建筑风貌控制导则以外,还需制定相应的风貌控制管理办法,用规章制度明确风貌控制内容,3、明确规划管理主体和建设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相应的奖罚措施,以规范风貌控制工作程序,保证风貌规划的有效实施。

4、加强批后管理技术力量,使相关人员能熟知建筑风格、色彩、材质、细部等风貌控制内容进行监督管理。

5、强化公示与公众参与。通过提高风貌管理的透明度,既加强对规划管理工作的监督,也加强对建设活动的监督。

(五)加强风貌实施批后管理,严把执法监督关。

1、建设工程开工后,建设单位应将建设工程总平面图和反映建筑风貌的效果图在施工现场临街位置公示至工程竣工,接受社会监督。

2、规划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内容,对建设工程风貌实施情况进行进行规划巡查和监督检查。

3、在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职能科室、执法支队、规划所应加强对建设工程的巡查监督管理,特别是建设工程外立面施工前,应对色彩、材质现场查确认工作提前告知建设单位。

4、建设单位及个人违反建设项目风貌控制内容及要求进行建设的,应责令限期改正,并依照《城乡规划法》、《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定进行处罚。

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风貌管理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城市风貌管理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城市街道建筑风貌 篇2

我们注意到, 街道上行走的人无论是穿着白色、黑色、或其他民族服装的颜色, 这些色彩都融化在街境之中。不管怎样, 衣着和景色变成了客观存在的现实。相同的建筑风格到处都有, 但是每座建筑都有一种表现形式。事实上, 他们共同地创造了各种城市景观。一座建筑映入眼帘, 当你走过后, 又被另一建筑物代替。好像刚才是“机器人”, 前面又像个“塔”, 这种想法就会与现实日常生活有着潜在的联系。在不同的部位, 好像他是一个乐器, 这种文脉是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有益健康的地方, 都在人的视觉关注的范围之内。因为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十分合适的尺度, 这可能就是令人愉快的重要组成要素。

具有独特个性的建筑, 应该怎样去适应城市的景观, 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某些建筑的设计, 按照表现形式成功的演奏出主体而不那么注意周围环境的要求。这种强调独自风格的建筑, 散建在城市的环境中。对于城市的整个景观来说, 只是一个“重音符号”。我们可以想象, 如果它们在城市景观中占的数量很大的话, 结果无疑是令人失望的。

城市景色, 树木的保护和保留是必须执行的, 不能靠罚款来约束, 更要多鼓励义务种植, 形成一些景色优美秀丽的特区。笔者感到, 这是向着创造有价值的、优美的、环境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们发现一栋很简单的建筑物, 除了窗户、阳台造成的光影变化, 树木能为生活提供一个美好的环境。这情景使树木簇拥建筑, 让人感到树木不是点缀。是建筑被镶嵌在树木之中, 使建筑看上去很有趣, 正是这个城市变得更富有表情, 说明树木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

有些历史性建筑在许多城市中都能看到, 形成了这个城市的观赏街景。使你感触最深的是, 在重新修复历史性建筑中, 是否能够将其保存下去。因为这些建筑形象本身表达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当我们仔细观察许多历史性建筑时, 开始感到惊奇。尽管社会空间与社会意识随着时间流逝, 它们的实际功能已经不是重要了。但它们存在过的重要意义仍然活在我们的心中, 这种强有力的印象形成了城市的一个重要部分。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 它们存在的形式于周围的环境是否和谐一致, 城市风貌就是要突出历史的表现出它们的特征。用这样的方法去维护它在城市风貌中的地位, 更有效的保护它。寻找一种均衡, 既新建部分也就是在不同部位分之间的某种关系。组织关系最初看上去好像毫无相关, 而这些空间相互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使用了具有现代化建筑“语言”, 发挥创造力明显的表现各自的变化, 使城市风貌景观显得更有魅力。随着时代的变化, 去创造出的精神环境。这种高质量的环境应该得到保护, 没有什么是多余的东西。相反风格互相协调, 会产生一种庄严的气氛和情调。而真正令人兴奋的, 是使我们心灵有再次经历的感动。

空间的实际意义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 建筑风格的兴起意味着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从空间数量的意义转向对空间质量的实质的追求。建筑物体积构件布置不能是独立存在的、静止的, 相反创造出一种随观看角度的转移而畅通无阻的流线。也就是说, 在这种空间意义上着手设计建筑形象。使建筑与建筑之间有“交错”“流动”、“渗透”等不尽相同, 甚至泾渭分明的各种空间形式, 创造一种随观看角度的转移而畅通无阻的流线。当然, 这种视线的“游动性”为我们提供了判别是否进行空间概念上设计的依据。

