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研究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农问题研究(精选8篇)

三农问题研究 篇1

一、什么是“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二、“三农”问题具体表现第一、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从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下降,甚至是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呈负增长。

第二、农民负担过重、许多地方的农民负担到了农民不堪忍受的地步,农民群众怨声载道;负担重到一个什么程度?一般是一亩田200元左右,有的甚至400元。即农田收入的50--100%。

第三、农业的发展面临市场的巨大风险,大综农产品的卖难普遍发生,由此而引起农业结构调整和品质更新等一系列问题;

第四、由上述原因而引起的农村发展停滞、教育萎缩、治安恶化等等一系列

问题。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三农”问题的地位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我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2003年《人民日报》用第2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的文章《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这篇文章是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新领导集体整个施政战略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施政理念正在悄然中形成。这是一次不寻常的农村工作会议,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特别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以及其他3位新任政治局常委曾庆红、黄菊、李长春都出席了会议,显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 会议文件对“三农”问题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会议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 中央新领导集体这种“三农”问题的治理理念显然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背景就是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1、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如何正确看待“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据保守统计,目前全国大约仍有5000万左右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现实的难题和形势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加深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看到中国“三农”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在宏观战略上要解决好广大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微观上要解决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问题,这才是在我们这个农村人占绝大多数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点难点所在。(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必须把“三农”问题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础性问题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

2、需要减轻农民的负担。2002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继续坚持采取扩大内需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很重视对减负的治理,对一些地区和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情况,曾多次发布文件严加制止,但收效不大,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仍普遍存在“三乱”现象。减轻农民负担,开展清费治乱减负的综合治理,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计委《关于实行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工作。其次,要定期开展复查,注意和防止涉农负担反弹,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的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3、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必须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民主政治权利和国民财富的占用权。城里的一切公共设施都是国家承包了,而农村的一切基础设施都是农民自己集资办起来的,产权却属于国有。不仅如此,农民用电、打电话比城里贵,农民孩子读书,老师的工资农民付,城里的教师工资国家付,城里有最低保险,医疗保险,国家的财政只是市民财政。农民只有负担,农民如何才能富起来?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自由迁徙权利。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障权利,应给农民同样的贷款权利。不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农村经济无法提高,农民永远也翻不了身,“三农”问题永远也破解不开。

4、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积极推行和落实“四民主”,相信和依靠农民,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

5、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6、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特别是发展100-200万人规模的城市上来。今后一、二十年,是我们继续推进工业化与加快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农村工业化应当选择有利于与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协调推进的发展战略,特别是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将农村工业化转变为城镇工业化。

7、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首先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内部的不平衡,使之合理化。减少传统种植业,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使大农业内部比例适当、结构平衡。其次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合理布局农业产业。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中部粮食主产区抓住主销区腾出部分粮食市场的机遇,扩大优质粮的生产,提高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避免地区雷同、恶性竞争。

8、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培训,增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要加大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和使用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培训网络,培养造就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能够在经

济全球化竞争中胜出的新一代农民。再次是要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并增加专项资金,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农村科普活动,普及推广各种实用技术。

9、破解“三农”难题需要因地制异。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破解“三农”难题需要新措施:回报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

10、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跳出来,要有创新的思维。

首先要确立强烈的富民意识,在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从实际情况看,凡是农民增收幅度比较大的地方,增收的动力源主要靠的是劳力转移、结构调整、土地扭转、多种经营等。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个私经济,已成为推进农业劳力转移的先锋,成为解决农村就业的关键,成为农民最现实、最直接的致富“亮点”。应该在指导思想上,把这些“渠道”作为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还要确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在结构调整上有新突破。大力推进绿色农业、三资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经营农业”的“火车头”,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和“一镇一业”特色,为农业结构调整导航。

要确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要破除“责任田是保命田”、“种田万万年”的旧观念,破除把“承包期30年不变”与“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引导农民“以土生财”,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大胆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土地作价入股,使农民成为股民,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

五、总结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已逐渐成为了我们党关注的重心,而面对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取得的显著成效,也让我们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面貌增添了更大的信心。

现在,国家正在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应该响应祖国的号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用我们的所学去改造农村,去报效我们的祖国,报答我们的父母。

参考文献:

[1] 刘学景.形势与政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06

[3] 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01

[4] 李昌平.我向百姓说实话.远方出版社 2009.06

[5] 徐滇庆.经济命脉系三农.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07

[6]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06

[7]

[8]

三农问题研究 篇2

一、中国“三农”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制约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和根本条件, 它为农业生产提供自然资源和环境, 并且作为农业生产的工厂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生产,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前提。从中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极不理想, 农业生产依然受到耕地、水资源的浪费退化等资源约束。

(二)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水库数量虽逐年递增, 但有部分水库运行困难, 60%的排灌工程设施需要维修。中国旱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均较大且逐年递增,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2009年底所统计的灌区数仅有5844处, 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全部耕地中只有49%能确保灌溉, 正常年份农业缺水量达300亿方。

(三) 城乡收入不平衡

农业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而农业能否发展主要取决于农民的应得利益能否得到切实保护保障。城乡收入的不平衡突出地表现在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增长速度较慢, 城乡差距较大并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2009年中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5153.2元, 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是3.33∶1, 此比值在1978年改革之初是2.6∶1, 1985年是1.86∶1。

(四) 农产品供求的不平衡

随着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国内农产品供求难以自求平衡。一些农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不断提高, 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的压力增大。当前农产品供给存在较大的缺口, 中国2009年的粮食总产量是10616.42亿斤并已经连续6年粮食丰收, 相当于中国人均消费粮食790斤, 超过了印度的600斤。但目前国内粮食生产仍然是供不应求, 产需之间有200亿斤-300亿斤左右的缺口。

