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精选7篇)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2013/10/26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大千世界声音是必不可少的,而声音中最美妙的就是音乐。音乐是世界上所有声音的诠释,是社会生活的调味剂。没有声音的世界是枯燥乏味的,生活也将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因此音乐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首先,我很高兴我们学校开设了艺术方面的课程,同时这学期我很幸运地选上了这么艺术课程--音乐名著赏析。它给了我一次正面面对艺术的机会,让我从过去对音乐的懵懵懂懂逐渐开始更加深刻的认识音乐。半个学期以来,我们欣赏了国内外许多优秀的作品,通过各方面方面系统的认识,我领略到了世界各个地方的艺术之美。柴可夫斯基说过:“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只有音乐能够说明安静和静穆”。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通过音乐名著赏析这门课程作为平台,我们才能安安静静的欣赏音乐,也只有在这门课上,我们才能用心聆听每一句歌词背后的故事,从繁杂的事物中脱离,给自己的精神补给营养。
这个学期的音乐课虽短,所欣赏的音乐和音乐电影也有限,但并不妨碍我们对音乐的了解,因此我选择了《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来赏析。
其实从高中开始,《梁祝》就一直是我的最爱,在我手机的音乐播放器中,《梁祝》一直是保留曲目,标准的28分钟的音乐,每次听完都是一次享受。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何占豪两位老师根据同名越剧改编的小提琴协奏曲,此曲融合了中西方的音乐元素,堪称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曾经看过有关《梁祝》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扫盲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
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由于我经常听这首曲子,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观点。全曲的故事情节大概沿着“草桥结拜——同窗三年——十八相送——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哭灵投坟——双双化蝶”的顺序展开,由于各故事情节的喜怒哀乐不尽相同,所以在音乐的表达上也要各有所奏,此曲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这也是它成功的原因。
其实《梁祝》的成功在于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多美感的特征,使欣赏的主体的心灵受到了它多重美感的震撼;欣赏《梁祝》,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才能真正地认识和评价其艺术性;而只有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才能从中获得艺术享受;欣赏《梁祝》,不仅要多听、多想、而且要专心融入感情……
简单地说,《梁祝》以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为题材,以越剧唱腔为素材,综合采用西方交响乐与中国民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和意境。
我个人认为,这部曲子最好的部分是最后一段——化蝶。这段音乐既是对开头的重现,也是整部作品的升华。这虽然是一首老掉牙的曲子,但真的非常感人。那对爱情如怨如慕的倾述,那凄凉的旋律,令人为之动容,为之落泪。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能让我们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水平。艺术修养的提高不仅需要上述的这些,更需要我们落实到行动中去。
半个世纪前,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园里。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过程中, 何占豪和俞丽拿等人在当时成立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以科研般的手段作积累, 这也为日后这部作品的问世奠定了理论和细节上的基础。小提琴被称为交响乐中“美丽的小公主”, 有着四条“会唱歌”的琴弦。不过, 韦尔汉根据巴赫咏叹调改编的“G弦上的咏叹调”, 以及帕格尼尼的罗西尼主题的《摩西幻想曲》, 都是在G弦单根弦上唱出动人的歌。这种创作技巧, 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何启豪的灵感, 并很快将二胡独有的滑指技巧, 融入到小提琴的演奏中, 并运用二根琴弦, 在技术上解决了小提琴演奏越剧曲调的问题。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体现了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集体创造的智慧。除了署名的何占豪和陈钢外, 其中很多感人的旋律和唱腔, 都是由当时的歌唱演员和乐师提供的素材, 而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民族化, 也同样出自于“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共同努力。和声结构的互补, 一直是西方音乐相对东方音乐听觉更和谐更统一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过程中, 除了保持这种西洋式的音乐结构外, 更因为群策群力的成份, 而让它显得更丰富、更协调、更完美。