在一栋合理的建筑物中, 不固定的与其他周围空间汇合。空间的自由开放却服从一种精确的格局, 追求空间的连续性更带有开朗活泼的色彩。建筑物在围绕空间生活的真实情况, 与基本的体积形式并非在一座建筑的范围内推敲, 而是从一个中心向各方向延伸出各个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结果。因此, 产生的戏剧化的空间效果就具有一种大胆和丰富的特色。在运用空间设计的建筑手法“语言”的同时, 以一个又一个的方式, 推动着文化和建筑的前进, 留下千姿百态的空间形态, 使得空间设计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在这令人目不暇接的空间形式面前, 各自有独立性的一面, 又能是一个建筑设计风格烘托并且强调环境所应有的反应, 为人的生活创造条件。

当然, 对空间的追求, 不能超越以人的行为需要为原则的前提。我们应科学的预测人的行为需要, 并创造性地设计出相应的空间, 满足人在对空间交接处过度的心理需求。或者是以建筑的某些元素取代人的思想性, 毕竟空间是人的空间。通过比较、分析、探寻、权衡这些要素间可能的相互关系, 综合的把这些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为视线的游动留下余地, 拓展延伸视线活动的轨迹。也可依据季节变换, 赋予空间可变多义的性格。或因建筑物使用的性质不同, 更换不同的主题, 并增添浓烈的欢乐的气氛。

然而要反应城市风貌与社会意思空间神秘、复杂与不定性, 我们在设计一开始时, 必须对空间进行思考。如何使设计与既有的建筑环境融合, 又要有个性的与周围和谐相处, 同时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和提交地方及传统的精神,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城市街道建筑风貌 篇3

关键词:城市设计旧城风貌改造运用

1城市设计含义

城市街道建筑风貌 篇4

长城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也是古代人民劳动艺术的结晶,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公元1407—14)时间建成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城墙环绕,周长3428米,城墙高7.9米,底部宽8.62米,上部宽6.66米,上部外侧筑雉牒,内侧砌宇墙。城墙四角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宫城辟有四门,南面有午门,为故宫正门,北有神武门(玄武门),东面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它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天坛

天坛在北京市东南部,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今日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当年皇帝祭祖的地方,西侧的中山公园是祭祀丰收神即五谷耕地之所。

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巨,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西北的布达拉山上,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后经历次扩建,是西藏最大的宫堡式建筑。建筑分白宫和红宫,白宫的东大殿和日光殿分别是历世喇嘛举行重大宗教活动场所和寝宫。红宫为灵塔殿和佛堂,其中高14.85米的的五世灵塔包金镶玉,璀璨耀目。宫殿内部装饰金碧辉煌,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宫殿依山而建,现占地41公顷,主楼13层,高117米,东西长360多米,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磅礴,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被誉为高原圣殿。

布达拉宫分为两大部分:红宫和白宫。居中央是红宫,主要用于宗教事务;两翼刷白粉的是白宫,是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场所。1994年12月初,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孔

孔庙、孔府、孔林

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今山西省平遥县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图再现了这一风采。

其它

城市街道建筑风貌 篇5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是指识别、测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以下简称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责任,科学评估项目实施对当前及今后财政支出的影响,为PPP项目财政管理提供依据。

开展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有利于规范PPP项目财政支出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实现PPP可持续发展。“通过论证”的项目,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编制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时,将项目财政支出责任纳入预算统筹安排。“未通过论证”的项目,则不宜采用PPP模式。

每一全部PPP项目需要从预算中安排的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省级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具体比例,并报财政部备案,同时对外公布。

1、财政能力论证的政策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文)、国务院《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2013年96号文)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财政能力论证的方法论依据:依据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

3、财政能力论证的目的:通过对XXPPP支持基金覆盖的项目包清晰识别、测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下简称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责任,科学评估在基金范围内的项目实施对当前和今后财政收支平衡状况的影响,评估PPP项目的财政责任支出预算对财政的承受能力,规范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管理,有序推进项目的投资管理,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

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图

报告目录

第一章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概述

一、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释义

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目的

三、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内容

(一)主要参与方

(二)论证对象

(三)论证范围

(四)论证基准日

四、财政可承受能力论证依据

(一)国务院政策文件

(二)财政部政策文件

(三)发改委政策文件

五、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

第二章 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概况

一、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背景

二、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基本情况

(一)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名称

(二)实施机构

(三)授权主体

(四)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产品和服务

三、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一)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选址

(二)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投资

(三)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建设期

2、特许经营期

(四)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资本金比例及资金来源

第三章 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运作方式

一、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建设运营模式

二、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公司股权情况

三、授权及合作期限

(一)授权

(二)合作期限

四、风险分配框架

五、社会投资人投资回报模式

(一)可用性付费(二)运营服务费

(三)政府对项目的支出责任

(1)政府对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的资本金支出责任(2)运营期付费责任(3)政府支付方式