二、政策性银行支持三农现状分析

(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三农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 是国家信贷支农的重要载体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在支持和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其对三农的支持贷款从性质上划分可以分为三类, 即政策性贷款、准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

1、政策性贷款投向集中于粮棉油收购。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的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过于集中于粮棉油收购环节, 对流通领域投入的资金力度较大, 制约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的充分发挥。三年来, 粮棉油收购贷款投资数额所占比重远远大于其他贷款且不断增加, 2009年全年累放粮棉油收购贷款4193.6亿元, 同比增长6.2%;农业综合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投入金额分别为338.8亿元、889.4亿元和1558.52亿元。

2、农业综合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投入分析。

2007年, 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办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 业务领域拓展到农村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农村能源、环境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基地、农村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改造等领域。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截至2011年3月, 农发行累计向349家企业发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197.67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实施的几年里, 随着投资力度的逐年增加, 农村农业、交通、水利、林业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3、商业性贷款支持三农分析。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所开展的支农商业性贷款主要有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从目前的发展来看, 商业性贷款的规模远小于政策性贷款的规模, 也是促使农发行利润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其发放的商业性贷款中, 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占有绝大比重, 而农业小企业、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贷款投入则比重较小。虽然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尝试加大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拓宽业务范围和缓解农业小企业融资难, 但由于投资力度有限, 农业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至今仍没有妥善的解决。

(二) 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三农信贷分析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将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开发银行发展的“三部曲”。“如果说国家开发银行先后重点支持了‘两基一支’和城市化的发展, 那么现在开行要进入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阶段。”从2004年开始, 国开行便加大了对“三农”、中小企业、创业、就业、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瓶颈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 不断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资源开发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 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等发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通过发放新农村建设及县域贷款、以县域作为切入点来支持新农村建设, 支持的重点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项目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近年来, 国开行通过平台覆盖到县, 重点推进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 涵盖重大项目规划, 并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业务模式、流程和方法。截至2008年年末, 与全国1089个市县建立了合作平台, 初步实现了“用批发的方式解决零售的问题, 用统一的标准模式解决千家万户的共性问题”。

从贷款发放量上看, 2007-2009年, 国开行发放的新农村建设及县域贷款分别为937亿元、1311亿元和2014亿元, 余额分别达到3106亿元、3225亿元和4729亿元。从贷款发放结构来看, 国开行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投资力度较大。2009年投入的2014亿元新农村建设与县域贷款中, 72%投向农村公路网络、电网、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4%投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域中小企业项目建设, 在年末的贷款余额中, 基础设施和龙头产业所占比重也达到了86%。

三、中国政策性银行信贷业务支持三农模式改革

(一) 坚持大力支持粮棉油购销储

1、继续加大粮食收购贷款的投放力度。

扩大农民收入是中国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保持粮食收购价格稳定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需要有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大力配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今后支持收购的范围可以适度扩大:如支持流通范围由国内到国外, 支持流通路线由短期到长期, 支持收购方式由传统到订单收购和异地委托代购等。

2、全面支持粮食储备,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十二五”期间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是保障全体公民完成从“吃饱”到“吃好”的转换。《国家粮食安全需求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8-2020) 》中也明确提出要求, 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要保持在95%以上。农发行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性贷款对储备粮的资金支持, 随时根据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 保证储备粮资金的及时、足额供应;同时要配合促进国家粮食政策的落实, 保证储备粮各项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此外, 农发行应全力支持国家储备粮、地方储备粮的收储和轮换工作, 继续加大国家和地方储备粮贷款以及国家和地方储备粮轮换贷款的资金支持力度。

(二) 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的力度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 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 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

1、增加农村中长期信贷业务投入量。

目前, 中国农村对于长期资金的供求不均衡, 存在较大缺口, 政策性银行应该重点支持农业综合开发的中长期基础建设项目, 只有提供长期的投入才能发挥出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支农的功能,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性银行在选择其长期贷款对象时, 要按照政府的发展规划和财政资金安排计划, 优先选择国家或地方高度重视的、有配套资金及优惠政策扶持的涉农领域;对于先期投入、预期增长良好而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涉及不多的领域给予积极的支持。

2、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中国政策性银行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应侧重在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农村生态建设、基本农田改造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

(1) 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贷款。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水利建设,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对于中国政策性银行支持的重点应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点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二是配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侧重增加对灌区建设的投入;三是支持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四是大力支持节水灌溉、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开发。

(2) 支持基本农田改造。受到中国耕地数量有限的制约, 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解决对策。对于中低产田的改造不单纯是提高当年产量, 而是着眼于根本性的土壤改良, 提高耕地特别是要进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建设。因此, 政策性银行应侧重于支持农村土地整治、耕地面积改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优质粮油产业工程和优势产业的建设 (如蔬菜产业带、棉花产业带) 、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等。

(3) 加强对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支持。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及不平衡性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 农村生态建设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首先, 应对农业生态建设长效保护加以支持, 包括支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海洋生态环境等重点生态工程。其次, 加大对工业污染、小城镇污水治理项目的支持。最后大力支持农村新能源建设, 包括支持农村沼气、风能、太阳能、小水电工程建设以及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工程建设等。

(三) 积极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中小企业贷款业务

现代农业建设是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作为衡量基准,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又取决于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建设。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问题不能单单依靠政府优先的财力资源来解决, 而是通过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倡导与诱导性功能、虹吸与扩张性功能来顺应其多元化的市场融资需求。所以, 中国政策性银行应支持培育一批成长性强、带动面广、信用度高的龙头企业, 特别是应吸收总结之前支持农业中小企业发展经验以支持优质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上下游中小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集群效应。

参考文献

[1]、杨秋林.“三农”问题的宏观调控机制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10 (3) .