这首闻名中外的小提琴协奏曲采用奏鸣曲式, 取自于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 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现分析如下:
一、引子
音乐一开始, 随着弦乐颤音的缓缓流出, 演奏者以诠释出了优美、轻柔的旋律, 再由双簧管奏出主题音调, 这种过渡借鉴了越剧中的过门音乐, 把人们带进了空灵、柔美的旋律进行中。
二、呈示部
(一) 相爱
呈示部在一开始就在竖琴的伴奏下, 道出了几千年来永恒的爱情主题。这一部分的旋律特点不断上行又不断下行, 上行与下行不断交错进行, 一方面表达出了梁祝二人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另一方面, 仿佛又预示着这段感情并不会一帆风顺, 势必会历经挫折和磨难, 因此夹杂着一丝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心情。此处由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 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合”, 仿佛在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这一部分总体是美好欢快的, 描绘了梁祝二人相互间的欣赏喜爱之情。
(二) 连接部
连接部是小提琴独奏的华彩乐段。在这一部分, 乐队会停止演奏, 只留下小提琴独奏者充分发挥, 这是考验小提琴演奏者演奏技巧的一个关键段落, 难度较大, 也是众多小提琴演奏者纷纷挑战的经典乐段。它所具有的独特性成为了整部乐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 副部
副部是整部作品中最轻松、欢快的部分。第一插部采用活泼的小快板, 速度轻快, 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速度更为轻松欢快, 重在表现梁祝二人比肩同窗的欢乐时光, 幸福之情呼之欲出。速度是这一乐段表现的关键因素, 作曲家在此演奏者需采用轻快的速度、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来演绎活泼的情绪, 生动的景象。
(四) 结束部
乐曲采用惋惜的慢板, 与前面活泼欢快的旋律形成鲜明对比。作曲家在结束部巧妙地运用了两个休止符, 打造出了断断续续的效果, 细腻地描绘出英台面对前来送行的山伯感慨万分、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情。
三、展开部
(一) 抗婚
这一部分在上一段慢板营造的梁、祝惜别氛围中, 突然闯进了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低沉音响, 并伴以震动人心的定音鼓, 夹杂着可怕的锣声, 似乎预示着不祥之兆将要发生。这是展开部的第一主题, 用低沉、震撼的旋律道出了封建势力的残暴。接着, 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 叙述乐英台的惊惶, 这是展开部的第二主题。
(二) 楼台会
曲调以越剧楼台会为创作素材, 讲述了梁、祝会面后互诉衷肠的感人画面。音调缠绵悱恻, 采用大提琴与小提琴两种乐器一唱一和, 种音色鲜明对比, 仿佛二人一问一答, 向人们展示了楼台会的动人画面。
(三) 哭灵投坟
独奏小提琴以散板的节奏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 将英台悲愤交加地扑倒在山伯的新坟前大声哭诉的场景展现了出来。此处, 小提琴吸取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 将英台悲痛欲绝的心情演绎到了极致。接着, 鼓、板、锣、钵齐鸣, 乐队以最强的力度将乐曲推向高潮, 将所有的怨恨、悲痛一并喷发出来。
四、再现部
再现部就是化蝶的部分, 乐队先以长笛以轻柔的力度、缓慢的速度, 使音乐重新归于平静, 把人们从人世间的悲愤交加引向了理想的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下, 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难忘的爱情主题, 仿佛化为彩蝶的梁、祝在鲜花丛中翩翩起舞, 诉说着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摘要:《梁祝》创作于1958年, 它是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 也是中西艺术结合的经典之作。《梁祝》是很多人喜爱的小提琴协奏曲, 它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旋律有如一曲激昂的战斗号角, 又如一首如泣如诉的爱情悲歌。本文主要从创作背景以及乐曲结构上对《梁祝》进行了赏析, 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参考文献
[1]李虻, 闫璇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J].琴童, 2009 (11) .
[2]张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手风琴独奏曲《梁祝》之对比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 2014.
[3]仲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0 (4) .
[4]王芳.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解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J].希望月报, 2007 (7) .
[5]王冠.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中西结合方面的成就[J].大舞台, 2010 (10) .
[6]王娅娜.经典传奇之作——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民族性[J].东方艺术, 2009 (1) .
[7]付放晴.中西音乐结合的典范——小提琴协奏曲《梁祝》[J].贵阳学院学报, 2007 (24) .