六、价格调整机制

第四章 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风险及财政承受能力影响因素

一、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存在的风险与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风险的定义

(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多样性

2、风险的偶然性

3、风险的阶段性

4、风险的渐进性

二、财政承受能力影响因素

(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

(二)财政内部因素

1、财源结构不合理是形成地方财政风险的经济因素

2、不合理的财税体制

3、债务负担日益沉重是财政风险不断累积的直接因素

4、地方财政过度扩张有可能加剧地方财政风险

第五章 财政支出责任的识别和测算

一、财政支出责任识别

(一)股权投资支出责任

(二)运营期支出责任

(三)风险承担支出责任

(四)配套投入支出责任

二、财政支出责任测算

第六章 财政承受能力评估

一、财政支出能力评估

(一)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收支情况

(二)XX市XX区未来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测

(三)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PPP项目实施对财政支出的影响

二、行业和领域均衡性评估

三、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结论

第七章 信息披露

附图、附表:

1、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图

2、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目标段范围

3、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实施模式示意图

1、老旧小区和弃管楼节能宜居及海绵城市(风貌改造)项目风险分配基本框架

2、政府各年付费规模 表

3、财政对本项目的支出责任

表4、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总收入 表5、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表6、2016-2045 年XX市XX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测

城市街道建筑风貌 篇6

纵观中国各城市高层地标建筑的建设, 大多采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设计, 其中技术往往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核心手段。一方面, 建筑设计师们对于城市形象的理解不同, 导致其设计出的建筑外形造型各异;另一方面, 对于城市地域环境的考虑相对较少, 对城市当中的高层地标建筑缺乏整体和宏观的谋划及思考。[3]

一、高层地标建筑的尺度调控范式:“城市—街道—地块”三重尺度

对于城市高层地标建筑的研究, 目前多关注于其本身的建筑形体特色, 较少从其所处城市各系统当中应具备的符合城市形象、利于街道观景及适应街区尺度的具体特性出发。在城市整体环境中, 对于高层地标建筑而言, 它的设计主要考虑的是自身的内部控制和周边环境的外部感知, 城市尺度、街道尺度及地块尺度是其在城市角度应重点考虑的三项因素。

尺度的重要性最早在地理学中被认知, 并扩散到城市规划的各项研究领域, 它是学者认识城市或者片区的空间格局、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演替过程的重要衡量标杆。[4]只有通过多尺度的考量与研究, 才能清晰地掌握高层地标建筑的范式并把握其内在规律。此外, 不同尺度下的高层地标建筑所针对的对象及面对的城市问题也不一:城市尺度下, 主要考虑的是高层地标建筑群所组成的高层地标建筑体系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格局、城市重要门户形象的空间关系;街道尺度更多的是从高层地标建筑对于片区的活力度、感知度及标志度等方面进行考量;而地块尺度则着眼于高层地标建筑单体与其所在地块开发及地块周边自然风貌、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层面。总的来说, 高层地标建筑的空间格局在不同尺度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这种跨尺度的研究与综合是本文对于高层地标建筑范式研究的核心切入点。

本文从城市、街道及地块三个层面入手, 通过对国内外各大城市的高层地标建筑进行样本分析, 运用系统综合性思维对当前城市高层地标建筑的建设、城市空间特色、城市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探究,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对我国城市高层地标建筑建设的一般建议, 寻求我国城市空间特色协同发展的基本准则。

二、城市尺度:高层地标建筑的空间效应

高层地标建筑在城市尺度下产生的空间效应主要是反映在城市内在空间结构组织以及建筑群在开敞空间中所呈现出城市天际轮廓线特征。具体而言, 将城市尺度下高层地标建筑的空间效应总结为强化城市空间结构与统一天际轮廓线秩序。

1. 强化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在物质空间层面是城市的功能、结构及形态三者关系的综合体现, 而城市高层地标建筑作为其中的关键节点要素, 是城市空间的主导;同时, 由于高层地标建筑的开发强度相对高, 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周边街区的开发建设, 从而激发整个片区的空间活力, 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故它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此外, 城市高层地标建筑在城市整体系统中从空间区位及组合方式上均应有层次性、主次性, 一方面是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等级相互对应, 同时也有利于彰显城市空间格局秩序下的变化层次。[5]

上海市城市功能中心布局与其高层地标建筑的空间布局基本上耦合。从功能上看, 其中心体系呈现出两主五副的结构, 其中人民广场和陆家嘴片区两个城市主中心中分布着诸如上海中心大厦、上海金融中心等城市高层地标建筑;从高层地标建筑的空间集聚趋势来看, 其同样呈现出多点集聚的分布态势, 两者集聚片区的空间位置基本保持一致。相比而言, 城市主中心的高层地标建筑的空间分布耦合度比城市副中心高。