[2]、杨中柱.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智囊, 2009 (5) .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框架与基本思路[J].改革, 2010 (5) .

[4]、宫海鹏, 胡胜德.农业政策性金融与粮食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7) .

我党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历程 篇3

三农问题与党的关系

“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成败是密切相关的。

“三农”问题并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它不仅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时。

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历程

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大国,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和基本的问题。80年里,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以及党的任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时期,也就是第一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即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52年民主革命和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即解决革命的主力军和革命的道路问题。

大革命的失败和城市起义的一再失败,迫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从1927年到1949年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前的22年间,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农村奋斗,在土地改革、农村政权建设、发展农业经济以及动员广大农民参军参战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办法。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就农村来说,除继续完成土地改革和民主建政任务外,党在农村工作的重心已经开始到如何使广大农民既摆脱资本主义式的发展道路,又能够迅速改变农村经济的落后面貌。 1950年黨在农村大力发展和整顿供销合作社,1951年积极提倡农业互助合作,1952年农村整党中批判和处理党员中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都反映出党按照七届二中全会的思路,引导土地改革后的农民跟共产党走集体致富的道路。

(二)第二个时期是从1953年至2001年,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第二个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53年至1978年“三中全会前;这个阶段是建立和实行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三中全会”到2001年,这个阶段是建立和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

为了减少“统购统销”的阻力和迅速推行农业合作化,党在民主革命完成以后、农村基本上成为清一色的个体经济的条件下,再次使用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划分阶级阵线、开展阶级斗争的办法。从1953年到1957年,党在农村中一直以这种阶级观点来看待和处理社会主义改造以及改造后产生的问题。在这种认识指导下,单个或追求自己富裕的农民成为被摈弃的对象,而共同富裕的合作社,则不仅不能实现共同富裕,而且矛盾很多,束缚了农民的手脚。可以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一方面解决或缓和了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市场与计划的矛盾),但是另一方面又制造了新的矛盾:集体经济的低效率、城乡隔绝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

三年“大跃进”证明了公有化程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堵死了自1953年以来形成的企图依靠公有化来解决农村问题的思路。而1961年以后的调整和不间断的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则证明了在人民公社集体生产体制下,无法解决农民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于是从1978年起,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另一种改革尝试:给农民自主权,尊重农民选择,不再要求以国家的利益而牺牲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 于是,村民自治,家庭生产经营责任制,多种经济成分,小城镇化和农民异地流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80年代农村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就和乡镇企业的崛起,为改革开放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最好的证据。就“三农”问题来说,此时的认识基础,已经不是过去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理论,而是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从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看,党也改变了过去长期强调的农业为工业、农村为城市提供积累的纯贡献型观点,改变了过去长期强调的农民就地发展、主要依靠农业致富的思想,将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城市化作为根本改造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因素。2001年3月,国务院总理朱熔基在关于“十五”计划的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要把“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历史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证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正确认识“三农”问题并制定正确的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事业顺利发展的决定因素。研究8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认识的历程,就会发现,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党的80年历史证明,“实事求是”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凡是对“三农”问题的正确认识,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的; 民主制度是形成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制度保障,正确的认识来自良好的民主集中制,而错误的认识则多产生于独断专行或压制不同意见; 以人民为本是形成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前提条件,在不能代表促进全体公民利益的前提下,凡是代表了绝大多数人民利益或着说没有损害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认识和决策,就是正确的。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

三农问题研究 篇4

怀着兴奋而激动的心情,支农队的22名队员在队长边滴非、宋梦琪的带领下,于1月16日早八点从学校出发了。看着两名理工大学的交换队员——王闯和赵洪妍头上戴着志愿者的红帽子,胸前挂着名牌,左臂系着象征支农的红领巾,一副精神、神气的样子,我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了。

小客车从学校驶到辽中县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于是我们在车上唱起了《切格瓦拉》。虽然车上像冰窖一样,但是“坚定我的心让红旗飘扬,接过你的枪奔赴战场……”的歌声让大家意志坚定,没有一个人叫冷。

到了目的地——坐落在养士堡道班东200米的明日之星艺术学校——我们未来的十天将住在这里。

安顿好行李后,顾不得吃饭,我们开始用该学校提供的电话号码给家长打电话,告诉他们我们要进行一个为期十天的免费给初中、小学的孩子们补课的活动(我们不能用“支教”这个词,在以后的调研中也必须注意不能使用“调研”、“调查”之类的词语,以免老乡们反感)。可惜我们打到手机欠费,效果却不甚理想,绝大多数家长都以路太远或孩子已参加了其他的辅导班为由拒绝了我们,只有极少数的家长表示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第二天也许会来上课的含糊意思。见到老乡们是这种反应,我们无奈之下当即决定到村里去挨家挨户做宣传、招孩子。

走了一下午,我们回到住处,一边准备晚饭,一边集思广益,为接下来的活动开展出谋划策。

唱过《切格瓦拉》后,我们的第一顿饭便开始了——大米饭,炒土豆片、炒白菜丝,其实,接下来几天的伙食也是如此。

为了使支教和调研同时展开,并为最后的联欢会做好宣传,第二天便留了大概三分之一的人在学校支教,其余的人到村里做调研,同时招孩子、为联欢会招节目、招观众。

到了早上八点,只来了两三个孩子,到了八点半,来了七个——几乎和留下来支教的队员相等。所以,孩子们都得到了家教式的辅导。虽然人少的可怜,可是我们还是都以最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都有自己的一份心得。