关键词:门德尔松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音乐赏析
门德尔松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管风琴家,从小家庭环境优越,一生平坦而舒适,这也对他的作品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其作品旋律充满了柔美与华丽。门德尔松与舒曼、肖邦同属于浪漫主义音乐繁荣时期的作曲家,他对德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作品虽然很少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题材,但是他的音乐充满了抒情色彩,在创作中强调个性与情感的自然流露,将其与清新典雅的古典音乐相融合。家庭中父母及姐姐对门德尔松影响较大,且在成长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很多的社会名流,故培养了他非常宽广的艺术视野。再加之门德尔松具有较高的音乐天赋、后天的刻苦好学,使其成为高产的作曲家,虽然其一生不过短短38年,但是他的音乐作品十分丰富。门德尔松的作品中有着十分鲜明的19世纪的浪漫主义风格,因此他的每首乐曲均通过优美的旋律感染听众,使其感受到浪漫、古典的诗情画意,并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乐曲开始的呈示部直到结尾的华彩均有着优美的旋律,即使在快速换弦及大幅度换把的炫技乐段中,也未脱离旋律的线条。他用音乐将自己对自然、文学、艺术、宗教、历史等各方面的体验与情感抒发出来,并注重个人的理解与爱的传达,为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一、细腻清晰的配器织体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独奏、乐队使用的织体等方面均可见作者匠心的独特,作品中独奏与乐队声部的音色表现空间十分充分。
一方面,独奏部与乐队有着清晰的声部层次,小提琴的优势音域突出,较高声区几乎包含了全曲所有的独奏旋律主题,与乐队声部的沉稳、内敛形成鲜明对比,让小提琴的音色特点一览无遗。另一方面,曲中有精致、细腻的独奏声部变奏织体。门德尔松本身比较偏爱快速运动的、发音轻快的音乐织体,故典中装饰变奏的应用随处可见,主要是快速分解和弦及跳音,而激烈的和弦式则相对较少。比如第一章的华彩部分的最后一段,小提琴独奏把轻快的跳音延伸至再现部,再比如第三章乐队出现号角式宣言,此时的小提琴如蜻蜓点水般跳跃而至,四次召唤后立刻将主题动机跃然纸上。此外,门德尔松对乐队音色与独奏音乐的关系的处理也十分到位,二者要么互相烘托,要么互相比较,作曲家似乎想将每个乐器组的音色均清晰的表现出来,这一特点在木管组的音色运用中更为明显。比如独奏小提琴跳弓演奏时所伴随的琶音,木管乐器于再现部奏出的柔和的主部主题,第一乐章结束时巴松演奏的过渡性音调等等。曲中门德尔松刻意强化的木管乐器的色彩运用,再与独奏小提琴的音乐互相呼应,这一特点是浪漫主义时期交响乐队表现力发展的结果,由于这一时期交响乐队采用了双管制乐队,不仅扩大了乐队的范围,而且通过增加低音乐器强化了木管组的能力。并且乐队每次以较强的力度总奏过后再利用木管组缓冲一下乐曲整体的力度,以将古典主义的典雅风格突显出来。
二、个性化的处理
一般情况下,作曲家通常在大调式上写作小提琴协奏曲一类的体裁,比如著名的“德国三大古典小提琴协奏曲”中,贝多芬、勃拉姆斯采用的都是D大调,而莫扎特所有的小提琴协琴曲采用的是D、C、F、G、A等几种调性,全部都是大调式,此外,柴科夫斯基也采用D大调写作小提琴协奏曲等等。虽然巴赫写过a小调、d小调的小提琴协奏曲,布鲁赫写过g小调的小提琴协奏曲,拉罗、西贝柳斯也在d小调上写作了小提琴协奏曲等等,但是这类作品数量非常之少,大调式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数量。其中巴赫处于巴洛克时期,该时期刚刚度过教会调式,大小调式体系还处于初级完善阶段,而在经过了古典主义后,逐渐发展至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几乎都用大调式写作小提琴协作曲,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过多年的小提奏演奏可知,A、G、D大调可以充分的发挥出G、D、A、E定弦的小提琴琴弦的张力与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演奏效果;并且与钢琴等乐器相比,小提琴偏于女性化,缺乏力度与气魄,这类乐器演奏小调会使作品更加阴柔而缺乏阳刚之气,因此多数作曲家都倾向于采用明朗的大调式来中和小提琴这一特点,以达到刚柔并济、阴阳互补的作用。但是对于门德尔松而言,抒情是其作品最大的特点,由于其作品中缺乏刚毅的元素,便反其道行之,摒弃其他作曲家久而久之形成的大调式的创作习惯,采用小调式创作,将乐曲的华美、柔情体现得淋漓尽致,针自身的个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门德尔松采用e小调创作,真正做到了扬长避短、游刃有余,且直至今天e小调都很少有人再用。
三、结语
总之,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有着古典的艺术构思与结构,更有严谨的乐思发展逻辑与整体比例,是门德尔松特有的华丽、唯美、抒情的音乐风格的代表,为听众呈出现一个富有浪漫、诗意的情境,虽然其强调个性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仍然理性的实现了古典与浪漫的完美结合,而这种关于古典与浪漫的结合在门德尔松及浪漫时期的很多作曲家中均十分常见。由此可见,无论处于哪个时期,每个作曲家的价值均是通过创新体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美]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西方音乐[M].刘经树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2]上海文艺出版社编.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
[1]张佳乐,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课型
音乐欣赏
课时
一课时
年级
高一年级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的1.