2. 统一天际轮廓线秩序

高层地标建筑与城市整体关系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它对于统一城市天际轮廓线的重要作用, 从形态上看, 往往是其中的标志, 共同构成城市、地区空间特色。因此, 高层地标建筑在进行空间布局时, 需要考究其建筑尺度与城市尺度的一致关系, 不能孤立于整体城市大环境, 以形成良好的立面形象和剖面形象。[6]

立面形象一般为城市开阔空间 (如广场、景观性道路、供人停留的开放水系及绿地等片区) 所看到的由建筑物的外轮廓所组成的实体线性要素集。高层地标建筑多从其建筑本身的高度建设及其顶部的丰富造型来影响城市的立面轮廓线, 一方面, 随着时代变迁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原有的高层地标建筑可能会被淹没在更高的摩天大楼之中, 如曼哈顿在1870年建造的哥特式三一教堂, 已逐渐消失在华尔街金融区的人工峡谷中。另一方面, 高层地标建筑的顶部造型往往是人们视线汇聚的焦点, 对其形象的塑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体而言, 这一形象除了其特有的美学价值外, 也是城市重要功能的集中体现。不同等级的城市的立面天际轮廓线具有截然不同的建筑高度特征及起伏变化特征, 所以高层地标建筑的建筑高度及其所呈现出的形象应以城市规模及其周边的建筑为参考, 要保持整体轮廓线的美观和统一。

芜湖重要的形象门户是滨长江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从空间韵律来看, 该天际线高低起伏, 高楼林立, 侨鸿滨江世纪广场、芜湖大剧院等滨江标志性公共建筑形象突出。此外, 沿江品质较高的建筑成为城市这一轮廓线当中的标志节点。

剖面形象指城市重要廊道的横断面所呈现出的城市立面轮廓, 如城市通风廊道、历史轴线等, 它也是城市风貌的重要展示空间, 往往是城市新旧形象的综合立面。城市高层地标建筑多在其中体现城市新城风貌。以杭州市六和塔—贺田尚城这一视觉廊道为例, 设计者以城市重要观景点为重心, 打造从这一位置眺望滨江新城的对景轴线, 将高层地标建筑布置在该轴线的尽头, 成为视觉焦点的同时也呼应了六和塔, 确立了城市新旧风貌的空间关联。

三、街道尺度:高层地标建筑的社会效应

对于街道尺度的高层地标建筑研究, 实际上是从人的感知出发, 探究人在街道当中的空间感知和舒适度。而高层地标建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街道生活的活力度、街道空间的感知力以及街道节点的标志作用三个方面。

1. 街道生活的活力度

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线性空间, 其空间尺度根据街道生活来确定, 而街道生活的重要因素就是街道上的行人与两侧建筑的关系。高层地标建筑作为街道当中的重要节点, 其空间联系性与功能混合度是决定街道活力度的关键。一方面, 它必须与临近建筑物形成一定的空间联系, 增加两者之间的可达性;同时, 其底部临街部分也应适当对街道开放, 增加人群活力, 否则将处于孤立状态。

此外, 临街高层地标建筑尺度的确定也会影响行人的舒适度, 应注意降低大体量对街道的压迫感。其中, 高层地标建筑沿街道后退是常见的做法, 但是如果后退的尺度过大, 它与街道环境的关系也会变得疏离, 故应保证舒适的街道高宽比。

2. 街道空间的感知力

建筑与街道、街道与环境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街道是城市环境和建筑空间的一个过渡, 建设具有感知力和舒适性的街道既是建筑设计的宗旨也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城市高层地标建筑不仅可以从外观形态上在视觉、心理、知觉等方面给人以震撼、舒适的直观感受, 同时其内在文脉或传达出的情感信息也会对街道自身、周边片区甚至整个城市范围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7]高层地标建筑往往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震撼力, 由于它的高度及体量, 会打破人们对于传统小街巷尺度的直观体验, 但通过其独特的“区位”和“地位”的优势, 可以帮助人们在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进行方向感的定位, 塑造城市街道的感知力。

“欧洲之门”互向对方倾斜15�, 楼顶相对楼底错开距离达30 m, 似一座不封顶的拱门的建筑群造型令人印象深刻, 是该城市街道的标志性节点。这一拱门造型的灵感是来源于西班牙作为北美和南美的居民前往欧洲的必经通道的历史典故, 西班牙多被认为是欧洲的一个门户, 这与城市的历史地位相呼应。

但同时, 高层地标建筑的负面社会效应也应引起重视, 因它在城市中对于周边建筑和环境都具有较大的威慑力, 对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故设计时既要考虑到地域性因素, 应对各地区的地域性风格进行探索, 同时也要对场地周边环境进行呼应和尊重。