我主要教的孩子叫毕斯奇,二年级。早是上由他的爷爷带来的。爷爷告诉我,这孩子特别聪明期末考了第三名,他爸爸每个假期都会把下学期的课程提前给他讲一遍。我听了心想,既然这孩子这么聪慧,那给他讲题一定不用费劲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他做数学寒假作业本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错误率很高,应该能达到百分之三十差不多;英语尤其不行,都学完两册英语书了,连Thank you.都不认识、不会读,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斯奇说,是老师上课时根本不讲,英语老师就让自己看课本,看其他课本也不行。这种情况在后几天与孩子们的交流中得到证实。这怎么得了!小学低年级正是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多读多听培养语感的阶段,在这样下去孩子就被耽误了!后来又接触的一些初中孩子们说,班里的男生英语几乎什么都不会。有个孩子考了35分,竟然在班里男中分数最高,真的是令我们又震惊又痛心!

由于第一天来的孩子们和他们家长的宣传,还有支农队员的不懈努力,孩子一天比一天多了,从最初的七个人三个年级到后来的四十多人九个年级,甚至还有大

一、大二的也要来,支教的工作量变大,我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有整整两天的时间是我一个人带着五个一年级的孩子。孩子们坐不住是情有可缘的,他们还太小,可是他们不知干净邋遢,满地打滚,就像没有人管的野孩子,真觉得他们和城里的孩子相比,缺欠的东西太多了。

后来由于初三那边少了一个讲物理的,我就过去了,一年级换成四个其他队员看着,希望他们不会像我那样辛苦。初三的这个男生也很特别,据他的妈妈说,他们家是养鸡的,孩子从小就懂事,知道帮父母干活。可是由于爸妈都太忙,忽略了对他的看管,他迷恋上了网吧,成绩一落千丈,也不太听父母的话了,他的妈妈甚至曾经给他跪下过。我听后,觉得这简直就是电视里才有的“问题少年”,现在竟然就在我身边,而且我的角色是他的老师!紧张归紧张,我还是开始讲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话不多,很腼腆,笑起来很好看,而且接受能力很强,虽然由于缺课太多,很难做到举一反三,但是例题讲过后他都能掌握,让我感到很有希望。因为他和我沟通得比较好,所以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他都由我带,不但讲物理,还讲语文数学和英语。

这个孩子虽然能学进去,但是总想着出去玩,因此和他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不断给他灌输时间观念,希望他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

下面谈一谈调研的经历。

总的来说,老乡们并不是很配合,大约半数的老乡家里我们是进不去的。我总共进行了两天的调研,可以做问卷的也就五份。老乡们有的说“我们家里没有孩子”,有的说“我们吃饭呢”,有的说“我们家有活,没有时间”来搪塞我们,我们只好在稍作介绍后识趣地离开。

也确实有聊得投机的,比如一个大娘和我们谈上大学的问题,比如一个村民向我们大发牢骚说村官如何如何地不干实事。

调研的结果显示,种自己家的承包地的村民绝大部分是种玉米和水稻,收租地的种的作物就不一样了,租金也根据种植的作物不同而有差异。基本上种玉米的租金是在350元/亩左右,种香瓜的是在750元/亩左右,种辣根的价钱也相对高。村民之间多是私下租借土地,签合同,多半是一年一租,租金与收成没多大关系。在我们调查的村民当中,没有人听说过土地流转交易大厅,也没有人知道农村合作社是怎么一回事,亏得他们还都知道农村合作医疗呢!唉!

从种大棚的村民那里得知,他们要想获得贷款并不容易。比如有个村民,他们家一共种了七个大棚,每个棚的成本是三万多。当初建大棚的时候,他是找了七个种大棚的相亲给他做的担保(实际上他们是互相担保的关系),他才贷到了钱。好在如果收成还好的话,一年就可以赚回成本,第二年就能赚不少的钱了。可是这些信息都不是种大棚的亲口告诉我的,而是我们向雇工侧面打听的,种大棚的人都不说实话。可见市场经济抹杀了多少人的质朴啊!

支教和调研虽然十分辛苦,可是我更有了十二分的收获。不但了解了许多现在农民的现 状,做了问卷,而且为三农事业贡献了自己微薄的力量。

愿三农的明天更美好!“走在你的路上,我们找到新的方向”!

南海冲突问题研究 篇5

企业管理1001 虞莹

中国地图的右下角,都附有一个南海诸岛的小地图,这个常常被提起的“九段线”内既是南海的岛屿和海域。南海,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及南沙群岛。目前,南海四大群岛中,西沙、中沙群岛被中国实际控制,东沙群岛由中国台湾控制,而南沙群岛的情况复杂得多:在南沙群岛中,属于中国控制的只有9个,其中中国大陆占8个,台湾占1个,而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所占的却多达45个,其中越南派兵抢占29个南沙岛屿,菲律宾是8个,马来西亚是5个,文莱是2个。可见南海争端争执的焦点就在南沙群岛!