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梁祝》,提高学生感受、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2.掌握音乐体裁: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作者。
教学重、难点
认识《梁祝》的音乐内涵。
教学方法
1.聆听为主,讲授、设问、观看投影相结合。
2.充分利用多媒题课件电教手段。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式)(5分钟)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下面请一位同学,用她那把心爱的小提琴来为我们演奏这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表演)
提问:“你在多次演出中都演奏了这首乐曲,你是不是非常喜欢这首作品?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作品创作背景简析(3分钟)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两个人物呢?(讨论)这一民间传说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梁祝二人可谓是千年等一回。据史册记载,梁山伯是明朝的一个县官,因秉公办案,有“梁青天”的美称。梁山伯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桥镇。可是在挖掘墓地时,发现一墓穴,穴中有一块刻着“祝英台女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记载着祝英台的身世:“祝英台乃是南北朝时代的陈国人,一生行侠仗义,后来遭贪官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当地人们偷偷将其安葬于胡桥镇。由于梁祝二人都是为百姓办好事的人,人们便把他俩合葬在一起。从那以后,在民间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关于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
三、乐曲的结构采用了欧洲古典传统的奏鸣曲式(见分析图)梁山伯与祝英台(奏鸣曲式)
引子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结束部 春 鸟 主部 连 副部主题
景 语 A B A 接 A B A C A 十 长 英 楼 哭 化 人 花 爱 草 主 部 同 共 八 亭 台 台 灵 民 香 情 桥 题 窗 读 相 惜 抗 相、蝶 的 主 结 再 华 三 共 送 别 婚 会 控 同 题 拜 现 彩 载 玩 诉 情 乐、段 投 坟
下面依结构图欣赏作品(30分钟)
四、作者简介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小提琴为主,由多种乐器组成,按乐器种类的不同分为若干组,各组分别担任多声部音乐中的某些声部,演奏同一乐曲。
五、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奏鸣曲式的体裁,这部作品就是应用了奏鸣曲式的创作方法。请同学回忆一下这种音乐体裁的结构图。(旨在复习奏鸣曲式的结构图。)
(一)、呈示部、引子:
欣赏前设问:请同学们注意听,在音乐中有一种乐器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叫声?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播放“引子”音乐)
明确: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2.主部:(播放“主部”音乐)
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3.连接部与副部:(播放“连接部与副部”音乐)
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
副部:
设问:这一部分的节奏与前面的主题有什么区别?由此想象一下,这一段音乐描写了梁祝故事里哪一部分的情节?欣赏完后回答。
明确: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4.结束部:(播放“结束部”音乐)
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二)、展开部
这部分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这三个情节,在欣赏时老师做相应的提示:(播放“展开部”音乐)
1.“抗婚”: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虽然乐队全奏,曾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以铜管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
2.“楼台会”:
又是一个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哭灵、控诉、投坟”:
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三)、再现部
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
观看视频体会一下协奏曲的感觉
六、结语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以下简称《梁祝》) 以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 表现了青年男女忠贞的爱情, 表达了对封建宗教礼法的强烈控诉以及人们对梁祝美好爱情的祝福。这首曲子是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何占豪和陈钢共同完成的, 创作这首曲子时, 他们都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 为了给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 响应国家提出的“交响音乐民族化、群众化”的倡议, 创作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 尤其是交响音乐, 两人联手, 一个发挥越剧音乐专业功底, 一个利用作曲专业特长, 采用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 利用独奏乐器乐交响乐队相互竟奏的协奏曲体裁形式, 在老师、同学及交响乐队的支持配合下, 于1958年创作完成并在第二年的《上海之春》音乐舞蹈汇演中一鸣惊人, 很快就驰名中外。