3. 街道节点的标志性

城市高层地标建筑对一个街道而言, 首要特性是空间标志性。具体而言, 它的空间区位、空间体量、空间方向对街道上的人群活动存在强烈的暗示指向作用, 使得城市街道的空间特征及其景观特征更为明晰, 彰显街道的独特性。[8]从具体作用而言, 高层地标建筑在街道空间上可以作为转折、聚集、对景的节点, 这是由其不同的空间区位决定的, 但均可以提升街道空间的标志性。

同时, 作为视觉聚焦的节点, 城市高层地标建筑融入街道环境背景当中, 成为人们理解、感受及辨别街道环境空间景观序列、街道连续视廊, 联系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通道。[9]高层地标建筑无论在起伏错落的香港维多利亚港天际轮廓线, 还是在上海外滩优美的城市门户滨江风貌中都起到核心聚焦及统领的作用, 如果将其抹去, 这些城市界面将没有层次和核心。此外, 这一节点也可能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特殊或者重要事件的记录者。

四、地块尺度:高层地标建筑的环境效应

城市地块指高层地标建筑所依托的用地范围, 就这一微观尺度而言, 最直观的表征是高层地标建筑与其所在地块的历史文脉之间或者与其周边自然环境风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此外, 高层地标建筑对于城市微气候的影响也是环境效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 历史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高层地标建筑的建筑造型是当代城市风貌的重要展示, 同时, 也应当对城市发展历程有所反映, 这是其建筑形式对周边场所环境的积极回应。[10]城市高层地标建筑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的产物, 故它的发展应该依托于城市环境。但同时, 由于其自身的建筑体量、空间容量及经济价值相对较大, 反过来它也会对城市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用高层地标建筑来传承“旧与新”的做法是城市具有生长性、连接性和统一性的发展特点的映射, 它作为一种节点性基准, 可以起到统领作用, 同时影响周边建筑群立面造型设计, 利用它在新旧历史上形成对话, 有利于人们认知城市传统与现代活力。

国家电力调度中心通过建筑体量、建筑立面及建筑材质等, 在建筑形式上对周边的环境进行积极回应。从建筑体量上看, 它形成上大下小的屋顶形态, 与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如出一辙, 是对传统建筑样式的成功演绎与象征。与此同时, 它通过玻璃幕墙、石材等现代建筑材料也体现出现代都市的开放性与时代感,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语言进行了有机融合。

2. 城市自然风貌的制约与呼应

不同地形地貌环境的城市地块对于高层地标建筑的设计要求迥异, 对于设计师来说, 他们对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和视角均会有所偏重。[11]例如在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地带, 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如何对现状地形的建设可行性进行准确评估是设计的关键所在。除了地形之外, 植被的覆盖率、城市重要水系或者树木的位置及保留程度等对于城市高层地标建筑设计的影响至关重要。不可避免的是, 许多高层地标建筑因设计不当对城市原有的特色自然风貌造成较大破坏。

旧金山滨海城市的鲜明特色由建筑与地形地貌完美结合形成, 其中的泛美大厦是全市的视觉焦点, 并引领其余高层地标建筑与底层建筑从山顶到山谷进行层次跌落分布, 城市在跌宕起伏的建筑与绿色的环抱下向海面展开。

3. 城市微气候的影响与共生

高层地标建筑由于其固有的高度属性, 往往会对其所在地块及其周边环境的城市热环境、城市风环境、城市噪声环境等微气候物理环境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12]具体而言, 高层地标建筑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这一问题是由其内部的调节机制、大量玻璃幕墙立面的反射及第五立面的“硬质化”所导致的。一般而言, 高层地标建筑多采用相对封闭的空调技术进行制冷和采暖, 这一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将多余的热气排放到地块外的城市大气中;加之玻璃幕墙的高反射率, 使得高层地标建筑周边往往产生较多的“城市热岛”。

其二, 强烈空气流动的产生。高层地标建筑往往会对风进行强行分向, 使得其出入口或者建筑物之间的空隙风速急剧增大, 甚至出现涡流、气流和阵风等现象, 对人们的出行及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但是, 在意识到这类缺陷时, 更多的建筑大师们基于对“阳光、空气和绿地”的向往, 运用合理的布局和巧妙的设计为高层地标建筑的“生态”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如杨经文于1992年在马来西亚设计的梅纳拉大厦, 就是对当地的热湿气候做出了较好的回应。总的来说, 需要积极探寻高层地标建筑与城市自然风貌合理共生的途径。

五、结语

城市高层地标建筑在不同尺度下的城市系统中的作用及机制不一, 本文从城市层面、街道层面及地块层面对高层地标建筑的空间效应、社会效应及环境效应进行阐释。不论是哪个层面的研究, 都需将高层建筑放置于整体城市环境, 这一理论体系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城市高层地标建筑的研究体系目前更侧重于对材料、构造、安全等层面的研究, 对于其空间布局、景观观望等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而这方面的研究正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及城市形象的关键, 可以为进一步的对于城市空间品质及人的观感体验的适宜性研究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杨俊宴, 史宜.总体城市设计中的高度形态控制方法与途径[J].城市规划学刊, 2015 (6) :90-98.