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拥有依据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重要的中国海上航路。早在汉朝时中国就已经发现了南海诸岛。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的记载。这里的“涨海”是当时人民对南海的称呼。三国东吴将领康泰所著《扶南传》不仅提到了南沙群岛,而且对其形态描述道:“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古,珊瑚生其上也。”。这些记载在国际法上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法发展的过程来看,古代中国对南海群岛的发现足已证明中国对南沙群岛享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

中国最早开发经营南沙群岛并对对南沙群岛行使管辖。最迟自唐宋以来就一直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从事捕捞、种植等生产经营活动。晋代的斐渊在《广州记》中对中国渔民在南海捕鱼和采珊瑚作了记录。明清以来,海南岛文昌、琼海的渔民经常于每年冬季利用东北信风南下至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捕捞水产,至第二年台风季节到来之前利用西南信风北返。即使南沙群岛在古代不适宜居住,仍有中国渔民长年居住于南沙群岛。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民常年往来于中国海南岛、广东省与南沙群岛之间生产经营,并向中国政府缴税纳赋。至元代时南沙群岛已归我国管辖。《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图叙》记载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群岛。在清代,中国政府将南沙群岛标绘在权威性地图上,对南沙群岛行使行政管辖。

二战期间,日本侵占了中国的南沙群岛。中国为收复被日本占领的南沙群岛进行了不懈努力。1943年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宣布,此次战争的宗旨之一是”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当时的南沙群岛被日本划归台湾管辖,《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的中国领土当然包括南沙群岛。1945年《波茨坦公告》再次确认了中国收复失地的立场。中国于1946年收复南沙群岛,同时以一系列法律程序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恢复行使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包括举行接收仪式和派兵驻守,绘制南沙群岛地图,重新命名南沙群岛及其群体和个体的名称,编写和出版最早的南沙群岛地理志。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享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南沙群岛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经营的,中国政府早已对其行使管辖和主权。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国家对南沙群岛岛礁的军事占领或其它行动,都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

南海争端的起因

二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提及本国领土范围包括南沙群岛。1953年菲律宾宪法、1951年菲美军事同盟条约明确规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但并未包括南沙群岛。

南海诸岛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其主权从来就没有成为过问题。直至1967年间联合国东南亚大陆礁层探测团提出报告说,中南半岛和南中国海地区大陆架油矿丰富,有210万立方公里的储量,相当于中东各国或委内瑞拉加上墨西哥海湾附近与美国东南部沿海油藏之总和,而且含硫量少,品质优良。但是此项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菲律宾及越南武力侵占南沙地区岛屿的动机。南海诸岛有各种热带植物为主的林木;盛产各种海产品,有海洋生物2850多种以上。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质资源,含有锰、铁、铜、钴等 35种金属和稀有金属的锰结核,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海底矿产,是提炼核能的重要原料。

南海战略地位重要。南沙群岛地处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扼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通往非洲和欧洲的咽喉要道。在航道方面,它是连接东北亚——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中东地区的重要航道,占世界海运总量的一半以上。

而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为一些国家提供了侵占南海群岛的借口。该条约规定沿海国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享有主权权利,并规定专属经济区是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 海里。但在确定“专属经济区”界域时,却忽视了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明确的界定。如此,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就可以存在多条分界线,这为那些专属经济区重叠的国家产生冲突埋下了隐患。据此,在本国利益的驱动下,南海周边国家大多采用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解释方式,提出非法的主权要求。有的国家声称南沙群岛在其大陆架或专属经济区内,并据此主张对南沙群岛的主权。然而根据国际法和海洋法,领土主权是海洋权益的基础,海洋权益是从领土主权派生出来的。任何国家都不能将海洋管辖权扩展到别国的领土上,更无权以主张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为由侵占他国领土。在国际法上都是非法和无效的,不构成主张领土要求的依据,也不能改变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这一无可争辩的法律事实。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南海地区在石油资源和地缘战略中的价值不断升级,引起了菲律宾及越南武力侵占南沙地区岛屿的动机。真正的南海问题是从七十年代,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利用军事手段强行占领或企图占领南海部分群岛开始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其侵略强占的企图越发明显,军事活动日益频繁,甚至公然宣布对于南海部分群岛的主权,才真正把南海问题摆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总体来说南海问题的核心问题是能源问题。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第二的层面是南海是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和美、日的能源之路。正因为如此,决定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国防的命脉,没有哪个国家会对石油的来源和运输问题视而不见。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海提出主权要求,主要是因为南海被相信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世界大国美国和地区大国日本、印度等对南海问题的介入则主要是因为担心一旦中国完全控制南海,就会扼住美日的石油命脉;同时也使得他们

遏制中国的战略彻底失败。因此,这些大国不会坐视中国完全控制南海,而是变着法的支持南海周边国家和中国对抗。可以说在南海争端中参与的国家很多,南海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领土问题,而是属于国际问题,应当谨慎对待。

目前态势与中国立场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双边友好协商解决与有关国家之间的分歧。任何外部势力的介入都是不可取的,只能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中国与有关国家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妥善处理彼此的争议。南海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可以长期保持中国主张有关各方在南沙问题上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确立了“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战略构想。总体来看,邓小平的战略构想是基于一种务实的精神,通过极力扩展利益增量来模糊矛盾存量。其中,主权归我是原则和前提,搁置争议是策略和方法,共同开发是目标和秩序。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急剧提升,周边邻国对中国的战略模糊方针产生了种种顾虑,中国时而强硬时而温和的外交表现,也让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战略走向捉摸不定。于是,一些国家开始尝试触摸中国战略心理底线的小动作,观望中国可能的政策表现。越南、菲律宾等出兵强占南海一些无人岛礁,摧毁中国在南沙无人岛礁所设主权标志,抓扣或以武力驱赶我在南海作业的渔民。面对夹杂有领土争端、资源开发、共同安全、权力角逐等复杂矛盾的南海问题,中国如不能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战略清晰态度,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面临内外可以预料和无法预料的多重矛盾压力,在相当大程度上牵扯很大一部分外交精力,甚至干扰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战略全局。