二、曲式分析——省略副部再现的奏鸣曲式
曲式指乐曲的结构形式。《梁祝》采用奏鸣曲式, 沿袭了西方古典协奏曲中最常用的奏鸣曲式写作逻辑。奏鸣曲式是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 各种大型器乐体裁中最常见的, 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曲式。它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其中呈示部必须有两个对比的主题 (提出矛盾) , 展开部是戏剧冲突 (矛盾斗争) , 再现部是呈示部的再现 (初步结论) 这种“对比——发展——统一”的结构布局, 很适用于来表现复杂的戏剧性的内容。所以作曲家很恰当地采用了奏鸣曲式来表现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景。
三、体裁分析——协奏曲的鲜明个性和高度技巧性
从体裁上讲, 这部作品是协奏曲。协奏曲是一种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作品。它的特点是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在音乐作品进行中, 独奏与乐队常常轮流出现, 相互对答、呼应和竟奏。《梁祝》是小提琴协奏曲, 是小提琴与乐队的协同演奏;其中小提琴有很多高难技巧演奏。协奏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第二乐章是抒情的慢板, 具有叙事风格;第三乐章是欢乐的舞曲。《梁祝》是单乐章的协奏曲, 既有热情的快板, 也抒情的慢板, 更有中国戏曲音乐的紧拉慢唱, 故这部作品刚问世时, 有人称它“新奇、迷人。”
四、中西结合的配乐形式——小提琴独特的演奏技巧
《梁祝》在配器上也具有着民族特色, 用管弦乐队编制夸张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主题, 而作为主奏乐队的小提琴成为本曲亮丽的一笔, 吸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 用欧美乐器的悠扬完美表现出了中国音乐的细腻情感。
独奏乐器小提琴在演奏技巧方面有意识的靠拢和借用我国弓弦乐器的演奏技法。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例如, 吸收运用了民族戏曲演奏技巧中的加花、扩展变奏、技巧性的变化与对比, 带复调因素的织体以及“紧拉慢唱”、带散板特点的短句和悲愤的歌腔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奏技巧, 其民族化特征强烈而又鲜明。正如在副部的第二插部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 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此曲在配器和演奏法方面, 在用西乐寻求中国音乐表达方式和在西乐中寻求中国民族乐器音色等方面, 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样既发挥了欧美音乐的优势, 又展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 充分的体现了洋为中用的可行性。
全曲作者主要采用了我国越剧的慢中板音调, 引子由弦乐演奏出轻柔的颤音背景, 然后长笛吹出明朗、优美的乐句, 最后由单簧管演奏出抒情、婉转的引子主题。这段音乐极具描绘功能, 将乐音的律动与江南水乡之间的动态结构相联系, 使人产生一种较为模糊的联觉意向, 把我们带进了一副美丽动人的画卷: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 青山绿水, 草桥亭畔, 好一派秀丽的江南春色!随后在竖琴的伴奏下, 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表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真挚甜美的爱情。爱情主题是以我国南方经典戏曲越剧为基础写成的, 充分体现了整曲旋律的民族性。由大提琴奏出的旋律与小提琴形成对答, 利用两种乐器不同的音色变化分别代表男女主人公, 音乐感情深挚婉转, 为我们展现了梁祝草桥结拜的动人情景。对答以后, 乐队的合奏再现了爱情主题, 充分展示了梁祝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
接下来由小提琴奏出技巧高超、节奏自由的华彩乐段。它是主部到副部的过渡段音乐, 也是展现演奏者水平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华彩乐段的末尾引出了活泼、明快的小快板。这段音乐时而明朗欢快, 时而温柔幸福, 时而热情奔放, 与温柔深情的爱情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一次从不同的角度充分体现了梁祝之间纯真无间的读书生活这个生活侧面。
在结束部中, 速度为徐缓抒情的慢板, 前半部分由小提琴奏出似断似续的慢板, 它表现了祝英台羞怯、有口难言的内心感情。接着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缠绵而深情的对答旋律, 将梁祝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难舍难分的情景惟妙惟肖、细腻亲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诗情画意, 引人遐想。
综上所述,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把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西方的演奏形式完美地结合, 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高度赞扬, 西方人称其为“美丽的蝴蝶的爱情故事”, 在中国, 它已成为几乎家喻户晓、琅琅上口的音乐作品, 成为建国以来管弦乐曲的典范, 以至于至今无人超越。■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式结构和内容的分析, 并结合音乐的表现要素由浅入深地总结该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深刻意义。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曲式结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伍湘涛.音乐知识与名曲赏析[M].航天工业出版社, 1993.