[2]王世福.城市设计建构具有公共审美价值空间范型思考[J].城市规划, 2013 (3) :21-25.

[3]吴婷婷, 王世福, 邓昭华.基于规划视角的超高层地标建筑思考[J].城市建筑, 2014 (8) :13-15.

[4]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1.

[5]徐本营.城市中心区高层地标建筑布局实证研究及动力机制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 2012.

[6]鲍尔斯, 哈拉萨, 李靳, 等.城市设计视野中的高层建筑[J].城市建筑, 2008 (10) :17-19.

[7]李琳.城市设计视野中的高层地标建筑[D].南京:东南大学, 2004.

[8]王毅.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10.

[9]罗曦.城市高层地标建筑布局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7.

[10]石华.高层地标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6.

[11]冯海桃.浅谈高层地标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J].科技资讯, 2010 (15) :91.

描写城市街道的优美段落 篇7

十里长街灯火辉煌,人声鼎沸。我漫步在这灯的世界,细细观赏。栩栩如生的金鱼灯,形象逼真的荷花灯,古朴典雅的宫灯。各式各样的彩灯造型优美,装饰考究,做工精细,让人眼花缭乱。

长江路

最美丽的是秋天的长江路,秋风里,一片片树叶从树上慢慢地飘落下来,落在行人的头发上、衣服上,落在飞驰的汽车上,落在路边的小摊上,宽宽的长江路一下子变得色彩斑斓,充满诗意。

上海弄堂

上海的弄堂从早到晚充满了生气,就像奏着一部热烈的交响乐,而它的晨曲又是那么有节奏。当淡淡的雾还没有散去时,弄堂里静悄悄的;老人们去公园去菜场了,他们关门走路也是轻手轻脚的;直到不知哪一家的收音机唱出了《滑稽王小毛》的主题曲,仿佛弄堂才真正地醒了。于是,弄堂里家家户户紧张忙碌起来,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城镇小巷

街道创建省文明城市工作方案 篇8

为加大我街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力度,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努力促进创建**省文明城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奋力加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总战略和“突出主旋律,争当排头兵,造福老百姓”的总目标,以城区为主体,以社区为基础,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为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秀美的新**,精心组织创建活动。

二、创建主题

围绕“创建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这一主题,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等专项创建为基础,全面提升我街道的文明程度。

三、创建目标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整洁优美,社会秩序优良,服务工作优质,基层社区文明,市民素质良好,文化事业繁荣,环保质量达标”的创建目标,促进我市重新创建为**省文明城市,为2020年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四、创建标准及要求

1、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创建工作机制健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成立**街道创建文明城市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办事处主任任副组长,街道领导、街道各部门负责人、村(管理处)、社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制定《**街道创建湖南省文明城市工作方案》,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各村(管理处)、社区根据《**省文明城市测评细则任务分解表》,结合辖区的实际,认真制定创建**省文明城市工作方案,各负其责,责权统一。

2、思想教育深入细致,道德建设扎实有效。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宣传广泛深入,党委中心组和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形成制度。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坚持经常性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为群众解疑释惑、化解矛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实开展以诚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教育。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切实加强。

3、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调动辖区内各方面力量,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工作,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的积极 性,增强群众创建文明城市的认同感,普遍开展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家庭、军民共建、拥军优属等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基层创建工作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吸引力强。通过单位抓、街道社区抓、群团组织抓、群众一起抓,持续推进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形成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群创群建体系。

4、党政机关廉洁高效,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党政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清正廉洁,务实高效,依法行政,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建立公开办事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窗口行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诚信经营,文明服务,自觉抵制和纠正之风。居民文明素质普遍提高,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反对邪教迷信,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成为广大居民自觉行动,在全街形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的社会风尚。

5、科教文卫体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科教文卫体事业投入逐年增加。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建立疫情防治和应急机制。居民健康水平高于同类城市。计划生育主要考核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精神文化产品生产成绩显著,文化市场管理有序、繁荣健康。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得力。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设施配套。社区用语、用字规范文明。社会公益事业得到积极有效扶持。社会福利 设施完备。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娱乐事业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广场旬旬演,社区周周乐”活动这一平台,组织多场精彩的文艺演出,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大餐,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融洽邻里之间的关系,增进居民之间的情感,为构建和谐村庄、管理处、社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6、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秩序井然。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社会大局稳定,群众有安全感。有效遏制邪教和封建迷信活动。坚决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措施得力,制度健全,黑恶势力和“黄赌毒”得到遏制。城市管理法规、制度比较健全,执法单位依法行政、秉公执法。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落实到位。建立健全街道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7、狠抓重点工程,办好民生实事。继续抓好合江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蒸阳北路延伸工程进展顺利;五一路二期工程马上启动;石惠家园建设项目,全力完成征地工作,预计今年完成5栋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工程继续强力推进;来雁路建设,在10天内全面修整通车。紧抓民生实事不放松,继续完善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完成片区提质改造任务;强化社区、公共场所文化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在符合条件的区域,配建健身器材;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公厕、垃圾中转站、污水管网的建设,完善城市功 能体系。