南海之我见

我认为在处理南海争端或其它领土争端时,我国可以采取的最优策略是:

1.面对不严重的纷争时,采取多边合作,友好协商等和平的应对措施,虽然可能会牺牲一些利益,但可以赢得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

2.明确的表明中国的底线,既是“主权归我”,并作出承诺,对于那些

违反了“主权归我”原则、试图改变主权事实的行为,不管属于哪一

方,中国将采取战争手段进行严厉的打击。

3.如有一个国家做出了超出中国明确表明的底线的行为,中国按照之前

所作出的承诺采取战争手段进行严厉的打击。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南海诸国有侵略南海群岛和不侵略南海群岛两种策略,而中国也有采取和平谈判和战争两种策略。设计策略模型如下:

和平战争当他国不侵害我国在南海的利益时我国可以独得100的侵略 30,60-100,-30 收益;我国和他国有不严重的纷争时保持和平则我国和他国不侵略 0,100 / 各得60和30的收益,总和低

于100;在此情况下如发生战争

则我国和他国的收益各为-30和-100。对于中国,选择战争的收益为-30,选择和平的收益为60或100,则中国会选择和平战略,在确定了中国选择和平的条件下他国必然会选择侵略来使自己获得30的收益。所以均衡策略即为(侵略,和平)。

当他国通过侵略获得利润以后,并且通过以往的接触经验得知中国会选择和平策略,则会一步一步加重侵略,以便获得更大的利益,如不加控制可能会沦落到如下的地步,这对于中国是非常不利的。

和平战争

侵略 80,10-100,-30

不侵略 0,100 /

农村留守问题研究 篇6

漳州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日益增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在农村家庭中出现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以及留守丈夫,这些家庭的不完整,隐藏着不稳定的因素,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我们在“平安家庭”创建工作中,关注这群特殊群体,通过了解掌握留守家庭的生活情况和迫切需求,解决家庭矛盾的苗头性问题,从生活、工作、精神等各方面进行关怀和帮助,努力防控和杜绝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的各种隐患,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一、加强领导,建立留守家庭长效管理机制。2005年以来,漳州市 “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一直把“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纳入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范畴,摆上平安建设的重要日程,与综合治理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2008年,漳州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黄双庆亲自带队在全市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重点对留守家庭进行调研。2009年,组织留守妇女个案调研,深入漳浦县沙西镇、杜浔镇等地发放调查问卷3000份,从留守妇女的人口学特征、家庭经济与决策、家庭关系与社会网络、留守妇女的心理感受、1

休闲娱乐等纬度进行考察,撰写《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的个案分析与对策研究》。针对留守家庭日益凸显情况,及时召开工作会,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开展“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平安家庭”创建工作中,设立“留守流动妇女之家”及“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建全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及其家庭台帐,解决留守流动家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的针对性,推动“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大宣传,强化留守家庭平安理念。留守家庭文化生活单调乏味,文明、健康、科学的文化生活较缺乏。宣传上,除了经常性的宣传“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意义、目标、任务,把宣传重点放在强化家庭平安理念、树立家庭平安意识,努力培育平安家庭文化上,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倡导和睦友受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引导留守人群及其家庭树立新观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2009年,开展“创家庭平安 促社会和谐”为主题的“平安家庭”格言征集活动,要求80%的社区、村均有家庭参与投稿,通过格言征集活动,广泛动员城乡家庭进一步认知“平安家庭”创建的目的、意义,掌握创建“平安家庭”的基本常识,引导家庭成员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弘扬家庭美德,建立良好的婚姻家庭、邻里关系,自觉拒绝黄赌毒,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以家庭的文明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形成人人参与平安建设、家家争创“平安家庭”的局面。活动征集格言八千多条。筛选出百题格言,经群众投票、专家评选出20条优秀格言,编印百题格言册,广为传播。今年,我们开展“平安廉洁知识进家庭”竞赛活动,分村、镇、县层层选拔竞赛,推进“五进家庭”,即:平安意识进家庭、普法宣传进家庭、廉洁文化进家庭、道德文明进家庭、安全知识进家庭。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平安意识、法纪意识、廉洁意识、文明意识和安全意识,发挥家庭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营造家家参与、人人尽责、携手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三、整合载体,提高留守家庭成员素质。农村留守妇女及其家庭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致富能力不足状况,为此我们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留守妇女及其家庭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2008年起,市委宣传部、市农办、市妇联、市农业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司法局、市科协、市计生协、市关工委联合开展“实施妇女素质工程开展入户培训项目”,利用各个部门的培训资源,整合“阳光工程”、“农民科技屋”、“一户一就业”、“五五普法”、“婚育新风进万家”、“新家庭文化屋”、“美德在农家”、“百万妇女学法律,家庭平安促和谐”普法读书活动等工作载体,以“巾帼文化中心户”、“平安家庭”示范户为依托,通过“一户带多户”的形式,聚集留守妇女群体开展教育、互助活动,在活动中,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事,宣传开展“平安建设”、“五五普法”、优生优育、科学教子的理念和方法,推广农业“五新”工程、闽台农业项目,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就业指导等,逐步提高家庭的文明程度、遵纪守法意识,形