[2]伍湘涛.交响音乐赏析新编[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周世斌.音乐欣赏[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关键词:德沃夏克;小提琴协奏曲;演奏及音乐分析
德沃夏克是19世纪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他特别钟爱歌剧,认为歌剧是表现民族浪漫主义风格最典型的形式,但他所创作的11部歌剧中没有一部获得永久性的成功,这一点能够证明德沃夏克的才能在纯音乐即器乐音乐方面。
德沃夏克在器乐风格方面的独到之处,便是将自己的民族音乐与古典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79年,德沃夏克将作品题献给伟大的匈牙利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但很可惜约阿希姆对作品提出许多意见,德沃夏克虚心修改后由捷克小提琴家翁德吉杰克(Franz Ondricck)来做首演。
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极为自由,采取狂想曲形式。虽然也可以说是一种奏鸣曲形式,但是主题只有一个,发展甚为简洁,极度地省略再现部。作曲家在此可以说是在尝试打破古典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形式的旧规,这个乐章具有全曲的导入部的性格。首先由管弦乐的总奏,奏出四小节强有力的序奏(谱例1)。
如谱例所示,将一小节同样动机反复两次,然后接两小节新的动机的形态,是波西米亚民谣中常见的一种形式。独奏小提琴是从第5小节开始,在木管乐器和法国号的伴奏下热情地奏出主题(谱例2)。
整个乐章就是由这个主题做自由的发展和变化所形成的。主题的后半部分是以无伴奏做花奏型的发展,一边渐慢一边上升至高音e而结束。从演奏方法上分析,独奏小提琴从第五小节进入的双音一定要坚定,尽量用大揉弦,要保证声音洪亮;第7小节的e音要多揉弦,最好选择在D弦上演奏,这样可以更容易地将音乐表现得深情一些;第9小节的6连音要均匀并逐渐增强音量至第10小节的升sol音,之后的无伴奏演奏可以稍作自由,第14小节演奏时要靠近琴马,运弓逐渐变长些,用渐慢及渐强的演奏方法奏出整个乐章的第一次高潮——主题变奏发展而来的。
独奏小提琴随着定音鼓的连敲,以ff的管弦乐为背景,华丽的发展主题(谱例3)。
这个发展由导入主题和主要主题巧妙地结合而成。独奏小提琴在始终握着主导权华丽的发展,至于管弦乐的伴奏则结合乐器抹上一层淡淡的阴影。第55小节的独奏部分是以八度双音在高音区演奏的,e音要饱满,节拍要准确,后面短小的三连音有种渐强的趋势,要演奏得很清楚,第58小节的分奏和弦要用短小而有力的顿弓演奏。这段的节奏类型需要特别注意,作曲家用了不同的节奏类型,如三连音、五连音,这种不同类型的节奏相互穿插在一起,使音乐变得紧张、急促,同时也考验了演奏者对节奏变化把握是否准确。从78小节开始,音乐渐渐变得柔和、优美。独奏小提琴在演奏88小节的pp时,可以靠近指板演奏,同时仍然要保持音乐的流动性,之后的渐强至ff要靠近弓根处演奏,奏出粗犷的双音。从第98小节开始,要用宽广的分弓逐渐增大音量的演奏,直至a小调再现。
C段的独奏小提琴依然是富有激情的演奏(谱例4),第117小节至120小节中的三连音重复演奏时前一组要比后一组略强些,这样音乐便可有对比的感觉,一连串的半音音阶将乐曲带入柔美恬静的音乐中。
与开头激情的f成对比,在弦乐以pp所奏的分类和弦之上,以表情丰富的p悠闲而缓慢地前进,逐渐增大音量,做强有力的发展,接着以独奏小提琴和双簧管再现,而导向C大调的新旋律(谱例5)。
第162小节至168小节,独奏小提琴要演奏得轻巧,注意乐谱的力度变化,给人一种诙谐活泼感,从第180小节开始,作曲家用了大量的变化音和不同的节奏音型,这(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些变化将音乐再次引入粗犷的感觉。独奏与乐队的贴合不断地将音乐推向顶峰至最高音e。在乐队辉煌总奏的渐强开始之后,管弦乐呈现主题进入再现部。独奏部分加以发展之后,速度稍微减慢,在法国号单纯的伴奏下,奏出六小节短小的花奏(谱例6)。