8、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均GDP、单位GDP能耗、第三产业增长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标,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效果显著。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扶贫帮困措施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切实到位,再就业工作成效突出。

五、创建步骤

1、宣传教育阶段。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手册、出宣传板报、出动宣传车辆等多种形式,精心组织策划,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创建氛围,使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目标要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市文明市民守则》为教材,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开展“两个普及”(在全街道普及文明礼貌用语,在窗口部门推行文明优质服务)和“十不”(不随地吐痰、不乱倒乱扔、不乱贴乱画、不乱摆乱设、不吵架斗殴、不毁坏草木、不违反交通规则、不损坏公物、不染“黄赌毒”、不铺张浪费)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办事,依法律己。

2、综合整治阶段。整治环境卫生:整治街道范围内主 次干道、公共场所、居民楼栋卫生,清理公路沿线乱堆乱放的垃圾,强力推进垃圾袋装化,做到定点收集、集中清运,切实改善辖区卫生状况;继续在全街范围内拆除违法违章建筑,清理危险悬挂物,还绿还路于民,确保居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整顿城市户外广告,重点清除城市“牛皮癣”广告,整治乱涂乱画行为,为居民打造一个干净、卫生、整洁的生活环境;整治治安秩序: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全面清理盲流、乞讨、算命等现象;整治市场秩序:所有经营都一律市场,主次干道实现归店经营,做到门店外、人行道、公共通道等无乱摆摊担和流动摊担现象,重点整顿**最大的贸易市场——**村农贸市场,将外摆摊担归入市场内,清理市场内的环境卫生,有效规范管理,诚信经营,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浅谈城市设计中的城市风貌特色 篇9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城市的发展同样不例外,特别是城市的内涵极其丰富,又极其复杂,如何从它的发展中保持其特有的风貌是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下面着重谈4个问题。

1 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和建筑历史文化

一个城市的传统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等,代表着该城市各个阶段的历史文化,为了保持历史文化的连续,对于有价值的城市历史文化实物,必须加以保护,使其成为历史文化的见证。历史遗迹比历史记载更为宝贵,因为它更加真实确切。城市的发展应在原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城市的建筑文化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根,城市历史愈久,其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愈加深厚。每个城市具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其城市风貌各具特色,绝无雷同。因此,城市的风貌特色是不会消失的。

2 充分展示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历史,丰富和发展城市风貌

现代化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历史博物馆,文化发展的层次越高,人们对城市的过去和未来就越感兴趣。而现代化城市风貌特色又恰恰是在充分展示其历史发展的各种痕迹中,给人们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的过程。杰拉尔德·迪克斯曾指出,城市的机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那些有保护价值,经过适当调整满足未来需要的城市地区;二是那些需要更新,但也须保留一些现代建筑的地区;三是那些需要大规模开发的地区”。总之,为了充分展示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处理好保护、更新和开发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极其重要的。

近年来,在城市设计中日益提倡的逐步增值论的概念,正如PCREZ DE ARCE在《城市转化和渐进的建筑》中指出的那样:城市的兴建过程中,渐进和形式转化可以保存历史及空间的延续性和场所感。就历史角度而言,由于城市是自然渐进的发展过程,建筑物则形成了这种连续变化的记录,就空间方面而言,由于空间的复杂性,空间所表达的各种意义是由各种组成元素逐渐累积的结果。因此在逐渐增值成长过程中,就可以保留和强化空间特性。

可以这样说,创造现代城市特色(城市风貌),其效果如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旧城维护与整葺的水平如何,就建筑设计而言,责任重大,如何创作并达到一定艺术水平,其难度甚至比开发新区难度更大。所以说充分展示城市的历史,保护、发展城市的历史,对保护城市的风貌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旧城区中予以保护和可以利用的建筑不仅要慎重对待,而且即使是在城市发展之后留在市区中要搬迁的厂房、废弃的仓库、构筑物等,只要它们不影响城市的整体构架,也不一定就非要拆除不可,目前在发达国家中仍保存不少旧车站、旧教堂,将旧仓库、旧厂房等改建成博物馆、俱乐部、商场等公共建筑的成功实例。这样做既可以节省大量资金、材料,又可以旧改新的建筑来丰富城市的肌理(这是大片新建筑地区所难以取得的),并给人们留下对城市过去时光的宝贵记忆,真可谓一举多得,没有过去,即没有未来。在国内也有其例,如济南市佛山园小区的规划设计,其独特地保留原有城市小区的道路结构和居民生活习俗的空间,部分废旧厂房加以改造利用,使人们对此新区感到亲切并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丰富和发展了城市的肌理,突出了城市风貌特色。