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家庭成员科技致富、自主发展的能力,增强妇女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户增收,推动家庭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市级“平安家庭”示范户2000户、四级“巾帼文化中心户”1131户,开展1266期培训,培训妇女54885人(次),帮助留守妇女及其家庭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在“海西建设,漳州先行”建设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四、关注民生,努力为留守家庭办实事。引导平安家庭急难互助、关爱特殊群体,切实为留守、贫困家庭办实事,以小安促大安,维护社会稳定。

1、对问题家庭开展帮扶帮带。组建妇女维权接待队伍、治安调解队伍、刑释解教人员帮教队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困难群体帮扶队伍、卫生保洁队伍等6支“平安家庭”志愿服务队伍,通过“手拉手、户帮户,携手共建平安漳州”、“一扶持三对接”、启动“幸福工程”、“为贫困母亲捐献一日所得行动”、“亲情关爱留守儿童”、“爱心书屋”、“春蕾计划”等活动,对问题家庭一帮扶贫助困,二帮遵纪守法、三帮发展经济、四帮邻里和睦,全市有各级各类志愿者队伍2026支29660人,50419户平安家庭示范户参与“平安家庭”结对帮带活动,“巾帼文明岗”、机关妇委会、女企业家参与“一扶持三对接”,有1400多名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建立4个“爱心书屋”、3 4个留守流动妇女之家、11个妇女法制宣传教育示范点,帮助未达标家庭真正实现进步,早日步入平安家庭行列。

2、开展医疗救助活动。积极推进城乡低保妇女常见疾病免费检查,利用社会资源,成立“漳州女性健康关爱基金”,启动“三八健康大篷车”、“关注民生,万名困难妇女免费体检”、“百万医疗援助走进千家万户”、组织医疗小分队下乡巡回医疗等系列活动,对留守妇女开展健康知识宣传,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妇科全程名免费治疗救助,提高广大留守妇女卫生保健意识,对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深受留守妇女欢迎,赢得社会赞誉。

五、消除隐患,促进留守家庭和谐稳定。一是加强矛盾排查力度。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健全女性调解员队伍,积极开展家庭平安隐患排查行动,重点做好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司法部门就“留守妇女如何处理好婚姻家庭关系及留守妇女的权利义务”“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方面为留守妇女做讲解,详尽解答妇女群众关于婚姻家庭问题的咨询,同时充分发挥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的作用,不断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努力使大量家庭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大安全防范力度。公安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加大对家庭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的防范力度。公安部门在120个基层派出所设立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服务站”,在132个社区警务室设置了“社区妇女维权站”。民警经常从身边发生的具体事例教育留守妇女及其家庭如何防盗、防火、防拐卖、防欺诈等防范安全常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服务站与110指挥中心联通,24小时接受投诉和举报,使被侵害的妇女儿童在第一时间得到公安民警的救助。公安部门依法从快、从严查处各种家庭暴力违法犯罪行为,有力震慑家庭暴力和侵犯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法院部门的“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合议庭”、检察院的“巾帼维

权岗”、民政部门的“反家庭暴力妇女庇救中心”依法履职,有效维护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三农问题研究 篇7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概念及演化路径分析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概念

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是指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二)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演化

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试验阶段 (2005-2008年 );小额贷款公司的迅速发展阶段(2008-2013年 ); 小额贷款 公司的全面发展阶段 (2013年至今 )。小额贷款公司迅速全面的发展起来。

二、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三农的现状分析

在转型经济背景下,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三农”的良好态势与制约“三农”发展的情况同时存在:

(一)小额贷款公司整体发展良好,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近几年无论从机构数量、从业人员数量,还是从实收资本、贷款余额来看,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势头都是稳中上升。而且,以提供普惠金融为己任的小贷公司通过调动民间资金较好地满足了这部分信贷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转型经济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三农”问题的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虽然小额贷款公司在服务“三农”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但由于一系列限制性因素的存在,在转型经济背景下,这些因素越发制约了小贷公司进一步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意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小贷公司税负高,不利于向“三农”提供优惠、低息贷款

按照银监会和人民银行于2008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是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企业法人,不属于金融机构 ,因此,小贷公司必须按照一般工商企业缴纳税费。当前小贷公司承担的税负主要包括:5.6% 的营业税及附加 ( 其中营业税5%,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分别占营业税的7%、3% 和2%) 和25% 的企业所得税。

2.小贷公司资金来源单一,不利于向“三农”提供稳定、优惠、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按照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贷公司不属于金融机构,不得吸收公众存款。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向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小贷公司向“三农”提供稳定、优惠、可持续金融服务的能力。

3. 征信系统建设滞后、对接不畅,增加了小贷公司对“三农”服务的风险

一是征信系统建设滞后。征信报告征集的事项都是从银行采集,而当事人(机构)在小贷公司办理的业务都没有纳入征信系统,导致征信报告不能全面反映当事人的负债和担保情况。

二是小贷公司与征信系统对接不畅。目前,拟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两类机构必须参加人民银行统一组织的信用评级,对成立时间也有要求 , 造成很多小贷公司被排除在征信系统对接之外。

三是对接征信系统的费用较高。目前各地通行做法是单个机构接入征信系统,需要交纳一次性接入费用,每年还需缴网络通讯费、服务费,另外,小贷公司还需为每笔查询企业征信或个人征信交纳查询费。对接及查询费用增加了企业负担。

4.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担保方式单一,不利于小贷公司扩大涉农贷款业务

由于农村地区没有完成土地确权,导致这些资源都不能作为有效抵质押物为涉农信贷提供担保。目前,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中对农民个人的贷款一般只能采取信用的方式,一笔贷款绑定多个担保人,给借款人及担保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涉农贷款一旦出现不良,由于债务人缺乏可执行的财产,往往导致债权人产生较大损失。