这里的双音要演奏得饱满,可稍自由,要多歌唱性,注意力度的变化,逐渐减弱,以pp的泛音而结束,进入独奏。独奏在低音域以表情丰富奏出主题的变形,随着伴奏一边转调一边进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是一首浪漫曲,旋律富有波西米亚特色,曲调优美动人,仿佛传出阵阵波西米亚草根工民土气息。渐渐地,华丽的旋律产生涟漪,八度双音开启激烈的曲调。最为特別的是,德沃夏克采用斯拉夫民族的《弗列安舞曲》为主题,玩笑游戏般的快板节奏,时而引发浓稠的乡土情感,时而变奏形成灿烂的效果。
总体来说,这首协奏曲是一部难得一见、非常优秀的音乐作品,展现了德沃夏克独特的创作魅力,洋溢的民族乡土味的曲调,充分表露了作曲家对波西米亚的钟情,其中小提琴、木管等乐器的精心安排使用,使乐曲听起来深具交响曲的感觉,美得仿佛一首交响诗,深深地打动着听众。因此,《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充分代表了德沃夏克在民族乐派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赵佩瑶.《德沃夏克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与演奏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3,27(6):109-112.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贵族家庭,5岁学习钢琴,10岁被送到法律学校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然而,他并不喜欢这个职业,辞职后去到彼得堡音乐学院跟安-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小时候的他特别脆弱敏感,他童年的家庭教师芬妮·杜芭赫小姐回忆起这位学生,说:“彼得实在敏感得过分,因此不得不十分小心地对待他。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刺伤他。他是一个脆弱的孩子。”柴可夫斯基一生承受着敏感天性的折磨,可也许正是多愁善感的性情,使他在日后谱写作品时能把握住内心最深处的渴求与律动,才更加能触动人心。
落日、融冰的小河、幽渺暗淡的早春,在列维坦的画中,在屠格涅夫的笔下,俄罗斯丛林田园中的风光郁郁勃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回荡着神秘莫测的天空与大地的交汇之声。而在用灵魂去感受十九世纪俄罗斯自然的广袤和秀美的艺术家中,柴可夫斯基算是一个。他像爱音乐一样热爱大自然,常常在大自然中找到幸福和写作的灵感。心灵敏感、细腻,才更加能深刻体会到音乐的触动,自然的美也需要细腻的心灵才能很好地捕捉与欣赏。柴可夫斯基喜欢自然的一切,不管它是晴空万里,还是阴云密布,他甚至写过一首很美的小诗赞扬铃兰花。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在瑞士日内瓦作短期修养时,那里清新温馨的春天气息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在异国他乡完成了这首协奏曲。这首作品运用俄罗斯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充分展现了主题小提琴精彩、完美的演奏技巧,同时还体现出管弦乐的丰富表现,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由于这首乐曲是柴可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可是这首乐曲当初并不受世人欢迎。当时的维也纳乐评家汉斯利克是这么形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有那么一阵子这首协奏曲还算是音乐,比例恰当,而且不无才华。但很快地,野蛮占了上风并一致支配乐器直到第一乐章结束。