3 建筑风格的多样化,要服从城市的整体风貌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发展有它一定的因素,在长期的建设中,建筑风格多元化的形成与发展使现代化城市建设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多元化的大趋势下,如何才能把握好城市的总体风貌和特征。如何使盲目追求“个性”的建筑师和决策者,避免陷入毁坏城市的泥潭。

一个城市的发展,虽然不可能统一于某种风格,但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建立起一种秩序,即把城市看成是“背景区”“混成区”和“特色区”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大面积的“背景区”是以居住、生产建筑群落为主体,以体现趋同性为基本特征,具有强烈的功能主义色彩的大众风格建筑区,它是城市的基础,它的创造性更多的是与城市构架和网络紧密相关。

由不同建筑风格组成的“混成区”则多适应于商业区、金融区、娱乐区,这也可以理解为城市为广大居民在精神需求上提供的一种调节或心理补偿。

以某种风格为基调的“特色区”,它可以是市中心区,古建筑及文物保护区,新技术开发区,风景区,也可以是沿城市的海滨、湖岸或某种有历史意义的广场、街道等。这种特色区乃是城市的点睛之笔。如潍坊的“十笏园”“白浪河畔”等。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背景区,也就显示不出它的特色区,而如果处处是特色区,甚至处处都搞成一个建筑一个样,这既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而且也违背了城市美学规律。

创造城市的特色区应当解决好两个关键性问题:首先要全面考虑背景区、混成区与特色区的总体构成关系(包括空间构图、空间过渡、空间发展);其次对特色区的建筑风格要有一个恰当的、基本的选择,要敢于“割去”不相干的东西。不能“割爱”便不能创造有特色的城市总体风貌。

在建筑环境中,特别应注意单体与整体环境的协调统一,在一个很好的现代建筑环境中,每幢建筑必须服从整体环境,特别是在古建筑保护区周围的建筑尤应注意。在现代建筑环境中亦应注意设计手法的协调,特别是一条街道的建筑的协调统一更为重要。潍坊市公安路,本来是一条很连续的街景,结果在街道的东侧凸出了一个“假古董”,破坏了街景,破坏了环境,应引以为戒。

4 新区的开发与建设,要注意地方传统、特点与现代技术、时代精神的结合

没有无源的水,没有无根的苗。任何事物都有它生存、发展的基础,特色是新生区的“根”,新生事物既要脱颖而出,又要有所依据。对于城市建设而言,发展、创新必须有它的“根”“源”。无“根”无“源”哪有新生的存在。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市和建筑都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现代化的建设更为迅速,这一总的趋势是由生产技术发展变革引起的,所以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现代技术的应用并反映出时代的精神。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一定要立体化,建筑交通逐步走上一体化,建筑逐步智能化,污水、垃圾的处理要转向产业化。但在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城市建设和城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的地方特色。因为它是创作的源泉。如潍坊市富华游乐园的开发与建设,它采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些全新的技术,但总体构思仍能反映出一定的地方特性,一定的文化内涵。从总体设计上,人们不难看出,它是“世界风筝都”,体现了潍坊的地方特色,赋予人们以新的含义,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给人以新的感受。再如潍坊市早春园小区规划的总体设计,也是一个全新的设计,虽然只是一个生活区,但是它的内涵及空间组织、空间序列无不与潍坊市的历史、文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该区的建设也就丰富和发展了城市特色。

“白浪河”是潍坊市整个城市发展的中心,沿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是潍坊市城市发展的基础,也孕育着潍坊市发展的未来。因此,应抓住这一中心,丰富并予以发展,使该区在城市建设中能留下光辉的“痕迹”。

5 结语

一个城市要发展,如何在发展中把握住城市的整体风貌,首先,必须做好城市的风貌规划;其次,在城市风貌规划的指导下,继承、丰富和发展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样,各个城市才能各具特色,城市才会健康的向前发展。

摘要:针对城市发展中城市风貌特色消失的现状,从城市传统风貌、城市生成和发展历史、建筑风格等方面论述了城市设计如何把握风貌特色,指出城市建设要注重地方传统、特点与现代技术、时代精神的结合,从而丰富、发展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使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风貌,建筑风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参考文献

[1]袁慧.浅谈小城镇城市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19):34-35.

[2]张茵.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保护动力机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3]刘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城市更新研究[J].山西建筑,2006,32(10):40-41.

[4]唐秀丽.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3.

上一篇:主持人稿 幼儿园讲故事 比赛下一篇:临时救助申请条件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