5.限制小贷公司跨区经营,不利于更好地跨区服务“三农”

目前,国内各地对于小贷公司经营区域一般都有严格限制,即只能在注册地开展业务,禁止跨区经营。尽管部分省市已开始尝试放松对小贷公司经营区域的限制,但一般都设立了条件,比如连续几年评级达到某个标准等,这导致绝大部分小贷公司只能在注册地开展业务。

在转型经济背景下,绿色农业、区域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课题,而小额贷款公司的这些特征极大地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对“三农”的服务能力。贷款额度低、风险大、不能跨区域合作等大大限制了农村经济的规模、农民创业的资金来源以及创新的积极性,从而使“三农”无法更好地融入到整体经济的改革中,使得“三农”问题成为经济转型中的发展短板。因此,为更好地发挥小额贷款公司的惠农使命,必须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新的研究,以更好地发挥服务“三农”的政治使命。

三、促进小额贷款公司更好地服务三农的建议

综上所述,当前制约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更好地服务“三农”的主要因素与国内对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定位偏颇、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未实施有很大关系。

(一)赋予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机构的法律主体地位,将小贷公司由一般工商企业划归金融企业

赋予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机构的法律主体地位,可以带来三方面好处:能使其享受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与财政补贴,降低其经营成本;使其以更低的费用,更顺畅地对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有利于扩大小贷公司经营的业务范围。而小额贷款公司收入来源多样化,可以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三农”。

(二)加速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增强农村地区抵(质)押担保能力,降低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三农”的风险

三农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河南;乡村旅游;“三农”问题;模式

一、引言

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为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政府决策部门决定打造中原旅游区。但是,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区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尤其是河南为我国人口大省,农民数量基数大,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为此,解决好河南的“三农”问题,不仅是实现中部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需要,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持社會和谐稳定的需要。

旅游业由于其固有的关联性、带动性和渗透性,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旅游学术界的共识,并成为研究热点。且河南省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为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充分考虑河南省省情的情况下,构建乡村旅游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模式,在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同时,使得区域乡村旅游与“三农”问题解决共赢。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河南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截止2013年底根据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的名单,河南省共有嵩县、河南省鄢陵县、新县栾川县、郑州市惠济区、河南省确山县六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包括永城市芒砀山休闲旅游景区、信阳黄淮大丰收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驻马店友利实业有限公司休闲农业观光园、济源市思礼镇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园、中国银杏嘉年华、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陵县刘花桥村、固始华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郑州丰乐农庄有限公司、河南中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巩义市汇鑫芳香世界、固始县九华山茶叶生态农业观光园、濮阳县绿园果品种植农场等1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由于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河南还有一大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河南的“栾川模式”、“西峡经验”成为全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楷模和标杆,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三、河南乡村旅游长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发展理念落后

发展视野不够开阔,将乡村旅游仅仅作为一项旅游产品来发展。对于乡村旅游在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保护和传承中原文化、扩大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促进乡风文明、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

(二)发展路径单一

对乡村旅游关联性强、复合度高的特点认识不足,需要加深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与农林、水利、渔业、建设、文化、环保等部门协调发展,加强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生态省建设同步发展。

(三)产业层次较低

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服务技能;管理制度不健全,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安全、餐饮、住宿、环保、卫生、服务等行业性标准或规范不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缺乏停车场、消防、医疗等基础设施,食宿、卫生条件简陋,外部可进入性差。

四、河南乡村旅游解决“三农”问题的模式

将乡村旅游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生态省建设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实现融合和互动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结合新型城镇化,优先加快乡村旅游点道路、通信、燃气、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积极落实全国休闲农业公共服务“进城入户”工程,为乡村旅游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强化国家和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加强对农耕文化特色村、历史文化特色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凸显旅游服务功能。

2.与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

把乡村旅游与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经济结合起来,把创意全方位融入种植业、养殖业,以绿色、健康概念引领产品开发,开拓健康田园空间,吸引城市白领归园田居过绿领生活,发展休闲农业。规划建设各类休闲农庄、主题休闲农庄、民俗文化风情园等,为广大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休闲活动。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开发销售乡村名优土特产品、乡村旅游特色纪念品。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成果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

3.与新型工业化有机结合

将乡村旅游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挖掘当地农副产品资源特色,提高产品加工技术和加工能力,注重产品包装设计和商标价值,加大品牌形象宣传推介力度,实现农副产品向高附加值旅游商品转化。引导工业企业进入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体系,改变分散盲目的发展模式,弥补乡村旅游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的组织性和专业性;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项目,向当地产业集聚区集中,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大环境。

4.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强化乡村环境绿化美化建设,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突出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为乡村旅游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

5.与生态省建设有机结合

与河南省林业厅等部门合作,借力河南生态省建设,将乡村旅游“一圈、三带、四板块”总体布局与中原经济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一圈、三带、四板块”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网;把农耕文化特色村、历史文化特色镇、乡村旅游集聚区、特色县与国家和省级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县创建工作相结合,为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6.与扶贫开发相结合

促进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优先扶持具有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贫困乡村,推动贫困乡、村的饮水、交通、电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挖掘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加强老少边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整合当地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红色文化游,以乡村旅游助推农民脱贫、农村脱困,实现融合互动发展。(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杏梅.中部崛起中的“三农”问题研究[J].经济地理,2008(1):128-130.

上一篇:高中数学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