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来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击打得伤痕累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使我们第一次产生了这样可怕的想法,就是音乐也可能玷污人的耳朵。”柴科夫斯基经过这一次磨历,终生再也没有碰过小提琴协奏曲。在这部作品中,一些不寻常的音调,深刻的戏剧性和感人的抒情诗,虽然一时不为人们所理解,甚至招来一些非议,但它最终还是逐渐地吸引了广大音乐界的注意和欢迎,成为俄罗斯和世界小提琴艺术的古典范作之一。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这首乐曲成为最受欢迎和倍受推崇的作品之一,成为检验小提琴演奏家水准的试金石。这首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具有多样化的旋律音调、精致的动机发展以及丰富的概括性形象。明朗的感情表达,充满着一些傲气勇武和肯定生活的激奋人心的力量。乐曲开始于管弦乐队的一段引子,这个主题纯朴安详,从容不迫地进行着它那动人的讲述。它的力量在不断增长,可以明显地感到一种紧张的活动,仿佛陷入沸腾的生活漩涡中。当这种尘世的喧嚣平息时,独奏小提琴奏出一个宣叙性的乐句,最后停留在一个延长的G音,随后进入到深沉、抒情优美、富于歌唱性的第一主题,在这个主题中,小提琴采用有节制的中板速度,并要求用柔美的音色奏出明亮迷人的旋律。这个主题具有最多方面的特性,它的音调贯穿着整个乐章,使音乐有可能获得交响乐的发展。第二主题相对而言则含着淡淡的忧伤,它充满温暖的柔情,但有点伤感。不过,同前一主题一样,它的抒情的基调又带有一种内在的戏剧性的巨大紧张感。结尾华彩乐段中仍采用主部主题材料发展,是对独奏者技巧和诠释能力的考验,也是独奏者炫技的时刻。最后的再现部气势宏伟,由小提琴和乐队共同将气氛引至高潮,最终凯旋版的结束在主音上。
第二乐章:行板,g小调。第二乐章采用三部曲式,相对于第一、第三乐章显得柔和而伤感。它像一首美妙的小型浪漫曲,一篇率真、朴质无华的抒情诗。如果说,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在于柔和、抒情的形象同活跃和时而是英雄性的形象的轮番交替的话,那么,相反地,第二乐章则保持着情绪的统一,整个乐章满是温柔和抑郁,虽然有点伤感,但它始终是非常亲切的。乐章开始时有一小段简朴的乐队引子,接着独奏小提琴(带弱音器)便在乐队的非常透明的伴奏背景上,格外轻柔地奏出乐章的基本主题,它的旋律进行悠缓而情深,一直流入听者的内心深处。行至中段,情绪稍稍有变,音乐变得有些激动而开朗,仿佛欲言又止地宣泄着内心的压抑。这种对比并不强烈,它依然保持原有的抒情气质,也不丧失忧郁的色彩。最后,独奏小提琴静息下来,但是音乐并没有结束,不间断地转入最后的乐章。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这一乐章采用回旋曲式,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描绘嘈杂喧嚣的欢乐景象,乐队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当时德国一些评论家对这首协奏曲的一些刻薄的非难,显然也是针对这一乐章的特别浓厚的俄罗斯乡土气息而发的。不过,像这样的民族特点,尽管有人认为鄙俗,但它却为许多进步艺术家所器重和珍视。乐队用欢快的节奏和强有力的表达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小提琴柔缓的引子过后,便与乐队共同奏出热情洋溢、粗犷豪放的第一主题,它鲜明地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征。在几次反复后,重新又回到欢乐的舞蹈主题上来,并直接转入技巧辉煌的尾声。随着管弦乐的共同和弦,全曲在节庆般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推荐阅读:
交响乐梁祝赏析10-17
中班语言梨子小提琴教案06-08
大班语言活动:梨子小提琴09-23
小提琴师资培训心得体会06-01
我和提琴教案06-14
湘版初中二年级下册美术《大提琴》10-03